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优秀19篇)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优秀19篇)

时间:2023-11-26 12:29:01 作者:LZ文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优秀19篇)

一个好的计划书可以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商务语言,在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国家对会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专业的会计知识,又可以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强调的是英语语言的学习,侧重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内容涉及很少。很多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不错、英语也顺利通过四六级的考试,但是其对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还不甚了解。因此,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或者考研、乃至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但从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的性质和课时的分配以及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学校对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首先,从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看,学校一般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是普遍比较浮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在为找工作、考研努力,只把很少的心思用在课堂上。从课程的性质上来说,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都是专业选修课或者考查课。从课时的安排上来看,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每周2个学时,一个学期30~36个学时不等,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最后,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会计专业英语的考试形式多为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其次,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掌握会计相关术语的英文单词,或者是用英语讲会计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会计中文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能够读懂英语的专业文献,了解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差异。

1.2会计专业英语的教材选择标准不相同。

现阶段,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介绍西方财务会计的原版教材,另一种是类似中文《财务会计》的翻译版教材,两种教材各有利弊。西方原版教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专业术语表达,但是其内容繁多,且以阅读为主,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英文水平不高,学习起来难度相当大。翻译版教材一般来说,结构比较简单,也符合我国会计准则的应用要求,但其缺乏配套的练习,不利于学生课后巩固知识。另外,翻译版教材为迎合学生英文水平不高的特点,一般在内容的编写上只涉及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对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内容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知识体系的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专业英语是一门复合型课程,既涵盖会计专业知识,又强调英语的语言能力,因此,该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授课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功底,又要有较好的英语教学水平。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甚至一些公办院校,这类教师极其缺乏。于是,会计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由英语教师担任,这类教师了解并且精通语言教学,但是其缺乏相关的会计知识,对教材当中出现的会计案例不能熟练地运用会计原理、会计术语去解释,无法和学生就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另外,会计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还可以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业务的处理等掌握的非常透彻,但是他们大多英语底子薄弱,或者其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较高,但是不能熟练的用英文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民办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直至大四毕业,能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的情况都比较少见。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尽管有些同学早在大一或者大二已经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大三一年没有学习英语,等大四再学习专业英语时,才发现英语知识早已忘光。以这样的英语基础去学习专业英语,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他们很容易丧失学习会计专业英语的信心。另外,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时目标不甚明确,加之以就业为导向的心理影响,他们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涉及到英文记账,自己也不准备到外企工作,因为,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十分没有必要。加之,临近毕业,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公务员考试、银行考试的书籍或者准备研究生的备考,心态比较浮躁,只将较少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去。

2提高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2.1重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同时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企涌入我国,同时,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业务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国际化的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同学在考证方面也需要专业英语知识,比如acca考试。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英语作为附加题渗透到会计、审计和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中。2009年,新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规定,综合考试的英文题直接包含在100分的总分中。无论是从就业还是从考证方面来说,会计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办高校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从思想上重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增加该门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改革考试方式,变开卷考试为闭卷考试。

另外,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其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选用合适的教材。

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能够基本读懂专业英文文献,并且具有用英语进行专业的对外交流能力。因此,所选用的教材要能够使学生系统的地了解和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不同国家的财务会计体系和结构,同时,教材的内容要涵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内容。不可忽视的是,所选用的教材最好有配套的练习题和与全书相对应的朗读光盘,练习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内容,朗读光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3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师。

首先,民办高校可以引进既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教学的高水平人才。其次,民办高校可以培养现有的师资力量。从可操作性角度上看,大力提高现有的专业英语教师素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英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攻读会计专业的硕士学位,也可以利用暑假开设进修班,由本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授课,提高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储备。对于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考取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比如通过考取cpa、acca等资格证书来提升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暑假期间到外企调研,深入外企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还可以选拔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到知名大学做访问交流。

2.4改革考核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上文中提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同时,心态浮躁,对专业英语的学习重视不够。因此,如果仅仅根据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表现,那势必对打击学生的信心,也容易激起逆反心理。如果能够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出勤)的比例提高,使学生注意自己平时的表现,不旷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另外,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先记单词、再看课文”的教学要求变为“先看文章(译文)、理解文章,再记单词”的步骤。同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逐步加大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从以中文讲授为主到中英文讲授结合,也要逐渐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术语的表达和翻译。在帮助学生克服对专业英语畏惧感的同时,提高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局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学校在实施变革课堂上都在为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我校不断尝试变更教学方法与策略,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静为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办学宗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年来,我校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不断在全校开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与农村小学自主学习培养的最佳契合点,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自主学习教学理论,从而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总概括起来:一个转变,两个变革,三大原则。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开展课改总动员。

通过观看生本课例,大量购买变革课堂的有关书籍,让全体老师形成一种课改势在必行的氛围,意识到是时候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了。

2、做教师思想工作。

思想引领行动。要想真正变革课堂,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我校通过多次组织教师开会,分析当前学生不学、厌学等因素,统一达成共识: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3、通过学习改变认识、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指引,开拓视野。

我校邀请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有效地调动了老师们课改的积极性。同时,我校通过往兄弟学校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大大开拓了教师们的学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2)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并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学习和撰写学习体会。今年,我校先后组织教师网上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老师们获取知识来源。同时让教师对教学问题以及个人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和分享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了让全体老师都动员起来,一起齐参到课堂变革中,我校通过拉桌子,成立小组合作来营造氛围,促使我们的教师寻求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尽量少说,多给机会学生说,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教师也要不站或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交谈、探讨问题,要体现师生之间尊重、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彻底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授课模式。

(四)“稳步推进”原则。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

为了让教师能顺利迈出课堂变革的第一步,我校组织了教研组长制定并印发“课改指引”,让教师们有章可循,帮助教师更快进入课改角色,尽量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我校还对班里的小组长实行三级培训:校级、年级和班级培训,让小组长尽快适应上岗,构建小组后每月还对优秀组员和小组长给予表扬奖励,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另外,教师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与学习,网络上既是教,又是学。集思广益,教学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与实践,有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的视野从此开阔了,教改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断地高涨,教师为了让自己成功的方法能与他人多分享,平时遇到问题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去思考。

