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底线的审美价值(优秀23篇)

底线的审美价值(优秀23篇)

时间:2023-12-22 05:35:02 作者:薇儿底线的审美价值(优秀23篇)

范本可以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参考,提供给读者一个优秀的示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总结写作范本,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启发。

论《诗经》爱情意象的审美价值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充满了坦诚真挚的情感,蕴含了婉美的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盛大宝典。作为一个诗歌的舞台,《诗经》承载了极其壮阔的文化景观,展示了几千年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意象,这些爱情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相通,它诉说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经》305篇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约有七十余首,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如此,《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很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诗经》开辟了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已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名篇佳句。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颂歌,整首诗歌意蕴风趣,言辞优美,情感热烈。继《诗经》之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爱情诗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朝乐府干脆全是情歌。在继承《诗经》质朴、率真传统的基础上,乐府民歌丰富扩大了爱情诗的表现领域。

其次,《诗经》的爱情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例如:《邶风·静女》,第一章写一男子去到城楼和一个性情娴静容貌美丽的姑娘相会;第二章写他们见面后的亲切融洽;第三章写姑娘向男方赠送礼物,男方却如获珍宝。这些情节都非常充满故事性。《郑风·溱洧》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禊的盛况与欢乐。诗中的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河边吹风赏景,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嬉戏,最后以芍药表达心意。整个故事完整而生动。这些爱情故事生动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诗经》在描写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活动时十分传神。如《陈风·月出》,把男女双方月下相思,既尴尬又欢喜的心理写得很逼真传神;在《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小伙子是如此的被姑娘牵挂着,一日的暂时离别就像是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在《诗经》中所描写爱情诗,大都采用朴素平凡的自然物来作为爱情的意象。一花一草,一个景象,一个信物,虽然简单渺小,却是男女之间的情窦初开的真情传达。这些朴素爱情意象的应用,不但使诗歌表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示了《诗经》别具一格的诗情画意。

1.鸳鸯戏水、温情脉脉。

鸳鸯戏水是爱情的象征。古文化中以鸳鸯作为爱情意象的作品有很多,但最早的应首推《诗经》。《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就出现了鸳鸯的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采用鸳鸯的意象,显得温情脉脉。《诗经》中用鸳鸯作为爱情意象还有《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是用鸳鸯作为爱情的祝愿。鸳鸯意象的产生,为文学作品表现爱情故事增添了活力。

2.杨柳依依、情丝悠长。

杨柳传情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杨柳的意象也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意思是: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这里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这杨柳的意象,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思念爱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水波漫漫、情意无限。

《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水的意象。男女约会、情人提婚选择的地点总是在河边,甚至遭受爱人遗弃时也描写到河水,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淇水、溱水、洧水和扬之水等。《蒹葭》描写的一个痴情人在恋爱中的心理和感受,利用漫漫之水这一意象,使寻找心上人的路途变得艰难又漫长。《郑风·溱洧》写男女恋情,也是先以水起兴。《诗经》中这些水意象的大量运用,与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怨融为一体,折射出了当时男女青年的内心情感。

4.芍药芬芳、春心荡漾。

《诗经》中的芍药也是爱情意象的代表。《郑风·溱洧》这首诗写的是士女们三月上巳,在水边修禊时的戏谑场景。“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迎来了桃花汛,春水涣涣。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芍药芬芳,更是令人春心荡漾。

《诗经》中的爱情意象都采用自然生活原型加以表达。这种原始意象,以其独特的观念,表达了生活的愿望和情感。这些独特的爱情意象,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反复出现,构成了中国诗词的独特的意象系统,形成了深远的意境。毫无疑问,《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1.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诗经》爱情意象,表现得是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突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展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中利用鸳鸯这一意象表达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这种表面看来的比兴手法,显然是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能,即异性之间的吸引与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简单的生理联想上升为男子对女子复杂的心灵倾慕,淑女“窈窕”,不仅赞美女性体态,而且也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从《蒹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爱情的执著的追求和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还有,《国风·有梅》中写道:“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令兮!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采梅子时所唱的一首情歌,也是少女渴求爱情的自然流露。《有梅》表现了诗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坦诚、率直的性格表现得生动感人。

3.纯真浪漫的情感美。

《诗经》中的这些爱情意象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心灵深处活泼烂漫的一面。《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篇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巳日男女聚会之事。诗中以水、芍药等作为爱情意象,整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把青年男女活泼可爱,烂漫自由的心绪暴露无遗。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男女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样的情感既大胆直露,又纯真浪漫。

4.惝恍迷离的意境美。

《诗经》中的许多爱情意象形成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如千古佳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以水作为意象,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营造了若隐若现、惝恍迷离的美妙意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是一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水意象的运用,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营造了惝恍迷离的意境。

5.温情脉脉的婉约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以自然意象作为起兴的手段,将当时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融入诗中,使得充沛的情感和自然紧密结合,营造出温情脉脉的氛围,具有婉约美的一面。如《郑风·野有蔓草》则将整个故事场景放在了春意盎然的郊外,以蔓草作为爱情意象,叙述了芳草萋萋,莹露点点的清晨和一位美丽女子的相遇。这种比兴,借助于草木鸟兽等一系列的意象,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体现了温情脉脉婉约美的风情。《陈风·月出》则是写皎洁的月光下,体态轻盈的美人姗姗而来,无需多言,只需一轮明月,一个美人的剪影便能构成一幅最生动的画卷,无比的温和轻柔。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开拓了爱情文学的先河,传承了绵绵不绝的爱情文化。《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既自然清新,又朴素真实,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几千年来,这些爱情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传承了中国的数千年灿烂文化,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论《诗经》爱情意象的审美价值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一方面营造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和温情脉脉的爱情氛围;另一方面,这些爱情意象也展示了可贵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盛大宝典。作为一个诗歌的舞台,《诗经》承载了极其壮阔的文化景观,展示了几千年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意象,这些爱情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相通,它诉说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经》305篇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约有七十余首,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如此,《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很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诗经》开辟了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已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名篇佳句。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颂歌,整首诗歌意蕴风趣,言辞优美,情感热烈。继《诗经》之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爱情诗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朝乐府干脆全是情歌。在继承《诗经》质朴、率真传统的基础上,乐府民歌丰富扩大了爱情诗的表现领域。

其次,《诗经》的爱情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例如:《邶风·静女》,第一章写一男子去到城楼和一个性情娴静容貌美丽的姑娘相会;第二章写他们见面后的亲切融洽;第三章写姑娘向男方赠送礼物,男方却如获珍宝。这些情节都非常充满故事性。《郑风·溱洧》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禊的盛况与欢乐。诗中的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河边吹风赏景,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嬉戏,最后以芍药表达心意。整个故事完整而生动。这些爱情故事生动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诗经》在描写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活动时十分传神。如《陈风·月出》,把男女双方月下相思,既尴尬又欢喜的心理写得很逼真传神;在《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小伙子是如此的被姑娘牵挂着,一日的暂时离别就像是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在《诗经》中所描写爱情诗,大都采用朴素平凡的自然物来作为爱情的意象。一花一草,一个景象,一个信物,虽然简单渺小,却是男女之间的情窦初开的真情传达。这些朴素爱情意象的应用,不但使诗歌表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示了《诗经》别具一格的诗情画意。

1.鸳鸯戏水、温情脉脉。

鸳鸯戏水是爱情的象征。古文化中以鸳鸯作为爱情意象的作品有很多,但最早的应首推《诗经》。《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就出现了鸳鸯的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采用鸳鸯的意象,显得温情脉脉。《诗经》中用鸳鸯作为爱情意象还有《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是用鸳鸯作为爱情的祝愿。鸳鸯意象的产生,为文学作品表现爱情故事增添了活力。

2.杨柳依依、情丝悠长。

杨柳传情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杨柳的意象也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意思是: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这里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这杨柳的意象,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思念爱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水波漫漫、情意无限。

《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水的意象。男女约会、情人提婚选择的地点总是在河边,甚至遭受爱人遗弃时也描写到河水,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淇水、溱水、洧水和扬之水等。《蒹葭》描写的一个痴情人在恋爱中的心理和感受,利用漫漫之水这一意象,使寻找心上人的路途变得艰难又漫长。《郑风·溱洧》写男女恋情,也是先以水起兴。《诗经》中这些水意象的大量运用,与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怨融为一体,折射出了当时男女青年的内心情感。

4.芍药芬芳、春心荡漾。

《诗经》中的芍药也是爱情意象的代表。《郑风·溱洧》这首诗写的是士女们三月上巳,在水边修禊时的戏谑场景。“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迎来了桃花汛,春水涣涣。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芍药芬芳,更是令人春心荡漾。

《诗经》中的爱情意象都采用自然生活原型加以表达。这种原始意象,以其独特的观念,表达了生活的愿望和情感。这些独特的爱情意象,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反复出现,构成了中国诗词的独特的意象系统,形成了深远的意境。毫无疑问,《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1.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诗经》爱情意象,表现得是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突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展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中利用鸳鸯这一意象表达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这种表面看来的比兴手法,显然是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能,即异性之间的吸引与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简单的生理联想上升为男子对女子复杂的心灵倾慕,淑女“窈窕”,不仅赞美女性体态,而且也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从《蒹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爱情的执著的追求和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还有,《国风·有梅》中写道:“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令兮!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采梅子时所唱的一首情歌,也是少女渴求爱情的自然流露。《有梅》表现了诗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坦诚、率直的性格表现得生动感人。

3.纯真浪漫的情感美。

《诗经》中的这些爱情意象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心灵深处活泼烂漫的一面。《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篇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巳日男女聚会之事。诗中以水、芍药等作为爱情意象,整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把青年男女活泼可爱,烂漫自由的心绪暴露无遗。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男女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样的情感既大胆直露,又纯真浪漫。

4.惝恍迷离的意境美。

《诗经》中的许多爱情意象形成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如千古佳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以水作为意象,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营造了若隐若现、惝恍迷离的美妙意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是一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水意象的运用,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营造了惝恍迷离的意境。

5.温情脉脉的婉约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以自然意象作为起兴的手段,将当时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融入诗中,使得充沛的情感和自然紧密结合,营造出温情脉脉的氛围,具有婉约美的一面。如《郑风·野有蔓草》则将整个故事场景放在了春意盎然的郊外,以蔓草作为爱情意象,叙述了芳草萋萋,莹露点点的清晨和一位美丽女子的相遇。这种比兴,借助于草木鸟兽等一系列的意象,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体现了温情脉脉婉约美的风情。《陈风·月出》则是写皎洁的月光下,体态轻盈的美人姗姗而来,无需多言,只需一轮明月,一个美人的剪影便能构成一幅最生动的画卷,无比的温和轻柔。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开拓了爱情文学的先河,传承了绵绵不绝的爱情文化。《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既自然清新,又朴素真实,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几千年来,这些爱情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传承了中国的数千年灿烂文化,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诗歌审美价值心得体会

