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4篇)

时间:2023-11-14 06:23:04 作者:薇儿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4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增进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一起来看看以下读后感范文,或许会给你带来对这本书的不同理解和思考。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网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我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讲阅读是一件极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人们来讲,阅读只需要把所看到的文字组织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或理解。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勾起了我的一部分好奇心,虽然在生活中经常阅读资讯、故事、小说、散文、诗等各类内容,但是在初次阅读本书之后我突然有仔细再次阅读这本书内容的冲动,决定重新理解并学习阅读它。

正如书中所言阅读是没有完全的被动的,他是必须要有主动参与的一个过程。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就是一个有主动组合理解的过程。现在的阅读相对于以前的仅靠纸张阅读来的更加便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生活中现在随处可见人们在各类电子设备上阅读。我认为这方便了阅读的方式,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电子设备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性质的阅读,并充斥着各种主观的直接观点,影响着阅读者的主体思考过程。

阅读是一个个人在对作者的文字主动获取,组合再理解的过程,这之中不能缺乏阅读者主动的思考,正如书中的比喻:棒球投手和捕手。作者负责输出,读者负责接收,而这之间的内容要传达需要双方的主动参与,投球手的球是已经投出的球,而要让这个球变成好球,就需要捕球手的主动行动,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够较好地让捕球手较简单的接到球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够较好地让捕球手较简单的接到(比如只为娱乐而做的文章)。

根据目的的不同书中分为两种: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我更喜欢书中关于为求得理解而读的观点,本书中的阅读是更具功利性的,阅读是为了提升自己而进行的阅读,正印证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觉得正是因为阅读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增长才使得他变得更有意义。在现今互联网络发达的社会中想要获得最新资讯是异常简单的事情,即使对于所不了解的领域知识也是唾手可得,然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却也只能停留于表面,而书中所提到的“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正是大部分人所欠缺的学习——在经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成人的学习更多需要来自于书籍,特别是我们需要继续成长与进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使用书籍来帮助我们。

书中所提及的.四个阅读层次,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讲也许并不陌生,其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也都有过这些行为,我认为其中分析阅读给予我的帮助与启发最多。在分析阅读的前两章中,作者较为细致的分析书籍分类、如何概括书籍、把握书籍架构、发现作者意图讲解。并对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进行总结如下: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书籍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概括书籍)。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书籍架构)。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作者意图)。

文中详细的阐述了所做步骤的的意图效果,并在方法上多次使用了范例,让人清晰明了的理解,并使用该方法对自己的本书籍的两章内容进行了纲要总结。运用以上规则告诉我一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要如何将架构列成纲要。方法生动有趣。

在以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我尝试着对此阶段进行了纲要总结:

(1)找出理解段落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

(2)找到作者主旨,诠释作者意图。

(3)找出作者论述,进行前后证明,清楚了解作者观点。

(4)寻找确定作者提出的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问题。

在尝试纲要总结并对比文中作者对自己内容纲要的总结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练习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以往的常规阅读,在总结的过程中我进行寻找思考总结精简,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印证与练习,相对于以往的做法,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达成共识,并尝试加以自主的语言进行描述总结,并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2)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以上规则我在了解过后,不仅对于我参加教研活动的分析给予了极大的启发。对于各类书籍的阅读我似乎有茅塞顿开之感,使得我有种把以往的书重新翻出来再读一遍的冲动,来印证这些观点,在实践中印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现在的大部分网络阅读本身也许是轻松的、愉悦的,但是专业书籍的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应该是严谨的有目的的,是对我们自身的提升重要手段,在成人的自我学习生涯中是尤为重要的,懂得如何阅读书籍就如同如何制作食物一样重要,他使得学习过程更系统,知识吸收更有效率,在过程中能自主的对书籍内容进行思考评价,增长智慧,而不是在各类思想充斥的互联网时代,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真的要拿起旧时的书,期待着在已经翻过的土地中再次挖掘出新的宝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大专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开展论文。

