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优秀21篇)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优秀21篇)

时间:2023-12-24 06:48:05 作者:飞雪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里程碑,通过总结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达成这三个方面要依赖学校的常态管理。

实践发现,低效的学校管理,往往是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派任务式的管理,这是一种被动管理。问题已经发生了才实施管理,管理滞后了。从管理的策略性来讲,哪里出了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缺乏宏观性;从管理的教育性来讲,这样管理学校总是在不断地纠错中前行,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引导性;从管理的时效性来讲,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解决,错误在前,正确教育在后,缺乏主动性。

因此,高效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管理的实施前移到问题发生之前;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要求学校管理者与师生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把学校打造成管理者与师生一起成长的共同体。

这样的学校管理必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直接性,所有的管理措施都直接作用于人;二是教育性,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三是引导性,学校管理都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引导,成功;再引导,再成功”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实施管理;四是深层性,学校管理的实施总是从观念引导到心灵塑造,再到习惯养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五是规律性,学校各项管理都有常规可循,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超越规律。

这五个特点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要去做,而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必须是管理者主动深入实践的管理,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坐等问题发生的被动管理;必须是注重研究、将管理课程化的科学管理,而不是错了再改、将管理形式化的机械管理。

我们把具有这些特点的管理称之为“走动管理”。

所谓“走动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通过管理者不断地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持续地改进管理,推动学校良性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

“走动管理”由四个环节组成:问题发现一问题提出一问题研究一问题解决”。每个环节都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问题发现”——一是管理者要树立问题意识,任何管理都只存在更好而不存在最好,任何管理都存在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问题意识;二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学校发展中的隐性问题、真问题;三是强调管理者必须主动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以后再去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一是问题提出的时机,管理者要结合目前学校工作实际,接照轻重缓急对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进行分类,提出问题解决的次序;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管理者要把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提炼成一个个微型课题,初步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决策时参考,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领导;三是问题提出的方式,是口头提出还是书面提出,是逐级向上提出还是在适合的会议提出。

“问题研究”——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拖而不决;二是要整体思考、全面衡量,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从多中先优,不能从简处理;三是研究如何将管理课程化,寻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途径,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效果,等等。

“问题解决”——一是执行者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问题解决,强调执行力的坚决性;二是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及时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解决方案,强调执行力的灵活性;三是问题解决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尤其是书面形式的总结反馈,包括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案(含备选方案)、解决的效果与经验等,强调执行力的成果性。

“走动管理”是一种“总体规划、分块实施、协作支持、共同提高”的高品质常态管理。通过“四个一”(每周一反思,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调研,每学年一完善)进行反馈,对学校规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过程性动态调控与生成转化,在“制订规划-实践创新-完善规划-践行新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向着目标挺进。

可见,“走动管理”是面向实践,责任与合作相结合,运用微型课题研究的策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群策群力变革实践的一种管理。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全员性的走动。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甚至校外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也参与其中。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研究型的走动。以课堂教学管理来说,有课前对教学有效性的预判和设计,有课中对教学有效性的记录和诊断,有课后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估与反馈。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问题解决式的走动。身为管理者必须敢于负责、肯于投人,要能沉得下去,走到班级去,走到课堂去,走到年级去,走到教研组去,走到备课组去,走到教职工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只有把研究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把对学校的整体策划和管理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和行为,并在决策过程中贡献问题经验和智慧。

因为走动,收集信息及时;因为走动,善于集思广益;因为走动,乐于情感交流;因为走动,勤于客观评价;因为走动,利于问题解决。所以“走动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

“走动管理”既是一种高效的学校管理,它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有保障意义的,对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高效课堂的课堂研究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效率进行优化,对师生双边,甚至多边活动的效率进行评估,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劣性进行比较。因此高效课堂是研究的课堂,高效课堂也是开放的课堂,需要管理者推门听课,通过推门听课尝试解决常态课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教研组同行观摩听课,备课组成员跟踪听课,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的磨课,深度解决学生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需要管理者走进教研组,和学科教师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学生,一起研究教材和教法;需要管理者走进备课组,共同确定作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推敲评价标准;需要管理者走进课堂,参与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参与同课多磨的再设计和再组织,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反复磨课尝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正是各种形式的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带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走动起来。

高效课堂的调研活动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在思考如何抓好教学质量,全体教师都在思考如何落实教学质量,全体员工都在思考如何服务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全面、全程、全员抓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务实高效,要坚持常规检查制度化,教研活动主题化,教学研究常规化。每学期都要坚持常规检查并及时反馈,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研组活动情况和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情况、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情况、新教师教学情况、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学生成绩记载情况、单元测验与阶段测验及质量分析情况、课题研究情况等;每学期都要组织各年级的教学调研,组织专家进课堂听课评课;每学期都要召集学生座谈会评学、评教;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意见并以恰当的方式向相关教师进行反馈,等等。这些都是在走动管理下才能实现的。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针对全民基础教育,《纲要》中战略目标中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我国义务教育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间、城乡间、区域内学校之间还存在差别,有些差别还比较突出。毛入学率达到90%是一个数量上的指标,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不单要努力提高入学率,更重要的是要基础教育也要形成质量教育,现在在很多落后地区虽然在形式上孩子们已经能走进学堂,但是能学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兼顾很多门课程,所以说这样的数量上的普及同样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努力提高教育落后的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落后地区教学。《纲要》重要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即是针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的。

《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到了以下几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纲要》在整个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新的政策亮点。

扩招是近几年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对高校扩招以来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估计,正是因为扩招,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适龄青年能够由此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在人才资源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模式化的普通白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不但避免了高校里为学而学,脱离实际的弊端,使学生能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利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能够利用高校强大的师资科研条件。同时通过这种联合使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做到无缝连接,避免了二次培训和学习的消耗。

在高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所以我们的科学发展还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可以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谁来办,不但政府要大力办,同时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来办。第二是针对谁来办,《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针对现在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三是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

1、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实现的重要方式。随着整个社会的终身学习的氛围的浓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远程教育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将远程教育放在继续教育、名族教育这两章也很明显的体现了远程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教育部对于如何发展远程教育的一些导向性的意见吧。

2、在整个纲要中,一共有7个明确的“教育公平”的表述,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方法就是远程教育,而且在报告的各处都有所体现。注重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同样也体现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思想。

3、这里的远程教育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成人教育,需要提供硬件以及资源,同时也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终身教育来讲,远程教育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可是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所以需要建设的不但有一些资源性的软件,而且还有基础作用的硬件。

4、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但在将远程教育应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时,因当学习者的可能特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远程教育的相关要素可能要有一定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服务。

5、《纲要》中提到对“农远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看到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这一说法,我们很多地方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待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们教育技术应该努力的。

6、一项技术的全面飞速发展变在于改技术何时运用到“工业化大生产中”。而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工业化的突破口便是远程教育了。目前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思考,经过目前的实践证明,远程教育对解决教育不公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很好地解决思路,如果能确保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上同样的精品课,做同样的测试题,应用同样的教学资源,那教育不公平也就自然不存在了。但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如果农村连基本的课桌都不齐全,连基本的老师也保证不了,如果农村孩子连吃饭都有问题,上不起学,如果远程教育的资金都被政府挪用等等,那何谈远程教育?所以窃以为我们应该围绕这这句话展开更加全面的讨论,讨论如何确保在农村能施行好远程教育,才是更为重要的。

7、教育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要改革必然会产生阻力,一蹴而就似乎并不现实。需要稳步推进。有宏伟的蓝图是好的,但是更多的都是些空话,不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其中《规划纲要》调研内容和重点问题中有十个重大专题、三十六个子课题,而其中对远程教育的涉及确甚少,由此可见国家对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例如网络上讨论的很激烈的湖南大学的远程教育问题,还有同学亲身讲述的.例子,能充分感觉到远程教育的弊端。所以发展远程教育的优势促进继续教育,民族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远程教育更多的是应用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划纲要》的第二部分是发展任务,论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特殊教育到全民教育未来的主要任务,并且对民族教育明确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的要求。而同时可以看到,在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和六十条中都提出了“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优秀教育资源共享、覆盖等词语。因此可以说,未来10年内,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此来提高少数民族以及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水平,进而有可能改善教育不公平的状况。

9、远程教育将有完善先进的设备支持。实现远程教育,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规划纲要五十九条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建设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而且要对教育相关网络升级换代。同时,要加强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建设,这无疑为更好地实现远程教育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使得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有了强有力的后盾。

