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地理学科的论文(实用17篇)

地理学科的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1-02 17:54:38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范文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环境教育课程能够在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全球持续变暖、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使人类不得不思考生存环境的未来变化,不得不警觉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灾难,而有序人类活动可以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实现人地协调发展[1]。否则,可持续发展将仅停留在一个空洞的概念上,难以落实、无法操作,所以有序人类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或措施,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命题。通过地理学科课程的开放和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实现师范院校各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科综合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得到彰显,也使地理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是对学生工具使用能力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类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计算机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现代科学意识。

针对地理教育专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加强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内容的学习,掌握具有地理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该课程建立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推动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国际互联网被定义为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知识获取、转化、技术推广、成果交流、教学手段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3.3.1互联网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学习的模式。

互联网是开放性的,具有微观有序、宏观无序的特点。网络形成了庞大的多学科、多文种而又分散、无序的数字化信息。学生先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信息搜索引擎工具,然后才能快速查阅和检索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他们利用互联网赋予的“力量”,对于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怎样尊重权威的传统智慧有了个人的认识和见解。不盲从、不迷信。他们在探究自己感兴趣问题时,遇到困惑会到互联网上去寻求答案。他们也向老师请教,但如果老师给出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就会引经据典地指出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结论或解释,还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唤醒内心潜藏的创造激情,引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探究性、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的开放性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3.3.2互联网能够增进师生互动和提高。

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交互性。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读者之间、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实现互动,使计算机网络工具成为实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除了在课堂使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之外,课后教师使用电子邮件布置和批改作业;使用电子邮件公告阅读参考书目、课程复习思考题、学习内容要点和问题讨论提纲;使用电子邮件传送、修改毕业。师生之间通过在线提问、观点质疑、公布讨论结果。利用网络,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不同地理空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或者同一个地理空间的要素特征、分布和演化过程。在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有条件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有关信息来检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灌输”的结论。网络讨论突破了时空障碍,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现了师生在思想上互相启迪、借鉴,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3.3.3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但是,在网络资源利用上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在互联网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和利用上,无节制、不加甄别地使用互联网信息的倾向会使人们渐渐地放纵、懒惰和“白痴化”。因为通过google,困难问题能够找到容易的答案,但是学生却无法分辨这些答案究竟是来自严谨治学,还是仅仅来自浅薄的观察和粗浅的概念[3]。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甄别,对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进行审慎的分析和缜密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只是让我们做事情更有效率,但是决不能取代我们的思考。

3.3.4推广网络球面坐标工具的应用。

googleearth是一种个人电脑桌面应用程序,能够以web方式浏览虚拟数字地球系统,从而实现全球地理数据共享与三维仿真。它能够实现城市和旅游区地形和重要建筑物的三维仿真、显示三维影象地图,广泛应用于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旅游区规划等实际工作中。8月,googleearth还增加了switchtosky功能,提供在线浏览宇宙深空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光影图像、太阳系天体的周年运动及它们的天文数据检索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googleeart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球面坐标搜索工具和天文观测、天体坐标定位以及天体、天体系统信息检索的工具。可是关于它的应用有很多中学地理老师还不知道。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了解它到对它产生兴趣,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它的天球坐标功能及地图搜索功能。使用googleearth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3.4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

开放式的教育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观测、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加深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达到具有初步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水平。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手段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形成多学科融合,互相借鉴、综合发展、不断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4结语。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借助于地理学科文理兼容的综合研究优势,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作为开放性课堂教学和研究的主题,以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的研究条件,通过对多个学科和专业一些相关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发挥地理学科资源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王亮亮.网络搜索影响学生思考[n].环球时报..1.15.(4).

Excel在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尝试教育论文

摘要: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行各业都非常紧缺的,高职教育的培训主旨在于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的引导下灵活的将现有的先进技术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创造教育十分必要。以高职地理教学为例,实施创造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创造教育及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重点围绕创造教育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创造教育;高职;地理教学;实践;必要性。

1创造教育及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1.1创造教育。

创造力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在不同的领域其表现的状态也各不相同,人作为创造的主体其自身的创造力会受到智力、环境等因素影响。是金子总会发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缺乏雕琢的前提下无法释放出自身的能量。高职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创造教育可以通过思维培养、特长培养、心理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1.2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优化高职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高职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一线的技术人员,高职教学与本科教学不同,本科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学术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一线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进行现有问题的改进,因此优化高职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创造性教学来实现。其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全面渗透的今天,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大量技术性人才的支持,培养更多创造性较强的技术人员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施创造教育,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第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进行创造教育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创造教育的实施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的能力可得到明显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创造教育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

2创造教育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创造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每年我国各行各业均涌现出了较多的新兴技术及新产品,这些进步与创新都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高职地理教学中融入创造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全方位发展,创造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因势利导,这对于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十分有利。

2.1强化氛围渲染,深度开发学生的能力。

在任何的活动中氛围渲染都可以影响到此次活动的效果及质量,同样在高职地理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在实施创造教育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尊重,构建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探讨与问题分析,适度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质疑中迸发出新理念、新思维。高职地理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来实施地理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呵护,帮助学生在较好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

