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汇总17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1-26 13:35:54 作者:BW笔侠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汇总17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形成个人的教学特点。下面是一些教案模板范文的分享,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说课稿

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

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

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

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

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时间和数量:

1.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2.数量: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九、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过程: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部部。

7万多平方千米。

十、沙俄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一次条约:

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共计60多万平方千米。

十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十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2、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学会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理解在动荡中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是认识到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过程以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难点的依据是:学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维,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分裂中不乏相互往来。学生难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我将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观察法、史料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将课本分成三个板块:“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的导入新课部分将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后破败的唐朝相对比。通过极盛与衰亡两种现象的冲突,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盛极而衰。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1、盛极而衰。

第一子目,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理解重点。

首先,通过展示安史之乱的过程动态图并加以讲述马嵬坡之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统治的对比,展示唐玄宗时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最后我将通过史料教学,达成理解安史之乱影响的教学重点的实现。展示三则关于人口、景观、税收的史料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到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衰极而亡。

3、亡后新生。

本子目为教学难点,初中生难以理解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着统一因素。

为了攻克难点,我将首先运用漫画按照时间将五代和十国展示出来,让学生架构基本的时空观念。接着表格展示五代十国开国之君的原属职位,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最后以数据展示,让学生知道在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的方式,各地的联系仍然不绝,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题小结部分,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点。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线索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线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更能理清本课的逻辑。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剖析和处理--说教材: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在地理上的重大发现,掌握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作用;掌握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领导人。

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以下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3、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的动机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使学生认识作为飞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的反动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难点:

(1)、重点:四次重要远航。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2)、难点: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恰当的评价。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在打击天主教会方面的作用。

2、确定其为重点、难点依据: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垂直的生计》评课稿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两种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基础是直线和角的关系,它又是学习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本节课杜老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不仅数学味浓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创设了纯数学的引入,用数学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节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了纯数学研究的氛围,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啊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让学生把他所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然后再进行梳理和分类,这样设计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更原始的展现出它的丰富想象力。

2、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3、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分散难点,各个击破。本节课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有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发展,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

4、在知识的探究中,完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整节课自始至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学生画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在小组内分类整理,找有代表性的在黑板上扮演。

(2)在练习过程中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5、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只要表现在:

(1)无限大平面的想象,以及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

(2)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却相交的想象。

(3)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

总之,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教师把学生引领到了一个观察、操作、探究的学习领域,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有兴趣,获得的概念比较清晰、深刻,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与生活的联系,较好的完成了教学。

七年级历史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我说课的顺序为:分析教材,提出重点、分析学情、提出难点、制定三维目标、设计学法、教法。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分析学生情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判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1、知识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探索新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树造乐于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质。同时,学生在探讨分享中易于激荡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1)教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醒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具体、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以激发学习热情。(2)教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

《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七年级说课稿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

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再分三个模块学习本课。在每一模块中通过学生自学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的能力,中间穿插历史小品、看图说史等环节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意义;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能力目标】。

2、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历史人物,培养其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归纳并说出东汉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结合前一课,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的统治,使学生理解“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2、通过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期间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有所增强。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独学】。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给出预习方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归纳。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课前自学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结合具体文字资料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措施。

【难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行通过角色扮演,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ppt展示文字资料。

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

生:对比汉文帝和秦始皇在位时的统治及二者所修建的陵墓的差异。

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见附录资料三)生:依据史料对文景之治做出评价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4分钟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师:ppt展示汉武帝相关资料(见附录资料四)。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钟措施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师:归纳总结学生答案,通过ppt具体资料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表现(见附录资料五),通过主父偃“推恩令”图示展示及讲解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解决(见附录资料六)。

师:通过ppt展示资料,让学生认识思想问题的表现。

师:归纳小结。

师:补充说明。

生:小组讨论:汉武帝继位之处面临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问题的认识。

生:通过角色扮演扮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汉武帝选择采用,并说明理由。

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汉武帝的文化措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9分钟意义。

