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总结(通用17篇)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总结(通用17篇)

时间:2023-12-26 16:37:20 作者:念青松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总结(通用17篇)

调研报告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规划未来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组织部门关于定点驻村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2017年6月5日,永远村驻村工作队正式驻村开展工作。3年来,工作队始终牢记驻村扶贫工作的使命与任务,立足永远村实际,围绕基层党建、扶贫产业、扶志教育、人居环境、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深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工3作,并据此开展多种形式的驻村扶贫工作。

永远村位于林甸县南38公里处,g015国道西2公里,南邻大庆,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幅员面积87515亩,其中耕地37003亩,国有草原26908亩,集体草原7319亩,林地5303亩。有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屯,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1236户、3619人,截止今年年初,常住户有857户,2814人;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71名,其中女党员10名,35岁以下党员13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21人,现有脱贫40户68人,未脱贫22户53人,贫困发生率为1.46%。按致贫原因分,因病致贫37户64人,占比60%;因残致贫21户52人,占比34%,缺劳动力4户6人占比6%。按照贫困属性分类,低保贫困户16户45人,一般贫困户46户76人。

2013年以前全村通屯硬化道路13.4公里,由于当时设计路面宽度为3.5米,不能适应现通车需要,重新规划设计为4.5米宽,目前已有2公里完成硬化,另外11.4公里已完成路基达到待铺状态,2019年硬化4公里,六屯至十屯屯内巷路7.26公里已完成路基达到待铺状态,计划今年6月末之前完成18.66公里的道路硬化。完成绿化带筑台及路边沟清理10000延长米,绿化村屯5个。

“三通三有“按照上级标准全部达标,有1个村卫生室、1个村文体广场、1个农家书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水平大幅度提高。现有奶牛牧场1个,投资1500万,目前养牛720头,2017年带动村民种植青贮饲料2000亩,提高了村民收入。木材加工厂3个,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带动村民增加收入。玉米烘干塔2个,玉米初步加工,通过雇工带动就业。养猪场1个,存栏数300头。村民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一是种植业,以玉米为主。二是外出务工,永远村地理位置较为便利,距离市区较近,尤其是采油六厂、让胡路区,青壮年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三是依托村内产业带动。贫困家庭吃穿问题均已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村民基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住房土房较多,大部分为安全房;1至5村民小组使用净化水,6至8村民小组使用自来水,9至10村民小组使用自备井水。

四是苇帘加工和中国结手工编织项目已落实102户,预计每户至少年增收10000元,通过扶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金融扶贫方面:县政府出资为所有贫困户购买了30元扶贫小额人身意外保险,为11户贫困户购买了种植业保险,面积238亩,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享受到金融扶贫的阳光。政策兜底保障方面:我村不断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截止目前,全村低保人口101户213人,其中贫困户16户45人享受低保待遇;特困供养人口10户10人;残疾人100人,重度残疾人26人,其中贫困户21户52人;贫困户中4名老人享受高龄津贴,通过各项政策落实全面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生态扶贫方面。为提高贫困户收入,选聘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从事生态护林员工作,通过日常考核,实现每人年增收3780元。驻村帮扶方面。村驻村工作队有3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派驻2人,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派驻1人。驻村干部吃住在村;62户贫困户有20个帮扶责任人,县政府1人、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16人、花园镇政府4人,每个帮扶责任人帮扶2-4户贫困户,人另有包联干部22人,所有帮扶干部都按照县里要求,经常入户,帮助贫困户脱贫,助力全村脱贫攻坚。在县、乡党委的领导下层层压实责任,凝聚各方力量,将包村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包联干部这五支队伍力量紧密结合,打造了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三年,市县乡各级主管部门对驻村工作队进行业务培训30余次,帮扶责任人培训30余次,使帮扶责任人由简单的“送钱送物”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增收上出实招、见实效、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健康生活。

1、村级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住房、饮水、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部分村民观念较为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不以贫为耻,存在相互攀比情况和不良生活方式、风气习俗。

3、种植土地土质不好,低涝地多,种植结构比较单一,是典型的“靠天吃饭”耕种生产状态,且种植技术、农机技术等方面指导急待加强,村民对于多样化种植和大型机械作业规模化种植信心不足。

4、农业生产缺少懂技术会经营人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

5、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大,达到94%,且绝大多数年龄较大,劳动能力有限。

     四 。

根据调研结果,有的放矢地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协助村两委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帮助村干部提高能力素质,发展新党员,充实党组织力量,做好党员群众教育引导工作,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2、进一步加大思想感化宣传工作力度。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治愚”和“扶志”离不开精神文化力量的感召,贫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接触外界信息多了、思想解放了,才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更多好主意、好办法,才有更多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文化扶贫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和质量,而且关系到村民“造血功能”的激活与发挥。建设好基层文化阵地,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体广场,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放映农村电影,激发村民的文化归属感,使村民“爱党、爱村、爱家”,精神脱贫带动生活脱贫。提高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会同村两委,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完善提升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设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种植方向。协调开展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培训,送农业技术书籍上门,提高村民转型信心,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设立1个电商点,促进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和壮大村内产业项目。充分发挥产业项目的带动效应,推动奶牛牧场提高青贮饲料收购量,扩大种植面积,争取达到4000亩,留住年轻劳动力,方便就近照顾家人,提高整体收入。

