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语文教学改革论文(模板16篇)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模板16篇)

时间:2023-11-05 09:42:12 作者:飞雪语文教学改革论文(模板16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资源,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教学模式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够彻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主要是整合教材上的内容,然后灌输给学生。

1.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灌输的这些知识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思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面对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素质教育有正确认识,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把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讲,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2.1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加入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或视频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各方面专家研究:视觉上的接收效果和画面的接受效果比单纯的声音效果要好许多,即学生在看画面或视频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有效节省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不能太依赖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等新型手段,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思考,忽略了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违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2.2.2充分利用各种阅读材料。

语文教师的讲课范围不能只单纯停留在教材知识上,而是要进行适当扩展,充分利用一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丰富课堂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引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相关影视作品,只要与语文教学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或者培养学生能力即可。

2.2.3开展课外活动。

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及大自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感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广泛性,语文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而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知识积累,除了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语文知识活动。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时组织学生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能力及思辨能力等。

3.结语。

总体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观念,教学思路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目的,最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参考文献:

从高考作文到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天津市高考作文题。

一个木匠在森林里看到一段树根,他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一个艺术家却认为它是一个在艺术方面的好材料。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a。

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作材料,也可不引用。

纵观今年高考作文,我们会发现这样几个特点:1、绝大多数题目是话题形式;2、多数话题属于动宾式并列关系型,比去年的偏正式并列关系型有所变化;3、材料内容多数属于矛盾型,让考生在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面前擦亮眼睛,提高辨别力,要有自己的想法;4、几个变体依然是话题形式,比如广东、天津、福建、湖北、上海、北京等省市的作文题,单字单词话题、寓意话题、材料话题、多点内容的选择话题等形式和去年全国高考相比有所变化,特别是福建、广东、湖北的话题形式没有拘泥去年的关系型老路,体现了稳中有变原则,;5、多数话题在道德范畴,思维内容比较多,更贴近生活,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作文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引导学生注重读书,注重思辩,有自己见解,这对改变目前中学语文只注重课本的教育现状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那种死读书视野狭窄缺乏思想的人不会写出出色的文章,所以本题又有很好的区分度,学生境界高下、文采高低会泾渭分明.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开阔视野,密切关注社会生活,提高观察能力、思辩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等诸多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作好课内外衔接这篇大文章,努力贯彻语文生活化的基本原则,从理性、人文、思维的角度训练学生,搞好语文活动,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信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会给中学语文以良好的导向,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读书要质量,向生活要质量,向思辩要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视讲读灌输、课型单一的不良倾向,要让我们的语文课丰富起来,揽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入怀,观世界风云国家变革,看社会人生百态,从生活的细节之处入手,科学的组织语文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语文与自己与生活与读书与世界与宇宙的良性通道,从而获得语文的源头活水,世界有多丰富,语文就会有多丰富,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高考就是高考,它的高屋建瓴无与伦比,它的良好导向往往切中社会问题的要害。面对高考,我们在深思它的同时必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说句实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多少乐观可言呢!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语文呢!语文教师自己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这门学科呢!社会中人对语文又有多少诟病呢!不用列举详细数字,语文确实让人“想说爱她不容易”。可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壮大是必须进行母语教育的,中华文明的延续又是必须依靠语文教育的,任何时候,语文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存在的天然理由。语文存在的很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这里面有教育体制问题,有民族习惯心理问题,有学生自身问题,有教材问题,有考试评价问题,有教师自己问题。其他问题我们语文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可是我们自己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学富五车,自然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我们反思教学,注重改革,教学自然会焕发生机;我们增强责任心,全心面对学生,与学生进行心对心的交流,作他们的良师益友,自然能赢得学生的心;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尽量客观公正,同时富有人情味,学生能不信服我们吗;我们在组织阅卷时认真负责,倾尽全力,全心全意,努力显示出评卷的公正,难道学生会不重视语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在高考的良好导向下迅速进行调整,大胆进行改革,还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本来面目,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生生不竭的动力。那将是广大学生的幸福,将是语文教学自身的福音书,将是国家民族人文精神塑造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投入到语文教学的变革中,将我们的教育理想与高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语文成为人的必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通过加强学习与研究将获得改革的强大源泉,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应该通过对自身课堂的大胆改革而得以实现。

该行动时就行动。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指出现阶段改革工作的必要性。本文提出了几种具体的改革路径,包括注重情感引导、建立科学化学习模式等方面。

从启蒙阶段开始,语文便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形影不离。时代愈发进步,各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积极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置身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探索中追寻前行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格局中的必备一环,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契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无法形成开放且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综合类学科,未能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传达出它的内涵与意义。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工程亟待展开。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听说教学,其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构成条件之一,其教学的好与坏会直接对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将来走向社会的基本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社会中,其无论是对于信息的授传还是接收,均要求极高,这从而也使得对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高。对于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读写水平以外,还需要有非常好的听说能力。而对于听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仍然不是十分的理想。

(一)序列设计方面。

近几年来,我们可以从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观察到,该教材在编写的进程中,对教材编写的合理性准极为重视,且对语文教学的特别体制特征有一个完善的展现。这样不管是在训练体制还是知识体制方面均争取做到“根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路发展历程,由简单到繁杂,由容易到困难,渐渐深入的构成序列,往前推”尽管在构成的序列方面无法做到理科内容一样紧密,但至少做到语文此学科的特征“循序渐进”,对内容间的健全性和连续性给予了重视,在此点上,当下初中语文教材中其听说教材的编排与过去通用教材进行比较,进步很大。

