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心理健康方向的论文(汇总18篇)

心理健康方向的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24 15:26:03 作者:雨中梧

范本不仅是学习写作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积累和思维拓展的方式。接下来是一份范文范本的集合,希望对大家的写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论文

现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仅仅依靠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咨询和疏导工作,难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单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实现应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缺失,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师资队伍已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由德育教师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些教师多是非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短暂进修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就接受工作任务,导致这些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心理学教师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

(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到位。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源头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树立“心理育人”的正确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单一形式,要通过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学生中传播和普及,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

在新的时期,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和管理。各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师资选拔制度,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人员或者获得国家级专业认可的心理学教师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引导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整个高职院校在心理学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足够的重视并取得相应成果,为科学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

心理健康论文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中职教育工作实践,对目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自卑心理,对前途没有信心。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不理想或中考失利,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来谋生。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歧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职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缺少自信心,甚至看不起自己,导致不少中职学生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敢或不愿意尝试去努力学习,对前途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严重,自控力差。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成绩都不够理想,很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比较差,更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控力差,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行为放任自流,不少学生会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等。加之,在进入中职学校后,不少学生因为学习能力较差、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学生接触陌生的专业理论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时,会感到困难重重,难以下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3、不少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情绪波动大。

中职学生一般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敏感,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内心非常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挣脱成年人的约束。这些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叛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严重的抵触心理,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提醒直接无视,甚至故意唱反调。不少学生容易感情用事,做事容易冲动,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容易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出现打架、出走、自残、轻生等种种问题。

4、不少学生情感封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目前的中职学生有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受到亲人的细心照顾和爱护,这些学生在家庭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当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社会时往往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家长长年在外地打工,家庭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造成这些中职学生亲情缺失。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想正在不断形成和逐步完善,当他们的个人目标、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时,便会不知所措。或者当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时,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调整,缺少战胜困难的信息,也缺少解决困难的能力。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封闭自己的情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不愿意与老师、亲人或朋友沟通,听取老师、亲人或朋友的建议或意见,这样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惶恐不安、社交恐惧感和郁闷等情绪。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美的学校环境、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美好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让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中职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学生解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人际交往的困难或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理智地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指导学生尽量避免挫折或困难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2、重视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学校要根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的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实际学情,然后根据所教的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职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分成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精心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个体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消除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断成长。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平时的各学科教学中,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把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各学科教学中,找准各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效果,指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强、自信、自律、敬业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等能力的不断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情感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不知道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与相处。而在平时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组织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比赛、举行歌唱舞蹈比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晚会等活动,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减少学生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可以很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各类活动,特别是要重视举办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发现自我、让学生克服自卑感,学会战胜自我和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密切联系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所在家庭的父母关系好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里发生的重大事情等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平时的中职教育教学中,除了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联系家长,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帮助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指导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提醒家长增加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沟通,促进家庭教育宽松的氛围的形成,让家校联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中职学生必要的关心和指导,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发展。

4、铁路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基于医患关系浅谈对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研究。

6、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问题探讨。

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

10、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

11、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3、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人本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15、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点及提升策略探究。

1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18、高职新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探析。

20、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1、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22、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

24、高校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系统论在高校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的运用。

26、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7、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8、军校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29、长治市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学校教育相关因素分析。

30、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

31、高职生消极学业情绪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的探析。

32、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时代转向的理论条件探析。

33、近三年某军校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34、医学院校三本学生心理资本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以包头医学院为例。

35、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3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

37、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意义。

38、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39、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0、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

41、当代大学生网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

43、职业中专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44、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45、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特点分析及对策。

46、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47、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与引导教育方式研究。

48、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49、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解。

50、浅谈新形势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心理健康的论文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通过校内外的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健全性格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虽然性格各异,但基本上是健康的;而心理不健康者,其性格也是不良的。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日趋形成和稳定时期,他们健康性格是从小在积极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以及自身努力培养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性格必须遵循健康性格形成规律,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心理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直接明显。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孩子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性格。再有,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三)引导青少年自觉努力培养健康性格。自我教育对性格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我们要启发学生的心理自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激发意志努力的手段如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等。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培养良好性格。

