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特点论文(实用16篇)

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特点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2-06 08:36:55 作者:书香墨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特点论文(实用16篇)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参考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范文范本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需要我们有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课程教学中合理化训练体系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拓展训练是适应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通过拓展训练的应用能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一系列拓展训练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拓展训练;应用对策。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效训练方式,同时也是新兴体育运动。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抗压性提出更强大的挑战。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拓展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拓展训练模式引入高中体育教学,将给学生带来新的活力,也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的需要。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与形式。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专业训练机构对人们所开展的一种野外生存训练,其通常会将山川、大海、森林等自然环境作为依托,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而达到陶冶人们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等目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和毅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够起到有利的作用。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所带来的效果不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们团队合作、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等精神。其形式有雷区取水、信任背摔、毕业墙、流水线等。例如,雷区取水:在一个直径为五米的深潭中放置一盆水,队员需要运用一根绳子,在不接触到水的状况下取得其他成员的救命宝物。主要目标在于增加队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队员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共同努力达到最终目标。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往往学习的压力较大,学生会感到身心疲累,长时间沉浸于学习中身体素质容易下降,心理抗挫折能力也较弱,而开展拓展训练,则能够通过该种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使得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拓展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1]一是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促进教师采用自然化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的组织,这就能够要求体育教学的多样化,教学资源丰富,同时采用拓展训练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高中生通常是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差,同学之间缺乏相互交流与沟通,因此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使得不同的学生相互组合进行任务的完成,一起努力,共同取得成果,这就能够推动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中体育教师的拓展训练技能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技能培养具有必要性。高中学校应当注重体育拓展训练,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该方面的培训,可以聘请一些拓展训练方面的专家,或者与其他学校合作,引进一些该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拓展训练的项目流程、内容、保护工作等等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此体育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拓展训练的.开展,推动拓展训练起到良好的效果。

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准备的时候,应当针对于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选择,确保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拓展训练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还应当使得拓展训练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感受到拓展训练的意义和乐趣,在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1]这里教师可以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超越自身的潜力,达到下一个阶段的水平,然后推进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信任背摔项目、毕业墙项目、流水线项目等等,让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乐趣和正能量,推动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健全。如,毕业墙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是:准备一面结实的木板墙,高度为四米,组织全班学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逐个翻越墙壁。通过该种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奉献和服务精神,增强学生自我定位与管理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共建高效团队,这对于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三)做好教学安全性的管理。

由于很多拓展训练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安全性的管理,增强安全意识。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应当确保所采用的流程符合规范,并教导学生注意安全,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避免学生不按规定进行训练的开展。同时,教师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应当对其进行全面地分析,尽量选择那些危险系数较低的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完成项目。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引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四)做好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

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运用,而是要确保在遵循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融入,使得拓展训练能够与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相互融合,不断促进学生体育学习项目的丰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因此要求教师合理对两者的结合点和相同点进行寻找,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创新,赋予教学更多的活力,才能够推动拓展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2]比如,由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时间不多,可能很多学校会每周安排一节,学生往往得不到全面的训练,如果教师直接开始举办拓展训练,很多学生会因为运动强度太大而受不了训练。这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几次热身运动,比如开展一些体操练习等。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增强拓展训练的有效性。

三、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逐渐开始引入拓展训练,通过拓展训练项目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辛艳军,于友先.素质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教育,(1).

[2]寇莉娜,李喜文.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训练学,(3)。

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作为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字体设计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显得日渐重要。字体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它有利于传递信息,提升生活中的美感。字体设计可具体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从传统的平面设计到越来越受重视的会展设计和新兴的多媒体设计等。字体的创新应用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与高度,这也对高校字体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高校字体设计教学基本围绕文字发展史、字体设计概述、字体的绘写、字体设计的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注重课程直接的讲授与近距离的指导。教师依照章节内容,重视课堂教育与作业反馈,留给学生个人探索的空间比较有限,模式化的教学对学生的个性也并未充分挖掘。为了应对新的教学需要与课程体系开发的要求,通过网络途径将字体设计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成为字体设计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字体设计从传统教学转向网络教学,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原有成熟的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基础上,做到既尊重传统模式又能合理运用网络环境与网络资源,通过新的课程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新奇感,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课程体系构建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平台,课程讲授和师生交流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课程形式与内容,能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一、字体设计网络课程内容定位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赶时髦、玩形式,而是真正适应教育的变化要求,网络教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字体设计网络教学体系意味着字体设计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开放。字体设计网络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与要求不断充实改进,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构建原则。所以,网络课程内容必须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在网络条件与手段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网络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以传统教学为基础,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依托,着力解决传统知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新的整合与翻新的问题,重点是课程形式与课程新环境的开发。传统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分章节简单分类讲授知识,学生在课上进行反馈,课下完成作业。而网络教学则应该转化为网上虚拟教学空间中的教师示例与先导,由学生领会后自主寻找案例,经过对比、领会、总结,并根据教师要求提交相应的作业,随后教师与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相互交流,学生记录学习轨迹。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虚拟空间与虚拟项目案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网络教学意味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性与资源广泛性。保证网络学习环境对课程内容的支持和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是网络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在网络教学中与教师不直接接触,无法受到教师面对面的关照与监督,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相比在传统教学中被拉大。但是网络环境相比传统课堂,其优势在于可以被设计成多样的、有趣的选项与板块,学生在看不到教师的情况下,可以进入一种“自主式”的任务学习状态。从这个层面来讲,网络课程的学习界面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对模块、项目任务的先导展示、互动交流方式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字体设计的一些基础内容,如汉字和拉丁字母的基本字体与基本要求,直线、矩形、曲线在字体设计中的运用等,都可以直接体现在学习操作界面的形式设计上。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根据文字内容,而主要根据文字的具体形式,选择课程内容。如“汉字的基本字体”,可以出现不同的主要汉字字体不断变化切换的形式选项,包含现代汉字与古代书法的字体变换。这样一来让学生在接触学习内容标题之初就明白学习内容构成并印象深刻。由于字体设计本身就是视觉审美方式,所以以具体的范例显示远优于靠文字进行解释与阐述,这也是网络计算机技术教学相对于传统书本教学的.一大优势。“要以‘游戏的心态’来对待字体设计,保持一种轻松的愉悦的心态来创作,避免枯燥无味。”艺术本身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学习流程中,网络课程学习界面更要把吸引人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攻关任务。学生经由项目任务的提示,自主完成相应的调查、取例、对比、总结、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并将最终任务成果上传至任务中心。在完成一个项目后,经由教师的远程协助、点评,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个任务环节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教师则变为幕后的领路人。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教师需要依靠强大的多媒体硬件与软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将声音、影像、文字的文化背景与内涵相结合,使不同的教学内容变得各有特色,特征明显。在学习交流阶段,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字体设计作业上传至公共的文件夹或者论坛,由教师进行集中的点评,同时要求学生对他人的作业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发现优缺点,从而实现互相学习。如此一来,网络教学并没有因为师生空间距离被拉远而效果不好,反而变得更加方便。

