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精选24篇)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案例(精选24篇)

时间:2023-12-25 10:38:13 作者:文轩

教学计划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为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了方向和参考。下面是一些教师编写的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教学设计

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缺乏,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大块。

1、造型表现。

有意识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欣赏评述。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4、综合探索。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赏析中初步认识展示设计,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和设计类型。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学习实践中感受展示设计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评述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展示设计的基本表现特点。

难点:运用基本特点进行评价和改进生活中的展示设计。教学设计:

1、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假设学校将组织一次学生美术作业展,你们将怎么布置?(出示ppt,提出问题)。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2、欣赏。

(2)学生积极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3、教师讲解。

(1)教师向学生介绍展示设计的含义以及展示艺术的发展概况。(2)介绍展示活动的作用。(如经济、教育、加速社会发展作用)。

4、深入分析。

(1)教师详细介绍展示设计(播放ppt课件)。如:展示设计的要素,展示设计的空间类型,展示设计的空间形式,展示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以及展示设计应注意的因素。

(2)组织学生讨论,想象一下这些展示设计的场景。

5、学生练习。

(1)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6、评价。

(1)小组选出代表,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展示思路和作品。(2)师生互评,选出优秀展示作品。

(3)学习建议:对展示设计有没有更深的认识?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学设计

《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散文诗,这是一篇表现着浓烈的、圣洁的母子之情的抒情诗,这也是一篇寄托着泰戈尔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缅怀诗。借助母子形象歌颂圣洁之爱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题。教学中,深入文本细处,通过比读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之精美,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解读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对“爱与被爱都同样幸福”的理解与实践,并以篇带类,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新月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儿化音。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句子会说出其蕴含的母爱的伟大深沉。

1.掌握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2.通过比读法品味语言,更细腻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初步了解泰戈尔《新月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ppt呈现)。

1.文学常识--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有诗的意境,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分行,不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通常形式短小灵活。

2.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印度诗圣”。他是印度国歌的作者。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影响很大。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诗集代表作:《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伽利》。

二、远望《新月》。

《新月集》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ppt呈现)《新月集》把我们“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翅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诗人把儿童比作“新月”,预示儿童就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天真。

《新月集》创作背景:(ppt呈现)。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没有人会想到写《金色花》的时候,是作者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对他的打击真的太大了!可是他通过作品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作品满含着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

(借助母子形象歌颂圣洁之爱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题。这一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理解泰戈尔借助作品所传达出的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深情缅怀,也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三、赏读《金色花》。

活动一:读一读。

1.齐读课文。

选几位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效果。

教师点拨文章朗读的整体基调:温馨、活泼、亲切、甜蜜。

2.深情朗读。

每位学生先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地读。

选几位学生朗读他喜欢的段落,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落(把朗读和文意理解融为一体),并根据其朗读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注意:教师指导过程中,适当穿插教师范读和集体朗读。

朗读的目标是:要能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情感。

关于读出画面:

文章的画面感很强,画面之间可以做稍长一些的停顿,以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每一个画面呈现时要能读好轻重、缓急、起伏,以突出镜头感,如第一段中,“高枝”、“笑嘻嘻”、“新叶”、“跳舞”等都可以稍作强调。

关于读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较容易把握,要读出孩子的天真、调皮、活泼、撒娇来。

(文中出现了“笑嘻嘻”、“暗暗”、“悄悄”、“小小”等叠词,要读出孩子说这些词语时的天真调皮的语调。)。

母亲的形象是圣洁的、温婉的、慈爱的,要能用舒缓的语调、舒展的情绪读出一个做祷告、读圣书、爱孩子的圣洁母亲的形象。

关于读出情感:

读出孩子在调皮中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之情。

读出妈妈说“你这坏孩子”时的丰富的含义。

活动二:说一说。

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适时地穿插金色花图片及介绍。

(ppt呈现)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菩提树,树叶呈心形)上的花朵,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金色花在印度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和敬重。菩提树在印度又被称为“幸福树”。

参考:

金色花,是圣树上的花朵。作者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圣洁可爱,也象征着母爱的光辉给孩子的影响。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就变得隐匿起来,为妈妈做的事情就变得悄悄的、不留痕迹的,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表现对妈妈爱的回报。

借助这样奇特的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小精灵,他可以把自己变成花朵,散发出幽香,为妈妈遮阳,又可以把自己变回来,回到妈妈的怀抱。他有神的能耐,更有神的品行--善与爱。孩子是一个活泼的、调皮的、懂得被爱与爱的幸福的一个小天使形象。

人们常常用花来称呼孩子,因为孩子活泼、美丽、纯洁、可爱。金色花,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爱,孩子希望自己能让妈妈喜爱。

活动三:品一品。

此环节为深度解读,是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层挖掘。这是教学难点,要注意做好铺垫和引导。

深度品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呈现)“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为什么不告诉呢?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这”指代什么?如何理解“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对于最后一段中的人物语言“我不告诉你,妈妈!”,有两种理解:

1.只是孩子一个人说。

分析:

他不告诉妈妈,这是孩子的天真调皮的表现。他爱妈妈,用儿童的方式、悄悄地回报妈妈的爱,但又不愿让妈妈知道,于是用与妈妈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会告诉妈妈,也许他正为自己的机灵而得意呢!

