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化学绪言课件(通用17篇)

2023年化学绪言课件(通用17篇)

时间:2023-10-30 13:06:16 作者:笔尘2023年化学绪言课件(通用17篇)

范文范本是培养写作兴趣和发展创作潜力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文字表达能力和拓宽写作思路。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一化学课件

结构化学首先是一门直接应用多种近代实验手段测定分子静态、动态结构和静态、动态性能的实验科学。结构化学它要从各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的分子构型和运动特征中归纳出物质结构的规律性,还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原子会结合成为分子,为什么原子按一定的量的关系结合成为数目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分子,以及在分子中原子相互结合的各种作用力方式和分子中原子相对位置的立体化学特征。结构化学还说明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某种基团在不同的微观化学环境中的价态、电子组态、配位特点等结构特征。

另一方面,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还能阐明物质的各种宏观化学性能(包括化学反应性能)和各种宏观非化学性能(包括各种物理性质和许多新技术应用中的技术性能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可能不断地运用已知的规律性,设法合成出具有更新颖、结构特点更不寻常的新物质,在化学键理论和实验化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新的结构化学理论。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努力建立新的阐明物质微观结构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实验方法。

与其他的化学分支一样,结构化学一般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按各种不同层次来认识客观的化学物质。演绎和归纳仍是结构化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早期的有关物质化学结构的知识可以说是来自对于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当时人们对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单质和为数不多的几种化合物),只能从对物质组成的规律性认识,诸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等加以概括。随着化学反应当量的测定,人们提出了“化合价”的概念并用以说明物质组成的规律。那时,对于原子化合成分子的成因以及原子在分子中的排布方式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结构化学的产生与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研究密切相关。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人们总结出许多系列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面体化合价的规律。为解释有机物组成的多样性,人们提出了碳链结构及碳链的键饱和性理论。随后的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官能团结构和旋光异构现象等研究,也为早期的结构化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促使化学家从立体构型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物质化学结构的规律性,为近代的结构化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近代实验物理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为结构化学提供了各种测定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方法;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应用又为描述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运动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关原子结构特别是原子中电子壳层的结构以及内力、外力引起运动变化的理论,确立了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本质,也就从理论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使人们对已提出的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加深了理解。有关杂化轨道的概念也为众多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作出了合理的阐明甚至预测。原子中电子轨道空间取向的特征也为共轭体系(如苯环、丁二烯等)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特殊化学性质作出了解释。

结构化学测定方法。

近代测定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物理方法的建立,对于结构化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x射线衍射结构化学方法和原理上相当类似的中子衍射、电子衍射等方法的发现与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分子(特别是在晶体中的分子)中原子空间排布的认识,并提供了数以十万种计的晶体和分子结构的可靠结构数据。基于对单质和简单的无机盐类(包括矿物)晶体的衍射测定,人们总结出并不断地精细化了有关原子和离子半径的数据。对于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晶体,也通过了衍射法测定了键长、键角等基本参数,还发现了原子之间键合方式的多样性和在不同聚集状态下分子间作用力方式的多样性,尤其是运用x射线晶体衍射方法测定了近三百种生物体中存在的蛋白质大分子结构,其中有些蛋白质的分子量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原子量单位。此外,通过晶体衍射的研究,使人们能够从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角度说明这些物质在晶态下的物理性质(如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另一类测定结构的方法是谱学方法。谱学方法在提供关于分子能级和运动的信息,尤其是更精细的和动态的结构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分子振动光谱(红外和喇曼光谱)是鉴定物质分子的构成基团的迅速和有力的工具。因而被称为化学物质的“指纹”,与电子计算机高速信息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人们已能通过计算机的检索和识别很快地查明未知物样品的分子结构。红外喇曼光谱的理论处理,还能提供有关振动力常数等有关化学键特征的一些数据。其他谱学法有:核磁共振谱、顺磁共振谱、电子能谱(包括光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质谱(见质谱法)、穆斯堡尔谱学、可见-紫外光谱、旋光谱、圆二色性谱(见圆二色性)以及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等。

