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范文(18篇)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5 06:29:45 作者:雅蕊

通过写学习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以便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学习心得范文的选取,它们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说,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宁愿选择后者。这位钢铁战士、传奇书记,用赤诚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用苦难和血泪汇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震古铄今,荡气回肠。朱彦夫不愧是现代版的“山东好汉”,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朱彦夫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战功赫赫,在战火中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他毅然放弃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在和平年代,用残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书写极限人生。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朱彦夫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以一个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畏艰难,挑战极限,无私奉献,困难面前不退缩,重病缠身不离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学习朱彦夫坚定理想信念,不失赤子之心,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懈追求高尚情操,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信念不倒、意志不减,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断强化精神之“钙”。

英雄气概,攻坚克难。“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朱彦夫筚路蓝缕,逆水行舟,爬山头,到田间,用残臂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治山改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滴水之微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曾经战火蹂躏的土地被装点得秀美而丰腴,曾经贫苦不堪的家乡也成了先进村庄。实干彰显魅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气概攻坚克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赢得群众口碑。

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思想行动之中,矢志不渝地为党奉献、为民造福,像朱彦夫一样创造辉煌人生。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今天上午,我们认真聆听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朱彦夫同志就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学习他的事迹,很受鼓舞。“20xx年前,我通过《极限人生》这本书,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感人事迹。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怀着满腔激情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拿出《极限人生》看一看,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这本书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听了报告后,自己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带领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朱彦夫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转变作风,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与朱彦夫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样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改进。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

朱彦夫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有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一个人民公仆的忠诚誓言。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这个年代,再次回想起鸭绿江旁边的那壮烈的战斗场景,当年的老兵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个奋不顾身的年代,是保家卫国的年代,也是同生共死的年代。

贫苦的童年。

在朱彦夫的记忆里,他的童年似乎只有饥饿。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家里极度贫穷。当时村子里有不少人家的孩子都被活活饿死,吃不上饭成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最大的问题,朱彦夫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艰苦地成长起来的。

他觉得愤怒,想要报仇,可是年弱和饥饿的客观情况却将他死死地攥在手中,他挣扎不得。

死里逃生。

敌人拥有的武器和弹药非常充足,他们频繁地对我军驻扎的山坡进行轰炸,轰炸次数无法计量,听当时幸存下来的老前辈们说,当时随便捧一把土,就能在土堆里发现十几二十的炸弹碎片。

有的时候甚至就抓点雪地里的雪吃一两口就完事。

可能是他这边的火力过于猛烈,敌人开始对他这里进行猛烈的针对性攻击。当他开始准备进行再一次射击的时候,他被一颗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炸到。

只觉得耳间一阵轰鸣,一瞬间,他什么也意识不到。当他再次醒来,他身上已经被白雪掩盖,或许,就是这层雪救了他一命也未可知。

他只觉得自己脸上有异物,却总是扒拉不开,再加上极度饥饿,他顺手将异物送入嘴中。

此时的天气极其寒冷,他失去了大部分知觉,但他的理性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呆在这个地方,他必须移动起来,到一个有队友经过的地方,这样自己才可能被发现,并得救,不然自己只有死路一条,被活活冻死。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开始向前爬行,由于饥饿和寒冷,他昏迷了无数次,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不然就会永远地留在这个地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他又坚持爬行。就这样,不知道在雪地里匍匐了多久,模糊之中,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部队。

医学奇迹。

当他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他昏迷了有93天。这93天里,医生对他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手术,到能够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总共有47次。

医生都觉得这是个奇迹,这个战士受伤的程度这么严重,却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生命体征,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生命里的顽强。

朱彦夫活过来了,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失明,右眼也极其模糊后,他曾经痛苦过一段时间,但想到死去的同胞,他意识到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生命。

为此,他化痛苦为力量,主动学习知识,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后来,还出版了自己的自传体《男儿无悔》。

小结:

让我们致敬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努力拼搏的革命前辈,没有他们的顽强抗争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致敬从战场中归来的勇士,朱彦夫不仅仅是军事战场上的英雄,更是生活中的英雄,他艰苦卓绝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值得我们敬佩!