2015“伯鸿书香奖”同一本书主题阅读活动启事。

浅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艺术导入论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近年来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的快,作为90后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不了手机,我们获得知识、咨询或者说了解世界大都都是从手机各个平台推送获得。我一度以为我真正的会阅读,但直到看了一遍这本书后我发现之前自己的读太过于单薄了,可能连浅层都没有突破,更没有体会到阅读文章、书本的好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过于丰富,所以我想从改变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我工作的影响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在今后阅读书本时我要主动的阅读。第一,主动的去看一下对自己有用的书籍。例如,我现在在文学方面的能力有缺失,我会去主动寻找这类型的书本,从基础阅读开始不断深入。第二,得到讯息,理解内涵。就拿看报纸来说,主动的阅读不是我去随便找一个新闻片段来读、看新闻撰写者给出的结论,而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则新闻的内容,为什么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事情与它有关联,有什么相类似的情况,两者的差别在哪里……要去积极的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这对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会大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从而很快的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学会主动思考抛除固有思维。对于刚刚经过十六年学校教育的我来说自主思考是特别难的,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遇到不懂的立刻找老师就对了,因此我的主动思考能力特别的差。而在艾德勒的这本书中告诉我指导型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应该要被放在第二,因为指导性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可能在前期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来入门,但是后面的必须要靠自己去想,不能一味的跟着前人的脚步。只有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思考和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并加深记忆、加深理解。要动脑子自己思考并调动感觉和想象力参与其中,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读书和工作一样,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味的依赖他人的经验是不能够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作为职场小白很多工作都要等自己上手了才会真正体会工作的难度以及意义所在。我要在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最后要循序渐进,多次阅读。在艾德勒的书中有分阅读层次,分析阅读,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终极目标几个大层次,里面的小的就更不用说了。在此前我阅读书本的习惯是只读一遍,读完了故事情节便好,但如今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我完全没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完全没有斟酌作者的用词造句。真正的阅读书籍应该要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反复阅读才能够与作者对话,使自己得到升华。正如看《红楼梦》来讲,我曾看过一遍电视剧版本的,但当我买了书再看的时候发现很多从电视剧里没有办法得到的感受,曹雪芹的用词都是极其讲究的,他的用词与当时的朝代背景息息相关,只通过两种方式我便发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工作中也应当如此。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先制定一个大框架,再去分条列项,最后在通过实际的落实增加细则,才会使工作更好的开展落实。

我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并多次回读这本书希望从中读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作者所说的阅读好书的意义,也将阅读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蒋金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先决定自己读什么样的书,你的读书目的又是什么,谨慎的挑选你所要仔细阅读的每一本书。

读书不同于电影、戏剧等其他文化生活。一本书无论他的质量如何,在你仔细读过之后,其中的思想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世界观,从而对你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障碍。我认为这才是你读坏书(或者说不适合你的书)真正的成本,而不是大众所认为的你花在阅读这本书上的时间和购买本书花的金钱。

挑选标准和方式:

你应该去当地最大的书店或者图书馆,用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方法来快速找出你所需要阅读的书。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豆瓣这样的书评网站也可以帮忙你挑选出适合你的书;朋友的推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经过你的检验标准;你应该用千万分的小心来提防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这些往往是不适合你的或者是一些理论肤浅的书。阅读你所感兴趣领域中的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常销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名著是另外一个需要你提防的陷阱,虽然名著往往也是常销书,但是大部分人阅读名著的促使动力往往是名著本身(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阅读名著),而不是你是否适合读这本书;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名著往往只有历史价值,而无实用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精读书。

在读完本书后,以后我的读书计划应该是:

一本书应该至少读2—3遍。第一次用很快的、不间断的速度读完,在我认为重要的文字段落下面划线;然后马上用比较慢的速度再重读一遍,在我认为重要的章节反复细读,中间要做读书笔记,可以尝试去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不时的去查一下其他的资料来检验本书的理论,最后要判断这本书对我到底有多大用处,是否值得重读;如果本书值得读第三遍,那么1—2个月后,我会先对照着读书笔记,用一段时间来回忆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那时候还能够记起来的东西才是我真正学会的。然后再速读一遍本书,看看我还有什么地方是遗漏的。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反复读好书并学以致用。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本书在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好书是可以与你的心智一直成长的书。你最初阅读好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样的书很少,不会多于100本,就算你放宽一点标准,这样的书也不会多于500本。