物质的某些物理常数的测定,也能提供有关分子结构的某些整体信息,如磁化率、折射率和介电常数的测定等。此外,高放大率、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还能提供有关物质表面的结构化学信息,甚至已能提供某些分子的结构形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材料化学课件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从温度变化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影响的不同,讲解应用这种方法的道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本节内容不但要以前面学习的溶液、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等相应知识为基础,还与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相联系,如过滤法要跟物质的溶解性及过滤实验操作相联系,结晶法(或重结晶法)跟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知识相联系。

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两种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方法。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主要操作。

制过滤器、过滤。

浓缩结晶,降温结晶。

课堂引入指导。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旅游文化学课件

旅游的行为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了《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前导课程,对旅游有了一定认识。《旅游文化》课程是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同时为后续的《导游业务》及《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庞杂且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结合导游岗位实际调研的需求分析、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等进行二次开发,并补充与江苏旅游有关的知识,设计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课程内容。

将原来泛讲的章节重新整合为七大模块,以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和讲解水平、激发学生对人文旅游景观的兴趣为目的,开展项目教学。其中建筑文化模块设计了三个项目:项目1走进宫殿,项目2探访帝陵,项目3寻访x民居。其中,项目2由两个任务组成,任务(1):了解陵墓建筑形制变迁,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本次教学设计选取的是项目2探访帝陵中的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的内涵,2学时。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宫殿建筑文化赏析的内容,但是帝王陵墓建筑的选址、地面建筑布局和建筑样式又隐喻着怎样的文化取向?如何改变游客把游览文化意蕴深厚的陵墓建筑景观简单等同于“看坟头”的想法?他们一知半解,而且对陵墓旅游资源不感兴趣,但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感知难度较大,因此尝试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化手段完成本单元教学。

3.教学目标。

由教学的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了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理解陵墓建筑基础构件、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掌握陵墓建筑旅游文化鉴赏的一般方法;形成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传播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4.重点难点。

随着旅游经验的成熟,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文化欣赏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导游人员也面临向文化型导游转型的挑战。因此确定了教学重点为探究陵墓建筑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难点为导游服务人员应如何正确推介和引导欣赏陵墓建筑旅游文化。

(二)策略选择。

陵墓建筑旅游文化教学单元文化内涵感知难度大,不便于现场实践,而且课堂用时有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和手段,以明孝陵为切入点解读深厚的陵墓建筑旅游文化,解决学习困难、启发学生找到文化鉴赏和讲解思路,进而举一反三,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则依托《旅游文化》课程学习的平台,共享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在线评价等活动,并融入了明孝陵虚拟导览交互动画及趣味游戏,使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多样化、生动化呈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过程实施。

根据学生的一般学习和认知规律,将整个过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学习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本次课中学习为2课时,通过完成两个子任务学习本节内容,共计90分钟。其中包括创设情境、实施任务和归纳总结。

1.课前准备――了解任务,构建小组。

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的平台获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明孝陵有关视频资料,同时熟悉与配合课程制作的《明孝陵虚拟导览》的操作,进行知识准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搜集历代帝王陵墓布局图片,对孝陵里各单体建筑的建筑构件按类型进行梳理形成表格,完成代表性帝陵差异分析。

2.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动画导入。

课堂上,通过动画导入任务,创设导游工作情境:假设你就是本次重访明孝陵文化之旅的导游员,怎么把明孝陵所体现的建筑礼制和文化内涵介绍给客人?从哪些点切入,唤起游客重游兴趣呢?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3.实施子任务一。

(1)师生互动,初识文化。

借鉴前节宫殿建筑所学,教师引导学生可从建筑构件如台基、屋顶等入手探究陵墓建筑的文化意蕴,接着学生对课前梳理好的建筑构件类型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文化注释。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建筑构件类型如须弥座台基、重檐庑殿顶、脊兽等所反映的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完成对陵墓建筑文化的初步认知。

