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热门桥之美读后感(通用23篇)

热门桥之美读后感(通用23篇)

时间:2023-10-30 21:09:54 作者:曼珠热门桥之美读后感(通用23篇)

读后感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数学之美》读后感

看完《浪潮之巅》,了解了硅谷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沉浮,对吴军的书就非常感兴趣,看到吴军的另一本书《数学之美》,激起了很深的兴趣,所以很快把书看完了,普及了很多基础的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很多想法,感觉很爽。

不得不说吴军是一个大家,文字中能够透露出大家的气势,书中不断的穿插着各种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以及科技领域的大家的小故事甚至八卦,从文字中非常能够感受到吴军是一个和他们一个层次的人(即使他自己会自谦说是一个二流的工程师之类)。

书中具体的模型就不介绍了,说几点我学到的知识(仅仅皮毛),能列出来的都是看完还有点印象的:

1.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是如何量化的,信息熵是怎么回事?有啥用?

2.搜索领域中,语言是如何统计的,尤其是如何通过概率模型进行分词。

3.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网络爬虫是怎么回事儿。

nk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6.拼音输入法的数学模型。

7.、文本自动分类的模型。

……。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1.数学模型巨大作用,推动着新技术的发展。

2.攻城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非常牛叉。

3.书中提到了很多数学模型都是在不断的进化、改良、升级,也就是说有人不断的在做优化,会有不断更好的模型、更新的技术出现,跟得上技术的发展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否则很多人一直在做某一点上的持续优化就没有意义了。

《公式之美》读后感字

公式美吗?对于曾经被迫沉沦题海战术的和被高数苦苦折磨的学生来讲,公式代表的只有晦涩和可怕,但是当我们跳出应试教育“不得不学”的框架之后,以一种单纯的长见识的心态去看待公式,就会发现,公式同样是具有美感的,只不过这种美感不像文史句读的美那样容易体悟到,数理的美,需要有人引导着去发现。

在引导人们发现数理之美这方面,《公式之美》是做得最好的。

数学的起源是个谜团,各种公式的诞生背后都藏着很长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原因促使数学发展、公式诞生。《公式之美》这本书就这些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介绍每个公式之前都会讲述与其相关的小故事,比如天才学者莱布尼茨提出“二进制”说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学说“引流”,还特意铸造了“二进制”银币,将二进制的公式刻在银币上,多少有点“求关注”的味道;再比如著名“网友”牛顿和布莱尼茨本是惺惺相惜的好友,隔着英吉利海峡鸿雁传书,在计算与逻辑的世界里争论得面红耳赤,对外却互吹“彩虹屁”,将对方夸赞得绝无仅有,然而这样的友谊在微积分出现后立刻分崩离析,使牛顿的下半生除了钻研神学,唯一的乐趣就是欺负布莱尼茨。

这些令人莞尔的数学家的故事,串联起了公式诞生的轨迹,点到为止的细节让人好奇心勃发,以此种种激发读者主动学习的热情,是本书的特殊所在。

将深奥公式用拟人化的方式书写,这在图书领域并不多见,一边是晦涩难懂的知识灌输,一边是立体风趣的动态演绎,如何平衡二者间的尺度成为最大的难点。这本书精心挑选了23个或普罗大众或不为人知的公式,涉及数学、电磁学、相对论甚至计算机、区块链等领域,将这些一看就艰深晦涩的内容通过十分有意思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来,让公式的形象更立体丰满,也让非专业的读者更容易接受。

也好使要稍微花些心思去琢磨和理解,而这些心思在快节奏的浮躁社会里是很难得的东西,毕竟对于一些人来说,短视频和段子可比琢磨公式有意思多了。但是能在短时间内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往往是表层的,它不足以支撑一个人长久的精神发展需求,沉淀下来,才能真正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知识,比如技能,比如对抽象美的感知能力。

公式是抽象的,一堆符号终究不如字画雕塑影视剧来得直观,但它美在普适性上。笛卡尔曾说,人只是一根苇草,可以被自然轻易打败,但他比任何毁灭他的东西都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败在什么样的力量之下,但对此,自然却一无所知。这些简洁的公式就是剖析这种力量的根本,每一个渺小的普通人都可以将其当做武器去与上帝抗衡,这是蜉蝣撼大树之美,这是四两拨千斤之美。

公式的美就是被这些智慧与情感所造就的,这是面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背影,这是面对挫败永不止步的决心,这是面对巨人敢于挥拳的勇气,它们交织着,缠绕着,汇聚成为守护万千人类的星空,其上最为闪烁的群星便是那一个个创造数理世界的姓名,。在这个越来越鼓励奋斗进步的时代,了解公式的美,体会科学的浪漫,就是对知识最好的回应。

《时节之美》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题是系统思考,围绕这个主题,重点讲解了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怎么去系统思考。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是它在最后的一部分勇敢的承认系统思考的不足,指出系统思考也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观点,各种模型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近似,永远无法取代真实而丰富的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系统思考提供的方法去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把握它的特性和趋势,顺势而为,而不是妄图控制系统。

一、系统。

及组成。

什么是系统?

我发现越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特征去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法越是有效。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知识的时候,因为知识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当你以联系的观点去打通各种知识的时候,你的学习效果就是最佳的。而系统思考的观念也符合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现实的世界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将研究对象拆分开来,这种拆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研究难度,但同时这种拆分有时也会破坏各个系统间的连接,而系统的特性往往和部分间的连接密切相关。系统思考的由来便是从整体上去研究事物,核心就是研究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以及各种联系对系统特性的影响,而这种观点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特征。

为了研究系统思考,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系统?系统指的是指具有一定的功能或者为实现目标由不同的部分相互联系总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有定义可知,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功能或目标、要素或部分、联系,接下来我们分别谈谈这三个部分。

系统要素。

部件。

与系统对应的就是部件或部分,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将一颗树看成一个系统,它的根、树干、树叶便是他的各个组成部分。

目标或功能。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一定功能或目标的。比如一只由若干球员组成的球队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要赢得比赛。一辆汽车也是一个系统,它具有的一个典型功能就是代步。

连接。

这可以说是系统的核心。我们以前就听说过,系统功能大于部分的总和,直觉告诉我们的确是这样。但是系统怎么实现其功能大于总和的一直是个问题。()其实核心便在于连接。通过连接,各个部分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涉及到连接,本书重点谈到了连接的形式和功能,但连接同时还涉及到媒介。就我的理解,媒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能量、信息。

我们讲到血缘关系,其实就表达了物质作为媒介的连接,我们称其为物质流。能量连接的一个代表就是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人和车就组成了一个系统,当你掌控方向,同时给踏板施加力量的时候就是将人的生物能传递给自行车,通过这种能量流就建立了人和车间的联系。信息流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它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无处不在,互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网络中的信息的快速流动,可以形成各种系统,比如各种社群,“罗辑思维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结构。

