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23篇)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23篇)

时间:2023-12-25 13:21:25 作者:ZS文王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板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近日,媒体报道了李恒英的事迹。李恒英放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任,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工作,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治愈了国内万余例麻风病患者。直到现在,98岁高龄的李桓英仍奋战在麻风病课题研究的一线。为了国家的抗麻风事业,她放弃了国外定居与家人相伴的机会,在x艰苦环境中工作多年,甚至多次遭遇车祸、骨折。回顾自己的选择时,李桓英却说:“下乡我从来不叫苦,翻车我也不叫苦,生活是自己找的,但是(我)也从中得到了满足。”?李恒英的一生是幸福的,我们组工干部们也是如此。????都知道组工干部的辛苦,选择了组织工作,就是选择了寂寞清苦和夜以继日,但是也选择了另一种幸福。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答案各异。我们不妨细细品味李恒英式的幸福,或许会有一番新的收获。

组工干部,就是要在“啃硬骨头”中守护李恒英式幸福。98岁高龄的李恒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工作到100岁:“不愿意这两年白活着,我愿意尽我所能。白坐在家里看小说、看电视,也是浪费。不如用你有生之年,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习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树立奋斗意识,就是要求我们组工干部要做到敢为人先,敢于拼搏,敢于啃“硬骨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锐气作风,始终保持积极作为、勇往无前的拼搏干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忍不拔,迎难而上,顺应新时代大势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用汗水写担当,用奋斗换幸福。????组工干部,就是要在“学雷锋”中体悟李恒英式幸福。李恒英说,“要把我最好的年代,奉献给祖国。”98岁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到她曾经战斗过的x。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破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可以说,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抗麻风事业,为人民服务是她最大的幸福,这不由让我们想到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当代雷锋郭明义对于自己的幸福观有过这样的表述:“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我们组工干部学雷锋不仅仅是学他做好事,更要把握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体悟这种幸福。对我们组工干部来说,无私奉献不是一种强迫而是一份自觉,不是一次作秀而是一生践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所以工作即便劳累,但奉献的果实却是醇美甘甜的,幸福感的获得就在这里,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福建省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副局长杨春,从警28年,屡破大案要案,但获得的荣誉竟比一些普通民警还要少——这位扫黑英雄最令人崇敬的,是他殚精竭虑却淡泊名利,葆有一颗“人民为人民”的质朴初心。

对于荣誉和名利,杨春“拒绝是常态,接受是例外”。杨春任蕉城刑侦大队大队长以来,大队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共90人次,战功赫赫的杨春却只获得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仅有的3次记功,也都是在领导力促之下,杨春勉为其难接受的。

生死瞬间冲锋在前,名利之际甘居人后,杨春看淡名利、忘却生死的高风亮节,源自他对警察岗位的执着坚守,对事业的笃定追求,更彰显了人民公仆的“无我”初心。

对待名利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杨春择一业、终一生,28年如一日奋战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倾尽毕生精力把“人民警察”做到了极致。荣不足喜、胜不足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杨春为党员干部锚定了一个崭新坐标。当我们为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当思“已到凌云仍虚心”的谦逊;当我们为追逐名利的失意而抱憾时,应怀“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气度。

山不争高自成峰。淡泊名利的杨春更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当我们行到半山时抬头仰望,可以检视自己的脚步是不是踏实、方向有没有偏离、信心是否还坚定。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淡泊名利既是一种精神追求,更需转化为无私奉献的具体行动,时代呼唤更多不务空名、兢兢业业、苦干实干的“杨春式”好干部。

学习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心得

经常听到这句话: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比你年龄大的人都在奋斗,你凭什么不努力?是的,努力的人太多,98岁的“上班族”李恒英,在93岁才办理退休手续,但不愿离开岗位、放弃事业,98岁的毅然选择继续回到单位当起“上班族”。李恒英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岁”。是什么让鲐背期颐,迟暮之年的李恒英毅然回到工作岗位,我想这就是深深根植于她内心的那份责任、使命与担当,催促着他努力、奋进、坚持。而作为年轻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不应该向其学习吗,我们不应该学习她那一份决心和毅力吗。

