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幼儿早期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时间:2023-12-20 09:56:04 作者:灵魂曲幼儿早期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总结有助于我们从细微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你写作的灵感和创意。

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我一向觉得孩子应当在简便的环境中成长,享受她无忧无虑的童年。玩,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认为的教育方式,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她们获得无尽的乐趣,还能够学到各种知识,经过游戏还能够让她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

我不看重她此刻能学多少文化知识,我们平常关注的是她的身心健康,让她懂得自尊、自强、自立,我期望我的孩子能做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宽容团结的孩子。平时期望她能多参加团体活动,能和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从平时的沟通和交往中来加强她的社会交往本事、心理承受本事以及处理事情的应变本事。能及时告诉教师自我的需求,在课间能大胆的发言。我觉得此刻是孩子性格构成的关键时期,融入团体对她完整性格的构成是很有帮忙的。

在家里,我们会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平常也把她当作朋友一样来沟通,不会拘束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来教育她,而是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其实我们就是她的参照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她产生影响,所以在要求她的同时我们要严格地要求自我。

在家里我们会给她一点独立的空间,让她学会自我管理。比如我们房间的一个角落是专门给她置放玩具的,那里的所有物件需要她自我来整理。这个效果很好,这样让她体会到了妈妈平时整理家务的辛苦,还有物件需摆放整齐,从哪里取来就要放回哪里。平常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都会征求她的想法,比如在给他买衣服的时候,会征求一下她喜欢哪个颜色,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尊重他,那么以后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研究到别人的感受,多替别人着想。平常我们会尽可能抽出多的时间去与她沟通,耐心倾听她的心声,允许她发表不一样的意见,创造一种能让她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对于正确的观点,我们会鼓励,对于不妥当的想法,我们会跟她讲道理,她仍然不明白的,我们再适时地加以引导。

总之,我们应当放下家长的架子,多点朋友式的沟通,把她当作家庭的一份子,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的重要和职责,给她一份平等,一份信任,让她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胡紫政此刻已经六岁了,说话、做事俨然是一个小大人了,什么事都有自我的观点和思想。

她的每一点提高都让我们欣喜万分,但也不乏头痛的事情,性格倔强,自尊心太强。胡紫政很爱“面子”,这大概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成长的见证,我觉得是和紫政在共同成长,她是一天一天在长大,我们是一天一天在学着做家长,她的每一天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但相信和成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沟通是最重要的,鼓励和信任是走近孩子心声的重要桥梁。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但每个孩子也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懂得欣赏他们最可爱的一面!

早期教育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已经经历了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此次的早期教育课程,让我深刻意识到早期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理解到早期教育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下面,我将就个人的早期教育课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第二段:早期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投掷。

早期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投掷,而是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孩子的情感、认知、社交发展都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注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在知识传授上,我们更需要关注其趣味性和实践性,尽可能地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获得知识,而非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他们。

第三段:与孩子的互动是关键。

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与孩子的互动是关键。我们需要与孩子保持亲密的接触,能够感受并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创造出符合孩子兴趣和需求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成长。

第四段: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延伸。

与此同时,我也深刻理解到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能够对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进行指导和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和需要,让家庭教育成为早期教育的延伸,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早期教育课程让我深入了解到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和方法。在实践中,我逐渐理解到与孩子的互动、注重情感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面对一些胆小、爱哭幼儿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3、分散注意法:这点很重要也很有用,在孩子哭闹时,家长可用分散法来引导孩子,例如她平时爱听故事爱做的一些事,都可以现在用上来打消她刚才不合理的想法以及做法。

4、鼓励法:鼓励和表扬永远是培养一株小苗最优质的沃土,在鼓励和赏识的气氛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与您会越来越贴心,当你们的心近了,孩子则更愿意与你交流,你的想法,她会更愿意采纳,孩子也会变得更温和,当她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时,当她不再随便哭闹时,当她很勇敢的和别人打招呼时,你都可以说“孩子,你真棒,妈妈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相信孩子们会高兴的重复做这些事情,知道行为定型为止。

相信有了以上几个方法,我们一定能改变一些孩子爱哭爱闹的问题,主要还需通过老师和家长,我们大人的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爱是关键,也让宝宝们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些文章,深有感触,现在就说说我的一些愚见。

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父母必须言传身教。父母言行不一致,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孩子不会听的。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们一观察,爸爸妈妈是骗人的,父母说话他们以后就不会相信。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培养孩子的做人的品行,因为品行是基础。包括培养孩子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对朋友有信义、为人端谨、亲近仁者、学习知识。古人认为,孩子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所以父母是表演给孩子看,怎样尊敬长辈、怎样照顾老人、怎么尊重老师,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从小就懂得要孝敬。