2.妈妈与孩子一起说出。

提倡采用第二种理解。但不要强求学生放弃他的第一种理解。

分析:

不难想象,妈妈会模仿孩子的口气来说。生活中,也许孩子经常调皮地逗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性格、脾气已经很熟悉了,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妈妈都是心里很有数的。于是,在孩子又一次调皮时,妈妈也会脱口而出这一句话。或许,两人说完后,会因为这样的默契而同时开心地大笑起来。这是多么温馨、活泼、甜蜜的时刻。妈妈了解孩子,理解这份童心,也满足了孩子的童趣,并和孩子幸福地享受这份童趣。这样的妈妈是真实的、可爱的。这样的理解也许更贴近泰戈尔创作的本意,这么温馨、幸福的画面谁说就不会是在他的家里常常发生的呢?(板书:童心)。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这”究竟指代什么?第一可以理解为指代母子的一问一答,正好是先“你”说再“我”说;第二可以理解为是指两人同时说的,“这”指代的内容就是“我不告诉你,妈妈”。)。

(“同”,第一个理解,相当于英语里的“and”,这样就是母子同说“我不告诉你”了。第二个理解,跟,与,相当于英语里的“with”,这样就是妈妈问,孩子答了。)。

第二种理解,学生也许想不到,或者不会一下接受,教师可以穿插介绍自己生活中的默契、理解而又幽默、充满温情的例子。

小结:

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学会通过理解具体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来把握形象。

这首散文诗表现的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是那么的圣洁。彼此的理解和关爱是母子深情的前提。(板书:理解、爱)。

活动四:比一比。

这一环节是一个有创意的比读设计。

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教材课文文字上的细微差别。分析选用不同词语的效果。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教师朗读与学生不同版本的《金色花》,学生边听读,边在自己的课本上做记号。

读完后学生提出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朗读、对比、分析。

不同之处有:

“变了一朵”--“变成了一朵”;“笑哈哈”--“笑嘻嘻”;“空中摇摆”--“风中摇摆”;“新生的树叶”--“新叶”;“母亲”--“妈妈”;“你做祷告”--“做祷告”;“花的香气”--“花香”;“我便要投我的”--“我便要将我的”;“小影子”--“小小影子”。

重点分析:

“变了一朵”--“变成了一朵”:要使句意准确,不能有歧义。

“笑哈哈”--“笑嘻嘻”:前者笑出了声音,与文意不合;后者的“笑”更有孩子气和调皮味,给人一种偷乐的感觉,同时与后文中的“匿笑”呼应。

“空中摇摆”--“风中摇摆”:前者是主动的行为,表现孩子的天真活泼;后者是被风刮的,被动的。

“母亲”--“妈妈”:前者太正式,不太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实际;后者口语化更亲切,且与后文的用词风格一致。

“花的香气”--“花香”,“新生的树叶”--“新叶”:后者“花香”“新叶”更精致、凝练,符合诗歌的语言特征。

“小影子”--“小小影子”:前者是客观表述、只是表现出“小”这个特点;后者显得小巧、灵动、可爱,叠词“小小”的使用又增加了亲切感和韵律感。

小结:选词用句精致、确切,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抒发情感。在比读中,提高我们的语言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四、近观《新月》。

《新月集》里有许多写母子故事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亲爱的妻儿的深深怀念,也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爱,对幸福生活的歌咏。

《新月集》里的很多诗歌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尤其是不少诗歌里的想象更是奇妙独特。我们试着阅读、体会其中的一篇。

印发《花的学校》《恶邮差》《同情》等。

联读欣赏《花的学校》。

学生齐读。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说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分析:

这首散文诗修辞手法丰富,想象非常奇特,语句活泼有灵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小节,写出了孩子很得意的形象,这种得意是因为他觉得他读懂了那些从地底下花的学校里钻出来的花儿们的心思:他们在渴求妈妈的拥抱!从这首散文诗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也体会到了一个孩子对母爱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在天堂的妻儿的怀念和祝福。这就是真实的泰戈尔。

五、顺势小结。

从《花的学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把诗集命名为《新月集》的意图,儿童就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天真。是的,用儿童的目光去观察生活,永葆一颗童心,用诗歌把对生活的爱记录下来,你就是一个有诗心、有诗性的人,你必将拥有诗意的生活。愿大家都诗意地活着!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新月集》。

《榕树》《告别》《小大人》《著作家》《恶邮差》《同情》《英雄》……。

七: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童心爱。

徐鸣。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习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治学中心论点--静躁(危害性)。

静以修身(正)(反)。

俭以养德修身。

卢晓云。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散步课时1课型新授课。

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1、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2、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学方法与手段品读法、诵读法、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是这如山如水的爱,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安适。可是当有一天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那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这一家人的爱,体会爱的伟大。

二、板书课题《散步》。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希望今天同学们能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用真情去体会。

三、教学环节。

(一)用心倾听,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配乐自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停顿、重音、语调等)。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4、整体把握本文主要内容。

问题抢答: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在哪个季节?

c、散步在地点在哪里?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e、散步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通过抢答,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熟悉文章的六要素。)。

(二)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全班分小组讨论:

(1)散步过程中有什么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面对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3)这一家四个人当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具有真正的决定权?

明确:在这个家庭中,并没有哪个人的权力最大,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如一串链条一样:全家人听从于“我”--“我”顺从母亲--母亲心疼孙子,由此可看出全家人的相亲相爱,相互尊重,流露出一份浓浓的亲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这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

2、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你有什么感受呢?

--和睦、温馨、平等、互相关爱。

--和美,因为全家人都能相互尊重,和谐美满。

(体会家庭的温暖)。

3、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优秀品质。

“我”:孝敬体贴,有责任感。

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小辈。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重点理解句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子的含义:“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要担任家庭责任感,母亲曾经也曾经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而儿子将来也要承担这一责任。母亲的曾经付出让“我”这一代人知道要担负责任,而“我”现在要把母亲的责任传承给我的儿子,让儿子也能继续沿续着“我”的脚步,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勇挑重担的一个人,于是“我”和妻子这一代人担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语句很朴实,但向读者说明了深刻的道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学生通过讨论,真正地做到从讨论中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总结主旨。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运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情;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修辞、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学生可能说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文中的一家人为了家庭的温暖付出大量的艰辛与汗水,我们必须要感受爱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我们在家中幸福地成长;家,是一个爱的港湾,我们沉浸于爱的暖流之中;家,又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需要家里的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记住这些,为自己的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练习】。

仿句: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句话。

我爱我的家,因为家中充满温馨;

我爱我的家,因为。

我爱我的家,因为。

【布置作业】。

2、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结束语】。

同学们,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就让我们在《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

