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科技研究论文大全(16篇)

科技研究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2 19:51:16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和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包装科技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

3.1完善仓库管理制度。

仓库是集中反映工厂原料、配件、半成品、成品等物品的综合场所,不断完善仓库管理制度,提高仓库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对现有三个仓库重新划分,重新规划,配置物料标识卡,每料一卡,最好制作月份区别标志,给来料标识,有利先进先出。

要在公司内部形成“客户至上”和“零缺陷”的质量文化氛围,切实把质量作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此外,在搞好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产品原材料供应链端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同时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出高标准的产品,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标准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信义,计志孝,张建民.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龚益鸣.质量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吴畏著.管理学[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做一个低碳人已将成为我们现在校园生活的流行词语。今天,全球气候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知,北京及周边城市连续几天的雾霾、扬沙天气不断波及、黄色预警不断发出;由于全球变暖靠近北极圈岛国-冰岛、印度洋上岛国-马尔代夫,也许在某一天就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co2过量排放不仅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它将加剧环境的污染,人们不能畅快的呼吸、饮水和吃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地球已向我们发出警告,我们不得不将面临气候等环境问题的挑战,低碳社会已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低碳社会就是人们由以前的生活模式向低碳的全面转型,是对生活中资源合理利用、适度消费的坚定信仰崇尚。实际上,低碳是一种和谐,是自然与人,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低碳文化不是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并注重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尊重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或盲目的开发利用自然。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就非常注重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所以低碳生活正是在顺应自然规律,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美好的资源的同时,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是新时期的低碳文化和精神文明,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高校是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理应承担节能、减排的先导和创造者,是宣传低碳文化的倡导者。高职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高校传播低碳文化,进行节能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本身的能源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能源而且学生由于熏陶于绿色节能的文化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低碳理念,并由此产生掌握绿色节能技术的愿望;进而培养出大批绿色节能环保人才,对社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提倡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是高职院校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自身办学效率的必然之举,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并围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明确提出了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方向。,一号文件延续并发展了20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因此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得愈加重要。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逐步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距离有所减小,成就显著。客观来看,成就值得肯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调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但效果仍不理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动力不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应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来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包装科技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徽正远科技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认真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第二,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培训,培养员工品质的自检意识、互检意识、专检意识。第三,制订设备保养及管理办法;编写完成《安徽正元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管理手册》。第四,原材料入库管理的采用“先进先出”的措施。例如运用标签法、运用颜色管理、运用电脑条码等。第五,做好外协件的质量控制,外协件必须经过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使用。

公司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但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员工为了提高产量牺牲了产品质量,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

2.2.1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司的'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仓库里原料、产品、废品无序堆放,这种情况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原材料入库时放置混乱,容易和检验过的合格批次放在一起,导致生产员工在领取包装盒时出现混淆,这种现象也造成成品质量的不稳定;货物标识不明确,员工花费更多时间寻找所需的生产原材料,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上述情况又增加了员工的搬运工作量,造成生产车间的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引起了时间、工作场地和资金的浪费。

2.2.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执行不到位。公司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车间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总是使用同一台机械设备,但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工作落实不到位,车间机械操作人员往往“只用不修”,维修人员仅仅维持机械设备能够运转,日常的清洗润滑等保养工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互相推诿。这种情况,降低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造成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的增加。

2.2.3质量管理文化氛围没有全面形成。公司全体员工的质量至上的思想理念还没有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意识,抓产量赶工期轻质量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品牌、精品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创品牌、做精品”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公司内部上工序的材料存在瑕疵,导致下工序生产原料质量不完全合格,从而使最终产品质量不合格。

对农业科技档案现状进行研究论文

3.1以现代产权经营模式推进山区特色园区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园区逐步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建立,农村经济的新增长与农业科技园区密不可分。合理开发整合江西山地资源,推进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应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探索现代产权模式入园,不断推进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和引导,协调村民与园区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园区内的村民和企业和谐发展,开创双赢局面。探索园区内企业出资、科技人员出智、农民和村集体出地的合作模式,整合园区各类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3.2以现代农业科技推进山区特色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创新。以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必然的趋势。应完善园区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品技术链,支撑延长园区产品产业链。园区要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观念的束缚,狠抓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大力推动特色农业科技发展,推进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以科技集群效应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经验证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中去,传统的产业加入科技因素才有竞争力。