(2)课堂游戏,巩固新知。

为了更好地掌握单体建筑的文化符号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平台通过趣味游戏(如选屋顶、数门钉等)巩固知识,不仅复习了前节所学的古建筑构件的内容,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查对陵墓建筑基本构件的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3)模拟练习,迁移应用。

之后设置知识应用测试环节,学生按要求对学习的平台中图片资料如十三陵的长陵的各单体建筑进行文化符号解读,写出建筑构件文化内涵解说词,及时上传并选出小组代表展示,根据导游讲解规范师生共同点评。

至此,子任务一完成。以上是从单个“点”的微观层面分析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那怎样才能引导客人全面系统地欣赏陵墓建筑文化内涵,则必须从点到面,从宏观视角解读,由此引出子任务二。

4.实施子任务二。

(1)分析选址,寻访文化。

回忆课前所学视频,就“朱元璋令灵谷寺迁址”设问,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确两个文化解读方向,一为选址,一为布局。带着问题,由学生根据虚拟导览动画提供的对应的知识链接,分析讨论陵墓选址与风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协作尝试在明孝陵区域的卫星图底图上对其风水特征进行标注,进一步熟悉帝王陵墓建筑选址上独特的文化内涵。

(2)研究布局,品读文化。

让学生打开学习的平台中课前完成的秦汉―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布局,总结明孝陵独特的布局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布局内涵,学生完成明孝陵建筑布局图片拖动趣味游戏,并将结果与北斗七星图比对,提示学生帝王陵墓多采用天宫、星宿图的一般规律和隐喻“魂归北斗”的文化意蕴。

继续通过虚拟导览的导航,引导学生与故宫建筑群布局对比,发现明孝陵陵墓主体建筑区三进院落特征,进而归纳出“前朝后寝”、“事死如生”的陵墓布局思想。

(3)解说文化,及时互评。

各组学生尝试根据前面所学完成明孝陵选址文化或布局文化的解说词,并派出1名代表配合视频进行解说。其他同学根据课上所学的`陵墓建筑文化鉴赏思路进行即时评价。学生相互借鉴、彼此启发、协作探究,共同建构起陵墓建筑文化赏析的思路和体系。至此,子任务二完成。

5.归纳练习。

(1)自我小结,解说录制。

以上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程度的不同,选择明孝陵景区的某一景点创作300字左右的文化导游词,配合课前各自完成的明孝陵ppt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解后上传学习的平台。

(2)互听解说,师生共评。

课后师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此外可以将推选出的优秀的作品保留并优化整合,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

6.课后拓展――下载练习,分析比较。

此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继续完成一次能力拓展任务,尝试将明清帝王陵墓文化的解读方法应用到其他帝王陵墓―清西陵、伟人墓―中山陵、名人墓―筠园(邓丽君墓)的文化解读之中,并撰写文化之旅推介文案,从而归纳出陵墓建筑类人文景观的文化鉴赏和推介技巧,构建完整的讲解知识体系。

(四)效果反馈。

本次教学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为辅,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学习的平台、虚拟导览动画软件及趣味游戏整合了学习资源,以信息化手段化解了枯燥的文化课程教学的困难,拓展了教学时空,提高了教学效率,破除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同时满足了智慧旅游和文化旅游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向文化型、专家型转型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使晦涩的文化知识更加生动、立体,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文化鉴赏的一般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后续的导游讲解、线路设计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二、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一)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同时“教”、“学”和“评”的工具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关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效果等方面。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因此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单一的学习形式和交流模式,但不能为了追求信息化而盲目地将技术与内容嫁接,教学设计才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通晓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首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信息化思维进行课程分析,才能确保对教学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的正确提炼;其次,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如选择恰当的媒体表现教学内容,借助最佳的功能实现教学互动等,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单元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能力是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保障。此外,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强调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3]。因此,学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会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并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调控方面不断积累和反思,促进他们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调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制订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但是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这一流程步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在教师、内容、方法、互动和评价方面有别于传统课程,并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方式。在设计过程中要本着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宗旨,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课程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根据教学要求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强调设计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晶体化学课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步骤:

步骤1: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添加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石蕊试液。

步骤2: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3:加入药品,开始反应,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思考反应的化学方程。

步骤4: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思考化学方程式。

步骤5: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终止反应。

步骤6:点燃小烧杯中的高低不同的小蜡烛,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倾倒入小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件ppt。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收益颇多、自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以来,作为研修学员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回顾这一段时间的研修,我不仅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学习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施,下面简单加以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1、研修让我正确认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关书籍,记好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心得、反思。研修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从充分认识自己劳动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从高的职业道德,修炼自己的职业精神,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上只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了各个教学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进步。

3、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吸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标准不是考试要求,更不是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于正确的指导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进教学。教师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4、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因此,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5、研修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教改观的认识,加深了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修培训为我们每位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引导我们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本学科以外各科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也应终身学习,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步。

高分子化学课件

题目一:如何学习好中药化学【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一、项目目标。

旅游文化学课件

2:a。

3:d。

4:a。

5:c。

6:d。

7:b。

8:c。

9:b。

10:d。

11:b。

12:c。

13:b。

14:a。

15:d。

16:c。

17:c。

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

1:a,d。

2:b,c,d。

3:a,b,e。

4:a,b,c,e。

5:a,b,c,d,e。

6:a,b,d,e。

7:b,c,e。

8:a,b,c,e。

9:b,c,e。

10:b,c,d。

11:c,d。

12:a,b,d,e。

13:b,c,e。

14:a,b,c,e。

15:b,d。

16:a,c,e。

17:a,b,c,e。

18:b,c,d,e。

19:b,c,d。

20:a,b,c,d。

21:b,c,d,e。

22:a,b,c,d,e。

23:a,b,c,d。

24:a,b,c,d。

25:a,c,d。

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

1: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2分),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1分)与社会效益(1分)的因素和条件,就是旅游资源。

2: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1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1分),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1分),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1分)。

3: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2分)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2分)。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1分)、家族(1分)和国家(1分)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1分)。

5:宗法制度是一种庞大、复杂(1分)但却井然有序的血缘(1分)一政治(1分)社会构造体系(1分)。

6:人文旅游资源是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1分)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分为历史的人造资源(2分)和今人有意识建造的当代旅游资源两种。(2分)。

7: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的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1分)这些美普遍存在与人类的道德伦理、习俗利益、婚姻家庭、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产品中,(2分)并以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和活动状态显示出来。(2分)。

第四大题:简答题。

1:答:(1)旅游是人们求知的课堂;(1.5分)(2)旅游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文化活动;(1.5分)(3)旅游是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的一种升华;(1.5分)(4)旅游是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1.5分)。

2:答:(1)人们的价值观;(2分)(2)人们的思维方式;(2分)(3)人们的审美心理。(2分)。

3:答:(1)探新求异的需要;(1.5分)(2)谋求知识和发展的需要;(1.5分)(3)逃避紧张现实的需要;(1.5分)(4)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分)。

4:答:(1)自身年龄、性别;(1.5分)(2)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1.5分)(3)个人心理特征;(1.5分)(4)观念因素。(1.5分)。

5:

答:(1)旅游文化的地域性;(1分)(2)旅游文化的延续性;(2分)(3)旅游文化的民族性;(1分)(4)旅游文化的实用性;(1分)(5)旅游文化的多样性。(1分)。

6:答:(1)吃;(2)住;(3)行;(4)购;(5)娱。(每小点1分)。

7:答:(1)散客旅游、组合旅游成为大趋势(1分);(2)旅游需求多样化、细分化,参与意识增强(2分);(3)文化动机和回归自然的强化(2分)。

第五大题:论述题。

1:

答:中国旅游文化具有封闭性特点。这种封闭性并不是单一的,在中国旅游文化的'外部与内部都有其特殊性。

确切地讲,中国旅游文化是一种半封闭、内封闭的文化,也就是说,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1分),半封闭特点具体表现为:(1)旅游文化传播的被动性与乏力性(1分);(2)旅游出少人多的单流现象和旅游线路的时断时续(1分)。

内封闭特点具体表现为:(1)贵族旅游文化(1分);(2)禁止旅游和小农本土(1分);(3)地域间封闭性(1分)。

(例证和阐述占4分)。

2:

答:(1)中国宗法——专制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型范式。所谓伦理型范式是指作用于中华文化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在旅游文化中的体现,大多是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那一部分传统伦理。例如,中华民族表现出浓烈的“孝亲”情感的社会心理、对土地的深深眷念。(2分)。

(2)中国宗法结构下的社会心理还表现在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看,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实际上阻碍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分)。

(3)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大大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这反过来加强了游客对中国传统事物的尊崇,使得许多名胜古迹在经历了世代的造访之后,有焕发出一种新的生机与活力。(2分)。

(4)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又造成了中华民族惯于向后看的积习和因循守旧的倾向,保守知足、厚古薄今,消磨了进取、创新精神。迷恋于传统和故去的东西,必然使我们的眼光局限在—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之内。(2分)(例证占2分)。

3:答:首先,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由于旅游文化具有地域、历史和民族方面的差异,所以,它往往成为—个旅游区独特的“商标”乃至“产品说明书”。(3分)(举例,2分)。

其次,旅游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帮助,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旅游交流开发是旅游业的一项重大任务,如果没有旅游文化的介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无从谈起。无视旅游文化的指导作用,旅游资源开发就仅仅意味着破坏。(3分)(举例,2分)。

4:答:宗法一专制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型范式。所谓伦理型范式,是指作用于中华文化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在旅游文化中的体现,大多是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那一部分传统伦理。(3分)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孝道被视作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目的就是要劝导人们格守孝道,善待父母。因此,漫无目的的游历是不可取的。(3分)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使中华民族自古养成了“固土重迁”的习惯(2分)。除非极端严重的灾荒或战乱,他们是决计不愿离乡背井、远走他乡的。即使是为了躲避一时的灾祸而出走的农民,只要条件可能,也总会迫不及待地回归家园。(2分)。

中考化学课件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化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知识;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化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面向全体性。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在此阶段要处理好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注重基础,从最后一名抓起,做到水涨船高。

2.强调复习的全面性。认真梳理知识体系,分清重点,合理分配时间,注意知识间的渗透,以点牵线,以线成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计划性。制定详细的计划,在复习阶段处理好三个阶段(章节、专题、综合)、课堂与练习、基础与能力、基础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4.注重能力的提高。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剖析考点,理清复习思路(四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章节复习(2.20——4.21),共计九周54课时。

依据教材梳理知识点,进行纵向复习,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图。近几年中考试题中许多题型源于课本,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原型,有的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所以复习时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降低教学重点。通过章节复习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记牢、记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特别是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在此阶段,要过好三关:记忆关、基本方法关、基本技能关。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4.22——5.19),共计四周24课时。

复习要突出重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要求同学们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和辅导教材中一再提及、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总结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教师遵循精讲多综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相结合。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做题时,要求学生将自己不会的题标注出来,不同的错误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发现问题后,及时回到课本找相应知识点,强化记忆理解。此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通过复习,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练兵(5.19——6.10),共计三周18课时。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做法是:从市、县、校采集回来的试题中选取一定题,拼接成质量较高的试题进行综合训练,每份试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同时攻破推断题,探究性实验、计算等综合性强的问题。查缺补漏,通过自我完善,掌握做综合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性、灵活性、规范性。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

第四阶段:回归课本(6.11——6.16),共计一周6课时。

在中考前一周,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就综合阶段以及前面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来一个回头看,查找问题和课本上的相应知识点,最后扫清盲点。