诗歌审美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它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与诗歌相伴的日子里,我不断体悟到诗歌所带来的美感与思考,也逐渐领悟到了诗歌审美的价值所在。以下将结合自身的感悟,论述诗歌审美的心得体会。

首先,诗歌审美能唤醒内心的美感。诗歌是对世界的感知与表达,仿佛探索与记录者,通过对鲜花、春风、月光等美好事物的描绘,唤起读者对美的共鸣。当我们阅读诗歌时,常常会感受到内心波澜起伏的情绪,这种情绪与美的触动交织在一起,使我们更敏感地感受到了心灵的美感。

其次,诗歌审美能激发思考的智慧。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其简洁的表达方式常常需要我们用思考和想象去诠释。在诗歌中,诗人们往往会以深邃的哲思或隐喻的方式探讨人生、生命的意义等大问题。通过阅读及欣赏诗歌,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和解读其中的寓意,从而不断开拓思维的边界。

第三,诗歌审美能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诗歌常常是情感的外化与抒发,它可以记录诗人的内心体验,传达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当我们阅读一首描写诗人失落和彷徨的诗歌时,我们或许会不自觉地被情感所感染,产生共鸣和对诗人的理解。诗歌从深处触动我们的情感,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之美。

第四,诗歌审美能启发艺术的创造力。诗歌审美常常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因为它蕴涵了丰富的表达方式与美感。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押韵以及节奏等元素,都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时所需要的工具。通过欣赏诗歌,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技巧,拓宽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路与灵感。

最后,诗歌审美能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诗歌的审美是一种关于美的理解和欣赏,在欣赏中我们会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品味。通过接触、解读和品味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诗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的更加深远的思考。

总之,诗歌审美是一门独具价值的学问,它能够唤起内心的美感、激发思考的智慧、唤起情感的共鸣、启发艺术的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高度艺术性与审美价值,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欣赏、研究和传承诗歌审美,让这门珍贵的艺术传统在我们的心中继续熠熠生辉。

诗歌审美价值心得体会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拥有深远的审美价值。它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在我从事诗歌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所蕴含的审美特质与价值,下面将从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这五个方面,总结我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心得体会。

首先,诗歌的音韵美是其最为基础的审美特质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诗歌从最初的吟咏之声逐渐演化为一种以音韵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音韵的和谐与流畅使诗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诗中,李白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诗歌的音调与内容相互融合,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回荡在耳畔的音乐感。正是这种音韵美让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体验。

其次,诗歌的意象美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隐喻的运用,诗歌能够将抽象的情感与思想具象化,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比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高山之美,给人以仿佛亲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意象美让诗歌跳脱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固有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诗歌的语言美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特质。语言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因此其准确性和精炼性对于诗歌的意义重大。诗人通过对字句和语意的选择,使得诗歌既富有韵律之美,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红豆生南国》中,邓丽君运用了简练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得这首诗歌的情感与意境更加深入人心。正是这种语言美让诗歌在低调而简约中展现出了强烈的感染力。

此外,诗歌的情感美是其最为直接和感染人心的特质之一。诗歌可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也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诗歌的情感美多样而丰富,既有豪情壮志,又有忧愁抑郁。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深情地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之情,引起了读者对于生离死别的思考和感叹。正是这种情感美让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情感语言,超越了个体的局限性。

最后,诗歌的思想美是其最为深远和抽象的特质之一。诗歌可以是事物和人类关系的思考,也可以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辨。通过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和反思,诗歌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思考空间,同时也对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世界观产生了影响。例如,在顾城的《相信未来》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激昂的语言,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希望,引发了读者对未来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入思考。正是这种思想美让诗歌成为了一种超越时空和人类智慧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其音韵美、意象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辅补、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诗歌所具备的这些审美特质与价值。诗歌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内心的美好与不足,也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宽广和深邃的精神世界。

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

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学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网络文学深受大众的喜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网络文学蕴涵的审美价值取向也被大众认可,本文主要就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网络文学是一种结合了网络科学技术、大众文化、个人行为的新的正在演变中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在网络上写作和传播,具有大众文化诸多特征。网络文学需要健康发展,则应具备人文价值、审美价值。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其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导致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同时,网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了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

网络带给人们新的生活模式,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们只要通过电脑与网线就可以上线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受金钱、舆论、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不管是什么职业,是否喜欢文学创作,都可以进行创作,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网络空间尽情的发展自己的创作才能,自由挥洒、激扬文字。

2.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

网络文学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个性化,所有的作品都是个性鲜明,由于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作者都可以探索自己的创作之路,不必参考别的人的写作模式,无拘无束的进行创作,可以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宣泄自己的情感,将自己心里世界表达出来。在现实社会人们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全的表达出来,网络文学弥补了这个不足,为大众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因此可以说网络文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作品内容情感化、个性化、真实化。

3.全息的开放性。

传统文学作品相对都是独立的,缺少相互间的沟通,读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没有办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调动所有相关信息,并为己所用,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结构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助于拓宽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欣赏的深度。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为大众服务的,网络文学不受国籍,民族,宗教信仰的限制,是一种超意识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是以大众为依托,与大众紧密结合,为大众服务,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网络文学没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那么网络文学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会丧失生命力。网络信息在接近科技与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网络文学的发展是自由的,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是网络文学大众化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在网络文学世界里,你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更可以是评论者。人们有着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空间进行创作,这是传统文学无法相比的。

网络文学在写作内容、艺术表现手法、文章体裁都进行了创新,与传统文学的差别很大,网上进行文学创作非常自由,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对作品的形式非常随意,不像传统的文学作品那样注重整体结构。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其中。当网络文学作品在网上发表以后,读者可以任意的阅读,并在阅读后自由的发表贴子进行评论,可以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还可以与别的读者进行交流。当作者看到评论后还可以对作者品进行删减、改动,这种自由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多元化的,写作是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快乐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享受创作的乐趣,不管你是否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写作功底,都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创作的喜悦。人们在网络文学中可以获得现实无法获得的自由,使心灵得到放松,网络文学的最大成功就是人们在这种自由状态下享受到的快乐,使大众对网络文学产生审美的愉悦之情。

小结:。

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是多元化的,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弥补了传统文学的不足,为文学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2]编辑部.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火爆进行中[j].山东文学.(06)。

[5]袁毅.网络文学能走多远[j].雨花.(02)。

审美价值观案例范文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边城》世界里的翠翠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无助。更让人感受到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翠翠的爱情在一切尚未发生时就已经消失,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更像错失了良机,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无一村”的感受。当我们隔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望着沈从文用宛如水墨画般的文字,诗歌般的意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欣赏着这个有山有水的小城里所发生的淡淡凄美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有一抹忧愁。

曹雪芹以浅近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场盛大封建家族的日常生活。他笔下的《红楼梦》中所写下的“一个枉自嗟叹,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他的“古今不肖无双”她的“心较比干对一窍”。他和她对诗写作,畅谈人生理想。他对她照顾有佳,含情脉脉,可最终落得凄凉下场。贾宝玉和林黛玉看似多么得般配,可结局多么令人心碎。可谓“令人愉悦的忧伤”。

无论是《边城》还是《红楼梦》都属于悲剧,悲剧不仅是抗争与拼搏,更是冲突与毁灭。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一种抗争,更是一种精神。《红楼梦》中贾宝玉到最后才知道娶得不是自己意中人的时候,用绝食抵抗,封锁自己的精神世界,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自拔。精神与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往往代表了善良与邪恶,新生与落后,纯真与虚假等许多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纯真、善良、新生等美好的一方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例如《边城》中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降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幻想击碎。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他们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只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迎娶“门当户对”的薛宝钗为妻,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我们相似的”任务,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

《边城》与《红楼梦》前者为现代悲剧,后者为古代悲剧,两者都较为经典,两者距现在的时间都比较遥远,但是具有很强的时代代入感。可以激起人们的同情、义愤,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了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这种艺术展现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相了解的世界,这就可以使人们不容易陷入其中,能够更客观、理性的看待其中的内容。从而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悲剧主体的抗争。从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从审美取向看厨川白村文艺观的价值认同

摘要:本文描述了当前教师的自我认同、职业认同和专业认同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观其与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认同过程与教育改革的时间取向相似,均已现在为中心;职业认同与关系价值相同,均体现了协同关系;专业认同具备行为指向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发展和教师认同对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应当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专业认同;价值取向;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改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着教师与学生、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与实验条件、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考试改革和人才选拔等领域展开。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对教改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群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领域的多部重要的纲领性文本,无一例外都突出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重要主体的功能。这些政策文本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诸多问题,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责任,青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本优势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教师群体则容易受路径依赖、职业倦怠等因素影响,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日趋弱化。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专业认同,及其与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等层面出现的偏差密切相关。

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层面。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基本取向。[1]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和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主体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切关于教育决策判断和行为的前提。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观念更新性、协同一致性和行为渐成性。

[2]第一,观念更新的时间取向。从历时的维度来看,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的重点随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基础教育;进入“稳步期”后,则主要是适应改革开放、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院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而在“全面提升期”则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优质人才资源[3]。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时间取向,那就是以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需求为中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解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人才需求问题。第二,协同一致的关系取向。一项社会改革需要基本物质建设和制度确立等方面的共同配合。基本物质建设就是通过学校办学所需的教学楼宇、配套硬件设施等物理条件,来提供一种实然的教育环境,通过对物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增赋国家意志和社会共同认可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确立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大政方针指引下,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所建立的指导具体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规则。从整体看,我国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办学物质条件完善互为促进,相得益彰,表现出了高度的协同一致性。一方面,教育教学制度领域的改革为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生进步提供了规范化、可操作的基本框架,使教育事业在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得以稳步发展,也有效保障了学校办学所需、教师发展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

另一方面,办学所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教师发展所依赖的条件的不断配套,也推动着教育教学领域相关制度的不断更迭。第三,行为渐成的性质取向。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观念是基础、制度是辅助,而行为系统则是关键。从本质上而言,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将头脑中建构的理想化的教育形态转化为现实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育改革中,人是改革的主体,对教育改革产生决定性影响。教师群体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教育改革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取向将直接影响到改革成效。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对教育教学的观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就教育教学改革的性质取向而言,我们强调教育教学工作者态度、观念和行为的不断调适,而非固守状态。

