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实用历史学术性论文(案例19篇)

实用历史学术性论文(案例19篇)

时间:2023-11-01 13:04:10 作者:笔舞实用历史学术性论文(案例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这些范文范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历史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检查学生在校学习成果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历史学专业学生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由系里张榜公布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先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教师提出的论文题目进行选题,也可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拟题,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每生一题,或同一题目的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必须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

(1)毕业论文题目,必须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

(2)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课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研究。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选题;。

(3)教师科研课题的“子题”。

在选题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1、论文开题。

学生对选题进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详细阐述选题依据,选题学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经系论文工作委员批准后方可开始撰写。学生开题一经通过,不得换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换题,要向系论文工作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原因。

2、撰写论文提纲。

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认真审定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提纲要尽量做到全面、缜密。

1、学生要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初稿写作,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的每次指导都应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便于学生更好了解论文不足。

2、在二稿修改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充第一稿之不足,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二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终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论文定稿不得少于8000字。论文定稿包括论文统一封皮、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书目,并且统一用a4标准打印纸打印,具体打印格式规范参见《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

成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答辩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论文答辩工作,制订答辩规程以及时间、地点安排等,并提前三天将工作安排报送教务处,审查学生答辩资格,研究确定答辩意见。具体要求如下:

1、毕业论文完成后,毕业生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15分钟左右。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报告,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3-5个问题。

2、毕业论文小组答辩由教研室组织,小组优秀论文二次答辩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5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成员若为3人,则不应包括答辩人的指导教师。系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学术带头人担任,委员由高级职称教师3-5人组成,系级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3、答辩过程要有专人如实记录,并添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4、答辩小组和系答辩委员会成员应严格按照《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报告与答辩能力评分标准》进行答辩成绩评定。其中论文答辩小组必须将本组答辩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及时报送系答辩委员会,以便于及时组织小组优秀论文的二次公开答辩。

(一)毕业论文的领导小组及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由系主任领导,教学主任负责,实行系、教研室二级分工负责管理。

1、系级管理职责。

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和教学秘书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2)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布置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按时开题。

(3)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答辩委员会名单并报送教务处审核。

(4)组织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质量检查。

(5)组织本系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6)组织本系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推荐参评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的人选和作品。

(7)负责本系毕业论文的成绩管理、档案材料管理。

(8)负责进行本系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2、教研室管理职责。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2)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报送系汇总。

(3)选配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送系汇总。

(4)负责组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5)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和纪律情况。

(7)收集、整理、保存毕业论文的有关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等,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总结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教学工作。

(二)指导教师资格及工作管理。

1、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1)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指导毕业论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未评定职称的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也可担任。

(2)指导教师要熟悉所指导的论文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为6人,最多不超过8人。因特殊原因指导人数确需超过8人,必须由教研室提出书面报告,经系主任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指导教师基本职责。

(1)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

(2)及时拟订毕业论文任务书,报系审批后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交代清楚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

(3)帮助学生分析毕业论文选题,指定必要的参考书目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辅导答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指导总次数不低于6次,其中集中指导不少于3次,每次指导均要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

(5)加强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审查、指导学生拟订的论文撰写提纲或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论文初稿、修改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毕业论文。

(6)指导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7)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导教师评语。

历史学术论文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讲座,我深受启发。这场讲座主要探讨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和研究方法,使我对历史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场讲座的五段式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历史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我了解到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文献处理技巧。在讲座中,讲师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高效地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如何对文献进行评估和引用。他还重点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历史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其次,这场讲座还着重介绍了如何选择适当的论题和确定研究的范围。在历史学术研究中,选择一个有价值、有趣和有深度的论题是至关重要的。讲师通过一些案例和经验分享,教会了我们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并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它帮助我更好地明确自己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第三,我从这场讲座中了解到了历史学术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式。讲师详细解释了引言、正文和结论的作用和写作技巧。他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整个论文中的论证和结构上。此外,他还分享了一些写作时常见的错误和陷阱,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技巧来解决问题。这些让我意识到了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和技巧,将对我的今后的学术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一步地,这场讲座还让我认识到历史学术研究需要充分的时间规划和时间管理。在讲座中,讲师强调了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工作进度的控制的重要性。他提醒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并合理安排时间来进行研究。这对我特别有启发,因为我通常倾向于匆忙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仔细思考和规划。

最后,这场讲座的收获还包括了历史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在讲座的最后,讲师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其对社会的贡献。他提到历史学术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解读现在和展望未来。他的话语振聋发聩,让我深感历史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了我更加热爱历史学科,更加努力地进行历史学术研究的动力。

通过这场历史学术论文讲座,我对历史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研究方法和文献处理技巧的重要性,学会了选择适当的论题和确定研究范围,掌握了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式,学习了时间规划和管理的技巧,以及理解了历史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将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继续的学习,我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术研究者。

历史学论文范文

摘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下进一步发展。

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很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加之受到美术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于平面二维设计、电脑特效的设计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

这些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的单一化、形式化,使得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走向了“形式主义”或者“装饰主义”的弊端,十分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这样的课程设计缺少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时,会因为综合知识尤其是历史人文知识的匮乏而无法对设计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表达。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借鉴的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但是却与实践严重脱节。

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只是在教室中进行,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缺乏生命力。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多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很少鼓励学生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调查。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了“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

二、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

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历史文化浓郁的环境之中要将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历史人文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并与大环境想匹配的艺术设计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周围环境中的古来的建筑中的经典的部分有机的结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

2、人工环境的融入。

在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尤其是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要特别重视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的设计。

这种标志性的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帜。

这种建筑物的设计要和城市的发展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特征和现代化发展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们看到建筑物就可以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与众不同。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新思维,并对授课的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可以适当的压缩理论课程的学习,加大对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

三、加大历史人文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

高校的教育只有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具有本民族文化才能够不断拥有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

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设计需要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并借以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目前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具体探究了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加强历史人文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断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长久繁荣和发展。

作者:刘静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1]雷洁清,秦海东.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艺术百家,(27).

[2]李霞.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18).

[3]程静.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飞天,2013(23).

[4]王瑶.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究[j]林区教学,(02).

[5]江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野下————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包装世界,(01)。

[6]侯爱萍,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

初中历史学论文范文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文研一体。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一)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二)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历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选题的理论意义:有一位代表是从黔中大山之中走出去的水族儿子,并是其中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贵州荔波水族人民的好儿子,更是贵州人民的骄傲。无论是他的姓名、种族、建党贡献、还是自身的价值,研究这样重要的党史人物,既能够充分展示民族的骄傲、又能积极的发扬了一个爱党爱国人士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对国家乃至人民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对邓恩铭的建党贡献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学性、科学性的实际意义,对邓恩铭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水族历史、水族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补益,而且对民族旅游学、历史学、党史学均具有重要意义。

选题的实际意义: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研究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形成及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17大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我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宣传多彩贵州、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荔波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邓恩铭作为一个中共党员,对他的研究与探讨,对激发广大党员同志和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开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研究动态、见解。

对邓恩铭的研究和认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其相关的研究有第一篇研究邓恩铭的文章:苗体君、窦春芳的《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传奇人生》;中华民国人物邓恩铭专题;黔南日报:开天辟地贵州人邓恩铭;陈文、唐建荣的.《贵州民族研究》中关于邓恩铭的哲学社会观的研究;潘曹林、罗春寒所著《贵州水族文化研究》第一卷《水族史话》中的关于共产主义先驱战士邓恩铭的研究;以及山东党史研究所对其的研究成果等等。在这些著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对邓恩铭的生平、建党贡献历程及其自身价值等有一定的阐释,但是他们都是基于邓恩铭或与邓恩铭相关的单一方面的文化的探讨,而没有形成综合的认识。

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思路: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突出贵州历史名人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

方法:文献法、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

的基本理论,用归纳、对比、例证等方法进行研究。

技术路线:从省图书馆、校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书店查询、地方文献查阅与网络查询。分析材料且与指导老师商榷;到该人物家乡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采访当地老人获得可靠的口头资料。

4、总体安排、进度计划总体安排: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

附:提纲:1、邓恩铭生平简介。

2、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

3、对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的评价。

4、小结。

进度计划:

1、在20xx三月初完成对材料的搜集与初步整理。

2、梳理材料形成思路,在20xx年3月9日形成开题报告。

3、20xx年3月10日------20xx年4月初形成论文初稿。

4、20xx年4月底形成论文定稿。

5、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业赏.《邓恩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2。

[2]李肇年.《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06。

[3]朱敏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m].上海.复但大学出版社.1992.5。

[4]周隆渊.《邓恩铭的故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2。

[5]张业赏.《王尽美》[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

[6]李肇年.《邓恩铭同志资料选编》[g].山东.山东大学历史系.1979.05。

[8]《邓恩铭:开天辟地贵州人》[n].黔南日报.2010.12。

[9]莫开明、黄长河《回忆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0]苗体君、窦春芳.《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传奇人生》[j].档案天地第04期.

