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你正在为下一节课制定教学计划,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和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诚实的品质,拒绝说谎。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说谎的原因,避免说谎。
3、知识目标:认识诚实、认识诚实的重要性,做到不说谎。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边听故事边思考:故事中的查理有怎样的品质?(单击课件)。
2.教师讲故事《诚实的孩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没有一个孩子可以继承王位。国王想到一个好办法:给全国的孩子发花种子,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就将王位传给他。有一个叫查理的孩子,十天,二十天,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没有发芽。他去问爷爷,爷爷说:“是不是你选用的泥土有问题呢?”查理照着爷爷说的,选用新的花土,但是种子播下去依然不发芽。
国王规定的期限到了,全国的孩子捧着盛开的鲜花,等候国王的评比。查理看到大家都捧着漂亮的鲜花,自己的种子却没有发芽,伤心地哭起来。国王来到查理的面前,看到查理捧着一个空花盆,就亲切地问道:“孩子,你为什么拿着空花盆啊?”查理把自己种花,换土,但种子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查理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手,大声宣布:“这就是未来的继承人。”国王去世后,查理当上了国王。
3.同学们,查理当上国王,是因为他有怎样的品质呢?(学生表达想法。)你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诚实”。原来,国王发给孩子的种子都是煮熟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当然不会发芽啦!这就是第3课《我很诚实》。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故事情景的导入,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诚实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游戏:比比谁判断得快!(单击课件)。
1.第1题,你愿意和李东同学的做法对吗?学生交流。因为李东像查理一样,具有诚实的品质,做人要诚实守信。
第2-3题,(单击课件)你愿意和张敏、邓彬的做法对吗?学生交流。这2个例子,告诉我们诚实是为人处事之道。
2.同学们,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单击课件)。
你认为哪些行为体现了一个人诚实的品质?比如:诚实就是实话实说;诚实就是做实在事;诚实就是真诚待人等等。【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判断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诚实行为的角度有哪几种,从故事感受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故事屋中辩是非。
1.教师讲故事:《明山宾卖牛》,你同意哪种观点?你觉得明山宾傻,请输入1,你觉得这种诚实无欺的品德很重要,请输入2。
2.诚实与说谎是一对反义词,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说谎呢?交流《真假有鱼》的`故事:(单击课件)。
3.对话交流:当许多同学不相信小文时,小刚却和小文说了真心话。
小刚问:“小文,你为什么说家里养了金鱼?”
小文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因为我太爱面子了,虚荣心太强了,没有说实话。”
小刚说:“以后可别说谎了,瞧,你都在同学面前露馅儿了。”
小文若有所思地说:“谢谢你,我以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4.从小刚和小文的对话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5.如果在《真假有鱼》的故事中,是因为虚荣而说谎,那么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的李宏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说实话。你能帮他们摆脱困境吗?请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同学们觉得因为害怕而说谎。
接下来,我们看看张芳是什么原因没说实话呢?是因为太想被夸奖了,是因为有一颗好胜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情景的判断,并联系生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诚实。
三、课堂小结。
1.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2.学生读诗。
3.布置作业:你是否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说过谎?说谎以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写一篇日记吧!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写日记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和自己对话,感知自我。
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锦集
如下: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3)坚持“民主”“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力目标。
(1)提高处理集体与小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能力;
(2)提高在集体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
(3)提高对复杂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自己在不同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
(2)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
(3)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怎样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2)集体中的“小群体”
2.教学难点。
怎样认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二框节奏与旋律(板书)。
1.我在多个集体中(板书)。
(1)不同的集体,不同的角色和责任(板书)。
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板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融人集体;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为了保持旋律的和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当我们面对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无法统一节奏时,角色之间的冲突就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3)正确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板书)。
在排解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或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等;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2.集体中的小群体(板书)。
(1)小群体的形成与作用(板书)。
a:小群体的形成: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类似的同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
b:小群体的作用:在小群体中,彼此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小群体中,我们与同伴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学共进中增长才干。
(2)正确看待小群体的作用(板书)。
当小群体的节奏融入集体生活的旋律时,小群体成员就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更愿意参与集体建设;当小群体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时,其成员就会与小群体之外的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
(3)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板书)。
小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这样的小群体往往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沦为小群体主义。
(4)如何面对小团体主义与集体生活的矛盾和冲突(板书)。
面对小团体主义与集体生活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需要“心怀一把尺子”,不为成见所“扰”,不为人言所“惑”,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面对矛盾和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我们学习过集体生活的经历,也是促进集体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生活在多个集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不同的,但集体生活要求我们个人的节奏要与集体旋律和谐一致,集体才能奏出时代最强音,个人也才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魅力。同学们,在集体生活中,有矛盾冲突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从而在集体生活中愉快、健康地成长。
四、课堂练习。
1.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如何?