(二)构造体现方面。

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看到听说教材其所体现出来的引导内容、训练题目等[1]。虽然初中与高中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事实上从整体来看其步骤是一样的,先对训练题目进行确定,在对目标加以确定—再通过具体训练,最后动手实践—给予范例,让学生有参考的条件。这个步骤是比较科学的,是循序渐进的,不可随意更改。因为有了一定的方向,才能够对所确定的目标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展开引导的过程中,要提供规律、方法,并由这些变换为能力,需多次练习。从此构成一个由认知到实际操作的进程,虽机械却具有一定的严密性。

(一)改革听说教材的构造和序列安排。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得知,当前听说教材在训练设计和构造设置方面相对而言,是比较科学的。从纵向的角度去看,对于两两技能关系的重视,前后排序的衔接,展现了由单一到繁杂、浅面到深入的进程。从横向方面看,任意一个听说训练均是由听说知识引导为重心的,以训练为桥梁,让学生达成听说的技能,从而体现语文此学科有着工具性学科的特征。从更健全的角度上看,我们认为在训练内容方面的序列上还可以做到更连贯严谨些,训练的密度稍微还可以宽些,使得让项目训练更为充实、饱满。因为有效的展开训练对学习的成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效果。在横向构造上,我认为,为了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掌握度检测,为了教师的教学检验更为便利[2],则可以配备上相对应的测评内容,亦或是突出测评方案或标准等。通过有效的检炎,可以对学生的听说水准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熟悉学生去其在听说过程中感觉有难度的地方,并进行相对应的反馈。

(二)应对好阅读课内容与听说练习内容和社会的联系。

在前面的分析中有讲到,专门听说练习内容与阅读课内容关系并不紧凑,牵涉到范畴较小,基于此,可从两个方向入手。第一,按照本册书所要到达的听说目的和实际的训练项目,在每一个阅读教学单元中联合实际课文,选取合理的角度,对与训练项目与听说目标为一致的题目加以确定,对听说和读写的紧密性进行提升,对有关训练进行一定的优化,从而落实听说训练。第二,因听说教学在内容练习方面不够宽广,因此需要发散思维,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心理特点考虑进去,选取一些贴切学生的内容,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选取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从而引导学生更乐于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这样一来,在内容方面既能做到让听说能力的材料训练效果得到极力发挥,还能促使对学生思想认知的提升。

(三)从教材方面去加大听说训练力度,特别是听话。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看来,有关于听说方面的训练量,存在显著紧缺[3]。语文学科是类似于一门工具性学柯,对于培养听说水平而言,是展现该学科工具性的一个角度。养成听说能力,并不是依靠认知,而是要根据实践去完成的,而该实践就是“训练”,没有通过刻苦的训练是无法做到对该语言工具所把握的。据了解在当下语文教材中,初中与高中在听说项目训练方面大概有16个,虽然在课后的习题中有出现关于听说方面的设置,但与专业的训练并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该训练的效果效率并不高。眼下出现的困扰是:听说在训练量方面不足,而“听话”则更不够,初高中共同的专业训练项目无一是根据听话训练而为重心的。所以,在对听说改善的教学过程中,可将说话训练的内容与听话训练的内容放置在一起,但各自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让学生对其的努力发展方向和训练目标更为清晰。

总而言之,听说教学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而言,极为重要。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展开不同场合下听说交际的道德标准与沟通技巧的学习并要求其掌握,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正伟.论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j].淮阴师专学报,1994,1:54—55.

[3]李淑霞.中学语文听说教材的现状及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3:37—38.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还有就是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小学的语文教育相当于给学生灌入一种思想,是打基础的阶段,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就要深化到理解和创造的程度。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文改革的要求规定目标有以下几点:

(1)传授知识。

老师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授,中学的学习不单单是小学对拼音和识字的要求,还要求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知识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提升。

(2)培养能力。

数学等其他逻辑性的学科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语文等人文性的学科也可以培养我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经过中学阶段的教育之后,学生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学会用多种阅读方式来理解、分析经典文学,得出自己的见解。

(3)发展智力。

中学是一个心智和神智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语文课堂也充斥着思维因子,思绪的火花也在不断碰撞着,我们会思考鲁迅在写《孔乙己》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会揣摩沈从文创作《边城》时的复杂心理,这都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心智。

(1)高举改革旗号,但是“实至名未归”。

改革的风吹向了全国各地,不少地方为了跟风实践,就草率地做一些改革方案跟随大军的队伍,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反而让整个教学系统看起来更加混乱,老师和学生也都模模糊糊,不知道该怎么办。

(2)课堂依旧单向传输,师生缺乏沟通。

大多数教师依旧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当老师自认为讲解分析很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

(3)传统教育形式下的教学评价是一座大山,难以移动。

众所周知,学校的考试机制和社会优胜劣汰的原则不一样,甚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学校中,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课程的成绩上,课程成绩好,就是优秀生,身上就充满了光环,德智体美样样发展。但是事实上社会上并不再需要这样的人了,因此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在脱离了考试机制后感到没有信心,在走向社会后没有办法给自己准确定位。

(1)以兴趣为主,利用多种手段让课堂变得有趣。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大家的注意。语文有着庞大的体系,以语文为中心可以延伸拓展很多跨学科的知识。要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先让学生觉得课堂有意思,这样才能使他们专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做到求新求奇。

(2)多注重课外语文的积累与记忆。

语文学习无外乎积累与记忆,但不单单是指课内的内容,语文是一个多彩的富有魅力的世界,可是有些老师过于注重教学目标和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让学生在课外多做一些积累与记忆。语文,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文学。文化需要传承,文学需要赏析。它的存在为大千世界添了一笔色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它,传承它。而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则是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有趣”、“实用”和“刺激,’;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大师意识和教育者的使命感,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营造一种时话型、互动性的课堂氛围。