当然,我们在注重学生良好性格培养的同时,还应及时做好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我们可以就少数学生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在问题出现初期给予及时帮助,防止发展成严重障碍。

我们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例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行为自控能力,等等。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并已经产生、积累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缺陷矫正,必要时应求助于专门的治疗机构。

总之,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及早发现与防治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冲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心理健康方向专业论文题目

3、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社会情绪学习对儿童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加强心理干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瑜伽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积极家庭教育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4、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8、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43、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4、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5、自我同情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6、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7、青少年学习焦虑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建构。

48、浅析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49、青少年抑郁症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0、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方向专业论文题目

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浅议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6、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

7、浅析校园心理剧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1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效果。

12、试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3、创设情景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及对策。

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6、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17、微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8、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9、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

20、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心理健康教育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

22、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2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24、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5、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初探。

2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9、浅析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30、探讨同伴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3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学全程的价值分析。

32、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34、“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37、短视频传播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8、艺术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9、中英两国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异同分析。

40、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高职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排解。本文从现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为今后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高职生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的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增强,但还未发展成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次,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具体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容易带上主观性;四是情感得到一定的丰富,但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大,易发生波动;最后,高职生的意志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稳定性不够等等。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较为多样,学生成绩大多不佳,且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特点。在高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高职生处于后青年时期,各方面开始趋向成熟。但是从心理健康层面来说,很多高职生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工作以及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一些高职生的成绩不好,被当作“问题生”,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处理问题较为冲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人格障碍,做出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来。

因此,教师在发现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高职生疏解心理问题。

2.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较差。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一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正是由于这种成绩的挫败感以及社会上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对学校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认可度。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失败感之中,对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都缺乏热情。一般来说,这些学生都程度不一地存在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3.就业压力导致出现心理压力。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被大力推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另外,在这一时期,国企在进行积极改革,社会上产业结构在进行积极调整,社会上的劳动力数量得到显著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了,很多人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样的就业形式,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心理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学生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影响。

1.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化、体制化。高职院校要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地掌握,就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根据一定的课程计划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显著增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能正确认识自我。

2.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学校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调适性以及发展性,且心理教育活动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种医学方式、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老师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对求助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议与意见,引导其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自身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高职生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学校应该将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以前的对各项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化到各项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之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现今高职生中所普遍共有的心理问题,对得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提高高职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现今环境的变化较大,高职生处于一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

作者:张先锋高春鸿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自闭症儿童共生性问题行为的支持性家庭治疗。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自闭症儿童个性化干预实践。

5、全纳教育视角下,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解读与思考。

6、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性与专业性抉择——杭州市儿童自闭症康复机构的个案研究。

7、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独立生活技能研究综述。

8、美国国家自闭症中心国家标准计划研究报告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

9、虚拟现实技术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治疗:科技新希望。

10、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

11、叙事性心理联合团体沙盘游戏治疗自闭症儿童的疗效及对其与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

12、针刺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观察。

13、中国大陆自闭症干预方法研究综述。

14、积极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

15、电脑辅助教学提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学科技能的研究综述。

16、自闭症儿童社交机器人干预研究述评与展望。

17、逆境中的生长:一例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抗逆力研究。

18、mecp2转基因食蟹猴所表征的类自闭症行为及种系传递。

19、用心了解你的世界——自闭症谱系儿童“半私密”空间形态研究。

20、基于场景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交互动画设计。

21、基于应用行为分析法的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app设计。

22、自闭症儿童家庭实施亲职教育的需求和长效机制探究。

23、武汉市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教师工作体验与信息支持需求的质性研究。

24、儿童自闭症综合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25、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表现及干预。