字体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实施主要基于三点原则:其一,由于不能直接近距离开展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其二,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的内容受限,所以必须重视与扩大网络作用;其三,进行教学导向设计,让学生通过诱导,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字体设计网络课程教学必须遵从以上三点原则。首先是教材的选择。字体设计网络课程教学的教材选择有很大的自由性,不需要限定于一本或者以一本为主、几本为辅的惯有模式,可以将更多有用、有利的资源加以利用。从网络教学的性质来讲,无教师看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要从其主体性出发,教师不应提供过多书面化的讲解传授,而应更多地提供更为直接明确的内容与范例。在这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对素材库的整理设计,使学生扩大眼界,了解当今计算机与新媒体对字体设计的影响,拓展对字体设计概念和功用的认识与理解。“数字技术推动字体设计的重大发展之一就体现在新媒体对字体设计内涵的影响和改变上。”目前,造字成为一种当代的艺术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超出传统纸质以及二维的字体展示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素材。在现实中有很多字体设计具体应用的成功案例,如知名品牌logo、媒体视频、会展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ui设计等,这些设计都运用了声光电,与网络、动画、新媒体相结合。案例不仅可以辅助教学,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字体与多种设计形式的实际搭配应用,可谓一举两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字体设计网络课程教学中,实际的字体设计应用案例代替了传统的教材。教师将理论、文字性的内容,以真实可见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教材、素材的合二为一。将字体设计应用案例整合成统一的学习素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字体形式的体会与感知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根据网络学习内容为学生配备自主学习手册或项目书,将所学字体设计知识要点、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说明,同时要求学生填写自己的学习步骤与心得体会,记录个人学习内容与轨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感与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上,学生可能会上一些自学网站观看一些比较实用的字体设计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一般都教授基本的钢笔、直线、矩形、曲线造字等常见手法,但往往只教授软件操作技能与诀窍,而不涉及理论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穿插教授。所以,在字体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形式设计上,教师应根据需要录制教学视频,要求简单明了,内容包括不同章节字体设计课程要求、内容介绍,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拓展审美能力与眼界而不仅仅满足于技巧的学习。同时,教师需要辅以一定的课件开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教师讲解的必要性在于使学生明确在学习字体设计技法之外,思维意识的增强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所在。基于这一点,每章节学习临近结束,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同一时间利用网络聊天工具组织所有学生进行课程回顾,通过集体作业展示,师生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从艺术的角度评价学生作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解决了个人问题,还能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提供给同学,做到互相查漏补缺、资源共享。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量与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提醒学生,字体设计需要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网络上流行的动漫、游戏等娱乐因素都是可以用来丰富字体设计的。“传统的字体设计重点是在文字的书写规律和技能上,难点是在字体的间架结构上,可是现代文字设计除此之外,不仅要创造良好的间架结构,而且主题还要强调其个性。”当代年轻人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从培养个性的角度来讲,字体设计也可以反映学生的特质,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表现自我,追求独立个性,让他们通过字体设计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个性,使字体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更加个人化。独特的字体是个性的象征,或许学生的字体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关键是学生通过字体设计展现了自己真实的个性。

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场馆管理相关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培养通晓体育建筑工艺知识、具有较强体育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体育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结合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认为夯实基础知识、区分教学重点,如何把建筑与体育有机地结合是办好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关键。建议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把“体育建筑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体育学科方面,重点放在场地规格和布局等方面;在建筑学科方面应着重突出识图、体育建筑施工管理、体育场馆环境与设备管理、体育场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方向人才培养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我们在社会体育专业下创建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不仅是解放思想上的大胆尝试,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我国体育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深刻的表现出来,通过特定的方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们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影响。在全球经济的文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体育教育为了和时代的发展相符合,就需要进行改革。

(一)推进了教程的改革。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已经从以往的追求体质的增强,转换成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道德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当前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育方法进行改革。体育教育想要按照“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目标发展,就需要对体育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对素质教育进行推行,对以往自然行政班级上课的模式进行改变,在开设体育健康课程时,按照体育选项课的形式进行开展,为了对学生健康标准测试的达标率进行提升,要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进行提升[1]。

(二)改变了体育教学的思想。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教学思想的开展教学的前提。我国的体育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主要以教师、学科和教材作为开展教育的重心,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其他方面的学习不够重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体育教育已经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提出了“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工作目标和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体育未来功效和现实功效为一体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对学生的技能、习惯、基本能力等进行培养,为学生终身教育的开展打下基础。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影响。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非常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多元化教学的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对项目进行选择、对老师进行选择,还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不仅更进一步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而且对学生的自豪感、民族认同感也进行了培养,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体育课程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改革目标。

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以人为本”正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人的创造力和潜力作为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点。

(一)体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

在进行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律为基础,将基础教学课程作为改革理念的指导,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在健康第一的理念基础上,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了激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文化、适应能力等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把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改革的切入点,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将人的培养教育和课程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对体育教育的外延和内涵进行扩大,从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二)要注意将民族多元文化彰显出来。

(1)使用多元化的教学结构模式: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性质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将我国体育教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域差异性展示出来。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学生的体质、素质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对学校的教学标准、教学结构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保证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地区体育教学开展的基本要求,要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传统教育的枯燥空洞进行弥补[2]。

(2)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和多元文化匹配的课程体系是新体育课程构建的重点,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提高生命个体健康的主要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品格进行培养,通过使用多元化教学取代单一化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健康和体质进行提升,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个性、发展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对学生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体育爱好和兴趣进行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4)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体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基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把提高个体的能力、个性作为教育的重点,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学思想上,要对传统的说教模式进行改变,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对学生和老师进行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多样化,要具有灵活性,对主体和客体进行统一,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使用启发式的创造性教学取代传统的注入式模仿教学,对主动体育、快乐体育等可以对学生积极性进行带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尝试,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学习环境中将教学目标完成[3]。在课程设置上,要使用专项提高课、选项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取代,引导学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掌握和学习各项基础的同时,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真正的实现以体育活动、体育动机、体育方法、体育经验作为教学中心的体育教育。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严格按照科学化性的基本原则: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考虑,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性别特征、年龄特征、气候情况、地区环境情况相符合,在安排和选用授课教材时,要在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指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在安排和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处理好教材之间的联系,对不同对象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处理,要保证体育教材在层次上、时间上、专业程度上都处于完整的系统中,对系统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2)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并将“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要思想,同时对学习的体育观念进行改变,在提高全民素质健康和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方面非常重要。

