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模板21篇)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模板21篇)

时间:2023-11-17 17:53:35 作者:GZ才子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所读的作品,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作者或创作团队进行交流和对话。10.小编精选了一些高质量的读后感范文,每篇都有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文字表达,值得一读。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中小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过于理论化,也不能过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当下教育实践成果化、教学研究理论化、教研能力专业化的需求。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读后感《教师如何做“小课题”》是一本论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的专著。特别注意从基层学校老师的兴奋点、困惑点切入,以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为体系,以教师身边的研究案例为基础,力求准确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定位,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从事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书作者祝庆东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负责培训中心的工作。本书是其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总结性成果,读来获益良多。下面,我将从“小课题的含义”、“小课题的.作用”、“小课题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感想。

行动研究为其方法,寻求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课题研究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中小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过于理论化,也不能过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当下教育实践成果化、教学研究理论化、教研能力专业化的需求。

生个体的多样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断重复进行第二步与第三步,即一个“扬弃”的过程。再次,将自己寻找方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经验性材料,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最后,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是第二次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都应当有显著的提高。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

读李冲锋教授所着的《教师如何做课题》这本书,让我有专家手把手教你做课题的感受。此前,课题班组织了多次的专家现场培训和兄弟校成功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从中也颇有收获。但这些收获有些零碎肢解,不成体系。拿起这本书细细读来,真可谓拨开云雾见月明。

这本书依据课题研究过程的阶段、步骤,用引名言、举例子、析理论的方式,从如何做、注意事项等方面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做课题。

如何选择恰当课题。这一部分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何选题。选题决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价值和质量等,故选题不可不慎。选好题,起好步,课题研究就会顺利很多。作为一线教师,遵循立足教学的原则。只是自己研究校本问题和班本问题,则可做小、精、实的选题。

如何选择恰当课题。课题名称在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题研究放向具体化的表现。要结合自己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反复推敲课题名称,注意选择明确、具体的语言来表达,使它准确地反映出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以期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如何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是课题研究的展开阶段,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课题最终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阶段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获取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等。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涉及调查研究的对象,相关课题研究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成果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研究伦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把研究的相关成果及时加以整理,并把它们转化成文字成果及时发表。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课题成果的积累,有助于把研究成果及时奉献给社会供他人借鉴使用,而且有利于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充分的成果准备。

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查,首先需要从课题发布者或课题管理部门了解中期检查的要求,根据要求做准备。这样才能达到并满足检查部门的要求。

如何撰写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材料是结题报告写作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泛、科学、详实的材料,就写不出好的课题报告。课题报告是建立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是材料收集、分析的过程。在撰写结题报告前,需要对平时的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使之向着结题报告所需要的方向集中。

如何做好结题工作。为了保证顺利结题,要事先做好精心的准备。课题材料的要求是真、精、齐、清、定、美。结题研究工作总结是针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而言。是对课题从立项到成果形成的研究情况、工作、活动等全面回顾、分析和概括。

作为还没有实战的我来说,缺乏的正是行走在路上的思考与经验。学习这本书,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整体和宏观的认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问题的关注,做一个对问题敏感的课题研究参与者。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是一本论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的专著。特别注意从基层学校老师的兴奋点、困惑点切入,以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为体系,以教师身边的研究案例为基础,力求准确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定位,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从事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书作者祝庆东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负责培训中心的工作。本书是其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总结性成果,读来获益良多。下面,我将从“小课题的含义”、“小课题的作用”、“小课题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感想。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课题研究就是从规范性层面审视我们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把我们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师课题有大课题与小课题之分,大课题主要是从片宏观的层面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重大教育管理问题,主要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小课题则从微观角度解决教学困难,旨在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行动研究为其方法,寻求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中小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过于理论化,也不能过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当下教育实践成果化、教学研究理论化、教研能力专业化的需求。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生个体的多样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断重复进行第二步与第三步,即一个“扬弃”的过程。再次,将自己寻找方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经验性材料,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最后,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是第二次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都应当有显著的提高。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课题研究就是从规范性层面审视我们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把我们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师课题有大课题与小课题之分,大课题主要是从片宏观的层面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重大教育管理问题,主要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小课题则从微观角度解决教学困难,旨在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行动研究为其方法,寻求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是一本论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的专著。特别注意从基层学校老师的兴奋点、困惑点切入,以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为体系,以教师身边的研究案例为基础,力求准确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定位,帮助教师切实掌握从事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书作者祝庆东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负责培训中心的工作。本书是其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总结性成果,读来获益良多。下面,我将从“小课题的含义”、“小课题的作用”、“小课题的方法”三个方面谈谈感想。

《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生个体的多样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断重复进行第二步与第三步,即一个“扬弃”的过程。再次,将自己寻找方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经验性材料,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最后,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是第二次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都应当有显著的提高。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

今年9月,我们学校选取了罗树庚老师的新书《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来学习。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的一些迷茫带来了新的启发。认真读完、梳理清楚后写了这篇感受。

