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精选17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5 13:50:16 作者:碧墨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精选17篇)

通过对范文范本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这些范文范本是写作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好帮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至关重要,通过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教学知识来发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挖掘其数学思维潜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数学发展方面,我国是一个历史古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利用,体现了祖先的智慧,从而影响了世界数学的发展。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上,每篇课文的准备课时上都有一幅主题图如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它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标志就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小树立祖国在学生们心中的伟大形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们的感人事迹,如解放以来的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人对人类数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他们专心研究数学问题,为祖国数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奋斗终身。这些爱国主义的生动题材能够极大地感染小学生,在这种强大的感染力作用下,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立志于祖国建设,培养学生勤学好学的态度。

二、教师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思考与总结,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目前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具有很大的空白,这样就能让教师和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空白之处大展拳脚。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这些特点,精心备课,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渗透进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将孔融让梨的故事加以改进,孔融家新买了七个梨,四个大梨、两个中梨、一个小梨,家里还有父母,两个哥哥四口人,他是这样分配的:他首先将四个大梨分给了父母与两个哥哥,然后自己拿起一个中梨享用,正值此时,邻居家的.两个小孩过来玩耍,那么小孔融又当如何分配呢?答案是他将剩下的两个中梨分给了两个邻居家的小孩而自己换成了小梨。通过这种数学教学方法,在简单的数学运算中就能很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合起来,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开展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发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关注与同情,从而达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四、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因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正是学以致用思想的体现。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关认识钟表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进行简单的钟表知识讲解之后,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小明早上六点二十起床,七点钟必须出门上学,他穿衣服、整理床铺需要5分钟,个人洗漱需要10分钟,烧水需要10分钟,煮面及用餐需要15分钟,整理书包需要5分钟,那么他如何保证在七点钟出门上学而不迟到呢?”学生可作如下的回答:个人洗漱过程中可以同时烧水,这样就节省了单独洗漱或者烧水的时间;还可以考虑在洗漱的时间内,边烧水边煮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时间的富余使得小明在出门上学时不必慌张;甚至可以让小明提前10分钟起床,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打扫一下房间卫生等。通过这种合理安排时间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长短虽然固定,但却具有一定弹性,能够人为地进行调节与利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做事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习惯,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节约、珍惜时间的优良品质。这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

五、结束语。

思想品德教育将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作为载体,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与挑战,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出新的教学教育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寓教于乐,并且合理地渗透进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近期有幸读到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她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卢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底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

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有位语文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尝试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展示、点评、质疑、补充,成了新形势下课堂的主流。不可否认,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我也有机会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感慨颇深。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语文课教学的思考――语文课应回归语文本位。所听的这些课,从一般标准来衡量,也是比较成功的,有的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有一定创意和突破。然而,我又不免感到,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关注跨学科学习的今天,教师对教学设计多样化,对师生互动,对多媒体运用,对引进其它学科知识,下的功夫往往较多。毋庸置疑,这些努力都应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暴露出语文课脱离本位的瑕疵。对此,我想指出,语文课要真正具有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好内功。我们应该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如下要求: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在语文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有稳固的基地,我们添砖加瓦时,才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同理,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了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和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等)的教学与训练,才能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向大语文观的转变,否则,这一切将会变为空话,将会无从谈起。

二、语文课教学中,必须重视积累的教学。

积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而这方方面面因素的积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慢慢积累的结果。语文素养的积累,有文化底蕴的积累,有人文素养的积累,更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的积累。为此,为了提升人的语文素养、培养民族感情、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在语文课教学中有必要重视积累的教学。在语文课中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培育学生的民族感情等。

三、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已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继承和运用。

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之上。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可以为我们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且许多方法和手段经过多少年的验证,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能丢掉宝贵的财富而另劈天地。有人说的好,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充其量是深度的改良,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前人创造的财富,应该有所继承,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的整合。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和信息技术已经步人了我们的课堂,向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这些只是一种手段,是为帮助我们教学而用,画面的、视觉的东西不能完全代替语文一贯的教学,因为语文教学的重心最终应落在语言的感悟。这里就看一个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和信息资源,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应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师教学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教师的内功如何又直接影响着自身教学行为的好坏。我们也知道,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具备“一桶水”。“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才能自如的施展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在语文课教学中,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教学阵地。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布置,贵在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展示学生的个性精神和人格魅力,完成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

