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实用金刚经共修心得(通用20篇)

实用金刚经共修心得(通用20篇)

时间:2023-11-02 05:50:24 作者:纸韵实用金刚经共修心得(通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读《金刚经》心得

原来世尊在《金刚经》反复使用“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的句式蜜意是告诉我们不要着相。《金刚经》即是文字,能说出来,写出来的即是有相。世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无”。

所以于文字语言不应执着,不着于相。相由心生。无相即无心。无心者无所说,无所想。所以世尊说此经不可思议。未渡之前,还是需要筏子的,所以虽生《金刚经》之相,但应不执着。所谓“但生其心,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着相即是有分别,有分别即是有限制。有限制即不为大。无限制即是为大。是故世尊说“佛说非身,是为大身”佛为说明“无分别,不执着。”,举了这么多例子,将这不可说之法反复的说。可谓“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体相用实在为体用与相。体用也是相。因为相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所谓“相由心生”也。所以道法阴阳。人和天地。阴阳即正反,人即是和。正反和。正是道家的体用相也。所以道家也是三元论。国外只说二元论,而忽略了人的因素。现在到了量子物理,才发现人心如此奇妙。心生则种.种法生。

金刚经第三品心得体会

金刚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经典,也是佛教中最高深的经典之一。金刚经第三品是其中一个阐述佛教教义的章节,主题为“三无无尽”,即世间一切的法都是无我、无相、无作。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我实体,所有事物都是因为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态或属性。这一主题是佛教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所有寻求解脱之路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段:阐述无我、无相、无作三个概念的内涵。

“无我”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自我或灵魂,并不是存在的,而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有自我意识的感觉,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所造成的联系感。同样地,“无相”说明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属性或形态,一切都是因为条件的相互作用而有所体现。最后,“无作”则表明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法在自己内在原因的支配下发生,而是取决于无数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三段:解析佛教关于无我、无相、无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佛教中强调无我、无相、无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误解。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意识和他人的存在视为固有的、自成体系的存在,而这些都是对于世界的错觉。同时,这些教义还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而这种依存关系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充满了积极的可能性。因此,佛教强调人们应该认清无我、无相、无作的真相,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限制,最终获得真正的解脱。

在当今社会,人们经常面临着焦虑、压力和疲累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佛教的“无我、无相、无作”教义在重新焕发出了它的光芒。金刚经第三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人们摆脱浮躁、繁杂和纷扰的生活,从而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快乐和满足。佛教强调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开始寻找解脱之路,由此帮助人们拥有真正的修行之路。

第五段:结论。

金刚经第三品是佛教中非常重要和深刻的一部分,它阐述了佛教的无我、无相、无作的教义,并给出了这些教义在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将这些教义用于自我修行中,从而帮助自己获得真正的内心平和和自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金刚经第三品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读《金刚经》心得

佛学之道,博大精深;国学之体,综为儒、释(佛)、道三学。余自幼好读,儒家著述,前三十余载浅尝涉猎,于“修身、齐家、治国”之说,务得人生贵取天行之健,自强自励;道学尚自然,一部《道德经》,感悟万物同流、天道自然的君子慕“地载万物”之大厚德。但人近不惑,总有一个问题围绕心际而不得解,“君子自强,何堪群小落寞?君子厚德,奈何同流而去?”于是,年初以来即对佛学产生了研读之意。佛云人皆有佛性,自小即听闻祖父传讲“轮回报应”之说,足见佛学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记得幼时登泰山,曾见《金刚经》之摩崖石刻;又在典籍中屡见《金刚经》为佛经之“母”。于是,借拜谒能仁寺之际,求得一本诵读之,初感晦涩,籍以己之国学修养,后渐知句读,渐识经意,渐为佛学之精深而摄受。

佛学尚“无为法”,尚“空我法相”,自得菩提之心智。“非法非非法、众生非众生”,等等,意似深奥,其实意旨为引人自见佛之本性,达无上遍正觉。佛学深奥,余尚不能深解,且自认很难达到“空空”之境,但唯觉佛学之修,实际上对中和之道,自利利人等人的修为大有裨益。儒学尚中庸之道,但引人多偏于“功利”之心、之行;道学倡“包容”之心,后世却偏于“遁世无为之行”。佛学却以“自度度人达彼岸”为要义,以大慈悲之心,怀平等之佛性,历百千万劫而明心见性,以证菩提。唐代佛学盛行,武则天诵读《金刚经》后写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回视五千年之华夏历史,身名大成于史籍者,必怀“大慈悲心”,去执着之意,去一己之私,怀济世、利生之心。执着于个人之穷达,必不成身业之增长。从此意讲,儒、释、道三学其本源是相通的,天道自然、万物一同、中道之道。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在儒家讲“功成而身退”,在道家讲“飞生羽化”,而佛家,则讲“历劫而生”。从这一意义上,余比较推崇佛学的“历劫”论。大成者,必先受大劫。大劫之度,在自度度人的过程;度的过程,譬如“禅修”,实施一种自我的精神境界的“反思”。劫的历练,精神的反思,得以自度,进而以“空空”之心度他,则世间自清净也!余之理解,佛学之“施”、“戒”、“忍”于圆满的人生实是裨益良多!儒学讲“达则兼济天下”,“施”之表象;“日省三身”以正己,“戒”之体现;而“天道自然,包容万象”的胸怀,则是“忍”的表象。“施”、“戒”重于自我激励和修养,而“忍”则是较高的修养过程。佛学之“忍”的基础,是“大慈悲心”,即对万物的怜悯之心、平等之心、包容之心,“施”、“戒”形成了自我的好形象,但看到别人的`不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时,怎么办?“忍”以度之!“忍”非不动,而是不以己之修为标准要求他人之等于自身,“忍”去贪、嗔、痴,重于自行,以待他人之自悟,自然世间平和,万物祥和了。在人在己,自是大功德之一件啦。

金刚之意,言学经之坚心;读经、修禅,以修炼的形式达以般若智慧的自悟。其实人的修炼也应如是,“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定命运”,小善每为之,小恶渐弃去,久而行之,人自然成为真人了。而其中更为重要的,就如佛学将“发菩提心”般,关键要有善念,要有一个渐悟“空我法相”的心性,自利利他,自达达人,则自然是人世间一真佛啦!从此而言,“施”以养心,“戒”以去恶,而“忍”则求世间之大同了!

《金刚经》读书心得

【导语】本站的会员眚家白为你整理了“《金刚经》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这是蔡志忠解读《金刚经》的一本书,通俗易懂,读完,不敢说大彻大悟,确实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开篇就很吸引人:“能制心于一处,必能置身于一处”。

“年轻时,我曾经坐在椅子上五十八个钟头,独立完成一个四分钟动画电视节目片头。

曾经四十二天没打开门,关在屋子里完成一件很花时间的工作。

在东京四年,完成漫画中国诸子百家系列。

闭关十年又四十天,研究物理数学。”

什么是禅?什么是空?什么是开悟?《金刚经》里到底在说什么?