这本书是罗树庚老师总结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明晰了教师快速成长必备的六大素养,即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不甘平凡的、不放弃成长的老师少走弯路,让更多的教师摆脱成长困境,突破成长瓶颈,成为高效能的幸福教师。

这本书的特点是,在书中不是讲这些素养的道理,也不是光讲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而是用一个个他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教育故事,来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快速成长。在罗老师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见解,如"以始为终""系统思考",可以看到他对于"分数"这样的常态事物有自己的新思考,可以看到他有"火红花、尖毛草和毛竹"等生活实物引申出独特的教育观点。读完这本书,有种获得向上的力量。

这本书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在书中罗老师承认老师的忙碌,承认老师需要面对太多没完没了的杂事、毫无意义的培训和名目繁多的检查,承认老师的收入低有待于提高,认为老师面对家长、社会的多元需求手忙脚乱是正常的。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训我们要干什么,而是和我们并肩而战,告诉我们该干什么。

这本书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教师成长来自内驱力。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师向上生长的力量来自内驱力。一辆发动机未启动的轿车,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气再大,也永远跑不赢启动发动机,开得很慢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原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奋斗来的。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那说明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就得学会"逼"自己,"人是被逼出来的,骨干是折腾出来的",要经常与自己过不去,试着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师,就得从内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

教师成长来自行动力。罗树庚老师用"集中火力烧开一壶水""模仿,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留心收集学生的思绪火花""同一教案,两样课"这些策略,让你领悟到一个人即使把目标定得再高,措施计划订得再好,如果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所制订的措施计划就无法执行到位,所定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0.1永远大于0,立即行动,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每天前进半步,一年就能前进180步,十年就有可能把别人甩开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行动的力量。所以我也要学会专注做好每一件事。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注,所以卓越。只要行动力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那也是成功。所以我申报了市级课题,参加了共同体的学习,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教师成长来自研究力。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观察的老师""留痕,让你与众不同""要多一些实证研究"中,罗树庚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视自己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而不是执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学过程做成一个观察、思考、改进、创生过程。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体系,使繁多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初中历史六本的知识就像一片知识海洋,如果将这片海洋有结构的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将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利用思维导图使教师从总体上梳理教学框架,也能兼顾细节讲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成长来自反思力。反思即自我比较,反思在于发现问题,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罗树庚老师用"抓住灵感""学会系统思考""信息时代,守住我们的注意力"告诉我们:教学随笔与反思是我们逐渐成长的台阶,不断的积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学习反思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人生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最后的认识就是:思想改变了,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能力就会改变。能力有了,我们就逐渐具备了"融入、改变环境"的力量!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而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假期在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书中谈到当今我们的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新,不应该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的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应该怀旧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指点迷津。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是不是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是不是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地复述,把教师总结出来的条纹纲要搬运到他们的脑海;是不是经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有没有把孩子的已知设想成难点,而扼杀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举出一系列不适合的现象后,提出数学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实地充满生机,让师生切实互动发展,这一观点引起我浓厚兴趣。

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体现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

就是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难以控制,顺着学生思路去做,有时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所谓的“二度设计”,就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我们要变已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努力实现新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目标。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故其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作者认为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前实际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学案有多种或多个,舍弃过去那种亦步亦趋的“小步子”做法。这种弹性化的多重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育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捕捉新的契机,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课后写写教学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那就是课后的“二度设计”。

进行“二度设计”的好处,具体表现在:

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课前“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于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来说,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二度设计”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看法:课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课堂不是舞台,教案不是剧本,教师不需要按部就班、美轮美奂的表演。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气氛,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多角度的理解、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和欢乐。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

为了弥补自己在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方面的匮乏,我详细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李冲锋教授的《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本书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如何选择恰当的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成功申报课题、如何做好开题论证会、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如何和撰写结题报告、如何做好结题工作、如何推广课题成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实用性强,书中典型案例介绍具有很好的释疑与指导作用,帮助我一步步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逐渐改变之前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

读了《教师如何做课题》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课题研究有何价值”、“如何选择恰当的课题”和“如何进行课题设计”这三章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路。那就是立足教学、解决问题、持续发展。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跟大家分享。

课题研究从选题开始,选题主要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发现研究问题、筛选研究问题和确定研究课题三个步骤。课题研究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教研而搞“空中楼阁”或“象牙塔”式的研究,它必须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工作。这本书里面提到“教学与研究合一,是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特点。因此,教师的课题研究要以“立足教学”为原则,以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来开展。”因此我们要做好课题的第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立足教研,把教学常规管理、教研常规管理夯实。

我做课题的一个困惑是感到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其实,并不是没有什么可研究的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想要拥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需要树立起问题意识。在本书中也强调“问题意识”,书中如何选择课题章节以下面两句名言开始: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俄)巴普洛夫。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正如书中所说,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是联系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而问题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说,问题往往是以他擦肩而过,因此我们不能把一切现存的都看作是合理的,要有怀疑精神,知识才不会成为一潭死水,有了问题之后,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想办法去解决,如果该问题对教育科学有普遍意义,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目的任务,那就可以做课题。