基层岗位是平凡的,也是亮丽的。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有些也许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觉得升职无望,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工作,开始存在懈怠、得过且过的心理了。但是我想说,在大千世界,平凡的岗位数不胜数、环卫工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打扫城市环境卫生,他(她)们是平凡的,确也是亮丽的,因为他(她)们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师也是平凡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课本上的内容,面对的群体也是单一的,但是他(她)们却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她)们成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基层党员干部每天面对的是人民群众,是平凡的,确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奋斗,我们要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坚守自己的初心,要时刻回想自己最初进入这个岗位的那一份执着与坚持。是的,在一个岗位干一年容易,可是在一个岗位干几十年缺不简单。我们需要的是年轻人那一份冲劲,更需要有成年人的一份淡定,变化的是我们的年龄,而不变的是我们的心态和初心。努力是基层党员干部最需要的工作态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生命的意义不只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而在于我们走过的路程,如何体现我们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关键。作为基层的年轻干部,只有当我们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为群众干事,就算岗位在平凡,它终将会绽放光彩,基层干部们,努力起来吧。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个人感言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中央宣传部20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主动舍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海外侨胞侨眷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由衷敬佩。大家认为,李桓英同志是医者仁心的世界级麻风病防治专家,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爱国归侨的学习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党的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力量,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她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李桓英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有关活动。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x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x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x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央视频的《时代楷模李桓英》节目,我对身边的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专家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知道她为战胜麻风病做出过贡献,却没有这么详细的跟随她一百年足迹了解过她的时代楷模事迹。一个出身优渥的高知女性放弃联合国高薪,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国,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麻风事业。节目中她的每段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到底一个人要如何度过一生才有意义呢?麻风村摘帽改为曼南醒村时她说:“他(患者)的赞美对我的触动最深,我达到了我的人生目的。”面对父母要求她回到美国一家团聚,她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不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离开。”面对工作,她说:“科研工作要严谨,我这两年不能白活,要尽所能用有生之年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儿。”她的每一段采访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她不愧时代楷模称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她大医精诚、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她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中国智慧,她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如今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医务人员应当秉承李桓英精神,投身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才能够像她一样攻克难题、护佑苍生不愧当年从医誓言,致敬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百岁老人-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

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在x麻风寨工作的时候,李桓英非常关心一位共产党员——勐腊县原县委副书记刀建新。

一天,李桓英找到时任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的郑瑞芬,神情严肃,“郑书记,您得帮帮刀建新。”

1950年,年轻有为的刀建新突然从工作岗位消失。麻风病使他失去了跟家人团聚的机会,更让他痛心的是,他已经好多年“不交”党费。

李桓英知道,“党费”是刀建新几十年的心结,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治愈了麻风病他也不能释怀。

郑瑞芬和李桓英一起找到x省卫生厅,郑重转达了刀建新想回归组织生活、交党费的愿望。

回京后不久,郑瑞芬就接到了李桓英的电话。电话那头,平日自持的李桓英异常激动,“郑书记,刀建新的事解决了,他现在可开心了。我也很开心,感谢你!”

郑瑞芬闻言亦动容,“是您的功劳啊,李教授!我们党员应该感谢您!”

如今,95岁的李桓英仍然是个“上班族”。她每天上午背着挎包从家出发,前往工作室、实验室。在今年举行的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上,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这位1921年出生于x、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x同济大学医学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优秀毕业生,37岁只身回到祖国。时至今日,她仍孑然一身,挚爱惟有患者。

等过完春节,李桓英又要出发去x。她想看看那里治愈的麻风病人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麻风病的发病机制我们还没有弄清楚,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我还有时间,我还可以奋斗。”

李桓英摸着胸前的党徽,浅浅微笑:“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新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5年秋,2015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

今年刚刚步入百岁的李桓英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用毕生精力对抗肆虐人类上千年的麻风病,使成千上万麻风病人获得新生。