(3)按照辩证统一的原则: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特有的特殊性和统一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改革亦是如此,一方面世界多民族呈现出了多彩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体育文化。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符合本民族的区域性特点,不可以随意地取用竞技运动项目系统,也不可以随意对进入到学校体育教材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排斥,为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好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吸收,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对学生体育文化的内在需求进行满足,尤其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对传统教学轻差异重统一的倾斜进行转变,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统一教学的`授课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体育教学。

(1)由于大多数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体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调整和改善,要保证体育课堂的活力和生机,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对体育老师的相关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培养,特别是课程理念知识、课程改革知识、课程意识知识、新体育项目、新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等,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体育课程教学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对体育老师进行培养等。

(2)进行课堂改革。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展示才华、学问和能力的舞台,体育老师想要通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课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进行组织,和学生进行交流,就需要不断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造,使体育课堂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和鼓励体育教师研究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校设计和决定的课程,组织和鼓励体育教师研究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和学生的基本需求,可以有效的弥补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存在的缺陷,而且可以有利用体育老师体验课程的设计和决策过程,提高体育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二是有助于体育教师体验体育课程决策与设计的过程,从而增强对课程的理解力,而对课程的理解力又是进行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本校课程进行研究,可以对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三是研究本校课程的发展,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高体育课程实施的积极性和动力,在研究校本课程时,体育教师通过直接参与到课程的制定和检查中来,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开发找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体验到课程研究的成就。

(4)改善教学环境。首先要改善软件环境,提高体育课程实施制度的建设力度,对各项政策、教学文件、教学制度、教学法规进行完善,二是要提高学科的理论建设,从课程理论、体育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对体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三是要建立良好的体育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规范。四是要提高体育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利用各种形式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进行拓宽,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校报、校宣传窗、体育艺术节、校园网等渠道宣传体育知识。此外,学校还要努力改善硬件环境,出台体育器材设备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体育教师用书和教材的建设,为体育课程的开展建设处良好的知识环境。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形式已经使原来的计划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学校体育教育在这种环境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体育教学进行多元化改革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重点,因此,要使用长远的眼光对世界传统文化价值和世界体育文化家长进行充分融合,使用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进行提升。实践证明,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在推动了一体化学校体育格局形成的同时,也为我国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胥英明.困惑与反思--后现代体育及体育课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王纪信.不同课程理论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5).

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体育课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它肩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使命。发展农村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因其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有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体育课堂也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农村,由于师资力量匮乏,体育教师观念滞后,体育设施不完善,而且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在兴趣、爱好培养方面显得不足,除一小部分学生有所爱好,极少数学生具有某一项目特长外,大部分学生处于即无兴趣、爱好,又无项目特长。如何改变农村体育教学,消除“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克服重知识、智力开发,轻体育教学的弊端,落实素质教育,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更好地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逐步改变区域差别以及传统习惯等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觉得农村的体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

一、转变思想,提高重视。

一方面,广大城镇和农村,由于受城乡差别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在农村中学里,随着教育格局的转型,区域间生源的竞争和择校读书愈演愈烈,家长和老师们,为了学生能够考取高一级学校、重点学校,全力以赴地加强对应考科目的训练,所以就无法谈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这就需要转化教师思想,提高文化素养。让家长知道身体是第一位的,上好体育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思想,这也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不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而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出发点,舍得在体育设施上加大投入的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不断发现和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再加上体育教师不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全面、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另外,体育教师的地位低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评先、评优、评职称只能等待或靠边站,体育教师得不到公正对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检查落实的制度也不健全,久而久之,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未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三、体育设施严重滞后。

教学设施、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农村中学里,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用于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已举步维艰,也就谈不上更新、添置体育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田径、球类器材等都难以保证。由于场地、器材陈旧、缺乏,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学生练习兴趣难以调动,造成课堂练习密度不够,运动量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大活动空间。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尽量在场地问题上多想办法,如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有些教材内容,能在校内进行的,就安排在校内,校内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就安排在校外,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如利用乡间公路或小道,根据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改变路线组织越野跑;利用周围的小山组织蹬山、爬山等教学;利用小河边的石块投掷手榴弹、铅球等教学。这样做,既解决了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的改革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放在中心位置。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灵活运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只有这样,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才能养成,锻炼的效果也才能有成效。(1)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应该让青少年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的细微之处,要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将锻炼贯穿在生活各个层面,不单纯依赖学校的体育教学。(2)紧密联系中学实际。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兴趣的基础上,想办法、花心思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不能因为注重了“快乐体育、情感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发展。(3)因材施教培养意志和兴趣。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思想严重,意志力薄弱,而体育课教学,运动队训练,比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并且促进意志发展。面对复杂的技术动作,应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运动前有跃跃欲试的情绪和克服内外困难的决心、意志和战胜对手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运动环境中培养学生迅速应变措施的判断力、长期艰苦锻炼的坚韧性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所以体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育体”和“育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激发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学生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总之,通过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问题的分析,可以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不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提高体育品德,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立国。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中学。

中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自教育部批准在普通高校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共有400多所高校举办了该专业,其中大多数属地方高校。[1]十几年来,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办学经验,但由于我国公共事业改革的滞后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模糊等原因,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尚不成熟。本文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的误区入手,结合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误区及其解决思路。

1.专业办学层次确定为本科,但是人才的属性和服务领域定位千篇一律,没有从实际出发,基本上照搬照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

2.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面,各地方高校定位模糊,不具体;对于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应当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的行为能力没有明确界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地方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科学的专业定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本位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必须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长远发展,其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2)地方性和整体优化原则。各高校办学条件千差万别,如果将专业定位在同一水平上,照搬别人的经验,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地方高校必须从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专业定位。(3)强化办学特色原则。地方高校要认真研究其特色定位,要有新的办学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根据上述专业定位原则,地方高校必须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准确定位,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要确立“服务面向地方”、“专业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实用”的办学理念。第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就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力争在同类同层次上办出高水平,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第二,要立足于本校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必须与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学校特色。每所地方高校自身的学科资源、特色、优势以及教学资源秉赋不同,因此尽可能地根据本校学科资源和师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概论性或交叉性课程,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使专业课程满足特色化的现实需求,同时更是拓展学生知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具体涉及到各个高校该类课程的课程名称、课时数、课程类别性质等的确定,在系、院、校三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审核前提下,在全校范围内选择授课教师,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要立足于就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或深造的相关情况来看,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一般管理类职业、参与国家公务员招考、管理或经济类硕士学位攻读等。因此,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开设数量相对较多的经管类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以及公务员考试培训类课程以应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及满足其进一步深造的现实需求。

