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教案(通用22篇)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教案(通用22篇)

时间:2023-12-22 07:48:02 作者:雅蕊

范文范本是许多学生学习写作的必备材料,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每一篇范文范本都蕴含了作者的智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教案

style="color:#125b86">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教案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

(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x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考点二、美国的诞生。

(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5月,北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3)1776年7月4日(时间),大陆会议(机构)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意义)。

(4)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存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同时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影响)。

考点三、法国x拿破仑帝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法国x意义:见课本。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99年,法国将军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历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考点四、工业革命。

1、英国(最早)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时间),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的影响:见课本。

考点五、殖民统治和抗争。

1、黑奴贸易: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购买黑人,当作奴隶使用。欧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贸易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

2、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英国人后来居上,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许多奴隶贩子赚到钱回国后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4、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8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点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第一次政治性群众性的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这就是历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6、《国际歌》作者:是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狄盖特作曲。

考点七、美国的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1.4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南北战争结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八、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重大转折点。

考点九、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869年,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车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十、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影响:见课本。

1、课本要反复翻看,做到滚瓜烂熟。所有的知识具体位置都心中有数。

2、自己整理大事年表,把学习过的时间事件,按顺序一一整理出来,自己做的印象最深也最实用。也可以只整理重要事件。或者整理自己没记住的,这个整理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总会有很多时间你已经记住了,整理的内容会逐渐减少,你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

3、注意学习历史要纵向联系,就是时间。横向联系,就是课本的排列。空间联系,就是地理位置,地区、国家、城市。

4、做选择题:审题最关键。审题时注意否定选择题,选出答案后再看一下问题明确让你选的是“错误的,不对的或不是”等,这些字眼一定要看清。选择题错的太多会影响你的总分。尽量不失分。基础知识要牢靠。

5、做填空题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不能有错别字。

(一)抓教材,抓障碍,夯实基础。

(二)重归纳,抓专题,提升能力。

第二阶段历史复习绝不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简单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阶段复习时立足于第一阶段复习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里,我们要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要以历史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历史的应用方面,注意历史知识与生活热点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对外关系专题、国家政策专题、社会生活专题、探索性专题等),另外向学生渗透题型设计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多巩固,精训练,树立信心。

第三阶段复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宜过多但要精选,争取选用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同时,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中考。因为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所以在本阶段要教会学生用“尝试回忆记忆法”把前两段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自选一到两套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进入考试状态。

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知识目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用。

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文艺复兴运动。

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众多的观众和读者喜爱,在许多国家上演,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他的戏剧取材于各国的历史传说和文字资料,很多故事并不发生在英国,但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极高,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谁能讲述一下它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1、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的开辟及产生的影响。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内容。

本课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的情况.一、欧洲以外的诱惑。

1、知识与能力。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内容。

一、把国王送上断头台。

围绕课文的导言,介绍《大宪章》,导入新课.围绕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权利之争,提供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知识,并提出"国王以国会的矛盾实际事实就是腐朽的封建势力与新兴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弄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提出问题:"为什么1640年新议会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知识与能力。

3了解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事件,能说出《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评价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1、知识与能力。

通过问题分解和课堂讨论的形式,理解并叙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拿破仑法典》,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2、过程与方法。

评价《拿破仑法典》,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

一、炮兵上尉的惊人之举。

1、知识与能力。

5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多层面,多角度的去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参观附近的工厂,加深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给英国和印度带来的影响,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知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述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内容。

一、传统社会的变迁。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三角贸易"的背景,知道"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说出玻利瓦尔在拉美独立运动中的主要事迹.简要了解拉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立运动。

2、过程与方法。

三角贸易"的背景、路线与内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内容。

拉美其他地区的独立运动,相续爆发,除古巴外,全部结束.课堂小结。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1、知识与能力。

一、夺取权力的尝试。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三、[近代化的沉重步伐]。

【知识目标】。

难点:南北战争的的起因和性质【教学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

自制一个表格,分类列出美国内战中北方取得胜利的的原因.【】。

南北战争的起因。

南北经济制度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

11历史上的林肯。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知识目标】。

幕府统治的危机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能力目标】。

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改革的局限性【教学与学法】。

主体参与——体验教学,创设情境——感受教学分组学习——探究教学【】。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幕府统治的危机幕府的来历。

