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专业15篇)

2023年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专业15篇)

时间:2023-12-22 16:11:02 作者:BW笔侠2023年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专业15篇)

范文范本是在众多作品中经过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上的灵感和启发。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同样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贯彻上述教育思想,仅仅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几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间,可怜的几十分钟,是难以完成使命的。教育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点,可以集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与人,人与电脑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展现广阔和美好的前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创造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实现双主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受不到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执教小语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播放周总理逝世,人们在长安街上目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很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之中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要求的层面之上。要充分利用好信息,使它们向深度和广度上去扩展。在学习任何一篇课文前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到网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了解还可以对同类的情感在深度上有更多地认识,扩展语文课本资源。如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江雪》,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和郁闷的心情,仅凭课文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鉴赏诗句,与诗人对话,才能读出凛冽的寒气及渔翁的形象所折射的意境。所以课前可要求学生上网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领悟诗情就深刻多了。又如在学习《一双手》这课时,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人的故事。学生对此兴致很高,在语文课上针对自己查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终于学生明白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真实内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要源于教材还要高于教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需要的信息资源。师生共同达到高于教材的目标。这样一节下来,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文中所列举的一个事例,而是具有这样事例的一类事物。

由于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加强,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

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但是如果能加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例如课文《桂林山水》中写水和山的部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画面,使学生充分领略出水“静”、“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理解内容,突破难点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而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必须通晓字词,理解句段。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如在《春潮》这篇课文中。抓住重点词语“冲开、山崩地裂、禁锢、撞击、击溃……”结合媒体资源体会春潮油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由此加深对课文及词语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对需要阅读的文字理解比较深刻,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使用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难、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研究论文

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开始步入教育领域。自此,计算机与教育的融合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学习理论作为教学实践的基石,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是计算机与教育整合的萌芽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的产生,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由“程序教学”发展而来。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个体的学习是不断“刺激”与“反应”的结果,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生物体的.行为可以用增强或奖励的方式来“塑造”环境预期的反应。桑代克则把学习看作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并将此种学习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原则,提出了学习三定律:(1)练习律:练习的次数越多,个体的某种反应与某一刺激间的联结则愈加强。(2)准备律:个体身心状态准备反应时,顺其反应则感满足,阻止其反应则感痛苦。(3)效果律:反应后获得满足者,其反应将被强化,刺激反应间的联结也加强,反之,反应将逐渐减弱。行为主义这些理论对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大影响,其明显例证就是在cai课件设计中,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多年来一直成为cai课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并且沿用至今。

第二阶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这一阶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基础也顺理成章地转向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认知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布鲁纳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学习的三种表征: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总之,认知论者普遍认为,个体对环境中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不是如行为学派所认为的是对外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些研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在cai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把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cai的著名学者安德逊在80年代初期建造的认知型学生模型,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自动跟踪与控制,并取得很大的成功。

第三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90年代以来,信。

[1][2][3]。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小学语文2.0B2作业视频

在语文教学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做到动静结合、视音结合,突出单元主题,体现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特殊记忆”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三、资源整合教学总体安排。

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课程安排,积极筹备,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教学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特色,取得突破性进展。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接触的不是太多,现在必须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师生拥有了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实质性的变革。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切实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教学过程要结合学校教研活动,每学期上好一堂专题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平时的教与学尽量与课题研究的内容挂钩,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接触,努力探索和解决课程整合中的经验和教训。

4、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通过分析教材,研究各单元的文章,提出第组单元的一篇文章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并与传统教学的课目进行分析比较教学效果。

第一组,通过动画设计,实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第三组,通过《动物世界》栏目,将《鲸》的形象的特点展示给学生;。

第四组,通过多媒体讲《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拓展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七组,通过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

四、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和网络资源的开发。

通过实验,总结经验,探索更加成熟和教学方法,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师在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激励我们不断地以科学的态度去衡量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研究论文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要想进行好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特色。

