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琥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7篇)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7篇)

时间:2023-11-07 11:29:03 作者:HT书生琥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环节。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进行了分类,供教师们选择和借鉴。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及反思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2、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2、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流程。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飒飒澎湃粘稠。

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1)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2)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奇异的(补全课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1)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3)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琥珀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2、复述故事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看、读、思、画、议、交流。

三、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二)、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教师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设悬: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2)、看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课件展示)。

(5)、师: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与松脂球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指名读相关句子,出示课件,理解句子。

(7)、分角色读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学生边说教师边随机出示课件)。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课件出示动画--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

b、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动画课件,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简单了解琥珀的发现过程。

(出示课件,指名反馈)。

4、复述故事过程。

先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全班复述,然后完成下面说一说的练习:(课件出示练习)。

a、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推测出()。

b、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推测出()。

c、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

d、琥珀是海滩上发现的推测出()。

5、学习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部分(18自然段)。

a、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最后一段。

b、默读思考: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科学价值?

c、指名反馈后,出示课件。

d、齐读最后一句。

(三)、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一定评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了解一些其他化石的形成过程,如:恐龙、大象等。

琥珀教学设计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

1、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

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分析琥珀形成过程。

(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

(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

(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4)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2、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有关化石的两篇说明文,想一想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叙、顺叙)。

3、优美句段的品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简要的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

1、欣赏由琥珀做成的各种装饰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建议学生在课外多读这类型的书籍,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另一面。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

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

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

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同桌对读--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全班交流: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熟后练习3。

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文档为doc格式。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及反思

1.学习生字词,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澎湃、黏稠”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的想象依据,体会它的奇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学习科学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琥珀是一种淡黄色或红褐色的装饰品,燃烧时有香气,还具有科学价值。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又称为“奇异”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珀、脂、湃的读音。注意澎湃、黏稠的字形。

2.理解词语的意思:约摸、飒飒、热辣辣、前俯后仰、化石、黏稠、推测。

三、整体感知。

2.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总结交流。

(1)必须是炎热的夏季,必须是老松树,这样才会滴下较多的松脂。

(2)必须是蜘蛛扑过来的那一刹那,不然只包一个昆虫,或者一个没有。

(3)树林的不远必须有海,这样地质变迁时才会形成化石。

(4)必须要很长时间。

3.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的句子。

4.琥珀有什么价值?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了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琥珀中获得很多关于远古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可是为什么说是“奇异”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说。

第二课时。

一、回顾初读内容。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想想为什么将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二、深入学习课文。

1.通过琥珀的样子,琥珀的形成,感受文中的奇异。重点语句:“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到好几圈黑色圆环”

2.通过学习琥珀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推测,感受琥珀的奇异。

三、揣摩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与你学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交流体会。(语言生动形象,富有人。

情味)本单元习作就是让写一篇说明文,可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松脂球形成。

形成过程。

松脂球变成化石罕见的化石。

奇异的琥珀。

海滩发现琥珀科学的推测。

想象依据。

琥珀的形态。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一种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抓好这一点很关键,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要利用本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应该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本堂课导入很好,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集中。缺憾是应当引导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发现,不干预学生思维,还有就是应当趁此机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做拓展训练来巩固课文。

语文《琥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课文琥珀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叶老的论述正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即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琥珀》是一篇略读课文。徐老师的这篇《琥珀》教学设计,紧扣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略读课教学的特征,把略读课文真正上成略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略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走入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要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则是最佳的教学策略。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另外,必须清楚,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但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

”七“中国大学网~。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叶老的论述正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即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琥珀》是一篇略读课文。徐老师的这篇《琥珀》教学设计,紧扣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略读课教学的特征,把略读课文真正上成略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略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走入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要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则是最佳的教学策略。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另外,必须清楚,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但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

”七"中国大学网~。

琥珀教学设计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森林渗出松脂。

粘稠。

苍蝇沾满逼近。

前俯后仰包裹淹没剩下。

重点认识:蝇渗裹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夏天晌午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蜘蛛。

已知: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几千年又是几千年。

琥珀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熟悉琥珀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力量。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展合抱负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索争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亮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展科学讨论供应了依据。)。