2.2夯实基础,做好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任何科学可行的创造都需要充足的理论支持,无缘由的创新缺乏可行性,正如地理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人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如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则需要科学的引导。在高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及记忆,在此基础上学会灵活的运用绘图、看图技巧去解析,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新观点。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观察及分析进行新旧知识的串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的地理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逆向思考。

2.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许多优秀科学家的学习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扎实,再加上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创造发明的本领就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时,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进行适当的示范。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尝试独立读书、独立做笔记、独立寻找资料和信息,并结合问题的实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要挖掘各种自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4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思维因素,训练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模仿、不抄袭、独立思考、设计新颖、独树一帜等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地理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和想象的能力。在地理思考和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还应多创设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消除思维定势。

2.5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脱离实际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目标,在高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保障学生能够在大量的实践中进行能力提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月相,记录完整的观察日志,并整理提交报告,在这个完整的观察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观察力必然会得到强化。

3结论。

新时期的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造教育非常的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任重道远,教师应立足长远,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教学创新与新方法的研究,尽可能的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艳霞.谈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j].创新科技,20xx(4).

[2]黄侠.以学生为本,倡导创造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3).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秉承20世纪初欧美体系,又参考前苏联学制,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一直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并没有形成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不小的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未改变。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育体系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

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引起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环节,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完全学分制的实践中,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然而,要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并非只是把原有各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都平行而直接地呈现在选课表上。开放式体现的教学规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要求。它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开放式管理的机制下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实验。

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放式的核心。课程确定以后,课程本身的标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它既是教育者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也是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围。而且,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的绝大多数课程呈现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多是非线性的,这也就是说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呈跳跃式的。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而现在所谓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已经失去了意义,课程由学生自己来选,培养的计划也就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开放式教学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就是比较量化,它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时数、学分数、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基本要求、教材与参考书目以及作业要求和考试方式等。通过一些数字来明确课程教学的要求,尽量避免过去一些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模糊性、随意性和无效性;同时这个标准也成为有关部门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督促的依据。

二、开放式的课程选择与专业的确定。

在专业课的平台上,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学生任选的。也许有人会担心,虽然整个学习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但以后学生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是不是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就不分专业了呢?其实不是。上文中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那么就专业界定的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二个口号是“先选课程,后定专业”。也就是说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提出毕业申请时,系部可根据学生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所学的课程的性质或类别确定他的专业归属。可能出现的情形无非是以下三种:一是所学课程集中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课程群中;二是所学的课程虽然广泛,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或专业倾向;三是所学课程繁杂,学科或专业特征不明确。从开放式教学体系来讲,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都应该准许毕业。但后一种情况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还值得商榷。

1.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院系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实行工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由设计师、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专业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另外,改变仅在毕业设计时,才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公司的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由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指导,面向社会的实际设计实践,才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2.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公共课、理论课,提倡开卷考试,充分利用课题设计、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等多种形式来评定成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级考证,获奖或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培养特长,这也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规律。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提高。笔者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寻找更加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季翔.高职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2]孔保华,刁新平.开放式教学与实践教学[j].教书育人,2002,8.

[3]孙湘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2,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中职学生地理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差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性教学也有称个性化教学或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学校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进行的教学。

“差异教学”承认和照顾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彻底改变了“一刀切”教学的弊端;它是建立在对学生教育测查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其运用教育心理测评和诊断技术准确掌握学生的差异及需求,追求教育民主,实行多元有效教学管理,对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差异设计,以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多是中考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加之社会背景、家庭状况、学习环境等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面对这些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上课时如果用同一内容、进度、方法授课,仍按传统教学方法“一锅煮”,没有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的局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实施差异教学。

1.对学生来说,可以唤起自尊和自信。在中职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实行差异教学,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而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定学习目标,突出主体地位,极大地满足了自身的表现欲,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极大地唤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教师而言,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作为当代的教师,不但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人才观,而更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生态资源观、多元智能观、全纳效能观、差异发展观和多维评价观,差异教学正是从新的角度诠释了这些教育观。差异性教学的开展为中职地理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教师施展自身的才华,实现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通过差异教学的实践,一方面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开展差异性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性”教学,使“差异性”教学能顺利开展,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学过程的“差异”、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差异”、学生评价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在实施过程中,要先通过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情况,把学生分为a、b、c三种层次类别:a类为文化各方面相对基础比较好的学优生,b类为中等生,c类为相对各方面比较弱的学困生。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学。使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习困难生“吃得了”。

1.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别学生的要求,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即教学目标的“差异”。在设立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的“差异”。在班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将各种程度的问题有机地穿插,分别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因人提问、差异设题的办法。比如,让c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提高学习兴趣;让b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通过地理原理来归纳总结的问题;让a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综合性的提问。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低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使好的不骄,差的不馁。当然,通过学习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相互启发影响,使他们都能掌握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差异”,全班学生都有参与问题讨论的机会,老师有目的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使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3.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差异”。作业设计与批改,是“差异”教学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设计要“因类制宜”。差异性的作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学生的能力,设计有难易度不同的几组作业,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组,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批改作业要“因人制宜”。教师在批改地理作业时,要因人给予不同的评语。比如,对于有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的习题未做对,但作业书写工整,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师可在其作业本上写些鼓励性批语,同时客观具体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要表扬,对其学习成果给以肯定。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教师通过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做好准备。

