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优质21篇)

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优质21篇)

时间:2023-11-19 11:12:44 作者:QJ墨客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优质21篇)

调研报告的撰写应当符合科学规范和学术道德,对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要进行正确的引用和标注。这里有一些调研报告的范文供您参考,它们来自不同领域的调研,可以为您的调研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处于正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真实性数据和参考性意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社会深刻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是社会职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影响着大学生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认真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的问卷,对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每一学校随机抽取400人,共计2000人,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和访问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8.7%。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为教育者找到合理的对策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尺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社会深刻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良好的机制,也为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觉醒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和机遇,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比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价交换观念等等;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就是市场经济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同时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市场化。大学生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比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性特点会容易使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必然使一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产生见利忘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价值追求,使得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日趋淡薄。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物化倾向必然会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因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出现与马克思主义要求的价值观不同的偏离。这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对建设和谐社会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造成这种偏离的因素恰恰又是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引发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氛围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深层原因。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广泛而深刻,而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激烈。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熏陶着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资源;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东西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品格,比如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儒家的某些保守观念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得西方文化中本身所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会极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虽然处于“象牙塔”里,却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少大学生面对大量的外来信息,来不及思考便接受了具有流行特色的趣味标准和外在引导,进而导致其判断能力的弱化,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独立批判、否定的能力,从而一味地“跟着感觉走”。同时,理想化的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大多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以现实要求为出发点,以个体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作为价值的基本标准,他们讲实效重现实,其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实用性带有的功利性,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3.教育的错位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时代,其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在教育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时,大家多用“前途教育”鼓励大学生。当然,这种“前途教育”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思想教育的功利性太露骨,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急功近利的教育培养了急功近利的青年川”。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我们长期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是严重忽视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教育,导致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同时,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单薄的,渠道是较为单一的,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内容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影响,难以抵挡社会多渠道影响的诱惑力。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市场的影响,高校过于看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往往受市场“指挥棒”的影响,过分注重对大学生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而轻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不完善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这些都不能不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冲击。

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90代,是真正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有通过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内容、新趋向,才能不断摸索出新的更好的对策,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其实是民族的重任,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正确认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任务。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着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必然会给就业的大学生带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大学生就业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寻求一个铁饭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大学生违约现象却愈演愈烈。违约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往往对毕业生个人、学校、用人单位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或者规避这种行为的发生,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违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违背条约或契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般来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因一些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引起而解除原有协议的行为,统称为违约,这里包括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单方毁约或者双方最终认可的。

山东人才网作的一个调查显示,有38.6%的单位曾遭遇学生违约。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又违约的“准就业”现象越来越多,违约不再是个别现象,违约暗流已悄然涌动,违约问题已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在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一个难题。大学生违约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目标模糊,多方签约。

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般到多个用人单位面试,最终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由于对用人单位不十分了解,眼花缭乱不知选择哪一家,便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以便在其中选择一个。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满足签约者中的一方需求,对其他签约方则构成违约。

2.先下手为强,骑驴找马。

在选择用人单位的过程中,部分毕业生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心理,先确定一个用人单位垫底,一旦找到更理想的用人单位,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抛弃前者,构成违约。这样的“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求职毕业生中蔓延。他们签约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毁约准备,把毁约当作一个程序来操作,并且仔细地衡量其风险和成本。

3.把协议当做敲门砖,打开理想城市之门。

一些毕业生想进入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就业,他们把获得当地户口作为自己就业成功的硬指标。一旦遇到能够解决户口的用人单位,便不假思索立即签约,一旦取得户口,就违约辞职。这种把协议当作敲门砖的毕业生大有人在。以北京为例,因北京户口问题引发的违约辞职案件,在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中最为多发,占到学生违约案件的60%以上。

4.自身无法控制的外在压力。

毕业生本人不想违约,但迫于家人的压力,不同意其从事该职业或者由于毕业生是独身子女,父母不同意其工作地离家太远,或是恋人的压力以及其他意外情况,不得不放弃协议。

5.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为了确保毕业时掌握主动,许多学生一边寻找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边准备考研或者联系出国,为自己铺设两条光明之路。一旦考研成功或出国成功,则立即毁约。因国家规定,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无需支付违约金,导致目前这种情况在毕业生违约现象中居于多数。

1.违约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单位之间工资收入差异很大,同时劳动力流动性差,初次就业对终身收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毕业生非常重视初次就业。当有选择机会时,如果几千元的“违约金”可以带来终身的、巨大的“回报”,毕业生毁约就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非常理性的选择了。

2.不合理的就业考核制度。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学生成才的标准之一,往往被纳入工作考核体系。为了确保高就业率,毕业前夕,几乎各大高校都会敦促毕业生尽早签约,否则,学校将户籍、档案发回原籍。如果毕业生签约,学校则可以把毕业大学生的户口和档案放在学校保留几个月,统称为“缓派”,这对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所以草率地找个单位签约来应付“差事”。如果以后能遇到“心仪”的单位,则只能采用违约的方式。

3.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大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很多单位都会向他们敞开大门,在没有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早早地把就业协议签了。但后来,随着更多实力雄厚的单位加入人才招聘的`行列,这部分学生开始动摇、“后悔”,往往会和原签约单位违约。

4.信息不对称性导致毕业生毁约。

了毕业生与之签约。毕业生报到后,一旦了解了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原有的承诺无法兑现,则以上当受骗为由,纷纷解约另谋出路。

5.法律规定不健全。

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大一部分都会事先关注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做到有备无患。而新《合同法》第25条规定,只有几种特殊情形才可以收取劳动者的违约金。这样,法律严格限制了用人单位对违约金的收取,对就业大学生来说,无疑又提供了助长违约趋势的依据。

6.诚信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就业诚信制度的缺失、就业诚信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等情况,导致难以增加违约者的隐性成本,用人单位对此似乎也不予关注,导致大学生在选择违约、衡量风险与成本时,往往只考虑直接成本,即违约金,很少去关心隐性成本,尤其是信誉方面的损失。

三、减少或规避大学毕业生违约的对策。

1.健全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生和谐有效就业。

目前,整个社会信用机制不够健全,毕业生就业行为缺乏规范性。《就业协议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就业协议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其内容却只有简单的几条规定,对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解决纠纷的办法等许多内容都没有详细规定,其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没有完全明确,随意违反协议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完整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订、生效、履行、解除等行为都控制在科学范围之内,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化,对于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促进和谐有效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2.建立规范的就业考核体系,提高初次就业的成功率。