通过初步地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师“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日复一日,重复别人的路,别人的话,对一些教学现象已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缺少主动探究的习惯,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经常带着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哪怕是小问题,多去和别人交流,去听课,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中不断对比、思考。对于《教师如何做课题》,我还将继续认真学习,相信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早在几年前就出版了,最近我认真拜读完,我不由地思考:可能我们永远也达不到那个“最好”的境界,但如果我每天能做得“更好”,我想我离那个“最好”应该也不远了。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达到那个境界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得到了一些体会,一个中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牢固的专业技能,但我个人觉得一个教师更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应该为孩子负责。“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孩子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当一个个可,单纯的脸庞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尽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同时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被自己搁置在角落里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把爱转换成母爱,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但这种对孩子的爱也绝不是迁就纵容孩子,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这种爱应该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爱才之心;宽容之心;要为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负责!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应该为自己负责。平时教师难免会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各种琐事,不顺心,但我们要时刻铭记于一句名言:累累伤累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也确实是的,挫折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在挫折中强大,同事也是经验教训的积累。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应该做好我们的本质本职工作,让孩子喜欢,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记忆,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善于思考的人,勤于笔耕的人。

我会把“做一名好老师”当作我终生的追求,我会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不断影响、约束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我愿继续向所有的老师学习,站在弘扬“师德”的起跑线上,用自己平凡的劳动铸造高尚的师魂。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字

《终身成长》这一本书可能颠覆了我们很多人对于成功的观点。本书作者卡罗尔.德维克,卡罗尔.德维克是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在对数十年研究之后,她在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每个人展现的思维模式影响。

很多人可能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总认为某些人是有天赋的,比如莫扎特,比如梵高等等,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有些人即使童年表现出某种天赋,没有成长的思维,未来也一样平凡。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经验往往是被高估了他的作用,经验和知识往往是某一时代有用,再过一段时间就被替代了。

《终身成长》一书中心就围绕两种不同思维类型的展开。其实终生成长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春秋战国老子庄子早提出来了。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在逍遥游跟齐物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进而阐述到社会发展都是不断变化道理,无不给我们暗示,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怎么看待非常重要。所以这个观点跟终身成长这本书观点无疑是相通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有的人成功后没有架子,谦虚随和,有的人走到哪里就喜欢讲排场要面子,这背后折射两种不同思维模式:成长型跟固定型思维模式,再往深处讲,一个爱发牌气的人其实是固定思维的人,他把失误当成一种批判,而有人把错误当成进步改正机会,相信此刻不是最好状态。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是最好的礼物。生活中我们要是有成长型思维,就不会经常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与别人攀比。所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给你打开另一扇门。有的人总认为成功的人是知识丰富,其实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唯有思维模式改变才会创造出崭新的自己。

两种思维类型的区别在哪里?固定思维人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自己,向父母证明,向老板证明,向社会证明,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不变的,他喜欢别人说他有天赋,他能力与众不同。其次,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喜欢找茬,遇到问题发脾气。书中讲一个运动员训练完后去抓锯末擦手,因为他打的不好,由此抓起锯末擦一把扔掉说:这也叫锯末;另一方面,而我们知道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打球时最怕观众拍照喊叫等干扰自己,有的球员会很恼火,而最出名的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他的办法是他在打球的时候让爸爸在旁边大喊大叫,让爸爸训练他适应嘈杂的声音。这就是在面对困境时成长思维与固定思维模式的不同。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为成功找原因,把错误当做训练机会,而固定思维往往是把他当做批判。

书中案例很多,其中乔丹是我们熟悉的球员,也是职业生涯很长的球员,我们不了解的以为他打球时天赋很好,其实不然,高中时他就被校队淘汰了。回去告诉母亲,母亲说那就回去好好练习。从此,每天乔丹6点离开家到校练习,上大学后进一步练习防守,控球等动作,后来年龄大了他还参加比赛,但他已经不靠体力来拼了。他运用了熟练的技巧轻松应付比赛。如果说他要是在高中时就自暴自弃,放弃刻苦训练的话,那么我们篮球历史就失去这么优秀的运动员。

两种思维类型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对自己评价。成长思维对自己评价准确,一分为二。而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对自己评价偏颇,在遇到比如不擅长的上台讲话时,总是很抵触,而成长型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被指正学习机会。一个相信天赋。一个相信后天努力。在对两组人脑波监测发现,成功型脑波在公布正确答案时时兴奋的,而固定型脑波是对与错上。

《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读后感

上学期,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教育局长魏书生关于《如何做好班主任》的演讲,听完之后,感触真的很深。人们常说:“在职厌职”。确实,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这样,不满很多,怨言也越来越多,整天被他们气得半死,一看到他们就头痛,两眼就发直,心里就没底,不知道他们又会使出什么样的花招出来。整天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疲于应付,真的很累,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因此,我们很烦恼。今天魏局长的一方话,好像夜明灯,在黑暗中给我们光明,为我们指路。