同样的部分,同样的物质连接物质,为什么效果或特性会完全不同呢。一想到这里,你会想到哪个例子?我想到最典型的就是石墨和金刚石。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样的球员,当采取不用的战术或反应策略,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战术就体现出了结构的作用。

二、系统特征。

前面我们谈到了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懂得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和目标,由各个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而里面的核心是连接,我们介绍了连接的介质,但是没有介绍连接将会产生的效果。下面将重点介绍连接产生的效果以及系统的一些特性。

两种回路――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

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导致的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回路,或者叫反馈。什么是反馈呢?简单的将就是系统中某个部分变化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该部分的变化趋势。比如在一个草原中,当羊群中羊的数目增加时,可能会导致它的天敌――狼的数目的增加,而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限制羊群中养的增加,从而使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量,这种回路我们称之为调节回路。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回路,就是增强回路,顾名思义,就是变化的结果会导致变化本身的加剧,比如在学校里,某个学生一门课程学得很好,那么他这门课的成绩就会比较高,老师肯能就比较喜欢他,从而导致他更喜欢这门课,学习更加投入,从而使成绩更好,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结构。再比如在机械振动中存在的自激振动,某个问题振动的结果会导致振动的进一步加剧。但是,一般这种加剧不会无限制的,因为在一方面系统中会存在各种回路,会有回路调节它的增加,从而使其增加渐渐变成一个稳定的状态,而这就会导致我们常见的非线性,在后面会谈到这个概念。

两种量――存量和流量。

前面提到了两种回路,这里介绍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流量和存量,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回路,另一方面为我们后面的解释做铺垫。存量指的是系统中元素的量,比如羊的数量,流量(流入量和流出量)表示流入或流出系统的元素的量,比如出生和失去的羊数。再比如一个人在拥有的存款可以理解为存量,收入和资产可以理解为流量。很容易理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存款的增加,而存款增加反过来导致利息收入的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增强回。

而支出一般会导致存款的减少,但如果支出中包含了投资,那么投资的收益会导致存款的增加,即在流出中,它可以同时包含两种回路。

三大特征。

以上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连接,其中包括连接的媒介――“三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也介绍了连接后常见的效果――回路。下面将介绍各种连接综合起来后赋予系统的一些特性。

总体大于部分。

这个不做过多描述,大家都好理解,只需指出,系统大于部分总和的根源在于部件间的连接。

动态。

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在振动中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时变特性。

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性指的是系统和周围系统或者外界环境间的联系和流动。

适应性。

如果形容一个物体,适应性可以指它在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如果形容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快速恢复的能力,比如体力、精神状态等。

而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适应性指的是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而这就是之前看到的另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反脆弱》中的核心观点,而与之对应的是脆弱性或刚性。

自组织。

还记得我曾经写过的另一个日子――《黑客帝国的可能性-混沌和进化》,里面专门提到了自组织这个概念。这里强化一下:系统通过学习和进化使其使其结构更为复杂的能力称为自组织。比如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自组织的体现。这里特别指出,导致系统自身复杂话的底层代码往往并不复杂,它的组成元素类别可能很少,元素间的连接规则也可能很简单,但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元素和规则可以形成复杂的事物,最后甚至导致不可预测的混沌现象。比如科赫雪花,它的原则就是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上再起一个等边三角形。

层次性。

层次性用来表达系统中包含系统这个概念。就像一部汽车,整个来看,它是一个系统,分解来说,它又可以分为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而每个系统由可以再分解,直至各个零件。很多系统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一个公司里面会有部门、部门下会有科室,科室下面还会有项目组,项目组下面就是个人了。()这种层级结构会产生很复杂的系统结构,过多的层级有的时候反而不利于整个系统的运行,典型的表现就是反应慢。比如在一个层级过多的公司中,市场有变化的时候,有的时候一线的人员要通过层层结构才能将信息反馈上去,而要采取行动又要层层审批,这些过程导致周期长,而市场可能又发生了另外的变化。这也是罗胖一直强调的大组织的弊端,而互联网下的个人直接连接也会使系统复杂,但这种复杂是因为连接的多样性导致的,它反而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三流,从而更好地发挥效果。

六大误区。

其实这六大误区中的一些其实也是系统的一些特征,只是人们在思考的时候,有时容易走入误区,所以将其放到误区中。这里我们用六个词汇对信息进行压缩,便于记忆。

表里。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个不用多讲,大家都清楚。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误解,要多去思考内在的结构和深层次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曲直。

这里的曲直想说明是系统中的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典型的线性关系,比如你在超市购物,你买一斤肉是20元,那么你买10斤就是200,依次类推(排除量多价低的情况)。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不是非线性的,比如商业中的复利效应。此外,这种曲直还包括看待问题不能直线思考,即单一性思考,常见的是单一的因果论。而在机械振动中也存在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之说,前者中一个有效的原理就是叠加原理,但是在非线性系统中就不能这样。

边界。

我们研究系统的时候通常都是研究在一定边界下的系统,因为一个系统通常不会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系统之间存在着“三流“。所以,我们在划分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边界的范围。而很多时候,边界上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比如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你怎么去处理流体和固体的边界,怎么实现边界上力、温度等量的流通和反馈。

延时。

你采取一个行动,很多时候不会立马产生效果,这就是延时。比如你想减肥,你今天节食和运动,但是你不会今天一下就瘦下来,身体这个系统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对于机械系统,一个激励源通常不会立即就有相应,而是会存在一个滞后,这是由于系统的惯性和阻尼造成的。在系统中,前面的存量会导致滞后,或者说是一个缓存作用,比如一个人失业了,如果它有足够的存款,那么短期内它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延时效应也告诉我们做事需要耐心,因为整个系统的响应需要时间,我们要学会推迟满足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就类似于中医中的调理的道理,短期不一定有效,但是对于长远效果是有利的。在后面的系统基模中还会重点谈到延时效果。

有理。

这里的“有理”不是“有道理”,而是指“有限理性“。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无形的手“概念,每个人只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形的手“会引导市场增加集体的福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也提出了”看不见的脚“,或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所说的”有限理性“,因为人们通常只会根据个人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而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应是全的,甚至是错的,而每个人的决策最后导致的不一定是系统的最优。而且,亚当斯密的理论有个前提”经济人“――每个主体都是基于完备的信息和理性做决定的人。

有限。

有限表示现实世界的系统一般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发展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比如一个公司发展迅速,为了增加销量,雇佣了很多的销售人员,于是订单增多,导致产能跟不上订单数,产品质量下降,导致一部分的客户流失,于是又考虑建立新的工厂,雇佣了大量的新人,对新人要进行培训,但是新人的技能提升速度跟不上设备的筹建速度,导致质量又下降,客户流失,经过一定的时间,人员素质提高了,质量又上去了,于是订单又增多,当订单数再次超过产能就出现类似的现象。这个例子也说明,当解除了系统的一种主要的限制因素,系统会得到发展,同时它也会调整系统中的限制因素的强弱关系,从而导致其它限制因素强弱关系的对比。