26、5-羟色胺与自闭症发生的关系研究进展。

27、自闭症聋童手语人称代词异常使用的表现。

28、任务难度对自闭症儿童视觉搜索优势显现的影响。

29、面向自闭症儿童的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

30、多矩阵式p2p益智游戏训练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31、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对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32、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类型及训练策略分析。

33、自闭症儿童录像示范教学的研究及启示。

34、国外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研究进展。

35、自闭症儿童支持性教育环境构建的思考。

36、自闭症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及策略研究。

37、自闭症儿童眼神接触训练个案研究报告。

38、美国公共图书馆自闭症儿童服务研究及启示。

39、奥尔夫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40、最小生成树脑网络分析及自闭症分类研究。

41、模拟游戏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影响。

42、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视运动知觉。

43、从肝论治自闭症儿童睡眠障碍。

44、自闭症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

45、辅助生殖技术后代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46、表情强度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影响的实验研究。

47、自闭症儿童家庭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南昌市m机构为例。

49、“积极行为支持”干预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实践探索。

50、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社会融合教育的研究。

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的结合为培养新一代合格大学生提供全新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思考与探索是行之有效的。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4]ivepsychology.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龚耀先.医用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1993年who组织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城市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抑郁症和恶劣心境发生率为12.5%。国内调查显示:农村和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心身疾病占到21.39%和33.2%[1,2]。以抑郁为例,它具有发病率高,筛查率低,危害重的特点。医生筛查抑郁心境障碍的能力却很有限,即使在欧美等重视心理治疗的发达国家也只有46%的医生初步具备这样的能力[3,4],其危害重是不言而喻的。在who对于抑郁诊断标准当中涉及到行为学方面表现就有如情绪恶化、食欲下降到自杀等11种之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生理功能退化和生活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群成为一个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从失落感、生活态度消极到性格改变易怒、多疑、焦虑、沉闷等,更为严重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老年人容易出现许多以躯体不适为表现的疾病,这其中一部分可以从病理生理学中找到病因,另一部分,也是非常容易使人忽视的就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者确定的病理生理改变。公认的有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痉挛、消化内科的应激性溃疡、皮肤科的神经性皮炎和斑秃等,并且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逐步向心身疾病靠拢。在2005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psychairy)中richardmayou等强烈建议在新的一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即dsm-v)中将更多的躯体化疾患分解为人格疾患和情感疾患,即在评估时将其放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5]。

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功能等生理功能下降,使得他们对应激的处理能力明显逊于年轻人,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变窄,接触外界的机会减少;另外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困难,和年轻人有“代沟”出现,特别是目前计划生育时期的子女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随着他们结婚生子、自立门户、在外地工作的几率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空巢老人”的群体,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无助、对子女的思念等正常的情绪反应都会使得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省”,使得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这也使得老年人遇到负性事件不习惯向人倾诉,不善于化解,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一些日常生活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个体,由于个体的素质原因,对负性事件产生消极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负性调控,产生一些靶器官的损害,这就是“素质—应激”的概念。正如selye所陈述的那样,“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要积极地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应该教会老年人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老年人应有意识地投身于有利的环境中去,比如多去开心热闹的场合,交谈时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观看喜剧性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等。

2参加社会活动,重新步入社会。

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离的老年人一般会有一种失落感。如果能够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责任性工作,寻找一个过渡期,从群体之中得到安慰,会非常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这种重新社会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参加老年大学和学习班。

适当的文化活动使得老年人能保持敏捷的思维,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年轻人的思想状况,更加全面的接触社会,使得他们觉得也在跟着时代的步伐,不至于产生“是社会的累赘”、“已经老了”等消极的认识。

4进行体育锻炼。

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良好的思想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的。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评价往往是从一两件体力活动事件开始的,比方说上几层楼,爬多高的山,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始终保持着合适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必然会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良好的心境由此产生。

