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总结(模板18篇)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总结(模板18篇)

时间:2023-12-22 09:28:16 作者:温柔雨

在学术界和商业领域,调研报告是评估项目可行性和市场潜力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我们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调研报告范文,现在将与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疽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赣榆县妇联的高度重视,从20xx初至今,县妇联在多次调研后,决定把黑林小学作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试点学校,用心呵护留守儿童,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黑林小学位于苏北偏远山区,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大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许多儿童因为家长不在身边,长期缺少亲情照顾,性格孤僻,缺少合作的精神。据统计,黑林小学有留守儿童718名,其中孤儿24名。这些孩子在家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代监护人不能完成最基本的家庭启蒙教育。面对这些问题,20xx年初,县妇联积极鼓励黑林小学爱生模范柏纪荣、校长王汉华、师德标兵吴彩花、师德模范陈芳利、谢修红、尹世成、韩华善等家庭率先行动起来,各自“领养”一名留守儿童,当起了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几个“爱心家庭”的带动下,黑林小学又有十几位教师家庭争相报名加入“爱心之家”行列。待条件基本成熟后,20xx年6月xx日,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留守儿童一句句发自肺腑渴望母爱的表白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县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出席仪式并作了讲话,指出此项活动的开展必将在学校、社会引起深远的影响。仪式上,校长王汉华向每位牵手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对家心家庭的所作所为进行大力表彰。28个爱心家庭作出承诺,一定做到“五个一”:每天能与留守儿童见个面,检查一次作业;每周陪留守儿童吃一次饭,谈一次心;每月督促留守儿童读一本书,并指导、查看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给留守儿童代开一次家长会,和其监护人沟通一次;每年帮留守儿童交一次生活费,或买一次生活、学习用品。从这天起,28个双职工家庭、56名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28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实行一对一帮扶。

爱具有感染力。自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仪式启动后,又有一些教师陆续申请加入。如今,全镇已有近90名教师、45个家庭自愿加入“代理家长”的行列,参加人数已超过全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新加入的教师家庭中,有单职工家庭、有两地分居家庭,有些教师本身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依然投身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中。正像一位教师所说:“虽然我们的家庭不算富裕,虽然我们条件也不好,但一年为贫困留守儿童分担几百元的费用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教师有条件为留守儿童检查作业、谈心聊天,这些是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45个爱心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代理家长的职责,校园内外他们留下了一串串朴实而感人的故事。

黑林小学探索代理家长制实施两年多以来,从最初的零散几家,到初具规模的28家,现如今已发展到45个教师家庭。这是一个强大的爱的团体,他们中有校长,有学校中层领导,有普通教师。他们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面对山区大量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他们自愿形成“爱心之家”,实行一对一帮扶,当起了4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镜头一:“我也要牵手一名儿童”。学校发出牵手留守儿童的倡议,其初衷是双职工家庭,一个家庭牵手一个贫困留守儿童。民办教师转正的孙传朴老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股骨头坏死),听到牵手留守儿童的消息,立刻找到学校领导说:“在我生病的时候,学校领导很关心我,现在病情好转,我也要牵手一个,没有别的,我可以免费给他们补习功课呀。”就这样,孙老师牵手一个贫困儿童,补习功课,代交书本费,俨然成了真正的爷孙俩。

镜头二:留守儿童吃上了免费午餐。由于布局调整,许多孩子离家较远,中午只是带煎饼充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45个“代理家庭”积极开展给留守儿童缴纳一个月生活费活动,一周至少陪孩子吃饭、谈心一次。如今已有5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吃上免费的午餐。看着留守儿童开心的笑脸,每个捐助者无比自豪,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镜头三:一段视频成全一个家庭。“大树小学熊景怡同学的妈妈回来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无人不晓。邻居纷纷赶来道喜,熊景怡幸福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爷爷熊传仓更是乐不可支。话还得从黑林大树小学说起。早在五年前,景怡的妈妈就和爸爸离婚远走他乡,一直杳无音信。爸爸成年在外打工,撇下了姐弟俩跟着爷爷生活。去年,大树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感恩父母演讲”,在主讲人韩华善老师的感召下,该校六(1)班学生熊景怡登台,这位女孩声泪俱下的演讲和跪下呼唤妈妈的场景,令台下师生情流泪淌,深深感动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千名观众。没想到就是这段视频通过网络传播,让熊景怡远在新疆打工的妈妈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母爱情怀受到了极大震憾,回家。怎么回家?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妈妈不能舍弃孩子,最终她还是决意回家复婚。于是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了传播乡里的一段佳话。

镜头四:“孩子多了热闹”。黑林小学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他们很朴实,也很可爱。张一强一家牵手了两个留守儿童,有人问他:人家都牵了一个,你怎么牵了两个?他高兴地说:“多牵一个好啊,一大家子在一起干啥事都热闹,对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一次很好的榜样教育”。朴实的话语,留给大家的是感动。是啊,当教师的,没有多少钱,发挥自身优势,奉献一份爱心,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温暖足够了。

镜头五:午间图书室,让留守儿童享受精神大餐。“留守儿童餐厅”解决了孩子们午间就餐难的问题,但午饭后离下午上课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学生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专门组织爱心爸爸、爱心妈妈轮流排班,每天中午为这些就餐留守儿童开放1个小时的图书室,让孩子们午餐后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享受着一道道鲜美的精神大餐。此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镜头六:办起留守儿童希望班。面对大部分暑假仍然留守的孩子,黑林小学的“代理家庭”成员们决定暑假在大树小学和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服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让留守儿童“亲情有依、兴趣有助、玩乐有所、安全有护”。“留守儿童希望班”开班以来始终坚持“两不”原则:不收一分钱,不上文化课。“希望班”的开办,弥补了孩子们心灵中缺失的那份亲情,让孩子们不再孤独地期盼父母的归来,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微笑着面对每一天。黑林小学暑假“留守儿童希望班”活动受到了当地干群的广泛赞誉,为此,赣榆信息网、连云港新闻网、连云港市网上家长学校、中国教育新闻网、《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教育报》先后给予多次宣传报道。