二、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美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在19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规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校专门人才”。[2]从已招生的院校看,目前已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综合性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建立;二是将原有的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通过改变专业名称建立的,如师范院校的教育管理专业,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等;三是按照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要求,在相关院系整合师资建立的。建立的途径不同,历史渊源不同,课程体系大不相同。总体上是综合性大学更加综合,行业性大学力求更具特色,但由于这两类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原有的专业脱胎而来,其课程体系受历史渊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这两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核心课程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地方性高校则由于没有历史的影响,大多沿用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但多数没有明确的方向。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践内容设置单调,实践多流于形式,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

(二)美国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目前,国外并没有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对应的本科专业。从现有资料来看,美国高校与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较接近的本科专业有公共行政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见表2。[3]美国高校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以下明显特点:(1)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于公共管理理论与政策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上。(2)比较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习环节,对实习有着比较严格的考核规定。(3)非常重视基础理论与当地政治实际状况研究的结合。如加利福尼亚政府与政治、洛杉矶政治等课程,独具特色,对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三、关于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根据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结合国内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构建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重点解决下列问题:[4]第一,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在通识教育平台课中,应特别加强高等数学和外语教学。当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开设微积分为主,只有一个学期,学时少,内容简单,导致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在后续相关课程如管理定量分析、统计学等的教学中,学生明显感到十分吃力;对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薄弱的高等数学基础限制了专业选择的范围。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多数学生基础较好,建议采用难度较高的教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二,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加强学科大类基础课教学,以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16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要有选择地开设,没有必要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来选择开设的课程,安排适当的学时。第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开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对于学生参加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就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第四,充实薄弱环节,加强重点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包括文理渗透、综合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这些方面直接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必须充实和加强。第五,注重实践教学,强化综合能力培养。理论同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综合能力低,是目前专业办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地方高校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可以采取学生导师制、社会调查与分析训练、学生科研科技创新活动、专业实习以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就是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本质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图书馆服务质量反映了一个图书馆整体水平和实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专家层次法从基础条件、管理制度、图书馆员、读者满意度四个层面建立一套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为了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其生命线。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好不好,需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才能知道,而制定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科学评价提供一个工具,也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图书馆由硬件、软件、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四个部分组成,硬件包括提供服务的所有基础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保障。软件是图书馆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这一方面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服务的实施者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他们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读者本身是图书馆服务的受众,读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能反作用于其他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全盘考虑,探索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评价,同时考虑到现在多校区大学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所以也从多校区角度进行考虑,来探索研究制定一个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建设与评价提供依据。

1.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客观评定一个多校区大学图书馆的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水平,能够为图书馆建设指引方向,能为图书馆服务设立目标,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科学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建立要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各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某项服务,权重要能反映这一服务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中的贡献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各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值、测评标准的'设定等,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体现当前时期工作的侧重点。

3.特异性。服务工作往往具有交互性,各项服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发生联系,大学图书馆服务本身一个整体概念,是由诸多方面交织形成的。在评价大学图书馆服务时,需要考虑各指标反映的某一方面必须是特异的,即指标的内涵必须明确。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使每项指标都为独立概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指标属性交叉覆盖等情况。

4.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太复杂,各级指标数分配均匀合理。在测评过程中,各指标要有具体测量的办法,并能获得可靠的评价分数,才能为评价打下基础。因此,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应具有比较明确可理解的含义和较好的可测性,同时易于数量化和统计。定量指标要有测量办法和计量单位,定性指标要能区分程度或等级。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libqualtm和climatequaltm等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别从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大因素中提取评价指标,根据我国多校区办学特点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提取指标进行了补充与调整,形成了初步的指标大纲。邀请了五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调查,经过三轮调查后,分析细化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设计权重,ahp是由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迪()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将主观判断以数量化。ahp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各因素层次化,并逐步比较多种关联因素,遵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将问题局部简化,最终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ahp法在综合评价、估计、预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建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专家层次分析法最后确定基础条件、读者、馆员,相对于总目标“服务质量”的权重以及各下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其中,经过专家讨论,确定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个因素的权重分别是0.2,0.3,0.2和0.3。最終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值。

多校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虽已构建好,但一个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的单位开展实证研究,检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指标体系后再进行调整,使评价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从宏观社会文化、中观校园文化、微观专业文化出发,试图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力求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创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

近几年,随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更多的高职毕业生都开始尝试自己创业。据一大学生创业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只有7%的学生有创业的行为。而在发达的国家中一般占20%至3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很多,但真正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很少,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创业认同方面,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在上海的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501名已经创业大学生中,只有23%的学生认为“社会文化支持、鼓励创业情况”是选择“满意”、“非常满意”,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在18477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6%的大学生认为“全社会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有6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够”,这两项均说明高校创业理念尚未形成,创业文化体系尚未建构。

一、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创业文化也包含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自身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创业相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创业文化体系,从总体上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创业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一种社会文化。

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文化规范的总和,是一种和创业相关的特定群体的心理素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氛围。当前,国家鼓励特色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型的社会,这对学生未来的创业意愿起到一定的激励、引导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文化的熏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愿,主动开展创业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创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的创业人才。同时也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意识、官本位等传统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这对全体师生树立敢于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创业文化从中观上讲是一种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行为的产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创业观、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的制度文化,开展创业文化活动,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组织一系列的特色创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实践。在浓郁的融合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有所提升。

(三)创业文化从微观上讲是一种专业文化。

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是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行,人格魅力和学问修养并举,集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创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更要具备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敢于开拓事业的愿望。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举办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业倾向、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愿望。

“全球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larryfarrell)指出:“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同时引导创业资金有序流动并培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以特色创业为主题,具有浓郁高职特色,凸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征的,集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业文化体系,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培养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创造力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文化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于创业实践的文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业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在高校建设创业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传统技能型人才往往只局限在狭隘的“技术教育”上,其只注重工具性却往往忽视了目的性。“技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工具,或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工具”,却忽视了教育为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最终目的。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厚的人文情怀,进而使高职教育既适应社会的需要又符合育人的目的。

(三)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职学生个性特征普遍较强,表现在其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上。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为拓展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迫切希望能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相关的制度,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因此,对他们进行创业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他们既可以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有内在的,有外显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高职院校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它是金字塔型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去研究,从宏观上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从中观上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从微观上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

(一)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文化,引导高职生自主创业。人们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背后,有一种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师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形成。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及其特定群体的创业理想及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动力,鼓励并支持创业行为,为创业提供保障的价值观念、行为制度和环境氛围的统一体。它是一种不可超脱的社会力量,以其特定的方式使社会创业文化意识转化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强势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基础。发挥地方文化,弘扬特色创业精神。在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创业文化根源。自北宋以来,温州就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过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理性提炼,促进了区域商业文化的形成,成为温州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温州的区域文化中有提倡功利、重商、富民的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激发下,形成了人人讲创业、人人想做老板的创业精神。我院地处温州,学生身上大多“先天”具有创业的意识和梦想,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形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追求以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将创业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在实践中升华成创业精神。