5加强对子女的宣教。

老年人最为盼望的晚年生活之一就是能享受到和儿孙晚辈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是正如前述,现代社会父母儿女经常呆在一起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应该教导儿女们要尽自己所能缩小和父母的距离,增加和他们的接触机会,比如经常打打电话,遇到传统节日回家探望一下等,这些都是增加老年人幸福感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途径,为老年人寻找合适的社会定位,让他们尽可能地摆脱不良心境的束缚,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

2余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16。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许多边远的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一乡一校”的寄宿制办学模式日趋成为农村小学办学的主流模式。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智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同时,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重点探究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尽管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能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健全,过早地离开家人融进集体生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小学寄宿生存在的厌学、孤僻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普遍的心理问题特点以及产生原因。

(一)特立独行,任性妄为。

主要表现在扰乱课堂秩序,肆意顶撞教师,喜欢和教师对着干。比如,教师每次告诉学生不能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些学生带头反抗教师[1]。有一些学生,在班里总爱做一些出风头的事情吸引大家的注意。一般情况下,寄宿生长时间住在学校,很少与家人接触,无法受到除教师以外的.家人的管教。对于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不能好好地完成,甚至与教师相抵触,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缺乏作为小学生应有的乖巧与听话。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表现在作业敷衍了事,缺乏好的学习态度。看书只是走马观花,不求了解其中的意思;做作业不是照着答案抄,就是胡乱写一通。这是因为在寄宿制学校,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寄宿生过多,教师疏于管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做作业当成应付差事,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在生活上不懂得严谨认真,久而久之产生一种随大流、得过且过的心理。

(三)性格自卑,孤僻怪异。

主要表现在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要求团队合作或者小组合作时从来不主动参与,不愿与身边的学生交谈。当有学生主动和自己说话时,不予理睬,默默走开。这种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敢过多与身边的人接触,时间一长就会被疏远冷落,最后形成一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碍于面子与自尊,具有极强的自我防护感,遇到委屈或者困难不找人倾诉与寻求帮助,一味地逃避,从而逐渐地与身边的环境脱节。

(四)与家长之间产生隔阂。

主要表现在与家长交流起来生疏,没有共同话题,对与家长见面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反感与家长说话。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住宿的时间过久,而和家长接触的时间非常短。而且很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心和陪伴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不如教师与孩子的关系亲密。这种聚少离多的现状,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生疏感。父母与孩子交流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同话题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也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促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和接触。

在农村这种特殊环境下,虽然寄宿制学校里家长来看寄宿生的机会并不多,与他们接触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学校还是要落实家长与学生紧密联系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与家长协调好时间,通过定期组织视频沟通和家长会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教师也可以单独与家长举行一些谈话会、谈心会,共同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丰富各项课外活动,调动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长时间无法接触到校外环境,以至于与外面的世界脱节,眼界过于狭窄。学校可以以课外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意识。活动的展开形式要与时俱进,寓教于乐,开拓创新。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穿插一定的知识,既让学生不会觉得寄宿生活烦闷无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作为学校,不应当仅仅看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也应当时刻关心每个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对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与鼓励。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交流月,以心理健康流动角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掌握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需要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主力。

(四)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住宿生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2]。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舒适、无压力的教学环境,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那么自然能够促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都感到很愉悦。

总而言之,教育本来就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陪伴寄宿生时间最长的教师,更应该担负起关怀呵护他们的责任。教师不应该只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在此时形成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首要的一个任务,所以,家长、学校以及社会要时刻重视农村小学寄宿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英霞,王小东.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j].教育,(18):30.

[2]智银利.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83.