2.正确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3.小群体的形成与作用分别是什么?
4.如何正确看待小群体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
1、通过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
2、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和选择。
3、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朋友之间友好沟通;正确处理朋友间因想法、观点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1、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和选择。
2、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朋友之间友好沟通;正确处理朋友间因想法、观点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教师:课件、友谊树、毛毛虫卡片、果实卡片。
1、每生一张卡片纸,带好彩笔或颜料。
2、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朋友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教师:歌曲欣赏完了,谁说一说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你们平时喜欢交朋友吗?为什么喜欢交朋友?
学生交流。
教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喜欢交朋友的原因。是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关系密切的人:我们离不开亲人的关怀照顾;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培养;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朋友的帮助、扶持,他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给我们以无私的关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好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一:好朋友推介会。
教师:当老师把“我们的好朋友”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时,很多同学的心中一定涌出许多温暖、快乐、激动、忧伤复杂的情感。请大家带着你自己对“朋友”的感受,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和朋友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完成表格。
我我的朋友我的朋友。
最擅长的事。
最喜欢的事物。
最害怕的事。
(学生填写表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师:大家表格填写得这么仔细,一定都有很多朋友。下面咱们做一个游戏,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刚才填写的表格,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重点介绍他的特点,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你的好朋友是谁。
(学生开始“猜朋友”游戏)。
活动二:读朋友诗悟真挚情。
教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你的朋友像什么?对你有哪些帮助呢?
(出示图片:太阳、伞、书、围巾、开心果、大海、星星等,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自己想象)。
(学生想象,全班交流)。
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朋友都像一首小诗,让我们用心去品味不一样的朋友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师生共同读下面的诗)。
有的朋友是春日来临时吹开心中冬日郁闷的那一缕春风;有的朋友是我们一生中快乐或忧伤时的希望与寄托。
有的朋友是我们疲惫时依靠的一棵大树;
有的朋友是我们搏击海浪时的一叶扁舟;
有的朋友是我们登高远眺时的一架云梯;
有的朋友是我们卧病在床时的一声问候;
教师:每个人的朋友,其性格、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正是有了这种差异,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一:七嘴八舌说想法。
教师:朋友之间相处融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但是,再要好的朋友也有看法不一样的时候。
(学生介绍图片内容)。
教师:大家觉得谁的观点正确呢?他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呢?
(学生小组内自主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元评价,让学生认识到看法不一样,观点不一致很正常,不能强求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
教师:来大家都是有想法、有主见的好学生。
活动二:千方百计化解矛盾。
教师:每年春天,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运动就是春游了。今年我们还要去春游,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行程。到底去哪里好呢?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所见)。
学生交流。
教师:朋友之间难免会因为观点、看法不同产生分歧。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与同学好好沟通、平等对话,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讲述以往的争执和解决的办法)。
教师:是啊,每个朋友各不相同,虽然会有些小矛盾,也许还会发生争执,只要学会换位思考,进行平等沟通,这并不影响彼此间的友情。
岀示“友谊树",(将“友谊树”提前画在纸上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朋友之间需要彼此付出真心,用心沟通,平等对话。但朋友之间也会因为观点不一致,看法不一样产生分歧,就像这棵友谊树一样,在风吹雨打中也会损枝折叶。当朋友有分歧、有矛盾的时候,有些行为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友谊树继续茁壮成长;而有些行为则像毛毛虫一样,侵蚀我们的友谊树。你认为这些行为分别有哪些?把它们填写在树上的相应位置。
(先组织小组讨论,再班内交流)。
让学生把损害友谊的行为和有利于解决矛盾的行为分别填写在果实卡片上贴至友谊树上。
教师:看呐,毛毛虫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友谊树,这些不利于友谊的行为我们统统拿掉。(摘掉友谊树上的毛毛虫卡片)。
教师:友谊树上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朋友之间,贵在理解,贵在沟通。
只有这样,友谊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活动三:小小卡片传真情。
教师:朋友给予了我们那么多的帮助,带来那么多的快乐,你想对你的朋友说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填写在友谊卡片上。
(学生制作卡并赠送卡片,釆访收卡片同学。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友谊,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欣赏和友爱之情)。
教师:让我们再次对我们的好朋友说出那句真诚的话语,师生齐读:“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人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一样的朋友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主动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2)初步树立尊重法、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初步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认识法律的含义;
(2)明确法律的特征;
(3)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法律的作用。
2.教学难点。
掌握法律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板书)。
1.法律的特征(板书)。
(1)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的共同特点(板书)。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讨论法律、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国家强制力调整人们的行为,全体公民。道德自然形成舆论、习惯、信念调整人们行为和思想,普遍适用。校纪校规学校有关部门制定教育力量调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学生。
(2)法律的特征(板书)。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板书)。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律的作用(板书)。
(1)法律保护着我们的生活(板书)。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2)规范作用(板书)。
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3)保护作用(板书)。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我们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法律有何特征?