10、远程教育是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规划纲要》中,对于继续教育也明确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对于全民终身学习,提高全民素质的殷切希望。然而,全民终身学习并非只有继续教育这一个途径,还可以通过诸如自学、培训等其他方式。在《规划纲要》第六十七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而这主要就是靠远程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可以预见到,未来的远程教育将在全民终身学习中大有可为。

11、远程教育学历将有希望予以保证。在《规划纲要》第六十条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也就是说,高质量的远程学历教育将成为一个发展点。同时,在第二十条中提出了即将提请人大修订有关教育、学位条例和终身学习等法律。可见,在未来10年中,远程教育的学历将有可能会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保障,从而进一步扩大远程教育的应用。

12、拓宽教育和延伸教育,这也许就是远程教育存在的重要性,也是为什么中国目前远程教育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却仍然需要大力推广的原因,因为要完成上述两个任务,远程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大家围绕着此纲要做了多次讨论,深入探讨了未来国家对中长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纲要内容丰富,在研读之后我对其中的第三十一至三十三项有些感想和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工作中,我很注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课堂例子和素材。并根据各个院系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后调整不同的侧重点,讲授与专业相结合的知识,使其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更注意了全面协调这一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每一节课的内容与整学期的学习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之后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记的也更牢。在学习下一步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的时候,也可以构成更完整的知识脉络。这与纲要中所指出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等培养观念相吻合。要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自主学习。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上。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尝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比如,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类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在未来的几年内,我想逐步建立已经在国外被证实效果良好的先进人才培养方法,在计算机学科内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规划。对在计算机方面有浓厚兴趣,并愿意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的.学生,首先给他一张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软件列表,使学生对于未来要学习的工具软件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我再向学员明确地阐述每一项计算机能力后,会和学员一起用评价标准测量他的学习基础。根据每位学员的不同起点,及自己设计的最终目标分别为他们逐一确定教学计划。学生按与我一起商定的教学计划,到学习网站或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个人时间逐一模块的学习。学习网站内有很多学习包,每个学习包上贴有某个专项能力的标签,包内放有形成该专项能力直接相关的课堂讲稿、工具软件使用手册、目录、说明书、期刊摘录等等。学生很容易根据表上的位置找到下一步要学的专项能力的全部学习资料,并在这里自学。学习包不是为教师,而是专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专项能力用的学员当确信自己已掌握了某项能力时,可进行自我评估。这种人才培养途径非常灵活,不管是在何院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日程安排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在工作场所学习,在家里学习或在任何一个地方学习。

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指导意见》,下面是详细内容。

为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深入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下简称“大智移云”)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走加速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云计算等重大部署,实施“大智移云”引领计划,推进“556”行动,实施大数据示范、云上河北建设、电子政务整合、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开放五大工程,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经济社会智能化、政府大数据治理和信息惠民五种能力,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发展政策、制度标准、人才队伍、信息安全保障六大支撑体系,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各市城区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农村普遍具备8mbps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8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公共区域实现无线局域网(wifi)免费全覆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服务器规模达到150万台。“大智移云”新型业态初具规模,网络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2800亿元(含通信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8%、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45%,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6万亿元。

到20,实现“四个大幅提升”,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从全国第17位,跃升至前10位,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省主导产业,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社区光纤网络覆盖率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100%、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有条件的城市家庭具备1000mbps的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bps。全省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服务器规模达到200万台。

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网络信息技术企业,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通信与卫星导航、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智能终端等六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形成新型显示、大数据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含通信业),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入围中国电子信息、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百强企业达到10家,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完成“云上河北”建设,政务服务实现在线化,教育、文化、旅游、民政、扶贫、医疗、交通、社保、安全生产、环保、住房等民生领域实现网上普遍惠民服务,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数超过万家以上,企业信息化应用指数、政府信息化应用指数进入全国中上水平,居民应用指数稳居全国中上水平。

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水平显著提高,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2%,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1500个,两化融合指数进入全国前10名;建成互联网小镇100个,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万亿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二、实施五大信息化工程。

(一)大数据示范工程。

加快大数据应用示范和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大数据产业对接,推进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推进张北、廊坊、承德、秦皇岛、石家庄等5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廊坊京津冀大数据总部基地、张家口数据存储基地;建设张家口新能源、廊坊物流金融、承德旅游、秦皇岛健康、石家庄大数据应用等5个京津冀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地理信息、旅游、大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协同;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应用先行区、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和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

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在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保护等领域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建立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交易等服务体系。推进廊坊、承德大数据交易机构建设。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示范,增强大数据领域创新创业能力,扶持大数据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大数据企业,提高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云上河北”工程。

面向全省政务管理、民生服务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建立“1+14+n”云计算服务体系,建设“云上河北”,打造统一公共基础云平台。政务云应用以政务云服务平台为依托,推进政府部门横向和纵向网络互联互通,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实现政务系统间软硬件资源共享。工业云为工业企业提供市场调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云服务和云应用。人社云实现由“人社信息化”向“信息化人社”转变,加快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社会保障互助共济能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提供方便可及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为我省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社会保障。商务云为商务领域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政策咨询、在线办理、信息发布与共享、数据收集与分析服务,实现商务领域办事程序便捷化、网络化。教育云实现相关科研单位、学校、培训机构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交通云推动交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为群众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安全生产云实现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的全面提升,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生产公共服务水平。环保云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控全覆盖,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实时监测和控制。农业云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农业物联网、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电子商务、分析预警、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精细化和精准化农业信息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云整合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数据,实现全程感知、追踪和溯源。健康云实现医疗卫生、药品监管、养老等相关机构和企业数据资源共享,为居民建立数字健康档案并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综治云通过信息数据采集、案(事)件流转等方式,动态掌握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数据,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关联比对,实现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旅游云整合相关景区(点)、商务、交通、餐饮住宿等数据,为游客提供线路引导、电子导览、信息查询等服务,实现智慧的旅游。扶贫云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建立“云端扶贫”数据库,整合各方数据,为贫困群众提供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扶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构建大扶贫网络格局。根据应用需求,推进科技、信用等n个云应用系统建设。

(三)电子政务整合工程。

推进政务部门机房硬件资源整合。实施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各级政务部门不再新建实体机房和数据中心,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计算机机房硬件资源整合,实现省市两级政务云平台互联互通,对政务云已提供服务的相关软、硬件,各单位不再新购或自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不再给予应用部门安排相应资金。到20底,各级政务部门依托互联网或电子政务外网的应用系统(非涉密)基本实现云上部署。到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统一政务数据中心体系。

开展政务部门网络传输资源整合。加快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改造升级,分步裁撤归并各级政务部门单独购置的专用网络传输通道,省市县分别整合建立基于一个传输通道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实现电子政务内、外网传输通道集中管理。推进承载涉密业务的政务网络纳入省电子政务内网体系;推进承载非涉密业务的政务网络纳入省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延伸至市县乡;推进承载社会公众网上办事的网络使用互联网服务。逐步整合分散的视频数据资源,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贯通、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的全省电子政务视联网。到2020年,形成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实施政务部门应用系统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各级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顶层设计,推进部门业务流程再造重组,实施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集约化建设,统一办公平台、统一对外服务门户,实现部门内部业务协同。推进不同部门之间关联业务应用系统整合,促进跨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

(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按照需求导向、统筹管理、无偿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统筹建立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体系,基于政务云建设完善对接互通的省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到底,企业法人和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共享。以推行电子政务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加强信息资源统筹管理。统筹推进全省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电子证照、城市管理等主题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汇聚。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编制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清单,建立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政务部门横向和纵向信息资源共享,满足政务业务协同需要。

(五)数据开放工程。

稳步推进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坚持依法有序分级开放的原则,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明确部门数据开放的时间节点和开放的界限与范围,编制开放目录,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体系。依托政务云建设各级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开放平台,20底、年6月底、2018年底前分别完成省市县政府统一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优先推动交通、地理、医疗、旅游、农业、统计、气象、教育、科技等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

加强社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开放激励机制,推动全省公用企事业单位依托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开放平台开放公共数据,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加强社会数据与政府数据的开放整合和关联分析。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引进第三方大数据产业力量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

