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读苏东坡传读后感(实用15篇)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实用15篇)

时间:2023-11-04 21:17:03 作者:笔砚读苏东坡传读后感(实用15篇)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看法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以下读后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忽略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和思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是其阅读大量史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翻开这本书,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细读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诗作,细品他忧患拂逆却又不改其乐的传奇一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他无可比拟的旷世才华。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的是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的是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他悲天悯人的浩然正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他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杭州率领众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苏堤。流落儋州时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传播者。他悲天悯农,多次上书为农民的疾苦大声疾呼。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的经历,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我敬仰苏东坡,最因他无比乐观的豁达心性。“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苏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开启了他不断被贬谪而颠沛流离的人生序幕,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坎坷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其胸襟之坦荡。其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的乐观,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唯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他热爱生活,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诚然,苏东坡为中国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更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天,当我们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不过相比这些,更为让人难忘的应属他的诗,以及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属于他的人格魅力。

读一本书,就是要将其读透。读《苏东坡传》,也就是要读透苏东坡这个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第一本的人物传记,也是我首次真正意义上认识苏东坡,在阅读它之前,对苏东坡,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水调歌头》了,我们只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揣摩,来想象苏东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苏东坡就是一个大文豪,也许还带着些许的高傲。现在阅读《苏东坡传》,才算是开始真正认识他,了解他。

当别人问我们:苏东坡为何成功?也许我们只能干巴巴地应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实,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须先从心出发,从细节上发掘。在读了《苏东坡传》的前三章后,我才对苏东坡其人有了浅薄的认识,然后我才发现他与我想象的苏东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在幼年之时,便想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可见从幼年起,苏东坡心里就埋下了好学的种子,在长大以后,绽放出来,这好学之中更是带有勤奋,在他闻名遐迩之时,却没有飘飘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诵汉书,由此可见他的谦与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见他在抄汉书,却只抄一个字,很是疑惑,随即才知道苏东坡背诵汉书,只靠一字便可背诵出数百字,由此可见,苏东坡除了谦虚勤奋好学之外,更是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他还是一个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卷地而来之时,仍若闲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风中吟诗,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纷纷狼狈地在风雨中四处逃窜,寻找遮雨之处,他潇洒而又不失礼节,能迎风面雨,无论风多大,雨多猛。任凭晴空万里,光芒万丈,又或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他,始终是那个他,不论遭遇如何,他总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前方是祸还是福,“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二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

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这就像是我们每个平凡人不平凡一生的写照。他得意之时不骄不躁,失意之后不丧失斗志还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情趣,如清风般吹过,然后流芳百世。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失的吗?正如书中所写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苏东坡充当的角色如此之多,在一千个读苏东坡的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苏东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其二的人物。今天,我们悲叹他命运的不公的同时,更加欣赏和崇拜的还是他的那份人格魅力。

在读了《苏东坡传》之后,真有一种见到苏东坡本人的感觉,这也说明了只有在阅读之中,才能有更深层的交流。今天的我们不应只是欣赏他的作品,更应该感受他的人格与灵魂。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工作以来,尤其结婚生子之后,很少有时间读书,此次教研组安排读书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本来想草草看完,想着无非就是一本人物传记而已,但是,读完以后,脑海中苏东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却怎么也抹不掉。我承认,我被这样一个纯粹的人触动了。

