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7 07:23:13 作者:纸韵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教学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多个方面,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希望以上的教学计划范文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二、通过品读重点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在学生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

四、紧扣情感,读写结合。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语感,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品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情感,用感悟促进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已经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提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又通过仿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看看作者从“桂林山水”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受。

2、学习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并由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优美语句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句,体会作者游览美景时的舒适、惬意和心旷神怡的感受。锻炼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作者游览美景的亲感实受中,体会作者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爱人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中的分离来理清文章机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形象的比喻句和优美的排比句的运用技巧,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游览观赏美景是人人所向往的。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因为美景使人愉悦、使人欣喜、使人心旷神怡等)对,优美的景色会使人神清气爽,使人陶醉、使人留连忘返。那么优美的景色是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因此,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下面,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作者笔下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美景,从文章和图画中来领略一下优美的桂林山水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准生字读音,了解大意。

2、学生齐读课文,找两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指正。

三、熟读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容。

1、通过预习和听、读课文后,你知道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包括大意、排比句、比喻句等)(学生各抒己见)。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联想和想象句来画出桂林的山水图画。教师适当提示、点拨,再与文中的图画对照。(不要求尽善尽美,锻炼联想、想象思维)。

3、小组讨论:依据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维的分离方法,编写文章的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

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漓江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山水美如画。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找出你喜欢的精彩句段,并说出符合作文三步法中的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句来,体会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学生找出并说出体会:

课文第二段的形象联想句:把漓江的绿水比作“一块无暇的翡翠”。

第三段的形象联想句:把桂林的山奇比作“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第三段的再生联想句:说桂林的山秀由“翠绿”联想成“屏障”、“竹笋”。

把桂林的山“危峰兀立”的险,说成“会栽倒下来”。

课文第二段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时一块无暇的翡翠。

第三段的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屏障,像竹笋。.。.。.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会栽倒下来。

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形象的比喻句、优美的排比句,让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景之感,形象、生动、感人!

五、设疑解疑、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鼓励、肯定)。

1、学生自由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2、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六、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记录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亲身感受,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山水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我们要懂得: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爱人类的重要性。同时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优美语言的运用,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结合起来,以便为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服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dvd光盘。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

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

(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桂林山水。

漓江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原因特点感。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主动探索法。

挂图、卡片。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1、整体把握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依依惜别》之《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一课,让学生学会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和直接抒情”这三种方法来写抒情文章。

学会三种抒情方法并写出真挚情感。

搜集班级活动照片,制作“成长足迹”短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1、快速默读全文。

2、文章分为几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原因。

3、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校园的大槐树等景物,表达了对校园的留恋。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

必须要抓典型。板书:抓典型。

叙事抒情:哪一处描写最打动你?为什么会打动你呢?

直接抒情:感情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直抒胸臆)。

4、总结写法,出示课件: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叙事抒情: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事物表达爱憎,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

播放“成长足迹”幻灯片。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写作思路。

过渡句:孩子们,五年的小学生活里,美丽的校园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辛勤的老师给予我们多少温暖,可爱的同学带给我们多少欢乐,精彩的活动营造了多么幸福的童年。我们在这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里快乐成长。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一起来重温美好时光。

看过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味着那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孩子们,你们舍得与他们分别吗?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有很多情感想要抒发。那么,拿起手中的笔,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方法,来抒发你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出示习作要求:。

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三种写作方法中任选一种,运用喜欢的抒情方式写一个段话,来抒发你的依依惜别之情。时间为10分钟。

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孩子读出来,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同学们,两年的时光太短暂了,还没有享受够我们浓浓的师生情,转眼间又面临着分别,我是多么的不舍。

小学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1、通过回顾《太阳》、《松鼠》两篇课文,对比它们的语言特点,并了解说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某个事物说明白。

2、通过合理利用资料,并且按一定顺序,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东方明珠塔,同时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2、出示:说明性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学习《太阳》这篇说明文,我们了解到太阳的特点是?(生说:远,大,热)《松鼠》这篇说明文又让我们了解到哪些知识呢?(生说:松鼠的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

1、是的,说明文就是这样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出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齐读。