"倒幕运动":伏见,鸟羽之战迁都东京明治维新。

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措施:1.政治上:废藩置县。

2.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军事上:"皇军"与警察制度。

改革使日本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请大家动手设计明治维新内容的结构,如表格,图示,文字链条等.讨论日本改革产生的变化.接下来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结构图并做评价.启发学生思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强大之路,在中国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但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我们来中外两场改革做一个比较,看看成败的原因.(学生回答,从历史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改革的内容,历史作用等几个方面来比较异同.)。

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1.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2)通过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人类对“电”的认识。

1.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

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联系现实(杨立伟的事迹)进行情感教育。

13增加。电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随着远距离传送电的问题解决,电气化时代向人类走来。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师: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1870年前后,这些科学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三、围绕“电”的发明。

1.爱迪生在发明创造中的突出成就。

(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列表举出爱迪生的成就)。

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迅速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因而也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各类工业得到了方便、巨大、便宜的新动力,如虎添翼。电气工业系统迅猛发展起来。现代工业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并具有更大地对农业、轻工业的改造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生产力大发展是惊人的,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0%。

总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

1.知识与能力方面:知道并了解本茨和莱特兄弟是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能够列出主要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培养归纳能力。简述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收集发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讨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格。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学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4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世界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本课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的重要发明,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一、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

师:内燃机是如何发明的?又有哪些改进?

生:在内燃机地发明与改进中做出很大贡献的是德国工程师奥托。他用了20多年的事件,研制出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热效率一下子提高了14%。19世纪中叶以来,燃料工业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发明了石油的分馏方法,汽油、煤油、柴油等优质燃油投入应用。美国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开始了对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

师:煤气必须由煤气发生炉这样大的装置提供,产生了许多不便之处。新的燃料的出现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内燃机。汽油内燃机成为人们争相研制的重点。

二、非凡的轮子与翅膀。

生: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提出轻内燃机的设计,在1885年,把第一台性能可靠的轻内燃机应用于公路运输。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美国人福特创办了汽车公司,发明了流水线装配工艺,节省了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汽车售价为公众所能负担,从而使汽车普及成为美国人的交通工具,美国因此而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师:人类最早自由升空靠的是热气球。能不能造出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械呢?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生:(讲述莱特兄弟的故事和飞机制造、改进的过程。)。

师: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弥补了交通领域中的不足。他们更加快捷,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人类实现了在空中飞翔的梦想。同时,他们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交流,急剧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

三、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

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并具有更大地对农业、轻工业的改造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生产力大发展是惊人的,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0%。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出现了垄断组织。

2.政治: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制度也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基础扩大,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3.文化: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列强对弱小国家的侵略等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师引导学生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生:议论并回答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1765年到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生:(回答并相互补充)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15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破性成果的高潮期。这些成果为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领先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课后作业:目标检测练习题。

总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是深植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6大战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设计。

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生:(回忆并作答)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个问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出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图示。)师:随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来的序列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师: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欧洲列强间的矛盾师:(运用谈话法,结合欧洲列强的扩张野心和计划,以及教材中的材料和插图,分析三对基本矛盾,并引导学生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

师: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有三对基本矛盾,其中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的结果如何?生:(回忆并回答)。

师:法国战败,失去了原有的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要雪耻,要复仇,并梦想建立一个“新法兰西帝国”。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不仅如此,德国还有更大的野心。(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材料和插图)。

师:德国要向世界扩张,要夺取全球霸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主要竞争对手是谁?生:(回答)。

师:是英国。在三对基本矛盾中,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什么说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提示从工业、贸易、海军实力、殖民侵略等方面考虑)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并得出结论)。

师: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工业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欧洲商品市场竞争上,而且主要是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师: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欧、亚、非三洲交汇处,战略地位显赫,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俄国和奥匈帝国。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列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师:由于矛盾的变化,欧洲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折。这个转折的特点是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师:首先结盟的是德国和奥匈帝国,1879年,两国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

17质的条约?(从协议的内容判断)生:(阅读并作答)。

2.拼盘式的“三国协约”

师: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结成同盟。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也是向三国协约方面推进的第一步。1904年和1907年英国与法国、俄国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师:英国和法俄在历史上素有争斗。而且英国一贯执行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光荣孤立”。一向奉行“均势政策”的英国,为什么会抛弃前嫌,与法俄握手言和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生:(思考并作答)。

师:其主要原因是英德矛盾的发展,是由于争夺世界殖民地和市场的原因而决定的。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对它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生:(思考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是在复杂、曲折分化与改组的矛盾过程中形成的强盗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最后形成,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上的准备。师:(指导学生观察地图进行分析)从地理位置来看,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对未来战争会产生什么影响?生:(看图并作答)。

师:同盟国居中,协约国则分布东西两边。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未来“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活动。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一场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

三、火星四溅的巴尔干。

师:巴尔干成为列强争夺重点的原因是?