三、增强五种信息化能力。

(一)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河北”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互联网交换直联点建设,增强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到年,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万g。推进无线局域网(wifi)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运行平稳、安全可靠、公众感知良好的wifi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公共区域免费全覆盖,在政务、商务、生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加快中小城市和乡村基础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推进冬奥会赛区第五代移动通信(5g)试商用,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推进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建设全程全网、可管可控、有线无线卫星相结合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完成全省地面无线数字电视骨干传输网建设。到2020年,骨干传输交换带宽达到1000g以上,接入网入户带宽达到50~100m。

推进“三网”融合。加强“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建设,加快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完善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加快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iptv)等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省网络电视(iptv)用户数量突破800万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几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中,我认真研读了文件内容,并结合文件传达的精神针对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承载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后代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强烈……这一些,都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文件也有了一定自己的认识,现结合自身情况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从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认识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是首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尖端化,我明显的感觉到自身的知识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需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尽快学会制作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去。

教育要立足世界,就要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创新力的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人,所以我们媒体的工作没有重复性,天天都是挑战,天天都是创新。创新是学生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更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希望。一个不懂创新的人,迟早会被淘汰。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学习,常读书、看报,利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平台拓宽知识面。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努力向高效课堂迈进,将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国优秀教授高菊英曾说过“教育赋予我们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领者、心灵的指导师,有时我们要以、设计师、魔术师的身份出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通过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止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不止成为教育智慧、人格修养的楷模,而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用我们的光和热成就一代代新人!让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竞争,勇于担当起21世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达成这三个方面要依赖学校的常态管理。

实践发现,低效的学校管理,往往是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派任务式的管理,这是一种被动管理。问题已经发生了才实施管理,管理滞后了。从管理的策略性来讲,哪里出了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缺乏宏观性;从管理的教育性来讲,这样管理学校总是在不断地纠错中前行,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引导性;从管理的时效性来讲,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解决,错误在前,正确教育在后,缺乏主动性。

因此,高效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管理的实施前移到问题发生之前;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要求学校管理者与师生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把学校打造成管理者与师生一起成长的共同体。

这样的学校管理必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直接性,所有的管理措施都直接作用于人;二是教育性,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三是引导性,学校管理都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引导,成功;再引导,再成功”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实施管理;四是深层性,学校管理的实施总是从观念引导到心灵塑造,再到习惯养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五是规律性,学校各项管理都有常规可循,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超越规律。

这五个特点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要去做,而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必须是管理者主动深入实践的管理,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坐等问题发生的被动管理;必须是注重研究、将管理课程化的科学管理,而不是错了再改、将管理形式化的机械管理。

我们把具有这些特点的管理称之为“走动管理”。

所谓“走动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通过管理者不断地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持续地改进管理,推动学校良性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

“走动管理”由四个环节组成:问题发现一问题提出一问题研究一问题解决”。每个环节都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问题发现”——一是管理者要树立问题意识,任何管理都只存在更好而不存在最好,任何管理都存在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问题意识;二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学校发展中的隐性问题、真问题;三是强调管理者必须主动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以后再去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一是问题提出的时机,管理者要结合目前学校工作实际,接照轻重缓急对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进行分类,提出问题解决的次序;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管理者要把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提炼成一个个微型课题,初步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决策时参考,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领导;三是问题提出的方式,是口头提出还是书面提出,是逐级向上提出还是在适合的会议提出。

“问题研究”——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拖而不决;二是要整体思考、全面衡量,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从多中先优,不能从简处理;三是研究如何将管理课程化,寻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途径,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效果,等等。

“问题解决”——一是执行者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问题解决,强调执行力的坚决性;二是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及时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解决方案,强调执行力的灵活性;三是问题解决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尤其是书面形式的总结反馈,包括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案(含备选方案)、解决的效果与经验等,强调执行力的成果性。

“走动管理”是一种“总体规划、分块实施、协作支持、共同提高”的高品质常态管理。通过“四个一”(每周一反思,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调研,每学年一完善)进行反馈,对学校规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过程性动态调控与生成转化,在“制订规划-实践创新-完善规划-践行新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向着目标挺进。

可见,“走动管理”是面向实践,责任与合作相结合,运用微型课题研究的策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群策群力变革实践的一种管理。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全员性的走动。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甚至校外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也参与其中。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研究型的走动。以课堂教学管理来说,有课前对教学有效性的预判和设计,有课中对教学有效性的记录和诊断,有课后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估与反馈。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问题解决式的走动。身为管理者必须敢于负责、肯于投人,要能沉得下去,走到班级去,走到课堂去,走到年级去,走到教研组去,走到备课组去,走到教职工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只有把研究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把对学校的整体策划和管理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和行为,并在决策过程中贡献问题经验和智慧。

因为走动,收集信息及时;因为走动,善于集思广益;因为走动,乐于情感交流;因为走动,勤于客观评价;因为走动,利于问题解决。所以“走动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

“走动管理”既是一种高效的学校管理,它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有保障意义的,对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高效课堂的课堂研究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效率进行优化,对师生双边,甚至多边活动的效率进行评估,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劣性进行比较。因此高效课堂是研究的课堂,高效课堂也是开放的课堂,需要管理者推门听课,通过推门听课尝试解决常态课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教研组同行观摩听课,备课组成员跟踪听课,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的磨课,深度解决学生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需要管理者走进教研组,和学科教师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学生,一起研究教材和教法;需要管理者走进备课组,共同确定作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推敲评价标准;需要管理者走进课堂,参与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参与同课多磨的再设计和再组织,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反复磨课尝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正是各种形式的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带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走动起来。

高效课堂的调研活动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在思考如何抓好教学质量,全体教师都在思考如何落实教学质量,全体员工都在思考如何服务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全面、全程、全员抓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务实高效,要坚持常规检查制度化,教研活动主题化,教学研究常规化。每学期都要坚持常规检查并及时反馈,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研组活动情况和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情况、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情况、新教师教学情况、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学生成绩记载情况、单元测验与阶段测验及质量分析情况、课题研究情况等;每学期都要组织各年级的教学调研,组织专家进课堂听课评课;每学期都要召集学生座谈会评学、评教;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意见并以恰当的方式向相关教师进行反馈,等等。这些都是在走动管理下才能实现的。

2

页,当前第。

2

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开学以来,我们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了《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20xx至20xx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有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x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教育公平。

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

总之,《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找到答案,也是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自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更适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十年教育改革,相对与邓小平爷爷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来讲,只是一个短短的十年,相对于中国教育迷失的这么一段时间以来,也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段。

中国教育在近几年以来,一直被老百姓所诟病,遥望十年之前,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境地,如今却是民工,蓝领,还是白领,都会有大学生的影子,在城市,被称为蜗居,蚁族;在城镇家乡,被称为啃老族;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未来分外的迷茫十年反思。我们模仿西方教育,小学中学的义务教育逐渐健全,但是却因为升学率等面子问题,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学校失去了童年的,少年的,青年的乐趣,过上了比成年,中年,老年人更繁重悲惨的生活;高中大学的高等教育,因为急功近利,高校扩招,教育产业化,导致现在的大学,甚至研究生含金量直线下降,学术腐败,学校学习气氛极差,甚至培养出一批连生活抖很难以自理的大学生。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征集稿,就是为了改正错误。犯错不可怕,只要认错,就怕错了不认。长期以来,积蓄在心里对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在这个纲要里面提到了,让我们对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充满了憧憬。但是也看到了很多相互之间难以协调的内容,比如培养同学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协调的。

下面我就以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本纲要在战略的角度谈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目的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二十字的工作方针,确定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目的性。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个人认为是跟国防,经济,同样重要的三个点。任何一个点失去了平衡,都会导致国家机器的运转不能。而教育恰恰是关系到未来的国防,经济的运转正常,所以教育可以说是国家的第一重点。

学前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这个是至关重要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做好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必须历尽全责,而更重要的是向家庭,家长灌输学前教育的方法方式,帮助儿童在小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可以为以后孩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提出,农村因为家长基本忙于生活的奔波,比如外出务工或者下地劳作,会比较缺乏时间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或者送孩子上学前教育班,我建议国家应该出很大的资金和宣传,选一批有爱心,希望从事教育事业,希望回归田园的大学生或者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深入到农村,为农村的学前教育服务。

高中阶段教育,我觉得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人生观建立的过程,就现在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而言,包括我们当时在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人生究竟应该走怎样的路,还是相当的迷茫的,我觉得高中阶段,在加强价值观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同时,纲要提出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应该是我们非常想看到的。