年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在政府礼堂,我们认真聆听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朱彦夫同志就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学习他的事迹,很受鼓舞。“18年前,我通过《极限人生》这本书,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感人事迹。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怀着满腔激情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拿出《极限人生》看一看,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这本书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听了报告后,自己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带领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朱彦夫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转变作风,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与朱彦夫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样。

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改进。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

朱彦夫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有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一个人民公仆的忠诚誓言。

年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想

3月26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举办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颁奖仪式在央视隆重举行,淄博市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同志成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么朱彦夫就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他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他17岁受伤致残,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他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把一个穷村改造得焕然一新。他以对“使命”的执着、对命运抗争的坚韧,以悲壮的形式,超越了人生极限,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群众至上的凯歌!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坚定信念。忠诚于党,是要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在党性问题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要求严格,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维护党的权威、维护组织的尊严。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齤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和平时期,党员干部不用上前线奉献牺牲,就更当做到在自己的职位上踏实尽责、勤勉敬业。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就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就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切切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急群众之所盼,想群众之所虑,谋群众之所利,解群众之所难。而服务人民关键是要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具备过硬的素质。如果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少朝气、工作就缺少锐气,就很难做好服务工作。()打个比方,党员干部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建设者,如果建设者都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如何能指望大楼建得牢固耐用,又何谈扎实美观?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借着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树立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的高尚品格。权与责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担当大小体现着一个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彦夫同志,讲国家不讲小家、讲责任不讲权利,他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朱彦夫同志,求真务实、不玩虚招,真抓实干、不务虚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紧迫问题、服务群众根本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上,创造出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如今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不强、工作慵懒拖沓,正可借着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契机,梳理解决自身问题,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筚路蓝缕,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同志用钢铁意志铸就了人生价值的丰碑。党员干部应以朱彦夫同志为学习的楷模,砥砺精神、锤炼意志、奋勇争先,不断密切同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年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么朱彦夫就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他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他17岁受伤致残,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他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把一个穷村改造得焕然一新。他以对“使命”的执着、对命运抗争的坚韧,以悲壮的形式,超越了人生极限,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群众至上的凯歌!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坚定信念。忠诚于党,是要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在党性问题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要求严格,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维护党的权威、维护组织的尊严。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齤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和平时期,党员干部不用上前线奉献牺牲,就更当做到在自己的职位上踏实尽责、勤勉敬业。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就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就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切切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急群众之所盼,想群众之所虑,谋群众之所利,解群众之所难。而服务人民关键是要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具备过硬的素质。如果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少朝气、工作就缺少锐气,就很难做好服务工作。打个比方,党员干部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建设者,如果建设者都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如何能指望大楼建得牢固耐用,又何谈扎实美观?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借着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树立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

本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上,创造出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如今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不强、工作慵懒拖沓,正可借着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契机,梳理解决自身问题,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筚路蓝缕,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同志用钢铁意志铸就了人生价值的丰碑。党员干部应以朱彦夫同志为学习的楷模,砥砺精神、锤炼意志、奋勇争先,不断密切同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

从美苏针对朝鲜问题最终达成了以“三八线”为界,两国分别占领南北各部开始,就已经为“半岛统一”之战埋下了引线,被“点燃”是迟早的事情。

1950年6月25日,朝战一触即发,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介入,导致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同年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就此打响。

如今随着电影《长津湖》在国庆档的上映,再次将人们拉回了这场中国志愿军在异国他乡,打出了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之战。随之而来志愿军老兵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就有拖着残躯却一直在不断挑战极限,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老兵朱彦夫。

他曾亲历过长津湖战役,其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而他归来时也已经不再是完整身躯,他的双腿、双手,还有左眼全都“留”在了朝鲜战场。生命更是医生通过大大小小47次手术,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尽管如此,他的头部、背部依旧残留着弹片,余生因此吃了好些苦。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家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10岁时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而后家中更加困难,兄弟姐妹7人4个先后因病或因饿而死。他因此在小小年纪时就开始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故而锻炼了他刚强意志。

从父亲遇难开始,朱彦夫就已经有了参军的想法,只是母亲觉得他太小了就一直不同意。到了1947年,他再也无法按捺不住内心对军队的向往,便悄悄离开家参了军,入伍不久就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虽然他年纪小,那时也不曾接受过多少训练,可表现出来的勇敢令所有人刮目相看。有了第一次实战经验后,朱彦夫的胆子大了不少,故而在往后随军参战中总是冲锋在前。