4.学生评价的“差异”。差异性教学的评价不仅仅从考试、作业中进行,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地理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不好、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科学、恰当的评价,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消除自卑心理,使其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之中加倍努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性潜能的发展。

四、实施“差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心理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一种科学而艺术的教育方法,差异教学是教育的良好形式,符合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但面对学生时还需要注意其心理感受,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的方式,即层次不同,辅导不同。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采用深化、扩展知识面的教法,对学困生则采用深入浅出,通俗化、兴趣化的教法。这样就可以解决有意分层可能带来的不良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在发展与变化中,对学生a、b、c三种层次类别,要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划分。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a类学生可能会变为b类,c类学生也可能变为b类,这就要求教师应对不同类的学生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要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和稳定的学习情绪,以保证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牢,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与学科体系建设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分析了我国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的现状,特点及其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21世纪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的革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内容体系;革新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1]。”它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和社会性。作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人文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地系统的失调问题,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尤其是在诸多全球性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的今天,加强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主旨、以建立和谐、统一的人地系统为根本目的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众所周知,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它们分别成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客体。“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2]。两者共同构成一级学科———地理科学。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地理学的“三分法”,但从地理学所研究的客观实体的属性看,我们认为,经济地理学从属于人文地理学。

2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是以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为直接对象的学科。人类活动的发展、变化直接决定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活动内容的日趋复杂,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日益加深,不断拓宽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一些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新方法(分形论、混沌学、神经网络理论……)、新手段(gis、gps、rs……)的运用,也为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加深提供了可能[3]。这直接决定了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庞杂性、动态性及多层次性。一般来说,现代人文地理学按照所研究内容的属性特点,首先可以分为部门人文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按空间尺度又可进一步分为世界人文地理、外国人文地理、中国人文地理及乡土人文地理;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等。此外,社会地理学、社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信息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建设地理学或以独特、全新的研究内容或以新时期研究内容侧重点的明显变化成为部门人文地理学新的一级或次级分支学科(见图1)。

人文地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复兴以来,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但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分支学科的建设,抑或是在研究方法、手段的革新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逐渐奠定了其在地理科学体系及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1996年,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五门课程作为面向21世纪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目前我国近百所设置地理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一般均将人文地理学概论(导论、原理)和经济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导论、中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作为专业必修课。相当一部分院校(主要是师范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社会需求及师资状况在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中还开设了其他一些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课程。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有的还开设了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4]。应该说,这对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我们感觉《人文地理学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还存在一定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首先,《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的内容与后续课程部门人文地理学严重重复。就目前国内几种主要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看,大多都是先总论后分论。在总论里主要阐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发展过程、基础理论等[5];在分论部分则按部门分别介绍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与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等。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文地理学课程刚刚重新回到大学课堂,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是非经济领域的)还比较缺乏,除经济地理学以外的人文地理课程还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下,把《人文地理学概论》课作为传播和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全面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内容的课程,“总”“分”并举还是十分必要的话,那么,在各分支学科迅速发展,部门人文地理纷纷进入高校课堂的今天,《人文地理学概论》课仍然沿袭“总”“分”并重,全面讲授的传统作法,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各分支学科的讲授内容与后续的相应的部门人文地理严重重复。其次,授课时数的限制也不允许《人文地理学概论》课面面俱到,全面讲授。目前,国内多数开设《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的高校,一般都将本门课程的周授课时数安排为3学时。显然,在短短50几个学时里,把包括总论和十几个分支在内的人文地理学的全貌展现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可见,优化《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打破传统《人文地理学概论》的内容体系,重新构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的新体系。这一方面是由于在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紧张、淡水不足、草场退化、土地消化、环境污染加剧等全球及区域人地系统严重失衡的今天,客观上要求以综合性、战略性、整体性、统一性见长的人文地理学必须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用更综合的观点去审视世界,去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中地理教材进行了全面改版。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地理学科系统,在全面介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就因人地关系不协调而导致的全球性问题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6]。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为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因此,中学地理教育内容的变化客观上也要求必须相应调整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初步构想,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包括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五大流派及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萌芽及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等;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建设;第三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方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哲学方法(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gis、gps、rs技术)[3,7];第四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和区位理论;第五部分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六部分为人地关系的失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见图2)[8]。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1/3左右的课时讲授学科发展、研究对象、学科建设及研究方法(即前三部分),而将其他内容,尤其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全球及区域热点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核心内容重点学习。这样一种体例既照顾到了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变化特点,又充分体现了21世纪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整体性、统一性、综合性、战略性及其在参与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的实用性特点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至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第二部分学科建设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先对此有一初步了解,更具体、详细的内容可在后续的部门人文地理课中深入学习,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或结合各校实际设专题进行讲授。