总之,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练好内功,回归语文,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应该从这里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起点。语文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目不暇接的活动,只有书声琅琅的课堂,只有静静思考的课堂,只有笔声刷刷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这就是我最大的体会。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呢,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摘要: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钱学森向总理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钱老去矣。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悼念这位曾改变中国科技命运的大家。愿我们在怀念他的离去时,同感于他的激动,同化于他的境界。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发展大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将“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作为教师主要的任务。但由于历史、课程等原因,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思想品德学习都有特殊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一个重要的论题,认为这种理念与思想品德教学没有关联。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学习本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从学习中可以获得新知。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可以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成长。但是,现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很难让人把“学习”与“快乐”联系起来。没完没了的考试,堆积如山的作业,机械僵化的背诵,教师的叮咛,父母的唠叨,让中学生的生命无法承受如此之“重”.

特别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压力会更大。一些“责任心”太强的教师争着抢自习课,似乎多上一节课,就多尽了一份责任,多让学生背诵一节课,就会让学生多考几分似的。这种现象绝不是个别,因为教师把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定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而且这个念头根深蒂固。而事实上,过多的课程压力,过大的作业量,机械的背诵,恰恰挤走了学生自我反省和知识消化的时间,根本就无助于实际成绩的提高,无助于个性的发展,反而会增加学生个性的贫乏,()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粗浅地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热情始终需要与尊重教学规律保持协调。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学生有着喜欢的科目与不喜欢的科目也是正常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觉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在新世纪里,必须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有所长、业有所专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找到最能发挥智慧和才能的职业,而且又能使社会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有人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教师也会教育学生注意“劳逸结合”.但是,稍微尽兴一下,便会收到让人扫兴的讯号。其实,玩耍不仅是一项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一项能够超越书本知识,拓宽视野的活动,更可能是一项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生命创造力的活动。在中学阶段,这一被称之为“为未来作好铺垫”的阶段,玩耍常常遭到了无情的忽视。大量的补课,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根本就没有玩的时间,更不用说如何玩,玩得好了。几乎每个学校的校园都会挂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鞭策之语,看到就会给人带来沉重感。教师和父母经常夸奖那些很自觉的学生,而贪玩的学生则往往成为批评的对象。“玩物丧志”竟深深地蛰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本来,学生可以和玩具打交道,体会到技术的奥妙;可以和伙伴很好地玩耍,体会到交往的快乐;可以和大自然打交道,体会到自然的生趣。但是,一旦跨入了中学阶段(甚至进入小学阶段),书本就成了生命的牢笼。学生在理论上获得了知识,但却走向了对生活的无知、对生命的无感觉的状态。

个性在教育过程中被不断地瓦解,所谓人生价值、人生观的教育与其实践逐渐地出现了断裂。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而“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也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备课、上课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紧贴时事,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初三思想品德教学为例,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时事息息相关。每一个思想品德论题都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时事来佐证。

道德修养的学习,教师可以以各种形式介绍社会中的正能量代表:歼-员缘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随“辽宁舰”返回大连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圆园员圆年员员月圆缘日员圆时源愿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的“最美中国人”罗阳;圆园员圆年缘月愿日,佳木斯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张丽莉,面对源车连撞后冲来的大客车,迎上去推开了学生,自己被车轮碾压而过,失去了宝贵的双腿。当医护人员赶来时,她却叮嘱着“先救孩子”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铁警”李博亚;“最美司机”吴斌;“暴雨救人”农民工群体;还有绑着妈妈去上班的孝子陈斌强……一件件,一桩桩,学生借着这些熟悉的事例,轻松地理解关于道德的相关论题,即清晰又深刻。爱国主义的学习中,在掌握相关的理论下,引导学生讨论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日本这个民族的军国主义思想的根源及危害,有可能对它周边国家造成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重任。从而清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的语言不多,但能使学生刻骨铭心,思想品德理论再也不是枯燥的内容。

“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这是代表斯宾塞愉快教育思想的一句教育名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合作的氛围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这应该是教学的最终方向。有人说,中国抵抗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的、最长远的措施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当然就没有中国创造,只有中国制造。

因此,在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今天,思想品德教师心存长远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参考文献:

[1]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国海。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j].中国教育研究,2003(17)。

(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县东岳乡初级中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近期有幸读到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她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卢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底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

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市局“内涵提升年”活动要求为目标,围绕教研室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策略,加强课程改革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我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教材研究有突破。品德与生活方面,主要完成一年级品生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研究工作,积累相关资料。品德与社会方面,完成高年级史地内容的研究整理工作。