导入企业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文化氛围。很多靠艰苦创业起家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是大学生的偶像,他们的创业经验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活教材”。我校定期邀请红蜻蜓集团、森马集团、华盛集团、藤桥禽业等知名企业的民营企业家担任指导师,举办创业讲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运用媒体文化,形成特色创业意识。通过媒体对创业个体进行激励与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及学习的典型。我院学生的创业事迹媒体报道颇多。我院学生水果玉米的种植、亲子农庄等创业事迹在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温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我院创建了首个青年创业学院,开设创业培训班,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媒体弘扬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

引用典型案例,激发特色创业兴趣。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引用上海海运学院的傅章强、中国农业大学的廖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谢文婷、上海大学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洪祺良等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淘宝网上唯一的皇冠级鸭舌卖家温州大学毕业生陈亮的典型案例。他们的成功能使学生形成崇尚创业的舆论氛围,增强自主创业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有助于创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二)构建特色创业的校园文化,增强高职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具有创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可以从硬环境支撑与软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创业理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宣传创业典型案例,特别选取身边的师生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是提供支持创业、促进创业的物质条件。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业的实践环节。设立创业基金会,支持并鼓励师生的创新研究、技术开发和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园及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实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营造以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创业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如设置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宣传栏,在教学楼、实验楼悬挂创业教育标语条幅,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广为流传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使创业文化在校园内达到“宣传媒体中有,人文景观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创业文化充满校园。

建设“学习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理实一体化”的教师,他们要具有渊博的创业文化知识、熟练的创业实践技能、持续的开拓创新能力、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是一位“学习型”的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体会,不断积累、储备、完善知识结构,真正完成从目前的“理论型”和“技能型”向“智能型”、“创新型”的师资转型。

设置凸显创业思想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kab创业教育等相关的课程,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内容体系。授课时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力争做到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三者结合,把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重视职业技能与特色创业的整合、理论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整合,探索出大学生特色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创业。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开展创业项目的对接,指导学生特色创业的项目。通过该模式,我校培养出一批具有温州地方特色,凸显我院“农”字特色的新型创业型毕业生。

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创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这三大板块的教学作用。本校建立创业团队近40支,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宠物医院、亲子农庄、经贸格子铺等创业实践场所,与温州喜得宝五金有限公司建立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构建起高职学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丰富学生校园创业的实践环节,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转化。

(三)构建融合创业理念的专业文化,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改革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融合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的教学实效,提高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启发高职生的创业思路。课程教学中体现专业的教学理念,运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扶持有创业倾向的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实现学生创业,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中融合创业理念、创业内容,把创业教育直接纳入专业知识的领域,将专业文化扩展为创业文化,形成融合创业文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构建创业文化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合作学习、模拟实习、举办技能大赛、规划职业生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创建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形成仅仅靠创业教育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依托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创业的实践中去。目前我院育人教育除课堂、实训室之外,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如举办“创意农园”、“都市农夫”、校园技能文化节、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书设计比赛、模拟公司组建等各种创业竞赛,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网商创业园、格子铺、亲子农庄等学生创业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及师资的支持,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创业,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我们把它们作为一个创业培训的过程,采取主动的姿态,搭建创业教育的平台,改革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将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引进来,共同形成开放、和谐、对话的良性循环体系。

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企业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活动,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定期邀请本地创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通过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法规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让学生对创业有真实的感悟,并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

立足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应力争把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来,对地方典型的创业文化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提升,将地方文化品牌引入专业教学中,找准结合点,把创业文化的构建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我院把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这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文化融入到创业文化中,围绕温州区域文化特色展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形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创业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感召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积极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文化体系,让创业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精神动力,转变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的创业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摘要]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高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遵循可行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基于ahp构建了以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为目标层,以平时表现、实践(实验)教学、期末考试为准则层,12个具体指标为方案层的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1分流培养模式与课程成绩评价研究现状。

分流培养模式,是高校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学习1~2年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基本了解专业培养方向后,结合社会需求及个人兴趣,根据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分流培养模式不仅能避免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而且注重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学术与应用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下,客观、科学地评价课程成绩,能有效规避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进而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该专业能力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国内学者对分流培养模式、课程成绩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汪毅能、彭亚君等()分析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利弊,并提出优化策略;蒋海青等(2014)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构建了与cdio教育模式相匹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与实践过程;吴天强、王振邦(2018)探讨了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应由点名记录、作业成绩、教师评学及期末考核构成。由于我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的研究成果尤为缺乏,本研究将为高校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体育课程教学中合理化训练体系的应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教育教学的高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发展背景下,技工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点。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造能力、锻炼学生意志,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等品质与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素质拓展训练相关概述分析。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以运动为主要体现形式,以培训为具体方法,以提高心理与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是体能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以户外实践为主要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在既定的环境中进行体会与思考,并得到感知与启发,从而提升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素质拓展训练用公式形式则可表现为“素质拓展训练=合作+潜能+核心+目标+心态+沟通+信心”。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与实践综合型人才。因此,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实现学生体能与综合素养的双重培养与提升,促进技工院校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完美实现。首先,对于技工院校体育教学而言,素质拓展训练以期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单调而匮乏的缺陷,符合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改革需求[2]。其次,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而言,素质拓展训练特定的挑战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坚毅、勇敢、自信、乐观的品质,有效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并使学生认知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教学引导与归纳能力的提升,为技工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有益帮助。

自拓展训练在我国出现并被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后,拓展训练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职、技工、中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认识能力相对较差,导致我国技工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推广程度甚微。同时,由于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并设置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教学项目进行有效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增加难度。此外,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教师,体育教师在整合拓展训练内容过程中还欠缺专业性,在设计课程活动时,缺乏拓展训练与身体素质的融合,无法促进素质拓展训练作用的有效发挥。加之,一些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费用相对较高,所需设备与器材投入资金过大,技工院校自身无法满足素质拓展训练应用需求,从而限制了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化应用。