地理学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养[9]。而作为地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地理学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力广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性。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会推动现有学科大发展,而且还会产生一些新学科[2]。因此,高校人文地理学教材应不断更新,“对于陈旧的教材必须充实新内容和修正旧资料、数据,应该将学科理论和实践进展的成果不断地充实到教学中去”[9]。只有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才能紧随时代步伐,真正承担起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

[1] 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

[4] 李同升,赵荣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点分析[j]人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所谓活动作文就是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由于活动包括游戏性活动、探究性活动、表演性活动、智力活动、竞赛性活动等,因而活动作文的内容是较宽泛的。如游戏作文《踩影子》、《钓瓶子》,比赛作文《左手夹豆比赛》、《脚力夹球比赛》、《碰蛋比赛》以及表演类作文《看表演猜成语》、《我演……》等都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大玩了一把,然后下笔成文,学生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科学小品文语言精炼、说理透彻,而更吸引学生的则是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小学生心目中是高尚而神秘的,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自破解科学之谜,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兴奋的事。选择实验作为作文的题材,放手让每个学生去动手,去观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就较清楚,描写也较具体。据此,我们老师还可将这种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实验。如我班有位学生看到书上介绍蚂蚁的判断力很强,就用蚂蚁、棉线、糖等东西做实验,写成了探究性作文《蚂蚁的智商有多高》,很有意思。其实探究并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我们还可以把范围扩大,如“你知道校名的由来吗,写一篇调查记好吗?”、“学校是市级文明单位,校园里该处处盛开文明之花,你认为我们学校当之无愧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知道小港有哪些动物资源?”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作文主题。此外,还有童话作文、想像作文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开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评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的、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教学评价的开放是指单一到多元。开放式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上的开放。

1.自我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并在文后写下“我最欣赏自己_____,我还待改进之处_____。”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商量和欣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和孩子们共同修改文章。在这个共同的修改过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元的,它应包括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将越来越浓厚,作文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2.互相评价。

学生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互评互改。我们常常采用自找伙伴互相评改,按相同内容或按相同表达形式为小组互相评改,或者把学生的作文本全部展出,让学生自由选择评改等方式,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思想认识的问题,小到一个词、一个符号。学生在批改作文方面所展露的想像力,语言创造力,有的让老师也自愧不如呢!如:(1)丢字现象严重,我猜想你是不是雨天常遗失伞?(2)句子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炎热夏天喝了一瓶冰镇汽水,舒服极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合作,学会评改。

3.合作评价。

这里的合作评价,就是指开展灵活而有趣的改文活动,如设立“作文病院”,让学生做“大夫”,相互合作“诊断治疗”;建立“啄木鸟兴趣小组”,把修改的典型文章寄给《宁波晚报》、《未来作家》专栏;组织“编辑室”,让学生修改、编发稿件等。

4.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也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家长对评价自己的孩子的作文很有兴趣。如果家长能够慢慢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有助于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每一篇习作有同学、家长、老师多人的评语及签名。若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本保存下来,那将是一笔很好的精神财富。

Excel在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尝试教育论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各类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各类灾害对我们的威胁可能会越来越大。开展灾害教育,培养人们的灾害意识以达到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目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和以师范学校等各种教育机构做平台,是目前实现灾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师范院校地理及相关灾害教育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灾害教育所面临问题的产生原因,为我们师范院校开展灾害教育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地理教学;灾害教育。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除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和灾情严重等特点[1]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近些年在我国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让社会财富和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压力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破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不仅加剧了原有的自然灾害,还引发了一些新的灾害。各种灾害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灾害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关乎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人的基本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考虑和探索其解决对策的问题。

一、灾害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主要目的、特点。

灾害教育是以防灾、抗灾、减灾、救灾为目的,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一般能够获得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知识与技能[2]。灾害教育是增强人们的灾害意识,普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国家一般都有先进的灾害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代呼唤灾害教育。灾害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认识、准备、反应、对抗、救助等方面。从教学目标层面来看,灾害教育主要包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训及态度意识的养成。从操作实施层面来看,灾害教育包含相关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内容。灾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能够科学地看待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的规律,理解灾害、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意识,了解灾前准备和紧急应变的重要性,能够在面对灾难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具有一定的紧急应对、互助逃生能力,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行为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灾害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新的交叉学科,属于地理学、灾害学及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培养正确的灾害意识,最终要落实到正确实施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具体行动。灾害教育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灾害教育与安全教育都以生命教育为理论基础,但是它们的研究内容、目的不同:灾害教育主要针对自然灾害教育与人为灾害教育,安全教育关注范围更广;灾害教育侧重于“预防、减轻灾害”,安全教育则是为了取得“安全”的结果[4]。