[12]蒙明儒.《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j/ol].荔波.荔波县政协..11。

[14]潘曹霖、罗春寒.《贵州水族文化研究》第一卷《水族史话》[m]。

[15]杨杰.《毛泽东与邓恩铭》[j/ol].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

历史学论文范文

该校历史学研究生教育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在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21名。中国古代史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华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史学科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世界史学科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专门史学科现有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外关系史三个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理论与方法、华北区域社会史、环境史、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等方面,有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学科在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考古与博物馆学学科近年来在我院发展较快。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历史教育学科招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教育硕士(历史专业)研究生,面向具有3年级以上教龄的在职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

(二)南京大学。

该校的历史学专业中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该系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有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访问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交流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举办了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史、当代台湾研究、英国史等国际学术讨论会。现有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3人,讲师5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尚有博士毕业待评职称5人,其中1人为美国杜客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九州大学博士。中青年教师有90%以上曾到美国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意大利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仅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一年以上者即达8人。就业情况良好,在国家外交部、安全部、新闻机构、高校研究所、部队等单位,都可看到历史学系学生的身影,他们工作勤恳、认真踏实,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现任国家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和国家档案局局长杨东权就是该系的杰出系友。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中国古代史:实力绝对强大,从先秦到明清,每一个断代都很强,但最突出的要数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两个方向了,不仅有周一良、田余庆、吴宗国这样的老前辈,还有阎步克、荣新江等一批后起之秀。当然先秦方向在有了朱凤翰加盟以后,实力也不容小视。世界史:同样是学术上的'圣殿,其中最具实力的要数世界中世纪史、欧美近现代史。马克尧、高毅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良师。当然,愿意接收挑战的同学可以选择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这个方向,这绝对是一个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好课题。中国近现代史:这是北大一个相对的弱项,但也不乏茅海建这样的名角。而且该专业良好的分配前景加上北大这块牌子,相信对每个考生来讲都是不小的诱惑。

(四)复旦大学。

该校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最近教育部考核中获得优秀。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研究专业方向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蔡尚思、杨宽、耿淡如、田汝康、金冲及等长期在该系任教。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20名,副教授26名。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该系为国内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该系教师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80余部,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史学理论与中外史学史研究、中外文化史研究、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等领域颇有学术建树。该系始终以教学与科研并重,强调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加强专业基本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四年学习,学生素质普遍有较大提高,适应能力强,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秦汉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等断代史;美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拉美史、南亚史等地区史;古典文明研究、欧洲社会经济史、世界文化史、第二次大战史、20世纪世界史、中国经济史、历史文献学等专门史;还开设史学论文写作、旅游文化、专业外语、方志学等。毕业去向都比较理想,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出版社和报刊等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部分毕业生可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五)南开大学。

19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目前,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全院下辖,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涉及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含:拜占庭学)、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个研究方向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史近两届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人中,有四人的博士论文在美国用英文出版,在美国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在国内的世界史研究机构中,这是仅有的,可以说,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几乎涵盖了从断代史到地区国别史的各个方向。

(责任编辑:卜范龙)

历史学的论文范文精选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共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个国家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蓄积与合理运用,只有在人力资源充分涌现、得到持续开发与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创新精神的增长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笔者就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进行论述,认为明确创新的教学目标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不仅作为一种微观层面上获得经济效益的工具性行动的效应越来越突出,而且其作为一种宏观层面上当代世界之本质特征的演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的发展已进入创新的热潮之中。创新是当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种积极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功能很强的学科,学习它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还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要立足于学科优势,从培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高度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运用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品格,增强实践能力。

二、明晰历史学教育专业创新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总量成倍增长,人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显得相对不足,预测一个人潜在成就的高低,不只是看他拥有多少知识量,而更重要的是看他获取与处理新知识的能力有多高。历史学知识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一个人倾其毕生精力也难遍览无遗。因此,历史教学要把主要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包括学会阅读、学会记忆、学会检索、学会考证、学会分析综合和学会归纳对比,即掌握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最常见的思维特征。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即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不为现成的结论所束缚,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史书、史论汗牛充栋,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学家眼里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评价。历史教学必须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是历史教学最突出的学科优势。如果说辩证思维是教会人们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事物,历史思维则是引导人们从不同的时空立体地观察世界,它使得学生的思维领域更为宽泛、思维角度更为全面、思维层次更为清晰、思维质量更为精深。

3.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创新不仅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能力,还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勇于创新的人普遍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它们像火箭燃料舱中的催化剂,能促使人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历史教学应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以质朴的情感感染学生,以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使学生的思路与世界历史的走势、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相吻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4.塑造健全的个性品格,使学生学会做人。

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首先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都是创新成功的必备条件。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学生学会做人尤其重要。人们通常说的历史学教育是公民教育、人世教育,是说历史学能培养青年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因此,历史学的创新教育目标始终要坚持强化人格教育。当代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洲教授认为,创新个性品格主要表现在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进取心与献身精神等方面。一个人个性品格的形成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客观事物、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方面,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和他们不同的人生追求,是学生形成创新品格的重要激励因素。

5.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创新精神与创新技能结合起来。

学校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我们过去培养的学生有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通病,关键在于我们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就历史学教育专业而言,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深入大众之中,了解和关注社会的发展,做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或历史论文;要经常组织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辩论、历史知识竞赛,在知识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和敏锐性;利用历史教学技能课组织学生制作教学课件、教具、绘制历史地图,要求准教师上讲台展示创新风范,增长创新技能。这样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统一起来,使创新成为一种品格、一种思路,成为一种欲罢不能的驱动力。

三、小结。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历史学教育专业的创新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开拓意识等基本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推进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挑战和抓住历史机遇的战略性需求,是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是世界历史发展和民族繁荣振兴的需求,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历史学论文范文

亚洲主要城市发展建设经验由于地理的接近性和文化的相似性,更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城市发展话语的视角,本文选取首尔、新加坡、上海、南京、杭州5个中外历史文化名城,对其城市发展的话语作较为系统、详尽的分析和评价。

二、话语分析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框架。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中,话语分析者研究话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长句和短句,以及话语与其所处的语境间的关系。

话语研究者一般从功能主义的语言哲学视角分析话语:说话人受到特定语境影响,策略性地运用语言达到一定的目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文献、访谈资料;观察分析历史、文化语境;分析谁(不)在说话,(没)说什么如何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别人如何说,等等。

话语分析者分析语篇时,需要关注下列问题:语篇中的参与者是谁,即写作者和读者、说话者和听话者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是否平等?参与者在知识与权力上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语境中这段话意味着什么?说话者或写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什么?话语研究者可以选择描写在某特定场合的公共媒体中,谁在说话,谁不在说话,以便进一步了解在媒体中的主体力量的分布。

对事物采用的描写方式和策略方法?通过话语分析,来揭示该作者的意识形态、叙事结构、修辞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给社会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等。

另外,话语研究者需要运用跨文化视角,关注整个人类文化交融话语,研究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国文化的演变性质和走向及其后果。

当然,在实践中,话语研究者需要将施旭博士概括出来的“基本要求”转换成为语言使用形式操作性更强的`实践话语研究。

三、强化城市文化品牌,以文化为内核,构建有效城市发展话语。

城市之间进行的全球竞争使得各个城市必须有区别与他人的特色,并不断持续开发城市良好的商贸环境、拥有高技术移民或者旅游资源丰富等各方面的禀赋。

这种竞争的自然结果就是各个城市都开始定义并强化各自的地方认同,讲述各自独特的城市发展话语,树立独特的城市品牌。

世界上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通过城市发展话语,述说各自独特的文化属性,重新激活城市的活力。

1、韩国首尔(seoul)首尔作为一个巨型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形象,但是首尔缺乏明显的特色,没有显眼的、类型独特的名胜或价值资源。

首尔并没有努力将自己的特点定位到哪几个上,而是将自己的优势进行了多重定义,并以各沟通交流对象为目标,努力构建有效的城市发展话语,实现与众不同。

这些反而成就了首尔城市品牌特色。

面向亚洲地区,由于韩国电视剧和“韩流”明星很受欢迎,首尔在亚洲地区已经家喻户晓,并且被视为是“有文化的城市”。

首尔的领先者形象又延伸到了流行时尚、设计等领域。

若强调传统,首尔难以同中国竞争,因此,首尔的城市宣传话语强调尖端领域,“it先导城市”、“尖端城市”、“具有现代感”和“有文化的城市”。

2、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给自己的定位是国际都市、地区金融枢纽和不断发展的文化城市。

新加坡采取了支持贸易、鼓励外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

新加坡拥有良好的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他在亚洲的定位是———“独一无二的新加坡”。

新加坡寻求成为21世纪国际都市,并加入伦敦和纽约的国际文化名城之列。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规划为“:创造一个适合居住、工作、游玩的伟大城市”;新加坡旅游局则不断强调新加坡的独特性。

新加坡《城市规划》具体说明“:我们展望的新加坡是一个充满活力、商贸繁荣、在国际竞技场上有自己一席之地的枢纽城市;一个为大家广泛认同的具有独特身份的城市;一个精力旺盛、充满激情、文娱丰富的令人愉悦的城市。

3、上海(shanghai)上海是中国最大经济中心之一,并正在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上海获得世界博览会主办权。

从此上海世博会就与上海一起成为上海对外城市形象推广的重点。

上海在境外举办了一系列城市形象的对外推广活动。

它着眼于推广上海整体的城市形象与定位。

4、杭州(hangzhou)1993年,杭州市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正式把“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作为新世纪初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号工程”。