(2)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分别是什么?
2.基础训练。
p68―69内容。
五、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一、导入新课
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格”?
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1)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勾践卧薪尝胆
(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提示: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活动一:教材p28探究与分享
思考: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提示: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过渡:我们看一看这个片段
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到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来了,而老师又没在,我就想抄袭他的。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
活动二:出谋划策
“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
提示: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监考,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活动三:说一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1)《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陋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微尘”
20xx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2)谈谈你对材料的感悟,并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提示:行善在于心,在于行动。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活动四:教材p30探究与分享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提示:应看到小勇同学的优点,鼓励他的行为并向他学习。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提示:我会替小勇感到高兴,并将小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活动五:案例分析
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思考: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教师讲述:小明做到了“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活动六:教材p31探究与分享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提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少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1.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多种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活动起来,让他们畅所欲言。
2.这节课设计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理解困难。
3.学生课堂上讨论不激烈,对于一些观点不能较好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国学知识知道得太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1.知道尊重的意义及作用,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在生活中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能力。
2.在情景模拟和合作学习中了解尊重自己的表现,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一一推己及人。
3.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品质,养成事事处处多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互相尊重。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尊重无处不在,并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和品质。
2.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尊重别人的方法,将尊重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ppt课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1.想一想,说一说:图片中的这些礼仪都表达了什么?
2.回答: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
1.小活动:说说我最尊重的人。
3.小小讨论会:
孩子不想上学大哭大闹时,有的父母常常生气地教育说:“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而如今,同济大学有一位博士生却主动利用假期帮助在杭州做环卫工的母亲认真地清扫。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4.看图回答:他们也值得尊重吗?
5.播放视频《每一种工作都值得尊重》。
6.观后交流会:观看视频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分享一下视频中让你感触比较深刻的片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7.学生回答:每一种工作都值得尊重,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赞美!
8.教师提示总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就,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9.小小故事会: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尊重的普通人,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吧。
10.展示古罗马斗兽场遗址照片,并提问学生:你认识这个地方吗?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11.介绍:古罗马斗兽场的由来。
12.小组讨论:
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懂得奴隶的生命、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的事实。
(2)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吗?
通过对古代中国类似现象的反思总结,懂得在古代社会,许多人得不到尊重。
(3)对比古代社会,当今社会有了哪些发展和变化?
通过古今对比,明白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13.教师过渡语:虽然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不受尊重的情况仍然存在。
14.图片展示:不尊重他人的一些行为。
15.畅想畅言: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有哪些变化?