2、那么,怎样才能把说明文说明白呢?(预设生说:说明方法)(预设师说:那就得用上说明方法)(板书:说明方法)。

3、请同学们默读《太阳》1-3小节,边读边做批注,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预设: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板书: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4、我们再来看看《松鼠》第1小节,看看作者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生说:打比方)。

5、师:是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太阳》和《松鼠》这2篇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语言特点)(预设生说:《太阳》语言比较简单,《松鼠》语言生动形象)(板书:准确平实,生动形象)。

6、总结:同学们,通过《太阳》和《松鼠》这2篇说明文,我们知道要介绍清楚明白一个事物,需要用上各种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可以准确平实,可以生动形象。

过渡: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某个事物。

1、出示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

2、同学们,你们了解它吗?预设,不太清楚。请同学们打开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有关“东方明珠塔”的资料,进行阅读。

3、提问:同学们,看过资料后,如果老师让你们来介绍东方明珠塔,你会介绍它的什么?(预设:外形,作用,结构等)。

4、我们这节课就来介绍东方明珠塔的外形。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东方明珠塔外形的图片,请仔细看。

5、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介绍呢?(预设:。

1、用上说明方法。

2、总分结构。

3、语言生动形象或者准确平实。

4、写作按一定顺序:从远到近,由白天到夜晚等)(相机板书:说明顺序)。

6、出示写作要求:

1)选择有效的材料并按一定顺序介绍东方明珠塔的外形特点;

2)介绍的时候能用上几种说明方法,并且做到生动形象;

3)字数不少于200个。

齐读写作要求,并且要求每一组必须要有2到3名同学的表达语言要生动形象。

7、交流。交流的标准:学生评价为主。以星级评定为标准。如:1)合理采用材料信息,可加1星。2)用上说明方法,可加几星。3)按一定顺序进行介绍,可加几星。4)语言生动或者平实,可加几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合理利用资料,按一定顺序,并且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东方明珠塔,同时个别同学还做到了语言生动形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下因为计算顺序不同而导致计算起来难易度也不同。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1.(78+34)+66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2、3自然段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快速了解了课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特别是通过“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读法更是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学生进入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美景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山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美女”“公鸡”“擎天柱”,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山水的特点。

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新时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们,更要“多阅读重积累”。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204+()=57+204。

23+()=15+()()+257=()+63。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1.运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例题: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展示):

28+17+2328+17+2328+17+23。

=45+23=17+23+28=28+(17+23)。

=68(人)=40+28=28+40。

=68(人)=68(人)。

28+17+23。

思考,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7+23呢?

【预测:学生能很快想到,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指明一位学生板演。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计算28+17+23,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指明学生回答)。

归纳小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6、巩固与练习。

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三、课堂练习。

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c.(45+88)+12。

(4)(84+68)+32d.84+(68+23)。

集体订正后,教师小结。

2、拓展练习。

四、课堂小结。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一些小长方体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5×1425×4125×8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生:…

生说师板书:(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12×10=10×12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说读写的练习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说的练习、读的练习、体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准备好发言,发言时要有理有据,说清自己的看法,语句要通顺连贯,能通顺流利的朗读短文,正确完成课后习题,体会分号的用法,通过准备,完成习作训练。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言时要有理有据,说清自己的看法,语句要通顺连贯,能通顺流利的朗读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完成习作训练。

教学难点:通过准备,有条理的完成习作。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乐”写,帮助学生会“写”,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写作训练:

1.读题目要求。

1)既可写景状物,也可写人;

2)题目自拟;

3)交流调查、查阅的资料,相互启发。

2.指导选材: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大的方面:社会风气、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学校面貌等;小的方面:一个家庭、一条胡同、一座公园的变化等。

3.指导写作方法:

1)描写“变化”用比较的方法——过去与现在。

2)重点写现在怎样。

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语言要有个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号的用法。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分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回顾学过的标点符号说说它们用法。

二、标点符号的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

分号:一是用于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二是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2、题中3段话分别选自哪篇课文?均是分号的第几种用法?(第1种)。

描写的角度不同:

第一句是描写詹天佑在不同时间做的不同的事:第2句是描写三峡瞿塘峡两岸山石的各种姿态;第3句是围绕大海从几个方面写。

3、再读句子,通过读了解每句话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从而体会分号的用法。小组交流、汇报。