到底有什么魔力?

《金刚经》文中一再反复说:“假如善男信女们将《金刚经》中的四句话为别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胜于恒河沙粒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财宝来布施的福德。”

没读《金刚经》之前,我所理解的佛学思想应该是,“现世忍耐,来世享福”。就是说,在现世你要甘于寂寞,忍耐贫困,清贫寡欲,别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要让出来。

这些似乎都是从某些历史剧或者浅薄的书籍中得出的认识吧,现在才发现这是多么可笑的看法啊,不读经典,道听途说,往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佛陀说:“生命的实像,只在眼前!”

我们无法将一只脚留在过去,我们无法将一只脚踏入未来。

我们只能掌握此时当下的现前。

开悟的禅者永远真实地活在当下现前。

《金刚经》说:“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论一生有多长,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兑现未来。我们只能融入此时、此地、此刻、当下、瞬间!

生命不存在过去,不存在未来,生命只存在于现下!当下才是生命的真相!

佛陀说:“面对情境时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正确的用心之法。生命是由一片片当下的时间切片所构成的,没有哪一片不是自己。所以不能用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评估此时、此地、此刻的好坏顺逆。”

开悟者觉悟出当下才是生命的实相,由于时空在变化,自己也在变化,没有任何当下不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刹那当下相加,才是人的整个一生。

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永恒变化”。

关于情境,我很欣赏这段禅诗:

未悟之前。

砍柴挑水,百般无奈。

开悟之后。

砍柴挑水,清心自在。

一切真理就在眼前。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读《金刚经》心得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二)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很有趣的是,《金刚经》的前半部,似乎读音、句读等的问题比较多,后半部则很少。现在请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读下去。如果觉得太长,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错了。

今天特别高兴能够和各位结增善缘。各位都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报身佛的清净庄严国土。在《观无量寿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当阿弥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修净土的同修对这四十八大愿,一定都很重视,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换句话说,西方极乐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所显现出来的。大家都看过电视,当您要看台视的电视节目时,您就必须把电视机的频道转到台视的位置,台视的节目才能显现在画面上。同样的道理,您若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及他的悲心相应,才能到达。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没有一愿是为他个人而发的,每一个愿都是为一切众生而发。对于十方所有一切众生,一律平等,阿弥陀佛都希望,都欢迎他们能生到极乐国土,在那里薰习成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简单的讲,就是要度一切众生。

下面先把我个人的学佛经过向各位报告一下,希望用实际的生活,来说明我对今天这个题目的浅见,还望各位指教。

我的母亲很相信观世音菩萨,常对我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因此我的学佛受我母亲的影响很大。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随著我母亲到山上的观音庙去拜观音菩萨。那时我们很顽皮,不肯随母亲及亲戚走大路上山,三个小孩从庙旁的山坡爬上去。爬到一半,无处可爬,也无路可以下去,我们三个急得要命,这个时候好像听到母亲在身边大叫:‘赶快念观音菩萨!赶快念观音菩萨!’我就拚命的念,结果就这样爬上山。上到山上的时候,母亲还没到,我就先到庙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庄严圣像,当时我有说不出的感动。庙里有求签的筒子,我也好奇的摇出一支,签中说‘高危安可陟,平坦自延年,守道当逢泰,风云不偶然。’我当时印象很深,如今时隔一甲子,这支签的词句我仍清楚的记在心头。

我的学佛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未到美国之前,第二个阶段是到了美国之后至一九八八年,第三个阶段是一九八八年到现在。

在第一个阶段里,我的生命曾数度遭受到很大的威胁,每次都是念了观世音菩萨而化险为夷的。例如抗战期间,我受聘在云南昆明设置电话厂。那时国内材料缺乏,我奉命赴印度采购器材。回程中经过高两万六千多英呎的'喜马拉雅山。当时飞航设备简陋,也没有像现在的客机有气压调节设备,因为是货机,我们坐在两旁的木凳,没有安全带的设施。那天,天气不好,机长下令叫我们用绳子把人和木凳,层层地绑在一起,以防飞机遇到乱流,可能一下下跌几百呎有撞顶的危险。我们的飞机飞到一万英呎高时,空气稀薄,机上有的人已受不了而使用氧气罩,我自己也感到极难过,就像整个心脏要往外跳一样。因为不能飞高过一万英呎,飞机只好在两个山谷之间飞行。那一天,能见度很低,随时都有碰山的危险,而昆明机场又没有无线电的导航设备,飞机无法和机场连络,盲目的在山谷中飞行,机上的人,个个都非常害怕。那时我和内人结婚年余,她知道我要回来,一定在机场等我,我并不担心自己的死,却是担心我太太单独在昆明,而她的父母亲戚都远在五千里外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她一个年轻的女子,孤单一人在昆明,万一我发生不幸,她如何能好好的活下去!情急之下,自然而然地念观世音菩萨。我非常惭愧,在我遇到危急时就想到念观世音菩萨,可是危难一过就把菩萨忘记了。

第二个阶段,是我到了美国之后,很幸运地遇到张澄基教授、印顺导师、西藏db法王、陈健民居士等,经他们的介绍薰陶,使我对佛法有了较深的认识。

初到美国,我们的生活很苦,我仍然常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但在思想上已有了改变。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是人,观世音菩萨在未成菩萨之前也是人,为什么我总是求佛菩萨的保佑?从此我开始认真地学佛。

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修学佛法,都著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我也是一样。我的内人居和如却著重修福,我受她的影响很大,后来,我们却一同走上了福慧双修的路。

说到我学佛的第三个阶段,必须要向各位介绍我的内人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一个经验。内人每天早课一定诵持《金刚经》,直到往生,十八年来从未间断。她患的是骨癌。各位都知道,癌症末期是很痛苦的。临终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关键。因此临终时,如果昏迷不醒,或者疼痛难耐,这都有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很担心内人在临终时会很痛苦,或因麻药用得过重而昏沉。

一九八八年的七月三日,庄严寺正举行佛学夏令营,安排了我两个小时的课。从我家里到庄严寺,来回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加上两个小时的课,我必须离开她五个小时,那时内人病得很重,我想留在她身边照顾她,正好雷久南博士在我家,我想请雷博士代我前往庄严寺演讲,但是我内人不肯,她拉著我的手说:‘你必须要去。’当时我并没有感觉什么,事后才知道,在她讲这句话时,她留在这个世界,已只有短短的数个小时了。