20,杭州推出一条包括西湖三大“情人桥”———断桥、长桥、西淀桥的“杭州爱情浪漫之旅”的新旅游线路,解读白娘子爱情之谜,推出“人间天堂、爱情杭州”的城市宣传话语。

杭州城市品牌发布会正式公布了“生活品质之城”的宣传话语。

杭州还提出了打造“东方威尼斯”的旅游宣传话语,设计了动态反映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河文化迪斯尼”、余杭三白潭湿地公园、三家村农业观光园等体验产品,规划浓厚民生的历史街区、文化创意街区。

5、南京(nanjing)南京城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历史厚重,文化积淀深蕴,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名胜古迹,拥有古老的石刻,独特的建筑,辉煌的艺术。

在,南京确立了城市发展定位: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南京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把南京都市区建成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

“人文都市”的话语,不仅充分体现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古都”两大特点,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教育提纲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检查学生在校学习成果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历史学专业学生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

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由系里张榜公布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先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教师提出的论文题目进行选题,也可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拟题,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每生一题,或同一题目的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必须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

2、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题目,必须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

(2)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课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研究。

3、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选题;。

(3)教师科研课题的“子题”。

在选题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1、论文开题。

学生对选题进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详细阐述选题依据,选题学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经系论文工作委员批准后方可开始撰写。学生开题一经通过,不得换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换题,要向系论文工作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原因。

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认真审定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提纲要尽量做到全面、缜密。

1、学生要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初稿写作,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的每次指导都应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便于学生更好了解论文不足。

2、在二稿修改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充第一稿之不足,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二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终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论文定稿不得少于8000字。论文定稿包括论文统一封皮、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书目,并且统一用a4标准打印纸打印,具体打印格式规范参见《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

成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答辩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论文答辩工作,制订答辩规程以及时间、地点安排等,并提前三天将工作安排报送教务处,审查学生答辩资格,研究确定答辩意见。具体要求如下:

1、毕业论文完成后,毕业生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15分钟左右。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报告,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3-5个问题。

2、毕业论文小组答辩由教研室组织,小组优秀论文二次答辩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5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成员若为3人,则不应包括答辩人的指导教师。系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学术带头人担任,委员由高级职称教师3-5人组成,系级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3、答辩过程要有专人如实记录,并添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4、答辩小组和系答辩委员会成员应严格按照《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报告与答辩能力评分标准》进行答辩成绩评定。其中论文答辩小组必须将本组答辩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及时报送系答辩委员会,以便于及时组织小组优秀论文的二次公开答辩。

三、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管理。

(一)毕业论文的领导小组及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由系主任领导,教学主任负责,实行系、教研室二级分工负责管理。

1、系级管理职责。

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和教学秘书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工作计划。

和实施方案。

(2)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布置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按时开题。

(3)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答辩委员会名单并报送教务处审核。

(4)组织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质量检查。

(5)组织本系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6)组织本系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推荐参评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的人选和作品。

(7)负责本系毕业论文的成绩管理、档案材料管理。

(8)负责进行本系毕业论文。

工作总结。

2、教研室管理职责。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2)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报送系汇总。

(3)选配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送系汇总。

(4)负责组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5)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和纪律情况。

(6)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7)收集、整理、保存毕业论文的有关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等,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总结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教学工作。

(二)指导教师资格及工作管理。

1、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1)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指导毕业论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未评定职称的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也可担任。

(2)指导教师要熟悉所指导的论文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为6人,最多不超过8人。因特殊原因指导人数确需超过8人,必须由教研室提出书面报告,经系主任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指导教师基本职责。

(1)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

(2)及时拟订毕业论文任务书,报系审批后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交代清楚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

(3)帮助学生分析毕业论文选题,指定必要的参考书目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辅导答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指导总次数不低于6次,其中集中指导不少于3次,每次指导均要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

(5)加强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审查、指导学生拟订的论文撰写提纲或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论文初稿、修改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毕业论文。

(6)指导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7)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导教师。

评语。

历史学术论文讲座心得体会

在最近一次历史学术论文讲座中,我有幸听到了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的精彩演讲。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演讲者从他自己的经验出发,结合了丰富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一套科学的写作方法。

第二段:总结讲座内容和重点。

演讲者首先强调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明确的结构。他解释了一个好的历史论文应该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清晰的目标、充分的论据支持和完整的论证过程。演讲者给出了很多实例,让我们明白了这些要素是如何贯穿于一份优秀的历史学术论文中的,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第三段:讲座中的创新点和亮点。

在讲座中,演讲者特别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读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些历史学家在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选择和解读历史文献,如何评估文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以及如何在研究过程中避免主观偏见等。这些观点都是鲜有论及的,但对于提高历史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深度非常有帮助。

第四段:对讲座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尽管讲座内容丰富,但由于时间限制,有些论点和实例并没有详细展开。另外,演讲者在讲座中使用的幻灯片虽然美观,但文字较少,不容易理解。建议演讲者以后可以在幻灯片上添加更多文字和说明,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五段:对讲座的总结和个人收获。

总体而言,这次历史学术论文讲座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导。通过演讲者的讲解,我了解了写作一篇优秀历史学术论文的关键要素,学会了如何深入研读历史文献和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次讲座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历史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研究的欲望。我将积极应用学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为历史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这次历史学术论文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听取专家的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我明白了写作一篇优秀的历史学术论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具备的技巧。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讲座,让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为历史学术界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学术论文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历史学术论文的讲座,该讲座由一位知名历史学者主讲。此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历史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讲座中,学者以文献解读为主线,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和阅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他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具体且易于理解。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研究历史论文的心得体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学术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其次,讲座中的互动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座的最后,学者组织了一个问答环节,让我们有机会提问并得到解答。我参与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在问答环节中,我向学者请教了一个关于材料挖掘的问题。学者认真回答了我的问题,并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这让我深感历史学者的学识渊博和思维的开阔,也让我对自己将来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再次,讲座的氛围非常热烈。整个讲座过程中,学者不仅准备充分,并且能够生动有趣地讲述知识点。他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观众也积极参与,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大家围绕着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不仅仅是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我深感学术研究的魅力,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最后,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对历史学术研究的更高的追求。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入了解了历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研究技巧,对历史研究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开始明白,要想在历史学术领域有所建树,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这次讲座为我指明了道路,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学术方向和努力目标。

综上所述,历史学术论文讲座给我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和启发。我认为,通过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可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学生,我将继续在历史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注:本文内容为人工智能生成,仅供参考。)。

历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能够进一步了解到19世纪40—50年代爱尔兰的社会状况,完整的了解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的国内以及国际关系。能够通过对爱尔兰饥荒中英国的应对举措来阐述英国不同政党对爱尔兰饥荒以及对爱尔兰地区的不同态度和影响。最终从1845年的大饥荒中进一步发现英爱关系的发展以及延伸,能够为当今社会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一个教训,一份好的借鉴。

意义:第一,从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来分析英爱关系的影响,避免了经常使用的通过宗教矛盾,经济差距等方面来分析英爱关系的固有模式;第二,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是从欧洲大陆不断发展而最终导致最大的爆发,大饥荒的爆发所产生的人民受苦及至影响到两国关系,是民生影响到国家社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一个体现,值得深入研究。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大饥荒是欧洲的大陆早就存在的社会现象,到了19世纪40年代,在爱尔兰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大饥荒的积累,也是爱尔兰国家历史进程的一个转折点,更是英国和爱尔兰国际关系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大饥荒是爱尔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洲多数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英国。英爱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篇。目前研究英国历史和爱尔兰历史的专家都不少。其中研究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和爱尔兰独立运动以及英爱国际关系的更不少。其中以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高岱为主要代表,主要研究了英国历史上英国上层人物对爱尔兰的态度,和英国对爱尔兰的政策,有卢杨梅和谷雪梅等人所发表的'论文。但是很少有将爱尔兰大饥荒中英国对大饥荒的救灾措施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以及英国与爱尔兰的恶化联系在一起。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19世纪上半叶的英爱关系二、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的爆发及结果三、英国的赈灾措施及对英爱关系的影响。

四、课题的研究方案;。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19世纪40年代之前英爱关系,以及通过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英国各方面的了解,掌握英国和爱尔兰对饥荒的应对措施以及英国的赈灾措施的实施。通过总结比较英国两个政党对爱尔兰的不同措施来得出大饥荒对英爱国际关系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

能够熟悉大饥荒发生的基本状况;了解政党的不同措施;分析大饥荒对英爱关系的影响。最终完成一篇大约10000字的专业论文。

六、参考文献。

[1]袁茜.1845—1849年爱尔兰大饥荒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5.01.

[2]罗伯特•基.潘兴明译.爱尔兰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1。

[3]王振华陈志瑞李靖堃.列国志爱尔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

[4]杭聪.土地所有权观念与近代爱尔兰土地改革.历史教学..第二期.

[5]高岱.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6]王辉云.爱尔兰的土豆_大饥荒和移民潮.

[7]许彩丽.马铃薯与爱尔兰大饥馑_农作物单一种植引起的灾难.