2、教师素质有发展。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科教师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发现并培养一批年轻骨干教师。

3、教学质量有提高。通过工作,促使薄弱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师研究水平逐步提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继续做好教材研究工作,奠定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正确、准确使用教材是扎实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本年度重点进行一年级品生教材的解读工作,把教材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各主题单元目标,每专题至少由三名教师进行课堂呈现,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品德与社会主要完成五六年级历史地理内容的整理工作,逐步完善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

2、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有效课堂的构建。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做好中心组建设工作。

市级中心组成员要坚持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中心组每月一次的集体活动。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乡镇(学校)中心组的建设情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2)做好年青教师的培养工作。

各单位以各种活动为契机,结合日常听课调研活动,发掘优秀青年教师,并提供舞台给予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成长,不断壮大中心组的队伍。

(3)做好农村教师的指导培训工作。

各单位要借助网络研讨、送课下乡、调研和具体的指导,使广大农村教师得到熏陶,品德课堂教学再上新的台阶,实现优质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探索教研工作新模式,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1)扎实开展片区教研工作。

根据教研室整体规划,各单位以片区为单位成立片区教研组,选拔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制定片区教研活动计划,根据片区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比较集中的困惑或问题,确定相应的研究专题,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争取做到教学研究有序、有效开展,使每一次教研活动有价值、有意义。

(2)加强常态课课堂教学研究。

以示范和典型案例分析为基本方式,从解决问题走向经验提升,从经验走向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3)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本年度计划启动“小学品生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的引领与带动,促进我市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优势。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教研平台,不断丰富其资源,完善其内容,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加大网络教研的宣传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一、填空。(30%)。

1、8月在我国(城市)举行奥运会,吉祥物是。

2、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月日。

3、我熟悉的小动物有、、、。

4、要想玩的'愉快,必须。

5、做事不拖拉,应该做到。

二、判断对错。(25%)。

1、外面有人敲门,说是爸爸的同事,我赶紧开门。………………()。

2、每次写作业,我都能专心致志。…………………………………()。

3、在电影院,看到精彩的镜头,我激动地欢呼起来。…………()。

4、我最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5、我们应该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

三、连线题:(20%)。

医生说时间就是知识。

农民说时间就是生命。

工人说时间就是丰收。

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产品。

小朋友说时间就是胜利。

四、问答题。(25%)。

1、看电视时,我们应该怎么做?(12%)。

2、在电影院,我们应该怎样做文明小观众?(13%)。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鲁浩教授对品德课程说了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品德课堂要回归生活”。这就是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反观时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往往都是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想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而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所以,我在品德课堂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生活中一种快乐、自发、活泼、丰富多彩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同时还是孩子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也就是说,孩子游戏不仅是为了乐趣,而且还是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游戏是培养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友爱残疾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们自由的在教室里走动,许多同学都被桌子、椅子碰着了,觉得很不好走。而其他学生看到他们这样子都哈哈大笑。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说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同时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2生活事例中接受教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这一认知规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我想只有通过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德育实效才会持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名教师,应从大的教育观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发自内心做真人,做好人。例如我在讲《爸爸、妈妈抚育我》这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上课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拨动他们的心弦。很多学生都说出:父母很辛苦。怎样辛苦呢?这时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事例,“生病了,是父母日夜陪伴在自己左右;下雨、下雪了,是父母用宽厚的胸膛为我遮挡风寒;有好吃的,父母总说自己吃饱了,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此时学生都能深深的领悟到家长是多么辛苦啊!道理的悟出,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不是老师讲明再提炼的,不是教材直接告诉他们的,而是课堂中,教师依据教材启发学生感悟出来的。就这样,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3情境中悟出真理。

学生都是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活动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悟出真理。例如教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时,我这样设计情境:课前准备了桃子、葡萄、大米和两杯水。上课了,我把这些材料平均分成两份,然后面带微笑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你们想怎样安排呢?。”