继续教育,这是一个新概念,学习型社会就是因此而来,其实先进社会,稍微繁华一点的地方,已经渐渐的植入了这种思想,在社会的竞争压力下,不学习的同志,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抛弃。如果全民都列入了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国以后的社会,必定是竞争激烈,也必定是蒸蒸日上,飞速发展的。

纲要还提到了特殊教育,对于特殊教育的人群,社会和国家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正确的态度,同样是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

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作为很多概念的更替,学术交流,师资力量,高考问题,教育腐败等,这些都是教育体制的诸多问题,在纲要中充分做了很多的任务安排以及战略部署,我个人认为教育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师资,老师作为古代天地君亲师排位的第六位,在现代社会,完全没有资格上排位,并且也处于一个比较弱势,或者比较奇怪的位置。老师自己不尊重自己,学生不尊重老师,家长不尊重老师,社会不尊重老师,导致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学生的责任感相当的有限。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老师应该随时保持高尚的情操,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的鞭策,因为你们要教的,是中国的未来,而不仅仅是那么几个学生。纲要提到了很多改良师资力量的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组织老师学习,需要老师随时保持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再达到德育学生的目的,最后才是知识的教育,向这样的老师,才能在这个世纪中担起中国教育的重任。

纲要的最后,就是一些试点改革的注意事项,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相信通过这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未来,也许会相对明朗一些。

现在《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创新的举措大体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我们相信,在这些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教育能够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事业,成为群众拥护的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心得体会

本周我们全体教师重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是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尽快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任何一位教育行业的普通从业者,都能从纲要中体味到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彰显。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教育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教育发展要立足现实,要信息化,要个性化,遵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律,将教育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纲要中反复提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学校坚持“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阳光心态、健康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现代人,这些思想正是与纲要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等主题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我所担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正是新课改中的亮点和重点,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诞生的一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成长特点的活动性、辅导性课程。它所倡导的就是在遵循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在互动中、在自我的探索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人生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无固定教材、无既定教法,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放松身心、了解自我、捕捉兴趣、增长能力、探索知识的天地,为教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教授空间,也为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热爱着这门课程,也乐于将孩子们带进这门课程,于是身后有了一串串脚踏实地的脚印,有了孩子们一路路的欢声笑语,更多了一双双充满兴致的眼睛。从最开始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到认识自己的兴趣、追逐自己的梦想,再到经营自己的人际圈,找到学习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用适当的记忆方法和稳定的注意力投入到每一件小事中,每一节课虽然不如正规课堂那样有着严谨的教学流程,但是却充盈着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和倾听。

最初一年开始我的教育生涯时,每次课后我都忍不住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理课堂更加有序、有深度的开展?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让这门课程真实、简单的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怎样才能将这门课程和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们在课上的感受和反馈?这些困惑在学校提供的几次专业学习中得到了启发,学科教学是一门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和任何一项技术一样都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你有着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强势的专业发展知识,才能散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

有一次,在课上很多孩子分享到自己的兴趣是看动漫、直播或者游戏,甚至是睡觉,乍听之下觉得孩子们太懒散了,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缓了5秒钟后我将学生的回答和本节课的主题来联系起来,告诉孩子们人们的兴趣其实是有着感官兴趣和自觉兴趣之分的,可能他们现在的兴趣更多停留在感官兴趣之上,这与我们这个年龄段本身思维的深度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永远沉迷在自己的感官兴趣中丧失目标,所以面对那些目前兴趣为吃喝玩乐的同学,老师需要的不是言语的批评、质疑、教育,言语不当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用视频、故事和兴趣分类图启发孩子们注意反思自己日常的兴趣爱好,明白每种兴趣的背后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感官兴趣提升至自觉兴趣、志趣层面,做事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言语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待,我们的交流要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每周的学习、生活状态,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还有什么比孩子们自发的适时的释放自己的天性、自由的探索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更有意义、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呢?正如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所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教育评价的功能仍未得到科学地、充分地发挥。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依据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育从业人员,以文凭、论文和帽子为唯一依据来评价人才。”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具体分析:“‘唯分数’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升学’评价学校,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唯文凭’评价人才,忽视了人的品性和综合素质,不利于鼓励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唯论文’评价教师,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唯帽子’评价学科,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本质、职责、使命和作用,不利于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破立并举,提高改革实效。”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总体方案》部署的`五项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均是围绕“破五唯”的中心目标展开推进。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和切入点,开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多年来,现代远程教育又称为网络教育正快速发展,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学历的在职人士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网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含金量最低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网络教育就是花钱买证书,基本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大部分用人单位也对网络教育文凭不屑一顾。为了摆脱学历歧视观的现象,网络教育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例如提高报名要求,缩减部分专业,毕业要求更加严格等,自20xx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到20xx年发布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升网络教育的含金量。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最近一年多以来,我常沉迷夜深人静的独处时光,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任思绪穿梭时光,在内心修篱种菊,直到诗和远方愈发明朗。

去年年初,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春天的脚步,褪去了春节的红幕,草长莺飞的季节姗姗来迟,亲眼目睹园内半数老师陷入了没有钱发工资的窘境,园外民营幼儿园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形,我的内心开始萌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党和人民给予我稳定的工作,让我不至于为生计奔走四方,但我是否做到去专注于每个幼儿的发展?党和人民对我的幼儿教育满意吗?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让我能客观地感知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得与失?我的内心是茫然的。

于茫然中,我一直在苦苦的探索着,在探索中豁然开朗。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于教育来说,如久旱逢甘露,久雨遇新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刚好回答了我的困惑。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么?我深信,只要把这句话镌刻在我的心里,深入我的脑海,付诸于行动,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卓越!

我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中,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游戏、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趣味游戏中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呢?在认真梳理总结自己从教十年的经历中,我对趣味表现和严肃立意深信不疑,以此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趣味表现?一言以蔽之:呈现给幼儿的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游戏是有趣的。孩子们视园如家,视老师如妈妈。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应该向趣味表现要方法,要目标。

将教育蕴含在趣味中,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班孩子因为好奇将画画的颜料打翻了一地,这时候,没有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地弄脏了。而是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中激发兴趣,放手让孩子们去画、去涂、去探索。让孩子们观察,提出疑问,得到答案,原来蓝色遇见红色是紫色,绿色遇见黄色是黄绿色,红色遇见黄色就变成了橙色。“老师,我看到了彩虹”,“老师,这是国旗红”,“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设计出“奇妙多彩的世界”的特色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明白颜色之间有这么多的串联。这是来自好奇的'兴趣,源自趣味的认知。生活处处皆课程,幼儿园生活是美妙有趣的,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的。显然,这样诗意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一定乐于接受!如梁启超所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想,教育亦需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把乐趣还给孩子,让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一次咯咯大笑、一次短暂的思考、一次认真把玩都是孩提时代最真实的乐趣。游戏,自带乐趣,自然也会得到幼儿的青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我的教育教学充满乐趣。我时常告诫自己,组织开展游戏不可随意,不可漫不经心,必须严肃立意。

阿莫纳什维利告诉我们,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闲置着的,它犹如一座神殿,把它弃之不顾,无异教育的犯罪。所以,无论组织开展什么游戏,都必须认认真真策划好游戏中的价值引导工作。

游戏不是玩耍,不是迎合,不是灌输概念,而是给孩子的心灵点亮一盏灯,照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打开一扇窗,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世界;种下一粒粟,让孩子茁壮成长。在趣味游戏中挖掘游戏的深层次价值,育人如平地起高楼,只有夯基固本,才能一日百尺。开展游戏中,幼儿是飞翔的风筝,老师的手中握着线,时时牵挂相连,以幼儿为主体,相信幼儿,收放自如,松紧有度。老师融入游戏,并在游戏中绽放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整合零碎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建立一套游戏的完整体系,从系统和统筹的高度对一系列游戏的组合进行严肃立意,确保一整套游戏组织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也健全了人格;在游戏中享受了乐趣,也成就了习惯;在些小细节中释放了天性,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在游戏的片段中,形成思维和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资源的过程,游戏的过程,就是对利用资源的实践。游戏能给幼儿带来一连串充满疑问、挑战、机会、兴奋、惊喜、沮丧、等待、满足、失落等等的体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我们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发展性需要的课程资源视角,合理地搜集、运用资源,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也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实践性需要的活动策划视角,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方案,促使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策划游戏之初,更加去注重观察那些有利于幼儿多样化游戏、持久性游戏的资源,比如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养殖活动,玩泥沙活动等,多样化激发兴趣,持久性巩固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提高了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中组织好每一天的每一个游戏,以游戏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这也是坚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除了组织好游戏,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去小学化的要求之下,幼儿园究竟应该给孩子教什么?仔细梳理,正是要通过趣味表现教会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让孩子们了解“个体与集体”的概念,感受“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在游戏中,懂得如何进行社会交往,累积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学会照顾自己;在游戏中,教孩子学习习惯,引导孩子们守时间、坚持不懈、专注于一件事……从什么叫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继续以游戏的方式,将知识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孩子,“教”给孩子知识。