五、素质拓展训练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优化应用的对策。

第一,构建合理且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完善的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化、合理化、系统化的发展,为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对此,技工院校可通过借鉴社会中完善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保证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吸引力、新颖性、生活性与社会性,从而保证素质拓展训练优势的有效发挥。第二,丰富技工院校体育拓展训练形式。针对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单一且具有局限性的发展问题,技工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场地、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等),开设多元化素质拓展训练形式,用以实现拓展训练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性。例如,设置体育选修与必修拓展训练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置多样性课程训练活动,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如竹竿舞、花样跳绳、攀岩、新版橄榄球等[3]。第三,开拓技工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育教学资源。技工院校在提升自身对素质拓展训练应用重要性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投入力度,包括资金、设备、活动场地、训练实践条件等。例如,技工院校在校园内建设拓展训练项目体育基础设施,如高空组合架、信任背摔梯、攀岩墙、毕业墙等;技工院校也可以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利用社会拓展训练资源,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如户外生存训练、夏令营、潜水等,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第四,构建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拓展训练基地。专业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素质拓展训练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关键条件。因此,技工院校应注重体育教师素质拓展训练职能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聘请校外专业化素质拓展训练专家、运动员以及知名人士参与到本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中,用以提升教学质量[4]。其次,技工院校也应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顺利开展以供基础保障。第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馈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教师及时发展并解决教学问题,并有效引导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化发展。因此,教师应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制定科学评价方法与制度,在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公正性、因材施教性等远侧设置分级目标,并实现现实评价与潜能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用以提升学生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奠定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拓展训练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符合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学个性优势的发挥、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综合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此,技工院校在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时,应结合院校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训练体制,采用科学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互动,用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方洪璇林艺红单位: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2]杨良伟,戴亏秀,肖柳.“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改革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以南华大学为例[j].学周刊,2015(11):13.

[4]张宜向.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s2):483.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根据教育部的调查及学者的研究显示,三成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65%。本研究经过多年实践与总结,根据90后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支撑,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构建了高职院校“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级网络、五项原则”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围绕一条主线。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始终围绕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这一条主线展开,这不仅仅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指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把握两个结合。

1.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个体咨询是心理咨询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地面谈,就来访者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独立、深入辅导,尤其是涉及到学生隐私的问题。团体咨询在团体情境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自我感悟,以提升自我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将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很多高职院校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还开设了《爱情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生欢迎的相关选修课。在课堂上,心理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应对方式。心理健康课外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把每年的5月份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5月25日定为心理健康教育节,在心理健康节期间高职院校会举办系列课外活动,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促进个体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都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搭建三个平台。

1.现代信息技术咨询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有一部分学生羞于、怯于与心理咨询老师面谈,可运用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进行咨询,充分利用其灵活性、便利性和私密性。网络、电话咨询不仅可以减轻咨询者的心理压力、为咨访双方提供便利,而且可以促进来访者深入思考,挖掘咨询者自身的潜力,积极提升其心理素質。

2.心理障碍学生转介平台。

搭建畅通的心理障碍转介平台,高职院校必须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及时转介心理发生异常的学生到专业机构进行鉴别治疗,这样可以保障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能够得到及时干预;必要时也可以请专家到学校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危机态势恶化。

3.日常运行机制平台。

高职院校应搭建有效的日常运行机制平台,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工作平台,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提高抗挫折力、适应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排解内心忧虑,避免心理问题发生或严重化。

四、构牢“四级网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指导院系做好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立,春季心理疾患排查、重点个案跟踪等重点工作;接受学生个体咨询;针对自卑、适应不良等学生群体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主持全校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气象员进行培训和管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指导全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院系心理健康主管老师。

院系心理健康主管老师面向本院系群体学生开展工作。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开展各项工作;密切关注本院系的重点个案;在新生入学、毕业生就业、期末考试等关键阶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深入到学生当中,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学习成绩突然急剧下降给予特别的心理关注;对在本院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指导选拔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及宿舍心理气象员;并对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气象员进行培训和管理。

3.班级心理委员。

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接受学校及院系的双重领导,接受专业的校园朋辈培训,负责在班级上宣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状况信息汇总报告。

4.宿舍心理气象员。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每个学生宿舍应指定专门的学生担任心理气象员。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及时发现宿舍同学的心理问题,及时上报给班级心理委员,并开展初步的危机干预,做好记录,协助班级心理委员或心理老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五、坚持“五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原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2.差异性原则。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成长,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比如心理自卑的学生、适应不良的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等,根据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个体咨询工作。

3.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学生主要通过让学生理解、记忆获取知识,而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贯彻与落实活动性原则,引导大学生在各种操作活动、观念活动、交往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尝试、探究、体验与感悟成长。

4.主体性原则。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都必须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高职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5.发展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所处的阶段紧密相关,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发展性原则,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跟随学生的成长与心理状态变化开展相应工作。

参考文献。

[2]thetheoryandpracticeofschool’smentalqualityeducation[g].dajunzhang,china,8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

[4]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1号)[z].2005.

构建开放型体育课程学科论文

论文摘要:构建开放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的客观要求,而开放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依赖于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各种教学因素的全方位的开放。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开放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为一体,即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较大作用。同时高等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中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它对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体育需要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范型。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封闭式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体育教学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体育课的实质和价值,从而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它帮助高校学生形成体力充沛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构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堂的价值,使学生懂得怎样设计和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实施开放型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发展客观要求。

1、教学思想的开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有能力参加与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并具有身心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结实健壮的体魄。因此开放型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思想开放,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观念的束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从高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本质特点规律及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因而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学校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切都需要公共体育课教学思想开放。

2、教学主体开放教学主体开放,是指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主体的开放是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不仅是让学生主体感知、理解、掌握、巩固、应用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而且是知、意、行、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自主、自由,既让他们独立学习,又让他们合作讨论,大胆猜想,质疑问难,不唯师、不唯书、不受旧理论旧观念的影响,敢于提问,敢于争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材料解决在体育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要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层次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3、教学内容开放开放型体育教学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基础,以学生需要为补充,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对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加大课的比重,根据地域特点,精心选择开设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教学,教会学生二至三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使之终身受益。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不但要教考试内容,而且要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非考试内容。不但要教体育科学知识,而且要教涉及本学科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学科间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要冲破学校范围与野外体育及社会体育相沟通。首先是让学生更多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这种开放性教学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及与同学、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

4、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时空是指发生在操场上的场地的大小、器材的安排、气候的好坏、时间的长短等等。传统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的围墙内,按年龄、班级、专业、知识水平编成的固定班级使用统一教材,安排固定教师,按编制上课,这种封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时空,束缚了学生学习内容自由和个性发展,压抑着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放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反对封闭教学,并不是取消课堂教学,而是要拓开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使之出现弹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即刻板化的时间模式将被打破,课堂上学生活动一旦展开,便不多加限制,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适当延长和缩短上课的时间,以及教学空间构成多样化,学生站位、排列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行列式,进行小组学习,而是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异同自由组合小组练习,在比较宽松的课堂的自由的时空中,发挥学生的特长。