简单来说,《苏东坡传》一书中林语堂先生详尽地介绍了历经磨难的苏东坡的一生。说苏东坡历经磨难真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一生大半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当盛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他的贬谪的生活,按时间顺序,苏东坡接连被贬到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对无耻政客的陷害,苏轼不屑反驳,只是泰然处之,奔赴一个接一个的流放地。尽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却没有因此颓废,正是在被流放的这些年里,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在密州,他写出了《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鸡犬识东坡”,希望可以“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療也”而倍感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然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在自嘲。在黄州时,苏轼仍能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传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苏东坡还不忘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毕业工作结婚这两年,我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照顾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其实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平平淡淡守护一份简单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说想要真真切切为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点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却因为一些无端的中伤而终止,这样的挫折放在我这里,我估计怎么都做不到如此洒脱的吧!但是,苏轼没有意难平,苏轼泰然自若,恰似彻悟了一般。苏轼的伟大就在这里,因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到面对中伤不去辩解,纯粹到只关注自己的追求,纯粹到毫无私心!这份洒脱,这份随性,这份坦然,古往今来少有人能比拟,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时间看了《银河补习班》,片子中的马皓文也是一个纯粹的人,明明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建筑师,却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锒铛入狱,从而错过了儿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就算是出狱了,他还要因为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发展,为了儿子的成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从未放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马皓文和苏轼一样,都是一个被现实社会排挤的人,也都是一个被时间承认的人,更都是一个纯粹的人!

当今社会,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也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一些东西,或者放弃一些东西,如何才能坚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苏轼和马皓文能够坚持做一个纯粹的人,最终被时间承认,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深思。

《苏东坡传》读后感

这样的题目的确有点类似中学生的课后作业,颇显幼稚,名著读后感三篇。但在看过《苏东坡传》之后再想以苏轼本人为题材的话,要么就是以自己的语言复述林语堂笔下的苏轼,要么就是另起炉灶,为林的苏轼“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后者非自己能力所能为。所以只好以“读后感”为题。已经自由成性自然又不会写成中学时所写的八股文式的读书心得。文章可能写得零散、鄙陋,没有章法,望老师谅解。

一直觉得传记是个奇妙的东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关年代远久的人物的传记。一个人写自传,如果写出来的内容大大超出读者的预期或他们先前对自传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轰动的。至于是会博得巨大的同情还是汹涌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异了。“书写使人精确”,书写的过程让人反思,老练的作家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读者,他们所写的也就是他们希望被大众所了解的。那么传记内容的真实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为他人作传则不免加入了很多传记作者的“私货”。哪一件事,哪一个人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对其今后影响的权重有多大,都掌握在传记作者手中了。可是一个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个人呢?太多东西本来就是说不清的。总的来说我是个人的“不可知论者”。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私人版本的“苏东坡”,一千个人就可以有一千个。

林氏虽然不是史学家,但为了此书的创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据的考证。苏轼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写他的话不可避免地要带出整个时代,要折射出同时代的许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据正确的话,倒也不失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后果对我现在的专业也算是有一点帮助的。最近开始看一本不厚的书《当知识分子遇上政治》,写的都是二十世纪中叶前后的西方知识分子们。有老师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欢的阿伦特和福柯。才刚开始看,没有来得及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国历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读书便是要辅佐君王的。当然,“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个舶来品。我们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谈谈自己对林语堂的看法。林语堂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大概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林语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记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提到了他,课文中的注释便使用了一些贬义的词语来描述。后来专门去找他的作品来看,仅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欢,觉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若以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标准来评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于两者之间吧。我想或许是受意识形态荼毒太深,无法消受这类文章(但我却是喜欢张爱玲的)。也不喜欢那类以《生活的艺术》为题的书,让人感到庸俗浅薄。《苏东坡传》的写作就与小品文的写作相去甚远。如果依旧以那种格局狭小的文字来描写苏轼这样人物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不过这大概很与此书是英文翻译过来有关。一种语言一个世界,说不定林语堂在使用英文时真的如苏轼附身那般行文激荡,也有可能是翻译者张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这本传记更为可读、悦目——当然这都是根据我自己的喜好来评价的。没有读过林氏的《吾国与吾民》,读过的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处。用外文来写国人的事,总有点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觉。

不过中国人看起这本写给鬼子的书应该还是件蛮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针对中国读者则无须解释的事是如何被详细说明的。为了让国外读者有亲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与英、法、美、德等国的比较。所使用的惯用语、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这些都让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有点像看国人耍三角猫或者野狐禅的功夫表演给外国人看,绝对是众乐乐的效果,当然大家所乐并不相同。不过这样评价林先生的著作实在是刻薄过度了。《苏东坡传》还是给了我很多阅读乐趣的。

