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有趣的娶亲习俗(优秀14篇)

有趣的娶亲习俗(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9 06:23:29 作者:书香墨有趣的娶亲习俗(优秀14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思路和观点,还需要注意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典范,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些许启示。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姜饭、冬至米团以及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古代,民间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冬至习俗。

北方吃饺子、馄饨。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其实在古代,北方和南方(主要是浙江地区)都是吃馄饨过冬至的,现今四时可用的馄饨在过去是冬至的“独家”食品。

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记叙清代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提供了一种解释:馄饨“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所以说,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

南方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江南吃赤豆饭。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山东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滕州羊肉汤主要将羊骨头一起投入大锅里熬汤,再将切成砣的新鲜羊肉与清洗干净的羊杂一起投入汤锅中煮。煮熟后捞起来沥干,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滚开水里一氽,再倒入汤碗中,冲入滚烫雪白的羊汤水,撒上碧绿的葱花,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肉汤就做成了。配上一个由辣椒油、花椒面、盐、味精等调和就成羊肉汤。

闽南姜母鸭。

闽南一带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的和乐气氛,以讨吉祥。

湖南冬至肉。

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广东吃烧腊。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安徽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台湾吃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客家人喝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这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宁波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浙江台州吃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江西吃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糍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冬至习俗。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这个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公元前七世纪,就有我们的先人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从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开始,到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盛夏就要来临,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左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习俗。

夏至蛋。

我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在夏至日,把鸡蛋煮熟,剥了蛋壳之后加入红枣煮汤来吃。在湘南一带,主要是桂阳、嘉禾。夏至当天早上起床,把鸡蛋煮熟,然后用红色染料染红,之后用小网装上,再系在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者下午再吃掉鸡蛋。在民间,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馄炖。

无锡的人中午时会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民间有谚语云“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此外,还要吃完馄饨之后给孩子称体重的习俗,希望孩子身体健康。

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总结:本文为大家介绍了许多关于夏至的习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今日就是夏至了,各位的家乡还有哪些夏至的习俗呢?大家可以按家乡习俗,好好过一个夏至节哦!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2、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3、斗蛋游戏。

那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4、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5、食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立夏的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为立夏。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关于立夏,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所以,江南的立夏习俗里有所谓的“见三新”,就是吃些这个时节长出来的鲜嫩物儿,如典型的“三新”有:樱桃、蚕豆和竹笋,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换为青梅、麦子、豌豆之类。除了吃,当然还有玩,甚至还是连吃带玩,那便是立夏日里最著名的游戏:斗蛋。

立夏的农事活动。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华北、西北等地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立夏时节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等,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纹病、绵疫病,豇豆锈病、根腐病等。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菜青虫、跳甲、潜叶蝇等。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1.冬至吃“娇耳”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圆满一整年。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给大米搭个伴。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羊汤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5.一桌烧味不能少。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6.九层糕要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亲绣鸳鸯鞋。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9.扫雪迎客。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10.圆仔寄思念。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方风俗特色鲜明的地方。这里有壮族、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来说说苗族。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到他们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苗族人招待客人很有趣。分为两次:第一,给客人一些不太干净的食物。如果你能吃几口食物,他们会认为你不嫌弃他们;然后,他们会把家里最好的,舍不得的东西都带来,煮给你吃。第一次不吃一口,你只会饿,他们不会再理你。

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婆节”。跳婆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九,苗族同胞会盛装打扮,女孩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会梳得整整齐齐,一大早就奔向跳坡场3354。来到坡场,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几对民谣是坡上最热闹的。青年男女用优美的歌声表达爱意。他们找到心上人后,会互赠礼物。男孩给了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给了男孩一个手电筒。给了对方一样东西之后,就是他们的承诺。送完东西,他们会牵着手去别的地方.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怎样?你觉得有趣吗,我的朋友?我们这里仍然有许多有趣的民族习俗。如果你有机会去龙林看看,我给你一一介绍。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俄罗斯的圣诞节:

和其它国家和地区不同,俄罗斯圣诞节在每年1月7日,因为罗马教会使用的是罗马的儒略历。按照东正教教规,在圣诞节前夜到来之前是斋期,俄罗斯人会守斋40天。到了圣诞节前夜这天,人们要参加祷告仪式,接下来是12道菜肴的圣诞大餐,每一道菜都是用来献给耶稣十二门徒中的一位。

西班牙的圣诞节:

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都有在圣诞节期间展示圣母、约瑟夫和婴儿耶稣偶像的传统,一同展出的还有拉屎巨人卡嘉那,这是一个打扮像雇农、头戴一顶加泰罗尼亚红毛、做出拉屎姿势的人,很受孩子们喜欢。

捷克的圣诞节:

在圣诞节这天,捷克的未婚女性要进行一种奇怪的仪式,看看来年自己能不能找到如意郎君。女性背朝屋子大门,向后扔出一只鞋,若是鞋跟指向大门,那么来年她还是单身,若是鞋尖指着大门,那么她就要准备庆祝自己的好运气了。

荷兰的圣诞节:

荷兰人的圣诞老人名叫sinterklaas,他还有个伙伴叫黑比特,这两个家伙会坐着蒸汽轮船给今年表现乖的孩子送去糖果和各种坚果。孩子们则要在鞋子里塞满稻草和糖喂给马吃。

德国的圣诞节:

德国的圣诞节叫圣尼古拉斯日,时间是每年12月6日。圣诞节前夜,孩子们要在门外留一只鞋,第二天早上表现好的.孩子的鞋里会多出许多糖果。如果表现不好,糖果旁边会插上黄色的桦树枝。

日本的圣诞节:

许多日本人会在圣诞节前夕去肯德基吃大餐,如果要在这天吃上肯德基,一定要预约。

斯洛伐克的圣诞节:

在圣诞节前夕夜幕降临时,一家之长挖起一勺罗克萨丢向天花板,粘在上面的罗克萨越多,第二年庄稼收成越好。

委内瑞拉的圣诞节:

委内瑞拉圣诞节前夕,城市道路禁止汽车通行,全城的人大玩轮滑,这阵势也只有在委内瑞拉才能见到。

保加利亚圣诞节:

“保加利亚人的习俗是圣诞节这天去看奶奶和外婆,全家聚在一起,花一天时间做9道菜。晚上,全家最年长的人烧乳香驱邪,全家人手拉手唱主祷文,这时候唱颂歌的人也会登门拜访。

有趣的娶亲习俗作文

1.冬至吃“娇耳”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圆满一整年。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给大米搭个伴。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羊汤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5.一桌烧味不能少。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6.九层糕要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亲绣鸳鸯鞋。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9.扫雪迎客。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10.圆仔寄思念。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很多地方对冬至很重视,甚至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有很多习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晚的也多见于唐宋,并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年糕、酿酒等。

吃饺子、馄饨或汤圆。冬至这一天,北方时兴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一带则喜欢吃汤圆和麻松。冬至的汤圆又称“冬至团”,有粉团和粉圆两种,里面要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清嘉录》记载道:“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来馈赠亲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讲究吃汤圆,有一首古诗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这有一个故事。相传汉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其中有两个部族首领分别姓浑和屯,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的音,把它们叫做“馄饨”,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达对他们的痛恨之情,希望早点把他们消灭。因为做馄饨最初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馄饨。这个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时,当时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一个叫周密的人说,杭州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扫祖先。

说到祭祖,就不得不说说广东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习俗很盛,甚至还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因此冬至这一天,出门在外者,都要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一般的习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汤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录》所说的“无馅而小者”,类似现在商场卖的小丸子。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俗称“敬门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称为“头丸(圆)”,冬至丸称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一切圆满。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荤素五味;晚上还得祭祖,供品中必须有嫩饼菜。

饺子,相传起源于医圣张仲景。(可以参看前面“12.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现在北方的习俗,一般在冬至和春节都要吃饺子,有些人还把饺子称为“扁食”或“烫面饺”,并说吃了冬至的饺子就不怕冻了。

江南一带还有冬至晚上全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这也有一个故事。相传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变成了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这样就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此外一些地方还时兴吃年糕、荞麦面、九层糕等,“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时兴冬至吃狗肉。据说这从汉代就开始了。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于是,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先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靠,冬天吃一点狗肉,确实可以驱寒暖身。

客家人则喜欢在冬至时酿酒,认为冬至时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以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

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芒种的有趣习俗及来历

芒种有个风雅习俗就是“煮梅”,这个习俗据说夏朝就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这时刚好结出梅子,但如果直接吃,梅子的酸恐怕很少有人不怕。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各种煮梅的方法。芒种当天动手做,既饱口福,又很有风雅的形式感。

初夏是青梅的时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但青梅鲜果酸涩,一般不能直接吃,需加工食用,其中最有名当属青梅煮酒。《三国演义》中就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共论英雄的故事。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

有趣的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春,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有趣的苗族习俗

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

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萧山娶亲习俗有哪些

千百年来,在漫漫的婚姻嫁娶中形成了许多有趣而独特的习俗,许多娶亲习俗也许你见过多次,但究其由来或所含之意,也许不一定明白。下面小编推荐浙江萧山人结婚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童子压床