三、系统基模。

系统的基模是作者综合前面的理论和知识,在观察显示世界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基础模型,在《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给出了九种基本模型,再次我只简单的谈论其中的几个典型的代表。

饮鸩止渴。

这个模型说明的是,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通常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当根本的解决办法比较困难,人们倾向于寻找“捷径”,但是往往这种捷径在缓解症状后,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会反过来使症状恶化。比如一个人精神不好,网上喜欢熬夜,于是为了提升就喝大量的咖啡,在短期内精神的确变好,但会导致睡眠不佳,进而使得第二天的精神更差,于是又通过增加咖啡的量来改善,形成恶性的循环。我认为这跟人的心里有关,就像《自控制》里面提到的,人们对眼前的诱惑更难抵挡,人们总是渴望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所以这类的东西往往具有很多的诱惑力,但是这种创口贴式的解决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要精神状态好,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这类措施很多不是立马可以见到效果,但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军备竞赛。

这个模型说的是相互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比如冷战时的美俄两国,一方为了在军事上压过对方,就生产比对方多的核武器,当对方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此循环,直到有解决的方案出现。

目标侵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模型,其实它和《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自我超越以及幸福课中讲到的幸福提升的方法有很强的联系。前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创造性张力”,即现实和目标的距离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提升现实到目标,要么降低目标到现实,这两者都体现了反馈的调节作用。而在幸福课中,tal给出的理由是,人们不喜欢“不一致性”,就是头脑的东西和现实不一致。他也指出了传统的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方法是告诉人们减低标准和期望,比如你以前的目标是90分,到只考了85分,心情不愉快,为了使自己高兴,就告诉自己没必要要求那么高,于是将标准降为80分,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变好。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常见的情形,就是安慰别人不要期望太高,免得失望越大。但是你会发现习惯性的妥协,不断的减低目标,表面上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它却在侵蚀自己,使的标准越来越差。而幸福课中强调,我们要设定一个目标后,在评估这个目标合理后,就不要轻易的改变,而是要敢于面对问题,克服困难,提升现状。《少有人走的路》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在克服困难中提升心智,虽然这个过程会有难免的痛苦,但有时这是成长必须的,就像锻炼肌肉,一些酸痛是必要的。在《系统之美》中,作者还指出,人们倾向于接受坏消息(人类进化的结果),更容易相信坏消息是真实的,而忽略和过滤掉好的,这样主题的感知到的状态要比实际的糟糕,而目标会受到这个状态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后,要保持一定的乐观态度,允许自己犯错,将其当做垫,从错误中学习,做一个乐观的现实主义者。两点措施:定的目标不要轻易变化;回想自己打到的最好的状态,以此为目标。

马太效应。

不多讲,增强回路导致的强者愈强,富者愈富,除非到一定程度受到限制或者外在的干预措施,比如政府。

四、系统应用。

前面介绍了系统的基模,本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经给出了解释,而且对每一种模型都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和措施,也就是落脚到了方法论了,这也是我读书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实践,而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谈谈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怎么去更好地实践,这也是我们学思行的落脚点。

与系统共舞。

书中作者指出她之前也陷入了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通过系统分析,可以认清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和复杂纠葛,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力量,最后找到系统预测和控制的钥匙呢?不幸的是这是一个错误,而且来源于根深蒂固的工业思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系统的反馈、自组织、非线性等本质上是不可控的,我们只能以最一般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我们不能让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世界变得四平八稳,毫无意外,一切尽在掌握,但我们可以从各种意外中学习,从中收益,而这也是《反脆弱》的一个重要思想――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系统,但是我们可以聆听系统的声音,听她们告诉我们什么,并顺应系统的特征,使我们的价值观更好地与之匹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事情来,而这些都是无法只靠意志力来实现的。我们无法控制系统,或者将其彻底搞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与之共舞。

系统中的杠杆点。

在与系统共舞的同时,作者还给出了与系统共舞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就是杠杆点,就类似于武术中的命门,也像中医中的针灸,也好比减振降噪中的模态调整。

作者更具系统的特征,将调节方式归结为12大变革方式,我们只给出其中她认为效果的几个:

信息流。

信息作为一种连接媒介,也是重要的系统杠杆点,因为它可以形成反馈,而且成本较低,效果显着,这也是古人讲求三省吾身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行为。

目标或功能。

在不改变系统结构,元素,甚至连接的时候,只是调整一下系统的目标,就会使得系统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典型的代表就是里根总统设定的登月计划。这是让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

超越范式。

这个部分和中国的无为思想和切合。这是最高的层次,就是放弃任何范式的控制,保持灵活性,意识到没有范式才是真实的。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方面都有巨大的局限性,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认知范围。即使那些不断调整自己世界观的人也无法对这个世界有完整的认识。

总体而言,我们了解了系统的一部分的特征,这些观点也是一种范式,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顺应系统的特征,聆听它的声音,顺势而为。

《无言之美》读后感

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时节之美》读后感

曾经在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节气歌》,我对里面的内容,背起来是朗朗上口,滚瓜烂熟,但只知其意不明其理,自从读了朱爱朝老师写的《时节之美》这本“红宝书”后,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我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朱爱朝老师写的《时节之美》,把整个农历年以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分三候,每候分五天,以分布式的方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生动、形象的故事、风趣、幽默的文笔,引经据典,一下子钩住了我的好奇心,使我读来回味无穷。使我记住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和其中的含义,知道了很多文字和习俗与之有深度的融合。

二十四节气,充分的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一代一代以聚沙成塔的方式创造了传奇。他们以“民以食为天”中的食为主线,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脉络,通过观察于之有联系的气候变化、生物变化,并详细的记录了下来。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农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十四节气对“粮食”丰收的帮助,滋养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读完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朱爱朝老师为什么要写这本《时节之美》呢?后来明白了,他的目的是让我们牢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美好传统的文明古国,充满着东方的智慧,虽然近代我们因为闭关锁国而一时被其他国家超越,但只要我们发扬古代劳动人民那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上下求索,一定会回到原点,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你看,特郎普已经坐不住了,哈!