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甘愿为儿女竭尽所能付出一切。俗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就是父母自私的表现。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候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孩子身上,希望他(她)将来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我觉得这种思想观念很可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想教育子女也应该有平常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所以教育小孩也没有相同的方法。教育小孩就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说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

我常觉得校服是最伟大的分明。让小孩一年四季有最适合他的衣服穿。在平时不用上学的时候,给他买合适得体的运动装或者休闲装。也不用买什么名牌,只要舒服,看起来有活力,阳光就行。不跟别人攀比。

正餐大家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一家人吃饭时一般不先吃,吃饭前摆好全部碗筷,吃饭要坐好,要有吃样,养成好习惯,吃完后有时间要洗碗。平时不随便买麦当劳,瓶装饮料等那样的垃圾食品,多吃水果,经常喝牛奶。

从幼儿园大班起开始一个人睡一个房间。睡前洗澡刷牙洗脸。早起早睡。晚上十点前一定睡觉。在家时要教他注意防火,防盗。行。教孩子能不坐车尽量不坐,熟悉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去哪里要记住有标志的建筑或装饰物,记住地名。特别是家旁边,学校周围等生活区域要熟悉。每年尽量带孩子去旅游一次以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

每天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才出去玩。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功课不是最优秀也不能太差吧。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家长的任务是赚钱养家糊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每学期总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如果以前能做到,这学期没做到,就应该反思是不是尽力了,问题出在哪里。现在学校一般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不会公开排名,我觉得值得商榷。如果学生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那他长大后如何后面更大的挫折?家长又怎样知道小孩一学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相信每位家长对小孩都会有奖有罚,奖就是激励教育,罚就是挫折教育,只是度的问题。

经常会带他去爬山。只要有条件,对孩子有益的活动我们都经常他去参加,陪他玩。在玩中锻炼身体,在玩中体会冒险,在玩中学会与其他人友好相处。从周一到周五,在家不许看电视,玩电脑(跟学习有关的除外),周末每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告诉孩子要把电脑当工具,而不要当玩具。

在家要尊老爱幼,但更多时候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互相开开玩笑,鼓励小孩与父母交流,鼓励小孩要敢于诉说心中的委屈,大人也要学会倾听。在这方面妈妈做的更好,严父慈母,因为妈妈更有耐心,更细心。家长不要动不动呵斥,咆哮。相信只要心心相通,就能体会到相互的爱。鼓励他在外多与小朋友相处,甚至与陌生人相处,不当宅男。

教育小孩是最复杂的事,而早期教育更是不易。当家长是一生的职业,也是最复杂的职业。做父母的要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持之以恒,这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早期教育课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未来,但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未来种在今天的土地里。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早期教育课程,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我在带领孩子上早期教育课的过程中深有感触,我的体会如下:

不少人认为,孩子在幼儿阶段还不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应该让他们尽情地玩耍。但是,在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现代社会,家长们普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然而,一个孩子的未来需要在早期培养。早期教育课能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教学帮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早期教育以游戏为媒介,能够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没有压力地学习思考和观察。比如,我们经常会让宝宝参加艺术和音乐课程,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和有趣,而且经常有一堆玩具、颜料和手工制作材料。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与其他孩子互动来提升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教育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早期教育也不例外。对于早期教育课,我们需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和预期成果。通过早期教育课程,我们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科学、艺术、音乐等新知识,还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有些家长选择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家庭作业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无论是对于学龄儿童还是孩子的早期教育都是必备的。对于早期教育课,经常会有一些小任务,比如按照图案创造物品、按照自己喜爱的颜色绘画等,这些家庭作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巩固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些作业,既能促进家庭关系,又能更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

早期教育课程的魅力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玩耍的感觉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有效方式,早期教育课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孩子们在这里能够开心地尝试,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多地发展自我。所以,如果家长想要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礼物,选好合适的早期教育课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早期教育课程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家长来说,充分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欢笑和成功,重视早期教育课程的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未来中点亮一盏灯。

早期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敏妮老师朴实的着装。风趣的语言以及她那丰富的经验,就如一泓清泉,浸润了一颗颗饥渴的心灵,让我们对早期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晚上,静坐灯下,回味着培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梳理。总结,让这几天的收获成为我们即将远航的指南。敏妮老师无私的讲解帮助我重新建构了自己对早期教育这个专业的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亲子游戏的重要性。亲子游戏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综合课程以及主题式课程的活动分类。亲子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等等。

0——3岁的婴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小主人们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具体到了每个月,要做一名合格的亲子教师,最基础的便是熟知。熟记每个月龄段的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做到这一点,亲子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才有依据。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总认为一名亲子教师只要顺利的组织好一节活动课便可以了,敏妮老师的引领让我对亲子教师。亲子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游戏可以说是亲子活动的全部,对于0——3岁的婴幼儿,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动作。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情绪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的设计。实施来培养,这对于亲子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设计亲子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宝宝们的能力及兴趣,游戏的设计要简单而富有动感,不应有太多的规定与限制;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每一节亲子活动开始时和宝宝们玩他们熟悉又喜欢的游戏是非常有必要的,亲子教师不能经常转换游戏,而要尽量做到一个游戏分时间。分层次来设计,让同一个游戏充满不同的挑战,这会让游戏的价值最大化。