新郎结婚前一晚要童子压床。一般男孩加上新郎两个人,成双数,单数不吉利。“童子压床”有“早生贵子”的意寓,而男孩子压床是祝愿新人将来生的是儿子。

子孙桶

子孙桶,故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是萧山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子孙宝桶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

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

子孙桶要专门由娘家兄弟在新娘进门之前拎进洞房。

和 “童子压床”同样的道理,长辈们常常会找一个小男孩往马桶里尿尿,寓意“早生贵子。”

老一辈结婚的时候,子孙桶都是由木匠师傅正儿八经做出来的,由新娘带去夫家做家当用的,如今婚礼上用的子孙桶多是作为摆设,图个好寓意。

迎亲火把和灯笼

萧山大部分地方,在新娘进新郎家之前,新郎家都会派出童男童女各一名,持点燃的火把,走在新郎新娘前面,将新人迎进家门。

下萧山及沙地里迎亲,除了火把还伴有灯笼,但是现在纸灯笼很少用了,多是用电子火把和电子风雨灯替代,也算是与时俱进。

据传,古时候各地有抢亲的习俗,因此送新娘往往是在天黑后再进行,男方为了保险,就派出大队人马,手持灯笼火把在半道接人,目的是让新娘子顺利进入男家。所以这灯笼火把的迎亲习俗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上轿火熜

旧时,新郎去新娘家迎娶时,往往会带一个铜火熜,并且在火熜里预先放上点炭火,待新娘子出门前,再续点新娘家灶头的炭火。新娘抱着铜火熜一起上轿,到新郎家后,火熜里的炭火立即被送到男家灶肚中。

“上轿火熜”的含义大家都能猜到,有续接香火之寓意。但其中一个小秘密有可能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这火熜除给新娘取暖之外,还是一个新娘临时解决内急的用具。早先交通不便,迎亲抬轿队伍有时要走上大半天山野小路才能到达男方家,万一新娘在轿内内急,一是羞于启齿,二是条件所限。于是,新娘出门前,新娘妈妈教的这绝招就管用了。

传麻袋

新郎新娘拜过天地后,由男方长辈在堂前地下铺上5只麻袋,众人一边传递着朝前铺,一边让新郎新娘在花烛的引导下,在铺好的麻袋上踏过,一直送到洞房门口。

传麻袋的寓意很明显,就是希望能传种接代,家族兴旺,后继有人。不过讲究的是,必须是5只麻袋,不多也不少,象征着五代同堂,这是人生最高的福分。

踩米筛

新娘出门前要踩在盖着红绸或红纸的米筛上,在父亲的祝词中拜别先人和亲朋好友。

旧时吃的米是用捣臼椿出来的,碎米很多,用米筛筛选时,最完整的、最饱满的米总浮在米筛顶上。让新娘踩在米筛上告别亲人的.风俗,是娘家人希望自家的女儿嫁到夫家后,也象米筛顶层最好的米一样,做一位既能干又出挑的主妇,俗称“米筛顶上的人”。

吃汤圆与洗脸

新娘进门前或进洞房后,一般都会由男方家里慈祥和眉的老妇给新娘喂几口细汤圆,然后打一盆热水,绞块热毛巾让新娘擦把脸。

喂汤圆的人很有讲究,生肖不能与新人有冲撞,另外最好是有孩子的妇人。

“吃汤圆”的风俗很好理解,为的是祝福小俩口甜甜蜜蜜,幸福美满。“洗脸”则并非是为了让新娘擦擦汗了,萧山人有个说法叫“防热面孔冲”。就是说,新娘洗过脸了,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和婆婆发生争执时,相互不会红脸,有矛盾也能平平和和地解决。当然,现在的新娘都化了浓妆,洗脸就免了,拿毛巾在脸上做个擦洗的样子就成。

撒喜果

新娘进入新房(洞房)后坐在床沿上,男家谴一慈祥老妇向新床上撒一大捧花生、莲子、枣子、喜糖等果子,有时也向见证婚礼的亲朋好友撒帐果,以此祝愿新郎新娘早生贵子,连生贵子。

松柏长青

在萧山,男方迎亲队伍赴女方时,大部分是空篮担,最前面一担要挑一对三尺来高带根系的松树和柏树,树上还要缠绕红红绿绿的丝棉,到女方后种在女方后园或空地上。

松树枝和柏树枝是常青树,永不凋谢的,寓意松柏长青,“柏”又正好和“百”谐音,寓意“白头偕老”、“百子千孙”、“百年好合”。

留杆

从前轿子起轿前,轿夫要抬着花轿前后溜三溜,俗称留三留,以示新娘难舍家中父母及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依依不舍地惜别娘家人。现在是汽车迎亲,这活就有劳婚车驾驶员敲档位了。

