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哲学的贫困读后感(汇总17篇)

最新哲学的贫困读后感(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1 10:09:00 作者:纸韵最新哲学的贫困读后感(汇总17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情感、观点、主题、结构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掌握和表达所读内容。下面是一些读者写的精华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参考范文

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辟出确立符合认知现实而通向历史去实现理性确定的任务的思想前提的方向和途径。因为《哲学的贫困》是认知的思想所确立的认知前提是虚假的,既是脱离现实、也是脱离历史的抽象的形式,那么从这种认知前提所理解的经济学必然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所以,马克思要从《哲学的贫困》的前提来揭开蒲鲁东论述的经济学观点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马克思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的实质。下面从这个前提来读这部书的第一章“科学的发现”:“第一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第77页,第4卷)用事实来揭开蒲鲁东将两者设置为“对立”的形式,而看看马克思是怎样地将其错误给披露出来的。下面是马克思摘录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第一卷第二章”一段论述:“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有一个专门名称,叫使用价值。这些产品具有的互相交换的性能,则称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呢?---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交换—这是马克思加进去的)价值观念的起源;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点加以论述。”下面是马克思将对蒲鲁东的这段论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是从什么样的认知前提来揭开来的:“蒲鲁东先生打算给我们说明价值的二重性,„价值内部的区别‟,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我们必须和蒲鲁东先生一起来谈谈这种神秘的变化。”请读者注意马克思在运用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开“神秘主义”的认知前提,在这部书的结合蒲鲁东的经济学而揭开:“价值内部的区别”为认知前提来确定“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根据我们作者的间见,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才是马克思的“科学的发现”的认知前提而展开的科学分析:“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如果产品的需要量超过自然界所提供的数量,人们就得求助于工业生产。”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与蒲鲁东哲学的认知前提的根本区别,所以也就在理解其“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的过程,也就产生出两种显然不同的看法。然而,蒲鲁东认为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价值观念的起源;”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贫困”是导致所有德国的经济学们(包括蒲鲁东在内)理解的是概念的范畴经济学,而不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存在的经济活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而表述的思想观点。

蒲鲁东认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没有将产品去当做是“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而马克思认为是“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观点也就认为:“在蒲鲁东先生的想像中,这种工业是什么呢?它的起源怎样呢?”

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从现实性的真相而“科学的发现”: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那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产生的。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理解、才是寻找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转变过程是真实的呢?当然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才是真实的。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书而“科学的发现”了、而且也在用“总括起来就是: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蒲鲁东先生既然假定有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换和交换价值存在,而交换价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仔细地阐明‟的。”这才是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认知途径,来理解、来寻求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基本前提。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真实过程,马克思认为:“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用权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但是并不是否定这种需要,这和蒲鲁东先生前言中的第一个定理:„假定上帝就是否定上帝‟(前言第1页)正好相反。”

这就是这部书在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创立“相反”的认知前提,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仍旧还是从“哲学的贫困”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又一个“科学的发现”。事实上,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确立的认知前提,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是在重新创立认知前提,才能真实地理解、才能真实地寻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性。

读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参考范文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评蒲鲁东观点的一本著作。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提到,蒲鲁东的著作被科学地越过了,这篇文章就展示了这个越过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被马克思在这里越过了的蒲鲁东的观点,在现代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经济学家那里仍然有着大量的体现。它在说明如今西方学者的渺小的同时,也说明了蒲鲁东的确是个天才,而马克思则更加的伟大。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了交换的历史,并隐含地认为不同时期的交换,交换价值的确定有所不同,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交换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不同的时期包括,“曾经有这样一个时期,例如在中世纪,当时交换的只是剩余品,即生产超过消费的过剩品。也曾经有这样一个时期,当时不仅剩余品,而且一切产品,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当时一切生产完全取决于交换。……最后到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都能出让了。”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蒲鲁东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的西方经济学中也有体现,可以说蒲鲁东比当代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伟大。而马克思对于蒲鲁东的批评,实际上也适用于今天的西方经济学。例一:在蒲鲁东那里,交换价值和稀少成了同义的术语;而在西方经济学中,稀缺与经济物品也成了同义的术语。例二:在蒲鲁东那里,一方面是效用(使用价值,供给),另一方面是意见(交换价值,需求);而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个问题也是同样的。例三:蒲鲁东“使抽象达到极端,把一切生产者化为一个唯一的生产者,把一切消费者化为一个唯一的消费者”;而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代表性企业和代表性消费者。例四:“大家都知道,当供求互相均衡的时候,任何产品的相对价值都恰好由包含在产品中的劳动量来确定,……蒲鲁东先生把实际情况弄颠倒了。他说:只要先开始用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衡量产品的相对价值,那末供求就必然会达到平衡。”西方经济学同样认为,按照均衡价格确定市场价格,供求也就必然会达到均衡。例五:蒲鲁东认为,“如果工资普遍提高,一切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西方经济学称其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是,“如果除去某些波动情况,普遍提高工资的结果就不是蒲鲁东先生所说的价格普遍上涨,而是价格的局部下跌,主要是用机器制造的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下跌。”例六:“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应当作的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吴敬琏也认为,存在“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但是,“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例七:科学在蒲鲁东的观念里“已成为某种微不足道的科学公式了;他无休止地追逐公式。……以为有了神秘的公式就用不着深入纯经济的细节”。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同样是无休止地追逐数学模型和公式,但是,“在历史科学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而政治经济学恰恰是一门历史科学。例八:“蒲鲁东先生认为,肯定就是证明”,而在萨缪尔森等编的经济学教科书这种肯定比比皆是。例九:蒲鲁东先生“承认自己在了解地租和所有权产生的经济原因上是无能的。他承认这种无能使他不得不求助于心理上和道德上的考虑”。同样地,凯恩斯也是从心理上来理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的。

马克思指出,“需求同时又是供给,而供给同时又是需求。……生产者所供给的不仅是有效用的物品,而且主要是某种交换价值。至于需求,它只有在掌握交换手段的条件下才有效。而这些交换手段本身也是产品,也是交换价值。”这是我们认识供求关系的一个指南。在这里,马克思还指出,消费者并不是自由的。“他的意见是以他的资金和他的需要为基础的。这两者都由他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而社会地位却又取决于整个社会组织。”而马克思关于“世界贸易几乎完全不是由个人消费的需要所决定,而是由生产的需要所决定”的观点揭示了当前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下所处的困境。

