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论文(通用20篇)

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论文(通用20篇)

时间:2023-12-20 23:55:03 作者:笔砚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论文(通用20篇)

会计是一门研究财务信息记录、分类、分析和报告的学科。下面是一些关于会计的学习资料和实用工具,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知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摘要:管理会计信息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研究的热点,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从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探讨了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下有效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策略管理会计信息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愈加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非常滞后。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却凭借着其诸多的优势,迅速在各个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结合起来,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又一次掀起了资本扩张的浪潮,然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却给企业集团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如财务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决策缓慢、管理理念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开始着手研究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此,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财务共享服务诞生了。财务共享服务指的是将财务业务进行再造,以实现流程标准化,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从而为外部企业和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提供专业化服务。其目的是改进财务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财务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规范性、规模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半自主性等诸多优点。

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管理与会计结合起来,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信息化则是把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管理、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为企业单位的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会计信息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以及我国国情的限制,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是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尚未实现在各个领域的完全覆盖。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它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对我国会计新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

“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人员办公”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常所采取的将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的三大措施。以a公司为例,经过几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探索,a公司在其总公司的财物部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实现了对分公司的会计财务处理、资金支付、财务报销等事项的集中审核与办理。为此实行财务共享后,a公司便取消了分公司的财务部,分公司除仍承担着对外报送报表、会计档案管理、银行账户维护、税务申报等具体工作以及执行财经纪律、财务分析报告、预算执行管理等财务职能外,所有报销审核以及核算工作均由中心完成,该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行不仅实现了财务会计人员的集中化,还引导了部分会计人员深入到分公司为其提供内部规划、管理咨询等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会计人员工作职能的转变,显著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会计水平。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在未来的会计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借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不仅可以将一些重复性的财务业务简单化、流程化、标准化,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对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相关策略。

(1)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保障会计信息安全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建立在坚实的大数据基础上,它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绩效评价、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等企业业务的开展和高效运行,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是通过网络往来与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全面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企业集团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对于部分用户操作不当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给予用户相应意见,并展开相关技术培训,加强对用户的监控;而对于那些用户蓄意为之而致使数据出现泄露的行为则给予严厉的警告必要时可诉讼法律,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对那些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进行制裁。其次,企业应加强对数据访问权限的管理,有的数据可进行全范围的共享,而重要的关系到企业机密的数据则要设定访问的权限,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最后,企业要对网络通讯、会计管理系统等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更新,对相关硬件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从软硬件上来加强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在财务变革尤其是在管理会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如员工真实出差天数无法掌控、票据真假难以识辩等,但通过大数据,企业管理者就可以结合票据信息来判断财务信息的真假。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更为高效、精确的信息,因此把大数据理念运用在管理会计中,将会为企业对其经济活动的正确预测、决策、控制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在我国会计行业,除了要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收集外,还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并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对行业内各生产经营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努力寻找并建立企业管理、业务、财会、内控等数据之间的联系。可通过统一数据业务、标准化处理各系统数据源、建立统计数据源数据模型实施元数据管理等来实现对数据质量的闭环管理,从而将大数据与大财务有效对接起来,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摘要: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数据存储的形式和会计核算的方法,触发了企业战略决策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企业价值创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通常会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组织以及财务等,对推动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信息和技术的应用,给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完善企业总体布局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成本。“互联网+”计划可以有效地推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拓展我国的国际市场。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做一综述。

管理会计是指事业单位或者企业进行价值创造或者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报道: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不仅要包含财务会计,也要包含管理会计,会计软件也应该具备管理与核算的作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互联网+”环境下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已经由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延伸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报告要更丰富,将企业的管理会计价值最大化。据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化已经过了2.0时代,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协同交互的3.0时代、工业4.0时代,企业发展也已经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管理会计信息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战略意识。

在我国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会计事业已经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顺应了市场的发展需求与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控能力。由于转出与存储格式的不同、数据采集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了绝大多数的企业出现了客户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的计划系统、办公的自动化系统以及供应链的管理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数据不能很好地对接,不能为企业有效地提供跨系统、跨部门的综合信息。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系统,它蕴含了企业72%以上的重要信息,不仅是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其重视起来,用国际化的战略思想来看待信息化工作,全面考虑企业的协调发展与企业内部的系统化信息建设。避免效率低下、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等现象的发生,将会计信息化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整体建设中去,实行数据采集规范化、标准化,切实提高信息的开放性、准确性、稳定性以及通用性,让各个软件的系统数据自然对接,资源共享,提高数据的再利用水平与深加工,进而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内部控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伴随着大量新载体、新技术的产生,企业的系统结构逐渐变得网络化、高密度集成化,显著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采集效率、整理效率与数据传输的速度。同时会计信息化可以将企业内外部门、系统、机构的数据进行接口、转换、接受、发送,实现数据的交换,会计化系统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开放式的系统。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开放,导致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可控性与统一性大大降低,更容易受到恶意软件、钓鱼网站、等的攻击,所以必须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强化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采用安全的技术策略,用会计专用服务器代替普通的办公室电脑服务器,并在会计专用服务器上设置路由器和防火墙,建立起多层安全体系。二、加强系统的内部制度,按照“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规章制度,制定软件开发维护、计算机病毒科学预防、资源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组织、硬件管理维护等一些控制制度,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高校的运行。