在她往生的前两天,她停止服用止痛药。我从庄严寺回来,和家人及雷久南一起坐在她房间的地上谈话,大约晚上十一点十分左右,她忽然叫我到她的床前,伸出她的双手叫我握著,看著我。我问她‘痛不痛?’她摇头表示不痛。片刻后,忽然发现她的眼珠不动了,这时她的口稍稍张开,接著,轻微的‘浦’的一声,便什么都静止了。接著我们依佛陀的教法,全家和雷博士围绕在她身边念阿弥陀佛,至半夜两点,我请雷博士和孩子先去休息,我继续握著她的手念佛号八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为她换衣服时,她的身体柔软,就像是睡著了(经过两三天之后,朋友来看还是如此,一如睡中)。换妥她的衣服后,我走进家里的小佛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八年来她念的《金刚经》课诵本。当时我发了一个愿,我要继续她的功课,继续念《金刚经》,并把功德回向给她。从此我每日念诵一部《金刚经》,或者至少用半个小时研究各家注解;尤其是去年在纽约侨声广播电台讲‘《金刚经》的研究’时,更是全心投入研究。我过去虽然陆续念了四十余年的《金刚经》,但远不如我这二十个月来所得到的多。

内人往生后数日,我收到加拿大冯培德居士(笔名冯冯)的快信,信中说他那几天一直在留意我内人的情形。他看到我去庄严寺讲课,也写出我课题的一部分。他说我内人的神识,是在清晨五点多的时候离开的。他看到我内人只有三十几岁的样子,穿著白色的衣服,双手合十,散发著金光,向上升去,金光顶端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也许冯冯所看到的景像我们无法了解,无法证实,但是,最起码内人在往生时没有痛苦,去得这么安详,这是学佛的人所希望的,也是一般人所希望的。

十八年来,内人只是念《金刚经》,她并没有跟我讨论或研究过经义,可是她常提醒我要念《金刚经》。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很大的体悟,内人往生的情形,可以说和《阿弥陀经》所讲的有密切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著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谢谢各位。

读《金刚经》心得

第一次知《金刚经》,大约是60年代后期,当时年龄约13、14岁,读张恨水先生的长篇言情小说《啼笑因缘》,书中写道关秀姑因单思樊家树而痛苦无奈之时,听到相邻寺院传来的木鱼梵音,便入寺院向方丈求解脱之法,方丈指点迷津后,赠《金刚经》一本,嘱她要静心细读。儿时看至此处,心中好奇,《金刚经》是本什么样的书?要能读读就好了!

再闻《金刚经》已是几年后下放农村,在干完一天的农活后,晚上在柴油灯下读书,有次某书中写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集市卖柴收钱后,遇一客诵经即闻经开悟,问客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并告之从何处所得。后六祖安顿好老母,即去五祖忍大师处求法。数月后,能大师闻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便也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能大师所作偈,暗示其三更时见,三更见后给惠能师讲《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师大悟,连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看到这儿,将两偈背熟,更想读读《金刚经》了。

又过去20多年。20xx年初,父亲离世,悲痛万分,深感人生如梦无常,时天降大雪,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什么也不会留下,什么也不会带走……年关过后,骑单车漫游至玉湖边圭峰脚下,独自登山。因缘所致,得圭峰山玉台寺安贤师劝导开示,皈依三宝,由此成为一名优婆夷。师送《大悲咒》及《心经》,并要求背诵,几周后告知已会背,再求《金刚经》与《坛经》,两周后,得此二经。

现二经已读数遍,深感了解宗教不能限于外在形式,而需读其经典,明其教理。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把佛与神同等视之,或认为只要烧香、吃斋、拜佛就是信佛,佛就可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孰不知这些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对众生的一种方便法门,是满足众生的美好愿望,但同时还需按佛的教导去做,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到四摄(摄即大众团结的条件):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求福报实在是需要自己修善业,用菩萨的慈悲心待人对事。

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厌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创教人。”

通过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们的证明及评价,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实为“佛的.教诲”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向导师行跪拜之礼,而不是拜神。佛教是无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佛是觉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佛为觉、法为正、僧为净。而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觉已成之佛,而众生是未成之佛,我们都可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在《大般若经》中第577卷,后人把其摘录出来,印成单行本而流行。金刚含有坚、利、明三义,是比喻其坚,故万物不能损伤;其利,故能损坏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

般若是梵语,华语译为智慧,专指能徹悟绝对佛性的智慧。般若有三义,即:实相、观照、文字(方便),所以用金刚喻之三义与三般若相应:

佛的实相般若清净无染,象金刚一样坚,万物不能损伤;

佛的观照般若念念观照,能损坏一切物相;

佛的文字般若是无尽灯,能除去黑暗带来光明。

《金刚经》和《坛经》反复提到“无相”,《金刚经》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若见虚相是非相,则见如来。”《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为什么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这就要谈到佛教的原理、教义,也就是佛的宇宙观:佛教哲学认为茫茫宇宙“无作者义”,就是说没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一切,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这就是“缘起论”,缘起偈说:“诸法因缘生”,佛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了解佛教一定要明了缘起论。佛教的教义中的四圣谛(谛即是真理)四谛为苦,集灭、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来源(集)、苦的消灭(灭),消灭苦的方法(八正道)。综合以上理论,得出“诸行无常”,因为世间一切物质均是由“四大”所组成,“大”为梵语,意为“元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由因缘巧合组成各种物质,成就这有色世界(色即物质),一旦四大分解,或失去某因缘,有即为无。所以,世界万物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都要经过生、住、异、灭,包括人的色身,人体的各组成部分或各个细胞的周期就是经过“生、住、异、灭的不断相续,,这也就印证了四法印中的“诸行无常”。

世上的一切生生灭灭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一切也就是虚相,是短暂的存在。人生在大千世界中也只一刹那,人们相逢也是因缘,所以要惜缘。在悟道中感悟到点滴,也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过不去的心坎了。

读《金刚经》心得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在佛家看来,人生来就有烦恼和痛苦,这是因为因缘轮回所致。为了破除人的烦恼和痛苦,使其认识自己的本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世界。佛家把人所生活的世界总称为相,何为相?《金刚经》文中所说相者甚多,一切的论述都是围绕相来展开的。我认为,相就是见于眼、闻于耳、嗅于鼻、味于舌、触于体、感于心的一切物或非物。《金刚经》称为“六尘”、“六境”。人之所以有相的执著是因为人有耳目心意、感受计虑的缘故,《金刚经》的目的就在于把这种能动的意识打碎,使人完全处于与自身之外的一切物或非物相互绝缘的状态。佛认为一切物或非物之相就像遮盖在人面目之上的一层面纱,它遮住了心灵之窗,从而也蒙蔽了人的内心,即真如之性。这就如同老子的“涤除玄鉴”之论,老子以镜譬心,把物或非物之相比作镜上的尘垢,从而妨碍了观物体道的本心,故而要“涤除玄鉴”,开明自己的眼睛,檫亮自己的心灵。

