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数学课感受(优质17篇)

数学课感受(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9 23:27:10 作者:FS文字使者数学课感受(优质17篇)

通过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你对写作感到困惑或者找不到灵感,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感受范文

为了更加深入的学习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2022年5月7日,我们名师工作室在范东东老师的带领下一起通过线上教育论坛学习了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讲座。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史教授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史教授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数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优选数学教学工作个人感受

因此在工作中,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更不敢敷衍了事。一有空闲,就认真地备课,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了解的资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同时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下面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中我不仅教备材、教法,更要备学生。特别是我所接手的两个班是差别非常大的班级。一班的学生特别乖巧,上课基本不会操心学生会捣蛋,一整堂课下来,学生都非常安静地听你讲,大部分都不愿意发言,这既与学生的性格有关,也可能与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有关。而在五班,我每一节课都非常吃力,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创造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我永远不能预料到下一秒,这个学生又会干出什么事情,或说出什么话来。但恰恰相反,我非常喜欢在五班上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创造,往往能够带给我的灵感,所以,每上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这样,也避免了在教学中乏味。所以,备课中要备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请教与交流。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三、提高技能机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我要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同时也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注意精讲精练,也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四、完善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课后辅导。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我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六、推进素质教育。

为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想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使自己早一日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新课标数学学习心得感受

趁着假期,静下心来研读了4月22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

《20__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__版课程标准和20__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比前两个版本的课标:

一、关于变化:

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新课标还提出了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核心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具体表现在:

一、新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新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新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指导性。

20__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并且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以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继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还原数学本色,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要求,主要教育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国防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等。我们按照“筛选定位、分类按序、切实可行”的原则去实施教育,正如李铁映同志所指出的:“历史和国情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蕴含着不同的认识层次,在进行这一教育时,应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正确指导方针。

《纲要》强调:“特别是发挥好课堂教学渠道的作用”,这是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多有直接或蕴含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些学科又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思想品德课就有着直接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为此,我们将每册含有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课文加以提炼,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加以体现,“潺潺流水”就自然地润进了学生的心田。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课文中本身就溶铸着爱国主义内容,同样可以提炼组合。还有数学等学科,亦可将课文中显性的和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强调挖掘。?就是班队活动,我们在“总体方案”中亦按“引知、激情、促行“,确定了“教育总目标”和年级“具体目标和内容”。因此,我们在教育实验前,要求各学科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的统筹下,发挥各科优势,拟定本学科的专项教育活动方案,并按确定的内容进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还注意积累和总结。

2.确定课外活动内容。

课外活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每学期确定主题内容,并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内容的确定,有抽象性的大主题和在其前提下的阶段性、具体性、层次性的教育内容。从大主题线索来讲,主要对学生进行“三史一志”的认识和教育,即认识祖国的耻辱史、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学生树立志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教育学生展望未来,为了心中的祖国,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作贡献。在实施教育时,我们又确定了每学期的主题教育内容,如“难忘的耻辱史”、“我心中的祖国”、“党在我心中”、“武汉革命史迹我知道”、“为我中华洒热血的英烈们”、“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我知道”、“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接过革命火炬,誓做跨世纪接班人”等。当然,在具体活动时,又考虑到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年龄和认识差距,不搞一刀切,再接年段确定具体内容,如开展“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教育活动,低段为“学校变化”,中段为“家乡变化”,高段为“社国变化”。再如外出“春游”“秋游”,我们也确定了由近及远的具体内容,规定每年段的瞻仰点、参考点、联系点和踏青点、考察点、实践点。随年段渐升渐进换点,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能对家乡的主要革命遗址、名胜古迹、厂矿建筑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中受到教育。

二、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引知、激情、促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活动的过程,亦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而且其效果往往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同时,规范化的活动过程,能促使老师、学生在较长准备过程中,皆重视,皆参入,皆受益。