(三)强化管理,提高效率。

重视会计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档案的基础建设,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配置合理的空调、电脑、除尘等软件系统,并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会计档案工作要高效的完成,实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有效提高档案的保险系数。在电子档案中,要能检索到相关的纸质档案,在纸质档案中,也能检索出电子档案的相关资料,切实提高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相关性。在电子档案存档时,尽量在光电介质上存储,少用或者不用磁介质。对于档案要远离磁场、注意防潮和防尘,以便在会计系统被破坏或者出现故障时,可以在紧急状态下迅速恢复。在access或者excel中保存档案,可以为日后直接查询、调阅档案提供极大的方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轨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大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注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不断普及,且应用广泛,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广泛搜集与企业相关或者企业需要的信息,作用者更需要的.是动态的、高度的、实时的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综合信息,迫切的需要完善和拓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和系统。因此国家应该软件公司的开发,研制出集会计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系统、业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的新型的信息化系统,为税务、投资、财政、审计等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方便和快捷,有助于企业挖掘相关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新观念、新技术已经贯穿于现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要进行积极的转型,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人员也要进行积极的转型。对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要不断地塑造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现阶段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企业工作全面推进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团队。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时刻关注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积累,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要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创新对工作人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交流,同时企业还要不断招收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利用高薪引进大量复合型人才,多渠道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不断壮大企业的会计队伍,可以极大地加快会计化信息的进程。

三、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让会计信息更快地融入了信息社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策略和目标是从战略的高度前瞻性上构建高效的会计信息化框架,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提高企业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会计信息化正朝着智能化、规范化、社会化、互联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拓宽了了会计数据的领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华扬,杨洁.让管理会计信息化插上大数据“翅膀”[n].中国会计报,.

[2]王德昌.市场竞争、组织分权与管理会计信息视野[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会计研究,(11)。

[4]李永丽,刘军巧.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之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摘要:经济新常态对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变革,以此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新常态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本文主要对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升会计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使其能够有效服务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会计教育模式;发展策略;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重要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经济新常态来看,其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转变。当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较慢、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轨现象,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必须要以经济新常态为基准,全面实现对高校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经济新常态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慢。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主要是按照既定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其所采用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很多新的会计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没有及时有效的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考虑的较少,很多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难以实现创新。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较多,相互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难以全面满足当前新常态发展对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教学。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模式还是主要以理论教育教学为主,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其先进性暂且不论,而由于高校缺乏实践教育教学设备,使得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高校缺乏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大部分学生很难顺利进入到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其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检查能力较差,对经济新常态下人才的实践能力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轨现象。

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跟随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会计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后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会计教育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轨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其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常态下,高校要首先变革其会计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为方向和指导,全面审视其现有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通过理念的更新来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引入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准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要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其不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会计知识,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专业化会计人才。

(二)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对会计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先进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更新教学设备,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相关的上机操作,提升其对各项会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到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实践,对其所掌握的会计理论进行检验,提升其会计技能,以有效满足和服务于经济新常态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要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视为高校会计教育模式发展和基础和方向,通过在方法和理念层面的变革,充分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并保持会计专业人才的先进性,使其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和推进会计教育制度的改革,实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出发,对其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避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脱轨。

三、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也不断加快,目前高校会计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出发,全面完善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2]胡志勇.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财会通讯,2011(10).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成本粘性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与传统的成本习性假设存在冲突,必将对基于成本习性假设的传统管理会计工具产生影响。文章分别分析了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预决策分析、规划与控制分析和业绩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已经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历来都是制造业企业的命脉,面对不断增大的成本压力和日益缩小的利润空间,加强成本的管控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工具是制造业企业进行内部管控的常用手段。传统管理会计中的一系列管控工具均是基于成本的习性假设和对称性假设,在这些假设和理论指导下,企业的成本只是简单机械地与业务量相关,因此管理者更多的是去重视生产量和销售量而无法积极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但是,随着对成本习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发现成本粘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研究成果与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存在矛盾,可能会对传统管理会计分析工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这些分析工具提供的管理参考信息的准确性。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其存在性和影响因素上,而对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笔者欲就成本粘性对传统管理会计工具的影响做一分析,以便更好地结合成本变动的特点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内部成本管控工作。

二、传统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粘性。

(一)传统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是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诸如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等需要而产生的,它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从西方引进,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相对稳定,并且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内部管控的常用手段和工具。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主要有本量利分析、预决策分析、规划与控制分析和业绩考核评价等。

这些传统管理会计工具都是基于成本习性和对称性的假设和理论。成本习性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成本只机械地与业务量相关。成本的对称性是成本随着业务量增加而增加的数量等于成本随着业务量相应减少而减少的数量,即成本边际变动量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无关。基于这种假设构建的成本模型简单、易理解,在粗略的成本管控模式下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以及对管理要求的精细化,这种对生产和成本管理高度概括性和理想化的描述降低了对现实因素的包容性,偏离了实际情况,不利于有效地指导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

(二)成本粘性。

美国学者andersonetal.(2003)通过对1979年到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7629家公司的年度数据研究发现,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业务量的多少,而且和业务量的变化方向有关,并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提出成本粘性概念。这一研究成果开创了成本粘性研究的先河,自此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孙铮等[1]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4年至2001年的年报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成本费用粘性。马广奇等[2]指出,早期研究人员首先发现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粘性的存在,后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总费用也存在粘性,总费用粘性也就是总成本粘性,因此就直接称作成本粘性。

成本粘性是指成本的边际变化率在业务量不同的变化方向上具有非对称性,即成本随着业务的增减变动并不具有严格的对称性,业务量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额比业务量等额减少引起的成本减少额大,两者之间的差异用来衡量粘性的大小。比如,业务量增加1%时成本增加0.75%,而当业务量减少1%时成本只减少0.55%。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其存在性和影响因素上,而对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成本粘性研究的兴起是对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的挑战,必将对基于成本习性假设和对称性假设的传统管理会计分析工具产生影响。

三、成本粘性对传统管理会计工具的影响。

(一)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基础分析工具,它不仅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管理工作,而且对于外部财务分析师和投资者的预决策也具有重要作用。本量利分析是通过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旨在为优化管理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工具首先基于成本习性假设,将企业的全部成本理想化地简单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成本模型,而忽略了管理者行为、企业特征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其他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被忽略的因素往往会使得成本的变化与业务量的变化并不是严格对称的,即出现成本粘性现象。

