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听流水的故事(热门20篇)

听流水的故事(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3 11:21:40 作者:翰墨听流水的故事(热门20篇)

优秀作文不仅给人以读后余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共鸣。推荐一些有关优秀作文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

高山流水的故事

人生。

得一知己足矣,不求多,一个就好,高山流水中的两个主人公就是有着深厚的。

友谊。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一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在楚国境内当樵夫。一日晋臣俞伯牙在汉江弹琴,钟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结为金兰,相约翌年中秋节再见。届时,俞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去世。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许多。

友情。

都是掺杂了勉强的,所以知音难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仅有的友谊。

成语高山流水的故事

《列子》。

传说,有一对好朋友,一位叫伯牙,一位叫钟子期。伯牙弹得一手好琴,他能把心里所想的事物,用琴声完美地表达出来。钟子期是个樵夫,但却是个懂音乐的行家,无论伯牙用琴声表达什么内容,他都能听的懂。

一次,两人在一起弹琴娱乐。伯牙手抚琴弦,轻轻拨动,先弹了首抒情的曲子,接着又弹了一首欢快的曲子。弹着弹着,伯牙一抬头,看见了南窗外远处的一座高山,不由想起了曾和钟子期登山的情景,心里一走神,指尖弹出的乐曲突然变得雄壮高峻。钟子期微闭着双眼,正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忽听得琴声突然变得高昂激越,不由得睁开双眼,高声喝彩道:“好啊,高峻得像泰山一样!”

伯牙见钟子期一下子就听出了自己的琴声表达的意思,会心一笑,故意又变了个调子,琴声一下子变得宏大壮阔,好像是江水一泻千里。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荡得像江河一样!”

伯牙又连续变了几个曲调,钟子期都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来。

后来,两人又携琴同游泰山,走到泰山的北面时,突然遇到了暴雨。两人赶快躲到岩石下面避雨。狂风夹裹着雨点抽打着山石、劲松,泰山的一切都隐没在雨幕中,耳边只听见暴雨的喧嚣声。伯牙被这大自然的伟力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拿出琴,弹了起来。他先弹了大雨倾盆的曲子,接着,又演奏了山崩的音乐。他刚弹完,钟子期就开玩笑说:“我们的处境很危险啊!不仅有狂风暴雨,还有山崩地裂呢!”

伯牙不由得放下琴,叹息道:“好啊!好啊!您听音的功夫实在太高明了。您想像的意思正是我心里想的、琴上表达的,我的琴声怎能逃过你的耳朵,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比喻遇到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高山流水故事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流水的故事高一作文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欠下了许多的账,今天,我就来清点清点。

古人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辛苦养育我十二载,这其中的艰辛不言即明,再加上我们这些年来让父母受的累,受的气,更是数也数不明白。父亲在外奔波,不经意间,无情的岁月在父亲的额头刻下三道深刻的皱纹,父亲的黑发中也多了几根银丝,这不正是我欠下的账吗?还如歌词中所说:“希望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我愿用我一切还你岁月常留……”母亲辛苦怀胎十月,一日分娩,这是多大的恩德,我亲爱的妈妈,赐予我生命的女神,愿您青春永驻!

这么多的流水账,我又该怎么还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我认真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多听他们的话,长大后常回来看望他们,在他们眼中便是最好的回报!而在我身上的流水账,同样负于你们身上,他们是监督你最好的工具,千万别辜负这些对你有大恩大德的“债主”哦!

文档为doc格式。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李密挂角】。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苏洵发奋】。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苏拭、苏辙)都以文采著名,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三苏”。

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询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没有理出头绪,不知从哪儿做起。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询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文章写作方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梁灏夺魁】。

相传宋人梁灏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元。

梁灏(963~1004)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丧父。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曾进谏宋太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教灏参议。景德元年(10),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祖莹呤诗】。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句子,并且叙述之中的意思,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非常赞赏祖莹。祖莹出去之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地说:“当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才子啊!”

【文姬辩琴】。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道韫咏絮】。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出于此,后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高山流水故事

高山流水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山流水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妙。

钟子期的简介: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一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在楚国境内当樵夫。一日晋臣俞伯牙在汉江弹琴,钟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结为金兰,相约翌年中秋节再见。届时,俞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去世。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俞伯牙的简介: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许多友情都是掺杂了勉强的,所以知音难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仅有的友谊。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妈妈给我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仓颉造字》。

仓颉是古时候的一个大臣,他用给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事情,后来仓颉觉得很麻烦,他发现猎人是按动物的脚印判断是什么动物,仓颉想我也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件事情,他用各种符号记住了很多事情,皇上很满意,这些符号最后变成最早的文字。听完故事,我很佩服仓颉,我要学习仓颉勤奋好学的精神。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