这次培训让我对家长在活动中的价值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参与是尤为重要的由于宝宝们还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所以他们喜欢模仿,对于新的事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参与到游戏中来,可以更大程度的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另外,家长的参与也是亲子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面对这样一个教育群体,亲子教师不仅要熟知每个年龄段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才有能力面对。解决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个学习的过程无疑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有力的保障。短短两天的培训,我不仅接受到了早期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交流,我感受到了来自敏妮老师的那种对工作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学会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社会,心存感恩会让生活。工作有源源不竭的幸福之动力!虽然,在早期教育这个领域我们还不够专业,虽然,我们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有幸和那么多的家长朋友一起陪同这些小精灵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园的早教团队会扬起风帆,和家长朋友一起,为了爱,起航!

文档为doc格式。

家庭幼儿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十一、两岁以内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有极大的危害!

近日来我们中心咨询的孩子中,发现某些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滞后。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们家庭的生活习惯大都是:不管什么时间总是开着电视机,让孩子从小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主要抚养者与孩子极少进行语言交流,同时也极少带孩子外出参与社交。

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看电视使脑部细胞处于半睡眠状态。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提倡少看电视不看电视。根据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两岁以前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通过移动、操作、嗅、触摸、重复等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充分地感知环境及物品,然后将信息存入大脑以发展认知。盯着电视屏幕视觉的发育是不良的,对视力有极大的破坏,其他各种感官的功能更是发展不起来,将极大地阻碍孩子的认知和交流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很难与外界交流,反映迟钝。

电视,切记!切记!稍大一点之后妈妈要陪同一起看电视,以便筛查过滤,以免孩子接受不良信息。家里应规定在固定时间观看固定节目。

十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千万不要反打过去。

有一阵,因为忙中心的事,我和我家丫头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有一天,我回到家吃完饭,斜靠在床上正在看一份材料。小家伙一声不响爬到我身边,伸手狠狠地在我脸上抓了一把,顿时我的皮肤一阵火辣辣。呆了一下,一把搂过她,心中愧疚不已,我问她:“是不是想和妈妈玩。”她点点头。我放下工作搂着她不断亲她,告诉她妈妈爱你,一边流下泪来。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身处那样的情景,您会怎么处理?我想大部分的家长会狠狠地训斥孩子:“你怎么可以抓伤妈妈?”抓起小家伙的手拍打几下也是正常的反应。你们一定奇怪,孩子抓伤我,我怎么反倒伤心愧疚而不是生气呢?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攻击行为发出的信息是:妈妈你别忙了,我要你爱我。哪个孩子不需要母爱,尤其是小宝宝,母亲几乎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好不容易盼到妈妈回家,却不理她,到了家还忙工作的事,她不能接受。她要引起我的注意,只是不知道用适当的方式。那时她才两岁多,无法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我掉眼泪是因为,本意从事东方爱婴早教工作是为了孩子,没想到伤害最大的却是她。所以,请各位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意思,理解孩子,爱孩子。孩子总有捣蛋烦人的时候,再好的性子难免责骂孩子,甚至打几下也是有的。请大家观察一下,孩子受到母亲打骂时,是不是总是委屈地哭着扑向***怀抱?我所观察的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这样(如果孩子已经不再扑向***怀抱,说明他已经被拒绝太多太多次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妈妈使劲推开孩子:“走开,我不要你,这么不听话(这么不乖)!”亲爱的妈妈们,您知道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吗?孩子是不能打的,当您打了孩子,那当下孩子会认为您不爱他了,他非常害怕这一点,于是扑向您的怀抱想求证:“妈妈,您真的不爱我了吗?”“您虽然打我,但是我还是爱您,我害怕您不爱我!”当您知道孩子这一动作背后的信息,还会推开他吗?请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拒绝!请蹲下身子抱住孩子:“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但是......,希望你理解......”

十三、不能让孩子跟保姆或爷爷奶奶睡觉,孩子一定要跟妈妈睡。

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是出生到两岁。错过这个时期,孩子终身与父母不亲近。在我们中心常常看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从出生开始就让保姆带着孩子睡。我严肃地告诉这些父母,你们虽然生了这个孩子,但不花时间精力去照顾他,这个孩子就不是你的,是这个保姆的了。再次警告各位工作很忙、事业发达的年轻父母:再辛苦也得自已抚养孩子,最低限度是,白天交给保姆,晚上一定要保证自己带他睡觉!睡前保证亲子互动一个小时,最低限度!完全交给老人,也不行!老人只能是协助抚养!