生:地理位置重要;民族众多,矛盾复杂;土耳其的衰败。

师:东方问题包括了列强争夺巴尔干的斗争,巴尔干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小规模战争不断发生,最终世界大战之火在此引燃。

小结: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练习:课本中的“想一想”“自我测评”等及目标检测。

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与革命的关系,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是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因为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联。

18课堂教学设计1.谁点燃了“火药桶”

师:在战前,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局势最紧张最敏感的地区是哪里?生:(回答)。

师:巴尔干半岛。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从这里点燃的。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就像一个充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引起整个欧洲的大爆炸。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生:(回答)。

师: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生1:做的对,对侵略者就要这样给他点颜色看看。

生2:普林西普的行为太冲动,刺杀不会解决民族矛盾,只会导致大战的迅速爆发,加重民族的灾难。

师:刺杀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做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1.大战爆发师:(概述大战爆发经过)经过与德国策划,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大战爆发了。意大利最初为什么没有参战呢?(简述意大利没有参战的缘由,随后提问学生,由学生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形成了三条战线。指导学生利用地图了解掌握三条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形势图》)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掌握战场形势)。

师: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介绍马恩河战役及其影响)。

师:指导学生看图(英国的兵工厂、大战战场、英军坦克、空战、激战后的凡尔登)生:(谈论图片包含内容和看图后的感想)师:(简介三个阶段的划分、四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生:(补充资料讲解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特点和后果)。

九年级历史教学教案精选

一、目标:

争取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取得区内公办学校第一的成绩。

二、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利用假期和课余的时间,每一位九年级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新公布的课程标准,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握课程改革新的方向。尤其是和明年中考相关的知识内容更加要关注。

2、坚持集体备课。

单周的周三下午是九年级备课组的具体备课时间,两边校区的老师要调整工作,克服困难,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工作。在集体备课前要确立主题,提前准备。每次备课都有主备人,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资源利用等,专人主讲,共享资源,每个教师参与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在教学中的薄弱点或困惑点,发挥每个教师的个人特长,形成全组公认的教学预案。既为还没上课的老师提供了经验,免走了弯路,提高课堂实效,积累了经验,为后面此类课题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3、坚持“推磨听课”

4、落实教学进度。

根据区进校的统一要求,按时完成新课讲授,组织好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工作的主动权。

5、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在进一步督促教师备好课的基础上,还要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力求符合中考阅卷的严格要求,降低因不规范的答题而扣分的风险。

三、具体工作安排月份工作安排。

1、落实第一次集体备课,落实九年级教学进度的安排。

2、集体研讨,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历史作业布置。

3、备课组第二次集体备课,讨论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4、完成世界古代史教学任务,备课组出好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2、完成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任务。

3、集体备课,调整教学进度。

1、期中复习,迎接期中考试;

2、做好初中三个年级的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

3、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教学进度的调整与落实。

4、完成九下部分教学内容。

1、初三年级校内公开课。

2、完成世界现代史的全部教学工作。

3、集体备课,研讨世界史复习。

1、完成新课教学,做好复习迎考工作,

2、完成期末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工作,

3、备课组统一布置假期作业。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____、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____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____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____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____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____。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____。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____(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____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7-10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方法,由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史到充满血泪、屈辱、抗争的中国近代史,学生在情感上由引以为豪到引以为鉴,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引起了他们心灵的震撼,学生开始自觉深入地思考许多历史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

从上学期“大光杯”竞赛来看,四个班中八7取得了年级组第一名,八9班取得了年级组第三名。本学期仍然举行竞赛,这为历史教学带来了契机。但是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古代历史两个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前三个单元内容是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古代史,设置为两个单元,简洁、清楚地介绍了世界历史上产生的重要古代文明和各种文明之间的交往,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跳跃性明显。叙述从人类产生到1500年这一时段古代文明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史,其中包括世界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内容线索纷繁复杂。

三、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通过学习,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3.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4.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2.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4.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四、具体措施。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安排。

课题课时时间。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5。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1。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1。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

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学习与探究之一13.24。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3.25。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1。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1。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学习与探究之二14.9。

课题课时时间。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4.10。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1。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1。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学习与探究之三14.28。

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15.8。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1。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1。

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1。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1。

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1。

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学习与探究之四16.6。

课题课时时间。

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16.7。

第24课昔日的辉煌1。

第25课世界古代科学魅力的报告会。

——学习与探究之五16.16。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

课前准备:导学案,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函数?它们的图像是什么?