如要破相首先就需要对相的否定。佛祖与须菩提的对谈每次都要落实到一句话,即非什么,而名什么,一切相都是非相,而是名相。非和名二字,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非就是表示否定,使虚相与实相之间有了区别。物或非物之相都是幻想,因缘而生,随缘而去,如若执著于相,就好比水中捞月,镜中观身,最终都是一场空。相之所虚妄是因为它的无常性。世间万物至始至终都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恒定之理,四季变换,岁月轮回,世间万象此消彼伏,永无穷尽。人的烦恼痛苦来源于执著,所执著的就是相,物欲之相,情感之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然痛苦的来源是因为执著于相,那么是否能够破除相的执著,返回到曾经那个纯真的自我?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追问的终极问题。非还表示动词扫。内心既然有了污点,眼睛已经被尘垢迷住,我们何不拿上一把扫把,拂拭拂拭。正如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名是继非之后再次的否定。名是对相的称谓,而于本性而言,本无万相,所以相之称谓就是假名、虚称。相本来无有,何来名称?继着这里,就需要追问为何要返回纯真的自我?纯真的自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曾经思考儒释道三家之于艺术时,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中国哲学注重万物淳粹未散时的干茂,而中国艺术却追求万物精气殆尽前的枯拙?道家哲学提倡初生之婴儿,儒家哲学看重长生之壮年,佛家哲学追求老生之垂暮。…”最终我把中国艺术的这种追求归于佛家的影响。在道家看来,婴儿是无知无欲,纯白凝定的,正是他的未开化的心灵使他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无所思索、无所执著,一切感官利害、痛苦伤害都如过往云烟,不留于心。我认为佛家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显然是住于相了。因为佛家追求的不是今世,不是来生,也不是过去。若心住于过去、现在、将来,痛苦烦恼便无所穷尽。佛祖是告诉众生,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明白三世皆空,皆不可有所住,无所住便可了悟无相无法无心的真如之性。在这里,天地万物都化为了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时间停止了脚步,空间通透无碍,人找到了一个恒定、永常的住所,刹那便是永恒。这就是佛所说的超凡脱俗之后的彼岸。

此岸是烦恼痛苦的深渊,只有脱离此案,达到彼岸,才能获得人生解脱。想要从此岸到达彼岸,要有所依托,所依托的就是佛法。佛法何来?于佛言说。但佛一再声称自己实无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不仅否定自己的言说,还警告若有人说佛有所说,就是谤佛。心念于言说之法就是住于相,佛说之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无形无相,无所可取。而有为法则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也是《金刚经》的一个要旨,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佛的言说。任何语言的或概念的解说都是住于相,是心有执著之念,而佛土的究竟之地,是空无一物,而又万象俱现。佛家讲究“缘起性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既是缘,事物因缘而产生。而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是空无的,是了无所见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因缘而起的万象,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之像,最终我们都要归于诸法实相,即空相。佛之所以说法,是为了普济众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而我们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法可言了。之所以说法,是因为我们还是众生,之所以说非法,是名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征得佛果,心明见性。

佛祖一边立言,一边又在破言。立言是为了能与众生更好的沟通,只有有了语言文字,才能使那些误在迷途而不知返的众生有所依靠。但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并不能靠语言文字来得到。如佛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本来实无众生,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融自足,本具佛性,之所以有众生只是暂时的被幻相迷住。另一方面也是说一切众生除灭妄见,证得佛果,都不是佛祖所为,而是自为。佛祖以无言的态度来言,则名为言实为非言。

《金刚经》旨在破虚相,明性空。然而佛之究竟是不住于相,也不住于非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不住于实,也不住于空。即是说,达到空无,还不是佛的目的。佛并没有完全否定物或非物之相,说是虚幻、空无,只是说物或非物之相没有自性。这种没有自性的幻有会因为因缘的作用变动不居、回返往复的存在。既然物或非物之相至始至终都会存在,而证得佛果的众生却也要生活在这个相的世界,那么在相与非相,即内心看透了非相实相之后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佛说清净、虚空之心,必定不是像枯木顽石、寒灰死寂的一颗“冰心”,而是于枯木顽石处见出生意,于寒灰死寂中显出温暖。在这样一个把色空都涤除之后而达到的圆融境界,应该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这里,我们见相不住于相,生念不住于念,自适自足,周游无碍。佛不是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打碎,毁灭,而是注重碎、灭之后的心灵状态。

这种心灵状态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生的是清净心。这颗心清静寡欲,无染无垢。要得到这颗清净心首先要认识到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与烦恼痛苦都是幻想,要试着放下一切华而不实、如幻如影的物或非物之相,自己的本性本来一无所住,湛然清净。再次,要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即破除个体的我、住相的我、生念的我、有善恶取舍是非对错之分的我。如果能够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就可以做到于物而不物于物,于念而不生于念的自由心境。此时,如有物所遇于我,就如一阵夏日的清风,扫去了身上的灰尘,带来了一阵丝丝的凉意。一见本性,心便清净。清净是心灵的一种境界,是明白了事事皆非事,物物皆非物的人生感悟之后的生命回归,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境界,也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做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灵觉顿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繁琐嘈杂的世界,当想要寻得心灵的一份安宁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扣问自己。我们之所以想要清净却始终不得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在动,我认为,《金刚经》的要旨不仅是让我们明白空无、实虚、凡相虚妄、痛苦无尽等等这些人生现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视角,我更愿意把这个视角定义为得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金刚经》没有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而是希望我们有所减去,佛祖通过言说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就是明示我们不要只看重自己所得。同时《金刚经》也启示了我们对舍得的重新看法,舍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一切问题的零界点都是对人生、命运、生命、精神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终极关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刚经第三品心得体会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忘却了生命的本质。金刚经第三品是一篇关于无常的经文,正是通过这篇经文,让我们可以深刻领悟生命的本质。经文告诉我们,一切皆无常,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切都将逝去,唯有悟道之人,才能临终无惧。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我们应珍惜,活在当下。

第二段:拥有平常心态。

金刚经第三品中提到了“观味五欲”,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具备平常心态,避免过于沉迷于五欲之中。平常心态让我们保持冷静,不被外部诱惑所动摇,不被身体感官所限制。这让我们有信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之相对的是功利心态,贪婪心态,这些情绪都会导致我们的内心不稳定,思维混乱,将自己推向困境。

第三段:明确自己的生命意义。

纵观整篇金刚经,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生命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所意义,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通过经文所阐述的概念,我们不仅可以明确自己的生命目标,还可以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得到提升。

第四段:感悟广博的智慧。

金刚经第三品所传递的智慧,广博而深邃。这一品经提供的内在启示使我们拥有了更广泛的视野,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而卑微。这种感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它还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五段:践行经文传递的智慧。

金刚经第三品中所提供的智慧,不仅仅是道理,还需要践行。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些智慧。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业力修持,提升自己的道行,超脱凡俗,缓和身心疲惫。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智慧传递给他人,帮助更多的人爱自己,关爱他人,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和福祉。