近几年来,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在专业分科的高教体系中确立自身的地位,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和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其中,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材编订、教学方法和改革路径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个人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这里仅就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有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简单地说,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然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容既包括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听、说、读、写,又包括文化方面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等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学都包含了以上这些内容,但各有偏重。在半年或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大学语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任课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实行的是专业化分科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不可能奢望大学语文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学生太多的、可以量化的语言文化知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自觉意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培养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培养自觉的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精神。

这里所谓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指的是文化个体在各种话语情境中持续地积累和辨析词汇,不断地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自觉。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语言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人类分割和描绘经验世界的工具,它决定着人们体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是仅仅为掌握某种专业性技能而存在,他们还应该有细腻的感觉和深刻的思想,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途。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能够形成个人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这需要大学生在其一生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创新。

文化个体获得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境是多样的,读杂志、小说,看电视、电影,乃至人们的日常交流。在这些情境中,个体总有机会体验到语言的丰富性、细腻性以及语言鲜活生动的使用方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具有从中学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自觉性。中小学语文课堂,偏重于基本词汇和基本表达方式的传授,而不那么注重语言学习意识的培养,也不那么重视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和个人语言风格的培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后课堂,大学语文应该充分关注那些具有表现力、生动活泼的词汇,那些隐喻、拟人、反讽、陌生化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努力丰富自身的词汇库和表达方式,力图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成为一种日常自觉。对于整个人生而言,语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语文作为课堂语言学习情境应该“授之以渔”,使学生有自觉的“语言追求”,以便在日后的各种语言学习情境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精英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是要进人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一批批大学生进人社会之后,又会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要在道德上做到“慎独”.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做到“卓越”,在做人原则上形成“风骨”,在时代意识方面成为“先进”,都需要精英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将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都会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甚至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当代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共生杂语。在如此多元而芜杂的文化生态中,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文化适应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意识的重任。这里所谓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有关个体生存、社会历史、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所谓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意识,是指对传统与当代、国内与国外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一种批判性反思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不迷信,不盲从,同时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勇于接受和创造新的、有活力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中有忠、孝、礼、信,当代文化中有实践、改革、创新,还有“娱乐至死”、“拜金主义”,“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科学、民主,还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如此之多的“主义”、“理念”和“价值”,大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沿袭、变革传统文化和创造新的文化。大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内容的载体,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立场。这种立场的给予不是依靠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形象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思想的积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问题还很严重。但是,有调查显示,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愿望却十分强烈,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川为什么想学又不愿意听讲?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没有“趣味”、不“实用”、不“刺激”。

所谓不“刺激”,主要指教师讲述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或提出的问题不具有穿透力,不能触动学生的神经。当然,教学内容的“刺激”,并不是指爆料麻辣、观点偏激,而是指教学内容要真正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打破原来的“成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非常便捷,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如果教师的视野和观点过于大众化,没有广度和深度,就很难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师应该挖掘那些真正能够打开学生心智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史记·李将军列传》时,教师就不能仅仅讲述司马迁和李广的历史事迹,而应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拓展开去,讲述匈奴人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形成问题,讲述爱国主义的历史性问题,讲述少数民族的历史命运问题,等等。

因此,面对挑剔的学生,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广泛性、深刻性和新锐性上下功夫,力求刺激学生神经,激发他们在课堂之外继续深人思考和自主探求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广泛阅读与深人思考的习惯。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师、教法的要求。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等,因此也都有自己的专业情操,都希望能够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内有所建树。由此,许多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仅仅把大学语文教学视为一种工作任务,没有确立一种使命感,一种肩负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培养的神圣使命感。其实,中文系的文学教师,应该确立一种大师意识,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文、史、哲不分家,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朝着大师的方向努力的过程。大学语文学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看似简单的课文中为学生挖掘和引申出深邃的思想、尖锐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至关重要。在课堂学习与训练中,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因素,他们的语言学习意识、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意识才能从自发转变为自觉。因此,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一种对话性、互动性的课堂,其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相互激发、相互触动,共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在培养学生语言学习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与学生形成互动。大学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课堂语言学习的示范性因素,对于营造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用最好的词汇、最好的表达方式把内容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学生的表达欲求,可以灵活地采用讨论式、自学式、答疑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当学生思维短路,缺乏词汇或用语不当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对于表达效果不好的观点,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次,以便达到示范效果。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学经典。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采用“传统经典的多元阐释、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使传统经典具有了当下的“实用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文化心理需要出发,在经典作品中找到兴奋点,赋予其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从当下社会现实出发,阐释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比如,在学习《论语·为政第二》时,如果把阐释的权力教给学生,往往会得到许多令人惊喜的个性化阐释。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生从其中得到的意义可能让我们大开眼界:有的学生从当代社会发展和生存境遇的角度,思考当代年青人何时能“立”;有的学生则思考当代年青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思想境界,应该具有哪些“新的”精神品质;还有的学生则批评儒家思想中“中庸妥协”的成分—“安天命”、“耳顺”、“不逾矩”,这些都表现出儒家思想具有屈从现状、不敢抗争的缺陷。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堂不是不能活跃,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语文是中学教学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当前如何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等学习能力都处于极佳期,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力,教学效果是费力大、收效小,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加以配合?下面对此发表一下粗浅认识。轰轰烈烈新课改的推行,对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考改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出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文化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老师应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再通过训练提升文化品质,由此带动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以此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可进行的改革分析入手,以期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与途径。