同学们一看,纷纷议论起来,是做奖品,还是比做水果拼盘呢?老师发话了,说:“我们来比一比,在10分钟内,把材料放入杯子中,谁装得多谁就赢,但是水不能溢出。”班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互相讨论着先放什么再放什么,但是只能选出两个人参赛。这时,男、女生都热烈讨论着方法,然后各派出了代表。比赛开始了,男组代表把葡萄一颗颗放进去,然后放入大米来填补空隙,最后把桃子往杯子中一放,突然,“咣当”一声,水全溢出来了。就在水溢出来的这一瞬间,老师宣布,女生获胜。这时男生个个垂头丧气,我接着分析说:“假如这个杯子代表一天的时间,这些材料代表一天中你干的事情,桃子代表学习,葡萄代表运动,大米就代表一些生活锁事,要想合理利用时间,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运动放在第二位,琐事放在最后,这样不就装得多了吗?”听老师讲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男组把重要的事放在最后了。在生活中,光解决小事,而忘了大事,是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小小的游戏却蕴含着那么大的道理,所以通过这次游戏,同学们懂得了“好好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4艺术中学道德。

一节成功的好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材的特点,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一般会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采取各种途径,不断发掘富有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寓教于生活中。让课堂不再成为呆板、苍白的知识传授地,而成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掌握认知生活世界的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道品德质,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论文

浅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复习策略。

摘要:根据近几年的中考特点、命题走向综合思想品德考试纲要的变化以及学校在复习方面的经验,谈谈在复习方面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策略。

搞好中考考前的复习教学工作,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复习的效果如何?决定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下面我谈谈在复习方面的`一点建议。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我们学校一直都是沿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立足教材,复习课本。第二轮:热点专题研讨。第三轮:综合模拟。

二、关注教材,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夯实基础。

学生必须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切不可让学生产生依赖资料的心理。资料是起辅助作用的,学生一定要以教材为主。同时要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才能在开卷考试中迅速翻阅或少翻阅相关内容,节省大量时间去仔细审题,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三、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我认为教师要增加课外投入。教师要在平时就关注社会热点。我会常看中央新闻,遇到热点内容,利用课堂上三五分钟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课下要多做习题,跳入题海,精选题目,这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

四、关注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在平常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带着热点问题,让学生探讨它们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分析。帮助学生抓住热点的精髓,选取不同视角,与课本链接。

五、精心选题,规范训练,加强监督。

1.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中考试题,避免大量低水平的试题重复练习。

2.对学生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的训练,练得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

3.做好监督工作。

六、加强学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解题。

我在学生的答题规范上一直严格要求,要做到分点答题、看分给点、寻找材料与教材的衔接点以及书写要规范等。

七、研读中考考纲,明确复习重点,练习中考真题。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建议,只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把握教材,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张宗兰。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复习效率[j].青海教育,(7/8):48。

[2]林友义。关于思想政治课复习策略的两个问题[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火庙初级中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件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新集体的情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学校的纪律。

活。

4、过程与方法:学习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探究的成果。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直接揭题。

小朋友,你们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

出示:小学生活开始啦!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体验。

二、幼儿园的我和现在的我。

出示:太阳笑眯眯,我们上学校。

师:你发现,现在的你与幼儿园上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

预设:早晨——时间早,背上书包。

身体——如果不好,要坚持上学。

学习——要上课,每节课要40分钟。

要做作业。

要学各种各样的本领。

根据学生回答,规范学生行为:

上学:按时。

上课:专心听,积极动脑。

下课:做好课前准备,上好厕所,玩安全而有趣的`游戏。

例举不安全的游戏。

三、学习古训,明理导形。

师:我们可以做到这样吗?应该怎样做起?

师生交流:

坐:试一试出示:坐如钟腰板挺腿并拢脚放平为什么要这么坐?

学生讨论。

站:试一试。

出示:站如松挺胸膛昂起头看前方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

我们再来试一试。

行:行如风,步履轻,头不摇,身不晃。我们走时是怎样的?谁来试一试。评议。

【活动一】坐如钟。分组比赛。一组坐,其他同学评议,改进后,再评议。

【活动二】站如松分组比赛。同学评议。

【活动三】行如风。听音乐入场。分组比赛。评议。

【活动四】综合比赛:每个小组推荐1名同学。连续表演:行、站、坐、写字!

评比:五星级(五个手指头表示)、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五、活动总结:

我们的比赛并没有结束,每天我们都要赛一赛,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就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神气!

六、小结: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第二课时。

一、总体感悟。

1、看图结合文字说一说。

2、说一说一天的主要安排,知道小学生的一天是有序的、有规律的。

二、逐图认知。

1、早上,6:30起床,自己穿衣,上学不迟到。

2、上课学习,收获不小。

3、中午吃饭香喷喷。

4、课外活动真热闹。

5、晚上8:30准时睡觉。

6、对照图文,说说你做得好吗?

