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优秀18篇)

云南地方文化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2-20 11:02:15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它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自信,更有信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些范文范本,看一看其中的优点和亮点。

云南工业化道路研讨论文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4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

5李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j],信息空间,2004(6)。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汇聚着诸多的人才,加强对高校教职工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其教学和科研的动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对策,旨在为切实提高高校对教职工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高校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因此,高校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绩介绍。

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逐渐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开始注重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开发上,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给人才更宽广的舞台,立足吸引高水平人才、留住已培养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专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旨在使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得到优厚的酬劳、享受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有更公平的工作环境、更浓厚的学术氛围,更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做法,使得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开发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够合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存在着高职称高龄化的现象,这是由于过去一直沿袭论资排辈的职称晋升模式,致使目前这些职称较高的均为年级较高的老教师。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地处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聘教师难度较高,因此,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与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学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所在。再次,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很多高校均不具备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合理人力资源结构,有的高校人力资源严重断档,缺乏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造成知识结构老化、科研后劲退化的现象。二是有的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部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需要改善和提高,有的高校教师资源相对凝固,教师资源调配主要依靠引进新的师资进行,学校、学科间相对封闭,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学派的相互融合。同时,由于教师结构十分单一,他们与校外、国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少,造成学术思想十分僵化,不利于学术成果的形成。除了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高校从事其他工作的教职工素质也普遍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利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间竞争的增强,使得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高校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困扰所有高校的共同问题。据悉,我国高校人才备受国外欢迎,他们在千方百计地与我国高校开展人才争夺大战,导致一部分高校人才流向国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部分成为国外机构的管理人才,有的到企业从事高管,挣百万年薪。在人才流失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是横向流动,即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任教,这也是造成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高校人才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所在。除了上述显性人才流失,高校还面临着隐形人才流失的困扰,一些具有真才实学,在某些领域卓有成绩的教师在校外开办自己的工厂或开办第二职业,将主要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将教学科研当做“副业”,造成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逐渐下滑。

四、高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暴露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着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是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意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教师是人才、人才第一的观念,通过不断转变观念、转变职能,更好地为教师服务、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创造好的环境,来发挥广大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作用,使其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二是要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科学地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学科建设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本着打造一批特色学科的目标,全力为学科建设储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教师的引进上,根据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渊博的学科知识,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的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某些特殊学科,可以尝试从国外引进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三是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高校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重点是教师人才,它是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的过程。这就要在激励机制构建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与高校实际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五、结语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人尽其才,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双印,徐龙琴.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第27卷第2期:39.

[2]郑成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3月.28.

[3]刘笳.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辽宁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116.

基于因子分析的地方文化产业的论文

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已初具雏形,但就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来说,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不无关系。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中西部,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都不能跟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论,因此,新兴的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能有现在发展实属不易。为能够继续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体育产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进程不平衡。

江西的省会南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就现在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成立体育管理公司,或成立与体育的相关俱乐部、企业等机构。目前,由于我国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小的问题,就现在的投入和产出来讲、与实际情况并不太适合,因此,社会资本在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有效作用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制约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良性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和项目发展的不平衡使整个江西省的体育文化产业结构无法均衡,进程也明显受到影响。显然,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市场的程度就是其最为突出的表现,这与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特征不无关系,如项目的观赏价值、普及程度、广告效应等。以三大球为例,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的热门项目,因此发展的也比较好。而一些冷门项目,譬如冰雪项目、垒球、棒球运动因为受地理条件、场地限制、传统习俗等影响发展的就不好,抑或正在形成市场。

2.2品牌因子:品牌特色欠缺。

江西省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各民族间的人文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各具地方特色。因此,整体掌握全面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在微观上对符合不同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尽可能的使其成为微观强势、同时这也是有力地推动宏观体育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保证。

2.3人才因子:创意人才短缺。

人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运作,体育文化产业才能科学、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些高校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直接关联的学科专业,如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市场营销等,甚至有些院校还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间接关联的学科,如现在开展较好的休闲体育、体育新闻等专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开设了不少与体育产业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相关的专业,从表面上看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对口的专业人才,但事实上仍然有许多体育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整个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2.4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很匮乏、体系不健全。

目前,市民对公共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还远远得不到满足,这需要政府及体育有关部门对其大力支持,其中最重要就是物力投资,当然人力资源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而江西省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也就比较单一。

2.5发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欠缺执行力。

调查发现,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标准,即在法律法规方面对整个行业统一的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保障性政策,这样可以一箭双雕,发展的同时还培育体育文化产业,并能有效防范问题的产生、矛盾的激发。产权归属争执的问题,如体育文化产业中衍生文化产品的产权归属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监管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等,都需要国家政策作为保障,甚至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

3体育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策略。

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进程中,为满足更多居民在体育文化方面的需求,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3.1调整构建成熟理性的城市体育文化消费结构。

目前,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在江西省还没有健全,因此,市民在进行体育文化消费时缺乏指导性的标杆,这是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大众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多,当然,伴随而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就日趋迫切,会有意识地关注、控制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行为,因而,对江西省市民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3.2培养品牌意识,树立江西省特色的城市形象体育文化品牌。

体育文化产业要在江西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对体育服务、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定位,也可以是体育文化产业其它形式方面拥有独特的产品,从而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品牌。江西省在培养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意识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也能代表江西的城市形象,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浪潮中,如果产品没有树立品牌,根本无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的塑造,不但可以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整个城市的软实力还能得以提升,还能塑造城市的新形象,一举三得。

3.3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合理运用行业内的销售和管理人才。

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合理运用体育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给予专业人才广阔的平台,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和引进人才这个层面。在实践中,要让他们多参与其中,只有这样,理论和实践才能有效结合,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一定要避免“人才易有、人才难用”的情况发生。在人才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政府或者企业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可以的前提下,应该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可以自我优化和主动翻新我们的专业人才。

3.4优化配置江西省体育文化资源,着重开发创新新的资源。

江西省就现在的体育文化资源配置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第一产业在被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选择性的扶持、引导大型体育文化企业的发展,高效、充分地利用市场这个平台,弥补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并且大力鼓励部分企业投资到体育文化企业,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总而言之,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要得到保护,同时还要不断的开发创新新的资源,这是保证体育文化资源持续供给的有利保障。

3.5加强法规建设。

根据江西省的实际,建立与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要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时又要与国际体育产业和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当然,还有国际体育市场的规模接轨,在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跨国体育服务时应该遵循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周莹.对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6):25.

[2]唐景丽.湖北体育品牌运营路径及投融资策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3]闫旭峰,李康全.弘扬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强国[j].中国体育报.(12):2.

[4]吕清轩.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机遇体育产业集群角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

[5]徐建国.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的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6):79.

[6]游战澜,彭芳.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支撑研究——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j].湖北体育科技.(5):15.