每个人生而平等,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人人得到尊重,这是一个社会具有更高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分析: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但是学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本质、基本要求以及和以德治国方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同时,本节课又是在学习了第二课“树立宪法知识”之后,所以学习这课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崇尚宪法的深入理解,又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说已经具备了一些认识问题的经验,但是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还不强;而且针对治理国家,学生虽已有一些零星生活经验,但学生对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一个表象阶段,很多还模糊不清,而且学生从情感上也渴望了解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认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思维方式简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同学生一起编写课本剧,通过课上的展示、交流讨论到课中的头脑风暴及实践平台活动,使学习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树立法制观念;
(2)理解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意义,能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了解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行使监督权。
2.能力目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
(2)学会正确行使法律监督权,逐步树立国家主人的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及社区的事,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认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运用于实际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贯穿教师教学流程和学生思维发展两条线。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从而为引入本节课做铺垫。
教师:古代的“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所谓的“人治”(“君王即为法”)。
思考:是否有比“人治”更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策略?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突破难点。
教师归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治国安邦,曾是无数政治家和思想家苦苦思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法治是最为安全、代价最小,最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
首先我引导学生要想了解依法治国问题,(教案)让我们先来看看法治的内涵。
概念区分:法治与法制。
(ppt出示:法治――“法的统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法制――法律制度,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而言。)。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法治的内涵导出法治与法制的区分。帮助学生提升归纳总结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讨。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教师出示三个问题:由谁来“依法治国”?依据什么法?怎样理解“治”?
由怎样理解“治”,引导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展开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等三个问题的讨论,得出依法治国的主体、本质及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头脑风暴、培养能力。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课本剧中的案情发生在新发地商品批发市场,又会是怎样呢?让学生对比课本剧中说到的“人治”进行思考。(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归纳:有法可依是前提条件,有法必依是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违法必究要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当然,实行依法治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要进一步加强、改进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外,还要进一步健全法律监督和机制,以确保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
我们中学生也是国家的主人,要学会正确行使法律监督权,逐步树立国家主人的公民意识,关心国家及社区的事,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通过讨论分析,加深对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拓宽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实行依法治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要进一步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确保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我们中学生要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实践平台:透过发改委关于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征求意见(视频),看依法治国策略的实施。
教师归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凭借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同时,以德治国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治国方略,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及道德觉悟。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是以实践平台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依法治国策略是如何实施的。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感受政治学科的学科价值。当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凭借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同时,以德治国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治国方略,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及道德觉悟。二者相互联系、补充,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巧妙地渗透了辩证思维方法。
(六)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完成教材讨论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与小伙伴相处时,能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
2、懂得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在与人交往时,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已。
3、在产生矛盾后,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宏大量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在与人交往时,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教学难点:在产生矛盾后,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宏大量待人。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观看表演《这不是我的纸屑》。
2、交流:说说你对这个情节中两位同学的看法。
3、揭示课题:
二、寻找冲突原因。
1、指名交流:说说你与同学的一次冲突事件。(随机板书)。
2、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事件?
3、小组活动:针对以上冲突,结合同学发言,归纳冲突发生的原因。
三、化解冲突。
1、学生交流:化解冲突活动的办法。
2、板书总结办法。
四、总结:
懂得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在与人交往时,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在产生矛盾后,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宏大量待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遇到受欺负的事情能正确应对。
2、认识到生活中的受到欺负是难免的,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摆脱欺负,保护自己。
3、了解受欺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教学重点:
1、认识到在生活中,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欺负的。
2、遇到欺负,要学会抵抗。
3、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摆脱烦恼。
教学难点::
1、认识到在生活中,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欺负的情况。
2、遇到欺负,要学会抵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有被别人取过外号,或者给别人取过外号吗你觉得这种做法好吗?
2、揭示题题。
二、遇到欺负怎么办。
(一)片段一:
1、阅读角:
知心姐姐:
我姓毛,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有同学总是拿我的名字的笑我,叫我毛毛虫,毛病……有的叫法不堪入耳。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取笑我,他们却回答:“就愿意这样叫。”这下,反倒是我不知该怎么反驳他们了。我真是太苦恼了!
知心姐姐,请你帮帮我!
一个苦恼的女生毛静媛。
20xx年5月4日。
2、在心里想想:自己和班里有这类欺负行为吗?