师:补充说明意义。

构建该目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重点,难点3分钟三、东汉的统治光武中兴。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师:ppt展示图片,组织学生看图说史。

生:思考并作答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光武帝)。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说课稿

飘飘洒洒的雨丝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幻想的色彩。

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清脆的音响。

(2)优雅:优美雅致。

清脆:清楚悦耳。

2句子。

(1)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理解: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理解: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理解: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3课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耕海牧渔》评课稿

xxx老师上的公开课《耕海牧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x老师用国宴菜单三张图片导入,设问:从国宴菜单反映了该国的什么特色?

――点题:渔业为日本的主要产业;再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这样充分运用情景导入,一环紧扣一环,既恰如其分地点题,又能很快地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x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通过独立思考及同伴互助解决问题。如,探讨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和图册资料,让学生运用手头的资料思考问题。提示可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人合作,通过独立思考及与同伴讨论让不同的学生讲,从不同角度回答。

而后教师提示答题的思路:从地形上的劣势、位置的优势及经济的支持等不同层面入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x老师的课上的活,活在信手拈来、活在融会贯通。如日本地形的特点与瑞士的山地联系,找出共同的`不利农业生产的特点;从日本工业对渔业的支持与美国的机械化生产相联系;把日本的特色渔业与楠溪江的特色联系起来;再如,把日本发展渔业的措施与舟山的渔业联系起来,为舟山渔场振兴修复计划提建议。这样注重了把不同知识的融合,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x老师的课知识落实到位,教学目标达成合理,给我们很好地上了一堂常态课。

七年级历史学科说课稿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軍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七年级历史教案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我国的原始人类。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5课时。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

作业:(见课件)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七年级历史教案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七年级历史教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请你作为一名记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将你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腥风血雨,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请用你的这正义之笔,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把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吧!

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通过撰写时事报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1.分工选题: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教科书第一单元一节课内容,选出正副组长。每组选定一项专题。(若不设组亦可,由学生按其所好选题,使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空间)。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斗争的历史遗迹;观看影视《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作品,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帝国主义侵华或中国人民反抗的时事报道。

3.阅读《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籍,撷取有关片段,写成时事报道。

4.将写成的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班级评比。

5.按约定的评分标准,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评出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七年级历史教案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七年级历史教案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七年级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教案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1课时。

活动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__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基层青年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9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份宝贵的经验积累,对未来的工作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范文三:在本月的工作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协作的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11-26 夏天的雷阵雨小学(模板22篇)
    优秀作文富有思想深度,在文学艺术中起到开阔思路、启迪心灵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人们常说: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
  • 11-26 幼儿园学年中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大全(19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小编整理了一份细致入微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3、利用图片等引导幼儿认识安全标
  • 11-26 结婚典礼主婚人精彩讲话稿(优秀19篇)
    编写讲话稿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以增强演讲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以下是一些有关教育、环保、社会问题等方面的优秀讲话稿,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 11-26 感恩孝心演讲稿多篇(精选16篇)
    感恩是一种心态,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积极正向的思维,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加坚强。感恩让我们明白,不是每一份帮助都需要回报,我们可以以感恩为动力,去帮助他人。
  • 11-26 蒲公英教学教案(汇总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如果你想取得教学工作的较好成效,不妨参考以下这些教学工作
  • 11-26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模板18篇)
    使用教案模板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希望以下教案模板能够激发大家的教学创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 11-26 养生顾问学习心得大全(14篇)
    通过写学习心得,我们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他人,促进交流和学习的共同进步。阅读这些学习心得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我们的学习指明方向。
  • 11-26 体育教育自我鉴定(专业1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的魅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 11-26 经典家长会家长的讲话稿(模板18篇)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节点,家长可以在家长会上了解学校今后的发展计划。家长会结束后,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家长会反馈意见收集表,请大家填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