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是演讲者在正式发言前提前准备的,通过书面方式来确保演讲内容清晰、有序。通过研究这些发言稿,你可以学到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打动听众。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上好思政课意义重大。
思政课重点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让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一直以来,不少传统观念束缚了党员干部思政课的开设,因为忙业务,机关不够重视,草草了之,甚至视之为假大空的“洗脑课”,横幅一拉、姿势一摆、照片一发就算完成任务。党员干部要上好思政课,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不能轻描淡写,不能“温良恭俭让”,不能一般性谈谈认识,必须真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彻底亮亮思想,深刻剖析问题,认真整改,切实做到正视问题、触及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思政课重点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于党员干部而言,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思政课学习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要有行动、有声势、有效果。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讲”,才能立起标杆、树好榜样,真正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让全党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更加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党员干部在思政课学习上要作表率,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扎扎实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思政课重点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让党员干部“多创新、多变革、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组织党员干部组成讲师团,建立党课资源库,根据各基层党组织需求,送课上门。要增强思政课灵活性,打破党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授课方式,通过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形式,营造平等、自主的课堂秩序,党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增强思政课感染力和实践性,党员干部要深入革命老区、红色专题纪念馆等,从硝烟和战火中汲取力量,在尘封的历史中,用心用情去感悟那份过往的激情和沧桑,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思政课“三问”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当成为党员干部增才干、提素质、强本领的行动指南。
“不怕问”,要练就真学真懂的本领,做到“心中有底数”。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党员干部而言,练就“不怕问”的本领,不仅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也要做业务上的“内行人”,熟练掌握本行业、本单位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让自己经办的每一项业务、所做的每一项工作经得起实践考验、人民考问和历史检验。
“怕不问”,要练就真听真看的本领,做到“脚下有泥土”。思政课中,学生的“不问”,既有课堂效果不佳、兴趣不高导致的“不想问”,也有忌于老师威严、同学嘲笑等导致的“不敢问”,还有自身能力素质不够导致的“不会问”,这样的局面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尽力避免的。对党员干部而言,心中同样要怀有这样一种“怕”,怕群众不想提问题、不敢提问题,怕群众提假问题,怕听不到群众的真问题。要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群众工作本领,通过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当中,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以敬畏之心向群众求教、请群众指教。
“见问则喜”,要练就真查真改的本领,做到“胸中有气度”。“见问”,说明学生学进去、听进去了,才会有思考、有疑惑,这是思政课取得实效的体现,教师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同理,对党员干部而言,也应该涵养“见问则喜”、甚至是“闻过则喜”的胸怀气度。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提出问题和意见,往往说明这些工作与群众息息相关,工作做到了群众身边。而有了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我们也就有了改进和完善工作的方向。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党员干部要把“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作为一种基本的党性追求,把“问”和“过”当成重要财富,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党内重要法宝和锐利武器,做到敢于揭短亮丑,推动问题真查实改,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心得
上好“思政课”把好“三道关”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任不仅要能力过硬,更要品德过硬。立德是树人的根本和前提,只有品德过硬、“德”“行”匹配才能支撑起人的骨骼、精神、气场,才能拥有“大格局”,促成“大发展”,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行稳致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好“思政课”这一指挥棒,为青少年把好人生“三道关”。
立下鸿鹄之志,把好信念“关”。“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关键期和黄金期,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个人的心态及社会关系不断产生变化,思想纯洁如白纸,热情像火焰,容易迷茫失措、剑走偏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共同发力、联合作战,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好青少年成长发展路上的“航标灯”,为其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效利用思政课进行干预、引导、纠偏,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确保其在成长过程中不偏航、不迷向、不失足。
坚持自强自立,把好奋斗“关”。“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抓住青少年发展的“窗口期”,做好青少年成长的“孵化器”,抓细抓小抓早,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旗帜鲜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人生坐标,定准人生基调,怀揣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在读书中磨砺坚强意志,在学习中汲取向上能量,在奋斗中砥砺才干本领,引导学生实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时代少年。