成本粘性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传统成本模型的运用效果,造成传统本量利分析工具提供的管理参考信息有偏差,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外部财务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决策。比如,在销售量下降时,如果管理者不考虑削减资源,就会造成资源闲置和产能的过剩,而这些资源照样会通过各种形式转变为企业的成本,导致业务量下降而成本并没有同比例下降;但如果削减这些资源,一旦业务量再次上升,就需要花费很大的资源调整成本。因此,当企业的销售下降时,如果企业预期未来销售将增长,调整成本的存在将会使管理者保留一些额外的资源,从而产生成本粘性。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成本粘性越强,它的会计利润下降的会越多,这样会引起会计利润在不同期间表现出不稳定,由此将导致很难对企业的会计利润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影响本量利分析工具的运用效果。

(二)成本粘性对预决策分析的影响。

传统管理会计中的预决策分析包括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三类问题。但不论哪种问题,都与成本分析密切相关,成本的多少以及与特定预决策的相关与否是预决策分析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预决策的偏差甚至失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管理会计关于成本习性的认识局限,人们对成本的分类和理解一直作一种理想化的'假设,由此得到的成本与业务量具有线性关系,而通过传统的本量利分析使得利润与业务量之间也是线性关系,并依此作出相应的决策。然而一旦考虑到成本粘性的存在,则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在传统成本习性基础上的决策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成本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比如在预测销售量增加时,如果考虑成本的粘性,总成本的金额就会高于根据传统成本习性计算分析的结果,那么原来计算的利润或者净现金流量就可能偏高,这样得出的管理会计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决策。因此,管理者在作出一系列预决策时应把成本粘性对经营决策的影响予以考虑,对传统的决策方法进行修正才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成本粘性对规划与控制分析的影响。

规划和控制分析主要是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如何合理安排和调度企业的各种资源以确保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在整个预算体系中,成本费用预算是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又是落实成本预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首先确定预算目标并对其进行层层分解和下达,销售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财务总预算等这些环节都与成本密切相关,如果在其中一步忽略了成本粘性就会导致后续的预算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错误。企业每期制定完标准成本之后,都需要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然后根据两者之间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以及成本控制,也为将来制定更好的标准成本提供参考。因此,假如忽视了成本粘性的存在也同样会影响到企业标准成本的制定和执行。在规划和控制系统建立过程中,关注成本粘性,便于通过周密的计划避免或者减少成本粘性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关注闲置资源的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四)成本粘性对业绩考核评价的影响。

业绩考核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指标是企业进行业绩考核评价的关键因素,成本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绩效指标的计算,进而影响到业绩考核评价的效果。

成本粘性的存在无论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的销售量出现暂时下降时,如果管理者削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会导致成本粘性在短期内降低,从而使企业的短期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但这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样,如果企业的成本粘性过高,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的变化反应缓慢,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短期绩效,时间久了也会降低企业的长期绩效。所以,企业的成本粘性过低或者过高都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当企业的销售量变化时,管理者应该考虑成本的粘性因素,采取稳健的措施并保持谨慎的态度,适度地调整企业的资源,才会有助于改善企业的长短期绩效,从而能够较好地考核评价管理者的业绩。

四、对策和建议。

传统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内部管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成本粘性的存在对这些原有的工具、方法和模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资产结构,加强资产管理。

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就要合理配置资源,重视优化资产结构并不断加强资产的管理,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水平。企业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企业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的成本粘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从盈利能力来看,太高的流动资产比重不一定好,但在短期内流动资产容易调整,所以其所占比重越大,则表明企业营运能力越强,成本粘性也就会较小。基于此,对于流动资产,企业要制定高效合理的信用控制流程,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加强存货管理,确定合理的存货数量和购销时间,提高存货的周转率。非流动资产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其比例过高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调整成本,成本粘性程度会加深。因此,企业要清晰把握自身的经营现状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预测未来经营所需要的资源,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不断地降低非流动资产比重,同时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改进工艺流程,以提升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提高成本调整的灵活性。

(二)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涂柳媚[3]指出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成本粘性的存在除了契约刚性和调整成本等原因之外,委托代理问题也是造成成本粘性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的结果导致股东和经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这就使得经理人在面对资源调整时受到利己动机的驱使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比如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薪酬并尽力维护他们所能控制的经济资源,成本粘性便随之产生,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合理确定董事会的规模并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数量和质量。董事会要保持合理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太大容易导致有些董事“搭便车”行为,太小又可能影响决策的质量。由于独立董事的特点,建议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同时要注意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对独董的考核机制,避免出现花瓶董事,这样在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还能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降低成本粘性。其次,完善高管薪酬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报酬激励约束机制,把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实现更好的结合,这也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

(三)加强成本粘性水平的研究,合理确定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

成本粘性的存在会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相关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降低成本粘性,但成本粘性的存在是必然的。朱乃平等[4]指出,要完全消除成本粘性是不可能的,除非整个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但这种理想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另外前文分析也发现,如果过于追求成本粘性的降低,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短期绩效,但可能会影响到企业长期的绩效和发展,因此适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则可能更有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要辩证看待成本粘性水平和成本粘性所传达的信息含量,正确评判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适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应该是多少?管理者如何利用其进行成本管理和作出最佳的资源调整决策?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一个国家或者行业的企业总体粘性系数,而对单个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如何进行计量和评价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文档为doc格式。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摘要:治理的形成与对治理的形成与发展,在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上赋予它现代化的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它能够突破传统会计框架的局限,在会计领域孕育出一个崭新的体系,以适应并服务于当代高速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治理科学的发展,是治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治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治理会计思想的标准是治理者对这一思想的。治理会计是对优秀治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