(五)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原则。

1、加大教研学习力度。

我校定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6位行政领导分3组或6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学科做好考勤与活动记录,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困域。

2、定时制定好课改教学流程指引。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后,教导处就分别组织语数综合三科教研组长制定出各科教学流程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收集归类后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学习,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起到指引作用,帮助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

3、上好课改示范课。

让在课改变革后表现较优秀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凡同科的教师都要参加,在研讨课后及时说课与点评。行政带头上好示范课,在学校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队伍的士气,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4、推门听课,促进成效。

课改一段时间后,领导将不定时往各班推门听课,课后对教师暴露的问题或修改建议及时给予讲评与交流,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避免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

5、做好课改检查课。

在课改过程中,我校将定时进行全校性的课改检查课,由领导及教师组成检查小组,对全校的教师在课改后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诊断检查,发现没有体现课改要求的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学习课改精神,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直至达标。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正、副主任担任,组员由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体开展此项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方面的文件及论著,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本学年的课程,根据要求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改革教学,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对新课改的宣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学校进行新课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摸索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逐步实践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认真总结一轮课实验的经验,对实验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原则,继续深化推广。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副校长xxx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希望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积极打造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持续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新举措、兼具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同时也希望与会教师能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最优秀的“课程思政”践行者。我校教务处处长黄婕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华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为题,详细介绍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思路、重点举措、以及取得的育人实效。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xxx、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伟平做了《卓越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和《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的大会报告,分别从学校视角和专业视角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法与举措。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设计方法。会议邀请到3位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示范课的负责人与会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郭小良以《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为题,深入讲解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思政的设计要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许宏教授分享了《俄语实践语法》课程建设情况,阐释了文科课程如何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我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负责人万永菁老师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思政案例的设计方法,展现了工科课程的育人温度。

国家级一流课程《环境问题观察》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张勇教授介绍了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坊环节,有着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我校《有机化学》课程主讲教师沙风生动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曹殿波在工作坊活动中组织老师们复盘会议报告,开展实战演练;老师们分组选题设计、现场实践实施,积极参与活动并热烈讨论,将研讨会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会议期间,特别举行了我校课程思政云平台的启动仪式。华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云平台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成果展示、教学培训与研讨互动、政策文件学习等功能于一体,为推广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引领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助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上级教育部门校本研修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本研修三年规划,和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在总结上一学年度研修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年度校本研修计划。

继续以“创办特色学校,打造智慧教师,培养合格学生,建设高效课堂”为总目标,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为教研活动主题,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我校办学水平”为目标,以“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突破点,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努力抓好校本研修工作。

(1)集体备课形式。继续依据同学科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周由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交流,以“围绕课题-独立初备-交流研讨-达成共识-模式备课-教后反思”为备课的基本流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备出实用的、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2)课堂教学形式。

继续以“课前准备——合作探究——巩固运用——总结提升”为课堂教学主要流程,进行教学预设,教师也可以有自己实用的个性化教学流程。

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以教研组为单位从中选出优秀课,向同学科的全校教师和领导做汇报课。教师围绕学校规定的研修大主题和组内确定的研修小主题,进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继续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师傅要做示范课,徒弟进行阶段性学习后,向大家做汇报课。

(3)校本培训形式。自我研修、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教师按六个一的要求进行自我研修,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定期组织校本培训,同时还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努力为教师外出培训创造方便条件。教师外出培训后向大家做学习内容汇报,并作观摩课,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4)课题研究形式。要求教师结合学校研修主题和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确立实用有效的教育科研课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网络研修形式。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有效利用班班通,设专人为教师进行网研辅导,每个教研组设一名信息管理员,学校先培训信息管理员,信息管理员再培训教师,分层落实。学校还成立了网研领导小组,各负其责。

1、学年初带领教师学习学校校本研修三年规划和本学年度校本研修计划,并布置本学年校本研修的任务。

2、依据学校研修活动主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及自己上一学年确立的研修主题,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3、研修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监督各教研组校本研修是否按计划落实。

4、各年组校本研修联络员,要经常指导本年组的研修工作,并与组长定期沟通、交流,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学年末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1、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校本研修相关工作。

2、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3、制定校本研修相关制度。

4、召开教师大会,学习校本研修相关文件精神,布置校本研修工作。

5、上交校本研修个人计划、明确研修主题。

1、继续以同学科低中高三学段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2、完善校本研修个人专业发展档案。

3、进行校本培训活动,怎样使用电子白板。

4、要求教师自己进行一次校本理论研修学习活动。

5、深入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听课评课指导研修活动、做汇报课活动。

6、布置各学段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制定备课、做课活动计划。

7、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活动。

8、组织部分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提升远程培训活动。

1、组织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继续教育学习活动;

2、督促指导教师按时完成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作业;

3、外出培训教师做校本研修专业引领教学活动讲座;

4、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

5、进行师徒结对做课活动;

6、继续深入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听课评课指导研修活动;

7、做好网站检查管理、网络研修工作。

1、继续督促指导教师进行远程培训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活动;

2、按照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规划完善相关研修内容;

3、集中学习校本研修相关培训内容;

4、继续完善本校网站建设情况,并做好网研工作;

5、检查师徒结对研修工作情况,指导完善过程材料;

6、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7、进行校本研修组内汇报课活动。

1、检查教师成长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档案完善情况;

2、进行校本研修教学预案常规检查;

3、进行师徒结对汇报课活动;

4、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自检自查;

5、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上交校本研修过程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6、做好远程培训信息技术提升工作,确保教师学习成绩合格;

7、检查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做好测评收尾工作,写出质量分析;

2、做好假期活动安排。

1、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校本研修相关工作;

2、召开教师大会,温习校本研修相关内容,布置校本研修工作;

3、组织教师按一定流程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1、召开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议,结合研修主题,进行研修指导;

