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全(19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全(19篇)

时间:2023-11-17 09:37:34 作者:琴心月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全(19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行为,它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了吧?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找改进的方法。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重视。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们需要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全面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我们应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反思的一些案例,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改进的思路。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今天,我观看了《鸦片战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销毁鸦片的那一刻,当时,人们把许多害人的鸦片倒进水里,老百姓叫啊、跳啊、唱啊,十分的高兴!

1837年的中国,鸦片已成为危机中国民生的严重弊害,许多人因为吸食了鸦片而做出些十分怪的动作,有的还面临死亡,商家也因为没有钱而破产。林则徐提出了六条禁烟方案。1839年在广州收缴英国船上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20天共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254斤。这是多么大的数字呀!虽然现在已经没有鸦片了,但我们一定要记住鸦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1、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3、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二)教授新课。

1、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场景“虎门销烟”、观看视频“鸦片输入的影响”、“火烧圆明园”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2。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学生一般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教学中难点。难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保存了封建主义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学生易说解以为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所以是教学难点。难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导入设计:

【多媒体显示】课前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鸦片战争》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提问】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反映了什么事件?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入本节课题,问题探究一。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鸦片战争。

【多媒体显示探究】一、虎门销烟。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

年份英国输华值中国输。

英总值入超正当。

贸易值鸦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3、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美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2)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讲解,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发动战争的可耻,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培养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林则徐的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出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的原因,以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落、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重点。

2、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难点。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难点是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也是难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补充一些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史料以及清政府如何腐朽的资料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西方走私鸦片借口发动战争的险恶用心以及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可结合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战争的过程;可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比各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可以用对条约内容的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办法总结归纳: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加以指导,并辅助以学案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学案及练习题。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教师可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指出第四单元包括10——17课,主要介绍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1的历史,我们讲其称之为中国近代史。要想学好这一单元,必须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指出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这就是第二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等等,一浪高过一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解。

一、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用多媒体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50的四段,请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为:(1)你能归纳出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吗?

(2)中英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在学生看完课本、思考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1、将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情况对比制作成一张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综合五方面对比中英两国的实力差距。

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落后的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政府财政困难军事船坚炮利军备废弛外交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综合综合国力强大腐朽落后教师在讲解时需指出:(1)政治上,英国于1688年光荣革命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中国则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官僚机构腐败,走向了没落。当时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扳倒,嘉庆吃饱”之说,足见社会制度之落后。(2)经济上,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工业首强。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科技大量运用于生产,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使中国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远远落后于英国。(3)军事上,英国在海军方面在世界上拥有绝对优势,曾打败了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可谓“船坚炮利”;而我们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和挥霍无度,政府连年削减军费,清军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的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制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两百多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4)外交上,16——19世纪以来,英国不断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其殖民范围已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号称“日不落”帝国,正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正在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面对险境,面对落后,腐败的清政府没有任何有效举动,甚至是忧虑,依然闭关锁国,拒绝和外界来往,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以插入一张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漫画,以此来描述清政府的心态。)。

清政府闭关锁国。

2、正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所以在众多外商要求通商的情况下只设置了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关口,那么贸易情况怎么样呢?由此提出让学生来回答第二问:中英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教师在此处可向学生展示图片“19世纪初中英对外贸易图”)。

单位:千万元。

18181827年1831年。

19世纪初中英对外贸易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后指出:中国出超(出口进口),英国入超(进口出口)。提问: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来看,当时的中国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为什么还会出现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赚钱而英国亏本的情况呢?回答:这主要和双方对外贸易的商品有关:中国出口的多是茶叶、生丝和药材,这些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优势行业,在西方很受欢迎,有很大的市场;而英国卖给中国的多是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作为消费者的农民是极端贫穷的,无购买能力,所以,英国商品在中国只能滞销。但这并不是英国和中国做生意的最终目的,他们要的是使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英国人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鸦片,大肆的向中国倾销鸦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幻灯片“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吸毒人数:200万/35年。

掠夺白银:3—4亿两/40年。

提问,请学生说说什么是鸦片?它有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下一张幻灯片“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以请学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接着教师指出,道光帝命令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缉拿烟贩、整顿海防,这就是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可以用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幻灯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

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敢于抗争外来侵略的林则徐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损害了英国烟商在中国的利益,激化了中英矛盾。于是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因其爆发和鸦片有关,因此称之为“鸦片战争”。而虎门销烟也就成为其爆发的导火线。

过渡:下面我们就接着来了解和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1、经过:战(林则徐)——和(琦善)——战(海龄)可以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经过,接着教师再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简单讲解经过。指出英国曾七次进攻广州,都遭到林则徐的顽强抵抗,于是英国放弃广州,一路北上,在经过定海等地后,直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大为恐慌的清政府于是弃战求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退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军“议和”。在议和过程中,英军竟然还强占我香港岛,于是道光感到有失尊严,又对英宣战。当英军进攻镇江时,满族将领海龄同敌人浴血奋战直至牺牲。(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2、结果:为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可以用多媒体打出条约签字现场图片)。

项目内容影响和危害割地?割占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

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赔款?2100万银元。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