一、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改变“满堂灌”模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实践,积累足够的文化品质。但现实是,学生面对浩瀚书籍,不会选择,以致低级趣味、消磨时光之类书籍充斥手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帮助学生选择优质的课内读物,对教材的篇目认真遴选,导读内容要精心设计,以期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二、帮助学生选好课外阅读材料,给出良性指导建议,让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质量过关的好读物;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画出哪些书需要进行精读,哪些只需要进行泛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量的阅读,才能从中建立起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趣味、批判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多种素养。

二、用课堂互动行为强化语言能力的培育。

语文教学本身是针对语言的艺术教学过程,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注意照本宣科的内容传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体味、学会感知,语文各种素养很难得到培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本真能力,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切身感知、深入感知语言艺术,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特殊感知力。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更好地学习语言,实践语言。课堂上,老师还可组织生生互动,加深感受,强化理解,创建能力。这需要,老师预先设好研读、研讨、思维、辨析的情境,把学生拉进特定语文学习、交流、碰撞生活之中,最好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论辩底气,促进观点支撑力,重要的是,通过集体行为,共同面对,共同思辨,共同提升。例如,在进行《巴黎圣母院》的教学引导时,“敲钟人的形象如何确定?”问题的抛给,就让学生在合作与辩驳中得到了锻炼,语文素养得到了展现。

三、通过美文赏读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中国是个十足的文化国度,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沉淀为珍贵的文学财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计划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学中体悟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并借为所用,以此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比如,在指导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法,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仿语言,仿结构,仿句式,仿手法,仿情调,仿志趣,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运用已学的手法,并总结成自己写作经验的一部分。通过长期锻炼,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具备。

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在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为课堂所应用,教学的形式日渐出新。开放的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资源共享,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入海量新颖、直观、生动的信息,从而将课堂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变为形象,概括变为具体,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教学,打破教学时空局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延伸语文课堂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学生视野,提振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欲,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必是特别重要的手段。当前,新一轮教改、课改、考改正处发轫,研究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场改革还得从现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做起,瞄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信应该取得明显效果,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随着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也必然随之实施深入变革,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也要随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转变,高等院校不仅仅要传承传统知识和文化,更多的是要实现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知识传递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形势转变需要,实施必要的深度改革。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素质教育内容,使民族教育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新疆农村中小学一直存在“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较低,进而不利于新疆农村基础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起,新疆实施了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费就读、定向就业为主要培养方式的‘双语’教师特培计划(简称双语教育特培生)”。双语教育特培生又简称特培生,是新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重要的师资力量。根据自治区关于特培生管理办法,特培生可以实施汉语言、民考汉、汉考民单独编班。通过编班后的特培生班级往往是由多个民族学生构成。实施特培生教育是开展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语文课程对特培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在全校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由于特培生情况各异,统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特培生实际需要,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根据特培生实际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改革的切入点。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实施,本人认为新疆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以融入新疆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新疆是一座文学资源的宝库,它各呈异彩的多民族生活,为各族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形成了独具风格和情调的多民族文学。更为重要的是,它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与多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向度的地域文化。”新疆地域文化则在现代新疆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呈现和诠释。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买买提明吾守尔等维吾尔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夏木斯胡马尔等哈萨克族作家,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柯尔克孜族作家艾斯别克阿比罕等人所创作的作品“将新疆特有的地域文明、多民族文化展现得异彩缤纷,他们发自心灵深处的文学呐喊,大大丰富和延伸了当代新疆文学的地域内涵和民族风格。”刘亮程、董立勃等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生活真实的表述中寓含着精神的高度,在生命困窘的揭示中蕴含着崇高的情思,在涓滴血泪的刻画中折射着理想之花的艳丽多姿,……形成了当代新疆小说世界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富有民族化、个性化的色彩。”由新疆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共同组成的新疆文学创作主体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新疆多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势必有助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丰富新疆各族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上述教学基本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特培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加强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对各族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今社会中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培生是扎根基层、奉献基层、为新疆稳定做出贡献的一支生力军。具备良好的综合人文素养的特培生并将有助于族际互动,族际互动的良性与否是关系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能否稳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改革的预期价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成功与否并将影响对特培生培养的效果。昌吉学院所实施的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有着巨大的预期价值。

1、有助于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由于生源情况、师资情况等因素,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被戏称是高中语文课的加强版,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都缺乏创新。这就要求新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准确定位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各族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突出新疆精神教育,这是新疆高校建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打造新疆高校大学语文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关键。通过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帮助新疆各族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民族观,培养大学生坦荡豁达的胸怀、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趣。

2、根据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修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新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将会获得巨大发展。新疆与中亚等地区互联互通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新疆人才市场需求趋于持续旺盛态势。由此观之,新疆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形势需要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新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从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厘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努力优化符合新疆高校教学对象和新疆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等课程教学环节。

3、有助于探索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因材施教。近几年,大学语文课程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被社会普通戏称为“高四语文”。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将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改为选修课,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现象也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大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激发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疆特培生生源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4、教学成果对外交流。特培生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教学成果呈现方式多样,既有师生共建的教学资源库、课程教案,还有学生撰写的读书报告、学习心得等。本专业团队在课程教学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校际间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学交流也走出本校、面向全疆,不遗余力地为高校特培生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性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综合性特征。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其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与此相适应,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多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是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语文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言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言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的素质观。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应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应在现有的文选式体例的基础上,建立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训练体系。要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中心任务,兼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鉴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仍应采用文选式为宜,教材应精选中外名家名篇以及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使学生通过阅读、揣摩来培养和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可编写一定份量的古今中外佳作阅读文选以及中外文化常识读本,作为辅助教学的补充教材。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大教材的弹性,区分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发展层次性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流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教材区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学要求区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文区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由此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就初、高中的不同教学目标而言,初中教材应重点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高中教材则可适当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加强文学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特别要注意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是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由此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法改革的主题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是激活兴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想象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讲述、对白、演讲、辩论等语言活动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教法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一炉,以便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中等院校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提上了发展日程。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其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在分析中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依托,实现新时期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引言。