3.3以品牌战略提高山区特色园区市场影响力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要体现山区特色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园区内支柱产业。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园区内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创建江西山区特色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农产品直接源于绿色园区基地,构建质量溯源系统。二是政府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创建、巩固和提升产品品牌,打造出山区特色园区的品牌优势。三是挖掘农业科技园区符合原产地域保护特征的农产品,实施原产地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山区特色产品品牌。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为推进绿色节能教育,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许多高校还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开展了绿色校园试点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开设了与能源相关的选修课;台北大学建立了《能源教育》通识课程,并建有相关课程的网站;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哈佛大学设立“绿色校园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高校在研究低碳技术和改善低碳环境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显著成果。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后,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并承诺到能源消耗下降为的30%,同时不断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建设,成立了环保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由校长带队,注重绿化、注重节能,安装节能装置,开发节能课题,节能教育进课堂。

2.2专业教学渗透低碳文化。

2.3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体会低碳理念,开展低碳图书节活动,让学生在《地球传》《寂静的春天》《淮河的警告》《另一种危机》《后天》等小说,了解河流、山川、海洋、空气破坏的现状及给后人带来的危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请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讲座,用大数据和实例讲解全球变暖对全球、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向学生普及低碳常识,进行关于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仅是全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不受健康侵犯的需要,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增强自身的健康保护意识;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展示活动,节能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建筑节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低碳环保素养,推行建筑低碳节能校园的建设,为建设节能校园献计献策;推广各种低碳创意和技巧制作,通过活动开展“低碳教室“”低碳班级“”光盘行动”提升学生自身的低碳素养,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选择低碳生活,适应这种低碳节奏,而不是被动接受;开发并设置“co2排放量查询”计算器,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在校园形成谁低碳谁时尚的风气,并亲身参与到各类低碳的宣传活动,成为具有低碳素质并肩负低碳文化传播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高职院校科技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所谓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国家统一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措施等等,同时还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程序来进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管理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构建良好的学风以及校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随着国家愈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这就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支持,其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学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管理重心方面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学校教学秩序,hia有利于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大多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党政工作相结合,不仅承担学生的奖惩工作,还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招生到学生毕业,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将更多的工作经历倾注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诸如,课堂的考勤工作、综合性评比、学生宿舍检查工作等等,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内容,这就使得很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实际管理工作陷入到程式化,实际的工作状态并不是非常理想,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错位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

2、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在目前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并不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际的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呈现出碎片化,党委数据、支部书记、系领导以及辅导员等似乎都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学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干部能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但是却大多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固定管理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3、学生管理方法不科学。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方式非常的重要。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管理方式不理想造成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管理的过于死板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拘泥于琐碎的工作中,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缺乏足够的锻炼使得实际的工作完全按照固定的制度开展工作,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再加上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国通,无法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工作大多是凭借着主观意志来开展工作,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存在着反弹性的心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很难有效开展工作,管理效果受限。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管理工作理念以及管理工作方式,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被管理对象,学生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以及关注,尊重学生自主权益,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存在着非常强的反叛心理,这就使得学生养成不受约束的性格,在学校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并不愿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等各方面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2、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有效的保障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自我管理往往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由于一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实现自我管理基础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促使学生能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尊重学校师生个人意愿,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工作制度,为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生活提供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等开展个性化激励工作制度,培养学生自尊、自立以及自爱,促使学生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个性化以及针对性。

3、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由于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化死板工作模式,更多是利用规章制度等较为强硬手段来有效规范学生行为,但是却更多造成学生反弹。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更加宽容、更加平等工作环境,构建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管理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生活、学生学习以及学生行为等角度着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各种困难,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考虑到沟通多样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或者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表达个人看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工作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工作中,同时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运用不到位,导致农业人员队伍的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目前国家农业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主要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新品种的培育两个方面,与我国致力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理念不符。在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方面,人才的缺乏使机械设备的研制跟不上农民的要求,如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缺乏,迄今为止仍没有成套的花生、玉米收割脱粒设备,农业科技难关的迟迟未攻克;在良种培育方面,虽然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其他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大豆产量约为210kg/667m2,中国约为150kg/667m2,美国大豆667m2产量是中国大豆的1.4倍,可见由于缺乏良种培育方面的创新人才,我国大豆产量在国际上处于劣势[1]。