基于因子分析的地方文化产业的论文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有关文化产业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摘要:文化产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唐山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唐山经济转型中重点支柱产业,在区域内使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强劲的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唐山文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质量,实现“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唐山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发展路径;综合创新;“文化+”融合;产业联盟。

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端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发达经济体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也是促进后发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唐山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已进入一个历史新“拐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唐山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建设国际化沿海城市的重要途径。

1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位于京、津等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唐山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依托丰富的工业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资源,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约125亿元,占gdp比重约2%[1]。

1.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一是组建了领导机构。2007年成立了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增设专门编制成立文产办。2011年又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文化立市”领导小组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二是完善了政策。先后印发了《中共唐山市委办公厅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等14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加大了扶持和考核力度。完善了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从2011年开始,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实行文化建设指标与经济建设指标同步考核。

1.2矿企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唐山因煤而建,因钢而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随着唐山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从事矿业、钢铁、焦化等行业的矿企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纷纷转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涉及文化旅游、影视剧拍摄、精品图书出版、综艺节目演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项目相继成立和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县域文化产业异彩纷呈。

唐山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深厚,“冀东三枝花”、唢呐花吹、玉田泥人等传统民间艺术在全国影响广泛。自2012年以来,在五届全省文化产业“三个十”评选中,共有迁安(两次)、滦县(两次)、丰南、迁西、遵化5个县(市)区入选省文化产业“十强县”;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遵化旺年鸿红木文化博物馆、迁安思文科德金属印刷包装基地等4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评选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1.4文化产业品牌主题鲜明。

成功举办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累计接待国内外重要嘉宾1.5万人次,先后有350个外商团组来唐山考察洽谈。借势引爆旅游、会展、文体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0.6%和41.2%。

2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势头强劲,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竞争力偏低,与唐山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建设国际化沿海强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

2.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

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力还较低,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任务还相当艰巨。

2.2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

从结构上看,包装印刷、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等业态约占到全市项目总数的7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几乎没有,文化产业项目普遍存在内容雷同、缺少特色的问题;从项目规模上看,全市3000多家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大规模的企业还较少,缺乏影响带动作用强、具有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

2.3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唐山市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利用停留在原始文化层面比较多,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方面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长城文化带、唐山风情小镇等项目,虽彰显了浓郁的唐山地域文化,但文化产品的创新升华和二次开发乏力,创意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名片式宣传推介力度还不够大。

文化产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唐山市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使之成为唐山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支柱型产业,就必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区域内使文化产业发展各要素合理配置,培育产业集群态势,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3.1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拆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产业政策完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发展是集制度、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等多重创新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多层面的创新,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可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唐山地区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3创新文化产业集群机制,提升整体竞争力。

文化产业集群可以把与文化内涵相关联的机构、组织、艺术创作工作室等集中在一个空间里,使各类文化和社会资源相互渗透、互补合作,产生整体辐射力,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从唐山市近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各类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例如2016年唐山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占地506公顷,集政府和民间力量投资33.63亿,园林辉宏、精美,以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为主题,彰显了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文化盛宴。

但调研显示,94.32%自助游的外地民众不了解唐山美食,96.41%的游客不知道欣赏精美骨质瓷的店铺,98.47%的游客不知到哪里能欣赏到唐山皮影、乐亭大鼓等唐山特色文化。这一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各类文化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亟待提高。因此,极有必要成立文化产业联盟,以整合行业要素、产业力量,加强交流合作。同时要完善人才市场和激励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孵化多样化(包括微小型)文化产业,形成有政府驱动、企业凝聚力强的产业集群,使社会资源高度融合,产生整体效益,提升唐山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4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质量,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李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会议中指出:“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且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等一、二、三产业相关密切,对提升行业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5坚持文化项目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实现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城市提质和民生改善,离不开一个个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以培育壮大新的文化业态为重点,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2016年唐山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云南工业化道路研讨论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云南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基本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支柱产业得到加强,大企业不断培育,名优产品不断涌现,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对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云南省工业发展还存着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结构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名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环境压力较大、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这既说明云南的工业化还应加快发展,又说明云南工业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粗放型发展道路,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缓解云南省日趋突出的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云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及折算经济价值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乃至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云南省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遏制并从根本上消除云南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入等原因,云南省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并已从单要素的破坏发展到多要素的综合性破坏。同时,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目前,云南省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资源利用效率低,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大多为资源型的产业;二是工业加工程度低,产品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三是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实践证明,单纯的消耗自然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威胁着云南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有助于促使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向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未来云南省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也将日益严峻,这一切说明了云南省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大的矛盾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使云南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1.政策措施方面云南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有:《云南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快锗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铟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云南省重要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省级协调机制的通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为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2.发展环境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全社会高度重视工业、突出抓好工业、大力支持工业、合理大办工业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全省上下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和态势的把握更加系统深入,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服务环境明显优化。

1.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大步向前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云南推进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应抓住桥头堡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贯通南亚大陆与印度洋海缆相连的陆路国际通信通道。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有色等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最后,要提高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高新技术是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树立科技兴产业、科技兴企业的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加快工业自主创新步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基地、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加大工业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工业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云南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应树立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安全环保的理念,促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纲要。实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行动,突破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瓶颈”,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传统工业化往往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而我省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资源。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省第九次党代表会提出“把城镇上山和农民进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举措”。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云南每年有150万左右农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每年有10多万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在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工业,促进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5.加大培养、引进和使用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人才工作力度没有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管理、创新型人才,我省工业经济要实现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就无从谈起。各级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家们要把培养、使用、吸引人才作为振兴云南工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按照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界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将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及农村实用五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为工作重点。一是加快自主培养,采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在校学习与工作中学习相结合,政府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二是创新引进模式,努力为人才引进创造引得来、留得住、能发挥作用、能成长壮大得良好环境。三是用好用活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四是完善制度建设。按市场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机制,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使人才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云南地方民歌论文范文

中专民族音乐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类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良好应约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教学过程。针对现代中专学生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现代中专院校应加强中专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促进中专学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心理健康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民间产生、流传的歌曲与乐曲,民族音乐能够反映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人们的喜好、反映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产生于生活基础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不同心理情况下的心情与态度。通过民族音乐的赏析能够帮助中专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下的音乐风格以及社会现状。同时通过民族音乐易于接受、文化传承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康的文化素养。避免非主流文化对中专校园的侵蚀、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素养。

以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作为切入点,开展中专民族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特征、心理、以及审美情绪。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思想培养学生强烈的心理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以中专民族音乐教育促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民族精神的培养、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的培养。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民族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了解我国的抗争史。通过民族音乐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民风、社会情况。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传递给下一代,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以民族音乐形成与特点作为切入点,能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穿插与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民族音乐的背景材料以及文化气息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促进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目的的达成。

强化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

针对中专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现代中专音乐教学中应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课时以及内容优化。结合音乐教学课本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等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通过音乐课本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学生介绍并赏析我国多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与特色,以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下的民族音乐产生背景、内容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以《金蛇狂舞》为例,这一民族器乐合奏将民间的喜庆场面进行了深入的描绘、通过锣鼓、吹管、弹拨乐器的演奏体现了民间喜庆热闹的场面。而《十送红军》这一江西民歌利用江西民歌的基础曲调进行了创作,体现了江西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以及依依惜别的场景。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通过民族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还能够通过不同地域的民族歌曲中的革命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了解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历史以及解放战争历史。利用民族歌曲的渲染、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爱国精神。

以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模式以及以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民族音乐的背景、历史条件以影音方式进行再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音乐的赏析,以此促进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还应注重历史学科与音乐学科的互动。将历史背景介绍与音乐赏析相结合,促进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较低的现象,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应将民族音乐与兴趣小组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以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促进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在现代流行乐坛中已经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信乐团的《北京一夜》中将青衣唱腔融入到现代音乐当中、在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将传统民族音乐有机的进行了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的教学以及现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接受与了解奠定了基础。

以历史背景介绍与民族音乐赏析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通过不同时期下的民族音乐背景介绍以及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在赏析民族音乐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我国历史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下的事件。在注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内容的同时,使中专学生能够深刻了解我国不同年代民歌的历史背景以及背景条件下民歌创作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将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传达给我国新时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具有民族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奠定基础。

以模仿体验民族音乐提高中专学生的音乐素养。

民族音乐教学除注重民族精神培养外,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以我国民族音乐的易学易唱、民族音乐不同地域风格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爱好。通过由浅入深的模仿体验以及学唱、演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名额特色、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条件的地域风格、歌曲形式以及音乐种类等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为现代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条、音乐赏析能力的提高以及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等奠定基础,使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以民族音乐舒缓情绪、陶冶情操,缓解紧张心情,促进社会的稳定。

以民族音乐律动与神韵促进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

我国的民族音乐离不开舞蹈这一形式。在音乐律动以及神韵的体现中,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能够体现不同地域音乐的特色。在现代中专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将音乐律动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民族音乐律动与神韵的了解,辨析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提高学生音乐辨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利用音乐的律动特点以及神韵特点使中专学生找到自身的音乐喜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现代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关系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美育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地域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建设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的专业技术人才。

[1]常丽红.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

[2]刘蕾.关于我国中专院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分析.科教时代,.