心向往,脚步自然跟上。幼儿在前,我在后。我正在以方案中提到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指引。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的艺术融合中组织好游戏这一基本活动,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

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践行两大基本点:

第一,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更加浓厚的争先创新氛围。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二,树立教学新观念,做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者。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xx年7月19日至23日,我很荣幸参加了由下城区教育局团工委组织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人力资源成长工程区际联动考察活动,赴北京、大连等地进行实地学习参观考察。

走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极其普通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至上境界是在如此朴实的环境中力求充实。聆听了田慧生副所长的精彩讲座,让我对什么是“求真、笃行、弘道、创新”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此谈谈自己的考察心得体会。

在他们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xx)》的制定过程中,他们收集各界人士的反馈和意见,并进行归纳整理,收集有价值的意见,到最后的汇总资料纲要的起草,这求真务实的态度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作为一线教师,在管理好整个班级的同时也要兼管好自己团这一块工作,因此自己必须牢记自身的职能和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做工作,扎扎实实抓落实。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并有活动后的反馈,并及时做好活动过程图片以及文字的整理。求真,在工作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团支部的特点进行适合现状的活动,务实,在活动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一线教师,务必先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多看书,只有自己懂得多了才能教书育人,把自己书上学到的真真正正的传授给孩子,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思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想的人,是很难走出自己的风格的。要真正活出自己怕道路来,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必须要善于思考问题。缺少思考的人,对任何一件事情,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跟着别人的脚步走,缺少思考的人,其灵魂就很难被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对事情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片面。

把书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那就要付诸行动,用自己的行动来做好每一件事情,那必将会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深度的教育工作者。

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做到了以上三点,那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学有所得。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往今来,对“道”的发扬光大贯穿中各阶段教书育人领域。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与君子,因此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认识巩固教育教学的方法,并且根据班级里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才是教师职业的最终目标。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更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把书本上理论的知识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一直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必须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而它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我们的孩子。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实践,真真正正的为了下一代的考虑,而自己也要不断的努力进步。

考察北京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过程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涉毒案例和采用实物、图片、互动音像、光电模型、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制作的展品以及游戏实操,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毒品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是事关国家安危、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大连青少年宫通过一些载体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凸显出幼儿教育的多元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着,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环保教育等等。只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在活动中学习。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有意义。大连开发区李铁安博士的讲座尤为精彩,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那扎实,有序,有计划的进行各项活动,学校特色文化,校本开发丰富多彩。区团委书记以及各中小学的团支部负责人认真的介绍了自己学校团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着,虽然是针对中小学的,但是教育的理念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只要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的一系列活动,那都将是最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此次北京、大连参观学习,我们这一行团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了更深一步的凝聚力,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发达城市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团支部书记,要不断的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工作学习中完善自我。短暂的北京、大连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将成功经验应用到自身教学或组织活动中中并加以发扬光大,开拓教育“新旅程”,才刚刚起步!

教育改革个人心得体会

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将新理论、新思维、新学习方法与实践活动紧密相结合,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的作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新知识,通过灵活有趣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知识是丰富多彩的,高尖科学技术,在网上随处可见,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知识太缺乏,我们要努力去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在信息时代中,网上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在网络上学习是没有时间、空间、权力等等条件所限制,它将世界每个角落的距离拉近,为学习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将原理中的重点、难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实践中自己结合理论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从中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取得较大收获。

学习不单学习了书本上基本知识,还体现了团队精神,自己已从事工作,从工作中我也有所认识,一个企业发展是否良好,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和生存发展,与整个公司人员的团队精神是相关的,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所以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体现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的班级进行分组开展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师生间进教与学交流、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最初时,感到不太适应,总是觉得有缺陷,但当通过自己学习掌握一定知识时,感到非常高兴,渐渐地适应过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原本是自己讲解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将答案做成电子演讲稿,在老师起引导下,学生替老师讲解。老师为学生搭一个学习舞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创新机会。同时老师的教案在网页上可以下载,适合成人教育,避免因工作忙而缺课。同学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可以将难题发到老师的网站上,通过网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班级、小组、个人在网上均建立网页,通过网页将多个单元连成一体,将他们的作业和信息放在网页,老师和学生通过网页进行教与学,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网上教学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在将来的国民教育中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提高,标准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教学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未来的教学模式中是最受被教育者欢迎的教育模式。网上教学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向开方性教学模式发展,教学重心由老师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在信息时代中,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跨越时空限制。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地选择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学生。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课程中,我学不但学到了网络操作的知识,如email的创建、网页空间的申请等等,而且在实践中学到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及提高了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网过程中,了解不少的高尖科技和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理论知识不单局限于课本,在网上的资源无比丰富。

通过网络教学,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适合成人教育模式,学生都已参加工作,有时候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时,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解决缺课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在几个月的学习中,在网上学习很多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设计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这次教学中收获不少。

月日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月日教育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变革成果不断显现。在此次改革中,我也有着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关于教育理念的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次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将学科知识与人文素质、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融为一体,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转变让我感到,教育的意义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情感、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二段: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靠老师上课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的教育改革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的角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第三段:关于教育评价的转变。

以往的教育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能否考出好的成绩,考虑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而新的教育改革强调综合评价,除了学科知识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等多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

第四段:关于教育资源的优化。

教育资源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公平的教育,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助的支持力度,建设了更多的教学设施和配套设施,例如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电教设备等,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接受教育。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多层次教育资源,例如特色校园、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让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五段:如何适应教育改革。

最后,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适应和推进。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实践和创新中去,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而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让学生受益,让教育更好地发展。

总之,教育改革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推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共同探索、积极尝试,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有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与学生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上课将不再会是无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

如:教学声母、韵母,绝大部分孩子都能看到便发准音。课堂上就先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预习每课内容,然后再把每一项"搬"到黑板上,一一来考他们,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并能专心听别人读得是否正确,是否比自己好。

当与孩子交往时,孩子回答问题表达不清楚、语句说不完整时,教师的一个点头、微笑、一句话的点拨、一个示范动作等都能给孩子以启示,使孩子受到感悟进而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

当孩子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能自由参与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所以抓好这些契机也便抓住了孩子。如:课堂上鼓励他们当小老师,不时的给他们一句表扬的话和一个小礼物,课间穿插游戏缓和气氛等效果极好。

座位的改变有利于孩子间的研究性学习,增加了孩子间的交往,学会了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教师的教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

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20__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破立并举、多点发力,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纠偏了传统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同时对新时代人民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也倍感责任重大,惟细照笃行,不负初心。

用心用情,立德树人是根本。

《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这是新时期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具体要求,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一日活动不仅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培养,更要关注思维发展,着力在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上做好启蒙,为未来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课题。记得在我们小时候,聪明懂事听话、学习名列前茅往往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倾向长期以来都存在。记得寓言般的故事:有人问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获奖者这样答道:“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答案,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以德树人。

新时代,智商、分数不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五育”均衡的观念尤为重要。幼儿就像一张白纸,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却无法正确的判断是非。都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很重要,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新型教育观为指导,从实现促进幼儿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日常教育教学目标出发,在活动中突出“德育”的统领地位,全面把握“德育”教育“方向盘”,让每个孩子都能以德为基、以德树人,切忌强行用单一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幼儿个人的活动行为。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寓德于教、寓德于学呢?我认为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游戏、日常教育的开展,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向幼儿传递真善美,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确保德育成效。

比如,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集体教育活动、舞台表演、国旗下讲话、观看革命传统影片等方式,了解我们党的成长历程,熟知那些优秀党员的动人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又比如,可以利用“雷锋日”、“重阳节”等契机,组织开展学习雷锋、孝敬老人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形成诚实、勇敢、谦虚的思想品质,培养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优秀品德。再比如,开展“小熊请客”、“乘火车”等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感染到角色中模范人物的力量,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将立德树人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愉快、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铭记初心,为爱坚守是前提。