【板书】。

思本节课内容较多,学生学习活动环节也较为丰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主旨。最大的收获是,在对作品分析理解的同时,也体会了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了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培养尊老爱幼的品质。这不但是对一篇美文的学习,更是对一种优秀品质的学习,我们不但要抓住文本,还要从人物的优秀品质来进一步体会,这才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散步》文质兼美,所以我运用以读、说、悟、写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朗读到分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佳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分析人物、理解主旨等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品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抓住散步事件中的分歧这一焦点,从而分析挖掘出四个人的不同性格特征,但是在他们身上都具有同样的优秀品质--尊老爱幼。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关键句、词,达到领悟文章意境美。

当然,由于课时与师生的能力有限,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欣赏课文朗读时,没有再次强调课文朗读的指导,缺乏示范朗读;学生的互动活动还欠活跃,没有体现出一种主动性;时间的安排有点紧张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改正,愿能有所提高。

张楠楠。

小学三年级美术《卡通大亮相》精选教学设计案例

1.了解各种鞋的不同特性,了解鞋的基本结构,动手设计制作一双自己的鞋。

2.通过剪切、拼接、粘贴等方法设计制作一双鞋,提高动手能力。

3.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难点】。

制作出使用、新颖有特点的鞋。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色与绘画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教师给学生出谜语: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晚上横卧在床前。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各种各样的鞋》。

活动二:欣赏图片,学习新知。

(一)观察不同类型的鞋,分析其结构特点。

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类型的鞋。并提问:这些鞋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学生回答:有雨鞋、运动鞋、高跟鞋、登山鞋……。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不同的鞋,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不同类型的鞋都由鞋底、鞋帮、鞋面几部分构成。

(二)名作赏析,启发思想。

多媒体出示,有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所装饰的鞋,学生赏析。老师简单讲述毕加索和作品《格尔尼卡》,并提出:大家自己动手做双鞋。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演示制作一双拖鞋,讲解要领:

1.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脚形,画出鞋底轮廓,用剪刀剪下。

2.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鞋面。

3.将鞋底和鞋面粘连在一起,注意要合脚。

4.剪切小图形做装饰贴在鞋面上。

(二)课堂练习。

学生动手练习,自己设计有创意、新颖的`鞋。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强调安全使用工具。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创办“创意鞋城”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鞋的特点和功能。

2.学生互相推选,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二)拓展作业。

为环卫工人设计一双有特点的鞋。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学设计

喜欢经典,喜欢名著,畅游其中让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旷达;让我领略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坚定;让我领略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怨;让我领略了“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的忠义。前面我们学习了《猴王出世》,初步感知了四大名著的魅力,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武松打虎》,去品尝施耐庵《水浒传》的滋味。

(一)简单复习一下上节课所涉猎的内容,它的体裁是(),那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可分为:()毋庸置疑本文的主人公是()。

在描写武松打虎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何其精准,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希望咱们同学在日后写作中也能学以致用,恰当运用动作描写。像老舍所说的只有描写行动,才能使人物站起来。

1.提示一下先找到它的出场方式。2.写虎作用何在?(衬托)衬托了武松的武艺高强、机警敏捷的英雄形象。所以大家朗读的时候,读虎时要快一些,急一些,突出它的凶猛,那么读武松打虎的句子,你的语调要高扬一些,急促一些,突出武松的武艺高强、勇猛以及智勇双全。下面以第7自然段为例,找同学朗读一下谁愿意试试?找2名同学一个读描写虎的句子,一个读描写武松的句子。看看你俩配合师傅默契。

评价:读的真好,仿佛把我带入了那场血雨腥风的人虎格斗之中。

(六)水浒中精彩的故事又何止武松一人,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中更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大家去阅读,课后不妨走进水浒,定会不虚此行。

(七)最后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老师的困惑:(看大屏幕)。

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生命安全收到侵害时应当机立断保护人的生命。

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非人人去打虎,

高飞。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教学设计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生: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六、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教学设计

1、考察美术展览的筹备过程。

2、考察美术展览的内容与展览主题、展览名称的关系。

3、考察美术展览的布展方法。

重点:参观美术馆或画廊的最佳方式;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区别。

难点:美术展览重的最佳展览方式。

教具参观时进行记录的工具,纸、笔、照相机或录像机。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介绍所参观展览的场所、内容和作者,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浏览参观时,应对展览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整体参观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分别选择参观的主要方向,如具体作品,作品的悬挂方式,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关系,展览的宣传等。

二、发展阶段:

从展览的整体布置方面进行考察。包括作品内容、摆放位置、悬挂方式、展览路线等。

从展览的主体策划方面进行考察。包括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等。

从展览的宣传方面进行考察。包括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等。

三、收拾与整理:

由大家推选的几位同学担任即将举办画展的策划人,负责将大家的考察结果汇总,结合即将举办的画展进行展览文案的准备。

四、课后拓展:

为社区或家长的机关单位进行美术展览或其他展览的策划;为自己模拟设计一个个人作品展览进行策划。

能够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美术展览。

能够以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所参观展览的意义和目的。

将考察的内容与即将举办的画展进行有机的联系。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冉龙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

4.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2分钟)。

教师采取提问。

1、运用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师问:书籍和本子有何区别?学生思考。教师补充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3)让学生观察课件导入部分的图片并分析其内容,从而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

(二)深入教学。(10分钟)。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扉页、环衬、勒口、封面、书脊、封底)及简单说明装订形式(骑马订、活页订、线装等)和开本,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3)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接受。

(4)教师进行简单演示。(5分钟)。

(三)指导学生练习:(2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选择生活中的、日记、故事、真人真事等作为设计内容。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进行设计。

3.布置作业:(课外)。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或根据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进行改编设计。

(四)、教师。

总结。

:(3分钟)。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1.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星空。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

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

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寻找有关星空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

水彩,油画颜料,常用笔具,纸等。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后开始进入教学。

教师:神秘而美丽的星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们有没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美丽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由学生思考交流星空的知识)。

师:(小结)当然,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

学生做画,(表现方法不限)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学生作品。

同学们,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多观察,多想象,多动手,我们就会创造出许多的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你们的手让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教学设计

为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对本册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1、知识目标: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综合思维的能力以及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的平凡而伟大,尊重母亲,热爱母亲。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高尚的道德价值观。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导入。

曾经有这么一幅描写写作文时愁苦情形的对联,让人忍俊不禁。同学们来看看,上联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是: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是四个字:写不出来。看了之后,同学们有何感觉?的确,写作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也不是无路可循的。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写得得心应手的话,也许就能更多地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了。

二、旧作引路,展示学生的《我的老师》周记。

同学们写老师的周记的内容大多是:

1、放学下雨了,同学没伞,突然老师来了,学生很感激。

2、听课时,生病了,老师给药学生,并告诉良方。

3、失败了,老师一番在情在理的话,学生感激不尽。

4、学生因为生病了,缺课了,老师为他补课,学生很感激。

三、新课指导,回顾新学期第一单元学的课文,谈谈这些文章为了写人选了哪些材料?