3、小贴士:
(1)故意打、推、撞、踢同学。
(2)辱骂、取笑、讽刺同学。
(3)给同学取侮辱性的外号。
(4)捉弄同学,故意损坏他人物品。
(5)挑拨是非,排挤同学。
(6)散播他人隐私。
(二)学会应对欺负。
1、片段一:课间,美欢故意把王玲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盒里的文具撒了。
―地。
王玲伤心地捡起了被摔坏的笔与美欢理论,可美欢却不肯认错。王玲想,算了吧,她转身要走,谁知美欢却挡住了去路不让她走,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
2、请你说说王玲此时的内心感受。
3、总结:被人欺负是痛苦的,我们不抵抗,欺负可能变本加厉,痛苦也会加剧。
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应对欺负。
三、演一演。
1、假如你是王玲,你会怎样做呢。
要求:
(1)小组成员依次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组长指定一名组员负责记录。
(3)组内对所有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
(4)先组内排练,再在班级演一演。
2、假如你看到了王玲的遭遇,你会怎样做呢。
四、我来出主意。
1、片段一:阅读小故事。
2、小贴士。
当我们在校外受到欺负时要保持冷静,不要害怕。
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脱身的方法。
向路过的大人或附近的居民求助。
可以先妥协,但要记住对方的特征,以便事后报警。
3、片段二:他上六年级了,我们是在打球的时候认识的。第一次他向我要了五元钱,答应两天后还我,我就给了,可后来他不仅没还,还不断跟我要钱。我每次让他还钱,他就扬起拳头要揍我。总这样下去,我的零花钱很快就该没有了。
4、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好方法?
要求:
(1)小组成员依次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组长指定一名组员负责记录。
(3)组内对所有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
(4)先组内排练,再在班级演一演。
5、交流。
五、知识窗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当我们在校外受到欺负时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不得有“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多次拦截殴打索要他人财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六、总结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请同学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老师请求保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欺负。在校外受到欺负,也需要果断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2.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表现。
3.如何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知识。
点位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活动。
目的备注导入进入中学,同学们大都开始进入青春期了。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有什么特点?人们为什么都爱赞美青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青春更有光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首先我们学习第一框题“走进青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对照目标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先对照学习目标浏览课文34―38页,大致了解本课内容。(2分钟)。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春期的范围。
2.知道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三大表现。
3.懂得青春期的变化有不同韵律和节拍。
4.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
1.青春期是指人生发展中的哪一阶段?
2.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将发生哪三大变化?
3.为什么同样的年龄身体成长却悬殊很大?思考、
回答自主学习人生的成长阶段可分婴孩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中年期、老年期。青春期就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在10岁至19岁之间。在这一时期你的身体进入一个“急风暴雨”式的生理发育期。在三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即:
身体外型的变化。
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性机能的成熟写一写:
请你说说:青春期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如何解决内心矛盾?发言与交流引导学生自学,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案例分析:
保持健康心理有助于我们深信的协调发展,顺利度过青春期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与总结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
一、青春悄悄来。
1.青春期的含义。
2.青春期身体的变化。
二、成长不烦恼。
1.青春期心理特点。
(这是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问:该自述分别反映了我们在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的哪些变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1)感受集体的温暖;(2)增强集体荣誉感;(3)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
2.能力目标。
(1)学习过集体生活,提高在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努力担当、为集体得荣誉的能力;
(2)培育在集体生活中,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集体的内涵;(2)了解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内涵;
(3)理解个人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受集体的温暖;(2)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
2.教学难点。
集体的力量,不是简单个体力量的相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板书)。
第六课“我”和“我们”(板书)。
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板书)。
1.集体的温暖(板书)。
(1)集体的含义。
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一般来说,集体的联结度越高,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温暖就越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
(2)集体带给我们的温暖(板书)。
在集体中,我们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也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彼此传递关爱和温暖。
(3)集体荣誉的作用和来源。
作用:当集体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或奖励时,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令我们骄傲、自豪,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来源:集体荣誉是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2.集体的力量(板书)。
(1)正确认识集体(板书)。
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
(2)集体力量的来源(板书)。
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3)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的关系(板书)或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4)集体的力量对个人的作用(板书)。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健康成长。
一起成长。
四、巩固练习。
1.集体的含义?
2.集体带给我们哪些温暖?
3.集体荣誉的作用和来源分别是什么?
4.集体力量的来源于哪儿?
5.为什么说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6.集体的力量对个人有何作用?