4、提出不懂得问题。

5、解决问题。

三、课外延伸:

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带分号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分号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说的训练、读的训练。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准备好发言,发言时要有理有据,说清自己的看法,语句要通顺连贯,能通顺流利的朗读短文,正确完成课后习题,体会分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

1.明确讨论话题——“养狗与环境卫生”

2.读题目要求:

1)要有理有据,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2)语句比较通顺连贯。

3.讨论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养狗的人要提高素质,有公德意识,在宠物给自己带来欢乐的同时,要想到给别人带来方便,增添愉悦而不是烦恼。

2)采取具体措施,及时清理宠物狗的污物。

3)驯养宠物狗要养成好习惯,不要随地大小便。

4)建立规章制度,对不注意卫生的行为进行批评,严重的给予处罚等。

4、生准备。

5、小组交流。

6、汇报。

7、学生评价。

二.阅读短文,思考回答问题。

1.认真阅读短文,结合短文或自己的体验说一说吹肥皂泡的乐趣。

2.可从几方面谈乐趣:

1)吹泡后出现的美丽景象说:

2)可以从“我”的感受说:

3)还可以说说自己吹肥皂泡时的心情;

4)吹成功或失败时的神态。

3.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

5、个别汇报。

6、评价指导。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堂训练。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革,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教结合教学是指通过将体育运动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我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枯燥的课本知识和无趣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实践所学的知识,这无疑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测量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距离和角度。结果,学生们兴奋地参与其中,并通过游戏理解了数学常识。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因此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运动中通过实践掌握了知识后,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例如,在体育课上,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在理论讲解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长跑训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心率的变化。之后,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锻炼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通过运动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再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其他学科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通过将体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并使用体育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获得了丰富的体育经验。

此外,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锻炼身体、挑战自我和追求进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同样地,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经常运用挑战性的体育项目来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勇于迎接挑战。当他们成功挑战并突破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体教结合的理念,通过设计有趣的体育活动和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体育项目,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随着体教结合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未来的教育中,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一、公开课平常化。

公开课平常化,平时课公开化。公开课总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要不然听课的老师也会觉得没有价值。其实不然,不管成功与失败,它都会体现出我们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成功有着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而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学习、反思。特别是我们校级的教研课,最好就是暴露我们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老师教时存在的问题。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初衷来上这节课的,无试教、上前没有向学生说明上哪一节内容,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这样的课较为真实,也最能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当然镇级、市级的除外,今天的这节课,我自己觉得成功和失败各占50%,从教学任务的完成来看,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敬请我们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促进我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平时的课向公开课靠拢,公开课呢则向平时的课靠靠拢,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游戏,在游戏中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这样的一个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是符合当今的新理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是在验证当中的时间没掌握好,我自己也忘了,这也反映出教师的驾驭课堂、灵活调控的一种教育机智,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颠三倒四的现象,本来是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然后提出假设验证,但在教学中到最后才概括出这个规律来。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也就是当今最新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教学中有体现,进行猜想验证是,我要求是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而交流呈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如果不出现,我也会呈现出来,以发挥学生的想象的。

四、两点反思

1、多媒体的运用,与制作。

本节课本来打算在教室进行,想想,这种课件也真是可有可无,只能说是一种电子彩板,不是电子黑板。另外,这次我采用的(powerpoint)进行制作,是第一次上课采用这个软件进行制作课件,花时两节课,效果怎样,有待大家评论。如果平时我们的课如果要用,我觉得我们老师完全有能力可以用这个软件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

2、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效果。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你们在什么收获?

