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教育条件和学习条件,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一年级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数学乐园》教学预案
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页《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队员和记录员各就位,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说明比赛规则:共有20个球,男队和女队轮流向一个篮子里投球,投中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对应位置画一个圆圈。
五、投球比赛。
1.两队开始投球比赛,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记录员作好记录。
2.比赛结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情况,说说比赛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平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平平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习: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1.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有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2教学难点:能准确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工具。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依据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八第2题,问:这个物体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种图形有大量的应用,可以说随处可见。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学们回家以后,认真观察,看一看有哪些物体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我们要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老师相信你们做得到!
课后习题。
第1节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体: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球: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设计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口算:。
2、怎样列数学算式?
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机动方案:
(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
(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第五课时用数学授新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最好!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用数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看图列算式。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能提出问题。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在于们生活中。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
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
13-4=15-6=17-9=14-7=11-5=。
11-9=14-6=16-7=12-3=18-9=。
2、看图填算式:?个。
(学生动手摆算式)有15个。
12-4=8。
12-8=415-7=8。
二、导入:
出示p20森林动物图。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美丽吗?图上画的是哪里?
三、新授:
1、引导学生看图,准确叙述图意,并能提出问题。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如:草地上原来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小鹿?
2、谁能完整的把意思说一遍?(多指几个学生说图意)。
3、那谁会列式计算?算式里的15、9和6分别指什么?
4、下面另外几幅图学法一样,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环保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生和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动笔填写空格。
四、练习:
学生自编应用题,其他同学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十几减8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7减6减5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练习。
2、限时口算。
3、看图列式说算法。
二、整理发现规律:
1、18-9=15-8=15-7=15-6=。
学生计算,请生上台计算。
然后说说最后两道题是怎么算的。
2、己用小棒边摆边算。
3、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4、练习。
(1)完成课本p22页第4--6。
(2)同桌之间互相考考比比看谁算得快。
三、引导观察:
1、出示: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问:你们能从这个表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2、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找的规律。
3、用你们自己的算术卡片自己排出一个有规律的表。
4、展示学生排出是算术表。
四、课堂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有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三、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第五课时用数学授新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思维训练。
2、一班得了15面卫生红旗,二班得了20面,三班得的比二班少,比一班多,猜一猜三班可能得了几面红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学数学、用数学。
例3: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8+6=148-6=2。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13-6=7。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16-9=7。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17-8=9(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有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平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胡里山曾厝安小学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6和7》教案设计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掌握6、7的组成和相关的加减法。
1.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有序的掌握6、7的组成和加减法。
2.2教学难点: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学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有序的掌握6、7的组成和加减法。
2.3考点分析: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有序的掌握6、7的组成和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圆片、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1、摘果子游戏。
在黑板出示一棵苹果树图(如图):
请6个学生上台摘苹果并排队。
2、引入新课。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都很棒,你想认识更多的数字朋友吗?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初步感知。
(1)出示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以二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2)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他们正在做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他们正在搞清洁。
师:看到这一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1: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爱护它,保持清洁卫生。
生2:我们要爱劳动,讲卫生。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让学生上来示范数)。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让学生上来示范数)。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3)小结。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
(4)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现在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数字朋友了么?(板书:6和7)。
(5)你能数出课本主题图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各是多少吗?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师:对了,6个点子,6个人物,还有我们刚才数的6张桌子、6个同学可以用数6来表示,而7个点子,7个人物,还有我们刚才数的7张椅子、7个人可以用数7来表示。
2、摆一摆,操作感知。
你能用6根小棒摆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吗?试一试。
学生摆完后请一学生上示范,边摆边说我用6根小棒摆了什么图形,接着让其他同学跟同桌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用7根小棒摆图形,方法与6的相同。
3、说一说,灵活运用。
4、拨一拨,直观感知。
(1)课件出示计数器:拨珠让学生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添上1是66添上1是7。
(2)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填6和7)那么6和7分别在什么位置呢?(6在5的后面,7在6的后面)。
即时练习(1)谁能从0顺数到7,从7倒数到0?