第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苏教版教材会设置更多的故事情节及插图,还有一些简单的诗词,而不会有过多理论性的知识;第二,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流,并会在教材后面安排一些综合练习,引导学生去大自然进行观察。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纷繁杂乱的各种信息渐渐干扰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使信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要经常学习一些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并要为写作文进行一些素材的积累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从计算机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灵活应用的能力,而不会对信息感到盲目地恐惧或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走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1世纪不会用电脑的人都是文盲”,足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首先,对于阅读,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而且还要读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电子版文章很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这些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其次,信息技术使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不再是以前的写几个字组几个词那么简单,它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方式灵活地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如对于语文教学,老师可以布置板报的作业,让同学们在板报上展示自己的`作文、对诗词的心得理解,或者自己积累的一些课外读物知识,学生要想将其展示,就需要学会排版、导入图片等技能,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就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这种能力。

(三)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最显著的就是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课件以动态的、声音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背影》时,可以将文章内容用flash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利用背景图像及声音等设置温馨的充满爱的氛围,使同学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更好体会父爱如山般的情感。()同时,由于将课件直接展示可以减少老师上课时板书的时间,因此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有利于讨论多样化的进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世界还有很强的求知欲,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会激起他们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复杂难懂的知识以一种活泼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增强了好奇感和新奇感,从而增加了其学习的欲望。如在讲解《跟踪台风的卫星》时,由于不感兴趣,女生很容易走神,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开始前利用ppt及动画的形式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能以浩瀚的场景吸引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

一个多才多艺、形象好气质佳、博学的老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将平时用板书和讲解无法展示的东西活生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计算机信息的传播,也允许老师将与课本有关的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更多知识引入课堂,从而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展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对很多知识都会感到好奇,比如,在讲解苏轼的生平时,就有学生问过“苏轼的老婆是谁”这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深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情感课堂。

要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就必须使之爱上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良好的情境、创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享受语文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如教师在讲解《三个小伙伴》时,教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合作对人生的意义,可以选出三个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让大家在进行角色表演的玩乐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单调枯燥,而是变得丰富多彩,对于一些象形字的学习,如“日”“山”等,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它来源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而使同学牢牢掌握这个字形。信息技术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而是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并且综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如有些故事会要求学生续写,这就需要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因此在展示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用信息技术将课文营造的氛围展示出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产生各种各样的续写故事。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提供信息的多样性、展示手段的多元化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增添教师的教学魅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值得提倡,我们一定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很好地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活动总结。

12月23-24日,在市二小举行了“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说课、讲课活动。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有21人,分别来自各个“汉之星”的实验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参赛教师都富有活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自己良好的一面。从整体上来看,在以下方面做的较好。

1、能突出“说课”的特点。一直以来,老师们对于“说课”与“说教材”概念模糊,关注点出现偏颇。这次的说课,参赛教师都能对“说课”这一形式有清晰的认识,说课的环节也符合要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使听者对一节课的设计一目了然。

2、关注对教材的研读。在说课时,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能深入对教材进行研读。特别是有的老师不仅着眼本课的教材,还能一点带面,纵横研读,找出本册教材,甚至其他册教材与之想关的内容,找出联系点,发现不同侧重点。使之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做到“胸中有丘壑、笔下有乾坤”。

3、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本次活动中,明显的感觉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仅关注的是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还能把学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设计一些说话练习、仿写练习等,把学与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4、课堂增量意识强。增量阅读进行到今天,增量的意识已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参赛老师都有适度增量的意识,每位老师都力争在一课时与汉之星结合,完成要学的内容,有的还在学完后进行一篇同主题短文的增量阅读,进行了阅读的拓展与延伸。课堂的增量意识使课堂更高效。

从本次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1、汉之星的运用受限制。一些老师对汉之星的相关知识及运用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对汉之星的运用受限,仅仅能让学生对某些生字进行编码、查一些文中不懂的词义。()汉之星系统在教学中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有助教学。

2、汉之星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够。在教学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于“汉之星教学平台及系统”如何与语文教学结合研究的不够,把汉之星的运用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不能发挥其助推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的作用。

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对于实施“汉之星与语文教学结合实验”的一些单位及老师还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其实际意义,行动上有所落后。因此,还需要参与实验的学校及教师认真研究汉之星系统,发现其对语文教学的帮助点,对汉字传承的作用,认真进行此次实验。

2、寻找结合点及结合途径。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各实验学校及教师要根据汉之星的特点,找出它能与语文教学结合的一些“点”,然后研究“这些点”在教学中怎样能服务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如何设计能使汉之星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不同的年级,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哪些不同的要求。