[3]周伟.以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民族自豪感.职业教育资讯,.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

1.安全文化的提出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当时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这一说法,而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正式诞生。1994年6月《安全生产报》刊登了我国劳动部李伯勇部长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

2.安全文化的涵义对于“安全文化”,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是指人们对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到不同的领域,就称之为某个领域的安全文化,比如安全文化应用到工业领域,这就有了企业安全文化,而把安全文化与教育系统或者是学校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了校园安全文化。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隶属于文化,而文化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所以,针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来讲,精神层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安全准则和信念、标准等,是形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制度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是指师生员工和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物质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部表层,是指高校校园内创造的看得见的实物文化,是校园的安全理念的载体。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延有研究认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保证学校财物、师生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要素,人、环境、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以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养成学生安全素养为系统功能指向的大系统。与强调“人、机器、环境”的工业生产领域安全文化相较而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人处于突出的位置,环境则呈现出开放的特征,管理有着其较为宽泛的外延。至于机器,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因此,人、环境、管理是校园安全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三、大安全观。

1.安全观安全观是指人们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认识与看法,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生观的最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其中生命价值观是安全观的核心。《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并没有“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如《易系辞下》有言“君子安而不忘危”,这里的“安”所表达的就是“安全”的意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安全就是指人身、财产和人的生存条件不受危害,即“无危则安”。

2.大安全观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认识开始迅速转移,人们对安全问题关注的重点,已经逐渐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转移。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是多样化的,除了国家还有多种主体,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个人类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安全等。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各个领域频频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观,“大安全观”的安全理念开始孕育、发展。所谓大安全观,是指安全科学体系的扩展和深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安全观,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各个领域,关注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点,是对安全的内涵、目标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所得出的对安全问题总的认识。

3.高校大安全观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不仅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各种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且社会上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开始向日益开放的高校校园侵蚀,如境外敌对势力对校园的思想文化渗透、恐怖暴恐活动,房屋动迁等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已不再是附属于社会安全的一个次要分支,而是居于社会安全系统的核心地位。尤其是,高校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的.敏感区,社会矛盾的高压区,社会动态的晴雨表”。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平安社会,大安全观首当其冲。何为高校大安全观?从微角度观看,高校大安全观是针对当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所面临的包含内外部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一起统筹规划,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各方尤其是高校本身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校园的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形成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合力。从宏观角度看,高校大安全观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隶属于以“综合性安全”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大安全观”中的社会安全范畴。

四、基于大安全观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补缺。

1.勿将安全文化范畴变窄目前,人们对于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但在谈及安全文化相关体系时往往使其范畴变窄,如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往往重视和关注的重点是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而对安全观念文化则很少涉及;比如,在谈及高校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时,一般都仅局限于校园,往往忽视家庭、社区等场域,尤其是虚拟网络空间等大众传媒,没有看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在谈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往往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简单看成学校的管理层、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事情,甚至会认为这仅仅是高校从事安全工作的部门的事情,总是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2.勿将安全氛围等同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般来说包含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实质上是由很大区别的。安全氛围只是一种人的心理表象,其通常与安全状态、所处环境等相关,是人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具体安全状态的认知,而且会随着状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高校校园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全校师生员工被这个氛围潜移默化,从而归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而仅仅在校园里挂一些安全教育横幅、张贴一些安全警示标语和宣传图片、安装一些交通安全设施来营造校园安全氛围是不够的,这不能等同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或者说这些只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简单配套措施而已。

3.勿将安全氛围替代安全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是以保护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它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实现排除隐患、控制事故、减少损失,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科研、生活等环境。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本义,以为校园里拉了横幅、摆了安全展板,或是教室、食堂等贴了标语,或是开了两次会、听了两次讲座就能解决问题了。校园安全工作必须从实际抓起,从实处抓起,校园安全工作的目的不是仅仅宣传而已,而是要点对点的落实、部署、检查、监督、策划。校园安全氛围只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不能因为部分而丧失了做安全管理的本身目的。

五、小结。

大安全观是拓展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通过建章立制,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通过检查督促,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通过考核评估,先进带动后进。

作者:毛建平陈韶成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第十一届云南省教育教学论文

(合)现在开始。

李:首先由请教育机构董事长、校监讲话。

马:幼儿园生活瞬息即过,但它将是孩子们瑰丽人生中最浓丽的一抹色彩!由请小朋友致词。

李:幼儿歌曲联唱。

马:家长致词。

马:幼儿歌曲联唱。

李:校监颁发毕业证。

宣布毕业典礼结束,中场休息十分钟。

二、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汇报演出。

马:

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家长、老师、小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参加晶晶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暨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专场演出。我们代表晶晶教育机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参与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马:艺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晶晶为让孩子们从小就得到艺术的熏陶,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对幼儿实施艺术教育。

李:今天这些未来的艺术家将用最美丽的艺术语言抒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爱、生活的爱。

李:晶晶教育机构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演出。

合:现在开始。

结束:马:晶晶教育机构同一片蓝天大型幼儿歌舞演出到此结束。

李:童年,一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时光。

马:祝愿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的尽情的遨游,成为未来新型国际化人才。

李:祝小朋友们天天快乐!健康茁壮的成长!

第十一届云南省教育教学论文

马:

李:各位家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小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参加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暨中班艺术班汇报演出。我们代表教育机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参与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李:庆祝又一批未来国家的栋梁即将走上人生的另一个舞台。怎样庆祝呢?