1、《作业本》

2、102×1398×13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思”与“诗”的巧妙结合教学设计

习作教学需要“研”“思”结合。

习作教学是个硬馍馍,牙齿好的人啃得喷喷香,既顶饱又绿色健康;牙齿不好的啃不动伤了牙不说,还落得贻笑大方。在阅读教学风靡的时代,搞习作教学是一种挑战,需要勇气。习作教学的作用毋庸多言,在很多的教育新作中有关于“习作本位论”“表达本位论”的诠释,不管哪种理论,我想只要是着眼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是可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习作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注重学生思维情感的熏陶,竭力寻求突破,寻找一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在平时的习作专项教学中,让我们研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理念新一些,关注多一些,改变多一些,我想收获也就能多一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1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研析教材,重实重透。

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习作训练,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远没有达到能随心所欲地说、信手拈来地写的程度,因此对本次教学的编辑意图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必须综合考虑,结合年段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习作能力,量体裁衣,量力而为。反之,如果一味求高、求大,则会适得其反。在分析本班的教学现状后,我把侧重点放在了“为何设立此节”“如何过节的情景描写”和“如何确立节日的日期”三大板块。

“为何设立此节”是本次习作的精髓所在,是习作的情感目标。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总是要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文章本是有情物,无情莫动笔。”没有情感因子的文章缺少生命的灵气,更不会撼动人心、敲击心灵。(语文教学论文)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会设定自己心中的节日,但是这个节日是否饱含了美好的情感和愿望,是习作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确立节日的日期”是一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在备课之初,我广读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但是都没发现涉及此话题的文本。设定日期究竟有没有讲究和学问?在教学时是否有必要将此作为习作的次重点?煞是费了_一番苦心。是教材的编者有意的忽视?还是本来就是思维的真空地带?在查阅、研读相关资料后我渐渐明白,每一个节日的日期设定总是有着自己的理由和依据的。

譬如:国际节日“三八节”:19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结果得到了美国和世界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因此将节日的日期设定在3月8日。

西方节日“圣诞节”(12月25日):圣诞节相当于我国的春节,是西方各国最主要的节日。一般认为:选择这一天为圣诞节,是为了和世俗的农神节一致(农神节也是在12月25日),从这天开始昼长夜短,日照时间变长,太阳赐予人们的光明和温暖与日俱增。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福,常常举行各种欢庆活动向太阳顶礼膜拜,把耶稣诞辰定的与传统的农神节一致。

再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日期的确定也有着历史渊源和依据。19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同时使用公历和夏历两种历法,“行夏历为顺应农时,从西历为方便统计”。当时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把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更明确地制定了“公元纪年法”,并把阳历1月1日的新年改为元旦,保留春节的叫法不变。

由上述三个代表性的节日日期的设定来看,每一个节日的日期设定在哪一天,都不是随意而为之,总是有着一定的学问和依据。因此在设计时我把“如何确定节日的日期”纳入到了习作指导的重点。吃透教材为教学之根本,科学恰当地制订出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师对教材的研析高度制约着课堂的高度,更影响着学生的高度。

二、研究设计,求新求异。

在把教材研析透彻的基础上,理清楚自己的教学思绪,设定好课堂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生习作的质量,设计需与众不同、异于同类,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另辟蹊径,方能高出一格。

1.旧节引路,循序渐进。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活动,于老师来说是精彩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创造性地掌握了应该掌握的东西。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习作开辟蹊径。引导学生共同回顾熟知的“旧节日”,侧重研析三点:“为何设立此节”“如何过节的情景描写”和“如何确立节日的日期”,循序渐进,让学生懂得节日的设定饱含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让学生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熟知的节日是如何度过的(用“度过”而不用“庆祝”,因为并非每个节日都是喜庆的`);通过探讨和教师的材料补充让学生知晓节日的日期确定并非随意。习作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认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所以在此环节的言谈中渗透一些“超越习作”的理念,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有意识地进行拓展和提升,让学生多一点节日文化的体悟,多一点风俗习惯的了解,多一点人文情怀的关注。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触发内驱,使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在说说议议中孩子们已经沉浸在节日的浓厚话题氛围中,“节日情结”已然存于心中,抒写心中的新节日的教学情境营造完成,教师也已经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出了写作的经络、框架:1.为何设立;2.怎么过节;3.设在哪天。“引”的环节卓有成效,“导”的主体呼之欲出。

2.热议新节,侧重随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节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抓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抓住了课堂,抓出了实效。谁都喜欢过节,不论大人小孩,特别是欢庆的节日。谈节日,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就是孩子们的兴趣,如果能依据孩子们自己的喜好设定一个节日,那学习的兴趣肯定更浓。