只有参与此项实验的教师沉下心去,研透“汉之星教学平台及系统”,找到了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受益,使汉字传承多一条渠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教育部于207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的颁布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势必成为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充分认识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所执教的小学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笔者认为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思维能力空间。

当前,对小学语文学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十分重要的工具,它虽然也存在着板书、挂图等媒介,但无论从信息量、要求、形式上,还是产生的效果上,都是无法与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相比。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良好的变互性和集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的各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长期处于较闭塞学习环境中的孩子来讲,信息技术的引进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如:《圆明园的毁灭》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了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学生也只有充分感受了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才能“爱之深”,“恨之切”.然而,仅凭文中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上课伊始,先带领学生观看了圆明园的废墟,他们看到这样的废墟图,自然而然会想象昔日的景象,这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找出描写昔日风光的句子来读,由于文中用简洁的词句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了多方位描写,学生要体会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实属空洞。因此我配以图片、带上音乐,再让学生进入园内遨游,集图像、文字、音频于一体,给学生以感官冲击,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抑或引导学生背下这段文字,使其在情景中感受,为开启学生更多的思维提供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后来才能畅谈园内更多没有写出来的景点,这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二、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知识内容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缺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知识面不够深化。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社会相近、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特征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提高了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抓住信息技术所特有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交互性、资源公开性等特点,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手段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技术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圆明园著名景点何其多,然而文中介绍不过七八处,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仅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将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学生的求知也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我在发展学生思维想象还有哪些景点后,再给学生出示收集来的其它著名景观,如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曲院风荷等。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表达出的往往只是“管中窥豹”,要想开阔视野,须得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倡导自主学习,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配合为辅助的活动过程。而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实施,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而且远远超越了语文课本的界限,而学生之间的配合更是教学过程的强大推动力、必要成分。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就使配合学习成为必然,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协同合作中,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么,里面究竟有多少宝物呢?文中提到“上自先秦时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段话所涉猎的内涵太丰富了,学生对只字片语会不以为然。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其它途径查阅圆明园中到底有哪些宝贝,到底有多珍贵。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整合,然后根据要求深化自己的学习感悟。汇报时,有的主要介绍名人字画,有的介绍奇珍异宝,然后老师再出示图片,这时,视觉冲击与先前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都有所得。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效果非常明显。

四、建设活力课堂,提升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实现目标,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任我们翱翔。它时而提供的大量图片,让我们想象场景;时而播放影视资料,扣人心弦;时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浮想联翩的遐想。我们的活力课堂建设,信息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部分,先让学生汇报侵略者的罪行,然后老师总结出:掠、搬、毁。再用多媒体放映“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侵略者的罪行。并在沉重的音乐声中相互谈感受。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员,如皇帝、大臣、士兵、普通百姓,你会怎么做?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切实的情感,一个个道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后师生共同探究出“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当然悲痛不是本文最主要的情感基调,学生找到了历史原因,肯定会讲出“化悲痛为力量”的道理。在真切体验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不会讲的会讲了,讲得少的变多了,内容肤浅的也变深刻了,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同时,改变了课堂上的“一言堂”,为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一条充满智慧而艰辛的道路,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现场处置知识、娴熟的执教技能,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还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变革和时代对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第六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让数学更贴进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统计》的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小学数学活动课《房屋面积的计算》一课就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组织了材料收集、测量、计算、整理与统计数据小组四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了解有关房屋面积的概念、灵活掌握面积公式综合运用、熟练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初步学会房屋的设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相信随着教学时间的深入,我们在这方面会逐渐日趋成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六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l]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8).。

[3]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6).。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探析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多彩的语文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得到了提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渗入农村教育。

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这种信息技术,既能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交流、表达技能的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化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如何进行整合呢?本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究和获得的一些经验,现就对怎样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农村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本中许多十分有趣的现象不能亲眼目睹。

自从有了信息技术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不能亲眼目睹的事物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会让学生的认知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

有了信息技术,过去教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譬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时,在教学一开始,我就用当时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实况,把学生的思绪带回了1969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似乎此时此刻他们也在跟随三位宇航员正一起登月。