四、思考问题。

1、对比同学习作和课本选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选材要注意哪些方面?

3、教师小结:选材要注意一忌大:大的材料写起来缺乏中心;

二忌多:堆砌材料,泛泛而谈;

三忌俗:重复选材。

五、欣赏佳作,探索选材妙方。

1、欣赏佳作《母爱》:

母爱。

当当当……时针已经走到10点了,我还坐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地看《镜花缘》呢!在一旁织毛衣的妈妈叫我赶快睡觉去,可我却无动于衷。

时针又转了一圈,我仍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这回妈妈可真生气了,站起来推了推我。我说:“等一会儿,再看5分钟。”可妈妈却不留情面,上前就把电视机关了。我想,不让我看我偏看,“啪一”电视机又被我打开了。接着就听“啪啪”两声,妈妈给了我两个耳光。我猛然一抬头,发现**的眼里充满了怒火。我说:“你凭什么打我?”“凭什么?凭我是你的妈妈,凭你顶撞我,凭你不听话!”妈妈愤怒地说。

我捂着脸跑回了房间……。

夜深了,我却没有睡,还在哭泣。我忍受不了**的严厉,我是她的心头肉,她怎么忍心打我?总之,我觉得妈妈就是不对,不该打我。

想着想着,委屈的泪水又涌出了眼窝儿。

这时,门开了,妈妈走了进来。我赶紧用被子蒙上了头,闭上眼睛,强止抽泣,怕被妈妈看见。妈妈进来后,把我身下的被子掖了掖,又把头上的被掀开,摸了摸我的脸,小声地说:“娇,妈也不想打你呀,你一向都很听话,可今天……唉,这怎么不叫妈妈生气呢!你眼睛近视的度数够高了,再看电视不就完了,原谅妈妈吧!妈妈也是迫不得已的。’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时,一颗“珍珠”打在了我的脸上,顺着面颊流到了嘴里,好“甜”的“珍珠”呀!不知什么力量把我一下推起来,扑进了**的怀里,发自内心地喊了一声:“妈妈,你是我的好妈妈!”

2、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

3、本篇主题虽不新奇,但却能给人以亲切、新奇之感,为什么?

4、教师小结:

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本有许多无心的举动,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时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正如乔治·桑所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六、欣赏名家,求索选材源泉。

1、“母爱”这个话题是古老的,是永恒的,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

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历中上描写母亲名篇名句有很多。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2、由此可知,除了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我们还能在哪里寻找素材呢?

3、总结:阅读是我们寻找素材的另一个重要源泉。鲁巴金曾说过:“读书。

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阅读爱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色,这也会使得我们的作文材料五彩缤纷,各具个性。

七、配乐感悟,片段训练。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每当我听到《**的吻》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心里就很有种创作的冲动,想写点什么去赞美一下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的歌曲,捕捉与母亲相处最心动的一刻,用最优美,最诚挚的笔触将它记录下来。

八、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1、《母爱》。

2、《妈妈,你听我说》。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七年级必修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我们现在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人性。教学此文,应本着新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与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创意]。

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

2.过程与方法:导语拨动情思、音像资源创设情思、品味文章激发情思、读写结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主旨。

2.联系自身经历、见闻,体验父爱,感悟成长。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能力,联系自身体验来感悟深情父爱。

[教学方法]。

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选择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扶放结合法三种教法,并将其融合:

1.情景教学法。通过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从而激活思维、诱发情思。

2.以读代讲法。《课标》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明理。

3.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重视学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作者的内容,初读文章。

2.教师整理这些资料并制作成简单的课件。

[教学活动]。

1、通读活动;2、选读活动;3、探究合作活动;4、感悟活动。

[教学环境]。

1.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着重培养其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对学生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影响。初一学生具有单纯、活泼的特点,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初一的学生,一般对小说比较感兴趣,教师如果引导适当,容易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多为学生活动,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美的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2.课程分析:现代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在不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强调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

3.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作者采用回忆的形式,抒发了感人至深的亲情。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到父爱,理解到成长,并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与学的过程及其指导]。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首先由学生简单介绍林海音的情况,教师补充,然后多媒体展示林海音的资料和一组照片(附照片)。

2.激情导入:

这是一组林海音的从“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看了这组照片,同学们也许会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老师也想起了诗人汪静之的一首诗,写地很美,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课题理解:说说标题的含义,根据课文内容重新拟标题。

2.整体感知:“我”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往事呢?