[8]屈勒味林(英)著钱端升译英国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阎照祥.《英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蒋孟引.《英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霍利迪.《简明英国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13]孙洁英国的政党政治与福利制度商务印书馆2008.8.1。

21世纪历史学对承认的文化的探讨论文

有一个谚语说:如果你想走的快,你自己走;你如果想走的远,要和大家一块儿走。我们想走的远,同时也要走得快。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努力,一起走,共同前进,为我们下一代担负好我们的责任。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战略性的、全球性的问题,其结果是我们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思想意识,整合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到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使全球所有的空气迅速的在整个地球上方流动。如果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来采取战略性的方法,来应对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的战略要最有效,那就是城市的设计。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关注新能源、新技术、绿色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讨论就是一种战略性的态度,我们要清楚我们如何在设计我们文明的时候,以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战略性的转变。

我们要认识到,并且意识到我们面临危险的严重性。如果我们坐在这儿稍微想一想过去一年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会想到新年第一天就在澳大利亚发生了很大的水灾,昆士兰地区相当于德国和法国领土的总和,有20万人受灾。这使我想到了更为严重的一场水灾去年夏天发生在巴基斯坦,2000万受灾人口,2000万人无家可归,而且这种历史性的大水灾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个水灾之前不久,巴基斯坦就进入了亚洲最高的气温,差不多是54摄氏度这么高的气温。19个国家都进入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气温,这其中不少国家都经历了水灾,比如说哥伦比亚整个的48个地区都经历过一场水灾,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被史无前例的水灾淹没了。

在我刚才提到的所有这些史无前例的水灾之外,大家还要记得去年的一件事情,就是俄罗斯莫斯科有史以来最高的温度,并且经历了干旱,使得俄罗斯的食品价格飙升,俄罗斯的温度是一千年以来的最高温度,此后这个国家就发生了很大的火灾。

在20早些时候,在北格陵兰岛有一个很大的冰川破裂了,使得整个北极的海洋平面上升,这也非常深远的影响了我们所熟悉的气候形态。年我还访问了秘鲁,秘鲁首都利马在一个狭长的地带上,比较少下雨,但是水的供应是充足的,因为他们依赖着安第斯山脉冰川融化的水;但是正在慢慢减少,过一些年,他们的水资源从哪里来呢?在世界的每一个地区都看到同样冰川融化的状况。

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意识,改变思维方式,并且采取一种战略性的做法。美国和中国最可以做的事是把城市作为最主要变革的地点,首先我们要找到在世界城市中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和问题,大家都知道的城市病、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等,这都是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设计和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这样使我们有机会,不仅降低碳排放,处理我们面对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来处理一直以来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要以战略的思维来看待我们21世纪的城市,我们应该研究需要重新设计的那些系统和体系。技术的进步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如果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合作来探讨这些低成本能源带来的机会,就可以加快技术进步。中国、美国还有欧洲,还有世界其他地区可以相互竞争,销售大量的光伏电池板,让这些公司能够有机会加大他们的研发,降低光伏太阳能板的成本。如果在这方面的研发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如果大家都期待着在市场上有更大的机会而加强研发,我想我们可以使生产成本的曲线大幅度的下降。大家可以想一下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还有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历程,我们也遵循摩尔定律。最开始半导体是18-24个月的生产周期,就是计算机芯片,后来生产成本每到两年是削减50%,我们也看到了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这就是主要的诱因。摩尔定律不是一个自然的法则,不是一个物理的定律,是一个投资的定律,从计算机芯片的时代开始,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市场对芯片的需求会大幅度的增加,所以他们应该不断的加速他们技术的投入,来削减生产的成本,这样才能够巩固并且扩大他们在不断扩张的市场当中的份额。同时,在现在面临的这样一个市场当中,如果我们的研发,如果我们的投入足够的大,我们能够不断的在每年以50%的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样的路径,我们的新能源的产业也应该能够有非常大的发展。

此外,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物联网,在我们所住的每一个城市,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互联互通,我们能源的需求、资源的需求现在有一些是无谓的浪费,我们会大幅度的削减这些浪费。如果物联网开发的加快使我们的能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我们每一个工厂和商业的行为当中都可以看到能源效率的大幅提高,我们就可以把那些非常容易获取的能源优先利用,然后再整合。通过互联互通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的提升,这是我们解决问题重要的途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好的能源网络,包括智能电网,这样能够通过使用一些设施来削减浪费性的使用,使能源使用的针对性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也知道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动机就是激励机制,这是一种非常有机的、一种无所不在的机制,可以使大家变得更加努力的工作,使大家愿意去进行创新,愿意去冒一些风险,来做一些新的项目。但是当大家的激励机制互相冲突的时候,或者激励机制的设计方案与最优的设计仍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就会出现资源分配的浪费或者是低效。我们是下一代人的代理人,他们是主人,我们是代理人,如果我们的激励机制不对,我们的激励机制只是使我们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我们未来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是应该负起责任的,我们不应该这么做。

所以我们应该负起发展城市的责任,设计城市的责任,不断的取得进展,不断的为下一代和我们自己做出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一个谚语说:如果你想走的快,你自己走;你如果想走的远,要和大家一块儿走。我们想走的远,同时也要走得快。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努力,一起走,共同前进,为我们下一代担负好我们的责任。

女士们、先生们,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换一种景象环顾四周:看到了新的工作在不断的被创造出来,看到了高速铁路的修建,看到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看到了智能楼宇的建设,如果他们看到的世界是非常好的,他们在心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希望。他们看到子孙后代的生活会比他们过得更好,他们会转向我们求问:你们当时为什么能够找到那么大的勇气去应对这些挑战呢,这些挑战在你们那时候看起来可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挑战。

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比如说北京,在20的年初,全球在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此聚集一堂共同应对如何要完成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政治意愿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但是政治意愿本身也是一个可更新的、可再生能源。

历史学的性质从史学与文学比较的角度论文

摘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给我国的体育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马斯洛的理论原理,分析体育教育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中,以学生为参照物,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种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后,社会需要激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自觉性,并能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真正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创新体育教学终身体育。

putforwordnewrequestinour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suchrespectsasteachingorganizationform,teachingcontentandteachingmethodetc.

thearticletriestoanalyzetheschoolp.e.coursegoalandteachingarrangementundernewsituationthroughthedevelopmentofphysicaleducation,andhowtopromotethestudentstobeengagedintheactivityoflifetimephysicaleducation.

1前言。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安排中,应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理念,建立以传授体育健身知识和体育锻炼方法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论,使学生在校形成终生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和能力。

2分析传统学校教育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与实施,“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学校体育作出了重大改革,但从总体上还没有突破性进展。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尝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体育课理论基础上适当增加加人文知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但回到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依据,新的理论、新的模式的实施仍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目的'仍旧回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仍是以授课为主,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淡薄,体育健身知识匮乏,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日渐显露。

2.1培养的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差,学生健身知识匮乏。

现在有很多地区初中升高中,必须进行体育加试。其中有一项是排球,学生在考试时可以在一分钟内轻松垫七八十个,体育课不用想象,一切围绕排球中的垫球。考入高中,教师在排球中仍以垫球为主要内容,甚至到了大学还把垫球作为考核标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很少再去练排球,偶尔碰一下排球也只是作为“工作小插曲”。这仅仅只是一个小例子,但反映出如果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安排,朝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方法和方向发展的话,将来的终身体育将引人深思。

2.2以技术为中心忽视体育健身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发展。

现在体育教师队伍中,约有90%以上是“正途出身”也就是说从体育学院毕业后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而这些教师在大学的学习中实际学的也是竞技运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即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拿到教材,想的是自己怎样去教给学生,而不是考虑学生想要学什么;教师之间主要谈技术问题,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外行”;在一些学校引成开口训练,闭口打比赛的习惯。所以新的教学安排无法正常实施,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发展,更不用谈终身体育。

2.3教育的创新意识差,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会毫不费力地去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动脑筋去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担任何风险,再说我们许多老师自己也没有学过,就很少考虑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传授体育健身、文化知识、体育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体育学习的兴趣,才会经常参加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更新观念,树立新的“体育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并通过人来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服务。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需要,人要求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配合德育、智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就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

体育应该刻在人的心中,给学生应施以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促进他们的身体,朝正常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新观念,不能只着眼于上好一节体育课,而忽视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体育健身能力。除了培养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外,应考虑“终身体育”的要求,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未来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着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能够使体育成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品格。

3.1丰富学习内容,加强理论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有七个不同需要,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高级的需要,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比较低的需要之后才能出现。所以可以看出体育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需要,还能满足学生社会交往,人格尊重,愉悦身心,实现自我价值等各种更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教师就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爱好,引导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正当需求。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种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后,社会需要激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自觉性,并能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真正懂得,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3.2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往往是在认识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个教育,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学习体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今后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总的学习目标,如整个中学或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某一学年的学习目标,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帮助他们设置和明确符合他们自身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真正把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排球课让一个无法扣球的学生确定一个月后能够扣球的学习目标,第一周进行教师抛球,学生原地起跳扣球的小目标,然后降低网高,来进行扣球,再逐渐上升网高的目标,随着一个个阶段性小步子目标的实现而达到最终目标,这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身心能量,使学生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增强自尊和自信,从而不断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强度和持续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3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快乐体育也好,成功体育也好,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喜爱体育的内驱力,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体育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以活动为主体。根据“能者为师”及“三人行必有吾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角色互换,提高教学艺术性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学习。同时教法的生动、变化、营造了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编体育游戏、体育舞蹈,适当使用音乐伴奏,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和活动,才能慢慢提高兴趣,学生有了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最后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2版。

[2]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3]白凤瑞.新形势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j].