朱彦夫14岁参军,1949年光荣入党时,他仅才16岁。但那时候的他已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场,期间三次立功。而后抗美援朝打响,朱彦夫所在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朱彦夫所在连队,入朝后的第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地区本就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之地,而1950年冬季的长津湖一带更是遇上了半世纪一遇的严冬,可见战斗环境有多恶劣。加上当时最先批次的志愿军准备尚不够冲锋,很多战士穿着单衣单鞋就入了朝,故而战斗还没打响就有了非战斗减员。

当时朱彦夫所在连队奉命攻占“205高地”,战斗一经打响,全连战士们只听一声号令便对高地发起疯狂攻击,在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与装备精良的美联军交战了三天三夜。

在全连战士们的猛烈冲锋下,当天晚上就攻上了高地。可是战斗并不会在此时画上句号,如何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地反扑才是重点。

第二天暮色一经褪去,敌人就开始不断向高地倾泻火力。在大炮、飞机的轮番轰炸下,战士们在阵地上随手捧起一坨土石,里面都可以摸到弹片。朱彦夫和所有战士们一样,一边要注意头上袭来的炮弹,一边要不断倾斜火力打退反扑的敌人,战斗异常激烈。

在不断地狂轰乱炸之下,原本刷白的雪地变得红黑相间。红色是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黑色是炮弹爆炸后留下的灰烬。战斗中,17岁的朱彦夫就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却毫无办法。

三天三夜的激战后,205高地上不再有退敌的炮火声。当增援部队赶到时,高地上一片死寂……一番搜索之后仅在雪地里扒出了一名尚有呼吸的战友,便是朱彦夫。

后来朱彦夫回忆此次高地争夺战时,说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昏迷了过去,只记得中途醒过一次。但是由于眼睛受伤,他几乎看不清东西,只觉得当时四周一片寂静。

而这时候他还在担心会有敌人冲上来,便用手已经麻木的手到处摸索武器。因为部队是轻装上阵,所带粮食本就不多,他昏迷前就已经很久不曾进食。故而他随后摸到了一个有点儿软的东西想都没想就吃了下去,直到后来被告知被发现时左眼眼球就已经不在时,朱彦夫才反应过来,那个东西可能就是被炸出来的左眼球。

朱彦夫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医生也没有把握是否可以救活他。因为他的头部、胸部、腹部全部被多枚弹片击中。双腿、双臂因为极寒天气冻到溃烂,左眼球已经不见,右眼也有弹片进入,情况十分危险。

由于伤势过重,朱彦夫很快就被送回了国内治疗。在送去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时,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为了救他,医护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调整了无数次治疗方案,终于在经过4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之后,朱彦夫在昏迷后的第94天苏醒了过来。

而他醒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令在场的所有人鼻子一酸。他以为自己还是在战场上,故而他的下意识是去摸枪,想着自己要继续战斗。

可是,那时候他的两腿从膝盖以下,两手从手腕以上都被锯掉了,左眼再也无法恢复,右眼视力也仅剩0.3……身边的医护们想要安慰朱彦夫,却始终不知如何开口,身边的战友们看到的他反应也是不忍泪目。

醒来后的朱彦夫一时间很难接受这样的自己,一个多星期都不愿意吃喝,医生只好通过输营养液的方式给他“续命”。好在经过大家的开导下,朱彦夫渐渐走了出来,觉得自己就算是为了已经回不来的战友们也得好好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以“一级伤残军人”的身份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那里,他的生活有专人照料,身体也专门的人员护理,衣食无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连20岁都还不到,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而当时抗美援朝还未结束,国家依旧很困难,所以自己不能也不该成为国家的负担,便在1956年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后,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了老家沂源县张家泉村。

20来岁的年纪,本该拥有着无限可能,可回家后的朱彦夫却要像个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吃饭、走路、洗衣做饭等等基本生存技能。

为了习惯假肢,他摔了一次又一次,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暗自流泪。可是朱彦夫却异常开朗,一直给母亲说摔得不痛。是呀,比起在战场上受的伤,这些磕磕碰碰又算得了什么呢?经过不断练习后,朱彦夫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并且开始看书学习。