大家听说过一个名词叫“亲生后母”现象吗?多少家庭因为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长大后亲子关系紧张,酿造出多少家庭悲剧!

为了让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引起你们的重视,告诉你们一个涉及我个人隐私的情况:我本人就是从小由奶奶带大,直到十多岁才和母亲有些接触。我因为终身未曾得到充沛的母爱而痛苦不已!这份痛苦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身心健康,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治疗这个伤口!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做错什么,才得不到母爱。但事实上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没有意识母爱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得不到母爱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在青春叛逆期,总是时时和母亲作对,其实内心深处是对母爱的深深渴望。我没有得到充沛的母爱产生的恐惧投射到我孩子的心灵上,使得她在三岁前几乎无时无刻不粘着我,象袋鼠一样挂在我身上。我没责怪她怎么这么粘人,因为是我有问题,我有恐惧,我和已故母亲的功课没有做完(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了解的朋友可以与我进行个别探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母爱缺失造成的痛苦常常影响深远,甚至一代影响一代。

前绝对不会离开孩子的。如果我们没有条件辞职回家照顾孩子,至少保证晚上带孩子睡觉!切记切记!

不要借用欧美国家的父母与婴儿分房而睡的习惯,有调查资料表明,他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睡是培育孩子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十四、外国人看到中国的家庭教育情况,常常感叹: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管。

在小区里追着孩子喂饭,已经是中国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了。孩子天生是有饥饿感的,我们的孩子从来没饿过,他怎么可能愿意吃东西呢?许多家庭向我咨询喂饭的问题。我只有一个办法:让他知道饿的感觉!而且一定要坚持!每天定时定点吃饭,关掉电视(绝不妥协)。离开饭桌代表就餐结束,不要劝食,大人示范把饭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兴趣。让稍大一点的孩子参与到准备食物的过程中,培养他对食物的喜爱。吃饭追着吃,边吃边玩,是错误的做法!不该纵容的时候就不能纵容!

我曾在清源山的天池边上看到一对外国夫妻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娃娃在水里玩。这个小娃娃整个身子都光着,在天池边上玩水玩沙(这可还尚未入夏呀),他不断地把泥巴往漏水风车里装,一会儿就堵住出水口,那个可爱的小风车出不了水了,他妈妈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泥沙倒掉在水里清洗好,让孩子继续玩,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夫妻俩安静地等待,让孩子尽兴地玩。他们一家三口的那种真正的和谐、放松、自然,深深地感动了我。玩完了,他们把光着身子的孩子整个放到冰冷的天池水中冲洗泥巴时,小娃娃已经打喷嚏流鼻涕了,旁观的人惊呼了起来,那对父母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依然继续他们的动作,我不禁哑然失笑:什么时候我也能学到这么放松就好了。

试问我们的家长,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把出水口堵住,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怎么不好好玩,这个口不能倒泥巴,会堵住的,知道了没有?”“哎呀,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不听?”我这样推测不会错吧?那个小风车的口不堵了,孩子的思路就该被我们堵住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象这对外国夫妻一样接受孩子的一切行为,只要无关重大原则,只要没有巨大的破坏性行为,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该纵容的时候就得纵容!

一周岁多的孩子又是爬又是走,翻箱倒柜到处捣蛋,确实让人受不了。如果我们知道,他每时每刻都是通过各种运动来发展他相应的能力,我们还会阻止他吗?内定的那个老天爷给他设定的生命密码告诉他,你动手吧、你动脚吧、你爬高吧、你抠这个小洞洞吧,这可以发展你的某种能力,于是他就一刻不停地动啊动,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比一次进步,这个过程能力就发展了,我们唯一应该做的是做好保护工作。

越控制孩子越爱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把这股动的能量尽情地发泄完,就象是洪水只可泄不可堵是同一个道理。这时该纵容的就得纵容!象那对外国父母那样微笑地放松地看着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吧!

但是有的家长说,让他尽情发泄,会把家掀翻的。那就试试吧,保证不会的,他发泄完就会安静下来。当然这个发泄期长短因孩子而异,有长有短,就看家长的耐性了。

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从小就被扼杀掉,所以建国近60年了,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国际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是一个耻辱!

十五、培养宝宝的专注力从满足他的口腔敏感期开始!