马:有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还有动听的童真稚语,这就是五彩斑斓童年时光。

李:今天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第二部分是儿童艺术团中班艺术班汇报演出。首先进行的是教育机构第十一届幼儿毕业典礼。

云南咖啡的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新时期产业发展现代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咖啡产业也不例外。云南作为我国咖啡的主产地,其近几年借助现代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在新时期,在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也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就现阶段云南咖啡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发展云南咖啡产业的建议与对策,引导云南咖啡走产业发展和品牌发展之路。

云南咖啡;困境;策略分析

云南省具备咖啡种植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优势人文条件,其咖啡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咖啡特色,也实现了当地咖啡产业化的发展。新时期,市场需求的扩大,云南咖啡生产也积极尝试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但是就其产业化发展水平来看,并不理想,因而经济产值较低,不利于云南咖啡的品牌化发展,云南咖啡生产面临现实性的挑战。因此加强现阶段云南咖啡既存困境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举措具有现实必要性。

云南是我国咖啡主要生产区,其最初是由传教士引入的。据《宾川县志》记载,早在1904年,受咖啡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传教士田德能将法国的咖啡苗带到了大理的宾川县。云南自此成为我国大陆咖啡种植的起源地。这也奠定了云南咖啡种植的悠久历史地位,也为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云南咖啡种植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具有历史和现实基础。当地政府也十分关注咖啡产业的发展。在2017年4月5日颁布的《关于咖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及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当地咖啡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当地咖啡产业精品的打造,提升种植面积,改造咖啡加工工艺,实现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实现云南咖啡生产名号的宣扬。而这也需要我们创新思考,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市场,深化挖掘自身特色,基于国际市场的视野,做好产业发展困境的梳理,提出云南咖啡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实现云南咖啡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有力经济支持。

(一)咖啡种植基地投入不足,建设滞后

咖啡产业化发展需要大型种植基地为支撑,但是云南当地咖啡产业发展种植基地投入不足,建设较为滞后。一方面因为资金的紧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咖啡产业作为云南特色产业,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也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当地政府支持有限,而农户咖啡种植管理意识较弱,部分新发展基地不能很好地实现咖啡生产基地建设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咖啡种植规模受到限制。当地适合咖啡种植的土地没有被充分地挖掘与利用,也难以得到完全的咖啡原材料。当地咖啡种植走的是小农之路,农户分散独立,不利于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

(二)咖啡产业加工技术落后,限制品质

咖啡种植生产后必须进行有效的加工,加工工艺对咖啡产出品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咖啡产业作为云南特色产业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但前面提到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独立,农户分散,咖啡产业资金和技术也十分有限,无法进行集中性的深加工。整体加工工艺较为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咖啡产业没有形成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当地的咖啡产业发展面临标准不一,销售阻力重重的问题,限制了其规模效应的发挥。加工投入少,加工技术落后,深加工不足,限制了当地咖啡的品质提升。

(三)咖啡市场抗风险能力弱,阻力重重

咖啡产业发展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意味着市场风险加大,这对于云南的咖啡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咖啡产业对自然环境要求高,一般来说培育条件决定咖啡品质,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云南自然环境恶化,市场风险加大。此外市场价格調控能力弱,导致农户利益受损严重,也挫伤了当地农户咖啡种植及生产的积极性。加工工艺落后,着眼于未来,其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无法实现当地咖啡产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

(四)云南咖啡缺乏品牌意识,发展较慢

随着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一种产品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就必须有自己的竞争筹码,而对于云南咖啡来说,最有效的竞争筹码就是品牌,而纵观当前云南咖啡种植与生产,其恰恰缺少了品牌效应。云南咖啡发展历史悠久,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其也有部分品种享有国际知名度。但是当地政府却忽略了品牌发展的引导,知名度不属于企业也不属于产品,只是咖啡品类。相当于模糊的背景。因此走品牌发展之路是必然。当前云南咖啡市场上没有独立的咖啡品牌,也没有大型知名的咖啡生产企业,没有明确的市场划分和消费者定位,原本有经营优势的小粒咖啡也没有给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带来红利,在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市场品牌影响力的发挥,也限制了其盈利能力。

(一)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带动咖啡规模种植

要想走产业发展之路,必须带动云南的咖啡规模种植,而规模种植得益于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必须起到带动与支持作用。其自身认识到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窘境,加大对这方面的产业扶持,加大投入,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进行咖啡产业的发展指导。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农户形成咖啡产业发展的共识,带动咖啡的规模化种植与生产。此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思想,对当地的咖啡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其中滇东南,滇西南等最适合咖啡豆生产,而部分地区适合小粒咖啡种植,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实现种植分散独立到规模化及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原有小农户传统种植方式,建立大型的种植基地,规模化种植,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必须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深加工的水平

咖啡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深加工。深加工是提高咖啡产品增值的有效举措,其可以达到增值的效果。云南省咖啡产业深加工有着自身的潜力与优势,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加工工艺中摆脱出来,实现咖啡产品差异化的打造,凸显当地咖啡的多元化价值。不断创新工艺,提升我国咖啡深加工水平,研制出新的咖啡品种,推向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管理办法,集约化经营与发展,在各项利益机制的引导下实现当地咖啡产业链的打造,实现当地咖啡的集体化深加工,提升咖啡品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三)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应对市场各种风险

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当地咖啡生产面临的一大挑战。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稳定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切实保护云南当地咖啡种植户的利益。在市场风险应对方面,我们必须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扩大品种,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分散市场经营风险。例如对咖啡豆进行多方面的推广,在咖啡种植时,就实现咖啡豆品种的多元化支持,选择两到三种适合当地种植的咖啡豆品种,实现本土品种的强化发展。基于云南省地区独特的环境资源,选择优秀的咖啡品种,走当地咖啡产业特色发展之路,有效应对单一种植带来的市场风险问题。

(四)打造市场知名品牌,凸显当地品牌特色

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企业。云南咖啡面对的不是当地市场,也不是国内市场,更是世界市场,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彰显自身特色,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知名企业。因此云南咖啡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关注自身品牌的打造。建设优秀的咖啡品牌也是其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可以重点发展当地的咖啡龙头企业,起到企业发展示范与带动的作用。关注产品质量的提升,打开当地咖啡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咖啡和自身品牌。在品牌发展上应避免盲目,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开展具有特色产品的资格认证,确定产品的地理优势,实现各区资源的整合,打破区域间的交流隔阂,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咖啡产业的升值空间。

云南咖啡要想走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之路,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意识到当前产业发展中的既存问题,从这些问题局限中摆脱出来,坚持规模化种植,奠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加大技术投入与宣讲,实现深加工工艺的优化提升。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实现当地咖啡产业的市场风险应对。关注品牌的塑造,提升当地咖啡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将云南咖啡推向世界。

[1]万媛媛,普雁翔,赵梅,张毅.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5(02).

[2]李文伟.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提升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04).

[3]李维锐.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01).

[4]郭容琦,罗心平,李国鹏,杨世贵,李贵平,李树维,黄健.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03).

云南农业大学论文范文云南农业大学论坛

考生类别。

录取批次。

最低分。

省控线。

云南。

理科。

本科二批。

507。

445。

云南。

文科。

本科二批。

523。

495。

福建。

理科。

本科二批。

424。

352。

福建。

文科。

本科二批。

452。

403。

甘肃。

理科。

本科二批。

454。

435。

广东。

理科。

本科二批。

470。

402。

广西。

理科。

本科二批。

439。

333。

广西。

文科。

本科二批。

512。

400。

贵州。

理科。

本科二批。

452。

365。

贵州。

文科。

本科二批。

524。

457。

海南。

理科。

本科二批。

562。

543。

海南。

文科。

本科二批。

605。

577。

河南。

理科。

本科二批。

484。

447。

河南。

文科。

本科二批。

492。

458。

黑龙江。

理科。

本科二批。

446。

369。

湖南。

理科。

本科二批。

481。

439。

湖南。

文科。

本科二批。

509。

476。

江苏。

理科。

本科二批。

326。

315。

江苏。

文科。

本科二批。

329。

325。

江西。

理科。

本科二批。

498。

445。

江西。

文科。

本科二批。

508。

450。

内蒙古。

理科。

本科二批。

397。

346。

山东。

理科。

本科二批。

500。

451。

山东。

文科。

本科二批。

505。

474。

山西。

理科。

本科二批。

476。

438。

山西。

文科。

本科二批。

491。

460。

四川。

文科。

本科二批。

534。

480。

浙江。

理科。

本科二批。

494。

439。

浙江。

文科。

本科二批。

513。

462。

重庆。

文科。

本科二批。

505。

435。

相信看完以上信息,云南农业大学是几本您已经心里有数了,估计您还想知道云南农业大学是985和211吗?根据教育部门的信息显示,云南农业大学不是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云南没有985大学,以下是云南211大学名单:

序号。

学校名称。

学校类型。

1

综合。

我省今年依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建议考生认真分析各高校往年录取分数情况,按学校层次从高分到低分呈梯次填报。从以往的情况看,我校录取线通常高出省控线10-30分,且第一志愿就能录取完毕。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时,一是要试着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二是要了解拟报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前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建议同学们选择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三是我校录取的考生进校后还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建议考生填报时允许专业调剂,以便我们在录取时尽可能安排相近或相关专业,不至于失去就读机会。另外,在录取期间请考生保持通讯畅通,并主动加强与学校招生办公室的沟通联系。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本科生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申请重新选择专业,具体实施办法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关于优秀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暂行办法》执行。

为进一步深化“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木工程专业)实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政策,即考生按学院专业填报志愿被录取后,入学时不确定专业但入学后按大类进行培养,在学院内统一编班,学习相同课程,前一两年主要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认识,完成基础学习后,到第四学期再根据自己的成绩以及学业规划,选择学院大类下设的专业方向。同一学院的几个专业被“浓缩”到一个学科大类里,考生报考学院的任何一个专业,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2013年12月,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云南农业经理人

摘要: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重大挑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前该省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的750亿元,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质构造疏松,地势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科技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科研水平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挤占。

3.1加快产业化发展,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大,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产销一条龙,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扶植乡村工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鼓励农民相互交流,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1毛玉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范小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农业固定观察点工作重点[j].我国农村研究,2001(28)。

云南农业大学论文范文云南农业大学论坛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生物技术。

2017。

529。

517。

505。

一批。

烟草。

2017。

536。

514。

491。

一批。

水利水电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2017。

521。

510。

500。

二批。

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2017。

520。

509。

498。

二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7。

517。

508。

499。

二批。

动物科学。

2017。

536。

507。

478。

一批。

植物保护。

2017。

527。

502。

477。

一批。

建筑学(五年制)。

2017。

515。

502。

488。

二批。

工程造价。

2017。

513。

502。

492。

二批。

经济学。

2017。

504。

499。

494。

二批。

水利水电工程。

2017。

506。

499。

492。

二批。

土木工程(水利学院)。

2017。

509。

499。

489。

二批。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7。

515。

498。

482。

二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17。

506。

498。

490。

二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7。

506。

496。

485。

二批。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17。

511。

496。

481。

二批。

能源与动力工程。

2017。

509。

496。

483。

二批。

城乡规划。

2017。

512。

496。

481。

二批。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学院)。

2017。

512。

496。

481。

二批。

英语。

2017。

500。

494。

487。

二批。

电子信息工程。

2017。

503。

492。

482。

二批。

电子商务。

2017。

501。

492。

482。

二批。

农业水利工程。

2017。

503。

492。

480。

二批。

工程管理。

2017。

498。

492。

485。

二批。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017。

506。

491。

476。

二批。

应用化学。

2017。

500。

490。

479。

二批。

车辆工程。

2017。

501。

490。

479。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

2017。

503。

490。

476。

二批。

农学。

2017。

500。

489。

478。

二批。

环境工程。

2017。

495。

486。

477。

二批。

网络工程。

2017。

496。

486。

476。

二批。

土木工程(特有民族班)。

2017。

507。

486。

466。

二批。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2017。

500。

485。

470。

二批。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7。

494。

485。

476。

二批。

动物医学。

2017。

500。

485。

470。

二批。

风景园林。

2017。

497。

484。

472。

二批。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017。

496。

484。

472。

二批。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017。

495。

484。

473。

二批。

土地资源管理。

2017。

498。

484。

470。

二批。

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环境科学。

2017。

497。

484。

470。

二批。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017。

497。

484。

471。

二批。

茶学。

2017。

499。

483。

467。

二批。

森林保护。

2017。

494。

482。

470。

二批。

工业工程。

2017。

493。

482。

470。

二批。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017。

494。

482。

471。

二批。

园艺。

2017。

495。

482。

470。

二批。

旅游管理。

2017。

493。

482。

471。

二批。

生态学。

2017。

492。

481。

470。

二批。

农村区域发展。

2017。

491。

480。

470。

二批。

公共事业管理。

2017。

486。

480。

475。

二批。

越南语。

2017。

490。

480。

470。

二批。

种子科学与工程。

2017。

488。

479。

470。

二批。

园林。

2017。

485。

478。

470。

二批。

酒店管理。

2017。

485。

478。

471。

二批。

草业科学。

2017。

497。

478。

460。

二批。

农业资源与环境。

2017。

484。

477。

470。

二批。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2017。

484。

477。

470。

二批。

蜂学。

2017。

494。

476。

459。

二批。

泰语。

2017。

482。

476。

470。

二批。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2017。

480。

475。

470。

二批。

水产养殖学。

2017。

488。

474。

460。

二批。

粮食工程。

2017。

477。

474。

470。

二批。

农学(特有民族班)。

2017。

472。

463。

454。

二批。

农业水利工程(特有民族班)。

2017。

477。

462。

448。

二批。

动物医学(特有民族班)。

2017。

470。

458。

447。

二批。

电子商务(高职本科)。

2017。

472。

451。

430。

二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高职本科)。

2017。

478。

450。

423。

二批。

风景园林(高职本科)。

2017。

477。

448。

420。

二批。

农学(高职本科)。

2017。

470。

446。

421。

二批。

园艺(国际园艺管理)-中荷学生交流项目。

2017。

470。

446。

422。

二批。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创新管理)-中荷学生交流项目。

2017。

471。

446。

422。

二批。

网络工程(高职本科)。

2017。

459。

444。

429。

二批。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特有民族班)。

2017。

464。

442。

420。

二批。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高职本科)。

2017。

465。

442。

420。

二批。

园林(特有名族班)。

2017。

470。

442。

413。

二批。

园艺(高职本科)。

2017。

461。

440。

420。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高职本科)。

2017。

456。

440。

425。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国际农商及管理)-中荷学生交流项目。

2017。

455。

437。

419。

二批。

土木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017。

466。

432。

398。

二批。

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2017。

464。

428。

391。

二批。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

1、校园体育文化释义。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以办学为主,体育文化发展以各个运动项目为支撑。校园体育文化是两者相互融合、渗透、促进发展起来的,依托广大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体育活动过程中积累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校园体育项目的开展有直接的联系,一般而言,体育项目开展越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越深厚,基础打得越坚实,使学生体育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条件越优越。体育是一项有组织性特点的项目,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与环境。

2、篮球俱乐部文化释义。根据文化的这一概念界定,篮球俱乐部文化可以理解为篮球俱乐部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篮球俱乐部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对于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则可以理解为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参与为主体,以篮球俱乐部运动为主要内容和运动手段创造的篮球俱乐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本土文化,所以篮球俱乐部文化在世界范围所体现的外在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综上所述,篮球俱乐部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俱乐部活动,围绕篮球俱乐部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总称。

