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经济学的研究及体会论文(优秀21篇)

经济学的研究及体会论文(优秀21篇)

时间:2023-12-23 13:42:55 作者:琉璃

通过学习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赫斯特(1914)的《战争的政治经济学》和庇古(1921)的《战争经济学》被认定为最早的国防经济学著作,而后者更多地被认为是国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其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研究,国防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大量著名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仅1987―间就产生了100多部国防经济学相关著作。

在研究成果的形式上,国防经济学的专著和教材多是以专题归纳的形式呈现。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国防经济学,学者主要是运用经济学工具对国防的相关问题展开专题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分篇归纳的方式,而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无论是国外的国防经济学原著还是我国学者对国外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引入无不印证了这一事实。

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学学者已经开始了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因此,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围绕国防资源配置问题展开。当前,以“国防经济资源配置”“国防资源配置”等为主题的研究大量涌现。

其二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经济活动以及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这两种观点对国防经济学的界定方法是不同的,前者是内涵式的界定,后者是外延式的界定。对比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到后者包含了前者。

事实上,基于这两种观点构建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都存在缺陷。对于前者来说,如果国防经济学只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那么作为国防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等问题则被排除在学科的大门之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后者来说,由于没有建立起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这种外延式的界定方法建立的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便很难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体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国防经济学走上专题性研究的道路,于理论体系逻辑架构的建立不利。

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的”学科。从逻辑上讲,这种存乎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界定仍不足以涵盖第二种观点所容纳的全部外延。但是,这种观点却表现出了建立国防经济学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倾向。

资源配置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也无论是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都将资源配置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然而,关于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尚不甚明了。从“国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所表现出的集中性来看,这一主题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方向,前述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种观点甚至直接认为国防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防资源的配置问题的学科;但从认同度更高的第二种观点来看,国防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更多地认为国防资源配置只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

那么,资源配置范畴与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之间究竟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除国防资源配置问题外,国防经济学所关注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是否也属于资源配置问题?从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这一角度出发,能否认为国防经济学也是以资源配置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能否运用资源配置逻辑,科学构建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从这一想法出发,本文尝试通过建立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进而建立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并将二者与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对应分析,对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进行探索性的演绎。

二、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概念在应用上的广泛性,国防经济学和研究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者们很少对其做出专门的解释。然而,要以这一概念作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则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

资源配置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对资源配置的界定是: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的起点在于资源的多用途性。由于每一种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选择合理的用途是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除了强调资源的用途属性之外,这一定义还强调了资源在“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在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后者往往会被忽略,而仅仅认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而这种片面的理解在国防经济学和国防资源配置研究领域并不少见,由此必然带来对国防资源配置和国防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片面理解。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到,资源配置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因此,这一概念必然是一个包含着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等范畴的逻辑过程。

(一)资源的用途。

用途既是资源的自然属性,也是资源的社会属性。资源本身的禀赋决定了其可能具有的用途的质和量,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和人的需要则决定了资源用途的实现程度,表现为资源的社会属性。从唯物论的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资源具有用途,才造成有限资源对无限需求的稀缺性,进而带来资源的配置问题。

从本体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并不必然具有目标性。但从现实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往往与“最大化”这一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主体效用的最大化是主体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目标。资源配置目标的差别主要是由主体效用的差别引起的。

(三)资源配置的主体。

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资源配置逻辑中的一个基础范畴。主体不同,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的目标以及配置资源的可能手段和方式都会存在差别。从资源配置定义可以看出,资源配置的主体既可以是实体的人和国家,也可以是虚拟的社会或群体。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资源配置范围的不同,从而使得资源配置具有层次性。

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是经济学研究中提到的最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而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分别是这两种一般方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两个主要的表现形式。

资源配置的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的终点。与结果相关的是效率范畴。资源配置的结果可以表现为高效率、低效率或无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志在于任何资源无论其投入于那种用途,边际产量相等。以上是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过程。

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过程中的5个基本范畴,且分别包含着多种构成。五个基本范畴之构成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由于资源配置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交互作用,特定的资源配置逻辑之间也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相互交叉关系。这一点决定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逻辑体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到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及二者融合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是传统的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的本质以及国防与经济的关系等认知问题,而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防资源的配置等应用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因此,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从这一界定的描述方式来看,这些研究内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并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然而,从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来看,国防经济学的上述研究内容事实上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战争的经济本源”被定义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是战争的本源,也是战争的条件,还是战争灭亡的前提。从这一论述来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某一个阶段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过程。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环节,必然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资源配置方式的一般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争夺配置”的概念。基于这种理解,战争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人类社会再生产超越了国家实体的范畴,是两国、多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再生产。对战争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围绕战争配置资源的效率展开的,就是研究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本质、效率及其与其经济支撑之间的关系。战争与资源配置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提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纯理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军经济理论等应用问题也正是由于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在人类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过程中表现的无效性带来的。

其次,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指出,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扣除。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或者说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国防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起点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的多种用途之一,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需要。研究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就是为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规模和结构的确定,尤其是国防资源规模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但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属于国防资源配置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再生产,或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范畴。

再次,国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内容。毋庸赘言,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资源配置问题,是国民经济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资源如何进行再配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国防资源的配置是一个由多个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层次体系。从国防生产的角度讲,包括国防工业布局、资源在国防工业行业内部的分配以及国防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从国防消费的角度讲,包括国防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配置、不同的用途所获得的国防资源的二次、三次配置等,直到国防资源的最终消耗之前的配置环节。此外,在国防生产与国防消费之间还存在一个资源在供需系统之间的配置问题。

上面的分析充分说明,国防经济学三个方面的主要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都是某一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的一部分。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国防资源配置理论是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等都是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

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将各部分内容归纳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基于对“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说法的补充和完善,更加科学地界定国防经济学的内涵。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个粗浅的定义: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以及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这一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区别在于,强调不仅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也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而将国防经济学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统一到了资源配置这一主线上来。

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相联系的资源配置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就存在于这一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通过上述对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都属于资源配置的范畴。因此,完全可以按照资源配置的逻辑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上文建立的资源配置一般逻辑和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基础上,下面对各个层次和各个特定资源配置逻辑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点进行演绎,并对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演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大的范围上讲,国防经济学理论相关的资源配置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和国防资源配置层次。其中,“全球经济再生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说明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国家间配置资源的一种争夺式的配置方式。基于资源配置的层次性,下面对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点和各层次的资源配置进行对应分析。

在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不同国家组成的系统。国与国之间资源配置的方式有很多,国际贸易、政治或道义援助等本质上都是资源在国家间的配置手段。战争就是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一。一方面,战争毕竟需要消耗资源,需要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又是对参战国再生产中经济资源的扣除。尽管如此,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必然性仍无法消除。由于这一矛盾性,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由这一问题还衍生出了裁军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战争还带来了军事联盟问题,联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既可以是联盟政府间的计划配置,也可以是联盟成员经济主体间的市场配置。这些具体的资源配置逻辑构成了军事联盟经济理论的内容。此外,军品国际贸易问题、军备竞赛问题也属于这一层次资源配置问题。

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的配置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国家安全是其资源配置的目标之一,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计划配置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市场配置两种。国家在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国家是否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以及配置多少资源到国防用途上。由此问题还衍生出了现实中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理论、国防支出理论等。

在国防资源配置层次,主要分化为国防生产系统和国防消费系统两个系统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国防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是国防工业部门系统及其管理主体,出于国家安全和自身经济利益的目标,运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配置资源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国防工业的结构理论、国防工业规制理论、国防生产企业管理理论等。上述理论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是因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又进一步细化为更低的层次,直至国防最终产品的形成。国防消费系统的资源配置则是军事部门为了实现军事经济效益的目标,采用计划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对这一资源配置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军费理论、军事人力理论、国防采办理论等不同层次的理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在国防生产系统与国防消费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诸如国防市场理论、国防产品价格理论、国防科技理论等理论。

在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与国防资源配置之间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国防经济的运行理论、国防产品的性质理论、国防工业的规模理论、国防工业的性质理论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现有的理论点都存在于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当中。当然,上述探讨只是粗浅地分析了资源配置范畴层次体系中主要的国防经济理论问题,其中各个理论点的梳理及其与资源配置所在层次之间的关系在学术意义上尚不一定具有严格的准确性,但这种映射关系的基本思想足以证明,以资源配置范畴为逻辑主线,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可行的,国防经济学相对分散的研究专题内在地统一到资源配置这一一般逻辑上来。

从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总体逻辑上讲,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是低层次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导致了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产生;战争或战争的可能导致了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向国防用途配置的需要;国防经济再生产资源的配置提供了现实的国防资源,为国防资源在国防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配置提供前提;在国防资源配置部分,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体系,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结果是低层次资源配置的前提,低层次资源配置是高层次资源配置的延伸。按照这样的层次,国防资源配置活动一直延伸到国防资源最终消耗的终端环节,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都分布在各个层次的资源配置过程当中。逻辑层次越高,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理论性,并最终归宿到战争的经济本源这一纯粹的理论问题;逻辑层次越低,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应用性,并最终延伸到如何实现某类国防资源最终消耗过程中的有效配置这一纯粹的应用问题。

