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采薇》教学设计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采薇》语文教学设计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
背景知识。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1.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2.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采薇》教学设计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
复习: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的心情。
活动7:诗歌欣赏。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活动8: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5、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再现从军生活的劳苦悲伤,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下面是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拓展阅读:《诗经·采薇(节选)》介绍。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作背景:。
《诗经.采薇》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进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周宣生(公元前八二七至公元前七八二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丈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八二七年悬望曾出兵征讨)。
诗的背景:。
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这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诗的意思:。
春天,柳条随风飘动;冬天,雪花飞舞.
《采薇》教学设计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
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习: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
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4、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5、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问题:当今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远的根源?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调查,可以查找资料。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
复习: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的心情。
活动7:诗歌欣赏。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活动8: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5、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采薇》教学设计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三)初读课文。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n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n狁之故”。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1、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n狁孔棘。”
翻译: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n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n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2、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
“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四)细读文章。
老师: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来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来解答一下。
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五)拓展阅读。
(六)结语,布置作业。
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士们具体是在思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战士,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古战场,眺望远方的家乡,你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把自己会想到的用三百字来描述一下,语言请尽量的优美。
采薇课堂教学设计采薇公开课教学设计
《采薇》中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采薇小学教学设计
《采薇》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下面是《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的。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拓展阅读:《采薇》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为大家分享了《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诗经》、《采薇》、杜甫、四季之雨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3、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赏析诗歌,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揭题:诗海拾贝。
1、解读诗题。
小结:古时闹饥荒,粮食匮乏就才薇充饥,因为有了采薇充饥这个生活题材,才有《采薇》这首诗,所以说,生活是诗歌的来源。
大家再观察题目,中间有个什么号?间隔号表明什么?说说对《诗经》的了解。(相机出示诗经简介)。
2、把握节奏。
刚才我们解读了诗题(板书:解读诗题),下面我们要打开课文第100页,认真读这首诗,要求大家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读)。
这是几言古体诗啊?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指多名读)。
谁还能读一读?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有一定节奏。
要读得好应该读得满一点,叠词读得长一点。听老师来读一读。
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试着读出节奏。(生自己读)。
谁来读一读?读出了节奏。
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诗的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3、领会诗意。
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板书:把握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板书:领会诗意)。
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
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生自学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谁读懂了后两句?
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我们先了解诗的背景。(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4、感悟诗情。
行军的战士,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感悟诗情)。
是啊,归家心切,路途艰辛,不可言语啊!所以,诗句接下来说:(出示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这两句是说:(出示意思)没人知道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这才是悲哀,一起读全诗!
小结: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5、总结学习方法。
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四个步骤来欣赏这首诗的?诗懂诗题、把握节奏、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采薇》诗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种情感主要是通过前3章重章迭词反复申义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来体现的。老师们撰写教案可参考下面的例子。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中流露的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
2).学生能指出起兴手法的运用,能说出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熟读成诵。
2).听《采薇》的吟诵音频,掌握重章叠唱所营造的音乐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3)学生能对和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赋比兴、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把握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听《采薇》吟诵音频,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变化。
2.思考:我们学过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
3.自主选择其他《诗经》篇目,对其简要赏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预习了《采薇》,你喜欢《采薇》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凄苦的思乡之情。
《采薇》是一位久戍思归的戍卒在回乡途中吟唱的血泪之歌,是一幅凄凉的物是人非的`图画。我想,每个同学读完此诗,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再次走进戍卒的内心,感受那份凄苦与凄凉。
二、1——3章,把握重章叠句,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赋: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比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2.1~3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做什么?为什么要采薇?
采薇,采集野生薇菜,戍防战士所为,粮草不够,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去做,不勉强,也不做作。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3.1~3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具体赏析。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便更深刻的表现了士卒的内心之苦。痛苦的感情层层递进。
从“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
第1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
第2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第3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
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时间流逝,不得归家。
4.每章具体描写思归之情的是哪几句?
第1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猃狁害得他有家难归。
第2章: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耐,还想到:“我驻守的地方不确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第3章: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士卒极其痛苦,可又有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愁也日益深重。
这种反复吟咏,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入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5.播放《采薇》前三章吟诵,归纳重章叠唱的艺术作用以及1~3章所表现的士卒的思想情感。
艺术作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得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加突出主题。
思想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第二部分:4——5章。把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及歌唱中流露的士卒对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马匹高大、武器装备精良。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频繁的战斗。具体描述的是戍边战事频繁。
诗人描述军容威武、士气高昂、战斗频繁,从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王朝强盛的自豪感。
“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急欲回家和继续抗敌的矛盾挣扎。
没有写思归情愫,但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
对比。君子与戍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三、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齐读最后一章,感受其中主人公的心情。
补充资料一:
【资料一】: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资料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资料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1.对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2.谈谈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理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戍卒归途中的艰辛。路途总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着饥渴,挣扎着往前走。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回忆起离开故乡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最终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补充资料二: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束语: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白雪皑皑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背诵《采薇》,尽可能会吟诵。
2.收集三首征人思乡、闺妇思夫诗,并作300字左右的小评。
板书设计:
重章叠唱音乐美、突出感情。
采薇赋、比、兴。
戍卒思归的凄苦心情。
教学后记:。
《采薇》上完后,结果应该是喜忧参半。我预设的是学生通过听吟诵音频和教师讲解把握戍卒的感情起伏。《采薇》这首诗共六章,诗词大意很简单,学生读几篇参照注释就能懂,但如果不深入体会戍卒的细腻情思,学生只能把握表层的皮毛,而不能深入戍卒内心把握那份凄苦。因此,我带着学生反复吟诵,把握重章叠唱与起兴的艺术手法,进而挖掘戍卒随着回环往复的吟唱所描述的时间流逝,而归途无望的绝望感,并且这种绝望感是层层递进,历久弥伤的。但第四第五章,戍卒的各种感情交织,最主要的是国家荣誉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思归之切的挣扎和矛盾。诗的最后一张情景交融,道出戍卒的悲伤。
《诗经》里的战争、思妇诗歌应该是中国边塞诗最早的源头。学生在初中学过《君子于役》《渔家傲·秋思》《凉州词》《出塞》等边塞、思妇诗歌,因而我有意在最后做一个拓展,带着学生回忆总结这一类诗的主题,从戍边将士的妻子心理角度刻划——思妇思夫,从戍边将士心理角度刻划——征夫思归,并且将这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做一个总结。
这节课整个流程进展比较顺利。但还是有很多不足,首先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课堂花在理清课文的时间比较多,且整个过程中磕磕盼盼,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足。上课过程中,因为理清课文花了过多时间,导致把握戍卒感情的时间减少,因而把握戍卒的感情过程比较快,学生把握得不是很透。最后的拓展也因为时间原因,匆匆掠过,效果不是很好。另外,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时候,我比较着急,就自己说出了答案,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归纳,学生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是很有创造力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这种创造力是会被激发出来的。
总之,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今后我会在研究教法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争取让课堂遗憾更少,学生收获更大。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w”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采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八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师:谁能再说说?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4、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疏通词句,掌握主要内容。
(教师请三名同学疏通词句,从而使学生了解文意)。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5、合作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生1:“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状。
生2:这一句也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师:说的很好。
生3:“雨雪霏霏”句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天气怎么样?