这种集声音、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种具有一定科普性质的文章时,由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网络资源的运用,也能够学得有滋有味。

这样就把本来枯燥的、复杂的、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化、简单化、易懂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

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教师所教的课堂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习变为自觉学习,心情也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更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创造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

学生本来就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动态呈现等的特点,能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教《苏州园林》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将苏州园林的多个图片制作成ppt,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仿佛走进了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真切地体味到了苏州园林的如诗如画。

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让他们自主交流和讨论,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

这样既能保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够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

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播放了一年中四个季节的不同场景,呈现了作者竺可桢的头像与简介,引入了不同的冬季雪景,从而使学生对作者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大致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春节时,通过将东北的哈尔滨冰展图片与海南岛的春节作比较,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纬度是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

通过展示处在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图片,让学生总结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

而在观看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不同高度的景色时,学生总结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而这节课,正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让学生在感受文章内涵的同时,也对部分地理知识有了新的了解。

情境对于知识来说,就好像汤中的盐一样,盐只有融入汤中,才能够被人们所吸收,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有融入情境当中,才能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我们的学生所理解、消化和吸收。

因此,语文教学要在情境中融入知识、融入生活。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绘声绘色的具有动感的图画形式,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氛围,才能够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高飞翔,才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也包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受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受到了人文教育。

而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语言文化的人文教育做得更好。

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上农村学生阅历浅,所以他们的情感和体悟很难和诗人形成共鸣,他们对诗词的理解会有多方面的反应。

因此,我在设计《春望》的教学时,重点考虑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资源,引领学生大胆的思维。

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热爱祖国、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人文熏陶。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得到有效的整合,我们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设计创设语文教学的情境出发,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信息技术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平台环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红.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j].当代教师教育,2006(s1):176~178.

[2]李海霞,石伶俐,王文鑫,钱力桂,周涛.多媒体应用利弊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2(2):62~6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说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这两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准。为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提高他们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逼真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中国石拱桥》的学习为例,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对于这段描述型的文字,学生感觉比较陌生,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逐渐熟悉这种叙述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较为抽象的图画,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留了5分钟观察的时间,然后,我让他们按照课文中的形式练习说话。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于句式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天马行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以朗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在朗读方面,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闭门造车式地朗读,他们很难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意义所在。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对朗读更积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为朗读增加一些新鲜血液。如进行《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时,我为学生播放了示范带,并让他们通过示范阅读感受文章的意境。然后,我让学生人机合作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中正确把握了课文感情基调,产生了共鸣。他们可以模仿或者自己创造性地运用节奏、语调和表情等技巧,入情入理地朗读。这样,他们的联想、想象、理解和感悟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写作与多媒体的有效融合。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媒体运用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多种手段,从而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感动”为题进行写作,并为他们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学生看后,深有感触。在此基础上,我要求他们回忆最让他们感动的`事情,并撰写一段颁奖词。结果,那次作文每一篇都打动人心、催人泪下。在讲评作文的时候,我又配乐朗诵学生范文,使许多学生热泪盈眶。从此,学生写作热情被激发了起来,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正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摆脱了简单枯燥的说教,刻板的填“鸭”。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奏响了听、说、读、写四部曲的新篇章。

四、总结。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我们就应当发扬技术的长处,克服传统教学的短处,努力做到吸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催生出新的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加速语文教学推陈出新,让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焕发新的生命。

经验交流: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

众所周知,掌握和自由运用英语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技能,正因为如此,英语教育当然也就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在此种环境影响之下,作为英语教师不仅应效力于英语课的教学活动,还应效力于如何作好英语课的研究。于是,出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整合这一有效途径,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结构及教学进程,达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题,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通常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盘磁带,面对贫乏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像是被捆了手脚,一身技艺无从施展,同时这种现状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尤其表现在小学的英语教育阶段,孩子们年龄小,自制能力不强,感兴趣的就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爱学,最终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就不佳,但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太集中,面对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兴趣不浓,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被动的学习,而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创造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将书本上那些生硬的东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先将与本课新授部分内容相关的歌曲以背景加音效的形式引入课堂,使孩子们自然地接受英语,进而萌发想进一步学习英语词汇和句子的`兴趣;再比如,在复习有关房间单词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画面:优雅的环境,利用学生的观察力,立刻说出各个房间的名称:livingroom,bedroom,bathroom,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英语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英语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敢于说,乐于说,学生说得多了就必然会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教学canihelpyou?这一语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组对话内容,让学生运用该语言自己去参与表演不同的生活场景,如:商场购物的场景、餐厅接待的场景、书店买书的场景、图书馆借书的场景等等,当学生亲身体会时,顿感真实亲切,激情高涨,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非常踊跃地举手想上来表演,使整个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