一、治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初的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治理会计萌芽的本钱会计。治理会计形成的源流正是来自于本钱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本钱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本钱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本钱控制方面的时候,治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本钱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治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治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治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之后,治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治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治理会计的逐步丰富、完善起来。治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治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二、执行性治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治理”著作之后,泰罗于19发表了《科学治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治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治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本钱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本钱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治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1885年美***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本钱》、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著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本钱》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本钱,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本钱治理方面的题目,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本钱核算向兼顾论及本钱治理题目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产品本钱题目。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本钱题目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题目,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题目而展开的深进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治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的环境质量逐渐走向危机时代,造成了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穷竭,严重地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目前,很多国家虽然快马加鞭,在积极制定各方面的环境政策,以求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有效的治理,然而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对性与不可预见性,造成了各项环境政策在制定时附带了一种滞后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应有的生存、生产的权利。因而,在现阶段,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酸雨。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十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是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3]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一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4]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5]很显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6]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环境保护。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时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页.

[2]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第12页.

[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4]马骧聪、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制通论》,学苑出版社,1990年9月,第56页.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月,第10页.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5月,第247页.

(作者:郑海,籍贯:浙江乐清,系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级学生.)。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管理会计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管理思想。在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的责任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做账、做报表等,而是需要将管理会计的各种理论运用到财务软件中,财务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只有这样,财务人员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才能不被淘汰。管理会计信息化所建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看成是管理会计和信息系统的一个集合,即用现在系统方法,对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处理,来帮助信息使用者快速有效作出决策。管理会计信息化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帮助管理者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分摊风险。

我国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运用领域,是从单一领域向整体建设发展的。在单一领域方面,例如预算管理信息化、成本管理信息化、业绩评价信息化等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并不乏成功的案例,而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依旧仍重而道远。

信息化在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应用领域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erp系统中的功能为主流的大部分是以失败告终的,但在作业成本管理领域,信息化依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主要针对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进行探究。管理会计的发展不是飞跃性的,而是持续渐进的,而abc作业成本法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一步。如今,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制造业以及部分服务业。许继电气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许继电器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成本信息和实现其战略目标,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对成本查询与分析以及未来成本的预测,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然而,如果没有计算软件以及云计算平台的支持,许多工艺复杂的大型企业根本无法完成成本核算或者获得精确的生产参数。王平心等也曾介绍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西安农业机械厂的经验。由于成本核算对一个企业有着决定性作用,可见abc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对信息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将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理念融合进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并不成熟,在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不足。

(1)财务工作者的管理意识不够高。中国的财务工作者是不缺的,但据统计,80%的人只能从事记账等基础性工作,既懂财务又懂战略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十分紧缺的。现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创新意识,都直接或间接阻碍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管理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企业内控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考评系统不够完善,落实得不够具体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管理会计的作用。

(3)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够。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化较多的仍是被一些信息化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实施,而对于小型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条件的阻碍以及发展的因素,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中小型企业中的运用并不理想,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4)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缓慢。在我国,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视远于管理会计,再加上管理会计软件的落后,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许多模型都无法得到应用,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财务已经慢慢趋向共享,那么会计人才应该怎么转型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篇论文吧。

目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逐渐成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所以,为顺应时代发展,我国高素质会计人群仅掌握会计核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种转型,在强调学生数学能力、统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基础上,将专业覆盖面延伸到资金的预算、筹集、分配、控制以及对结果的评析等方面,即强化管理会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做账和支付,也会要求财务做预算、绩效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筹划、汇率风险管理等。这要求实现财务与业务相结合,介入到企业的业务运作当中去,进行战略规划,帮助战略落地,也就是向管理会计转型。面对这种转型,财务组织要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方面走向集中,即财务功能的集中;一方面走向渗透,即财务向业务渗透。要实现这种转型,财务共享服务就成为我们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财务共享服务可以为财务转型提供3个方面的重要支持:第一是数据的支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大数据中心。通过共享模式,把原来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的数据汇总在共享中心统一来处理。

战略分析、决策支撑的数据可以由共享服务中心的大数据中提供。第二是管理的支持。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制度和规范内嵌在流程中控制和实现,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基础。

第三是人才的支持。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去年曾提到,要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管理会计人员,要实现转型。通过采用财务共享的新模式,可以促使企业会计人员转型,强化管理会计能力。

由于会计信息人工核算量的减少以及公司利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对财务监控的加强,公司内部财务工作在其流程上更加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在这种大趋势下,公司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在共享服务模式下,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会被扁平化的服务组织所代替,原有组织和流程中某些角色和职能也将发生变化。曾有人估计,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以后,其财务人员可削减1/3至2/3。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会计信息化不会使财务人员闲置,对于需要重新分配岗位的财务人员来说,再次分配也算不上分流,而是又一次转型。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财务共享服务是商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会计管理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从科技发展、组织结构改进的角度论证了当今时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它所需要的,也正是新时代的管理会计人才。而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推广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大力推广管理会计、推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校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面对商业的发展和我国高校管理会计教育的现状,笔者对高校会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以下构想。

理论框架。从宏观角度来看,高校会计专业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进行设置。

首先,重点高校的会计专业应适当缩减原有大量的会计基础类核算课程,因为这些工作会在财务共享服务的趋势下逐渐被相对学历较低的人员承担。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因为管理会计起步于财务会计。在强调学生数学能力、统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基础上,专业课应尽量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再其次,认清管理类会计人才知识的宽广性,高校需要拓宽专业,整体优化。在时间安排上,前两年的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都可以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专业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按管理学科宽口径培养,以打好专业基础;同时又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后两年则分专业方向培养。