他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享受。这种说法也曾听过,当时还觉得好笑,根本就没有去想过他们是怎么做的,现在终于明白了,真是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的,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在听的过程中,我也边反省自己。魏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要民主和科学,我觉得很有道理。什么事情都由学生自己去做,什么规章制度也由学生自己去制订,这样他们就能够比较自觉地去遵守,毕竟,那些呢都是他们自己订的。而且相对于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喜欢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那么,实行民主能够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外,也可以针对一些他们自己讨厌做的事情制订成一些处罚的方法。举个例子,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喜欢抄课文写作文,一遇到这些他们就头疼,那么他们一违反纪律,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罚他们,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民主的另外一种体现是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有权利,如果人人都能参与制定那些班规的话,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不像我们现在,事无大小,全部都由老师包办,可能是因为有特殊的原因吧,我们包括学校的领导在内,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怕他们做不好。把事情弄砸,结果全部在自己做,学生很空闲,而且很多很基本的事情都不会做,依赖性太强了。回想当班主任的这两年来,觉得自己的做法也不是很好。首先,觉得自己太专制了。班里面的班干部,自己选,各种各样的班规制度全部自己订,所有的话自己说了算,很少跟同学们沟通,感觉和学生的距离很远,没有办法和他们融合到一块,因此对他们也不是很了解。真的,原本以为和别人沟通是自己的强项,现在才知道,这是我的弱项,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他们呢?应该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理呢?如果魏局长能为我们具体谈谈这些,那么更好了。

在演讲的过程中,魏局长还经常强调一个就是要下放权力,什么意思呢?就是“老百姓能做的事,班干部绝对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长绝对不做,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绝对不做。”正因为这样层层下达责任制,他不但把班级管理得很好,而且也做得轻松,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学生自己来做,自己想办法处理,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们能自觉做得好,老师也省事不费精力。我真的很佩服他,同时也很羡慕他,真的,此时我才知道,为什么同样是老师,同样是班主任,我会做得这么辛苦这么累的原因了——太专制了。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作文

小的时候写有关于父亲的文章。开头总说“我的爸爸,他有一张国字型脸,浓浓的眉毛和大大的眼睛,他是一个严的人。”然后又套出一些说分严厉的例子,比如说如果我一篇课文背不出来时,他就会抽我。结尾也是千篇一律的“我的爸爸,是一个好爸爸,我爱我的爸爸!”像这样的文章在那时也绝对可以得到一个大大的优,原因就是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但现在看起来却觉得好笑,因为我的爸爸他既不是国字型脸,眉毛不浓,眼睛不大的人,而且他也根本不会因为我的一篇课文无法背出来而抽我一顿。但唯一欣赏的就是那时那么轻而易举的就把自己对父亲的爱写出来了,而这,却是现在所做不到的。

有一年夏天,我突然发现被我遗弃在角落里的仙人掌居然开了花,淡淡的小黄花在角落里依然绽放得神气,竟给一个乱了套的角落增加了一种无可名状的风韵。对比起那些曾经被我修饰得精致之极的插花,它多的不仅仅是一份自然,也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我在仿佛间好像读懂了生命——生命就是要勇敢一回,无论处境如何,也要绽放出最美的生命之花。在选择凋零之前先选择让自己拥有一段永不后悔的过程,是第一次亦或最后一次,但总该让自己活得问心无愧。那一段日子,我突然喜欢上了文学这个名词。所以每天就不停地写作。但写出去的文章就像蒲公英一样飞出去,然后就再也不回来带给我它的消息了。更糟的是学习反而被拉下一大截。我站在路口,我彷徨着我仿佛来到我的未来——像孩子一般地蹲在堆满杂物的楼栏旁——像个恪尽职守的乡村教师一样教完了书就一个人寂寞地回家了。回家?回家。在心寂寞了的岁月里。也许只有家才是我们最终的处所,或许也只有家才是心灵真正归歇的地方。对!回家吧!可回家后,看到父母亲那苍白无力的眼神,我以为他们会责备我,毕竟是我把他们给的希望亲手埋葬的。但他们没有。哽哽心中的失望,他们再度给我各种向前的力量,他们指给我看千百种生命的绿,告诉我春天就在冬之后,沿自己心中的方向笔直前进就好!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作文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有时候,为了给孩子创设一种氛围,也会装装样子,但一般读不到心里去。但拿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一个个贴合实际的案例,一件件发生在身上的困惑,在书中都可以得到通俗易懂的解释,所以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并且及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一、人是被逼出来的,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从教十余年,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只是按部就班的上课、工作。生活的平淡无奇,没有通宵达旦的痛苦经历,更没有和同仁们好好磨一节课,看到别人有什么成就,会羡慕一天两天,过后又成了云烟随风飘走,继续着往常。我从来没有逼过自己,没有挑战过自己,我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缺乏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重要的是我没有过硬的基本功作为底气。

