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7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5 12:53:56 作者:文轩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7篇)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以下是优秀读者的读后感分享,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阅读的魅力和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我以前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王阳明既然是这么厉害的人,他儒释道三家皆通,为什么只活到57岁?以前我给自己的回答是他选择了儒家。今天看完这段话之后,我突然有了另外的感悟。

王阳明知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一定是知道的。从他问九川的这个问题我们就发现,实际上即使身体不好,他也要有一种常快活的心态。换句话来讲,常快活的心态与物质和身体都没有关系。这是高于物质形态的精神主义的升华,就是师父常对我们说的喜乐平和之心。

因为他根本没有这个心思。但我们和圣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这里,格物不应该是心情好的时候,或者是身体好的时候,或者是有时间的时候,或者是……总之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去格物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效果。

事上磨炼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通过格物去寻找到合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几天师父在讲经济史的时候,反复在强调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就像我们常说的,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高兴的活一天?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超过百分之五。

而且我们要理解后边说的功夫是什么东西。不管功夫代表啥,我们从这两个字的内涵上来讲,它必须是有一种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形成功夫。

一个人刚学打了几套拳,就说自己有功夫,这是不现实的,这是假把式。所以偶尔在常快活肯定是不行的,要把常快活形成一种常态。这种状态在自己的身上日积月累,慢慢呈现给别人的才叫功夫。就像常快活这个词,快活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常快活又多少人能做到?偶尔一次人人都能做到,最重要的是把偶尔变成常态,这才是修行。

《传习录》读后感

攻击的时候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能有一丝的留情,对自己下手必须狠,不能找任何的理由为自己开脱。防御就应该严防死守,不能有一丝的松懈。没扫清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善念去压制恶念。让善念的比例在心中越来越大,一有念头出现的时候,就让善念先出现。

就像师父上课时讲的那个笑话一样,你有九十九个善念,一个恶念,这一个恶念在九十九个善念上面,每当念头出现的时候总是恶念冒出头来。这样我们就是没有做到克制。我们总说“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不能是“恶念一动,众恶俱来。”所以每当天人之战出现的时候,你的选择才是最终的结果。不能做被欲望驱使的人,这也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所在。

《传习录》读后感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止于至善是《大学》三纲中的最后一个,就是要一直停留在至善的状态当中。那什么是至善?至善去哪里寻找?有没有什么标准?这段说的是知道“止”的人是因为他知道至善只能从自己的心里找。

我们同时可以反向思考另外的一面,就是不知道至善的人是因为他们都在外面去寻找。有人通过书籍,有人通过影像,有人通过上课,以为学的多就可以找到至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少,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就到处去学习充实自己。学的越多这种后天的习染蒙蔽就越多,贪欲和傲慢心接连而至。那时候自己立的志向总换,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了我一句话“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

其实妈妈那时候已经看到了我朝三暮四的性格。至善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往自己的心里找,这是老天给我们的,每个人都具有的。向外求的越多,习染蒙蔽的越多。想要“止”是因为他知道至善在哪,颜回才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能一直停留在至善的状态,就已经是圣人了。因为知道了至善是什么,在哪寻找,就像我们知道了目标终点一样,你只需要努力的向前跑就可以了。所以你的心才确定、坚定、笃定。

《传习录》读后感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平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传习录》读后感

这一段说的就是事上磨炼,没事的时候,心很容易保持静的状态。儒家不是出世的学说,而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的,也就是《中庸》的日用平常。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一定要处理人际关系和事情,平时没事的时候把心修的再静也没有用,关键就是在有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心能否还保持着静的状态,不会受到事情的干扰。

我女儿小的时候,在她生病时,家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爱人总是很淡定,老人总是很担忧,说一定要上医院。孩子不舒服,大人看在眼里,内心一定是焦虑的,关键是怎么处理自己的焦虑。是把自己的焦虑表现出来,让大家更焦虑?还是把焦虑放在心里,自己化掉,在行为处事上按正常的方式去走?修静心不是修死心,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情绪,而是有情绪之后自己化掉,不受到情绪的干扰。所以女儿有病的情况下,我一般都是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让老人安心,让爱人放心,让自己静心。

带着情感和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会被干扰,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多数情况下还会节外生枝。而且这一段还特意说明,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这样就有违天理了。

《传习录》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

1、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传习录》读后感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薛侃的这个问题,只要是修行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儒家的修行既要尊德性,也要道问学。不能只关注于修心养性,我们要清楚为什么要修身养性,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修身养性是为了让我们在生活当中把事情处理得更明白,把关系处理的更妥当。有一句话特别适合儒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光想不做,不能光说。儒家的“学”,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知识,更多的部分是指修行。为什么都很多人修着修着就忘了?是因为我们修行的心不真切。很多人都跟我说“你学的儒家挺好,说的特别有道理,可是我现在太忙,没有时间学,等我闲下来的时候好好跟你学学”。这种人把学就单纯的理解为学习知识。