孩子学习能力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专注力。现在的父母非常苦恼,常常听家长们诉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专注力。事实上是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就以孩子吃饭不专心这件事为例,请问哪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不认真吃奶的?每当宝宝饿了的时候就使劲吸乳汁,常常吃得满头大汗,因为乳汁是孩子需要的。到了给孩子喂辅食、主食时,父母保证做到给孩子吃他想吃的东西吗?没有,给的往往是大人认为应该吃的,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的口味需求,成人常常不顾孩子的反抗,强迫喂食。在这样的一次次冲突中,孩子对食物的专注力被破坏,许多家庭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我们中心来过一个宝宝,在家里吃手吃一切东西时被爸爸妈妈坚决制止,认为很脏。他才八个多月,正是处在口腔敏感期,什么都往嘴巴里塞,正是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非常正常。为了让他的爸爸妈妈更清楚用口腔探索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我决定现场解决这个问题。

我拿了一个玩具递给他,玩具上有很多铃铛,是这个小宝宝从来没有用嘴感知过的东西,抓到手里后毫不犹豫就往嘴里送,妈妈很紧张,我摆摆手表示没事。只见小宝宝专注、认真地逐个“品尝”铃铛,脸上的表情非常投入非常认真,神态安静而又满足。我想,他这时候贮存到大脑里的信息应该是:“这是什么,圆圆的,有点冰凉,一个一个的,我再啃啃看,咦,怎么这么硬”。当然,小宝宝的大脑还没有语言系统,但我想他已经把这么多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存入大脑了。这样他的认知就发展了,如果我们同时把语音匹配给他,在他咬东西时,告诉他:硬的,这是硬的,软的,这是软的。这样,就促进了他语言的发展。

大约过了十分钟,他妈妈把这个玩具拿走,他没有哭,而是一脸的满足感。他妈妈说,平常看到他往嘴里送东西就制止,他就大喊大叫,非常生气。我说,是啊,如果让你到了美丽的景区黄山,却把你的眼睛用布蒙起来,不让你看,你会不会大喊大叫很生气?他的爸爸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探索器官是口腔!就象成人用眼睛欣赏美丽的风景一样。我继续告诉他妈妈,所有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都不能打扰,这样专注力就会被培养起来。反之,孩子的专注力将遭到破坏。孩子专注力不好错不在孩子,罪魁祸首是家长!十六、尽量不要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进幼托机构。

本来要结束这个话题了,来了一个家长,咨询的情况又是一个常见的例子,我就再加上这个话题吧,这是每个家庭都会遇上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入园,什么时间最好。根据家长们前来咨询了解到的情况,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入幼托机构弊大国家规定三周岁上幼儿园,六周岁上小学,这个规定是基于科学的人性化的基础上设置的。三岁的孩子刚刚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进入集体生活。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无法告诉家长一个小时前发生了什么事,老师的态度怎样,是否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等。当孩子不能倾诉自己的遭遇时,就无法渲泄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积累,对健康人格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

怕您不要我。”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其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在童年时自身极少得到母爱,或者没有生活在他(她)的父母身边。从科学的角度说,爸爸或妈妈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深深渴望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孩子。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有关潜意识的问题,父母自身安全感不够,孩子也没有安全感。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满足孩子对母爱的渴求,充分地满足之后他才会放心大胆地探索外部的世界,走向独立。孩子的心理只有成长到能和妈妈自然分离时,才能送入幼托机构。孩子没准备好的时候,想把他推开,他反倒粘得越紧或者更胆小,这个过程不能急,只能等待。每个孩子的个体不同,千万不要说“别人的孩子一岁多就能上托儿所,你怎么这么大还粘着妈妈。”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孩子初到幼托机构时,撕心裂肺的痛哭被大家认为是正常的,甚至教育工作者也视这为正常的,常常安慰家长:没事,过几天就好了。请问家长和那些冷漠的教育工作者:如果突然把你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陌生的人,你会安之若泰吗?我们尚且不舒服,何况两三岁的孩子,他们有多深的恐惧和痛苦啊!如果处在这样痛苦的境地的孩子不被理解,没有得到安慰,只一味地要求“不要哭”,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种痛苦的经历深植到他的潜意识当中,将影响到成年后的性格。在北京上海一些幼儿园允许家长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陪园几天,等孩子适应了再独自上学。如果幼儿园没有这个条件,让孩子进入早教机构上亲子课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方式。总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一哭两三个小时,就表明孩子没准备好,应该马上带回家,如果无视孩子的痛苦和反抗(这就是一种反抗)而继续下去,后患无穷!