当前,许多省份以每年年底就业率统计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但是罕有高校对毕业生采取跟踪调查。对于高校而言,毕业生一旦离校,他们的就业情况很难统计。许多高校将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好坏的判断标准,导致就业指导部门为了达到相关要求,教育、督促毕业生在离校前签约。要克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确保就业指导部门积极地指导学生就业,扎扎实实地开展就业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就业,提高初次就业的成功率。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茫然状态,普遍带有盲目性,对国家的法律、就业政策懵懵懂懂,不仅对本专业的优劣势缺乏了解,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岗位缺乏了解,签约的目的性差,经常糊里糊涂地签约。直至毁约那一刻,还没有意识到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应。因此,作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开展“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就业现实情况,不断创新,切实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好规划,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定专业定向和择业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4.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诚信签约。

的必修课。加之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品德因素,尤其是一些正规的大公司,在招聘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中考核你的诚信度。为此,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开设诚信教育课程、举办诚信活动体验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宣传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5.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做到信息透明化。

当前,就业市场不够规范,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所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和岗位性质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审核和认证,仍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必然导致一些急需人才而又缺乏相应引进人才条件的用人单位不得不夸大甚至虚构自身的优势和待遇,引诱毕业生签约。很多毕业生签约之后,工作一段时间,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以及当初用人单位的承诺无法兑现时,必然引起毁约现象发生。为此,加强对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的监管力度,确保用人单位的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真实化,督促用人单位实现签约前的各种承诺,对于减少违约现象将大有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高职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他们担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使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进而也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在校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索。

“价值观是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的人、事、物及行为等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评价及看法,它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总体评价标准,是世界观的核心,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它驱使着人的行为,同时又通过人自身的行为取向、态度等反应出来。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起着决定作用。家庭、学校、工作环境等群体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个体价值观在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但是又随着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需求导向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而作为时代文化的引领者,作为担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重任的接班人,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正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高职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从学生性质上看有其“特殊性”,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高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现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问题进行探讨,把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笔者就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在校内对300名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现状,探索积极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和途径,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生活方式不再单纯,告别了过去“三点一线”的模式,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内容丰富多彩,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并存。其中,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生活充实,有意义有目标”,有25%的学生认为“生活茫然,没有目的,很被动,很消极“,有20%的学生认为“貌似很充实,其实内心矛盾重重”。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休闲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行了解和分析。

1.学习方式多元化,而学习态度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学习主要方式,但除了学校安排的日常教学和选修课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看电视、看报纸、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考证、兼职等实现课余学习。55%的学生对于考试存在“临时抱佛脚”的想法,45%的学生对于老师上课的内容持“完成任务”的态度,65%的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经常借助网络搜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团队作业时滥竽充数,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能自觉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查阅学习资料的学生只占25%,认为使用工具书或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加知识量的学生有92%,但每周能坚持阅读学习的不到20%。对于继续学习,有不少学生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自学考试、远程学习、本校参与合作的专生本课程班和全日制专生本等,少数学生计划出国留学。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客观条件逐渐优越,自主选择的机会多、面广,但缺乏理性和科学性,拥有资源却不能有效利用,对于网络过分依赖,严重影响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

2.休闲方式多元化,上网成为重要的娱乐方式。

从调查情况看,高职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有玩电脑游戏、聊天、听音乐、逛街、看电视、旅游、休息和健身体育活动,而上网位居第一,并且主要集中在“浏览网页”和“看电影”、“玩游戏”上,网络已经成为这些“90后”大学生“最为亲密的伙伴”。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高职大学生的休闲状态其实是比较“单调空虚”的,无论是上网、逛街、聊天闲谈等,他们的主要动机主要还是为了消磨时间。"。

3.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差距增大。

调查结果显示,有6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认为“不必要”、“看情况“和“其它”的分别占13.3%、13.3%和6.7%。除了生活费用,高职学生支出项目中娱乐和游玩比重最高,用于购买书籍资料的较少。表示经常透支的学生占13.3%,从不透支的学生占35%,总体还行的学生占40%,偶尔透支的占11.7%。在对“攀比”风的看法上,有31.7%的学生认为追求好的物质生活互相攀比很正常,43.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学生消费观念整体比较理性,大部分学生能“量入为出“,而在消费结构上除了生活必需开支,娱乐游玩是主要支出,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明显,攀比心理较重。

1.多元化生活方式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一个人的价值观从出生开始逐步形成。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处的经济地位以及周围群体宣传的观点与行为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目前在校生大多是“90后”,一方面很多学生所处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富裕,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还处于经济贫困、要依靠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完成学业的境况中,差距明显。但是,这些学生又具有共性,他们伴随着网络成长,接受最前沿和西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他们彰显个性,标新立异,对新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接受能力强,喜欢赶潮流求时尚,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消退。进入大学阶段,他们重视人际交往,喜欢朋辈交流,希望通过交流沟通接受新信息新思想。但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缺乏交往经验和技巧,依赖虚拟的网络世界,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同,一些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通常感觉到“孤独”。

生活方式的好坏,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观念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学习、消费、休闲和人际交往等角度去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促使这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务实”特点。他们一方面有积极拼搏奋进的理想,善于创新创业,对学习和工作有高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过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追求较高的物质享受,喜欢横向对比,希望有轻松体面、条件优厚且安定的工作。自信与自卑、进取与焦虑、机遇与挑战、追求与茫然,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始终要面临的考验。

2.加强价值观教育,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大力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念;引导学生坚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讲究创新工作方式,体现“以生为本”,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灵活多样性,避免“教条主义”、“走形式”。比如开展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时,我们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的形式把团队协作、艰苦奋斗、体验生活和奉献意识等融入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价值,通过总结使学生学会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引导,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2)丰富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环境。

校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各类文体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阵地。校园文化活动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影响广泛、润物无声的效果。通过充满人文气息、优美高雅的校园“硬环境”和积极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文体比赛、网络论坛等“软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勤劳勇敢、节约朴素、团结合作、关心友爱、努力奋斗等“健康”词汇的真正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让主流文化活跃在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消费和人际交往方式。

(3)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青年学生最关注、最忧心的问题。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面对的社会压力也更大。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更愿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愿意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自我学习和锻炼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选择,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择业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等,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针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职业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大学生更显得尤为关键。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其职业价值观出现的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职业院校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正在向素质取向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恢复,在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将会对人们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影响。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价值观是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取向的反映,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价值、评判事物好坏并决定对其态度的内心标尺。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支配着职业人生认知、明白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人们对具体工作的态度上。作为当代大学生,其职业价值观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其未来的择业行为及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而且将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种类、工作部门、工作地点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须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这就是说社会需要既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又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因此,大学生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为社会和国家的工作中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目标。