五、教学反思(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
2.自己动手实验,体会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级关键:
根据学生种植种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种植指导。
教法:
通过课件让同学了解植物的生长,引发学生兴趣,指导种植。
教学准备:
3.常见植物种子的图片。
4.花生,黄豆,发芽的土豆等种子、小花盆。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三、学生展示。
种子。
没错,植物就是这样奇妙的生命,大西瓜是由西瓜籽长成,萝卜也是非常小的种子通过吸收水分,日照,利用土壤中的营养长大的,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种子,看看大家认不认识。(发下准备好的种子)。
四、老师讲解。
通过课件图片介绍常见植物的种子。
三、动手实践。
将准备好的花盆发给学生,老师示范将种子埋在土里,浇少量水。
四、布置作业。
1.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了解植物种植的注意事项。
2.完成种植计划表。
我的种植计划。
我想种。
我想请帮我。
除了准备花盆种子,还要准备。
5.每天完成一篇种植日记。
五、板书设计。
试种一粒籽。
第二课时。
十一、交流体会。
十二、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展示自己的种子茁壮成长的样子,每小组评选出最美种子放在教室阳台。
我们的收获。
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
通过学习知道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列举一些故事或例子,让学生学会体会他人的需要和心情,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的品质。
(2)从小树立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点:知道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难点: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能理解他人的需要与心情,学会关爱他人。
一:同学相伴的快乐。
师:今天我们来玩两个游戏。
学生活动:玩游戏1——蒙眼画脸谱。
游戏方法:
1、在黑板上画三个圆圈,作为脸的轮廓。
2、选出三组同学,每组五人,分别承担画眼睛、鼻子、耳朵、眉毛和嘴巴的任务。
3、另外选出三名同学作为监督员,监督大家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4、每组同学排好队分别站在三个圆圈的前面,用布蒙住自己的眼睛,并让监督员检查。
5、老师宣布开始后,学生依次走近黑板开始画五官,画完的同学就可以摘下蒙眼布。
6、游戏过程中,老师和监督员要提醒同学注意安全。
7、班上其余同学作为大众评审,决定哪组画的五官位置最准确、最好看。
师:这个多人游戏好玩吗?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么多的同学,这个游戏还能玩得起来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谈的感受引出主题“同学相伴的快乐”。)。
师:你还与同学们玩过哪些多人游戏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有同学相伴的生活处处有快乐。同学相伴不仅能一起学习,而且还可以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说一说你与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往事吧。
生1:课间和同学们一起丢沙包。
生2:和同学们一起跳绳、玩老鹰捉小鸡。
生3:……。
师:有同学相伴,我们不仅能玩多人游戏,还可以展开更多有意思的活动。
欣赏一首歌。
播放音频—《do—re—mi》。
师:这首歌好听吗?这首美妙的音乐正是由这7个可爱的音符组合在一起演奏出来的。
师:如果“1”离开了,那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便不再完整,也就不再美妙动听。而孤独的“1”,没有了大家的帮助与配合,它自己也演奏不出动人的旋律。这告诉我们,离开了集体,我们将会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积极融入集体,参与集体活动,因为有同学的相伴,我们的学习、生活才会充满乐趣。
二:不让一个人落下。
师: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还要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接下来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
学生活动:玩游戏2——海岛逃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游戏背景、游戏方法和游戏要求。
师:现在我们把参加游戏的同学分成四组,每组5个人。注意游戏要求哦,游戏中只要有人“落水”了,那么这组成员“海岛逃生”就失败了。
获胜组成员分享经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在游戏中,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任何一个小伙伴“落水”。可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时却会因为种种原因冷落、排斥或者忽视了某些同学。
出示教材第26页图,学生阅读并思考:
1、你觉得班上的同学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王浩、陈欣和张晓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3、你认为班上的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请你演一演。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上台进行表演,教师进行评价。
师:看到图中这些同学的行为和表现,我们再来看看“大雁”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美文欣赏”——《温情的大雁》。
1、当一只大雁生病或受伤时,为什么会有其他的大雁留下陪伴它呢?
2、想一想,从大雁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
小结:今天的游戏大家玩得很开心,同学们感受到了同学相伴的快乐,懂得了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学会了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会了在集体生活中要体会同学的需要和心情,懂得关爱他人,不冷落、排斥或忽视某些同学。一个好的集体就是一片沃土,让我们在这片沃土中一起茁壮地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1.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3.行为与习惯:制止破坏家乡环境的人和事,保护家乡的山山水水。
4.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2)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1.重点。
(1)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今天的变化。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2.难点。
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一、歌曲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在这样的环境中给大家上课,老师忍不住想给你们放两首歌,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2.播放第一首歌曲《南泥湾》。
3.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4.指名回答。
5.播放第二首歌曲《谁不说咱家乡好》。
6.提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情感呢?你们听出来了吗?