体育与科学,2001年5月第3期。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学习持续时间短。历史学科处于“副科”地位,中考又得不到平等的重视,尽管现在已列入了中考科目,但考试不单独命题,与其它学科合卷,比分也不高,不少的地方还是开卷考试。对于历史学科,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有如下几点浅见,供同仁参考。

一、用教师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并积极影响和带动学生,使他们热爱学习。热心的教师上课一般都有角色意识,好的教师如演员一般,上了讲台就进入角色。他能通过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做到自己知道的理解的比说的课广得多,即“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他就能一方面把书本知识娓娓道来,另一方面配上体态、手势语言,“手舞足蹈”吸引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二、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初中历史课,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是很难调动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相反,上课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的情节或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或行为事迹、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或地理环境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重现历史面貌,就能使学习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

如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金田起义”这节时,对起义动人的情景和壮观场面可以作这样的描述: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西边犀牛岭古营盘的斜坡上,一队队汉、壮、瑶等民族的太平军战士,分男行女行整齐排列,旌旗记野,刀枪耀目。正中的指挥台上,飘扬着一面黄绸士旗。洪秀全昂然屹立在旗下,庄严地宣布起义,国号“太平王国”四周响起了“杀妖”的呼声震得荆山峰鸣谷应,紫水拍岸有声。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规模宏伟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英雄史诗在金田村谱成了第一篇旋律昂扬的乐章。这样生动形象再现“金田起义”的历史情景和场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令人难忘的。

在讲解历史事件,分析原因时,也不妨用一些幽默语言来活跃调动课堂气氛。如讲一战后国际关系,法国与英国在处理德国问题由于立场不一致,而互相争吵。不妨引用巴黎和会上一句话:法国克里孟梭在指责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欧洲形势一窍不通时说:“我猜测这个人是会念书的,但是我怀疑他从来没有念过什么书。”

三、用共同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学生的心理,对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工作中不可容忽视的环节,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家庭,有各自的生活习性,但由于基本上同一个年龄段,一般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如好奇、喜新爱动等,因此,我利用学生这些特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西安事变”这节时,我是这样描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逮捕了蒋介石,如何处置蒋介石,蒋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到1933年共屠杀了上百万的人民群众,可谓死有余辜,在“西安事变”后,共产党会不会主张杀死蒋介石?用这样制造一个悬念,让学生想一想,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四、用“史时”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的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读书较好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我在讲北师大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凡尔赛和约”时,学生对“15年后阿尔萨斯经公民表决归还给德国”这句话不理解,当时正值台湾总统大选,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都在介绍有关台湾问题,学生对此也相当关心,我就给他们讲有关台湾的历史,然后问他们为什么台湾人民会上街游行示威,反对“台独”并支持统一。学生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以此类推也就会理解阿尔萨人民为什么选择德国。这样把书本上知识和现实即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五、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开历史故事会、猜历史谜语等。满堂灌的教学容易造成枯燥、单调、沉闷的气氛,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历史故事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因为它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学生最感兴趣,也较容易接受。猜谜也是很好的形式。教学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以教学要点为谜底设计出谜语来。我讲二战日本投降原因时,就以此为谜语要求学生猜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结果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基本上能猜出来。谜底是苏武或屈原。为什么会有两个谜底呢?我就说抗日胜利后,共产党认为使日本投降的原因是苏联的武力,而国民党则认为是日本屈服美国的原子弹(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抗战)。这些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一种享受。

兴趣是成功的导师。作为一名智慧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地使学生萌发“诧异的心情”,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强烈兴趣。

参考文献。

[1]肖建华李毅。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

[2]张道扬。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3]李成林。历史学科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j]。商情。

[4]陈良惠。激活初中历史素材创设学生“乐学”[j]。科学咨询。

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的过程中的运用论文

关于叙事(narrative),比较清楚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相应地,“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是对现存的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8]。

说到叙事,一个与叙事有千丝万缕联系而又为我们所熟知的词便是“故事”。从孩提时代开始,故事便伴随着我们成长。多数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往往离不开口头方式的编织,特别是在文盲居多的年代,这种口耳相传式的文化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故事的编织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保留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为事件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并赋予事件不同的意义。于是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世界,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了解对和错的道德抉择,而法律、传统、历史也在这种形式中得以保存和流传。有研究者[9-10]很通俗形象地把“故事”比喻成为一个“整理箱”(package),其中有条理地存放着各式各样不同的信息。而抽取这些信息,即叙事,是一种表达自我和将自己内心世界展现给他人的最基本方式。人类学家bruner更是提出了叙事思维(narrativemodeofthought)这一概念,并以此来说明,人们是通过“故事”来筛选和理解自身经验的[11]。叙事,一种人类天生就被赋予的能力,也恰恰正是我们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地方[12]。

2.2叙事的时间本质。

carr认为,叙事不仅是人们描述事件的方式,其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叙事和故事的定义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二者都有时间这一重要维度,叙事在时间维度上使事件之间产生联系。难怪有学者会说,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者说,抽象而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才变得形象和具体可感,正是叙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14]。而历史也是对失去时间的寻找。实在的历史世界虽然是由各种坚硬的事实所构成,然而,这些事实并不是自动地就构成故事的,历史的实在乃是本身并不具有形式的一片混沌,是叙事结构中的时间之线将古往之事的碎片连结起来,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时间作为稍纵即逝的东西,在能被我们的经验或语言捕捉的每一当下都是现在,而它在本质上却又不在当下,它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绵延[15]。正如sarbin在其1983年春发表的论文《叙事是心理学的根比喻》中所说,叙事与历史是相通的,它们是同一块布上裁下的料,因为二者都强烈地依赖时间结构。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可见,二者是交叠的。

叙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纪实与虚构。前者主要以实录的形式记述事件,从而挽留和凝固时间;后者则主要以虚拟的形式创造事件,从而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保存甚至创造时间。表现在文本形态上,前者主要以历史、传记、自传、回忆录或新闻报道的形式存在;后者则主要以小说、戏剧、电影或电视剧本的形式存在[15]。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社会学教授paulthompson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的口头故事的记录。这在心理学,特别是叙事心理学的研究中,则属于常用的访谈法。因此,口述个人历史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以访谈的方式建构自传,这种自传就是口述自传,口述自传也就和口述历史融为一体了[16]。

2.3叙事的记忆中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beeker将历史定义为“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17]。口述历史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具象化和方法化,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口述历史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它力图通过回忆来获得关于过去事件的丰富证据,从而记述回忆者自己的历史。于是便有研究者认为“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18]。

但是,记忆过程却具有高度复杂性,它既包含着事实,也包含着想象。“记忆并非无数固定的、毫无生气的零星痕迹的重新兴奋,它是一种意象的重建和构念。即使在最基本的机械重复的情况下,记忆也很难达到正确无误,而且记忆成为这个样子也是正常之举。”[19]于是在口述自传的过程中,人生故事(lifestory)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人生剧本,讲述者与听众分享着经验,通过时间和事件产生联系。故事不可能像录音带那样可以客观地反复重播过去,因为故事包含更多的不是具体事实而是实在意义。在对过去主观而修饰性的描述中,历史往往是重构的[15]。因此,如果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可以说一切叙事,包括之前谈到的纪实的叙事方式也都是虚构的。难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benedettocroce会在其著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充满洞见地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重建与构念”。如果说人民大众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那么他们更是历史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和记忆打交道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验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就有专门针对记忆的研究。下面我们就试图从记忆过程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方面来说明记忆的不可靠,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历史叙事的重构性。

首先,事件进入经历者的意识,也就是记忆过程最初的编码阶段时,人们进行的往往是选择性加工。因为在如今繁杂的信息社会中,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件事情,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动机、社会地位来选择性地加工信息。就是说,人们总是从个体的角度,以当时的历史语境或情境赋予事件以意义。例如,有位口述史家研究德克萨斯州的一些教师,他们曾经将学校从一间教室扩展、整合成现代校区制的小学(注:此处“整合”所指的是1960年以后,美国各级学校由种族隔离的黑白分校转变到黑白合校的过程)。他发现,白人教师们对于种族隔离与整合过程的细节几乎什么也没说。在他们的记忆里,对黑人、拉丁裔和残障学生一直都是“视而不见”的。相对而言,社会地位的不同,促使黑人教师清楚地记得整合时的那段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也同时受到了非常直接的影响[20]。处在事情核心的当事者能够完整地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位居边缘的人则能够看出主要当事者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一开始加工的信息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就有偏差,回忆难免会扭曲。