二、教师的认同层面。

可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经历、情感、制度配置、知识和技能、信念、实践等方面,将教师职业认同过程概念化为“先赋身份认同”“结构性身份认同”和“建构性身份认同”。[6]职业认同的取向有个人认同、人际认同和集体认同等不同视角,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对职业认同进行解析都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等多种维度[7]。从现实角度看,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很多,在宏观层面主要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因素影响;中观层面则受制于教师所在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区域社会等因素;同时,还要受到教师个体因素等微观层面的影响。教师专业认同蕴含了价值理性,既体现了专业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标志着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影响教师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知识的话语权。即教师是否拥有发表观点、表达自我的权力,能否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实践知识和教学信念联系起来。二是不同于其它职业和专业的文化。

不同于企业、其它行政部门的管理主义,教师的专业文化体现合作主义的特征,这一特征能够使每位教师获得一种专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教师面临改革或危机时的心理压力,体现共同的专业成长,建构各自的专业认同。三是专业社群的认可。通常情况下,教师主要通过观摩、评价、对话等方式,了解其他教师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建立和完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自觉意识。

三、教师认同与价值取向。

从教师发展的视角看,教师认同的有序建构有利于教师处理好传统与革新、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以恰当的角色、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使命感,更加积极地融入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教师认同的过程中,需要与国家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相结合,以国家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指引教师自身的发展,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助力国家教育改革价值的实现。首先,教师的自我认同过程与教育改革的时间价值相似。教育改革的时间取向以当下的教育现实为基点,随社会发展、教育进步而不断更新理念,评估现实的教育问题并进行改革,以求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好准备。而教师自我认同也是以教师当下的心理体验和认同为中心,并对未来展开前瞻思考。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通过横向比照其它社会职业和同行、纵向比照自身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不断建构和丰富着对自己身份的认同,随之采取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发展需求。教师若没有随着教育改革理念不断更新观念,没有建立和完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就很难发展为具有丰沛的教育情意、坚实的教育信念、高超的教育能力的优秀教师,更难以成长为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其次,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能够体现教育改革协同一致的关系价值。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影响,宏观的教育体制给教育者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了行动框架,提供了方向指引。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形成了教师个体具体生存场域的基本样式,教师在这一具体场域中面临着适应和发展的问题。微观个体因素包括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心理情绪、价值观念等,是对教师行为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改革中宏观、中观层面的变革离不开物质和技术层面的支撑,同时需要以公众认可的制度予以保障。对教师的身份认同展开研究,既能描述其工作环境的“物质”充裕度,也能透过教师与人际、集体的关系,来描述制度的合理性及其与教育改革理念的匹配度,体现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协调一致。

最后,教师的专业认同具备行为渐成的性质。探讨教师如何看待自身专业,实质上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专业化人员在从事专业工作中的情感与认知。从多年来教育改革中颁布的不同文本看,都饱含着对教师群体的期望。教育改革文本的落实,需要引导教师的深度理解和行为认同。通过发挥教师专业自主性,在政策框架内尽可能给予教师更加自主地开展教学、研究、管理工作,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促使他们形成和巩固专业认同,将会对未来的教育改革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版,第152页。

[4]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陕西师范大学20博士学位论文。

[5]孙来勤:《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l镇中学六位农村教师日常叙事》,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赵明仁:《先赋认同、结构性认同与建构性认同―――“师范生”身份认同探析》,《教育研究》第6期,第78―85页。

论《诗经》爱情意象的审美价值

如今,《诗经》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被翻译、研究和学习。在许多的国家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价它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几乎每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里都开设了专门的《诗经》课程。这更加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那么《诗经》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它又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一、文学价值。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诗歌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即四言体。所谓”四言体”并不是绝对的,间或杂有一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也就是说,中国真正意义上诗歌发轫于《诗经》。后代的五、七言诗等正是在《诗经》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诗经》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其在声调方面有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复句,有顶真、排比之变化。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同时能体现《诗经》文学价值的,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其中最典型、运用最广泛的是比兴手法,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艺术创造。从此,比兴这种艺术手法开始流行与后世诗歌创作中。

二、史学价值。

程俊英先生在其《诗经释注》的序言中说到:“《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好像读了一部从后稷到春秋中叶的发展史。”确实如此,《诗经》的内容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另外,一些诗还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如《鹿鸣》、《伐木》等。这些都是历史学家宝贵的史料,从这些具有史诗性质的诗篇中,我们能了解到周代农业的发展、天象历法、建筑工艺、社会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状况、礼乐制度、祭祀殉葬制度、风俗习惯、民族的迁徙与定居、战争、人物及一些地名和动植物名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内容。

三、教育价值。

《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诗》一开始就是先王之教、王者之学的基础,在道德伦理、政事外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诗经》更是成为年轻一代了解世情、明辨事非、陶冶性情的基本途径,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其教化作用远胜于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他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他对伯鱼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他自己对《诗经》的总体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毛诗序》对《诗经》的教化作用作了更进一步明确的论述,谓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经》是礼乐教育的重要基础。在周代《诗》和“乐”不分,据《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事实上诗一产生就和音乐分不开,诗歌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诗经》最初都是演奏的歌诗,是周代礼乐的量要内容。可以说《诗经》的产生是因“乐”而起,而“乐”的运用,又由“礼”所规定,所以《诗经》在本质上是“礼乐”的外在具象。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之,《诗经》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以仁义为本,以德劝人,以诗歌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并且寓教于诗、寓教于乐,可以使人在轻松愉悦中潜移默化地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正如王安石在《国风解》中所言:“序善恶以示万世”。

四、社会价值。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要素在《诗经》中其实都可以找得到。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消极的因素:自私和冷漠、亲情友情缺失、道德沦丧、诚信危机、心理变态、缺乏理想信念、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德育的不到位。其实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和礼仪方法我们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的到。《诗经》作为“五经”之首,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像《国风》中有许多描写伦理亲情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诗篇,处处充溢着中华民族的博爱精神;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剥削的不满,对战争的控诉,它们对统治者施政进行了警醒,这对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借鉴作用。《雅》中许多诗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颂》诗中有着许多礼仪规范和宗法制度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具有原创性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它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顽疾必定是一味良药。而这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诗经》中还呈现了天人和谐的思想。儒家的学术追求是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寻找个体之间、人类与外界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和谐与平衡关系着人的幸福与自由。《诗经》是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和谐的节奏秩序,塑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畏命的农业文化心态。如“敬之,敬之,天维显思”,“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这种心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这在《诗经》中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这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也不谋而合,或许我们如今追求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最初就来源于这种思想。

《诗经》中肯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诗经》中某些诗篇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在觉醒,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主体的存在以及对人本身的价值的认识与肯定。《曹风·蜉蝣》、《秦风·黄鸟》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尊重主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展现个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以人为本精神的生动体现。

五、结论。

《诗经》这部文化经典,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它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光彩夺目。它就是一座民族文化精神的宝库,尤其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其价值不是一篇文章能概括的了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解读、去发掘,以求为当代甚至是未来社会提供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

静物油画审美价值特征分析论文

静物油画是一种以静态物体为表现与研究对象的绘画艺术形式,静物油画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在审美艺术上促进了绘画技巧和自身价值的提高。鉴于此,从多方面对静物油画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特征;审美价值;静物油画

当代是艺术繁荣的新时代,静物油画能否将时代感和艺术文化性展现出来的关键因素是油画艺术家的责任感和感受力。其中,感受力指的是油画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存经验对知识结构和社会文化接触的灵感性,换句话说,感受力就是油画艺术家对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结构的升华,并将其内化为艺术作品的内涵。基于这一层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和油画艺术家自身文化底蕴、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对绘画艺术的理解等因素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一)静物油画的出现

最早记载静物油画是在罗马时代,当时静物油画已经出现但没未得到很好发展。正式发展静物油画是在16世纪初,尽管在此之前的静物油画仅作为宗教画和历史画的点缀,但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静物油画获得了发展机会。直到17世纪,静物油画已蔓延到北欧的荷兰及佛兰德斯等地,直到发展成为独立样式的绘画艺术[1]。

(二)静物油画的表现形式

静物油画的产生使当时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当时油画的灵感仍不离宗教,从当时油画作品便能得出,作品里面时常可见书籍、沙漏、镜子以及正在流泪的蜡烛等。这都代表着当时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对命运的感叹,此外这还意味着当时苦难的面包与酒水,当然还有对圣母、圣徒和三位一体的敬仰。《有棋盘的静物》就是当时的著名代表作[2]。

(一)油画中的静物具有色彩之美

在静物油画创作时,画家对内容主次进行突显一般是通过色彩对比。一般情况下,一幅画中只能有一个主静物,剩下的都是辅静物,因此画家需要通过调节色彩来突出主静物,以此来突出主静物的魅力。另外,除了主静物外,需要对剩余的辅静物进行统筹安排,如对辅静物的位置、比例等进行统筹策划和安排,以此衬托通主静物的美感,传达整幅油画的蕴意。每一幅画面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倾向,比如冷色调、暖色调、亮色调或者暗色调等,但每一幅画都要以其主色调为主,颜色搭配不能过多、过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其它色调的衬托,其他色调可以起到突出主色调,促使整幅画面显得协调统一、凹凸有致的作用。油画作品的派别类型不同,特出特点也存在差别,举例来说,印象派的大部分画家,展现画面的生机与活力时多使用光色变化,而后期印象派的画家保罗塞尚则是采用独特的主观色彩来展现艺术的本质及创作理念,他的代表作有《花与水果》《静物》等,另外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对作品主体与个人观念进行展示时,多是通过色彩,其代表作包括的《星空》《向日葵》等。如在梵高的名作《向日葵》中,表达自己的情情感时,就是大幅度使用黄色调,使用这种火一般的热情,描绘一个静态的景物,进而使二维画面的向日葵,展现出十分恢弘的气势,从画面中还能读出他对爱情的呐喊与渴望[3]。

(二)静物油画中的构图具有形式之美

形式是静物油画的“骨骼”,情感是静态优化的血肉,没有形式,画家便无法表达个人情感与人文素养,没有情感,静物油画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构图形式与生命情感都是静物油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静态油画作品构图时,不再仅仅是客观物体的`直观体现,更多是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构图形式在无形中成为画家个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促进画家情感表达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静物油画中,主要的构图要素包括点、线、面以及色彩,在进行构图的过程中,画家需要结合实际条件遵循合理、对称等原则,旨在用简单大方的绘画语言,对画中静物间的比例和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选择,进而使静物油画的视觉美感可以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4]。当前,很多油画大家常将日常生活用品作为绘画对象,如水杯、牙膏、牙刷等,虽然这些都是简单的静物,但后人却可以穿越这一静态画面,对画家的生活的那个时代进行充分的感受,领略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当然还有一些画家对构图的整体秩序十分重视,他们更喜欢围绕主体展开构图,绘画意图倾向于构图布局的整体性、严谨性与主体的突出性,物体的长短、大小,都布置得极为妥当,给人一种整齐感、舒服感。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画家喜欢整体有序的将看似凌乱的抽象布局展现出来,针对这样的作品,如果我们可以细致品味和揣摩,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端倪,在亮色梯形与重色梯形相互渗入的画面背后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将零散的物象组成一个整体,需要坚持黄金分割的原则,进而将静物油画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静物油画中的静物具有情感之美