范文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健康教育渗透路径探讨。

心理健康论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困难期”、“危机期”、“反抗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致使他们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在情感情绪、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甚至厌学、失足等。班主任作为中学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教育工作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厌学是目前普通中学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他们普遍比较聪明、有特长,但很多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因基础差学不进,没有耐心和恒心,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2、情绪、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易冲动,爱与人争执,爱幻想,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妒忌心强,一般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常把错误归结于别人,偏执、自大、虚伪。

3、人际交往方面。代沟冲突多,师生关系不良,与父母关系不良,与父母关系不协调,存在隔阂,夸大了“代沟”,认为父辈观念陈旧,觉得父辈不理解自己、为难自己、有意与自己过不去。

4、行为方面。竭力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当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时往往选择其他方式获得心理的满足,如上课捣蛋、行为自由散漫,自控能力差,做事不顾后果,有强烈的反叛意愿,与长辈的期望及要求唱反调,与学校的纪律规定对着干,意志调节能力差,明知道某种行为不好,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去做好。

5、早恋方面。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深刻认识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到来,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与倾慕,加之电影、网络、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描写的刺激日益增多,更容易引发他们对异性交往的向往甚至性冲动,因此易陷入早恋、困惑、苦恼甚至失足。

6、挫折适应问题方面。忍耐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决心大、行动小;做事只顾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遇到问题后先让父母去解决,推脱责任,常有意把挫折夸大,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二、化解现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班主任应增强自身素质。对教育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针对现代学生问题,从过去“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改变。

2、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宽容与尊重。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因此,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班主任应真诚地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消除他们的敌视,从而使他们接受教育、争取上进。

3、学习教育对策。

(1)对学生进行内外时事和理想教育,明确时代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体验有文化与没有文化生活不同的对比。

(2)教会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逐渐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不代表一切,要学会减压、懂得考试。

(3)平常在学生面前多夸科任教师,消除学生对个别课偏科的现象,与科任教师一起营造学习气氛。

(4)建立互助小组,让学生学会互帮互组合作共赢。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要教会学生分析情绪、情感特点,帮助他们找出情绪波动的原因,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注意转移、内心宣泄、深呼吸调节法、理性升华法等。

5、人际关系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对策。

(1)人际关系方面,根据初中生认为与长辈有代沟,而对同伴关系更看重的特点,可积极组织集体活动,如开展“我是班上的成员”的演讲比赛,举行体育运动比赛、野炊等活动,使学生有一个想集体、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主旋律,培养团队精神。

(2)针对与长辈的代沟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互换训练,如周日替父母洗一洗脚活动,或我来做家长,体验父母的辛苦、苦心。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教育关心问题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6、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1)召开青春教育主题班会,教会必要的生理和心理知识,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4)加强性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是丑的、善的,什么是美的、高尚的,正确处理好与异性朋友的关系。

7、面对受挫学生,应以心理疏导为主诊方法。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给困难、受挫学生以教育和帮助,教会学生应对挫折的方法。如应对挫折的关键是自己;用伟人、名人战胜困难、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例子鼓励自己;学会寻求帮助;发挥多方力量。

总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要班主任对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就会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素之一。近年来,由青少年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又在哪里?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实践,认为:在幼儿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为主,把一日活动作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灵成长,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断优化幼儿的心理环境,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游戏中,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这种心理影响逐步积淀在幼儿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定势或反射。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好问;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围绕上述观点,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行。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形成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前提,而良好的师幼关系又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博大的“教育爱”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尊重幼儿的教育思想。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真诚地关心、爱护、赏识每个幼儿,走进每个幼儿的心灵世界,尊重、信任他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倾听。教师要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每个幼儿。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主动、积极地去倾听幼儿的种种诉说,并真诚地与他们交谈,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

学会接纳。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每个幼儿,允许幼儿在学习、交往、自我表现等方面呈现不同风格。正确对待这种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幼儿,及时发现幼儿身上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优点,战胜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学会尊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处,要认识到每个幼儿的生命及尊严都是至高无上的。教学中,要以看“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的眼光对待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幼儿。将每一次教学过程都作为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过程,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在这个过程中,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情景。

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景,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求得发展。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一日活动各环节。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努力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又可操作的乐学环境。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通过主动、自由的学习、实践、参与、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生成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观,使教育要求、目的变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并使这种需求能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建构自我,从而向自主、独立、创造和自我成熟的人生迈进。