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趋于短期化、保守化和庸俗化,满足于找到一份安逸、稳定、高薪的工作并以此作为人生奋斗追求的目的。在这种职业理想的支配下,许多大学生不愿吃苦受累、不愿去基层和贫穷落后的地方,过去那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已不多见。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报酬观、职业苦乐观、职业荣辱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之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头脑。

2.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作为一种操守,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社会成员,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职业道德。

当前,一些高职大学生由于在职业心理上存在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工作中可能出现拈轻怕重、偷工减料等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部分高职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欺骗用人单位的手段,伪造各种证件和材料。同时,现代社会中,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合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高职大学生在增强自我竞争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只有懂得尊重、关心和团结他人,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承认。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一种能力的培养和一种品质的培养。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解能力和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的从业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职业道德迁移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并能随职业实践而有所领悟,进而满足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需求。"。

2.3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确立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就是要一方面帮助高职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高职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这要求每位高职大学生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高职大学生应该围绕职业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其次,以职业规划为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围绕自己职业目标的实现,依照职业目标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许多高职大学生不能明确我“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和“为什么干”等问题。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增强职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以就业指导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择业、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必须对其内容和任务有明确认识。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而且还包括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和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计划等方面。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现阶段就业制度和政策,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掌握求职技巧。

当前,部分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有惶恐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无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清楚各项相关的政策规定,不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其形式要多样化,如采取团体咨询以及体验式游戏等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施加影响,有利于促使高职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价值观。

2.5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职业素质。

所谓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当前,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学生的所知、所感、所闻、所见、所悟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认清社会的主流,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克服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更加明确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习期间要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感悟企业文化,实践中亲身体验该职业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状况,提高对相应职业的认识。实习单位与带队教师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对职业的薪酬、福利待遇、晋升、人际关系、成功体验、自我实现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正确与否等方面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认识与实践的基础。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新的就业形势也给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根据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和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多维度、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对人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唤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石,也是对真善美追求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优势,对于大学生身心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较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去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认识过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层级意识的不断升华。

1.1艺术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宣泄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可以其对情操培养的肯定作用。他认为“:音乐乐调当中,每个乐调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乐调来完成。如果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乐调来完成,而那些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就能够产生一种有益的快感”。从中可以看出,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环境中就能产生有益的快感,能够起到净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2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修养的提高。

在一定意义上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教育重要很多,音乐当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被这种力量所吸引和融合,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断润化我们的心灵,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高尚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或者学习当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生活和自然界当中不断地去发现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当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因此,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有效融合,在艺术实践当中通过其自身的育人方式,把那些抽象化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不断升华,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1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对核心价值观认知度。

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外界事物艺术美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真知。艺术作品通过对那些比较鲜明和生动的形象进行揭示,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它和只对事物的外表进行感知的感性认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艺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让其不断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所以,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之后,使其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提高了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心特点,把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方式运用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来,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真善美观念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认知度。

2.2移情价值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扩宽作用。

艺术价值的移情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受教育者的内在情感受到了外界美的熏陶,这种理论在我国古代就有过论述:兴于诗。立于礼和成于乐。这是儒家教育思想对艺术教育移情价值的最早概括,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审美教育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形式和相关的行为灌输的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用音乐、诗歌和绘画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从而起到陶冶和激发受教育者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目的。艺术作品把自然界或者生活当中的一些美的东西展示出来,给人一种视觉和内心的共鸣和享受,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这也是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主要体现。例如,我们在欣赏《祖国颂》等优秀的音乐作品时,从作品当中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激发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把艺术价值中的移情价值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运用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中,并把这种价值观通过一定的美学形式展示出来,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道德情操,帮助他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知识的学习,从而树立牢固和高尚的核心价值观念。

3.1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手段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化之外,还要进行多种样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其相协调,因此,高校老师要首先要对教学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并且把艺术教育模式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去。

3.2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最主要的还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高校要把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创建情景化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对相关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合力。首先,可以对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提高,善于运用新的媒介来表达自身情感,还可以通过网络、qq、微博等形式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播出去,让学生通过艺术美的欣赏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置身在艺术美的环境当中。其次,构建艺术服务平台。艺术服务平台可以以学生社团为主要方式,在学校开展校园艺术节、美术展和音乐晚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形象思维能力。最后,对校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通过“送文艺下乡”以艺术为主题服务基层群众,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艺术馆、音乐厅或者歌剧院等场所来进行考察,不断让学生和艺术家、音乐家、民间艺术大师等进行接触,让大学生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在实践当中不断去认识美、发现美和践行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达到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较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在艺术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实际为支撑,学校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序进行。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大学生施暴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彰显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题。文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既有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别指出,应当重视红色教育在正确塑造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现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所谓生命价值观,即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对生命的认知、情感,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载体,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本文尝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做一些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有报道与研究表明,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存在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何当代中国大学生命价值观之缺失、异化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这种对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难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不当的教育策略还可能传递出有关生死的不正确信息,进而妨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无庸置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各种生命意识的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观念造成影响。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错误的生命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文化对生命的不当宣扬。如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对死亡的理解脱离实际,其对生命的漠视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轻死亡,且无法意识到死亡本应具有的含义。其二,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宣扬。当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时,学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识出现盲区,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丧失安全感,不排除产生自杀、他杀等极端现象的可能。

2.“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甚大。生命情感是人们从生命认识出发,遵照内心的生命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的生命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生命行为的支持力量。从对那些轻生的学生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生命情感大多处于缺失状态。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无疑是丰富个体生命的最佳课堂,当有人选择自杀这种毫不负责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时,这说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个体归属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就是一个佐证。这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在生命观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知识增长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为代价的,这也最终导致个别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感到迷惘、质疑。总体而言,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同时“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塑造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大方面对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大学生而言,构成了影响、制约其行为方式的结构,而作为行动者的大学生所采取的各种失范行为(自杀、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该行为结构。因而,“行动者/结构”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失范之深层的社会原因,同时也给正确塑造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行为以及“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行为方式的结构性要素。形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即通过教育来承担拯救和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之责。无庸置疑,可选方案很多,本部分将从两个宏观视角探讨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理解生命价值。诚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人类活动的本质在于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而作为生命传承的教育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满。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现代教育的一项迫切要求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人生理想较好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科学、正确地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体现生命价值。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知识、生命现象和规律,用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死亡;让大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培养其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生命哲学,认识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通过人性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生命情怀。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言:“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积极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奋、乐观、向上、豁达、宽容、奉献;相反,则会变得沉闷、孤僻、极端、自私、冷漠。开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改变重才智、轻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强化生命情怀教育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与生命情感。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的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1]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郭静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2006年。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讲求经济效益,企业生产讲求与市场相结合,以销定产。高校的“产品”是人才,毕业生就是高校的人才“产品”。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就业情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竞争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情况和办学规模,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把高校的人才“产品”源源不断地顺利推向社会,使之在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岗位上发挥所学,为社会做贡献,这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这也是高校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意识,适应新时期人才供给要求,维护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为社会合理地进行人才资源的配给,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每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健全毕业生就业体制,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逐步由原来的计划分配体制向双向选择的模式过渡。相应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存在一个健全体制和转变职能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原来只是单一地按计划对毕业生进行分配,而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毕业生在增加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思想困惑,遇到了新的现实问题,引发了新的心理矛盾。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对毕业生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择业心理调适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就业管理部门也就成为对毕业生的管理、指导、教育、培训和服务相结合的综合职能体系。要发挥好这些职能就需要我们冲破原来老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和服务体制。这也是使高校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市场相结合,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所必须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首先要熟悉国家及本地区对当前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熟悉毕业生在择业中所应享有的权利与应该履行的义务,努力贯彻和落实国家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来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次,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捕捉应用信息的能力。就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与用人单位打交道,而且还要与学生交流。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建立和沟通需求信息网络、组织召开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等都是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再次,就业工作人员还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繁杂、艰辛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秉公办事、热情服务。总之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二、强化指导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开拓就业指导服务新思路。