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通商口岸?开放广厦福宁上。

五处。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

掠夺原料议定关税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教师在讲课时要逐一分析它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危害。(可结合幻灯片“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图一。

图二。

图一和图二分别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结合课本p52历史纵横,指出除《南京条约》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关于这几个条约及其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知道就可以了。

3、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教师在此处要强调: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是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一系列权益的丧失,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三、战火再燃。

1、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由教师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虽然英国在中国获得了一系列的侵略权益,开放了一批通商口岸,但是英国人发现他们的商品在中国依然滞销。于是他们觉得肯定是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太小,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于是,英国联络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希望以此扩大侵略权益,在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在这里要注意讲清:这次战争的发生和鸦片无关,为什么要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这次战争在性质、目的和结果上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类似,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用多媒体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利用图画简单讲解战争经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难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正确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学指导】。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

什么危害?

2、开展禁烟运动的清朝大臣是谁?他是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

开展禁烟运动的?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3、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请简要评价林则徐?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原因、发动国各是什么?最终结果怎样?

2、《南京条约》签署的时间、双方、内容各是什么?

3、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精讲透析。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拓展】:

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适当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情况,理解难懂的概念。

按照社会性质划分,人类社会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主要社会形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介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间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

【自我评价】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学习心得】。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本课是八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课,因此在导入语的设计上,我主要体现上下册衔接兼本书导入功能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提问、启发诱导、设疑等思维训练的方式启发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活动,充分利用课本小字及课后检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程,从而沥青本课线索及知识重难点,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及主动创造思维,完成课程目标及情感教育,效果良好,不足部分在于学生课后作业历史专业术语及语言整合能力,还待于不断提高。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知道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课本相关的知识。

【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鸦片,吸毒有何危害。

【师生活动】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六页,看一下ppt上展示的罂粟花图片,这种妖艳美丽的花朵与鸦片有怎样的关系呢?什么是鸦片?吸食鸦片有怎样的危害呢?请在阅读卡里找到答案。

学生:(阅读之后给出答案)鸦片是一种毒品,吸食可上瘾,致命。使吸食者倾家荡产,败坏社会风气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图片和读材料中认识鸦片,有意识地提取有效信息。这样的导入比较适合八年级的学生,使他们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到图片上,然后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师生活动】我:吸毒者一般都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失去劳动能力,因而毒品在全世界都是被严禁滥用的,只能取少量作为医疗用途。而正是这样一种危险致命的毒品,却在十九世纪初期被英国商人大量地走私倾销到中国。

学生: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是4000箱,18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我:如此大量的鸦片流入中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页到第三页的内容来总结一下。

学生:一是白银外流,二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三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是民风日下。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学内容】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师生活动】我: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有这么多的鸦片进入中国,腐蚀着当时的中国社会,于是朝廷中出现了两种主张,一部分大臣认为,不用过于紧张,慢慢禁毒就可以了,而另外一部分则认为禁烟刻不容缓。那么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的大臣,你们会建议皇帝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学生:立即禁烟。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社会问题,真正体会当时爱国人士的忧心,假如答案出现说不必立即禁烟,要进一步询问学生这样回答是出于怎样的思考,同时根据情况给予肯定,因为历史上确实有朝臣有着同样的建议。而最终皇帝决定听从林则徐建议立即禁烟,也是因为林则徐奏章中说出了皇帝最在乎的统治大权的问题,财政。所以很容易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立即禁烟是当时中国不可选择的自救道路。

【师生活动】我:同学们的想法与大臣林则徐不谋而合,他当时就上书给道光帝说到,如果不尽早禁烟,清朝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能当军饷的白银了。这一下就让道光皇帝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奔赴广州查禁鸦片。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三页剩下的文字资料,回答我的问题,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呢?学生: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我:之前让同学们自己学习了虎门销烟的故事,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他所知道的虎门销烟。(学生讲完之后根据时间来决定是否播放视频,以及给学生讲解销烟与烧烟的区别)我:那么老师接下来就要提出问题了,请同学们一起回答,虎门销烟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学内容】了解鸦片战争的时间,结局以及影响。

学生:从船上的大炮上看出来。

我:英国在海上的实力远超过当时的中国,中国显然是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了,但是我们看一下第五页左边的战争形势图,有没有同学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英国军队同样的路线进攻了两次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阅读第四页的正文部分,来告诉我答案吧。学生:因为前期林则徐在海上有积极防御,后来被撤职查办,南方海域才彻底失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图的同时,学会在图片细节中收获不同的历史信息,带着信息中自己发现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让他们明白历史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知识是非常有趣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是值得去深入了解探究的。