二、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1、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的特点。首先,篮球俱乐部运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热门、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其次,则是运动中身心的高度统一。篮球俱乐部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对抗激烈、多数比赛又是在室内体育馆进行,既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往往在比赛进行到最后已经不是谁的技术比较好。特别是在实力不分彼此的时候,谁的意志力能撑到最后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意志力薄弱的若不能突破自己的障碍,则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三,特有的艺术魅力;篮球俱乐部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特有的美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上,无论从场地设施还是到器材的使用,甚至于比赛环境的布置。篮球俱乐部运动把力量美和艺术美,形体美、服饰美与环境美,比赛中竞争的激烈性与观众的文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竞争性、文化性、观赏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第四,篮球俱乐部文化的特点。篮球俱乐部文化是一种物态文化,篮球俱乐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一种制度文化、一种行为文化。这对培养篮球俱乐部参与者良好的行为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2、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的作用。其一篮球俱乐部文化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境界。篮球俱乐部运动能够培养具有“大爱”精神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努力思考与构建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不仅可以通过篮球俱乐部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大学生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还能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重塑大学生人格。其二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具有导向、融合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价值取向,规定着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导向功能。营造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崇尚健康、提倡文明,通过篮球俱乐部运动深厚文化底蕴灌输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强大的引导、规范作用,让大学生极其自然的与篮球俱乐部文化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保持一致,这就是篮球俱乐部文化的融合作用,它是一股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三篮球俱乐部文化可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现代篮球俱乐部运动既保留着古代篮球俱乐部文明、礼貌、高雅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篮球俱乐部运动的大众性、开放性和服务性。鼓励大学生参加篮球俱乐部运动,不仅可以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更可以感受篮球俱乐部运动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学会注意自己得体的仪表、大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礼貌态度。篮球俱乐部运动对一个人的诚实守信品质要求很高,作为篮球俱乐部运动的爱好者,除了学习篮球俱乐部技术外,更要向优秀运动员及优秀裁判学习认真严谨、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优秀品质。

1、深刻挖掘篮球俱乐部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氛围要多途径地进行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宣传,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就是为达到这一教育目的而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活动中。应当利用报刊、网络、广播、墙报等媒介进行篮球俱乐部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在篮球俱乐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挖掘和丰富篮球俱乐部文化内涵。可开展多项与篮球俱乐部运动相关的活动,如篮球俱乐部节摄影展、篮球俱乐部节征文、篮球俱乐部节演讲等活动,此外还可进行篮球俱乐部文化专题讲座活动,以全面的角度给大学生提供了解篮球俱乐部文化的途径,真正发挥篮球俱乐部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

2、篮球俱乐部课程的建设。篮球俱乐部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健身性与娱乐性对提高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篮球俱乐部教学课程是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专项教学课和课外篮球俱乐部运动。专项教学课是高校组织学生学习篮球俱乐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和培养学生篮球俱乐部意识、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资料、网络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视实况转播、现场组织观看篮球俱乐部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篮球俱乐部文化教育。

3、课外篮球俱乐部活动的推广。课外篮球俱乐部活动是推广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开展课外篮球俱乐部活动,高校的篮球俱乐部课外活动应以篮球俱乐部协会和篮球俱乐部训练队的形式开展,篮球俱乐部训练队拥有相对专业的教练和队员,两者相互融合,正好弥补学生只能在上课时才可以学到的篮球俱乐部知识的不足,可以扬长避短,相互弥补,从而达到双赢。

4、成立高校篮球俱乐部协会。篮球俱乐部协会和篮球俱乐部是一个开放的会员组织,大学生在协会中参加锻炼,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强身健体的目的。篮球俱乐部协会应注重对骨干学生的培养,由精通篮球俱乐部专项、热爱并支持协会工作的`学生直接担任助理教练员,确保篮球俱乐部协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的篮球俱乐部俱乐部是一种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学校体委、学校工会和学校团委的领导下,组织爱好篮球俱乐部运动的职工和学生进行锻炼和比赛。

5、校内外篮球俱乐部比赛活动的开展。篮球俱乐部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篮球俱乐部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也是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校内篮球俱乐部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篮球俱乐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努力营造人人踊跃参与的校园篮球俱乐部文化氛围,使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篮球俱乐部带给他们的快乐。

四、结语。

高校篮球俱乐部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功能。篮球俱乐部运动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不断传播,对于大学生篮球俱乐部运动乃至我国篮球俱乐部运动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篮球俱乐部运动及篮球俱乐部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比较为研究内容,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比较不同制度、不同体制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旨在从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发展特点出发,比较分析并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做法,提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带来的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据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月,我国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为149、7万人,占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2、79%[1]。这表明,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破解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不断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高校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既要探索和研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新路子,又要借鉴和吸收他国等域外相关成果,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结合青年教师特点的长效机制。有鉴于此,笔者选取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比较作为研究内容,力求探寻并提出适合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中美高校都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发展,为便于解读,笔者从相关要素、聘任机制和培训机制三个方面,来描述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运行机制。

1、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相关要素比较。

2、中美高校青年教师聘任机制比较。

内容发现,两国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界定和理解,实质是中美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体现,美国以工作年限确定青年教师,贯彻的是终身学习思想,高校服务青年教师发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思想,青年教师发展深受实用主义理念、成人学习理念、个人自由主义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理念影响,揭示的是美国青年教师个性化要求。我国以年龄为标准确定青年教师,符合传统文化特点,高校指导青年教师发展,贴近我国教育实际,青年教师发展深受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影响,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有力佐证。从表2可以看出,两国高校建立青年教师聘任机制都基于一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美国聘任青年教师立足具体、多元和优秀,一般不在本校毕业的博士生中聘任教师,聘任条件可操作性强,聘任程序自始至终体现出公正、公开和公平,既有组织保障,也有具体落实,特别是在聘任青年教师的管理上,尤为体现出多元和优秀,好的青年教师可获得终身聘任制,不称职的青年教师随时可被解聘。我国也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青年教师聘任机制,既有组织程序,又有具体落实和制度实施,对提高高校师资质量、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坚持“优秀和多元、不在本校毕业生中聘任教师、实行双轨聘任制”等措施,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参考。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称之为发展项目,包括新教师适应项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青年教师的个人辅导项目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称之为发展活动,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研修、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适等。两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的理念区别,直接带来的是项目设计及活动实施的差异,探索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长效培训机制,首先需要我国高校培训管理部门转变观念,从管理转向服务,以青年教师为本,通过拓宽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模式,更新培训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教师发展培训;在此基础上,需要青年教师主动转变培训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通过高校个性化、订单式培训,确保自己乐于接受培训,主动接受培训。

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和高校对选聘的新教师和在职青年教师,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提供资源和条件,从制度、组织机构和经费等方面保障青年教师的发展。而我国能够结合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政策与制度的厘定、组织机构的运行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着力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发展已成为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既是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这里,笔者从教学能力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方面来比较中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评价机制、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多元,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同事,为教师提供多方面反馈,评价内容涵盖教学各个环节,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并保存在教师档案中,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美国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除民间机构的奖励,校内一般有校、院、系三级激励制度,如促进教学发展的奖金项目,用来表彰教学表现优秀的教师,其突出业绩在职称晋升中还占据一定比重[8]。我国高校大多建立的是与评估体系相对应的内部评价机制,评价主体是高校,尚没有建立政府、社会、行业等多种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制度,高校教学评价大都依托教务部门开展,主要形式为领导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等,没有构建起以内部质量监控为主的整改监督与回访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借鉴和吸收美国高校的一些做法,适时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能力评价,能够推动以重视教学与追求卓越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文化建设,形成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钻研教学的文化氛围。研究表7内容发现,有效解决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重要的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制度,通过制度落实保证高校青年教师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是积极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的学术环境和宽松氛围,建立必要的支持系统,在组织机构、职称晋升、经费使用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发展倾斜;二是在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前期,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课时量,避免青年教师长期超负荷运转,引导青年教师安心教学,激励教师发展[9];三是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解决“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克服“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效互补和融合,实现“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相长”目标;四是青年教师要根据高校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扣好在高校发展的第一粒扣子,主动融入高校,并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争取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关乎高等教育的希望和未来。关心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前提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的发展机制,着力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朝着更有思想的方向发展;关心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关键是用科学发展的标准去评判青年教师的日常行为,用时代进步的眼光去关注青年教师的内在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博采众长,积极探索符合青年教师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发展机制,着力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朝着更有作为的方向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论文范文云南农业大学论坛