镜头七:特殊的节日,特别的关爱。近年为了让留守儿童欢度国庆、中秋佳节,黑林镇中心小学及早准备了月饼、苹果,和全校留守儿童一起联欢,共度中秋。牵手教师家庭分别与牵手的留守儿童坐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温暖的氛围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学校还安排留守儿童和家长视频、通电话,让留守儿童尽情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20xx年9月28日下午,“情系中秋,温暖童心”留守儿童专题联欢会在大树小学操场盔行,情到深处,学生、老师,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很多来宾几乎跟着表演者一起同时落泪……县关工委主任张庆爱感慨万分,连连说:“这就是素质教育,这就是有效的德育”。中秋节的晚上,尹世成等几位老师还特意把留守儿童领到家中一起过节,餐桌上祝福留守的孩子节日快乐。熊景怡同学含着眼泪说:“老师,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

黑林小学“代理家庭”成员是一群朴实的山区教师,他们爱岗敬业,富有爱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幸福。他们坚信,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去关爱留守儿童,就一定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明媚的蓝天。他们的做法对于探索留守儿童亲情弥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今后,赣榆县妇联还将以黑林小学为试点,进一步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主要将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二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积极整合资源,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三是畅通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监护人、代理家长等培训工作,让他们习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x市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问题: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的安全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承担的监管范围、时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护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二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流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习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通过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

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提出具体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学校还应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孩子提供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有个温馨、快乐的家园,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找到回家的感觉。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之家”应该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不但提供学习场所,而且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之家”办成“留守儿童满意,外出父母放心,社会舆论认可”的学习、生活场所。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1个工业区,332个行政村,总面积948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17岁以下儿童25.6万,占总人口的30.8%。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儿童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孩提时代的生活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和无忧的,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却远走他乡,生活在没有父母庇护的天空下,他们被形象的称为“三缺”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质等多个方面)的明显障碍。为深入了解偃师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xx市妇联分别于20xx、20xx、20xx年通过发放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分四次对偃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排查摸底,进行了深入调研。

偃师虽然是农业大市,但由于交通便利,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形成了钢制办公家具、摩托车、制鞋、针织等几大产业,就地解决不少农村劳动力。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偃师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7.8万人,留守儿童1533人,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这个群体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跨地域经济发展,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偃师留守儿童的分布呈区域性特征:围绕xx市区周围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偏少;东南部顾龙公路沿线乡镇,留守儿童较为集中;其余乡镇基本持平。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缺位。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监护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属照顾。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回家次数很少,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进行浅层次的了解。xx市城关镇共有13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国务工,务工地点有韩国、日本、西班牙、美国、新加坡等,回家的机率非常低。有的父母虽离家不是很远,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经常回家。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其基本的监护职责实际上没有履行也无法履行。

(二)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监护人不是年龄大,身体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这些都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成绩较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意志坚定,比同龄孩子成熟。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诸葛镇杨村小学六年级的王娜,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亲早亡,母亲在郑州打工,王娜与外婆相依为命。但该生品学兼优,爱好写作,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们在顾县镇中心学校与留守儿童座谈时,有不少孩子表示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三)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问卷中,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一项,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笔,写下了“希望见到爸爸妈妈”,对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极大向往。诸葛镇苏沟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别到温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后,爷爷住在远处的婶婶家。丹丹在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自己做饭、料理家务,有事才去找外婆。她还画了一幅画,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题名为“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内心对家的渴望。

(四)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幼儿期的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内向、拘谨、怯生等特点,对陌生的人和事抵触情绪很重。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闭自我,不与人交流。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极易成为“问题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中,30%的留守儿童存在厌学心理,10%的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存在违纪行为。

(六)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非常贫困。贫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监护人疾病、婚变、事故等造成的。偃师153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留守儿童224人,约占15%;其中特困人数最多的是寇店镇,7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儿童61人,占84%。翟镇宁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岁,是个残疾女孩,父亲常年有病,全靠母亲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顾县镇安滩村的李迎飞,父亲违法进了劳改所,母亲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艰难。我们在顾县镇座谈时,看到孩子们写的基本情况,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纸引起我们注意:“我叫高义可,7岁,上一年级,妈妈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爷爷死了,跟奶奶生活。”读起来让人满怀心酸。特困留守儿童的状况,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经济条件来看,留守儿童数量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有很大联系。

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的乡镇,能就地消化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民就少。如城关镇、岳滩镇、翟镇镇和工业区,以制鞋、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针织为支柱产业,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留守儿童数量就相对较少,分别为13、11、11、12人。另一方面,务工信息发达的地方,人员流动快,留守儿童则多。如庞村镇、李村镇和缑氏镇,经济虽不算非常落后,但务工信息很发达,农民意识有所转变,外出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随之增多,分别为388、264、215人。李村镇袁沟村的田林栓夫妇,由于在钢制家具方面技术熟练,到昆明务工已三年,家中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生活仅靠爷爷一人照顾;庞村镇的10岁男孩陈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练工人,在上海铁箱厂打工。类似情况在偃师,特别是前面提到的顾龙公路沿线乡镇不在少数。经济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直接冲激着传统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求变求新求好的思想。

3、从家庭认识来看,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虽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更为贫乏。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师正在积极推行户藉制度改革,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与照顾,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调适;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记录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完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保存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并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习管理规范。留守儿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放在首位,通过书信、电话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适时进行科学引导。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留守儿童工作与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纳入纲要实施监测评估体系。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20xx年以来我市启动了由市委组织部、妇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团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力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起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爱心网络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2545”,即:开展“2”项活动;实施“5”个一建设;组建“4”支队伍,形成“5”大关护网络。

开展“2项活动”。一是在“以城带乡帮扶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以城带乡,携手共建,情系留守,共享蓝天”活动,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村结成帮扶对子,为这些孩子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经常看望或电话联系,捐赠生活和学习用品,从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和帮助。

二是于20xx年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春暖行动”,通过援建“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阳光操场”、“结对帮扶卡”等项目,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提供平台,发动全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实施“5个一建设”。具体讲就是成立一个组织: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建立一所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组建一个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项工作制度;编发一本教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组建“4支队伍”。即一支管护队伍,由村委、妇代会、学校教师、司法等力量组成;一支教师队伍,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师资力量;一支辅导员队伍,由学习、心理、教育、卫生等方面人士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的社会人士构成。