三字经中运用了一些小故事小典故,通过这些故事更加的方便的帮助大家加深对三字经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高山流水的故事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赋棋】。

【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赵普夜读】。

一个人即使已经当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学不懈,「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说的「在职进修」,进一步追求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学问。不是为了晋升,而是为了工作能够顺利的推展,对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举赵普的故事来说明:

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多读的好书,一个平民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忠臣良相。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孙敬悬梁】。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李密挂角】。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苏洵发奋】。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苏拭、苏辙)都以文采著名,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三苏”。

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询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没有理出头绪,不知从哪儿做起。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询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文章写作方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梁灏夺魁】。

相传宋人梁灏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元。

梁灏(963~1004)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丧父。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曾进谏宋太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教灏参议。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祖莹呤诗】。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句子,并且叙述之中的意思,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非常赞赏祖莹。祖莹出去之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地说:“当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才子啊!”

【文姬辩琴】。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道韫咏絮】。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出于此,后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高山流水故事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我们六个人乘竹筏游览了九曲河,一路上和佩红有说有笑,佩红讲解着山石是什么样子的。我只记得水里的乌龟之类的石头和大象鼻子的石头。十八湾有许多山峰和岩石。最动人的故事是大汪峰和云夫山铁板峰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七仙女来到九曲河在水中玩耍,最小的仙女爱上了国王,下嫁给了国王。这件事被铁板怪物知道了。于是我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玉帝,玉帝发现后非常生气,把他们变成了石山,也就是现在的汪峰和云雾山。因为铁板怪收茶送给玉帝,人们发现后故意送给玉帝,玉帝很生气,于是也把铁板怪变成了一座山峰,就是汪峰和云夫山之间的铁板峰。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很久以前,曾经有一条小河,河边张着大树。春天一来,树叶张开,它的大伞般的树冠为小河遮阳;河边的花儿也多得出奇,他们的倒影直接投到小河的.心里,他看上去美极了。

小河看起来每天都是那么快乐,这样一年又一年。直到一天来了,一个人。

他看到这风景不错,环境挺好,于是带着全家搬到这来住了。小河很开心,他又多了一个伙伴了。过了一段日子,又有些人搬了过来,小河更开心了,他把自己甘甜的河水作为见面礼送给人们。许多天过去了,人越来越多,多的每个人都把手举起来就能遮住蓝天了,后来他们形成了一个村庄,小河也高兴的为他们奏着欢快的曲子。

最初平静的日子过去了。喧噪的日子,虽然有时候不像原来那么纯净,但小河以他宽阔胸怀,选择了包容。可是它怎么也没想到人们总是嫌自己的生活不够好。不断的向他伸手,要东西供应他们,水也就罢了。他们还把小河的好朋友大树砍倒了。一年之后,小河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他很苦恼,因为没有了遮阳树,夏天到了,他便被晒得口干舌燥。

后来人们嫌自己的家太单调了,于是他们又把小河身旁的花草拔掉了,移栽到自己家里,这时小河又有了新的烦恼,他没有了装饰物,连小鸟也不来跟他玩了,没有人再夸它漂亮,又过了一年,人们嫌垃圾堆离自己太远了,索性就把垃圾直接倒进了小河的身体里,不到一年的时间,小河彻底崩溃了,它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它病得很重很重,没有人能够救他的命了。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时光斗转,流水把我带到一座孤塔前,看到了一个消瘦的身影,他是李煜,他哀婉地唱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凄凉的曲调在我耳畔回响。那是怎样的心情?故国不在,江山不在,龙椅不在,唯有雕栏玉彻能证明他曾经的辉煌,但那又如何?流水带走了他的忧愁,他的富贵,他的朱颜。

流水又把我带到一座小院前,我看到了一个女子倚在亭中,她痴痴地望着院中零落的花,风吹起了她未梳红妆的脸庞。那是怎样的.凄凉、无助?“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李清照,不再有当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岁月流去了她的锐气,生活得苦难让她不由得洒去那份傲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何等悲凉,寂寞。

大江边上,我听到了苏东坡在高歌,他的豪迈一洗李煜,易安居士带给我的惆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中,我看到了苏轼闲适的心情,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胸怀敬意,他也许在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任何挫折都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我的双手仍捧着流水,它让我看到李清照的柔情,随后想到了李商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惆怅;苏轼泛赤壁的胸罩,让我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豪情。

听流水故事,领会华夏文明场合的渊远,更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当我们静静地坐下来,听妈妈说着她那美好的童年故事。

妈妈说,那时候的小溪是多么清,他们无数次到哪跳小溪边洗衣服、洗澡,小溪里甚至有着许许多多的小虾,都没人吃。妈妈说,那时候她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蹦蹦跳跳做游戏,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妈妈说,那时候它会爬树,我可以想象,她就像一只猴子,在树上爬过来爬过去,多快乐啊!