生4:不好,下雨,下雪。
师: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师:古人对这两句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吗?
生5: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生6: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中流露的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
2).学生能指出起兴手法的运用,能说出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熟读成诵。
2).听《采薇》的吟诵音频,掌握重章叠唱所营造的音乐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3)学生能对和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赋比兴、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把握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听《采薇》吟诵音频,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变化。
2.思考:我们学过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
3.自主选择其他《诗经》篇目,对其简要赏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预习了《采薇》,你喜欢《采薇》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凄苦的思乡之情。
《采薇》是一位久戍思归的戍卒在回乡途中吟唱的血泪之歌,是一幅凄凉的物是人非的图画。我想,每个同学读完此诗,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再次走进戍卒的内心,感受那份凄苦与凄凉。
二、1——3章,把握重章叠句,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赋: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比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2.1~3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做什么?为什么要采薇?
采薇,采集野生薇菜,戍防战士所为,粮草不够,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去做,不勉强,也不做作。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3.1~3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具体赏析。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便更深刻的表现了士卒的内心之苦。痛苦的感情层层递进。
从“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
第1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
第2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第3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
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时间流逝,不得归家。
4.每章具体描写思归之情的是哪几句?
第1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猃狁害得他有家难归。
第2章: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耐,还想到:“我驻守的地方不确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第3章: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士卒极其痛苦,可又有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愁也日益深重。
这种反复吟咏,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入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5.播放《采薇》前三章吟诵,归纳重章叠唱的艺术作用以及1~3章所表现的士卒的思想情感。
艺术作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得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加突出主题。
思想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第二部分:4——5章。把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及歌唱中流露的士卒对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马匹高大、武器装备精良。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频繁的战斗。具体描述的是戍边战事频繁。
诗人描述军容威武、士气高昂、战斗频繁,从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王朝强盛的自豪感。
“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急欲回家和继续抗敌的矛盾挣扎。
没有写思归情愫,但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
对比。君子与戍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三、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齐读最后一章,感受其中主人公的心情。
补充资料一:
【资料一】: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资料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资料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1.对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2.谈谈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理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戍卒归途中的艰辛。路途总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着饥渴,挣扎着往前走。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回忆起离开故乡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最终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补充资料二: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束语: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白雪皑皑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2.收集三首征人思乡、闺妇思夫诗,并作300字左右的小评。
采薇教学设计与反思
《采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今昔对比,写出了戍边战士回乡归途中伤心悲苦的心情。下面是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从没教过这样整组诗歌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于是,我采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一单元。下面是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诗经采薇》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拓展阅读:《采薇》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诗经》、《采薇》、杜甫、四季之雨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3、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赏析诗歌,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揭题:诗海拾贝。
第二板块:学习材料《诗经采薇》,初探诗歌门路。
1、解读诗题。
小结:古时闹饥荒,粮食匮乏就才薇充饥,因为有了采薇充饥这个生活题材,才有《采薇》这首诗,所以说,生活是诗歌的来源。
大家再观察题目,中间有个什么号?间隔号表明什么?说说对《诗经》的了解。(相机出示诗经简介)。
2、把握节奏。
刚才我们解读了诗题(板书:解读诗题),下面我们要打开课文第100页,认真读这首诗,要求大家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读)。
这是几言古体诗啊?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指多名读)。
谁还能读一读?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有一定节奏。
要读得好应该读得满一点,叠词读得长一点。听老师来读一读。
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试着读出节奏。(生自己读)。
谁来读一读?读出了节奏。
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诗的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3、领会诗意。
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板书:把握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板书:领会诗意)。
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
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生自学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谁读懂了后两句?
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我们先了解诗的.背景。(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4、感悟诗情。
行军的战士,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感悟诗情)。
是啊,归家心切,路途艰辛,不可言语啊!所以,诗句接下来说:(出示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这两句是说:(出示意思)没人知道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这才是悲哀,一起读全诗!
小结: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5、总结学习方法。
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四个步骤来欣赏这首诗的?诗懂诗题、把握节奏、领会诗意、感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