五、结论与展望。

国防经济学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国防经济学的各主要理论专题都是对由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范畴组合而成的特定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可以按照资源配置的层次性和各层次资源配置特定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上述结论充分显示了资源配置主线对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凝聚作用。但国防经济学各个理论点在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和特定资源配置逻辑中的位置和逻辑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些理论点可能存在于多个层次或多个特定逻辑中,可以通过对理论点的进一步解析或对资源配置层次和逻辑的修正加以完善。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它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20世纪早期形成与英国,后来在美、法和北欧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福利经济学其实离人们的生活很近,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事都会和我国的福利政策等一些相关政策关联,例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其中都不乏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知识,这些问题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

福利经济学的认知,首先离不开对福利,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这三个概念的认知。通俗来讲个人福利便是针对个人来说的,他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物质或是一些心理满足,即个人接收到福利;而社会福利则是针对更多人群而言的,它是指一定的社会团体所获得整个福利的集合同时他也包括团体个人获得的福利。经济福利则是指直接以金钱获得的社会福利,它是针对于社会福利而言的,故它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此也决定了经济福利在社会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地位。

作为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与研究,他们也曾给过福利经济学的一些定义,其中有一些早期的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说成是研究社会福利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而之后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庇古称其为研究增进世界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称其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要更多地了解福利经济学,应知他作为一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简单通俗的来讲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是社会如何才能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使得整个群体的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即社会经济福利最大。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是区别于实证经济学的,它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经济进行评价从而研究如何才能使得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及其相应的一些条件。

福利经济学于20世纪早期形成于英国,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但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它最早起源于霍布森。在霍布森看来,传统的经济学只是一种只分析竞争制度中控制价格和人们收入力量而不关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商业学科,同时,他认为利润、利息、和经济地租都是:“不劳而获的增量”,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则在他看来经济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如何增加社会福利,发现现行社会制度下财富分配所依据的原则并提出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不平等的方法。尽管霍布森在福利问题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最终并没有建立社会福利经济学的体系。真正的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的标志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从此,福利经济学成了经济学中的一大重要分支。庇古也因此获得“福利经济学之父”的称誉。

庇古是英国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个伟大代表,他在19出版的《财富与福利》中第一次吧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待。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同时坚持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思想。而庇古正是师承马歇尔并继承了他的思想并以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衡论为理论基础,讨论经济福利方面的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福利经济学体系。他的两个中心议题,其一是如何衡量和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其二是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通过分析这两方面得出了政府应当敢于经济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凯恩斯国家干预论的流行让福利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福利经济学家和大量的'经济学的重要论文和著作,使得庇古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大大增加,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有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此后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新福利经济学,以此划分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阶段。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正是由于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的存在,人们为了解决问题才提出的学说。而其中三大主要问题正是福利经济学说三大定理出现的根源,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即为福利经济学的三大定理。

第一定理:在经济体制确定,其中的市场竞争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在此之下,自由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自主调节有限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做到贸易利益最大化。

第二定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还得通过政府的插手来调节初始的资源分配才能使得之后在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之下达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通常了解到的政府对市场经营体进行的税收调节。

第三定理:指不存在能够同时满足所有人的社会福利函数,即不能做到普遍的福利的平等与满足,故第三定理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这三大定理的出现称为了后续福利经济学家的解决的主要问题。

福利经济学中认为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会有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思想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原理”,即我们经常在经济会议上听到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对经济体制的自我调节使得经济体制能更好的存在并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使得经济体制有着更高的存活力及可信度。通过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无形操控才能使得经济体制稳定的运行下去,可见这其中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控对当代经济学有着重大影响。继庇古之后,勒纳等人对庇古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发展,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和补偿原理、消费者行为理论。

这都极大地丰富了福利经济学的内容。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曾提出一个将个人偏好转变成完全的和可转变的社会福利函数,并借此来判断一种财富分配方式是否优于另一种财富分配方式。而这个函数是建立在四个前提条件之上的,他们分别是普遍性、帕累托相容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在其看来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能借助于社会福利函数来判断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才是最好的,在福利经济学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逻辑上无懈可击的方式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自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人们不得不更多的去研究资本经济的弊端,在此期间,政府的干涉即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国家福利制度的逐渐完善,同时也使得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批判了以柏格森、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社会福利函数论,他认为社会福利函数论更多的只是片面的,其中还应该加入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和切合实际。总之,福利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的理解及认识都有一定的侧重方面,这才使得福利经济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福利经济学成为当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五、小结。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福利经济学必须取得一定的发展才能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此外,应该知道,福利国家虽然不是以福利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产生和发展的,但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而要维系国家的稳定发展,福利作为社会群体中个人的直接利益的获得,起到巨大的作用,而国家的最终发展必然离不开福利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见福利经济学对今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西藏经济学的现实性和迫切性论文

摘要:从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前景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内地特别是沿海一带相比差距甚远。除了经济体制、地理位置及经济环境因素之外,影响该地区小企业的发展,不外乎是受资金的约束和融资的困难。从新疆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模式着手,分析了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阻碍融资的诸多问题,并对解决此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小企业;融资模式;民间资金。

1我区小企业融资现状。

1.1小企业发展迅速及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政策的出台,新疆小企业(法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截止底,该地区注册的(法人)小企业已经发展为1万多家,经营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因限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规模小、专业性强;层次少、产品单一;投资少,转产容易,吸收新技术快,管理灵活;而且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高。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其经营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成为当地的经济中最具有活力、有生机的部分,它们在促进市场竞争、提供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新疆小企业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决大多数小企业融资基本上是通过民间信用的方式去解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1月末,法人类小企业从当地银行贷款额为994亿元,法人户为4795占小企业贷款总额的74%。从银行方面来分析:新疆小企业贷款占法人类总额的51.56%,小企业的不良贷款为59.3亿元,占法人类客户不良贷款总额的33.33%,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达52.9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分析:新疆的小企业融资状况不佳,并且小企业发展空间不大。

1.2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模式。

新疆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小企业资金来源较大企业而言比较复杂。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资金(包括赢利留存)和民间借贷为主,由于这些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少,民间借贷在此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并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这部分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有强烈的需求,但因大部分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原因,金融机构考虑风险因素不愿发或多发放贷款,因此无法满足这部分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因而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呈现单一的渠道。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例,分析区属500多家(含法人类)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有三个明显特点:

(1)资产负债率比较适中,从理论上分析,增加融资量还有一定的空间。

(2)固定资产占有率比较低,表现为增加融资时可用作抵押的资产或物品不足。

(3)该地区的银行贷款投放不均衡,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较大规模企业上。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虽说该地区的小企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与上世纪比较的小企业状况相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内地特别是与我国的沿海南部地区的小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在推动新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新疆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造成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原因。

(1)自身的条件限制了融资。

由于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较低,表现出较低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意支持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仅乌鲁木齐500多家小企业当中,绝大多数的小企业企业法人整治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实,报表账册不全,报表数据不连续,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全与信息失真;有的依据不同的需要,虽已编制不符合实际的财务报表;给银行信贷人员客观分析企业情况造成困难。这样一来,小企业需求发展时,无法从银行筹措资金,只有选择民间信用的融资模式。

2.2未建立直接的融资渠道。

绝大部分小企业都缺乏诚信,成为金融机构考虑金融安全危而不愿冒风险支持其信贷。目前新疆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较少、手续费高、手续复杂,而且涉及职能部门多,较高的综合费用夹杂了小企业的筹资成本;再加上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严格的条件和过高的收费加重了小企业的负担;放弃了对银行贷款的申请。小企业资金信贷评估体系缺乏统一性。“黑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资金信贷的客观、公正、公平的认可;社会信用环境差,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称为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

2.3商业银行信贷分险控制与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矛盾。

商业经济下的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个体,商业银行要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基础上运营,必然对小企业贷款做出慎重考虑。

3新疆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分析及发展思路。

3.1对现行模式的建议。

(1)调整现有的融资模式。

从大多数小企业自生的条件限定了融资模式的单一,但是小企业要发展就必然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的选择融资模式,会融通或缓和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而出现的问题。因此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定位、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关系着小企业的生存。健全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积极增加自我积累,提高企业诚信度,可以拓展融资的渠道,解决恒心改造和扩大再生产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2)抓住机遇整合自身资源。

小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政策环境是其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好机遇,应该树立现代企业的理念,完善企业整治结构,整顿财务纪律;正确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树立合法的经营意识,努力防范道德风险,努力构建诚信企业,赢得银行的信任和理解,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勤俭创业,不断提高自身效益,注重资本积累,增加投资,使注册资本与自身实力相一致,从而实现企业资金需求与企业经营实际相匹配。

3.2发展思路。

(1)要为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经济环境。

为了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切实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监会于207月25日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业务指导意见》,确定了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应遵循的原则和要实现的目标,从政策、机制、程序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为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突破了银行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为小企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政策平台,也为银行业改进信贷管理、优化贷款结构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自治区在遵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给予小企业以政策保护,让小企业休养生息。还应该统筹安排,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整治社会信用环境。针对小企业经营、纳税、财务、信用、守法等状况,建立一个完整的中介服务体系,供银行、担保机构等查询。探索建立小企业担保机构、建立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小企业互助基金,完善担保功能,从财政和其他各方面筹集担保基金、充实担保风险基金,增加经济担保能力。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允许各类居民向企业投资。并完善企业资产登记、评估制度,为小企业提供快捷服务。