形成“5大关护网络”。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努力,逐步形成一个由家庭监护、学校帮护、社会呵护、法律保护、组织管理五级联动的关护教育网络体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目前,广大xx村民正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迎接“”的到来,争取在此期间全村各项事业都实现质的突破。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结合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环境的实际情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目前民生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其中就存在这么一个需要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关爱。其次,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再者,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励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家庭教育当中的励志教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等方方面面,因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1、时间:xx年7月8日——xx年7月21日。

2、地点:永新希望学校及其留守儿童所分布在的马滩村、魏家庄、沙云村、庞家堡、寨子村、马棚村、东村、新城村、集贤镇等。

主体: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对象: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教师及留守儿童监护人。

第二部分:调研的方法和过程。

1、文献法。

2、访谈法:家访;采访学校领导。

3、问卷调查法:设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篇)》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孩子篇)》。

4、参与观察法。

1、前期准备:xx.06.18—xx.07.07。

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家庭教育、励志教育、留守儿童等核心概念,并在查阅心希望以往资料、了解当地具体状况以及永新学校老师同学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确立“梦想滋养心灵,励志照亮人生”的主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调研方向,策划实践具体流程,拟定孩子篇和家长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以下是具体的编制维度图:

2、中期实践:xx.07.08—xx.07.21。

在班主任组织下,对在校学生共发放130份孩子篇问卷,收回留守儿童问卷66份,有效份数为65份;共进行43次家访,收回43份家长篇问卷,其中留守儿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数为33份;共进行一次老师访谈,收回访谈记录一份。

3、后期总结:xx.07.22—xx.08.29。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及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图1)反映的情况,从未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的情况为0,而孩子做家务时(图2),大部分家长都会表扬孩子,因此留守儿童家庭中是存在励志教育的。然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图3),有27.27%的父母认为这不重要。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时(图4),有25.9%的父母严厉批评打骂或者不理不顾。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家庭中尽管存在励志教育,但不明显,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励志教育的原因。

在关于“双方交流多吗”一题(图5)中,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都没有“从来不交流”的情况出现,但经常交流的情况少于50%,说明家长和孩子交流频率较低;同时有50%左右的家长和孩子都表示交流当中存在着困难(表1),而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代沟的长期存在(没有共同语言、不敢和家长说以及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图6)。由此可见,目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障碍问题是阻碍家庭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励志教育的作用体现。

图7。

由图可得知(图7),留守儿童与全国各地同龄阶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现出与老师交流频率低,与同学交流频率高的特点,都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因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得知励志教育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联系:

典型案例:

在对八年级孩子小豪进行家访的时候,我们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气之外,在询问到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之类的问题时,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很自信地说要考镇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读最好的大学,问道他为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说,“我有我爸爸这么聪明。”孩子的父亲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父亲常常鼓励孩子,尽管只是口头上的简单鼓励,但是却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励志教育在孩子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励多的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表现得自信大方,对自己的梦想有坚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励少的孩子则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不爱与人交流,缺乏追寻梦想的内动力。

1、励志教育现实主要来源与孩子期望的对比。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图8),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平时最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其次才是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自我鼓励;而在家长和孩子的期望值当中(图9),大部分家长(70.27%)认为学校的鼓励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长认为家庭的鼓励最重要;然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图10),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却是家长的鼓励(45.59%),老师只占33.82%。由此可得,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尽管家长会鼓励孩子,但与孩子的期望值还是有较大的偏差,他们对于家庭励志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存在欠缺。

2、励志教育的其他来源。

图11。

励志教育的来源除了家庭,还有孩子们周围的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和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媒介。根据统计(图11),我们发现书籍被孩子更多地用于摄取知识(51.02%),电视节目则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来放松娱乐(41.20%),而真正给予孩子们鼓励,激励其成长的则是名人明星(56.00%),说明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效应的积极成分在励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在家庭激励方式中,人们总结了7种激励方式,分别为语言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兴趣激励。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通过对这7种家庭励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家长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兴趣激励: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发展采取放任式态度,任其发展。

在孩子方面:

竞争激励: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赶超其他优秀的孩子;。

兴趣激励:孩子认为父母对其兴趣不予支持的占18.04%。

对比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孩子偏向的激励方式与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于兴趣激励(32.43%),这说明家长平时比较限制孩子兴趣的发展,取而代之用物质激励去补偿,但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物质激励和对行为激励、目标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的态度几乎一样,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兴趣的发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而言,他们最常用的是物质激励(高达40.68%)和语言激励(32.20%),其他激励方式则小于10%。综上发现,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三个误区:

3、忽略兴趣的重要性。调查显示53.10%的家长不鼓励也不反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有6.30%的家长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若我们遏制了他的兴趣发展很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位名家的`诞生。

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心·希望”团队支教的新增环节,旨在将励志教育主题贯穿到课余活动当中,探讨励志教育的作用。据此我们为孩子们举办了“世界2分钟”、“乒乓球比赛”和“英语可以这样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受到永新希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广大学生的喜爱,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和内动力,使励志教育成效明显。

第四部分:建议及对策。

1、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家庭励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长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则在于务农带来的收入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

若政府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升级,带动当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得到可观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则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更多的父母愿意陪在孩子身边,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励志教育。

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从心,时常走进严重的误区。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民,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等教育机构。

孩子们正处于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后行为的关键原因和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农村学校推广励志教育,使留守儿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和奖励机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给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资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先进励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奖励,以此刺激农村励志教育事业的发展。

1、重视励志教育,加强教师培训。

农村学校教育大多仅限于知识层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于励志教育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学校应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

2、建立可行的励志教育模式。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时穿插有关励志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在学生的考试评比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定下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对手,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公示优秀学生名单或者告知家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学校还可以效仿“励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读一封励志信;第二步,让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原则上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第三步,行动与,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监督和评价。

3、积极开展励志活动,加强励志氛围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唱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设兴趣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潜质。同时,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励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熏陶学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建设校园励志文化。