以前也曾与人讨论过为何名人之后大都没落了,譬如都少有听说李白、苏轼、杜甫的子孙如何如何,作文素材《名著读后感三篇》。有人戏称这些诗人都太爱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钝。读了《苏东坡传》至少可以对本段开头所述的“现象”给予解释。能否成名得看天资。也有父母不愿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鲁迅先生家。苏轼这位思想行为上“儒释道”合一的父亲对子女的未来看得还是很淡的,大有“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意思,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当然,苏轼与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响而后代的仕途。

书中引起我兴趣的还有苏轼的宗教信仰与迷信。他可真是个“拿来主义”的体行者,参禅,打坐,练瑜伽,炼丹。他也拜龙王,也企雨……中国文人向来是“进则孔孟,退则老庄”,其实只是具体到个人的具体时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苏轼倒好,退路可多了。

读传记总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单调的,我们总想看看传奇。人们往往喜欢与和自己类似的人交朋友,但却可能欣赏与自己全然不同的人。这些欣赏与崇拜的对象就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苏轼可谓将自己人生的体验极大化了,其宽阔的人生格局大概是为林语堂所羡慕不已的,世人相与同。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一代文宗撒手人寰,留下,是千古文人标杆,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结语: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恆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可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梦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我也是个争议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可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非常喜欢苏东坡这个文学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让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位大文豪身处高位却一直心系百姓,屡屡被陷害却并不抱怨,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日趋温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礼贤,多行善举。苏轼一生所想所书都在传递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最为感动收获最多的也是这样一份在芸芸众生之间独善其身,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真乐观的心境。他热爱生活与自然,在冲突与矛盾间寻找平衡,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觉知。

读过《苏东坡传》后,我想我会将这份充实的内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体会人生的真谛。

苏东坡传读后感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嘉州毗邻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林语堂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博学多才通词文书画,一蓑烟雨任旷意人生。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林语堂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孝宗曾为《苏东坡集》写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仁宗的皇后救他于受审之时;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学士;神宗的皇后不顾谗言诽谤,坚信他始终忠于朝廷;高宗读他的遗著,敬佩他的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赐他的孙子苏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赐他谥号文忠公,又封太师官阶。仁爱而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他的卓越风骨,正气而不落窠臼的文风在众多华丽柔靡支座中脱颖而出,精美而隽永秀逸的书画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体现。

世事无常,如雪飘落;人生难测,恍若飞鸿。雪花纷纷扬扬,鸿雁踏雪暂时停留,但即将奔赴的是远大前程。苏东坡年少时就有对人生来去无常的惆怅,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他更是懂得若能顺应自然,旷达地对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么怀旧则会少些悲情,处世便会多些简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恰如苏东坡在蓦然回首以往的“萧瑟处”时,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让苏东坡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贬谪岁月里依旧谈笑风生,乐观旷达。

拗相公变法引社会变革,御史台诗案获贬谪岁月。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很多的笔墨写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变法资料,以及苏东坡与他的“斗争”。这场政治反抗斗争苏东坡失败了,连续三次废止青苗法的上书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遭到了罢黜,有幸于皇帝对此次贬官予以了改动,苏东坡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情,名妓高僧的助兴于陪同,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风光月霁。

苏东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谢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却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神宗元丰二月六年,一个御史将谢恩表中的一些词句挑出,弹劾苏东坡蔑视朝廷,不忠于君。随后李定等人找出好几首苏东坡的诗,纷纷上呈弹劾表章。这次县由监御史告发,御史台办理,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案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迎接苏东坡的是浪迹天涯、屡遭迫害的流放岁月。然而,苏东坡却把他一生的功绩归到他政治上最为惨烈的三个地方,但也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着甘甜,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散文,成就文学巅峰的同时练就了其伟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被罢相后痛失爱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后,这位老相国的政治与人生虚幻彻底被打破了,大彻大悟后的他辞官归隐,沦落在乡间骑驴。