马克思引用李嘉图的话说,“当我们谈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和调节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原则时,我们总是只指那些人的劳动可以增加其数量,竞争可以刺激它们的生产而且不会碰到任何障碍的商品。”牢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那些拿任何劳动都不能增加它们的数量的东西的高价来质疑劳动价值理论的人。马克思还引用李嘉图的话来说明为什么价格取决于生产费用而不是供求关系:“个人或公司所垄断的产品的价值,是按照罗德戴尔勋爵确定的规律变化的:产品的价值随供应量的增加而下降,随购买者需求的扩大而上升。产品的价格和它的自然价值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在出卖者中间引起竞争而且数量可以适当增加的那些物品,它们的价格归根到底也不是取决于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生产费用的增减。”

一些看过《资本论》的人常常质疑复杂劳动是如何转化为简单劳动的,有一个什么样的公式没有。而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据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的意见,竞争决定着一个复杂劳动日中包含多少简单劳动日。把复杂劳动日化为简单劳动日,这是不是假定把简单劳动当做价值尺度呢?如果只把劳动量当做价值尺度而不问它的质量如何,那也就是假定简单劳动已经成为生产活动的枢纽。这就是假定:由于人隶属于机器或由于极端的分工,各种不同的劳动逐渐趋于一致;劳动把人置于次要地位;……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这不过是现代工业的一个事实。……如果说工人的劳动中有质的差别,那末这至多也不过是一种决不能作为特点的无足轻重的质。总之这就是现代工业的情况。”

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或许可以看成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说明以及生产方式的一个定义。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进程并不象范畴那样死板绝对。……即使只拿分工的这一方面来说,情况也各不相同;这里是古代的共和国,那里则是基督教的封建制度;这里是古老的英国和它的贵族,那里则是现代的英国和它的棉纱大王。”显然,我们也不能死板地看待历史的进程,强调什么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中国完全可以发展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

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话指出,“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因而,随着分工的消灭,人们完全可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从而使重建个人所有制成为可能。

马克思指出垄断和竞争的辩证关系:“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资本家彼此竞争着,竞争者逐渐变成垄断资本家。如果垄断资本家用局部的联合来限制彼此间的竞争,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要加剧;对某个国家的垄断资本家来说,无产者群众愈增加,各国垄断资本家间的竞争就愈疯狂。合题就是: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

在谈到所有权时,马克思指出,“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实际上,“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因此,那些认为,马克思没有产权理论的人实际上不懂得马克思已经通过描述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早就给出了所有权或产权理论。

在这里,马克思还提到了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地租理论。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城市工业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组织迫使土地所有者只去追求商业利润,只去追求农产品给他带来的货币收入,教他把自己的土地所有权看成仅仅是一架为他铸造货币的机器以后,才可能有地租。”他反对李嘉图把地租概念“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并认为,“这就是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当作永恒范畴的一切经济学家的通病。”从而,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的地租甚至近现代史中出现的一些地租也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的地租不是一回事。这是我们在研究地租时需要加以注意的。

在谈到罢工和工联时,马克思指出,“使英国经济学家异常吃惊的是,工人们献出相当大一部分工资支援经济学家认为是单只为了工资而建立的联盟。”而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工会问题时,仍然只是从经济角度加以考虑。

资本对现代人类的统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劳动的社会权力的情况下被克服掉的,这也就是说,资本是无法通过工资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劳动的权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而被消灭的。事实上,只要劳动的抽象化及其积累作为一种脱离个人的一般社会力量继续存在,价值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并且,正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即不断产生出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于具体活劳动的统治权。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幻想一个没有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社会。

马克思在1846年年底读到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时,即决定对该书进行批判。当时他给俄国的帕。瓦。安年科夫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阐述了对蒲鲁东展开批判的要点,成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的基础。

马克思在该信中指出:“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点到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

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懂得这一点,即懂得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当历史的条件成熟之时,真正的“历史科学”就能够生长出来。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化来说就是,这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theconsolationofphilosophy)是由古罗马的波爱俢斯在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难时写成的,此书虽然是写于古罗马时期却因为是以波爱俢斯和哲学女王的对话为主,语言比较通俗,相比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是较易读的,但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在哲学逻辑和书中出现的时代背景、人物和神话故事是阅读的难点。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古罗马的哲学体系,还可以慰藉遭遇挫折漂泊的心灵,使心灵从绝望转为平静,从而充满希望。

首先阅读此书的目录可以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框架,从卷一“精神之痼疾”究自身之困境、找寻病根,卷二“淡看身外之物”淡看命运、财富、权力、荣耀、福祸,卷三“幸福之所在”看透幸福的外形、找寻真正的幸福,卷四“掌命运之舵”明辨善恶、掌握命运,卷五“理智的神圣光辉”展示人的理性与神圣理智的关系。从目录就能了解到本书是讲述如何从人生的低谷走出,掌握自己的命运,追寻幸福的真谛。

一本杰出的著作离不开一位杰出的作者,没有人生的磨练也就不会有要掌握命运的呐喊。波爱修斯,公元6世纪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生于罗马的贵族之家,祖辈尊贵显荣,曾出现过两个西罗马国的皇帝,以及许多许多执政官。他的父亲是奥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本人也贵为宰辅、荣任元老,不仅得到东哥特国王的信任,而且颇受罗马百姓的拥戴。他的两个儿子也于公元522年双双当选罗马执政官,可谓显赫一时。以此可以评论他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波爱修斯毕生都致力于对于优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学的保护工作,他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被后世称为拉丁教父,不得不说对古典哲学的保护,也为他对哲学的见解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最后将其哲学的智慧融汇在《哲学的慰藉》中,也被后世评论为杰出的哲学家。

如果波爱修斯的一生始终是处于荣耀中,那么也就不会有《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了,他的成就也会止于此。然而在公元523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以“叛国罪”将波爱修斯拘禁,一年后执行了死刑。当然“叛国罪”只是诸多原因的借口,在这场中,不仅是他本人,还有他的同事亚尔比努、岳父西玛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可见其中还有宗教的原因。这种人生的苦难让波爱修斯一度沉陷于对善不得始终,恶不受惩罚的抱怨中,也是《哲学的慰藉》中第一卷“精神之痼疾”的写作背景,之后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第四卷“掌命运之舵”中阐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至善,而恶相比于善是何等的弱小,行恶者是向邪恶屈服,将自己降低到动物的等级。

在文中,波爱修斯不断表现对人生境遇的质疑和思考,谈及到了命运、幸福、财富、权力、荣耀、善恶、公平、机遇、自由意志、理性、神圣理智等众多人生命题,并给与解释,其中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推理虽然是借哲学女王之口言明,但就是波爱修斯的哲学观,以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表达了柏拉图式的主题:引领灵魂由漂泊流离到返回家园。