对于中职体育教学而言,其目的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理念。为了实现此目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转变思路,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落后。在现行的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相对缺乏,教学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填鸭式”教学方法始终存在,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其次,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源于传统教学的影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过多的看重体育锻炼产生的效果;再次,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有些学生家长对中职院校体育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体育的发展。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体育属于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中职体育教学大都是看重职业体育培养的技术特点,而对于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则不够明确。很多体育教师不知道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看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没有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忽视了中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的培养方向,不利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三,社会契合度缺乏。职业院校不同于传统的高等院校,它应该以职业化为主线,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真正实现学生的职业化特点。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与社会契合度有所偏差。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中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缺乏,过多重视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其二,过分强调体育技术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其三,缺失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让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最终影响了中职体育教学的社会契合度。

第一,创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思路的引导下,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体育任课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思路。其一,转变教学观念。任课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去自我实践、自我提升,高度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育任课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提高教学的教学艺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教学艺术产生兴趣;其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体育任课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等教材的内容束缚,应该结合当前新课改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创新教学内容。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中职体育教学必须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中职体育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定。首先,引入职业发展内容。体育任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引入职业培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在体育教材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当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短时培养和终身学习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第三,创新学生思维。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中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是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出下一节课程的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第二,教师应该积极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中职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一些体能竞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不断培养体育思维和创新兴趣,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第三,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反思。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对解决问题的各环节进行反思,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经验,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契合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通过对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实施到中职体育的实践教学中,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及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维.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新课程(中旬),(10).

[2]王惟雄,高平.初探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15).

[3]黄璐.浅谈新时期的中职体育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7).

[4]唐岚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10(04).

[5]王岩.浅谈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和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18).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何谓改革?改革便是冲破旧有思维的限制,与时俱进地开创出一番新气象。积极、正确的改革举措,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价值,并推进整个时代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是适应形势的现实之举,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长期、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将具备基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部分“遮蔽”了语文学科的价值,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模板,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因此,唯有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彰显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教育不是一项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补给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密切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模式中融入更具现实性、实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冲击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开掘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素质、人文涵养等综合素养。

知悉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之后,应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道路应如何迈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需要教学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2.1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情感引导。中学语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知识,既考验了记忆、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对学生的语感要求。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了懈怠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乐观、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和评价成绩时,多表达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从而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语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站在最显著的主体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适当地退居引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开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应该是通融、和谐的,集体共享关于语文知识的信息以及观点。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就“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这一话题,组织班级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问先进行交流,继而形成小组观点,随后小组之间再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有新意、蕴含着创新价值的观点,教师应予以鼓励。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3倡导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打破语文教学的狭隘空间。

中学语文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内容艰涩的文言文,仅凭单一的书面学习,难以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立体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中达成知识的内化、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声音等载体来表现诗词的意境。又或者,在学习“被”字句与“把”字句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让两个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中,一个小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个小组只能用“把”字句,诸如此类的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空间,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谐、广阔的教学视域。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改革开放时期左右,我国就已经提出了体育强国的口号,我国体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从开始的一人参加奥运会,到现在的奥运会场奖牌满载而归,这是中国体育的突破。我国体育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完善的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普通高校进行教学时,往往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错误的传达,导致学生的体育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丧失学生运动兴趣,对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产生消极影响。只有不断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分析,并且能够有效的结合素质教育,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法,实行合理的训练方法,才能提高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

1、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1明确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来讲,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还要进行素质教育,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德体美劳,全面的提升高校生的基本素质。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说,落实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教育,从而忽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促使高校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体育教学。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学的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都希望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生教育方式思想的改变,传统教育方式转变成素质教育,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不仅是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同样也是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1]。

1.2利用高校体育优势,强化素质教育。

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内在美,发展其美好的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涉及高校学生更多的心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普通教学内容,还能够更好的落实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首先,利用高校体育健身的基础功能,提高高校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促进高校学生身体免疫力的提高,避免疾病的发生,充沛高校学生的激情活力,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本身器官的发育和改善。其次,就是有效的利用高校体育的竞赛,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力争上游的品格。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类竞赛,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等优秀精神。除此之外,还能够充分的利用高校体育的教育功能。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基本集体意识,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2]。

2、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

2.1转变教育观念,创造宽松环境。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就应该让社会认识得到认可,转变教育的观念,正确的意识到新时代什么是高校学生不可缺少的,只有得到国家与人民的正确对待,才能够顺利地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发生转变。

2.2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明确以终身体育为发展目标。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就需要高校体育的教育者能够端正教学思想,适应时代与素质教育的需求进行正确方向的教育,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成体育技能的基本传授,学生掌握相关体育技能与知识,能够提高其对体育知识的兴趣,培养体育爱好,所以说,加强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能够有效的促进素质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更好的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然后,就是促使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身心的配合协调,在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的时候,培养学生身心的发展。最后,教育方向以终身教育为主。高效的体育教学,应该将目光放远,更好的看待未来,不仅要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种体育武术套路,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3]。

2.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是通过教师进行学生的正确引导,所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接受现代化的、正规的素质教育培训,只有教师正确的意识到素质教育,才能够起到表率的作用,更好的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就是教师做到自律,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主要就是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围绕学生展开素质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4]。