2.出示图片(课件):打篮球,拱桥,喷泉,跳绳等。

3.引出课题:喷水池喷出的水,河上。

路线都会形成一条曲线,这些曲线。

是否能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

的形状是怎样画出来的?现在我们。

开始探讨新一章的内容-----二次函。

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什么样的。

函数是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次。

函数)。

1.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交流。

2.学生观察图片。

复习旧知,为类比、探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教案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权力。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5)、工具文章来源。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自学:1、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题略。

《项链》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内人数不多,我们教师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逐一过关,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各种先进而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付诸于课堂效率上。

3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4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样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像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四、教师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其他描写岳阳楼的诗文,写一篇对比阅读感悟。(如滕子京《临江仙》、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3.赏析课文佳句二至三句。(注意阅读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谭义专。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在面临毕业、中考的条件下,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制定了一下计划,以配合学校的安排。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与几何图形有关。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与几何图形有关。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注重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与统计有关。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并会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3.情感目标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四章《图形的相似》重点:

1、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菱形、矩形、正方形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2、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3、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重点: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

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反比例函数》重点: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并会应用;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和解析式两方面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难点:

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重点: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难点: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三、教学中要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教学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3、重视课后反思,及时将每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

4、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建议。

6、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7、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引导。

8、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进度安排:教学内容。

2.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课时。

3课时。

3课时。

2课时。

3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2.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6.1反比例函数。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六章回顾与思考上册复习。

注:进度安排在实际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课时。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4课时。

3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3课时2课时3课时2课时1课时2课时1课时2课时4课时。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块”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方法,争取早日让他们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早日习惯初中生活。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做到与侯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5、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第4周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第6周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第9周期中考试复习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周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

第12周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

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3周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4周第二十二课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任课班级共45名学生,通过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看出:100分以上共5人,90分以上共10人,72分以上共25人,总体呈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

在面临毕业、中考的条件下,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现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以配合学校的安排。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与几何图形有关。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与几何图形有关。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注重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与统计有关。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并会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3.情感目标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四章《图形的相似》重点:

1、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菱形、矩形、正方形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2、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3、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重点: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

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反比例函数》重点: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并会应用;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和解析式两方面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

难点:

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重点: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难点: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三、教学中要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作教学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3、重视课后反思,及时将每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

4、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建议。

6、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7、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引导。

8、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进度安排:教学内容。

课时。

3课时。

3课时。

2课时。

3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

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4.3相似多边形。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6.1反比例函数。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六章回顾与思考上册复习。

注:进度安排在实际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课时。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4课时。

3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3课时2课时3课时2课时1课时2课时1课时2课时4课时。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2年2月5日)。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具体安排周次内容。

第一周总结上学期学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二周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第三周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十一周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第十二周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第十三周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十四周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第十五周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斗争。第十六周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九、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

《项链》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沙滩、海浪、海等,并对之进行色彩描绘,很有动感,应该使学生从文中感受美感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的识字量不大,所以给学习带来一定难度,除生字外,本文还有许多带“的”的短语和长句子朗读,对孩子难度较大,应重点指导。努力搭配朗读阶梯,降低阅读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的”轻音。

3、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读好轻音,认识、会写相关生字。

五、教学准备。

ppt、词卡。

六、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猜谜语:金光闪闪一个圈,整天戴在脖项间。

2、出示课题《项链》,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字认词。

1、自读课文,同桌互读。

2、交流生字。

3、生字贝壳,情景识字。(重点教学“和”,认识“禾”字旁)。

4、生字分分类。

重点教学“着”,“挂”,“娃”,对其进行比较组词。

(三)、再次读文,感知美感。

1、学词:蓝蓝的、黄黄的、又宽又远、又长又软。

2、读句: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3、学文: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圈一圈,说一说,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你找到了几条项链?分别是谁的?说一说是什么样子?

(四)、巩固搭配,写字结课。

1、完成课后题目。像这样词语,还能说说吗?