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文中波爱修斯想要表明的重要命题。一个遭受人生挫折,无论是小的磨练还是生死攸关,都会让人迷失在痛苦之中,看不清前路,更不会奢望幸福。像波爱修斯这样从荣耀显赫的人生高峰直接跌落成阶下囚的不在少数,而能从中看透、走出迷茫、甚至得到心灵的解脱的却是凤毛麟角,从历史的进程可以了解到,这些人都是拥有强大意志、智慧高超的大能人。想要推理出幸福的本质,波爱修斯采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推理方法。他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幸福能够让人得到满足。首先看透幸福的外在:财富、荣誉、权力、荣耀、欢乐。“你算在私人财产里面的,没一件是属于你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成为了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才宝贵;而正是因为你认为它们宝贵,所以你才会把它们算到你的财富里面。”财富“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的很远”,财富只是一种累赘罢了。“财富并不能让一个人感到满足和圆满”,反而使人患得患失,“结果却是它让人有求于他人”。因此财富不是幸福的本质。同样的逻辑推理,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但凡自身没有尊荣可言的东西,那么在使用者眼里,它自然会一时受到推崇,一时受到冷落”;权力让人不得安宁,“权力固然可贵,不过结果表明,它连自身都难保”;赞赏、美誉来自于缪赏,“对于一个精明的人的自我认识来说,又有哪些帮助呢”;至于肉体的享乐,“渴求它吧,又心怀不安;满足之后吧,又感到充满缺憾”。总而言之,这些都只是幸福的外在,是虚假的幸福。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的最后几章,波爱修斯阐明真正完美的幸福,能给人满足、力量、尊敬、名声和快乐,真正完美的幸福就是至善,也就是,至福=至善。这似乎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又是许多人都看不透也不想承认的道理。在行善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到满足、力量、尊敬、名声和快乐,这些感觉给与心灵的美好,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生成。反之,当人行恶时,会感到不满足、无力、唾骂、坏名声、不快乐,也许有人会说,行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在为恶中会感到快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行恶不就和行善相同?恶不也等于幸福?当然,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所以,只有善才是幸福。

《哲学的慰藉》除了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有一首首高雅且格律优美的诗作。虽然每首诗都很短,并且这些诗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说明每一章的命题,起到引出命题,更多的是总结和深化命题,但是这些诗还是具有丰富的意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有些诗篇甚至受到后世诗坛名匠的推崇,包括但丁、薄伽丘、乔叟等。选取其中一首的片段(卷一·精神之困境,五、我的困境):啊,制定诸星圆周轨迹的人/高高坐在您那恒久的宝座上/策动旋转诸天的人/用您的法规固定着纷繁的星体——/例如,月亮时而盈满,明灿灿地/映照着太阳兄长的万丈光芒/令众星相形见绌/时而又临近苍白的日神/失去了色彩,呈现出暗淡的面目。在古希腊古罗马,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知识渊博,在数学、物理、逻辑等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波爱修斯的这首诗揭示出的天体运动规律已经接近现代天文学,相似的哲理揭示在文中的很多处都有体现出。这首诗整体是为了表达波爱修斯因为人生挫折而迷失,失去了往日追寻知识、追寻哲学的信念,诗的前部分是列举了众多的哲学知识,后部分是表达对自己人生困境的倾述。优美的诗作、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让深奥的哲学变得平易近人,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扩大了阅读人群的范围。

此书虽然写于公元6世纪,距今超过1000多年,但此书的影响力却超脱了时间,被评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尽管因为写作于古罗马时期,此书有一定的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能够传承如此之久,必然有其杰出的一面,阅读此书给与我心灵的力量。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

在本章中,有两个点我比较有感触。

按所需数量购买所需物品。不知道是女孩子的天性还是我个人的特性,每次看到好看的就想买,看到打折就想买,或是手里有钱就想买,总以为自己需要,可以用掉这些东西。可往往很多都是一时兴起,过后就放在一边了,这么看来它们都不是我的必需品。有时候可能真的需要,但是买的多了就不爱惜,总有一种反正很便宜的潜意识在心里,细细算来,总体可能并没有省钱。每次看稻盛先生的哲学,都觉得他说的我自己都隐约明白,但是总不够重视。自读了这一条后,我已经开始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买东西还是要即买即用,甚至开始向我的家人灌输这样的理念。

重视经验。以前总有一个误区,觉得事情很简单,到时候做就会了,甚至会在心里嘲笑那种反复试验的人,总是觉得有必要么。事实证明,即使是一件很简答的事情,可以触类旁通,但如果没有经验,做起来也不见得那么得心应手。可见,理论和实际是有一定距离的,光说是没用的,积累经验才是真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学生的“语感”,如果每天学习英语,那么“语感”一直在,即使碰到突击考试也可以取得好成绩。这就是所谓“语感”就是“经验的积累”。还有我们工作的感觉,如果我们认真反复地做一个工作,三年可以成为专业人才。当然,不断在经验中总结,理论结合经验才是最好的工作方法。

其实,就该章的内容而言,我认为,稻盛先生可能是想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能是翻译上的问题吧。

《京瓷哲学》的阅读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我想我会再读一遍,深入地去领会,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我觉得它在生活中也给了我很多指导。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假日午后,清茶相伴。俗话说,茶能清心,书能静心。此刻,打开书本,将自己置身于喧嚣之外,任由思绪随之远行。

作为凡尘中的一员,一直不敢去触碰与哲学相关的著作。在印象中,哲学就如同神o一般高不可攀。但翻开此书的刹那,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细细读来,不由暗暗赞叹作者的慧心,译者的用心。

此书是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重要著作,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不衰。书中,并未将哲学道理一一罗列,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被认为有缺陷、伤心、困难,分别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人生在世,总会有所追求。人人倾尽毕生所追求的,无非就是“快乐”,无非就是“幸福”.然而,人生中总会存在种种不如意之处,其中有些是可改变的,有些却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去面对,去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帮助我们去调整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为与人意见不合而烦恼,也为缺少钱财而心焦;为受到挫折而沮丧,也为有所缺陷而自卑……内心一直处于困顿,痛苦之中,便也离我们寻求“快乐,幸福”的初心越行越远。读过此书,你便会明白:人生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退后一步,回到事物本来的位置,换个角度,换种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并能智慧地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人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去,没有回;人生其实很复杂,大千世界,纷繁芜杂,看不尽,摸不透。人生其实也很精彩。只要能拥有一颗“智慧的心”,用“智慧”来对待一切,那么,一切皆不是问题。多一份“智慧”,也便多了一份“快乐”,“幸福”便也会常伴身边。