(2)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央行推出有关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制订适合针对新疆小企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导意见和措施,并督促商业银行不断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考虑成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吸收小企业股份,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与加强为小企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应是首先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保持安全性,并获得效益。

(3)充分发挥民间融资支持小企业的辅助作用。

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它能在当今社会生存,并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自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民间借贷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灵活、简便、无须抵押和担保,它在小规模企业和小企业发展早期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其他融资方式;民间信贷受高利率、高风险影响,不利于政府监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对民间融资活动,应在保护合法契约基础上,进行有效保护和监督,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自主创业,营造企业创业必要的经济环境。引导民间借贷,又可解决金融机构尚无法满足的小企业的借款需求,发挥民间借贷的融资补充作用。

同时,要引导民间资金流动的规范化,允许吸收民间资金成立民间创业投资公司或民间创业投资基金,并将其作用定位于解决小企业创业资金需求和发展资金需求。

(4)规范、发展、扩大融资租赁业务范围。

融资租赁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模式,目前新疆的融资租赁市场很有潜力,它很适合小企业各个阶段的需要,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相比较,融资租赁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如担保安排比较简单,对小企业来说较易获得融资机会,因为资金用途直接,不易挪作他用。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可以加快,因此小企业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取得土地、厂房,迅速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促进技术进步。在同样条件下,安排租赁一般比贷款更快、更简单。这样有利于小企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赢利能力,企业不必一次性全额投资,就可获得所需固定资产的使用权,从而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利用率。目前可考虑设立面向小企业的小规模融资租赁机构,解决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二板市场[j].中国工业大学学报,,(3).

[2]@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尹晓冰,冯景雯.中小企业困难:根本原因和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3).

改进研究生经济学教学的对策思考论文

“一个幽灵,金融危机的幽灵,还在世界游荡”。肇始于的全球金融危机依然阴魂不散,全球经济走势至今仍不明朗。危机爆发以来,关于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方式也自然成为部分学者的反思对象。作为一名有着7年经济学专业学习经历的研究生,在此与各位朋友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危机对经济学教育及其培养方式的冲击。

历史的濡染下才能获得,而正规数学模型是无法将其准确表达出的,这应是正规经济学教育的本质部分,但却被世界上大部分前沿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所遗漏。他们承认模型和技术的重要性,但却坚持认为,由于全球经济的错综复杂,需要更广泛意义上的模型和技术的训练,应当更注重事实,关注历史、制度、心理学和其他高度相关的因素。

另一起引人注目的有关经济学培养方式反思的事件是,9月2日,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学家为什么错得这样离谱?》的专栏文章,炮轰经济学同行。他认为,经济学家之所以错得这样离谱主要是因为“误以美为真”,即经济学家们总体来说“错误地用漂亮的数学模型所装饰的美代替了对真的追求”。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学家们苦苦追求一种包罗万象、思维优雅,并能给经济学家炫耀数学才能机会的研究路径。这种错误的经济学教育导向方式导致了“宁愿精确的错误,也不愿模糊的正确”的貌似优美但却实际完全错误的理想愿景。在他看来,只有经济学家们重新认识到其理论基础可能并不那么明确无误之后,新的图景才会出现。而那样的图景肯定不会很简单很优美,但我们却至?少能够期待它可以做到部分的正确。

二、危机前的“后自闭运动”

事实上,早在危机前,主流经济学培养和教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就已经一再暴露。尤其是本世纪初一场由法国学生首先发起,之后扩散到全世界的所谓“后自闭运动”(post—autisticeconomicsmovement,又称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对西方国家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展开了无情的抗议和批评,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经济学教学和及其相关的科研体制改革建议。

6月,一群法国经济学学生在网站上发表了一封请愿书,指责当前经济学教学存在缺陷:第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经济学教学中具有压倒性且不公平的支配地位;第二,数学本身已经不再是工具,而变成了经济学研究的追求目标;第三,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缺乏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思考。其结果是一种“自我封闭”(autistic)的科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社会交互作用,沉迷于数学幻想,有限的和专门化的词汇所致的语言损伤,过度迷恋模型,这种智力缺陷已使它没有能力解决真实世界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请愿书呼吁多元化的方法,强调更多地关注具体的经济现实。

紧接着,法国的一些教授也发起了他们的请愿,明确支持改革,并呼吁进行公开的争论。之后由请愿书所引发的法国国内争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并在其他国家引发以学生和教授为主体的类似的请愿和倡议:剑桥大学“开放经济学”请愿书、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宣言”、哈佛大学“人道的和负责的经济学学生组织宣言”等等。为了进一步推动该运动并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提供指导,还创立了专门的网站()和网刊(《后自闭经济学通讯》,金融危机之后改名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到3月第59期时,已经有来自150多个国家超过17500名读者订阅该刊。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也不断开设专题就这场危机对经济学改革的影响进行讨论。事实上,上面所提到的上书英国女王的顶尖经济学家基本上就是参与该运动的主将,并且正是从本次运动的角度就经济学的培养方式解疑“女王难题”的。

危机爆发之前的这场新世纪以来经济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主流经济学在预测和应对这场危机中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说明了西方国家经济学教育及其培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而据笔者了解,我国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尤其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教育)大体上是积极向西方学习,包括流行教材的大量国外引进,国内期刊与国外的不断接轨,教师队伍的日益“海龟化”等,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学教育和培养中的缺陷和不足。下面笔者尝试就这些缺陷以及如何改进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同国外类似,当前国内经济学教育内容日趋单一化,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生教育当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博士阶段教育的基础课程就是所谓的“三高”——即“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这些课程内容正是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内容。大体而言,目前经济学主要分为三种竞争性的理论体系:西方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而在当前,不仅过去推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日渐式微,而且学生们根本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西方各种非主流的经济学说。同经济学所宣扬的“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经济学本身,或经济学思想市场完全不是一个“竞争市场”,而更多的是一个“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极力排挤其他和其相竞争的替代性经济学范式。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百岁老人科斯在《财经》年会上就强调,“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历史已经表明,压抑思想市场会招致更坏的结果,而一个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培育宽容,这是一副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因此,淡化这一学科内部知识框架的多样性不仅不能让经济学家更好地分析真实世界,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政策。为此,未来应该保护、鼓励和促成经济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国内格局,形成经济思想“完全竞争”市场。注意引进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说,提供更多学习非主流经济学说的机会,如开设这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或者多举办与其相关的论坛和研讨会等。事实上,的确有一些学者预见到了这次危机,但据研究,这些预见者绝大部分是非主流学说的支持者,因而危机之后非主流经济学说也愈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兴趣。

第二,与经济学所教授的理论主流化高度相关,经济学传授的研究方法也日益“锁定”于某种固定的研究范式基于个体最优化的均衡分析研究范式。这样一种研究范式导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即由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工具变为经济学本身的追求目标,这种沉迷于单一的技术工具导致对现实熟视无睹。1988年,美国经济协会就美国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状况组建了一个委员会。在1991年经济文献期刊发表的一篇控告书中,他们就表达了“研究生教育可能会培养出一代太多精通技术工具却对真实经济事件一无所知的白痴学者”的担忧。而事实上,本次金融危机就曾引发了有关数学和经济学之间关系的争论,一派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过度,另一派则认为数学应用还不足。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数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而在当前,无论是反对数学滥用者还是支持数学继续使用者都承认,至少目前数学这种工具无法全面有效地捕捉和理解现实经济中的问题,或是由于数学形式主义,或是由于数学工具发展滞后。因此未来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应当“排他性”地宣扬和鼓吹数学这种研究手段,更应积极地欢迎和鼓励运用其他诸如历史的、制度的和比较的等更为广泛的技术工具,它们能够在数学工具处理有限的情况下增进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理解,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简言之,无论是数学工具还是非数学的技术手段都应在经济学教学中获得市场,并应当同样受到尊重。

第三,经济学发展和经济学教育中的过度专业化,既表现在经济学科内部的过度专业化,也体现在经济学科本身的过度专业化。就经济学科内部而言,当前这次金融危机明显反映了经济学从业者要么只深谙宏观经济学而不太了解金融学,要么就专攻金融领域而对宏观经济领域缺乏理解,这种状况导致我们虽然对宏观经济学、银行、金融等领域涉猎已久,但却无法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理解现实世界的完整图景,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即导致对危机的降临和应对认识不足。而就经济学科本身而言就更严重了,出于“自然科学”导向的过度专业化导致经济学正在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逐渐脱节割裂,不仅不断消弭着自身的影响力,而且也导致了经济学的日益贫困化。事实上,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早就指出了过度专业化的弊端,“一个人如果把他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那么他就没有机会来发挥他的智力或运用他的发明才能来寻找解除困难的方法这样一来,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我们目前缺乏的正是由一套丰富的知识体系形成的一种专业智慧,该知识体系需要对心理学、体制结构和历史先例谙熟于心。在笔者看来,经济学更应当看做一门道德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相应地,经济学的研究生教育应当具有更广泛的基础,它们可以把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箴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经济学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既是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并且“他不会把人的本性和习惯的某些方面排除在考虑之外。”因此经济学专业不仅应该包括一些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标准课程,而且还应该开设经济史和政治史、经济思想史、道德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经济学本身并非是一个“有效市场”,并不具有保留所有有效有用思想而抛弃无效无用思想的完美选择机制,因而更需要从经济思想史中挖掘宝藏。