二、我国灾害教育的基本情况。

灾害教育理论的萌芽很早,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有本土自发的产生和传承,也有来自外部的吸纳和学习[4]。但作为系统的研究和具体实施来说,还是一门新的学科。日本的学校开展灾害教育也只有30余年历史,多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和“国际减轻灾害战略”的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才开始大力发展灾害教育[5]。我国灾害教育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由于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灾害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高度一致,地理教育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也与灾害教育的有很多重合,而且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符合灾害教育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树立灾害意识与灾害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6],因此,灾害教育和地理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灾害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地理教学,依托学校集中教学,通过学生把灾害教育推向家庭进而覆盖整个社会。我国教育部门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了地理课程中灾害教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7]:一是要熟悉灾害的主要类型,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以及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等理论知识。二是掌握一定的灾害调查和分析能力,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能够在面对灾难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安全,具有一定的紧急应对、互助逃生的能力。三是认识防灾减灾的意义,弄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每个人对自然和谐和社会稳定的贡献度。具体到灾害教育实施来看,灾害教育开展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几个层次,其中,学校灾害教育应该是基础和重中之重。现在的大、中、小学各级学校都开展灾害教育,也有专门的或者综合的教材,对公民的国情教育中有区域性的灾情教育以及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常识教育,这比起以前仅学习灾害相关概念和现象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其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

三、我国学校灾害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学校灾害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灾害意识淡薄,对灾害的普遍性、突发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忽视灾害教育,主观上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二是灾害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缺乏。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不足,缺乏专业教材、教师及教学场所。三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调,没有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授,缺乏在情感态度上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对于既有大量抽象理论知识又需要具体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灾害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显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知识欠缺和意识差距等情况,落后于时代需要[8]。我国现阶段的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效果不理想,比如由人为原因引起很多次生灾害,又比如在灾害中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于缺乏自救互助的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归根到底,落后的灾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缺少优秀的灾害教育教师。开展灾害教育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树立灾害意识,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才能得以推进,其专业教材才能得以解读,其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应用,其技能操作才能得以演示,让每位学生增强灾害意识,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进而把灾害教育推广到家庭和社会当中。因此,作为培养灾害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应该要做好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工作。

四、高校师范生灾害教育的现状。

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和对一些师范院校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后,笔者对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现状有了以下认识。首先,学校没有很好履行灾害教育职责,学生的灾害意识较差。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却没有建立相关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有的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灾害教育专业课程,这对系统开展灾害教育极为不利。大部分人的抗灾减灾需求来自危难发生时,平常并没有养成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幸福中的人们对灾害毫不关心,当灾害来临时往往因缺乏准备而手足无措并耽误了最佳的救灾时机。我国灾害教育的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学校对灾害教育不是很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是重要原因。其次,教师上课方式存在缺陷。有的教师素质偏低,讲课没有尽责,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一套完整的灾害教育思路,不能有效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灾害教育本身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再次,学生防灾减灾的实际应用能力及逃生技能不强。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防灾减灾的理论知识,但灾害来临时有的人会把所学忘得干干净净,做出错误的行为。灾害教育的实战演练不足,灾害演练数量、种类不够,而且有时候还存在设计、组织实施上的问题,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最后,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目前学校能提供给师生学习、锻炼的场所及方式有限,而学生在灾害教育学习中对网络、多媒体以及其他资源有着极大的需求,如何开发利用周边资源对丰富教学形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五、高校师范生灾害教育的展望。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及思考分析认为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做积极努力:一是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督促高校落实灾害教育,提醒民众注意防灾。最好将灾害教育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制形式确保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其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效果评价、经费支持等提出具体要求,从法律、政策及资金层面保障灾害教育的实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二是加强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现有地理教材里已有相关灾害教育的内容,但还远远不够,应该进一步编制灾害教育的专门教材,编制应急救灾手册,突出灾害教育的区域性;在师范院校开设灾害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把灾害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进行普及教育;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和平台,比如在高校建立救灾技能训练基地,在野外灾害点设立实习基地等,安排一定数量的灾害教育户外实习教学。三是加强灾害教育的实践环节,使灾害教育的形式多元化。应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体验、演练等环节的比重,使灾害教育形式多样,以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小组讨论、野外考察灾害遗址、灾害亲身仿真体验为主。这种主体参与的形式很真实,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让参与者记忆深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灾害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和经历者一起到灾害遗址现场学习、演练。四是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理解、参与学习。整合资源,比如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进行灾害教育,既方便又有效。要把高校师范生的灾害教育和社区安全教育及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让所有人都重视参与并行动起来,灾害教育才能取得更好效果,自然环境和生命财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六、结语。

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我国灾害危害巨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展科学有效的灾害教育是抵抗各类灾害的根本之举。利用好师范院校这个灾害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未来教师的灾害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不同形式的防灾、抗灾、减灾、救灾教育,是当前灾害教育的主要工作。灾害教育的发展亟待大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水平、完善相关教学体系及做好相关宣传教育。此外,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也是灾害教育发展的方向。总之,虽然我国现在灾害教育体系不完善,水平落后,但是由于其显著的现实意义,灾害教育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的灾害教育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xx(2):9-12.

[5]rajibshaw,koichishiwakuhirohidekobayashi,gexperienceeducationperceptionandearthquakepreparedness[j].disasterpreventionandman-agement,20xx,13(1):39-49.