2016年,李桓英荣获了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麻风病肆虐,一度成为世界难题。当时麻风病也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青海等部分地区。1978年,拥有丰富公共卫生防治经验的李桓英担负起我国麻风病防治的重任。她来到云南省勐腊县南醒村,建立短程联合化疗试点,为消除病人顾虑,李桓英经常与病人近距离接触。

经过27个月的治疗,服药的47名病人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李桓英实施的短程联合化疗经过十年监测,复发率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推广了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70多年间,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

2016年12月27日,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说她希望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时代楷模李桓英教授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李桓英先进事迹,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懂得了使命的伟大。98岁的“上班族”李桓英说,努力工作到100岁,她94岁退休,95岁入党,98岁回到工作岗位,她说过:一辈子做麻风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是什么让李桓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我想是她心中的初心。

初心,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有些人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所以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要想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认识,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坚守初心,用我们的眼睛去学习,用我们的脑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丽的风景,而这最为美丽的风景,在基层,员工群众就是那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工作,为群众办事,擦亮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广阔,基层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值得我们去寻找那一份初心,丰富我们的心灵。

初心,是我们的耳朵。所谓耳听八方,善于倾听是,善于会听,是对初心的另一种诠释,用好我们的耳朵,多倾百姓的声音,多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践行初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你会再基层广阔的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心,是我们的双脚。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基层工作不只是需要坐办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层,融入到群众中间,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去和人名群众打成一片,去寻找自己刚参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我们内心那一份纯净的思想,那一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信念,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诚、干净、担当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学习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心得

一条题为“95岁医学专家李恒英正式入党:我觉得自己可能合格了”的新闻牢牢的抓住了我的眼球,且不论95岁算高龄,但95岁入党这着实是少有,这几乎是用一辈子来展现自己,摊开自己的简历让党和人民群众来考验和监督自己,而“可能合格”又实在是谦虚。李恒英,世界著名的麻风病防治专家,1970年,50岁的李桓英被下放江苏泰州麻风村工作,那是她第一次接触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后又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做防治性病等疾病的工作,她近60年为卫生事业的奉献证明了她的存在,心中有责任。李恒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服务了快60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去世后,身上不能披上一面党旗,那会遗憾的。”语言朴实,精神可嘉。作为学生党员,在大学入党时,那时刻是神圣的,也觉得自己是合格的,但现在和李恒英专家比起来,自己的差距又很大。国之栋梁,党之瑰宝。如果人人的觉悟都能如此,用真材实料来证明自己,党内就会少很多“蛀虫”,根基也就会越稳。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现如今,党员结构的高龄化需要党不断得注入新鲜血液,“新农民入党”、学生党员也越来越多。没有了战争年代入党时的战战兢兢,没有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压力,许多党员入党的动机少了些许鞭策,入党时表现是一套,而转正之后的表现又是另外一套,再加上时代的发展,群众对党员的看法越来越多,讨论也越来越多。很多年轻党员在转正前此次都来开会,转正之后就诸多借口不愿参加组织生活,平时也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汇报思想动态。党风党纪要永记,严于律己。所以,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那时在党旗下的宣誓,时时刻刻为自己绷紧那根“为人民服务”的弦,拿优秀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向优秀党员学习,向李恒英同志学习。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个人感言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学习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个人感言

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学习感悟

近日,中宣部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她是“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号召全社会向她学习。

李桓英,女,中共党员,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现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通过毕生努力,制定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解决了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

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李桓英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8月17日刚刚度过百岁生日。李桓英在麻风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世所公认;她以百年人生诠释医者仁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再高高不过信仰,再大大不过国家。李桓英百年人生,始终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她在95岁高龄入党,对党组织,李桓英说:我很荣幸自己是党的同龄人,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病救治事业奋斗终身;对于国家和人民,李桓英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从医80多年来,我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只要我还有精力、有力量,我愿意为党和人民奉献终生。