薛侃把“学”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就是要体认天理。我认为王阳明说的“知学”和他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这里的“知”讲的是良知,这里的“学”讲的是修行。想要分辨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我认为只要天理出现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现在不清楚是因为我们受到后天习染的蒙蔽。

《传习录》读后感

人的心本来就应该是定的,经常出现的心不定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受到后天的习染太严重。这些后天的习染都是来自于身体的欲望,和心的本体没什么关系。

拜入师门之后,对“人定胜天”的这个成语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以前认为这就是一个口号,是鼓励自己用的。这个“定”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到的作用可是老大了,要是定不住,第一个就是容易动情,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思考问题就会有欠妥当,严重者甚至会破坏事情的进程;第二个就是容易逐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见别人好的都想要,就会心为物役;第三个是没有主见,容易受各方面影响,觉得谁说的都对。

静时心定容易,关键是有事情的时候,心还能定吗?不能养成喜静厌动的毛病,那样就不是儒家的入世学说了。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坚决不能做“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人。

别人为什么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因为这些人把知识学死了。让别人认为只会动嘴儿,一到行动上就不行了。修身修的好坏必须用事实来检验,有事情的时候心依然是定的,这就说明我们修身到达了一定阶段。

《传习录》读后感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说诚,好多同门的日课也把每日修诚列入到了自己的修行当中。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同门都说每日做到了。那岂不是我们师门当中有好多的圣人?我认为这其中并不完全是自欺,而是好多的同门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和杂念。

很多时候我们把不正常过成了正常。如果我们真的可以让自己的善念就像如好好色那样,跟着自己的内心,那就真的没有恶念了。这里说的恶念,并不是说要做什么坏事。就像上一篇王阳明讲的那样,只要不是善念就是恶念。

现在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恶念都不是源自于别人,反反复复就是跟自己在捉迷藏。

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贪欲而摒弃了自己的初心?对恶没有像如恶恶臭,就变成了所谓的闻香的不香,闻臭的不臭。就是混沌之人,说不上顽固不化,也是朽木不可雕。

圣人哪是这么简单,如果这么简单,那真的就是满大街都是圣人了。作者:天砺。

传习录读后感

心学不容易学!

我看很多给它评论员的文章:这一切的发生会不会是这种—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样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所以反过来试图用你给出的答案来解释它,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过你,反过来找理由找借口来说服自己,得出结论你很强。这不是学习心学。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让你这么干,但是和你实际不结合。想哪样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会死,这分钟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论来,就是不干,你来试试,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听从自己的内心。那个对我有益,我可能就会采取它。这个过程看到内心是这么觉得,现实你又必须那样,学问功夫就在这里,致良知不容易。

结合上面两个:做还是不做,干还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决定要做还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脑子就会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会找出要做的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那,什么对呢?我是做对还是不干对?这里所说的`对是达到心理的预期,你去做了,也达到心理的预期,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你去做了,没有达到预期,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错也是一个反馈),却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来啰,心学不好学!

生有涯,知无涯。

用毕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阳明的心学,也追逐不到,是因为这个学问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内心,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能指导我,救我,那我就听从它吧。这才是学心学。

《传习录》读后感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一段说的是徐爱听完王阳明的教导,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细琢磨,发现与他以前学的这些朱熹的言论总是不能契合,所以他来问王阳明。

这一段对我有帮助的是“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非常有名的弟子。王阳明对这两个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坚信孔子的观点,并笃定地去奉行实践。曾子是听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实践。我现在的状态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师父说什么我都坚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当中去践行师父说的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阳明对徐爱引的“《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进行了讲解,并对《中庸》说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三种人分别说明。“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我自己对照了一下,我勉强算第三种人。勉强是因为我觉得“夭寿不二”这点上我没做到。

王阳明又通过徐爱的继续提问,带出了阳明心学的一套核心概念。“天、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阳明心学整明白,那王阳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体,明德是性的体现,肉身是由心主宰的,从心发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体,意放在哪,那就是物。这些概念到现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练,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阳明说出他对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观事物,意从心发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物是和你的心有关系的,所以才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传习录读后感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平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传习录》读后感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以前没想过立志是要存善念,这个还用立志吗?如果不立善念的志,就不会时时想着善念这个事。想起来去行个善,想不起就不去管它,这就是平常人。修行就像种树,善念就是种子,有了根基才能长得更高。没有善念的人生就像荒草,杂乱无章。

只要种子有了,就是长的快慢的问题了。肥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的修行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有这个善念,并且让这个善念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没有善念,恶念才会出现。有了善念,恶念就进不来了。善念就是天理,天理直指人心。恶念是在没有善念的时候才出现的。只要你心中这个善念一直都在,就像种子早晚会长大一样。

