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案(实用21篇)

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案(实用21篇)

时间:2023-12-22 00:16:25 作者:JQ文豪桃花源记第三课时教案(实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请大家阅读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练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8——11题。

教学目标: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面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正方体木块27个。

教学过程: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你想怎样做这道题?(先计算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求出10个的表面积,最后要换算单位。)独立做。

师: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般需要计算六个面的总面积,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解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确定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其中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再决定计算方法。

1、一座办公楼的门厅有4跟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

3、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1、练习六第10题。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

师:截完后,增加两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增加的每个面面积都与左(或右)侧面的面积相同,因此增加的表面积就是4*4*2=32(平方厘米)。

2、练习六第9题。

使学生明确:在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3、练习六第11题。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就是大正方体8个角的小正方体,共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6个,即大正方体6个面最中间的小正方体;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中间层的中间1个。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p37第8、9题。

教学反思:

重结果更重方法。

表面涂漆小积木块数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但我觉得引导学生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这样,学生就能运用数学方法迅速而又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在教学中,我改变教材问题的呈现顺序。先找三面涂色的块数,再到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块数,最后找没有涂色的正方体有几块。这样的改动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没有涂色的正方体无法直观地从立体图中观察得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改动顺序后,有的学生无法凭借空间想像得出,他们另辟蹊径,从总数中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正方体数,也可以得到正确结果。

通过此题教学,我旨在引导学生发现:

1、只有位于正方体八个角上的那些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也就是说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块数就等于正方体的顶点数,有8块。

2、两面涂色的那些小正方体,位于正方体的两个面的交界处,但又不在正方体的顶点处。因此,只需要首先确定正方体的某条棱上出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块数,而正方体有12条棱,然后乘12就可以求得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块数。

3、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位于正方体每个面的中心部位,既不在正方体的顶点处,也不在棱上。因此,只需要首先确定正方体的某一个面上出现的一面涂色小正方体的块数,而正方体有6个面,于是可乘得出一面涂色的小积极木块数。

4、最后用总块数—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不涂颜色小正方体的块数。

在此基础上,我将此题适当延伸。将数据由“27”变成“64”让学生再次尝试,果然速度及正确率都有较大提高。

《桃花源记》教案共三课时【】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

1、

2、

3、

三、拓展思考: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四、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药第三课时高二

一、归纳《药》的主题。

分析小说主题,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让学生讨论,发言。

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应该认为这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几十年来,对《药》的主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表现作者“对于世间的恐怖”(周启明《关于鲁迅》),有的认为表现“亲子之爱”(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这两种看法已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还有几种看法是:歌颂革命者夏瑜;揭露黑暗统治;批评群众落后和麻木;批判革命者脱离群众。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把上面几个方面杂糅在一起当作《药》的主题。上述种种,或者只突出了《药》的某一方面,或者没有突出《药》的重点,或者不符合作者创作意图,似乎都还可以讨论。

课后练习一讨论,解答:

《药》的主题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思想状况。

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赏析标题。

标题《药》指的是人血馒头,这一事物使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揭示了华、夏两家故事的底蕴。

标题《药》有概括情节的作用,买药、吃药、谈药……等情节,都围绕“药”展开。

标题《药》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蘸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像的医治病苦的良药。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

三、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进行改写,或以情节为主,如《华老栓买药》《夏四奶奶上坟》;或以人物为主,如《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或以环境为主,如《古囗亭口》《茶馆速写》《坟场剪影》。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交流。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识字7》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两句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含义。可安排2课时进行。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一盒积木;课文的插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识字。

1.出示左上图。

(1)猜一猜。

师述:这三幅图里,分别藏着一个汉字,你能找出来吗?(相机出示:人从众)。

表扬猜出“众”的小朋友,并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2)找一找。

这三个字有好多朋友,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找朋友。

(相机出示:工人跟从群众)。

(3)读一读。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比一比。

小朋友的眼睛可亮了!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众”这两个字是由“人”累加起来的)。

二、游戏诵读,理解儿歌。

过渡:有一位会写诗的叔叔把这三个字合在一起写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习。(相机出示儿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创设游戏情境,深入理解儿歌。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漂亮?