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进步和日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逐步从原来的按计划分配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由单独的管理者变为服务加管理的模式,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帮助毕业生在新形势下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顺利求职择业呢?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必须转变工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始终为广大毕业生的根本利益着想,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有利的条件。

(一)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职能。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就业指导机构应更多地研究就业市场的动态,并结合本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为毕业生求职就业起到参谋和指导的作用,转变原来单一的管理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服务意识。其主要职能表现在:

1。帮助毕业生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的最新政策;

3。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择业、面试技巧、心理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发挥等方面的培养;

4。收集用人信息,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信息,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负责毕业生建议就业计划的制定、上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本校毕业生有关事项的审批、就业派遣及遗留问题的处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肩负着为毕业生将来走向就业市场进行求职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的任务,在提高毕业生求职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的工作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就业信息网络。

毕业生求职就业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主要是因为缺乏就业市场信息而造成的。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在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信息的沟通。一方面将毕业生的.情况向社会、向就业市场作宣传;另一方面将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再一方面,要对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一定范围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以对在校生的培养和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要利用和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广交朋友,保持长期合作,互传供求信息,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总之,要把就业信息的传递当成一个长期的工作来抓,逐步培养和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传递网络,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不是盲目的,而是针对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的。

2。开设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上课、举办讲座等形式,对各级就业政策、市场形势、就业程序、就业途径、就业技巧等知识进行介绍。这种形式比较系统、全面和直接,效果也比较显著。另外还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模拟演练,使学生尽早地熟悉市场择业的方式,努力培养适应市场的能力。演练前,对应聘中用人单位经常提出的问题或有可能提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答。这对就业指导课所讲的很多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实战练习,对学生走向真正的就业市场是大有益处的。3。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

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是对全体毕业生开设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指导课,它可以解决绝大多数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但毕业生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个人能力等千差万别,所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解决了普遍性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其特殊性,针对个别学生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还要进行个别指导、个别咨询。

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交流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供需双方相互选择提供了一个机会,它不同于普通的人才交流会,它是以校园为主要场所,并且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交流会。在没有组织校园双选会之前,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时,一方面能过各类人才招聘市场,另一方面就是亲自到高校考查、招聘毕业生。频频地有用人单位来高校挑选毕业生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这种无计划的招聘活动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于日常的就业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在校园组织就业双选会,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沟通学生与用人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正确把握就业市场。

毕业生进人就业市场,首先要了解就业市场的规则。这些规则一方面是指国家、省、区对毕业生就业的最新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及所在省、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程序。这些规则除了在毕业生就业导课介绍给毕业生外,还可以将其收录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中,采取归类叙述讲解或问答等方式,便于毕业生查阅和明确掌握。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势。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自己所熟知的小环境,缺乏对社会大范围就业形势的认识。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认真地分析社会各层次相关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结合本校历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对将要进人就业市场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定位,这对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成功签约、少走弯路有重大的意义。以往确实有一些毕业生在初人就业市场时,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对自己就业期望的定位不准确,在就业市场上疲于奔命,到头来却后悔错过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二)加强毕业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择业不仅是对大学毕业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毕业生在走向就业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渴望在竞争中能超过对手,可又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盲目地进行横纵向的攀比,对一些现实上的“不公正”“不平等”难以接受,在理想与现实产生一定差距时,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冷,难以自拔。诸如此类,使毕业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毕业生在择业中的这种恐俱、焦虑、急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辅导进行调理或提前预防。首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教育毕业生保持良好心态,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现实和社会需求,将自已的希望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对待市场需求与选择和个人意愿与期望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毕业生在心理上要敢于承受失败的挫折,把挫折作为磨砺自己的机会,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再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面试求职的技巧,使其增强自信心。对于不熟悉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来说,面试技巧是一门必修课,要教他们指导掌握如何克服紧张情绪,应付各种提问,发挥特长,突出个性,平和冷静,谦虚诚实,坦然应对。这些方面除了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进行一定的理论上的指导外,还要求他们可以用模拟演练的方式,如安排适当的模拟招聘会,来加以正确的指导,使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恐俱感,增强自信心,做到心中有数,上场不慌。

(三)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

进人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要遵守市场规则,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首先要遵循诚信原则。毕业生在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各方面情况时,应秉着实事求是、开诚布公的态度。可以扬长避短,但不能无中生有、以小夸大。否则,将会自食恶果。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要弄清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努力维护协议的严肃性,不能随便违约。对于特殊情况要违约的,必须征得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谅解和同意之后方可。其次,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要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双向选择与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关系,不要贪恋大城市、机关,过分地追求条件、待遇等。要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社会最需求的就业岗位磨砺铸炼。

(四)加强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高校学生大多是由小学至中学再上到大学来的,对社会的接触也仅限于寒暑假及其社会实践活动平时所接触的同学、老师等人和校园环境都比较单纯,但走人社会,所遇到的事物和人际关系就复杂得多,所以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必须包含毕业生对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要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对一些不合理和不良的世俗现象,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要能够正确处理择业过程中或今后走向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般性社会问题。在这方面教育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大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将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组织讨论,并加以正面的指导,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再去实践,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以提高其思想认识。另外,还可以用实例或专门设计各种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找出最佳的处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指导工作是优化人才资源的一种手段,是实现人才自身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努力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动态,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巧,拓宽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有利于毕业生、有利于高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始终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标准,努力研究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价值观是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与尺度,大学生价值观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感知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成效。通过对现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价值观理论基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是非判断、行为取向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其价值观走向不仅影响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取向,并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走向的产生重要的导向。学术界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价值观的涵义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学科和领域具有不同的定义:

哲学领域,谢勒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与主体无关。斯宾诺莎把价值理解为主体的追求和欲求。埃伦费斯把价值看成主客体之间一种满足需要的关系。

心理学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的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表现。罗克奇将价值观定义为可以指导行为和态度持久的信念,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强调价值观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和动机功能。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具有情感性、判断性的观念系统,是指导行动的依据。

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价值观涵义的界定来看,可以从中归纳出价值观的主要要素:价值观的整体,可能是一种客体或是主体,还可能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需要的关系;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价值观的功能是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的情绪表达具有情感性和判断性。由此,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价值的所具有的认识、评价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目前很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在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婚恋价值观、人际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六个维度进行研究。

婚恋价值观研究方面:刘丽军通过对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合理建议。

人际价值观研究方面:主要是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郑日昌编制《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人际价值观、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分析得出人际价值观与自我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道德价值观方面:池卫东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是提高道德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从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典型特点是积极追求与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而失范行为的成本与利益倒挂、家庭教育的自我中心、大学道德教育的边缘化等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成因。

消费价值观研究方面:胡洁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西南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消费价值观的初步调查,把大学生按基本成分的不同划分为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又从消费价值目标纳出了五个维度;从消费价值目标纳出了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是目前对消费价值观比较完善的研究。

政治价值观方面:唐昆雄、赵春风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查同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的实证分析目前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增强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

生命价值观方面:李若衡,杨静主要采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加以具体分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并归纳了六种较为典型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价值观。这是根据大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及情绪上的划分,对今后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总结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采取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实证方面主要是以开放式调查问卷的形式测试,问卷又分为语句问卷和词汇问卷;还有借助国内外专家设计的量表和运用测量工具,利用心理学上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

从价值观的分类研究来看,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每类的研究几乎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有效的论证结论。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出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在研究思路和方向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的运用,综合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注重运用多种学科的交叉性进行,力求研究更加深入、具体、科学。

(二)讲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得出,目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结构大都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基本状况、影响因素、教育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进行探讨;就研究方法而言,多从事的是定性研究,进行实证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的很少,而为数有限的定量研究在分析上也多停留于简单的数据统计,不能通过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更深的内涵,所以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将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相结合,从现象的研究挖掘更深的内涵。

(三)注意研究对象的全方位。

在选取研究对象的时,要注重调查研究的全方位,首先是地域的全方位,不仅要研究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地区,而且要注重考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其次学生的成长阶段的全方位,不仅限于考察同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选取不同年级和年纪的大学生进行分类考察。学科的全方位,要兼顾文理科、还有工科的学生全方位研究;家庭背景全方位,区分城市学生和农村地区成长的学生进行研究,还可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程度的大学生进行分类研究。

(四)开创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综合以上文献,在价值观的研究中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方法,更加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创进行。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增加逻辑推理法、观察法、综合统计法、量表和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不断地扩展新的研究方法,善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研究的思路更加开阔,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其次,在研究维度上,可以在以前人已有维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研究维度,例如可以分为学习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社会性别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几个维度,然后从地域、院校、学科、年级、城乡差别、男女差别六个类别来进行分类别比较研究。

再次,在研究视觉上,不仅仅限于国内大学价值观之间状况的简单比较,还可以参考国外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将不同国家当今的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在考虑影响国内大学生价值观因素的问题上和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历史性原因时,尤其是价值观中的金钱观和婚恋观问题时,可以考虑国外的社会思潮对国内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后,在研究操作上,如问卷,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一般还是以开放式问卷为主,在已有的词汇调查法、语句调查法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事件调查法进行研究,可以在问卷上列举一下与价值观相关的社会事件,然后让大学生进行对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行为选择。通过学生的选择,收集资料。通过答案的选择,要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价值观现状,通过现状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然后找出造成这些问题和差异存在的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1)教学方法过于陈旧。高校除了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和教授文化知识的场所以外,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在促进大学生形成全面、直接的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价值观教学机构,很多高校在教学时,不能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甚至一些理论已经和现实脱离,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缺乏学习热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大学生交头接耳、不拿课本的情况司空见惯。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价值观不断涌入校园,一些思想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学习等方面,淡化了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建设了新的校区,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日益完善。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一直是薄弱环节,出现了精神文化落空的情况,这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了负面影响。

(4)轻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只要求大学生学习好职业技能和专业的文化知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学生道德素质缺失。

(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价值观存在不平衡性和无序性的情况。此外,大学生还处于心理未成熟时期,情感还不够稳定,具有比较明显的两极性和可塑性。情感控制能力弱、心理调节能力差,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被外界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从而出现价值认知偏差的情况。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位。

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其传播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激活自己的文化生态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核心价值观,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提高自己掌握教学资源、使用新兴媒体的能力,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调整。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文化生态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本质是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情况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实践交往过程中,更加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一,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情感和激发学生情感上努力,让学生的情感转变成意志,再由意志转变成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民族精神。其二,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情感上实现沟通和融合。其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建立生态型的互动关系,在互动过程中要注重平等和民主。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上,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思考和实践。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态位。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找出属于学生的文化生态位,从而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在性别、个性、年龄、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学生的生态位也是独立存在的,都有其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育文化的生态资源,除了要对各个学生的文化生态位进行明确定位,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文化生态文化位之间差别,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我成长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坚持互动、开放、民主的生态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自身修养。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向三所中等规模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份调查问卷和20余个典型案例的深度访谈调查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和择业期望。

一、问卷的设计和样本的来源。

本次研究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调查毕业生的择业意向。样本来自三所中等规模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涉及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体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美术、音乐、园林技术等30个专业。被试者中男性40.25%,女性59.75%;研究生6.13%、本科生34.21%、高职牛59.66%。调查时间为4月至205月。问卷采用半开放式调查,共包括五部分内容:被调查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期望与求职经历、就业指导与学校教育、对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认识与评价、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实际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3018份,有效问卷3006份。有效回收率75.15%。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择业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

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多选)分别是:个人发展机会(38.84%)、薪酬与福利(34.13%)、公司规模名气(12.97%)、地域(14.23%)、岗位级别(11.05%)、家庭期望(3.00%)。只有3.00%的学生选择“家庭期望”,这说明学生的择业观念趋向成熟,倾向于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而不是被动听从父母辈的意见和安排;随着户籍概念的淡化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学生已经不再把留在大城市当成自己重要的职业理想,更看重的是发展空间、薪酬与福利。