在进行静物油画创作时,画家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十分重要。不管画面内容复杂与否,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活化静态的景物,使其充满生机活力,这就是静物油画当中静物的情感之美。每一幅油画作品都应融入真情实感,没有情感的作品只能是机械性的临摹,没有情感之美,不能给人心灵以震撼。作品中的静物实际上相当于理解作者情感的桥梁,因此画家在创作静物油画时,应当以自身的情感为主导,促进作品情感魅力的增加,只重视绘画技巧的作品很难赢得受众的关注。当然,如果一味地追求情感流露与绘画语言的表达,忽视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这也不是一幅合格的作品。即便再浓厚的情感,没有娴熟的绘画技巧做支撑,也很难赢得受众喜爱。画家要想在油画中融入自身的真实情感,必须学会使用独特的绘画语言[5],如色彩与绘笔等,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绘笔,才能绘制出具有厚重情感的静物油画。

(四)静物油画中的静物具有生命之美

一幅优秀的静物油画应是创作者心灵情感与绘画语言的充分融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图。尽管静物油画的主体是相对静止的物体,但在绘画者的画笔下却显得有活力、有情感,以更加鲜活的形象展示在欣赏者面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静态油画的生命之美。在进行静态油画创作时,画家需要与绘画对象进行心灵沟通,通过合适的绘画技巧与表达方式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静态景物具有自己的特征,充分展现其生命之美。比如在绘制旗袍期间,绘画者需要一笔一笔将旗袍上的花纹勾勒出来,每一笔都将给予旗袍不同的含义,拥有特殊情调与心境的画家对旗袍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自然也就会创作出不同感觉的旗袍,或给人高贵端雅的感觉,或雍容华贵的感觉,这些都是生命之美的体现[6]。艺术源于生活,因此,进行静态油画创作时,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生活。有的画家习惯将情感与生活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使得那些本身静止的物象(比如风景、床柜、瓶罐等)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出静物的独特美感。绘画者赋予静物层次感与整体感,突出它们的立体感与空间感,使之拥有一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姿态。

当代已有的绘画艺术有多媒体绘画、电脑绘画等,这些先进的绘画艺术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在如此动态美的环境下静物油画能否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关键在于绘画者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取向能否成为静物油画审美价值传承的领路人。且静物油画作为体现审美价值典型的载体,就是通过静止的物体来体现创作者的情感,然后再以绘画语言传达这一情感,在西方油画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绘画者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作,在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同时,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使得人们逐步发现静物油画的创作空间与审美空间非常广阔。首先,它丰富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审美角度,外界因素不会影响到静物油画的色彩搭配,不会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色调的要求也不是非常刻板,可由绘画者根据自身想法及个人情感随意搭配色彩,由此可见静物油画的创作空间与色彩搭配潜力是很大的。它的色彩是绘画者自己调和的,或者亮丽,或者暗淡,这都将在受众的脑中留下经久不变的印象以及无限的想象空间。其次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拓宽了油画的创作空间与鉴赏空间。从某种角度而言,在20世纪初,静物油画获得了超前发展与中西艺术相结合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当前信息技术一体化的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必然的,所以静物油画也不再是西方的文化代表,在未来静物油画的发展形势将会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形。这一变化,静物油画的审美也会由于文化背景的改变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站在静物油画背后的创作者的思想、精神内涵是永不改变的。所以,无论何种体裁的静物油画产生与流传,都是人们对审美追求的结果。

尽管19世纪西方绘画艺术遭到了现代艺术的撞击,但静物油画艺术仍屹立不倒,反而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更加明确了立足点。静物油画艺术充满了神秘感,让人们无不探索。静物油画艺术的产生让人们感受到了身边隐藏的艺术,人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一艺术继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让静物油画艺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品质生活,让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学习中探讨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生活。

[1]张冰冰,承杰.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特征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2]程瑞.夏尔丹静物油画的语言与审美价值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3]王欣.从入画性浅谈中国当代乡土风景油画题材[j].数位时尚,2013,(03).

[4]李永君.谈当代中国风景油画创作的表现意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5]陈伟杰.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静物油画形式美及其价值[j].美与时代(中),2013,(07).

[6]陈伟杰.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静物油画形式美及其价值[j].美与时代(中),2013,(07).

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典时期的美学形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审美理想:把杂多导致和谐统一;2审美价值:给人教益和愉悦,真善美统一;3在文艺上的表现形态:典型、英雄、正义、真情、诗情画意、宏伟叙事;4总体美学形态:客观的、外在的、理性的、静态的.而现代时期的美学形态则有如下特点:1非理性主义、个人主观主义成了现代审美思想的一个基础;2在文艺作品里的.表现形态:反英雄、个人感受、平面零散、直觉印象、非视觉形象性;3总体的美学形态: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的.

作者:寇鹏程周鑫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刊名:晋阳学刊pku英文刊名:academicjournalofjinyang年,卷(期):“”(2)分类号:b83关键词:西方审美价值取向流变

民族舞的现代的审美价值

民族舞的目的是在于审美,它本身还负载着一定的历史概念与民族渊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民族舞的现代的审美价值,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民族舞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舞蹈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开创的多重母题,同时也在于作为审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更为接近艺术本质的姿态,正如格罗塞在他的艺术的起源中所说的,“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审美感情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格罗塞[德] 蔡慕晖[译] 第182页)肯定了民族舞在表情写意和叙事方面的独特效果,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陌生化原为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指强调了在塑造人物和形象时,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违背常理,从而造成接受者在接收过程中的疏离感。这里借用到讨论民族舞的形式美感,是由于民族舞在舞蹈表现的形式上对现代人审美设起的屏障,这种屏障自然的会在审美效果上造成差异。多数的民族舞的目的是在于审美的,舞者通过热烈情绪的动作进行审美表现和审美刺激,然而,对于观众而言,他们能够体会到的审美意义通常会夹杂着他的审美经验和个人的出发点,或者说,由于民族舞所展现的形式是在原有的生活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它会以更为激烈和炽热的方式进行展现,所以这不得不在观众中间形成观赏障碍,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陌生化这一个概念同时也适用于评价舞蹈的审美效果。

试图单一的从某个方面来探讨民族舞的艺术价值是不客观的,民族舞它不像现代舞那样,从主观的意识上想表现的就是情绪,焦躁,欢喜,压抑,它尽可能的是在舞者的动作极限来制造观赏景观,表达主题;而民族舞,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而且它本身还负载着一定的历史概念和民族渊源,他还有更为重要的审美观念隐含其中,即便这种审美观念不是作为主要的表现主题予以呈现。所以,即便是单纯的追求舞蹈动作达到的极限审美境界,它也会自然不自然的代入到民族的表现传统中去。民族舞的有些界限不能逾越,它不能试图超越整个民族凝聚起来的表现形式而另辟蹊径,不过,正是因为他对于本民族的尊崇,才造就了他在现代社会的审美体系内所达到的陌生化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说,民族舞始终还是对于史诗的艺术化表现,那么它在表现方式上不能不对原本的面目进行艺术加工,那么象征手法便成为了他的主要表现手法了,它超越了民族生活的一般化意义,以艺术化的视角传达所要突出的主题。黑格尔说,“真正的象征应使它所运用的确定的形象保持它原有的确定的状态,它并不是要在形象里按照意义的普遍性而直接显出那意义,而只是用对象的某些相关联的性质去暗示那意义”(《美学》,商务印书馆,黑格尔[德] 朱光潜[译] 第232页)。这恰好解释了民族舞象征手段的本质。

民族舞的史诗化展现给其审美主题另辟蹊径,从民族舞的发展来看,它更趋向于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在与音乐、戏剧的交叉融合后,他逐渐地走向了整体化叙事的套路,所以对于技巧的追逐已经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当形式的美感被放到了次要地位的时候,民族舞更为宏大的审美野心便凸显出来了,有完整的剧情,有连续的音乐,动作不在单纯的只是作为表现美的意义而存在的时候,其他的表现手法便会被试验性的采用,隐喻,象征,表现人的心灵,或者表现民族整体的社会生活,他不仅要在艺术境界上到达陶冶人的心灵的效果,还要在意义上追求感觉的倾诉,或者人类生活的记叙。当这些全部混杂在一起的时候,原先的审美效果便会随之深化。

彝族舞蹈《太阳女》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对彝族生活的诉说娓娓道来,依循着社会生活的秩序逻辑,将彝族文化全景式的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现,在一切形式化的手段背后,它隐含的是整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一步一步发展走来的全部经验,这本身就是个奇迹,它带有的生命的律动和激情被舞蹈动作的节奏舒展,被更为艺术化的展现,那么在舞蹈单薄的内涵里,整个民族的奇迹将审美内涵提高到了更加深刻的人文关怀上。演员们一幕幕的表现着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循序渐进的将整个轮廓展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了对于民族生活美好部分的歌颂。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包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民族舞作为民族文化的艺术化体现自然成为载体,承担着宣扬民族文化的任务。这种客观化承担的使命使得它在艺术效果上产生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民族舞发展到现在,越来越重视其民族的`社会属性了,它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盘托出并展现在舞台之上,追溯民族文化在人民中的影响,表达对于这种社会生活的肯定或者颂扬的态度。那么,当它试图去理清民族生活发展的脉络,将其在现在舞台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整体的展示过程,这种整体化的表达使得他在效果上沾染民族历史的味道。摆出过去人民生活的总结性经验和习俗,刻画一般化或者是称之为典型性的民族社会生活,这是历史的任务。然而,民族舞则站在艺术的角度,从审美的方面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已往状态进行揭示,它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所以揭露的民族社会生活更为激烈和丰富。舞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揭示,演绎出民族的共同心理,并且对于民族文化的演绎本身持有一种严肃的和深刻的态度,而观众则在舞者的演绎下一幕幕的观赏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审美过程是复杂的,观众不仅仅从肢体语言的美感中享受到美好事物带来的心灵愉悦,并且,他在观赏整个历史阶段里全部民族成员的共同创造,那种浓厚的历史感便会渗透出来,然后混合着美感一起塑造审美想象化的事物。