第四,经济学教育方式的教条化,缺乏批判和反思性思考。在当前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中,一方面我们所接受的是经济学皇冠上尚未失去光泽的宝石——市场有效性、看不见的手、比较优势等,而与此同时,我们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复杂和微妙之处。正如克拉克奖(号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默斯所言,“问题在于,在博士教育第一年的课程当中充斥着太多错误引导、迷惑性以及否认问题存在的倾向。结果是,即便经济学知道的很多,却忘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同时又被许多东西错误引导了。”而另一方面更糟糕的是,通常而言,对授课内容的质疑是不被许可的,在研究现有经济问题的所有方法中,一般只有一种方法提供给我们。这种方法借助于纯粹的公理化程式,宣称能解释任何事物,似乎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真理。但是由于现实是复杂的,对付经济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如失业、不平等、金融市场的定位、自由贸易的优劣、全球化、经济发展等等)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我们不仅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方法,更需要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质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经济学是“讨论班”式的,而不是“经验法则”式的,这是一种明白自身局限并承认正确做法取决于具体环境的经济学教学。就实践而言,我们应该举办更多的研讨会,鼓励使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依然如大学本科那样更多的是“黑板经济学”的填鸭式教育。

第五,现行宏观经济学教育的滞后,表现为课程的欠缺和内容的落后。如一些学者所声称的,这次危机暴露了宏观经济学教育的严重滞后,“宏观经济学并未能跟上这场革命,结果是对当今宏观经济学造成极大损害,他的经济学同僚们不知道资产价格、狂热、恐慌以及资产流动性在笔者看来,经济危机将更多地重塑宏观经济学教育。据《经济学人》报道,危机背后凸显了现行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对于当代经济类重大事件,学生希望通过书本解惑,现行教科书不仅满足不了这种合理需求,甚至连勉强的答疑都做不到,因而到了改革的时候了。许多教科书作者正在着力修订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教材,例如非常畅销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等,在修订过程中增加与现实更为接近的金融一类的知识,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现实。而同时,许多一流大学的课程已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将不再采用滞后于经济现实的标准教材,而是更多地导向对经济危机解释和政策走向的讲授,以满足经济学学子的学习需求。很明显,只有改写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所广泛采用的教科书,学生才能在将来的课程中接触到有助于理解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相应地,国内的宏观经济学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仅需要抓紧翻译这些修订的教科书、更新国内的教科书,而且更应当调整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安排,以现实为导向,更加凸显非常规时期(即危机时期)机理的讲授和讨论。

才能毕业。而查看经济类的73种cssci学术期刊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期刊(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发表的论文都属于主流范式的具有理论模型的计量研究类型,而那些没有模型且采取其他替代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则只能在其他竞争相当激烈的学报类期刊上发表。如此一来,研究生出于理性的考虑,必定会追求主流研究范式的研究,以降低风险和提高论文“生产效率”。因此,为了推动经济学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当前的制度性激励结构进行相应变革。就与我们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激励制度而言,一方面学校应该更多地资助其他替代性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进行方法创新,具体可以考虑将评审人员的多样化作为资助课题考查的明确目标;另一面可以适当降低发表文章数量的要求,强调文章的研究质量,或者各高校可以考虑出版内部刊物,为不同于主流范式研究的研究生提供论文发表渠道,并认可其有效性。

改进研究生经济学教学的对策思考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研究生就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人群,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而他们的“就业难”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至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人数分别为33万、32.49万、40.28万、36.4万、39万、47.5万、46.5万、49.5万、51.7万、53.9万、57万。扩招之后,研究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研究生供给紧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研究生由供不应求的状况逐渐转变为供求平衡直至供大于求。截止20,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规模3年来增加15%,高出同期gdp的增长率。根据奥肯定律:国民收入每增加2.5%,就业率也会相应提高1%。也就是说,从劳动的需求来看,一个国家劳动需求的增长率一般不会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而在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供给增加的比例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也就是说研究生“就业难”现象必然发生。然而,我国是人才资源缺乏的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处于世界人口大国的中下游水平。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国来说,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此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的时候,研究生理应大有用武之地,而他们的就业却成为难题,这不能不引起深思。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发达国家的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只有在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超过10%之后,一个国家才可能实现其“经济起飞”。所以,从宏观以及长远来看,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研究生不是过剩而是太少,研究生出现“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研究生“择业则更难”。国内学术界对研究生择业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学层面。研究生择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对研究生择业动向原因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研究于此,有助于更好的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研究生“择业难”的原因,扩大研究的视野,有助于研究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经我们调查发现,不同的择业主体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的偏向。从流向地区来看,大部分研究生期望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从流向单位来看,大部分的研究生又倾向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这必然导致这些地方竞争异常激烈。“择业难”度加大,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也无可厚非。从社会大环境看,社会意识对研究生就业也有着较大影响。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干部意识”等等,间接造成了研究生“择业难”的.现状,甚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可见,研究生“择业难”是这种高层次人才在寻找更符合自己职业期望的工作时的决策更难。从经济学角度看,研究生“择业难”的深层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家在决策时会运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所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的增加量,而不是总量。调查发现,研究生在择业时,绝大部分会选择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选择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里的稳定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很少选择在乡镇基层、中西部艰苦地区、民营中小企业里就业。从短期利益来看,研究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待遇优厚的单位,其总效用是在增加。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从长远来看,边际效用却是在递减。如果研究生择业时能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短期来看,其总效用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其个人发展机会多,边际效用会在以后会不断增加,实现研究生自我的最大价值,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二)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有一个假设,假设是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能实现预期利益的最大化,即经济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调查发现,研究生特别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及懂得满足自身主体的需求,可以说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体现。他们在面对不能发挥他们才能的工作时,他们宁愿在劳动力市场上花更多时间搜寻到满意的工作为止,也不愿意将就。这样的做法并不意味着研究生的选择行为不理性。事实上,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信息完全和对称的情况下,比如市场专业需求信息和人才供求比例、单位规模效益与工资分布概况等等信息完全公布充分的情况下,研究生从利益最大化目的来实现自己的预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正是由于这样,临近毕业季,研究生选择自愿性失业的人数愈多。这种想法也是造成研究生“择业难”的一个原因。

(三)高等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主要是由于在交易市场上,交易者自身的认知有限、了解信息的渠道不足以及存在交易费用等。对于研究生而言,研究生自我认知和市场需求认识不足是造成不能更好择业的其中一个原因。在告别象牙塔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后,他们往往在面临选择时,首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没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对专业设置仅有表面的认识,对其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前景等也只有简单的认识;另外,他们对市场上专业需求信息和人才供求比例等也没有关注,不知道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而和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因此,研究生自我认知和市场需求认识不足,带来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也导致了研究生“择业难”。

三、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生“择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研究生“择业难”问题不仅通过国家和学校的影响,更多通过研究生自身的选择。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建议:。

(1)从国家角度,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从学校角度,改进专业结构设置,还要健全研究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3)从研究生角度,从自身出发,转变思维,根据自身能力及特点对就业前景有着理性预期,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被动地接受信息,应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获取有用的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研究生还应更多的自谋职业,寻找到自己的就业机会,到乡镇基层,中西部艰苦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去。研究生还应更多的自主创业,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个人的竞争能力,争取走自主创业之路。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著的该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中国已出版了10多部体育经济学的专著。以《体育科学》等为代表的刊物发表了众多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发表的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有近万篇。第二,体育经济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从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进行了调整,突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位置。20世纪80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体育经济学与经济学整体联系不断增强。

2.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体系不明确,教材多,专著少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制较晚,受西方体育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对体育经济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学科的细化和内化程度不够,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国体育经济特征的专著并不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树立体育经济学学科意识,对体育经济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借鉴西方体育经济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梳理、内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2.2缺乏研究环境,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不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作为支持,而且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规范研究,而涉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的如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体育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匮乏,已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发展中国的体育经济学,需要对学科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共生群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体育经济学本身就是学科交融化的产物,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制约,其他学科如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体育经济学密切相关、对体育经济学研究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学科,通过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共茂,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学科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细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学科的发展进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分割细化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年轻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体育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细分化趋势,其内部亚学科会渐次增多:(1)从内容看,可细分为体育消费经济学、体育投资经济学、体育组织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民族体育经济学等;(2)从体育活动的性质看,则包括观赏体育经济学和参与体育经济学;(3)从具体的体育产业活动看,包括体育赞助经济学、体育电视转播经济学、大型赛事经济学等。

体育经济学已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成都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设置经济学本科专业(体育经济方向),但数量不多,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全国统招本科生专业招生简章中就没有设置该专业,而有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育经济学受到的重视不够。根据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样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设的研究方向都没有包括体育经济学,这种专业设置与中国目前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和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紧迫任务是极不相称的。

最后,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作用,体育经济学及其所属的体育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是要加大对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目前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目前体育经济学乃至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实行开放式、联合式的研究,使研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做好学科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探索、创新、加强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从建立并完善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成果库”、“专家库”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文章摘要: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其在短短几十年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对法律经济学一方面应看到它的研究方法与观察视角的新颖性与独特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将法学泛经济化。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法学流派,开始跻身于传统法学流派之林,并因其视角之新颖,方法之独特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越来越引人注目,影响不断扩大,在法学界尤其在西方法理学界地位日益提高。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并且拥有自己的专门的学术刊物和有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本文试图从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轨迹和当前研究状况方面对其作一个简单介绍,并予简略评析。