(2)谈体会,明道理。

a.这一组搭的积木可漂亮啦!请你们来谈谈成功的体会。

b.这一组搭的积木倒塌了,你们失败了,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听歌曲,感悟读。

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成功。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4)揭课题,指导读。

刚才我们学习了《识字7》左半部分的`内容。(板书:识字7)。

a.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读一读。

b.小组推荐学生朗读,注重评价。

c.全班一起朗读。

三、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字、新词,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左边的课文,老师要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用看看图、识识字、读读词或其他方法来学习。人人可以争当小老师,挑自己已读懂的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回了解,点拨指导)。

2.大组交流成果。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四、比较小结,拓展延伸。

1.比一比。

(1)男、女小朋友分别读这两首儿歌。

(2)比一比,从这两首儿歌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这两首儿歌讲了同一个道路,那就是团结力量大)。

2.说一说。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回忆童话、寓言故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3.读一读。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受,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黄变成金单丝条众群。

2.认读生字。

3.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有什么好方法。

4.自学笔顺图,在书上描红。

5.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6.《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猫头鹰》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1.检查旧课作业;

2.研习第二部分;

3..总结课文。

4.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揣摩、运用”第五题,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和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团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体会“揣摩、运用”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外完成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后记:引导学生理解本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预习题:

1.熟读课文。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词语: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优遇:优待。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轻轻地摸了又摸。

颓唐:精神不振作。

抖擞: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一面第三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 吗?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桃花源记》教案共三课时【】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文章的主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第三课时练习课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口算。

7×79×621÷33×4。

24÷812÷235÷74×7。

6×948÷818÷2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3.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生弄清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生说说怎样想到商的。

3.完成第5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3)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完成第8题。

1)生口答商是几。2)分组计算检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练习一第3、4题。

《Shapes》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p.4的部分练习和p.5。

教材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712÷6231÷5。

944÷8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习:800÷2÷2900÷3÷3600÷3÷2。

800÷4900÷9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

《Shapes》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五年级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地名》第三课时教案

识字7。

共几课时3。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有关练习。

3.进一步了解儿歌的'意思,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背诵谚语,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资源。

1.小黑板。

2.相关练习。

一、背诵谚语。

二、迁移练习。

1.自由完成。

2.参与讨论.订正。

1.照样子写字,并组词。

人——从——众月——朋。

木——()——()又——()。

2.填空。

二人(),三人()。

众人(),黄土()。

二木(),三木()。

(不成线,独木()。

3.歌曲导行。

1、齐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2、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4.说故事。

说说自己通过合作成功完成的一件事情。

5.读读背背。

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人心齐,泰山移。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小结。

五年级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重点品评“偷豆”一节。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讨论这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提示学生要抓住这段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分析人物。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重点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第三册《要好好学字》第一课时教案

学生认识教学过程本是学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自己得出结论。

师:读懂了课文第二、第三小节后我们把课文来演一演。

(教师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台下观众当小导演。)。

生:我觉得他把毛主席的语言读得很好,读出了毛主席对小八路的殷切希望。

生:我觉得他演得不到位,漏了动作,没有“弯下腰”。

师:你们觉得这个动作重要吗?

生:因为毛主席个子高,两个小八路个子矮,如果不弯下腰的话,两个小八路会看不清楚主席在手心里写些什么。

生:这个动作很重要,说明主席不摆架子,教小八路学字很认真。

生:我也觉得这个动作很重要,说明了革命领袖对小八路的亲切关怀。

生:愿意!

……。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都不是一帆风顺,学生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正是有了这些“出错”,才引起师生们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拓展了课外知识,深掘了文章中心。这样的课,将缺点错误充分暴露,少了一些规规矩矩,稳稳当当,多了一些智慧交流的浪花,多了一些思维撞击的火星,课堂教学因而显得生机勃勃。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课堂教学中不要怕乱。教学活动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学生心理变化无常。要求学生思维活,语言活,学生就不会那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就可能出点纰漏,添点“乱子”。此时,如果教师善于调控,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就有可能在“乱”中理清头绪,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是课堂教学中不要怕错。教学中,学生暴露错误,便于及时矫正。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反之,有的学生在正确和错误面前,糊里糊涂,是非不分,就有可能由小错铸成大错。正确和错误常常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错误的认识,显现不出认识的正确。如果学生老是在“正确”中徘徊,不了解错误是怎样产生的,久而久之,学生一旦面对错误,就会束手无策。

叶澜教授曾说过,在教学中“宁要真实的错误,不要虚假的成功”,让我们用教学的艺术把“出错”转变成“出彩”!