1、与孩子加强交流,改善沟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沟通,则需不断改善沟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学会倾听,避免误解,同时通过细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创造沟通的机会,除普通的电话交流外,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前沿的方式来积极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后,父母应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当中仅有父亲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则很难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在教养孩子中容易走极端,要么过于放松,要么过于严厉,导致交流氛围缺失或失衡。因此,父亲应尽量多回家看孩子,母亲则应权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养误区,完善家庭励志教育。

在调研中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不重视、功利导向、榜样示范和忽略兴趣等的误区。因此,家长需要认清这些误区并尽量规避它们。

同时,家长还应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完善家庭励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对孩子的语言鼓励。第二,要增加对孩子的行为鼓励。第三,应适当运用竞争激励。第四,应正确选择榜样运用榜样激励。第五,需重视目标激励。第六,适当减少物质激励。第七,要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3、临时监护人应积极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大都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照料,较大的年龄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因此,临时监护人应尽好应尽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时,多关心孩子的想法。

1、体谅父母,自强不息。

没有哪个留守儿童的父母是愿意离开孩子的,他们四处奔波,辛苦工作终究是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因此,孩子应该更多地体谅和感恩父母,学会承担,自立自强。

2、敞开心扉,主动交流。

一方面,每个孩子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关心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关怀。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还应积极主动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做一个乐观、开朗且大方的人。

3、坚定梦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其次,应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不局限与眼前,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再者,要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最后,要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奋斗,为梦想不懈努力。

1、加强对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的关注。

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工作者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给予关注和报道,定期举办与该主题相契合的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

2、发挥名人效应,传播正能量。

根据问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励孩子成长的群体,可见偶像的魅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台前发光发亮,台后默默努力付出的典范。因此,公众人物应维护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样,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多投身公益,传播正能量。

3、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志愿者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服务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给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和知识,还应学会如何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在短时间内感染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发愤图强、追求梦想的内动力。另外,以短期支教为主要方式的志愿者还应做好回访工作,保证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持续性。

第五部分: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成为立于孩子身边的大树,但却可以扎根孩子的心里,无法手相牵,却能心相连。但愿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联系,多鼓励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切实走近农村留守儿童,倾听他们内心的独白,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助他们发愤图强,实现梦想,收获励志人生。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xx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xx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工作,**新区充分利用“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通过正常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学校、家庭一起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这一难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近日,**市**新区妇联对“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创办背景。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教育缺位,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和孤僻,容易养成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据不完全统计,**新区共有留守流动儿童135名,这些孩子迫切需要文化辅导、心理关爱、品德教育、法治宣传、安全学习、文化娱乐、家校联系等各类服务。

(二)登记成立。20xx年,“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创办成立,与**社区校外辅导站合并办学,为当地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义务帮扶。20xx年7月18日,留守儿童之家在**市民政局成功登记注册,希望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

(三)场地功能。“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位于**新区**社区**北路3号,建筑总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一楼图书阅览区,面积70平方米、室内活动区,面积50平方米;二楼学习辅导区,面积55平方米、电影放映区,面积40平方米、心理咨询区,面积35平方米、艺术培训区,面积40平方米。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局合理,能满足留守儿童所需的各项功能,为儿童的学习、成长服务。室外活动总面积是120平方米,空间基本满足儿童户外活动需求,地面平整,孩子们可以进行转呼啦圈、跳绳、打羽毛球等室外活动。

为了让“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为当地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有效的帮扶作用,**新区妇联坚持积极宣传、爱心奉献、多彩活动、家校联系、制度保障等做法,逐步探索出一条留守儿童之家的运作模式。

(一)积极宣传。留守儿童之家创办成立之后,为了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之家进行教育,新区妇联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将留守儿童之家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愿景表达出来,获得家长的广泛认同。同时,也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的家长亲临儿童之家,进行观摩和指导工作。对留守儿童之家正常开展的各种帮扶和关爱行动,都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通过微信群、认证微博对家长和社会发布,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奉献爱心。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更加需要爱心的关怀,“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一直坚持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给空巢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在周末和节假日,留守流动儿童快乐地相聚在一起,和志愿者叔叔阿姨们一起读书、做游戏,其乐融融,性格也变得开朗和乐观起来。对于学习成绩基础薄弱的孩子,留守儿童之家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学习成绩进步了,孩子也更加自信了。对家庭贫困的孩子,还向他们赠送图书、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在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都会给孩子送上一张亲手制作的饱含浓浓爱意的生日贺卡,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温暖中,幸福成长。

(三)活动多彩。在留守儿童之家,**新区妇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有学习辅导、图书阅览、心理关爱、道德养成、安全教育、法治宣传、文化娱乐等等,每个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收益。需要学习辅导的留守儿童参加“做学习的小主人”活动项目,由志愿者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各门功课,确保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对于法律意识淡薄的孩子,通过开展“漫画普法”活动,让孩子看漫画学法律,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其他“做最美品德少年”“安全在我心中”“快乐读书迷”等活动也正常开展,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给自己一个多彩的童年。

(四)家校联系。为了即时了解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情况,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的动态成长档案,记录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同时将这些资料与家庭、学校共享,建立“立体”的帮扶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共同帮助这些孩子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让他们健康成长。

(五)制度保障。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来园登记制度、服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建设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做好家园的日常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行。

“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成立至今已经8年多,得到各部门和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总体工作质态较好,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帮扶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也颇具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项资金不足。“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是非营利性组织,且对留守流动儿童全部免费,而开展各项活动均需要资金支持,包括场地建设、教材教具、活动组织、志愿者补助等等。目前,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的专项资金不足,将会对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

(二)专业志愿者不够。留守儿童之家需要开展的活动有学习辅导、图书阅览、心理辅导、品德教育、法治宣传、文化娱乐等,目前,专职人员一名,兼职志愿者8名,对于开展的比如学习辅导、法治宣传、心理疏导等活动,还缺少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队伍,因为志愿者不够,也会活动开展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三)地区辐射还需加大。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能帮扶到的留守流动儿童仅能辐射到的区域是**社区和周边村组,对于其他社区(村组),因为宣传和接送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区域的留守流动儿童没有到留守儿童之家在获得帮扶和教育,今后还需通过扩大宣传、建留守儿童之家分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地区辐射,让更多留守儿童受益。