1.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年段学生特点。

如前所述,一至六年级学生各方面是有差异的,其活动过程亦应不同。一是规定由近及远的活动范围;二是设计由易到难的活动形式;三是明确由浅入深的认识范畴。如“祖国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活动,低段重在集体方面,主要使低段学生在了解班级、年级、学校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学习、生活、成长离不开集体的道理,教育他们“心中有集体”;中段重在家乡方面,主要让中段学生在调查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和查找水果湖、武汉市有关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教育他们“心中有家乡”;高段重在祖国方面,主要让学生在搜集祖国有关基本知识和伟大成就的过程中,?认识祖国的伟大的发展,?教育他们“心中有祖国”。当然,在具体比赛时,采取的比赛形式也是不同的。

2.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指导者的实情。

众所周知,开每项活动,离不开具体指导者--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又由于诸因素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全面了解、掌握本年段教育活动中的有关资料,也就无法指导本班教育活动,这样也就达不利我们所设计的活动目的。为使教育活动中途不受阻,也能更好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协助,我们在设计活动过程时,一是明确活动主题、内容、要求;二是提供活动资料,指导活动方法,我们编印有关资料,发给指导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

3.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活动步骤的渐进性。

每项活动的终端亮相(即大型集中性活动),只是活动过程的最终检验,其实最佳效果体现在每一活动步骤之中。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即在“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上下功夫。如“武汉革命史迹我知道”的活动,就分为“拍照展览”、“外出瞻仰”、“搜集资料”、“分班演讲”、“集中竞赛”这五个步骤。这些渐进性的活动过程,无疑促进着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

三、多样变换活动形式。

依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发展到较概括的、抽象的理性认识。这一认识发展是在主体和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下,经过同化、适应而进行的。我们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形式对于转化、发展学生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空洞的说教,学生感到乏味;单一的'活动形式,学生感到疲倦;只有多样的活动形式,才能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教育活动的延伸。因此,我们多样变换活动形式,让学生产生新感受,并乐意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接受认识和教育。

当然,活动形式的变换,要依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条件而定。除学科有机渗透外,课外教育活动形式更要不断求新、求实。我们常变换的活动形式有:讲故事、演唱歌曲、阅读书籍、看电影电视、影评视评、参观访问、征文和知识竞赛、请革命老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瞻仰祭扫烈士墓、新闻发布会、现场技能表演、设计小报、军训远足等,这些活动形式在某一主题教育中,不是单一采取的,而且兼而有之。如“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知识竞赛中,我们将观、说、写、画、剪、塑、演、唱等形式融于一体,从中也培养检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每年寒、暑假,在学生中开展“童年留下的足迹”的摄影、调查活动,特别是实施的可视、可听、可思的“团路电视工程”,动脑、动手、显示才能的“星光工程”,定点、定时、定人进行军训的“绿装工程”,更具有特色,活动形式的教育功能更突出。

四、切实强化活动效果。

系列活动的开展,无疑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但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会导致一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误解,即是“软性的”,由此变成“阵热症”,不愿投入过多精力,不必经常去抓,更不去考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整体延续等问题。“一阵子”过后便是“降温歇气”,本来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效果,由于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果是“前功尽弃”。因此,强化活动效果,不可忽视。

1.克服“一阵子”的思想,注重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虽然是小学生,但他们却是我国跨世纪的接班人,对小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推进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站在这一高度去认识,才能克服“一阵子”的思想,自觉担负教育的责任,对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为此,我校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制约下,按学期、按中心、按要求,定点定时定人,按年段循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并检查、记载、指导、总结,不断创设教育氛围,促使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巩固、持续和发展。现在基本形成了年段定向教育和学校循环教育的路子。这一点在“总体教育方案”和“现实教育活动”中都有体现。