[6]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7]谭秀华.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实施策略浅议[r].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20xx.

Excel在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尝试教育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为辅助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软件,具有直观形象、动感丰富、新颖有趣、交互便利、音乐优美、感染力强等诸多优点,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增加课堂容量,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等。本文拟就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计算机多媒体的屏幕显示内容动感强,相对其它媒体更富吸引力和渗透力。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时,课件展示如下: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地球的旋转,地轴及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的出现,太阳在中心位置放射出光芒,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现等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到感兴趣的画面上,此时出现了字幕:“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学生的兴趣立刻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之后,教师鼠标一点,马上出现一卡通人物有节奏地送入正确答案……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动画,结合有趣的图像和绝妙的声音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教给了学生地理知识,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光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有些难点借助一般教学手段依然无济于事,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人们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直观——抽象——实践)入手,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如在上述“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中演示完“地球自转”后,马上演示“地球公转”,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画面上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动,太阳在中心位置源源不断地放射出光芒并以平行光束照射至地球表面,故公转时可观察到公转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一周为一年并留下轨迹为椭圆形;当地球依次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画面出现闪烁,此时鼠标一点,锁定画面,出现字幕,停留片刻,教师讲解,之后地球继续运行至下一个特殊位置直至公转一周。教师利用这些生动的画面,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轻松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地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如学习我国气候特征时,需了解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利用课件,通过动画效果,可把季风的形成、运动路径、移动方向、影响的范围,按顺序播放出来,关键时段闪烁出现,直至到达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画面,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观察、可观赏的形象画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陷入旧的思路时,教师可运用cai进行变式训练,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式教学可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观而又相对集中地再现在学生目前,有利于迅速检验他们的思维结果正确与否,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和编辑录像、vcd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我国的旅游资源”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八达岭长城,兵马俑,桂林山水,黄山“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上了“×××到此一游”,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出愤怒、指责、痛恨的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授之以渔”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地理学科研究的论文

地理课程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模块,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教师应意识到地理教学优势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针对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探析,同时提出一些科学的养成途径。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按,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提炼、培育、总结和发展的,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由于地理学科具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教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来说相当关键。

地理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一环,教材内容是展开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养成的主要依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创新。因此,地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还需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当地地理环境,精心融合人文和科学精神,整合出适当的地理教学资源。例如,在“地势和地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主要地形类型,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或视频短片,让学生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地形,对整体地形产生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我国不同地形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搜集课外内容,诸如布拉达宫、都江堰、苏州园林等人文景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江三峡、江南丘陵等自然景观。如此,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产生整体印象,并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方法比较关键,让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可使其全面、系统的学习地理课程,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还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为此,地理教师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向课外,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人文精神。比如,在教授“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教师可采用音乐渲染、趣味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告知他们: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然后,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国民族文化”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系列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服装或民族舞蹈,认识到我国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运用这样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并在学习中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不少地理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其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现象,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利用生活信息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所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努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探究地理知识,思考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他们,借助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养成优质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一些农产品带到课堂上创设情境,包括小麦、玉米、花生、大米和红薯等,让学生知道虽然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离不开基本的农业支持,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和重要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农业基地或农田,了解发展农业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发展其人文精神。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所以,地理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创新和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地理学科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在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的领导下,地理学科组根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提出的基本要求认真制订学科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按照新课标、新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抓好传统常规教学的同时,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科研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具体工作如下: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学科组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活动,以老带新,新老互动;每次学习一篇有关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方面的文章。备课组活动侧重认真钻研教材,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规范地写好教案,编写讲义和配套练习,训练有针对性,对学生的练习及时进行批改和讲评,提高学生审题、析图、绘图的技能和技巧,巩固落实所学知识。集体备课时由备课人主讲,然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材的处理。备课实行流动备课。每人负责的备课内容提前一周将教案、课件交李学琴处审杳后,全组人员共同使用,针对不同的班级做适当的修改。

2、坚持认真批改作业、试卷,并及时反馈。

每月一大考,每考必改,必评。并认真做好每次试卷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通过考评,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强化,效果良好。

3、学生辅导。

每个班级学生都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比较大的困惑,我们要求备课组成员应该利用时间进行辅导,以此来加强对后进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高的同学,我们则适当精选题目,让这部分学生加强练习来煅练地理思维、表述等地理基本能力,同时和其他学生一样进行面批,以此达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引导学生纠正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4、坚持用课件上课,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课需使用大量地图和素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备课组四人基本上将每节课都做成课件,并及时交流使用,很受学生欢迎。

5、本学期由两位老师带来两堂地理研讨课,共地理教研组交流、讨论学习。

1、每月在校内进行地理教研教学检讨活动,认真学习新课程大纲,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研讨最近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考试动态,每位老师准备充分,积极分享自己学习成果和观点,积极与替他老师交流,老师收获颇丰。