2.2限制自主创新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创新的主体主要有政府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它们相当于农业创新的两只手,但目前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并未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仅从事相关的书面研究工作,与现实农业生产脱钩,因为政府对于创新的奖励没有将研发者的成果与实际应用效果结合,使政府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仅仅为完成工作量而工作[2]。农业企业由于科技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收益期长、风险大,动力不足导致企业也不愿进行科技创新。

在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小于求,对农业科技的更新换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十三五”提出,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创新激励机制不足,使目前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与需要有一定差距,由此便导致了农业科技更新换代时间长,不能满足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3]。农业科技更新换代周期的延长不仅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我国农业企业的效益。农业科技行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更新换代慢,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由于激励机制应用的缺陷,政府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创新仅为完成指标,而不是为了发展农业科技,满足农业不断前进的需求。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体现出短期性、集中生产性、缺乏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科研人员在上级下达创新任务或在需要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会集中精力研发,完成上级指标。这样研发出来的创新成果,一般是对前期产品小部分更改,并没有前沿性,且存在一次研发不成功,在完成指标之后便不再研制的情况,这就面临着在需要研发人员克服困难,取得进一步成果时,由于动力不足,其实际选择将与现实需要相悖,研发人员未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因此,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会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延续性和持续性。

3成因分析。

3.1高技术人才职业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

我国高精尖人才激励不到位,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人才不合理分布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择业选择上,非农产业和掌握农业专门科技人才的外流。农业科技人员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与经济、工程和医学卫生领域差别较大,因此在本科的专业选择方面涉农专业便较为冷门。此外,政府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较其他部门相对少,不如其他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这就造成希望在农业方面有所建树的技术工作者,选择出国追寻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快的成功[4]。

3.2自主创新资金体系不完整。

农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各级政府未完全发挥农业资金投入主体的作用和农业自主创新方面融资渠道较窄。在我国的各项资金投入中,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资金、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均较弱,由于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这一风险大的领域,投入资金较少,无法对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带头作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融资体制,主体主要包括国家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企业自主筹集资金和其他的来源,虽然表面上对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有一整套的资金获得方式,但目前此项目资金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源较窄、激励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农业自主创新需要银行的贷款支持时,其较难通过银行的贷前考核,获得银行支持的难度大,这与农业科技创新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相关。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普遍存在转化和应用不足的问题,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多数为政府或公共科研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缺乏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研究人员通常拥有很多专利,但他们对现实生产力的贡献有限。因此,虽然农民对于农业科技需求日渐增加,社会上的创新专利数量也较为可观,但这些科技创新的转化率却不容乐观。没有把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生产中,因此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科技的进步和更新均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在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缺乏合作的情况下,出现了科研机构有创新专利成果但缺乏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农业企业需要新技术生产新设备,但却陷入没有创新成果应用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是由我国目前生产、教育和科研三部门的联系缺失造成的,这种机制的缺乏使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和产品经营的两个方面各自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但在两个方面结合上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当前我国的科研政策虽已有进步,但还存在协作能力差和发展不全面的问题。政府在创新中的应有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干预过多,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这对于农业整体的发展效果有一定的削弱。在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和分配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由此便造成各方利益的不均衡,不利于其实施。财政激励对农业技术创新刺激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由于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又相互掣肘,缺少协同性,创新活动激励的整体协调不够。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首先是要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指标,既要关注单位的整体成果,又要注重对于每个成员贡献值的评估,这样可以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如果仅仅关注单位的整体成果,会助长个别成员的惰性,不利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在界定成员的绩效之后,需制定奖励措施,其中较为有效的是有形的物质奖励,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它经常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能力、贡献和以后的上升空间,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更好地吸引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5]。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取代固定工资制度,在保证以基本的福利吸引人才的前提下,激励人才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