三、学习故事,辩一辩。

1、小熊上学的故事。

听了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早上要背上书包;

上课要认真听讲;

要帮助打扫卫生……。

2、我们班级有哪些好榜样?

3、学生活动:演一演。

怎样上学?怎样举手?怎样游戏?

4、做一个好学生,我们哪些地方要改一改?

四、朗诵儿歌《月亮弟弟再见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帮助学生认识早上起床后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立行为和卫生习惯,引导他们养成初步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星期天不能睡得太晚。

2.起床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生活自理小训练。

1.星期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1.说一说,周末早上自己几点起床?

2.听故事《我的第一次晨练》。

3.议一议:按时起床有什么好处?

4.唱一唱有关早晨的歌。

5.。

1.听录音《房间的诉说》

2.说一说,你喜欢这样的房间吗?谁帮你收拾房间?

3.动手,对挂图上的图片进行重新粘贴、摆放。

4.画一画自己的房间。

5.说一说怎样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

1.同桌交流,每天自己起床后都要做哪些事?

2.健康小顾问介绍保护牙齿的知识。

3.看龋齿形成过程图片。

4.写一写:起床后的安排。

5.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穿衣、叠衣、书包比赛。

9太阳公公对我笑

按时起床

房间

生活自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活动后,绝大部分同学对星期天的生活有初步的合理的安排,能认识到凌乱房间不美观、不卫生,了解早上起床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特别对于独生子女不能纵容,要督促孩子按时起床,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房间,收拾书包,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干。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穿衣服的学问》是广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纵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大多数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存在着依赖思想,特别是衣服的选择、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同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穿衣服的学问。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入手。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能否激活课堂活力显得极为重要;其次,本课题材来源于生活,我便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又把所学内容放回到生活中去。与孩子们一同学完《穿衣服的学问》一课后,我真是收获不少!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开篇,就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色彩明丽的图片明确地告诉学生——冬天要到了。孩子们通过回忆在生活中的一些认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同时,通过小品表演再现生活内容,学生看后,进行热烈地讨论,无形中也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和生活是融会贯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学习,课堂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恰当地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为载体,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非常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颜色搭配合理的服装以及让旧衣换新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怎样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节约,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举办的“谁的衣着最美丽”评比会非常地成功。活动中,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长,大胆地展示自己选配的美丽的服装,一个个学生俨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们的精彩表演把课堂学习推向了高潮。通过欣赏模特的展示活动,学生从中也感悟到怎样着衣才是最美的,进而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张燕。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摘要:品德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作为站在德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校内有限的课堂与真实的生活接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生活化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延伸;生活;教材;课堂;价值。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品德的教学应是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活动,为他们无限美好的人生奠定基础。品德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出发,对生活化的品德教育做了思考。

一、教材内容向生活延伸。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长期以来,教师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导致品德课教学信息闭塞、方法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品德课程是“育人为本”的.教育,不是“知识为本”的教育,教材是一种范例和载体,是一种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新课标下的品德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给学生活动以启发。真实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延伸入生活中的。

如,在教学《我懂事了》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乐乐跟随爸爸一天的工作情况,体验到爸爸工作的辛苦。然后分组让学生把在家里了解到的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与他人相互交流。通过教材上的内容延伸入生活中真实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非常辛苦。老师还可以设问:乐乐说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我们呢?你能跟乐乐比一比吗?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让爸爸妈妈少操心呢?引导孩子像教材上的乐乐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的教学内容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内容向真实的生活延伸,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更深。

二、情境创设向真实生活延伸。

情境创设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能使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小学生处于情感最纯真的时期,真实的情景最能调动他们真实的情感。

如,在教学《信的旅行》一课时,有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以为曾某学生捐款为事例,倡议学生写一封信给曾某。捐款事例是不久前全校学生真实参与的,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活动中,承担了写信人的角色。进入角色后,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体验的方向,促进学生对体验的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样一个真实的、正面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最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也使师生、生生氛围更加和谐。

三、价值引领向行为习惯延伸。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在学校、家庭、社区里加强行为规范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课堂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缩影,把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以生活作为课堂的主战场,让学生利用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指导生活,课堂上的价值引导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我们所知道的交通事故、认识交通标志并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在“我们所知道的交通事故”环节中,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交通事故,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反例中受到教育;在“认识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环节中,教师把红灯、绿灯、黄灯以及注意行人、人行天桥、注意信号灯等标志展示给学生看,并讲解它们表示的意思。再把讲台当作马路,教师展示红绿灯标志,让学生来演示过马路的情况。通过认识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的活动,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阵地,学习有效引导,将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有效地延伸入学生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谢红仙。延伸:让品德教育更出彩.成才之路,2011(30)。