最后,学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设置财务管理大作业、专业实习、学年论文、会计模拟实验等,将课题性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在教学计划中予以落实。针对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需要三方面共同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学校和学生的认识;二是要努力提高工作单位的社会责任;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的支持,利用其影响力促进学校与单位建立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具体课程设置。培养管理类会计人才,需要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不能仅依靠围绕管理会计本身的内容转。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新型会计专业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分为以下三类: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市场营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旨在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专业核心课。一是专业必修课: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投资学、审计学、税法;二是专业选修课: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学、税务筹划。这些是集中体现本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

跨学科课。主要包括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会计、国际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租赁会计、环境会计专题、人力资源会计专题等。这些旨在扩展学生知识面。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财务问题。有必要结合需要,体现在会计教材及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例如:财务共享服务案例分析;中国集团企业财务问题,例如集团企业的财务体制、资本经营、集团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激励与控制等;中国中小企业财务问题,例如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财务特征、改制及出售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诸如上市公司融资机制与融资结构、投资机制与投资行为等。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1].顾承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3].张雷;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4].王珩;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

[5].丁克岗;资源环境视角的江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6].白云朴;环境规制背景下资源型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

[8].汪波;信息资源数字化环境下我国ia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9].张碧星;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基础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10].李辉;广东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12].于文良;城市静脉产业发展模式及其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估算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

[15].刘鑫;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

[16].包红梅;生态社会主义环境危机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

[17].王雪;环境科学视角的绿党发展史研究[d].东北大学.2013。

[18].万建香;环境政策促进域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政策模拟[d].江西财经大学.

[20].周雷;我国生态环境税收政策初探[d].吉林大学.

[21].高晓红;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环境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2].张军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3].吕闯;建国初期我国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24].王芳芳;论生态女性主义的环境正义思想[d].山西大学.2012。

[25].胡振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6].赵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28].刘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9].邵琛霞;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政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

谈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各种环境问题频频出现,例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催生了环境科学这一学科的诞生。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为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题,人们逐渐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立足于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概述。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生物资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则是这个有机整体被人为破坏后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为造成的污染严重性越发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峻,故而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应用环境科学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日本的“生命之湖”琵琶湖,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多次赤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政府通过运用环境科学的有关知识,调查污染源,进而控制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从而使琵琶湖濯污扬清。此外,在20世纪40~60年代期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时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也可见一斑,汽车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一系列有毒气体致使无数人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划定了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专门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及其来源,并由此得出了治理方法,研发出了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有力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还有,德国鲁尔区的'衰落与兴起与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也有着莫大的关系。鲁尔区前期发展中倚靠重工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导致鲁尔区衰落的重要原因,为重振鲁尔区,当地政府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整治,包括控制排放、促进新型环保工业发展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扭转了鲁尔区的衰微之势,使鲁尔区重新看到了曙光。综合以上各例及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环境解决的关键在于对污染物的检测,对影响环境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污染物的处理措施,这与环境科学的研究思路相契合。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靠环境科学的发展,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1水体污染治理。

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包括赤潮、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重金属沉积问题以及有机物污染问题。赤潮、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主要与藻类、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大量增殖有关,究其根本则是由于水中有机物或氮、磷、钾等的浓度过高而导致。这与化肥的施用和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致使水中的生物缺氧死亡,生物死亡后进行厌氧分解,致使水体恶臭,水质下降。目前,其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打捞、化学药物除藻、絮凝除藻和生物控藻等。化学药物除藻主要依靠重金属盐;絮凝除藻主要依靠粘土矿物,粘土资源丰富且对环境没有较大影响;生物控藻主要依靠培养微生物寄生于浮游生物,从而起到抑制其生长的作用。重金属沉积问题主要与工业排放有关,其处理的棘手性在于重金属易富集、难降解、难以被环境自净。物理处理方法依靠于吸附法和萃取分离法,吸附法如活性炭等;生物方法可以通过培养可降解重金属的细菌进行处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沉淀法即将水中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或难溶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法可用硫酸亚铁将高价金属离子还原成低价进而通过沉淀法除去。

2.2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工业废气的排放,能源燃烧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钢铁冶炼过程中氰化物、芳香烃类、酚类、硫氧化物等的生成;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生成;火力发电过程中能源的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以及汽车的普及带来的铅、烃类、一氧化碳、固体悬浮微粒等污染都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从源头上包括改善燃煤、燃油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等;从治理措施上包括使用石灰、氨水等碱性物质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用活性炭吸附污染物等。

2.3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工业上,工厂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中石油烃、重金属离子等的富集;在农业上,引用污水灌溉会导致污染物进入土壤,施肥不当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正常微生物;从生物层面来说,携带有致病菌的生物遗骸,生活垃圾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目前治理土壤污染主要包括以下方式方法:对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可以采取高温热解的方法;对于挥发性污染物,可以采取真空或蒸汽抽提法;而微生物修复法可以作为一个普适性的方法来进行土壤结构的恢复。关于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依赖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辅相成。关于治理的发展,也逐渐由物理、化学方法转变为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方法;逐渐由分离后再做处理转变为原位修复;逐渐由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转变为处理后影响较小。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环境科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源的产生,从根本上预防,也要增强处理措施的技术性。随着环境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发展,治理环境污染逐渐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转变为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方法;逐渐由分离后再做处理转变为原位修复;逐渐由传统的经济导向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1]张忠祥.国内外水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分析研究[j].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9.

[2]朱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015.

[3]顾远红.土壤污染治理方法[j].河南省南阳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2013.