就不够,入园时不到两周岁,心理适应能力不足以应付环境变化带来的痛苦,以至留下心理阴影。

当孩子伤痛的记忆再次被唤起的时候,千万不要制止她,不让她哭会失去渲泄不良情绪的机会。这时候,一定要紧紧地搂着孩子,接受她的悲伤。抚慰她,她在疗伤、修复,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当她的哭声稍弱时,妈妈要共情:“妈妈知道你很不喜欢去那个幼儿园,妈妈知道那里的老师很陌生,也许还会批评你。”“妈妈不在你身边,你很害怕。”她听到后会“哇”地一声哭得更厉害,没关系,继续抚慰她,千万不要认为她的哭声太大声别人听见会烦,而打断她。继续使用第四点提到的方法抚慰孩子,为她疗伤,伤口只有得到抚慰才能愈合,无视伤口的存在一昧地叫孩子不要哭是绝对错误的做法。

十七、分离焦虑的处理。

入托的问题衍生出分离焦虑的话题,不良的告别方式将延长孩子的分离焦虑期。抚养人和孩子分离时,绝对不能偷偷地离开。我所知道的一个例子是,母亲害怕分离时孩子哭泣,每次离开时都偷偷地跑掉,结果孩子到了六周岁半时,仍然不能正常和母亲告别。后来因为一些事件,最后导致孩子患上儿童精神疾病。正确的告别方法是:平静地和孩子告别,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绪感染,大人如果表现出万分不舍,过于认同孩子的悲伤情况就会导致孩子更害怕分离。平静地说:宝宝,再见!妈妈两个小时后回来。然后,马上离开,不要让孩子抓住***衣服,另一个家人要抱紧孩子抚慰孩子,允许他哭。

每一次分离孩子总是哭得非常惨烈,常常让妈妈怀疑正面告别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样的分离,我和我的孩子在两岁十个月前几乎天天经历,甚至我将之形容为生离死别。孩子之所以有这样深的分离焦虑是因为她认知的局限性,她认为事物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妈妈暂时离开她也认为是消失了。只有妈妈不断地离开―出现―再离开―再出现,通过经验的反复累积,帮助孩子认识到,分离是暂时的,妈妈一定会回来陪她的,她就安心了。所以,当我的孩子终于能和我平静地告别时,我真象卸下什么重担似的,同时意识到我的孩子认知提高了,长大了。平静地告别是基于已经和孩子说清楚妈妈要去做什么事,请他在家等待。不能毫无征兆地突然说走就走,孩子不能接受这种突然地分离,更不能欺骗孩子。我这里提到的是孩子和妈妈分离之后,仍然由家人照看而不是送孩子进幼托机构的分离。如果想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期尽量缩短,在七八个月起就应该进行客体永久性的练习。

我刚刚参加了一个父母课堂的讲座,听讲座的父母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迷恋网络游戏,学习不自觉、叛逆、不接受父母的建议、爱攀比,坏毛病一大堆,令父母万分头疼,不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孩子0-6岁时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叛逆期的任何说教只能治标而不治本,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清理孩子0-6岁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创伤。看到那些父母痛苦的表情,我想告诉孩子还年幼的父母,0-6岁的教养最重要,早一天接受健康正确的教育理念,孩子早一天受益,父母少一些烦恼!

各位家长,您希望您的孩子具有如下品质吗?大方自信、独立性好、意志坚强(自觉)、学习习惯好、专注力强、社交能力强。各位爸爸妈妈,如果能遵从我提出的如上建议实施教养,您的孩子就会具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否则到了十几岁出现问题已经来不及,那时候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影响力。

日本在战后能迅速崛起是和他们的早期教育、全职妈妈、参与爸爸分不开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母亲与孩子的联系是最紧密的,母亲应该是最懂孩子的,希望更多的母亲开始学习人性化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除了以上列举出的一些教育误区之外,还有许多教养方式,例如:孩子为什么爱玩沙玩水,应不应该象外国小孩那样三四岁还包纸尿裤,国际母乳协会提倡母乳喂养到自然断奶有没有道理等问题,我们的认识一直有误。关于孩子的撒谎、偷钱等行为,我们的处理方法也不正确。在此无法细谈,在本中心的父母课堂中,我将一一展开与家长们探讨。欢迎爸爸妈妈们前来参加,一起探讨育儿之道。

家庭幼儿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科学的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科学的早期教育是一项关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正在高速发育,吸收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因此给予他们科学的早期教育,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基础。在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我总结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科学的早期教育应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目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心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在科学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孩子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和实验,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在教授小朋友关于物质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物体、摸索其中的奥秘,让他们从实践中发现物质的一些基本特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其次,科学的早期教育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每个孩子都达到同样的水平。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给予他们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和适当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要把科学知识进行分类和整合,有条不紊地讲解和引导,避免孩子的认知压力过大,保证他们能够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思维模式。

此外,科学的早期教育需要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实践和实验。科学知识是一种关于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孩子们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展实验活动,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小朋友关于动物的生态时,可以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者组织一些小实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动物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最后,科学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才能有更全面的认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孩子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与同伴们进行合作探索和交流。通过合作,孩子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提高科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在为孩子们提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循序渐进,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实践和实验,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早期教育的价值,为孩子们打开通向知识海洋的大门。

婴幼儿早期教育教案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打击打击乐器为音乐有节奏的伴奏。

2、喜欢参加打击乐活动,并能跟随音乐大胆表现。

1、《粉刷匠》图谱。

2、小鼓,手铃,沙锤。

一、开始部分。

播放音乐《粉刷匠》,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提问,引入主题。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呀?老师盖了一座新房子,想请小朋友们当粉刷匠,帮忙刷一刷,现在我们边听音乐边刷房子吧!(幼儿跟着音乐自由拍打节拍)师:小朋友们把老师盖得房子刷的真漂亮!

