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精选17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7 11:17:11 作者:温柔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精选17篇)

范文是写作研究和探索的重要素材,通过深入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和规律。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思路。在写作范文范本时,我们应该注重信息的明确和准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为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将是新课程目标实施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可以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素质。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数学意义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索才可能获得。由此,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本教案、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成“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迫使每个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并不断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才能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相适应,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不断增强教师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大多数教师因工作繁忙交往少,造成生活面狭窄,而网络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展示给教师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教师们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无所不有。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从中吮吸着新知识及教学的精华。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教学设计———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才发觉一支粉笔、一付三角板、一面黑板的数学教学的确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校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同时采取培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公开课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途径,使教师们的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先从数学课题组成员开始,然后普及到全校各科教师,由刚开始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用多媒体上十节课,到现在教师争着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了。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如何解决抽象与具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函数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在课件《函数的概念》的制作中,先适当地运用动画和声音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再利用计算机的互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动画把图象、表格及图表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性,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易于突破知识难点。在抽象的数学教学领域里,对于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师教学的棘手问题,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讲函数y=ax2与y=a(x+k)2+h的关系,学生不好理解。在设计这部分课件时,屏幕上出现函数解析式,计算机动画就会显示相应的图形,再把函数用动画平移,完成图象重叠,并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函数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突破了函数中这一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学习中占很重要地位。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在40分钟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好的同学是“吃不饱”的,利用多媒体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更多幻灯片,还可以用网络连接其他课件,使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非常费时,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时间去讲解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避免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但课程整合现在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并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并为其服务。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简单地说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就是能将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现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下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象、动画、视频、音乐等数字资源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交流。还可以创设、模拟教学所需的情景,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互联网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为师生提供了探索的广阔空间,老师可以通过网站收集学习素材,应用于备课;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查找学习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比如一些数学史料:像无理数的发现、勾股定理、黄金分割等,互联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在平时的听课和下载的一些课件中,我发现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整体性和精美程度,课件往往是从“同学们好”开始点击鼠标到“同学们再见”为止,整个课堂流程全部预设得一清二楚,每个环节的内容都被事先写在了点击后出现的页面中,不可更改一次到位。更为有趣的是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在课件中被事先做好了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演示和学生观看”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学生的思维都一致的.沿着这个圈不断的、同步的循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

2、正确处理学生动手操作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动手操作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更为重要。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时,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把课本丢开,一节课都由媒体、软件包办代替教学内容的发展过程,学生只需机械地回答“对!”“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便成为被动学习。然而现代化教学中,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没有变。不能心中只有“技术”,而忽略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正确处理教师板书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都事先输在了电脑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留下任何痕迹或数字,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其次,板书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一些解题的格式、步骤需反复强调学生才能完全掌握。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在复习课时,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章节的重点一目了然。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如果所有结论、规律都呈现出来,学生思考的空间就狭小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成为完善的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用的恰到好处,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正确处理“下载者”与“学习者”的关系。

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并不是每天都做课件,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下载一些课件加以修改后用来上课。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下载来的东西就是你的吗?不是!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认真去学的读者的,不是你的,什么时候是你的?只有装进了你的脑子才是你的!在备课时,我总是先进行构思,明天的课想怎么上,画个流程草图,然后再看下载的课件,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调整。有时也下载得到一些设计得相当棒的课件,我就认真的去体会,别人为什么这样上,和我的想法比较,好在哪里。希望我们都能把自己从一个下载者变成一个学习者。