如果说,静静地坐着思想也是一种旅行,那么,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是对人生的慰藉,是对心灵的启迪,更是对灵魂的一种修行。

午后,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不忘初心,踏上修行的旅途,我们都是人生的旅人。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一直以来都对哲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自己不够勤奋,至今也未能啃下来一部原汁原味的哲学著作。哲学这个词在我心中,如大多数人一样,是高深莫测的同义词。对和哲学沾边的人或书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莫名的仰慕。准备考研的时候,读到的一些哲学家的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让我马上感觉那个学科提升了一个层次,当然遗憾的'是,现在从美学(艺术哲学)等形而上角度研究那一学科的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题外话。很早以前买过一本《苏菲的世界》,感觉有些浅显,而且我不太喜欢那种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就没有读完。现在的我感觉十分庆幸,是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成为了我的哲学启蒙书。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文笔简洁机智,而且视角独特。作者分别用六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由于不了解再次姑且妄称“精髓”)对应解决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的心理失衡感,加上对哲学家人生经历的娓娓叙述,让受挫的人们体会哲学带来的安慰。不但拉近了读者与哲学家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得哲学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这本书更加强化了之前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得到的观点,正如作者引用蒙田的话,关于人文的书没有理由写的艰涩枯燥,通晓流畅的方式也许更适宜表达智慧。这本“随笔”,清楚明白,读时轻松愉快又兴味盎然,又处处展露出思想和智慧。记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的两种目的:获得资讯和增进理解力,当时我对增进理解力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所谓的理解力不过是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当不借助外力条件下顺利搞清楚一本晦涩高深的书那么理解力就得到了进步,现在的我有了新的认识。看这本明快的书也增进了我的理解力,对生活、对挫折、对当前境遇的一种认识,不仅仅是换一个视角这样简单,而更是一种深刻感和厚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学家的智慧给我启迪,哲学家对智慧的追寻将我鞭策。这是一本可读性、实用性、思想性兼备的哲学入门书,精彩极了。正如周国平的评价:他教我们懂得享受。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最近,刚读完古罗马著名思想家波爱休斯的《哲学的慰藉》。虽然这样生吞活剥的浅读近乎囫囵吞枣,甚至是对被西方学界普遍称誉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这部伟大著作的不恭和亵渎,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真切地领会到莫大的享受和收获――多了一份恬静,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爱休斯这部经典著作书名所示的那样,这是哲学对灵魂的亲切慰藉。

但凡读过《哲学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后大多会情不自禁对波爱休斯施以膜拜之礼。因为,这部一千多年来洗涤和启迪了无数读者灵魂的不朽之作,并非波爱休斯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抽着雪茄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者宽敞舒适的书房里慢条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狱之后在灰暗阴冷的牢房里奋笔疾书所就。显然,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质,坚贞不屈的意志,乐观豁达的修养,身处逆境煎熬的波爱休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与哲学女王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在死神降临之前坦然从容实现似史诗般的灵魂救赎的。

《哲学的慰藉》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著述。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从曾经显赫一时的罗马执政官到被诬陷下狱的阶下囚,出生罗马豪门望族的波爱休斯在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以善恶问题为中心,用散文及诗体抒发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谈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进而在哲学智慧中寻找到灵魂的慰藉。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身处于浮躁社会的人来说,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爱休斯阐述的幸福的含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那么在读完《哲学的慰藉》这部鸿篇巨著之后,许多思想疙瘩、精神迷茫肯定会茅塞顿开,给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阳光中”的轻松惬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着我那泪流满面的苦脸,一面吟诗对我内心的糊涂进行哀叹”.在波爱休斯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右手持书,左手执笏”的哲学女王,她能帮助人们摆脱一切愁乱、怨恨、悲愤、痛楚、沮丧、迷茫的困扰,拂去蒙蔽他们双眼的烟雾,擦干他们脸颊上的纵横泪水。而正是这位万能的哲学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顿和堕落,帮助自己康复,从而在厄运降临之时能从容坚定面对,确信“没有什么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这么想;同时,只要人能随遇而安,他就到处都能发现幸福”“既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恶人的嫉恨,那当我们畅游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时候,便注定要经受风吹浪打的袭击”.

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当然不会接受波爱休斯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将善作为舵柄统治万物”“谁都不会幸福,除非他也成为一个神明”等观点,因为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财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问题的思想修行上,波爱休斯仍然堪称今人的精神导师。因为财富让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学的慰藉》中写道:“贪婪会讨人嫌,而慷慨则会使人闻名”“因为按照常理,只要少许、微小的一些东西就足够了;而你如果在满足之外还要追加奢侈,那么你的所加,或者让你难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宝也会有某种低级的美,可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得很远,()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值得你去膜拜”“当你肯定地说最低等的事物是属于你的财富时,你实际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了它们的下面。”再比如,波爱休斯还讲到:“我的确明白了财富不能带来满足,王权不能带来力量,职位不能带来尊敬,荣誉不能带来名声,享乐不能带来欢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东西,假如真的属于你,那它们就绝不会失去”“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不会是美德因为职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为任职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让你头脑糊涂,你贪图往日的好运,你认为这仅仅是命运中的一次波折,而实际上这命运已经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运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盘上,默默承受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实上,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无论对唯利是图、怨天尤人的喧嚣社会,还是对利欲熏心、好高骛远的浮躁官场,都是一剂苦口良药,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爱休斯对幸福、至善及恶的本质的阐述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并且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波爱休斯认为,“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会聚”“善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追求时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动因”“善和幸福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假如肉体享乐能够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没有理由说野兽不会幸福,因为它们的所作和所为,正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在论及“善的强大”与“恶的虚弱”时,他又确信“好人总是充满力量,而坏人则是无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应该被视为人类一切行动的共同奖赏”“因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显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谁想作恶、能作恶并且正在作恶,你就能够肯定他在遭受着三重的不幸”.

当然,在阅读《哲学的慰藉》一书过程中,我们既应秉持兼收并蓄和尊崇科学的立场,不断重塑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同时也应坚持在批判中承继的态度,剔除那些与辩证唯物主义不相契合的精神遗产。在论及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时,尽管波爱休斯也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拥有或正在增进、求取美德,那么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运气,也都是好的;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运气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荣牺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难屈服,成为了旁人的榜样――美德不向邪恶屈服”“因为凡是生来就能够运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决断事情的判断能力”,但因为《哲学的慰藉》崇尚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结论显然也归顺于宿命――“命运听命于神”“至高无上的神佑还经常制造这样的奇迹:坏人使坏人变好”.