5、教学过程开放开放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的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师生双边活动多样化,使之从课堂中走出来,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表现出来。它可以在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甚至课余训练以及体育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延伸。过程开放是开放型教学重要标志,这要求教师既要讲知识的结论,更要讲知识发展过程,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研究,加强学习法的指导,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6、教学资源开放体育教师一般是经过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具有专业技术的教育人才,各有专长,各具特色,班授课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授课面。为了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应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教师所上课程,由上课学生所选择决定。二是上课学生的内容、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校内的每一位体育教师向全校学生开放。做到学生上课可选任何一个教师,而不受年级、班级和学科的限制。三是物质资源的开放,目前各校都建了一批体育场馆,设置了一些体育图书资料,配置了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但利用率不高,对学生开放并不多,教学开放就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应用价值。要适当安排时间,开放体育图书资料室,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要开放体育场馆,给学生以更多亲身练习机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自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7、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评价是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师生的双向评价,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所以选择考核内容要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覆盖面要广,主要通过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通过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科学安排和控制教学过程。考核内容,应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和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确定评价考核办法,应从实际出发,把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又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鼓励全体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摘要:在高校农业工程本科教学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农业工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颠覆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创新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能力培养。

近年來,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为国内外众多高校所实践。研究性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将不再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目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有些学者习惯性地称这种教学模式为“填鸭式”。而研究性教学一改这一传统做法,创造性地将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根据课程设置的一些环节和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在科研性学习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授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增加了课堂互动,活跃了教与学的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并实时监控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而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与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合才能显示出优越性。

本文是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原则,结合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考核评价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标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就是在农业工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针对专业的课题或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一些物化成果,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为了检验和评判教学效果,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检验标准,即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采取实时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整个教学活动更趋合理和优质。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起着引导和评判的作用,因此能否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够达成,研究性教学方向是否正确并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开展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自身优势及特征,因此在制定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应体现出课程与专业特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既注重结果评价又兼顾过程评价,既有一般性考核,又有综合评判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特征不仅要体现在评价指标本身,同时还包括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评价主体还应有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有同行专家的评价,也有校外、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只有这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完整而科学的.。

(二)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系统、科学性的特征才能够进行有效而可信的评价。而农业工程的研究性教学是为了提升农业工程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农业工程类人才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决定今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系统和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动态化和过程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有阶段性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实时的、动态的,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调整。相对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而这种过程性始终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进行实时和动态信息传递和互动的全过程。

(四)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是科学性,而评价过程中又要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评价环节的客观性、公正性的有力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客观性,则对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就不具有可信度,不能真实反映教学实际。对研究性教学活动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种不受主管因素影响,不受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干扰的真实客观评价。只有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研究性教学效果和质量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教学方法自身的缺陷,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课程性质不同,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些一级指标下可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保证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但过于详细和繁杂的考核指标必然会造成评价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工作效率,因此指标数和侧重点要合适。

(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提升。

农业工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要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其从被动地、机械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指標体系应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考核和教学实施评价。同时,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注重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三)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针对农业工程不同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要分配科学合理,需要详细和重点评价的环节,要尽量多设置下一级指标并分配相应考核分值。同时,对重点考核评价的方面,其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应更高。这样才能对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做出科学、合理、可信的评价。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并可依据上述内容适当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及其量化分数和权重。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具体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本表说明:

一是本评价方案采用百分制记分,设置4个一级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每一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单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照评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总体评价则根据总评价分数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二是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得分以各自的评价平均分计算。

三是学生学习中的物化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申请、获得专利、参赛获奖等。每一项根据级别、等级和相关性给出具体分值。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诊断和引导。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激励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灵活。引导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4)。

[2]熊作明,李卫星,冯立国.大学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6)。

[3]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周惠芬.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4]黄文艳.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15(2)。

[5]罗晓媛,李珊.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基本状况进行决策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随着信息的专业化、对象化,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我们所提供的报表信息是一个整体性信息,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报表使用者的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和报表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对于这一状况的解决办法在现阶段只能提供对象化和专业化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满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有用性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发展而来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但是如何进行具体的评价,准则当中只给出了相关的定性评价,而具体的定量评价往往是广大学者研究的关键。所谓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合理利用会计信息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方案,从而促进其进行合理的决策。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四方面的内容,其中可靠性的具体要素为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完整性、可验证性;相关性的具体要素为及时性、信息性质及披露程度、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理解性的具体要素为明晰性;可比性的具体要素为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

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鲍尔和布朗等为代表的会计先驱以创新原有会计研究方法,引用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计实证研究,他们以资本市场有效为假设条件,对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验证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是有用的,但是从鲍尔和布朗等人的研究结果来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不是很理想。在这一结论的影响下,西方会计学者逐渐形成了以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作为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trueblood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综合来看信息有用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定性分析。

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会计准则为约束条件,通过准则的规定界定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有用性相关要素的要求。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其中fasb和iasc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优先考虑相关性,而asb更加注重可靠性。在具体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组织都是围绕基本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作为约束条件详细规定各个账户的具体会计实务操作方法。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一般对会计信息是否符合相关质量特征进行评价,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情况。此外在判断会计信息质量时,还要注意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条约束性条件。《准则》中提出了八点要求,总结八点主要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点。但是只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20世纪80年代,对会计信息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逐渐在西方会计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2.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分析。

鲍尔和布朗关于检验盈利公告是否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这一实证研究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实证研究的开始,随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爱德华兹和贝尔,奥尔森(ohlson)建立的剩余收益模型通过评价企业的收益来告诉投资者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收益水平。我国进行实证研究的时间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展开研究,对于会计信息的定性研究,为企业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利用西方对于会计信息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实证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和监管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现有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评价。

从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评价的研究来看,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用准则约束的方法,通过准则的约束性条件来检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相关指标与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联,一般采用模糊评价法和模型评价实证分析。此外,分析结果的主要服务对象由笼统的“信息使用者”到现在的“保护投资人”和“股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1.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是满足信息使用者角度还是保护投资人的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的使用者需要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程度不同。例如债权人一般只对企业是否能够到期偿债感兴趣,债权人又可分为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他们对报表的要求信息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使信息使用者研究缺乏针对性,而投资人保护角度使很多其他使用者只研究报表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关系,往往忽略了其他权益人的决策。因此,一个全面并且具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才是广度适用的评价体系。

2.要求的假设条件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鲍尔和布朗所做的实证分析是以资本市场有效作为假设条件的,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一假设与市场是相背离的。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在进行实证评价过程中,都隐含了一个明显的假设条件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不需要检验的,默认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样的默认条件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只对那些会计信息具备或者接近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的公司适用,而对那些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关性、可靠性的公司就失去了意义。现实证明,无论什么假设条件都会对评价结果的适用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首先应该尽量考虑到假设条件本身的缺陷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到各使用者的要求,而完全通过一个模型就想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不同的会计信息评价指标。其次要尽量减少假设条件或者不设相关假设,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条件限制而影响评价结果。此外,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一定不能脱离重要性、成本效益等约束条件的限制,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为了应用的简便性和适用性,笔者认为,应把质量评价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企业内部整体模糊评价;第二层为外部监管评价;第三层要针对不同使用者的指标实证评价。