高校体育的改革就是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两类体育课程指的就是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进行其课程改革只要体现在教学教材的更新,发展学生的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与生活教育等,全面实现体育教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5]。

3、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校体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就应该转变教学思想、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地位。体育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能够促进我国高校体育出现新局面。

参考文献。

[2]杨永辉.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体育科技,(35):62.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一)教学的思想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上。

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其基本特征是以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为中心。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头至尾不停地向学生传授“三基”内容,忽视了对学生锻炼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仍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仍用时间、距离等竞技体育的观念来要求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只要是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有许多学生上课只注意听教师讲课,而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被动地吸收知识,常常是满腹经纶而无一用处。现代教育正在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这是以往体育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是体育教学中最被动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设计的教学计划,在教师督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来不予考虑,因此,这样的教育是“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大纲的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论则更强调以学生为主,实施个性化教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强调学生的存在,突出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与行为,只有在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才得以发展。可以认为,现代化教育在体育教育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个性化教学。在个性化体育教育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被充分认识,还能在学生学习和考评中被充分加以利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在公平合理环境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内容单调,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偏好搞统一,搞一刀切,如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精神也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体育教学在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发展运动技能做贡献的同时,也正逐渐变得“正规化”和“竞技化”,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课也逐渐使体育失去乐趣、失去情节、失去竞争、失去协同、失去表现、失去想象,体育课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像操练和训练,从而使体育教学也逐渐失去魅力、失去学生、失去地位。在大学体育课程里,教学内容一直在重复着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而学生感兴趣的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野外活动等项目受种种限制难以普及开展。受教学大纲的制约,上课还是以传统运动技艺、增强体质为主,缺乏对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潜能的开发,难以形成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体育教育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的权利。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完善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和教师、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设施的配备。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体育教育中,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材内容,构建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教材体系,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学生喜受的健身性好、娱乐性强、难度小、易开展,融健康、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项目为教材内容,以变革传统体育课的枯燥和单调。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教材内容的创新。

(三)体育教学手段呆板僵化,方法陈旧,组织单调。

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普遍停留在讲解和示范法、完善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及游戏和比赛法上做文章,体育理论课教学也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上。把上课的队列变换和调动当成是体育课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而教学组织的重要形式分组教学在教学中却很少采用。大多数教师只重视教法探讨而不注意学生学法研究。学生只是机械地、无选择地接受教师指令。体育教学中学生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统一”学生缺乏生机,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体育教学手段的改变,重点要体现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主要是灵活性。所谓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迁移能力强。方向灵活具体表现在从分析到综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过程灵活体现在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分析;而迁移能力强却预示着能举一反三,多方解求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在铅球技术的教学中,从理论上讲以45°为最佳出手角度,我们有没有能掌握最能接近或最好的投掷角度的方法,使学生思维沿着最佳角度的主线进行讨论和分析。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有益的。

(一)明确培养目标,造就复合型人才。

体育课程是为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的,确立正确教学指导思想是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首先,在教学中必须排除竞技思想的影响,转变技术第一、忽视能力培养的思想,确立以“提高专业素质,培养综合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与效果。二是必须正确处理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发展综合能力的关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中,掌握技术与发展能力的任务应有所侧重。三是教学应体现以牢固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为前提,如果没有专项技术与素质这个前提,就谈不上什么能力培养。在这个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会讲、会做、会教,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胜任教学训练、竞赛、裁判、场地管理等实践工作的能力。四是在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促进其它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多样化。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2)选择性与实践性相结合;(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5)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根据学习内容自创一种练习手段,既能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对于他们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提倡导学和个性化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座、讨论、课外作业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将技术项目教学与锻炼项目教学相结合。各项目先讲授理论,后学习技术和锻炼手段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如在学习正确的短跑技术后,锻炼学生跑的能力,可倒着跑、侧着跑、上坡跑、下坡跑等;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时,可先在学习跳高技术后,利用器械,先跳上再跳下,也可爬上去再跳下,既可单脚跳,也可双脚跳、转体跳等,不拘一格。总之,要丰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树立正确考核方法,注重多元化和发展性。

传统的考核观着眼于学生知道了什么,用分数来衡量知道了多少,而正确的考核观应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发展性:(1)考核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对所学内容的技术评定。(2)考核基本运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如可以由三、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个田径教学、田径训练或田径健身的方案、手段、方法;开一例运动处方;编排一则以田径为主的游戏;现场对范例进行讲评等。(3)考核身体素质,因为它是体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能促进健康体形的形成。(4)平时的表现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学习中的人际关系等。(5)在考核时,应成立一个考评小组,由任课教师、专项教师、学生三方面组成,可以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再进行评比,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品质。总之,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参与过程、努力程度、体育能力、体育态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婉珍.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四川体育科学,,(1).。

教学改革论文

一、“微课”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微课的基本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比平时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精的课。主要包括:(1)时间短:8-10分钟;(2)内容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3)真课堂: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展示,与常规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

微课教学是指将“微课”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或作为辅助同学们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保留了“微课”自身的特点,同样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

二、““微课"引入数学课堂的优势目前的众多微课中,单个微课占绝大多数,没有成一个体系。而将微课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使系列微课的学习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支持可持续性地个性化学习。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教授的程度,并配合以自己更深的理解教材。

1.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符合个性化发展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和搭建知识体系,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和价值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e板会微课教学,可以是新知识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与老师共同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成数学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本学期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时,由于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较多,用微课互动配合学生在家里完成每节课的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微视频互动,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反馈,老师心中就能更加明确,在上课新知引入的过程中,哪一步是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课上老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从课前到课中都能做到“以学为本”,更好地实现生本课堂。