2.弄清活动的内外联系,认识活动的整体性。

一项教育主题活动的展开,学生受益并非限于主题活动内容的范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整体效应。如“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我知道”的竞赛活动,教育的本身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歌、国都,激发热爱情感,而且在开展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还孕育着其他教育和培养因素:集体主义、协作友爱、积极进娶自强自豪和认识辨别、表达表现等。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活动效果。现在,各班还在学校统一活动结束后,依据活动内容、场面、名次,自行再次组织评论、谈感受、写作文活动,特别是这些系列活动为他们写作文提供了素材,“有话”可写了,自然受到师生的欢迎。因此,弄清了活动的内外联系,就能认识活动效应的整体性,就能变过去那种“我要你搞活动”为现在的“自觉要求搞活动”,变过去主题活动结束“歇口气”为现在的“再发挥”“再活动”,自然强化了教育活动效果。

3.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体现活动内容的真实性。

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多元化环境之中,受其“正负”影响是难免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采取过去那种“一切都好”的单一的思维模式,顾此失彼地处理教育内容,既要坚持积极正面的教育,又要根据实情诱导认识。如在“发展史”教育中,我们既以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又要以国情中的“人口问题”、“耕地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问题”等唤起学生的“忧思感”,以便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并从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真正地诱导学生接受认识和教育,促使学生从社会上接受的“负效应”的困惑中,重新形成新的认识,并自然产生树立志向的内驱力。

对数学感受的作文

今天中午,数学朱老师让我们做一张小学生数学报。

做着做着,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一个等腰梯形的下底和腰一样长,上底是下底的3倍,如果将下底延长6厘米,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厘米?下底是多少厘米?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看了题目之后,我便冥思苦想,可却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我想打退堂鼓去请教老师。突然我的耳边又回荡起爸爸那严厉的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道题也是这样,你不会,你就读上一百遍,心中的结也自然而然的解开了。同样的一道题,但别人告诉你十次答案,也比不上你自己精确的算出来。”于是我打消了放弃的念头,拿起笔在演草本上画了起来。

“万岁!我做出来了吔!”我在心里欢呼。被写的密密麻麻的演草本上留下了这道题的演算过程。

首先通过条件知道等腰梯形的上底有3段,而下底的长度却只有这样的一段。好,把这放在一边先不看,然后又通过如果将下底延长6厘米就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知这时等腰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长度相等,哦,增加的6厘米就等于增加了两段数,那么等腰梯形的下底就是6÷(3-1)=3(厘米)哈哈!剩下的就容易了!既然下底是3厘米了,那么上底不就是3×3=9(厘米)了吗?周长就是9+3+3+3=18(厘米)了。咦!这不是差倍问题吗?!

做完了知道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更加深深的牢记在我的心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摘要: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应该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历;感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应该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数,我在周末布置了一项作业:数一千粒米,有老师认为这没有数学价值,我让学生数这一千粒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一亿有多大做准备和铺垫,二是看看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完成这项作业,后一个目的是我更为注重的。

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好奇也很积极,周一很多学生把用袋子装着的自己数好的米带到了课堂,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自己的米粒要和我分享,我趁机问他们是怎么数这一千粒米的,学生纷纷告诉我他们数的方法和过程,有一粒一粒地数的,但大多数学生都在不断地调整,之后就有三粒三粒数,最后更多的是五粒五粒地数,我问是从1数到1000吗?学生都否定了这种数法,说后面的数太难数了,基本上都是一百一百地数,有的是数成10堆(很明确10个一百是一千),有的是边数边画正字(统计意识就出来了),也有数到300粒就不愿再那样数下去的,她巴拉了和刚才300粒差不多的两堆又多了一些,(学生把倍数关系也应用上了,并且用得还很准确)。

通过这项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在操作当中自然地用上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学数学我们并不是只是教会学生做题,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看看学生把这一数学活动过程写成的数学日记吧!