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云南省饮食文化可追溯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渗透、密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云南的文化,文化反映着云南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民的社会生活最离不开的是一日三餐乃至多餐。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

二、适时开展饮食文化旅游。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得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中国许多省份的支柱产业和替代产业。如何把云南省宝贵的饮食文化资源同动态的旅游活动相结合,做到既弘扬饮食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使之更为特色化,这就涉及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了。

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旅游处于一个高峰时期,刚刚发展起来的云南旅游形式一片大好,这个落后的少数民族大省给世界耳目一新和感受。饮食作为一个吃的概念是古老的,但作为一个旅游的概念却是新的。专项旅游的发展给我们的饮食文化也提供了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云南省的饮食文化不仅是吃这么简单,更有许多文化藏于其间。其中,吃的顺序是云南省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把握饮食文化开发的几个原则。

(一)“俗文化”中求趣。

在云南省饮食文化中,很多是由“俗”文化组成的,在云南的饮食习俗中,人们的“趋吉”心理表现尤为强烈,不少年节和喜庆之日的食品都带有祈求平安幸福、向往进步光明之意。中国传统节庆多用“吃”来纪念或庆祝,因此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食品。如有些地区除夕之夜吃鱼,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象征,鱼作为宴会的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后谁都不吃,寓意这尾鱼是今年剩下来留给明年的,表达了人们对“年年有余”和家业发达的渴望。因此,在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原则,它能让一道普通的菜肴富于韵味,从而吸引旅游者更拥护它。

云南饮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从原始蒙昧时代到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形成了富有云南省特色的形形色色的饮食习俗。弘扬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也就是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思想。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以略窥一斑。如手撕鸡肉烂饭、老鼠稀饭,老鼠干、蛆虫稀饭、鹌鹑肉汤等等。所以在推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把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更多人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中求规范。

饮食文化事实上包含着传统文化和边缘文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野史)两部分。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存在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和边缘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之区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传统开发还是边缘开发,都要注重在创新的过程中强调一定的规范,避免在某种因素下盲目地求效益而忽视了文化本身带有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的很大目的是为了弘扬云南省的文化内涵,即希望通过吃的途径将云南省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传给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开发者要充分地在饮食旅游文化产品种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意见,规范地遵守开发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在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超过其承载力的前提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地方的民族地方特色充分挖掘,进行旅游包装后推向市场。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的生产。

总而言之,云南饮食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化性,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出的理想品种。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才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产品单独开发。就它的发展状况而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的去研究,让它为云南省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

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契合点在于立足于区域经济,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从而理顺财务关系,更好的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学科专业的资金保障,从而间接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制约因素。

(一)资金来源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制约。

伴随着院校步入内涵建设的跨越发展阶段,资金供给日渐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各地方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渠道的资金供给也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更显捉襟见肘学校的发展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费作为收入的重要补充。渴望富余经费用于弥补由于生均办学经费拨款不足造成的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开支以及设备更新、维修,学生活动费等,少量的中央、省级的专项项目经费也成为解决学校发展困难的急切盼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向当地企业获取经费支持也同样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制约。

(二)经费安排未实现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同步。

一方面办学经费的使用管理“重筹资,轻管理”、“哪里需要哪里投”的救火式错误观念。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未能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办学经费安排上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办学经费向重点发展学科和特色专业倾斜,不能很好的实现与服务区域经费发展战略同步。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方向的观点已经在国内提出好几年,但是现有的和正在进行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没有很好地突出服务地方这一特点,虽然书面上已在宣传自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正在向这一类型的院校转变,在实际行动上仍然以老旧的办学发展观念在进行,在办学经费上搞“平均主义”,没有把办学经费集中、高效的使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上。

(四)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未能合理实现预算目标。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与预防机制。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尤其是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的问题日益显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只强调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内部控制,对科研经费等预算外经费的内部控制控制不严监督不力。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控制执行不严,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2.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因此,长期以来存在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忽视经济效益和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和考核;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各院系实验室或科研项目购买的专用设备无法实现全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造成相同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实验设备闲置浪费。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尤其是对固定资产购置的论证、采购、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资产管理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预算执行效率低下预算管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决算与预算脱节,结果常导致预算失控。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高校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有内在的扩张动力,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从而必然增加支出;另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在当前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支出需要。此外,在预算的执行上,刚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日常无预算、超预算或变更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办学成本居高不下。在预算的后续评价方面,尚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有正确、完整的评价。

4.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其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校的出资人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国家作为高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并不要求偿还资产和分享收益,由高校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的弹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管理的功能。这种体系实质上是把高校的财务管理定位于进行经费分配的消费型的财务机制,高校教育手段的建设、教学设施的充实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高校不能也无需对其财务状况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更不能按照成本管理的模式进行财务分配。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提高教育经费投资的使用效益,也不利于提高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自身财务管理的水平。并且高校实行的是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地方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弊端,在履行审批之处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导致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与高校实际经济活动相背离,不利于其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五)财务支持有待加强,未能高效提供发展助力。

1.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近年来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都对财务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水平、高学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短缺、信息系统应用的滞后,以及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尚未转变,严重制约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无法全面服务财务工作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和新时期对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要求的提升,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尚不够全面,网络财务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数据的收集、分析、传递、审批等环节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财务工作矛盾突出、效率不高;各类经费的使用进度更新不够及时,不利于经费使用部门合理安排、分配经费使用的时间和范围;财务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局限,出于网络安全隐患和财务信息保密原则的考虑,财务信息无法全面公开,由于财务信息不够透明,经费支出产生的效益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财务管理,同时增加了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双向沟通机制,当前的财务信息系统一般局限于财务部门单向公开部门财务信息及相关文件、通知、公告,各院系、科研经费使用者无法直接从财务信息平台中反馈、报告或提交相关问题和信息,缺乏双向沟通。最终导致财务部门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无法得到师生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财务体制改革对策。

(一)充分利用区域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

由于各地方经济在区域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在财政经费拨款方面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较大,特别是地方高校经费拨款采取生均定额拨款机制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院校往往无法足额获得同级财政的经费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在筹措办学经费渠道上除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各类专项经费外,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的为事业发展筹措资金,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

5.捐资方式筹措经费。与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涌现出的成功企业家、海外侨胞等社会人士展开深入交流,让他们了解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促进他们通过支持高校公益事业发展为自身进行正面宣传的“互利互惠”方式为学校筹措经费。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经费分配进行改革。

各地方院校应转变在经费分配上原有的“撒胡椒面”的老旧传统,通过对本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将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学校未来办学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对办学经费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4.采用“目标责任”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激励机制。通过与各专业系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了解各系年度工作计划,由各系通过研究制定出本年度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争取目标”,在年度预算经费中预留出可观的经费作为下一年考核“争取目标”的奖励经费,并根据各系的“争取目标”完成情况在下一年度经费分配上予以兑现。