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是长期的,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对留守孩子进行爱心关怀、心理疏导和学习上的辅导,以及思想品德和法治观念的熏陶和教育,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培养乐观、积极、自信、开朗的性格。如何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绚烂绽放,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坚持运作、从不间断。“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已有8年多,虽然有一些困难,但是在创办人吴兴芬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下,一直坚持运作,从未间断,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也落在实处,效果明显。今后工作中,将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奉献爱心,将这份“爱”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二)开展活动,长效实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做学习的小主人”、“漫画普法”、“做最美品德少年”、“聆听花开的声音——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希望书吧”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熏陶,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收获,让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建设等发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也才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好的影响和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寻求帮助、不断推进。一直以来,“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妇联、关工委、团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继续寻求得到各部门的帮助,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让富有爱心、爱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角色,引导他们成长。同时,也希望能获得企业的支持,以及让更多的志愿者和义工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不断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

(四)构建网络,加强监护。着力建立“三网防护”: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重点搞好在校中小学生的安全常识教育,对日常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整治社会治安,搞好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区警力巡逻,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的犯罪分子,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完善的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消除安全漏洞;进一步明确监护人安全职责,提高他们防范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平安的生活、学习和发展。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针对目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许多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教育与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现状,近期,宝应县黄塍镇妇联对全镇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14周岁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黄塍镇是一个不足三万人口的农村较小乡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据调查,截止20xx年底,全镇留守儿童有468人(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约占在校生(1604人)的29.2%。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照顾的有405人,由亲友照顾的有39人,寄宿学校的有22人,无人监护的有2人。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很少沟通,过分溺爱,物质上给予多,精神上关注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监护人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意、放纵、随意的性格。

2、学习成绩普遍不高。

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成绩普遍不好。

3、行为习惯普遍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上网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留守儿童中少数学生甚至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4、性格发展很不健全。

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处于6—11周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脾气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少数留守学生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引诱、教唆,已有行为不良表现。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神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

侧重在校时段教育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教,个别教育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黄塍镇留守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镇中小学汇同居委会、行政村、关工委创办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及家长学校,曾探索以下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建流动家庭学校,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黄塍镇尝试创办了“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让更多的家长学会“育儿经”,并创办各类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授课、受询、听课、咨询家长达千人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好以讲授、引导、建议为主的每学期1—2期的家长培训座谈会;二是跟踪学生,拜访“问题学生”家长;三是根据老师掌握的情况,结合家长的建议、意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并编印成册,作为帮扶资料。

2、转变教育理念,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中小学奉行“教而无类”的信条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对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心换心,用感情交融感情。在我镇中小学每位老师结对帮教两名留守儿童已坚持多年。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校内设立心理咨询窗口。

中小学均聘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压力大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给在外打工父母汇报,同时给予记录。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政府及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一个单位牵头,多部门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学校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镇、村(居)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

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庭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要重视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经过调查和反复思考后,做好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承担起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联系卡制度,用来沟通学校与留守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双方信息能及时沟通。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关注。四是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和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展讨论、座谈会、培训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加强对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贸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成长理念。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解决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地方妇联组织要与教育部门配合默契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4、地方政府应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

要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让本地的青壮年农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毫无疑问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

对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统筹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线上线下工作平台,形成了“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好市区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补助工作的意见》,市、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关爱、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资源,创新关爱服务载体。

积极争取全国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资金,先后在如皋、港闸等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社区建设儿童安全体验教室8个;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微创投,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公益项目40多个,积极打造关爱活动基地、“乡村少年宫”、“4:30放学驿站”、“周末大课堂”、“校外辅导站”等关爱服务载体。

3.多措并举,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编印了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行动读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与预防等折页25000份;开展“假期安全自护关爱”和“女童健康自护关爱”、“让儿童远离伤害”专题巡讲,提高监护人(爷爷奶奶)安全意识和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常识。举办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暨安全体验夏令营、“感恩关爱、积极奋进”“关爱伴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十佳留守流动儿童”、“优秀留守流动儿童”评选表彰等主题活动。

二、精准帮扶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xx年,达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总体目标,针对我市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针对性的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建议如下:

1.强化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关爱格局。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评估帮扶机制,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将困境留守儿童(特别是监护情况评估差的5人)纳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护平台,实施分类保护;通过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结对帮扶等形式,送知识、送技能,提高种养殖业家庭的经济收入,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充分利用各级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坛、网上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及社区村家长学校平台载体,宣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书信、视屏、定期回家探望等,尽量多与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以亲情关爱和温暖;定期组织对临时监护人的辅导,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监护水平;人社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场招聘会,让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打工,照顾家庭和孩子,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腹地,国土面积2845平方公里,下辖32个乡镇(街道),550个行政村,总人口142万人。全市中小学校456所,其中完小204所,初小167所,教学点39个,初中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1所,特教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218770人,其中小学生139353人,初中生58886人,高中生20531人。丰城人向来走南闯北,今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39万人,全市留守儿童共有35208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19317人(男生10776人,女生8541人),初中留守学生15891人(男生8599人,女生7292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2万多人。

主要做法和经验。

坚持政府主管,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日趋成为社会问题。丰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密切关注并高度重视全市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管、教育主导、教师主力、学生主体的原则,逐步实现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同享一片蓝天,共同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一是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三集中(即农村小学向中心区集中,农村初中向乡镇集中,农村高中向城区集中)。举办寄住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创造条件;据统计,自20xx年秋季实施三集中以来,累计投资2.96亿元,兴建改造校舍49万平方米,建立寄宿制学校39所,接收寄宿制学生17000人,其中留守儿童12600人,占74.1%。二是大力开展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创优环境。重点加强了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三是明确乡镇村组在留守儿童工作中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要求乡镇、村组党员、干部了解本乡镇、村组留守儿童和家庭的情况,建立档案,为每个留守儿童落实联系人和代理家长,经常走访,进行义务辅导和监督,履行管理保护的职责,把对留守儿童的管护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四是要求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我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由市政法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不受侵害,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教育主导,创建留守儿童亲情之家。