奋斗终身,奉献终生。李桓英百年人生,始终初心不改。从当年告别已迁居美国的父母,只身一人毅然回国;从辞去世界卫生组织聘任的专家职务,到在一穷二白的祖国开展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到终其一生从事麻风病防治和研究;从在为国内群众提供高效治疗中积累经验,到为世界麻风病防治提供成熟可靠的中国方案,李桓英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事业中,虽耄耋之年亦步履铿锵,任精力有限仍一往无前。

“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面对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不治之症”麻风病,李桓英迎难而上,她用自己做试验,喝麻风病人家的水,吃麻风病人家的饭,握麻风病人的手……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为了战胜麻风病,李桓英踏遍云贵川7个地州、59个县的几乎每一个村寨,两次翻车、两次翻船、两边的锁骨和肋骨摔断,都没有打翻她的信念、阻断她的脚步。以无私大爱,以赤胆忠心,树起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李桓英归来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李桓英百岁时,中国已经建成全面小康,正昂首阔步地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前无古人的壮举中,有包括李桓英在内一批批杰出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今天新时代则为每个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更大舞台。个人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实现自身价值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根同源。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应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学习,与国家同步、与信仰同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创造新的传奇。

那时,旁人谈“麻”色变,李桓英却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医学专家。下乡不叫苦,翻车不叫苦,生活从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我的生活就是适应国家的需要”,百岁依然坚持工作,感觉自己“活了两辈子”。

1979年改革开放,在李桓英58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了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在与麻风病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让全世界彻底消灭麻风病。孑然一身的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

入党时,李桓英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方能大爱无疆。李桓英,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为伴,坚守医者初心永恒探索、无私奉献,书写了敬佑生命的动人篇章,标注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李桓英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年

玛多县气候异常,环境艰苦,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肺的负荷量超出平原地区常人的5倍,太阳紫外线强于内地5倍。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队党支部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高原精神激励人,用先进文化凝聚人,使官兵牢固树立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信心和决心。浙江籍战士钱子兴入伍前是个小有名气的老板,刚到中队时,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身体极度不适,时常感叹当兵走对了路,进错了门。父母得知情况后准备托人将其调回老家。中队党支部通过对他反复教育和耐心细致做工作,使他毅然说服家人放弃调动,自觉安心高原,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了中队的思想骨干和政治小教员。原指导员陈洪斌在玛多一呆就是7年,在重庆的女友闹分手,他不离开玛多,母亲患重病,他没离开玛多,无怨无悔地留在了中队还在玛多安了家。妻子怀孕缺氧曾三次流产,最后好不容易保住了,生下的却是一个不足2公斤重的早产儿。原中队长俞文焕心脏肥大,右心室严重偏移,家人多次劝他脱下警服回西宁,可他立志扎根高原、矢志奉献,直到干满4年才调回机关。在“一班人”的带动下,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内化为全体官兵的政治信仰和不懈追求。5年来,先后有137名官兵身体有病、亲人病故、家庭受灾,但没有一个叫困难、闹“离队”的,他们像铁打的马桩一样,牢牢钉在了雪域高原。

坚持艰苦创业,基础设施牢固。

中队驻地高寒缺氧,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党支部带领官兵苦干不苦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生命禁区”立身建家、苦练精兵。受强碱地和2.8米冷冻层的制约,吃菜难一直是中队后勤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中队党支部带领官兵在营区内挖地3.5米深,掘出冻土和强碱性沙土3150立方米,建成了3座总面积达900平方米、玛多县唯一的地下式日光温室,年产蔬菜8000余公斤,不仅满足了中队的需求,还为县委、县政府及驻地群众提供了部分绿色蔬菜。在此基础上,启发探索试行了暖棚养殖法,开创了驻地养不活猪的先例;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使在玛多洗澡由概念变为了现实;中队食堂、卫生室分别添置了蒸饭车、电磁炉,微型b超、心电图机和制氧设备,提高了官兵的生活生存质量。现在,中队各项设施建设已成为玛多县城亮丽的风景,成为牧民群众向往的乐园。