(三)推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在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与考核评价。

地方院校可以从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目标制订及考核制度、预算执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经费管理推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通过对经费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的监督、考核评价,最终实现经费的健康高效使用。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3.结合目标考核制度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对预算经费执行过程进行分阶段跟踪及执行评价,从而建立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在预算经费执行过程中,院校的财务部门除承担经费分配的任务外,还需充当院系预算经费制订的第三方监督的机构,根据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和二级预算经费分配方案,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的形式对院系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分阶段的跟踪及执行评价,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采取积分制,共计积分为100分,由财务部门每个季度末对各院系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分,同时根据记分的结果和考核的情况对各院系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请校领导。在下一年度的年度预算经费分配上,根据上一年度的评价结果和记分排名予以奖惩,并延续此种考核方式,激励各院系间有序竞争,最终实现院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及财务信息化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参加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知识培训,加强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财务人员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要秉公执法,自觉的遵守和维护财经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交流学习,吸收其他高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经验,同时定期开展财务人员内部交流,互相学习积累的良好工作经验;加强财务信息化的软件及硬件方面建设,针对本校财务信息化中的薄弱环节,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培训。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部推进的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但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劣势。如何在劣势中找寻“相对优势”,进行先期投入,集中建设,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确立培育的理念,并从培育机制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监督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

自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与结构不尽合理,硬件设施不足,师资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与科研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首次提出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又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包含六大类建设项目在内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当看到,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但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笔者认为,建立质量工程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建立质量工程成果培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方面,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学术地位、经费投入、科研实力、教师及学生层次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在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翻。

同时也应该看到,从20至今,一些地方院校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优势与特色项目基本已经申报完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在今后的申报中竞争力将进一步下滑。因此,即使仅从项目申报成功率的角度来看,对拟申报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也将十分有利于地方高校在劣势中找寻“相对优势”,进行集中建设,提高成功率。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教学工作均是立身之本。因此,通过对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不但可以为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培育后备梯队,同时可以调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已申获质量工程项目和培育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其本科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宜采取遴选、建设、考评、滚动的机制,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以立项的目标责任制的方式进行管理,一般坚持以下原则。

1.建立分级培育体系的原则。学校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并在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分级建设。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应为校级或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各地方高校在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时,原则上应从入选培育计划的项目中遴选。

2.注重助优扶强、补缺补弱的原则。对入选质量工程培育计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级、省级评选标准查缺、查弱,重点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势和特色项目,在这些优势和特色项目中充分挖潜,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和建设,使得入选项目尽快具备申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提高项目中选的成功率。对于已经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学校还应加强对此类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发挥集聚效应的原则。应当看到,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建设工程,各分项项目互为建设条件和基础。例如,教材对于精品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精品课程又是申报名师的重要影响因子,名师又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竞争力等等。因此在选择培育项目时应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对优势和特色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培育和建设,以形成优势特色项目群,增强各分项项目建设成果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

三、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培育计划基本措施。

1.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地方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质量工程培育管理机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培育指导、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项等工作。学校质量工程推进办公室及时向各教学单位提供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选信息,为各教学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培育建设方向指导,并根据学校落实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通过立项的形式,对初步具备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条件的项目,按照相应评审标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先期投入,重点培育建设。 2.设立质量工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进行建设工作,以保障培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参照项目的类别、培育的级别、现有的基础条件等诸多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费扶持额度标准。对于需要进行较大硬件投入的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状况另行配套经费,支持和鼓励全校各教学院部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主动投入。对于经费相对不足的高校,也可以采取先行投入,先行建设,申获后扣除的办法。即,先由学校根据培育项目的类别和级别的不同垫付一定数额建设经费,待该项目经过培育建设,成功申获省级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时,从上级拔款中扣除学校先行垫付的部分经费。

3.确定培育的层次。一般而言,笔者提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即国家级、省级、校级。但从培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培育计划项目最好按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即将有可能申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列入培育计划,这些项目一般应来源于校级项目。对于不是校级的质量工程项目拟申报校级的,建议二级学院(系)自行培育。

4.科学评选培育对象。培育对象的选择将直接关乎培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评选方式,建议应设立专门的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专家委员会,遴选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建设经验的专家作为评委,以保证评选的权威陛。在评选标准上,应根据培育的类别和级别,以国家、省的评选标准作为培育对象评选的基本标准。在评选方式上,宜采用比对的方式进行,例如,某课程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那么可由该课程组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逐项对比本课程的建设情况,找出优势与特色、缺点和不足,由专家进行评议,如差距不大,经过建设有较大可能达到国“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培育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各类项目全国分布情况,对于已布点较多的项目,应适当考虑暂缓建设,如对教育部已暂停申报的精品课程等。

5.培育对象的立项式管理。对于已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根据项目类别、级别、现有基础等因素,为其确定项目完成周期。在此基础上,要求项目组形成完整的项目建设计划书,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诸多任务纳入其中,如教学论文发表计划、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计划、教材出版计划、教学成果奖培育计划等。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后立项建设。

6.培育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培育进入中期阶段时,由各负责人提交项目建设中期报告与阶段性建设成果,接受专家组的检查审核。对检查合格的培育项目可按计划培育进度继续建设;对未按时完成培育任务,工作进展不力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撤销。

7.培育项目实行结项验收制度。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并申获相应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认定为完成培育目标直接通过结项验收;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但未申获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经学校质量工程培育计划评审委员会验收通过,可以继续申请培育计划项目立项,但原则上每个项目不能超过两轮。对于新建学院、新办专业,学校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培育周期。

四、正确认识培育机制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质量工程培育机制不能仅仅以是否申获相应的国家级、省级培育项目为唯一目标。列入培育计划并入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固然成绩喜人;但对于经过建设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其它各种不确定因素未能入选国家级、省级的培育对象也不能盲目认为该项目未完成培育任务。事实上,如果某一项目组,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教学和科研的标志性成果丰厚,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学生反响较好,对本专业或本院(系)的教学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虽然它没有完全完成既定的争取国家级或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目标,但我们仍应认为对该项目的培育是相对成功的。正确树立这种培育观念,不仅能够避免地方高校步人为了申报而申报的误区,也可以促进已申获的项目和正在培育的项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关范文推荐
  • 12-20 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稿(模板19篇)
    思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寻求真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1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维训练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培养优秀的思维习惯
  • 12-20 大学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心得体会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体会和认识。这里收集了一些不同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
  • 12-20 七年级语文黔之驴说课稿范文(15篇)
    教案模板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教师们精心编写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 12-20 高考宴会主持词(模板19篇)
    亲爱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盛会。随着大家对总结写作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各位来宾、各
  • 12-20 六年级保护地球提倡书(实用21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 12-20 小学四年级未来的我(专业21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文教学中被认可的一种写作形式,它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作文佳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 12-20 大病补助困难申请书(汇总21篇)
    申请书是我们透过文字,向招生官或招聘领导展示自己的机会。以下是一些经典申请书范例,通过学习它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尊敬的领导:我是单位职工,我家庭有两口人,
  • 12-20 高中思政课培训心得体会(专业19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和参考。思政教育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 12-20 延长保留学籍申请书范文(18篇)
    在留学申请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术兴趣进行详细总结,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下是一些留学申请的成功案例和故事,让我们来一起分享和学习。尊敬的校领导和办事
  • 12-20 责任与担当演讲稿分钟学生(优秀20篇)
    学生演讲稿是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演讲的方式展示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成果和个人特长。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些优秀的学生演讲稿,相信会对大家的演讲写作有所启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