3.迁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毕业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回忆有什么关系。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毕业典礼的线索作用,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三、选读合作,自主探究。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性学生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要学生表达出自己选读部分的独特体验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部分中贯穿如下活动:

a“爸爸的嘱托”部分。

1.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爸爸病床上的嘱托。

2.从爸爸临终前只交代了三句话,体会父爱有什么特点。

b、“爸爸责罚我”部分。

1.分析爸爸打英子的出发点。

2.课堂练笔:用“爸爸一边打英子,一边想”写一段话,展示爸爸的内心世界。推荐代表发言。

1.情感体验: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挨打经历,并谈感受。

2.爱的表达:充满感情地对爸爸说一句话。

c“爸爸劝我闯练”部分。

1.探究合作:用一句话来概括英子的优点或一处优点,用第二人称来说。一个接一个说,连成小美文。

2.实践指导:在你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的时候,你要如何做。

朗读体验:找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花落”部分。

五、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1.课题理解:分析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作为文章标题的好处。

2.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自助餐”式作业:回家后请以自己的方式为爸。

爸做点事情。

1.课前多媒体播放文章中涉及到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文章浓浓的情感氛围。

附歌词。

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网上查找的林海音的情况。

3.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林海音的照片。

师:这是一组林海音的从“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看了这组照片,同学们也许会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老师也想起了诗人汪静之的一首诗,写地很美,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

(生踊跃回答:爱花责罚劝闯叮嘱典礼花落)。

师:回忆的主体内容是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展开的,那么,毕业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回忆是什么关系呢?我打个比方:今天早上,我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学校,途中还要经过家惠超市,第一实验小学。这个毕业典礼的过程就象是这条交通的线路,我的回忆就象是我骑的自行车,我到了这个地方想到了什么,到了下一个地方想到了什么,最后我到了学校,我的回忆结束了。

(多媒体出示文章思路简图)。

师总结:因此,关于毕业典礼这段过程的输送,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文章就是通过毕业典礼这个过程,把往事连接起来,文脉非常地清楚。

师:同学们通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文脉,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一次是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然后说说你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我希望每一个同学的心都要真正地走进课文,而且要带上两样东西: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带着这两样东西,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选读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式读,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兴意盎然。选读后更是有感而发,见解独到。)。

a、选读“爸爸的嘱托”部分。

生:通过读这一部分,我体会到了父亲那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它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爸爸为不能再照顾自己的女儿感到伤心,我体会到的爸爸对英子无限的爱。

生:我感受到父爱是深沉的,他把爱藏在心里,并且鼓励我自己去闯练。

生:父爱是含蓄的,他把对子女的爱掩藏在内心深处。

生:父爱是伟大的。它有更深刻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关怀。

师: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也一直以其特有的沉静的方式陪伴着我们成长,因此有人说:父爱无言,父爱如山。

b、选读“爸爸责罚我”部分。

生:从这一段我知道父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无法来衡量的。

生:读完这一段,一个严中有爱,教子有方的父亲出现在我的眼前。

生:爸爸虽然打了我,但事后又给我送去花夹袄,是非常感人的。爸爸的爱虽然严厉,但对我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师:你们都能理解爸爸打人,但是你们能理解爸爸的内心世界吗?同学们想象一下,爸爸在打英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用“爸爸一边打英子,一边想”开头写一段话,来展现爸爸此刻的内心世界。

(学生很兴奋,也很活跃,稍加思索,便开始写。写完后推荐代表发言,同学们写地非常感人,这样,读和写就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c、选读“劝英子要闯练”部分。

生:我觉得英子非常勇敢,我很佩服她。她能自己到银行去寄钱。

生:我们也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闯,就过去了。

生:英子年龄这么小,就能够做这样的大事。可真是好样的!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一个要求,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英子的优点或一处优点,用第二人称来说,把它说成“你怎么样”的形式。同学们在说的时候,要干脆利落,一个接一个大声地说下去,中间不要停顿,我们看谁思维最敏捷,表达最清楚。我起头,你们马上就说。

师:英子,你真是好样的。

生:你小小年纪一个人到银行去寄钱,可真勇敢。

生:你能做到知错就改,你是一个好孩子。

生:你能透彻地理解你爸爸,真是难能可贵呀。

生:你可以代表毕业生领取毕业证书,真是个优秀的学生。

生:你在爸爸去世时表现地非常镇定。

生:你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大人了。

生: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退缩,而是硬着头皮去闯。我藐视困难,不在乎困难!

生:我遇到困难时,是勇敢面对它,永不言败!

生:我遇到困难就勇于接受挑战,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成功。所以我总是能战胜困难。

生:不怕困难,征服困难!

师:说地好!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老师越来越觉得,你们并不比英子逊色;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一定能够做地更好!

生一:我很佩服英子在对待爸爸去世消息时的那种镇定和勇敢。

生二:通过读这一部分,我觉得英子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大人,在面对这种困难和挫折时,她还能这么镇定,这么安静。

师:你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能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很好。

师:接下来,谁能主动带着感情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部分内容?你可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几个自然段来读。

(一学生读,声情并茂)。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你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着感情,轻声地朗读一下文章的标题。

(学生带着感情轻声朗读标题)。

师:我想,同学们在读这个标题的时候,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辛酸和无奈。是啊,深爱着女儿的爸爸就这样去了,一如这凋落的花儿,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女儿捧回的毕业证书,没有来得及分享女儿的快乐,没有来得及为女儿的成长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就带着永远的牵挂和期待去了,也把深深的思念留在了女儿的心里。

让我为您做点什么吧。

师:

我们要为父亲做点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这份作业,可以是你的一份思索,甚至是一份心灵的检讨;可以是你写给父亲的一段话,向父亲袒露你的胸怀;可以是你和父亲之间的一次思想上的交流,坐下来,同他说说话;还可以是你的实际行动,用行动表明你同样深爱着父亲。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用心去做这份作业,在你为父亲付出的时候,你或许就会发现,你真的已经长大了。好,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附课堂板书:

林海音。

通读:理清文脉。

选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相关链接:课堂实录七年级课堂实录语文版七年级课堂实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胡适)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契机。

二、活动目的:

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做的件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深情。通过本次活动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活动,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深刻认识“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课前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搜集有关“母爱”的文字和音像材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氛围或提供一些背景。

2、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作好准备。

五、活动组织与计划:

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五人一组,活动过程中组长适当分工,组员各负其责,每周一次组内交流。本活动拟用三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懂你》等。

2.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

第二阶段:

1.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和追求。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2.给母亲唱一首歌,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针对以上内容,写一则日记,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第第三阶段:各小组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六、活动成果展示交流设计:(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一)导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近一段时间我们也了解了妈妈,今天我们就把感受到的爱说出来,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齐唱歌曲《妈妈的吻》。老师并用多媒体展示《烛光里的妈妈》优美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小组成果展示:

1、感受母爱:各小组选择一项最有价值的材料参加集体交流。朗诵诗文;展示相片、图画;播放音像资料。

2、走近母亲:

(1)家长代表谈作为母亲的心声。

(2)你的母亲是怎样的?围绕“我的母亲”这一话题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演讲或讲故事。

(3)回报母亲: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母亲对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心声。

(三)在歌曲《妈妈的吻》中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引导和鼓励学生每人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拿一次拖鞋、递一件衣服、送一声问候等。用你的一生去爱自己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内江市中区凤鸣初级中学陈小丽。

一、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口语表达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意识。

5.通过活动,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6.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感悟“爱”的内涵。

二、活动准备:

1、请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多个研究小组,从“忆母爱、谈感受”、“赞母爱”、“谢母恩”、“送祝福”四个角度进行材料准备。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3.让学生做给母亲端一杯茶、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的家庭实践活动。

4、各小组将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查找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这次活动的成果。

5.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3分钟)。

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生命的跪拜》(背景音乐)。

(二)忆母爱、谈感受(13分钟)。

1、看屏幕,你们能说一个关于动物母爱的故事吗?(展示动物母爱的一组画面,配乐)。

2、同学们,动物尚且如此疼爱孩子,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展示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图画、照片题写标题。(背景音乐)。

3、请谈谈回家帮母亲干活后的感受。

(三)赞母爱(8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伟大的诗人但丁曾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纪伯伦也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1、古今中外有无数歌颂母爱的名篇佳作,或名言俗语,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课外搜集的赞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格言、俗语展示出来。(学生齐读《游子吟》、多媒体播放《纸船》)。

2、询问学生材料来源,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四)谢母恩(8分钟)。

过渡语: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那就是母亲!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所以,我们要感谢母亲,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

(五)送祝福(8分钟)。

1、请学生介绍母亲节的由来。

2、让学生出示自己做的送给母亲的`礼物,并说明自己的构思意图。每个小组选一名最有代表性的礼物进行说明,并对母亲说一句祝愿的话。

(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3、(多媒体播放贺卡)请根据画面写一段话,然后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六)小结:(4分钟)。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投影)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幸福!

师生同唱一首歌,爱心献母亲:(多媒体播放伴奏)。

师生同唱:《母亲》。

四、推荐作业(1分钟)。

1.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扫一次地等,用你的一生去爱你的母亲。

2.找时间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母亲对你的希望和要求。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胡适)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位桥二中是一处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经常劳作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寄宿生,每周回家一两次,很少有机会与父母倾心交流,难免产生隔膜,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契机。

二、活动目的:

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做的件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深情。通过本次活动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活动组织与计划: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八人一组,活动过程中组长适当分工,组员各负其责,每周一次组内交流。本活动拟用三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妈妈的吻》《懂你》等。

2.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电影、广告等。

第二阶段:

1.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和追求。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2.给母亲唱一首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针对以上内容,写一则日记,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第三阶段:各小组.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四、活动成果展示交流设计:(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一)导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近一段时间我们也了解了妈妈,今天我们就把感受到的爱说出来,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齐唱歌曲《妈妈的吻》。

(二)小组成果展示:

1、感受母爱:各小组选择一项最有价值的材料参加集体交流。朗诵诗文;展示相片、图画;播放音像资料。

2、走近母亲:

(1)家长代表谈母亲的心声。

(2)你的母亲是怎样的?围绕“我的母亲”这一话题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演讲或讲故事。

3、回报母亲: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心声。

(三)课下继续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活动。在歌曲《懂你》中结束本课。

五、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容易实施,且是学生和家长乐意接受的内容,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洗碗、铺床、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以为父母挣钱供我上学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顺心时我就发脾气,不上学,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应自己做事,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再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

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体谅我们……”“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开学初打算辍学的郗宗祯同学的母亲亲自到学校为他交上了书钱,并且说为了孩子将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读书。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课视频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以及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和方法,使画面和谐、沉稳。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使用色彩调和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丰富又和谐的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精彩两分钟。

二、导入新课。

欣赏比较儿童居室效果图。

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种色彩丰富又和谐统一的搭配就是调和的美。学生欣赏、感受。初步体会色彩的和谐感。

三、新课讲授。

3.《鸡冠花》与《睡莲》这两幅画是怎样使色彩调和的?(教师引导分析:先找出颜色,再到色环上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研究色彩调和的方法。)学生打开书第十四页,自学后汇报。读定义。学生回答:混入同一种黄色;混入同一种灰色。观察分析后回答。

六年级第11册。

鲁志梅。

这里有四张画,用的也是书中提示的四种方法,请你归归类,说出它用的是什么方法。分组研究,讨论。(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学生欣赏、分析,并归类: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四、作业布置。

我们也来试一试,选一种方法为你们组的画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以小组为单位,为作品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五、作品展示。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五、课后延伸。

课后尝试用其他相近色设计一幅美丽的作品。

课后反思:。

分组介绍。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课视频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阶段美术课程基础知识课,讲述了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介绍色彩调和运用的一般方法,并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认知区别于强调醒目、突出的对比效果的另一种色彩关系,既强调柔和,协调的色彩关系,并逐步加强对这种色彩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调和用色的基本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美化自己的生活。

学情分析:本学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和识别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多设计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爱思考,爱探索的精神!本节课,学生已经进行了关于色彩知识的相关学习,有了一些色彩常识,并在上节课中有了初步色彩调和的尝试,所以本节课相对好理解些,在上节课基础上继续明确并巩固关于色彩调和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色彩调和以及色彩调和的分类。知道色彩调和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屏幕上的四幅图案的色彩,分别代表春、夏、秋、冬,请一一对应。2.色彩与味觉。

屏幕上的四幅图案的色彩,分别代表酸、甜、苦、辣,请一一对应。通过色彩让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味道。这些都是色彩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

提问:这些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1)色相对比(2)明度对比(3)纯度对比(4)冷暖对比展示课件:讲解四种对比(学生观察并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什么是色彩调和。

教师引导小结:色彩调和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放在一起时的效果,使人感受到统一协调的色彩现象。赏析莫奈的作品《池塘》1899画面中有哪些色相?这些色相在色环中什么关系?(蓝和各种不同的绿)。

2、画面色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和谐的效果)怎样使画面的色彩协调呢?同色相调和。

结合教材p18下三幅图例,图例分别展示蓝色调、绿色调和紫色调三个画面。以蓝色调作品为例,底色偏湖蓝,稍亮,书桌和电脑偏钴蓝,稍暗,形成明度变化。明度不同、冷暖不同打破了单一色彩容易产生的单调问题,从而使画面在统一中达到活泼有对比的效果。练一练:分析绿调调和的色彩关系。

课件展示:多福莫奈的《池塘》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的色彩有什么特点?对比强烈吗?画面色彩丰富、统一。

提问:不同色相相互搭配,怎么能得到和谐的色彩效果?