【师生活动】我:战争的结局,当然是中国战败,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条约使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转变,从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呢?我给大家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解释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失去了部分主权,一部分自主,失去的部分主权由殖民国家行使。在经济上呢,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当时中国既保留着当时自己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同时还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了列强殖民经济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带着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疑问,来解析一下南京条约,同学们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南京条约有哪些内容呢?学生:答出四条内容。我:首先,我们看到,香港岛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土,在条约中被割让给了英国,这就意味着国家的主权以及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香港岛变成了殖民地,归英国管理,这就是我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再看赔款一条,这一条虽然不关乎主权,但是金额巨大的赔款并不是从皇帝的腰包里出,而是从国库里拿钱,国库的钱来自于当时农民上交的税收,所以赔款无疑会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了英国殖民者倾销货物的地区,冲击了自然经济,在经济上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路,同时也让他们的侵略势力突破了海上防线,渐渐向沿海地区渗透。最后一条,则是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中国的关税始终处在英国人的监视之下。所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生: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设计意图】这一提问如果学生可以直接给出答案,说明前面的解读应该基本已经被了解,如果学生有懵懂的感觉,就继续回到南京条约的解读中,让学生发现,鸦片在条约中几乎没有被提到,赔款也不是主要项目,结合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通商口岸的位置,让学生明白,通商才是英国人的最终目的,然后回答这一问题,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出答案。

【师生活动】我:最后,我们一起来回忆今天学过的内容,复习过后有一道思考题,大家下节课来一起回答。

本课结束。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西安使用岳麓版教材。岳麓版将课程标准必修1的两个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整合为“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个单元,“鸦片战争”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因此,鸦片战争的篇幅很小。尽管编写者已经努力展现细节,但用于教学仍感欠缺。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必须从马嘎尔尼访华说起,由此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再从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中西差距就看得很清楚了。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惊醒,《南京条约》的危害大都是后人的认识,当时大多数没有这样清醒的概念,因此条约的影响可以点到为止。我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过程与方法”:

(2)讲述鸦片问题的由来,讨论鸦片问题的危害;

(4)讲述新思潮的萌发情况,讨论民族“觉醒”问题。

导入:同学们初中学习过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还有什么印象?

第一个环节:两个国家。

1.两份“国书”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率领一个约800多人的使团,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致乾隆皇帝的信函。

同学们看这封信函的一部分内容: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阅读):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凡英国尚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词语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乾隆皇帝给予这样的答复(要求学生阅读):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对这两份“国书”,同学们怎么看?

2.两张礼单。

展示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两个现象。

(1)中国现象。

电视剧《鹿鼎记》中兵部侍郎明珠说的一段话: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补充讲述: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2)英国现象。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4.两种认识。

(1)中国看英国。

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鸦片战后》。

(二)97页。

材料三: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2)英国看中国。

马嘎尔尼没有达到出使中国的目的,离开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一路之上,马嘎尔尼对中国社会进行的详尽的观察,形成了对中国的认识: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第二个环节:祸起鸦片。

1.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仅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对外国商品基本没有需要。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1799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四千多箱,到1839年,猛增到四万多箱。

展示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对于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官员上书道光皇帝:

材料二: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皇帝授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雷厉风行,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利益。

3.战争烽烟。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曼彻斯特的三十九家公司联名上书外交大臣:“作为工业者的我们,不但因近来的中国事件失去了这个市场,而遭受损失„„我们的资财大部分都卷入了这种贸易。这个贸易的停顿,我们的货物被扣留,对我们已极为不便,而且将来可能遭受极严重的损失”。他们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中国方面这种侵略行为,给予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

英国下院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议案。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一场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可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第三个环节:“旷世”战争。

1.瞠目结舌的数字。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

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2.匪夷所思的攘夷。

在鸦片战争中,出现过这样一些现象:

(1)杨芳“粪桶阵”御敌:1841年,清政府派“名将”杨芳前往广东“痛剿”英军。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杨芳认为洋鬼子一定使用了什么“邪术”。为了对付这些“邪术”,杨芳传令各地保甲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让污秽的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上,必然大败英军。结果,粪桶未能抵御住英军,我们还是战败了。

(2)奕经“五虎御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3)裕谦“剥人皮”御敌:在鸦片战争中,为了惩戒英国人,裕谦决定剥英国俘虏的人皮。裕谦在写个皇帝的奏折中报告:“先将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留作奴才马韁,再行凌迟枭示,其黑夷咪哈叨亦即戮取首级,剥皮枭示,俾众咸知奴才有剿无他,以杜其首鼠两端之念。察访兵民,无不踊跃称快,所有赏项,奴才已饬粮台查明照格发给。”结果,“剥人皮”没有震慑住英国人,裕谦还是战败了。

教师点拨:作为军人,裕谦是有血性的。镇海失守后,他投海自杀,实践了“城存俱存”的誓言。但是,以“剥人皮”对付英国人,使民族自卫变成狭隘的仇恨宣泄,它除了宣泄一下愤恨的情绪外,也许更是一种无奈。它虽然显示的情绪和意气,但却不能显示理性和力量,并不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第四个环节:历史何以至此。

1.战败的“代价”

1842年8月,英国军队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要求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内容,思考《南京条约》的影响。

2.中国的“觉醒”

(1)懵懂的“觉醒”

经过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人,感觉到世界的变化,开始关注世界。

介绍两本著作:《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瀛环志略》:是徐继畲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徐继畲改称英“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够平等的看西方人了,这也是一个进步。有人称徐继畲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补充说明:这两本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太大的影响。《海国图志》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倒是后来在日本翻印几十万册,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徐继畲被罢官后,《瀛环志略》一书也被禁。