张家泉村是个贫困村落,全村108户人基本都是穷人,鲜少有人读过书,所以后来他成了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还被推选为3个联合村组成的农业社党总支副书记,之后又当选兼任本村党支部书记。

虽然他的身体带有残疾,可他凡事无比尽心尽力。治山造地,兴修水利,大搞种植……。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后,原本到处是荒山的张家泉村变得生机盎然。村民们也通过各种农业种植实现了增收,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朱彦夫也因为过度劳累,在1982年患上了肝炎,他不得不辞去书记职务。

但是他并未因此闲下来,从1987年秋天开始用嘴衔笔、残臂夹笔搞创作,先后写下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鼓舞了无数人。

如今朱老已经88岁高龄,但他对于生活仍然充满着热情,自律的生活下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态度是历经生死之后的豁然,也是志愿军精神的另一种延续,而朱老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他“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

年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校组织党员干部一起观看了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感动,让人震憾,尤其是让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感到无比震憾!

朱彦夫参加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曾一度昏迷93天,他患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解放后,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带领村民致富,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他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战士的光荣使命,诠释着一名党员的神圣职责,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学习朱彦夫舍身忘死,永往直前的精神。当时的中国已经解放,他可以不再经历那种血雨腥风、九死一生的残酷战场,但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定,他却毅然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解放战争当中,把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于不顾,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学习朱彦夫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朱彦夫原本可以在疗养院的“温床”上舒舒服。

服地躺上一辈子,有人喂吃,有人喂喝,有人护理,可以说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就行了,但是他身残智坚,他不希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自己还能做一番事业。于是,在经历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次的失败后,终于又站了起来,用假肢走路,用双臂写字、吃饭、干活。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广大党员干部所要学习的吗,遇到什么麻烦的事情,要自己动手想办法去解决,不要老是推给别人或者指望上级解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灰心,不能气馁,要坚定必胜的信念,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学习朱彦夫克已奉公,心系群众的精神。朱彦夫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未动用公家的一分一厘,还经常把自己的残疾补助拿给村里更需要钱的人来贫困之解围,他随时想着村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有他的身影,他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他。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党同干部所要学习的吗,从群众中来,就要到群众中去,随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疾苦,随时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像这样,你把群众放在了心上,群众也自然会把你放在心上,我们党的干部关系自然而然的就得到彻底解决了,其实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道理啊?朱彦夫用残缺的身躯书写了完美而华丽的人生,给我们党员干部提供了本良好的教材,上了一课生动的政治课,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一笔宝贵的财富。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

朱彦夫的身体渐渐恢复后,他被送进了泰安市的荣军休养所。在这里每天有专人喂他吃饭,帮他穿衣。还有人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

这是多少想要躺平的人期盼的生活啊。

而朱彦夫却不甘心,他想自己才18岁啊,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每天从起床到睡觉的无微不至对于他就像是一种深度折磨。他说:“我一个大男人,整天让人喂吃喂喝,比死还痛苦!”

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就是:寄生在休养所里,被人侍候到死。

他不甘心地练习穿衣,用嘴拱着吃饭,自己如厕······,但是医生护工怕他受伤,不让他锻炼。

这样的生活每过一天,他的痛苦就加深一天。有一天,他去找养休所的所长:“我决定回农村老家。”

所长知道他这两年来心里难过,所长也看到他每次偷偷锻炼,他知道朱彦夫做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没有阻拦,而是叮嘱道:“先回去试试,不行随时回来。”

朱彦夫心里默念道:“我死都不能再回来。”

朱彦夫的突然回家不仅吓坏了娘和乡亲们。大家一时不相信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年那个身姿挺拔的朱彦夫。母亲虽然很悲痛,但是他觉得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她决定以后就守着他,伺候着他。

但是朱彦夫拒绝母亲的照顾,他摆脱养休所的特护回来就是为了过自理的生活。

万事开头难。因为他自己解决不了”拉“,他就少吃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专用高凳。他靠嘴、靠牙,靠两副残肢的配合,把饭弄进自己的肚子。有时不小心碗就会摔到地上。他本能地用两只残臂去扶碗,结果失去平衡的他“扑通”从炕上摔下来。