在一日活动中,还应注意把握好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幼儿的个体差异。组织教育教学、游戏活动时做到因材施教、深浅得当,保证每个幼儿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其创造潜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提倡幼儿自主学习。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幼儿当成一个有需要、有尊严、有动机的相对自主、不断变化的人。一日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及独特性,尽可能多地给幼儿一些选择的权利和承担责任、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有效地增强自制力和责任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自然空间和幼儿身边的事物,让幼儿通过看看、说说、问问来调动多种感官学习,从而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并能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知识经验,陶冶形成爱自然、重实践、相信事实的唯物观点。

提供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在适当范围内,教师要鼓励幼儿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拥有自主权、选择权,去独立完成任务,培养独立能力。当然,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应先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如果完成任务确有困难时,则应采取“帮助而不替代”的态度,去帮助他们解决。这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健全的自我意识等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内化的结果。因此,一日活动中,要以引导幼儿学会做人为主线,坚持平等、理解、关爱的教育原则,不断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规范训练,抓好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举止和语言习惯的培养训练,并开展诸如“我爱家乡美”、“老师妈妈亲”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公园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向福利院、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不定期去部队、工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幼儿从广阔、博大、深邃的社会变迁中,感受乡情、历史的厚重及人文变迁的有力脉动,培育他们心中美好的社会情感。

其次,应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设各类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如书法、美术、陶艺等。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熏陶,将幼儿引入艺术的神圣殿堂,为他们个性、特长、人格的健全发展开辟和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健康活泼的艺术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且能陶冶幼儿志趣情操,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客观公正而积极地评价幼儿,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准确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优点,悦纳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从幼儿成长的需要出发,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各种教育要素,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采取行之有效而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力求使幼儿园一日活动成为师幼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濡染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个幼儿成长为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理健康论文

文章从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等方面研究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促进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适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1]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xx(01).

[2]卢飞.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xx(01).

13软件司加兴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班级:13软件姓名:赵立坤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为帮助居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环境,降低危险因素,促进人们的健康......

心理健康论文

历史课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太,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时重合的,所以在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之外,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也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坚强意志。

历史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学科,这是它所独有的学科性质,历史介绍的是我国的发展历程,在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祖国产生一种由衷的认同感以及骄傲。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中国以及国外历史,能够通过历史知识向学生传达历史人物所做的历史决定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重大决定背后的历史意义,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有可能改变历史轨迹的发展,以此来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志向,不断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进行思考,在结束完一段历史时期的讲解或者是历史人物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若果自己是当时做决断的那个人,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呢?这种必要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的壮志豪情,让学生形成更加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更能够让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更加坚强的意志,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充分丰富课堂,树立学生信心。

自卑是现代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没办法全面的认识自己,只是一味的自我否定,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水平设置不同的历史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解,这样能够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心。另一方面,丰富的历史课堂除了从内容上进行改进,还可以从教师的言语上进行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因为这些鼓励性质的语言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功,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非常单一,传统的“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方法,“复述教材”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这都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十分的低下。但是历史是一门可以让学生自由言论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原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身的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社会生活中日常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记性分组划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在无形之中树立起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多维学生提供“开口讲历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消除学生内心与他人的隔阂,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与他人进行通力合作的魅力,让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进行状态投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去。

四、多元评价方式,把握学生心理。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课堂评价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心理发展状况。例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想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认识,这时候评价方式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先找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用自己的柏树风格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很多同学就会受到感染纷纷起立表达自己,这样一来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发言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状况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针对如何更好地改进历史课堂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可能会羞于表达,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并且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来捕捉学生的内心,然后学生的内心波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

五、小结。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要求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尴尬性,还能够使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一种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与研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滴滴爱生情,润物细无声---浅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孙丹,《考试与评价》,20xx.11..

[2]《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如何帮助学生战胜自卑心理》,张艳新,《考试周刊》,20xx.07.