《太阳女》便是对彝族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揭露,它是对整个彝族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完整的并且是艺术化的体现,配合着彝族的歌曲、彝族的服饰、彝族的道具一起重现了彝族的社会生活,这种高度的典型化和集中完整的展示,透露出了浓厚的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他是整个彝族人民对自然,对伦理的认知的总结,也是审美的展现。同时,在弘扬民族文化,力图保护民族文化方面也是成功的,使《太阳女》具有史诗般的气质,透露出浓烈的历史厚重感。当两者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奇特的。

民族舞正是因为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因素,使得他从诸多方面体现了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特别是现在社会,当城市化的进程对民族文化造成危机的时候,民族舞的表现正好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作为艺术的民族舞和作为文化的民族舞交织着构成了民族舞特别的审美价值,因为他更为接近原始舞蹈和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它在艺术表现上更为直接和更为纯粹,也更为接近艺术的本质,同时,也因为他对于社会生活全景展示的企图,使得它抛开技巧的搭配组合的主要手法而从更为原始的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演绎,所以使得它不仅在形式层面达到了美的效果,也在内涵方面形成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表达。最后,也正是因为它全景化的再现了民族的社会生活,使得他本身在形式美的同时,带上了历史感,使其产生了厚重的审美效果,那么,这些审美效果夹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民族舞在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不断深化。平面设计人员也需要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创造,不断提升文字、图像、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什么价值。在平面设计的汉字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有效的文字设计,提升视觉的传达效果。在平面设计作品中,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角要求,图片的设计要重视构图图层的层次感。在实际的构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元素和图形的层次感,让视觉效果得到有效增强。这样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例如,在食品包装上,为了有效激发消费者的食欲,我们可以采用橙色包装,这样构图,更能够有效牵引受众的视觉,让观众产生视觉通感。可以说,色彩的设计是提升平面设计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色彩的过程中,文字、图形、色彩要相互协调,互相依托,色彩也要和内容相互统一。色彩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商品的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设计的作用。有效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使消费者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审美价值获得有效提升。

3结语。

分析视觉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可以使文字、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能够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要在作品中合理的安排视觉元素,同时,正确把握视觉元素,让视觉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价值,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物质生活资料”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器具。对于人类来说,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手段。文化人类学将这种以“物”为对象的领域称为“物质文化”。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古代漆器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中国是制作漆器最早的国家,它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漆器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从日常用具、丧葬用具、娱乐用具到交通用具和兵器等,几乎渗透到古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从它诞生起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器具,是中国古代人们物质生活资料中重要组成部分。

楚漆器的造型风格夸张奇特,髹涂色彩热情强烈,装饰纹样飞扬流动、精致优美。具体表现为:

1.楚漆器的造型审美。

楚漆器的造型以传统和想象中的动物来造型为特色,这种特殊的风格在美学大师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中也有说明“……流传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它们几乎成了当时不可缺少的主题和题材,而具有极大地吸引力。伏羲女娲的蛇身人首,西王母,东王公的传说和形象,双臂化为两翼的不死仙人王子乔,以及各种奇珍怪兽,赤兔金马,狮虎猛龙,大象巨龟,猪头鱼尾……各种都尤其深层的寓意和神秘的象征。它们并不是以表面的动物形象。相反,而是以动物为符号或象征的神话——巫术世界来作为艺术内容和审美对象……”而且楚漆器造型的器皿和物件,同时兼具功能性与浮华繁缛的装饰性。例如“虎座飞鸟”,“彩绘漆透雕座屏”,“彩绘漆鹿角镇墓兽”等,都是功能性和审美性自然融为一体的典型范例。

2.楚漆器的色彩审美。

楚漆器的髹涂色彩。楚人尚赤,源自远古的图腾观念——对火神祝融的崇拜。赤为火的颜色,象征南方,是生命之色。而玄色指代北方,红黑二色相融合有阴阳调和之意。以红与黑二色为主调,搭配以黄、褐、白、绿、蓝、金、银诸色,可以使画面的图案呈现出深邃而神秘的视觉感受;而远观之,画面又呈现缤纷灿烂,华贵而又生机盎然的视觉效果。

3.楚漆器纹样的形式美。

楚国漆器纹样的.绘制元素以抽象化的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典型,如:云鸟纹,鱼纹、兽纹、变形兽鸟纹等和各式花草纹等纹样以及搭配装饰的单纯几何形,如卷边纹,弧线纹、涓涡纹,圆点,三角纹,波浪纹等。以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想象,但又超越视觉的表象,将想象中的未可见的东西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如凤纹、云凤纹,云龙纹等。从这些纹样元素的图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楚人对抽象纹样设计的偏好——绘制的纹样,抽象且飘逸,生动而优雅,完全不拘泥于对象的自然形态,映照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楚漆器纹样的构图方式也以“圆”为多。圆,古人通常指代为天,又有丰满,饱满,圆满之意。其中又以“圆形图案纹样”和“圆环图案纹样”的循环装饰纹样饰最为常见,以弧线纹为主体,以繁复,连续,对称等的形式排列为表现形式。受器具的造型和尺寸的要求,装饰的纹样既要求要布局的美感,又要求繁复中求变化,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罗列,更多的是追求在繁复中体现出对比和调和。大小疏密的韵律感。而且抽象后的龙,凤,云,鸟等元素在器具上的体现,完全按照漆髹者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来绘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器物之上,所绘制的装饰纹样的形态和要求并不是完全的一致。如不同时期的凤纹都有自己的变形特色。

另外一种漆器纹饰是题材类的绘制,这也是楚漆器的一大特色。绘制的题材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另一种则是描绘传说中的环境,人物和珍奇异兽的神话题材。不管是那种类型的纹饰,都可以看出楚人在漆器的纹样上非常重视线的表现。无论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是复杂的故事场景,无不用简洁流畅的线来表现。楚人用线有直有曲,但我们可以从现留存的漆器器皿和器具中看出楚人对曲线的绘制大大的多于对直线的使用,而曲线这种元素本身就富有强烈的韵律感,从而使描绘出的画面形象充分的流露楚美感和生气,万千气象尽显方寸之间。这些神秘而浪漫的画面和造型,无不洋溢着楚人的天性——对生命自由的热爱,自然地崇拜,以及对天地的敬仰,对宇宙的求索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也是楚漆器的艺术精髓所在。除了彩绘纹样装饰的漆器,楚人还以锥画,雕漆,扣器、金银箔贴花和镶嵌等技法应用于漆器的装饰,由于技法的成本高昂,制作手法繁琐,仅仅有少数的器皿得以展现这些技法,更是精妙无比,难能可贵,在此不一一列举。

古人认为漆器艺术是一门极为苛刻的艺术表现行式。它不但要求艺术家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要求制作者具备顽强的毅力去耐受精神的寂寞,有些类似苦行僧式的修行。在制作的过程中,艺术和心灵都得到了升华,所以漆器这种特殊的艺术伴随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流传至今。楚漆器——如此富含地域文化气息的宝贵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它的艺术魅力,为之注入新时代的科技力量,使其以新的面貌和新的传播方式展现在大众眼前,是每一个尊重传统历史的设计师的责任。我们应该抱着敬仰的态度去研究它,保护它,从而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传承下去。

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

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苗族刺绣纹样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显示了苗族原始古朴的崇尚意识,也反映出渗透和交融其他民族和当代艺术多姿多彩的和谐美。

苗族刺绣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又表现出“使用”与“审美”的双重机制。苗族刺绣中的美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和真联系在一起,苗族刺绣纹样组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如实描摹如花草鱼虫、鸟兽禽畜、日月星辰等。这一类纹样没有多少人工制作的生硬痕迹,因而显得原始、真实、生动和传神。是创作者用本真的心灵感觉来倾述表达的对自然的由衷的赞美,也让使秀出来的纹样表露出难以掩饰的自然天的情韵,看起来十分美丽。

另一类是通过变化重构的纹样,如各式各样的龙、凤、麒麟以及人兽组合、万字纹等等,这一类纹样最突出的特点是幻想与真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手法并用。这些纹样几乎没有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固定视角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对象或场景,但是作者心灵的真实表现,是心与物的自然和谐,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虽然有些合情不合理,但让人看了仍然觉得亲切、和蔼、美丽、动人。

由于苗绣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这种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交织,创造了既有实用价值又融合了审美功能的产品――苗族刺绣,苗绣通过依附于服饰,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是物质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功利性相统一的审美创造,表现出本民族独特审美情趣。因此,可以说苗族刺绣是生活的艺术,实用的审美,既是苗族妇女的才智、审美价值的体现,又是苗族历史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的记录,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摘要:美声声乐起源于西方,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时期的发展。美声声乐艺术涉及到诸多演唱技巧,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择从审美角度对美声声乐艺术价值进行简要的分析。文章首先基于审美角度对美声声乐进行分析,进而从声音和情感以及内涵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美声声乐艺术所蕴含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美声;声乐;审美。

在声乐领域中,美声声乐是一种十分单独且具备显著特点的声乐形式。目前,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美声声乐艺术也开始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常情况下,人们大多十分关注美声声乐的演唱技巧以及表演特点等,但关于其具备的美学特征,相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即选择从审美角度出发,分析美声声乐艺术价值。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

二、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构建传统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总是围绕着感性形式、理性精神、超越功利、审美愉悦,以求共鸣、神韵、意境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升华。然而,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理念被颠覆,大学校园里的庸俗化现象,大学办学的功利化追求,特别是大学生游戏人生的态度等等,都足以说明大学生审美文化人文理念被消解。梳理或重建大学审美文化理念,要求大学生要在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集体与个体、大学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平衡。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综合了人的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目的性的特征,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以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把实践作为创新的基础和理念的重要内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总是在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关系中展开,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在实践中形成认知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由此而产生真、善、美。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和当代实践的感性倾向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审美实践的健康发展。超越性是对当下的反思批判,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是在传统的文化形式和现今的文化状态下有所创新,创造新的审美文化载体和形式,以此来表达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审美理想。超越性本质上是要靠主体自我去超越功利和世俗,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现存状态,在克服具体实践难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创新理念正是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其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种办学理念和实践理念,使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时至今日,清华大学仍以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我国培养大量的社会精英。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为审美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大学理论研究者的反思和独创精神,是大学审美文化理念创新的关键和希望。

第二,在审美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中,构建以追求和谐美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审美文化理念。泰戈尔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美”论者,他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现了美,并给出结论:“美是梵性的和谐真理的感性显现。”各种美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秩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是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离不开和谐。和谐是一种关系,以多种要素相互并存为前提,以相互作用为关键,以相互融合为目的;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有序、协调、平衡统一、完美的状态;和谐还是一种超越,超越世俗的欲望,超越生命本身的限制,超越人格完善的境界。如今我们强调和谐,是因为我们缺少和谐,现在的审美文化只强调娱乐、快感和利益,只是一种所谓的美,没有真、善的基础,不是和谐的美、真正的美。