作者:赵雨萌单位: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摘要:“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为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不断探索其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结合课程的对象和特征,探讨了如何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同时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200所左右,其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环境类学科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由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很难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素质教育,对培养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提高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对象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

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andpersonalcare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

(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之中,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活动广泛开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和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可知近年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并普遍高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通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2.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匮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实际能力和设计能力较强,这样学生才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更方面原因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中只将设计图表现技法训练作为重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基本的设计能力训练方面却存在很大问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1.从市场需求出发,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必须应当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近年来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各高校都根据一类院校的教学架构模本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这样“千校一面”的问题就产生了,毕业生产生了严重的专业特色缺乏的问题。高校要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脱颖而出,就应当对自身教学特色进行构建。高校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思路进行变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当对设计过程训练进行强化,不应当仅仅将设计图纸的最终结果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形成对学生正确设计观的有效培养。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训练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成绩高低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各项细节内容的有效掌握,并对学生的资助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对专业类别进行深化和细化,当前虽然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已经开设,但是却具有不同的专业主导思想。比如,师范学院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农业大学在重视学生基本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园林设计方面对自身特色建设进行强化;美术院校将重点设定为艺术形式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强化,进行精品课程的构建。这样共同发展、各有所长的局面才能够形成,才能够使本专业特色形成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就业面拓宽,防止在同一设计领域过分竞争的现象发生。

2.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强化,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培养设计师实践能力基础,但当前学生严重缺乏设计经验,普遍设计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际当中应当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第一,建立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室。高校可以进行专门材料室的构建,对市场上现有的装饰材料进行加工,这样这些材料就能够进行装卸,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材料的亲身体验,然后通过对各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达到装饰设计房间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拆换这些材料进行指点,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知识用于实践。第二,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和装饰设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具体当中根据装设公司的实际案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测量和考察,让学生获得市场调查结果和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训练。

3.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现扬长避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当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进行明确,进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实际当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的首创精神进行能够。应当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不同情境下,并且在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广泛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我国设置该类专业时间较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各级院校广泛开展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环境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而推动教学改革成效的有效提升。本文分析了当前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求推动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高校教师能够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改革的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而形成与发展的。本文以人类需要为科学的源动力和出发点论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需要角度来说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下降程度较为明显,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考生报考意愿不强。就业与招生这两个关键因素严重制约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这与环境科学专业结构设置、专业特色建设的学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已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少数设置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短、专业建设任务重的问题。环境科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实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凝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目标课题组,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定位与特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教改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受影响的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繁杂,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显著,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众”不同,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性环节等方面不能是简单的“拼盘”,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环保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地方高校因其地区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前提。扬州大学系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地方高校。依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扬州大学的性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依据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与学生就业关系紧密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与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实验以外,还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从开始招生,已毕业四届本科生,毕业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92%以上,江苏省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95%以上。每年七月初,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近三分之一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少量进入环境监测站及相关事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

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该在企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些单位不应作为招生宣传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标杆。许多学生当初报考环境科学专业,总认为毕业后能进入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及环科所等单位,事实并非如此。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口碑”不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很淡薄,总想进环保类机关及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不需要招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招生宣传要多强调为企业服务,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降低学生进入环保事业单位的期望值;二是学生进校后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环保岗位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的.实习及设计,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与工作无缝对接;三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安排部分学生在大二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少部分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科学专业内涵为解决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内容,又要有所侧重。扬州大学为地方综合性高校,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南、北地域经济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苏北经济薄弱,人才相对缺乏,而苏南经济体量大,人才济济。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肯吃苦,愿意到苏北及苏中地区企业环保岗位建功立业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为专业之生命。

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的适当增减,即减少几门专业课,或增加几门环境类课程,“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着基础不广,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

1987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几次调整,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环境类相关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专业。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几乎一样,一副面孔,虽然“母系”的痕迹少了,但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设置的环境科学专业如没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就没有竞争力,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应从当地社会需求及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凝炼而成。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建设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苏中、苏北等区域,培养环境科学专门人才,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重点突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能“无缝对接”。

3.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专业教师双向选择,每位专业教师至多带5名本科生,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零距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

4.第七学期即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形式多样,少部分考研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鼓励其余的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实用技能,为他们毕业求职作了一定的铺垫效应。

四、结语。

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专业学科内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生命。课程设置要突出与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不宜多而全。少数考研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夯实科研基础。其他学生尽可能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企业与学生之间也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谈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二、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谈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论文

由于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治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摘要:文章通过对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国家相关部门充分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治理和投资,加大处罚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等对策建议。

由于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治理,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急速恶化。

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林业、水利、土地、发改等部门均加大了投资,提高了治理程度。

但由于多方治理,乱象丛生,资金无序重复利用,加之开发建设项目的过度索取和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治理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一方面充分整合相关部门和资金,另一方面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

1治理现状。

辽西北地区处于辽宁西北部,气候干旱少雨,河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扬沙不断,生态环境处于逐渐恶化中,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辽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建设项目众多,破坏面积逐年增加,绿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

日前国家已加快体制改革,力求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1.1林业部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的生态治理情况。

林业部门治理荒山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有很多相似的水土保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等国家级生态建设工程和千万亩经济林、青山工程、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省级生态建设工程[1],通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继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植被群落稳定性增强,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

1.2水利部门以水土保持治理为主的生态建设。

水利部门治理荒山主要以水土保持部门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主要治理荒山、荒坡、荒沟,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平槽、竹节壕、谷坊、梯田),造林栽树等治理形式。

国家项目形式主要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项目。

通过多年治理效果明显,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3]。

1.3土地部门以土地资源整合为重点的治理现状。

生态环境破坏以矿山开发破坏最为明显,大面积的矿业开发,对地表植被直接造成破坏,本来就贫瘠的荒山植被消失,尾矿随处堆放,废水、废气、废渣任意排放,掠夺性开采导致土地出现大面积沙化、塌陷、地下水污染和下降等现象,近几年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现象不断出现[4]。

针对此现象国家土地部门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都是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修复和治理。

但是已有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太多,因资金有限,只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修复和治理,要想对所有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任重而道远[5-6]。

1.4发改委部门以改善基础条件为主导的治理建设。

国家发改委为了加大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项目,通过以工代振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增收脱贫。