读了罗老师的这本书,我时刻监督、鼓励自己,从一节课开始改变,多多观看教育大家的优秀课例,不仅仅看历史这一科目的,集思广益,全面学习,最初阶段,哪怕是拿来主义,拿的完美也可以,因为罗老师说过,模仿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备课方面,原来准备三个历史材料,现在要准备十个,认真努力筛选,哪个更和课文课标相符,用哪句话解释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备课上下足功夫;课中、课后及时写出反思,作出调整,以备来年可以再利用,这样既能给自己的工作留下痕迹,也能积累丰厚的材料,当机会来了,才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敢于挑战。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我们身边的学生,有优秀的让人羡慕,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也有调皮捣蛋让人讨厌,感觉无可救药的,学习了罗老师的文章,我的心态平静了很多,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善待学生,更需要我们谨小慎微。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不经意的一句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迈进211重点大学的校门,我们更多的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老师要有广阔的胸怀,高规格的人生格局,那才叫真正的师爱,我们需要包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不能局限于他要背过哪个题目,更应该教他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屈服,不抑郁。

三、做有书卷气的老师。

书是最高档次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一个人会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人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老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罗老师简单通俗又富有哲理的话语中,看出一个老师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读书可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读书可以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行,所以读书应该是日常,而不是感觉应该读书时,或者知识贫乏时再读书,我希望以此读书活动为契机,净化自己的心灵,打开心扉,提升自己,走进学生,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增添一笔亮色。

我一直记得一句话,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努力成为那样的老师。我希望我可以。我希望我儿子可以遇到一个有趣、博学的老师,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成长。我一直努力成为一个这样的老师。

作者简介:钟春华,陵城二中教师。

《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读后感

有幸读了《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一书,本书共有五章,分别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帮助学生掌握交流方法;带领学生了解处事之道;引领学生领悟读书之义;教导学生关注学习之本。

书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与学生沟通的事例,展现出了姜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领略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及一个出色班主任的风采,受益匪浅。

这本书还让我领悟到了用智慧与学生沟通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用风趣、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以心相交,以朋友相待。整本书中他的学生一直称她为“姜”在学生心理她是一位朋友。她多了一份老者的慈祥,少了几分严词,更多了些风趣幽默而又发人深省的语言,正是这些语言引导学生们一次次走出困境,她用宽容和爱鼓励学生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不能不给自己今后的'工作带来反思和指导。

这本书还让我领悟到我们每位教师最应该重视的不是“教”而是“育”。这个育其实就是心灵的交往与沟通。在与孩子接触时,要本着爱而不溺,碰而不伤,设身处地以心换心的原则。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而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我们往往就事论事,希望借助几次谈话就解决问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的问题大多是较长时间的不良习惯积累形成的,而且这样孩子的经历过不同老师各种不同形式的批评教育,抗打击的能力特别强,抵抗批评的方法很多。其实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外表表现的多么强悍,最怕的还是用心去交心。尤其是现在几岁、十几岁的孩子,生活阅历不足,有自己的自觉性,又渴望被关注、被呵护。

因此,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迂回前行,注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抓住每一个小小的契机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化他,用自己的宽容和爱使其转变。

“育”达到了成功,“教”也会水到渠成。这本书无论是讲为人处世,还是讲学习读书,都记录着姜老师与学生一个一个心灵交织与相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体现了沟通的核心:真诚,是心灵的开放。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罗树庚老师总结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明晰了教师快速成长必备的六大素养,即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不甘平凡的、不放弃成长的老师少走弯路,让更多的教师摆脱成长困境,突破成长瓶颈,成为高效能的幸福教师。

这本书的特点是,在书中不是讲这些素养的道理,也不是光讲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而是用一个个他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教育故事,来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快速成长。在罗老师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见解,如“以始为终”“系统思考”,可以看到他对于“分数”这样的常态事物有自己的新思考,可以看到他有“火红花、尖毛草和毛竹”等生活实物引申出独特的教育观点。读完这本书,有种获得向上的力量。

这本书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在书中罗老师承认老师的忙碌,承认老师需要面对太多没完没了的.杂事、毫无意义的培训和名目繁多的检查,承认老师的收入低有待于提高,认为老师面对家长、社会的多元需求手忙脚乱是正常的。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训我们要干什么,而是和我们并肩而战,告诉我们该干什么。

这本书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师向上生长的力量来自内驱力。一辆发动机未启动的轿车,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气再大,也永远跑不赢启动发动机,开得很慢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原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奋斗来的。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那说明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就得学会“逼”自己,“人是被逼出来的,骨干是折腾出来的”,要经常与自己过不去,试着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师,就得从内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