四、复习方法与措施。

1.学习课标和考纲,统一认识。

认真研究课标、考纲和省中考研讨会精神,梳理知识点,把握准应知应会。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哪些方面有点整合提高,教师要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才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2.加强教学研究,发挥群体优势。

(1)坚持集体备课,对重点单元和重点板块知识进行重点研讨,做到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2)集中集体智慧,精心自编模拟试题,强化复习内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各个复习阶段,责成专人负责出题,集体研讨,修改,定稿好再发放,做到精选试题,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3)探讨复习课模式,向课堂要质量。

3.处理好课内与课外,讲与练的关系。

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切忌以讲代学,以练代学,顾高不顾低。课外练习要精心设计,要有利于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要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对知识与方法的领会和提高,练习量适中。

4.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困生个别辅导,注意心理训练,考前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

高中化学课件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及产物;知道氯水的成分;认识次氯酸的性质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化学现象和反应,学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水漂白性。

【难点】氯水的成分和漂白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氯气和水的作用。

环节二:探究新知。

对比启迪: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氯气能不能溶于水?实验表明1体积的水大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之为氯水。氯气可以和水反应吗?请同学们提出假设或猜想。

提问:如何证明氯气和水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大家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1】方案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氯水到紫色石蕊试纸上);方案2:检验氯离子(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硝酸银置于小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氯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里)。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将氯气分别通入盛有干燥的红布条和湿润的红布条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归纳:氯气无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所以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就是hclo。

环节三:巩固练习。

带领做练习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说一说。然后老师做总结归纳。

作业:

1、思考:如何证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

2、调研: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漂白剂,它们有什么区别?

初中化学课件

1.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三的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要上完下册,另一方面要进行中考总复习,而且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2.有的学生对化学课有较大兴趣,但有的同学思维较慢,题目一但灵活变通,就束手无策。对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期的教学要注意加大督查力度和辅导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本学期完成下册的学习,有计划地复习。(1)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几种常见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知识,(3)化学实验(4)化学计算。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通过系统地,全面的复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及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为升入高中在本学科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考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1、开学前1个多月学完下册内容,随时进行巩固练习。

2、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复习,将首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出每一部分的知识网络,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最好以练习的方法进行巩固。

3、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我将结合大纲,指出复习重点,然后让学生进行复习,并用列表的办法,把性质、用途、制取进行归纳总结。

4、对于化学实验,仪器的用途采用讨论相互检查法进行复习;化学实验操作及物质的制取主要以具体实验题进行练习来复习巩固。

5、化学计算的复习将采用典型例题讨论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再辅以强化练习的方法来解决。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

2、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注意心理训练。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二。

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4、在最后阶段,主要回归课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基础复习并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时间教学内容。

第一周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二、三周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四、五周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六、七周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七、八、九周上册各单元重点内容。

第九、十、十一周下册个单元重点内容。

第十二周专题训练一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第十三周专题训练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第十五周专题训练四化学计算。

专题训练五实验基本操作。

第十六周专题训练六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推断。

初三化学绪言教学反思

单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3.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6.练习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做好工作。

第二方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五点入手,第一点: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第二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第三点: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第四点: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化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的练习要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第五点: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以上五点教学方面的看法我本人只是想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最终想显露一定效果。

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因此上课前教师(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来了解教学课标、熟悉教材、收集和组织材料,更应从备课活动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自认为讲解分析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当我自认为内容简单、不必强调时,学生却常在此出现错误;当我自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却让我惨不忍睹。有时,在教学中我还会错误地认为化学学科在初三年级是起始科目、任何学生都没有基础;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教学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进度。这样一来逐渐磨灭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本已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的他们对新学科的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

经过反思,我在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备课环节更注重“备学生”。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的讲解。这一点与正在实施的课改精神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先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的陈述更少了、提问更多了,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了。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树立这种观念——想知道为什么,不能再坐等老师的讲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对于后进生,我将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进度适当减缓、课后作业量适当减少,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难学、并能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我也始终坚信——我们的后进生是“一桶金”。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交流。课改精神中一直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情感目标。我一贯认为并不是只有班主任才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关爱。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从他们身边的事说起,从他们所见所闻说起,不和他们说空话、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个人的重要,力求在给学生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辅以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交流,拉进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变得喜欢老师继而喜欢所教的学科,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

