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汇总14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汇总14篇)

时间:2023-11-06 07:56:59 作者:FS文字使者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课文(汇总14篇)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的总结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知道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

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前准备:

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评价方案。

1、目标1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师提问来检测,使95%的学生能读准、会默写。

2、目标2通过朗读感悟、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等方法,采用课堂观察、汇报交流、师生评议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达到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目标3采用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体交流等方法,通过课堂展示、教师提问等方式来检测,使90%学生达到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使80%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目标4采用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等方法,通过课堂提问、教师抽测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能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使90%的学生会正确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3、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默写《题西林壁》。

一、导入。

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庐山风景画)。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

二、讲解。

1.解诗题,知作者。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2.抓字眼,明大意。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2)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从正面;岭:连绵不断的高山;侧:从侧面;峰:高而尖的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落实目标1和2】。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

这时候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出来吗?(5)反复诵读,指名说全诗意思。

3.多诵读,悟诗情(1)多诵读:

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知识链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检查一下背诵这首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对陆游了解多少?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歌。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1、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3、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姑苏城寒山寺)。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写“寻者”()而来,却只能()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

2.诗中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三、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称“岁寒三友”。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在横线上填成语。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故城南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3.九州生气恃风雷,(《已亥杂诗》)。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诗歌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__________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年级课文《古诗》的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四年级语文古诗的词语解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2、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3、厌——满足。

4、独坐——表示诗人独坐时孤寂之情。

5、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6、尽——完。

7、相看——互相看。

(2)《望洞庭》。

1、洞庭——户名,在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月色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的颜色像青色的螺。

5、相——相互。

6、湖光——湖水的光。

7、秋月——秋天的夜晚。

8、未——没有。

9、磨——磨拭。

10、白银盘——形容洞庭湖湖水很白。

11、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12、遥望——远望。

13、山——这里指君山。

(3)《忆江南》。

1、忆江南——词牌名。

2、谙——熟悉。

3、蓝——一种植物。

4、旧——从前。

5、曾——曾经。

6、胜——超过、胜过。

(4)《乡村四月》。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3、子规——杜鹃鸟。

4、了——结束。

5、才——刚刚。

6、蚕——蚕。

7、桑—桑叶。

(5)《四时田园杂兴》。

1、杂兴——各种兴致。

2、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

6、傍——靠近。

7、四时——夏秋冬四季。

8、昼——白天。

9、夜——夜晚。

10、村庄儿女——村里的男男女女。

11、各当家——各管一行。

12、童孙——年幼的小孩子。

13、桑阴——桑树的阴下。

(6)《渔歌子》。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3、箬笠——用竹蔑箬叶编制的斗笠。

4、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5、白鹭—一种水鸟。

6、桃花流水—正是桃花盛开春水涨的时候。

7、肥—大,肥嫩,肥美。

8、不须归—不必回去。

四年级语文书古诗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字形掌握比较好,错别字很少。这是与家长在家听写指导有力还有每天早自习听写过关有很大关系。可见付出就有收获。字义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很重要,而现在收入的课文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在家庭作业中有些孩子的词语解释就是一味的抄参考资料或字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上如果一个一个要学生解释,显得枯燥,有些学生就是照着参考资料念出来,没有什么实效,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费时多,我们略读课文一般是一课时,讲读课文一般是二到三课时,时间也不允许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只能讲解重点词句,其它词语的疏通理解还是要在预习时完成。

老师已教给孩子方法,具体实行还有待于个人,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自觉完成,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奥运火炬传递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极需帮助的差生大约有五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一幅山水画,音乐。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

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音像资料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地图)。

师:看这是什么?

生:中国地图。

师:出示课题,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查朗读。

3、检查朗读。

沙漠深褐沼泽湖泊平原。

三、深入学习,品词品句。

1、再读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生:骄傲、自豪)。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3、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自主读书,边读边画。

(3)指导朗读。

(生:高不可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生:美、迷人、多。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师: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师:出示课件:(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的珠穆朗玛峰,有()的南沙群岛,有()的三峡,还有()的泰山以及()。

师: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4、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四、背诵总结。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2、根据文章结构,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根据文章结构,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仿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二、指导背诵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随着老师的图片学生背诵。

2、总结背诵的方法,想象画面背诵。

三、交流资料,仿写仿练。

仿照第二小节写写你了解的景观。

相关范文推荐
  • 11-06 幼儿园庆元旦活动新闻稿(实用13篇)
    新闻报道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和解读,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引发社会关注,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报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 11-06 资产经营公司工作总结(精选21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反思和学习方式,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月工作总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11-06 建筑设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专业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沉淀和总结,可供日后参考和借鉴。月工作总结是每个月对个人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效率。在每
  • 11-06 监理半年工作总结报告(优秀20篇)
    一个月的努力和付出应该得到总结和认可,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和参考。我已加入居然之家团队已
  • 11-06 葡萄酒品鉴会主持词(实用21篇)
    今天的活动,我将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与惊喜。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分享,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主持人:(预告)尊敬的各位来宾,在
  • 11-06 学生犯错反思检讨书(模板21篇)
    检讨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品质和能力。写一份好的检讨书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老师:您好!对于此
  • 11-06 银行基层工作心得大全(17篇)
    工作心得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目标,并制定出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规划。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
  • 11-06 大年初一四年级(汇总16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到的观点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指导。春雨淅淅沥沥,如缕如丝飘
  • 11-06 个人求助捐款倡议书大全(18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尊敬的各位宗亲、族贤:首先
  • 11-06 轮滑比赛免责协议(实用16篇)
    比赛是一种展示个人能力和技能的平台,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在比赛中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为了渡过一个安全、愉快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