2.工作初期期望的月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

超过七成的学生在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3000元。过低或过高的收入定位都会给用人单位不自信或自负的印象。薪酬的预期也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自我价值定位的表现之。根据大学生择业认知心理分析,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导致事业的失败,大学生在择业之初要对期望和自身实际条件进行衡量、融合,明白自己能干什么、能拿多少薪水,而不是我想干什么,想拿多少薪水。大学生心理定位是否正确是就业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

3.大部分学生认为培训考证有助增加就业竞争力,愿意从基层做起。

83.71%的学生选择从基层做起;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再深造(17.1o%)或参加短期职能培训(57.48%)是良策;不到一成的学生勇于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75.63%)认为培训考证有助增加就业竞争力,已经在参加或准备参加各种就业技能培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毕竟大多数人从事的是相对“合适”的工作,而不是绝对“理想”的工作。兴趣和职业是两个概念。与其一。味坚持“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试着去“喜欢自己的工作”。

4.“调整心态、提升综合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89.4%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是从自身找原因,调整心态、提升综合素质。36.9%的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好的就业指导或政府出台支持就业的政策。

52.60%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要“调整心态、降低择业标准”;36.8%的学生意识到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5.求职经历是“人生必要的'历练,是人生的财富,使自己更成熟”

“您期望就业的单位性质”调查数据如下:国家行政机关(31.49%)、事业单位(42.99%)、公有制企业(14.46%)、非公有制企业(11.06%)。数据反映学生对行政事业单位情有独钟。职业安全、待遇、社会地位是大部分学生对“好工作”的看法。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职业的选择常常受舆论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需求,导致了择业失误,频繁跳槽。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其及时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自我,尽量减少择业中的理想化成分。

7.就业初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前景”、普遍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感。

工作一年内离职的原因(多选):没有发展前景(24.91%)工作性质不适合(20.01%)受更好的单位邀请加盟(19.31%)工作环境欠佳(11.87%)对薪水不满意(13.70%)人际关系糟糕(6.13%)其他(4.07%)据调查,大学生工作前五年内离职的比例高达70%,普遍存在(85.36%)心理契约违背感。不少大学生却肓日地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在极度低下的职业认同感中频繁地跳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盲目选择职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周期短的主要诱因。

8.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政策足够的了解。

5.53%的应届毕业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非常了解”;了解甚少、一无所知的比例却高达45.22%、3.53%。自我分析、环境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这五个职业生涯规划环节相互联系,完整不可分割。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了解就业环境(包括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落户流程、档案转机去向)是相当必要的。必要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理性抉择。对自己的将来没有系统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追求成功的决心和达到目标的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都是导致毕业,没有就业竞争力的原冈。

9.自我评价和职业发腱期望过高。

调查显示主动面向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并不是毕业的首选。问及为何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t作,毕业生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34.69%);待遇比较差(18.75%);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18.69%);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11.80%);其他(9.30%)。不少大学牛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食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

三、结束语。

根据调查反应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校应始终贯穿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在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调整教学知识与技能结构,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尽早明确专业发展与指定职业生涯初步规划,避免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第二,职业探索的过程中毕业牛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真实有效的就信息;通过理论学爿和实践,增强就、出过程中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毕业生需要提升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合理定位,克服“好高骜远”的就业心理障碍,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促进自身的职、生涯规划与发展。第三,学校需要加强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杏,了解业生在职业探索期遇到的闲境并予以一定帮助。职业探索是个人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消的活动,是个人对自我特质、职业、工作内涵以及个人与环境和资源关系的认知和行为。职业探索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职业的成熟和职业适应。盲目地“先就业后择业”不应该成为个别高校提高就业率指标的权宜之计,也不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为缓解就、压力而追随的潮流。毕竟,初涉职场的经历对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职业心理的稳定性与成熟度。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类型有哪些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空间的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反映大学生求职的一个主导需要。大学生更强调自我发展、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众所周知,好的发展空间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的,发达城市自然会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小的地区在发展空间上存在着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求职时在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首选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发达城市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厚的工资收入,在保障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又提供了其发展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于发达城市及地区的偏向窥见一斑。然而,大学生在选择发达城市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薪酬,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求职价值观所存在的另一个境况即择业期望值增高,也就是说大学生期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大学生在经过寒窗苦读之后都希望以后能获得一份更好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这种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却没能很好的认识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过高的择业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与实际薪酬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并表现出了超前的理想化。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增强,同时在择业时也有了很大的选择面。大学求职生在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国有企业、科研教育部门、民营或乡镇个体企业等,传统的就业热点行业如从政经商做学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就业热点虽带有普遍的倾向性,但分散性与多元性也日益突出。国家机关、国营企业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有丰厚的收入,也能够为求职者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求职者的兴趣。而对于科研教育部门求职的增多也显示出了大学生愿意从事社会声望较高,实际收入稳定的职业,这是他们对自我习得知识的一种肯定。当然最大的改变在于大学生对于中小企业的青睐,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对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也相对其他部门较大,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作出的选择更加地多元化。总而言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在很多方面均有体现,上述三点仅是简单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种状况,现象的存在并然有其本质的原因,基于上述现状,下文就对现状作出思考,以引导大学生求职价值观趋向合理性。”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类型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政府想要打造“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专业高级蓝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俗话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过快,根本没有与社会经济进步同步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坏学生,高考失利后没有办法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们开始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地位十分尴尬。

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从教学专业设置、考核机制、教学流程等方面都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更多时候就是“照猫画虎”,办学理念不明确,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是破罐子破摔,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名誉将会越来越差。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自己观念中总是认为读书才是最佳选择,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技术工的代言词,并不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不良标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正规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是没有选择的出路,所以说中国人很怪,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读书就是为了选择更好的职业,但是中国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其中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进行反思。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等职业院校也会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技术工人来校任职,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极大的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1.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标准和要求,必须要对学生基础有所考核,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转变人们“高职教育”就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要增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知,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改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可以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上的扶持,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问题。其次,政府也要注重协调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经费分配结构,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实行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毕业时还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对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能在实践中给学生有所启示,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每年可以轮流派遣高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企业岗位知识,此外还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不好,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端正教学理念,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模式。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

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

[6]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现象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7]汪歙萍。上海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04)。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类型有哪些