(2)还没有“觉醒”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材料二: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谕耆英。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记载:“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1860年10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3)何时才“觉醒”

被清王朝视为千年和约的《南京条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长期和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放火烧了圆明园。中国清政府再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经过这次战争,中国人真的惊醒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来到上海,刚和外国军队接触,就被震撼了,感叹“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湘军将领胡林翼奉命进剿太平军,看到在长江上逆流行驶的外国轮船,船速非常快,当即“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据说,临死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天要变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开始真正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终于放下了天朝的架子,开始与西方“正常”打交道了。

再后来,甲午战败的耻辱,更是惊醒了中国人,一场变法自强的政治改革运动开始。

问题: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

——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先生说:“吸取历史教训的前提,是历史要大体上是真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假历史,就只能被坑害。”

张鸣先生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明确的观点:一是要讲真历史,只有从真历史中才能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二是指出了讲假历史的后果——“坑害”和“被坑害”。

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坑害”和“被坑害”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些老师常常被所谓的历史结论左右,被定势思维束缚,人云亦云,不去深入探寻历史的本源,根据所谓的历史结论解读历史,以论带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视教材为“圣经”,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历史,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坑害者”的角色,那么学生也只有“被坑害”了。

拒绝做“坑害者”,这应当是历史教师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坑害”就会少些,当然也能更好的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不去“坑害”。

受学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简练。这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证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容量,但这样做也抽取了历史中最丰富、最鲜活的东西——历史的“血”与“肉”,只剩下一堆干枯的历史“骨架”,嚼之无味。

受教材这种“特色”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成了“骨架”,一节课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惟独缺少了丰富的史实、丰满的人物。

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一切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具体史实构成的,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历史的细节,才能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更好的理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中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1.从“两份国书”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命出使中国,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乾隆皇帝也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信。阅读和分析这两封信函,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2.从“两张礼单”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乾隆皇帝也给英国国王回赠了大量的礼品。观察“两张礼单”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3.从“两个现象”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电视剧《鹿鼎记》兵部侍郎明珠一段精彩的道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状况。1760年继承英国王位的乔治三世力图扩大王权的失败,反映了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4.从“两种认识”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了解世界。反倒是英国人,对中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可触摸的历史,一点一点的推动和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理解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思考历史——摘下眼镜看鸦片战争。

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总是习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历史,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历史。这样看历史,总也看不到历史的另一面。

对鸦片战争这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果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转变一下观念、转化一下角度,或许也会有新的发现。

1.对于“侵略”的思考。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要求都不加区分的归结为“侵略”。

鸦片战争前,英国希望发展、扩大和中国的贸易,这是工业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则不需要这种贸易。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贸易要求都斥之为侵略要求。

对于《南京条约》,也不能将其所有内容都视之为英国的侵略要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这些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而条约中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反映了工业国扩大贸易的经济要求,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侵略。如果把这也视为侵略,就等于肯定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的正确性,肯定中国与世隔绝的合理性。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如果只盯住“侵略”二字,对一切问题、现象的分析、判断都从这两个字出发,这是一种思想的偏执,这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这样教历史,学生可能就只记住了两个字:“仇恨”,这恐怕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2.关于落后的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后,不仅是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反映在中国对世界的无知,反映为中国人的愚昧。

从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些官员的言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从鸦片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式的愚昧。一场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以这样一种愚昧的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值得思考。

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要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民族,改变观念也是最重要的。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关注到中国人观念的落后,只是一味的强调制度、经济落后,不利于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挨打并非完全都是因为落后。当英国要与我们谈判发展贸易问题的时候,我们以天朝自居,拒绝与英国人进行任何接触;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敢于扣押英国政府的谈判代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候,我们敢杀外国公使,攻打外国领事馆。我们这个民族封闭太久了,不了解这个世界、更不懂得世界规则,干很多啼笑皆非、荒谬之极的“违规”之事。这些是否也需要反思呢?从一定意义上讲,“违规”同样也要挨打!自我封闭也会挨打!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完全准备好了吗?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了解吗?如果能从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课是一节课一节课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课只能按照教材所述内容去讲授。放宽历史的视界,也许更能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看“鸦片战争”能向前看到到康乾盛世,或许我们能看的更真、看的更准、看的更清,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的会更到位。

把看“鸦片战争”能向后看到到甲午战争,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思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又回到“太平盛世”的梦幻中,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普遍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仍然沉醉于美轮美奂的天朝盛世中。我们这个民族对伤痛忘却的太快了。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圆明园的冲天火光,才将国人惊醒,中国真正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再败于东洋“撮尔小国”,天朝梦醒,一场变法运动由此揭开。

建立起历史的链条,从长时段看历史,会看得更清。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也就不会被“坑害”了。

为了历史的尊严,为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多讲一些史实”。

初中历史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华民族遭受了列强侵略带来的屈辱,也在反抗中开始了民族复兴、融入世界的探索。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东方农业文明的强烈碰撞,它碰撞出了殖民者的贪婪蛮横,也碰撞出了清政府的愚昧落后。本课主要讲述了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第一战,《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材料处理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状况及林则徐虎门销烟有所了解,但对鸦片战争之前的英国情况了解很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还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不强。但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阶段,处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他们渴望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鼓励,个性意识逐步增强。