要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首先要建立自主创新的文化软环境,产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它不同于强制的命令,具有特有的优势,可以形成创新的凝聚力,正面地文化氛围可以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其次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理念,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特有的培养体系,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职业意愿和专长,尽可能做到优势人才处在其优势部门上,进一步保证农业人才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更大的发挥自身作用。再者除了对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培养,对于开发出新型使用科技产品的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产生正向的激励效果。最后要积极引进人才,处理好自由人才培养和外来高技术人员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积极作用。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的发展应平衡其中各方的利益,“产”就是企业往往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学”指的是高等院校,它所希望的是建立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提升院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研”指的是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诉求主要就是获得更多科研成果奖励。因此如果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首先就要根据各方的最大诉求,平衡各方的利益。鼓励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对于合作紧密并取得成效的各部门进行物质和名誉奖励,发挥政府的激励职能,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构建[6]。

要注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法律建设,适当出台激励政策,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要建立完备的企业创新优惠政策和拓宽企业创新的资金渠道。在该体系完善的过程中,要重视农民发挥的作用。因为政策的颁布具有长效性,可以起到长期性的指引作用,所以用优惠政策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是我国林业生产力转化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研究的工程,目前我国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林业科技转化成果,进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林业科技转化的存在的问题或现状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是所有科学技术工作者结合智慧和努力后的结果。只有重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林业科研成果真正的用到林业生产中,才能有效的激发我国林业技术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一个转变,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一)受林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大。

林业科技研究的属于一种公益性研究果,其对保护人类生活环境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不能产生相对直接的经济效益;林业科技成果受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可变性因素较多,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效益较差,在科技成果研发中投入的资源不能在市场中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受林业改革机制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较慢。

我国林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造成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研发有一定的脱节;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致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没有相应的转化形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受对林业认识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在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林业科技研究人员只重视研究,相对应的缺乏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由于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需要科研成果的人员对科技成果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了影响。

(四)受资金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得不到全面发展。

要想进行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必须在其研究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其相应的研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林业生产上还没有全面的依靠科研成果,致使对科技研究的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1]。

(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

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受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科研人才分配、相关政策、资源信息等,在科技研究过程中由于对人才资源的分配不全面,致使科技研究体系和推广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和相应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我国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机会到各种推广基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对他们先进的推广和研究技术进行学习。聘请相应的林业科研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举办相应的林业技术培训班,对林农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术,为我国林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途径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宣传,让所有人都可以对林业科研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一目了然。

(二)建立相应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体系。

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林业科研机构,对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着力打造一个相对先进的的科研网络技术服务站点,明确进行科技研究成果推广的相应渠道。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着力创造一个以科研成果为先导的科研技术与科研资金结合,实验成果和实验阵地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林业科研技术和成果的推广[2]。

(三)就实际情况紧跟市场进行推广。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一定要就实际情况,跟紧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来进行,在进行市场推广前期一定要先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配套技术推广,比如在进行某一品种推广的时候,应把相应的培育技术、嫁接技术、种植技术、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进行一个整体的推广,实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一个系列化的开发进程。

(四)打造相应的林业技术科研样板区。

林业植物相对来说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见效较慢,其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往往被忽视。林业推广机构应在合适的地区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林区和相应的试验基地,进行边试验边推广,以实验和示范带动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的推广,为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加大对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

各地方的林业局,一定要做好各林业项目的申报和相应的资金争取工作,积极为林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争取到国家相应的资金投入,并全方位的进行林业科研资金的筹措。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项目相关资金的管理,由于当前各地方政府都有较多的核心工程,致使部分林业款项被进行整合,应用到其他的工程上面,为了保证政府各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应加大对各项资金的监管力度[3]。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整合分配,更快更好的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对各项科技成果及时进行相应的宣传和示范区的建立,推动各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国林业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1.1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多元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职能履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机制上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充分保障。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每年开办60所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兴趣和应用水平逐步增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固定项目的形式开展院区科技合作,通过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5条主线,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资源与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进行高效结合,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双提升。