他一次次训练。后来练习穿假肢,穿裤子,他先用嘴扯起裤套,用嘴系皮带,用牙扣假肢的环卡,用舌尖把皮带送入卡孔。

他显得无比笨拙,他的母亲在门外听到“咣当”作响的声音,知道他又把盘子摔碎了,把自己摔下了炕,母亲在门外偷偷地哭成了泪人儿。

母亲几次冲进去让他别折腾了,她身体还硬朗,能照顾他。但是朱彦夫却谢绝了娘,谢绝了任何人的帮助。

一个多月里,他一个人在屋子里悄悄练习,从穿衣脱衣,到上炕下炕,再到吃喝拉撒、装卸假肢。他在小屋里储存了饭菜,地瓜干和一坛水。一个月没出过门。

经过反复练习,摔碗、摔自己,他终于学会了自理。虽然因为伤口没有得到清理消毒感染化脓,还住了一次院,但是他因此学会了自理,这让他感觉很踏实。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1950年,朝鲜长津湖战场上上演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们穿梭在炮火中。敌人好几次压了上来,志愿军战士们就与敌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到最后整个连队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他看着战友们的尸体,擦去眼泪,端起机枪继续奋战。朱彦夫大喊道:“来吧,敌人们,我死了也要拉个垫背的!”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的一个小村落里。村里的人都在这个山沟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朱彦夫家也是如此。在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去世,只剩下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原本就贫苦的家庭一时间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然而乞讨得来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朱彦夫的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东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给儿子。

小小的朱彦夫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经常穿一些别人丢掉的破烂衣服。有时候乞讨不来吃的,还要去地里挖野菜,以此果腹。这时的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还会有吃饱穿暖的一天,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事情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朱彦夫14岁那年,解放军队伍来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他看着对老百姓嘘寒问暖的那些战士,心里突然萌生了要参军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跟母亲商量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队伍。

朱彦夫穿上军装,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队伍的温暖。战友们看他年龄小,对他十分照顾,有时也会同他开一些玩笑。很快,他就随着队伍踏上了征程,他们举着红旗冲锋,跋山涉水,奋勇杀敌。

他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奋勇杀敌,负伤多次。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紧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务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场这块充斥着鲜血的土地,给朱彦夫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荣耀。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爆发了一场拉锯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正是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握紧手中的枪,抵御着美军的进攻。此时正值严冬,气温已经趋近零下30多度。

战士们都冷得瑟瑟发抖,朱彦夫也不例外。高地下驻扎的是有着精良装备的美军部队,整整有两个营的兵力,而他们却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敌人没有率先发起进攻,而是用先进的武器来消耗饥寒交迫的志愿军队伍。他们不断地向高地上投掷炸弹,在几百颗炸弹的轰炸下,志愿军战士们死伤惨重。

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朱彦夫却不能放下手中的枪去安葬队友,即便只剩他一个人,也要去守卫高地。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激烈的阵地争夺中,全连只剩下了朱彦夫一人。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

电影《长津湖》热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与牺牲感动了亿万观众。

__年前,就是在这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用25年的时间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2019年,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将生命投入到未竟的事业中。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____战争。

在长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

朱彦夫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里回忆:“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命。”朱彦夫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队。

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然而,惨烈的战斗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朱彦夫数次陷入绝望,但想到战友的牺牲,他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继续住在荣军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

学会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与疼痛斗争,成了朱彦夫的生活常态。

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衔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

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朱彦夫说。

“人活着,就得奋斗”

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张家泉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产量很低。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

脱贫需要改地。张家泉村有一条荒废多年的沟,南北长千余米,沟顶沟底落差上百米。朱彦夫决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这条长期荒着的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几年下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将其他几处荒地变成沃土。

…………。

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衔笔写字、翻阅字典,这并不比学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

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

2014年,村中建起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数百个、学员数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历经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1956年,朱彦夫决定不再继续待在医院疗养,而是回到了自己久别的家乡。回到家后,他开始过起了独自一人的生活,他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村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在这期间,他还遇上了自己一生的伴侣——陈希永。

他思来想去,自己的身体已经限制他做一些体力活,那么他只能做一些思想上的工作。他开始筹办图书室,希望能够拓展乡亲们的知识。他腾出了自己家里的一间房子,买了200多本书,成功搭建起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