2、进行研修理论集中学习活动;

3、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指导研修活动;

4、完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档案袋;

5、进行校本研修科研课题汇报课活动;

6、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结合校本研修进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2、开展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交流活动,制定修改研修方案;

3、检查师徒结对研修工作,指导完善材料积累;

4、业务领导进行校本研修讲座;

5、做好网络研修培训工作;

6、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研修培训工作。

3、继续完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档案;

4、进行校本研修组内汇报课活动;

5、检查指导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进行徒弟研修汇报课活动;

2、外出教师做研修观摩课活动;

3、做好复习计划,迎接期末检测。

4、做好校本研修第一阶段的总结工作,并上交相关材料;

5、做好学期末校本研修自检自查工作,上交需要解决的研修问题;

6、检查教师基本功训练情况。

1、做好期末检测收尾工作,写出质量分析;

2、做好假期活动安排。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教师、教学、教研是我校的立校之本。每周的教研活动,使我校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仍存在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制约了优秀生提高、学困生进步,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阻碍。在县教育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探讨如何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经过认真学习和周密准备,决定进行翻转课堂实验。为使实验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目标,解决学生消极厌学,效率低下的学困问题,让学生能力强起来,成绩好起来,课堂效率真正的高起来。

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

3、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翻转课堂实验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实施在中、高年级进行,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三、四、五年级为主,六年级可参与。每个年级段另抽出两名骨干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其他老师尝试参与。

2、实验班老师要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并教会学生收发电子邮件,做好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及日常辅导工作,让家长看到网络学习的优势,为全面开展“翻转课堂”的做准备。

3、参与“翻转”实践的老师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做好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并定期提供一份翻转课堂的完整资料传到学校q群文件中,以便大家共享。

4、统计班级有电脑的学生,没有电脑的学生到微机教室完成作业,各实验班老师提前协商,调配好微机室的使用时间。

5、可借鉴昌乐一中的翻转经验,在制作学前的《自主质疑阶段学案》时,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和“在线测学”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展示阶段学案》时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和“总结反思”等内容。

6、遵循求真务实原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认知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搞形式,不搞假翻转、假合作、假互动。

7、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有一定难度,将定期召开翻转课堂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解决。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伴随着开学的脚步声,凤尾学校的各项工作又步入正轨。音乐组得益于区教育局及校领导的重视,教育的关心,本学期从教育资源配备的不断完善,科组工作力争在原来的原始基础上争创佳绩!

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我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萝岗区教育局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意见》和《新课标,新理念》,根据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学校艺术学科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校在艺术方面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与活动成效,扎实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学生为本坚持教研教改,以教育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普及力度,提高普及质量,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类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推动学校艺术工作的整体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萝岗区教育局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意见》和《新课标,新理念》以及学校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教研工作,完成电子教案等教研任务,认真履行学校教务工作,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提前备课。

3,落实好学校艺术类的各项活动,组建学校舞蹈队,不断完善与健全管理体制。

4,积极组织好学生元旦文艺庆祝活动。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级各类艺术比赛,争取良好的成绩。

6,落实好本组音乐研究课。

三,具体安排。

制定工作计划,提前两周备课;参加区第二届艺术节声乐专场比赛。

履行教学进度,落实研究课,组建学校的舞蹈队。

第二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

第二届艺术节语言艺术专场比赛。

3,十一月份。

研究课交流,舞蹈队进入常规训;筹备校园元旦庆祝活动。

竖笛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4,十二月份。

开展校园元旦庆祝活动。计划方案另出。

学期教学教研总结,交流。

三、以上计划如有实际情况酌情变更。

文档为doc格式。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xx年工作计划为指导,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现状出发,围绕强化学科建设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建设区域性骨干教师群,构建镇域一体化教研制度,落实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和绍兴市农村完小小学科学教学规范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科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县(市、区)教研员配备专人不专职。二是学科教师不“科学”。近年来,绍兴县、越城区在新教师招聘中招收了一定数量有科学学科背景的新大学毕业生担当科学专职教师,但多数县(市)对基层学校要求分配具有理科背景的新毕业大学生任科学专职教师的愿望,往往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三是科学专职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名不副实。上科学课成了学校领导、年老教师、难以胜任语、数学科教学的教师的“专利”。

2、科学学科的课程建设投入不足现行教材中实验内容、实验形式非常丰富,既有观察类的实验,也有操作类的实验;既有验证性的实验,也有探究性的实验;既有可用替代品完成的实验,也有必须用正规的实验仪器、材料才能完成的实验,且许多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需要有足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等作保障。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就是有其内部的设施设备也非常简陋,难以满足科学学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仪器、材料匮乏,连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也得不到保证。

3、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小学科学的教师队伍现状可用“一多一少、一高一低”来形容。“一多一少”是指以任其它学科教学为主兼任科学课的教师多,专职的科学教师少之又少,且所谓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本学科的专业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比率不到20%。“一高一低”是指多数小学科学兼职教师年事已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但职称或学历较低,难以胜任科学课的教学。由于多数学校缺少科学学科的“领头雁”,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教研团队,有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难以落实,学科的基本质量难以保证。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实施方案

党课教育是党员管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增强广大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凝聚党员力量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推进大有裨益。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白海子镇党委着力推动“流动课堂”党员培训模式,组织党员干部流动讲、培训地点流动定、学习内容流动选,创新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结实架起精神之桥。4月21日,白海子镇党委“流动课堂”走进富贵村,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流动开展。

流动培训队伍,营造教育好氛围。

党员培训课堂要用好本土“接地气”的队伍,镇党委坚持用好“本土讲师”,由领导干部讲、支部书记讲、优秀党员讲、党务“特长生”讲,让党员干部“流动”上党课,在讲理论、学党务、明思想的同时,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拉近干群距离,在农村党员中扩大受众群体,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富贵村,3位经历丰富、有基层经验的老党员就各自工作中的“拿手活”向村民和20余名在村党员进行了分享,受到党员和群众的一致欢迎。接下来,镇党委将组织更多政治素质高、善用农民语言的老党员,推动全镇党员回顾党的历史,不忘初心,让教育氛围活起来。