对于此类好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复阅读,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将从中学到并认同的东西主动地尝试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

本书的一些缺陷。

和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这本书虽然整体架构很不错,但是行文啰嗦(让我想起《长尾理论》)。大部分精华其实用2页纸就可以说完,并且80%以上的精华集中在第一篇中,后面几篇只是基于第一篇理论的展开。举的例子由于文化差异,所以并不能很好的为东方读者所吸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终于重新读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耗费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回答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在所有阅读之前,阅读的目标最重要。书中提到,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阅读目标。作者给出了没有读好一本书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自身不是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也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读不好一本书,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必然是对其目标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做到主动阅读,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即为能提出问题来。任何时候能提问,能大胆提问的人都不容忽视,且不论提问水平的高低,至少说明两点:一、有足够的勇气来质疑业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论描述或实践内容。二、有足够的想象力来作出与主题相关或联想的思考,这两点都说明了他是在认真阅读且积极思考的。

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由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就会主动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提问。明确的`目标作者也已提到,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自身的理解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好一本书来进行阅读。选择好一本书至关重要,如书中所说,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以读历史书为例,有人说,读史有心机,读史就是要读出智慧、韬略和心机(此处心机一词是褒义)。如何选择历史书很重要,由于当今电视普及,受各种古装剧影响,太多人不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匮乏。若真想读点正儿八经的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应该请教学历史的老师或同学,多请教几个,若都选择同一本书,毫无疑问,那本就是经典了。

他们至少比我们外行要懂行情,因为隔行如隔山嘛。同时也可以看伟人名人在看的是哪本?比如毛泽东同志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那么毋庸置疑,该部书肯定是经典,值得阅读。检视阅读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分析阅读是全书的重点,能不能读好书,把书读进去,分析阅读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个规则:(1)分类;(2)简述整本书的内容;(3)分级理出重要目录;(4)找到中心问题(内容或思想);(5)找到关键词并确定其含义;(6)找到关键句子并确定句中主旨;(7)找出或构架出作者的论述;(8)找出作者的答案。通过八个步骤即完成了我们的分析阅读部分,但显然这是不够的。

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就意味着所阅读的书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会去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质疑,要有怀疑精神。作者说得对吗?是全部对还是一部分对,如果一个人完全赞同一本书的观点,他极有可能就没有读进去,没有思考,或者是这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让他不得不诚服于作者,那他读下来不会有大的启发,至少说明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无法做进一步阅读或思考。分析阅读要能怀疑,敢怀疑,勇于挑战作者的观点。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现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阅读成就你我,阅读点亮人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这本书也是流行很多年了,基本上作为如何“正确”阅读的一本工具书在被各种推荐。

其实首先对于受众来说,你得先问你自己,正确和阅读之于自己的含义。

你想要正确的阅读,即意味着你在怀疑自己过往的阅读的方式是否存在疑问的地方,所以你才期望这要修正自己的阅读,变为正确的阅读。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怀疑的想法了?

一本书看完一遍后,忘记书中的内容了?那么你希望的是提升你阅读的学习力。

如果你阅读的书目大多是畅销书或者网文小说,你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享乐,为了舒服,为了纯粹的增加资讯方便以后的谈资,那么我相信你其实没多大必要来看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完成的很早,那个时候信息匮乏,人们获得书籍的手段和花费都比较高成本,而且出版的书籍纯粹消磨时间的娱乐性书籍不多,不像现在,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把阅读书籍当作思考和提高精神的工具了,而只是娱乐的一种消遣方式,所以作者说的阅读一本书的方式显得会比较功利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增值的。