到这里朱彦夫还是不太满足,他和妻子张罗着,为村里办起了夜校,帮助村民们识字,读书。一心为村民着想的朱彦夫,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村民们纷纷举荐他担任村支书。成为书记之后,他更加坚定了带领村民谋福利的想法。他率领村民们开垦良田,治理山沟,还挖了9口水井。

有了能够进行灌溉的水井,接下来需要修建的就是灌溉渠了。朱彦夫自己绘制了图纸,又结合其他人的意见,带领着村民们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水渠。有水有田,朱彦夫想着要让村民们更富裕,于是鼓励大家种植果园。村民们通过果园就能得到不错的收入,这个本来贫穷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富裕的小村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朱彦夫的努力。

可惜的是,朱彦夫在生了一场大病后,无法再担任书记的职务了。赋闲在家的他不甘心无所事事的生活,就让孩子买来纸笔,他决定要把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看到曾经的战士们是如何浴血奋斗的。

写书听起来容易,但是对于朱彦夫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磨难。他只能用嘴咬住笔或者是单臂绑笔的办法来进行书写。况且他只有右眼有一点模糊的视力,还没写几个字,眼睛就疼得厉害。

努力整整一天,他只能写下几百个字。而且朱彦夫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字只能依靠查字典。没有手的他只能用嘴来查字典,为了完成这本书,他已经舔烂了4本厚厚的字典了。

1996年7月,这本名为《极限人生》的书出版发行,朱彦夫整整用了7年才完成这本传记。在阅读了这本书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铮铮铁骨,钢铁战士,朱彦夫永远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除;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

春天来了,沂河岸边的一座小院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八旬老人朱彦夫尽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脸上写满笑意。老人总爱重复一句话:“我很幸福、很满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相守55年,妻子甘当丈夫的“拐杖”

2010年2月27日,是朱彦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脚”。

下葬那天,77岁高龄的朱彦夫执意要给妻子披麻戴孝,因为在他看来,妻子不光为他生育了6个子女,而且还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亲般呵护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彦夫在康复医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陈希永,刚好20岁,身材高挑,面庞白净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彦夫这个奇怪的“肉轱辘”,她吓坏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陈希永有个姑父叫武宪德,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正张罗着给这位战斗英雄找对象。

“既不能嫌弃残疾人,还得善良勤快会持家。”按这个标准,武局长一连说了好几个都没有说成。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宪德想到了他勤劳聪慧的内侄女陈希永。

憋了好几天,武宪德试探着给内侄女做媒,没想到,陈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简单:“朱彦夫是人民功臣,没人照顾不成。”

爱情来得有点突然。1955年9月,陈希永与朱彦夫喜结连理。第二年,她跟着这个“无肢青年”回到了贫瘠的小山村。

陈希永万万没有想到,婚后的生活会如此艰难。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为丈夫熬药、穿衣、洗脸、装假肢,帮丈夫如厕,伺候完丈夫还得伺候年迈的婆婆。上工号一响,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挣工分。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饥荒,陈希永把能吃的东西先端给婆婆和丈夫,再端给孩子,自己则背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脸肿了,眼睛只剩下两道缝。朱彦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让陈希永吃,可她说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还是心里。或许是因为头部留有弹片,朱彦夫性格有时比较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一次写作时,因妻子进门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陈希永叫屈,她却说:“我再苦,还能有老朱苦?”

“妻子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健康全都献给了这个家,她守护我的生命,为婆婆养老送终,一手带大了6个子女,她是我们朱家的恩人。”这是朱彦夫对妻子的评价。

受母亲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聚到老人身边。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便身体残缺也幸福!

政府两次建房,让功臣过上舒心日子。

1996年,朱彦夫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倒在讲台上,从此半身瘫痪。县委、县政府为便于照料他的生活,特意在县城边上批了一块地,为他建了一个小院。

走进这座温馨的小院,可以感受到建房者的用心:为让朱彦夫充分享受阳光,平房的窗户设计得很大;为了便于就医,小院离医院和部队大院很近;怕老人寂寞,院里种有一排牡丹和5种树木,夏天一方浓荫,秋日果实满树。

其实,这是沂源县给朱彦夫修建的第二座房子。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窦云圈探望朱彦夫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处住房:墙壁用木头撑着,下雨天四处漏雨。

“再苦也不能苦功臣”,窦云圈连夜向县政府写报告,要求给朱彦夫建新房。

很快,建房报告批准了,位置选好了,建筑材料也备好了,可朱彦夫说啥都不同意:“全村人住房条件有限,让我住新房,这不是脱离群众吗?”