履行根本职能,中心任务完成圆满。

保护生态环境,情系群众安危。

部队建设全面过硬。

大队党委着眼担负反恐特殊任务的特殊要求,坚持按照《纲要》,全面建设过硬部队,不断打牢部队完成任务的基础。思想教育贴近实际、扎实有效。紧紧围绕“争做忠诚卫士,争当反恐尖兵”这个主题,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职能使命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官兵“听党指挥”的警魂意识、“首战有我、用我必胜”的使命意识、“上一线、打头阵”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官兵“忠诚坚贞、尚武精武、甘于奉献、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五种战斗精神,涌现出了以第七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亮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针对完成反恐任务的复杂性、残酷性等特点,深入搞好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所属十中队抓好心理工作经验在全总队介绍推广;积极探索政治工作“三战”模式,及时制定完善各类预案,充分发挥了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和作战功能。

各项任务完成出色。

大队党委坚持用完成任务成效检验部队建设水平,在完成任务中摔打和磨练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实际行动履行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演习汇报任务完成出色。近年来,大队先后圆满完成了“长城—2003”国家反恐怖演习和2005年国家第二次反恐怖工作会议汇报演示和向xx市领导汇报等重大任务。特别是2005年的反恐演示汇报任务,历时近9个月,时间长,标准高,要求严。大队党委先后12次专题召开党委会、干部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坚持边设计、边建设,及时规范了实弹射击馆、高层训练楼、反劫持交通工具等反恐训练场地设施;坚持边学习、边研究,先后组织编写了规范和指导特勤分队反恐训练的“一本大纲、三本教材”,完成了“一体化”训练特战人才和装备数据库的开发;坚持边训练、边提高,探索形成了反恐作战“十个环节”的仿真模拟对抗新训法,系统演练了运动、开放和封闭状态下的新战法;坚持边实践、边突破,取得了水力破窗弹、“3331”应用射击和不同场所突击战法新成果,攻克了一系列重点、难点课题。演示汇报中,广大官兵顽强拼搏、连续奋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圆满实现了总部、总队党委提出的“两个确保”、“三个满意”的目标。

本站[]。

时代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2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

李桓英,一位100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5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为病人诊治,从不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都采用终身服药的办法,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停药就会复发。为了缩短疗程,使有限的药物能够治疗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带着联合化疗药物在云南省的一个村子开展试点,将麻风病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这种短程联合疗法为麻风病治疗开辟了新天地。后来,原卫生部将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全国麻风病人数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万和每年发现4000余名病人,分别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经验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1994年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做法。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6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她“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终身!”当年12月,李桓英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作为李桓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说,从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她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时,她多次横跨各洲,为贫穷落后地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而努力。

7年任期结束后,世界卫生组织希望李桓英续签5年合同。而李桓英全家已经移居美国,父母兄弟希望她留在身边。不过,这两个选项都被李桓英排除了。

李桓英曾在美国杂志上看过关于钱学森的报道,得知钱学森毅然回国时,她深受触动,“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于是,她瞒着家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中国。这一年是1958年,她37岁。此后的漫长岁月,她始终无悔最初的选择。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他们有的脸部毁容,有的手脚畸形,有的皮肤溃烂。由于没有有效治疗手段,麻风病患者往往被赶到偏僻之地,报团取暖或自生自灭。

饱受病痛和歧视双重折磨的患者,给李桓英留下深刻印象,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后,便将全部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着手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但缺乏临床实验。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走访调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最终获得免费药品和实验项目支持。

带着这批药品,李桓英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劝说这里的每一个麻风病患者服药。

她的到来引来村民一片惊奇:北京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渴了,她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饿了,她大大方方和麻风病患者一起吃饭;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手长时间不放。她说:“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麻风菌可没有子弹厉害!”