(3)学生拍手数,开火车数。
(4)抢答: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5、比一比,明确大小关系。
教师出示5、6、7的点子图,让学生上台随意抽出两张,其他同学用手势表示比较它们的大小,(注:每次抽的不能与别人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的,直到比较完5和6,6和7,5和7的大小为止。
6、辨一辨,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金鱼图,教师读题让学生填写。
a.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2)学生完成后,让他们同桌议一议。(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请学生上台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用课件展示结果。在这里教师要请一些做错的学生上台说,让其他学生说出他的错误原因。
(4)活动加深认识:
a.请第一组前面6个同学起立。请第一组第6个同学坐下。让学生观察分析,说一说第6和6个意义上的区别,明确序数的意义。
b.请第三行左边的7个同学挥挥手。请第6行右边的第7个同学起立。
(5)小结:数有两层含义:用来表示数量:几;用来表示次序:第几。
【板书】数量:几次序:第几。
(6)游戏:让全班同学扮演老鼠,指名一位同学扮演猫来抓。
师:老鼠怎样叫的?(学生边做动作边叫“吱吱吱”)。
先找一找老鼠在那里,抓到的学生按要求扮演老鼠叫。
师:第一组的6只老鼠叫一叫,从前面数去的第6只老鼠叫一叫;。
第二组的7只老鼠叫一叫,第一排的第7只老鼠叫一叫。
扮演猫1:请你抓住前面7只老鼠,再抓住从左数第7只。
扮演猫2:请你抓住第三组前面的6只老鼠,再抓住从右数第6只。
扮演猫3:请你抓住第三组从前数第6只老鼠,从后数第6只。
7、写一写,掌握字形结构。
(1)学生观察6、7,说说字形像什么,课件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做示范(强调起笔、运笔及收笔)。
“6”:(中点靠右起笔,缓缓向下,差不多到中线收笔)。
“7”:(不要顶格,快到边线转,在靠右的地方收笔)。
(2)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3)让学生上台示范写,评论比较谁写得好。
8、分一分,学习6、7的组成。
(1)学习6的组成。
师:老师这里有6个圆片,如果让你用两只手拿,可以怎样拿?(请一个学生出来拿,并贴到黑板上。)。
师:还可以怎样拿?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继续拿圆片,直到无不同意见为止。(学生每拿一种,让学生齐说一次6的分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师:谁能一个不漏的说出6可以分成几和几?
师:你是怎样想的,就在课本44页的圆片图上一组一组地把圆片涂成两种颜色,每涂一种就在旁边写出一种6的分成。
教师课件展示最优的有规律的五种分法。
然后提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记住?(介绍方法)。
9、学习6、7的加减法。
出示课件(小兔子图)。
师: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左边有多少只?右边有多少只?一共有多少只?
生:有两组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
师:左、右两边的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4+2=6(只)。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41页涂一涂和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完成后小组内讨论,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2、完成课本42页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完成后由单个学生汇报每个题的答案,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结果,出现结果不同时课上讨论,最后由老师讲解、确定答案。
3、完成课本46页的练习题做一做及其它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完成后由单个学生汇报每个题的答案,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结果,出现结果不同时课上讨论,最后由老师讲解、确定答案。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6、7两个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掌握6、7的组成和加减法。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同学们要多做练习,充分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集体订正练习时,你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不高,在以后的课堂上,希望同学们积极主动的的回答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能够正确地写出整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被动从属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2.2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2.3考点分析: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一个实物钟,画于纸上的钟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情景引入:小朋友见过钟表吗?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
(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表。)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与这些钟表交朋友,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仔细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有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两根指针:分针与时针。(如果学生说出秒针,应给予鼓励,并说明本节课不作要求。)。
(2)再仔细观察钟表,说说谁是分针、时针,它们是怎样的?(时针粗又短,分针细又长)(出示课件。)。
(3)认识分针与时针,请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指时针与分针。
(4)再次观察钟面,说说还能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在1和2之间有一个大格。集体数从1—12,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5)观察时针与分针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看实物钟的运动方向)看钟面,全班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右手做顺时针转动。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对应的刻度线,还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弟弟、又短又粗的时针哥哥。
2、认识整时,找出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表的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又该怎样认呢?看一看现在是几时?引导学生试着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课件演示)。
师:小朋友是怎样知道钟表上的时间的?平时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板书学生所说时刻,并说明这是整时的一种表示方法。这个7时在电子表上怎样表示呢?7:00。(说明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1)演示课件:钟面时间分别是7:00、8:00、4:00、6:00,学生认一认,并写一写整时。
(2)学生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
生汇报,师引导。师生共同小结整时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几就几时。这些钟面都表示整时。
3、动手操作,感悟新知。(实物演示)。
(1)教师拨学生认。
b、再拨12时,提问:当钟表上的时刻表示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怎么样了?
(2)学生拨时。
a、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边拨边说,时针、分针对准什么?)。
b、同桌合作,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钟,然后交换,看谁最快。
c、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深化新知,应用提高。
你们已经会认钟表。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认小明的时间安排表。
1、小明的一天。请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说出小明什么时候干什么?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对其中特殊钟面提问)。
(第一幅图:钟面7时(什么时候的7时?)明明在刷牙)。
(第二幅图:钟面8时明明在读书第三幅图:钟面10时在做操第四幅........)。
小结时间表的作用:看看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顺序呀!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今天回去后和父母一起商量一天的时间安排,好吗?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要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时间,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2、闯关:对比怎么都是十时呢?