纵观比较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生,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在变法期间实施的各项法案让百姓叫苦不迭。而苏东坡则“以百姓为天”,林语堂在书中评价他为:“极讲民主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悲天悯人乐为百姓之友,伯埙仲篪演绎风雨对床。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杜甫有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期,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在职官员大多都是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仅有苏东坡牵挂着黎民百姓,关心着千里荒旱、难民饿殍。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工程,捐钱建立药坊,买米赈济饥贫,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在广州大办书院,推广教育,得到了后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称颂;在海南岛上向蛮荒传播科学,提出了“咨尔黎汉,均是一民”的民族平等主张。

苏东坡与文人、公卿来往,与药师、酒保聊天,同柴夫、农妇谈笑,他的至交是诗僧和道士。陈慥、岑参、佛印、吴复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一位让他刻骨难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是每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最让苏东坡牵挂的是与他同科进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苏子由。

两人性格迥然不一样,政治立场却相似。他们是情深意重胆地好兄弟,是吟诗唱词的良友,是荣辱与共的政治伙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见的,现代社会有太多因利欲之争而湮灭的亲情,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华美德“悌”的真谛——那就是苏东坡在给子由的绝命诗中所写到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构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从童年读到老年,从眉山读到常州,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了苏轼的一生,却读不完一代文豪心灵深处的生活,品不尽北宋忠臣的坚定勇毅。

这回,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东坡,之后,我将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道家思想里,或是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中,抑或是在某个月下漫步的夜晚,与苏东坡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苏东坡传读后感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东坡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由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东坡传奇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纵观苏轼一生,可谓造化弄人,屡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经庙堂之高,也曾游放岭南,一身才华,却起伏坎坷。尽管人生尽是不如意,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乐,兴趣广泛,亲近自然。擅长诗词、文赋、书法、作画,甚至是烹饪,以至于后来的“东坡肉”声名远扬,流传至今。

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陌上花开,蝶霞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是时,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生死两隔数年,悼念亡妻凄婉哀伤。流光退却,华发渐升,凉月堕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关爱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须行?”这是何等洒脱!昂然挺立,捋须而笑。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离死别于山水之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云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林语堂称东坡为乐天派。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使东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坐华堂上,不该麋鹿姿。”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东坡的性格乐观豁达,豪放不羁,他的诗词奔放灵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的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阔达胸襟。在面对人生中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一个个大雨磅礴的日子时,该如何度过低潮期,我想东坡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苏轼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繁华边际,清辉蔓延。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坚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应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能够看出,天才能够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欢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资料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最终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可是瘾--书也许能够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相关范文推荐
  • 11-04 初中美术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16篇)
    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梳理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
  • 11-04 管理情绪的心得体会二年级大全(22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小编为大家精心选取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 11-04 孩子改名申请书应该范文(21篇)
    申请书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润色,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无错别字和格式错误。这些申请书范文经过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且在实际申请中获得了成功。xxx派出所:我
  • 11-04 幼儿园中班学期工作总结上学期(模板20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评估,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和提高工作水平。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学习。紧张、繁忙、充实的一年
  • 11-04 就近就读申请书(优质20篇)
    拟写一份申请书需要我们提前对所申请的职位或机构进行了解,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展示,使其与招聘要求相匹配。这些申请书范文展示了不同申请者的表达风格和思考方
  • 11-04 基层领导年终总结个人(热门16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自己。如果你对写个人总结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今年以来,在园区党委的
  • 11-04 冬季交通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6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分析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交通工程是我们城市发展的重要
  • 11-04 党性课程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并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希望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近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
  • 11-04 专项资金协议书合同(专业17篇)
    合同协议的解除或修改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行。在起草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合同的写作方法。双方经协商签订此合同
  • 11-04 断舍离阅读心得体会(专业1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某个事物、经历或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希望以下这些范文能给你写心得体会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断舍离是不一样的一些内容,断是断掉一些不必要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