7.学生自愿起立回答问题。
8.师小结:第一首歌表达的是南泥湾这个地方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第二首歌表达的是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可见,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都很热爱它。
二、走进家乡,体会变化。
1.课件出示学校门口的照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学生都能认出是学校大门口。
3.课件出示几年前学校门口的旧照片,提问:你能认出来这里吗?
4.学生刚来学校不久,可能认不出来这是咱们学校以前的老照片。
6.学生利用图片、视频等,介绍身边的新鲜事。(可从楼房、街道、环境、衣食住行、人的观念、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叙述)。
7.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家乡正在飞速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党和国家带给我们的。
8.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家乡变化的资料,现在就让我们利用这些资料做一份手抄报,表达一下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9.学生分组完成手抄报。
三、巩固认识,赞美我们的家乡。
1.从同学们的表现中,我也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己家乡有这么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课件出示照片)。
2.师生共同欣赏照片,感受家乡的美丽。
4.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家乡美景。
5.在班内举行画展,全班共同欣赏。
四、特色展示,继承家乡的传统。
2.课件出示家乡遗留下来的一些传统东西。
3·师生共同观看课件,认识课件中展示的家乡特色。
4.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些东西吗?
5.学生回答。
生1:我见到过糖画,还买过呢。
生2:我听奶奶唱过戏,奶奶还教过我唱呢。
生3:我转过小吃一条街,吃了很多家乡的风味小吃。
生4:我外婆的手可巧了,她会剪各种各样的窗花。
……。
6.那你们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熟悉的家乡特色呢?
7.学生展示地方戏曲、剪纸等。
9.家乡变的是落后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地方,而这些传统的家乡特色能对人们产生好的影响,所以它们被保留下来。
五、反思感悟,期吩美好。
l师:我们的家乡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课件出示一些因环境污染带来不良影响的图片)。
2.师生共同观看图片。
4.学生分小组讨论。
5.师巡视,随机指导学生。
6.学生在班内汇报交流。
小组l:我希望污染的河流变得清澈。
小组2:我希望家乡的垃圾污染得到治理。
小组3:我希望家乡的空气可以远离雾霾。
小组4:我希望拥挤的交通变得通畅。
7.孩子们,你们的想法很好,对家乡充满深切的期望,我也相信家乡一定会越变越好的。
8.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希望整理出来,写成一封信,投到市长信箱,表达一下我们的小小期盼,希望政府可以帮助我们把希望变成现实。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家乡在变,家乡的人也在变。而这些变化反映了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凸显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作为拳来家乡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学习,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家乡新变化。
走进家乡,体会变化。
巩固认识,赞美我们的家乡。
特色展示,继承家乡的传统。
反思感悟,期盼美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1、树立文明交往的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正确对待交往,学会尊重、宽容、平等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空间,在交往中做个受欢迎的人。
2、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交往礼仪,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3、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理解交往礼仪的原则,能说出基本的交往礼仪。
“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即为什么要讲文明有礼貌是教学的难点;“讲文明有礼貌的做法、交往礼仪三原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体验式、活动式、案例式、探究式。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介绍。
2、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本课学习恰逢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之际,在感悟国与国之间频繁交往与对话的同时,引领学生反思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通过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的学习: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幽默欣赏:(分角色朗读)。
(年轻人):喂,过来老头,我来问你,到肥城开发区还有多远?
(老大爷):五拐杖!
(年轻人)::五拐杖是什么意思,怎么不论里?
(老大爷):论礼?论礼你应该管我叫大爷!
课件展示动漫:
生活幽默——“论礼叫大爷”。
教师:笑过之后,请你思考:这个笑话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生的回答总结出:礼貌是人际交往的敲门砖。它可以打开心扉,有效沟通;反之,则会导致敌意、恶化关系。因此,“文明交往礼为先”“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课件展示课题:文明交往礼为先。
目标展示:多媒体出示目标。(具体目标略)。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索。
1、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
题进行标划。
2、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可以默填,然后核。
对教材。
(三)自主探究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一: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1、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共话“礼”
有关礼的成语。
有关礼的故事。
(活动意图:本环节,通过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有关礼的小故事,有关“礼”的成语,带领学生感知“礼”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对“礼”的追根溯源中,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吸引力的必要条件。
2、活动设计二:情景剧场。
情景分析。
上学途中:小刚今天真倒霉,睡觉睡过了头,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刚进校门,一不小心撞到一个学生身上......