讲解不同色相调和可以:用同一色调统一;弱化色彩个性;中性色间隔;多种方式综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每说出一种调和方法,教师展示一种针对性强的作品,加深印象。

想一想:分析摄影作品《秋林》。

秋天的树林呈现一派绚烂的橘红色,深深浅浅的大红、中黄、赭石、土黄等交替出现,虽有不多的绿色隐藏其中,但其零星的分布和较暗的色调也不足以和大面积的红黄色调抗衡,画面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练一练(师生互动):分析两幅不同色相调和的作品。

左图,服装用了中性色白色,仅有的一点儿蓝色从比例上不能与大面积的红色相抗衡。

右图,降低了红色背景的纯度和明度,又使绿色个性不再鲜明。想一想:课件展示多幅艺术品,请学生判断画面中有哪些色彩关系,采用了哪些整体色彩达到和谐?教师引导分析。演示调和色的调色方法。

教师:我们也来试一试,选一种方法为你的画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1)、起稿。(2)、选择水粉色。(3)、调色、着色。

学生观看演示,动笔试一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色彩调和。实践练习。

1、以教材里的花瓶图案为参考,为妈妈设计一块色彩调和的围巾。(1)、运用所学色彩调和方法:同色相或不同色相(2)、不同色相时,不超过三种颜色进行练习。

2、选择一种瓶子造型,为其设计一种调和的色彩关系。任选其一进行色彩调和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小结评价:

1、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谈谈色彩调和运用的是否合理。

2、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学习建议。

3、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灵宝市阳店镇第一初级中学薛小丽。

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4)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感悟“爱”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

(2)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1、道不尽的母爱。

a、与母亲有关的格言或俗语。

b、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c、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歌曲、电影、广告等。

2、说真话、诉真情。

举出一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并说出你的感受。(尽量每组1人,教师也参与其中)。

(过渡语)。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让我们多角度看母爱――。

3、多角度看母爱。

(引导)思考: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4、报得三春晖。

有这样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在小组中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a、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扫一次地等,用你的一生去爱你的母亲。

b、找时间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母亲对你的希望和要求。

c、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新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色彩的对比》

教学。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色彩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分析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教学方法:启式法、观察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图片、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同时对比、连续对比与明度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色彩同时并置在一起,对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红和绿并置,红得更红,绿得更绿;黑和白并置,黑显得更黑,白显得更白。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等,都是在同时对比作用下产生对比效果的。

2、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和同时对比都是由视觉生理因素作用发生的视觉色彩现象。同时对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连续对比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过程中,在不同颜色刺激之下的对比。

例如,我们在阳光下长久凝视一张大红色的海报,当你转动眼睛看周围的人时会觉得他们的脸色很绿;当我们在暗室洗印黑白照片,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时,会觉得正常光线变得很冷。视觉残像也属于色彩的连续对比现象。

掌握连续对比的规律,减轻紧张工作条件下所造成的视觉疲劳,设计师利用它来加强视觉传达的印象。

3、明度对比。

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饱和的紫色和黄色,一个暗,一个亮,当它们放在一起对比时,视觉上不仅能分辨出它们的色相不同,还会明显地感觉到它们之间有明暗的差异,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

二、纯度对比。

鲜艳的红色与含灰的红色并置在一起,能比较出它们在鲜浊度上的差异,色彩的这种鲜浊上的性质的比较,称为纯度对比。纯度对比既可以体现在单一色相中不同纯度色的对比中,也可以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纯红和纯绿相比,红色的鲜艳度更高;纯黄和纯黄绿相比,黄色的鲜艳度更高。当其中一色混入灰色时,视觉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纯度差。黑色、白色与一种饱和色项对比,既包含明度对比,亦包含纯度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降低饱和色相的纯度。

混入无彩色。

色彩对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比。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母亲,是一本耐读的书;母爱,是一首永恒的歌。当我们思念家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因此,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策划了这次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册第一单元重在启发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这次综合性学习是在引导学生充分地解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与家长之间的话题在减少,代沟在扩大。同时家长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机会与孩子促膝谈心。因此利用母亲节这一契机,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爱和理解爱,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是十分必要的。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有关母亲的诗文、图片、故事、歌曲等;

(2)能力目标: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

(3)情感目标: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并以适当的方式报答母亲。

二、活动难点:

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

三、活动策略。

(1)体现一个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把握一条主线:以活动为主线,倡导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3)注重一种体验: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母子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心灵之桥。

四、活动准备。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母亲的文字、声像资料等;

(2)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划分学习小组;

(3)预约学生家长,为实施亲子互动做准备。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活动。

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视频,这首歌极具感染力,深远的意境能够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在此基础上导入: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也永远走不出她关爱的目光;有一种爱,无论你怎样的索取,永远都不需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是母亲,这份爱是母爱!伴着深情的歌声,让我们一起走进母爱的世界,共同吟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一堂课提供给学生第一感知的是导入,它的先声夺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穿越时空,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1)第一个环节:道不尽的母爱。