论述了矿产资源预测研究一直是矿床勘查研究的.热点,对现代矿产勘查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地质数据收集技术和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成矿预测理论日趋完善,研究方法向着综合化、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借助gis技术,实现系统化、信息化和可视化的多源信息综合成矿预测以及深部隐伏矿(床)体的”定位“预测,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作者:张磊zhanglei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刊名:现代矿业英文刊名:modernmining年,卷(期):200925(6)分类号:p964关键词:矿产资源预测定量预测gis技术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的时期,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因此,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和明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创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创业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内涵,究竟是“为了(for)创业的教育”,还是“关于(about)创业的教育”,或是“通过(through)创业的教育”,还是三者皆隐含在内?就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显然应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也无法截然分开。开设多种相关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创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职场人士做报告和座谈,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它包含了“为了学生将来能自主创业”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建成企业、事业、职业”的意义。而部分高校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经费等必要条件,则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在此,有必要对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学业完成者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不同学业经历的个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学业也是创业的基础。不同的创业类型需要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学业经历,具有不同学业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选择不同创业项目;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生活所需的来源。而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在解决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可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从创业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它是生存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上赖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包含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使人一劳永逸受用终身。

从创业教育的实施上来看,其目标是多重的,因为创业本身的含义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创业是如何进行的,也要培养出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创业精神和品质,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其对象是广泛的,应覆盖所有需要这一教育的社会群体,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内容包罗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到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二、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创业理念及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创业问题的思考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树立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大学生既有开拓创新、务求必胜的勇气,又要有敢于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侧重于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创业实践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校要对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要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创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建设创业论坛为主的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将创业教育纳入已有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并构建起立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延伸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活动中。树立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学校在校地合作企业、校友企业、校办企业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要逐步形成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循序渐进,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实践过程都有所侧重。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种教学过程,除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渗透外,特别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教学中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来寻找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其次.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中都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地与创业教育挂钩,着力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精神,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再次,应特别加强模拟创业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逐步付诸实施,这是对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

其中应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他们熟悉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领悟能力,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应对各种变化,并可以企业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科技企业的管理;技术类专家,需涵盖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持并为学生提供指导;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他们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经济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等宏观调控行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他们的接触、沟通和交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激情,并为受教育者树立学习的榜样;创业园的管理专家,现在国家在多个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园区或创业园区。给予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优惠政策,这些园区的管理专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直接的创业条件;心理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创业领域和创业敏感点等建设性意见。要在队伍建设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

以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衔接的一体化模式,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反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相得益彰。在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要初步形成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进行渗透。在分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所扩充。要在大学的校内建立一批学生创新团队,各个实训中心和创新基地要能够全天候对外开放,只要经过核准的创业创新项目团队都能够优先保障使用,并配备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要在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形成了创新、建设、竞争、协作能力的培养机制,构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心理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镇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2、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4、留守儿童成绩欠佳。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心理研究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关爱留守儿童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能和正常的未成年人一样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组织领导制度。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支书为副组长、办公室成员、各科老师为成员的“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并明确专人负责些项工作。

2、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合理,责任到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管理。

二、统计报送制度。

1、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是单亲还是双亲外出、家庭具体情况等,做好造册统计并及时上报学校。

2、各片区内学校要把本校规范的留守儿童情况统计表和电子报表及时上报到片区学校;片区学校和各中学由专人造册统计并在开学后一个月内上报中心学校。

3、留守儿童的统计上报时要做到及时、准确、具体,做到不漏统、不重统,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和亲情依附者,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各校要教育引导外出家民工切实担负起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努力使留守儿童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2、发挥校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针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行代理家长制,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沟通情感、矫正行为,真正主教师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3、代理家长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每月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至少进行一次谈心、与留守儿童班主任交换一次意见,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一次、检查一次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4、代理家长要认真填写亲情结对工作日记,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困难帮扶、情感沟通、行为矫正等工作,使代理家长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5、各校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留守作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温暖的集体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四、档案管理制度,

资料共享平台。

1、各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及时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补充和变更工作;要做到与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相符合,并要求专人管理。

2、建档的主要内容上级文件资料、本校工作机构、工作台账、相关工作报表、宣传信息、活动资料等。

五、信息报送制度。

1、信息报送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

(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文字表述准确,用词严谨,分析恰当,数字精准。

(3)时效性原则。以推动落实、促进工作为原则,及时提供真实、有用的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2、信息上报内容。

(1)要围绕“三关工程”的工作部署及贯彻落实情况报送信息,做到重大活动及时报送,成功做法和经验随时报送。

(2)各校三关工作思路、工作情况进展情况、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每月报送一次。

(3)各学校三关办召开的各项会议要及时报送会议图片、会议主要内容。

(4)各学校要有专人负收集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及活动图片,每月25日前报送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根据收集情况向镇三关办和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三关办报送。

(5)、每学期初各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工作计划,期末要将本学期工作的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计划和总结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到中心学校三关办。

(6)在坚持上述信息必报的同时,鼓励报送包括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等在内的调研性信息。

六、追踪监督制度。

1、适用范围。

(1)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作出的有关决定、通知的执行情况。

(2)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在开展专题调研、指导检查、参见视察活动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办理情况。

(3)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认为有必要进行跟踪坚持的其他有关事项。

2、被追踪的学校要自觉接受和主动配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报告执行或者办理情况。不能按时报告的,应当说明理由。

3、对于不提交,没有正当理由逾期提交执行或办理情况报告,执行或者办理工作不落实,或者敷衍塞责的学校,中心学校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将追究被追踪监督学校校长责任。

七、调研工作制度。

要围绕“三关工程”具体工作展开调研,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或提出好的建议意见。调查研究人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吃苦精神,改进工作作风,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调研报告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八、考核奖惩制度。

学校将把“三关工程”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对工作重视且完成较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走形式的个人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外围“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口甚大。因此,应在市场环境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包括思想教育上的积极引导、生涯发展规划上的规范引导、政策扶持上的激励引导、舆论宣传上的典型引导、推荐就业上的全程引导以及自主创业上的适当引导。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每年劳动力缺口仍在1300~1400万人左右,因此,对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1090万人,年平均增幅达到27%。“十一五”期间,全国余所高校将有2500万以上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分布很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指西部大开发所包括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现有普通高校429所,其中近三分之二为专科院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

3月,国家人事部网站发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分析显示,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就业呈现下滑趋势。2006年高校毕业生预计需求1665044名,与20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下降,降幅为22。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对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需求较2005年增长较快,增幅为30%,对本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基本持平,预计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2005年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与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办法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如选调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特设岗位等一系列办法的出台,解决了数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统计多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到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即使面临暂时失业也不考虑去基层工作,特别是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多年来,我国东部省市吸纳了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到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尚不足20%。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灵活就业方面意愿强烈的毕业生最终更多的选择正规就业方式,国家保障措施、就业观念、学校的就业引导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取向,应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艺术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平衡发展、鼓励自主创业。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

近些年,我国就业队伍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历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有增无减,从的280万人到的631万人。就业岗位不增反减,很多企业在的国家政策下大大透支了20、的用人指标,扩招潜力大大“透支”,就业需求大为减少。近些年来如火如荼的“艺考热”也将艺术类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推向了封口浪尖,具中国社科院20《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位居榜首。