2、出示节奏卡。

(1)师:现在老师手里有几张2/4的节奏卡,我们看着节奏卡一起拍一拍。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这一小节有几拍?(第一拍拍几下,第二排拍几下)。

(3)这一小节有几拍?(第一拍拍几下,第二排拍几下)。

(4)这一小节有两拍,因为有小尾巴,所以拍一下并且延长。

(5)这一小节有两拍,第一拍拍一下,第二排师休止符,要休息一拍。

3、出示乐器宝宝。

(1)师:老师带来了乐器宝宝,但是老师有个小要求,在请它们出来时不要让你的乐器宝宝说话,下面请小朋友轻轻地请出你们的乐器宝宝。

(2)师:小朋友,你拿的是什么乐器?

(3)请幼儿试一试乐器。

师:你们的乐器宝宝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停”的时候乐器就不能说话了。

(4)下面我们要用这些乐器宝宝来给《粉刷匠》这首歌曲伴奏。

4、出示图谱。

(1)我们一起来看看图谱吧!

(2)这一小节那个乐器在唱歌,那些乐器没有唱歌?(这一小节小鼓在唱歌,第一遍都是小鼓在唱歌)。

(3)这一小节只有手铃在唱歌,后面有尾巴要延长,手铃试一试!(第二遍手铃在唱歌,其他乐器宝宝不能发出声音)。

(4)这一小节呀,只有沙锤在唱歌,沙锤宝宝试一试。

(第三遍的时候只有沙锤宝宝在唱歌)。

(5)这一小节呀,所有的乐器宝宝都在唱歌,小朋友看着老师的指挥敲打乐器。

(第四遍的时候所有的乐器宝宝都在唱歌)。

(4)我们看着图谱完整的打一遍。

(5)现在我们看着图谱,跟着音乐,看老师的指挥完整的打一遍《粉刷匠》。

5、交换乐器——传递游戏。

(1)小朋友做成圆形,当音乐响起传递手的乐器音乐停下来时拿到什么乐器就用它来进行伴奏,游戏轮流玩三次。

结束部分:

师:我们的乐器宝宝都累了,现在带着乐器回教室吧!

如何进行幼儿早期教育

要给宝宝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必须努力了解宝宝的需要,当宝宝被放在自然的环境里,他会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应该把这种宝宝的神秘的力量当作某种神圣的东西,由宝宝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蒙特梭利的教学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维持宝宝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念,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宝宝学什么,而是启发、发掘宝宝生而具有的。习性。通过游戏式、即兴性的奏乐本身,自然地、音乐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宝宝的音乐素质。音乐舞蹈对宝宝说来,首要的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的流露、相互的交流,是生活的必需,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元智能理论。

资料。

理论认为没有必要把8种智能都融入课程教学中去,而是应从宝宝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宝宝。

感统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爱尔斯博士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宝宝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对宝宝进行心理治疗、训练,否则,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出现品行障碍,长大了就会延续为人格障碍,变成犯罪的易感人群。

杰立卡脑力开发。

杰立卡脑力开发是适合3~6岁宝宝的自我学习课程,籍由激发潜能的原理与方法,利用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操作,由浅入深的引导宝宝们做多程序的思考,启发宝宝的创意潜质,促进宝宝的思考发展空间,以及生活习惯常规的建立,以因应未来的挑战,开创更宽广的空间。

进修早期教育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进修早期教育成为一种趋势。我身为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也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进修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深刻体会到了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下面我将以五个主要方面为切入点,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进修早期教育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们详细讲解了儿童的身体发育、认知能力、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特点。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特点,他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关注。此外,我还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知识为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进修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中,老师们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观摩视频等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早期教育案例。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领悟到了许多关于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则,比如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等。这些方法和策略不仅仅适用于早期教育,对于其他教育阶段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三,进修早期教育还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在课程中,老师们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教育有家,家有教育”成为我颇为牢记的一句话。我了解到,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第四,进修早期教育还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全方位性。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实践、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我了解到,早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注重孩子的学术能力。通过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最后,进修早期教育使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通过进修早期教育,我有幸和一群热爱教育的同仁一起学习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高度认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美好希望和追求达成了共识。这种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和热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点亮孩子的未来。

进修早期教育的心得体会就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明白了早期教育对孩子和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我们将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婴幼儿早期教育教案

1、巩固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2、巩固数字1—10。

3、培养幼儿懂得在某些公共场合应注意的礼仪及文明。

1、1-10的号码牌、1-10不颜色的的数字、

2、幼儿已基本掌握了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及排列顺序。

3、幼儿贴着十二生肖中某一动物的头饰。

一、全体幼儿站四队,教师提出:“今天森林里召开十二生肖动物表演会,邀请我们去参加,你们愿意去吗?”