总之,金刚经第三品是一篇内在启示,它给予了我们更好的生命意义,平常心态和智慧,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这些智慧,秉持这些智慧践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行。最终,我们将能够达到心灵的彻底解放,实现精神层面的圆满和完美。这就是通过践行金刚经第三品我们所能得到的启辉,是一种高度履行道义的美好体验。

金刚经心得体会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经文内容深奥,给人以启示与思考。我读完《金刚经》后,深受启发,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经文的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无我观和空观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金刚经向人们传授了极为深邃的智慧。经文中提到:“诸法无我,无我法相。若法有我相,则不可说言。”这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皆是无我,没有独立的存在。在世界变幻不定的面前,我们要学会放下执著,摆脱对事物的执着观念,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智慧即是看破生死轮回的真相,领悟到一切皆是空无自性,没有起源和终结,从而超越痛苦与束缚。

其次,金刚经体现了普遍性的特点。经文中提到:“甚深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出生灭。”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生灭的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这告诉我们,在人世间,物质飞速发展,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超越无常带来的困扰。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执着于事物的不变,而忽视了宇宙的变化。

第三,金刚经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在经文中提到:“无异法,非法,是名般若波罗蜜。”这意味着般若波罗蜜是无一切异法的状态。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一切偏见和执着,达到超脱的境地。修行是每个人的源头和终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获得解脱、智慧和快乐。

第四,金刚经引导我们具体如何抱持无我观。金刚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假相,没有真实的实体。当我们能够抱持无我观,把一切事物看作是短暂假象,我们会减少对物质的执著,减少对利益的贪婪,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金刚经还教导我们持有空观的态度。经文中引用了“空不异色,色亦空”一句。这意味着所有的事物,包括形色声香等都是幻化的,没有真实的实体。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减少对人事物的贪欲和固执。只有明白一切皆空的道理,才能真正认识万法皆幻,让人心置于宁静和和谐。

通过阅读《金刚经》,我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金刚经以其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无我观和空观等五个方面,深刻指引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学会超越执著,超越痛苦,摆脱一切烦恼,获得真正的解脱与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会到金刚经的真谛,走上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金刚经心得体会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亦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通篇主要解释了“空”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它是佛教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无论是对信仰佛教的人还是对寻求心灵觉悟的人来说,金刚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在金刚经中,经文提到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智慧境界,即事物的本质是空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实质性的存在。通过深入地理解和体悟这个道理,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三、般若波罗蜜多教人超越痛苦。

金刚经中提到了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一种智慧的修行方式。通过修炼智慧,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痛苦和困苦都是由于我们的执着和贪欲而产生的。当我们超越了对物质和感觉的依赖,我们便能够抛开痛苦,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与平静。

四、空即是忍,忍即是空。

金刚经中提到了“空即是忍,忍即是空”。这句经文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即通过忍耐和宽容,我们可以超越执着和固执的自我。忍耐并不是妥协或是被动,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定和智慧的选择。通过学习忍耐与宽容,我们能够舍弃个人私欲,体察他人的需求,并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五、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

金刚经的核心教义是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悟道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对世界的超越。当我们意识到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当我们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当我们忍耐和宽容地面对一切困境,我们便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悟道是一个个人的修行过程,通过不断地思考和体悟,我们可以渐渐地达到这种境界。

总结:

金刚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通过学习和理解金刚经,我们可以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超越痛苦和困苦,超越个人私欲,最终实现心灵的解脱。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修行和体悟,但只要我们保持真诚的心态和持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金刚经所传递的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对寻求个人觉悟的人还是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金刚经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一。

星云大师金刚经心得体会

星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对佛陀的金刚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下面我将简述我通过阅读星云大师关于金刚经的心得体会,对于佛法和人生有了新的认知和启发。

第一段:修行的动因。

在许多人的修行心路历程中,最初的动因都是因为承受不了人生的压力,导致求助于佛法的修行方法。星云大师在阅读金刚经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佛陀所讲述的“坐禅三昧”是超越人类思维能力的境界,而人们日常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和苦恼,正是因为没有超越自己的思维和感性经验。因此,修行之前必须沉下心来思考,仔细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目的,找到真正的心灵居所,才能真正的摆脱世俗之苦。

第二段:舍饭修行的境界。

舍饭修行是佛陀所提倡的一种行善方式,是通过将自己的食物,资产等物质财富和内心善良的情感分享给有需要的人群,去达到修行的目的。星云大师在金刚经中认为,舍饭修行是达成心灵与世界的和谐的途径之一,舍饭的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将自己的心灵与生活融入到整体中去,从而达到美学、道德、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形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第三段:空性和非常道。

佛陀所讲述的空悟,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这种认知上来看世界,不再被各种生命、事物和情感束缚,可以摆脱个人的人生观,奋发于无限生命的宇宙观里。而非常道是指非事物,非功德,非生死,从根本上认识人的身心本质和人生起源,通过能解脱一切事物的非常道,成就真正的自由。

第四段:佛法的阴阳。

佛法也有着阴阳的理论,佛道的阴是指人类的欲望,是最大的敌人。佛道的阳是指人心中道德的理念,是通过觉悟和行善,一步一步达到救度和智慧的道路。在佛陀的教诲中,要通过阴之内的阳,化解阴之外的阴。

第五段:修行的方法。

星云大师在金刚经的阅读中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明心静虑”,就是通过静心思考,观察外界和自我,寻找真理和突破思维的限制,达到平静和自由。例如,在座禅冥想时,要深层次地了解和思考自身的无常,深刻认识自身的面貌和极限,在思考中,使自己消除个人恐惧和压力,从而走向生命的平和与喜悦之道。

总之,通过阅读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知佛法及其修行方法,了解如何掌握和平衡内外心灵的力量以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最终,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所呈现出来的和谐与进步,是我们通过读经和思考的唯一目标。

持诵《金刚经》心得感应

其实一部经念三年,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花些时间用来诵经。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护持故),好处多多!