流动培训阵地,保障教育零距离。

“流动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流动好“阵地课堂”,镇党委组织人员深入各村,首先要用好支部的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采取集中培训、典型宣讲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其次用好北疆先锋党建直通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组织优势;此外,结合党日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教育活动,将党员教育与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提高党课吸引力,保障培训零距离、听课不跑腿,打通“最后一公里”。

春忙将近,为继续方便农村党员学习教育,镇党委将进一步扩大流动模式,以“流动”为特点在田间、地头、村中小广场,搬板凳“拉家常”,让党员在茶余饭间就能听党课,让教育方式活起来。

流动培训内容,解决教育没兴趣。

“流动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自治区、市、区最新全会精神为重点,把好大方向;以农村党员关心的热点事、身边事组编“培训教材”,努力做到一村一套教材,民众有关心、党课有解答,切好小角度。在帮助党员更好地理解党政方针、精神内涵外,大家关心的村务镇务也走进培训课堂,解决好培训枯燥、讲课刻板的老问题。在富贵村,针对村民关心的村集体经济购买大型农机具增收的问题,“流动课堂”为党员们深入简出地介绍了“四议两公开”的作用,针对支部党组织薄弱的问题,为大家解读领学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有效促进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

为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镇党委还将针对不同村落、不同层次党员差异化需求,锁定学习教育主体,差异化采取视频短片、党员宣讲、案例解说多种内容,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多种题材,让教育内容活起来。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50)。

[2]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胡晓光。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龙江高教研究,20xx,(9)。

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把好课堂教学的“道”,即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半发生在课堂上,一半发生在课堂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好课堂改革同样也要握好“术”这把剑。用好这把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也就是要在课堂上讲“方法”。

关键词:课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最近,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搞得风生水起、波涛汹涌。老师们也是精心研究教材、打磨课堂,课堂改革的大潮中,老师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忙得是不亦乐乎!然而,众多看似热闹、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总给人一种停在表面沉不下去的感觉,就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掉了魂,缺乏实质性的东西。纵观众多的课堂之后,笔者认为,课改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姑且把这里的“章”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两把尚方宝剑,其一称为“道”,其二称为“术”。“道”者“规律”也,“术”者“方法”也。

也就是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半发生在课堂上,一半发生在课堂下。课堂下的因素甚至决定着课堂上的效率,这一因素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即“规律”,也就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的“人格”保驾护航,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道”的深髓。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视和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上起春秋时期的孔丘,下迄民国时期的陶行知,他们堪称我们的楷模。今天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学生只有相信老师,才能实现“老师指到哪里学生打到哪里”。离开健康、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成为“无源死水”。

“术”是“方法”,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师生关系,把好课堂教学的“道”只是用好了一把剑,搞好课堂改革同样也要握好“术”这把剑。用好这把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也就是要在课堂上讲“方法”。这种“方法”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要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课堂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尊重每个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课堂教学改革最忌讳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潜力,课堂教学改革只能裹足不前甚至半途夭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尽量发展他们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门艺术,不能盲目遵从,“术”需研究,“道”需探寻。如果把课堂教学改革比作教育的“天”,那么“道”“术”这二物,只有彼此交融、相生相克,才能浑然天成。用好“道”“术”两把剑,定能舞出理想课堂绚烂的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中面临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书本知识陈旧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材选择、讲授内容和手段、讲授形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开放的实验环节找到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带领学生放眼于本领域的热点技术,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本课题已获得“211工程”三期的资助。

1绪论。

学生刚从本科阶段走入研究生阶段,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他们需要通过更多更专业的课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华,所以研究生阶段的文化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反观研究生课程现状,选用的教材往往是五年甚至十年之前出版的,其内容已非常陈旧,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不知如何在实际科研中应用,不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方向,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没有达到研究生课程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原因,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在国家“211工程”资助下,开展了研究生“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包括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光电、机械、车辆等各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将面临图像处理及识别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迅速地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必须学习本课程,并能灵活应用到各自的研究工作中。本课程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技术的讨论,经过参数分析与模式识别,使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融为一体,为各个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2.1为学生量身打造教材。

目前图像处理领域发展非常迅速:3d图像处理技术、3g可视化图像通信技术、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技术等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研究生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此,作者所在的课题组三位老师撰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第二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经典算法,同时根据我们课题组近年在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将新算法新技术融合到教材当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章,作者将一个实际科研项目作为典型实例编入教材中,向学生展示了如何把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学习本教材,既可掌握经典的图像处理算法,又接触到目前比较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同时又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很多应用实例和算法源代码,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方法,尽快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该教材也于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称号。

另外教材附带了一套自主开发的实验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包含六个实验:图像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及性质、图像的编码、图像的参数分析、图像的平滑与锐化、图像的运动模糊及去模糊、图像的匹配识别。该软件界面友好,通用性强,结构开放,可二次开发,可以激发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去完善现有实验,开发新的实验。

2.2改进授课内容。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课堂上除了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主要针对当前比较热门和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例如针对预防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方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法在可视频监控的区域进行自动人脸特征提取,并用犯罪分子图库进行比对。大家对这个技术很感兴趣,对技术细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这种专题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灵感。

同时教学中注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课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调研,课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交流,避免被动式灌输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实际科研成果,将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实例引入教学。例如将嵌入式多通道数字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作为例子,讲解系统实现的原理、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及编程实现过程等等,这样既避免了抽象知识的讲授,又满足了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方法的掌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3讲授手段综合应用。

除了常规的教学手段以外,更多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授课,包括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恰巧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身就是多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综合应用,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讲课就是本门课程涉及的各种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目前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辅助,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育,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几位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皆为优秀。

通过搭建一些算法平台,给学生提供可选择、有侧重、可设计的实验环境,弥补本课程没有专门实验的缺点,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欲望。实践环节提供自主开发的图像采集与跟踪系统软硬件实验,学生可自己对实验进行设计并实时验证,另外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做,在学习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相关课件、资料等放置到网络,供学生访问下载,并提供email信箱与学生答疑和沟通。