葆有爱国之心,把好民族“关”。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是每个公民一生应该葆有的信念。只有不断强化爱国意识,才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要将思政课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植入躯体、注入血液、融入灵魂,要树立“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民族观念,要培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其“形”、培其“根”、铸其“魂”,塑造有血有肉、忠诚担当、锐意进取的少年,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奋斗华章。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期国家的教育事业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上好“思政课”,把好“总开关”,培育“新青年”,指引青少年始终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上好思政课意义重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让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一直以来,不少传统观念束缚了党员干部思政课的开设,因为忙业务,机关不够重视,草草了之,甚至视之为假大空的“洗脑课”,横幅拉、姿势摆、照片一发就算完成任务。党员干部要上好思政课,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不能轻描淡写,不能“温良恭俭让”,不能一般性谈谈认识,必须真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彻底亮思想,深刻剖析问题,认真整改,切实做到正视问题、触及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于党员干部而言,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思政课学习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要有行动、有声势、有效果。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讲”,才能立起标杆、树好榜样,真正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让全党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更加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党员干部在思政课学习上要作表率,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扎扎实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让党员干部“多创新、多变革、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组织党员干部组成讲师团,建立党课资源库,根据各基层党组织需求,送课上门。要增强思政课灵活性,打破党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授课方式,通过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形式,营造平等自主的课堂秩序,让党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践性,党员干部要深入革命老区、红色专题纪念馆等,从硝烟和战火中汲取力量,在尘封的历史中,用心用情去感悟那份过往的激情和沧桑,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办好思政课当善抓“关键”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深度分析了抓好思政课“是为何”,同时高位谋划了思政教育要“如何走”,对于怎样办好思政课具有鲜明深刻的指导作用。
办好思政“基础课”,关键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蒙以养正,圣功也。”用思想利器武装自身,提升科学的理论水平,塑造高尚的价值观,温润丰富的内心世界,涵养优秀的意志品质,这是设置思政课的意义所指。青少年有着蓄势待发的潜能和朝气蓬勃的动能,自当“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开好这门立德树人的“基础课”,就必须从严抓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起跑线”上讲明规则、摆正方向、框定跑道。要把对学生的德育观塑造放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目标指向性,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回答好“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通过精心引导和精细栽培,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做到厚植家国情怀、深怀民族大义、立定高远志向、自觉报效社会,以正确的“三观”打开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人生大门。
办好思政“必修课”,关键要“为人师表,提质增效”。教书的目的是为铸魂育人。“乐教善教、潜心育人”应是教师队伍的职责所在。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时期,思政教育建设一直承担着“弘扬美好品德、讲好人民故事、提升理论修养、宣扬党的主张”的重要功能。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烧旺这个“大熔炉”,就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抓好思政教育的“必修课”。教师队伍要自觉肩负担当,承担育人使命,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时效性,正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探求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明确教书育人的针对性。要追求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尚的个人修为,紧跟时代步伐,洞察全局形势,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既要做本领强、学问深、方式新、渠道广、观念正的“经纶之师”,也要当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人生导师”,让思政课既独具深度,也特有温度。
办好思政“专业课”,关键要“加强领导,守正创新”。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政治引导,是解释“为何”与“何为”的真理学问,因其鲜明特点,自当成为说理育人、以理服人的“专业课”。思政课不是遮遮掩掩的“隐性”课程,而是应该融会贯通、发扬光大的“显性”学问。各级党委要建立统一领导、周密布置、齐抓共管、通力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把党的教育主张放在明面上,让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专业性紧密结合,深度挖掘学术水平强、作风素质佳的高水平教师,精准部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方位、广覆盖、无死角的完善课程设置。同时要主动反思、积极谋划,避免唯“到课率”“抬头率”“出勤率”考量的形式化、表面化教育,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到案例式教学更鲜活、探究式教学更直观、体验式教学更丰富、互动式教学更亲密、专题式教学更深入,竭力将科学理论讲深说透,务必强化学思行的统一,在惊涛拍岸的大声势中不断提升润物无声的硬质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心得