一、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法律经济学,即用经济学的概念与方法去研究法律问题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一般将其称为“法学与经济学”。例如,该理论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刊物就冠名为“法学与经济学杂志”(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称其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此外,该学科还有一些类似的称呼,如“法律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等。概括而言之,它是一门由法学和经济学相互b透相互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广泛地论及了法律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因此,有人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

而经济学与法学的真正结合肇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剧烈冲击使法律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与无能,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法律模式。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法学研究内容,改变纯粹的逻辑推理式的法律演绎和归纳法,于是在美国兴起了法律现实运动。人们开始将法律与包括经济在内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便能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率先酝酿课程设置的改革,经济学开始成为法学院的正式课程,芝大也由此获得“法律经济学发祥地”的美誉。1958年,芝大法学院经济学教授阿隆?迪莱克特(arondirector)创办了法律经济学方面的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并对该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的学术刊物-《法学和经济学杂志》,该杂志对推动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前,法律经济学仅局限于分析反托拉斯法等。

[1][2]。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不论是帕累托最优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都反映了对效率的追求,关心的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至于如何在社会整体之间进行分配,则并不关心。但是,分配的不公平往往导致社会矛盾的计划,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改进。非经济性目标的规制,力图实现分配正义。第二个目标是家长主义,它本质上是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预,政府可能并不相信公民具有辨别是非或者有效保护自己权利的能力,因而施加了许多规制,如规定开车必须系安全带、限制吸烟等等。一些臭名昭彰的行为的确有害于个人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具有负外部性。但是怎么干预才是正当的呢?是否专家更能够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并作出更好的福利改进?家长主义不论结果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自由是相背离的,有学者就认为,家长主义的规制,很容易导致专制主义。

有学者提出某些人,尤其年轻人,并不能够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构建,所以需要采用规制对其利益进行维护。奥格斯认为,将家长主义建立在反对个人主义的观点之上,很难具有确定性,并没有说清楚何种干预是正当的,只有证明个人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才具有干预的正当性,但这样的交易成本太高,如对某一行业的限制,则会导致具有辨别能力的个体被剥夺做出选择的权利。规制的经济性目标主要包括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问题、协调一致问题和市场例外条件与宏观经济考量。针对外部性问题,奥格斯提出,外部性的解决,要考虑交易成本的问题,一个外部性会引发资源的错误配置,但行政手段可能成本过高,高于社会收益,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小问题就被忽略了,但这些问题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成本。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但很明显,这样的情况从来都不存在,私人只能处理他们能够获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选择,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这一假定是市场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类行为受制于有先理性,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人们也曾经试图构建一个决策模型以求实习效用最大化,但是这十分困难。协调一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交通规制,如此多的主体参与到交通当中,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靠右还是靠左行驶,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只关心别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规制的正当性根基正是在于“它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他们并不原因的事情,而是通过强制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还有一个有待讨论的规制领域,也就是宏观经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通货膨胀,无论对于什么政治体制来说,这都是必须控制的。对通胀率的控制,可以通过对合同和利率进行管制,现金的持有量应该降低,这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调整措施的行政成本是很大的。奥格斯进一步指出,通货膨胀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增加了投资风险,投资额会减少,通胀也使得私人和企业更加难以区分引发价格上涨的两种原因,一种是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一种是一般的通货膨胀,即使这个问题不出现,市场中的决策者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轻松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且这种无效率将一直持续。

奥格斯对经济规制的手段,提出了很多见解。我着重分析价格控制手段。奥格斯将价格控制分为两类:一是普通的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控制,二是非竞争性市场中针对垄断性企业实施的价格控制。前者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分配正义,让低收入者负担得起某些商品,或者控制通货膨胀。后者主要针对的是公用事业部门,这些部门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产生充分的价格竞争的。当价格管制是基于分配正义的目标时,首先,我们假定,竞争性的市场中,价格反映的是边际成本,但这高于了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并且低收入者必须购买这些生活品,那么能否利用价格控制保障这部分人的供应?由于还存在着种种规制工具,比如财政补贴。经济研究认为,价格控制是最低效的控制方式,实行一个地域市场自然价格的价格上限,将意味着某些供应商无法从中获得利润,因此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都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后市场后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供求关系的基本作用不能通过一部法律来消除。奥格斯对租金管制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公平租金”存在很高的行政成本,虽然它保护了既有承租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长期承租人的利益,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比如,私人出租房屋的规模持续减少。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的减少为“公平租金”创造了更大的需求,法律要求评估者在假定不存在供应紧缺的前提下决定租金,更是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中国高校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教育的改革本质是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开展,要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要采用市场竞争的运作机制,建立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2]把培养应用性人才放在首位,推动经济大力发展。

3.2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供给均衡之路。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国家办学能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教育不同的需求,形成新的办学格局与竞争机制,提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发挥重要的综合社会效益。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必须要积极发展和有效规范新制独立学院,扩展办学模式的新方式,以此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缓解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高等教育消费供需的矛盾。此外,还要大力引进境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满足教育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3.3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及管理。高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真正成为面向教育市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资源配置应建立多方市场主体。高校要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广开资源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外,社会团体与个人都可以与高校有利益交换的关系,高校不仅通过政府获取资源,还通社会与个人多途径取得经费,高校只有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环境下,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需要,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人才,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夏慧夷.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j].教育与职业,,(14).

[2]刘国瑞,高树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10).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著的该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中国已出版了10多部体育经济学的专著。以《体育科学》等为代表的刊物发表了众多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底,全国已发表的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有近万篇。第二,体育经济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从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进行了调整,突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位置。20世纪80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体育经济学与经济学整体联系不断增强。

2.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体系不明确,教材多,专著少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制较晚,受西方体育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对体育经济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学科的细化和内化程度不够,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国体育经济特征的专著并不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树立体育经济学学科意识,对体育经济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借鉴西方体育经济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梳理、内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2.2缺乏研究环境,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不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作为支持,而且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规范研究,而涉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的如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体育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匮乏,已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发展中国的体育经济学,需要对学科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共生群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体育经济学本身就是学科交融化的产物,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制约,其他学科如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体育经济学密切相关、对体育经济学研究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学科,通过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共茂,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学科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细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学科的发展进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分割细化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年轻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体育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细分化趋势,其内部亚学科会渐次增多:(1)从内容看,可细分为体育消费经济学、体育投资经济学、体育组织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民族体育经济学等;(2)从体育活动的性质看,则包括观赏体育经济学和参与体育经济学;(3)从具体的体育产业活动看,包括体育赞助经济学、体育电视转播经济学、大型赛事经济学等。

体育经济学已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成都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设置经济学本科专业(体育经济方向),但数量不多,北京体育大学全国统招本科生专业招生简章中就没有设置该专业,而有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育经济学受到的重视不够。根据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样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设的研究方向都没有包括体育经济学,这种专业设置与中国目前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和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紧迫任务是极不相称的。

最后,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作用,体育经济学及其所属的体育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是要加大对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目前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目前体育经济学乃至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实行开放式、联合式的研究,使研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做好学科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探索、创新、加强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从建立并完善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成果库”、“专家库”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采取verges的方法,选择了后面一种方法。本研究共有45名面试官,都是大学生,并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问培训。每位学生需要采访大概15个人,这些访谈对象需要包括以下的类型:男人和女人;少年,青年和老年;城市和农村。本研究采取了653份方便样本-“真实”的消费者,其中39%为女人,61%为男人,55%为城市人,45%为农村人,41%年龄少于25岁(青少年),33%介于25到45岁之间(青壮年),26%年龄超过45(中老年)。

2.数据来源背景分析。

数据收集和调查设计。本调查于在中国唐山地区进行。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收集数据,一共有40名面试官。本研究所采用的面试官为大学生,他们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谈培训。和第一个研究项目一样,本研究使用了598名“真实”消费者这种方便样本(50%为女性,50%为男性;56%为城市人,44%为农村人;44%年龄低于25,31%介于25到45岁之间,超过45岁的占25%(表1)。120个人把阿迪达斯作为感应词,180人选择耐克,116人选择锐步,182人选择彪马)。问卷调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对词汇的自由联想,消费者需要根据被提议的词汇进行五个联想。被提议的词被称为感应词。对于体育作品,选择10个词汇,因为感应非常大。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第二个部分收集了人口信息,诸如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表1调查对象的背景性别年龄所在地女性男性总和2525-4545总和城市农村总和体育阅读62581204938331206852120体育经济928818082564218010179180体育品牌57591164836321166353116体育媒体889418284554318210379182综合性299299598263185150598335263598比率505044312556443.一个初步的分析数据分析。一共收集了2485份访谈稿。做了三份互补的分析。第一个分析运用第一个研究项目中的5个方面(d2到d6)说明每个体育市场品牌如何定位。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是否每种品牌大概符合人们对体育市场品牌的表述。第二个分析研究根据每个方面的具体因素,分析每个体育作品是如何自我定位的。第三,用不属于体育市场品牌表述常见系统的因素来分析,目的在于描述品牌在体育市场市场外的定位。每种体育作品的合理和差异定位显示在分析的每个阶段。尤其是本研究视角和公司管理者的战略有关。两个研究都关注与品牌标识有关的问题。体育作品标识是品牌管理的一个分析单元。表述的社会性质由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决定。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要被视为社会表征,该词必须要被10%的人提及;还有些其他研究者认为词汇计量分析要依赖的规律。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他的规律规定最常见的单词(譬如单词中的5%到10%)必须代表所列词汇的40%到60%,而另外一半被唤醒的词汇由超过90%的词汇组成。