[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商兰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xx.04.

心理健康论文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及重大责任。但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激化,护士这个群体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护士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更应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科学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心理健康;职业群体;心理压力;护士。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当今护士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护士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除了面对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外还要面对长时间心理压力所带来的困扰。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的此项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综合阐述。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研究者常用的评定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20余种量表,通过对护士群体网络以及现场调查,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可以客观的反观护士人员目前的心理问题。

近些年来,医护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医生相比,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更多,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调查发现护士群体的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项因子分均高于其他群体。护士作为高风险职业群体,由于疾病复杂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工作风险加大,又因为我国护士的需求量大,但实际在岗护士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假如不能及时做到正确处理将会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1。4特殊岗位护士心理健康的特点。

1。4。1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急诊科护士与内科护士相比较,通过评估表来看她的评分明显高于内科护士,各种精神压力表现筛选阳性率也高于后者。

1。4。2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高尖端手术开展和先进、复杂、精细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手术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她们工作节奏快、风险大、工作时间长等因素,尤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和较封闭的工作环境,易造成护士身心紧张,疲劳、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态。这些会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4。3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国内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研究报道较多,结果有一定差异,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综合科室护理人员。主要表现症状为:焦虑、强迫、恐惧;有报道还对精神科男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出了比较,结论是男护士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国内常规,在总体程度上要优于女护士,但男护士在人际关系、焦虑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1。4。4icu(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特点。

重症监护室是对急性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的特殊科室,患者病情危急、不稳定,护士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icu护士必须承受很强的工作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评分明显高于普通内科护士,外科护士。

2。1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量和时间分配状况。首先,护士的工作性质特殊,护士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每班8个小时,执行医生医嘱的同时还担负着临时的护理需要。各班在交接的时候要保持准确无误。护士是医院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协助医生治疗以及护理的工作,这些都导致护士工作的工作量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其次,我国现有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发达国家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是1:8。5,而中国2015年的数据却仅仅是1:1。07。另外,一些医院随意加床导致护理人员更加不足。护理人员不在岗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有的护理人员已从事行政或其他工作但仍占据编制,实际医护比例可能更低。

2。2工作环境问题。

与医生相比,护士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在拥挤的空间,忍受令人难过的气味,接触大量的病毒,面临许多风险。与此同时,还要面临应对病人的愤怒、悲伤的情绪。这些情绪都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这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作环境,另外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不断变化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和知识,要求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学习层次,不断学习新型的医疗知识。竞争激烈的职称晋升制度,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从而影响护士的心理状态。

2。3紧张的护患关系。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但现实是,近些年来医患关系相当紧张,护患关系也是如此。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与患者的接触相当多,在患者住院阶段所产生的矛盾也更多。护理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纠纷。护士与患者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信任,不信任的状态也造成沟通不畅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2。4社会认同度问题。

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认为护士仅仅是医生的助手、患者的保姆,护士的工作被认为是服务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家对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并不了解护士的工作内容。护士工作长期得不到理解和尊重,另外加之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统统这些都提升了护士心理的不平衡,影响护士的工作情绪和心理健康。

2。5自身心理知识缺乏。

目前,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课程培训,护士没有接受完善的心理培训。护士本身也没有关注到自身心理知识的积累,长期繁重的工作带来过重的压力加之没有科学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

3。1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

护士群体自身缺乏心理知识,主要是由于在大学教育阶段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课程,在进入医院后又有繁重的工作没有时间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护理专业应该增加心里健康方面课程的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的内容需要eap管理团队进行合理编排,以帮助护士群体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训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集中上课的方式,通过情景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具有实用性。还可以印发宣传小手册,在医院的走道里可以张贴心理卫生小知识;定期邀请专家来进行知识讲座等。

3。2关注和维持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

精神科护士是所有临床科室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要时刻警惕患者发生意外、攻击行为等,所以精神科可以根据这一特殊因素尽量使用男护士。男护士既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做好自护的工作,所以,作为管理应合理安排人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减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及时、有效、安全的完成各项工作。