法清法师:首先要明白,读和诵是不同的。像学生那样出声念课文就叫读;而诵有点像唱歌,诵的时候,每一个字音最后都要归到“omahhum”三个音上,这样诵经,有助于打开体内的气脉,对自己利益很大。当然,出声读经对自己也有利益,只不过没有诵的利益大。读诵佛经,除过对自己有利外,还对看不见的众生有好处。看不见的众生也即鬼神之类,因为没有物质的身体,无法自己读经,需要借助我们来读。当我们出声读时,它们会听,听了就能得利益。他们很聪明,至少比我们聪明得多,因此,我们不懂的经典,它们听了也能懂。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读、诵、书写或帮人解说《金刚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比如,读这部经的过程中,若被人轻贱、轻视了,前辈子本来是要下地狱的罪业,也可以得到抵消。按因果律,罪业是很难转的,该怎么报就要怎么报的。但是,因为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本来是该当下地狱的罪业,现在被人骂骂就消除了。因此,在你读《金刚经》的时候,如果有人骂你,要赶紧起来给人家顶礼,因为你的罪业被他骂没了。

佛门中有一句话:骂我们的人是在给我们消灾!一般人总以为,被人骂是吃亏。反过来说,骂了人好像是捡了大便宜!事实其实不是这样。但一般人总是受不了被人骂,受不了眼前的一点损失。平常我也跟大家讲,受人欺负了,福报就该来了。吃一点亏,福报就建立起来了。吃亏真的是福啊!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今后,如果碰到人家骂你,你要请人家吃饭。以这种功德,才可以得到无上佛果。

《金刚经》中的许多话,好像是释迦佛专门对着我们现代人的心态在说似的。但是这么好的道理,读读经就什么事都解决了这么好的事,大家是不信的。佛所说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但这些道理不是一般人能信的,因为世俗人看待事物,总是以自己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认知。大家看到我们一楼有翡翠,十几年前我做这个事的时候,经常去缅甸进货,那里的市场上,假货比真货多,而且,假的看上去比真的还好看。有时候,我见一些从福建来的游客光挑假的买,就用福建话给他们指出来,可他们就是不信。看上去很好看的那些东西,其实是用石头粉和塑料等化学的东西合成的。事情常常就是这样,真理常常是没人信的。

佛说的道理都是真理,因为如此不可思议,所以,许多人听了就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但是信的人,就会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果报也一定不可思议。历史上很多名人是信佛说的道理的,因此,会很虔诚地读诵和抄写《金刚经》,比如林则徐等。

读诵金刚经心得

只要用心修行,一切身心状况和外境(包括命运)皆可改变——因为佛力不可思议!

第一原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佛菩萨的慈悲,如果不能与此生大信心,如盲人不可见日!又心地下劣,故不见净土,更何况佛菩萨?岂是无有净土,无有佛菩萨?故内因很重要!

内心要起大信心,先要修敬,恭敬,亲近,供养佛菩萨,《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可见,佛经不是难理解,而是难信!

然后才能依照经中所教随顺修习,所修习皆为净心,就是要让内引起作用,这很重要!

第二原理:用心就象拉车,信心往前拉,疑心往后拉。经教“一行三昧”,就是直来直去,无有一念疑悔,无有一念旁心,方可成就。

第三原理:外因对内因的巨大影响。佛菩萨就象一轮太阳,对我们而言,不可缺。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旁生!佛菩萨为教导我等,令我等善愿速速成就,恶愿皆悉不成,处处贪著,皆拔除之!

所以我等求佛菩萨时,要记住这些道理。

金刚经第三品心得体会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涵盖了对于人生及存在等重要问题的探讨。《金刚经》第三品中,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存在都是虚幻的,而我们的心灵才是真正存在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获得真实幸福的体验。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第三品心得体会。

第二段:存在即虚幻。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受到了我们自身概念与影响的包围。我们常常只能看到表象和外在现象,而忽略了内在的本质。因此,佛陀提醒我们,应该多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灵,认识到内在的存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第三段:心灵是永恒的。

佛教认为,一切存在均有起止,而心灵是永恒的。我们时常在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却忽略了内在的真正价值。佛陀告诉我们,心灵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思想的探索和反思,我们才能认识到身体的外在仅是昙花一现的虚幻。

第四段:修行至少要有三个阶段。

佛陀同时提到,修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去除自己的执着与偏见,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是有限而广阔的;在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所有的附着和迷恋,感受我们心灵的深厚;在第三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万物源于心灵,从而得到真正的智慧。

第五段:结尾。

总之,我们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而我们自身的心灵才是真正永恒的存在。经过修行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超越所有的表象和幻象,实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三缘起,万法皆空,我们,可以真正的得到解脱。

读诵金刚经心得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在佛家看来,人生来就有烦恼和痛苦,这是因为因缘轮回所致。为了破除人的烦恼和痛苦,使其认识自己的本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世界。佛家把人所生活的世界总称为相,何为相?《金刚经》文中所说相者甚多,一切的论述都是围绕相来展开的。我认为,相就是见于眼、闻于耳、嗅于鼻、味于舌、触于体、感于心的一切物或非物。《金刚经》称为“六尘”、“六境”。人之所以有相的执著是因为人有耳目心意、感受计虑的缘故,《金刚经》的目的就在于把这种能动的意识打碎,使人完全处于与自身之外的一切物或非物相互绝缘的状态。佛认为一切物或非物之相就像遮盖在人面目之上的一层面纱,它遮住了心灵之窗,从而也蒙蔽了人的内心,即真如之性。这就如同老子的“涤除玄鉴”之论,老子以镜譬心,把物或非物之相比作镜上的尘垢,从而妨碍了观物体道的本心,故而要“涤除玄鉴”,开明自己的眼睛,檫亮自己的心灵。

如要破相首先就需要对相的否定。佛祖与须菩提的对谈每次都要落实到一句话,即非什么,而名什么,一切相都是非相,而是名相。非和名二字,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非就是表示否定,使虚相与实相之间有了区别。物或非物之相都是幻想,因缘而生,随缘而去,如若执著于相,就好比水中捞月,镜中观身,最终都是一场空。相之所虚妄是因为它的无常性。世间万物至始至终都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恒定之理,四季变换,岁月轮回,世间万象此消彼伏,永无穷尽。人的烦恼痛苦来源于执著,所执著的就是相,物欲之相,情感之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然痛苦的来源是因为执著于相,那么是否能够破除相的执著,返回到曾经那个纯真的自我?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追问的终极问题。非还表示动词扫。内心既然有了污点,眼睛已经被尘垢迷住,我们何不拿上一把扫把,拂拭拂拭。正如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名是继非之后再次的否定。名是对相的称谓,而于本性而言,本无万相,所以相之称谓就是假名、虚称。相本来无有,何来名称?继着这里,就需要追问为何要返回纯真的自我?纯真的自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曾经思考儒释道三家之于艺术时,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中国哲学注重万物淳粹未散时的干茂,而中国艺术却追求万物精气殆尽前的枯拙?道家哲学提倡初生之婴儿,儒家哲学看重长生之壮年,佛家哲学追求老生之垂暮。…”最终我把中国艺术的这种追求归于佛家的影响。在道家看来,婴儿是无知无欲,纯白凝定的,正是他的未开化的心灵使他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无所思索、无所执著,一切感官利害、痛苦伤害都如过往云烟,不留于心。我认为佛家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显然是住于相了。因为佛家追求的不是今世,不是来生,也不是过去。若心住于过去、现在、将来,痛苦烦恼便无所穷尽。佛祖是告诉众生,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明白三世皆空,皆不可有所住,无所住便可了悟无相无法无心的真如之性。在这里,天地万物都化为了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时间停止了脚步,空间通透无碍,人找到了一个恒定、永常的住所,刹那便是永恒。这就是佛所说的超凡脱俗之后的彼岸。