1.2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量体裁衣、研产对接、示范带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使一批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以及工厂化、省力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一批适用品种、功能性品种和自育品种不断落地推广。每年培育700户科技示范户和近2000户农民田间学校学员,辐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全覆盖。

1.3本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兴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5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72人。服务于“最后一公里”的375名村级全科农技员中,356人通过国家三级农业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鉴定。每年培养500名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6796名,人才的年龄结构和类型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趋于一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作为支撑,在土地和资金方面投入大,对承担能力薄弱的分散生产的农户适用性较差[1]。宣传推广力度制约着应用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晓率。农业科技成果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主体对成果的选择。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视员居昊2009年11月26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代表财政部教科文司对中国科协领导和科协系统的同志们,以及地方财政部门的同志们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共同召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各级科协、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科普惠农兴村获奖对象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交流科普惠农兴村工作经验,探讨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方向,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对于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公益性科普服务体系、财政科技支农新机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农村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一面旗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会儿齐让书记将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的实施情况、成效做全面的总结。下面我结合财政工作做一简要发言。

一、发挥职能,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可以说,“创新”与“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而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中央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重点支持了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中国科技馆旧馆科普展教设施运行维护和新馆展教设备及配套设施研制工作,以及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等。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科学素质纲要》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其开展科普惠农活动进行补助和奖励,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也探索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新思路。

二、创新机制,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顺利实施。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并在投入和管理机制上有一些新的探索。根据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采用了“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实行了“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管理、投入上的创新,更好的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各级政府、各级科协引领农民开展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保障资金落实。这是顺利实施这项计划的物质基础。为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形式下拨给地方。中央财政对地方科普工作的资金支持,过去没有过专项转移支付,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意义非常重大。在资金安排上,2006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2007和2008年各1亿元,2009年2亿元,短短四年就翻了两番,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在资金分配过程中,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密切配合,组织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奖补对象,并按程序进行公示,确保了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目前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经费的支持渠道较多,但基本是通过项目方式支持。我们在会同中国科协制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农村面很广,农民人数又很多,农民对科普工作的需求量很大,仅仅依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村对科普工作的资金需要,因此,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了“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评选出的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补助,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能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的示范点上,力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专项资金投入的效能放大。这种方式既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过去在科普工作中已做出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的支持,更是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科普,自觉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推动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方式创新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思路,可以更好地避免与现有支农资金项目的重复,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使更多农民受益。

从近几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看,虽然国家没有对各地方提出资金配套的要求,但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实施本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部分地县也积极跟进。可以说,中央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调动了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央与地方资金的合力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是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专门制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定额补助是指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根据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实际需要、专项资金总量等因素确定单位奖补资金额,并随同当年各省推荐名额共同下达,这种做法有利于资金分配的公允,也更体现出奖补资金的特点。定向使用是指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和补助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且有明确的开支范围,用于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包括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费、科普活动费和其他用于开展创新性农村科普活动的费用。在资金管理方式上,借鉴世界银行的相关做法,采用了“报账制”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创新了地方专款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工作量较大、管理较细,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县级财政部门和县级科协(包括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所属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的密切配合,来做好这项工作。在县级财政部门和科协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四年的运行和实践证明,报账制在加强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继往开来,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展比较顺利。但我们也收到了一些举报信件,虽然基本属于查无实据,但也给我们一定的警示。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协作配合,选好奖补对象,用好奖补资金,继续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工作。并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总结,继续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是第一笔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资金,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与各级科协紧密配合,认真总结四年来的科普惠农工作的特点及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完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保证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筛选、优中选优,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从而真正评选出一批示范作用突出,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确保科普惠农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效果。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要把对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评比筛选过程与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关工作一直要深入到非常基层的工作层面,深入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所以在工作的落实部署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各级科协,都要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省一级有省一级的职责,县一级有县一级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奖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奖补资金下达后,各级财政要加快拨款进度,并会同各级科协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开支范围和要求管理和使用经费。科协把好审核关,财政部门做好复审和报销工作,既严格管理,同时又要服务好,方便获奖单位和个人使用。同时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注重资金使用的跟踪管理和支出效果的控制,对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上报,对资金使用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努力创新,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新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仅靠输血、投入,关键是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多条途径、多种手段,农村科普工作则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各级财政部门应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借鉴,深入分析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长期、长效、长远的思路来统筹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持和管理机制,探索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从而惠及广大农民的新思路、新模式,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新的作为。谢谢大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首先要把好立项源头关,在对国内外市场和农业生产与科研实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20]。科研管理部门也应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有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其实在实际研究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修改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易转化。