罗树庚老师用“集中火力烧开一壶水”、“模仿,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留心收集学生的思绪火花”、“同一教案,两样课”这些策略,让你领悟到一个人即使把目标定得再高,措施计划订得再好,如果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所制订的措施计划就无法执行到位,所定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0.1永远大于0,立即行动,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每天前进半步,一年就能前进180步,十年就有可能把别人甩开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行动的力量。所以我也要学会专注做好每一件事。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注,所以卓越。只要行动力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那也是成功。所以我申报了市级课题,参加了共同体的学习,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观察的老师”“留痕,让你与众不同”“要多一些实证研究”中,罗树庚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视自己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而不是执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学过程做成一个观察、思考、改进、创生过程。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体系,使繁多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初中历史六本的知识就像一片知识海洋,如果将这片海洋有结构的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将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利用思维导图使教师从总体上梳理教学框架,也能兼顾细节讲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反思即自我比较,反思在于发现问题,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罗树庚老师用“抓住灵感”“学会系统思考”“信息时代,守住我们的注意力”告诉我们:教学随笔与反思是我们逐渐成长的台阶,不断的积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学习反思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人生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最后的认识就是:思想改变了,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能力就会改变。能力有了,我们就逐渐具备了“融入、改变环境”的力量!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而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

读完《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这本书我花了3天时间。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抓人眼球,“快速成长”是很多新任教师都想做到的事,而“如何”二字又仿佛在告诉我们——书里能找到答案。说实话,如果抱着这样目的去读这本书的话,会失望。这本书,并不是实用类的书,并不能作为成长的指南(依据《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图书分类原则定义),封面提到的教师核心素养——内驱力/学习力/沟通力/行动力/反思力/研究力也是本书的基本要点,作者从这六个方面,以随笔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读完第一章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偏随笔类,又有点议论文的感觉,陈述一点观点,然后用许多论据,身边的事例才证明这个观点,但个人感觉本章的所有内容读下来,其实只需要读完一遍后,只需要看目录就能知道作者想表达的了,和内驱力的主题并不大相关,因为我想知道的是什么是内驱力,怎样增强自己的内驱力,这一章中告诉了我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个人认为本章的重点应该是《离闲人远一点》这章,要时刻警醒自己,别把消极人群当榜样,别让自己也同流合污。

《行动力》这一章有一部分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备课/工作的经验或是小方法。例如:情景填空法,新入职教师是需要模仿其他名优教师的课堂的,那么在模仿的时候,可以看视频,不时地按下暂停键,想一想自己会如何处理,再看名师会怎样处理,两相对照。再例如对比学习,同一堂课,为什么两个人上的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找出不足。在这一章节里,作者谈到了“多任务处理”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却少了专注度,这和《反思力》这一章节里的内容“信息时代,如何守住我们的注意力”是同样内容,都强调专注的重要性。“模仿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告诉了我们要学会模仿,先学会再创新;其他文章则提到了让自己变成一位有趣的教师,让课堂变得有趣,因为学生喜欢有趣的老师;《留心收集学生的思想火花》这一章与《反思力》的“抓住灵感”是同样观点,都强调随时记录整理的好处。

在整本书中,通过这两章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都在目录里面,每一篇小的文章都与主题关联性不大,因此可以进行检视阅读,挑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在这本书中,我认为值得阅读的章节有:《内驱力》离闲人远一点——时刻警醒自己;《反思力》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梳理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树林;《研究力》退一步海阔天空——文本解读能力;《沟通力》不要把认知冲突上升为情感冲突——对事不对人;《行动力》模仿不是意见丢人的事情,集中火力烧开一壶水——模仿/专注;《学习力》阅读方式助推专业发展。

书读完了,读完的感受是这本书更适合新任教师在迷茫不知所措,内心教师理想动摇之时打鸡血之用;还有一个小小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醒你该往哪儿走。至于书中提到的六种素养该如何提升,建议另找专业书籍学习。

《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读后感

读了《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一书,书的作者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姜荣奎。本书共有五章,分别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帮助学生掌握交流方法;带领学生了解处事之道;引领学生领悟读书之义;教导学生关注学习之本。书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与学生沟通的事例,展现出了姜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领略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及一个出色班主任的风采,受益匪浅。

一、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用智慧去与学生沟通,而这种智慧来源于教师广博的知识。例如,姜老师班中有一名口吃的同学很自卑,他认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耻笑的对象,长此以往使这个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扭曲,他认为要想强大,武力战胜一切。一次,他与班上一名同学发生争执,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拳,那位男生懵了,其他同学也惊呆了,因为他平时是一个行动缓慢,连个蚂蚁也不敢踩的人。而这次出手如此迅速,而且没有预警,再加上争执的事情并不大,实在令人想不通。当他站到姜老师面前时还带着胜利喜悦的样子,姜老师了解情况后,把他一个人留下来谈心,了解到了口吃给这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带来了无法言说的自卑与苦痛。于是姜老师给这个孩子讲了《蚌病成珠》的成语故事和曾经口吃相当严重的丘吉尔的奋斗史。帮助他调适心态,努力给这个孩子对他有人生帮助的指导,当班级中一名女孩盲目自信的时候,姜老师便给她讲了《小王子》里面的一个寓言故事,引导她重新思考自己,帮助她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当班级中一学生寒假生活计划小学生寒假计划中学生寒假计划大学生寒假计划寒假实践总结寒假生活总结名非常负责任的学生干部因工作方法不恰当引起同学逆反时,姜老师就给这名学生干部讲起了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则经典案例《四块糖》的故事,让这名学生干部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帮助他工作走向成熟。文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没有严厉的说教与训斥,没有大摆道理,却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多读书,让自己的知识广博,才能针对学生发生的事情找出相对应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来引导其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健康成长。