以上两点是我在一年初三化学教学中体会最为深刻的。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观念,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11月23日,在于国宇老师领导下,举行了第二届环翠区初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与观摩。会上于老师说:“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要在做科学中学习化学,在学化学中做科学。”的确,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众多老师展示了关于创新实验和实验改革的一些做法,让我眼前一亮,感受颇深。

一、应适当增加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虽然重要,但限于篇幅,教材上不可能编制太多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倪桂静老师和周大炜老师分别在水分子的运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增加了实验,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不难看出两位老师的用心良苦和对学科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时,可补充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明显,效果很好,很能说明金属与盐溶液的条件,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除做好铁锈的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外,还可增加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实验易做,现象明显。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出和掌握规律。又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样,既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处理污染物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应以创新实验为突破口,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关于氢气燃烧的创新实验,我有一些想法:例如:氢气的燃烧实验,常把氢气通过玻璃管然后点燃,燃烧时只观察到淡淡的黄色火焰而看不到淡蓝色,因为玻璃中含钠元素所影响的,可向学生如实相告。为了观察的氢气燃烧的真实现象,可以设计出不用玻璃管,改用注射用的大号针头代替玻璃管,这样就可以观察的燃烧的真实现象,实验更直观、更富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氢气的燃烧爆炸创新演示实验:利用废弃的饮料塑料袋,把塑料袋的一角撕开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约三分之二体积的氢气,然后把剩下的水倒出,用长的导线插入塑料袋内,导线的另一端与打火机相连。老师按动打火机,塑料袋内的氢气被点燃而发生爆炸,声音响亮又没有危险,现象非常明显。学生观察实验后,异口同声说:“这实验真棒”。成功的创新演示试验,不但给以示范,而且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实验教学的价值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实验教学一定能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回顾多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前几年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今年改用了沪教版的教材。新教材的内容顺序有所改变,知识面有所拓宽,用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授课方法,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通过提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六、练习和考卷的选择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主要以练习册为主,资料为辅的方法,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七、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通过多半学期的教学,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远远不够,还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化学绪言心得体会

化学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科学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然而,在学习化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化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分支学科以及其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段: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化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其意思是“手工艺者”。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旨在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本质。化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关注的是炼金术和药物制备等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化学元素的发现、化学反应的研究以及化学品的生产等多个领域。

第三段:化学的分支学科。

化学是一门很广泛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多个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反应机理;有机化学则关注有机化合物和其他碳氢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反应;分析化学专门研究物质成分及其测定方法;物理化学处理物质的能量、动力学和热力学;生物化学则研究生命体系中的化学反应及其原理等。

第四段:化学的应用。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制药、能源开发、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许多日用品,比如洗涤剂、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都是化学的产物。通过化学,我们还可以控制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媒介的质量,保护自然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段:总结。

通过化学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定义、发展历程、分支学科以及应用。我们了解到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来控制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更好地发挥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高中化学课件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探究氢气。

讨论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引导描述新能源。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选做习题1、2、5、6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p145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

课后记:本节内容很开放,可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高中化学课件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化学绪言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初学者,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反复咀嚼和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化学这门学科对于人类的影响和重要性,同时也不断地寻找着化学学习的方法。现将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初步体会和个人心得进行总结。

第一段:化学在我们身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从人的日常饮食到身体健康,从天然环境到各种加工生产,从文学艺术到现代科技,化学都贯穿其中。怎样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化学的奥秘呢?我相信应该从最基础性的部分开始学习。例如,从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基础内容开始,理解其中的规律和原理,这样才能深入地体会化学的本质。