2、高一年地理教研组参加了“九校联盟高一地理教学研讨活动”,老师献一节研讨课“第三节城市化”,课堂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在高一二班的全体中同学配合下和萱花中学老师的大力支持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课堂受到同仁学校的好评。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丰都二中老师一堂课,后来与九校老师交流过程学到许多宝贵经验,当然我们报这些宝贵经验带回来,运用也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更加生动完善。

3、4月份分别有两位老师到重庆育才中学和重庆广益中学才加重庆市新课程交流学习会,5月8、9号地理教研组又组织到江津几江中学参加重庆市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的听课学习,总之在这些外出交流学习中,让我们收获颇丰,对我们的教学思想、理念有较大的提升,让我们的教学找到了新的方向。

4、在高一地理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刘老师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夏老师的撰写的论文“地理实验教学浅议”荣获“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一等奖,或继续教育3个学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废旧物品再利用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社团策划一次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的设计大赛。做好宣传,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于第11周展出参与学生的成果,并根据设计理念,作品难易度等评出一、二、三等奖。最后的作品在学校高一会议室展出,以示全校同学欣赏受到学生的好评。

地理学科活动计划

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培养发展。把地理教学和教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1.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2.加强学科组的`团结合作,形成合力,使全组成员都有进步。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互渗。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能成为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3.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四定一公示”,一定时间地点,二定主持人,三定活动主题,四定研究形式。

4.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和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学科备课要求及备课检查细则和作业布置要求及批改要求及作业检查细则。规范老师们的备课、作业,对备课和作业实行周查月考核制度。

5.教研组工作要突出“研究”。要研究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问题,研究教学常规中普遍性的问题,重点是要研究课堂。围绕本学期教研室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意见,全体地理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方式,集体构建出本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也要加强与县立项课题《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融入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的主题研究。

6.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方面,在教研活动时组织老师们进行业务理论学习,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优秀书目。教研时也会自觉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及时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并及时总结经验,力争到学期结束写1篇有份量的教研论文。

7.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学,利用好学校所建地理教室的优越条件,研究怎样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来增大课堂容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变抽象为具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这学期还要加强课件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浓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氛围。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2.实行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备课实行超周备课,教师应有教案上课。集体备课主要在组内进行,集体备课的内容可为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中较难把握的内容。活动前组长确定备课内容和人员,活动时重在分析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针对重难点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典型习题设计。形成相对成熟的备课资料。

3.教师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托学科组,加强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多人实践体验,深入研究。注意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反思等,积累教研成果。

4.开展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让有经验的老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5.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到外校听课、学习考察的老师,要把外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来。

6.参加各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或研修。

地理学科工作计划

为了使地理组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提高学生的高分率,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扎实开展工作,开拓创新,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结合初一年级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备课组组建设。

1、整体构建备课组,进一步规范备课组活动制度:定期召开备课组全体教师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应都有主题、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理综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2、强化备课的责任意识:在统筹全组工作的前提下,各成员教师分工负责,开好分科备课组会议,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3、安排本组内的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对本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考点难点进行统一布置,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设计。

4、积极参加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新教材,及时了解教学新动向,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5、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加会议、认真服从备课组集体制定的教学工作安排;教师共同出谋划策,共同完成本学年的教学工作。

(二)加强对本组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及管理。

1、要求每位教师及时总结经验,进行反思。

2、积极发挥备课组对教学的指导,教师之间要认真听课、评课,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3、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各项常规活动,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4、公开课课安排:教龄在六年内的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并参与公开课的评课。

5、配套训练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不追求偏、难、怪,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扎实基础,提高能力。

1、虚心接受学校教务处对地理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优化课堂,提高效率”为突破口,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定,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2、配合教务处组织好地、生、信、体育教学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使公开课活动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教研、教改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4、在教学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在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地理学科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自然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及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进行章节过关的检测。

5。教材中的图和图下小字以及活动部分的内容均作为课文正文处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组织安排好教学。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水循环、洋流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判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其次,积极响应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按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高中课程计划,每周授课2课时。期中考试之前讲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部分),期末考试之前讲完第三单元。

地理学科学生评价

地理学科教育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等。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地理学科学生评价的范文,欢迎阅读!

学有体会,教有所得,我认为教学不总结就不能升华为理论。写好总结为的是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提高到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水平,使自己的能力提升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深深地感悟出一个道理:要让同学们学好地理,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语言,是学好地理的工具,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读图基础,没有较高的综合辨别能力就无法学好地理。