1.建立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

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企业各种要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判断一般很难通过几个简单指标的评价直接得到相关的结论,是需要对企业内部整体进行评价才能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程度加以预警。因此,建立对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内部评价要素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与沟通、行业环境状况。对企业整体的相关要素评价主要采用模糊评价,由于企业性质和所处行业不同,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整相关要素所占整体的比重。

2.形成外部监管评价指标。

外部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外部监管越严格,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越高;外部监管越宽松,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或重大舞弊行为的概率会越大。企业外部监管的评价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3.完善外部使用者的评价指标要素。

以企业整体模糊评价和外部监管评价为基础,外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定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短期债权人评价,一级评价指标为报表信息选择评价和财务指标分析,明细指标为报表信息选择评价下的流动资产构成及可靠性、流动负债构成与可靠性、企业债务履约情况、企业信用度评价、企业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指标分析下的短期流动比率、短期速动比率、当前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会计信息是企业对外报送的公开信息,是外部使用者对企业评价的基本信息。在信息观下,对相关会计信息的评价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影响,因此建立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外部监管评价指标和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指标为一体的会计信息整体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决策,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打下基础。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提出使得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有的高等教育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提出,可以使高等教育的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评价体系起到了改进教学的作用,客观反映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进步和成长。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教育是一项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的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失却了教育本身的功能,那么教育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学过程体现不出体育的健身功能,那么高校体育课的设置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高校的教学目标设定的问题,对于体育课没有进行一定的重视,造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式化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体质的增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一定好的作用。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虽然造成体育课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性都不能有效提高。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培养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而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将对改善体育课堂质量,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遵义师范学院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在没有一个制度约束的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的目的性缺乏一定的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走形式的情况,没有一定的教学着力点。而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必然将会影响到公共体育课堂的质量,不能满足一定的体育教学要求。通过构建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教学部门可以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考核和评价,才能了解体育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教学水平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体育教师自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跨越。

(二)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体育积极性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遵义师范学院在对体育课学生的上课情况的研究中表明,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仅仅注意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会忽视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接受情况。以前的观念从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这并不能充分科学地显示教学过程中的完整情况。只有用教学评价体系对老师和学生都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度,更好地提高他们体育课的学习质量。

(三)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对课堂教学实施科学管理。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无法做到对体育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教师的教学情况只有教学量的要求而对教学质量没有一定的要求,而使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将完善体育课堂的教学管理,为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高校的学生在年龄以及经历上有一定的成熟性,因此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反之则不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灵活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参与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决定学生是否喜爱体育课程,使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引导。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考察将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之一。

(二)公共体育课堂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丰富,因为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不同于中学的体育课程,只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体育技巧就行了。高校的体育课程需要使学生养成一定的体育习惯,培养一定的体育爱好,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使学生掌握一项感兴趣的运动。而且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重点突出教学特点鲜明。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也是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学效果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终要的评价内容,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直观的一种反映,也是作为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效果不仅反映在学生长期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上,也反映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良好课堂秩序上。不仅反映在对课堂内容的良好把握上,也反映在学生长期的体质指标的提升上。只有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投入了心力,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效果也是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之一。(四)公共体育课堂中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是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的负责任程度以及在课堂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学生的耐心引导等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人,关爱学生成长等,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因此,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也是进行体育课程的衡量内容之一。除此之外,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还应该注意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情况的反馈。遵义师范学院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者认为,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感受,让学生参与到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中来,是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必要环节。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涉及到现代化教学的很多方面。遵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运用了多元化的体育评价指标,为全面、综合地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评价作为一项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手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

作者:丁勇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贞奇.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教导刊,,7(中旬刊)。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摘要: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探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量表。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人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以新课程评价观为指导,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1.1发展性原则。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坚持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注重教学过程、强调参与与互动、提倡主体多元、关注个体差异等特征、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而不在于选择与判断对错。通过评价使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向新课程的要求靠拢,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并使之优化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导向性原则。

教学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学的调控性手段,起到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4]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体现现代教学观。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观;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活动、交往和情感体验,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引导教师自我反思,以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更优化。

1.3科学性原则。

1.4全面性原则。

1.5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本身总是处于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之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学的预设与最终的呈现形式往往是有区别的。教学又是有个性的,它深深地烙上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体现物理课程一般特征,又要鼓励教师的创新,提倡个性化教学。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封闭的,应具有开放性,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点的空间。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理论演绎法得出的。理论演绎法,即从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逐步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遵循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我们设计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本评价指标体系是在“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思想指导下建构的,强调以教师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和目标达成效果为评价的要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点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科知识(技能)目注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认知(方法)元素的渗透、人文(情感)脉络的呈现这三个维度。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是“教学效果”,即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和目标达成的效果。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技能的应用和教学调控的举措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教学整合”三方面的评价在本质上还是着眼于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是否学得自主、是否学会、是否会学。

教学特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学生参与学习状态的表现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为教师弘扬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多次实证研究,并就指标的独立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表明该评价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本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以教师本人为主,也可以是管理部门、同事、学生(甚至可以是家长)。如果需要对教学进行评比的话,为了避免指标的过细、过全对评价带来的束缚,仅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分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堂教学评价要素,采用微格反思的方式,课前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课后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量化标准,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之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不同类型课,如以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以物理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以知识复习为主要目的的复习课等,课堂要素略有差异,因而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性,可适当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2]《中国教育报》7月27日第2版。

[4]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0。

[5]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丁朝蓬,梁国立,tom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相关范文推荐
  • 12-06 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专业15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丰富的事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欲望。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它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出色,还在思想深度上有独特之处。
  • 12-06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学习。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
  • 12-06 小学两型环保倡议书(汇总20篇)
    环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环保总结范文,包括了对过去工作的回顾、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等内容。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在这美丽的
  • 12-06 社团招新面试自我介绍注意事项及技巧(通用21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机会,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我们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接下来是一些自我介绍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自我介绍中避
  • 12-06 最好的奖赏初中初一(专业21篇)
    一篇优秀作文能够让人产生共鸣,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创作欲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踏尽千百穷山恶水,终临绝巅,但见眼前高
  • 12-06 人物介绍上(通用21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文章摘录,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大家好,我是三班的李建一
  • 12-06 写第一次坐过山车范文(19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产生共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 12-06 积极七年级(汇总15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方式,创作优秀的作文需要用心去思考和琢磨。范文是一种写作的参考和借鉴,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在那年的一个冬
  • 12-06 我懂得了父爱(模板13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一定的创新和独特性,不能沿袭常规的思维方式。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这些范文在结构和逻辑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学习和借鉴。我的爸爸,一名初中教师
  • 12-06 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实施方案(精选21篇)
    活动方案是一个计划和执行的指导,可以使活动更加有条理和有序。通过阅读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策划思路和实施方法。四、活动目的:此次活动通过让广大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