1.5财政部门以综合农业开发项目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财政部下属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样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项目,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和防治土地荒漠化,复垦工矿废弃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7]。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为过度开发建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阳光、水、土壤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其中主要的水和土壤却不断地流失,岩石在水力、风力的作用下,发生理化性,形成疏松的风化岩,经过堆积,便形成了残积母质,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然而今天的人类却认为土壤遍地都是,毫不吝惜地开挖破坏,任其流失。

生态环境的恶化,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生产、生活、建设项目无序、过度开发以索取自然资源造成的。

矿山开采、风电项目、道路修筑、垦荒等项目重开发轻治理,造成山体支离破碎,植被损坏,土地沙化、河道枯竭、沙尘暴、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现象逐步扩大。

无视法律规定“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开发原则,资源开发利用后缺乏管理及修复,对自然破坏严重,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

2.2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加强。

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监管能力亟待增强。

管护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保护治理成果的相关机制,单纯的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无法有效的维护治理成果,巩固及保护治理成果的难度将会更大。

2.3政出多门,重复立项,资金投入分散。

生态环境恶化是大事,当前生态环境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大事。

目前,国家对生态环境恶化已经认识上到了一定高度,设立很多部门治理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治理项目,但是治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仍然存在着重复立项、重复治理的问题。

2.4统筹服务发展理念不突出,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受传统经营思维和理念影响,重建设而轻管护;相关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

因此,服务意识不强以及缺乏专业的实践过程进行锻炼。

尽管个别地区采用农民自行管理的方式,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管护。

但是,受传统小农思维、思想制约,多数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容易忽略长远发展利益。

相关管理与运行和维护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从而引发“农民管不了”以及“国家管不到”和“集体管不好”等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8]。

在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产、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情况仍有发生,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3治理对策。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科学治理目标。

面对辽西北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现象,我们应该尽快加强领导重视力度,提高思想意识,针对辽西北生态环境状况,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工作,同时要做出有特点的规划体系,制定出符合辽西北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治理目标。

3.2协调统一,整体规划,全面治理。

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行多部门分工协作。

要从多部门组成一个权威机构,统一治理水土流失。

加大行业之间的监管,各种项目的实施均要实行公开透明式的管理模式,加大群众的监督,早日把生态环境治理好。

3.3部门合作,整合资金,加快治理。

面临着重复立项、重复治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不能政出多门,重新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国家资金,避免重复投资,把国家资金用到实处,加大资金监管;同时层层落实责任,把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治理一处是一处,使工程真正发挥效益,还人类一个碧水蓝天。

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水土流失的行为[8]。

3.4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治理工作。

我国正处于一个兼顾环境而发展的时代,国家已经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辽西北环境生态问题,相关部门要借助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手段,针对当地立地条件,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治理工作。

4结论。

综上所述,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不仅与人民生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更与地区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谈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论文

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包括赤潮、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重金属沉积问题以及有机物污染问题。赤潮、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主要与藻类、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大量增殖有关,究其根本则是由于水中有机物或氮、磷、钾等的浓度过高而导致。这与化肥的施用和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致使水中的生物缺氧死亡,生物死亡后进行厌氧分解,致使水体恶臭,水质下降。目前,其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打捞、化学药物除藻、絮凝除藻和生物控藻等。化学药物除藻主要依靠重金属盐;絮凝除藻主要依靠粘土矿物,粘土资源丰富且对环境没有较大影响;生物控藻主要依靠培养微生物寄生于浮游生物,从而起到抑制其生长的作用。重金属沉积问题主要与工业排放有关,其处理的棘手性在于重金属易富集、难降解、难以被环境自净。物理处理方法依靠于吸附法和萃取分离法,吸附法如活性炭等;生物方法可以通过培养可降解重金属的细菌进行处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沉淀法即将水中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或难溶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法可用硫酸亚铁将高价金属离子还原成低价进而通过沉淀法除去。

2.2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工业废气的排放,能源燃烧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钢铁冶炼过程中氰化物、芳香烃类、酚类、硫氧化物等的生成;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生成;火力发电过程中能源的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以及汽车的普及带来的铅、烃类、一氧化碳、固体悬浮微粒等污染都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从源头上包括改善燃煤、燃油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等;从治理措施上包括使用石灰、氨水等碱性物质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用活性炭吸附污染物等。

2.3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工业上,工厂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中石油烃、重金属离子等的富集;在农业上,引用污水灌溉会导致污染物进入土壤,施肥不当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正常微生物;从生物层面来说,携带有致病菌的生物遗骸,生活垃圾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目前治理土壤污染主要包括以下方式方法:对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可以采取高温热解的方法;对于挥发性污染物,可以采取真空或蒸汽抽提法;而微生物修复法可以作为一个普适性的方法来进行土壤结构的恢复。关于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依赖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辅相成。关于治理的发展,也逐渐由物理、化学方法转变为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方法;逐渐由分离后再做处理转变为原位修复;逐渐由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转变为处理后影响较小。

3结束语。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环境科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源的产生,从根本上预防,也要增强处理措施的技术性。随着环境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发展,治理环境污染逐渐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转变为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方法;逐渐由分离后再做处理转变为原位修复;逐渐由传统的经济导向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忠祥.国内外水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分析研究[j].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朱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3]顾远红.土壤污染治理方法[j].河南省南阳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作者:赵雨萌单位: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阻碍。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应对未来发展对策。

第一,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计的许多基础性工作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因此并不乏一般的财务人员。但是对于既懂财务又懂战略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却依旧十分稀缺。国家必须注重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充分重视综合素质,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将管理理念停滞于管理层。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实到企业。