《绽放生命之美》读后感

《绽放生命之美》读后感最近利用休息时间将单位前不久发给女职工的一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读物——《绽放生命之美》读完了,觉得还不错,就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次的读本不同往年,还特意用丝带与另外一本书包在了一起,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很是精致,我都不忍心把它拆开。当然封面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左侧一首小诗,右侧是用各种花瓣“拼接”的一张极富艺术气息的女性脸庞,同时也与左侧的小诗相呼应——“以花作比,浓缩世间百态”。

我自己读完之后的比较深刻感受就是: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一定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心强大、积极健康、不断充电!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也只是我本人的一点直观、粗浅的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欣赏、探讨、交流哦!巷的风,淡入了画,巷的梦,写入了诗,轻轻走过,悄悄看沙漠戈壁中的一棵小树,虽然弱小,但它仍为探路的跋涉者指引方向,努力绽放出生命的美丽。岩石下的一粒种子,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却忘我生长,期待有一天可以冲破岩石的阻挠,破土而出,展示出勃勃生机。

春播秋收的果实,丰沛沉甸的稻菽,雨后彩虹,春露青草,世间万事万物在生命的辉煌时刻,在生命的有限时间里,都在努力展现着最绚烂的美丽。

生命是多样的。有的生命如钻石般夺目,有的生命如春风般默默无闻,有的生命似青松般孤傲,有的生命如寒梅般谦逊,丰富的生命形态创造了无限的生命魅力……生命是美丽的。在寒来暑往的有限时间中,那美丽是雨后连接天地的彩虹,那美丽是天边转瞬即逝的流星,那美丽是一朵花儿就能妆点的世界,那美丽是一场滋润的人间春风,繁衍于世,生生不息……生命还有结束的时候。当秋风一吹,落叶满地;当午夜一过,漫长的等待只为盛开的瞬间;然而,生命依然是值得期待的美丽,潮起潮落、阴晴圆缺、冬去春来,这些都是珍贵的记忆,别样的生活,成长的足迹。

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我们终于明白,生命的美丽在于无私的奉献,生命的在美丽于迎着逆境崎岖的前行,生命的美丽在于努力追求不屈的信念,从而学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正是因为它的可重来与不可复制,才尤显珍贵与美好。

在疫情期间,生命是我们每个人思考最多的一个命题,这场疫情教会了我们什么?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春华,收获了秋实,这就是生命的美丽。

日落月升,寒来暑往,时光的流逝老化了生命,也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结合这本书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升华了什么?都是一场值得思考的旅程!时间慢慢地带走生命,然而生命也在不断的繁衍,永不止息,一代一代的传承着生命和生命之美……最近利用休息时间,将单位前不久发给女职工的一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读物——《绽放生命之美》读完了,觉得还不错,就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次的读本不同往年,组织者还特意用鲜艳的丝带将它与另外一本书包在了一起,并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很是精致,让人不忍拆开。当然封面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左侧一首小诗,右侧是用各种花瓣“塑造”的一张极富艺术气息的女性脸庞,同时也与左侧的小诗相呼应——“以花作比,浓缩世间百态”。

我自己读完之后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一定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心强大、积极健康、不断充电。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也只是我本人的一点直观、粗浅的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欣赏、探讨、交流。

今天阅读了单位发的书,受益良多,人的美有很多种,外在美和内在美。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容貌长相,但可以通过穿衣搭配,发型,气质来提高。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美,是心灵的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可以净化人的心境和灵魂。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之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是一份告诫。

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种美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

我们可以利用休假的时间,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体会神奇秀美的景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样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一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浩荡长江;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涌黄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泰山;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广阔洞庭湖;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烽火塞外;还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淡田园。当你置身于多彩的自然风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力,一如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人坐船,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而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林、秋雨、明月、清泉,还有那洗衣的女子,这一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而诗人在文字背后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品性,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份启示,当下又该如何诗意的生活。

引用诗词大会常说的一句话,“人生自有诗意”,当你把自己的心境和想象力与壮阔的美景融合起来,就会发现,生命可以如此辽阔,如此充实。让生命更加绚烂的绽放,你会发现生命不一样的美。

安静之美。

《时节之美》读后感

在逛钟书阁的时候,购买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时节之美》。这书是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

冬至那天,想起了这本书。于是拆了塑料包封,阅读了有关冬至的那几页。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过了冬至,白天会越来越长,阳气回升,大地消寒回暖,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应该祝贺。”

“老百姓在除夕、清明、七月十五与冬至,都会参拜祖先,怀念故去的亲人,追思曾经温暖共度的时光,给隔了一个世界的亲人甚至从未见过面的祖先遥遥送去问候,让他们和我们共享除夕的热闹、清明的天清气爽和冬至的吉祥福瑞。”

《唐诗之美》读后感

在诗词大会中,蒙曼老师作为评委被我第一次所熟知。她气质古典,仪态优雅。谈吐间如口吐莲花一般清新自然。

我被她的书香气质深深吸引。不禁暗暗留意起这位偶像:蒙曼老师是北大的教授,擅长历史,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历史研究。所以也出版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其中《唐诗之美》是她在节目中偶尔提起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唐诗,却不是以教科书的手法生硬的讲解,而是以作者独特的视觉将枯燥的唐诗娓娓道来,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或清雅或浓稠或深情或淡意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仅仅几句话我就特别好奇这本书的不同之处,想一睹芳容。

心心念念的《唐诗之美》终于来到我的手中。我满怀期待,郑重地打开细细品味起来。蒙曼老师在书中写到:“友情是黄色的;乡情是蓝色的;江山情是绿色的;爱情是红色的;宦情是紫色的。”以前,我们诵读唐诗往往很机械地停留在表面。看一遍,读一遍,查一下注释,再理解一下意思,最后背一遍。

这篇古诗就算会了。诗人写诗的心情,当时的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忽略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停留在似曾相识的层面上。细细想来,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背诵的《咏鹅》,之所以现在还记得是因为这首诗朗朗上口,意思通俗易懂,而且第一次背古诗就是这篇《咏鹅》,自然也是很认真很仔细的去对待,印象自然深刻。还有《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到中秋,元宵节,爷爷常常会念到这句诗。以前不明白为什么,以为他只会念这一首,如今才能理解,他是北方人却漂泊在南方的相思和无奈了。而这些幼时背诵过的诗词,之所以现在依然没有忘记就是因为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真正的理解了。所以说古诗不在于诵读了多少而是体会了多少。

蒙曼老师在写作上还善于给我们抛出悬念。从一个点开始,带领我们进入唐诗,讨论这篇唐诗的优点,然后从个人角度循序渐进的提到这首唐诗的缺憾,她很少用“虽然…但是…,可是…不过…”这类的转折词,自然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产生共鸣。等到最后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篇唐诗的意义之后或者说从各种角度剖析了这篇唐诗之后,这个悬念自然而然就被我们自己解开了。我觉得蒙曼老师的这个观点很新奇,我想她想说的是,不管是文章还是诗词,我们都应该带着思考去读,去理性地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因为蒙曼老师,因为《唐诗之美》。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诗词。体会诗词给我带来的愉悦。用心去体会诗歌的魅力,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每一天都会有惊喜被发现。