《方案》要求:要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一个时期以来,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比较突出,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实际与初衷。《方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克服小学化倾向”的要求,指明了中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新风向、新目标,是发展学前教育、幼儿园办园、幼师育人的根本遵循。

清澈童年,青纯幼师,幼儿园启蒙教育就应该永葆清新之色,常吹清爽之风。落实《方案》要求,都是局中人,没有旁观者。我认为铭记育人初心、践行服务理念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幼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孩子初次接触社会的引路人,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百分百投入百分百的爱,用爱诠释对党的幼教事业的绝对忠诚,让孩子能真正健康快乐成长。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打乱了孩子们的开学节奏,虽然我深知,孩子们在家长身边是安全的,但对这些“小可爱”的牵挂却始终萦绕在心头。孩子们在家听不听话?有没有认真吃饭?面对未知的疫情,会不会感到害怕?本着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我第一时间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自我防护知识,每天在群里发布疫情最新信息,通过微信、qq视频和家长们热切交流孩子的健康情况,随时关注孩子们每一点动态。此时我虽不在孩子们身边,但我希望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热切关怀,而孩子们也时常通过家长的微信与我视频、问候我,让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绕在心头,给予是相互的,爱亦是如此。

在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之前,我总是怀疑自己不太适合这份职业。但是回顾自己从教10多年的点点滴滴,我认为我在工作中不断磨砺,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不断成长。看着这些孩子从黏人的“小不点”到成熟的“小大人”,从曾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如今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在育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丰盈充实的满足感,收获了沉甸甸的爱与快乐,更看到了幼教工作的意义所在,明白了自己的牵挂所在。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守。幼儿教育工作看似单纯,实则责任大、任务重,选择做一名幼儿教师,就选择了一份特殊的责任与担当。工作中难免会有倦怠之感,但什么样的力量伴我同行,我觉得可以是一个拥抱、一次感动,可以是一个渴望的眼神,一句温情的话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读懂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老师与孩子的爱,存于空气中,融于点滴间。

强化师德,提升自我是关键。

《方案》也对教师考核晋升标准作出了根本性规定,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是立身之本,尤其作为幼儿教师,给孩子一小杯水,本身更应该有一大杯水,更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20__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调研时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问,要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我对师德认识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也认真思考了“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这个命题。

学习实践要“两手抓两手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言行准则,时刻保持学习的劲头和热情,通过学习以更好地引导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不断提升自我。

言行举止必须打铁自身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始终坚持“为人师表”的高线,时时处处事事有“师”的样子,以身立德、以身立教,美其道、慎其行,重言教、更重身教,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因为在乎所以付出,无论再苦再累,我也始终无怨无悔;因为责任所以坚守,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幼儿教师要勇敢的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将全面贯彻落实《方案》要求,始终满怀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孩子们付出所有的青春与心血,让祖国的花儿拥有更灿烂的明天!

近来,我校掀起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结合我校师生实际情况,经过学校组织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结合本人半年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学习感受。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每个时代的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储蓄新的原动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

作为教育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给出批评,应该给予更多的赞扬和默许,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

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中学生了,在网络信息社会,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潜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所以教师自己要给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在学习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础课程改革即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理念,以及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学习中寓教于学。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

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xx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xx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深刻领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的具体要求和深刻内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

提高办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把控需要从教育评价改革开始,需要对教师队伍、学员学习质量、开设专业等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系统性改革,也是对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评价机制的改革。改革是为了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遵循办学规律。在教学教务方面,遵循办学规律,改变那些违背规律的思路和做法,使学院工作更符合办学规律,符合成人继续教育学习规律。

坚持学员需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把聘请教师质量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出发点,充分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科学的制定教学评价方法。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在助力学校高质量大学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作出我们的贡献。

结合我院情况,我觉得特别要坚持三性并重,不断凸显大学继续教育的延展性、社会性、应用性的特点,从重数量规模向注重学生质量转变、向质量转型。

首先,坚持延展性,从终身学习的视角,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体的、整合的,两者共同构成终身教育知识体系;从学员角度,只有坚持教学内容的延续、衔接性,才能保障学员个体构建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是坚持社会性,紧扣社会需求,转变办学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联系,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模式。

三是坚持应用性,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主要内涵。

1、自主学习。通过校本课程“高效学习技能”和其它有效途径及措施,使全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充满学习激情,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自我教育。通过学生参与设计并自主组织系列“主题班会”,自主参与组织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特别是自主组织“班级自我管理竞赛”活动,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

3、自觉发展。在学生自我教育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展人生理想规划与追求、生涯设计与实践的系列活动(如成年仪式),引导学生走上人生自觉发展的道路。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高级阶段。

4、教学创新。通过实施“大课堂导学用合一”学案导学的教学策略,大力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改进功能,大幅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成功之路。同时,逐步打造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高效课堂,总结形成具有修文中学特色的“导学用合一”各学科教学范式。

二、核心理念。

1、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

2、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语)。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是为了不教。

3、人的生理、心理个性差异,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差异,探索适应每个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要求学适应教转变为教适应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师应向学生充分展现所教学科的独特魅力,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亲其师,信其道。

5、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杜威)。

6、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第斯多惠)。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集中展现。素质教育的重心应该并且只有落脚在课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质教育,才不是课外活动式的点缀。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教学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三自一新”改革就是真正的在课堂上落实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能力。活动以来,大部分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正扎实推进,自我管理已蔚然成风,自主学习成效明显,班级呈现均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检查反馈,点拨提升,记忆训练,当堂检测为框架的课堂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包办代替,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局面;改变了过去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次甚至多次讲解而造成的课堂时间的浪费的情况;改变了过去学生解题不规范,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改变了过去教师需要一边上课一边维持纪律的尴尬境地;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时学生低头不语和无人应答的问题;改变了过去把小组讨论只当做公开课时的点缀和花样的应付心里;总之,这一系列的改变,其实质就是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老师们的工作状态,既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老师。

任何改革都会带来阵痛和困惑。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有下列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1)学案多,作业量大。部分学生忙于应付老师对学案的检查,缺少独立思考,钻研探究。少数学生只停留在学案上的空填上了,检查时不会挨批,展示时能抄写到黑板上,仅此而已。根据学科和课时安排严格控制学案数量和学案上的题目数量,要确保学生学习数学和英语的时间,要确保学生查缺补漏的时间,尽量减少纯复制式的学案。

(2)检查反馈训练展示,有机械化和简单化倾向。个别课堂上把检查反馈和训练展示的环节变成了比着学案念、比着学案抄,成了另外一种时间的浪费。一是要做好课件,新授课时重点检查原理和概念的来龙去脉,也就是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复习课时通过简单题目的形式进行梳理和检查;二是要课堂不能等同于学案,学案只是一种载体,课堂是学案的整合和提升。学案相对课堂来说,只是个半成品,要把学案上冷冰冰的题目变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喜悦。课堂要有学案上没有的新意。

(3)新授知识的巩固训练不够到位。某些时候,某些学科如英语,前一天晚自习是预习,第二天课堂是学习,当天晚自习又要预习新学案,由于高中英语的知识难度相比初中大的多,没有巩固训练是不行的,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重点难点知识,要放慢进度,要让大部分学生跟得上,特别是新授课。

(4)点拨提升过于抽象,不够形象直观。某些时候,老师点拨的很精彩,但是学生听起来很迷茫。点拨过高了,学生听不明白,点拨过低了,学生没有兴趣。方法还是要从题目中来,到题目中去。

(5)完全忽略情景导入。其他学科个别知识的引入,在新授课上,应该还是要有一个情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把知识完整的呈现出来,不要简单的机械的变成高三式的复习课。编写学案时,要设计好学习活动,小步子,低台阶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对于新授课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导,而不仅仅是练。

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有各种困惑,但是,要知道这是改革的必然经历,三自一新的路是对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大家应该对改革有着充足的信心,而不是观望。要迎难而上,想尽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倒退修文中学永远没有出路。从来没有一种现成的经验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幻想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是不科学的。学科与学科不同,课型与课型不同,内容与内容不同,教师与教师不同,学生与学生不同,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能简单化,机械化,三自一新课堂只提供基本的`框架和方向,这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等待着每一位教师去开发、去实现,在三自一新的指导下实现我们的课堂理想,让学生得到快乐和成长。让学生得到认识的快乐和得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快乐,这是教师的天职。只要路是对的,就不要怕路有多难,路有多远,只希望我们越来越好。