2.4讲授人员因需而变。

除了授课教师外,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邀请具有专门科研经验和知识的博士生,以研讨的形式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讨论,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宽泛的`知识教育,同时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方向。

20邀请了张健博士做了“h.264转换编码研究与改进”的专题讲座;邀请了姜薇博士做了“人脸识别算法研究”专题讲座。通过博士生的讲座,大家了解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极大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讨论热烈,很多同学与两位博士课下进行了多次交流,为他们在学术上起到启迪作用。同时,大胆地邀请了一名同年级的硕士生站到讲台上,就“基于四元数fft的水印嵌入算法”进行了专题讨论,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很多同学被深深震撼了,同时感到了压力和差距,触动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对本门课产生兴趣,掀起理论课程联系实际项目的学习热潮。

2.5教学思想的讨论与转变。

研究生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只掌握书本的知识,也不是必须进行卷面考核。特别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本课程通过提供几个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命题,结合我们提供的一些平台,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设计、命题的实现,更鼓励同学自己提出命题来进行研究实现,以期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本门课程的思想精髓,更好地解决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衔接,也真正实现本门课程的以素质为基础、知识为手段、实践为中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

由于本课题组教师在“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这门课中一直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校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听课人数达到了169人,并有不同专业的多名博士生进行了旁听。

经过了几位教师的努力,本门课的教学改革已见成效,使“教”与“学”达到了有机的平衡和统一,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学生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应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并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总结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达到了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沈庭芝,王卫江,闫雪梅.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

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入,英语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频繁,而高校英语教学也一度备受关注。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英语课程体系及学生英语表达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倡导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成为学生语感及人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所以在该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

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进行完善,实践上进行推进才能让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起到教学引导与促进作用。

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语感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课程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受到较大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多数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重视不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等系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高校基于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的教学侧重点调整也一度成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开展的阻碍因素,文学性的关注逐渐减弱,更多的侧重于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英美文学原有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复存在,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与重点回归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主导地位的回归,在注重基础语法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修养的提升。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更是某段历史时期内艺术发展水平的整体映射,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关注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正确看待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与表达。

此外,文学是国家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心声,记录的是时代强音,而英美文学则为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民族化的东西提供了思路,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对艺术美感的把握。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涵盖历史文学的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更在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结构及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理应着眼于英语教学的宏观大局,从细节上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1.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传统化使得教学实效性不高。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素质教育强势推入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等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

多数高校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简介及作品主旨概括等几大方面,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与讨论及文学风格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讲解与阐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实。

但这些内容的阐述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不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加上文学性色彩的缺失,学生学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灌输也一度让学生失去与文学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内动力,高校学生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及考试评价的单一化。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传输与潜移默化的文学培养滋润,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

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给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正常教学时数的八分之一,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却因为涵盖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相对繁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消化英美文学勘课程知识,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此外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的单一化。

多数高校对英美文学的考核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作答,以单一的考试形式判断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也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我国针对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从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来看,版本较多但与高校英语教学实际不匹配,并且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衔接差距,也就是说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多见。

除了课堂用书外,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及自我练习的英美文学教学参考也相对较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使得文学课程的操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

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反馈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自我内化的东西较少。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英美文学不仅仅内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量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与积累,而要学生掌握全部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对现有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全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

因此教学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借助少而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效,确保教学质量。

少而精也是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原则,少,就是基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作家群体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进行教学引导,通过个例的学习解读去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把握该时期英美文学的精髓。

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去研究,特别是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哈姆雷特》去分析人物塑造的意义,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分析去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特征。

所谓的精就是教学中深入开去,让学生把知识吃透,通过学习实现外在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获取文学的永恒滋润。

与少而精的教学理念对立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课堂主导角色,只需要对所选的名著提出学生应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总结,具体的教学放给学生,学生自由进入到英美文学的阅读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学习,通过这种开放启发式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

我们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只需要就英美诗歌的诗体、意境及音韵等基本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身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完成诗歌基础知识的内化。

2.关注文化内涵,做好德育内容的教学融入。

文学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之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学研究的解读涵盖了历史、心理及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理应注重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发掘,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学历史讲解的统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更在于优秀文学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理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现实契合点,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西方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服务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学习《伊利亚特》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学习《巴黎圣母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概念,从而实现心灵美的塑造。

在英美文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得到成大程度的发挥。

3.发挥媒介优势,做好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

伴随经济的多元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多媒体教学媒介的教学运用。

而绘声绘色的英语对白及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英美文学,融入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中。

教师也可以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及《简爱》时可以将故事情节予与教案结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再现与深刻的教学解读中建构起丰富直观的文学认识,做好英美课程知识的消化。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考试体系改革与完善。

英美文学如果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理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开展与部署。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角色扮演,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松弛有度,建构起英美文学学习的良好氛围。

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英美文学实践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是组织英美文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分组可以相互启发,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得到共同提升。

此外针对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可以应做好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

摒弃那种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的做法,让学生获取全面客观的评定,实现两个结合与两个侧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最终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大胆质疑等纳入到英美文学考核的范围内,从而得出真正全面的评价。

侧重于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自评就是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与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英美文学认识上的优缺点,从而做好对英美文学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内化。

他评主要是教师层面的评价,教师应实事求是,综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层次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

只有考核方式上的丰富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教学。

结束语: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日益凸显,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关注与解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在明确既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策略,为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5]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5+149.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我国整体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而数控加工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门以实践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性课程,职业院校近年来通过开展数控加工课程改革,也更好的实现了数控机床专业操作人员的培养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围绕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进一步探究该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进而对其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将课程改革进行进一步发展,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