《唐诗之美》读后感

《唐诗之美》作者蒙曼,之前只是听过作者讲武则天,偶尔发现此书,作者围绕爱情、友情、乡情、宦情、江山情五种人之常情,甄选最具代表性的唐诗进行解读,品鉴。带领读着领悟过往熟知的唐诗中不一样的意境、哲理。诗词是中国汉字的精华,几千熟悉的汉字摆在面前,诗人将它们重新的排列组合,组成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文字,这就是诗人伟大之处。诗词其实就像调味剂,在现代生活中,诗词貌似已无太大用处,但如果没有诗词的生活就像是压缩饼干,也可充饥,但干扁无味,时间久了人是无法忍受的。

此书中的诗词,作者带领着读着品味出不一样的境界,诗词中涵盖着大量的典故和古代尝试,当你了解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所处境遇后,才可真实感受到那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到能感受诗人的伟大。当遇见爱情时会不紧会只知道陆游与唐婉的凄美,还有韩翃和柳氏的“章台杨柳”,经过各种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

面对友情,每个人都奢求那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当朋友多年不见时,不再是一句“好久不见”,而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将人生的感慨上升到宇宙的境界,如同参商二星宿一样。激动过后才细细端详,“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短短几句,将久别重逢时的心里和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

对于还乡,那个害死外甥刘希夷(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即是他的丧命诗),一心“追求”武则天的宋之问,在“神龙政变”后被贬岭南,逃回洛阳途中,写下这首千古名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里用的是“怯”,而非“切”,这也是此诗最妙之处,将宋之问的当时的心里展现的如此真实。正所谓善恶终有报。一个伟大的.诗人却一心从政,就像李煜一样,一个伟大的词人,偏偏做了帝王。

再说官场,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场就是一场人性博弈,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伟大的诗人,如诗圣杜甫等也免不了俗,要对上级“阿谀奉承”一番。但是与之常人不同就在于夸得如此高妙。一句“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将贾至父子两人都夸到家了,可谓“拍”到了极致。其实无论职场还是官场对于领导的夸奖是必须的,不能奋青一样,谁都看不上,这也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礼。

最后对于江山,中国地大物博,太多的美景数不胜数,太多的诗词形容祖国的江山大河。而我觉得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加的重要,就像王维在自己的辋川别业中为自己二十个景点所附的诗,展现出的那种幽静之美,是一种每个人都追求向往的境界,那份乱世之中的宁静、安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诗便会出现一幅画面,诗人在充满禅意的空明世界,与清风朗月在一起,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

《古色之美》读后感字

现实中总会出现一种吊诡的现象,生活在现代大都市的知识青年喜欢古代的乡下的东西,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孩子却总是向往五光十色的当代物质文明。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市民们手捧着移动设备在带着猎奇的心思用抖音或者快手这样的app上刷着各类农村网红,比如带仙气的李子柒,比如带点憨憨的华农兄弟,在比特的信息洪流冲浪中消遣着自己的时间。而小镇青年则不约而同的来到自家附近的电影里,在巨幕下看着类似《小时代》的片子,在光和影织成大梦里被催眠,眼睛里流淌着对纸醉金迷的巨大名利场的羡慕和垂涎向往。

两者都是盲目的,都是不客观的,都是看到被包装好的他者,都只是在观看他者的过程中现次建构和强化自己的形象和身份,取悦或者鞭策自己。市民们不会注意到乡村的留守儿童,凋敝的农村社会,被污染的山水环境,电网不通的尴尬。农村的不会知道城市里的贫民窟,同侪的竞争压力,车贷房贷的社畜,空巢老人的无奈。

本书《古色之美》,可以说这么讲述了21世纪的魔都中产知识女青年对天朝那个没通自来水,没有wifi,没有电,没有空调,没有冲水马桶也没有卫生巾的古代的审美幻想,那些作者觉得看起来漂漂亮亮的颜色,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普通百姓是不能也不权使用的,这些五颜六色只是为统治者们服务,百姓们一般的话只能穿破破烂烂的布衣。古色之美?可能只是想得很美而已。

尽管我觉得崇古复古是种不那么让人舒服的价值观,可如此本书的印刷还有装订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很清爽很舒服,干净和让人安心的就像医院里医护们穿着的蓝白大褂。

正如图书的宣传简介所说:

《古色之美》选取中国传统五正色和三间色:青红黄白黑紫绿褐,详析八大色系七十一种传统颜色(胭脂、藤黄、月白、藕荷……)的源流与现状。

解读古人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一本读懂色彩背后的中国文化。

七十一种经典古色、两百张绝美摄影,精选纸张、四色印刷,完美呈现中国传统色彩与文化之美。

这就是本汇集了作者对这71种颜色的感想的文章集合和图片集合,作者的文字离美文是段距离的,只能说是正常表达的方案,可用的图片和照片是真心很棒的,确实是做到随便抽出一张都可以做手机和电脑的壁纸和屏保的程度,好香啊!

《时节之美》读后感

看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之后让我有了很深得一会,让我对桥有了更溶厚的兴趣,五冠中的文章写得唯妙唯肖,生龙活虎,让我看了仿佛桥就在我的面前。

文章中,从视角中,我体会到了,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以及南京大江大桥犹x一道直线,美丽动人之景,我相信这些地方去了一定让每一个人留恋忘返!

文章中,写到矛盾故乡写镇子上得“芦苇林”,让我很惊讶。芦苇居然会多到呈密不透风的情况,我觉得很惊讶!可是在每一石桥旁,却没了呢些多的吓人的芦苇了,他们仿佛在做一次深呼吸似的。

我,让我感到非常伟大。作者那伟大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让我皮不急待去学习作者呢伟大,不畏艰辛,顽强不屈的精神。

《数学之美》读后感

人们发现真理的形式上从来都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

——牛顿。

自小就学数学的我,并不觉得它是美好的。于我而言,数学就像紧箍咒一样,不能提,一提。就头疼。

而看了吴军博士所写的《数学之美》后,我对数学的感觉,从以前的被动获取和勉强学习,变成了强烈热爱和主动积极的学习。这原因就在于我发现了它的价值,它的一枝独秀,不可或缺的地位,数学的博大精深和对其相关的各类事业的发展的价值已使我深深陶醉其中。这本书中有很多复杂且长的公式,但这并不妨碍大众的阅读,因为它并非在于让你了解更多it领域的知识,而是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领域的典故,让我们感受数学思维。这就像李欣教授所说:“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就是大师们的思维方法。”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美德》这篇文章中讲:“美德就如同华贵的宝石,在朴素的衬托下最显华丽。”数学的美妙,也恰恰在于一个好的思维,好的方法。

在《数学之美》十四章,我被它的标题吸引到了。“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新闻的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余弦定理。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处理一个问题是让他去算,而不是像人类一样理解了它,再去解决。而科学家们遇到这个问题,却用了另一种思维,他们把文字的新闻变成一组可计算的数字,然后再设计一个算法来算出任意两篇新闻的相似性。稍详细一些就是:对于一篇新闻中的所有实词。计算出它们的tf-idf值,再把这些值按照其在对应词汇表的位置依次排列就得到一个向量,这即新闻的特征向量。这时,就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向量夹角来判断对应的新闻主题的接近程度,这也就要用到余弦定理了。我在必修五数学书上学到余弦定理时,很难想象它可以用来对新闻进行分类。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数学工具的用途。