护士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让护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采取科学的放松法,让护士进行自我调适来减轻、消除心理压力。

3。4增强医院管理者整体意识。

作为医院管理者可以定期制定必要的集体活动,如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才能帮助护理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全面的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护士群体作为医护工作者,因其工作和生活等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且长期受到忽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有关护士心理的研究,这些将对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是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护士这一特殊群体全方位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况,才能为我国的护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突破传统教学,锻炼学生的心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学科心理问题渗透。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离异家庭增多带来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使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

一、当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父母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分关爱或溺爱孩子,往往致使中学生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延伸到性格上,表现为自私、自大或自卑。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经不起挫折的考验等。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当然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利用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的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能充分施展其功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你说、我说、大家说”活动。

1.开展“开心一刻”活动。让学生准备一个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2.开展“答记者问”活动。预先选定一位学生,由他面向全体同学,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就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般你问我答。

3.开展心理知识小讲座。例如:积极暗示的应用,自我激励的六个步骤,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区别等,可通过小讲座、小训练,培养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二)寓心理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等策略,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亲临其境”,“融入”其中,体会古代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学习“元代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老师导入: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元代,假如你是一位元代的公民,你会怎样生活?(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示:假如你是皇帝、地方官、农民、商人、旅行家……你会怎样做?)(3)学生交流:“皇帝”说:“我们是游牧民族,放牧的收入有限,应重视发展农业。”“地方官”说:“我会注意发展人口,增加户数,鼓励百姓多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农民”说:“我会多种植粮食、棉花。”“商人”说:“我会到大都经商,从事漕运和海运。”“旅行家”说:“我会到大都、泉州游玩,到欧、亚、非各洲旅行,去认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并与他结为好友。”等等,这样一节课让学生“经历”历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心中一股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正确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教育:。

(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让学生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点燃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2)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树立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曾经有一位学生看到历史内容很多于是很烦,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但他对古代的战争很感兴趣。于是,我让他去了解关于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史实,并教育他实力弱的一方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他们没有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放弃希望,没有悲观退缩,这使该生真正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承受挫折能力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从而消除失落心理,增强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

(1)充分利用历史名人史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张骞出使西域,一百多人出发,十几年后,仅两人而归,仍然坚持的精神,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上名人史事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感触,进而增强对学习、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2)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如: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以及文学、历史都可用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等。

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耐挫折教育的渗透,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能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在历史学科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师则要能动地开发学科与自身的潜能,推动历史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

[2]林崇德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德育,20xx,(1).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 12-24 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专业18篇)
    实施方案的设计需要考虑成本、时间、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施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
  • 12-24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心得体会(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记录,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首先,矫正社区对于矫正对象
  • 12-24 燃气工作总结报告(优质16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个人能力。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明星员工的月工作总结,他们的经验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指导。
  • 12-24 社会面防控工作情况汇报(模板23篇)
    通过工作汇报,可以向上级领导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为个人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看看以下的工作汇报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份出色的工作汇报。
  • 12-24 任课老师的优势(精选16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写作作品进行提炼和概括,帮助学习者了解写作规范和套路的学习资源。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 12-24 乌鸦喝水教案总结(通用2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范文三:教学工作计划中融入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2
  • 12-24 重点实验室工作总结(优秀16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促使我们进行自我改进和成长。以下总结范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每学期初制定初步
  • 12-24 人社局群团改革工作汇报材料范文(24篇)
    工作汇报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如果你有更好的工作汇报范文,也欢迎与我们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 12-24 教师岗位竞聘述职报告个人优势(专业14篇)
    无论是工作中的初级员工还是高级管理者,撰写述职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技能。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多年来,我工作认真负责,严
  • 12-24 笔画教案学前班(热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下面是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教师们学习借鉴。语言是人类交往、思维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