二、这本书还让我领悟到了用智慧与学生沟通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用风趣、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以心相交,以朋友相待。这本书中姜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很少提到学生的名字,她用到的词语是“小丫头、儿子、小伙子、孩子、小敏、冉冉”等,听起来让人感到这是如同一位母亲在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很自然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整本书中他的学生一直称她为“老姜”在学生心理她是一位朋友。她多了一份老者的慈祥,少了几分严词,更多了些风趣幽默而又发人深省的语言,正是这些语言引导学生们一次次走出困境,她用宽容和爱鼓励学生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不能不给自己今后的工作带来反思和指导。

三、这本书还让我领悟到我们每位教师最应该重视的不是“教”而是“育”。这个育。

其实就是心灵的交往与沟通。在与孩子接触时,要本着爱而不溺,碰而不伤,设身处地以心换心的原则。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而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我们往往就事论事,希望借助几次谈话就解决问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的问题大多是较长时间的不良习惯积累形成的,而且这样孩子的经历过不同老师各种不同形式的批评教育,抗打击的能力特别强,抵抗批评的方法很多。其实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外表表现的多么强悍,最怕的还是用心去交心。尤其是现在几岁、十几岁的孩子,生活阅历不足,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因此,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迂回前行,注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抓住每一个小小的契机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化他,用自己的宽容和爱使其转变。“育”达到了成功,“教”也会水到渠成。

四、这本书中还有许多至理名言和包含人生及教育哲理的话语,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起到警示指导作用。可以说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学习,也是引起自我反思的一个优质媒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道出书中的精髓,其独到之处还需你亲临亲感、细细品味,方能被“老姜”的幽默、挚爱与宽容所感动;方能真正感受到一个优秀教育者对教育的深度思考;方能从书中汲取经验,促使自己进步。方能对海明威说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有所认识;方能对钱钟书所说的“你要打开人家的心,你先得打开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底容纳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里去”有较深的理解。

这本书无论是讲为人处世,还是讲学习读书,都记录着姜老师与学生一个一个心灵交织与相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体现了沟通的核心:真诚,是心灵的开放。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

这本书的特点是,在书中不是讲这些素养的道理,也不是光讲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而是用一个个他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教育故事,来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快速成长。在罗老师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见解,如'以始为终''系统思考',可以看到他对于'分数'这样的常态事物有自己的新思考,可以看到他有'火红花、尖毛草和毛竹'等生活实物引申出独特的教育观点。读完这本书,有种获得向上的力量。

这本书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在书中罗老师承认老师的忙碌,承认老师需要面对太多没完没了的杂事、毫无意义的培训和名目繁多的检查,承认老师的收入低有待于提高,认为老师面对家长、社会的多元需求手忙脚乱是正常的。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训我们要干什么,而是和我们并肩而战,告诉我们该干什么。

这本书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师向上生长的力量来自内驱力。一辆发动机未启动的轿车,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气再大,也永远跑不赢启动发动机,开得很慢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原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奋斗来的。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那说明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就得学会'逼'自己,'人是被逼出来的,骨干是折腾出来的,要经常与自己过不去,试着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师,就得从内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

罗树庚老师用'集中火力烧开一壶水'、'模仿,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留心收集学生的思绪火花'、'同一教案,两样课'这些策略,让你领悟到一个人即使把目标定得再高,措施计划订得再好,如果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所制订的措施计划就无法执行到位,所定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0.1永远大于0,立即行动,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每天前进半步,一年就能前进180步,十年就有可能把别人甩开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行动的力量。所以我也要学会专注做好每一件事。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注,所以卓越。只要行动力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那也是成功。所以我申报了市级课题,参加了共同体的学习,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观察的老师''留痕,让你与众不同''要多一些实证研究'中,罗树庚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视自己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而不是执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学过程做成一个观察、思考、改进、创生过程。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体系,使繁多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初中历史六本的知识就像一片知识海洋,如果将这片海洋有结构的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将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利用思维导图使教师从总体上梳理教学框架,也能兼顾细节讲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反思即自我比较,反思在于发现问题,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罗树庚老师用'抓住灵感''学会系统思考''信息时代,守住我们的注意力'告诉我们:教学随笔与反思是我们逐渐成长的台阶,不断的积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学习反思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人生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最后的认识就是:思想改变了,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能力就会改变。能力有了,我们就逐渐具备了'融入、改变环境'的力量!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而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后感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岗位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我非常庆幸在前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这让我对于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更强的动力和更明确的方向。

这本书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六大要素: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和反思力。

首先是内驱力,教师的快速成长源于自我内心的觉醒。当我看到内驱力这一章时,有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深思:“你在为谁工作?”看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就想起某一次讲座上听到的另外一个相似的问题:“是你需要这份工作,还是这份工作需要你?”