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数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的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这些抽象了的方法看似离生活越来越远,但他们最终能找到应用的地方,布尔代数便是如此。

布尔代数的简单不能再简单了。运算的元素只有两个0和1,基本的运算只有“与”、“或”和“非”。几乎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判断命题真假”。在布尔代数提出后的80多年里,他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应用。直到1938年香农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指出,布尔代数来实现开关电路。才使得布尔代数成为数字电路的基础。正是依靠这一点,人类用一个个开关电路最终“搭出”电子计算机。

这些,都能体现作者“简单即是美”的思想。他在书中也写道:“数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单的模型可以干大事。”这些,也都是我从未感受到过的。并且,在这本书中,作者也用了不少篇幅来介绍通信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让我对真正的世界级学者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比如贾里尼克,google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米奇·马库斯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从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学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地表面上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这就是整个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把数学在it领域的美丽予以了精彩表达,我也知道,把一件复杂的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非易事,这应该也是各界人士都对这本书予以好评的原因吧。

当然,我也明白,欣赏美不是终极目的,更值得我们追求的是创造美境界。

还有,希望未来的自己,无论生活好与坏,都能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踏实和对自然科学本质的好奇求知。

《桥之美》读后感

读《桥之美》,有如身临其境。但我不是画家,无法以画家的眼光去评价桥之美;我也不是艺术家,无法以艺术家的眼光去赞赏桥之美;我更不是建筑师,无法以建筑师的眼光去夸赞桥之美。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欣赏者,只能以贫乏的文字来形容桥带给我一切的感叹与震撼,那种无法言说的美妙。

为了建造一座美丽的桥,甚至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知道生命的契约随时可以终止,我们只能尽力去做未完成的事情。古代建桥,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意外的发生,会让许多人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或许,上万的修建者,没有人记得住他们的名字,有些亡魂,也就永远不为人所知。但他们不会后悔,因为他们把生命献给了桥梁事业,用自己最后的努力建造出美丽的'桥。当后人来此桥旁,必然会竖起大拇指,他们称赞的永远不是建造者,而是桥有多么美丽。

但是,建筑者永远不会后悔,因为他们有追求,他们为世界创造了美,他们知道,历史不会铭刻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只是平凡者。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不!我们必须做出否定回答,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无限价值的事情,让生命散发光彩,让自己永不后悔!

《桥之美》读后感

今天,读了吴冠中的文章《桥之美》这一课,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并且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真的写的很棒,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再次,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情味比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密不透风”形容小河两岸芦苇的严实;“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石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拱桥强劲有力的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作用“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

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数学之美读后感

看完《浪潮之巅》,了解了硅谷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沉浮,对吴军的书就非常感兴趣,看到吴军的另一本书《数学之美》,激起了很深的兴趣,所以很快把书看完了,普及了很多基础的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很多想法,感觉很爽。

不得不说吴军是一个大家,文字中能够透露出大家的气势,书中不断的穿插着各种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以及科技领域的大家的小故事甚至八卦,从文字中非常能够感受到吴军是一个和他们一个层次的人(即使他自己会自谦说是一个二流的工程师之类)。

书中具体的模型就不介绍了,说几点我学到的知识,能列出来的都是看完还有点印象的:

1、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是如何量化的,信息熵是怎么回事?有啥用?

2、搜索领域中,语言是如何统计的,尤其是如何通过概率模型进行分词。

3、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网络爬虫是怎么回事儿。

4、pagerank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6、拼音输入法的数学模型。

7、文本自动分类的模型。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1、数学模型巨大作用,推动着新技术的发展。

2、攻城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非常牛叉。

3、书中提到了很多数学模型都是在不断的进化、改良、升级,也就是说有人不断的在做优化,会有不断更好的模型、更新的技术出现,跟得上技术的发展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否则很多人一直在做某一点上的持续优化就没有意义了。

《数学之美》读后感

在看吴军的《数学之美》之前,我并没有看过他写的《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等书,但是他主理的得到专栏《硅谷来信》已经听了很久,对吴军其人颇为了解——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02年、10年先后在谷歌和腾讯任职,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现在主业是硅谷风险投资。他的专栏宣传标语是“像时代领航者一样思考”,吴军也确实具有“时代领航者”那样的视野和见识,除了专业领域之外,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职业发展也有不俗的见解。

《数学之美》最初是吴军做谷歌研究员时,在谷歌黑板报上撰写的一系列文章。虽然谷歌黑板报的本意是让吴军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一下谷歌的技术,但是他却更希望“让做工程的年轻人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做事情的正确方法”——因为吴军刚到谷歌时,发现谷歌早期的一些算法根本没有系统的模型和理论基础,而是用“凑”的方法解决问题,工程水平低下。国内这种情况就更加泛滥了。

后来,吴军又将这一系列博客几乎重写了一遍,写成了《数学之美》,希望它能向非it行业的从业人员普及一些it领域的数学知识,能成为茶余饭后消遣的科普读物。“世界上最好的学者总是有办法深入浅出地把大道理讲给外行听,而不是故弄玄虚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此吴军尽力以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作者)、霍金为榜样,力图将数学之美展示给所有普通读者。

由于我学习过概率论、数理统计、数据结构,整本书看下来,除了某些章节后的“延伸阅读”和马尔可夫链等内容外,其他都是可以看懂的。其实看不懂的部分主要是在用数学推理证明文中的论点,即使不看也不会影响阅读体验。

吴军在扉页讲道:“数学之美,首先在于其内容或许复杂而深奥,但形式常常很简单。同时,数学之美还在于数学原理的通用性和普遍性——数学上的一点突破,可以带动很多领域和行业的进步。”

我高中时曾因为数学的应用不明确而对其抱有偏见,直到大学接触到了数学建模。同样,这本书中讲到了许多数学在信息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搭建了数学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算是广义上的通信,因此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数学在通信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因为从电报、电话、电视到互联网,这些现代通信都遵从着信息论的规律,而整个信息论的基础就是数学。不仅如此,整个人类的自然语言和文字的起源背后,都受到数学规律的支配——因为数字和文字、自然语言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和数学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记录和传播信息。

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是这样的:发送者(人或者机器)发送信息时,需要采用一种能在媒体中(比如空气、电线)传播的信号,比如语音或者电话线的调制信号,这个过程是广义的编码。然后通过媒体传播到接收方,这个过程是信道传输。在接收方,接收者(人或者机器)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方法,将这些信号还原成发送者的信息,这个过程是广义上的解码。