3、教学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确定的课程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鸦片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了解虎门销烟,并且在虎门销烟中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看待近代东西方的碰撞,客观的看待战争带来的影响。

4、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这一课主要采用大量的史料来指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的基本方法,更是从这一角度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教育的课程基本理念是普及历史常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得目的。所以本课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把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和人文素养”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基本方法放在重点位置,所以提出了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的是基础知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文素养。

二、课标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知道战前中国全面落后于英国;认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通过分析《南京条约》内容,培养合作探究、研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理解。

五、教学方法。

导学案预习,图片与文字材料展示,问题引导,情感影响,概念解释,概括总结。

六、教学器材。

多媒体,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014今年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ppt给出材料一),同学们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毒品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吗?接着教师出示(ppt给出材料二)两组图片,让同学观察归纳近代中国和英国两国的不同,让学生对比,分析,归纳二者的不同,了解中英两国的社会差异。(约3分钟)材料一:

北京警方证实柯震东涉嫌吸毒在2014年8月14日被北京警方拘留。8月29日凌晨1点,行政拘留期满获释的柯震东正式获释。

2014年7月31日,网友微博爆料张国立之子张默吸毒再被抓,随后北京警方证实这一消息。2014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导演张元、编剧宁财神(本名陈万宁)先后因为吸毒被警方控制。被抓后,宁财神一再承认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吸毒行为“表示深切的歉意和懊悔”。7月6日,宁财神在微博发道歉信,表示已经走出拘留所:“感谢上苍,在我年近不惑、尚未彻底迷失之前,赐我重生的机会!”

——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设计:从现实的例子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历史科学思维。材料二:

纺织:

赶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英两国的社会差异。

2、新课讲述。

“两国社会发展差异虽然很大,但同学们看地图(出示ppt一张世界地图)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英国为什么侵略我们国家呢?”让同学们发言回答(、、、)接着教师用多媒体(ppt)分别给出材料,让学生分析思考回答:根据材料三回答英国人最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何种情况?根据材料五回答:他们采取了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根据材料回答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鸦片贸易。(约5分钟)。

材料三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00万磅。英国生产的工业品远远地超过了英国甚至欧洲市场的需求。

——引自舒群: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否开始于鸦片战争(兼论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四1827年以前英国资本家曾多次在广州试销棉纺织品,结果连遭亏折。1821年运至广州的英国印花布、剪绒、天鹅绒亏本达60%以上,1826年输入的棉布也亏本10%左右,他们曾叹息道:“销售英国棉纺织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引自严中开《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五到19世纪中叶,中国长达近百年的对西方世界的贸易顺差,造成了世界贸易格局的恐慌性动荡,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长期流入中国。

——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设计意图:出示地图,引发学生好奇,历史与地理知识的链接。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

3、用多媒体ppt出示统计图,图片,同学们请仔细观看图片,并且说出鸦片输入对我国的影响。让学生回答。“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办?作为学生、作为官员、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让学生回答。自然地引出虎门销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源略)。(约10分钟)罂粟花:

鸦片输入量: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结合学生的回答毒品的危害,步步深入,渗透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视频可以直观在现虎门销烟的场景,多种形式展现历史资料。

4、“英国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打不开市场;输出鸦片,遭到抵制;英国会怎么办?”学生回答(、、、战争)过渡到中英鸦片战争,教师书写板书。

5、用ppt出示战争动画示意图,让学生结合之前的预习说出战争过程,教师简单书写板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教师用这一问题引出结果,学生回答(签订《南京条约》)。出示《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让学生总结南京条约的内容。(约15分钟)。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材料六:

《南京条约》部分条款:

……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补偿原价……。

设计意图:给出史料,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史料的方法。

6、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和学习了近代以来的一场中英战争,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约5分钟)今天的课讲完了,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事迹都很感兴趣,那么这就是我们的作业,你们可以任选一项去完成。(ppt课件如下)。

2.设想:林则徐被历史学会评为“感动中国——近代人物”,请你写一段“颁奖词”。注意:要事实与评价相结合哦。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学学习历史,学会阅读,热爱阅读。

一、起因。

1、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二、时间:1840~1842。

三、经过:略。

四、结果:战败,签《南京条约》。

五、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九、教学设计特色。

鸦片战争这一教学设计主要以史料探究,挖掘分析史料为主,让学生体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学会全面、多角度的看待历史问题。本课内容以史料探究为主,让学生去通过分析史料来得出结论,避免老师的强制性灌输结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十、教学反思。

如何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这些专业术语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老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历史,教师的态度,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反思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秉持什么立场来进行教学,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十一、教学说明。

1、导学案由学生课前完成,课上检查对比修正。

2、教师引导学生做笔记,学生自行组织书写。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课前完成)。

19世纪,()国为开辟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由于在正常贸易中英国得不到好处,便向中国走私(),给我国带来灾难。清朝大臣()要求道光帝严禁鸦片,被派到广东禁烟,()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成为民族英雄。

()年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战败求和,()年,中国被迫签订《。

》,条约规定:

1、割()岛给英国;

2、赔款白银()万元;

3、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社会逐步沦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巩固练习:请你判断(课后完成)。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因为英国正常的贸易中得不到好处。

2、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方法是用火将鸦片烧毁。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在南京签订的。

7、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第一课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出发,配合较多的图片、故事、文献、动脑筋等资料,使学生很有兴趣地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讨论发言更是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媒体的运用也是从这个目的出发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而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这样英国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是由罂粟的果汁,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师提问]针对鸦片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

[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回答]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讲完之后,向学生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教师过渡]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英国领事义律将中国禁烟情况报告给英外相巴麦尊,提议英国出兵中国,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他的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紧接着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板书]。

二、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提问]先请同学们简述一下鸦片战争的经过。

[板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学生简述]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清同英作战,1842年失败。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

[教师讲述]同学们请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详细内容。

[板书]2.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它归纳出来。[学生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字。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便利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便利倾销。

[板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指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列强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半封建是指在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参考答案:落后就要挨打。

5.小结。

朗读:

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6.练习。

1、到广东领导禁烟运动的大臣是()。

a林则徐b邓廷桢c琦善d奕山。

2、国际上把6月3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后又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些规定与中国的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c《南京条约》的签订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3、在《南京条约》里割出去的香港部分是()。

a九龙半岛b新界c香港岛d整个香港地区。

[布置作业]。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知道虎门销烟的过程;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在地图上指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口岸。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和中国社会的对比,分析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学会把中国近代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学会宏观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比较战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解迅速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怎样把侵略矛头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揭露鸦片贸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卑鄙丑恶,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教育学生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导学生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历史,曾创造了举世文明的文化成就,古代的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商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和宋元文化对世界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商代青铜制造艺术,汉代的丝绸、冶炼铸造等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既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这对以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历史演进到17世纪时,我们却落后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屈辱挨打的历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师:看图片,这是什么?生:罂粟。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师:阅读课本第2页,想一想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生:

师:这就要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分析。

生:不好。中国。中国人不喜欢它们的毛、棉制品。它们喜欢中国的茶叶、丝织品。

图表说明了什么?

生: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鸦片的毒性巨大。但是中国吸食的人却超过了200万。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比一比: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练。生:

师:毒品有这么多的危害,但目前我国的禁毒形势不是很严峻的。我们青少年对毒品应该持什么态度呢?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师:对,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他是怎么说的呢?大家来齐读一下。学生齐读:“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师:道光皇帝同意没有呢?生:同意了。

师: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英国商人交出了110多万公斤鸦片。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虎门销烟发生了。为什么用“销”,不用“烧”?生:

师:销更环保。

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的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坚强意志。林则徐出色的领导了禁烟运动,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师:讨论: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林则徐禁烟,有人认为不是,你的观点呢?英国如此多的鸦片被销毁了,英国是不会甘心的,英国政府的驻华代表义律向致信达愤怒,英国国会同意决定向中国派出一支侵华远征军,鸦片战争爆发了。

师:1840年6月,英国军舰40多艘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看一看:

师:思考战争的性质。

师:对英国来说,侵略的非正义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简要叙述:在广州由于林则徐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英国舰队只好沿途北上,攻陷定海,打到天津大沽炮台,直逼京师。道光皇帝吓得要命,派直隶总督琦善去南京谈判。

师:结果是什么?师:为什么会失败?

生: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加上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虽有广大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英勇抵抗,仍挽救不了中国战败的命运。师:看关天培的英勇事迹。生:

(三)中英《南京条约》。

师: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生:

师:逐条分析对中国的主要危害。师:香港岛与香港的区别师:《南京条约》的附件是什么条约?签订时间取得了哪些侵略权益?生:

师: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获得了什么权益?生:

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师:反思和教训。

小结:图示。

齐读历史歌谣回答问题巩固练习。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导入:请大家观看视频《辉煌中国》片段。观看完毕后,问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感觉中国现在强大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说导语: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她曾经遭受的屈辱„„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屈辱历史上的第一课: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现代中国的崛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今夕对比,能更好的反思和理解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灾难和痛苦。

展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周边形势图,让同学们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一是中国的闭关锁国而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野心与日俱增。

展示材料: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对英国是贸易顺差,而英国对中国是贸易逆差。并展示相关数据。第二步,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而对中国走私鸦片,因为走私鸦片而对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学生根据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回答具体危害,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这闭关锁国进行剖析,思考两个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政治腐败。而这一时期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中英两国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其所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必将有遭遇的那一天。

第二个环节: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学生听到相关数据,会自觉对鸦片战争的失败感觉到震惊。进而对清政府的腐败和愚昧有更深更直观的理解和体会。

2、两次鸦片战争的过渡,通过展示展示材料,说明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达到英国列强销售商品的预期,他们渴望着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

材料: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2、结合课本p52下面的地图,让学生说出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别有哪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两批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得出西方列强侵略加剧的认识。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现在历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引导学生看地图,让学生明白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一定是在一定时间内,在特殊的地域中发生的。由此通过积累,能够让学生在两个方面进一步的学习的思考历史:一是在同一地域内,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发生过什么事,它们会有怎样的规律;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的地域内又有哪些不同的事情发生。