数控加工作为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发展的现代制造核心。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wto组织以后,我国传统机械制造业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制造业更是做到了由加工组装基地向着技术制造中心的转变,广泛的受到了制造业的喜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将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加强学生技术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案进行研究。从近年来对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研究结果上看,很多职业院校在虽然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但是仍然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各高职院校对数控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等没有进行明确,教学模式中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因此造成了问题的所在。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职业院校数控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更是一项必须务必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1、对课程的社会调研力度不够深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正是用人之际,对数控加工技术人才更是十分需要,主要体现在课程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包括哪些模块,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等。

2、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力度还有所欠缺。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仍旧采用原本的模式,而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完善或是创新。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很多内容就更为陈旧,多亏先进教学内容的提及和介绍十分有限。比如先进的数控精密加工工艺和自动编程技术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展现和提及。

3、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还有明显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比较重视“教”,但是却忽略了“学”的重要性,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教师传递的知识,所以最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成绩很难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进行主动性、创新意识也并没有做到相应的完善,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4、实践性教学强度存在问题。由于现阶段对数控设备的投入成本比较大,而数控实际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很多数控加工实践性教学环境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现在实践性教学的强度还明显不够。通过上述问题的叙述,在这个背景下,现在只有将数控加工课程及时进行改革的完善,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课程教学结构模式。

1、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在进行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其前提,尽可能体现课程特色。在对课程进行相应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创新性原则。在对机电类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相应研究或是分析以后。要确定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等问题,就需要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对创新性要求进行展现,就应该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处理好就业和发展的关系,使其保持在先进的课程标准下,形成一套更为合理和完善的课程结构。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能力上,全面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2综合性和科学性原则。在对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完善,并且通过本节课程的内容安排,进一步将其向着系统性发展,保证其从简单向复杂过渡,从单一化过渡到综合化,便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对于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前导开设课程中通常包括微机原理和应用、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机械设计等。其内容在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科学性,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满足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先进性原则。

课程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对数控加工技术中的新知识点进行反映,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新工艺或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对未来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来说,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能力的素质进行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学习数控加工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由于相对来说,数控加工技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1、课程教学结构模式。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是以某种课程类型为主,并将其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一种模式。现在我们在职业院校中常见的几种课程类型为:(1)以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课程。(2)以儿童为基础的活动课程。(3)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核心课程。(4)包含前三种课程优势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根据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国家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要求今后的数控加工课程技术要选择综合性的课程类型作为发展重点,采用集群式的方式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构建,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方式。

四、数控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加强专业教学培训。学校将课程体系改革和对人才培养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数控教学方式和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守“以工=工作过程为基础导向”的理念为教学指导,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引导教师进一步融入到专业教学探索中,以便对开发全新教学模式提供更大的帮助。

1、2加强专业团队建设。相关院系在进行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和企业工作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联系,形成一个更为专业的教育团队,积极承担起职业院校中的教研工作,为今后的数控专业发展明确更好的方向。

1、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兼职教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其工作为基础,不断吸收一些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企业工作人员,让其担任兼职教师或是客座教授等,定期展开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本校教师团队的建设,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更为稳定的基础。

2、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促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现在常用的一种发展模式,适当的开展校企合作对于提升教学针对性有着十分明显的帮助,并且也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面向市场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个前提下,学校也应该掌握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指导和帮助,使其和企业的要求相吻合。相关专业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以后,企业和学校也应该保证在师资问题上做到共享。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对数控产品的实际接触,在操作起来会更加顺利,同时对于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将起到有效的帮助。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推进的力度逐渐加强,同时对职业院校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通过对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研究和相应实践,使得机电类专业近年来逐渐受到了重视。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今后企业的就业需求,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的集群模块式课程结构,通过不断修订课程教学等文件,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近年来机械自动化脚步的深入,数控加工技术也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将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走向企业的工作岗位奠定更稳定的基础,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本文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采用基于产出教育模式,打破机械设计课程群中各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各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删除、调整课程群中内容重叠部分、理论性较强部分和不适应当代新技术等部分,有效降低课程群的总教学课时,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增进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田君(1968-),男,副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工作,机械设计。

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主干课程一般分为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如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cad等,这些课程组成为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中心的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简称机械设计课程群[1]。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内容追求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学科间相对的独立性,结果出现了内容交叉及知识点衔接不紧密问题。对于课程的知识的要求,老师在对落后知识点的处理上,大多数只是蜻蜓点水般简单介绍,致使学生觉得内容繁杂及思路不清、理解不透彻,学习的效果差。在本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仍存在着“重局部、轻综合,重理论、轻实践”的种种现象。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机械零构件设计、强度和刚度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和机械制图以及公差与配合等的课程联系非常紧密。受传统课程框架的制约以及授课学时的限制,课程改革只能是局部的,常常造成机械设计的实训环节内容单一,涉及的交叉课程综合运用问题也暴露无遗,尤其是在与精度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运用等方面,学生总是一味地照搬照抄,缺乏的是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机器协调性很高的精度设计思想及工程设计中的创新,同时也达不到预定设计的要求,也说不上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提高设计效率。有些教材甚至还存在以下问题:某些技术概念陈旧,使用的教学实例已不符合现在技术要求,技术标准不是国家最新标准,烦琐的理论公式推导占用较大篇幅,课程设计部分选题脱离实际,等等。

以上问题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致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根本不适应。东莞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卓越计划”第一批试点专业之一。近年来,在机械设计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与企业的研讨沟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迫切需要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教学课程体系的重构[4]。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下的新型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将势在必行!许多应用型工科院校课程群的建设仍处在初始阶段,课程群建设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方法及体系的构建没有统一标准,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因而对于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将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奋斗!