近日,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成为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党员干部要在“思政课”中不断汲取自信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成败。鲁迅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走过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战疫”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道路自信“思政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无论是解放军、医护人员,还是快递小哥、志愿者等一群人,他们逆行出征,跟病魔竞速,直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优势,也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道路。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善学者究其理。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以时代主题为底色、以中国国情为根据、以人民实践为素材的宏大历史巨著,这部巨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当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忘我,把墨汁当红糖,由此流传出一句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真理是甜的,也是美的。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理论自信,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我国国家制度之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善,已经被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所证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13个坚持和完善”系统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钟南山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中跟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深情地说:“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学懂弄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以和为贵”“选贤任能”的宽广胸怀;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接续奋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受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故事的影响,“精忠报国”四个字一直记到现在,也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在学好“思政课”中,确信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活力,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从骨子里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思政课”,应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食粮,成为坚定“四个自信”的“营养品”,让我们在“思政课”中汲取养分,展现出更大的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做一名“用心用情”的“贴心人”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事业就能注入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已明白党的事业始终与百姓的幸福感同向而行,就更要牢记宗旨、坚守初心,在用心用情的努力奋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用心用情必须“身入”与“心至”并行。1934年,三名女红军在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共产党人的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都说“相由心生”,身入心不入、走形不走心的形式主义,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只会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分开。所以,广大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既要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冷暖的“身入”,更要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心至”,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忠心、解难纾困的真心。
用心用情必须“多做”与“做好”统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走得最近、靠得最近的“贴心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惠及民生的实事。对老百姓而言,自己身边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每一件琐事、小事,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广大干部要真正地把服务送到家,把温暖送到心,就决不能只走“指定路线”、看“规定动作”、听“汇报之词”,而是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聆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琐碎的大事小情、摸清“民生”的脉络走向,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在肩上,不仅要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办好办漂亮,还要有前瞻性、发散性、换位性思考,让便民之举多多益善,让百姓笑脸更加灿烂。
用心用情必须“融入”与“参与”结合。对于干部而言,要适应基层生活,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融入”基层。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干部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是锻炼一个人品行与能力的最好“课堂”,是成为一名经得住艰苦、受得了磨砺、耐得住寂寞的人的“必修课”。“融入”基层能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而“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就是把“人民情怀”嵌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转变了工作作风,也拉近了干群关系,回答和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这样的“鱼水关系”引领下,群众的事情有人听、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群众的心气顺畅了,干部的工作就合格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交流稿范文
“清风正气立德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别无所求,只想把知识传授给可爱的学生,别无所爱,只想把全部的身心扑到你心爱的事业当中。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几十年如一日,怀着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踏出了人生亮丽的轨迹!
“清风正气,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室是教师的家园,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科书是教师领路的明灯,学生就是教师可爱的孩子。每当新一年的学生来了,教师会伸出双手欢迎,毕业了的学生会让教师含泪相送。教师把知识传授给了他们,才能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教师教给了他们怎样做人,才使他们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盼望着鲜花满园,盼望着桃李芬芳!小小的教室里,是教师教会了他们怎样写下自己的名字,是教师把整个世界溶入他们的心灵。从零开始,从此出发,一批批的学生就是在教师的搀扶下,挎上了奔驰的骏马!