搜轿

这个风俗已经不太多见了,新娘在进入婚车前,由新娘家的一个长辈(顺留公公)左手拿一面镜子,右手拿一点燃的红烛,借着烛光,用镜子在车内(相当于花轿)上下前后均照一遍,检验轿子是否可靠,还有驱散浊气之意,以便让新娘顺当平安地嫁入男方。

望冷望热

婚后第三日,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岳母以糖汆蛋、麻团作点心,但新女婿不能吃完,以示文雅有礼貌。同时,新郎新娘按辈分拜见女家亲戚长辈,以感谢女方亲人对婚姻的支持和帮助。

新人去看望女方家长辈的过程俗称“望冷”,意思是女儿出嫁了,家中冷冷清清,所以要来慰籍一下。过些日子新娘父母来女婿家探视女儿,看看女儿嫁到夫家是否平安快乐,幸福美满,亲家娶媳妇后是否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这就俗称“望热”。

大多数“上萧山”的风俗是,前一天在女方家里办酒席,第二天在男方家。男方上午去接新娘子,新娘被锁在房间内,要男方塞很多红包,会提很多要求,直到伴娘们满意了,才肯把门打开。

“下萧山”可能更靠近杭州,习俗上相近,现在女方家办酒的形式免去了。到了晚上,亲朋好友都来吃喜酒了,新郎敬酒,新娘点烟。

萧山人嫁女儿,至今还保持着要礼金这一习俗。

 

一、忌于鬼月农历七月完婚。

二、忌于农历六月完婚,因有半月妻的意思。

三、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四、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如无可避免,可找一位大生肖(如肖龙)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五、订婚当天,不管天气有多热,所有参加订婚的宾客都不可以煽扇子,否则会有拆散的意思。

六、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否则会有再婚的意思。

七、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礼服忌有袋口,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八、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取“哭发哭发,不哭不发”的意思。

九、结婚当天,新娘子出门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是不吉利的词汇。

十、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以化解之。(但现今多以花车车队取代,如在路上遇到另一队车队,可互相相视祝贺代替放鞭炮。)

十一、结婚当天,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直至晚上就寝;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十二、结婚当天,新娘子不可躺下,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

十三、因小孩容易哭,所以小孩应避免进入结婚礼堂,因为在礼堂哭是不吉利的。

十四、礼堂忌用鲜花,因为鲜花容易淍谢,只有莲招花和石榴花不忌。

十五、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坎,应要跨过去。

十六、凡是生肖属“虎”的人(与“苦”同音)或寡妇,不宜观礼及进新房。

十七、新娘子不宜踏到新郎的鞋,因有羞夫之意。

十八、三朝回门当天,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夫妻二人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十九、新婚4个月内,忌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十、新婚4个月内,忌在外过夜。

立夏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1、吃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鸡蛋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这时吃上一个鸡蛋,可以快速补充体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

2、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立秋的时候再称一次,看看夏季长了多少,能说明我们的(身体)情况的。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

3、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想要养生的话,是在夏季的时候养护脾胃,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这样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能补养身体。

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冬至传说习俗_冬至的十个有趣习俗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xx冬至传说习俗传说_冬至的十个有趣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相关范文推荐
  • 11-29 初一青春激昂的励志演讲稿(实用17篇)
    青春是勇往直前、敢于冒险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己。青春是一个激情洋溢的时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在青春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学会做自己
  • 11-29 实习施工员的工作总结(优质18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寻找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帮助大家写
  • 11-29 小学生雷锋事迹演讲稿(模板18篇)
    小学生演讲稿的写作是对孩子语言能力、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核,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备受好评的小学生演讲范文,希望可以为你的
  • 11-29 规划建设工作总结(实用20篇)
    一个好的月工作总结应该能够有效地总结和提炼出本月的重点工作和亮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参
  • 11-29 客房服务员个人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成绩和失误,从中学习和成长。在写心得体会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些范文,从中获取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客
  • 11-29 带薪年休假申请书(模板16篇)
    申请书是一种向组织或个人表达自己需求和意图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这些申请书范文经过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且在实际申请中获得了成
  • 11-29 爱跳舞的我五年级(精选16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能够引人入胜,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文章。需要写一篇优秀作文时,可以多读一些范文,以获取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灵感。缙云县湖川小学五(6)班应智妃。缙云
  • 11-29 乌鸦的悲剧童话(汇总16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丰富的事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欲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这一天,狐狸正悠闲地在树林里散
  • 11-29 我没有那么坚强(汇总20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和鲜明的个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引起关注和赞赏。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品味其中的文学意境。——题记。今天是您离开我的
  • 11-29 事业单位机关工勤人员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实用20篇)
    总结是对我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回顾和总结。接下来是几篇关于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素材。公务员管理条例规定:党政机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