最近几天,新闻媒体最关注的有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东海防空识别区,另一件事是pisa成绩的公布。pisa成绩的公布引起了媒体的很大关注,我已经看到了很多国家对此的评论。我认为,世界各国对pisa成绩的关注,体现了教育国际交流。所谓教育国际交流,不仅是中国要了解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也非常关注中国。因此,让中国了解世界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国际化。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地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因此,归根结底,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人与自然之间有生态危机,人与社会之间有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有道德危机,人与自己之间有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有安全危机,文化与文化之间有价值观危机,经济与经济之间有金融危机,这些危机都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又生活在充满机遇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20世纪末,人类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联邦商务部就共同资助了一项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在21世纪哪些科学技术会引领人类的发展。70多位一流的科学家在研究之后,提交了一份480页的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报告认为,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altechnology)、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这四大科技的聚合(nbic)会引领人类社会在21世纪的发展。机器人就是聚合科技的产物。日本提出,要在20xx年前,使机器人能够达到考上东京大学的水平。这种新兴科技的兴起,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聚合科技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可能会使人类物种发生第四次改变。第一次改变是人类走出森林;第二次改变是对火的使用,人类可以吸收更多的蛋白质,有助于人脑的发育;第三次改变是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传承;第四次改变可能就会是聚合科技带来的,也许会出现人工造人,这就是很大的改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种种迹象表明,以聚合科技为基础,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引起整个业态的变化,大规模生产有可能会转向大规模定制,产业组织的网络化,知识型员工将成为核心竞争资源。产业革命也正在兴起,主席在视察中关村之后在讲话中说,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我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最锐利的武器,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事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可能使人类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20xx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启动了“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有10个国家参与了此次倡议行动,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主席专门发了贺信,全力支持这项行动。倡议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不论其性别、背景或处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第二,必须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更好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年轻一代适应当今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三,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培育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更公平、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一)全球教育聚焦于质量公平。

现在,公平与质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因为原来“公平”主要指的是有上学的机会,“质量”指的是上好学;现在除了非洲一些地区之外,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上学机会问题都已基本得到解决,而上好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质量公平问题现在被提上了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而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没能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世界银行“20xx年教育战略”提出,为应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全民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在获得入学机会的基础上更强调受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经合组织于20xx年举办了教育论坛,并在论坛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经合组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成绩表现进行评比,并将其列入学生公平就学的分析数据。这一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不单纯看均衡水平,也不单纯看发展水平,而是将均衡与发展放在一起进行评估,即将公平性与成绩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公平性与学校成绩两方面表现俱佳的排名前十位的是中国上海、中国香港、芬兰、韩国、加拿大、日本、冰岛、爱沙尼亚、荷兰、挪威;公平性高,但学校成绩表现较差的是俄罗斯、西班牙、克罗地亚和捷克等国;公平性和学校成绩表现两方面都不好的是保加利亚、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则是学校成绩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但就学公平性低于平均水平。

日本近些年来非常关注教育质量并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这是因为日本在pisa评估中的成绩有所下降,日本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十几年前推行的“宽松教育”致使日本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因此,日本现在开始增加课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特别是数学与科学的难度。这样一来,日本教科书的厚度也就增加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对初中全科及高中部分科目的最新教科书的检测结果,各学科教科书合计平均页数为5485页,比20xx学年度增加了1078页。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理化科目(增加45%)以及数学科目(增加33%)。

20xx年7月,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以及学校大臣大卫·劳斯发布了磋商计划。该计划旨在改革小学承担责任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需要提升基本标准。尼克·克莱格表示:“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如果输在了起跑线上,后面也将会落后。”

20xx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美国国情咨文演讲。“现在,为了扩大我们的中产阶层,我们的公民必须接受教育和当今从事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培训。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在美国的每一个人只要辛勤肯干,就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在教育方面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二是加强高中教育的技能培训;三是对贫困大学生给予资助。

韩国现任总统朴槿惠于20xx年2月25日就职,于5月底就出台了《快乐学习·逐梦成长》的新教育政策。他们认为,只有小班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20xx年,韩国小学每班平均20.3名学生,20xx年将减至15.9名。新政策还提出改变教科书,教科书编写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核心考量,让学生爱不释手,使学生能自我阅读学习,不必另找参考书或私人补习。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潮流指向。

1.以学生为中心。

现在,教育开始由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是学生的全员化发展,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实际上,我认为对于教育公平最好的解读就是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三是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的。

日前,美国联邦教育部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美国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

俄罗斯正在进行高中课程改革。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以自行选择不同水平的课程。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

韩国的《快乐学习·逐梦成长》提出,初中三年期间,指定某一学期不举行任何考试,让学生在没有考试、没有成绩评价压力的情况下,借由学校所举办的各项活动,充分尝试自己的职业性向。韩国首尔市教育厅宣布,将从20xx年6月开始,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对自己的满意度、综合满意度。

在法国,于20xx年秋季升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照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新高中”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另外,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转到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转到普通高中学习,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2.以价值观为导向。

不只是中国,很多国家的教育都出现了从以能力为导向向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转变。价值观主要包括,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二是正确对待别人,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

韩国提出,学校教学要将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重要的价值观与态度,如同理心与同情心、诚实、责任心等。

新加坡的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从1959年起的生存导向,到1979年以后的效率导向,再到1997年以后的能力导向。20xx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发展。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法国政府近日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与规划法》。该法旨在建立公正的、严格要求的、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民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教会学生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20xx年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8种价值观,分别是: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点在于,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二是实践式学习,三是合作式学习。

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课程就是把各种知识综合在一起,以问题为中心,并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关键。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解答问题,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过去,“理解”就是学生听懂了老师讲的知识;现在,“理解”则是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理解而教”的课程还体现了教学观的改变,即从教学是知识的传授改变为教学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的自我超越,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有就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从“被教”转向自主学习。曾有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来中国参加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他在讲话时表示,与英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要勤奋得多,考试成绩也好得多,但是,英国学生是自己在学习,而中国学生则是“被教”。

去年,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彼得·圣吉来中国,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婴儿学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到、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有一个想错、再想、再想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他在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彼得·圣吉的意思是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错误,学生犯错误恰恰意味着他在成长。就像婴儿摔倒了家长不要抱,因为他只有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了再爬起来,才能最终学会走路。

20xx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描述了新加坡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他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于20xx年首次选定筑波大学、埼玉大学、千叶大学、京都大学、冈山大学5所国立大学作为“未来科学家培养讲座”开办校,为擅长数理化的小学至高中的学生讲授大学课程,并提供机会让他们亲手做实验。

印度在中学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高级思维技能”(hots)培养。“高级思维技能”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引入高级技能,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强调以应用为基础的问题的解决,反对机械学习,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并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以色列教育部门在中学实施“优秀20xx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使学生具有数学的、技术的、经济的综合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4.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许是教育领域在21世纪最重大的变革。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在20xx年9月重复提出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物流的整个业态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网购就对于实体商场产生很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防领域,战争形态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却没有产生太大的改变。为什么会这样呢?邓肯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没有使教育产生结构性的改变。信息技术不应仅仅是一个工具,它要改变整个教学模式,甚至是学校形态。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xx基础教育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学校网络联合会和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合作完成。报告指出,在近期发展阶段(即未来12个月内),“云计算”和“移动学习”这两种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技术将进入主流应用。云计算能够使资源大量存储、提取、交互,而且不需要每所学校都建立资源库。移动学习可以说是学习工具最重要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在中期发展阶段(即未来2至3年内),“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引起基础教育领域日益浓厚的兴趣,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学习分析能够及时掌握群体和个体的动态,从而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开放内容,我们现在已有尝试,即搭建平台进行远程教育和互动。开放内容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转变,从资源的独享转向资源的共享。在远期发展阶段(即未来4至5年内),“3d打印”与“虚拟和远程实验室”将获得广泛应用。社会对这两种技术更深层次的兴趣和投资是明确的方向标,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报告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人们通常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对不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抵制情绪,并找出种种理由反对它。例如,ipad会影响学生视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我认为,虽然这些问题确实都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但都可以在实践当中逐步解决。因此,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传统的教育实践限制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育模式也正在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我们尚未找到应用数字化媒体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经合组织公布了对15岁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技能”(digitalliteracy)调查结果。这篇题为《pisa20xx年结果:在线学生》的报告旨在测试15岁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方面的能力。来自16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以及3个非成员经济体(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学生参加了测试。结果显示,韩国15岁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方面名列第一,接下来依次是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和冰岛。