小小的粉笔就是教师的双手,描绘出了教师心中的蓝图。上课的铃声就是教师征程上的冲锋号角,一路走来把汗水抛在身后。教师会为学生优异的成绩感到高兴,教师也会为差等的学生耐心的讲解,这全都是教师的孩子,教师舍不得把哪一个落下。为了孩子,教师废寝忘食,为了孩子教师鞠躬尽瘁,为了孩子教师把心都给了他们。就是这样,教师把自己燃烧起来,就是这样教师把光明留给大家,教师无怨无悔,教师甘心付出!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无眠,多少回风风雨雨我们闯过。把知识留下来,把精彩送别人。这就是教师。教师会为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教师会把顽皮的学生教育成材。一路的酸甜苦辣,一路的欢声笑语,一声的感激,会让教师甜蜜永久。
许多年过去,当教师看到围在他们身边的学生的时候,教师会含着激动的泪花,一一的牵着他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当教师看到他们学有所成的时候,教师会再给他们鼓励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心愿,让教师看到芬芳的桃李,一句真挚的话语,会让教师心存久远。
每每至此,教师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教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清风正气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心得
上好思政课要下好“三种功夫”
要围绕“教什么”,在课程内容上下功夫。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培养怎样的人”至关重要,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好思政课,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都包括哪些内容。要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理想、具体行动中。另外,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多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话,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要围绕“谁来教”,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教材。从自身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从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从小在心里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资源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外部来说,要把好思政课教师入口关,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监管,坚决杜绝不当言行。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违反师德师范现象,视情况予以处置,绝不姑息。
要围绕“教得好”,在综合保障上下功夫。学校思政工作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思政课实效,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委政府要把学校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判情况、拿出措施、解决问题。要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形成齐抓共管、配合有序的良好格局。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把思政课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带头抓思政课、讲思政课,形成“人人重视思政课人人上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优化考核激励制度,评先选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培训学习等适当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要把思政课工作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同步教育,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好思政课,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道而重远!
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言稿: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大学根本任务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包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习总书记说,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围绕这点,我向大家汇报三点体会:
第一,要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就是要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环节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需要提高政治意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做好“课程思政”大文章,自觉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该制定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精心设计教案,深挖知识章节、知识点背后的育人资源,从所评选的优秀“双大纲”和优秀教案来看,不少课程都很不错。下一步将以优秀把纸面的静态变成动态,在课堂上实际运用,建设育人精品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要重视实践育人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缺的大环境和平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得到训练,因此,要将立德树人工作覆盖到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熏陶。
要完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体系,主动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
要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择业搭建平台,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第二,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来设计。
这里涉及到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方面面。我想以法学学科体系为例谈谈体会,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zd大学时指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他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法学学科体系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人才的培养,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法治人才则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完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学教育中不够深入,也成为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实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既是法学不懈追求的基本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这些基本观念融入到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就是在法学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建设和学校课程中,使其耳濡目染,不断受到良好观念的熏陶。
第三,要坚决改正教师教育、学生学习中不围绕“立德树人”的错误做法。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这是基于解决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重申的命题。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培养出的人缺乏生命的“灵气”,缺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应该是一种“精神上成人的事业”,教育之本,化智引识,即使人拥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而当教育缺失了立德之人文情怀的熏染,只把目光投向知识的传授时,教育便丢失了其本质,使人成为“知识的容器”,毫无生机,更遑论创新能力。大学四年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都忘记后,还能够留下什么?所以今天的教育应该做的,是让理想追求在学生身上扎根。理想信念铸魂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根底实,才能立得正、飞得高。知识和专业可以让学生走得远,道德、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却可以给学生安上“隐形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立德树人的守正之基。
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作为人民教师,立德树人是每一教师的根本任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我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我不敢说自己具有很高尚的师德,但我深深意识到,师德规范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0xx年,我接手的是三年级,这个班数学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别说应用题,计算题都成问题,孩子们厌学情绪严重。于是,我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遍乘法口诀,对学生的作业,精心批改,在课本的每个知识点上,注明未熟练掌握的学生,在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调皮生更是注意教育方法,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是鼓励、安慰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并利用周末时间到他们家里去谈心、辅导功课,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期末考试时,我所教数学获得了全学区第一名。我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一份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能影响和感染学生,无非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有效教学,也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满关爱,尽到自己最大能力去培养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教师“育人”的职责。我们教师要确切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以高尚师德影响学生,以风范学识感染学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年轻干部要学好“思政课2.0版”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深刻揭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所在。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而言,面对工作环境和角色定位的更新升级,需要在理论学习、工作实践和为民服务中不断开拓思政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将学好“思政课2.0版”作为走稳从政之路的最大底气和动力源泉。