这篇课文的通过认真观看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知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觉过程。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争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也许估量。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沉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确定超过一万年了。)。

3.教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想和估算是有依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索: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耀着整个森林?”(由于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教师小结:因此,酷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需具备的其次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沉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消失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教师小结: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敏捷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教师小结: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当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非常传神。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肯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定要挨得特别近。这样就消失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依据的,非常的合理。)。

2.教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连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索争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沉没,松脂球沉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索争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觉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行多得,极有价值。)。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供应了讨论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肯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讨论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根本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根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文字训练”。明显,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构造、教学方法也不尽一样。

徐国宣教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表达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究竟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教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供应了范例。

《琥珀》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珍贵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把真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联系着读,发现文章“严谨的推测”;通过推想想象情景中“划”等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

一、交流预学,自主质疑。

1.了解琥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生读课题:琥珀。

师:见过琥珀吗?它的样子可以从琥、珀两个字的偏旁看出,什么旁?(王字旁)

师:课前我们找了带“王”字旁的词语,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略。

师:读读这些带“王字旁”的字,你有什么发现?(珊瑚、玻璃、玲珑)

生: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的词语,大多表示光泽、较珍贵的玉石。

师:结合资料袋,你会发现琥珀就是珍贵而有精美、透明的化石。

(生读资料)

2.自主质疑。

师:学贵有疑,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

(出示预学单)我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同学有独到的视角,提出你自己心里的真问题)

预设:琥珀中的蜘蛛会腐烂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琥珀还能保存多久?

所有的琥珀里面都有小虫子吗?琥珀里面有猫、狗吗?这篇课文算不算童话?

生:《琥珀》怎么形成的。

生:《琥珀》的价值。

生(高层次):那么多偶然的条件合在一起,让琥珀形成变成了必然。

二、展开共学,发现文本属性。

(一)借助质疑,理清形成条件

(出示预学单)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

(高温、松脂、小虫子、长时间、地壳变化)

生:高温。

师:从哪读到的?

生:太阳暖暖地照着

生: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就像他这样,

师:这些条件少一个行不行?

这些条件,是琥珀形成不可改变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科学性的。

(一)前后联系,体会“严谨的推测”

1.换词理解。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齐读。“推测”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推想、猜测、猜想)

2)再读句子。由什么推测什么?

(由那块琥珀推测到一万年以前的详细情形)

师:那块琥珀是真实的描写(板书:真实),“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是作者想象的故事(板书:想象)。

2.聚焦“真实”

师:那块琥珀,到底有什么和其他琥珀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蜘蛛的长腿、黑色的圆环。琥珀是透明的。

师:看到这样的琥珀,你想知道什么?

生:苍蝇和蜘蛛是天敌,它们怎么关在一起?

师:作者头脑中也有这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象了一万年以前的故事,那就让我们把“真实”和“想象”联系起来读。

3.体会联系。

出示共学提示:

2.小组用“根据,想象”的句式说一说。

2)交流,体会“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预设一:根据“两个小东西”想象“蜘蛛吃苍蝇”的情节。

预设二: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 师:仅这一句吗?(继续找和汇报)你们会发现,所以写小苍蝇的情节,都忘不了写苍蝇的翅膀。

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她伸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预设三: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蜘蛛划动长腿”

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爬不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预设四: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挣扎”

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

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小结,体悟“严谨推测”的科学性

师:有了这些发现,再读这句话,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之前,有同学说推测就是猜测、猜想的意思,现在你们认为可以换成“猜想”吗?

预设:不行。推测是有依据的,是根据琥珀现在的样子,来推理、想象一万年前的情形。

师:这“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真实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这才叫——

生:推测。

师:这样严谨的推测,就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特点——科学性。所以翻译学家顾均正就曾这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 生:(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师:科学小品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生:艺术。

师:就是生动、有趣、有意思。课文哪儿最有意思?