这就是妈妈的童年!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今天下午,马老师带我们去阶梯教室听故事。一进教室,我就觉得很奇怪。这个阿姨为什么长这么高?比爸爸高,比爸爸大。一听声音,不对啊,他是叔叔。奇怪,大叔为什么留长发?不是长发的女人吗?带着疑问,我开始迷迷糊糊的听故事。古怪的彭伯伯一下子给我们讲了很多好看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贪吃的小蛇》。知道这条小蛇有这么可爱的一面,我就被迷住了。希望彭伯伯能经常来,给我们讲更多更好的故事。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我的床竟然湿掉了,糟糕!原来我尿床了。妈妈一上楼,看见床铺湿答答,非常的生气,就拿棍子打我,我痛得眼泪都留下来了。

因为我不常尿床,所以妈妈才会那么生气,被妈妈打是应该的,谁叫我那么爱听鬼故事,才会晚上做恶梦。

我虽然知道世界上没有鬼,可是听了仍然会害怕,所以如果我会害怕,就不要常听鬼故事,免得下次又尿床了。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夏天的夜晚,深蓝色天空中的星星像顽皮的小娃娃一样向我们闪烁。一群萤火虫点着灯笼,在丝绸里和五颜六色的花玩捉迷藏,逗得花哈哈大笑。葫芦架上挂满了绿色胖乎乎的葫芦娃。爷爷奶奶和丁丁在葫芦架下乘凉。爷爷用蒲扇指着天空,给小丁丁和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丁丁端端正正地坐在竹椅上,瞪着圆圆的眼睛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听爷爷讲故事。奶奶兴致勃勃地听着,猫摇着尾巴呜呜呜,仿佛在说:“这个故事真感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听流水的故事作文

我一路唱着歌,流过平原。我不羡慕高山的巍峨,也不仰慕湖水的静美,因为我有流动的生命。我不仰望雄鹰有劲的翅膀,我不感叹猎豹的风驰电掣的速度,因为我知道自己微小,但并不渺小。看!夹岸的桃花笑颜粲然,/对着流水的清澈梳洗自己的模样;柳杨因得到我的滋养,伸长衣袖飞扬;我体内的鱼儿开心地嬉戏玩耍。生命因我而鲜红耀眼。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我放声歌唱,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在我耳畔轻轻低吟。我说:“请跟随我流淌的轨迹,你会明白――流水并非无情,而是带你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只是一瞬,但是它经过了炙热的大气层,将自己的生命熊熊燃烧,/将光明无私地奉献给大地,于是便筑就了永恒。”落花不信,我开心地笑了,“哗啦啦――”地继续向前流淌。

我高歌/,对落花说:“看!我带你找到了天堂。”我整理好行装,勇敢地投入大海的怀抱。落花不禁感叹:“一条因生命而歌的潺潺流水,汇成了一片生命的大海!

相关范文推荐
  • 11-23 感恩教师节新闻稿(汇总21篇)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心境,让我们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下面是一些感恩的文化习俗,或许可以让你更加了解感恩的深层含义。9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庆祝
  • 11-23 人生道路选择之旅(热门16篇)
    人生是一场戏剧,我们需要好好演绎自己的角色,让观众流连忘返。"人生的意义在于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灵活的思维,通过锻炼和学习,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李政道
  • 11-23 诗经子衿的读后感范文(23篇)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悟和思考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 11-23 仿写秋天的怀念大全(17篇)
    优秀作文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阅读一些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又是一年春。那一年,
  • 11-23 护士节致辞(通用20篇)
    在医疗领域中,护士承担着预防疾病和为病人提供基本护理的重要职责。以下是一份护士的学习计划书,他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各位领导、全院护
  • 11-23 七年级音乐课程教学计划(精选19篇)
    编制教学计划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并结合教学资源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
  • 11-23 可爱的蜗牛(优质18篇)
    优秀作文避免敷衍了事的描述,而应该注重细节,突出亮点。优秀作文是通过对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刻表达,以及对语言和结构进行合理运用而得以形成的一种文体。它能够展现出作者
  • 11-23 党员转正谈话记录(专业20篇)
    作文是一种对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形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对写作的要求和规范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 11-23 销售个人自我评价(通用18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它可以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斗志和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我评价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自我评价时有所帮助。1、我是一个开朗的人,工作勤
  • 11-23 文明礼仪演讲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演讲稿(优质18篇)
    通过遵守文明礼仪,我们可以彰显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范文示范了文明礼仪的正确应用,可以帮助大家提升交际技巧和社交形象。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