三、信息技术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实现与普及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作为英语教师中的一员可以从网络中下载大量的有益的并且让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拓展。以上是我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整合优势的几点浅薄的认识。当然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等活动,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它只是一个帮助我们学习的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应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社会:在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拉开了深化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学校:我校地理学科组开展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重新构建地理学习环境,以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如何把老师所传授的问题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何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当前,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教学氛围中,例如:为什么很多学生会说,老师你一讲我就懂了,但是考试就是做不到。似懂并不真正懂,这确是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二、策略。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构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1、运用信息技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讲到中东问题,如果仅仅是文字化的表述,新闻联播式的播放,学生厌倦了,老师也苦于知识体系的欠缺,颇感到无奈。我们课题组针对这种情况,采集网上信息,收集资料,制作了一个关于中东地区的课件,里面通过影视资料详细介绍了中东问题的由来,从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寻找中东的位置、资源等。此举不仅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丰富了老师的知识。

例如:地球的公转、自转、月相的成因、水循环等等,仅仅依靠理论的强灌,学生无法打开思维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缺乏感性认识的地理现象、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形成过程、难以理清的地理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力。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节课中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飞遍整个校园,教学的过程只体现了“教”,而没有体现出“学”。要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教师则从“满堂灌”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三、条件。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整个学科组的集体协作,又需要必备的硬件支持。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师计算机能力的问题、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和控制问题。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掌握课件制作、网络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学科组一方面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现代化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硬件配备。我们在每个教学班“三机一幕”进教室的基础上,装备了多功能教室,添置了实物投影仪,建立了校园电视台。7月,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投资近几十万元,筹建了一个高标准、高品位的微机房,建立了校园网,建设了颇具特色的学校网站。为了让使教师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实现了宽带上网,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电教软件,包括音像资料、投影片、光盘等,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许多资源。这些硬件的投入为我们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供了保障。

四、反思。

1、要善于借鉴,并不断积累,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

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的时候,我们制作了我县工业园区的影视和文字资料;在讲到旅游的时候,我们收集了电视台关于当景观的专题片等等,把它们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通过学科组的积累,不断完善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让现代化教育技术真正派上了用场,而不是停留在花拳绣腿上。

2、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辅助性”

制作课件,选用课件,使用网络资源,要突出其“辅助性”,不可喧宾夺主。其实在一堂课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和课件演示有机结合,有时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来解决一节课中难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可以减少课件制作的工作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各自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耗低效,缺乏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成为小学数学教与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然而,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误区,“以媒代书,以机代师”的现象凸现。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成为一大难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数学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有效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和叠加,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成为一体、一体化等。强调在使用信息技术前,要加强针对性,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数学学科教学的需求,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使用其它方法无法做到或做不好的地方,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果。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下,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了大家共同研究在课题,那么到底整合后有哪些优势,结合实际教学,我觉得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文档为doc格式。

第六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技术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是人们在做、制造和实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功效(美国2061计划);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体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象征,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源。从古代的钻木取火技术、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从扩充人的体力的技术到如今扩充人的脑力的技术,无不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综观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相生相伴。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就是神奇的0与1的组合体。要是没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计算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数学以它惊人的特性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独特的身份介入技术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而且以它的精确性和内在美体现出它在方方面面的有效性,那么数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撑点。