学生“随心”,但是我们老师不能“随意”,这里特别要加以引导的是学生设定节日的初衷,这是习作的情感内涵,是否美好?是否有价值?学生“信口开河”,老师不能“信马由缰”,牵着小手领一领,抓着思绪引一引,让讨论“随心”热烈,而不“随意”瞎扯。

3.范文推介,关注整体。

这次的习作一改往常的“范文引路”的教学方式,这是课本中的“真空地带”,不管教材的编写者出于何种目的,我们都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加以创造性的“补白”。“补白”是一门艺术,怎么补才能补出最恰当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考虑到四年级孩子的习作能力特点一虽然习作的能力有一定提升,但是仍然需要习作的“抓手”,否则无所依靠,无从落笔。我利用创造性“补白”,给学生们一个习作的“抓手”,让孩子们能有文可鉴、有纲可循。我设计的“抓手”是教师的“下水文”,为学生提供一份可参考的范文,范文不仅明确写作的要求和方向,还在写作的方法和路径上对学生加以引领。首先是文章的写作内容在范文中得以很好地展现(为何设立;怎么过节;设在哪天)i其次是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楚,不仅有丰富的段落描写,全文的结构也非常严谨;再有就是语言表达的侧重点(描写方法)能给学生一些借鉴和参考。

这是对“怎么过节”的情景描写,语言生动而又层次清楚,兼顾多角度:地点的变换“公园里-―体育馆里”,人群的分类“大人们――小朋友们”;观察角度的变换“看――听”。采用场景描写常用的造句格式“有的……有的……”,力求多方位地呈现“过节的情景”。教师在学生纷纷阐述了自己心中的节日后,顺势将兴趣牵引到对范文的关注上,从范文中习得本次习作的精髓:为何设立;怎么过节;设在哪天。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让学生领悟可以借鉴的方法:段落层次、行文结构、场面描写、词句锻造等。

三、研讨反思,悟法悟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堂实践总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所以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有进步和提升,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反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学中的闪光点,值得肯定和坚持的地方;一个是整个教学流程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习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的指导,让学生写出一篇符合习作要求、文从字顺的作文。判断整个习作教学课堂的效果,我想还是两个角度:说和写。“说作文”――孩子们只有能说,会说,有话说,话说得精妙,才能体现出孩子的思维参与度,对习作的认识和领悟的程度。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也是教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高效的反馈,学生的领悟度如何也能反映出教师教材解读的恰当与否,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是否合适。“写作文”――作文的终极目标是要动笔写出来,无论是片段还是全章,都能反映出习作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鉴于此,回顾我的课堂教学有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也有粗糙欠缺的教学短板。

1.得法受益之处。

抓住闪光点,呵护想象力。美国学者、哈佛大学闻名的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说:“课堂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出色的观念。”独特的出色的观念,是创新的绿芽,也是创新的前奏,它凝聚着一个人创新的心智,意味着新的创意、奇妙愿景的最先实现。习作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沃土,这并不是虚空、玄妙的,可以很实在、很具体。如:引导学生的一个稀奇的念头、一次异常的想象……都可以促使学生诞生新的观念。

在这次习作教学中一个孩子在谈及“节日设定在哪天”的时候,独树一帜,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爱鸟节”,“爱”的笔画数是10画,“鸟”的笔画数是5画,所以我把“爱鸟节”就定在“10月5号”。不管这个理由是否恰当合理,首先他一改其他学生含糊其辞、人云亦云的风格,另辟蹊径,敢于从其他的角度加以思考,加以创新,这是一种思维角度的创新,也许不一定妥当,但是这种精神需要肯定和推介。因此当学生说出这一个答案后,我又让他声音洪亮地重复了一遍,送出奖励的掌声后我适时引导:“同学们,这就是创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我们的思考需要创新,换个角度看看,换种方法想想,你的答案也会让我们拍案叫绝、啧啧赞叹!”后来有几个孩子也说出了有新意的答案。我想,慢慢地引导,细心地呵护,长久地坚持,每个孩子潜意识里的“创新能力”都会被激发、被调动的。

