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归园田居其三的语文教案(实用22篇)

归园田居其三的语文教案(实用22篇)

时间:2023-12-14 09:14:39 作者:XY字客归园田居其三的语文教案(实用22篇)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进行。以下是一些建议性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1、【激发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作品。请大家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

2、【拓展补充】提到陶渊明,我首先想到的是苏东坡。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多领域,选出十二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和陶渊明有什么关系呢?陶渊明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岛,随身携带的只有陶渊明的诗集。陶渊明的109首诗,苏东坡一一唱和并汇编成《和陶集》。平心而论,陶渊明为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并不多——薄薄的一本诗集、一百多首诗和几篇散文。陶渊明是一个生前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文学家,在他去世数百年之后,苏轼等人为首发现了这座默默无声的文化高峰和它的真正价值。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可以没有陶渊明的作品,但不能陶渊明式的人物,不能缺少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生活。

二、初步感知。

(一)反复诵读。

1、自由诵读,解决字音。

2、点名朗读,纠正字音。

3、全班齐读,读准读齐。

(二)背景介绍。

我们刚才提到了苏轼,相对于苏轼而言,陶渊明的生平真是太简单,简单得有些单调,耕田似乎是他唯一的事业。而在这种简单中又蕴含着丰富。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1)第一次:二十九岁,“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晋书》)。

(2)第二次:三十五六岁,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3)第三次:四十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

(4)第四次:四十一岁,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八十多天后不辞而别了。

【小结】人到中年,几番“学仕”失败,他才看透了。不单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他自己。在精神上经过一番交战之后,他得出结论:做官的痛苦,比挨俄的痛苦还厉害。既然自己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不要同流合污。

(三)再次齐读。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注释。

1、圈点勾画。

2、补充强调。

(1)尘网(补充):尘世的罗网。

(2)三十年(强调):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为十三年。

(3)守拙(补充):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老子·十八章》“智慧出,有大伪。”(智巧出现,将有大的欺诈)。

(4)罗(补充):排列。

(5)依依(补充):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

(6)虚室(个人观点):内心。语本《庄子·人世间》:“虚室生白。”室,比喻心;白,指日光所照。虚室生白,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3、明确字形。

(二)品评交流。

1、请你就诗的题目“归园田居”设计一个问题。

【示例】(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2、陶渊明是如何写官场的?

【明确】写官场,用的是“尘网”、“羁”、“池”、“尘杂”、“樊笼”等否定性的词,且用“误落”、“久在”这些厌恶性的词描写自己断断续续十三年的官场生活。

参考:对“网”这一意象的品评。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只用一个字就写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无处不在的压抑、苦闷、彷徨、困惑、苦痛、无助和挣扎以及挣扎无果后的无奈与失落。

【激疑】《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误落”为“误入”,你觉得哪一个好?

参考:“误落”强调糊里糊涂地坠入其中,自己做官是出于无奈;“误入”强调本是有所期待而为之,几经奋斗之后发现了人生的荒谬。

3、陶渊明是如何写田园的?

【明确】写田园,用的是“旧林”、“故渊”、“自然”这类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更有“爱”、“恋”、“思”、“返”这样表达强烈依恋情感的词。

4、试题演练。

(1)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请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加以赏析。

【明确】桃红李白,榆青柳碧,不着一色彩语而满眼春色!

(2)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癯而实腴”,请结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句诗加以赏析。

【明确】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纯乎白描的写景中给我们以安详宁静的感觉,他写的是景,却让我们想到生活,悠然令人神往。有人说,诗人能从生活中发现常人在天堂里也难以发现的美感。

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1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__,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____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陶渊明。

为何而归厌恶官场(尘网、樊笼)——比喻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喜爱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村庄、炊烟)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归园田居高二语文教案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__“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批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课时。

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1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__,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____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陶渊明。

为何而归厌恶官场(尘网、樊笼)——比喻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喜爱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村庄、炊烟)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