这一环节,采用分组展示的形式。展示成果时,各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入情入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名言组:读作品——展示有关母亲的名言和俗语。同学们通过齐读、对句、领读的形式展示了大量的名言和俗语;(2)诗文组:颂母爱——朗诵有关母亲的诗文。他们通过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自己创作等方式展示了《游子吟》、《纸船》、《母亲颂》等等作品;(3)歌曲组:表心声——歌唱有关母亲的歌曲。该组同学通过自弹自唱、笛子独奏、合唱、对唱等形式,歌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懂你》、《鲁冰花》等歌曲。(4)故事组:念母情——讲述有关母亲的故事。同学们通过课本剧、情景再现、皮影戏等形式,讲述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藏羚羊跪拜》、《血色母爱》及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我为学生展示了公益广告《妈妈,您洗脚》,猴妈妈与猴宝宝嬉戏图,大腹便便的准妈妈等图片。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荡着学生的情感,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明白了:动物也好,人类也好,母爱是相通的`。正是这种博大无私的母爱,繁衍和传承了人类社会和万物生灵,谱写了永恒的爱的诗篇。

多媒体课件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整合信息,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2)第二个环节:剪不断的“脐带”

这一环节将采用亲子互动的形式,家长们的参与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我请学生们采访家长十月怀胎的甘苦。母亲们畅说欲言,有的讲述十月怀胎的辛酸,有的回忆孕育生命的幸福,在淡淡的背景音乐中,在轻轻地倾诉中,母子之间的心窗打开了,代沟消失了。作为一名母亲,我也将接受学生的采访,为他们背诵了十月怀胎时写给女儿的日记:“亲爱的宝贝,你是我甜蜜的负担,尽管我身体臃肿,行动笨拙,但这些都不能削减我对你的期待……”。最后我让全体同学起立,向母亲们鞠躬,深情地说一声:妈妈,谢谢你!

淡淡的背景音乐不受思维空间的限制,能让你轻松自由的去遐想自己的快乐和伤悲,给你一片宁静以致远的透明与感动。学生明白了:母爱就像一条长长的线,总是伴随着我们延伸。欢乐的童年因为有母爱,记忆才显得那么鲜活;美好的青春因为有母爱,我们的脚步才显得那么从容!

(3)第三个环节:理性地思考母爱。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很多学生肤浅地认为爱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更有甚者埋怨母亲太苛刻,不尽人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这样一则故事:老鹰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强迫孩子从悬崖上试飞,稍有不慎,小鹰就会被活活摔死,而那些能幸存下来的,就拥有了搏击苍穹的本领。我让学生展开辩论:这种做法是不是爱?学生们各抒己见很多家长也参与到辩论中。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真正的教学应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快乐。”采用辩论这种方式,让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都幡然醒悟:理性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为我们的未来奠基。

(4)第四个环节:报得三春晖。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为了将热爱母亲的感情幻化为实际行动,我先讲述母亲节的来历,并用多媒体出示汪国真的诗《感谢母亲》:让我怎么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并请学生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物送给母亲,预祝她们节日快乐!看着孩子们精心制作的礼物,母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一环节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

综合性学习拓展了语文的外延,使语文课不再是单行道,而是一座听、说、读、写并行不悖的立交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贯穿始终,营造和谐的课堂,让师生诗意地栖息在教室里。

(七)活动小结。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然后总结:同学们,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伟人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照人,也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然而天地宽大,父母恩大!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齐唱《感恩的心》,预祝我们的母亲,也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活动在音乐声中缓缓结束。

附板书设计:献给母亲的歌。

一、道不尽的母爱。

二、剪不断的“脐带”

三、理性地看母亲。

四、报得三春晖。

美术七年级《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课视频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色彩的调和现象,学习利用调和色表现物象的基本方法,感受调和色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色彩调和给人带来的和谐、平静、温馨的感觉;会使用至少两种调和色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以及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和方法,使画面和谐、沉稳。

难点:创造性使用色彩调和的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丰富而又和谐的画。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范画、油画棒等涂色工具、图案草稿。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课件出示:比较儿童居室效果图。

思考: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感受,初步体会色彩的和谐感。

二、探究讨论:

1、打开课本,出示学习要求,小组讨论:(1)、色彩调和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2)、书中介绍了哪些色彩调和的方法?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集体读定义。

(3)、欣赏感悟:课本中的画是怎样使色彩调和的?

生:混入同一种黄色,混入同一种灰色。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小组讨论了解色彩调和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感受作品内容与色彩带给人的调和之美。

生: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设计意图:讨论学习色彩调和的方法,体验色彩调和带给人的美感。

三、动手操作:

以小组为单位,为你们的画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1)、起稿。(2)、选择水粉色。(3)、调色、着色。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感受不同的色彩调和的方法,图出的效果也不同。

四、交流、展示、汇报:

介绍本组的画,你们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五、课后拓展:

展示其他内容的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初一下学期自我陈述报告(汇总17篇)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学习优秀范文的独特观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的范文范本,相信它们会对你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 12-25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课题及内容(通用24篇)
    学校是一个有着严格管理体系的组织,有教师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总结范文,有些观点或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 12-25 新学期开学演讲稿高中(汇总18篇)
    演讲稿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名言、运用比喻等手法来增强主题的表达和效果。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在特定场合下,根据主题和目的,用语言文字将思想、情感和信息表达给听众的一种
  • 12-25 中学校长培训研修总结(热门19篇)
    学校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以下是学校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写总结的吧。依据xx市教育局部署和要求,一
  • 12-25 幼儿园大班交通安全的教案(优质19篇)
    幼儿园大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家长和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交通安全很重要
  • 12-25 妇保工作总结汇报(汇总20篇)
    我在这个月里,努力克服了许多工作上的难题,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你会看到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工作总结,相信它们会为你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 12-25 综合管理部工作心得大全(17篇)
    工作心得的撰写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加以改进和提升。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工作心得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
  • 12-25 消防培训计划表做(模板17篇)
    培训计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管理的支持。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培训计划,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熟悉和掌握礼仪,可以做到触类旁
  • 12-25 员工劳动合同简易版范文(23篇)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文件,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劳动合同中的特殊条款,员工有权咨询专业人士或法律机构,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12-25 社区书记个人剖析材料报告(精选14篇)
    通过总结经验材料,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验材料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