兼顾包容,呵护童心。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成长期,很活跃但也有片面性,思考出来的观点会有失偏颇,这时我们需要兼顾众生,呵护孩子纯洁的童心。有的孩子在描述自己心中的节日的时候,选择“游戏节”,我们能洞悉孩子内心对游戏的渴望,我们也知道游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生硬地扼杀孩子想的权力,谁也不能!所以当有的孩子说出来这个答案的时候,我们只是加以点拨、引导,向着游戏的放松意思、游戏的多维内涵等方面思考。有的孩子想设立“免费节”,这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话题,是自私、贪便宜的凸显,还是大爱无疆、关注民生的高尚品性,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就变得至关重要,高尚与低俗、大爱与庸俗仅在一线之间。呵护孩子的心灵,允许不同的想法,兼容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做的是巧引妙点,让节日寄托的情感变得更加美好。

范文牵引,凸显实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价值不容忽略。针对本文的空白之处,教师创作下水范文,让孩子有本可依,有章可循,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在后续的作文中学生的文章结构是合理的,层次是分明的,习作的要求基本达到了,形神兼备中的“形”已经有了。

2.粗糙欠缺之处。

有“形”缺“神”,平淡生成。习作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教者通过各种手段的应用追求教学过程鲜活、生动,诱发学生的认识、思维、交流,实现自由表达和最终完成书面表达。形神兼备的课堂“生成”,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个性是张扬的,习作表达丰富而流畅。有形无神的课堂“生成”则是平淡的、乏味的,基于此而形成的习作干涩而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更谈不上个性。在我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下,孩子们写出了符合要求和格式的文章,但是那仅仅是一个“外壳”,是一个“形”,而能凸显文章情感的生动细致描绘的“神”却难觅踪影。其实一篇文章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情感,细腻丰富的描写才能流泻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面向全体,缺少梯度。“全体”就是“全部”,不是“大部分”,在设计之初考虑到大部分的学生,因此在设计时淡化了两端,结果两端的问题尤为明显。优秀的学生由于受到了“约束”,思维未能尽情飞翔,缺少了心灵碰撞的智慧火花,张扬的个性未能释放,学习困难的学生未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游离于活动之外,或略知―二不能通盘把握,写出的文章离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分层设计,面向全体,不能只流干形式,必须要抓好两头、促升中间。

习作1的教学仅仅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个模本,一个抓手,习作的教学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深度反思,在研究中把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悟透,在反思中让教学变得扎实、灵动、高效。“横眉冷对作文纸,抓耳挠腮啃笔头”,这是当前不少学生写作的现状,如何让孩子们爱写、乐写、会写,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影响和激励,在习作教学中多揣摩、多研究、多反思,找出一条作文的高效之路,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写出佳作,文从心生。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适合高中生的班会教案(热门22篇)
    高中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合理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3.我在这-张杰。4.梦断情
  • 11-27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20__年3月,由于工作的需要,
  • 11-27 房产跑盘心得(汇总17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在买卖房产的过程中,经
  • 11-27 青年理论学习工作总结汇报(优秀16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一个分析和评估,有助于我们形成合理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阅读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希望对大
  • 11-27 企业行政部门工作计划(专业19篇)
    部门的划分一般根据工作性质、职能要求或地域等因素进行。以下是一些部门工作总结的实用模板和格式,供大家参考。行政部是公司重要的综合部门,对内要求综合管理协调水平不
  • 11-27 学生会社团个人总结报告(通用14篇)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请大家从以下个人总结范文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时光飞逝,转眼间__已经过去,来到大学校园已经
  • 11-27 节能实施活动方案(实用18篇)
    活动方案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可变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和突发情况。如果你正为活动方案的编写而烦恼,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案例。20xx年6月12日至6月17日。x
  • 11-27 巨人的花园教学教案(精选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习一下其他教师制定的优秀教学工作计划,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启发。1.认识11个字
  • 11-27 初中学校管理实施活动方案(专业15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各项细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活动方案,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 11-27 大三学生奖学金申请书(优秀18篇)
    奖学金申请书不仅是向评审委员会展示自己的窗口,还是一次对自己过去学习和成长的总结和反思的机会。最重要的是,申请者应该坚信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潜力,用心撰写一份真诚而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