学好“思政课2.0版”,要在学原文、读原著中汲取真理养分,筑牢理论功底。年轻干部普遍缺乏社会经验,面对新岗位、新要求容易思想迷茫、内心彷徨,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走弯路,甚至错路、邪路,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坚定理想信念、指明前进方向。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的过程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拓宽知识广度、夯实成长路径、校准人生航标,努力让思想紧跟新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各项改革决策和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工作需要。
学好“思政课2.0版”,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篇文章,锻炼实战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将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学深悟透,还得在社会大熔炉中淬火成钢。新时代不断面临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一招鲜、吃遍天”“一套方法打天下”早已是“过去式”,这就需要年轻干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活学活用、常练常新,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要学会在处理群众纠纷和复杂棘手问题面前把握好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抽丝剥茧找准问题根源。要坚持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和项目建设中增强辩证思维,既做出立竿见影、群众看得见的“显绩”,又兼顾谋将来、利长远的“潜绩”。要善于在基层治理中开拓创新思维,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方法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学好“思政课2.0版”,要努力答好“服务人民”这张考卷,巩固学习成效。学习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政治课是否过关,关键要看能否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能否将群众的事当作自己最急最要紧的事来办,将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看待。年轻干部要聚焦人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将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南。要虚心听取群众批评意见,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中查摆工作失误和不足,弥补思政课学习中的知识短板和能力弱项,努力在“赶考”的路上修成正果。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
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如何才能强起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
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材,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3月18日,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20xx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xx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xx年9月,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xx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xx大以来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策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层级党组织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现在,一些党组织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普遍存在,集中学习多自主学习少,有的抓学习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只求式样多、方法新、口号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思想宣传范文】三。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的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xx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xx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同事们:
这次创建文明县城主要任务是全面部署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迎检工作,动员全上下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强化认识,振奋精神,全力做好迎接自治区文明县城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刚才,部长宣读了《创建全区文明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很详实很全面,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扎实抓好创建工作,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的自觉性。
文明城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全面检阅,也是对地区形象和品牌以及综合竞争力的一次全面考核与评价。委、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作出了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的重大决策。这是全面推进我经济与社会事业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的重要保证。全上下务必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要充分认识到创城工作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我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文明程度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城市的竞争力。现阶段,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竞争、实力竞争、水平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一种环境、文化和人才的竞争。环境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竞争力。外商来投资,不仅仅要看你的政策条件,还要看你社会文明程度、管理是否有序、工作是否高效、环境是否优美,只有具备这些要素,这个城市才是一个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城市。实践证明,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一种可转化的生产力要素,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无形资本”。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之路就是发展之路、强之路、崛起之路。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文明县城创建活动,要借创建文明县城这个载体,打造城镇品牌,提高城镇知名度,推动发展环境整体优化,不断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
二要充分认识到创城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的有效载体。争创文明城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辐射力强,其具体的量化指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覆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也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如今,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正日益成为人、财、物、技术、信息集聚的第一要素。做好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城镇可以树形象,企业可以增商机,百姓可以得实惠,委政府可以增威信。从时代变迁的潮流和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现阶段更加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更加需要经济、社会及人的全面进步,更加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每一项决策、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之中,落实到加快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镇整体文明水平。
三要充分认识到创城工作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一个文明和谐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生态良好、秩序井然、人民幸福的城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大增强,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更新更高。一是群众期盼提升生活质量。我们开展文明县城创建,就是把重心放在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会秩序和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二是群众期盼改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综合治理,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得到了各级干部群众的广泛理解、拥护和支持。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的群众是爱整洁、讲卫生、崇尚文明的,立足群众的利益办事是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文明县城创建是一项更能反映民意、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是一项更能顺应民心、关乎民生的“民心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推进创城工作,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群众受益,让全人民满意。
四要充分认识到创城工作是改善现状的迫切需要。一是环境堪忧。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脏、乱、差”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存在,比如街道上的“牛皮癣”,街路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建筑垃圾乱倒,施工场地未采取隔离措施,这样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部分居民素质不高。乱吐、乱扔现象仍然存在,路灯、栏杆、座椅等公共设施遭到破坏,花草、树木遭到踩踏等现象还依然存在。这些都说明我们“爱卫生、讲文明”的氛围还有待加强,居民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