有一句话,给我的感悟很深,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的这句名言: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谈信息技术与农村数学教学的整合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助性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我国资深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明确强调:“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让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最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时,不可完全脱离教材,过于重视新技术而忽视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技术操作代替课本,本末倒置。例如,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是课文文本。教师在用视频展示语文课文的背景时不要忘了教材课文文本的内涵,细腻的描写是视频表现不出来的。有位教师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宁、荣两府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演示了人物关系的流变过程,而将课文丢在一边,没有组织学生研读精彩语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宝玉时不同的语言及心理。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没起到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而且喧宾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对学生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教育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启。我们在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不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为了展现现代化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工具。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电灌。虽然教学手段先进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这是“旧瓶装新药”,仍然没有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模式。写作背景、朗读节奏划分、章节大意的概括,教师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又运用电脑技术,随着电视散文画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是用足了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曾晓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境,以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讲解扼杀。这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媒体技术,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先进的电教技术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不背离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尤为关键。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的结合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切忌摆花架子,图热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一位教师在《听潮》的教学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全文的录音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书设计,归纳课文内容。这堂课运用的电教媒体很多,学生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做并未把好教材关,没有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事实上,《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在朗读上下工夫,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应该反复范读,包括恰当的停顿,语义重音的把握,对学生指导;学生应该反复朗读,揣摩练习。

四、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运用的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电教媒体越现代化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电教媒体运用越复杂越好,这样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这样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脱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开始从作品的'叙事性入手,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探究学习,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可是这时,教师突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又运用投影,展示诗歌的章节内容与层次结构,又播放范读录音,配乐朗诵。看起来该节课堂教学用足了电教媒体,可谓花样繁多,可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人以“人为机所累”之感。学生也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实际上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别,传统的媒体并不一定是陈旧的、落后的,先进的电教媒体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看它能否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正如教学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好差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永远没有最好的电教媒体,只有适合自己内容的电教媒体;永远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五、小结。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效地选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教师应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电教媒体、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关系,才不会滥用媒体,受制于物,才不会在课堂上成为电教媒体的操作员。这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摘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求。对中学数学教学有很好的铺助作用。一方面,它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操作为可操作。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对课堂传统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积累能力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以及已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

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之后我设计了一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的研究型课。课前,我对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稍作修改,另外编了一节课,专门研究勾股定理的历史和证明方法。上这堂课之前,我布置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利用上网方式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史记和证明方法。课上,许多学生带来了他们找到的资料,有的把他们在网上找到的资料打印了下来,有的带来了关于勾股定理的书籍,更有一位认真的学生找来了关于“勾股矩阵法”的内容。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许多中外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西周时期的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三国时期吴国的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刘徽的“出入相补法”等等。然后我再综合学生的资料,给出我制作的课件和网页,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轻轻松松地就解决了,而且还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在教学“函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flash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将函数的关系式标出,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把函数关系式中的字母填上相应的数据,那么就出现不同情况下函数值的变化情况,也可观察出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比如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六、小结。

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因此,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而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向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学数学参考。

[5]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6]《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为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将是新课程目标实施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可以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素质。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数学意义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索才可能获得。由此,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本教案、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成“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迫使每个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并不断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才能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相适应,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不断增强教师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大多数教师因工作繁忙交往少,造成生活面狭窄,而网络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展示给教师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教师们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无所不有。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从中吮吸着新知识及教学的精华。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教学设计———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才发觉一支粉笔、一付三角板、一面黑板的数学教学的确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校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同时采取培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公开课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途径,使教师们的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先从数学课题组成员开始,然后普及到全校各科教师,由刚开始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用多媒体上十节课,到现在教师争着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了。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如何解决抽象与具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函数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在课件《函数的概念》的制作中,先适当地运用动画和声音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再利用计算机的互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动画把图象、表格及图表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性,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易于突破知识难点。在抽象的数学教学领域里,对于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师教学的棘手问题,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讲函数y=ax2与y=a(x+k)2+h的关系,学生不好理解。在设计这部分课件时,屏幕上出现函数解析式,计算机动画就会显示相应的图形,再把函数用动画平移,完成图象重叠,并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函数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突破了函数中这一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学习中占很重要地位。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在40分钟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好的同学是“吃不饱”的,利用多媒体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更多幻灯片,还可以用网络连接其他课件,使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非常费时,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时间去讲解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避免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但课程整合现在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并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并为其服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及实践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必须关心课件的教学价值,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课件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有优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2)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强,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3)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益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4)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淡化,但允许夸张,力求准确。(5)遵循艺术性原则,即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学内容发生着巨大的调整,而且在教学形式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时地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清楚地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从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取材,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观察数学,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价值。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经融入了非常多的生活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另一方面要经常地把生活中的材料引入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之中,把生活与数学进行很好地融合,从而实现有效地教学。如果教师选取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不符合,就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学生感觉到与生活中不一样,从而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搭配的知识时,把生活中的各种肉与蔬菜进行两两搭配,问学生可以有多少种搭配组合?这时,如果按照标准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是提供的蔬菜都是可以与任意的肉搭配的。特别是有些学生不认为某种蔬菜可以跟某种肉搭配的时候。采用这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时,教学效果便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教学活动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置一些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并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不断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从而构建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锻炼他们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纸和剪刀,制作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梯形。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这两个梯形试着拼出其他形状。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我问学生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由于该公式是学生们之前刚学会的,所以他们会告诉我,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底乘以高。那我问,梯形要怎么计算呢?学生们很快便自主探索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善用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出,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计算,从而得出获得最后的答案的方法。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去计算,能够快速地掌握之前的知识。