“但老师还不知道十二生肖动物有哪些呢?你们能够告诉我吗?”(幼儿回答)。

二、开汽车到森林歌舞剧院看表演。

1、和幼儿共同讨论公共场合应该注意的礼仪。

2、请小朋友对号入座,并看准数字的颜色。

3、管理员检查观众是否坐对了痤位。

三、剧院里帮助演员排序的管理员今天生病没来,请小朋友帮助动物们排列好出场的顺序。

1、清查人数,看是否到齐了。(了解十二生肖的数量)。

2、十二生肖站队。(巩固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并回答出某某前面的动物是谁?

3、请小朋友分组来排队。

4、给十二生肖挂号码牌,以提示小动物何时出场。并说出几号选手是谁?

5、请小朋友到各类动物准备室帮助其他生肖动物挂号码牌。(巩固对生肖动物的分类)。

四、小朋友和生肖动物们一起表演节目。

进修早期教育的心得体会

进修早期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和追求,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关于早期教育的进修课程,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下面将就我的学习心得进行分享与总结。

早期教育是指对0-6岁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个阶段是孩子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通过早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早期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还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因此,我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是对孩子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环。

第三段:培养爱与耐心。

在学习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培养爱与耐心。孩子是天使的化身,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耐心来引导他们成长。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需求。所以,我们要用爱去理解孩子,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真正关注孩子,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和心情,才能给予最好的教育。

第四段: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学习早期教育还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舒适、安全和有创意的学习环境。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们勇敢地去探索、尝试和创造。

第五段:亲子互动的重要性。

在学习早期教育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孩子是家庭的花朵,家庭是孩子的落脚点和归属感。而亲子互动就是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和合作,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亲子互动,孩子能够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呵护,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时,亲子互动也能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时常与孩子进行互动,陪伴他们成长,创造美好的家庭氛围。

第六段:总结。

通过参加早期教育的进修课程,我深刻地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体会到了培养爱与耐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以及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明白了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要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我在早期教育的进修中的学习和体验,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

科学的早期教育心得体会

科学的早期教育是指从孩子出生到入学前,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孩子进行培养和启蒙的过程。作为家长,我有幸亲身体会到了科学的早期教育的魅力,并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科学的早期教育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科学的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常说,“教孩子捕鱼,不如教孩子捕渔。”科学的早期教育即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勇敢创新。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玩具和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探索、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拼图,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并逐渐提高难度,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样的早期教育不仅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还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独立和自信。

其次,科学的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对于孩子而言,亲身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孩子亲身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他们可以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在家庭中,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教他们如何用筷子夹东西、如何穿衣服、如何洗手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际上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注意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此外,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也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的好方式。通过观察和亲自接触动植物,孩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再次,科学的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户外或室内的场地中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大大小小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将激发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工具或材料,让他们自由组合和拼接出各种有趣的形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创新活动将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并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科学的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团体活动或游戏,培养孩子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孩子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此外,还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共同目标,鼓励他们一起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合作活动,孩子们将学会倾听与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总之,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早期教育中茁壮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 12-20 信号分析与处理心得体会(实用2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信号分析是一门研究信号特
  • 12-20 警告处分复核申请书(优秀19篇)
    更多申请书是面试前给用人单位留下第一印象的机会,因此它的撰写必须认真对待。掌握一些更多申请书的范文可以帮助申请者更好地进行撰写。尊敬的系主任院领导们:您们好!本
  • 12-20 揭牌仪式领导讲话稿大全(22篇)
    领导讲话稿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造成歧义或误解。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整理和修改的领导讲话稿样本,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讲话稿时有所帮助。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 12-20 联合办展协议书(专业19篇)
    合同协议是指当事人就法律关系的内容,经双方协商一致,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签订合同协议的情况。
  • 12-20 新员工培训通知文案(汇总18篇)
    通知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文书形式,能够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为了确保顺利进行,特向大家发布以下通知,请务必认真遵守。各位同事:为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中心拟对
  • 12-20 地理教学工作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工作心得体会的写作应该突出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12-20 珍爱生命远离艾滋病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写心得体会让我们能够将平时的琐碎经历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字表达,用以启发和激励自己和他人。这里收集了一些不同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 12-20 幼儿园科研工作计划题目大全(17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制定好工作计划以
  • 12-20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优秀18篇)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对其中的情节、主题、人物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表达。在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精心撰写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阅读后的思考和写作
  • 12-20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好(精选19篇)
    编写教案时,可以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范文中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