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要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小学教案资源,供大家参考和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古诗词教案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萚:飘落的枯叶。女:同汝,你;此处指飘落的枯叶。漂:同飘,吹。
落叶啊落叶啊,秋风吹你落叶啊落叶啊,秋风飘你。
《诗经郑风萚兮》。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
《诗经小雅四月》。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杜牧。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小学古诗词教案
1.能读懂三首古诗,并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展开联想,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能正确书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古诗词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小学古诗词教案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课件。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小学古诗词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小学古诗词教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26.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2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3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小学古诗词教案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课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小学古诗词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67.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解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一个秋夜里,天快亮时,走出篱笆门,碰上一阵凉风,眼望北国河山,不禁感慨万千。将晓,快要天亮了。篱门,用竹条编织的门。迎凉,遇到一阵凉风。也有解为乘凉的,不妥,因为秋夜将晓,秋季天气转凉,不是乘凉之日。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宗光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69.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71.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72.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小学古诗词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小学古诗词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古诗词教案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2课时。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小学必背古诗词
1、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登鹳雀楼(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9、静夜诗(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1、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2、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5、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6、悯农(李绅)锄禾日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7、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8、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9、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0、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1、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2、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3、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6、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7、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8、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9、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2、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3、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4、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6、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7、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8、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9、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2、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3、枫桥夜泊(张志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4、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5、寒食(韩羽)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6、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8、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9、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0、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1、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53、山和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4、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5、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6、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7、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8、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0、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琨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6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4、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5、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6、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7、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9、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1、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池傍桑阴学种瓜。
72、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3、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74、题林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5、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6、题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7、石灰吟(于谦)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8、竹石(郑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9、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8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8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伟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青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3、水调节器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5、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6、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8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8、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89、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过留声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0、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91、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2、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会笑谈中。
93、清平乐(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9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96、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有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97、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
98、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99、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00、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1、卜算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外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小学必背古诗词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小学必背古诗词
1、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8、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9、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9、《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5、胡令《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4、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5、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8、《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9、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1、龚自《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62、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3、叶绍《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4、翁卷《乡村四月》: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5、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6、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67、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8、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0、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诗词》教案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一、导入。
二、自学生字(检查)。
1、正确地读生词,分辨多音字的读音。
形近字辨析组词。
难写字分析。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
听写过关。
3、师生共同解决。。
三、学习《牧童》。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草铺、横野、笛弄、卧。
3、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学习《舟过安仁》。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乘船路过安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一叶、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学习《清平乐.村居》。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别,再理解诗题。(1.词有词牌名,而古诗没有。2.词每句字数不一样,也叫长短句,古诗每句字数一样。“村居”是诗题,意思是农村的人家)。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相媚好,最喜,亡赖。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踊跃发言)。
2.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我趁机说:“别着急,再听老师读一遍,并把节奏画出来。”
3.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甚至吹笛子、画一幅原野图等,非常有趣。
讲《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时,同学们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