《哲学的慰藉》之所以能成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并且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显然是因为波爱休斯出神入化般地把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衔接起来,劝诫人们弃恶扬善,追求至善至美。这充分反映了作者以哲学沉思为莫大安慰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观点,并构成了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当然,对于波爱休斯书中表达的很多精妙观点和深奥思想,我还来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尽管如此,我至少已找到了初阳的熹微,愿意一直坚守自我良心的自由,维护原则、遵守规矩,哪怕最终理所当然的是我也极大地冒犯了那些罪恶,也不想自欺欺人。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马*列。哲学与d无关。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02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中国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平凡的目的和道德。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维尔・杜兰特在晚年创造了这本书,用娓娓动听的叙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我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这些年,总是倾心于纸质书,可以随心所欲的勾勾画画,就连那书中的固纸气味也给人一种儒雅的微醺感。只有对于一遍即过,或者无须反复咀嚼琢磨的书,为了省时省事省空间,就找来电子书看看。这本书是随手点开微信读书软件推送的,看到“哲学”二字,也就来了兴趣,10几万字的书一天内读完。

《哲学的故事》,我初步查了下有3本书都是这个名。最负盛名的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晚年创作的,因文风活泼、语言流畅广受赞誉,也是流传和影响最广泛的,豆瓣评分8.9。

还有一个是英国作家布莱恩・麦基的作品,他因致力于哲学普及推广为人所熟知,该书豆瓣评分8.7。

我看的这个是龚耘(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彭克慧著,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书籍,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为8个时代,记录了古今中外历史上44位著名哲学家的简要生平和主要思想,故事简洁精练,文笔朴实易懂,观点亦深亦浅,原书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配了300余幅插图,更加形象直观,读起来不觉得生涩,还带有一些“八卦味”,人物活灵活现。该书豆瓣评分6.3。

这样的评分,其实也不冤枉。在我的眼里,书分为2种,一种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写书的人应该称作者;另一种是千万人写过后,把他们的文字整理编撰出来,集成书,编书的应该称为编者。这本书,我觉得大体是编集剪辑而成,其最大的弱点是缺乏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作者更像是哲学馆里的讲解员,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对照着哲学家的画像,一个一个为我们讲解他们的生平故事与主要成就,再加些奇闻秩事点缀一下,使人物故事更加生动。

阅读这本书可以有以下收获:

1.与智者初次相识。把历史上伟大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认一遍,用心记住名字、国籍和大致的年代,这是哲学入门的基本功。可千万别小瞧这一点,当你与领导、朋友闲聊瞎侃的时候,把这些名字如数加珍的抖一遍,也足够让你备受瞩目、光芒四射的。认识他们,别人就会觉得你与智者为伍,与智慧相邻,久而久之,就会把你与智者混为一谈,可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2.把哲学家与哲学观点连连看。深挖一点,大致了解每个哲学家提出的核心思想,有些格言式的经典语录必须记下来。比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赫拉克利特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知,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等等。把人和思想一一对应起来,这算是哲学的初级者了。

3.领略不同人生给予的启示。这本书介绍了哲学家的大致生平经历,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个简要的概括。可以看出,大家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殊途同归的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呢?赫拉克利特甘愿舍弃王位回归原始生活;斯宾诺莎坚守着“用双手谋取世俗的物品,用头脑获得神圣的思想”,一生靠打磨镜片谋生;康德恪守机械式地生活方式窥视宇宙星辰,却从未离开家乡;培根具有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双重人格;卢梭从偷窃、诬陷最后走向忏悔;马克思窘迫潦倒的一生,等等。他们的经典故事,充分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差异美”“个性美”。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好奇是原始的驱动力”。

4.择良师而从之。良师,是指符合自己思想、性格和兴趣的老师。44位哲学家出台走秀亮相,你看上了哪个,是要把师傅领回家的。如果喜好提问式的思辨当然是首选苏格拉底,向往理想国的世界就选柏拉图,追求自由的原始状态必是师从犬儒大师第欧根尼,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伊壁鸠鲁,为基督信仰而献身可以选择奥古斯丁,谋求改造现实世界就学马克思,对精神和心理世界感兴趣就去找弗洛伊德……他们的思想基本覆盖了人类现有的知识领域,以一颗渴求智慧的心去感受,总有一个或多个大师会引起你的共鸣。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上的星空,对我来说,这些哲学家即是一个个闪亮的星辰。通过了解他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去感悟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精妙。《哲学的故事》这样类型的书籍还有很多,我的学习实践感受是,想要踏入哲学之门:一是先找相同类型的书籍看几本,推荐《苏菲的世界》,还有杜兰特的《哲学的世界》;二是可以系统的看看《西方哲学史》,推荐罗素的。三是选几部感兴趣的哲学家的原著,静下心来啃一啃,《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梦的解析》等均可列为必读书目。

来吧,迈入哲学的殿堂,享受思考的快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听讲解看完的英文书,读原版英文书,听别人讲书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样内容的理解不同,这种理解根源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只能感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思考深度不够。这本书的阅读时间跨度三年,原因在于音频现成,我听课却是断断续续,趁着假期从培根听到了尼采。

时间的跨度已经不太记得前面哲学家的观点,只对最后几个哲学家有印象。记忆深刻的是康德不变的作息习惯,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经历,记住的都是富有故事情节生平和悲伤的事情。哲学可以缓解生命的痛苦,而生命的痛苦因人而异。透过哲学家对于生命本质和社会政治道德方方面面的追问和回答,思考和反省生活。夏鹏老师在音频中经常说构建自己的观念之网,让哲学在你这里发生。观念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哲学观的重构对一个人的改变的是根本的。

亚里士多德对问题追赶溯源的方法,柏拉图建立的理想国;理想国中对教育的方法和对体育的重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欠缺的。培根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的琐事占据了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培根所提倡的归纳法是现在科学的起点。时间的分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话题,生命的走向是由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人的自主性体现在把握选择的自主性。实行选择的前提是时间,对于时间的应用决定了选择的自由度。斯宾诺莎尝试调和自然和宗教,认为自然和宗教是一体的。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认识不到宗教的重要性。任何作品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能够成为时代人物除了学识渊博还在于反应了时代呼声,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拨乱反正。