四、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不要过于单一化。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进行的。但是,数学活动应该是除了肢体活动之外,也包括有推理、观察、交流等等过程的。而在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上,实施的数学活动常常只是肢体活动,有些教师还是一直实施类似的仅有肢体活动的数学教学,这样的数学活动教学,自然也不是高质量的教学。像是在讲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有的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测量讲台的长与宽,小学生们比较好动,于是许多学生便一起挤到讲台前,但最后也是只有两个学生拿到了长尺可以测量,其他的学生便会感到若有所失,而拿到长尺的两位学生测量的时候却又不够准确。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无法持续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也不高。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方法,无论是讲什么知识内容,都实施相应的数学活动,而这样简单的数学活动又无法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其实,数学活动只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配合数学教学,有些数学知识还是偏向于理论的,对于这些知识,教师还是应该以讲解为主的。只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配合数学教学,方能取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教学。

五、灵活调控数学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教学进程有较好的调控,灵活的调控自己的言行,也灵活的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好的调控能力能使学生一直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像是在讲圆柱体体积的时候,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用橡皮泥捏好的圆柱体,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学生对此的参与性很高,纷纷想办法解决,有的学生想出把它捏回长方体,再计算它的体积,有的学生想出排水法计算它的体积。这些方法均是有效的方法,但是与我的预期却不相符,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我于是想到另一个办法。在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之后,我又问学生,是否能求出教学大楼里支撑大楼的圆柱的体积。此时,学生感到刚刚的方法似乎都不实用了。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长方体,有计算体积的公式,那么有没有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在学生想到此时,我便引导鼓励学生实践操作,探究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自然增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也得以提升。

作者:刘银霞单位:庄浪县第二小学。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其强烈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营造优质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细致探析了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推进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内涵特征;实践应用。

一、阐明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参与”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参与到里面并进行活动,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参加到活动里面,还要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活动,而“参与”又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类型,“参与式教学”中的“参与”则是指积极的参与状态。关于“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鲜活的教学形式,经由老师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在师生间和谐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愉快完成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论及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点:一是参与性,指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皆处于高度参与状态;二是平等性,即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三是合作性,指的是参与式教学离不开老师、学生间的参与合作;四是创新性,包括老师的“主导性”创新与学生的“主体发散性”创新;五是激励性,意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十分重视发挥激励功能,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便是推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源泉和动力。

1.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境隶属于学习情境,是学生思维和学习材料相互作用所得的成果,优质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而且也便于老师顺利进行后续教学。据笔者了解,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他们的大脑便会开始运转,表现出困惑与怀疑,他们的求知欲、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都被激发,符合参与式教学的内容要求,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譬如,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老师便可布置这样一道题目: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1.9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少挖0.15千米,还剩下1.05千米没有挖。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这道题目十分简单,只不过涉及的数字皆为小数而已,此时老师便可从此题切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题目计算中来。