在“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指导方针下,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基本能力”进行机械设计的课程群建设和改革。在编写课程群网络课程时,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了课程个性的概念,强化发课程内容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树立了大课程的观念,从能力培养的目标层次上来掌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进一步地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对专业的建设进行科学与准确的定位。

在编写课程群网络课程时,还应当采用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围着机械设计专业预期“学习产出”,反向设计各门课程,确定各门课程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和程度,突出实现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培养。

(一)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完善机械设计课程群体系。

机械设计课程群的主要教师通过与数十家东莞大中型制造企业共同沟通研讨对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是面向工业界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优秀的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研究设计、加工制造、技术管理、应用与开发、运行维护、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得到机械工程师、制造工艺师和产品服务工程师等基本训练适应珠三角地区特别是东莞市的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以工程应用为主线的以传统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着重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体系。

(二)基于obe教育模式进行机械设计课程群体系设计。

采用基于obe教育模式进行课程群体系设计,其本质就是课程计划的“反向设计”,明确各门课程、每节课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及程度。

根据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应是适应珠三角地区特别是东莞市的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卓越机械工程师。教师要根据“学习产出”类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把自己与名人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创新的经历,细致地介绍给自己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们自由选题,开展各种小发明的制作,以及软件开发与教学论文撰写等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

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多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工程对象,实行理论分析计算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模式,将先进现代教学的工具及传统教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摸索出一种手段先进的、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的教学新模式。

任课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的教学上,教师也可以采取测验、问卷及项目等多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自己学生实际“学习产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1.打破各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各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机械设计课程群的目的是为机械产品设计服务,经过课程群的学习,帮学生培养基本机械设计的能力,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与改革中,要以机械设计为中心点,根据具体设计的程序,将零部件制造与设计进行完美的组合,同时,要充分考虑机电产品的具体设计要求,对于课程群的内容进行规划和整合。着重课程群的整体性建设,增强不同课程间的互补与整合,促使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了缺失与重复,形成了完善及合理的课程群体系。

例如在编写《机械设计》及《公差与配合》的网络课程时,要突破课程内容界限,重新精简课程群组交叉的内容,运用“纲要信号网络法”,将典型零部件的运动设计及结构设计作为提纲,以具体设计方法为信息,把《机械设计》课程图表及公式和《公差与配合》的几何量公差及检测内容,纳入机械设计的信息图库,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的优势,充分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加强了教学重点,彰显了机械设计知识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计算机设计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大幅提高。cad/cae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机械设计领域的大改革,机电产品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械设计的过程,从构思分析研究,以及加工工艺的制定和产品仿真的评价,均是运用计算机模拟出的三维空间完成的,它的设计分析过程,也十分符合产品的运行规律。因此,应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设计的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计算机设计的技术和各门传统的课程相连接,建立课程群体系,激发学生们在机械方面创新设计的潜力。课程群中计算机绘图、cad等课程的设立,对于学生计算机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也在其他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比如机械原理课程,运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参数化设计,又增强了计算机的学习及应用。通过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使计算机教育在整个大学阶段持续并逐步强化,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设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目的。

2.整合精简课程重复内容,增加新技术、新概念、新的工程应用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对某些课程有重复内容的部分进行整合与删除。例如,《机械制图》与《公差与配合》课程中皆有极限、配合、形位公差等知识内容,可考虑将《机械制图》中相关知识点删除,同时在课时安排上进行一定调整。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在教零件图与装配图知识时要花较多时间与精力去阐明极限、配合、形位公差等知识,又节约了教学课时,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中也有一些知识点重复,如应力、应变等知识,可以进行合理整合与删除。

删除《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中比较复杂的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只保留公式具体应用的说明。如《机械设计》课程中带传动中受力分析、有效拉力公式的推导过程;齿轮的接触应力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目前我校机械学院使用的部分教材中存在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技术和工程应用实例,如滚动轴承标准等可能不是国家最新技术标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查阅最新的相关知识,结合课程群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东莞企业的先进技术,更新旧知识与技术标准,增加新技术、新概念、新的工程应用实例。在“机械设计课程群”的系列课程教学中,课程群教师应尽量以实际工程应用作为教学实例,通过课程群教师长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在所有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突出了课程设计的内容,贯穿了更加系统的观点,从全部方案设计及具体结构的设计,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实战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开展了创新设计的活动;利用现代的设计实验室设备、功能较强的设计平台以及面向工程实践的软件等,给自己的学生提供了把全新的现代设计方法运用于设计过程的良好平台。

鼓励自己的学生直接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同时,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题目及毕业设计的题目,把学生所学基本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

保存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以现代的工程教育实践的观念作为指导,并且自主设计实验系统,设立具有工程特征的真实与虚拟的、综合设计的实验。学生实验的项目具备教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背景相结合,培养工程实践的创新意识,训练工程实践的能力,来实现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教学目标。

建立多种多样的学生机械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可以说是深化改革机械设计课程群实践的教学内容。研究与创新实践设计训练的平台,是学生们完成创新实验项目、制作设计产品的基地,如我校机械学院的机械创新团队,学生们都可以在老师们亲自指导下,完成“微型太阳能汽车”的设计与制造、装配和整机的测试,机器人创新团队近年来在各种国家机器人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3d打印创新团队也在全国机械创新比赛和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这些机械创新实践活动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强化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团队持续性发展。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所在,应该充分优化教学队伍的结构;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国内外人才充实到教学的队伍中;激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取,获得博士学位;坚持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团队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提升教学队伍整体水平。目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已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整体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的机械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本课程群的教学团队的特点是着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工程应用教学”三元结合和相互促进,将机械基础理论、机械设计新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的传授放在首要地位,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扎实基础。

三、结语。

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obe教育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基本能力”对机械设计课程群建设与改革进行论述,从机械设计专业预期的“学习产出”,确定课程层面的“学习产出”,逆向设计各门课程,明确各课程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和程度,突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课程体系重构。目前,我们机械制图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已获得广东省精品课程项目支持;出版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一系列教材并入选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团队成员有1人获得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多人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多人在国内各级相关学会、行业协会担任重要职务。学生在全国机器人比赛和机械创新比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多名的好成绩;学生3d打印创新团队自主设计与制造了多台3d打印机并已成功实现了网络销售。通过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较高,20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9%以上。这些成果说明了我们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在多年的教学中暴露出以下弊端。