2、写字操。

3、指导写字:又和。

(1)生观察字形。

(2)师范写。

(3)生描写,师巡视指导。

(4)评一评。

(五)、音乐欣赏,熏陶提升。

《外婆的澎湖湾》。

(六)、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九三,九四的数学。通过对上期末检测分析,发现两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三步四环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条件;会利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及证明;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三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掌握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的方法,会用概率估计频率;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性质及判定定理,会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理解投影与视图,并会简单应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掌握其性质并会简单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本章主要内容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条件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章重点是理解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条件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难点是运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题目中计算与证明。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本章主要是掌握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的方法,会用概率估计频率,难点是用列表法与树状图法表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理解图形相似的条件及判定定理,会用三角形的相似测高。难点是相似三角形测高的掌握及其应用。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赵丽丽2017年9月5日。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丁沟初级中学。

张晓霞。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七年级(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五、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第6周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第9周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

第10周期中考试复习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第14周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

第15周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17周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第18周第二十二课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第19周第20周措施)。

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斗争双方:国王(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国会(以国会为代表的新贵族)。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光荣革命”

地点:伦敦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推动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独立而战。

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77年10月,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领7000名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5.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族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6.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

美国的南北战争。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腐朽的波旁王朝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攻占巴士底狱。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制定《人权宣言》。制定时间:1789年。制定机构:制宪议会。《人权宣言》的内容:(1)人人生而平等自由。(2)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3)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流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实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5俄国改革的最大贡献:.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使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五.日本的明治维新。

1.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2.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影响: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七.欧洲四次思想解放运动之一:文艺复兴运动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1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时间:14至17世纪。兴起国家:意大利。2.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

3.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4.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1)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神曲》。《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度的标志。恩格斯称赞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鼓励着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摧残的世俗生活。

(3)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她的代表作是《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主要的国家:法国2.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

3.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教士称作“文明的恶棍”,骂教皇是“两足禽兽”。(2)孟德斯鸠:最重要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学说。(3)卢梭:主张每个人生而平等自由,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4.启蒙运动的性质:启蒙运动是一场理性,全面算清封建意识形态,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5.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九.构造科学殿堂的巨匠。

1.现代科学之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的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物种起源的探索者—达尔文(代表作《物种起源》,本书中阐述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现代物理学的泰斗—爱因斯坦(著名的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提出著名的“相对论”

4.天才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5.用生命作画的人:梵高(凡高),荷兰的伟大画家,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人。代表作《向日葵》《纺织工》《吃土豆的人》。

6.乐坛雄狮贝多芬,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曲最为著名,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三交响曲》描写拿破仑的英雄业绩,最杰出的是《第五交响曲》。

十.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开始的时间:1914年7月28日。

4.一战的交战双方:同盟国阵营和协约国阵营。

8.一战的影响:参加这场世界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

9.一战的性质:一战是一场掠夺性战争10.一战的启示:远离战争,热爱和平。

十一.同盟国和协约国。

1.同盟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由德国主导2.协约国:法国,俄国,英国。

3.同盟国和协约国矛头都指向了对巴尔干的控制权。

十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从英国的棉纺织行业开始的2.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1)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

(2)瓦特改进蒸汽机(3)富尔顿的汽船。

(4)史蒂芬孙的火车。

3.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所用的燃料是煤和石油4.影响:(1)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

(2)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现代大型工厂制度建立起来。

5.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十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它的能源:电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爱迪生发明电灯点炮。

(2)卡尔本茨的汽油内燃机汽车。

(3)莱特兄弟的飞机。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改变一切。

4.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5.美国工程师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因此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莱特兄弟被称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1.三角贸易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欧洲。

2。三角贸易的核心为奴隶贸易。

3.三角贸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2.《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

曲:狄盖特。

3.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面。

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1822年9月巴西获得解放。

玻利瓦尔被第二共和国授予“解放者”的称号。

拉丁美洲曾被葡萄牙和西班牙所殖民。

印度土兵起义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事件,代表人物是章西女王。

《项链》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项链》

1、积累词语,理解诗意,背诵并正确默写该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

2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好在他们对现代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

3重点难点。

“能初步鉴赏诗歌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教学过程。

昨天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今天我们欣赏邵燕翔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两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来看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不幸的。

二、品读诗歌。

1、教师播放录音。

2、教师点拨朗读技巧(断句、语速、语调、语气)。

3、教师讲解重点语句的节奏划分。

4、教师再次播放朗读录音。

三、诗歌赏析。

多媒体展示自学目标。

1、整体感悟。

概括每一诗节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2、诗句赏析。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3、同学们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画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明确:这首诗主要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4、研读第一节:

(2)“还是”这个词语能否去掉?作用是什么?(诗人过去是这样的,现在仍然坚持以往的做法。

(3)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你能找到几个,这些词语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依然、仍旧、还要。这些词语的使用,是诗人表明自己态度:一如既往,仍然坚持以往做法。)。

(4)研读2--5节,讨论“风雨长途”“不知疲倦地奔走”“甜酒和苦酒”“割破喉管”“该欢呼的欢呼,该诅咒的诅咒!”“阳光下毕竟是白昼”的含义。

明确:“风雨长途”指前面仍然有苦难。“不知疲倦地奔走”指仍然坚持奋斗。“甜酒和苦酒”,应该说,甜酒和苦酒的并列,其概括力相当深广,精神含量是相当深邃的。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深刻预见,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警戒,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成功也好,挫折也好,在一切条件下,都依然故我,不改初衷。甜酒和苦酒表现上是并列,实际上有点像是偏义复词,重点、警策点在苦酒。

四、比较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意思很相似,都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比较这两首,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自己的理由。

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不同之处:(1)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和前面普希金的那首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普希金的诗,是直接抒情的,全诗叙述情感的词语有:欺骗、悲伤、忧郁、镇静、相信、快乐、向往、瞬息,怀恋,等等,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而邵燕祥的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则借助了一系列的具象的词语:朝阳、身影、挥手、风雨征途、奔走、拉住手、举杯、甜酒、苦洒、唱歌、喉管割破、欢呼、诅咒,等等。这些词语的特点,有相当强的五官可感性,又有情感和思绪的含量,一般把这样的语词叫做“意象”。所以邵氏的诗可以说以意象的相当密度见长,而且其意象不是一般的无序的,而是被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之中,那就是以抒情主人公出发的形象为核心的画面。(2)还可以从题目上让学生比较出不同:普诗立足现在和过去,谈正确对待生活带给你的不幸,邵诗面向未来,不后悔过去的正确选择。

相似的方面主要有:(1)都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有所失的过去都不后悔,都以快乐的心态展望未来。(2)都隐含了关于得失、关于过去与未来关系等方面的某种通达、辩证的人生哲理。(3)诉说的对象都是第二人称,充满劝慰、激励,显得亲切、温暖、深情。(4)标题也有某种相似。

五、检测点拨。

1、写出《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充满忠实与信任的诗句。

2、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样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珠宝》。

3.课外找一些自己喜爱的诗句朗读、背诵。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中,让学生自己探究每首诗歌的重点,初步感悟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领悟作品的主旨,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中不幸的认识,进而培养健康的人生观。教学中主要以整体阅读为主,训练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教材的能力。

谭义专。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职场生涯规划建议(优秀18篇)
    "双生涯规划"是情侣或夫妻双方基于家庭需求而进行的职业规划。在过去十年的咨询经验中,向阳生涯碰到过上百对前来咨询的情侣和夫妻,有时一方事业发展轨迹清晰、稳定,另
  • 12-22 物流运输公司年终工作总结(实用22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工作进行评估,更能了解自己每个月的进步和不足之处。范文七:通过本月的总结,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心在相关领域加强学习和
  • 12-22 寒假义工心得体会(通用20篇)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努力,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成长。我会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
  • 12-22 乡村振兴工作队近期工作汇报大全(18篇)
    工作汇报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文件。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如何写一份完整的工作汇报,不妨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范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12-22 高校教师教学心得和感悟大全(20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一段经历或一项任务的思考和总结得出的个人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以前的课
  • 12-22 全日制劳动合同书(汇总24篇)
    劳动合同是雇佣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想了解一份完善的劳动合同是什么样的吗?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让您更好地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要求。
  • 12-22 班长职务申请书范文(17篇)
    在撰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申请的目的、个人背景和所需附加材料,以确保申请书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
  • 12-22 幼儿园防台防汛应急预案(模板17篇)
    应急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评估进行定制,确保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大的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预案范例从不同行业和领域选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12-22 感恩企业演讲稿共(汇总17篇)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善的情感表达,它能够让我们心存感激、体验到幸福。以下是一些真实的感恩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
  • 12-22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代写(通用20篇)
    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从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与途径。以下是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的参考文献,供大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