2.巧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参与式教学的实效,小学数学老师便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巧妙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待老师讲解完“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征以后,老师便可在课堂上提问:“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后给出答案:生1认为两者皆是由四条线边首尾相连构成的四边形;生2认为两者的四个角皆为直角;生3认为两者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生4认为两者各自的对角线相等,且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的回答几乎已经涵盖了两者所有的相同点,最后由老师做以归纳总结,便很好地展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3.丰富课堂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参与式教学就是要老师利用各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故而小学数学老师可尝试丰富学生课堂参与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合作、竞赛,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复习“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老师可给出这样一个题目:四种不同类型的上衣、三条裤子和一个裙子,每一件衣服的价位都在50元左右,小明只有100元钱,请问他能够买一套衣服吗?请问他该怎么搭配呢?此时班级学生定然会叽叽喳喳地讨论如何搭配衣服,每个孩子的搭配方式也不一致,所以老师便可让学生都将自己的搭配方案写在纸上,与同桌邻桌讨论得出一个最优质的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去。

4.善于以评价来促进发展,展现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基本都是由老师掌握“评价”大权,学生只能等着老师的评价结果,而参与式教学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形式,尝试将评价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可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将集体修正变为小组评判,运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真正做到有错必纠、及时改正。总而言之,于小学数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可谓是意义重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小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情境中掌握更全面的知识,而且还鲜明地展现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紧紧跟随着新课改的走向。所以,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强化参与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此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质。

作者:张成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溜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玉莲、王洪梅.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3)。

[2]王秀燕.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3]李恒红.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06)。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课将会和其他工具课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

“目前的网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和普及,是一件好事,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当前的大多数网校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缺少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在这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

“在信息时代,有很多问题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回答和解释的,需要我们具有探求新知识、新理论、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02年7月,我们有幸请到了国内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做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并对何教授进行了专访,何教授的每一句话皆是掷地有声,现笔录如下,此飨读者。

为什么要实施课程整合?我认为要将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我国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校长、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实验,往往都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而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编了不少新教材,体现“一纲多本”,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说这是非常需要的。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上,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功能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更新使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非常需要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那就更多了,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单以语文学科为例,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有二十多种。应该说在这方面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见,从内容、手段、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我觉得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不是说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不重要,但是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结构改变的前提下来进行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我们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有多少是在改变教学系统的结构?或者说在改变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应该说是凤毛麟角。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不可否认,在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等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方面的成绩决不应低估,决不容抹杀,更不应妄自菲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基础教育的不足: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为什么?因为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就会被任人宰割,就没有我们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有关e-learning概念的权威论述。综合该白皮书中多处论述的观点所得出的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

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

3.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iitc(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the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改实验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往往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因而不能触动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在教学结构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这类比较核心的本质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如上所述,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cai运用还是有所不同。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半功倍、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我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而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作指导,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电脑,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

我听过一节英语的网络课,尽管这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这一堂课教师上得还是很传统,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他并没有真正在进行课程整合。因为首先是教师地位、作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教师地位没有改变,学生的地位、作用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尽管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计算机,都有网络环境,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0分钟时间大部分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用了cai就是整合了。一堂课达到了整合的目标没有?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改变了没有,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以及改变程度的大小等等。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外也有不少免费教学软件),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私利)。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全国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学院,高校主要是通过网络实施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社会上也有一些直接针对中小学的“网校”,如“101远程教育网”、“四中网校”等。“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有很多地方还在积极建设城域教育网。

我认为网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和普及,里面有很多丰富的资源,是一件好事,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育的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是有许多网校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局限于“同步练习”和“课后补习班”形式,在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上与传统教学相比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从目前的内容来看,网校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在从国内外的网站上都可以获取到不少资源,但不是全都免费,有些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可以通过购买得到;有的则可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检索,经过筛选以后,将教学需要的资源直接下载到自己的服务器上。所以并不是要每个教师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件。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般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策略。这是因为后者往往只是指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前者(教学模式)则要涉及若干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例如建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老师们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指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本来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有区别的??“学习”泛指所有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的学习);而“教学”则特指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的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即“教学”可看作是“学习”的某种特殊情况。这样一来,只要在该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参与,那么把学习模式当作教学模式来看待也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五、“我们倡导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我们现在倡导的新型教学结构则是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国外的建构主义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在引进国外建构主义的时候,没有盲目照搬,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运用。