留守儿童是广大中小学生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教育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阵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是我市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把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开展个案研究。我们在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同田和蕉坑两乡开展留守儿童亲情之家试点工作,并及时将取得的经验向全市推广。因此在20xx年,我市各中小学校均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之家。20xx年秋季,市文化教育局统一制作了一套留守儿童亲情之家工作制度,印制了一套留守儿童亲情之家工作档案,提出了全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亲情之家的建设标准、工作任务和要求。各校留守儿童亲情之家均做到八有,即有牌子、有专用教室、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志愿者队伍、有活动;九种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和管理制度、活动制度、作息制度、值班制度、活动记录制度、信息卡制度、心理咨询制度。二是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留守儿童亲情之家领导小组。做到学校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学校党支部、共青团、工会、综治办、政教处、少先队等组织直接抓,层层签订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责任状。我市各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做到每月都有研究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每周都有活动安排部署。抓住目标要求和活动实施步骤,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以突出关爱为教育帮扶的核心,为留守儿童搭建了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平台。三是加大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市教育主管部门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各校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教师主力,切实负起关爱责任。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在城市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壮劳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务工创业,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缺少一个完整的家的温暖,很多孩子承担了本不该那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不仅牵动着诸多家庭,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近期,市妇联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深入我市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xx、xx沟小学;渡口、温家园寄宿制小学围绕留守儿童的生存、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尽管我们在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关爱行动,但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为习惯上仍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充满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综合系统工程,妇联组织应强化与学校、乡镇、村等的配合,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内部职能部门关爱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等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主动争取:社会各方支持,营造全社会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大氛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家庭在儿童成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监护引起了留守儿童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因此,在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上我们必须下深功夫,要在家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台账,有针对性地开设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注重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同时,抓住节假日及农忙季节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时机,集中开展家教知识普及工作;另外,要进一步深化“爱心代理妈妈”结对帮扶机制,让“爱心代理妈妈”除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外,还要定期与家长通电话,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努力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家长“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观念,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鼓励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务工经商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在学校、乡镇、村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等途径,使留守儿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在我县的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的“留守儿童”。这些父母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缺少父爱、母爱、家庭温暖的农村孩子,面临着生活、学业、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近期,我们专门组织力量到鹤溪镇,采取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本次调研的情况,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建议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据统计,鹤溪镇现有人口2.6万多人,现有6400名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总经济收入的90%。本次调查选取鹤溪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本次调查共涉及58个班级,总人数2469人(其中,初中生819人,小学生1670人)。在2469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占总数的53%。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教育现状及性格培养等方面不容乐观。

外出经商、务工的家庭多半是当地家庭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如鹤溪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陈杰,父亲身染重病不幸死亡,母亲带着姐姐离家出走,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也是身患不治之症。早上,他早早地起床来到学校,中午赶回家拔兔草,做好了家里的杂活才能来上课,每日如此。生活的无奈和艰辛造成“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和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他们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正常相处。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或家庭不和睦,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在家庭中,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留守儿童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的剥夺,家长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某些原因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往往对孩子产生愧疚感,有的父母以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补偿,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情感上的需要和满足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更不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学习、抵制学校。

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农村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的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的高期望,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而留下的农活。这些大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要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束缚。家长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要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要树立代养人的角色意识。家长要做好与代养人的沟通,真正促使代养人负起教养孩子的贡任和义务,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促其健康成长。

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切实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如可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要为家长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自信,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责任,它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各相关部门如妇联、共青团、村委会、学校等可以共同建立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聘请离退休教师、妇女、青年志愿者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监护网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要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不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封闭,加强执法监察力度,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关爱留守儿童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能和正常的未成年人一样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支书为副组长、办公室成员、各科老师为成员的"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并明确专人负责些项工作。

2、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合理,责任到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管理。

1、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是单亲还是双亲外出、家庭具体情况等,做好造册统计并及时上报学校。

2、各片区内学校要把本校规范的留守儿童情况统计表和电子报表及时上报到片区学校;片区学校和各中学由专人造册统计并在开学后一个月内上报中心学校。

3、留守儿童的统计上报时要做到及时、准确、具体,做到不漏统、不重统,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和亲情依附者,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各校要教育引导外出家民工切实担负起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努力使留守儿童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2、发挥校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针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行代理家长制,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沟通情感、矫正行为,真正主教师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3、代理家长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每月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至少进行一次谈心、与留守儿童班主任交换一次意见,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一次、检查一次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4、代理家长要认真填写亲情结对工作日记,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困难帮扶、情感沟通、行为矫正等工作,使代理家长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5、各校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留守作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温暖的集体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1、各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及时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补充和变更工作;要做到与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相符合,并要求专人管理。

2、建档的主要内容上级文件资料、本校工作机构、工作台账、相关工作报表、宣传信息、活动资料等。

1、信息报送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

(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文字表述准确,用词严谨,分析恰当,数字精准。

(3)时效性原则。以推动落实、促进工作为原则,及时提供真实、有用的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2、信息上报内容。

(1)要围绕"三关工程"的工作部署及贯彻落实情况报送信息,做到重大活动及时报送,成功做法和经验随时报送。

(2)各校三关工作思路、工作情况进展情况、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每月报送一次。

(3)各学校三关办召开的各项会议要及时报送会议图片、会议主要内容。

(4)各学校要有专人负收集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及活动图片,每月25日前报送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根据收集情况向镇三关办和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三关办报送。

(5)、每学期初各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工作计划,期末要将本学期工作的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计划和总结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到中心学校三关办。

(6)在坚持上述信息必报的同时,鼓励报送包括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等在内的调研性信息。

1、适用范围。

(1)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作出的有关决定、通知的执行情况。

(2)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在开展专题调研、指导检查、参见视察活动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的办理情况。

(3)上级三关工作领导小组认为有必要进行跟踪坚持的其他有关事项。

2、被追踪的学校要自觉接受和主动配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报告执行或者办理情况。不能按时报告的,应当说明理由。

3、对于不提交,没有正当理由逾期提交执行或办理情况报告,执行或者办理工作不落实,或者敷衍塞责的学校,中心学校三关工作领导小组将追究被追踪监督学校校长责任。

要围绕"三关工程"具体工作展开调研,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或提出好的建议意见。调查研究人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吃苦精神,改进工作作风,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调研报告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学校将把"三关工程"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对工作重视且完成较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走形式的个人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农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三八六零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近段时期县妇联对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几个乡镇进村入户发放问卷对留守人员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生活需求状况、婚姻家庭状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基本情况。