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代表的理性和卢梭代表的感性两种社会思潮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反响。感性支配人的`行为趋于本能因而更加容易,理性支配人的行为来源于外界刺激或长远利益。人的大多数痛苦来自感性和理性交织,大脑和行为听从任何一方所引发的不协调。哲学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取决于你选择了哪一个理念,痛苦最小的人生在于感性和理性其中一方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康德把世界划分为先验和经验两个部分,先验的问题为不可知,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有经验世界的事物在讨论范围之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大,先验和经验的界限也在动态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生存的意志,个体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存在。人有自由意志但是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实现,更能深刻的理解人的可能性随着岁月的增加变成不可能,时空观固定出来你是谁,对现状不满要有勇气打破固有的时空观。斯宾塞采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社会科学,个人变得强大,视野更加开阔,相比于可知范围小的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我们之所以不断奔跑是为了寻找极限,时不时回头,是为了寻找出发的意义”,相比于终点的未知,我们更在乎于追寻过程中沿途的风景。老师强调尼采的哲学只可内用不可外用,不能把尼采的哲学作为外部世界的标准,只能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只有强者才拥有选择权。

哲学家的观点很多,每个人体会都不同,能够带来价值观的重构和生活的改变。你是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清醒可以读哲学;你是一个痛苦的人,并且想要解决自己的痛苦,需要读哲学。从哲学家的思考可以获得披荆斩棘的力量,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生活的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是杜兰特所著。杜兰特身上有着非常优良的人格质量。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卷。杜兰特带领我们思考了人要获得幸福感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我们都必须行善,毕竟在当今社会,发生如“小悦悦事件”也并不奇怪了。人们已习惯于做冷眼的看客,但其实选择麻木或伸出善意的援手只在一念之间;同时要爱护、宽容犯错之人,多做有益他人之事,自己也从中受益,并常行不辍,永不倦怠。审视自身,当我们看到对犯错之人的处罚从重从严,岂不大快人心。中国人不缺乏同情心,但缺乏广泛的同情心。

他能虚心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秀的品格,为己所用,摒除傲气和骄妄,排除利欲的驱使和冲动,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他在自己的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甚至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刻地解析了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社会责任,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杜兰特还告诫我们,不仅要处处思考,还要付诸行动。一个君主更应该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哲学的故事》原著并非英文,而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再译为中文,其中有不少生涩的语句,英文也多为古语,读起来并非易事。但是杜兰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了然于心的。思想决定人生,思想决定命运。杜兰特几乎无法用帝位改变所统治的世界,但他最终用思想改变着人类世界。《哲学的故事》并非时髦之书,但它是经久之书。若每一个君主都如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思考,那国家的政治与智慧也就合二为一了;如果个人实现了真正的内心宁静,那么幸福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要忍耐痛苦,看淡虚名,要朴素,视死亡为宇宙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杜兰特虽是奴隶社会的君主,却把死亡视之平常。回想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却个个炼丹求佛,幻想长生不老。这种超然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他宁静而致远的心路历程。他关注内在,因为善的源泉就在其中,善随时都会喷涌而出,要追求自由、谦虚、友好。除此之外,书中还教导人们按照你的本性度过你的余生。在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仰仗于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性才能得到诠释。其中想要获得幸福之感并不需要占有过多的物质,只要有能力活得没有压力,内心宁静。

《猫的哲学》的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老汉选猫的`故事,有两只小猫,一只是小花猫,一只小白猫。老汉选猫时,先用手势逗两只小猫,这两只小猫的反应截然不同,小花猫生龙活虎,十分逗人喜欢,而小白猫却不理不睬懒洋洋的,老汉对小花猫赞不绝口。之后老汉又用食物逗,两只猫小花猫十分高兴,可小白猫仍然爱理不理,老汉脸色不悦嘟了声:“丑东西。”(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与我一样,认为一定是小花猫当选了)可老汉想也不想便选择了小白猫,,当老汉说起为什么选小白猫时,他是这样说的:“本来,今天我并不打算要猫的。猫生仔,一龙二虎三猫四老鼠,越多越没用。白天活跃的猫,晚上贪睡。傲气的猫,与人保持距离。贪吃的猫,鬼才信它会捉老鼠呢……”

读完了,你细细的去品味老汉最后的这句话,是不是也同样的深有感触呢?这两只小猫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小花猫代表的是那些阿谀奉承,会对人说好话,讨好他人,但却根本干不了实事的人,这些人越多越没用,而小白猫代表的是那种并不突出,但却能干的了实事,能委以重任的人。

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又有几个像老汉这样的人呢,,大家都喜欢有人讨好自己,称赞自己,大家都会去喜欢小花猫的吧,如果是我,我大概也会选择小花猫,你看,小花猫多逗人喜欢啊,体壮灵活,摇头摆尾,一双骨碌碌的眼睛煞是可爱,可有时候,我们就是因为一些事物的外表,而忽略了一些内在的东西.

在平时,我总是看到什么东西都要,只要是喜欢的我都想买,可是,在买回家之后,没过多久,玩腻了,不想要了,便丢在一边,不再理睬。

通过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老汉最后的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我不喜欢小白猫,但它有用。”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听讲解看完的英文书,读原版英文书,听别人讲书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样内容的理解不同,这种理解根源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只能感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思考深度不够。这本书的阅读时间跨度三年,原因在于音频现成,我听课却是断断续续,趁着假期从培根听到了尼采。

时间的跨度已经不太记得前面哲学家的观点,只对最后几个哲学家有印象。记忆深刻的是康德不变的作息习惯,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经历,记住的都是富有故事情节生平和悲伤的事情。哲学可以缓解生命的痛苦,而生命的痛苦因人而异。透过哲学家对于生命本质和社会政治道德方方面面的追问和回答,思考和反省生活。夏鹏老师在音频中经常说构建自己的观念之网,让哲学在你这里发生。观念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哲学观的重构对一个人的改变的是根本的。

亚里士多德对问题追赶溯源的方法,柏拉图建立的理想国;理想国中对教育的方法和对体育的重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欠缺的。培根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的琐事占据了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培根所提倡的归纳法是现在科学的起点。时间的分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话题,生命的走向是由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人的自主性体现在把握选择的自主性。实行选择的前提是时间,对于时间的应用决定了选择的'自由度。斯宾诺莎尝试调和自然和宗教,认为自然和宗教是一体的。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认识不到宗教的重要性。任何作品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能够成为时代人物除了学识渊博还在于反应了时代呼声,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拨乱反正。