3.2拓展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完善资金使用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有技术进行市场开发,通过创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等,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以弥补农业科研经费的不足;利用政府职能,多渠道拓展科研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科技经费支持攻关、农业重大项目的试验、重点科技成果产业项目,而且对财政拨款的这部分资金使用应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资金的严格监管、追讨和奖励制度;同时,国家在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应进行配套支持,实现银行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共赢,充分利用银行大量流动资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如建立农业培训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等单位的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对基层农技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迅速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新兴媒体,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利用网站、qq、微信和微博等宣传农村科技;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资格,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随着我国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农技培训的主体应向这些农场主、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社长及农村致富能手等转移,以期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

3.4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一支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推广”的倾向,主要原因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将科技推广与科学研究分离开来,科技推广成为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和累赘,使得科研工作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创造中,既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又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应该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立一支区别于科研人员的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同时,提高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作为职称评定考核的一个标准,激励和促进工作者的热情与激情;由政府牵头,各科研单位积极配合,成立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健康顺利转化保驾护航,为农村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

“最后一公里”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万书波提出要将人才、技术、成果这三者整合,构建公益服务平台,如发展家庭农场科技联盟,积极服务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建设博士科研工作站,引导高层次人才更接地气;开办农科讲堂,把先进技术成果传播到田间地头;建好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结合地方发展战略,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给予整建制地帮扶,建立科研、示范和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中国农业科技小院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鲜活例子。它是由农业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成立,全国科研院所及相关公司企业合作参与,通过研究生与科技人员的驻地研究,实现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地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的目的,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值得借鉴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3.1建立成果供需动态库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业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成果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应用主体转化能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建立基于移动终端或互联网等平台的成果供需动态库,对于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选择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2加强成果宣传推广系统规划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标,分别从生产和市场两个层次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广。针对农业生产,将成果应用的投入产出比、生产方式和产品等的优势,通过示范场户带动、现场观摩、田间学校、发放宣传材料、搭建信息化宣传平台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培养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学科技用科技的理念;同时,跟进相应的技术培训,保障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针对消费主体,将产品的品质、功能等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媒体、贴士、宣传片以及提供检测服务等途径进行推广,使消费者或经营主体获得了解农业科技成果的便捷渠道,提高成果推广的普及度[2]。

3.3拓展市场承接渠道市场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泉,畅通的市场承接渠道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各类实体和电商平台,使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取得相应的市场收益和市场占有率。拓展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使社会主体能够通过成果交易或有偿服务等方式,获得农业科技成果的分配收益,推动社会主体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4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科学分析成果转化推广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成果转化途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沈俊国,沈业松.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几点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4(24):5-7.

[2]郑月兰,买小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北京农业,2011(30):18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摘要:结合大兴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以供参考。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驱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体现农业科技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将生产力由实验室转化到田间地头的关键环节,是促进资源集约、环境友好、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始终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要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制定实施财税政策,引导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和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前所未有的时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经费新机制,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树立五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树立依法投入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确保财政科技经费法定增长。二是树立制度先行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立足长远,精心谋划,做好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投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四是树立规范范围的理念。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持范围,明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及科技公共产品的属性,重点支持公共科技的发展。五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依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使用财政科技经费,引导和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绩效好、创新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单元集中。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对“物”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人”的支持的转变。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科学把握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特点和规律,把财政经费供给的规律和科技事业发展内在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更加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但是,注重对“人”的支持,并不是简单地从科技项目经费中开支人员费,而是从创新环境、研究氛围、制度保障、资源配置机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与氛围。