分小组讨论并续写这个结局。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1、学会生字、新词,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通过读后交流和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民族情和爱国情。
3、体会歌词反复咏叹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歌词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爱我中华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一、 歌曲导入,品读课题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各大晚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一首歌。仔细听一听,会唱的同学请随着录音机一起唱。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3、简介歌词作者、演唱者。(出示课题)
4、品读课题:读课题时,你想突出哪个词语?按照你的理解读一读。
(预设:可能突出“爱”或“中华”,从不同的情感角度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二、 初读课文,交流摘录笔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同桌、小组等)读课文。
(要求: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全班汇报读,个别句子指导。
3、交流摘录笔记,出示新词,开火车带读。
4、交流自学生字时发现的难写字,当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突出“姿”“健”“伐”的写法。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出示“阅读金钥匙”:自读时,在重点词语下面画上“.”
2、学生自由读歌词的第一部分,做好标记。
3、全班交流:你画的重点词语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重点交流:“五十六”
(1)说话:
“五十六个星座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是多么 。”.
“五十六枝花聚在一起是多么 。”.
“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是多么 。”.
(结合多多媒体进行说话训练,并理解这个比喻句的意思。)
(2)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什么?作者反复使用了“五十六”这个数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祖国是个泱泱大国,我们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团结的大家庭。)
(3)你知道我们祖国有哪些民族吗?
(4)在歌声中认识这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图片)
(5)有感情朗读。(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么庞大啊,拥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他们都是祖国的一枝花,让我们带着赞叹的语气朗读,突出“是一家”。)
重点交流:“五十六”和“一”的对比
五十六个民族,是那么多,五十六种语言,是那么丰富多彩,可是,他们说出来的却是同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56”和“1”的数字对比表明了这是他们统统的心声,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理想。
学生朗读,突出数字的对比。
4、品读第二节,做好标记:自读十,想一想,各民族儿女爱我中华,都表现在哪些实际行动上。把重点的句子画下来。
5、全班交流:你画了哪个句子?从这么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交流: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
读到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体育健儿为了祖国的荣誉,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姚明、李宁、李婷、杨阳等各民族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情景。
观赏后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交流: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
重点交流: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
“雄姿英发”是什么意思?想想,谁的姿态威武雄壮?作者把中华写成一个“雄姿英发”的人,是什么意思?(中华民族在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强大,就像一个雄姿英发的运动健儿奔跑在时代的跑道上。)
反复出现“爱我中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6、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全文朗读、 总结全文:
1、朴实的语言,欢快的节奏,写出了我国56个民族儿女团 结一心、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歌词也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写出了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喜人情景。
2、有感情朗读全文。
3、今年是建国xx周年,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
4、提出期望。
5、再一次唱响歌曲。
五、 布置作业: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喜欢的话也可以全文抄写。
《爱我中华》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因此,本堂课我自始至终以调动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为主线。
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如在理解“五十六”这个数字时,我出示三幅情境,让学生先各抒己见:“五十六个星座在天空中出现是多么 ,五十六枝花聚在一起是多么,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在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对本体和喻体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反复强调“五十六”的用意是为了说明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一致。这样的方法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学生先从文字中联想生活情境,再从生活情境中体悟情感。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我重视对文本的诵读,积极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志。课中,有让学生自渎、同桌读、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的民族情,爱国情。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一开始只能读正确,课中已经学会了简单处理,到课的尾声,情感全面爆发,朗读也到了一个高潮。
不足:
学生的精神是集中的,然而学习的状态却不是饱满的。原因在哪呢?我也是比较纳闷,是不是一上课就抛给了学生不恰当的问题,让他们放不开呢?课的后半段学习状态好多了,在引导学生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建设我们的国家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了。
另外,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似乎还不够深入。在几个关键点上,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学生看完五十六个民族的图片,仅仅能感觉到那些衣裳的不同,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庞大呢?在课上,我的处理是比较潦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