1、先让学生总结出两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三个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并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如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另外还可以总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取得的新的特权,主要有内河航运和内地游历、传教的特权。

2、进而从这些内容中引申出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的深刻影响和危害。一是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二是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三是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设计意图】分析影响最能看出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和对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更能激发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1、展示两个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海军为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军舰较大,排水量从百余吨至千余吨;设炮较多,10-120门不等。清朝水师舰船体积小,火炮数量少,其中最大战船的吨位尚不及英军装备最差的军舰;设炮最多之战船,其火炮数量也只与英军设炮最少的军舰相当。

材料二清军主要沿驿站线路运兵,一省一次调兵仅一两千人,且因道路狭窄和当地供给能力有限,一两千军队也只能分“起”调动,每“起”200-300人。据估计,清军调兵的速度邻省需要30-40天,间隔一二省,费时50天,隔三省70天,隔四省则需90天以上。而当时英军的海军舰船从印度开来只需30-40天,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也不过60天。

2、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总后教师总结,中国战败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政治腐败、军事落后和统治集团的指挥失当;另外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英国是军事先进,并且蓄谋已久。

3、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对中国造成的严重伤害,给中国人民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一系列的探索模式。先后有地主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遗憾的是,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历史的重任落在工人阶级特别是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并最后取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是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个环节:情感升华。

通过展示中美历年gdp的对比、中国新型军舰远航的图片、观看视频《辉煌中国》相关片段,来彰显当代中国的崛起,进而引起作为当代中国人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树立起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和努力的动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明园的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特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1860年在北京三天三夜的大火烧毁的不止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成果,印证的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列强在清政府获得巨大的利益,食髓知味的他们希望谋求更多的利益。大清朝的内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外有:俄国在1854至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因而将视角转向东方;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法国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后,也希望在印度、支那(大清)建立殖民地;对内有:1851年太平天国大举**后,席卷了华中、华南许多省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有12年后修订条约的规定,而英、美、法也根据《南京条约》中的利益均沾的原则分别在1854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希望在该次修约中取得利益。但是清政府并没有答应这一无理要求,于是列强开始寻求各种借口兴兵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广东的民间的排外活动是有发生,当时任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的叶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置诸不理。

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后对叶名琛发出修约照会,不得要领。1856年10月8日发生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对英态度强硬,毫无诚意,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此举令英国方面极为不满,复以英国企图修改《南京条约》亦遭清朝拒绝。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击督署,叶“危坐二堂,绝无惧色”。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1857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退出省河。另一方面,法国神父马赖之西林教案,广西知县并无循西方通行途径处理,在没有告知法国领事馆的情况下处死马赖,令法国方面极为不满。中国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导致现今仍无法确定马氏涉及清朝主张的死刑罪行。英法两国遂以此为由联兵攻打中国。英法还联合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就这样以英法联军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清政府发起战争。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战以后,英法两国组织了两次联盟军对清政府进行开战。第一次英法联军将主战场放在了靠海有港口的广州,也是外来侵掠者先到的地界。1857年9月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洋面。11月,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美使列卫廉与俄使普提雅廷齐集香港。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12月28日英法联军对广州发起攻击,次日攻陷。1858年1月5日,俘虏了总督叶名琛。1月9日英法总局宣布与刚被复职的巡抚柏贵(实际为魁儡)共同治理广州,并于2月11日自行解除封锁和恢复广州的对外贸易,广州便一直由英法联军控制直到战争结束。随着广州的沦陷,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而四国公使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达白河口。4月24日,再照会北京,限六日内派全权大臣谈判。直隶总督谭廷襄斡旋拖延。同年4月英法联军北上攻打大沽口,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就由此打开了。在大沽口战役中,清廷主将弃城逃亡,只有大沽炮台的炮兵开炮反击,最后孤立无援而败。该次战役失败过后,6月,英、法、美、俄公使胁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第一次英法联军到此告一段落。

1859年6月,英法发舰带同新任驻华公使,前往北京换约及建立使馆。而咸丰帝拒绝与外国来使见面。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英海军司令贺布亲自带领12艘军舰从拦沙江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攻击炮台,清守军也开始发炮反击,火力充分发挥下,过不久多艘英法军舰遭受损伤,贺布本人也受伤。下午4时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过了一小时后贺布下令从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但还是被清军炮火轰击造成死伤,而且地面泥泞难走。英法联军也遭到清守军及从新河来增援的骑兵攻击,到了晚上联军再继续进攻,但又有死伤,激战整夜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一次的胜利。由于该次战争的失败,英法联军开始大举的进攻大沽口。至此大沽炮台落入英法联军的控制。第二次英法联军的胜利正是彰显了清廷的软弱与无能。

1860年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为了报复中国及教训中国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和法国。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大火在北京燃烧了三天三夜,浓烟弥漫在整个上空,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于火海。凄厉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战争由此结束了,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的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联军迫使恭亲王奕䜣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