马克思说过:“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追求美,就是追求和谐,追求进步,追求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和谐美的追求才能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大学生不仅渴望知识的索取,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和谐的美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在情感中融入理智的真与感性的善,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三、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传承所谓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渗透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子系统。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总和,具有独特的功能、意义和价值。[2]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与审美、大学生与社会两个方面。

首先,从审美文化的方面来看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表现在:第一,审美理想是当代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的审美理想能够指引当代审美之路的发展方向;引导美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强化美学的道德价值;指导审美理想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标。

《列子》以“心凝神释”为审美理想,《淮南子》以“真人之游”为审美理想,这些审美理想都以“美的自由人生”为人生目标。第二,审美观念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审美观念是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直接指导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制约大学生对美的创造,规定大学生立美和审美的方向,因而必然成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念直接受世界观的指导和制约。[3](p141)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审美观念。第三,审美趣味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生活的价值。在精英审美文化群中,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史记”和“诗骚”传统审美趣味。晚清时期,小说这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也开始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趣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则成了当时“高雅的审美趣味”。不管怎么演变,审美趣味都反映人在审美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一种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见和兴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传承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高雅倾向,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能被世俗的大众审美文化同化。

其次,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世界的整个关系上,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审美使人直面自己的灵魂,从而将自己的全部心灵秘密揭示出来,使人的心灵渗入生命意义之光。[4](p134)审美,是人与他人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默契达到彼此深切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爱”正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结,反映了时代人物的形象与时代的变迁。通过审美活动,达到自身关照,实现自身的净化。审美文化不只是对具体、现实现象的反映,而且是关注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境与终极价值。审美文化的价值同时表征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性与引领性不仅标志着对世界文化体悟的程度,也标志着人关于存在本质的最高哲学的理解。人通过审美认知世界,直观自身,体现人的价值。

四、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构建大学审美文化随着主流文化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也会随着大众审美文化负面的影响而产生动荡。国家危难之时,大学生会挺身而出,吹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号角,当受到大众审美文化商业性、娱乐性、功利性的冲击,大学生又涌动着“一切向钱看”的暗流。大学审美文化价值在政治信念与理想信念、价值判断与自我价值、心理意志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更多地是要体现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使自身提高的发展的同时引领大众审美文化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第一,大学审美文化人文价值观的构建。在人文性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大学审美文化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古代,人文教育很受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套完整的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并造就了一个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群体阶层。[5]根据价值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的特性和人文的以文化人,促进人的精神升华和自由发展为本的特性,可以得出结论:人文价值是满足人探索生活意义,追求理想生存,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文价值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因为人文价值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对大学文化的其他价值起导向、统摄、促进的作用。

人文价值产生于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人文价值指向于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价值的目标指向于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人性完满、人的自由发展。人文价值体现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认识和把握物质生活对人的意义就体现出人文价值;当自然科学显现人类的精神追求并应用于理想生存境界的创造时,也就体现出人文价值。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6](p130)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大众审美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的每个角落,“兽兽门”、“校花门”等事件早已把道德、人格尊严、审美标准抛在脑后,唯一的目的就是名利的收获。这些对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消解着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思维,大学审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也变得浅薄、淡化。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责任感,又怎能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大学审美文化没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又怎能实现引领大众的理念?“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代表着一种责任。大学审美文化更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而引领整个民族、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纵使大众审美文化消解、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大学审美文化能够走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因为大学是一个组织程度和自律程度很高的教育机构,它能主动地从管理上防范各种不良思想倾向的蔓延与恶化。[6](p49)大学成员的个人素质较高,能够自我批判和反思,从而重新构建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大学审美文化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以其特有的人文特征、创新性和超越性的理念引领着大众审美文化走向积极健康,实现其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碧.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陈新汉.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j].唯实,(7).

[3]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王长宇.中美大学理念简析[j].世界教育信息,(7).

[6]张秋山.大学生社会角色时代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每一个经验都是一个活的生物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某个方面的相互的结果。”[1]审美经验其实是一种鉴别、知觉、欣赏、认知的经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同时又是审美主体内省、概括的结果。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倾听音乐作品时,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审美主体所产生的诸多的心理体验,也是人们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一、音乐审美经验为深入理解音乐意义提供了必要地支持和保障。

作曲家通过音乐这门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等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付诸于其中,创作出来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对于音乐审美而言,理解音乐的形式,是了解音乐创作者创作个性的最直接的方式,根据个体存在的差异和不同时代、不同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以及音乐语言最基本的陈述方式,根据人的不同感觉依据相对先验的审美经验,为理解与认知音乐提供了不同的感受,间接的反映了审美主体理解、认知音乐的主观性特征。

音乐审美经验是由音乐作品唤起的一种特殊的经验,面对一部从未听过的音乐作品,我们的感觉并不是真正的陌生,这是因为音乐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为我们所熟悉,只是这些新的要素组合的秩序和排列的顺序让我们感到新鲜,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我们进一步向深度探求音乐意义的兴趣,激起了我们认知音乐的欲望,这都是因为我们倾听的音乐与已拥有了音乐审美经验有相似点的缘故,所以才会有继续深入理解认知音乐的信心和动力,也就是说,音乐审美经验为完善深入理解音乐意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依据。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充满个性色彩的音乐,相对于古典时期音乐的理性、严谨、内省的风格,更显示了浪漫的风格气息,节奏相对自由,和声色彩变化丰富,增强了个性的张扬,音乐中的华彩部分自由奔放,尤其突出了这一音乐时期音乐的特点,拥有了一些这样音乐审美经验,在欣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时,当然就不难分辨出各自的特征,即使是不同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大的音乐风格背景下还是不难把握、可以分辨的,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的音乐审美经验提供了分析鉴别音乐作品的依据。

二、音乐审美经验是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有效途径。

音乐审美活动本身就是能够使人获得愉悦和享受的活动,《论语》中曾记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滋味”,这就是音乐美的魅力所在!音乐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也是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有效途径。

音乐创作者面对外在世界的现象时,觉察到了自身的存在,并且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做出相应的.判断时,在心理需求中一些真实重要的东西需要通过完整的音乐形式寄托、表现、释放、显现出来,这样在既符合了感官要求的同时,又符合音乐形式的发展规律的条件下,实现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审美过程中,一旦外在事物或对象的形体、声音、色彩以及运动状态同人自身的尺度相吻合时,就会给审美主体带来欣喜和满足。”[2]也就是说,作曲家通过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实现了内心需求而获得精神愉悦,同样,审美者通过音乐作品满足了内心需求,所以也获得了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时,对其的理解和认知就会降低理解难度,所以就会喜欢,产生兴趣和精神情感上的愉悦,这都是审美经验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音乐审美经验会把我们不是很熟悉的音乐,通过审美活动,变成很喜欢、很感兴趣的音乐,通过音乐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喜怒哀乐,并与之产生共鸣,与创作者同欢喜共命运。音乐传达出来的情绪情感,审美者在审美时就已经作为自己的情感来感受和体验,那种同呼吸、共命运、物我同一的境界最能够体现审美的愉悦和快乐。

三、音乐审美经验的丰富提高了音乐审美的心理能力。

音乐审美经验决定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能力与水平,反映了审美主体的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健全和发展音乐审美者的音乐审美心理能力。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自身对外界世界认识、思考后所形成的某种艺术化的表现,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美的内涵,述说自己内在真正自我对社会、人类、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具有某种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不同的价值特征,根据审美者自身不同的教育程度、阅历、个性、民族等等诸因素的差异,在理解和认知音乐过程中会发现、挖掘出音乐中不同层面、不同属性的价值,无形中也就增长、丰富了审美者的心理能力和音乐审美经验。创作者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所要表现的、传达的东西,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审美者的共鸣,审美者通过审美活动能够与创作者达到共识,将创作者的音乐作品隐含着的东西吸收消化为自己的东西,无论是从心理的适应能力还是心理的调控能力,都会得到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四、音乐审美经验能够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判断力。

“鉴赏力就是对(不借助于概念而)与给予表象结合在一起的那些情感的可传达性做先天评判的能力。”[4]对音乐的鉴赏和判断需要借助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鉴赏力和判断力的高低,鉴赏力和判断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我们音乐审美愉悦程度的强弱和发掘音乐审美价值的多少,所以说,丰富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审美经验越丰富,识别的音乐就越广泛,从而锻炼的音乐鉴赏力就越敏锐,判断也就越准确。“审美经验是一种涉及直觉反应和感情的主观性活动。”[5]我们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认知,音乐作品中充溢的某些东西充斥着音乐审美者的听觉,音乐审美者首先往往是凭借主观的音乐审美经验中的一种直觉感受而产生了情感,从而带来一种心灵的悸动和精神的震撼。

“一切有限事物都是表现,都是对无限事物的表现。”[6]音乐艺术的价值在于丰富人的听觉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的概括和总结,对于一部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判断,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符合事实的多少之辩。音乐鉴赏力是集音乐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能力,属于人独有的特殊能力,是在审美者不断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基础上逐步提高的,随着音乐审美经验的不断累积,欣赏的音乐作品不断增多,感受、判断的能力不断丰富增强,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必然带来鉴赏力的提升。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我们通过倾听对它有所感知,伴随着对它的想象,形成对完整的音乐表象的认识,最后再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整理,做出相应的判断,形成音乐审美经验储存到我们的记忆中。

任何伟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性,审美经验中普遍的人性是我们与艺术家沟通的先决条件,如果对艺术家艺术创造中独特的个性也能体会、揣摩出来,那么对艺术作品也就算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和可能。通常音乐作品具有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审美者鉴赏品评出来的价值,这两方面价值的挖掘都离不开音乐审美经验的参与和帮助。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音乐性因素会帮助审美者鉴别音乐作品本身的价值,音乐审美经验中的非音乐性因素帮助我们鉴别出音乐本身以外的价值意义,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审美者的主观性。

“价值和评价之间的区别在于,价值是客观的,因为它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而评价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因而极可能是真的(如果它符合价值),也可能是假的(如果它不符合价值)。”[7]鉴赏和判断的结果取决于审美者心目中的感觉和表象,与个人的审美愉悦的距离越相近,就越靠近个人的审美期待和符合审美需求,对人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音乐作品体现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具备丰富音乐审美经验的审美者,能够将音乐所具备的这些价值都能发现的基础上,还能够创造出创作者没有意识到的价值,例如:一首节奏缓慢的乐曲,由于审美者的个性、爱好、兴趣的不同,鉴赏判断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柔和,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可爱,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犹豫和迟缓,还有人感觉到了音乐的开阔和磅礴……这样的感觉不一定都是创作者的意图,但由于审美者个性主观的差异,审美感受才出现了多彩多姿的效果。