据统计,蓝山县全县人口有39.06万人,农村人口在22万左右,全县17岁的儿童有10.63万,农村留守儿童有2.4万人,全县已婚妇女有7.6万人,留守妇女1.2万人,占留守妇女,全县55岁以上的老人大约在7.8万人左右,留守老人约4.2万人,农村留守人群占农村人口的35%。

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被大幅度加重。尤其是农忙季节,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前往往焦头烂额,很多家庭无力聘请劳力,为了不耽误生产,维系生存,只有咬牙硬撑,广种薄收,甚至还有很多耕地抛荒的现象。

二是留守儿童家长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帮助,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还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迷恋电脑游戏,受到糟粕文化的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使人口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农村治安防范力量严重削弱,增加了留守人员的财产和人身隐患,受他人侵犯和出现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加大。

四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政治参与程度低,影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查发现,只有不到60%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参加过村中选举投票,15%的留守老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参加村中选举的投票这回事,而参与竞选村中职务的留守老人更是没有。

五是大量的55岁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家,年纪大了在外打工很难找得到工作,只能在家做点农活种地,在家照看孙子、孙女。大部分老人年老多病,虽然都100%进了农合,但子女都不在身边,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关心与照顾,带病照看孙子孙女也是力不从心。

六是有近15.7%的妇女留守在家,年龄段在31岁以上的妇女占到留守妇女的75%,部分是在家带6岁以下的小孩,这部分妇女文化水平偏高点初中、高中、大学学历都有。还有一部分40岁以上的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初中以下居多。就近找点零工做,重的农活干不了,部分在家打打小麻将靠子女寄钱回来用于照看孙子孙女。留守妇女最大的困难是生产上缺技术,子女教育压力大,夫妻感情很容易出现危机,长期分居存在孤独感。要照顾多病的老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解决。

造成留守人群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一,农村留守人群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亲人)外出务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城乡隔离的户籍等制度给农民工子女、农民工配偶、农民工父母进城就学和生活带来的高额成本,直接推动了留守人群这一群体的产生。

第三,农村中小学教育滞后耽误了孩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农村学子一旦跳入城门便一去不复还,农村务工人员一朝进入城市就难得再返乡,更别说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文化知识服务农村了。如此恶性循环,农村留守人群越聚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

第四,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劳动技术缺乏,进城务工只能干些脏活、累活、工资微薄,甚至不能及时得到工资,使他们即使进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里购买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市,真正实现转移,只好把老人、孩子、妇女留在农村。

关爱农村留守人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人群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存在。这一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切实解决好我县的留守人群问题,我们建议:

完善机制是关爱留守人员问题的前提。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承担起留守人群管理的重任,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留守人群档案。村委、妇联和学校要分别做好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将其基本情况分类汇总,整理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妻子、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人群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缓解留守人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大关爱扶助力度。留守家庭常常在生活中、农忙时、节假日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各部门要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问题,确保在外务工人员后顾无忧。尤其对留守儿童,教师要切实增强对他们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人,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赖感,对儿童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政府重视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留守人群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妻子、父母的监护、关爱、赡养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家庭的关系。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成果的宣传力度,出台一些更优惠的地方规定来留住本土的人力资源,促使人力资源不外流。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就在自己家乡打工,以达到减少留守人员的目的。三是强化社会关爱教育。充分发挥县关工委、妇联、敬老院的作用,构建和谐家庭。四是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农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有关政策,通过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等有效举措,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在异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的根本。应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要逐步推行进城务工人员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最低工资保障,为工作有困难的务工人员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干得了工作,留得住人心。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属,包括配偶、子女,应与城市失业人员、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权利,享受就业、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__县妇联、县教育局、县关工委于20xx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龙海乡、中枢镇、芳华镇、三岔河镇的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留守儿童。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流动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是指农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边而在城镇或在旗县政府所在地就学,而父母又不能承担日常管理监护责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留守流动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流动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现在是到了该“救救”留守流动儿童的时候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奈曼旗妇联于20xx年5月至9月期间,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全面开展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问题主题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通过召集全旗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参与调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了解情况,听取各地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填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表、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对全旗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和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据调研,目前,全旗共有17岁以下儿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动儿童共有16147人,占全旗儿童总数的12.19%。留守儿童1355人,占总数的0.1%;流动儿童14792人,占总数的11.17%。其中0—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48人,7—12岁的留守流动儿童5776人,13—14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817人,15—17岁的留守流动儿童7306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902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6人,由其他雇佣人员照顾的有15029人。

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他们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雇佣式的监护方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或者是忙于农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客观上想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就讲孩子托管在学校周边小饭桌叔叔阿姨家里,家长出钱,小饭桌负责人全面负责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学校上学及作业辅导,这种是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一种重要被监护方式,流动儿童以这种被监护方式为主。

五是监护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对留守儿童,旗妇联已初步对全旗1355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地址等内容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组建了200多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了助教、助学、助养活动,全旗549名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爱心人士救助。旗妇联还积极争取到内蒙古妇联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学项目。项目用于救助我旗56名贫困孤残儿童,每年度10万元,三年共计30万元。为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制作了《留守儿童留守的爱》专题片,并在旗电视台《奈曼纵横》栏目播放。同时,在旗第四小学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家园内设电子阅览室、心理亲情室、音乐绘画室、体育活动室、周末影院等,配备了17名“爱心妈妈”,1名心理教师。家园建立以来,有50多名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

(一)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年龄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这是形成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还有现在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宽裕了,对子女的教育也重视了,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从5、6岁开始就离开父母,送到镇内或旗政府所在地读书,交给小饭桌监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动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从调研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流动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流动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同时也是留守流动儿童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远,但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一个月只见一两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亲情的缺失。

(二)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流动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三)意外伤害问题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南部山区的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高出很多。

(四)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五)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动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流动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建议近期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积极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切实摆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程。

(二)扎实推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和建设中,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没有改变,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更应该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

(三)强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关爱资源。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具有面广、量大、困难多的特点,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妇儿工委)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政府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县及苏木乡镇政府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在各村设立专门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在社区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发挥社区功能。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流动儿童管护责任制,列为对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要做到责任到人、监护到底、关爱到位。可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四要巩固和完善“代管家长”等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流动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四)学校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力争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全旗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登记备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教育提供详实情况;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利用假期召开留守流动儿童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发现和疏导留守流动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等的投入。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留守流动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流动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减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要积极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本地或附近找到工作,和他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创业潮,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外出务工。此外,应积极推动国家立法,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入城市后能够尽快入学,接受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义务教育。

儿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惟有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来引领好我们的孩子,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期盼!