其次,加工后的关于事件的经验在记忆中存储时,会不断受到以后其他信息以及经历者个人情感态度的作用而发生意义的重构,即心理学中提到的有关记忆遗忘的消退说或是干扰说。例如,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吸收、消化眼前的信息,距离最新的头条新闻时间越远的事,就越不会被想到。以前意义非凡的消息,经过后续发生的事情的对比,便相形见绌,变得不重要或毫无意义了,自然就被大脑过滤掉了。而另一方面,人们惯于重新评估或解释自己过去的决定和行为,往往会援用“后见之明”,赋予过去的种种一层崭新的意义。当然,记忆也会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生变化。当年口述史学家mauricehalbwachs,便曾对那些在实验室内挖空心思检验个人记忆的科学家们讲道:忘记个人吧,任何对个人记忆之缘起的讨论,必须放在宗族、社区、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国家的互动之网中来解释,家庭记忆并非仅仅是个人记忆的大杂烩或拼贴画,而是过去的集体再现,换句话说,记忆是一种社会结构[21]。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个体记忆正是在这种互动的循环之中建构自身,因而叙述者的记忆本身更多的是在叙述着其集体共同意识的声音[22]。

最后,研究者在对经历者调查访问时,其重构历史的意图,会影响经历者经验提取和叙说的角度。最明显的就是记忆的怀旧情绪,让历史因为回顾与联想而变得膨胀失真。许多受访者会谈论自己一生的痛苦、失望、落寞与损失,但有的人则有意或无意地规避透露任何负面的往事,甚至因为不满现状而美化过去,重写自己的历史。此外,人们的回忆也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或者为现实利益所推动,因而人们的许多记忆存在着将历史和现实相协调或以记忆服务于现实的现象。

3叙事的深度连结功能。

3.1叙事对意识的揭示。

mcadams认为,人生故事就是社会心理的构建。也就意味着,虽然故事是由人来讲述和组织的,但是故事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自我(narrativeidentity)的形式来实现的,而这种形式又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事实上,讲述者是通过文化来塑造自我的[23]。复杂的文化背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叙事[24-26]。而叙事话语是意识形态生产的手段,只有通过对现实的叙事性理解,历史上人类生活的无限多样化、深度和史诗般的广度才能被意识所掌握。叙事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意识模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叙事心理学要通过对人们作为符号(包括语言)存在的精神与行为产物的研究,来揭示人们的意识状态、特点[16]。

而叙事的中介——记忆,它其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完全排斥历史事实的,它们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涵义并包含着一定的历史内容。近几年,心理学家们通过对生活在东亚和北美居民的对比研究发现,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相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成年人,北美成年人开始记事的年龄普遍偏小,而且关于童年期的记忆也更具体,更多关注个人经历。在谈及事件中的个人角色和情绪时,普遍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相反,中国成年人更多的是回忆社会和历史事件,而在回忆叙事中更多谈及的是社会关系以及生活中的重要他人[27-28]。东方人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关于自我的意识更多的是依赖于他人而建构起来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如何做好一个听众,而不是一个只谈论自己的演说家,所以在自我的叙事中自然要首先考虑他人和社会背景。

而记忆的不可靠性也正是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的反映。英国口述史家thomson就明确提出:对于历史的分析和重构而言,不可靠的记忆恰恰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个问题[29]。民俗学者alessandroportelli在意大利特尔尼(terni)镇工厂做访谈时就注意到,被访问者对工人luigitrastulli之死的日子的记忆存在误记现象。1949年,为了抗议意大利政府加入北美协议组织,钢厂工人走出工厂参加了共产主义领导者组织的集会。21岁的钢厂工人trastulli在与警察的冲突中不幸丧生。但是当地的人们却认为,他死于1953年为抗议大批钢厂工人被解雇而与当权者进行的街头巷战中[20]。portelli认为,这个错误的记忆对于理解这些事件对个体和工人阶级团体的意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线索,因为他们不能接受trastulli的死只是偶然枪杀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中的政治主题。于是他得出结论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记忆并不是事件的消极储存器,而是在积极地创造着意义[30]。

tosh认为,历史理解不仅要认识普通个体的生活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大众日常生活经历背后的思想动机,尽管这些思想动机被现实生活过程所掩盖,但他们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tosh得出结论,口述研究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什么真的历史或是一种社会团体政治意图的表达手段,而在于向人们证明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2]。当西方当代口述史学家们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的愿望、情感和心态等精神交往活动当作口述历史研究的主题时,口述历史这种对心理层面的问候,终于拉近了其与后来出现的叙事心理学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了血缘关系。

3.2叙事对自我的统整。

很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已明确表示,叙事最主要的心理学功能就是整合(integration)与治疗(healing)。故事可以统和、治愈我们破碎和受伤的心灵,帮助我们应对危机和释放压力,甚至可以促使我们走向心灵的成熟,达到自我实现[12]。而人类天生地就是故事的叙说者[8],所以“我们生活于一个故事塑造的世界”[31]。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部个人的历史,也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lifestory)要讲。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是喜欢回忆和谈论过去。新闻记者henryfairlie晚年时就曾表示:“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个人的记忆就像一间堆得满满的阁楼那样可以供他翻检折腾。”

在口述个人历史中,讲故事的是“我”(i),故事的主人公是“我”(me),这两个“我”都是自我中的不同侧面。自我可以拥有多个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身份和角色则可以各自拥有独特的观点,甚至以对话的形式交互作用[32]。当一个人在讲自己的故事时,是“主体我”以“客体我”为主人公来构造故事的,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审视和反思。mcadams在其提出的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中,则把“主体我”看作是从经验中建构自我的基本过程,“客体我”就是自我建构过程中最主要的结果。人们如果要让自己的人生具有统一性和目的性,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要使“客体我”具有同一性。只有当个体整合了所扮演的角色,融合了自身不同的价值观和技能,并组织了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义的短暂模式时,个体才有可能建构这种同一性,才能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清楚明白地界定自我[33]。

根据erikson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老年期充满了自我整合对绝望的斗争。于是近年来,让心理治疗领域瞩目的一个发展便是,口述历史针对老年人而开发的怀旧疗法,也称回忆疗法。它重新建构对过去事件的感觉、想法,以此来增强愉悦感、提升生活品质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调适行为的目的。它引导老人说出生命故事(lifestory)来组织、统整个人有意义的人生经验,帮助老人觉察自己生活的意义,同时由此重新探索生命中重要和有意义的事件[16]。当将过往负性生活事件转换成具有连贯性的人生故事时,会进一步促使当事人省察与明晰对这些事件或情境的内在感受,领悟事件意义。它有助于解决个人的冲突及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增加自我认同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4]。因此,缅怀过去、叙说自己的故事便成为了老年人在发展迅速、变幻不定的世界里保持良好自我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

历史学的性质从史学与文学比较的角度论文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中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混同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对史学的自律性构成了挑战;其实,史学与文学无论在文本上还是逻样上都有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时蕴涵着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时此问题的回答是且只能是矛质的: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质量评价质量控制。

一、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

为什么从后现代主义起笔?原因在于,20世纪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学术和社会思潮,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推进了对历史理论、史学理论的研究,同时构成了对历史学独立性、自足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一种内部包含不同思想重心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潮流。本文不想去涉及后现代主义的复杂背景及其内部主张,只是试图从一个特殊的批评视野,即史学与文学相比较的层面作出分析,尤其是从史学与文学各自的特异性分析,回应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提出的挑战。

大体说来,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挑战主要通过20世纪中后期的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显示出来。在对历史及史学的认识上,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总之,其目光聚焦于历史的书写,即历史叙事。

叙述主义的历史哲学以海登・怀特为代表,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值得肯定的是,怀特对历史叙事的探讨.面向和注重的是整个的文本,因而提出了一些理论创建与洞识。

问题在于,由于史学与文学都离不开“叙事”,怀特的思想立足于史学与文学都依托于“叙事”的基点,并无不当,但又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分析和看待历史写作,把历史写作文学化了,由此提出了史学等于文学的极端性主张。客观上,怀特以其对历史叙事的自由性阐释,对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作了有力的发挥。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贬抑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弱化了历史实在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联,而且混同了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由此,构成了对史学的客观性、自律性的挑战。

然而,史学与文学的根本差异本来就不存在吗?还是现代学科与学术的演进导致了这种分野的消失?抑或分野虽然存在,但不再具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呢?皆非也!在后现代话语流行的当下,史学与文学的差别依然存在。只是在时下,这种差别及意义被种种话语所遮蔽,以致于在人们的视野中湮没不彰,因此需要理清。

二、史学与文学:同中之异。

在考察史学与文学时,往往首先要涉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类中,文学作为艺术门类,与神学、哲学、美学等一样,被列入了社会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自由构造性。关于文学的自由构造性,韦勒克、沃伦有这样的说明:“小说、诗歌或戏剧中陈述的,从字面上都是不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相当的意义上,尽管有自由构造性,文学也能反映历史。年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布洛赫曾发出断言:“在我们的艺术,在不朽的文学名著中,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声”。这就是说,历史“进人”了文学。由此,产生了“历史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类型。在反映现实上,历史文学的价值可能是难以估量的。恩格斯曾在一封信中说,他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他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李到的东西还要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会认为巴尔扎克所叙述的表层故事为历史所实有,而应该是指巴尔扎克之作所象征的史实是真实的。顺着这一思路,可以认为,优秀的历史文学,其历史真实性往往高于普通的历史著作。