下面以微课用于课前预习导学中教学课件设计的模版样式为例(8-10分钟):

2.微课“短、小、精、悍”,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下不集中,便不能听到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每堂课40-45分钟,让学生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10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微课”一般以“微”著称,其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播放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笔者在制作时,考虑到“微课”这一特点,因此在选题上下了功夫,选题尽量“小而精”,本着一课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内容具体,微观为主。利用e板会技术,可针对数学学科上课的不同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制作成时间一般在5~8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系列微视频,放在公共平台上,供同学们下载观看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问题)复习巩固微视频:(8分钟):

本讲微课程名称一、情景导入,合作学习问题:(一)(二)(三)(5分钟左右)二、明确数学概念、性质等(4分钟左右)。

三、

快速、少量检测(1分钟左右)。

3.反复观看,永久保存同时微课又具有反复观看功能,因此学生可利用琐碎时间反复观看数学课堂上没有学懂的主要知识点,学习时学生可以随时暂停、后退,也可以下载保存在电脑或手机上进行移动学习。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一堂课中达到相同的效果,当理解力较强的孩子已经掌握时,部分孩子也许还需要一定的重复才能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稍纵即逝,没有让该部分孩子“重复“学习,反复思考的机会,因此造成学生核心概念掌握不扎实的问题。

4.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即时即学。

由于“e板会”是集课件制作、云教育平台、电子教室、原创空间、e板电脑、专用手绘板等一体的一个教学平台,具有很强交互性。因此当笔者将用“e板会”录制的课件放入我的公共区域,学生可随时下载学习,学生作业反馈至公共区域我给与网上批阅,实现即时即学。与同时在线的学生可开展空中课堂,交互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由于有了这个优势,微课教学可以让那些因病、因事不能去上课的学生不会被落下功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班级网络公共平台上下载微课,然后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有选择性地点播相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前段时间班级一位同学因为腿受伤,在医院住院一个月。出院后他主动找其他老师问问题补课,却没找我。后来我问清原因才知道是我做的微课帮助了他。

三、“微课”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进程,所以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时间,然而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学生层次不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新课的全部内容都放到课堂上,就不能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讨论,我们总是匆匆地完成教学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却很少花时间来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不同。新一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新观念,在学习方式上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要把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因此,基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利用微课努力去实现自己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将数学课堂翻转。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1.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a10%b20%c30%d40%(2分钟左右)2.某市进行环境绿化,计划两年内把绿化面积增加44%,问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价百分率(3分钟左右)4.某商场九月份的销售额为200万元,十月份的销售额下降了20%,从十一月份起改善经营,使销售额稳步上升,十二月份的销售额达到了193.6万元,求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3分钟左右)。

以前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微课前后我的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图通过微课教学首先让自己转变了教学观念,变“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为“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这种观念符合新课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法,实现高校课堂。

现用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现课堂变革后,翻转后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前与课中的行为情况:

四、“微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与上学期期末相比,在段平均水平上都有4~5分的提高,为了调查是否与本学期所使用的微课教学,使课堂发生变革有关,特此为学生和家长分别制作了一份调查单:

为了更好的获得阶段性的经验。

总结。

也为了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针对学生和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特制作成了统计表:

题号(家长)选项12345678a7%30%25%25%45%35%70%43%b20%40%50%50%30%50%20%57%c68%25%22%15%70%10%10%0%d5%5%3%10%5%5%0%0%题号(学生)选线123456789a70%30%72%25%45%35%40%43%17%b20%50%20%50%30%50%47%54%32%c10%15%8%15%20%10%13%3%45%d0%5%0%10%5%5%0%0%6%温温25中学微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尊敬的家长:

根据统计表显示及期中成绩在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抽样谈话,同学们对微课的课前预习导学大部分同学能按时完成,并且普遍认为微课的课后复习模块及典型例题专题讲解模块对他们的有很大帮助。

总之,再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仔细思考,并不断地改进完善数学的教学方式以便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困惑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论文

:为了适应农村城市化的演变,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为实现类型和层次的多元化,以服务于农村受众的广泛需求。因此,在职教的课程方面需要改变单一的课程目标,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同时,课程结构要进行富有灵活性的模块化、综合化和阶段化的改造。

:城市化;职业教育;课程。

城市化(urbanization)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规模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状况。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成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职教的支撑。因为,首先,城市化的实施是以经济基础的增强为前提的,因而先要优先满足农民解决温饱,提高生存技能的需求,须针对农村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绿色证书、紧缺人才等职业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有用先进技术让广大农村居民富起来,才会有城市化启动的物质基础;其次,针对农村开展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外来人员的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再次,新城镇建设需要的大批技能型和技术型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最后,新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职业教育参与传播和训练。

一、城市化的职教特点。

城市化所需的职业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规模大、时间紧。

目前,我国大约有五分之四的人口在农村,其中,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如江阴城市化率42.2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3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虽然较高(65%),但实际在农村从业人员中,真正从事一产的人数却只有较小的比例(24%),占农业就业人口近80%的人员已经转到二三产业。按规划的要求,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增长到40%,增至50%,2050年增至70%,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根据预测,在未来的中,我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7亿,约有3~4亿农民及其子孙将由“农民”转成“市民”。

根据城市化的进程,预测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要达到350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将超过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将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

2、类型与层次的多样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农民的学习需求,职教的类型与层次必须要有高、中、初职业技能和技术的教育与培训;职教层次的。逐步高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必将对教育的公平和优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定也会加大对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3、受众的复杂性。