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这一方法使全国麻风病患者从11万人下降到不足1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年复发率小于1%的国际标准。后来,短程联合化疗法在全球得到推广。

曼南醒村不会忘记李桓英。经过两年治疗,“麻风寨”的患者全部治愈。1990年泼水节,“麻风寨”摘掉了帽子,作为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村子取名为“曼南醒”,意为“新生的山寨”。

与麻风病的斗争没有就此停止。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刷屏”,因为这位新党员已经95岁了。为什么年逾九旬才申请入党?她说,自己以前还不够格,现在应该合格了。在她看来,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医疗工作者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服务人民也是党员的基本职责。摸着闪亮的党徽,李桓英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我要干到100岁!”98岁时,李桓英依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努力。她曾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个人感言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决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个人感言

19,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她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时,她多次横跨各洲,为贫穷落后地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而努力。

7年任期结束后,世界卫生组织希望李桓英续签5年合同。而李桓英全家已经移居美国,父母兄弟希望她留在身边。不过,这两个选项都被李桓英排除了。

李桓英曾在美国杂志上看过关于钱学森的报道,得知钱学森毅然回国时,她深受触动,“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于是,她瞒着家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中国。这一年是1958年,她37岁。此后的漫长岁月,她始终无悔最初的选择。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第一次见到麻风病患者。他们有的脸部毁容,有的手脚畸形,有的皮肤溃烂。由于没有有效治疗手段,麻风病患者往往被赶到偏僻之地,报团取暖或自生自灭。

饱受病痛和歧视双重折磨的患者,给李桓英留下深刻印象,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后,便将全部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着手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但缺乏临床实验。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走访调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最终获得免费药品和实验项目支持。

带着这批药品,李桓英来到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劝说这里的每一个麻风病患者服药。

她的到来引来村民一片惊奇:北京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渴了,她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饿了,她大大方方和麻风病患者一起吃饭;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手长时间不放。她说:“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麻风菌可没有子弹厉害!”

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这一方法使全国麻风病患者从11万人下降到不足1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年复发率小于1%的国际标准。后来,短程联合化疗法在全球得到推广。

曼南醒村不会忘记李桓英。经过两年治疗,“麻风寨”的患者全部治愈。1990年泼水节,“麻风寨”摘掉了帽子,作为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村子取名为“曼南醒”,意为“新生的山寨”。

与麻风病的斗争没有就此停止。,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刷屏”,因为这位新党员已经95岁了。为什么年逾九旬才申请入党?她说,自己以前还不够格,现在应该合格了。在她看来,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医疗工作者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服务人民也是党员的基本职责。摸着闪亮的党徽,李桓英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我要干到100岁!”98岁时,李桓英依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努力。她曾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而再长的生命只为自己也将毫无意义。”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个人感言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舍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面对面接触麻风病人,严谨细致开展临床试验,科学稳妥进行治疗研究。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无数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是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她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卫生健康事业;她视病人如亲人,精心医治、破除歧视,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她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勇于探索创新,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解决麻风病防治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鲜明体现了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生命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宣传褒扬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外贸业务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6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为下一个月的工作提供参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
  • 12-25 餐饮商铺租赁合同书(优秀15篇)
    在租赁合同中,租赁的标的物可以是房屋、土地、车辆等各种可租赁的资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多个租赁合同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联系电
  • 12-25 交通安全防范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15.2%。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
  • 12-25 信息公开工作总结范文(19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自我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和安排工作。以下总结范文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使用。
  • 12-25 重点工作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8篇)
    通过撰写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计划进行评估和反思。如果你对工作计划的编写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工作计划范文,相信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 12-25 八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模板22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大纲、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材的特点等。教学计划范文的优秀之处在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全面考虑,并提供丰富
  • 12-25 信用卡申请的收入证明开(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在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借鉴范文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写作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
  • 12-25 华为入职培训心得(热门17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最后,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培训心得,希望能给大家的写
  • 12-25 炼铁厂环保应急预案大全(23篇)
    应急预案是一种预防和减轻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潜在危害。以上是关于应急预案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紧
  • 12-25 群众工作方案(精选14篇)
    一个成功的工作方案应该是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逻辑清晰、目标明确的。下面是一些经过认证和评估的工作方案,它们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近期,寒潮来临,气温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