第二段:化学的实践意义。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硫酸、盐酸、氨、草甘膦等都是化学制品,它们的应用已在农业、工业、医疗、日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苯丙氨酸作为医学上的重要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已给患者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在现代生产中,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需要我们注意到的是,化学产物的生产和使用也值得我们谨慎考虑,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第三段:关于化学学习的困惑。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化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化学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的基本理论和表格较多,加上实验的复杂性,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些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一度感到迷惑,也尝试了很多学习方法,例如制作分类表格、重复记忆、自主实验等等,才让我有了初步进展。

第四段:关于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验中有时会遇到安全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例如,实验前应了解实验的原理、步骤和危险性,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流程。千万不能一时粗心大意,以免给生命健康带来损害。

第五段:结语。

总结起来,化学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将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条理性思维相结合,既注重实际操作,又必须对理论掌握到位。当然,我们也必须牢记安全是重中之重,以安全有保障地进行化学实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才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将其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化学高一课件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第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下面提供了高一化学的教学课件给老师们参考!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及通过探究金属参加化学反应的简单规律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信息:

1、以区分真假黄金的实际例子作为课堂引入,一方面复习第一课时有关金属和氧气反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出金属的其他的化学性质,从而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引导学生探究: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则说明这种金属比被置换出来的金属化学性质活泼。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当前的九年级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关金属的性质及检验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金属和酸的反应现象的分析,层层引导,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一步探究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进而通过练习,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已经知道了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与氧气反应,镁与盐酸、硫酸反应等事实,提前复习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3、通过我国古代湿法冶金术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经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讨论,获得结论,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4.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参与讨论分析等活动中表现及学生的活动成果,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给出恰当的反馈激励、指导和矫正。

(2)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在“感悟与收获”环节,学生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演示、分组实验。

(一)教学准备阶段:

本次教学需要演示实验器材:铝粉、滤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分组实验器材:试管、锌片、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等。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第二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六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问题: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学生一般从测密度、硬度、用火烧等方面回答。)。

2.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许多金属能跟氧气反应,如镁、铁、铝、铜等,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不同金属在高温下的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活动性不同。金属也能与稀酸反应,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金属在溶液中的反应。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

1.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  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第三环节: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           fe+h2so4—。

al+hcl—           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1.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第五环节: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第六环节: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七环节: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初中化学课件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初中化学课件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自已发现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1、创设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运用新知: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交流收获: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专业安全的工作计划(汇总19篇)
    每个企业都应制定安全工作计划,以确保员工和财产的安全,维护生产运营的稳定。小编为大家筛选了一些经典的安全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学习。我队在矿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
  • 10-30 精选社团工作计划表范文(19篇)
    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我们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阅读以下工作计划范文,可以提醒我们在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时要注意的一些
  • 10-30 最热网页的心得体会(案例19篇)
    通过总结经验和感悟,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
  • 10-30 最优个人简单借款合同范文(21篇)
    借款合同是经济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合同类型,适用于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梳理的借款合同表述技巧,请仔细阅读参考。借款方:××。张××要从事个体经
  • 10-30 实用个人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报告(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这里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10-30 专业六年级体育说课教案(模板13篇)
    六年级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的一种记录方式。六年级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而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提高教学的
  • 10-30 专业校学生会辞职信范文(21篇)
    辞职信也是一种机会,可以向雇主总结自己在公司中的成就和经验,并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以下是一些辞职信的写作示范,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创作思路。尊敬的主席团:经过多方面
  • 10-30 专业医院入宿申请书(案例12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个申请者用于向学校申请转专业的书面材料,它需要详细陈述你的转专业原因和目标。转专业是一个重大决定,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准备才能成功申请转专业
  • 10-30 精选老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汇总19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需资源和时间进行合理调配和合理利用的一种规划和组织工作,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制定一个教学计划。通过阅读这些
  • 10-30 优秀商业借款合同(汇总21篇)
    借款合同是一种金融合同,它体现了金融活动中的信用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本文末尾,您可以找到一些借款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契约人_________(以下简称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