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它总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而进步。数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数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离开了数学技术,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其核心都是数学技术。数学技术正是依附于计算机来显现它的威力,而计算机正是依靠数学技术得以工作与革新换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即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即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就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的0或1的二进制来表达,这是人类文明在数学基础上的一次史无先例的科学整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科学成就,而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后者所指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知识、方法、技能都是与数学技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本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为基本的功能,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作出判断,形成公式,构建理论;计算机可用于作数学实验,如火箭发射、核弹爆炸、军事演示、飞机汽车桥梁设计等都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验的;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学证明,如四色定理在1976年被两位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予以证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计算机上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欧氏几何已知的一切定理。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速度与质量,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学科——近代数学技术、运筹优化、工程自控、信息论、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模糊识别等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使得数学开拓了研究领域,成为数学探索的新平台。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的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把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像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外在化而变得很容易,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用计算机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特别是几何对象——曲线、曲面、多面体,而成为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在计算机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用渐近方法、数值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进行建模和科学计算。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对进行小数点几十亿位以后的计算,用来检验人类的智慧水平。同样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些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如几千年来人们梦想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实现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由于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深入,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学价值与功能的不断挖掘促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台的助推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正是由于数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教学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作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前言: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它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问题的提出: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数学学科的家学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应该整合什么?怎样整合?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于课本上,不敢越课本半步。教科书由于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影响,内容明显偏旧,经常出现90年代甚至更远年代的统计信息和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和问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它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了解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所谓“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便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整合。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课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owerpoin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通过精心设计与合理选择,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代替了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等传统媒体,达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如我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佳明有3个数码宝贝,请你帮他排一排,有几种排法。如果老师在讲解演示时采用实物将几种方法同时展示出来,最少要18个数码宝贝,而采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则可简化程序,省时高效,达到了传统形式达不到的效果。当然,随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还可作为探索研究工具。

2.教师在教师用机上浏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时的个别或小组指导;学生可以把在机上做的作业上交到教师用机上,教师以最快的速度查阅到并给学生以反馈评价……这些都使课堂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作品通过网络可以得到及时共享,学生可以在独立完成以后,打开其他同学的作业,从中得到启发,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方法,体现课堂管理的开放性。

3.网络具有民主、平等的特点。网络上可以匿名,不怕被别人嘲笑,这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课堂上不再只是几名学生唱主角,营造起共同参与的氛围。由此,构建出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校园网的建成,学生在教室里不仅能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打破常规教学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工具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常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再好一点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这时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建构知识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发挥。我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培养以上能力的认知工具和更能展示学生个性的互动平台。如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搜索引擎”;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的“几何画板”“画图”等等。

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三)注意教学中的对比与总结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最终为教学的改进、完善与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及时地作出评价是提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应针对教师自己。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记录的情况可以包括:哪些学生完成较快、哪些学生采用方法较好、哪些学生具有独创性等等。这些原始记录除了能及时地反馈和激励学生外,在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每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每节课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也会因教学效果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感受,及时地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汲取经验,扬长避短。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5.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6.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实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只有培养学生能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2.孟照彬:《当代课程设计与管理》,云南科技术出版社版。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论文。

4.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础[]35号。

6.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最新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议记录示例(模板24篇)
    范文范本能够启发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写出更富有个性的作品。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请大家仔细阅读。主持人:书记。与会人员:会议主要
  • 12-22 小学养成教育工作总结(模板19篇)
    良好的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工作计划,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几篇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 12-22 政治纪律情况自我剖析材料(精选21篇)
    经验材料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见证,它记录了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以下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经验材料范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作为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时刻
  • 12-22 主持人述职报告结束语(专业22篇)
    述职报告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如果您还不确定如何写述职报告,不妨看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对您有所帮助。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
  • 12-22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小学语文大全(21篇)
    编写计划书需要我们深入分析问题、制定合理的策略和安排合适的步骤。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计划书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知道李时珍
  • 12-22 银行消防演练心得大全(13篇)
    银行的职责包括保管客户存款、发放贷款、提供支付结算等服务。为了更好地了解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实践,以下是一些银行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 12-22 水电站工作人员自我鉴定(通用22篇)
    工作鉴定是对我们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升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工作鉴定报告,希望对您的工作评估和提升有所帮助。
  • 12-22 治安大队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优秀14篇)
    安全工作计划的制定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和工作要求。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中的安全工作计划示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__年年治安大队在县局
  • 12-22 初中学生个人述职报告大全(20篇)
    编写述职报告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大家一起来
  • 12-22 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班会范文(18篇)
    教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教学目标:1、认识语数英三科教师。2、用轻松亲切的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