因为教师工作的繁琐,我听到过不少人抱怨被安排了这么多的杂事,抱怨这份教师工作远不是外人看来那样轻松,仿佛这份工作是自己不得已才做的,仿佛是在为别人而工作。其实,就像书里说的,“不论是从养家糊口赚取工资的角度,还是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角度出发,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说到底,我们不是为学校工作,不是为家长或者学生工作,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

拥有强大内驱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太阳”型的教师。

就像一个小太阳,每天的状态都很稳定,自带能量,走到哪里哪里亮。这样的'教师不。

需要外界鞭策,而是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能够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想要有强大的内驱力,我们必须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把平凡、普通、琐碎的工作与责任感、担当精神紧密联系,让自己成为一台发动机,如此才能像太阳那样,拥有生生不息的能量源。

第二种核心素养是学习力,这包括了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个默默积累的过程。书中形象地用两种植物做类比,其中一种是火红花。在火红花最初成长的八个月里,它只有拇指般大小。但是到金秋十月,火红花就像着了魔法,它的枝叶花冠一天扩展3米。仅几天的时间,火红花便能迅速覆盖一亩地的面积,并绽放出光芒四射的大红花。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我们个人的成长学习也就像火红花的沉潜。作为教师,我们的沉潜就是苦练基本功,博览群书,醉心教学。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个人的学习速度。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学习、阅读,那么只能面临与时代脱节的命运。

第三是行动力,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去做,就不算太迟。

书中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模仿是成长的开始”。模仿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课堂是一段永远无法完全复制的奇妙旅程。就算拿着一样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师个人因素,因为学情等因素的不同,上出来的课一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教师而言的行动力,还有“留心收集学生的学习轨迹、思维轨迹和思想火花”。在工作的初期,每天忙着处理各种事务,虽然总是在做事情,但是每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会觉得不知这样忙碌的意义何在。

第四点是沟通力,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情感的激。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情感的激荡、真情的体验。我们最怕遇到“特殊”学生或是家长,遇到了就会有所抱怨。其实,与特殊学生、家长打交道,对于老师来说,正是成长中可遇不可求的良机。既然已经遇到问题了,那么不如坦然一些,将解决问题当做研究问题,或许会有额外的收获。

交流的基础是学会换位思考,重点是不要把认知冲突上升为情感冲突。简单来说就是对事不对人,意识到家长与教师是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而不能上升到双方在情感上产生相互排斥的地步。

第五是研究力,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研和教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们需要带着研究的情态去工作: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研究,一边反思总结。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教授某一门学科,我们要经常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培养目标、学科评价体系,要有既见树木,更见树林的智慧。

最后是内省力,有这样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镜子前面,外面有几百双精锐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你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你。”现在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新教师,我每天都面对着班上四十多面“镜子”,我时刻都在从这些“镜子”里反观自己工作的得与失,从这面“镜子”中我也获取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这本书实在是让我受益良多,不禁感叹真的要坚持阅读,要选好书阅读。“一个人会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人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老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我不知道要多努力才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但是我愿意以书做舟,不断实践、反思,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舒展地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 11-17 幼儿园食育教育心得感悟范文(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和解决之道。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一年来,凭着对工
  • 11-17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优秀20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晰明了、逻辑严谨,结构合理,语言得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
  • 11-17 违反党纪律检讨书(通用16篇)
    检讨书是一种自我批评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改正不当行为。以下是一些写作精华,是一些优秀检讨书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尊敬的班主任老师:您
  • 11-17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读后感(实用14篇)
    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个人评价和感受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帮助读者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近年来热门书籍的读后感,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令人耳目一新。
  • 11-17 大学生在校消费调查报告总结大全(20篇)
    调查报告需要清晰、简洁地表达调查结果和观点,以方便读者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启发。一.伙食费虽然大部分的学生
  • 11-17 聚餐讲话稿万能(热门20篇)
    讲话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目的下,经过精心准备和组织的口头表达形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讲话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 11-17 小学生竞选班委演讲稿一分钟(实用16篇)
    小学生演讲稿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变得自信和开朗。如果你对小学生演讲稿有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演讲稿范文,供
  • 11-17 办公室周报工作总结(热门22篇)
    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工作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 11-17 医药电子商务实践报告(精选18篇)
    实践报告也是对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和分享,可以帮助他人借鉴和学习。在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实践报告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按照实训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一个
  • 11-17 幼儿园最美教师演讲稿大全(17篇)
    教师演讲稿旨在鼓舞听众的学习热情,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教师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