此岸是烦恼痛苦的深渊,只有脱离此案,达到彼岸,才能获得人生解脱。想要从此岸到达彼岸,要有所依托,所依托的就是佛法。佛法何来?于佛言说。但佛一再声称自己实无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不仅否定自己的言说,还警告若有人说佛有所说,就是谤佛。心念于言说之法就是住于相,佛说之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无形无相,无所可取。而有为法则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也是《金刚经》的一个要旨,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佛的言说。任何语言的或概念的解说都是住于相,是心有执著之念,而佛土的究竟之地,是空无一物,而又万象俱现。佛家讲究“缘起性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既是缘,事物因缘而产生。而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是空无的,是了无所见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因缘而起的万象,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之像,最终我们都要归于诸法实相,即空相。佛之所以说法,是为了普济众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而我们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法可言了。之所以说法,是因为我们还是众生,之所以说非法,是名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征得佛果,心明见性。

佛祖一边立言,一边又在破言。立言是为了能与众生更好的沟通,只有有了语言文字,才能使那些误在迷途而不知返的众生有所依靠。但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并不能靠语言文字来得到。如佛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本来实无众生,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融自足,本具佛性,之所以有众生只是暂时的被幻相迷住。另一方面也是说一切众生除灭妄见,证得佛果,都不是佛祖所为,而是自为。佛祖以无言的态度来言,则名为言实为非言。

《金刚经》旨在破虚相,明性空。然而佛之究竟是不住于相,也不住于非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不住于实,也不住于空。即是说,达到空无,还不是佛的目的。佛并没有完全否定物或非物之相,说是虚幻、空无,只是说物或非物之相没有自性。这种没有自性的幻有会因为因缘的作用变动不居、回返往复的存在。既然物或非物之相至始至终都会存在,而证得佛果的众生却也要生活在这个相的世界,那么在相与非相,即内心看透了非相实相之后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佛说清净、虚空之心,必定不是像枯木顽石、寒灰死寂的一颗“冰心”,而是于枯木顽石处见出生意,于寒灰死寂中显出温暖。在这样一个把色空都涤除之后而达到的圆融境界,应该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这里,我们见相不住于相,生念不住于念,自适自足,周游无碍。佛不是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打碎,毁灭,而是注重碎、灭之后的心灵状态。

这种心灵状态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生的是清净心。这颗心清静寡欲,无染无垢。要得到这颗清净心首先要认识到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与烦恼痛苦都是幻想,要试着放下一切华而不实、如幻如影的物或非物之相,自己的本性本来一无所住,湛然清净。再次,要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即破除个体的我、住相的我、生念的我、有善恶取舍是非对错之分的我。如果能够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就可以做到于物而不物于物,于念而不生于念的自由心境。此时,如有物所遇于我,就如一阵夏日的清风,扫去了身上的灰尘,带来了一阵丝丝的凉意。一见本性,心便清净。清净是心灵的一种境界,是明白了事事皆非事,物物皆非物的人生感悟之后的生命回归,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境界,也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做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灵觉顿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繁琐嘈杂的世界,当想要寻得心灵的一份安宁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扣问自己。我们之所以想要清净却始终不得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在动,我认为,《金刚经》的要旨不仅是让我们明白空无、实虚、凡相虚妄、痛苦无尽等等这些人生现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视角,我更愿意把这个视角定义为得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金刚经》没有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而是希望我们有所减去,佛祖通过言说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就是明示我们不要只看重自己所得。同时《金刚经》也启示了我们对舍得的重新看法,舍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一切问题的零界点都是对人生、命运、生命、精神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终极关怀。

读诵金刚经心得

《金刚经》的殊胜在于智慧,佛教的殊胜也在于智慧!释尊法中两大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示现童子身,说明佛陀依智慧生。普贤菩萨代表大行,示现灌顶王身,说明佛陀依功德成!

诵《金刚经》,既得大智慧,又修大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妙法!所以一定要有信心,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

刚开始诵时,最好求快,诵经仪式从简,但要诵“炉香赞”,接着各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如来”,再念“开经偈”,就可直接诵经了。

经中的分(某某分第几)可不念,以求一气呵成。(因为分科是后人加上去的,有助于理解经文)诵完后,再念经名,念补阙真言(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娑婆诃)三遍,念金刚赞,最后念回向偈。如果连续念诵遍,中间直接念经文,头尾仪式不必重复。这样诵一部经只要十分钟,半小时就可完成三部,当然若有时间,多多益善。

刚学诵经,由于诵经功德很大,所以会身心轻安,得意忘形,一定要多念。过一段时间,会引动宿障,即前世的罪影,种种烦恼现前,这是好现象,也是功德大的表现,譬如治病服药,药力发挥作用时一定会痛,这是好现象。但要知觉,不为所动,信心不移,方可消除!

要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南无阿弥陀佛!

读诵金刚经心得

修行路上,心障是最大的魔,也是成就菩提道的最好资粮!

记得我刚学禅定时,有很多不良习气浮现,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没法克服,害得我整天神经兮兮的。后又专诵《金刚经》,习气也是越来越多,常有种种贪念,思想中常常冒出种种恶念,甚至觉得念经也是荒谬的,有时会连续几个星期都不碰经书,我唯一能做的是“观”!

但我发现这个“观”很有效,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你不去动它,自然就会变清,你越动越浑!

我在想修的时候,拼命修,修行往往会给我带来快乐和宁静,与没修时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两种对比,相信谁都会选择前者!

修禅定和诵经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一位诵经之人,疑情一起,就找我给他不断解疑。我就跟他说:幸好你还相信我,不然你还会骂我是外道、魔了!

修行路上本是如此,过了这一关就好多了!

记得我刚学佛法时,以无常法求心,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加上当时喜习禅定,想速速灭却心中妄念。

幸得当时师父教我念经修功德,他说:“如经所说,诵经功德非常大,你的功德不够,要快念多念,功德够了,你就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信师父慈悲,当时花爹妈的钱,无忧无虑,每天都是诵经听法,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天快快乐乐,吃东西得甘露味,心中光明轻安,得许多境界法喜!

所以要放下一切疑情,要知佛法无为宝车,远胜世间下劣之车!

以上所述,是佛法受用之处,佛法还有智慧等等多多好处。

总之,要以修功德入,或勤诵经,或勤念佛,或勤修其他功德,得入方知妙用。如果不修,认为自己高明,妄来评头论足,自己无益,众生受害,谬矣!

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一份功德一份智慧。

要习禅波罗蜜,一定要学《金刚经》和念佛,不然很容易著魔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六尘如乌云,遮住我天空,乌云不捅漏,井蛙妄辨天!

当你把《金刚经》念得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轰地一声,定可桶漏!

心清净则法界清净,持《金刚经》者皆如我辈,则地狱早空。法喜充满,回向回向!