其实读书和做试卷甚至各种工匠活一样,它是一个重复且提炼经验的过程,如果你寄希望于长久的、持续的通过阅读来自我学习,获得成长的话,阅读它必然是一个耗费精力耗费时间的事情,如果你依旧抱着当下知识付费这样,幻想买一两个课就学会了一门课程,幻想看完这本书就在阅读书籍的路上进阶,那就不用太当真了,睡前听一听十几分钟的拆书和小课堂就吸收那些过一下脑海的总结就能成满腹知识的达人的事情真是跟去一趟拉萨就完成了精神救赎的想法一样不切实际。

你要记住,所有的自我经验的增长和自我技能的增长都是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熬出来的,如果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理解力“,”提升自我“,”通过书籍来洞悉一部分有价值的经验“,去获得显著的成长,去汲取历史上最具智慧的前辈们的精神财富。那我强烈推荐你花时间,仔细地读这本书,无论过程有多少阻碍,无论你觉得字句粗糙难以吸收,甚至读不下去,我都建议你看完。

不要被读书的欲望控制,多读不如精读,况且知道资讯远不如明白和理解重要。现在正切在花时间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而这些有阅读习惯的人,也只有非常少一部分人懂得如何阅读(比如我),读完这本书,如果你觉得书中内容对自己帮助不大,我相信这不可能,不管是选择还是分类,还是对于阅读的几种方式的概括,这本书都从普及以及工具性的角度去帮你分析步骤了,而如果你依然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无非是过于鄙视权威带来的负反馈,亦或者是只是粗略的翻了一遍,并没有按照书中说的去实践,甚至都没有做完最后的实践习题,当你真正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去尝试,你会发现每一次按照书中的方式去实践,都会让你更好的学会阅读,而不是过眼就忘。

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和拆书在网上有很多,其实你看目录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就如同教材课本上很清楚的条目一样,而且作者说的很细,虽然有点繁琐和啰嗦,但是步骤和阅读的深度要求都如条斯理的呈现的读者面前,你只要按照书中说得那样做完后续的实践习题,都能感受到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我自己也是在按照作者说的做了后面的附录习题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会阅读的人,需要加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干货挺多,非常全面的去说明了什么是阅读,以及如何去更好的阅读。

对于更好的阅读,作者以四个层次去作了阐明。本书阅读周期挺长,大概按自己的理解总结下四个层次的阅读,可能与原文有所出入。

1.基础阅读: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已在识字读句阶段已掌握的阅读,是最基本的阅读,不涉及读书技巧。

2. 检视阅读:快速阅读或者粗读的另一种说法。这种阅读方式要求你在阅读的时候,要快速简略的读完。不要纠结于生僻字/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不能回溯读已经读过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得你能在读完后,可以回答1)这是一本什么书2)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3)还想在读一遍吗?/这本书有趣吗?这个速度可以使用指画法/眼睛扫视法...

3. 分析阅读:精读的另一种说法。通常一本书,在快速阅读完之后,如果值得再读,才会使用分析阅读。这个阶段就是通过分析阅读,把主要的主旨以及各个分论点都找出来,最后把全书的骨架架构出来,以笔记的形式呈现。

4. 主题阅读:就一个话题而言的多种书籍的同时阅读。这样的阅读,一般用在研究某一个话题的时候才用到。这种阅读的第一步是拟一个书单,然后利用检视阅读去筛选合适的书单和重新整理话题。然后找出这些书籍的异同点,提取自己的论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题记:将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已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习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分析阅读,检视阅读是你提出的问题,而分析阅读是脱离你的存在,用系统的方法来读一本书,这样就不会跳过你本身局限的问题,全面的了解书中的知识点。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详细的过程就不再描述,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进行分析阅读?个人推荐:思考快与慢、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会尽快功课。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已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创作的工具类书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全新读书方式,一种从求知到融会贯通再到持续探索,再去求知的一个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闭环,而我们则是“被动”的享受在其中。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比喻、案例结合自己实际操作的图片,让初学者很容易养成这种好的读书习惯。“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作者用这样的灵魂拷问把我们带入到了他的读书笔记世界。