生:蜘蛛吃苍蝇。

(二)走进故事,体会“生动的'语言”

师:那就听你们的,让我们走进故事,你觉得哪儿写得生动有趣,与大家分享。

1.自由交流。

预设:心理活动,把蜘蛛的那点小心思、小算盘,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拟人的写法,小苍蝇是“她”,爱美的女士,年龄不大,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蜘蛛是“他”,一位善谋划的男士;真是太形象了。

动作描写,典型的就是苍蝇“掸掸翅膀”,这个“掸”,苍蝇的腿就像鸡毛掸子,轻轻地扫去尘土,动作多轻盈、多可爱。

2.对比阅读。

比较“划”和“搬”。“搬”把蜘蛛多条腿行进不易的样子突出了出来,“划”字更符合故事的情节,把蜘蛛悄无声息去捉苍蝇,怕被苍蝇发现的样子写了出来。

小结:不同的翻译文本,运用不同的动词,但是,都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演读再现。

师:真的是太有趣了,你们说用什么形式才能把这个故事再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加动作读。

师:那不就是演读吗?好啊,四人一组,分工分角色演读。为了演好,我们先讨论一下,第一是角色,苍蝇是——(小姑娘,)爱美、天真噢;蜘蛛是——(男士),鬼主意思多多呀。

第二,是情节。蜘蛛越来越近时,很——(紧张);松脂滴下来时,很——(可怕)。开始吧。(各小组分工练习)

一组演读汇报。

(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三)自主推测,激发探究的兴趣

生:不是。

师:如果让你进行推测,展开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故事?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

师:一万年之前的详细情形可能是文中想象的那样,也可能是你们想象中的一种情形,还有可能都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原本就是"推测"出来的。

(出示“推测”的篆书)

就如大家理解得,“推”的本义是用力推移,引申为从已知到未知;“测”的本义是量长度,引申为推想。既有“推”,又有“测”;既有“科学知识”,又写得生动有趣,让《琥珀》熠熠生辉。

延学, 研究“为什么写”。

再读课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为什么写“那块琥珀”?

稀有、独特而珍贵;研究的价值;瞬间生命成为永恒。(审美的价值)

2.为什么写“科学小品文”?

生: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师:知道《琥珀》的原题是什么吗?

生:两只史前虫子的美丽坟墓

生:奇异的琥珀

师:《琥珀》的作者柏吉尔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原题叫《玻璃棺材》,出自《乌拉波拉故事集》,里面有《风暴四兄弟》《金刚石和他的兄弟》等15个这样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例如法拉第自己就说,读了《乌拉波拉故事集》,爱上科学,成为化学家的。

爱因斯坦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爱上了科学,走上了科学家的道路。

可惜,一百个科学家也出不了一个科普作家。科学小品多么美好,阅读多么美好,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琥珀》教学设计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琥珀》教学设计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琥珀》教案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相关范文推荐
  • 11-07 医师个人工作计划(优秀21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和案例,来提高自己的编写水平和思维方式。
  • 11-07 试验室年度总结(优质18篇)
    年度总结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质量的年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光阴荏苒,时光流逝,20xx年在紧张忙碌中飞
  • 11-07 开展敬老院活动总结与反思大全(14篇)
    通过活动总结,我们能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活动的推广和改进提供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为了发扬“敬老爱幼”的
  • 11-07 高三班会精彩发言稿(汇总17篇)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发言稿,无论是在学校的班会上还是在公司的会议上,它都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发言稿范文,
  • 11-07 运动会后勤工作总结(模板22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工作方法。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总结。
  • 11-07 烤烟生产动员讲话稿(汇总18篇)
    讲话稿的写作可以提前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和素材收集,以便更好地支撑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需要撰写讲话稿的人来说,下面的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居民们、同志们
  • 11-07 工商局实践报告(通用13篇)
    实践报告是评估一个人对特定领域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展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材料。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写实践报告,不妨先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或许
  • 11-07 反邪教班会讲稿(实用15篇)
    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这些演讲稿范文展示了不同演讲者的风格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 11-07 餐饮业入股合同(专业19篇)
    合同协议的签订需要双方达成一致,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希望以下的合同协议范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不同行业的案例也可供参考。甲方(用人单位)名称:法
  • 11-07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实用23篇)
    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评估等因素。在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以提高工作的效果和价值。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