这一拖就是4年。老英雄的房子越来越破,这成了窦局长的一块心病。1974年秋,朱彦夫应邀赴外地作报告,出行时间1个月。他前脚离开家,窦局长后脚就带着施工队进村了。

石墙青瓦,宽敞明亮,屋前的那一片竹林格外翠绿。记者采访时看到,这座老房子虽然历经40年风雨剥蚀,却依然十分坚固。村里人回忆说,为确保施工质量,窦局长3天一查5天一验,房子能抗7级地震。

新房子赶在朱彦夫回来前建好,原以为先斩后奏能逼朱彦夫“就范”,可执拗的他却坚决不住。县委领导听说后,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朱彦夫才同意搬进新房。

人民功臣人民爱。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朱彦夫的关心无处不在。老人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每年都会派人专程看望,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

朱彦夫老伴去世后,县民政局全体出动,尽心尽力帮着操办丧事;为方便照顾老人,儿子朱向峰所在单位规定,只要老人需要,他可以随时回家;去年,县里专门给老人请了一位护工,负责照顾朱彦夫生活起居。

朱彦夫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照顾。”

半身瘫痪18年,战友之情如沂水长流。

扛过枪,一辈子都是战士。离朱彦夫家门口不到20米有一座营院,驻守着济南军区某预备役工兵团,朱彦夫把这些战友看作最贴心的人。

每天早上,老人伴着军号醒来。天气暖和时,他会让人推着轮椅到营区门口晒太阳,他戏称自己是团里的“编外哨兵”。

老人跟官兵们亲,工兵团的官兵更加崇敬这位老英雄。朱彦夫家人说,做了20多年邻居,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每逢节假日,工兵团的团长、政委都会带人到老人家慰问,陪老人聊天解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济南军区历届领导都很关心朱彦夫,多次安排专人探望慰问。朱彦夫的老部队,有着“沂蒙旅”之称的济南军区某摩步旅,把朱彦夫精神作为宝贵财富,利用冬季野营训练等时机,组织官兵来到朱彦夫家中,听老人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许多官兵还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专程到沂源县陪老人聊天。

迟浩田上将连续几十年关心朱彦夫的生活和健康,曾专程到沂源县看望他。1987年,迟浩田听说朱彦夫打算写一本书,热情鼓励他:“有志气,我期待你的成功!”33万字的《极限人生》脱稿后,迟浩田亲笔题写了书名和赞语:“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真情守护,18年诊疗不收分文。

2013年6月底,朱彦夫家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

“从今天起,老英雄就交给你了,一定要照顾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党委书记周日光,把守护朱彦夫老人生命健康的接力棒,传给了医院新任党委书记曹宪忠。

1996年底,朱彦夫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从此半身瘫痪。出院后,时任省委领导非常关心,安排齐鲁医院诊疗。但从那时起,齐鲁医院就主动担起了照顾老英雄的担子。

春去秋来,齐鲁医院的班子换了好几届,照顾老英雄从未间断,医院每年都会派专家上门为老人查体诊疗。2010年,朱彦夫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齐鲁医院及时治疗,手术非常成功。

18年前,齐鲁医院就订了一条原则:不让功臣为治病疗伤花一分钱。之前的常规查体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朱彦夫没说啥。可这一次心脏手术要花10多万元,清廉一辈子的朱彦夫再也忍不住了。

“要么正常收费,要么停止治疗。”朱彦夫要是拗起来,谁也没办法。

实在没辙了,医院当着老人的面收下费用。老人出院那天,医院安排办公室主任陪他回家,之后又用3天时间,陪朱彦夫家人一分不差地报销了所有医疗费,才返回医院。

朱彦夫的家距齐鲁医院140公里。手术后,医院专门给老人提供了一部心脏远程监控仪,以便随时掌握他的身体状况。

社会各界对朱彦夫的关心,同样令人感动。

在朱彦夫家里,记者看到一摞旧信件。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他每年都能收到大量群众来信,1996年,他的《极限人生》刚出版时,他前后收到了近万封读者来信,关心的、慰问的、表达崇敬之情的、讨教人生感悟的,内容非常丰富。