我们平时说话时,大脑就是一个信息源,声带、空气就是如电线、光缆般的信道,听众的耳朵就是接收器,而声音就是传送的信号。根据声学信号推测说话者的意思,就是语音识别。

语言实质上是一套编码、解码的规则。从字(字母)到词的构词法是词的编码规则,这套规则是完备的(有限且封闭的集合);从词到句的语法是语言的编码规则,这套规则是不完备的(无限和开放的集合)——任何语言都有语法覆盖不到的地方。

正是由于语法是不完备的规则,所以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当中,基于规则的方法走向了一条死路。随着计算机性能和可用数据量的增加,基于统计的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中。书的第2章到第7章,围绕自然语言处理的统计学模型,讲述得深入浅出,而且对科学界的许多大师级人物和他们的贡献都做了介绍。

另一个绝妙的应用案例,是第14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我们在高中都学过用余弦定理判断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大小,然而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当时我们的老师能举出文本分类作为例子,一定能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如果由人来做新闻分类,人一定会先把文章读懂。但是计算机没有智能,根本读不懂新闻,它只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文字组成的新闻变成一组可以计算的数字,然后设计一个算法,算出任意两篇新闻的相似性。

新闻传递信息,而词是信息的载体,“同一类新闻用词都是相似的,不同类的新闻用词各不相同”。当剔除掉“的、地、得”和“之乎者也”那样的助词和虚词之后,对新闻中剩下的实词,计算出每个词的出现频率(实际上更为复杂,因为只是一篇读书笔记,我就简化成“出现频率”了),再按照词在词汇表中出现的顺序,将这些频率值依次排列,就得到了这篇新闻的特征向量。

如果词汇表中的某个词在新闻中没有出现,对应的频率值为0。如果词汇表总共有64000个词,就会得到一个64000维的特征向量,向量中每一个维度的大小代表每个词对这篇新闻主题的贡献。新闻就这样,从文字变成了数字。

一篇10000字的文本,它的特征向量各个维度的数值普遍比一篇500字的文本要大,因此单纯比较各个维度的大小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向量的方向却有很大的意义。如果两个向量的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它们的新闻用词比例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通过余弦定理计算两个特征向量之间的夹角,判断对应的新闻主题的接近程度。在真实的文本分类聚合过程中,需要自底向上不断合并,合并的过程中类别越来越少,而每个类越来越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的动机很有意思。当时某个国际会议需要把提交上来的几百篇论文交给各个专家评审,把每个研究方向的论文交给这个方向最有权威的专家。作为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的雅让斯基教授为了偷懒,就想了这个将论文自动分类的方法,由他的学生弗洛里安很快实现了。

考虑到多次迭代的计算量,后文又介绍了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将计算量缩小到1/6。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搜索引擎算法、拼音输入法等应用背后的数学模型。第19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中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大圆套小圆)举例,讲:“正确的数学模型在科学和工程中至关重要,而发现正确模型的途径往往是曲折的。正确的模型在形式上通常是简单的。”

其实大多情况下,看书只是用来怡情、消遣的手段,和打牌、玩游戏本质上是一样的。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灵光乍现,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数学之美读后感

重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机器取代,重复的脑力劳动也将被ai取代。

目前的算法更多的是从统计学、概率论角度来执行,其算法依靠人为设定执行,今后ai的`介入,算法会趋于自我迭代、自我演化。

就整体而言机器的搜索、筛选、分析、逻辑推理等,都是基于当前情况最大概率决策。即通过算法计算下一步所有可能情况的概率分布,然后得出实现目标哪种决策成功概率最高,即为下一步的方案。

在这种环境下人最好的方式便是与机器合作,将资源分配到这些大概率事件上,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怀有赌徒心态,将资源,甚至全部资源分配到小概率事件上,幻想出现奇迹,而这件事就叫“创新”。

但“创新”才是真正的未来,因为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诞生的几率不到万亿分之一,而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又是多么伟大的创新!

《桥之美》读后感

读《桥之美》,有如身临其境,那种无法言说的美妙实在震撼人心。为了建造一座美丽的桥,甚至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但是,建筑者永远不会后悔,因为他们有追求,他们为世界创造了美,他们知道,历史不会铭刻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只是平凡者。虽然平凡,却不平庸,因为面对追求,他们敢于为了创造美而牺牲自己,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当然,不仅仅是建桥者,在社会上,许多伟人都是这样的,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们永远向着阳光,让自己的光辉也融于太阳,时刻照耀着后人,时刻提醒后人,要懂得追求,懂得追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无限价值的事情,让生命散发光彩,让自己永不后悔!

《数学之美》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还真是低估了数学的作用,一个复杂的语言识别过程,用统计语言模型竟然用那么简单的数学模型就解决了,这对我的冲击很大。另一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以前那些各种三角函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各种向量,各种空间图形在我印象中就只能用于画设计图,或者搞空间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应用上,想着“这种东西和计算机编程有什么关系?要计算角度,库里不都提供了吗?”,哪成想到改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方法,就简单的把那么复杂的分裂问题给解决了。现在想想我当初想法还真是幼稚啊,可惜覆水难收,过去的时间已经回不来了,但至少我现在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总能想办法弥补的。

不得不说国内的教科书还真是太死板了。很多书上,先不说没讲应用领域和这个能干吗,有些教科书连推导过程也没说明白。像我大学时候的那几本高代高数的教科书,在某一步关键的过程写一句“显而易见”,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结果,这让我们基础差的人情何以堪啊,更何况我问了那些数学好的,他们想推导出那一步也要想好久。后来换了一下同济大学版,发现同样的定理,同样的范围,就是理解起来容易了不少。果然好书和差一点的书差别真不少。所以我就在网上整理了一些好的数学书籍,等会儿x就贴到文后,以后慢慢补。

"技术分为术和道两种,具体的做事方法是术,做事的原理和原则是道。这本书的目的是讲道而不是讲术。很多具体的搜索技术很快会从独门绝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术的人一辈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质和精髓才能永远游刃有余。”,然后吴军先生用搜索反作弊的例子漂亮的解释了这两种差别。我以前做过的项目里,如果出现没想过的情况,就加一个异常处理处理特殊情况,本来很简单的东西,愣是被我搞复杂了。现在想回来,那时候境界太低,连开始的本质和原理都没弄清楚,就埋头搞下去了,以后要多注意点。

我一向喜欢实用性强的方法和工具,在这书里我特别喜欢阿米特·辛格博士的那一章。吴军博士就用寥寥几页的描述中讲解了辛格博士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先帮用户解决主要的问题,再决定要不要纠结在次要的部分上;要知道修改代码的所作所为,知其所以然;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就用简单的,可读性很重要。

不过中间有两个部分没搞明白,最大熵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没搞懂为什么能解决那些问题。贝叶斯网络还能稍微理解,少了马尔科夫链的线性约束,更自由;但最大熵模型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好用,以后继续研究。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大家读一下。

桥之美读后感

自从读过《桥》这篇文章,我第一次体会到这平凡的桥原来也可以那样伟大,是这般地忠于职守,这般地坚强!