学生数学日记:数一千粒米。

今天漆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回家你们都要数一千粒米。”我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数一千粒米?用来吃吗?数学作业?”只好带着疑问回到家。

我倒出一堆米在餐桌上,就用手一粒一粒数起来,数到100粒米,我已经被折腾得手臂酸痛了,这样数既难记又会把米粘到手上,可不可以用东西拨呢?我拿起牙签拨起来。五、十……这下速度快多了,每拨到一百粒米,我就堆成一堆,这样不仅快,还很方便。一百、二百……到一千了!我十分激动,我以为一千粒米有很多,但是在杯子里却只有一点点。可我还想知道我一餐要吃多少粒米,我们一家两餐吃三量杯米,我把一千粒米倒在量杯里,估计一下,我一餐要吃大约四千粒米呢!

有了数一千粒米的经历,学生对大数有了一定的感受,但是对于非常大的数如“一亿有多大”如何让学生来体会呢?在课堂上我收集学生数的一千粒米,让学生猜想,当场称量、计算,学生对一亿的认识感受很深。

学生日记:一亿有多大。

最近我们在学大数的认识,虽然经过学习我们对大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一亿的概念我们依然不清楚。于是漆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一节课,名叫“一亿有多大”。上了课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粒米有多大?在生活中米可称得上是最小的东西,我们数了一千粒米很少,老师先收集了十个同学手中的一千粒米,共一万粒米,捧在手里说:“一万粒米有我的手捧起来一样多,那么一亿粒米有多少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之后老师用电脑上的计算器和同学们一起算了算,这才揭开了“真相”,一亿粒米用家用的米袋子可以装一百多袋,放在教室里要占用半个教室那么大,同学们非常惊讶。老师又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全国13亿人口每人浪费一粒米,那么13亿粒米够一家3口吃多久呢?教室里有了嗡嗡的响声,又通过一番计算,结果是:“13亿粒米够一家3口吃一辈子”,一粒米是人们经常忽略的东西,但同样是这一粒米却可以创造奇迹,我一定要珍惜粮食。

一亿有多大?让我们感受太深了。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基础知识,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运用数学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总结经验和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

参考文献:

数学心得体会和感受

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一门冷静而枯燥的学科,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数学却是一门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学科。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独特之处,也收获了许多数学带给我的感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数学的心得体会和感受。

首先,数学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要求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清晰,步骤准确。通过解决一道道数学题,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要进行合理的演绎和推理,这促使我学会思维的分类和组织,提高了我的逻辑思考能力。这不仅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数学教会了我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数学问题往往需要耐心的分析和推理,有时甚至需要多次尝试和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当我面对一个困难的数学题目时,我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去思考和尝试。无论是多么艰难和繁琐的问题,我都会耐心细致地去解决。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也培养了我在其他方面不退缩的毅力和勇气。

另外,数学带给我了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享受。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理科学科,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美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像是创作一幅美丽的画作,一步一步地推理和演绎,每一个推理的环节都像是画面中的一笔,直到最终得出答案,就像是画面中的作品完美呈现。每一次解答问题的过程都充满了创造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让我享受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和审美的享受。

此外,数学也教会了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经常与同学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多个人的智慧和灵感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与同学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相互协作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在我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数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生活态度。通过数学的学习,我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享受,也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数学不仅让我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丰富了我的智慧和人生阅历。因此,我相信数学将继续在我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我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感受。

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感受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吧!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感受

现在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是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流行,难道我们只是在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笔者就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问题一:流于形式。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压”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四: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五: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六: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学生活动时,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问题七: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每节课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教师来说,要体现自己解惑的水平,关键是你敢不敢暴露学生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八:考试成绩会怎样?

众所周知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是成绩,这也难怪,现在中考与高考要得是学生的分数。而多数学校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还是看老师的教学成绩。所以很多老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还是搞盯、盘、补。实施新课改以后学生的成绩怎么样?还有待于时间去检验!