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代表的理性和卢梭代表的感性两种社会思潮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反响。感性支配人的行为趋于本能因而更加容易,理性支配人的行为来源于外界刺激或长远利益。人的大多数痛苦来自感性和理性交织,大脑和行为听从任何一方所引发的不协调。哲学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取决于你选择了哪一个理念,痛苦最小的人生在于感性和理性其中一方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康德把世界划分为先验和经验两个部分,先验的问题为不可知,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有经验世界的事物在讨论范围之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大,先验和经验的界限也在动态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生存的意志,个体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存在。人有自由意志但是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实现,更能深刻的理解人的可能性随着岁月的增加变成不可能,时空观固定出来你是谁,对现状不满要有勇气打破固有的时空观。斯宾塞采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社会科学,个人变得强大,视野更加开阔,相比于可知范围小的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我们之所以不断奔跑是为了寻找极限,时不时回头,是为了寻找出发的意义”,相比于终点的未知,我们更在乎于追寻过程中沿途的风景。老师强调尼采的哲学只可内用不可外用,不能把尼采的哲学作为外部世界的标准,只能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只有强者才拥有选择权。

哲学家的观点很多,每个人体会都不同,能够带来价值观的重构和生活的改变。你是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清醒可以读哲学;你是一个痛苦的人,并且想要解决自己的痛苦,需要读哲学。从哲学家的思考可以获得披荆斩棘的力量,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生活的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所有人都崇拜自己缺少的东西。

理科生崇拜文科生的直觉而非逻辑推理。在曲线的任意一个点上,都有一条相切的直线。换句话说,任意一条曲线,是由无数条直线中的一个一个的点构成。看不懂这句话的文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能直接感知什么是曲线。可怜的是理科生,根本不知道曲线是什么,只能借由以上描述来理解曲线。正如曲线不是由直线组成,生命也并非由物理化学拼凑组成。

如今的资本纷纷涌入科技领域,曾经只在工程师的世界才知名的词汇变得家喻户晓。什么云计算,什么大数据,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在愚昧的媒体宣传下,早已不是当初的意思。少数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工程师,犹如神明一般接受庸众的顶礼膜拜。仿佛工程师头上有一层光辉。但只有真正的工程师,才懂得世界的空虚寂寞冷。

男人崇拜女人对美好的感知,同时害怕女人面对丑恶时的歇斯底里。女人或许在某个瞬间崇拜过男人的理性,却长久地怀疑男人的品味与生活态度。纵观哲学体系的发展脉络,人的行为由三种因素支配:理性、激情、欲望。激情在女人身上更为明显,她们的决策依据通常是老娘高不高兴。理性则是男人的标签,尽管大多数男人并未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略微上点岁数的男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过理性与激情的交战。而欲望,这种生命更原始,比起情感和理性来似乎显得更低级的东西,却是更强有力的存在。这种东西,被叔本华描述成生命意志,被尼采描述成权力意志,这种有可能是推动世界的第一原动力的东西,很难说在男人和女人身上有什么差别。

古希腊的酒神文化与日神文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感性、激情、阴柔,太阳神阿波罗象征自律、理性、阳刚。类似于中国的周易,酒神是坤卦,象征万物生长,太阳神是乾卦,象征刚健不息。也有明显的差异。毕竟周易是孔子搞的,把坤卦本来的放荡不羁搞得那么扭扭捏捏。说不定在周文王那里,坤卦和乾卦其实就是古希腊酒神和太阳神的意思,不是后世的道德楷模,而是凡人的欲望纠缠。

我们还是年轻男子的时候,体验过连续醉酒,体验过在量贩式ktv夜夜笙歌,体验过在醉酒的午夜的郊区大道上拦住随便路过的女子唱一首深情的歌。我们也曾在酒后的某个瞬间能够直接认知曲线而不用借助数学公式,我们也曾在某个瞬间直接认知过生活的美好与邪恶。男人借助酒可以成为女人,女人什么都不用就已经是女人。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形式的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决定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高低。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只有两种。第一是军事社会,不仅包括国家间战争时期,也包括比较原始的和不可控的天灾以及野兽作战的时期。第二是工业社会,不仅包括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的主流社会形态,还包括内外环境比较稳定的长期和平时期。例如,汉高祖到汉武帝之间,中国是工业社会,汉武帝远征北方少数民族时期,中国是军事社会。在军事社会,男人的作用比女人大,男人的地位就高。在工业社会,女人的作用逐渐和男人差不多,女人的地位也就逐渐和男人差不多。而从最近的十几年来看,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区别在于,带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不再是产能,而是消费。在消费这件事情上,女人的作用比男人大得多,女人的地位就比男人高。这个特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在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进一步发达的进程中,女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于男人。在婚姻这一古老的组织框架下,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正在发生长久以来没有过的逆转,这一点是很多婚姻问题的深层原因。

不是谁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也不是谁在关系里主动付出多少的问题。这是时代决定的,时代自有其欲望,时代自有其生命意志。在男女关系逆转的进程中,有句老话还是管用的:好男不和女斗。原来的意思是,不屑;现在的意思是,不能。

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我对美食发生了兴趣。总体上来说,男人和女人不同,很难对美食真的感兴趣。这一点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为了确保dna能够顺利复制,雄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数量而非质量,雌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质量。吃的东西要讲究,住的环境要美好,都是雌性哺乳动物在质量策略下的本能选择。雄性哺乳动物没这个本能。关于吃的东西,我小时候受到的最深的影响来自写童话的郑渊洁,他借皮皮鲁之口说,男人是不进厨房的,除非做闻名遐迩的大厨。同时我的父亲早年也为我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所以我的前半生是不进厨房的。现在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话的后半部分,进厨房自己弄口吃的不是男人的本能,但是如果要弄,就至少是出于一种兴趣,朝着艺术的方向进发。很巧合的是,我的父亲在退休后突然迷恋上自己做馒头。

我并不崇拜哲学,反而更加向往艺术。正如让我真正爽到的'是摇滚,而我希望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事实却是听瓦格纳只会让我感到无聊而不会让我流泪。正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却是基督教最正统的衣钵传人,正如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却是自古以来集纯粹理性之大成者。苏格拉底柏拉图首次让人类认识到理性,却因年代过于久远而无法得知他们是否其实是极端感性之人。

感谢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感谢作为译者的蒋建峰、张程程。这本书是少有的翻译后中文居然无比优美的作品,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忘了我本来是想寻找一些哲学的答案。这本书帮助我因对哲学的好奇而经受过种种折磨后,第一次理清了哲学的脉络。我肯定会再回头去看看尼采和伯格森。我再也不会回去看康德,因为肯定看不懂。叔本华还要不要再看就随缘了,看反正跟中国的哲学差不多。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匹战马驰骋疆场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当过将军的坐骑,因为不止一次地救了将军的命而受到整支部队的拥戴。后来,这匹战马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养伤。这次的伤很重,战马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于是等它伤好后,部队就把它卖给了一位跛腿的农夫。一天,当农夫给这匹马套上辔头,让它到磨坊里拉磨时,马哭了。“伙计,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并不曾亏待于你,你为什么要哭呢?”农夫听到哭声,好奇地问马。“我哭,不是因为你亏待了我,我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泣的。你可曾知道,我以前是一匹功勋卓著的战马,枪林箭雨都不怕。而今,我却要与笨重的石磨相伴一生了。你说,难道我不该哭吗?”农夫笑了:“你恐怕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曾经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过军功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的腿断了,伤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勇猛地冲锋了,于是我便退伍回乡做了个农夫。可是,我并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差别啊!你看,我每天不是都过得很快乐吗?”人生在世,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说“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但同时,苦难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监狱”。是“学校”还是“监狱”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苦难的心态。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