一方面,文学与史学共享一些相同的再现与表现手段。中国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表征着二者在历史上有不解之缘。如果把历史视为由权力支撑的“话语”,文本作为话语的产物,可以发现历史学与文学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它们都不免借助于人的想象。对于历史写作而言,想象对历史的建构未免就是不真实的。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在谈到如何写作历史时,尽管主张将“想象”限制在所发现的史料上,以免损害其真实性,但还是肯定了想象对历史写作的意义所在:“一个完美的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叙述既生动又感人。后来,20世纪符号学的代表人物巴特对历史学中想象的强调更进一步了,指出:“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更准确些说,是想象的产物。

对于文学写作而言,想象就显得更为重要,甚至于更为根本。在现代,基于符号学、信息学的观点及对文学本体的分析,有人认为写作是作者“内省的符号化过程,亦即指示自身的一种信息”。这种内省,更凸显了想象对写作的意义。

另一方面,遵循黑格尔不仅要认识事物“异中之同”,更要认识“同中之异”的要求,我们看到,尽管文学与史学共用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段,但二者仍有原则性差别。它们都既可指向一种写作活动,也会产生一种活动的成果:文本,所以可从两个层面剖析这种差别。

首先,从写作看,史学与文学遵循的逻辑明显不同。历史写作是从“特殊”到“一般”。这种逻辑的含义在于:对历史中普遍的东西,所谓本质、规律等等原理性的知识,是在总结特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后才被发现的。按照现代历史解释学的观点,史家的思考角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构成“前理解”的东西、背景性的东西,会对他认识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怀特把同一史实纳人不同的布局中,明显是受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称为这里所说的“一般”。这是因为,历史学家在对其处理的历史资料进行叙述之前.的确如怀特所认为的.那样.必须在心中预先形成一种叙事情节和修辞结构,用这种结构去梳理组合纷繁复杂的事实,这就是所谓“诗性预构”。但是,“诗性预构”是一种写作中的行为,并不是历史中的基础事实,更非历史自身的本质与规律(“一般”)。

与史学不同,文学写作是从“一般”到“特殊”。即写作者先有一个普遍模式、一般观念,如某种善恶观念,爱情观念、人与自然观念等等,然后再随机地赋予一定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它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对文学写作而言,难点并不在于形成某种观念,因为一般人都可能随机产生某种观念,而在于为这种观念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这就是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其次,从文本看,二者的对象有所不同。即史学描述个别事件,文学描述一般事件。关于这一点,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之语依然有效:“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诗人用韵文而历史家用散文……真正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史学面向“己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不能不是真实的“个别事件”,尽管事件的意义可以是多重的、甚至是变化的,但事件本身却不能虚构,所得出的蕴涵也受制于事件的制约。文学,因为它属于艺术,具有各类艺术所共有的本质:象征。在具体特征上,文学是根据‘一类事实’来想象、虚构特殊事实。在深层意义上,这种特殊事实正是一般事件的“象征”,正是“象征”这一本质反映出文学描述的是“一般事件”。正因如此,文学甚至可以不拘泥于真实对象,即纯粹出自虚构。毕加索说:艺术不过就是说真话的谎言。因此,表层的虚构完全可以象征真实的现实与历史,艺术的谎言中包涵着真实。当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近于哲学”时,实际上已深刻地揭示了史学与文学的这种细微然而又相当重要的区别。顺便说明,在亚氏时代,还没有“文学”的概念,因而他所谓“诗学”实际是广义的文学。

例如,《史记》描述的是个别事件,其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鲁迅赞之曰“无韵之《离骚》”。但从异质性看,《离骚》是文学,《史记》的“无韵”之说,道出了《史记》的弱文学性。金圣叹在比较了《史记》与《水浒》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一表述,正是从创作的角度对历史和文学所作的区分。

因此,史学与文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借用钱钟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史学与文学“不尽同而可相通”。差别的存在体现出它们各有不同的学科规范。英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沃尔什也坚持历史学的独特性和自身的规范,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写道:“我们应该把历史学想象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如果我们要想好好的玩它,我们就必须按规则来玩。……真正的与假的相反历史学家是会承认某些客观规则的(尊重证据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他进行论证所必须遵守的,而且他就可以由于坚持这些规则而被人所识别。

三、史学的双孟品格。

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在盛行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的今天,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常常被提出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回答。

其实,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来源于历史客体的先在性、既定性、客观性,后者源自历史认识、历史写作的自由性、创造性,受制于史学主体的意识形态。从对客体的反映看,史学要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前提。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曾说:“历史包括一个确定了的事实的主体。历史学家可以从文献、碑文等等获得事实,就像获得鱼贩案板上的鱼一样。历史学家搜集它们,把它们拿回家,按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加以烹调,摆上餐桌。这种观点指明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加工,但并未否认历史事实的存在,在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

正是基于史学的科学性立场,黑格尔认为历史学不外乎是“以外在形象反映概念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在具体表达上,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写作可以通过文学的一些手段获得表现,从而可以在历史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审美关系,但历史学并不能归结为文学。

峥世纪的马克思史学和20世纪年鉴学派也都认同一点:人们对历史可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年鉴学派对马克思史学有一定继承关系,我们不妨着重审视马克思的历史和史学的观念。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歧见纷呈,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历史哲学。受18,19世纪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多次场合下把历史看成一种科学。就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一生大部分精力用于探索资本的现象与规律,作为探索成果的《资本论》同时也是对资本的历史学分析,其科学性不仅为19世纪的历史事实,也为20世纪的历史事实所证实。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而其品格是矛盾的。由于这一矛盾性,沃尔什把史学比作数学函数。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史学这种矛盾的品格似乎是永恒的。优秀的史家在运用科学理性的同时又富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融人一体。后现代主义的一大问题在于:对史学的分析,更多地指向了史学的艺术维度和艺术品格,由此使历史与内在于历史的人的思维之间的分裂扩大化了。至于它对历史学之影响的利弊,我们不妨引用一位当代西方学者的一个看法,以供我们借鉴―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伊格尔斯明确指出,虽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批判地审视启蒙运动的历史哲学,但如果而因此放弃理性主义,则会流向“野蛮主义”。

历史学的性质从史学与文学比较的角度论文

【内容摘要】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是不同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行政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同时,国家行政的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变化。传统的命令服从型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行政的需要,行政指导是在行政管理事务日趋专业化、复杂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行政行为。

行政指导(administrativeguidance)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法,谋求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简言之,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采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行为。

第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市场经济国家采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法学界对行政指导的研究远远不够,对于行政指导的性质,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指导是“权力性的事实行为”;有的学者将其界定为“非权力行为”;也有学者称行政指导是“不属处分的行为”。笔者认为,行政指导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是因为行政指导制度是“对独立、平等、民主、宽容、责任等最具实质意义的人文精神因素的认同”,充分体现了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简言之,现代行政的发展决定了行政指导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探讨作为现代行政重要管理手段的行政指导的性质,应该首先明确国家行政在现阶段的发展特点。

本文尝试从国家行政的演变角度,对行政指导的性质作界定,认为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为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一种“新型行政行为”。

一、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

行政是组织的一种职能,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其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执行和行使管理职能(行政职能)。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组织之中。

[1][2][3][4][5][6]。

历史学的性质从史学与文学比较的角度论文

在我们迎来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之际,又送走了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麦克卢汉当然不可能见过乔布斯,而从乔布斯的言行来看,对麦克卢汉想必也很陌生。然而,时或空都没有交集的学术重镇和商界领袖之间,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

“媒体即信息”又一参考个案:手机。

虽然麦克卢汉有着“媒介即信息”之类的断语,但国内媒介环境学当仁不让的译介大师、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坚持认为麦克卢汉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不过,曾经给莱文森留言否认自己是“媒介决定论”的麦克卢汉应该自己都会承认的是:他的确认为,技术对文明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手机的出现,无疑是其中之一。国内有论者甚至给手机加上了“第五媒介”的称谓(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虽然这种称谓在学术上未必能完全成立,但它所代表的那种“重要性”是确然的。

乔布斯不是手机的发明者,但正如他在iphone第一代上市时所宣称的:“我们将重新发明手机”,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让手机这样本来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的东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面这张图来自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kpcb(凯鹏华盈)于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根据它的调研发现,人们今天在手机上只有32%的时间是用于所谓“传统的”功能的:打电话和发短信(图中的skype是一种通话软件,本质上也是打电话),而有9%的时间用在收发电子邮件上,12%的时间用于web式应用,47%的时间则在其他各种原来想都不会想到的功能上:地图、游戏、社交网络、各种工具,等等。

虽然这张图所描绘的时间分配是泛指所有手机,但很显然,几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都同意,正是因为iphone的横空出世,才推动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前行――从谷歌的安卓系统,到微软的wp7,甚至逼迫诺基亚放弃了自己的塞班系统。iphone已经俨然成了“智能手机”的代名词。同时,也让手机不能再被简单地称为“移动的电话”,而真的成了“手上的机器”――也是人们最重要的几乎片刻不离身的数码设备。

但是,苹果的辉煌,乔布斯的巨大成功,和早已故去的`麦克卢汉,又有什么关系呢?