社戏教案安排第三课时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第三册《要好好学字》第一课时教案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

(1)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画出难读的句子。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抽读生字卡片。

3、教师范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关于他的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讨论: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什么?“才”是什么意思?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细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画出毛主席的话。

(3)这话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习?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三、学生自学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

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

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组词。

延( ) 刘() 过( )划( )。

3、扩词。

贵()()()      席()()()。

腰()()()      革()()()。

《识字7》第三课时教案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笔顺书空:裤。

二、继续指导观察比较偏旁部首,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图表,比较“宀穴”的偏旁演变过程。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与古文字、今文字,比较“宀穴”的异同,

3、指导学生读谁偏旁的名称。“宀”读作宝盖头。“穴”读作穴宝盖。

三、看图读韵文识字(学习后两组词语)。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事物,并读出相应的词语。

1、小朋友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与“宀穴”有关的两组词语。

2、看图:说说这些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3、相机出示有关词语的卡片,贴在相应图的下面:

教室住宅家庭鸟窝窗户窟窿。

4、要求:读准音节,看清字形。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6、让学生认读生字,正音。

7、通过字词的学习,小结“宀穴”的用法。

8、用“室、庭、窝”口头扩词。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都与什么有关?(房屋)第二组词语都与什么有关?(洞穴)。

五、总结:

今天我们用了两节课,学习了与“礻、衤、宀、穴”有关的四组词语,知道了它们的不同用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又多了一种辨别形近字的武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近偏旁,通过形近来区别字的意思,并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六、指导学生读全文。

1、读出轻快的口气。

2、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导书写。

1、看笔顺图,记忆“庭、窝、窗”的笔顺。

2、反馈。

3、学生描红书中的田字格里的今天所学的生字。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今天所学的生字。

八、作业设计:

1、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宀穴()礻()衤()。

2、填合适的字。

一()神话两()裤子三()衬衫四()鸟窝五()教室六()窗户。

《将相和》第三课时教案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7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

2、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5.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板书:

演出前安静的腰鼓静。

演出时隆隆的腰鼓动。

演出后寂静的腰鼓静。

文档为doc格式。

五年级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英语教案-Unit5

二、品读课文,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齐答)。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齐答)。

3.小组讨论,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八分钟)。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小组讨论)。

参考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七年级数学心得笔记(通用18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下面是一篇对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通过作者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和过程。
  • 12-22 家长会精彩发言(优秀23篇)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之间密切联系和互动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增进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接下来是家长会中一些重要的事项和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考。在小学时候,我算是
  • 12-22 小小班感恩节活动方案(优秀20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中,通过一系列步骤和方法,达到预期目标并满足需求的一种策划性文档。它能够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和执行细节,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
  • 12-22 教师年底工作总结(优秀22篇)
    教师工作总结需要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水平,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制定目标和计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有些时候我的试图按照自
  • 12-22 后勤总结会主持稿(专业20篇)
    我将竭尽全力,给大家带来一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的活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主持词案例,它们不仅有表扬和鼓励的作用,还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同志们:按照地委统一部署,
  • 12-22 销售经理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模板20篇)
    销售工作总结需要全面、客观地进行,不仅仅关注销售额和订单数量,还要考虑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下面是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范文,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和借
  • 12-22 小学教学计划第一学期内容(专业14篇)
    学期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我们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实现共同的学习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学期计划的样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考。
  • 12-22 小学语文教师国学培训总结(优秀13篇)
    通过写一份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精心撰写的总结文档,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本学期的远程教育培训我选的
  • 12-22 个人写最美家庭事迹材料(模板19篇)
    在工作中,张同事利用他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成功解决了一项难题,受到了领导的表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事迹材料是如何将个人或组织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概
  • 12-22 系列讲座策划书(优秀15篇)
    策划书中应包含项目的详细计划、实施步骤、资源调配和风险管理等部分。通过阅读策划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策划书的特点和要求。。1、主讲人:2、主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