开天津为商埠割让香港九龙给英国准许华工劳务出口。

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此条系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私自在中文本上所加)。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此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非沙皇俄国不可。看中国对付联军应接不暇之际,利用各种手段,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一系列的不等的条约,例如:《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一共夺走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联军都得到了好了,但是中国却一步一步的沦为殖民地;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主权;沉重的政府债务,一切都又将转嫁给辛苦的老百姓;签订的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外国只是干涉中国政府事务的一个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满清王朝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并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清朝统治得已稳固史称同治中兴。

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是从背景、过程和结果等各方面来看的。

背景上两次鸦片战争表面上都是由鸦片而起,但实际上都是西方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断向外扩张的结果。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法等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而对中国人民来说则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两次战争的目的、性质是一致的,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于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部分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鸦片战争结束了,但是它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影响却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大笔的赔款,一片片的领土割让。烧掉的皇城,血染的午门,斑驳的锈迹,一切都是血泪堆砌的,白骨铺成了的清廷皇椅。清末这个“天地日流血”的时代,不仅象历朝易代之际一样,经历着剧烈的冲突和震荡,而且发生了与之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即外敌人侵。西方列强虎视耽耽,恨不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清政府穷于应付内乱,同时也无力应付大规模外敌的侵略,农民起义的烈火烧遍中原大地,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塌了清廷的中枢神经。山河破碎,国事踌躇。

参考文献。

1,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文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知道虎门销烟的过程;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在地图上指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口岸。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和中国社会的对比,分析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学会把中国近代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学会宏观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比较战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解迅速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倾销商品,怎样把侵略矛头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揭露鸦片贸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卑鄙丑恶,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教育学生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导学生树立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历史,曾创造了举世文明的文化成就,古代的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商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和宋元文化对世界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商代青铜制造艺术,汉代的丝绸、冶炼铸造等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既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这对以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历史演进到17世纪时,我们却落后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屈辱挨打的历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师:看图片,这是什么?生:罂粟。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师:阅读课本第2页,想一想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生:

师:这就要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分析。

生:不好。中国。中国人不喜欢它们的毛、棉制品。它们喜欢中国的茶叶、丝织品。

图表说明了什么?

生: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鸦片的毒性巨大。但是中国吸食的人却超过了200万。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比一比: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练。生:

师:毒品有这么多的危害,但目前我国的禁毒形势不是很严峻的。我们青少年对毒品应该持什么态度呢?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师:对,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他是怎么说的呢?大家来齐读一下。学生齐读:“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师:道光皇帝同意没有呢?生:同意了。

师: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英国商人交出了110多万公斤鸦片。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虎门销烟发生了。为什么用“销”,不用“烧”?生:

师:销更环保。

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的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坚强意志。林则徐出色的领导了禁烟运动,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师:讨论: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林则徐禁烟,有人认为不是,你的观点呢?英国如此多的鸦片被销毁了,英国是不会甘心的,英国政府的驻华代表义律向致信达愤怒,英国国会同意决定向中国派出一支侵华远征军,鸦片战争爆发了。

师:1840年6月,英国军舰40多艘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看一看:

师:思考战争的性质。

师:对英国来说,侵略的非正义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简要叙述:在广州由于林则徐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英国舰队只好沿途北上,攻陷定海,打到天津大沽炮台,直逼京师。道光皇帝吓得要命,派直隶总督琦善去南京谈判。

师:结果是什么?师:为什么会失败?

生: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加上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虽有广大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英勇抵抗,仍挽救不了中国战败的命运。师:看关天培的英勇事迹。生:

(三)中英《南京条约》。

师: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生:

师:逐条分析对中国的主要危害。师:香港岛与香港的区别师:《南京条约》的附件是什么条约?签订时间取得了哪些侵略权益?生:

师: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获得了什么权益?生:

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生:

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师:反思和教训。

小结:图示。

齐读历史歌谣回答问题巩固练习。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相关范文推荐
  • 11-17 学先进找差距心得体会警察(模板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的内省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下是一位职场新人的心得体会,他通过实践和反思,总结出了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方法和技巧。
  • 11-17 银行前台述职报告范文(15篇)
    述职报告要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自己的工作情况,既要展示成绩,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下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述职报告模板,希望对大家撰写自己的报告有所帮助。
  • 11-17 残联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优质16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在写月工作总结之前,先阅读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总结的写作方
  • 11-17 教师述职报告年终版(优质21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能够提升个人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述职报告的结构和要点。我叫xxx,女,1967年6月出生,中文本科学历,中学
  • 11-17 学校演讲比赛领导总结讲话(汇总21篇)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校生活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一些学校生活的思考和反思,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有所启发。亲爱的同学,伟大的母亲:大家
  • 11-17 环保活动的心得体会文章(优质23篇)
    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经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
  • 11-17 小学宣传委员述职报告(专业19篇)
    写述职报告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有助于我们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能够看到一些写作注意事项和技巧。  在上学期里,我担任的职务是学习委
  • 11-17 纪律教育月总结报告(优质22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
  • 11-17 中班配班个人工作计划(精选20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工作的进度和重要节点,避免遗漏和延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以“活动”“
  • 11-17 畜牧兽医执法工作总结(优秀16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下面是一些非常实用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出一份优秀的总结。各位领导、同志们: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