韩国国民中学英语、科学、社会三科将使用电子教科书,使学生得以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而且此举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学与日常生活所需的核心能力。

日本通讯部已于20xx年10月在日本的小学启动电子课本试用计划。参与试用计划的小学生每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同时,教室中还安装了互动式黑板。这项试用计划的目标是,到20xx年,日本全国的中小学生每人都配备一台电子课本。如果成功的话,这将为日本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

法国《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与规划法》特别提出,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和软件,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多媒体,具备未来公民必备的能力,同时促进学校教育走进数字化时代。20xx年的新学期,法国的学校提供了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

印度于20xx年11月发布了一款名为aakash2的7英寸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130卢比(约合20美元),号称全球最便宜的平板电脑。目前,印度已有250所高校的1.5万名教师接受了将该款平板电脑应用于教育的培训。

中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算晚,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关注世界的态势,就很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智慧教室”和“校校通”阶段。

5.教育质量的评估。

教育质量的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评估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评估标准、评估体系与评估政策。

经合组织发布了一篇题为《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的报告。该报告称,全球教育系统正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推动力。报告还指出,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和如何测试成绩”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芬兰很多人现在不赞成参加pisa评估,他们认为pisa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不管pisa评估结果如何,他们都认为芬兰教育是很好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如法国、日本,他们对于pisa的结果特别关注,有的国家的教育部长甚至就是因为pisa评估成绩不好而被撤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于评估的看法和态度并不完全一样。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主要依靠单一的测试手段来给学生和学校评级,强调结果评价,而忽略了体现学生和学校发展进步的过程性评价。奥巴马上台后则采取了更加全面客观的测试方式。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复杂综合的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而且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

自20xx年3月31日开始,英国每所中学都必须公开其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每一学科的具体表现,以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

20xx年,俄罗斯正式开始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逐步把中学毕业考试和高考合二为一。此举的原因是学生负担太重,自主招生易造成教育腐败,考试成本过高又缺乏国家统一标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该制度备受争议,很多高等院校都坚持认为应该自主招生。

20xx年4月中下旬,日本进行了例行的全国学力调查,包括学生学力调查、历年变化分析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教育委员会问卷调查。调查覆盖国、公、私立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生,着重把握和分析全国所有学校的学力状况,了解问题的改善状况,考查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成果。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潮流指向中,以学习为中心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以价值观为导向反映了教育目标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反映了教育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反映了教育技术的转变,教育质量的评估反映了对待教育结果方式的转变。因此,当代教育的改革动向是全方位的。

(三)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目标落实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启动《20xx-20xx年教师战略》。新战略的重点是支持教师进行高质量学习,因此,新战略暂被称作“为了全民教育的高质量教师”。20xx年4月21日至27日的全球教育行动周提出“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口号,行动周聚焦于教师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即“没有教师,学校仅仅是一座建筑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教师是推动教育平等、机会和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满足每一个孩子愿望的关键,他们掌握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钥匙。”20xx年3月,经合组织发布了一份题为《为21世纪准备教师并培养学校领导》的报告。报告呼吁,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关键学科合格教师短缺问题,各国政府迫切需要提高教师行业的吸引力。欧盟提出,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教师技能需要被重新定义和调整。21世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当前教师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教师老龄化、性别失衡及特定专业教师不足。因此,欧盟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各会员国对教师政策尤其应该关注以下方面:教师新技能的培养,增加投入,吸引年轻人从事教师职业,加强现有教师培训。

美国25个州发表声明,将采取行动更新其教师资格系统,以保证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前具备充分条件,要开发创新性绩效评估措施,加快批准教师培养项目的进程,以保证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满足大学和就业的需要。

澳大利亚一半以上的公立学校教师将接受更为严格的教师资格评估检验,旨在提升公立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那些资深的在职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他们虽然在工作经验上有所差异,但是为了使教师能够产生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新的评估方案认为应该对这两类教师采用同等级别的评估标准。

20xx年,以提高全国教育质量为目的,瑞典教育部长与各方就十项教育改革措施达成了共识。这十项措施为:提高教师薪资并实施教师分级,减少教师的行政文书工作,制定教师执照过渡期方案并协助在职教师进修,提高师范教育录取门槛,提升教学法,设立教师培训学校,为培训学校建立评价机制,加强“入职年”(introductionyear)培训,设立教育研究院。

20xx年3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师教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方向:改变教师教育由大学承担、教师培养由教委承担的断层现状,构筑教师生涯一体化培养体制,使教师进行深入的专业发展。改革的具体方向是:教师硕士化培养;改革教师资格证制度,创设“一般资格证”“基础资格证”和“专业资格证”的教师资格证制度。

新加坡为提升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为教师和校长制定管理者、教学和教育专家的不同职业发展轨道,只录取每一批大学生中最优秀的1/3加入教师行列,将现任教师每年的培训时间增加至100小时,为学校管理人才制定导师制。

于20xx年3月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教师大会”主要研究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大会研究了若干项的差异,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不断丰富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三、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xx年11月的世界教育创新峰。

教育改革月日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我校在X月X日举行了一场关于教育改革的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话题展开,通过与各界专家的深入探讨和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教育改革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会议上,各界专家一致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升学和取得好成绩,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其次,教育改革需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优秀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会议上,专家们强调了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性。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而这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同时,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只有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再次,教育改革需要注重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会议上,专家们倡导将课程设置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更应该是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培养能力。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应该是为了应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需求。

最后,教育改革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在会议上,各界专家一致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推动教育发展的全面提升。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估机制,通过对教育成果的评估,促进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只有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才能够让教育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本次教育改革研讨会为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程设置和加大政策支持,才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我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长学制指本科5⑻年,本硕博连读8年等。

职业教育领域谈长学制,国家层面主要从20xx年5月2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20xx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xx〕95号)又提:“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

“职业教育毕业生”包括中职中技、高职高技毕业生。这就把两类毕业生上“立交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本来只到达大专的,进到可以连读本科了。

本《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展开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和加强专业硕士培养,这里又提“长学制”。这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3+2、3+4、3+4+2等长学制教育就和普通教育领域的3+2、3+4、本硕博连读等长学制教育基本一样。

至此,职业教育领域,学历人材成长管道基本买通,学历还是职业教育检验学生水平的第一标准,升学仍成职业院校办学的导向。

(二)实行建议:

1、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材,建议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教科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以实现“三个对接”为目标展开。

2、宁波技师学院6年学制技师培养可谓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材的一种。建议参考。

该校从20xx年开始进行学制技师培养,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初中毕业生入读技师班。学制6年。

具体做法是:

(1)初中毕业出发点学生挑选组成学制技师班;

(3)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生源成为技师班学生进入第6年学习;

(4)第6年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做项目。其中,60%项目来自合作企业。

(5)对这些学制技师班的学生,合作企业知根知底,毕业后都被留用,成为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材。

相关范文推荐
  • 12-24 中学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实用14篇)
    撰写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你正在为写个人总结发愁,不妨参考以下的个人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启示。
  • 12-24 输血工作计划及总结(通用19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工作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和追踪的依据,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会看到一些优秀的工作计划书示范,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灵感和
  • 12-24 试用期员工工作计划及目标范文(14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工作重点,提前预估所需时间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一些优秀的工作计划范文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质量,下面是
  • 12-24 社区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报告(优秀14篇)
    报告范文的写作过程需要注意清晰的逻辑结构、准确的论证和丰富的内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
  • 12-24 艺术班家长会班主任发言(模板17篇)
    家长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场合,家长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分享经验,相互学习。通过以下家长会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贡献。大家下午好!我是四(6)
  • 12-24 经销商会议策划方案(热门19篇)
    在进行任何项目或活动之前,我们都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策划方案。接下来是一些策划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流程图,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方案。本公司领导,行业协会领
  • 12-24 假如我是小学校长演讲稿(精选14篇)
    学校是一个有组织和有纪律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能力。下面是一些学生们对学校生活的总结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
  • 12-24 在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内容(通用18篇)
    演讲稿范文是一种展示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材料,通过它可以向大家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每个人都可以信手拈来写出一篇成功的演讲稿,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 12-24 小学重阳节活动实施方案(精选22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参与人数、时间安排、物资准备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尊老、敬老、助老是中
  • 12-24 卫生所半年工作总结(精选16篇)
    卫生工作总结不仅可以评估卫生工作的效果,还可以为今后的卫生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卫生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xxxx年度我村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