以“冷热媒介说”看手机。

让我们从麦克卢汉本人受批评最为强烈的“冷热媒介说”开始吧。

麦克卢汉认为,所有需要人们高度参与才能完成信息接收的,都属于冷媒介;而相对的,无需人们花费太多额外的注意力就能完成的,则属于热媒介。按照他的说法,电视是一种冷媒介,因为电视能够提供的形象不够鲜明和清晰,看电视的人需要尽可能地去深入参与,才能重构一闪而过但又略显模糊的图像。而电影则是一种热媒介,它的图像很完整,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播放,使得看电影的人远比看电视的人“省力气”。

这个说法后来受到很大的抨击,因为电视作为一种设备而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今天客厅电视越来越像一个“家庭影院”,抨击者认为“冷热媒介”的区分,显得十分怪异和不合时宜。但事实上,麦克卢汉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个预言家(他的预言倒是有那么点十中八九的意味)。冷热媒介并不是一种结论,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索过程。电视和电影究竟是冷还是热的,其实压根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如果一个媒介且属于人们惯常使用不可或缺的媒介,不需要人们深度参与,它会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而一旦不可或缺的媒介需要人们深度参与了,它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才是麦克卢汉及其身后的媒介环境学所关切的重点。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根本上是要引出这样四个问题,也就是他的“媒介四元律”:1.这个媒介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强化;2.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或取代了什么东西;3.它使什么过时的东西得到再现;4.它被极端挤压之后产生了什么东西或变成了什么东西。正因为人和媒介之间的互动多寡,才会使得这个四元律变得有其意义。而当我们将智能手机放到这个四元律中,就会出现一大堆有趣的思索和探究。

在乔布斯的iphone之前,智能手机虽然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诺基亚是智能手机的第一代王者,但这种王者是建立在本来领域就不大的基础上的。大街小巷的诺基亚手机,基本上还是以“功能手机”为主。它被人们常用的功能只有两项:通话(听说)和短信(阅读)。

音乐手机事实上让我们的参与度更高(虽然听音乐总的来说是一件参与度不高的事,即便麦克卢汉还把爵士乐分为了冷热两种),因为它需要我们动手将音乐复制进去。音乐手机使得每个人的手机或多或少有了些差别:我的手机里放着周杰伦的乐曲,而你的手机则吟唱着帕瓦罗蒂高亢的歌声。

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智能手机是一种冷得不能再冷的媒介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它去再创造。这类创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有一大批人不断地为智能手机增加新的功能点,这些人被称为“应用开发者(商)”,iphone上今天有40万种五花八门的应用。第二个部分则是大量的使用者去下载这些应用,目前苹果设备上的应用下载已经超过了百亿次的规模。

媒体发展中的两个节点。

在整个媒介史的发展中,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介质和内容的分离”。无论是书本、报刊,还是石碑,都是无法分离的东西。而随后出现的电视机、收音机,乃至mp3播放器、电子阅读器,都使得内容得以脱离介质而存在。所谓的“无字天书”只存在于神话中,但“无纸之书”却存在于现实中。

介质和内容的分离,使得内容的传输更有效率。想象一下,把一本书从一个上海人手中转移到北京人手中,势必要发生物体(也就是原子)的位移。而一份电子文档的传输,则是比特式的,无需任何介质的位移。传输效率的巨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复制的轻而易举。

而第二个节点就是介质和应用的分离。电视机作为一种介质,虽然里面播放的内容不同,但都是电视机。两户人家的电视机除了大小、色彩有差异外,主要功能是没有差别的。但以电脑为代表的介质和应用分离,使得两台电脑的功能都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一个程序员的电脑,显然和一个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是完全不同的。

介质和应用一旦分离,使得大量的数码设备成为“冷媒介”――但这个冷媒介的意思,和麦克卢汉笔下的,已经有些不同,或者说,延展了麦氏的意思。大量的开发者让媒介设备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功能,而更大量的人蜂拥而至,成为这些设备的使用者。而在这个趋势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它和3g网络一起,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也让社交这个古老的行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无数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sns、微博上流连忘返,甚至业界还发明出了“弹性社交”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将“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抛弃。以iphone和ipad为两款重要移动设备为前驱的appstore(苹果应用商店)重新定义了产业界的法则,迫使wintel联盟解体。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出门,必须带上手机、钱包、钥匙。但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这三样东西似乎一样就够了。智能手机和信用卡捆绑,能够起到钱包的作用,在机场用手机登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随着物联网的诞生,用手机开门也不会是什么神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用。它已经不再是游离于我们身外的一个配置,有时候,它就是我们自己。

不要忽略麦氏诊断的警告意味。

在媒介环境学的诸位大家中,从极度悲观的芒福德一翼,到极其乐观的莱文森一翼,麦克卢汉其实是位居中间(但稍稍偏于乐观)的。他的很多探索,被误解为热情洋溢的电子媒介鼓吹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有趣的花边信息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少让自己的孙女看电视)。他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如雷贯耳,但同样我们需要注意到,他还说过“媒介即按摩”(mediaismassage)。用按摩这一词,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电子媒介的按摩中,我们必须警惕迷失自己。

他对冷热媒介的分析,正如前文所说,其实是一种分析媒介对社会影响的“方法论”,本身并不蕴含多少价值判断。他真正的价值判断在于“地球村”三个字。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体系里,“地球村”指代着一种重归部落化的人类。机械量产时代所造成的面容模糊分裂切割的非部落人,需要重新向部落化回归:一个整体的人。电子媒介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么?麦克卢汉并没有直接解答(正如他一贯喜欢用警句格言而不做直接判断那样)。虽然电子媒介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非大家都在沉默地阅读着长得一样的报纸,但他自始至终是一名技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深刻地意识到:媒介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信息对我们的作用,故而,我们需要像保护环境一样地去保护日益技术化的媒介。换而言之,技术,绝不可被滥用。

很难讲。比如,用手机上微博。这件事今天已经非常流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饭店中,几个人坐下来并不是交谈或者开始吃饭,而是各自在那里发微博、看微博。我们可以用手机微博填充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也正是因为移动微博,让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动不动就想去看看微博上有什么新东西。

智能手机更是存在着一些很暧昧的应用,比如“弹性社交”这个类别。这种应用可以让你和周围不认识的人搭讪、社交。听上去不错,可以拓展我们的人脉圈,加强我们和社会的联系而不是一头扎进数字海洋中不能自拔。但事实却是: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现在被解读成另外一种lbs(locationbasedsex)。我几乎可以断言的是,这绝不是乔布斯自己想看到的。

乔布斯有助于我们咀嚼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他那位自称是“麦克卢汉不乖的孩子”尼尔?波兹曼则写道,“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自麦克卢汉以降,一位又一位的媒介环境学学者在呼吁对“媒介这个环境”的人文关怀和保护。同时,媒介技术,也在数字英雄们的努力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技术的最终走向,不是技术发明者所能掌控的。技术的善恶,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用。从这个意义出发,媒介环境学,恰恰不是“技术决定论”。

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所谓的“数字鸿沟”学说。但在摩尔定律(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吉尔德定律(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梅特卡夫原则(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的效用下,数字鸿沟正在慢慢弥合,越来越多的人接入了数字世界,享受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快感。不过,我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数字鸿沟的宽度可能的确在缩小,但它的深度很有可能在增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技术对我们的利弊,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掌控能力。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乔布斯这一路走来,给我们带来了不断的惊喜,他的成功,正如他一贯念念不忘的,的确在改变着世界。然而,确切地说,他提供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工具,至于这个世界,究竟如何改变,已然不取决于他。

今天,我们纪念乔布斯,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富可敌国的商业组织,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延伸的工具。而至于究竟是工具是我们的延伸,还是我们是工具的延伸,则需要我们更加去缅怀和反复咀嚼麦克卢汉,不仅仅是因为他那些已经成真的预言,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需要看到的是,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一手开创的媒介环境学学派,弥足珍贵的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 11-01 优秀参观航空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写作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参观了一所航空职业学院,这是一次难忘的
  • 11-01 实用哦香雪教案一等奖大全(20篇)
    有效的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涵盖了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
  • 11-01 最优树好形象个人心得体会(通用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分享给他人,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启发,也可以加深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大家能
  • 11-01 实用北京首都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示例文本十】通过实践和反思,我发现自己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制定了一些改进计划和措施。北京是我国的首
  • 11-01 热门代替买房协议范文(14篇)
    在法律的保护下,合同协议为商业交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靠的框架。接下来将展示一些常见合同协议的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合同起草有所帮助。甲方:王**(乙方的父亲)身份证号:
  • 11-01 最优小学生敬老爱亲事迹材料(通用18篇)
    事迹材料的编写可以提醒人们经常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事迹材料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 11-01 最热初二下学期总结大全(13篇)
    学期总结是学生评估自己学习成果、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的有效手段。这里有一些精心准备的学期总结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自己的精彩总结。在过去的半年中,我和
  • 11-01 最优案件行长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11-01 热门精神追求题目(通用19篇)
    优秀作文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词汇,使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发。但是,这个女孩的一番撼天震地的
  • 11-01 专业剧本杀感想总结(汇总19篇)
    在写总结范文时,我们要注意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语言准确。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总结的兴趣和热情。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