从“说它是桥,其实也只是三块长长的条石,架在五六米的桥河上。它那样粗陋,那样憨厚,不加任何修饰,不讲技巧。”中看出桥是那么的朴素,结构又是那么的简单。又从“我们村的男女进城,对岸村落的孩子上学,都安稳的踏过石桥,如履平地,没了艰辛。”中看到了桥对人们的贡献极大,却毫无怨言,仍然在为大家默默贡献着-----直到“死”。

“坍塌以后,代之以堤,到后来农村格田成方,小石桥连影子也没有了。此后,没有谁记起它、提起它,要知道,它一直是连名字也没有。”

是的,桥没有名字,但它从来不会为这个而感到遗憾,因为它至少为人们贡献过。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桥有心、有灵魂、可以思考,那么它在地下一定会感到很开心,因为它为人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非常尽职地奉献了,尽管没有人会想起它,也没有人会记起它。但它知道------是人类创造了它,它应当尽职地为人类服务,心甘情愿为他们奉献,即使有一天它倒下了,也毫无怨言。这些都只因为它为人们贡献过,它快乐过、幸福过。

同样,在作者笔下的祖母也如桥一样穿着朴素,而且也同样没有正规的名字,在家里默默地工作着,贡献着,直到死。虽然她没有做过一件大事,没有说过一句让人牢记的话。同样她与那些劳动者一样,专门趴下身子为后人铺路的。

其实我想这样像桥一样的人几乎在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她就是母亲。

我知道,人生来就是学习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做贡献的。就像我知道一匹马生来就是跑的,一座桥生来就是驮的。

《桥之美》读后感

看来《桥之美》这篇文章之后让我有了很深得一会,让我对桥有了更溶厚的兴趣,五冠中的文章写得唯妙唯肖,生龙活虎,让我看了仿佛桥就在我的面前。

文章中,从视角中,我体会到了,江南乡间石桥头的细柳飘丝,以及南京大江大桥犹x一道直线,美丽动人之景,我相信这些地方去了一定让每一个人留恋忘返!

文章中,写到矛盾故乡写镇子上得“芦苇林”,让我很惊讶。芦苇居然会多到呈密不透风的情况,我觉得很惊讶!可是在每一石桥旁,却没了呢些多的吓人的芦苇了,他们仿佛在做一次深呼吸似的。

文章中,作者为了画一些座桥多次爬上高峰,作者不畏艰辛,只为画一座桥,这讲无懈可击的顽强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感到非常伟大。

作者那伟大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让我皮不急待去学习作者呢伟大,不畏艰辛,顽强不屈的精神。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仅......

数学之美读后感

第8章里的“索引”,作者讲到谷歌面试产品经理的一道题目:如何向你的奶奶解释搜索引擎。关于这个问题,好的回答据说是用图书馆的索引卡片做类比。

我奶奶是个文盲,一生为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很少看电视,更别说图书馆。所以用图书馆的例子,对我们来说,很生动;对她来说,很生涩。

我们村的田地是按照地形、土质和流水等来划分的,计有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一般情况下,一等地用来种水稻,二等地用来种菜,三等地用来种水果。

所以当我奶奶想要给我摘桔子的时候,她肯定不会从一等地或者二等地一块地一块地找过来,而是直接跑到三等地(一般就是山上)。

像这样的索引,是基于脑子里的“数据库”,因为田地不会很多,多了也来不及种,所以跟布尔代数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解释,我奶奶就会大概明白了。我奶奶生前一次电脑也没用过,跟她解释这些,唯一的意义是,她会觉得我没有敷衍她,这会使她欣慰——如果有机会解释的话。

杨小凯曾经说,如果张五常多加注重使用数学模型,那诺奖也许就拿下了。张五常对此不以为然,反以为傲,自诩当今世上只有科斯、阿尔钦和他才敢只用文字,不借助数学模型就在经济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张五常也不是彻底否定数学的作用,他认为能够用文字解释的经济学原理,不必使用数学对其复杂化。

数学在信息学和经济学里都有广泛应用,但是在信息科学方面,对数学作用大小的争论就没有经济学那么大了。

我们常说搜索引擎的竞价广告,就可能经历到第三方公司,通常他们宣传自己是谷歌或者别的搜索引擎公司的代理商,然后通过不正当手段为客户提高网页的排名。谷歌在消除网络作弊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通过修改排序算法来为搜索者提供更加准确实效的信息。

“作弊的本质是在网页排名信号中加入噪音,因此反作弊的关键是去噪音。沿着这个思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搜索算法抗作弊的能力。”我们公司就是吃了这个亏,交了不少钱给第三方公司,结果算法一变,关键词的排名从前三下降到前三页没影。

社交搜索正在雄起,但是如果想要在传统的搜索引擎中占据有利排名,我想,第三方公司的技术水平是很关键的。

大学专业课里,数电总是要比模电简单不少。

自然界里大部分的信号都属于模拟信号。所谓模拟信号,是指时间和数值上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在实际电路中,模/数转换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将预处理的'模拟信号经过模/数变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而数字化处理有很多优点,比如功能强大、抗干扰能力强、易集成化等。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数学,就没有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也就无法进行信号的传输,而数字信号传输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通信成功的基本要求。

之前看到有人说如果高中看这本书,也许数学就是另一番天地,会有所突破。我不觉得,如果高中看这种书,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对数学更加望而却步。本书更适合通信电子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辅助阅读,对理解通信原理、数电模电等都有更形象生动的想法。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专业打扫学校劳动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自我总结和感悟,是对经验和教训的理解与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和总结方面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 10-30 最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模板14篇)
    在工作计划书中,我们需要详细描述工作的目标、计划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负责人和资源需求等信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工作计划书,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成功的工
  • 10-30 专业我的入党申请书大全(17篇)
    转专业申请书需要申请者用有力的语言和逻辑为自己的转专业做出充分的解释和辩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转专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党组织:4月,经过党组织批
  • 10-30 最热舞蹈实训收获与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事件、经历或任务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心得体会范文8: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我发现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阅读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培养
  • 10-30 精选中国人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记录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参与运动会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不仅仅是奖牌,更多的是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 10-30 热门睫毛总结心得体会(模板15篇)
    总结有助于我们从细微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技巧。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我们可以对心得体会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睫毛是女性美容
  • 10-30 2023年家长绘本阅读心得体会(模板20篇)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 10-30 实用教师仁爱之心心得体会(案例21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现在将为大家呈现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经典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收获。仁爱是一种能够温暖人
  • 10-30 最优弟子规泛爱众的感悟与心得(案例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领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
  • 10-30 最新工作日志感悟心得(模板17篇)
    工作心得的撰写是对工作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的机会,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进而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的示例,希望能对您的写作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