这里的善念是种子里的部分,并不是说在人生当中只要有善念就没有恶念了。立志的时候,只要想着善念,恶念就进不来,又何谈去掉一说。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自己立的志向,不能是违背社会普世价值观的。长到成熟阶段才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后面应该还有,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希望自己可以看得到。

传习录读后感

与佛教的超越轮回、道家的长生久视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关注现世的人际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个错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如日中天,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事实是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开始,直到北宋理学兴起前,实际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个时期。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以至于这期间发生三武一宗灭佛。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扛起捍卫道统大旗的是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写得着实精彩,但应对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将佛教归为异端,说不过就打,正谓是快刀斩乱麻。

继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对《易经》的重新诠释,并将原来闲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论重新整合,通过重塑儒家,让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应对手段的确高明很多,通过借鉴学习佛老的优点,同时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风,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这里,新儒家在路线上发生分野,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阳明先生走的是陆九渊路线,但自身理论要完备得多。心学和理学的异同,则在《大学》的诠释上体现地比较明显。

近期也重读了下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相信大家对“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耳熟能详,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学。但仔细看心学根子上还是理学,《传习录》中很多议题都来自这本书,因此推荐大家也读读。

心学和理学,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发现居然还能这么玩。而且我相信,阳明先生是一个真正获得精神自由的人。

《传习录》读后感

我觉得这句话主要的理解就是应该在这个“先”字。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先”。我的理解是王阳明先生说这句话的前提应该是在愿景上。

也就是说,我们在树立愿景的时候,不能以物质利益为目标。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先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毕竟我们不是孤身一人,我们需要赡养父母,我们需要娶妻生子,我们需要进行应有的社交活动,这些都是需要物质作为基础的。儒家本来就是入世的学说,如果直接把门槛提到高阶段,接受的人就寥寥无几。温饱都解决不了,又如何谈阳春白雪。

毕竟我们没有颜回那样的心性,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还能不改其乐。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修身直接的显现就是齐家,家都齐不明白,又何谈治国、平天下,又何谈止于至善。王阳明的愿景是读书学做圣贤,我的愿景就是学王阳明读书学做圣贤。不急于求成,它需要我去累积生命中的每一刻。千里之行始于跬步,一步一个脚印走吧。

传习录读后感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传习录读后感

我们常说,心灵,如同一间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试问自己,多久没有“充电”了,即使“充电”,也是偶尔的一瞬间。夜晚,说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本书;可电视剧一响,忍不住在客厅里看电视。说好的不玩手机,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机刷上了朋友圈。

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导致了我们精神文明的堕落,还是是一种属于文明进步的标识。回想起孔子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颜回,活的是那样的洒脱。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唤友。做事论道。有些上班的前辈们常常在说五十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还不如现在富裕,然而他们却说,那时候的人,真好。

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社会。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关闭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静静的看着书。想起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心灵,进行一趟远游。

有时候,书是最好的远游方式。翻看一本书,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所以,我选择在晚上,安安静静地泡上一杯茶,开启一盏昏暗的灯,我要去泛黄的历史中去遨游。在这里,我的心,得到了归宿,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若您看到我在看书,麻烦您,别打扰我,因为那是我心灵停留的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 11-25 特色冷饮店创业计划书(优质19篇)
    通过不断完善和修改创业计划,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创业策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通过阅读这些创业计划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的创业项目和商业模式。
  • 11-25 加强评价引领大全(19篇)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写好一篇优秀作文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少分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评价工作怎样与之相适
  • 11-25 三年级春天的树(精选18篇)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优秀作文可以触动人心,激发读者思考,我们需要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我们来看看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1-25 以探险为话题探险的意义(汇总14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总结方式,优秀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努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规划和改进未来的学习目标。优秀作文是一篇内容充实、论述透彻、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的
  • 11-25 绿色校园创建实施方案(精选20篇)
    在实施方案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和策略的合理性,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施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以班为单位成立环保小组,都有相应的
  • 11-25 的青春励志演讲稿(优质23篇)
    青春是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时刻,我们要大胆尝试,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热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青春电影和纪录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尊敬的老师、亲爱的
  • 11-25 九九重阳节的升国旗的演讲稿(优质14篇)
    演讲稿范文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顺序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下面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精彩演讲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 11-25 我亲爱的母校(通用19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综合语文素养的机会,通过写作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转眼间,五年的小学生
  • 11-25 人寿保险公司早会主持词(优秀18篇)
    经过仔细考虑,我觉得这个话题非常适合我们今天的讨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出色主持人的演讲,感受他们的魅力和才华。主持词是由开场白、中间部分与结束语组成
  • 11-25 一年级爱心(通用17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还能够通过感情的渲染来打动读者的心灵。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感受文字的魅力。今天,我读完了一篇文章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