(一)与高中课程不接轨,学生难以适应。

高职学生经过多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和训练,已经习惯了语数外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到了大学突然冒出个专业,必然面临从抽象的理论思维到实用的专业学习的过渡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如果衔接不好,轻则让学生感到费解和无所适从,重则让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前面如果基础没打牢,后面专业会计学习就跟不上,久而久之,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自暴自弃。

(二)理论性太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基础会计课程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从头至尾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这对于本不是特别爱学习的高职学生来说,差不多是高中生活的翻版,他们会很快失去对大学生活的神往和激情,进而产生排斥情绪,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再者,缺乏对什么是会计工作,会计是干什么的,具体的会计工作与这些理论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的感性认识,也不利于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遑论如何去应用。

(三)操作技能缺失,难以应对今后的岗位工作。

由于过度强调理论,而缺少对如何识别和审核原始凭证、怎么填制记账凭证、怎样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以及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的实践练习,使得基础差的学生同时丢掉了理论和技能,即使是学习不错的学生也只成了空头的理论家,一旦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上岗就业,他们很可能傻了眼。这样的学生不要说成为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可能是一批不合格品,距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相去甚远。

二、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方向。

基于上述问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怎么展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中,有如下一些经验,在此提出来供同行商榷。

(一)创新教学模式,把好入门关。

如何打破学生根深蒂固的基础教育思维模式,把他们引进专业的大门,这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此我的方法是除了教师应开门见山提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思考外,还应该让学生接触专业的实际工作,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此不妨将学生带到企业财务部门,聘请企业的专家在现场为他们介绍会计、会计岗位分工和会计工作流程,也让学生亲眼看到会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各式会计档案。如此一来,学生亲眼看到了会计是怎样工作的,亲耳听到了会计的职能、对象、目标和作用,自会明白将来学习的是什么,从而理解并认识会计工作,也便于定位将来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打破基础会计教学原先的框架结构,按工作过程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原先基础会计课程按会计核算方法编排教学内容,这符合对知识结构的认知规律,但与实际会计工作过程联系不够紧密。对此,我们不妨打破基础会计教学原先固定的框架结构,按实际会计工作的流程来重组教学内容。首先,在学习了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后,从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这个会计工作的起点入手,让学生识别和审核各式各样真实或模拟的原始凭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原始凭证的种类和要素,这样从实践认识上升到理论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接下来教学生如何填制记账凭证,在这个过程中要揉合对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介绍和复式记账原理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教学时应该配合设计一套精心准备的内容全面、难度适中的案例,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去填制记账凭证。虽然记账凭证的具体内容浩如烟海,变化莫测。但对于刚接触基础会计的初学者来说,其关键是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和形式上的填制规范。再下一步就是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这里的教学可以由老师通过实物道具介绍会计账簿设置的种类和用途,再结合前面精心设计填制的记账凭证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在登账的过程可以利用学生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或问题,指出症结所在,进而明确记账规则。当然对于这些错误如何去更正,学生一定会很好奇,正好可以借机介绍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可谓一举两得。登完了各式账簿,自然又会引出这些账簿之间、凭证和账簿之间、账簿记录和实际情况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过渡到如何对账的问题,其中在进行账实核对时,可以将财产清查的方法和内容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最后是会计报表的编制,企业为什么要编报?什么时候编报?报送给谁?报送哪些报表?这些是在介绍编报的方法之前就应该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当然正式编报时,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譬如期末账项的调整与结转,还有期末结账等正好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出来,起着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结账后再编制报表,先教编制方法,再让学生动手去编(不怕犯错误),最后核对讨论,得出正确的编报结果。到这里会计工作就大致完成了一个循环,而上述过程采用的是账务处理程序中的一种,即记账凭证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实际工作中的其他账务处理程序以及这些程序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也可以在此顺便做一下介绍。这样的内容重组遵循了实际工作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习和理解,我们在多次实践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生源特点不同,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本科教育相比有较大区别,不能过度强调自学,过分依靠讲授。而应遵循先行后知的规律,突出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多考虑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知识竞赛法、成果展示法、思维导图法、分岗教学法等等。譬如:对理论知识的预习和总结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对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分岗教学法;对于单项实训或综合实训任务可以采用竞赛法、分组法以及成果展示法等不一而足。授课老师一定要脑筋活泛,经常学习应用,教学时精心设计,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度安排,方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新课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个信息时代和具有“多媒体”特征的学生性格了,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手段上学校应大胆创新。可以建立情境教室,也可以利用仿真教学平台。前者是一个手工模拟的情境化教学场所,后者则主要指软件开发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发出的模拟仿真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针对性很强的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仿真的实际业务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真切切地操作、实践。此外,还提供了必要的教学管理功能,如师生交流、学生分组、布置作业、成绩管理等,是一种投入小(一般不超过3万元)而收效大的教学手段,值得在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旅游管理专科刚毕业简历(优质12篇)
    个人简历是求职过程中两方面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了解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非常关键。通过阅读范文,可以了解个人简历的一般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简历写作
  • 11-26 我真想养一只小乌龟(汇总17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让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我的听雪家里养了两只小
  • 11-26 乡镇岗位调动申请书(模板15篇)
    熟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总结的结构和篇章的布局,写出更加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文章。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1-26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专业19篇)
    大学生自我鉴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大学生自我鉴定样本,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自我鉴定是一个人对某
  • 11-26 实习自我总结一千范文(16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
  • 11-26 办公室主任月度工作总结(通用19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管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这一篇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集中了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值得一读。20xxx年是我市
  • 11-26 用心感悟生活大全(20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创作,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这些引人入胜的优秀作文范文,感受作者的智慧和情感的流露,相信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和
  • 11-26 采购人员廉洁服务承诺书(模板20篇)
    服务月是一个让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每一个小小的关爱都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服务月项目,希望可以激发您的创意和动力。为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 11-26 丰盛的晚餐小学(专业21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富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文采。优秀作文汇聚了不同作者的智慧和创意,以下是一些精选作文篇目,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 11-26 第一次带评语大全(18篇)
    优秀作文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它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3.主题凝炼集中议论深刻有力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