4.小结。

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进一步对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探,以期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所启发。

经济学论文提纲的编拟作用研究

1、 论文该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需要写些什么内容,使用些什么材料,这些如果只凭脑子想,动笔后写起来可能会丢三拉四,编拟提纲把想到的写在纸上,让思维视觉化,这就便于推敲。作者对问题思考慎密、清晰、有条理,起笔也就目标明确、具体,不会走样。

2、编拟论文提纲可以合理使用资料,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在提纲编拟过程中,将零碎的资料整理归类,有助于行文有理有据,虚实结合,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3、编拟提纲可以对前面的准备工作如立意选材、布局等项工作进行查漏补缺,为起草扫除障碍。

论文提纲是以纲要形式安排的论文的逻辑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项目:论文题目;基本观点;内容提要。

大项目(大段段旨或分论点)。

中项目(即段旨或分论点的下位论点)。

小项目(更小的下位论点,或段中的一个方面的材料)。

编好论文提纲的关键,是要将“内容纲要”写具体明白,使之成为作者行文的具体依据。“内容提要”

提纲具体书写形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宜,从提纲的性质、内容、形式等不同的角度分类,论文提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提纲的性质分类:有正式提纲和非正式提纲。正式提纲,即作者通过对论题和材料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下来作为起草依据的提纲,这种提纲内容的详略因人而宜。但纲目序列讲究,逻辑严密,为提高时效,加快构思,最好的办法是作者将每一步的考虑都写在纸上,不断地修改、筛选、比较、完善,逐渐形成正式提纲。非正式提纲,从狭义讲,是指作者扣住课题作发散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与论题有关方方面面并把它们写在纸条上的那种提纲,这种提纲内容杂乱,有纲无目,但它可以帮助作者打开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拟出正式提纲。

(2)从提纲的内容分类,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简略提纲是指那种不显示大项目,而对每个大项目如何深入展开论述,并不反映的提纲。详细提纲是指有纲有目、有理有据的提纲。

1、拟标题:经济论文的标题以直接、醒目、具体为好。

2、以句子形式写出论文的基本观点。

3、安排论文的“基本骨架”(即写出“大项目”)通过分析基本观点,找出可以展开论述的几个大层次(或分论点),并根据其逻辑关系安排好先后顺序。

4、逐个考虑每个分论点的下位论点,并以此类推,直到写出各大中小项目。

5、全面检查提纲的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补充。

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论文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这种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各位同学,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一起阅读吧!

摘要:社会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文化模式决定了现代的经济模式。

关键词:社会发展;经济模式;文化模式。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西方民族通过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伦理精神,这对于整个西方社会来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新文化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而像中国、印度这样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东方民族,其“儒教”、“佛教”等原有宗教的精神严重抑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韦伯的观点十分具有争议,但也从一个侧面点明了文化底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同样,经济行为也反作用于文化选择。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与经济时而相互促进,时而相互阻碍,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文化的形成虽然与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成形之后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文化模式,从而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的传统地位不高,《论语里仁》中的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商业活动贴上了道德标签。后来的儒家思想一直秉承这一论点。到了宋代,陈亮与朱熹辩论,认为“义”与“利”并非不能相容,可谓异数。此后,一直到明,“义利双行”还是行不通的。文化上的鄙视大大抑制了人们从商的热情,中国古代的商业社会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但到明朝中后期,这一情况有所改变,我们从明清两代大量的文人所作的商人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官僚阶层与商贾集团的来往密切。商人需要一定的社会身份充门面,士人也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甚至像钱谦益这样的大家在他去世那一年,还出现过因病中无力为文,无奈将到访的黄宗羲反锁于书房,求黄连夜写完三篇文章,解决丧葬费用的故事。到了清代中期,商人凭借雄厚的财力迅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做官这样的事也可以公开用钱来办到,则是此一历史时期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明清以前不太可能,也与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有关。

相比之下,在世界其他的农业文明中,发展初期也都不太可能把商业活动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在很多国家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夏洛克”、“葛朗台”这样的暴发户或守财奴的负面形象。传统的西方社会对于商人的印象也是相对比较负面的,这种思想从《圣经》中很多章节都可以看到,如西方谚语有“骆驼进针眼比财主进天堂容易”之说。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更是高于一切,公开标榜自己追求物质则被认为是魔鬼附身。但与中国社会相似的是,经过了15、16世纪宗教改革,商业社会发展得到了促进,商人地位大幅提高。由国家支持的经济贸易行为逐渐成为光荣的事迹,这也极大地刺激了航海业的发展,海外冒险在给别国人民带来血与火的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与白银。西方文化借助强势的经济开始在全世界盛行起来,也是基于此,殖民文化才有了大行其肆的可能。这更加大了东西方社会的经济差距。

文化不仅通过形成文化模式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走向,有时也会通过间接地方式对经济加以影响。在余英时先生版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谈到明清之际出现的“弃儒就贾”现象,这是文化对经济间接影响的典型事例,他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与科举名额并未因人口增长而相应增加有关。“士而成功也十分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以扬州的现实情况为例,在文化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两淮盐总商江春的经商缘起是“应试不第,遂全力治盐”。对于追求更高文化“价值”的梦想破灭后,使得一部分举子转而弃笔投商。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于扭曲的文化价值的一种无奈的反抗。更有甚者,还主动放弃学业,如另一位两淮盐总商汪廷璋之子从商的因由是“顾见盐务繁重,不欲祖父殚其劳瘁,遂弃举子业。”其他商业巨头也多有离经叛道之举,则是对出于当时文化环境的不认可。这种对重农抑商的文化价值观的反叛,使得原本为上流社会不耻的经济社会活跃起来,使得文化无意中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大,在经济领域中,文化作为商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使得文化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会产生经济利益。同时,经济利益也会诱使文化品位发生改变,例如流行的艺术样式往往会获得巨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利益迅速扩大,一方面经济效益支持着流行文化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会吸引文化精英参与其发展,最终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这也使得每个时代的俗文化都会逐渐适应更多阶层的审美需要,变成雅文化,再产生新的俗文化,看似文化内部循环,实际上是文化与经济互动,间接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结果。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文化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在这个信息一体化的小世界里,当今的文化越来越类同,像《江南style》这样的歌曲能迅速红遍全球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文化模式决定了现代的经济模式,现代文化中的公平、民主等有价值的思想也渗透到经济领域中来,这实际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结合的更加紧密,文化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势不可挡。我们应该充分把握住这一历史机会,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可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杨豫,赵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桦,主编.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m].黄山书社,.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技术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研究技术经济学能干

[摘要]当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坚持以掌握专业知识为首要目标;中英文授课比例适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广泛列举英文案例;督促学生课前、课后自我学习等,以期推动双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双语教学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为了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竞争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该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一批归国学者自西方引入,因此开设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很强的必要性。以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后,可以直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让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相得益彰,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工作。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丰富的教学成果,促进了国内外教育的接轨。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未能加以区别,实行统一教学,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授课时盲目追求英语的使用比例,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学进度,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中没有根据本课程特征和双语教学的特点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未根据双语教学难度大,课时紧的特点,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以期与同仁共飨。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仍然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方法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外语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中要处处根据这个目标调整各项教学安排,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状况,盲目强调英文使用比例,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舍本逐末。

二、合理设置课程。

由于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可以考虑先从选修课开始。同时开设双语班和中文班,由任课教师给出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授课内容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实际需求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为了鼓励学生们参加双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给予学分上的倾斜等。使学生们的双语课学习自觉自愿,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三、精选教材。

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国内外有各种版本,选择面极宽。考虑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且含有经济学模型和微积分计算,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时也给学生推荐配套的中文教材,便于学生遇到难懂的地方反复对照学习,加强理解。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选择了萨缪尔森著的西方经济学,因为该书作为经典教材同时被西方高校广泛使用,全书对基本原理叙述清晰,逻辑性强,案例丰富,内容深度也较适合刚入门的本科生。我们同时推荐国内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该书结构清晰,可以与萨缪尔森教材很好地对照学习。

四、合理分配中英文ppt的比例。

在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现代化的ppt教学,以节省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插入图表、短文,还可以插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录像,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考虑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们的实际英语水平,ppt以英文为主,课程开始阶段和重点、难点部分制作中文对照ppt,便于学生理解。ppt一般在开学后即发给授课学生,便于学生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将本科阶段经济学知识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学前沿理论。根据教学要求,三部分内容在课时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上应有明显差异。

基本原理是经济学课程的基石,也是本科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包括基本概念、经济学模型、基本研究方法等,应占据全部教学的70%~80%,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们理解透彻,熟练掌握。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图形,因此适宜制作成中英文对照ppt,便于学生们对照理解,授课时英文的比例也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少及多逐渐增加,开始时约为30%~50%,如果学生们反馈接受良好,则继续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并逐步增加英文比例。如果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困难,则用中文结合中文ppt再讲解一遍。少数实在难以理解的同学,推荐其课后仔细阅读中文教材,并对其单独辅导,力求不因双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