第二,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要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制定适合企业的考核制度。例如责任考核制度,有助于将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日常工作进行分权管理,各层管理人员都能在权限内搞好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励员工,给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首先应该对中小企业强化引导与促进,提髙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对投人成本与实施效益的担忧,一直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大门外徘徊。对此,政府应该为这些企业免费提供包含账务、报表等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软件,营造信息化氛围,促进信息化的实施。

第四,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化的程度是由对财务软件的利用程度来决定的,所以财务软件的功能与思路也引领着企业的发展。例如,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技术平台迫在眉睫,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平台,数据才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整合,才能使管理会计信息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企业应尽快实现xbrl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来达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

除此之外,构建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只有在健全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才能实现,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才得以有效地运行。

尽管我国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上,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知还是十分有限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把管理系统搭建在云平台上,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浪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管理会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早期。而在我国,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行传授,直到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提出了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会计信息化将网络的办公自动化运用到了会计中去,通过高速的信息网络,对收集来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处理,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实现了信息共享化,是科技网络迅速发展必然产物。管理会计信息化即是将管理会计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是相继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会计电算化、财务一体化后的又一次会计领域的浪潮,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环境与健康,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随着经济学在环境与资源管理政策中制定的影响不断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中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而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限制了该专业的学生对环境经济学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的准备,也决定了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所占学时较少。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论文对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环境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在经济发展中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研究如何利用经济手段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经济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高校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管理环境中命令-控制型政策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不断显现,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学术界和管理界逐渐认识到该学科对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对环境政策制定的影响随之迅速扩大,它逐渐成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学习者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我国设置“环境经济学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几乎所有设置环境科学系、经济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经济学或者类似的课程。由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对学生经济学背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经济学或者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也不允许他们做这样的知识准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环境经济学概论、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的环境问题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且在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资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环境经济学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往往很难同时开设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两门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设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宜。

另外,大多数环境管理专业将环境经济学设为选修课,一些学生因害怕该课程难学而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为没有经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训练而造成知识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议有背经济学常识而被责难。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本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标。

如上文所分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经济学、环境学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地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总之,其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广。尽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背景较好,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背景和有限的计划学时,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笔者本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应该定位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济学思维三个方面。具体为:(1)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达到“入门”的目的;(2)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掌握环境经济手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3)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习惯;(4)为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3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包括了从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绿色gdp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国外高校这门课的课时为54学时(每周2次4课时),并且要求学生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课时也为54学时。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本课程只安排了3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显然不可能涵盖环境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背景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模块:

(1)导论。导论模块主要介绍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如污染、资源利用冲突、全球环境问题等),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由此导入什么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问题。

(2)基本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没有微观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包括费用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等,以及环境质量经济学。

(3)分析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analysis)。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部分,侧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与其他财产一样,环境与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纳入决策过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得到的结果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有用框架。

(4)环境经济政策。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国内外现行的和拟议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理论基础、这些手段优劣和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的经济学思考。

(5)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一模块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在时间上最佳配置的理论。重点介绍渔业资源问题、管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制定和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以上的5个模块,首先通过导论让学生对环境与自然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依次过渡到环境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政策,从而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规律。

4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下,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特别重要。

(1)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具有文理渗透、交叉性质,初学者对一些经济学知识及其在解释环境科学问题上的运用理解较困难。因此,在讲授过程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注重确切和深入浅出、对关键词的讲解力求准确透彻、对分析评价方法及有关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提问、启发、举例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在启发式教学时配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目前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配合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消费增加、重工业布局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从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关闭企业这样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体课件。为了使课堂讲授更加明了、生动,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首先要完成与原版教材相对应的英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字体、颜色和动画等功能,并通过插入各种图表、与相关网站链接,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扩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后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或email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故上课时不必将精力用于记课堂笔记,从而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现有中文教材大都从英文教材翻译或者编译而来,无庸讳言,翻译和编译中存在很多晦涩和谬误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效果要好于单语教学。而且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献,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专业词汇,为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课堂讨论和现场调查。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除了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师生平等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尽可能安排现场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有关录像),或结合教学组的在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调查。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调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同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结论。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有机结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它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探讨环境与资源问题,在资源与环境政策制定中起重要作用。无论从环境科学/环境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或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本课程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其定位应该是为完善环科科学/管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总体轮廓和最主要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能力;针对本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以包括5大模块:导论、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环境政策、资源管理;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范文推荐
  • 12-20 延期开庭审理申请书(通用23篇)
    培养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对于写作更多申请书非常重要。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让我们对申请书的写作有更全面、多样的认识。申请人:河南xx有限公司,住
  • 12-20 上课的申请书(热门20篇)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各种机会或资源时需要提交的一种书面材料。想要写一篇出众的申请书?那就赶紧阅读以下这几篇范文吧,它们将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实例。尊敬的xxxx:由
  • 12-20 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报告题目(精选15篇)
    社会实践报告需要注意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08年7月18
  • 12-20 数学的起源读后感(精选21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内涵。接下来是小编搜集到的几篇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每一本书都会教给我或多
  • 12-20 青铜葵花体会和收获(精选14篇)
    心得体会是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的珍贵财富,对于个人成长很有帮助。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书是知识的海洋,我喜欢读书。最近我看了
  • 12-20 职业访谈报告总结(汇总15篇)
    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工具,报告范文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入的研究能力。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报告范文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路。
  • 12-20 青春不负梦想演讲稿(模板19篇)
    青春是我们奋斗的动力源泉,让我们积极投入到追求目标的征程中。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青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
  • 12-20 笔迹公章鉴定申请书(热门14篇)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了解不同风格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技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贵院受理的许桂英
  • 12-20 村里老学校出租合同范文(24篇)
    学校是学生获取与社会接轨的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篇优秀的学校总结范文,一起来看看吧。甲方:乙方:根据我校特殊情况和食堂管理需求
  • 12-20 实习生工作计划报告(模板19篇)
    实习计划可以提供学生与行业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建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实习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