马克思曾经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8]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在理解与认知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更促进了审美者的音乐鉴赏力、音乐判断力和心理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说,音乐审美经验在认知音乐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布洛克[美]《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

[2]王德胜《美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3]伽达默尔[联邦德国]《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4]康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5]同[1],第372页。

[6]同[3],第91页。

[7]斯托洛维奇[苏]《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年版,第33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

摘要:汉字作为传播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从产生开始,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就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由于汉字极具表现力的结构美,加之独特的象形表意性,使它较之一般的表音文字更易于表现文字符号的视觉美,并由此产生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艺术。

关键词:象形;形体艺术;超时空;承栽。

汉字是一个服务于汉语表达的书面符号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汉字可以反映汉族人民从心理、礼俗到生活习惯的许多情况,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

所以汉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是“天人合一”。对于这个命题。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诠释。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力。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造出丰富多姿。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同形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形象。人们从这些形象中,观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悦。

“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汉字独特的美学价值植根于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书画同源”之说,汉字直接脱胎于图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早期汉字的构形原则。多数象形、指示、会意字都有是由原始的文字画演变而来。甲骨文、金文中的大量的象形字,就是画出一个物体,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在早期汉字里,“天”字就是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并突出了他的大脑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天就是人头顶上方的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以人格、尊为神祗而加以崇拜、祭祀。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几乎渗透于所有汉字的字形。中国先民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善于接受大自然的启迪,反映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就通过汉字间接地折射出来了。

汉字还使我国产生了某些独有的艺术,例如“对联”,俗称“对对子”,像“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之类。就是利用汉字的各个独立,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可以想对整齐排列的特性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又如汉字丰富多彩的字体和形体,加上独具一格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经过我们祖先长期的创造和努力,使得它的书写成为世界上一门特别的艺术——书法。汉字笔画千姿百态。它所表现的美。可概括为“运动美、力量美、速度美、浑厚美、犀利美、飘逸美、舒缓美”。前三种美是事物内在的美,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体味;后四种美是事物外在的美,是形式本身具有的表现,另一方面各种美又往往互相交融,体现于同一艺术形态中,水乳交融,共同构筑了不同的`汉字。其中篆书的字体最具典型性,不仅两边完全对称,正反两面也完全相同,相映成辉。著名文字学家孙星衍先生曾用篆书竖行书写了一幅对联:“金简玉策自上古,青山自云同素心”。上款“山尊先生”,下款“孙星衍”。横额匾题“幽兰小室”,高雅别致,可以两面欣赏,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由于汉字与汉语高度适应的优点,汉字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功绩。

我国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依靠汉字记载下来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有无数的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也是依靠汉字的记载得以为后人所知晓。《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数不尽的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世界名著,无论写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离不开汉字的使用。它们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更为难得的是,只要具备了一些古代的汉语知识,我们就可以直接阅读、欣赏和借鉴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份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由于汉字具有超时间的表现功能。在目前已知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只有汉字。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除了少数民族之外,绝大多数使用汉语。汉语在各地具有不同的方言,有的地方相隔很近。但是由于方言阻碍,无法通话,可是使用汉字,就克服了这种阻碍。只要会认会写,人人都能用汉字进行交际。这说明汉字又具有超空间的表现功能。

汉字在历史上的这些丰功伟绩,值得我们自豪和讴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对于汉字是怀有深厚的感情的。即使今天来衡量汉字,它的长处还是不少。例如,根据现代心理学和住处科学的研究,汉字由于形体各异,图像性强。便于礼堂辩认和接收,所以阅读汉字读物的速度可以远远超过其他拼音文字。再有,和其他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由于其形、音、义的合一,所能携带的信息量是大为领先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信息总量中,汉字只需要较少的字数就可以负载完。

总之,追求真、善、美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凡是美好的事物,都会激起人们高尚的情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同时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它的形体所体现的结构美和字体的风格美,使汉字的审美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字的舞台上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

摘要:苗族刺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具有吸引力和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花,作为一种工艺和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既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又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关键字:艺术特色价值审美情趣民族特色纹样造型。

苗族刺绣的艺术特色。

苗族刺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具有吸引力和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花,刺绣,苗语称“能贺”或“能蒙”。苗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刺绣作为一种工艺,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不管在纹样构成、纹样造型特征和精雕细刻的工艺上都有这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一、纹样构成的独特形式。

苗族刺绣的图案纹样构成主要可以归纳为抽象化构成、复合化构成和随意性构成三类。

(一)抽象化构成。

苗族刺绣中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故事的描写通常都采用一种高度概括的的归纳方法,用点、线、面几何纹样表现。整个纹样造型别致,具有很强的抽象形式美感。

(二)复合化构成。

复合化构成是指运用“互匦浴痹理,将各种具有一定内在规定或联系的动物或植物等形象,通过联想、幻想等造型方法,使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种新的形象。

(三)随意性构成。

随意性构成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一只能够常用表现方法,苗族刺绣造型的随意性特别的明显,这种创作的方法随心所欲,轻松自如,对于客观事物的描述并不拘泥于客观的.真实性,而是以一种主观的随意的创作,创作者吧按吧自己挚爱的物象情感化,是一种自由自觉和目的性的表现,在这些主观唯我的创造中,审美主题和客体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的事物通过刺绣者的双手表现得淳朴、自然、天真、可爱。

二、纹样造型的特征。

混沌思维的群体创作意念表达是苗族刺绣造型的重要特征,同时苗族刺绣造型还具有承传性。地域性、互渗性,以及原始意念下的感知性造型、理念观察下的寓意型造型等特征。

三、集体传承式特征。

苗族刺绣造型是苗族妇女集体共同创作的一项艺术活动,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的妇女们人人能织布,个个会绣花,如此庞大的创作群体在中国民间工艺品制作活动中式很少见的。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分布不同地域的苗族历经时代变迁,语言难以统一,未有苗绣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包含的审美情趣和意念,作为程式化的文字符号在民俗中得以传承,使得苗族刺绣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形成一种为稳定的民俗文化元素,传承后世并得以延伸。

四、地域性特征。

由于苗族历经多次迁徙以及苗族内部由不同的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等多种原因,苗族社会内部发展及不平衡,各地的苗族文化,风俗,审美意念出现差异,直接影响到苗族刺绣纹样造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皇清职贡图》关于各种苗族不同服饰的描绘就证明苗族刺绣造型具有地域性特征。

五、互渗性特征。

文化和艺术与时代息息相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大学网变化,苗族服饰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苗族内部个支系之间文化交融密切,二是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融,这都致使苗族服饰文化特别是服饰刺绣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六、感知性造型的特征。

感知造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通过知觉、视觉和触觉进行综合而得到的某种概念上的认识的造型方法,他是用以对事物的全部意念和感受来表现客观对象,不追求微妙的光影变化与精确地比例关系,二是重在情理,重在心理感觉和视觉的审美需要,苗绣中这种感知性造型表现得很明显,如在苗族刺绣中龙的形象是由鄂头、蛇身、鹰爪、鱼翅、鸡尾等形象综合而成。

七、寓意性造型。

寓意性造型是指一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触、感知、感觉、印象的认识,进行综合、整理、加工、创造,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境。

子的肚兜上绣五毒用以辟邪、消灾的意念表达)等。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抽象的图像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虽然是由一些简单的符号所组成,但是,其视觉效果已经突破了传统,图像的语言表达以及创造力极其丰富。在平面设计中,一些图像虽然看似简洁明了,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文字、图像、色彩属于最直观的反映元素。图形和文字虽然重要,但是,二者都离不开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意义更加重大。色彩运用的恰当与否,不仅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影响着图像、文字信息的有效传递。色彩不仅具有均衡构图、美化画面的功能,还具有传达不同色彩语言的功能。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色彩是人们最先感受到的视觉元素,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色彩的视觉沟通作用是其它元素无可取代的。由于色彩的丰富多样性,在平面设计中,色彩一定要同设计主题相呼应。此外,在很多时候,色彩的搭配还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表现人的心理反应。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巧妙的运用色彩视觉元素,可以有效的拉近设计者与欣赏者的距离,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设计作品,并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与设计者进行更深层次沟通。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扎实的演奏基础训练能够帮助演奏者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用简洁且正确的方法进行演奏训练,避免走入各种状态的误区。与此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还要注意将情感体验与演奏技巧充分的结合,强调以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演绎每一个音符,从而完整诠释出乐曲的内涵。

一、演奏姿态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演奏时的姿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随意的倚靠、无精打采的低头哈腰、甚至左摇右摆,会直接导致演奏者气息不畅,发音不稳定,尤其是演奏者以一个萎靡不振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舞台上,也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演奏者最科学最完美的姿态其实就是最自然最放松的姿势,但是此自然放松非以上所提到的这种,而是强调演奏时的手法松缓、气息平缓、自然直立,肩部松弛,眼睛直视,站立或者端坐于凳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上身保持挺直,整个姿势给人一种“备战”的感觉,实践证明,这种姿势不但能够展现演奏者良好的个人气质,而且在气息饱满通畅的情况下从容自然的发挥出最好的成绩。

二、演奏发音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乐器演奏中基础训练是很重要的一环,务必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以达到牢固掌握乐器演奏的各种技巧和基本功,为以后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游刃有余、完美的演绎每一个作品。

(一)基础发音。

在基础发音练习阶段,由于吹奏管乐练习的起点为发声练习,主要的演奏工具为号嘴、笛头或哨片,这些都是铜木管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初学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吹奏效果。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中,双唇和口腔要尽量调整到相对松弛的状态,从而保证发出正确的音响,而如果过于压迫,紧咬发音部位,就会导致身体的紧张,进而影响呼吸,因此这是初学者在进行管乐演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练习。总之,初学者一定要从最简单的入手,扎扎实实的反复练习,从简单的音节里体会演奏技巧,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过渡到难度较高的练习曲目上,要脚踏实地的遵循从理论的理解把握到实践再到体悟总结这个科学循环中,从而达到卓越演绎的效果。

(二)基础运指。

掌握科学的运指技巧是正确演奏管乐的前提,恰当的运用技术就是善用技巧,而过火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在音乐演奏中技术和技巧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演奏水平。

紧密配合节奏、气流的频率,防止出现手指僵硬的状况,否则会连带着整个身体的紧张,也会影响到气流的状态。减少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眼睛盯着自己的手指,观察是否保持匀速的起落,指法是否平衡一致。这种方法应用于木管乐器的弹奏尤为必要,因为木管乐器按键较多,由于运指与发音息息相关,保证了指法的统一,才能保证演奏过程中的流畅和谐。