(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将其改写成更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七年级语文教案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3.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

(二)能力培养目标。

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的主旨,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分组讨论法3.点拨法4.自主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明确: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同学能背出来吗?(学生齐背)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我们还学过他的很多诗,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师生一起背诵),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再来感受一下他的田园情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学生朗读,再听朗读录音(正音)。

2.学生齐读。

(四)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提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简朴幽雅。

榆柳桃李。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二、整体感知。

带学生朗读诗文。

三、诗歌译文(上课时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读诗文(以问题为主展开教学)。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朗诵诗文。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六、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高二语文教案

生:我会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放松身心,享受清净。

生:如果我是那个千万富翁,我要到郊外买个农庄,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再也不想回到尔虞我诈的商场了。

生:我想去一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把烦恼统统抛到脑后。

全体:陶渊明。

师: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诗《归田园居》其三,更进一步认识这位诗人,并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怎样读诗和怎样做人的启示。

二、初读诗歌。

师:《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5首,课本选了其三。因为其一对其三是很好的注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两首诗,当然其三是重点当中的重点,要求当堂能背诵和默写。余下三首请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和赏析。

生:___。

师:好!我们请___来朗读,其余同学拿起笔,洗耳恭听!

学生范读。

师:非常不错!朗读水准让老师为你折服,看来同学们的选择是错不了的,现在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别输给___哦!请说出你找到的相关诗句。

生: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还有补充吗?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几句写的是田园的物质生活和环境。

师:说的很好,别的句子还有吗?

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句也写到了田园生活的环境。

生: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诗的味道,体会一下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吧!

学生齐声朗读。

生:远处的村庄很昏暗看不清,有一缕烟从村庄中升起。

师:那“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炊烟很轻柔、舒缓的样子。

生:是不是作者并不觉得累,反而很轻松尽兴,有些玩而忘归呢?

师:有道理!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带”读出作者内心的这种感受,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诗歌,读出它的情味来!

学生齐声朗读。

师:好极了!读得非常棒,那么同学们感觉到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

生:作者说:“晨光里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生活是需要劳动的、辛苦的、不过也是充实和悠闲自在的。

生:田园生活应该是很好的,因为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生:田园生活还是很美的,自然风光非常幽美,有榆树、柳树、桃树、梨树,在房前房后。

师:很优美?请问是幽美,还是优美?

生:我认为应该是幽美,因为那里不仅美,而且幽静。作者提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没有官场的嘈杂,感觉非常悠闲,非常清净。

师:的确!正如《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

生:无案牍之劳形。

生:老师,我觉得不见得很幽静,不是还有狗吠和鸡叫吗?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村庄里不可能没有狗和鸡。狗吠和鸡叫应该是一件很正常得事情。

生:我想作者可能是想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来衬托环境得安静。

师:说得很有道理,正所谓“以动衬静,静更静”。如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如此这般。

生:我还有补充,这句诗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很相似,给人感觉非常和谐。

生:诗人的内心也是平静的,否则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

生:诗人是喜欢这种生活的,他的内心是高兴的、愉快的。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诗中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而且“久在樊笼里”这一句,我觉得从中还可以看出作者是很轻松的、悠闲的,离开官场后,陶渊明如释重负。

生:我认为诗人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他说:“衣湿不足惜,但是愿无违”,衣服弄湿了也不值得可惜,诗人的愿望没有违背,换成一般的农夫,肯定会不高兴的。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少无适俗,性本爱丘山”作者本来就喜欢丘山,所以在田园生活、劳动,他是愉快的。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作者的内心是自由的。因为他做官的时候,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现在他可以种种豆子,除除草,业余写诗歌,做自己想做的事,很自由自在。

师:可以这样说,我们从作者的描绘中看出了宁静、自由、充实、愉快和欢喜。那么,现实的归隐生活亦如此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自传,它真实记录了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三、深读诗歌:

学生齐读《五柳先生传》。

师:现实生活和诗歌中的生活有着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反差。请同学们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生:《王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生活很贫困,常常吃不饱,家徒四壁,根本没有什么方宅草屋。

生:陶渊明温饱都难以保证。

生:他们的心情都很好,《王柳先生传》中的他写诗消遣,《归田园居》就是让他用来消遣的。

师:自我消遣,打发时光?