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争创的是居民素质的提高、发展环境的优化、城镇影响的扩大,争创的是对内的凝聚力、发展力,对外的吸引力、支持力。为此,要求全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立即行动,齐心协力,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以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勇气,掀起创建高潮,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教师心得范文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笔者认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温度”的关键作用,让学生心灵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内心“温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关键期和黄金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思想纯洁如白纸,热情像火焰,容易迷茫失措,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内心的温度关怀、体贴学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语言“温度”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好话一句三冬暖”,思政教师语言是“立德树人”的一张名片,在教学中要换位思考,交心交友,尽可能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少一份训示。要注意场合、时间、语气和方式,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孩子们的“标杆”。要讲究策略,能够巧妙地加上微笑、点头、抚摸、鼓掌、拥抱这些形体语言,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让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用情感“温度”激活学生内在潜能。思政课教师要“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先。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如果思政教学方式上要摒弃“填鸭式”和“满堂灌”,改变简单的历史回顾、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才能引导学生在价值情感上有所升华。有共情,才会有共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胸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把这些情感融为一体,用真情实感的温度温暖学生,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只要每一位思政教师都有“温度”,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是有温度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就一定会是有温度的人,我们的社会也就一定会成为有温度的社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20xx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深刻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旗帜鲜明地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清楚地亮明人才培养的底色,高扬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扎根人民、报效国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锤炼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八个相统一”,把思政课真正办成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金课”。同时,也必须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我们要常抓不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育人者先自育”。北京大学建校120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以王选院士、孟二冬教授为代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是最好的培训素材。我们要树立标杆、高扬精神、讲好故事,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学术精湛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培育好青年教师队伍。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代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已经成为信息获取、人际交往、意见发表的主渠道。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思政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学生的新特点,在坚守主流价值的同时,也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构建适合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把校内外各个学科的名师大家都汇聚到思政课课堂上来,设置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情系列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对社会主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将党的主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在浸润式的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激发向上的动力。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完善治理体系上下功夫,把握好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统一。高校各领域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必须明确教师教学是育人,管理和服务也是育人。针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依法依规惩处违纪行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办教育,以教育质量为导向评价教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班主任和导师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业支持体系,提供生涯规划、求职辅导、心理支持等全方位、精细化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切实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福祉的康庄大道,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月18日,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20xx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xx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xx年9月,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的xx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xx大以来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口号。
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xx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xx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
责任书。
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精选】
做一名“用心用情”的“贴心人”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事业就能注入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已明白党的事业始终与百姓的幸福感同向而行,就更要牢记宗旨、坚守初心,在用心用情的努力奋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用心用情必须“身入”与“心至”并行。1934年,三名女红军在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共产党人的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都说“相由心生”,身入心不入、走形不走心的形式主义,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只会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分开。所以,广大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既要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冷暖的“身入”,更要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心至”,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忠心、解难纾困的真心。
用心用情必须“多做”与“做好”统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走得最近、靠得最近的“贴心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惠及民生的实事。对老百姓而言,自己身边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每一件琐事、小事,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广大干部要真正地把服务送到家,把温暖送到心,就决不能只走“指定路线”、看“规定动作”、听“汇报之词”,而是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聆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琐碎的大事小情、摸清“民生”的脉络走向,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在肩上,不仅要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办好办漂亮,还要有前瞻性、发散性、换位性思考,让便民之举多多益善,让百姓笑脸更加灿烂。
用心用情必须“融入”与“参与”结合。对于干部而言,要适应基层生活,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融入”基层。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干部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是锻炼一个人品行与能力的最好“课堂”,是成为一名经得住艰苦、受得了磨砺、耐得住寂寞的人的“必修课”。“融入”基层能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而“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就是把“人民情怀”嵌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转变了工作作风,也拉近了干群关系,回答和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这样的“鱼水关系”引领下,群众的事情有人听、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群众的心气顺畅了,干部的工作就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