(三)气息使用。

初学者在气息使用方面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人归结为肺活量小的原因,实际上气息的调整和科学运用有着很大的学问。人在紧张的状态下就失去了平衡运气的能力,摸不准力点,不平稳的呼吸也使恰当的运用气息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要改变气息僵直的不良状态,须做到:力从丹田发起,用下腰、小腹和横膈膜收缩之力推动气息,由相对放松的双唇中央集合气流带动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禁用胸、肩、背的僵固力和撑胀力带动发音,需通过耦合的状态,激发共鸣管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又反过来使声源体振动离开自己的固有频率,而以空气柱本身基因或泛音来发声。吹奏时,口腔需保持呼吸过程中的打开状态,这样既可保持气息的力感和深度,又保证气流的进出均衡,从而使气息对流,里外结合,对立统一,形成协调的演奏整体,只有气息上下流动通畅,才能吹奏出均匀流畅的音色。

1气流速度与气流量气流速度指气流的快慢强度,气流量是气息的宽窄度。气流速度适当减慢,同时气流量适当增大,软腭适当配合下降调整,得以吹奏出宽松、浑厚的低音;气流速度适当加快,同时气流量适当减弱,软腭适当配合上升调整,则形成明亮、宽敞的高音。由此,方能保证用通畅的气息演奏音符。

2暖气流与冷气流寒冷冬季,人们会“哈”气暖手,“哈”之刹那,身体自然松弛,口腔与喉腔保持完全打开状态,此时暖气流缓缓而出。如果演奏者激烈地呼出气流,这样身体在僵持紧张状态下给出的是冷气流。吹奏管乐时应该用暖气流方式发音,但需持续不断且集中“呼”出气流,将口腔与喉腔完全释放,身体完全松弛,声效自然悦耳动听。

三、结语。

西洋管乐器演奏中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强化基础练习,并保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积累技巧,使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断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并不断循环往复,使演奏技巧良性化发展,演奏素质完整性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促进演奏技巧与情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使音乐真正活起来,细腻丰满起来,利用情感使音乐的精髓真正深入人心,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演奏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兵。如何区分管乐演奏中的技术与技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1)。

[2]张建庄。谈管乐教学中的基础性与差异性[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1)。

[3]王振先。管乐演奏中的误区[j]人民音乐,2007,(12)。

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管审美价值论文

与其他的艺术类型进行比较,美声声乐艺术拥有十分独特的审美特质。在美声的声乐审美过程中,强调了对于情感的感知和对思想的了解。美声声乐艺术的存在,不仅表现出了人类的情感,还能够蕴含文化的内涵。美声的声乐艺术是具有完整的审美构架的,涉及到情感和声音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具有综合性的审美体系。

2美声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2.1情感之美。

在声乐领域,在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表演者首先需要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行深入的领会。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表演技巧,将作品所富含的感情传递给观众。在美声声乐中,丰富而充沛的情感也是其在表演过程表现出的十分鲜明的特点。而情感之美,也是美声声乐所具备的十分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美声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型,在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不但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美声演唱技巧,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作品情感展示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的美声声乐作品,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需要表演者在深刻理解、用心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虽然不同个体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观点各不相同,但对于不同的听众而言,只要表演者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演唱技巧,来将美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便可以使听众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以及美声声乐所具备的情感特质。因此,表演者便需要用心体会美声艺术中所包含的众多的情感,在用心领悟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学到的歌唱技巧来使表演达到情感的深处。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实现技巧与情感的双重结合,需要演唱者对美声声乐技巧与情感展示进行合理的安排。美声声乐的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到作品的情感内涵,并结合合适的表演的技巧,进而更好的将作品中的情感完全的展现出来。

2.2声音之美。

在声乐艺术中,无论何种类型的声乐,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寄托载体都是声音。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自身美好的声音对各种声乐作品进行表演,可以很好的吸引听众们的注意力,将阻品众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于美声声乐艺术而言,同样对声音有着极高的关注,并充满了声音之美。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美声声乐对演唱者的声音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一名合格的美声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严格、标准的演唱和表演训练,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能够凭借着肌肉的力量来表达出声音的色彩。同时,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借助美声演唱技巧,利用充沛的气息体积华美的.音色,借助声音的综合性和宽广性来,使相应的声音具备一定的音响效果,获得不同凡响的表演效果。另外,美声的声音审美特质还表现在咬文嚼字方面,在美声声乐艺术当中,还十分注重咬字技巧。从唱法角度进行分析,美声在气息上具有较为浑厚的特点。演唱中在腔体发出声音以后,需要演唱者依靠唇部的肌肉来对咬字情况进行控制。而美声的咬字来源于拉丁语系,要求其在保障连贯性的同时将咬字清晰的表达出来。例如,在利用美声声乐技巧对各种中文艺术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便需要对相应的咬字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除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普通歌唱者难以把握这一因素之外,在技术层面,中文的咬字断句方法与适用于外文歌剧的美声唱法并不契合,因而用西洋美声的演唱技法来演绎中国艺术歌曲难度极高,即使很杰出的美声歌唱家在演唱中文歌曲之时,听众也往往难以分辨其演唱的歌词内容。因此,还需要演唱者在表演中不断探索,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美声演唱方法,以更好的展现出美声声乐的声音之美。

2.3内涵之美。

美声艺术当中所具有的包容性特质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美声声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拥有极高的水准,是其他的艺术无法比拟的。在歌剧当中,美声的表演就占据了很重要的表演成分,在其他的艺术当中,也会借鉴美声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具体的美声声乐表演中,还需要结合不同声乐作品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应用美声技法,以更好的展现出美声声乐的内涵美特征。例如,中国美声是美声唱法与中国汉语语言完善结合,能够完美演绎中国声乐作品、体现中华民族音乐灵魂和韵味的歌唱方法。因此,在对各种中国美声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还需要演唱者在对西方传统美声经过充分学习、消化、吸收并经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美声演唱。以实现美声声乐与中国汉语语言的良好结合,符合外国观众歌剧审美习惯的美声歌唱,又能够被中国人广为接受和喜欢的美声歌唱。

3结束语。

总之,美声声乐艺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各种艺术理论和演唱技巧,也具备鲜明的美学特征。从审美角度进行分析,其在声音和情感以及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对美声声乐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的从审美角度出发,掌握其艺术本质,进而更好促进美声声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张璨.民族审美习惯之差异对美声发声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05):6-7.

读书随笔:善待孕妇是捍卫生命价值的底线

:孕妇代表着人类繁衍的希望,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延续,对待的孕妇的态度决定着一个民族对待文明的态度,这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善待孕妇是捍卫生命价值的底线》。

在我们的生活中,“孕”与“老弱病残”一起是全社会都必须礼让、优待的对象;并且因为其鲜明的形体特征,孕妇在公众场合尤其引人注目,因此也常常特别容易得到大家的尊重与保护。这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之一。

在以“狩猎”为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中,怀有身孕的兽类往往也会免遭猎杀;据说在动物世界之中,正在孕育生命的“妈妈们”往往也能在天敌的嘴里获得幸免……这一切都说明,对生命的捍卫、对种族传承的捍卫,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所有生命体的基本天理。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地球上最高贵的生命,有时还自诩为地球至尊,甚至宇宙至尊。然而,人类也制造了规模最大的屠杀,制造了最惨绝人寰的虐杀。其中,最令人发指的,莫过于对孕妇、对婴儿的`屠杀与虐待。读到《天生幸存者》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的罪恶与残忍,不仅远远超出你的接受范围,也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范围。

英国记者霍尔登访谈了三位集中营幸存的母亲,她们被送入集中营时刚刚怀孕,这似乎注定了是毫无生路的。在面对纳粹医生的检查时,她们拼命隐瞒,否则必然面临或被立刻杀害或被作为“医学实验”的道具而惨死的命运。在集中营,没有劳动能力的孕妇是没有利用价值的,相反还会耗费纳粹宝贵的资源,大量孕妇一进集中营即遭杀害,在纳粹的理论当中,犹太人唯一能存活的理由就是他能劳动,能为纳粹提供产品,能够“做奴隶”。纳粹之反人类的特性由此可见一斑。

怀胎十月,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是一件既幸福又辛苦的事情,孕妈妈也好,家人也好,都会为此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心血。在非人类的集中营里,三位孕妇的遭遇可想而知,她们为了腹中的胎儿,坚强地活了下去。她们承受着高强度的劳动,经受了和其他囚犯一样的拷打与虐待,还必须时刻避免让其他人知道已经怀孕的事实。在书中,大量详实的细节让人不忍卒读。

不幸中的万幸,她们被送入集中营时就已经是1944年下半年了,她们坚持到了纳粹的末日。三位母亲是在集中营分娩的,虽然尚未完全解放,但毕竟纳粹已经在苟延残喘,很多看守都已开始逃亡、懈怠,“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新生即将来临——集中营里的氛围与生活已经开始迥然不同了。加入,她们再早一些进入集中营,她们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样的孕妇难道仅只这三位?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觉得“天生幸存者”毕竟是个例,成千上万的人们,远不如她们三位幸运。

幸存者,经历了千般磨难,最终还能够得以言说;无数的死难者,同样经历了千般磨难,却只能沉默,连个无言的坟墓都没能留下。好在,幸存者们和他们的后代,勇敢地站了出来,以各种方式言说,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那些死难的人们,为了全人类的良知。纳粹的罪恶,不仅属于纳粹,不仅属于德国,它们也同样属于全人类。反思纳粹、反思历史,不仅是德国人需要救赎,全人类都需要救赎。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最新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报告(专业20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的一份包含各方面工作内容的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九:开展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 12-22 校长教育工作者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实用21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 12-22 最新补贴申报工作计划(模板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写作思路和启示。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总结的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
  • 12-22 销售会计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23篇)
    销售工作总结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和借鉴,形成共同的销售理念和行动计划。下面是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21年的工作就在不经意间走过去
  • 12-22 国际商务课程心得体会(优质20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重视,通过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可以让身边的人获得启发和借鉴。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
  • 12-22 教育工作者的公司心得体会(模板12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自己在工作中所学到的经验和教训。下文中是一些优秀企业的工作心得,他们的管理策略和实践经验将对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启发。
  • 12-22 工作总结与公司意见(精选21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月工作总
  • 12-22 安全伴我行教案(优质20篇)
    安全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安全教案范文,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1、使幼儿知道交警叔叔工作很辛苦,很重要
  • 12-22 最新班主任工作的反思与总结分享(汇总22篇)
    通过研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果你正在困惑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妨先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借鉴。
  • 12-22 农村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报告(优秀19篇)
    学校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一些学校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建议。我叫xx,现年42岁,20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