经济学案例和宏观经济政策部分通俗易懂,可以全部使用英文讲授,少数难点部分加上中文ppt注释即可。

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前沿理论,是基本理论的扩展,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了解即可,根据具体内容的实际难度,尽量使用英文讲授,难点部分则配合中文ppt,用中文再讲授一遍。

六、广泛列举英文案例,积极开展讨论。

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应用广泛.教学中可以结合每章内容,授课前先用英语提出案例,让学生们带着思考去学习原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授差别定价时,启发学生们思索身边现象,如:机票的不同折扣,商场的换季打折促销,手机的各种收费套餐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学习宏观经济政策这章时,把学生们分成几组,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让学生们课前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先用英文阐述自己所代表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再分析这个流派为应对危机可能提出的经济刺激政策,各组学生间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并播放介绍当前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英文短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热情参与,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还积极关注经济、政治事件,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思考现实问题,同时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

七、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经济学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详尽讲授。尤其是双语教学,学生使用原版教材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内容,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题,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定课题,完成小论文。学生们首先需要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然后从学术期刊网和互联网上搜索中、英文文献,仔细阅读、整理,形成思路,再设计结构,组织语言,最后完成论文。这样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先进等:双语教学必须规范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2]周华:经济学科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学术探讨,2003,(3)。

[3]苑金茹:双语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罗君丽:关于开展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探索,2007,(10)。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资产管理,这种资产包括人、物、钱的使用方式和具体内容,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质量以及效益问题。

关于企业资产配置效率,当前研究甚少,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我国许多学者做出过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财务隐含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末路的主因。王胜利(2007)通过剖析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现许多公司财务核算非常不规范,导致资产浪费现象严重。李志宏(2008)认为企业应该从资源配置的特性、作用及原则,建立资源配置评估体系来加强财务管理水平。熊筱燕(2007)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反应企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程度,关乎企业的生产成本问题,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财务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当前还是研究的空白,但是在许多理论中已经间接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深入分析二者的关系,探索企业的发展对策。在本文中,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企业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发展生产时所实现的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一般就是指企业的生产效率。

财务管理对资源的作用非常大,首先表现为会计核算为资源配置提供最基础的资料和数据。会计核算反应企业对资源配置的内容和效率,反应了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为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最准确的数据报告。在企业中,产品生产成本需要依靠会计进行统计分析,管理成本需要会计核算和反应,资源浪费需要财务去审核和发现,资源配置的情况也是财务进行统计核算,其利用情况及效率也是财务进行分析得出。因此,会计核算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能保证所有资源的利用情况都在被统计范围内,这直接影响整体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二,会计核算的方式是否科学,结果是否正确,结果显示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能为资源配置提供最可靠、最科学、最基础的材料;第三,会计核算是否及时、迅速,是否可以满足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

随着财务管理的完善,预算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依据。企业通过预算后,各个部门需要根据预算分配合理配置资源,在有限的预算下发挥更多的效益。同时,预算为整个企业资源的作用进行了核定,其不只是分配作用,在分配的过程中已经对其使用过程的效率进行了假定和核定,因为财务预算必须保证在利用最优先的资源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这样资源的量必须降到最低,资源必须得到最大利用,这样企业成本就会降到最低。因此,可以说预算是资源配置的依据,而预算也是以日常会计核算为依据的。

财务管理除了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核算外,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资金运营。资金运营只是企业的资金活动,是企业进行筹资、投资等活动的总称。资金运营的表现就是对资源的再配置,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资金运营能力首先表现在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反应了资源运营的水平。资金运营水平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运营的结果就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无论是购买、出售还是转移资源,其表现都是为了加大对资源的利用效果,即配置效率。第二,资金的运用情况离不开资源。资金的运用情况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如果资源运用到物质资源,那么必然涉及物质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资金用到人力资源,那么也涉及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人力资源的作用也需要依靠物质资源来表现。如果资金用到非人力也非物质资源,那么其作用的效果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都需要依托物质或者人力资源。其实,现金本身也是企业的资源。因此资金的运用情况离不开企业的资源。

财务管理流程一般是根据资金的取向更新编制,而实际上流程上的资金已经表现为企业资源,因此财务管理流程首先是资源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流程管理是否全面。企业的生产是庞大的,既包括资源涉及大的固定资产,也包括了小的办公用品。其管理流程必然涉及到企业所有资源以及其使用的各个方面。保证管理流程的全面性是流程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的不全面直接影响没有进行管理的资源内容的利用效率,甚至直接被浪费。第二,流程管理是否及时。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资源体现的是企业的资本,其管理水平及利用涉及的是企业成本。许多资源虽然可以重复利用,但是时间是不可以重复的,而时间是企业的生命,因此时间本身也是一种成本,无论管理属于哪一种都必须考虑时间成本,所以流程管理是否及时也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第三,流程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对货物的进出管理,如果流程管理不当,过于复杂,这样人力资本会被大量浪费,货物进出速度也会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就会增加,这在采购到生产环节应用特别多,并且许多企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许多企业为了明细物资的来龙去脉,全面掌控资源的利用情况,加大了对物资流程的复杂度,特别是在审批程序上严重限制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成本控制是企业必须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成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也可能是劣势,是企业效益的生命源泉,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财务成本控制首先必须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才能减少购买和降低成本。成本控制水平即成本控制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成本控制措施科学、及时,那么无疑对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能在降低资源的情况下提高配置效率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者在原有资源水平下提高配置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如果成本控制措施和过程不科学,那么就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产量不变,但是资源投入比原来更高,利用效率更低;二是资源投入没变,但是产量降低。无论是什么结果,都反应了成本控制的失效,即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问题直接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财务风险控制除了要对企业资金的取向进行有效把握之外,企业的资源也是企业的风险来源,也是财务风险控制的要点。资源风险控制主要包括控制企业的库存,防止资金积压在库存成本上。由于企业生产总是需要预先购买原材料以及其他易耗品等等,所以对于材料、易耗品等成本的控制也是企业风险控制的原点。

二、财务管理水平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

(一)通过对资本的控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财务管理包括了资本的运营,因此对资本具有控制权力,而资本则表现为物资。控制资本的措施可以是购买新资本,这可能是因为通过财务管理发现资源配置的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因此希望通过增加资源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也可是售卖资本,即企业过多或者不必要的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或者企业对部分资源的驾驭能力不足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从而通过售卖资本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是转移资源,即当前资源的组合方式不合理,无法达到最优配置效率,因此通过转移资源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二)通过对流程的管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财务管理会涉及对物资使用过程的流程管理,以保障物资的来去都能记录在财务管理的范畴之内。流程管理首先是保障物资的运行,即通过流程管理使物资跨人或者跨部门进行流转使用,从而实现物资的使用目的。第二,流程管理使得物资都在财务管理部门的监控之下,防止物资出现被浪费或者遗失等现象,达到监控的目的。第三,流程管理产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资源顺利流通,得到充分使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同时流程管理自身也在不断的优化,其优化过程必然也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通过会计核算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会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首先表现为通过统计,统计出资源被使用的情况,了解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会计核算通过核算分析比较资源本身的最大使用效率以及实际效率与理想效率产生差距的原因,从而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第三,会计核算在计算的同时,也能起到监督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即对每个会计期间的核算结果进行比对,从而得知资源配置的效率。会计核算的监督是非常完备的,因为会计核算必然是完备详细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主要通过资本运营、流程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路径进行影响。基于此,为了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并将其与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企业进行资本运营也是为了提高现有资源的效益,即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企业将资源配置效率列入资本运营,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提高企业的流程管理能力,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为衡量目标。流程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流程管理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源,因此将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为流程管理的能力指标,是结果为导向的衡量指标,有利于结果的实现,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第三,完善会计核算,并分析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计核算不再只是简单的统计分析,企业应该根据会计核算分析的内容获取自己想要的材料,资源现有的配置效率情况便是其中能够反映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最全面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资料。获取资料,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资源配置的不足,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期工作。