第一幅图钟面10时有太阳的。
第二幅图钟面10时有星星月亮的。
师:小朋友说的对,因为一天当中有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这时顺水推舟进一步渗透上午和下午这一时间概念。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上课的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确如此。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板书。
认识钟表。
有12个数字和12个大格。
钟面上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整时的特点: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7时也可以写成7:00,是第2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二、自主操作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二)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四)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十,三十后面是()十。
八十前面是()十,八十后面是()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个十()个一七十六()个十()个一。
九十四()个十()个一六十里面有()个十一百里面有()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一年级《数学乐园》教案设计
《数学乐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是在教学0―10的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由于本节课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给了人以全新的感觉。因此,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法设计和课堂呈现方式上都作了大胆尝试,变传统的“复习旧知、练习巩固”为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四个游戏,让学生自主选择玩的活动,以流动的场面达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本堂课重在学生参与,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82―83页。
教学片段。
(片段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们喜欢去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数学乐园,章老师想带你们去玩一玩,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坐上小汽车一起去吧!(揭示课题:数学乐园)。
(片段二):活动。
迷宫游戏。
师:“我们到了数学乐园,看谁来欢迎我们了?”(课件出示1-10)。
师:“听数娃娃要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数娃娃)。
数娃娃:“小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数学乐园来做客,要进入数学乐园就要通过数字迷宫,走数字迷宫要按照1、2、3、4、5、6、7、8、9的顺序,就能走出来。”
学生在地上画好的`图上走迷宫。
小鸟回家。
看,我们的加油声把小鸟都吸引来了。小鸟请小朋友和它们一起跳舞一起飞翔。(音乐响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看我们来到了小鸟的家。(出示树)。小鸟累了想请同学们把它们送回家。每棵树上的鸟窝上都有一个数字,这是小鸟家的门牌号码。小鸟身上的算式的得数是几,小鸟就住在那个鸟窝里,请你们把小鸟送回家吧。
学生活动。
小鸟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家了。我们坐上小汽车回家吧。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上课一我开始就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们喜欢去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数学乐园,章老师想带你们去玩一玩,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坐上小汽车一起去吧!”接着出现了美丽的画面,这时学生非常的高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学习。“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例如:在走迷宫游戏中,我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说教般的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走迷宫,我将要求通过学生喜欢的数娃娃告诉学生,让学生不觉得是任务,而是游戏。师“我们到了数学乐园,看谁来欢迎我们了?”(课件出示1-10)。
师:“听数娃娃要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数娃娃)。
数娃娃:“小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数学乐园来做客,要进入数学乐园就要通过数字迷宫,走数字迷宫要按照1、2、3、4、5、6、7、8、9的顺序,就能走出来。”再我将书本上的迷宫“搬”了下来,将它画到了教室的地上,更加生动、直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看到地上的迷宫,都跃跃欲试希望快点上去试一试、走一走。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2.3考点分析: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复习立体图形。
(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师:同学们还认识这些才朋友吗?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认识平面图形。
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学生动手,拓出平面图形。
课件呈现主题图。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4.讲述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可多了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长方形。
(书、电视机、方桌子、相框、纸巾盒等等)。
5.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
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举例讲述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正方形或圆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也不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正方形和圆吧。
正方形的有(魔方、正方形纸巾盒,桌子的面、收纳盒、小坐凳等等)。
圆的有(纽扣、圆形石英挂钟、菜板、铜钱、盘子等等)。
3.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举例讲述生活中的三角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也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中的三角形吧。
三角形的有(警示牌、自行车架、三角形蛋糕等等)。
5.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回到家里去找一找,看看家里哪些物品有这样的图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奥妙和乐趣是无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好它。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大家再积极再活跃一点,我们要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板书。
第1节认识平面图形。
1.复习立体图形。
2.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3.巩固练习。
8加几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8+3=9-7=8+5=10-8=10+5=。
9+4=10-7=7+7=7-4=1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请同学们一起口述答话,
(4)请同学们读一读例4的算式,说出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3.反馈学习.。
山上有8只猴,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4.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校里有9个足球,借走7个,还剩多少个?
引导学生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想一想,要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3)引导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
算式中的9、7、2各表示什么?单位名称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9表示有9个足球,7表示借走了7个足球,得数2表示还剩下2个足球,单位名称是“个”.(板书:个)。
指定2~3名同学口述答话.。
5.反馈练习.。
小华有10本练习本,用了8本,还剩多少本?
二年级数学课教案设计意图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水果图片。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2、(没看清)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五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报告整理数据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能把自己记录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吗?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出示课题)。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6、3、7、2、3。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样一张用来统计各种数据的表格我们就叫统计表。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五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五、练习应用。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填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下面做上记号。
5、老师读数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填出统计表中的数量。再根据各类水果的数量,在统计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6、展示、评价。
(1)谁愿意跟聪聪说说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哪些水果?
(2)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六、小结。
1、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我今天有好多的收获。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的知识,你发现了吗?
3、别急,小猴聪聪还有话要说呢!(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啊,今天就学会了这么多,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谢谢大家帮了我的忙,同时也欢迎你们明天到我家来过生日。再见,再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