老人说,捧读这些群众来信,可以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纯朴善良,我们的群众是多么真诚厚道!60年代,青岛有一位女青年得知他的事迹后,经常写信并附带几元、十几元钱,坚持了10多年。时至今日,他仍然不知道这个好心人的名字。

朱彦夫的乐观、满足和幸福感,源于党、政府和社会对英雄的关爱与崇敬。

人民崇敬英雄,必将催生更多的人民英雄!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的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1956年,朱彦夫决定不再继续待在医院疗养,而是回到了自己久别的家乡。回到家后,他开始过起了独自一人的生活,他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村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在这期间,他还遇上了自己一生的伴侣——陈希永。

他思来想去,自己的身体已经限制他做一些体力活,那么他只能做一些思想上的工作。他开始筹办图书室,希望能够拓展乡亲们的知识。他腾出了自己家里的一间房子,买了200多本书,成功搭建起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

到这里朱彦夫还是不太满足,他和妻子张罗着,为村里办起了夜校,帮助村民们识字,读书。一心为村民着想的朱彦夫,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村民们纷纷举荐他担任村支书。成为书记之后,他更加坚定了带领村民谋福利的.想法。他率领村民们开垦良田,治理山沟,还挖了9口水井。

有了能够进行灌溉的水井,接下来需要修建的就是灌溉渠了。朱彦夫自己绘制了图纸,又结合其他人的意见,带领着村民们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水渠。有水有田,朱彦夫想着要让村民们更富裕,于是鼓励大家种植果园。村民们通过果园就能得到不错的收入,这个本来贫穷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富裕的小村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朱彦夫的努力。

可惜的是,朱彦夫在生了一场大病后,无法再担任书记的职务了。赋闲在家的他不甘心无所事事的生活,就让孩子买来纸笔,他决定要把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看到曾经的战士们是如何浴血奋斗的。

写书听起来容易,但是对于朱彦夫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磨难。他只能用嘴咬住笔或者是单臂绑笔的办法来进行书写。况且他只有右眼有一点模糊的视力,还没写几个字,眼睛就疼得厉害。

努力整整一天,他只能写下几百个字。而且朱彦夫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字只能依士,朱彦夫永远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

学习朱彦夫坚定理想信念,不失赤子之心,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懈追求高尚情操,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信念不倒、意志不减,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断强化精神之“钙”。

英雄气概,攻坚克难。“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朱彦夫筚路蓝缕,逆水行舟,爬山头,到田间,用残臂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治山改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滴水之微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曾经战火蹂躏的.土地被装点得秀美而丰腴,曾经贫苦不堪的家乡也成了先进村庄。实干彰显魅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气概攻坚克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赢得群众口碑。

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____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村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张家泉上千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现在,村里产的苹果都卖到了国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相关范文推荐
  • 12-05 深圳商品房转让房产合同(热门17篇)
    转让合同一般需要经过双方的协商和签署,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范文中的条款和表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删减、修改或增加,以满足双方的需求。卖方:国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
  • 12-05 语文期末考试感想语文期末考试感想(通用13篇)
    期末总结是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果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必要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期末考试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写作。那是一次语文考试,紧张气氛弥漫在整个教室。
  • 12-05 动物操心得体会(实用18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总结和评估,它可以帮助我们发
  • 12-05 书法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它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成功实践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12-05 演讲比赛开场致辞稿大全(21篇)
    比赛可以是体育比赛,也可以是学术比赛,它能够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和个人能力。比赛中的优秀队伍和选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一些典型案例。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 12-05 语文项链教学教案设计(模板17篇)
    教案模板能够让教师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步骤更加合理,教学过程更加顺畅。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案模板,供大家选择和参考,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
  • 12-05 澳门回归周年成就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写心得体会有所启发。
  • 12-05 街道防汛抗旱工作方案(通用16篇)
    在制定工作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工作目标、资源分配以及时间安排等。在这些工作方案范文中,你可以学到如何明确目标、合理安排资源、评估风险等。
  • 12-05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范文(24篇)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某一群体、地区或者现象的特征,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推荐一些优秀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和技巧。
  • 12-05 历史教学教案反思(实用23篇)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教学反思范文涵盖了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和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八年级历史要求老师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