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论文

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整个市场经济依赖需求跟供给的调节机制不借助任何外界以便达到均衡状态。然而美国的经济大萧条证明了微观经济学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中不适用,所以宏观经济学才引用到各种经济体制下实施。运用宏观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和持续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顾名思义是指在市场自身没有办法进行调节的基础下,借助政府等外界力量对市场进行调整。以下将要讨论到宏观经济学对于市场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首先,在调整物价稳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百分比进行调息,以便控制市场的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应与居民有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统计出来的有关物价变动的指标。一般8%被视为正常的通货膨胀范围,任何高于或低于这个百分比的情况下对市场经济都是需要调整的。高于这个百分比称之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远低于这个百分比并且居民消费指数的百分比为负值被称为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一种测量在一定的时间内平均市场价格的改变有多快,通货膨胀率是通过每年价格水平差的百分率来测量,比如说价格水平可以利用居民消费指数来衡量。居民消费指数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居民测量日常生活成本的改变,并且可以调整经济数据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例如,的居民消费指数是2.15,而居民消费指数变成了2.18,那么这两年间的通货膨胀率是(2.18-2.15)/2.15=1.4%,属于正常的通货膨胀范围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例如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从而市场价格就会降低以刺激人们的需求,反而言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市场价格就会增长从而减少居民的需求,从而达到完美的供需平衡的状态。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通货膨胀百分比越高代表了市场内货币购买价值的降低,例如二十年前一百块人民币可以购买的物品和服务远远多于现在一百块人民币可以购买的物品和服务。一位数字增长的通货膨胀率是民众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这时候大家信任货币。然而急剧和恶性的通货膨胀率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时候政府就起到了控制货币急剧膨胀的作用,在通货膨胀急剧上升的时候,政府需要收紧货币流通例如增加利息等方式应对通货急剧膨胀;然而利息增长幅度过大也会影响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从而产生货币紧缩的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对整个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实施适当的方案应对市场产生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问题。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现状对货币流通进行适当的控制,适时的刺激经济增长(如四万亿刺激计划)比如增加了货币的流通从而在短期可以缓解失业率的问题;通过借贷货币的方式从而平衡汇率以防止人民币贬值。政府可以通过一系统宏观经济学的措施对整体市场经济进行调整,从而保持一个为何良性的通货膨胀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宏观经济风险具有潜在性、隐藏性和累积性。所谓宏观经济风险的潜在性,指的是宏观经济风险总是与宏观经济系统相伴而生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运作本身就蕴涵着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的隐藏性,指的是虽然宏观经济风险总是潜在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它是隐藏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宏观经济风险的累积性,指的是宏观经济风险会随着社会经济矛盾的不断加深而日益增大,当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发经济危机。宏观经济风险的潜在性、隐藏性和累积性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特征,一方性,也是累积到一定层面说明宏观经济风险有经济风险形成和变动趋势跟预测,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因此,有必要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风险问题。并且宏观经济风险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因素不可能导致经济体系的波动和动荡。当然在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因素对宏观经济风险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当经济的计划性程度相对较高的时候,政府进行干预和管理的经济的程度相对较高,这时候宏观经济的风险是有限的。

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性较低的国家,国际经济影响因素也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宏观经济风险。然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相对较高的国家,国际宏观经济波动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波动也牵连到别的市场开放性较大的国家的经济,在各国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事也面临着宏观经济风险也相对增大。例如二十一世纪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从而导致了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甚至导致了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破产,这就是全球经济开放性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风险程度也相对较大。

技术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研究技术经济学能干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学院为例,对开设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办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

[2]庞皓.计量经济学[m].3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

技术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研究技术经济学能干

技术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在本科教学中,应以理解概念,掌握方法为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00930(12)分类号:g64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大学本科课堂教学

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

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发布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经济学的论文范文

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控制非常繁琐,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政府职能,应对市场变化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1、政府控制行为的偏差。

1.1角色错位和偏移。

政府规范房地产市场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社会管理指标,而不是直接对商品房屋价格进行干预。

各地区部委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政策方针,造成了多种调控政策的冲突问题,使政策难以形成合力,效果相互抵消,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缺乏一定地约束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出现执行不力的情况。

1.2地方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之间的微妙关系。

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为房地产税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利益要求要引起重视,为地方政府寻找除房地产税收外的其他税源,如若不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时不能认真贯彻,使政策形同虚设。

要想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要厘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产分配关系,如果此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地方政府依旧会通过其他形式对房地产进行征税。

1.3各部门之间的博弈。

对于持续增长的房价,中央的调控决心和力度是比较大的,但严厉的调控又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阻碍。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有七成以上都来自银行,因此,房地产的风险也被转嫁到银行,造成金融风险的存在。

另外,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对房价更多的决定权掌握在房地产开发商手中,作为企业,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和政府期望通过市场自觉调整恢复正常价格本身之间就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所以执行政策的最底线是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博弈的战果。

2、房地产市场政府的控制方向。

2.1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

政府作为保障体制的主体,应该承担起保障全体居民居住权力的责任。对于收入低下,经济困难的家庭,应该以贴补房租的方式解决其住房困难;对处于温饱阶段的家庭,应该通过减免税费的方式实施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对于中等收入的家庭,居民可以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购买商品住房。房地产市场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租赁市场,其总体发展还比较落后,政府要激活租赁市场首先要降低租赁的税率,通过建设公有住房,收购闲置房的措施给低收入家庭提供可租住房。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努力使广大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2.2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绩考核制度。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政府需要转变自身角色,更好的推动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育并不健全,走向成熟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依靠市场手段解决房地产问题显然是不可行的,房地产市场的改革重点应该落在政府自身,其不仅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政府政绩考核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其首先要打破以往对上级负责的考核制度,重新建立对公众负责的考核机制,将对公众负责纳入评价体系。

2.3通过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时要遵循价值规律。税收政策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和完善土地增值税进行调节,设置一些新税种,如房产税和物业税等,其最大作用是能够调节贫富差距、抑制房价上升、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2.4法律手段的介入。

在许多发达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为法律。而我国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一旦出现危机,往往依靠政府发文等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这样虽然会在短时间内缓解房地产过热的现象,但持久度不足。

3、结束语。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是一个繁琐的命题,不仅要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还要考虑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比较晚,缺乏相应的实验数据和经验总结。国外的房地产市场体系虽比较成熟,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完全借鉴和照搬也行不通。因此,我国政府应结合自身的国情,行之有效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控制。

建模思想融入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是当前高校数学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本文对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思维;培养。

1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是一种融合数学逻辑思想的思考方法,通过运用抽象性的数学语言和数学逻辑思考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问题。当前很多高校中开始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逻辑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起源于1985年的美国,几年后国内几所高校数学建模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参与美国的数学建模大赛,促进了数学建模思维的快速发展。直到1992中国首届数学建模大赛召开,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当前中国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

2.1数学建模竞赛自主性较强。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建模需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工具来进行资料查阅和收集,建模比赛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和思维进行灵活自由解答,形式不拘一格。其次体现在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组织制度上也较为灵活多样,数学建模主要侧重于分析思想,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分享。2.2建模队伍呈日益燎原之势。1992年首届中国数学建模大赛开展以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和社会各界对数学建模颇为重视,参赛队伍、参赛学生的质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数学模型也日渐合理科学,学生团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骄人战绩。2.3组织培训日益加强。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口套表达、语言逻辑思维、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遴选参赛选手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培训的时间很长,培训内容也很丰富,为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分析。

3.1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得到增强。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组织形式活泼自由,通常采用学生组队模式开展,数学建模竞赛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代表着不仅仅是学校的声誉,还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国家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学生训练中的优势和特长,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分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整个数学建模,在建模过程中学生统筹协作、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确保数学建模取得最大效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得到锻炼,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通过建模竞赛彰显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中国数学建模方面的发展。

3.2高校学生参赛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与性高涨,参赛人数保持着20%左右的上涨幅度,参赛成绩也较为理想,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提升。

3.3高校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充满着刺激性和挑战性,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一个展示。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不仅要需要扎实丰厚的数学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清晰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有机智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怯场、不惊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轻松应对其他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提问,能组织条理性、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将参赛小组数学模型的含义和设计清晰完整的传达给评委和其他参赛选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3.4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志力得到锻。数学建模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非常高,难度也非常大,需要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说数学建模过程中,有许多高深的知识难于理解,有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需要数学建模参赛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平时培训中的知识积淀,通过借助大量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加上团队的理解分析去摸索,探寻数学建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无疑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另外,搜寻资料、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需要长久的耐力和信心,无疑这对学生的坚毅不畏难的品质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和磨炼。

3.5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经过艰苦复杂的数学建模训练,高校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学生数量观念得到增强,能够养成敏锐观察事物数量变化的能力,数学的严谨推导也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路变得更加富有条理性,能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效解决数学疑难,数学理论能更好第应用于实践,数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能较高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表达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意志品质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塑造。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锻炼。学校用重视和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刚.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探究[j].才智,(06).

[2]陈羽,徐小红,房少梅.数学建模实践及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08).

[3]赵建英.数学建模竞赛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08)5.

[4]毕波,杜辉.关于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12).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柴油产品采购合同书(专业21篇)
    有效的采购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行业领先企业的采购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路。甲方:乙方:三、乙
  • 12-23 学生交通志愿者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回顾和总结,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志愿者组织在我国并没
  • 12-23 大二学生的自我总结范文(17篇)
    总结范文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思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进行整理和概括的成果。总结是我们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有效方式之一。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总结
  • 12-23 参加消防演练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通过互相交流,我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迷茫和无从下手,那么这些范文可以给你一些启示和指
  • 12-23 特殊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热门17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培训重点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这里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考的方向。
  • 12-23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博客大全(20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提升。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以下的总结范文,看看这些经历和心得是否与我们有共鸣。今年学生们期末考后,教
  • 12-23 幼儿园园长秋季工作计划安排(优秀20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以下是一份实用的幼儿园工作计划,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上级领导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 12-23 水泥购销合同标准格式(汇总23篇)
    购销活动需要商家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购销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为了促进生猪、鲜蛋、菜牛、菜羊
  • 12-23 感恩节初中(汇总13篇)
    感恩是一种向往美好的心境,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向往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感恩的真实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温暖。“感恩”这个词语是众人皆知的在我们中
  • 12-23 学生宿舍维修管理制度范文(16篇)
    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样重要,需要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规章制度范例,供大家参考。在制定和完善自己组织的规章制度时,可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