生:他是文人,当然喜欢写诗歌,还可以打发时间。

生:《王柳先生传》说写诗是透露自己的志趣。

生:我想他们的心境是相同的,刚才老师说诗中陶渊明的内心是平静的,《王柳先生传》中又说自己是坦然的,所以我认为两者的心境是相同的。

师:想知道原因的同学,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一起读一读他的仕途经历和《归田园居》一、三。

学生齐声诵读。

师:现在你们看出所以然来了吗?

生:是不是这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认为做官就像在牢笼中,他一点不喜欢做官,自然就不会去留恋了。

生:还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说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这就说明他本来不恋官,从资料上看,陶渊明做官是不快乐的,所以他才会辞官,因此他也就不会留恋官场了。

生:被羁绊的鸟留恋原来的林子,池中的鱼思念原来的池水。

生:在自然中。

生:在丘山中。

生:但使愿无违。

师:对!“愿”指的是爱丘山,返自然。“违”就是那一段令人失望,令人不快,令人身心俱疲的岁月。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道出了诗人的心声。理解了以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诗歌。

学生齐读。

生:我猜这是表达诗人的一种向往吧!

生:我从《五柳先生传中》感到陶渊明虽然贫穷但他是很洒脱的,所以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他的理想,所以他把田园生活写的那么好!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课件展示小结:

生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不会逢迎世俗,进入令人失望的官场违背了他的本意,是误入尘网,是被困樊笼。回归田园才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顿不堪,诗人也心满意得、无比欣慰。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其宁静丰足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更是诗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体现。

生七嘴八舌:归是回归、归隐,回到本来的出发点。居是居住、生活、定居的决心。

师:由此,我们知道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批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4、归去如何(愿无为)。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

(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将其改写成更散文。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带学生朗读诗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兴:起 秽:田间杂草 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 长:茂盛 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相关范文推荐
  • 12-14 二手别墅买卖合同版(汇总22篇)
    买卖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也反映了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如果你对买卖问题有任何疑问或困惑,下面的资料可能对你有所启示。*方(债权人)。地址:________邮
  • 12-14 灯具采购合同简单(优质18篇)
    采购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等环节。部分范文还提供了对采购过程中遇到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合同编号:签订地点:发包方:(
  • 12-14 感恩心存感恩范文(18篇)
    感恩是一种态度,它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感恩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有人说
  • 12-14 k五年级想象(通用23篇)
    作文是一种表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优秀作文更是能展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思考深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
  • 12-14 中央政府采购合同(汇总21篇)
    良好的采购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可靠性。请看下方的采购案例分析,它们展示了采购决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01采购合同要素:一
  • 12-14 万科商品房买卖合同大全(13篇)
    在买卖过程中,双方应该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在买卖活动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维和警惕,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出卖人:买受人:合
  • 12-14 城中村的房屋租赁合同(专业19篇)
    租赁合同是租房时必须签订的一份法律文件,它规定了租户和房东之间的权益和义务。接下来是一些租赁合同的实际案例,供大家了解最常见的租赁合同模板。甲、乙双方就房屋租赁
  • 12-14 销售员工转正申请述职报告范文(22篇)
    这是一个让领导和同事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机会,通过详实的报告内容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付出。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阅读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范文,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吧。
  • 12-14 魔方公寓租赁合同(优质19篇)
    租赁合同中应包含租赁物品的详细描述、租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和合同终止条件等重要条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租赁合同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出租方(甲方):承租方
  • 12-14 大学校园拔河比赛策划方案(精选17篇)
    策划方案是一个系统规划和安排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策划方案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为加强同学间的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