2000年,我到美国加州看了几所当地较好的中小学,其中一所小学二年级的四则运算,老师没怎么讲,主要让学生自己上机,学生用的都是苹果机,苹果机里有很多四则运算的例题,并能自动判分,老师坐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我认为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一定对学生的学习最有利,因为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可见,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调动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呢?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支架式、抛锚式、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这些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因。

我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也就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要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大块,这两大块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诗词,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这就需要创设和该诗词相关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这样的情境靠谁创设?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创设,得由老师来完成。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又如合作式学习,如上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很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多种方法,有讨论、有辩论、有角色扮演等等。以讨论为例,围绕什么主题来讨论,初始问题如何提出,怎样提出后续问题,从而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等等,这也得靠老师去设计,也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所以,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统一的具体体现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而不是板书、讲授和满堂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四)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纸盒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一个苹果重100()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同学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再如:教学《土地测量》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帮助家长计算面积等;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核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使学生利用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如: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参观学习,请厂里的领导专家讲几年来工厂的发展变化、效益增长情况,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工厂的巨大变化。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四)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虽是一个新课题,但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整合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数学教学手段论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在生活中,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语言文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数学日记,加强数学与语文的沟通。

数学日记来源于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数学日记就能完成这一目标。数学日记可以是对数学现象、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究;可以是对数学美的感受;可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应用探索等。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字后,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字记录下来。

二、加强复述训练,归类及挖掘共性。

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为训练内容。学习材料在复述的.作用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此训练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两种形式,后者亦称精细复述,通过复述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织,使之与预存信息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为“言传”。如:在五年级知识的总复习中,学生能不看书就知道运用五年来所学的法则、公式、定理等解决哪一类或哪几类问题。如果关上课本就能复述出来,那么就达到复习的目的了。如果复述不出来,说明没有把“书”读薄。

另外,做数学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切入点,即归类挖掘其共性。题目和条件都有内在的关系点,学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切入点,或形成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才能顺利完成。

三、加强朗读训练,帮助理解知识。

数学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法则、读题等方面,数学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如:在教学“4的2倍是多少及4是2的几倍”时,我把“的”与“是”加重语气来读,并让学生模仿读,学生很快就能区别二者的不同,并正确地列出算式。

语言和文字应该作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基础,我们只有强化它,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更愉快。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压抑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比较低。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阐述一下关于分数的概念,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说出对于分数的理解,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学生的`思维里,分数的概念正确与否,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小组讨论的形式通常能够解决单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通过集体的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得到互补,学生之间通过对问题数据的分析,能够使思维过程更加严密合理,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学,既不应该过多干涉同时也要在学生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教育领域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引进现代科技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就这个问题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供参考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成为现代教育领域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之把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写作教学当中,通过信息技术特有的传播性强的特点,帮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更多的素材,便于学生写作。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写作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实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处在一个情感等各方面机能不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情感感受不够全面,表达的欲望不够强烈。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写作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们在让学生写关于“妈妈”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妈妈的爱。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通过生动的影片和动人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好,自然而然地通过文字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二)扩大学生阅读空间,增加学生写作素材,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阅读的素材也比较有限,导致小学生写作文空洞无味,对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阅读信息,并且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网络上开展写作园地,促进写作交流。

老师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在校园网站中开设一个写作园地的专栏,让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上传到写作园地,以供老师、学生交流。

通过写作园地的设立,学生可以自由地写作,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热情,增加了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并且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

(四)在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实现写作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虚荣心,都希望自己可以被表扬、被赞赏,当学生被肯定之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热情必然会增加,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思想的互相碰撞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帮助实现写作创新,所以对于学生作文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通过在校园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对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新的想法,帮助学生写作。

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特点,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更形象、直观、生动地进行写作学习,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写作对象,更深刻地理解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因此,老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调整方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更好地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

参考文献:

[2]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和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13.