体系,发挥资源的集成、系统、共享的优势和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更加注重对投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增加投入既要有政策的设计,也要有管理的设计,通过规范的制度,科学的标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使投入的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实施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

财政投入是实现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将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继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一是完善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支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稳定支持力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努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保持适当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保证我国原始创新力提升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需要,注重加强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支持。此外,还将加强对民生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科技工作等的支持,推动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支持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等。

(二)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科技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做出的前瞻性战略决策,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超前布局科技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重大专项更好更快实施。一是为重大专项实施提供及时、充足的财力保障,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及时拨付和下达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经费管理,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课题)等,探索实行后补助财政支持方式。同时继续研究探索有利于重大专项又好又快组织实施,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用有效结合,面向结果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途径。三是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实施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

1.通过税收、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等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税收政策方面。积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发费投入、技术转让、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以及对购买相关科技开发用品、科研和教学用品、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涉及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等。在资产管理政策方面。总结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开展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的有关经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2.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实施并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创业风险投资试点等。启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对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对银行的贷款风险补偿和对为转化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绩效奖励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政策内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围绕中小企业开展创新资源共享、专业技术及技术转移等服务。

4.支持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通过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大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明确支持重点,提升重点、关键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

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人才纲要》),从财政角度,积极研究促进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建立落实《人才纲要》相关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的财政保障机制。深入研究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会同科技部积极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从制度保障、创新氛围等各个方面,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

(五)引导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为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地方科研单位和科普单位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地方结合存量科技资源情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的定位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统筹规划,调整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布局。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财政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集聚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段,强化过程监管;督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切实担负起科研项目(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主体的责任,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这3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难,速度缓慢,应用基础和开发类研究转化逐渐变易,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它们转化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如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产权易逝、契约不完全、交易费用高昂、制度依赖等。结合我国的农业现状,即科研起步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一些,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步也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立项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立项上必须要考虑到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产上的实用性。农业科研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立项与生产联系不紧密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申报内容较多脱离生产实践,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而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又不能对现实生产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尴尬局面。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往往在项目申报、论证、检查和验收上就花费了全部项目的50%以上的精力和费用,这样,实际上用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上的时间和费用就剩下不到50%了,这就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商品转化率低。同时,由于组织协调不统一,信息沟通的不畅,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且项目执行监督和结题考核等过程把关不严,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基本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拨款。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4%,发展中国家达到l%,而在我国,仅为0.2%~0.5%。而在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投入两部分组成,而且私人投入部分与政府拨款几乎相等,每年可以达到21亿美元。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是关键的内因所在,是实施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吸收和应用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5.9%,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4.7%、52.7%、11.7%和2.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比较滞后,在农村将近5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非常高,而且许多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都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显然,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群体难以有效独立运用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2.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仅为0.053%,这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很多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到编制和资金的限制,存在着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再者原有农技人员已进人离退休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另外加上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脆弱。

相关范文推荐
  • 11-02 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实用16篇)
    事迹材料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以下是一些激励人心的事迹材料,可以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既没有使人崇拜的地位,也没有令人羡慕的
  • 11-02 辅警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通用19篇)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和情况整理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11-02 行政文员心得体会(实用15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心得体会作品,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来到行政服务中心已三个多月,在
  • 11-02 社保办理退休委托书(热门20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通过参考范例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鉴于大家对写作范文的需求,小编整理了一些典型的范文供大家参考。__市社会保险管理
  • 11-02 酒店市场营销调研报告范文(14篇)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需要准确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可靠的统计分析,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结论。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写作调研报告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 11-02 调查法院心得体会总结(专业18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并提炼出经验和智慧。为了帮助大家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 11-02 正风肃纪教育活动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总结能力,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下面这些心得体会是经过精心选取的,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党史教育是近年来党的
  • 11-02 科研经历与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分享经验,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科研是一项既艰巨又有趣
  • 11-02 学生会女生部部门工作总结大全(20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的撰写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文风的规范性,清晰地表达学生会的工作内容和成果。以下是一些关于学生会工作总结的实例,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到一些经验和方法。
  • 11-02 体育教育功能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口头表达,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真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