故事是人家的故事,哲理是人类的哲理,人生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虽是人家的故事,哲理虽是全人类的哲理,但从中汲取的营养,却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揭示着世界的本源,让我们用这一堂堂哲学课、一个个哲理故事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更富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是脐带丛书中的一本。我一般喜欢系统性地看书,所以看完《汉字的故事》就拿起这本书看。可没多久,我就发现对此书没兴趣,一捧起来就犯困。我犹豫要不要把它看完,后来决定一目十行地扫一遍。以下就是我扫一遍后的战果及联想:

我以前对哲学的研究领域一知半解。本书告诉我们,哲学包括五个研究领域: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研究思维和思维的理想方法:观察与反思、演绎与归纳、假设与实验、分析与综合——这些全是逻辑学试图理解和引导的人类活动的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问,但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上所做的改进。美学是对理想形式和美的研究,它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是对理想行为的研究。至高无上的知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就是关于善和恶的知识,人生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是对理想社会体制的研究(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谋取权力的艺术和科学);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戏剧中的剧中人。最后,形而上学(它招致这么多非议,因为它与别的哲学不同,它不是试图按理想的模式来协调实际的事物)是对一切事物的"终极存在"的研究;是对"物质"的根本属性的研究(本体论);是对"意识"的研究(哲学心理学);是对"精神"与"物质"在感知和思维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认识论)。

《哲学的故事》介绍的是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古往今来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开篇介绍的第一位是柏拉图。我以前只知道其以精神恋爱著称于世,却不知道他最负盛名的是《理想国》这部作品。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实行的是共产共妻。共妻实在是太恐怖了!无需我多做分析。至于说共产,我去年还真就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了一番,起因是去年全国先后有好几个地方爆出类似的新闻,公交车司机家境相当富裕,大清早开着豪车到单位,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记者采访时问他们说,薪水这么低,工作又这么辛苦,家里也不缺钱用,你们图啥?他们回答说:"喜欢开公交车呗!"我联想到明熹宗朱由校,他不爱上朝和批阅奏章,爱做木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等到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小于他的老师。他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处于某一极端而又能自知的人,会认为另一极端的美德,而不是赋予中庸之道。有时这是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陷入极端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指望另一极端,这样说不定能够走到中间位置上去。……就像人们弄直弯曲的板材时常常采用的做法那样".

《哲学的故事》中提到的哲学家中有一人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是斯宾诺莎。他撰写的近代哲学史上最珍贵的著作之一《伦理学》居然是用几何学的形式来表达的!刚看到这儿,我觉得匪夷所思,转念一想,又认为没什么可奇怪的。物理课上,老师讲电极知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和社会学中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个道理。还有,高中化学课上,老师曾经说过,将黄鼠狼的屁囊稀释很多倍,可以用来提取香精。当时年纪轻,不太想得明白,其实就是物极必反。我个人认为,哲学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既然具体事物可以用哲学来解释,反过来,哲学也可以用具体事物来解释。

斯宾诺莎认为,世间只有三种伦理体系,也就是三种对理想人格和道德生活的观点。一种是佛陀和耶稣的伦理,它提倡阴柔,众生平等,认为慈爱就是美德,在政治上倾向于不受限制的民主。另一种是马基雅维利和尼采的伦理,它提倡阳刚,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强调征服和统治,认为权力就是美德,崇尚世袭贵族政治。第三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它否认阴柔或阳刚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只有成熟和广博的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出何时应该用博爱来统治,何时应该用强力来统治。因此,它认为智慧就是美德,提倡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相结合。这段文字里面涉及到了马基雅维利,他因《君主论》被世人所铭记。令我困惑的是,《哲学的故事》一书里介绍了众多的哲学家,却没有把马基雅维利列进去,而恩格斯却评价他是"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我之前曾经阅读过他写的大名鼎鼎的《君主论》。马克思指出,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马基雅维利在该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君主应该勇猛如狮子,狡猾似狐狸,二者缺一不可。在遵守信义于己不利的时候,他决不应该遵守信义,但他务必要装出遵守信义的样子。至于其他品质也是一样。君主必须会做一个伟大的骗子和伪君子。君主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诚实可靠、虔敬信神,但同时又要有精神准备,一旦需要便能够并且知道怎样改弦易辙。如果可能,君主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一旦需要,他必须懂得如何作恶。所有这一切都被概括为马基雅维利的一句名言:"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相关范文推荐
  • 11-01 实用世界森林日活动方案两篇(通用13篇)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可以借鉴和参考过去类似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犯错。在阅读这些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应用于自己的活动方案制定中。
  • 11-01 热门初一开学计划表(通用17篇)
    范文范本能够丰富我们的写作经验,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让我们的文章更富有创意和个性。范文范本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提高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
  • 11-01 热门珍惜粮食心得体会(汇总23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日常的琐碎经历变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认识。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包含了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非常有参考价值。第一段:引言(1
  • 11-01 最新护士科室实习总结(汇总20篇)
    实习总结是对实习过程中与同事、领导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际关系能力。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习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
  • 11-01 热门品如离婚协议书(汇总22篇)
    离婚协议是法律规定的一种民事行为,双方应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离婚协议示例,供大家参考学习。______与______于__
  • 11-01 最热观看保险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我触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并学到了新的解决方法。下面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我来中国人寿有一
  • 11-01 2023年健康的心得体会报告总结范文(18篇)
    总结范文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见证,它记录了我们在某一阶段的付出和收获,值得我们珍惜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心理健康一直以来
  • 11-01 专业故事心得体会四年级大全(16篇)
    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独特的,写心得体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通过深入思考和细致观察,获得更丰富的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 11-01 实用小学春季开学欢迎标语集锦(案例15篇)
    标语的效果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和群众反馈来评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标语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准的语言,传递出强烈的宣传效果和情感共鸣。1、欢迎全校师
  • 11-01 精选小学上课心得体会(通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巩固学到的知识,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好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合唱团是学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