整合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数学教学手段论文

数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同时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些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问题,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借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教育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数学的一大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就很难有效的展示和分析,而合理的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从易到难的展示给学生,大大加强教学的层次性、直观性、趣味性,同时增加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多样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的图象问题动态化,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传统教学下需要课外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加知识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因为看不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手工示范不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而且误差较大,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做出错误的判断;但如果借助于几何画板就快捷方便,许多抽象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图象快速显现,将抽象的东西通过图形的变化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和理解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自己根据图象去对比、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需教师反复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清晰透彻,从而顺利地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演示内容,通过板书没法直接表现,但是通过信息技术上的各种绘图工具都可以形象的画出来,可以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齐头并进,直观地展现一些在传统方法上难以展现的内容,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同时还可以动手操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容量大、效率高,用好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好处师生人人皆知,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应刻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一堂好的数学课,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对这堂课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助作用,不能让教师围绕着使用信息技术走,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们部分领导在上面信息技术的诸多好处地引导下,舍本逐末,认为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用没有用信息技术,其次看课件用得多不多,课件制作得精美不精美。在这种评价标准地引导下,使得部分教师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把好课和使用信息技术划上了等号。上课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管它合适不合适,每一节课都使用信息技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上。把在多媒体课件中能有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作为上课突破的难点和重点,老师对每一个幻灯片都想尽了办法,不同的幻灯片一定要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出示,可以说每一张呈现的方式都不同,每一张都要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都要在呈现的时候给人不一样的感官刺激,忽视了上课的实质意义,有点本末倒置。

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多媒体课呈现速度快,容量必须要大,恨不能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呈现给学生,例题、习题恨不能穷尽天下所有,可以说是一道接着一道,为了大容量、快节奏,有的教师连让学生讨论的问题的结果都设计在了课件之中,证明、解答题的步骤就不用说了,有些还费劲地录了音。结果一节数学课,从头到尾都是课件展示,课件图文并茂,版面华丽,动画声音一应俱全,课堂表面呈现出一环套一环,内容紧凑,有时学生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也马上会被老师引入设计的套,或者干脆略去不理,一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热热闹闹。

表面上感觉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强,学生求知欲强,师生关系融洽,实际上没必要的动画,没必要的声音虽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却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屏幕上出了一组思考题时,下面又放了一个又蹦又跳的动画小人;出了一组练习题,每次字幕出现时总伴随着一些奇特的声音等等。学生被精美的幻灯片的外表所吸引,发出赞美声音的同时,忘掉了自己的本职。还有课堂容量过大,到处都是重点,又到处都不是,老师做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做了观众,有些学生可能连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没有看清,老师为了能圆满完成所设计内容,已经切换到了下一张幻灯片,学生无所适从,就更不用说学生动手、动脑、各抒己见了,这样下去,到最后才发现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直接影响上课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手段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它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精心设计和选择能力培养的迁移点,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训练,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师生和谐互动,有效扭转数学教学模式的变化,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助力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3][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要目标。

[1][2][3]。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秋季主持词(专业20篇)
    大家好,我是今天会议的主持人,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时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案例,了解优秀主持人的表现和技巧。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
  • 11-27 教学设计原理说课稿(模板19篇)
    教案模板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
  • 11-27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论文(精选20篇)
    通过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作品的结构和语言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妨阅读一下下面这些范文,相信能给你一些启
  • 11-27 社区出租屋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范文(14篇)
    一个好的工作方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任务分配,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以下是一些成功实施的工作方案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为切实为提高小学生消防安全防范
  • 11-27 大学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通用16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与社会活动并获得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和记录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尊敬的老师:从去年月开始至今,我来
  • 11-27 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实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各类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五年级学生总体情况来看,
  • 11-27 健康小先锋大班说课稿范文(18篇)
    教案模板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案模板,供大家选择和借鉴。《纲要》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
  • 11-27 初三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9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好例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思路。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2班
  • 11-27 大学生劳动教育报告(优秀20篇)
    优秀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困难和挑战持乐观态度。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学习者的故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号:。俗
  • 11-27 金融系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实用15篇)
    事迹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发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提升。这些事迹材料范文是真实存在的事例,通过阅读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