问题九:不能过分地夸大学生的能力。

现在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的试题越难越好,越灵活越好!某实验中学的一份月考试卷的最后一题,不要说学生做,老师做都非常吃力,这样的试题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新课标背景下的试题怎么去命题?这有待于我们去探讨研究。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数学培训感受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我参加了一次数学培训班的学习,这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体会。在此,我将分享我在数学培训中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专注力与时间管理(250字)。

参加数学培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专注力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在培训班上,老师会给我们规定时间完成一套习题,时间通常很紧张。因此,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学会了避免分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使得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另外,时间管理也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在培训班中,老师给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我们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我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提高学习效率,这个方法在我日后的学习中也派上了很大的用处。

第三段:合作与交流(250字)。

数学培训班的学习环境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通过与同学合作,我学会了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互相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另外,在课后,我也常常与同学一起讨论习题和思路。与同学的交流不仅帮助我理解更深,也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相信合作与交流是提高数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段:坚持与反思(250字)。

数学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及时反思。在数学培训班的学习中,我需要每天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需要我保持长期的坚持和毅力。只有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量,才能够向前推进。另外,在每一次的练习之后,我也会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找出问题所在,再次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反馈,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第五段:收获与展望(300字)。

通过参加数学培训班的学习,我不仅在数学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我明白了合理安排时间和保持专注的重要性,学会了与同学合作交流,也懂得了坚持和及时反思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未来学习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也明白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磨砺和练习。因此,我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总结:本文从专注力与时间管理、合作与交流、坚持与反思等方面分享了在数学培训中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这次数学培训不仅让我掌握了更多的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相信这些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保持专注、与同学交流合作、坚持反思,不断提高数学水平,发挥数学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课听课心得感受

xx年2月27日在省庄镇中心小学我们观摩了小学数学3节优质课,听课后感觉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很多。第一节课是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的李海华老师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李老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引导到位,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第二节课是东关小学的张浩老师的《认识比例》,张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课堂教学灵活,让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第三节课是迎胜小学的谷雷老师的《认识小数》,谷老师教法灵活,把小数的认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位老师的教学让我学到了很多,对我以后的教学帮助很大,我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还很多。

首先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加强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既能做到简洁干脆,又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总之,此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制作、剪、折、画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发展思维。

教学内容:对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识别、辨析、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其动态效果,动手对折、制作等实践活动,认识“对称”。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并能指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用具:青蛙、蝴蝶、蜻蜓的对称图形,课件,实物展台。

学具:彩纸若干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老师把对称的青蛙、蜻蜓、蝴蝶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形状,比较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怎么样。

组织学生讨论、对折,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象这样将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现象叫对称。

板书课题:对称。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称。

1.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方案。

师:刚才这些图形都是老师剪的,你们会剪吗?怎样才能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呢?

生1:我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然后把它剪下来。

生2:你怎么知道画出的一定是一个对称图形呢?我认为应该先对折,然后再画。

生3:我认为把纸对折后,画的时候不能把图形全部画出来,而是只画图形的一半。

生4:我看把纸对折,不用画,直接剪。只要先对折了,我随便怎么剪都可以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急于肯定,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哪种方法最好?最后选中最佳方案。

2.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边剪边展示成果。

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师让他们自由地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3.明确对称轴的含义,并会找对称轴。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剪的,师强调先对折,并指对折线让学生取名称。

[1][2]。

听数学课感受与心得体会

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运用。目标是让孩子们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为: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测量之前,认识测量工具是前提。课本中介绍了卷尺、测绳、标杆等常见的测量工具,都是孩子们熟悉的,所以,大家都很有亲切感。尤其对测量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的测量方法,书上有说明,更有图片参考,为孩子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依据。孩子们在操场上实际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时,都能按照测量步骤,利用标杆并根据“在操场上确定两点,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量出两点间的距离”进行正确测量。我与孩子们也总结了标杆测定直线的方法,本质上是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用工具测量。我想,孩子们经过测量,有这样的感悟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步测与目测,都不是最精确的测量方法,却是最常见和最便捷的测量方法。