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艺术类学生本身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寻找更多、更灵活的就业方式,其中,灵活就业((flexibleemployment)这样新的就业形式、就业观就显得尤为的适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个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而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属于“非正规就业”。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得职业,通过个体企业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用工形式获得收入。

一、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的优势所在。

(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孕育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所有。

制形式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新行业、新领域的不断扩张、服务业的日趋多元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80后、90后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灵活就业的青睐,针对此次研究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届毕业生中的艺术类毕业生311人,进行关于灵活就业问卷调查,该问卷反复试测3次,信度、效度都做了相应的修正,得出结果有146人,占46.95%的学生有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想法,其中女生占43.83%,男生占56.17%。有意愿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中51.23%表示对灵活就业这样的新就业形式有信心。他们比起父辈还有普通类学生来说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个性鲜明,在自主性和灵活性上都有所增强。

(三)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针对一些艺术团、教育培训机构等雇佣兼职老师、教练等这样的机会毕业生们应该较好的把握,或者尽早的积累经验和资金准备自主创业。

二、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灵活就业对于艺术类学生或者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但在实践中得出,有灵活就业或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较多,而最终确定单位时选择灵活就业方式的同学却大量减少,说明实践中灵活就业这种新型的就业方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艺术类毕业生文化课程相对薄弱,近些年以“艺考”为名走高考捷径的人不在少数,综合能力、元认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法律、金融等知识相对欠缺。

(二)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或法律法规贯彻不到位,目前政府对“灵活就业”这一弱势群体或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界定不明确。国家的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会保障没有涵盖“灵活就业”,这是制约“灵活就业”方式发展的重大障碍。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

(三)工资待遇偏低。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雇佣方利用当前“一职难求的现状”,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可能刚刚到正式签约学生的65%,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往往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灵活就业者的基本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学习成本和工作收益也让毕业生们处境尴尬。

(四)学生自身观念和家长观念的束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工作稳定,行业体面,毕业生受家长思维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南京针对艺术学院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随机问卷调查308人,访谈16人,男、女生的艾森克人格量表测试得出结果发现,女生的择业信心与男生有显著差(p=0.034),男生较女生对于择业更有信心。这种择业心态,反映了社会刻板印象和家长的教养要求导致女生在一定阶段出现“男主女从”心理和一些单位的性别要求让女生产生了挫败感。

(五)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

1、“灵活就业”的学生创业初期势必面临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与个人的信贷和担保制度,很难得到贷款。

2、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颇多但是落实情况普遍不。

3、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咨询机构,因为在大学里学生基本学习的是专业知识,针对创业方面的系统知识有所涉及但是的确相对较少。

三、促进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措施。

(一)国家政策方面,健全灵活就业者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灵活处理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灵活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让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使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贯彻力度加强,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二)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注重对灵活就业的宣传,让学校的教学、专业评估、学科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将就业指导与安全稳定齐抓共管。

(三)学校在培养学生艺术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们综合平衡发展,积累灵活就业资本。除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外,艺术类高校还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等。更可以运用校企联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这样学生才会在毕业的时候拥有自己特有的判断力。

(四)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业的真正意义,树立良好的心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丢掉传统的“面子”观念。尤其女生更要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在灵活就业这个新型的就业形式上去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五)鼓励自主创业,学生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在培训中心等机构带课,熟悉其商业运作模式,并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毕业生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艺术类高校灵活就业任重道远,推进灵活就业应成为艺术类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艺术类毕业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指导,不断探索灵活就业的各种形式,还值得各位高校就业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吴燕,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cnki,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导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当地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末,西部地区人口总数为3。69亿,占全国人口的28。6%;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902亿元,仅占全国的17%。当地的大中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与辐射能力极其有限,贫困落后地区普遍缺乏能够形成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至少在一倍以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深圳,本科应届毕业生在企业的收入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同样的工作岗位上,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

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口规模庞大,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底子普遍薄弱。整个西部地区的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是在“一五”或“三线建设”期间建成的战备型企业,且工业布局多集中于远离乡村的城市中心地带。同时,西部在生产开放性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加上资金来源、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其工业生产比沿海地区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破产制度的全面推行,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在所难免,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由于观念不到位与制度不完善,西部的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更是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缺乏区位优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较少,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就业面窄西部地区一般不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多远离交通枢纽,既不临川,也不靠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相对较少。流动人口较多是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之一,若不具备该条件,仅仅依靠本地的需求,第三产业是难以快速发展起来的。本应吸纳大量富余人员的第三产业在贫困地区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后果之一就是劳动力就业面窄。,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西部地区占366个)有81。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有16。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与打工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放慢,有近80%的劳动力从未外出打工,且2/3以上的外出打工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与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大学毕业生想在第三产业谋得工作岗位可谓步履维艰。

部分毕业生与家长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今,上了大学就等于“跃过龙门”的单向思维仍然根深蒂固,抱着读书走仕途观念的人不在少数。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的认识,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其结果,一是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薪酬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局部地区与局部行业的人才过剩,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希望学习金融、会计、计算机、外语等热门专业,因此,市场上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聘高级焊工或钳工而不可得的现象。

相关范文推荐
  • 11-19 基层财政工作的心得体会(热门15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中遇到的成功和失误的总结,积极反思和吸取教训的过程。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总结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_年财务科在公司领导
  • 11-19 黄山奇石教学课后反思范文(18篇)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 11-19 拿破仑大传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体验的反思与整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所读的知识。我们从各种书籍中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希望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作
  • 11-19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
  • 11-19 学校安全德育工作总结开会发言稿(专业21篇)
    在德育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过去的工作经验,探索更好的德育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育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生
  • 11-19 版离婚协议书有子女(热门13篇)
    离婚协议需要包括双方对财产、债务、子女抚养等方面的具体约定。下面是几份关于离婚协议的模板,供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协议人________________
  • 11-19 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总结汇报(实用23篇)
    培训工作总结是我们提升专业能力的必要步骤,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表现。欢迎大家阅读下面的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在日常监狱医院工
  • 11-19 秋季开学典礼安全教育讲稿(专业20篇)
    开学典礼是新学期开始的一个重要仪式,它标志着学校正式开启了新的教育征程。小编专门整理了一些学校开学典礼的图片和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开学快
  • 11-19 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学校事迹材料(优秀16篇)
    事迹材料的写作需要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的观察力,同时还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几篇精彩的事迹材料,感受其中的力量和魅力。
  • 11-19 好玩的万圣节活动方案(模板14篇)
    在规划活动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和兴趣,以及活动的目的和时间等因素。活动方案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步骤和安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