“在此时此刻觉得没必要记录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影响你的态度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甚至为工作提供启示。”凭借着这种对“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感悟”的重要性这一点达成的共识,作者很容易的把我们带到了阅读之前就开始记笔记的道路上。因着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爱好或者工作需要而主动选择想要阅读的书,在阅读积极性上自然就要高一些。接下来作者通过案例介绍了记读书笔记的几种技巧: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可以粘贴任何跟笔记内容相关的文字、剪报、照片等等。这样自己用心制作摘抄的过程会有一种仪式感,帮助自己把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延续下去,另外,按格式标注统一的日期不仅对以后的检索有帮助,它还回避了时间的压力,无需给自己定任务,减少了记笔记的抵触感。

不仅如此,当你抱着要记点什么的心态去读书时,往往会更加在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往往会再思考一下作者写这个故事或者案例的意图。当你读完一整章而什么也没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呀,怎么就到下一章了”然后,放下书仔细思考这一章,问自己“难道没什么收获?”或者回看这一章的目录仔细回想……这样坚持记读书笔记的感觉太美好了。

当我们被作者引导而体会到了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时,他紧接着告诉我们:别急,还有更妙的。如何让读书笔记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和知识系统,使你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博学、富有创造力的人。是的,这很很神奇,但作者用案例告诉你这也许一点都不难。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创意”、“设计”、“营销方案”等字样儿保持着相当的“敬畏”之情,因为总觉得这些都需要“灵感”之类的神秘力量垂青,才会在你脑子里“咔嚓”一声蹦发出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信心增加了,因为像我一样“不怎么受垂青”的人通过信息的积累,科学的存储,养成良好的回顾习惯,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正确的碰撞方式,我们都可以做到在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有用的信息,使之发挥作用,变成你脑中一个不错的注意,或者笔下一篇应题的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要无动于衷,应该马上查找、翻阅笔记。在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回想当时的.思路,再与现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让书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读无法比拟的。

凭着自己感兴趣的点选书是自己有意识的去获取信息,比盲目的拿起一本书来读,做到思维集中要容易的多。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来阅读,更加有效的迫使你思考,尽可能多的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使之升华。经常回顾曾经的思维火花——读书笔记,把握任何让自己思考的时机,有感兴趣的问题,有灵光一现的感悟,有工作上的需要,都可以凭借着检索系统快速的找到对应的笔记,对照自己当时的想法跟现在信息碰撞出新的创意,这就是读书笔记的回馈,它成为了你自己的思想,并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信息,不断的学习、成长。如果检索发现没有这一类的笔记怎么办,那么恭喜你,又可以去找书了,再一次投入到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美好的过程。

就是这样,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会让你不停思考,不停回顾,不停探索,永远处在获取智慧的快车道当中,一路狂奔!

相关范文推荐
  • 11-14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班会演讲稿(优质19篇)
    演讲稿的内容应该与主题紧密相关,不应偏离主题或泛泛而谈。这些演讲稿范文展示了语言的精彩运用和思想的独特观点。老师们好!同学们好!首先感谢成都商报发起的这次意义深
  • 11-14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大全(21篇)
    通过撰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教师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
  • 11-14 教师职业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活动的感想和领悟的总结,对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非常有帮助。请看以下一些培训心得体会,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我有幸在日照师范
  • 11-14 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讲话大全(19篇)
    生产的规模和方式的选择,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 11-14 项目绩效目标自评报告提纲(模板18篇)
    制作提纲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或报告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提高文笔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提纲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 11-14 迎新生晚会主持稿结束语(通用16篇)
    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场合担任主持人,感谢大家的鼓励与支持。请大家关注以下几篇有关主持人的专业论文,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d:今夜,歌声飞扬,我
  • 11-14 新冠肺炎培训方案(通用18篇)
    培训方案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员工和业务需求。随后是一些培训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流程图,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培训计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
  • 11-14 市场工作计划书(精选16篇)
    工作计划书是一份对工作任务、时间安排以及目标达成进行规划和总结的文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工作内容和进度,
  • 11-14 家具来料加工协议书范文(14篇)
    加工可以使原材料更好地适应生产的需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近年来,加工行业发展迅速,以下是一些加工企业的成功经验分享。乙方:_________公司(香港)。双方在
  • 11-14 一年级安全教育教学计划(优质19篇)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计划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