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燕,女,1986年2月生,本科,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正是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展开。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提升、情感体验、自我评价、价值取向,努力使每一个儿童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一、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需要以儿童生活、知识经验为支撑。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当学习内容触及原有生活经验或知识结构时,学生才能在活动中积极应对、主动参与,从而建构新知,提升道德认知。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心,别伤着》一课,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曾经遭遇伤害的情形,模拟表演受伤的经历,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模拟小伤口的处理方法。这种活动教学,教者基于儿童视角,通过看、说、演、议、评、比、做等系列活动,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积累了学生生活经验,以往任性玩耍的错误认识得以纠正,懂得受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要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供知识保证和能力。

二、关注儿童情感体验的深化。

愉快、积极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它只能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领学生,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选择、自主践行。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这三个环节,教师才能使儿童真正寻找到自己愉快、积极的精神家园。活动开展不仅需要创设情境,以趣激情,以情引情,更要让学生带着丰富情感去实践,去体验”。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班里故事多》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老师让孩子把成长中的故事放进“故事口袋”,连续随机抽取学生讲故事。孩子在讲述节日活动的场景故事过程中,从活动中享受到的愉悦,积极情感被激发出来,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种下“感恩树”赠送“爱心卡”(教师把绘制的大树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体验中丰富情感,提升情感,促进其良好道德情感生成,使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

三、关注儿童评价能力的培养。

儿童是发展的个体,也是评价的主体。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照顾过多,当今孩子想法幼稚,性格胆怯、任性,对人对己缺乏责任心,依赖性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促进其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学习热情的保持,提升儿童对自己前期活动的总结。这有助于学生思考下一次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如二年级下册《我们长大了》一课,老师组织同学们穿戴儿时衣帽,感受身体变化;展示已经掌握的各项本领,感悟自我能力的增强;在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中,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同时也看到和同学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或内部动力”,教师帮助儿童形成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四、关注学生价值取向的正导。

社会是多元的,儿童的生活也是多元的。社会上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正面与负面等各种现象混杂在一起,懵懂无知的儿童难免会产生错觉和误区,在孩子的学校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会折射出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要让学生过上健康、安全、有道德的`生活,教师无疑要伺机进行价值引导。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也是爱》主题活动教学时,老师设计“生活情景再现,辨析‘爱’”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呢?在辨析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同样是爱,家人对我们的严格要求,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更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呀!”这样,教者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时,伺机引导,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模拟情境中内化道德理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中基于儿童视角,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积极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情感变化及行为习惯和自我评价等,还要关注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有效度如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等。只有这样,品德与生活课堂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孩子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介绍植物用什么方法来传播种子的常识性课文,篇幅较长,根据诗的内容文中有相应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在教学本课时,要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还应该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1.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自然科学文化。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了解相关植物的播种方法。

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教学与身边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相关范文推荐
  • 11-25 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大全(15篇)
    五年级教案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游戏目的:本游戏以
  • 11-25 做保育员心得(专业19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不足之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例句,将会为大家展示一个思维的世界。首先杰出的生存举动的养成,能使
  • 11-25 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论文(专业18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11-25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打老鼠(模板18篇)
    教师在制定小班教案时,会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内容。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整理的小班教案,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和灵感。1、练习钻、爬的基本动作,能手膝
  • 11-25 仓库管理个人工作总结大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内工作表现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式。无论你是刚刚开始写月工作总结,还是想提高写作水平,这些范文都能给你一些参考和
  • 11-25 大学毕业自我鉴定篇(精选17篇)
    范文范本可以将我们从写作的误区中解救出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大学毕业自我鉴定应该
  • 11-25 业务培训心得与收获教师范文(16篇)
    写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过程的回顾和评估,有助于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下面是一些写得很有深度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反思。按照新闻出版总署20_
  • 11-25 观看电影邹碧华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和语言上都有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例,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入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
  • 11-25 党员教师自我总结(通用16篇)
    自我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写好一篇自我总结,除了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还需要有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以下是小编为
  • 11-25 小学生军训总结新闻报道(汇总22篇)
    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看过去的新闻报道,它们或让你了解历史,或瞥见未来,让我们一同去探索吧。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