南无阿弥陀佛!

读诵金刚经心得

近几日抽时间来了个“大修”,勤修功德,感觉很好。现把过程和感受汇报同修,多提意见。

早晨,是晨练的好时光,不可荒废!先把窗户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点上一柱香,面对佛像,开始108拜(其实我的佛堂很简单,一张草席,一个蒲团,一张茶几,墙上贴佛像,桌上供着一尊弥勒佛和一迭佛经、一个香炉。可诵经,可静坐,可拜佛拜经,大妙!)天气转冷时,108拜可让全身暖乎乎的,又有拜佛拜经功德,拜到最后,居然产生贪著,免不了要多拜,为什么?太舒服了!

拜完佛后,倒一杯茶,放几首梵曲,让身心沉浸在轻松的佛歌中(人们听到我放的佛歌,常羡慕地说,太好听了,都想要一盒,哈哈!)当然把音乐放大声一点,到户外散散步,也不赖!

喜欢跑步的同修,可边跑步边念佛,这样体育的成绩肯定突飞猛进。

诵经的声音可大可小,喉咙好的话,大声点;一般时,小声点;不舒服,就不出声(我不出声时就拿一个车铃,用一节天线边敲边念,效果很好,不会产生妄念。

晚上做法会,看经书,等等,节目很多。

累了,然后睡觉,在床上打会儿坐,也不要下坐,往下一溜,就见弥陀去了(其实就是听念佛机,我可是24小时不停的放,晚上睡得沉,念佛声只能在清晨钻进我耳根)。

一天中保持好的心态,好事尽量做,坏事尽量不做,恶念一来就杀!

回向是必不可少的,修这些功德时,给一人,功德如此,给大家,功德每人还是这么多,你说给谁?给大家吧!就象点灯,传播的越多越亮,而你自己不会减少。所以应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我等同生净土,同证佛果!

南无阿弥陀佛!

读诵金刚经心得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文章渐渐于佛法修行次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2000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耀,邪念消灭。

当然如果大的妄想来时可能还跟它走。所以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修行显得非常非常重要!

慢慢的才发现随着自己修行的累积才有可能逐步领悟到经中的偈语和祖师们言语的精妙绝伦!回想几月前面对的偈语和今时面对同样偈语感觉天壤之别。当自己般若功夫不到时就好像带着有色镜(无明看宝珠(偈句等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或生不起坚定信心。再读几百部经后由于无明渐销方现宝珠之妙明真光!(只是相对自己现阶段的所谓“真光”

拓展阅读:《金刚经》说什么。

若,前后一共有十六会,中文译本《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听说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正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特别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不但般若的精华、般若的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得到这一卷,可以说整个的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本经确确实实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是古德的提倡。由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到,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民得佛护念加持,这也是必然的`事实。

那么《金刚经》说什么呢?倓虚法师所讲的《金刚经》旨趣,他讲得简单明了。

1.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这一条讲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彻底。凡夫莫不以为我能执着、我能执,或者说得粗显一点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谁得到了?我能得。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身是我,聪明一点的人知道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感受苦乐的,这个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思惟、想象的,那个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个就是我。佛在本经上说,好!能思、能想的是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我没有了,能执着的、能得的心没有了,你还得个什么?三心不可得。这是从根本上消业断惑,不是从枝叶上。你打个什么妄想?妄想不可得。

假,众生是缘和合假,寿者是相续假。你所执着的这些物是假的,你能执着的心是假的,你还有什么搞头?还有什么执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里头马上就得大自在;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妄心没有了,彻底了解它是虚妄、不可得。

众生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不晓得能执着的心是假的,所执着的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萨眼睛里看芸芸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可悯怜?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这个事,佛不能够说众生是可怜悯者。因为它是假的,怎么样打妄想、怎么样执着都是一场空,不是说到死了以后一场空,现前就是一场空,当下即空。这一执着坏了事,现前无量的烦恼,苦不堪言,将来轮回六道,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金刚经》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金刚经》的好处在此地。

「破处即是显处」,破妄,真就显了。破妄显真「是同时,是一时」,不是有先后的,先破妄然后再显真,不是的,是同时的。妄除一分,真就显一分;妄除二分,真就显二分。理可以顿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渐渐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净心、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么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执着!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这是把本经纲要给诸位报告出来,纲要抓到之后,经文就不难领会。

持诵《金刚经》心得感应

诵经之前,先读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香”就是心香,心香一起,法界皆香严,十方诸佛皆欢喜!

故要常存心香,法界就会被心香所熏而变得严净!反之,如果整日不存善心,长起恶念,法界就是如此被恶念熏成娑婆!

应当坚信:一念善心起,法界皆香严,念念善心不断,佛土何愁不净?只因我们妄念太多,一念善心起,无量恶心覆,才有此报——生于娑婆,轮回六道!

刚诵《金刚经》时,力求一气呵成!速灭妄念,速长功德,故不要分科(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但翻译者的姓名和真言要念。

《净口业真言》。

修利修利麻哈修利修修利,苏瓦哈!

《净三业真言》。

ong所瓦颇瓦熟陀所瓦达麻所瓦颇瓦熟度汗。

《安土地真言》。

那莫三满多母陀南ong度如度如地尾苏瓦哈。

《普供养真言》。

ong页页囊三颇瓦法子拉呼。

相关范文推荐
  • 11-02 优质入音乐社团申请书(通用17篇)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一封优秀的申请书至关重要。在了解先前成功的申请案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申请书的要点和写作技巧。音乐社是一个交流音乐的社团,是学生提
  • 11-02 2023年助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汇总17篇)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参考下面的社会实践总结写作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作为一个师范学生来说,家
  • 11-02 实用聚青年力量主持词(通用18篇)
    初次见面或久别重逢,值此难得的机会,我代表主办方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以下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实际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开幕词:合:青春五四
  • 11-02 最新感动事心得体会(模板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导言:生活中,有种感情叫做感
  • 11-02 优质爱国疆心得体会及收获(案例15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字表达形式,既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又要有真实的情感表达。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写心得体会有所启发。
  • 11-02 2023年元旦活动方案大全(16篇)
    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学习成果、促进团队合作等。在下面的活动方案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创新和实用的活动内容和策略。相约20xx年,共迎
  • 11-02 珠海培训心得体会及感悟总结(热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反思和认知。以下是一些教育专家对培训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启发。文职培训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
  • 11-02 法院强制申请书(实用20篇)
    写一份好的申请书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它可以为我们的申请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小编整理了一些近期较为出色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
  • 11-02 优秀居间服务合同合法(通用19篇)
    居间合同的签订需遵守法律法规,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居间合同的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正文:居间服务合同编号:甲方:乙方:双方代表经认真磋
  • 11-02 优质公司春节团拜会主持词(汇总21篇)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有幸担任今天的主持人,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