调研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研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调研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研地点:

调研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研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19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19年8月底到2019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研,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研意见。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研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研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极力想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尤其是中青年农民纷纷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赚钱闯天下。随之而来是一个新的群体的诞生农村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已有农村留守儿童20xx万人,这个数字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并且这个数字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居力很镇关工委为此特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现汇报如下:

基本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量不大。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成负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强,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弱,留守率就越高,近几年我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比例大大降低。经统计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且达到一年以上的义务阶段的农村孩子)总数为112人。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112名留守儿童中,随祖(外)父母生活的有87名,约占78%,25名的孩子被托付在学校寄宿(均为中学生),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2%。

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现在的祖辈大多认识到学习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都能督促孩子在家完成作业,好好学习。加上小学生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成长需要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祖父母基本上可以满足,所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较懂事,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较好,自理能力较强。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发育正常,无不良嗜好,品德良好。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所有孩子都非常想念在外工作的父母,希望父母在家陪伴自己,或至少要能一人在家。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不存在违法乱纪的现象,在学校均遵守纪律,品德较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籍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通过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居力很镇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数从事餐饮服务、建筑行业,只在春节回家一段时间又要外出。虽然大部分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到家后,大部分父母还要到各家串门,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居力很镇农村的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随着孩子文化课程的加深,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习的过程就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自己难以应付的困难。对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大部分只上过小学甚至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来说,对于孩子功课的辅导是无法胜任的。在管理教育上,爷爷奶奶多注重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和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思想教育。在我们的调查中,有的老人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等,无法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正常、科学的教育。

调查中发现,居力很镇外出打工者多在乌市、白城、北京等地从事建筑和服务行业,个别也从事服装行业,收入较高,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也有例外:红旗村陈雪同学,常年与祖父母生活。父母在陈雪刚上小学后不久便外出到天津打工,陈雪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呵护,心理和物质均长期得不到安慰,相对一般贫困家庭的孩子,性格更为内向,如果不加以关心,继续发展下去就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甚至产生极端思想。

建议与对策。

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并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可以利用春节留守学生父母返家有利时期进行家访,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三结合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对外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要定期进行家访,对留守儿童的再家里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

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心理和监护等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在1200多万人口的劳务大军中,夫妇共同外出打工的占到1/3;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儿童的60%,形成了数百万留守儿童群体。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因为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撰写的《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是可悲、可怜的,是一个庞大的被忽视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之痛,社会之痛,中国之痛。我国有八亿人口在农村,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趋势。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将不但会长期存在;而且,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且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的问题。

我们在对湖南省韶山市四乡三镇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韶山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韶山市现有人口10万,其中农村人口不足8万;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2万1千余人,占农村人口比重的26.3%。此次调查以韶山市所辖四乡三镇为调查区域,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其中男生人数占48.1%,女生人数占51.9%;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40.44%;男性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47.7%,女性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52.3%。

韶山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祖父母等临时监管人又因年老体弱、文化层次不高等多种原因无法有效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容易产生各种安全问题。比如,由于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或者是由于监管人安全护意识不强而使留守儿童受到他人人身侵害,尤其是留守女童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20xx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导,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个13岁的初三女生,在事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孩竟然当上了母亲!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也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的道路。

学习问题。

当前,隔代监护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大,但由于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监护往往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缺位或断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监护人认为,他们最要紧的是管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至于学习的事一方面要等孩子的父母回来管教;另一方面要靠老师的帮助和孩子自觉,他们没能力,也管不好孩子的学习。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任务,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由于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情绪,甚至有逃学行为。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本来是希望让孩子上学在经济上有较多的保障,尽可能使之接受更多的教育;而小学、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很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教育;这个时期父母双方或一方缺席,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健康成长。正因为这个悖论,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调查中,教师也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学习问题较严重,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成为双差生。

品行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象,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问题则更多,不少外出务工家庭往往是富了一代人,垮了几代人。难怪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出感慨:父母打工挣钱,大多是为了孩子,但因此而毁了孩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位留守男孩由于家里缺乏管教,从偷同学、偷老师开始,最后发展到一有机会就溜出学校,见东西就偷;在屡屡与其监护人协商但无效果之后,最后无奈的学校只能派专人时时盯着他,以防其不良行为。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小学实验室工作心得体会(热门15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提供给领导和同事参考,促进团队共同进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工作心得,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创新。实验室工作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
  • 12-22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书大全(18篇)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下面是一些社会实践总结的范文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活动背景。广安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 12-22 后工作计划的安排(汇总20篇)
    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我们需要考虑每个任务的优先级和紧急程度,以便合理安排时间。希望这些工作计划书范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为你的工作计划书编写提供一些帮助
  • 12-22 上班未打卡检讨书(热门19篇)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所不足或者犯了错误时,写一封检讨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并找到改进的方向。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检讨书样本,希望能给大家
  • 12-22 苏教版三年级教学工作总结(模板17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发现自身不足并寻找提高的途径的有效手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份关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工作总结。三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过度阶段,有
  • 12-22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模板19篇)
    范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表现,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编辑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1、“以学生为本”的
  • 12-22 乡镇组织委员发言材料(优质17篇)
    范文范本是作者根据需要提供的一种范例文章,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接下来,小编将向大家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 12-22 好的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实用18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活动的预算、人力、物资等方面的限制和安排。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关活动方案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
  • 12-22 个人工作总结教师小学大全(20篇)
    通过教师工作总结,教师可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请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师工作总结,为其他教师提供经验和借鉴。天等镇第三小学梁采花本
  • 12-22 警示性法制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非常重要。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