一、看图,以图释文,图文并茂。

图像系统的增加和文字系统的精减是人教版新教材相对老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更符合中学地理学科体系。课本每幅图像都是紧密配合课文而精心绘制的,但每幅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和方法往往不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怕麻烦,不愿看图,甚至放弃看图,只是死记课文的文字。这样学起来既辛苦,效果又不理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即是运用有关的地图解释课文内容。其次是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图像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反复看,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观察和多幅地图迭置阅读,由点到面,由简到繁,达到整体性看图。最后让学生不依课文独立地运用地图描述地理现象。例如:《聚落与居民》一章中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内容,如果只读课文,使学生有“空中楼阁”之感,不易理解,更难以掌握空间分布;运用课本中的“世界地形图”、“世界降水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图像,分别从地形、降水、气温三方面分析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更突出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密切配合课文,指导学生一一阅读这几幅图像分组讨论,做到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知识。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直观,收到化难为易的功效;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图像;从而使学生能初步具有从图上独立汲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析图,以图提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观察地图,获得图上信息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析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采取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剖析,先是单要素、分部门、小地区的分析;再是把这些要素、部门联系起来,进行多要素、多部门的综合,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然后我围绕图像向学生提出适量的问题。例如:讲到“世界气温的分布时”要求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提出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极地逐渐降低的规律,接着设疑,等温线为什么不跟纬线一致?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北半球的曲折较多?启发学生进一步读图,分析海陆分布及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南半球海洋宽广,等温线受纬度影响较大,受陆地和地势高低影响较小,故平直;北半球海陆交错分布的影响大,故曲折。以图设疑,把形象、生动的图与思考题紧密结合起来,变“索理于文”为“索理于图”,把学生的思维水平推进更广阔、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层次。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瞻前顾后,开阔思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

三、填图,以图训练,巩固知识。

填图是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看图、析图的归宿,也是巩固看图和析图知识的重要手段。由于课本中有很多分散的、零星的知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利用地图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编成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例如: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我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如果有两艘油轮由波斯湾出发到日本和西雅图,它们应怎样走?沿途经过哪些海洋和大洲?这样,使学生在积极、兴奋、愉快的填图练习中获得知识。既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读图的能力。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填充图册、读图练习将地理知识巧妙地融之图中,使知识与插图恰当结合,起到以图记文,以文析图,图文并茂的作用,从而取得教与学,知与能的和谐统一。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

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化学的边缘学科。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此外,还有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等分支学科。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知识都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这一丁点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为不管是学习什么,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明显的增大很多,对于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是会广纳接收并且也能好好的运用。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

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化学的边缘学科。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此外,还有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等分支学科。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知识都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这一丁点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不管是学习什么,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明显的增大很多,对于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是会广纳接收并且也能好好的运用。

地理学科工作总结

本次联考地理学科整体考得不好,本一、梯队、本二三档均没有完成指标(22/43/64),班级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教师考前教育和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审题不认真,抓不住关键词、应变能力差等错误发生。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概念不清。这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在学生,是由于普通班大部分学生平时不思考、不理解、不质疑、不问题导致。其实,即使老师把问题掰开揉碎讲透,也不如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有用。这也是进行课改的原因之一。虽说学习要目标明确,提高效率,但知识的沉淀吸收需要花费时间、耗费脑力,学习也很辛苦,所以会导致有些学生每天学习疲于应付。

3.学生考试态度问题不够严谨,有些同学没有认真对待考试,没有用心去做题,从卷面就能体现出来,字迹了草,答题随心所欲,答非所问,甚至乱七八糟。

每次考试都是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其意义在于查漏补缺和总结进取。发现成绩与目标的差距,教师除了要进行各方面反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下一阶段期中考试,制定迎考措施:

1.结合往年期中试卷练习,找出中间学生做错的题,耗时较多的题、摇摆不定的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分析错误原因,整理学生的薄弱知识点。

2.进行选择题限时训练,提高学生选择题准确率;主观题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3.本一生多关注,梯队生多鼓励,减弱学生的焦虑情绪,想方设法培养学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出现疲倦状况。

4.读书时间安排?

总之,地理组教师会一如既往,同心尽力,与文科班学生齐努力,最终赢得期中考试最佳成绩!

地理学科活动计划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xx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年级。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七年级单元备课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地理学科工作总结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切不可因学生提出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相关范文推荐
  • 11-02 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的分类(热门19篇)
    运输合同是确保货物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进行运输和交付的法律约束。以下是一些运输合同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在签订合同时有所启示。甲方指定乙方为甲方货物提供公路
  • 11-02 价格评估委托书(专业22篇)
    范文范本既可以是经典之作,也可以是当代优秀作品,针对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范本进行学习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 11-02 文化墙设计制作合同范文(17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确保双方的权益。这是一份常见的合同协议模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内容。甲方:乙方:经双方认真协商,就制作贵院展厅一
  • 11-02 老员工茶话会主持词(热门14篇)
    尊敬的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主持人的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开场)。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各位
  • 11-02 铁路学员申请书大全(18篇)
    申请书的写作还应注重突出个人的特长、优势和独特之处,以增加申请的竞争力。掌握了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后,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范文中获取更多灵感。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
  • 11-02 饭店正常营业通知(通用19篇)
    通知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建立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知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以下是一些新颖的通知范例。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龚得包餐厅春
  • 11-02 创业实训体会(汇总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学习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在这次实训中我体会到了很多很
  • 11-02 公安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心得体会(优质18篇)
    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帮助他人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在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
  • 11-02 党员网络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党员心得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员的素质和水平,对于党组织评价和发展党员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党的活动,我认识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性,我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
  • 11-02 代理经营协议(模板22篇)
    经营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树立信誉和口碑。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甲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