学习的主体无论在年龄、经历、学历、特长、目标等各方面不同;学习的环境、条件、基础等也千差万别。这些特点都要求职教目标、职教模式和职教课程与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格局尽快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职教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中职教课程结构的创新。

1、职教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容的范畴和序列,它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合乎规律地排列组合的有机体系。课程结构有三个层面:

第三层面[教学大纲]是指一门或若干门相关科目中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某种方式和准则的编排结构(如“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中的内容结构)。其中,第二、第三层面的课程结构实际上是课程内容的结构问题。职教的课程结构必须具有极强的应变性。

2、职教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中均可有模块化课程。例如在学科课程中,如果将原先的一门学科根据“基础”与“提高”两个不同难度分成两个课程单元,且在课程计划中安排出来供选择,这两个单元就可称为模块化课程。但是,在现代职教课程模块化结构中的“模块”一般指在能力中心课程下的课程单元。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都可实施模块化。

模块课程的实施能使职教的调节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还能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创造条件:(1)设计成果可在广泛的领域内共享,节省开发时间和费用,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规模大、时间紧、经费有限的矛盾;(2)灵活性、机动性大,能针对不同需求、多种选择,有利学员按需选学,实现主动学习;(3)有利各类各层职教之间及同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避免重复学习,提高课程设置效益;(4)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5)有利于形成学员的合理知识结构,得到全面的充分发展,保障终身教育的实施。

3、职教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又一趋势,它将性质和功能相似或相近的课程内容组合成一门科目,既节省了学时,又发挥了学科课程的特长,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然而,现代课程的综合化不完全等同于学科中心课程的综合化,其综合化是全方位的综合化,不仅理论课程(如基础课、专业课)要体现综合化,实践课程也要体现综合化,这是为了适应技术迅速变化的需要。任何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能力训练都将难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只有通过实践课程的综合化,才能有效地培养能胜任复合工种需要的技术人才。此外,还要努力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综合化。

4、职教课程的阶段式。

阶段式课程是传统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教学,但僵化的“三段式”阶段式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如果把它与模块式课程结合,既吸取阶段式课程循序渐进的优点,又发挥模块式课程灵活机动的长处,使课程的模块化更科学合理。这样的阶段化课程能使学生明确达到目标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

当然,实施上述课程结构的诸项改革,还是要具备不少的条件:

(1)教学制度改学年制为学分制;(2)个性化的菜单式课表;(3)多对象的自由式课堂;(4)更科学的市场式管理。从而要求:(1)学校要有较大的规模;(2)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课程的改革;(3)教师须一专多能,加强指导功能;(4)及时而繁重的教材开发;(5)学校教学设施的综合设置;(6)增加教辅人员;(7)实施电脑管理;(8)逐步制定行业和地区乃至全国或国际标准。

三、城市化进程中职教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职教的教学方面,要在转变教育与教学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改变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传授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又称行为导向)的、互动式主动学习。

首先,要改革教学制度,积极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要努力贯彻教学个性化的原则,使学员人人成功。个性化课程的实施是体现因材施教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个性化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开发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可自由选择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要将产学研结合——双元制、工读交替、学校工厂等;集体授受——课授、讲座等;小组授受——分类、分档、交互等;个别授受——师生、生生、网络以及自学等方式结合起来。要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更好地为农民提高教育培训水平服务。要形成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的职教教学模式,既保留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原有如读书读报、文化广场、各类咨询活动的学习形式,又加强讲座、学习班、研讨会等新的学习方式。

再次,特别是要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的现代化程度。要增强教学的科学含量,实现教学技术现代化——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网络教学、电脑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加强电视广播教学、卫星电视教学等远程教育手段的使用。

借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动力,这些改革及其要求定能逐步实现;而加大职教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力度,必将对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教学改革论文

整理完课堂教学改革心得,喝口水,抬头望窗,夜不算深,有些明净,宛如我此时的心情,轻松而明快。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未等大家做好接准备就已汹涌而来,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通过学习杜郎口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将是一场艰苦的,但却是势在必行的革命。“改革如同潮水一样既能推波,又能覆舟,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适应了发展”。在去年潍坊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一教育专家的这些话语激起了我蕴藏在心底的豪情,同时也勾起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憧憬。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人教版美术新教材的编者胡知凡教授过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全市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将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1-05 公路承包合伙协议书(专业18篇)
    通过合伙协议,各方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和权力,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合伙协议范文的分享和学习能够提高我们的合作能力和协商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 11-05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模板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共鸣,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是一些读后感的摘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妈妈带来了一位好伙伴,它是一
  • 11-05 心得体会开通(热门19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自我。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 11-0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通用18篇)
    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待所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
  • 11-05 武警中秋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11-05 幼儿园一周教学计划小班(模板16篇)
    在幼儿园小班中,孩子们将学习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为了促进幼儿园小班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小编特别收集了一些亲子游戏活动方案。活动目标:1、学念诗歌,理解“做
  • 11-05 说明文的心得体会(实用18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成果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这里,小芳分享了一篇对于乡村发展的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11-05 春季运动会开幕式致辞(热门21篇)
    运动会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同学们学习团队合作和竞争精神的重要机会。接下来是一些运动会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裁判员、运动员、同学
  • 11-05 参观苏区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21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一种内省的过程,更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近日,笔者参观了
  • 11-05 国家补助金申请书(专业13篇)
    转专业申请书需要展示申请人在原专业中取得的成绩,并解释为什么他们希望转到新专业。这是一份转专业申请书的典范,对于正在考虑转专业的同学们来说,真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