步测是以“步”代替测量工具,课本上介绍的是用平均步长乘所走的步数推算出一段实际距离的方法。一味地纸上谈兵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带领孩子们亲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所以,我和孩子们在50米地跑道上进行了实际测量,考虑每个孩子的步长都是不一样的,为了减少误差,我让孩子们在自然状态下行走,并走三个来回,然后及时将每次走的步数记录下来。在各组汇报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数据虽然都有差异,但很接近,这说明大家都在认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目测,是通过观察估计两点间的距离。其实,我们在不经意间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只是从没有深刻体验过其价值。今天,我就要带领孩子们感受整个过程,体验目测的方法。孩子们虽然有目测的经验,但那都不是规范的,所以我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给定孩子们一个标准,通过练习来目测相距10米、20米、30米……远的人或物体的大小。当然,学校里没有固定的树木,只能用标杆代替了,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的目测,大家还是兴趣盎然地完成了任务。

今天在室外上了数学课“实际测量”,有活动,有数据,有体验,更有价值!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感受范文

近期在学习《20__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的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

一、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__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

20__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给了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教学时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以上是我对20__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步解读,与20__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更加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要让学生每节课有战胜问题的胜利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工作上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培育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小学数学听课感受与心得体会

20xx年3月12日,星期四,我们到塔城市五校观摩了严聪颖,吴建红和戴姣华三位老师的3节小学数学“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展示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此,谈一谈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在这3节课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严聪颖老师讲的数学广角—搭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几种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找出了五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并会用简单的符合或数字代替,一目了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这3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如:你有想说的吗?把你找到的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可以吗?……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玩”,愉快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主要学习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主要学习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效果。

又如戴姣华老师讲的“百分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价值,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作文:上数学课的感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作文:上数学课的感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当我想起上数学课时的情景,不禁之间便开始锤手抓头怅恨久之。

想起今天在办公室看见副班长所请教的问题,又想起了那本画满xx的练习本,心情复杂所感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句叹息,到此我已想通了。自行车已经是修好了,我骑着它直奔家去。

学生作文:上数学课的感受

每当我想起上数学课时的情景,不禁之间便开始锤手抓头怅恨久之。

想起今天在办公室看见副班长所请教的问题,又想起了那本画满练习本,心情复杂所感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句叹息,到此我已想通了。自行车已经是修好了,我骑着它直奔家去。

相关范文推荐
  • 12-19 风险管理年度工作报告(通用17篇)
    通过写工作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的空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工作报告,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为配合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的执行
  • 12-19 军训时的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军人职业素养和军队纪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归纳和总结,也是对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一种贡献。军训心得体会范文四:军训期间,我感受到了师长的关怀和同学的支
  • 12-19 自行协议书大全(19篇)
    签署合同协议是一种明智之举,它能够提供法律保障,避免可能的争议和纠纷。合同协议的范文可以参考其中的用词、句式和结构,以提升合同协议的质量。本人:,身份证号码:
  • 12-19 幼儿园心得体会示本(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自身经历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对所遭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我想我们需要记录一下
  • 12-19 飞扬的青春演讲稿三分钟(汇总18篇)
    在三分钟内,我们可以读完几页书、跳绳几十下,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一生的决策。我们来看一些精选的三分钟演讲片段,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
  • 12-19 防火灾建议书(优秀16篇)
    意见建议是对某个问题或事物提出的建议和看法,目的是为了改善或优化现状,以下是一些意见建议的范例,供您参考。根据分析,我建议我们应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 12-19 财务部工作总结及计划(精选18篇)
    财务工作总结是在财务工作的一段时间内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规避风险,我觉得我们需要写一份财务工作总结了吧。下
  • 12-19 聘任工作心得体会(热门13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挑战而做的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
  • 12-19 茅盾文章读后感大全(14篇)
    每个人的读后感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读后感的魅力所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灵感。
  • 12-19 致广播员的广播稿(热门23篇)
    广播稿的撰写需要注重整体结构的安排,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里有一些关于不同话题的广播稿范文,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亲爱的家长:。不知道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