5、进一步做好扶贫政策的落实。密切与贫困户的联系,会同村两委、帮扶责任人逐户研究脱贫户巩固计划和未脱贫户的脱贫计划,特别是针对年龄较大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落实好健康扶贫计划,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国家兜底政策。

工作队要充分利用市、县和培训和资助政策,充分利用帮扶单位的优势,广泛开展贫困人口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促进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拓展增收渠道,让村民实实在在增收致富,彻彻底底地打赢永远村的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年xx月,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xx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和静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

其中,重点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移民搬迁工程、托里县扶贫项目管理、裕民县扶贫资金管理、吉木乃县喷灌项目、福海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布尔津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

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到2003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22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22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市)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塔城地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伊犁州2022年组织10000名贫困户劳动力走出乡村务工,其中2000名纳入县、市劳务输出计划,走出伊犁到外地务工。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01年至2003年,塔城地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胡萝卜、皮芽孜、卡马古、大蒜等),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塔城地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农业税5年,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救济。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杂费和课本费合并收取,初中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60元,小学学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160元,浮动范围不超过20%。通过实施扶贫优惠政策,2001-2003年共减免贫困户农牧业三税451万元,减免课本费、学杂费190万元,减免义务工93039天,减免集体提留124万元,免征异地搬迁定居贫困户农牧业税181。4万元,同时减免其他各种费用150万元。博州对特殊困难户,县(市)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学学杂费减免。对贫困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免征5年农牧业税,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5年农业税。对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补助。通过制定和落实扶贫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为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托里县、吉木乃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托里县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电视台、自治区额河建管局三家单位帮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托里县帮扶各类物资达340万元。吉木乃县先后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等四家单位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04.6万元,建成喷灌农田1万亩,石油希望小学1所,蜂蜜加工厂1座。由于大单位、大企业的带动,社会各阶层扶贫帮困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县有46个县直单位130多大户参与到扶贫帮困队伍中来。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贫困户异地搬迁工程。他们对于环境恶劣、居住偏远、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坚决实施搬迁。采取一户一策、几户一策、插花安置、置换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种方式。察布查尔县则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成片集中开垦4万亩土地,成立扶贫农场,对异地搬迁户统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异地搬迁和生产生活问题。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伊犁州从每年的扶贫贷款额度中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如牛犊、羊羔等)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阿勒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吉木乃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具体做法为:成立县扶贫总社、乡(镇)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合同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阿勒泰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病、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2003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州2022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关键在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从我州发展的现状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仍然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扶贫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落实。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从2022年起,对全州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情况开始进行分批验收,条件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强难点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要把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三是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实施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三要在扶贫贷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扶贫贴息贷款都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就近组织农民工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五是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三项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三项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二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杜绝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的科学性。三要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潜能。四要严格实行报帐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监督工作,聘请自治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作为自治州扶贫办的督察特派员,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重点村的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六要实行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为全面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反贫率高的乡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处县东北部。东与省盐源县、县相连,南与蝉战河乡相邻,西与新营盘乡相依,北与镇接壤。乡政府驻行政村,驻地海拔2880米,电话区号0888,邮政编码674304,距县城28公里。下辖、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水草坝、大二地、万桃7个村委会,下设79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1.2万人,均属彝族,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动人口60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环境等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其中每平均四年会遇到一次大旱。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98年11月19日发生的6.2级地震,地震使半数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猪、养牛为主。乡无工业。末共有商业网点28家,均属个体商户。

全乡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乡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乡居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乡大部分村位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人口普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64.17%。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5.26%,小学及以下占34.5%,在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125户、657人。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乡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木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2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要修通这68公里路需投资200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12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经过扶贫攻坚,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5个重点村18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乡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距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着力发展产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酷起来.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年)》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径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20xx年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81户20465人(人均收入低于882元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5.64%。从地理环境分:三个重点贫困乡20个重点村有贫困户2824户1215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9.4%,其它乡镇场有贫困户2357户8310人;从致贫原因分:因无生产资料致贫2313户1019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贫1562户60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因灾致贫103户436人;因无劳动能力致贫317户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其它原因致贫502户231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1.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个贫困乡,占总贫困人口的59.4%。

七是陈规陋习致贫(如大操大办“红白”事)。

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

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利用我县畜牧业优势,集中力量,加大畜牧业的发展,提高肉、蛋、奶产出率,使其成为带动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

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草场、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到20xx年,使全县20个贫困村90%以上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意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户。

1、利用扶贫资金为无房户、危房户新建或维修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0.7亩地的宅基地。力争每户有2头生产奶牛,每人4只生产羊,并饲养一定的鸡、鸭、鹅等家禽。农区每人有2亩旱涝保收的口粮,牧区每人有1亩口粮田且每人有30亩以上的草场。

2、发展庭院经济。山区半山区的低收入户庭院保证种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适合经济林气候的地方,每家种植10棵以上果树或其它经济林,力保庭院无空闲地。对干旱缺水的地方,尽力帮助打水井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缺水问题。

3、培育低收入户从事手工业,如:铁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地方特色的花毡、地毯、花帽、剌绣、小刀、马鞭、马鞍等特色产品。

除以工代赈资金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22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都进村入户,具体用于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发展庭院资金短缺问题、购买生产畜、科技培训等方面。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力争发放到贫困户。各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申报项目执行,不随意改项、不挤占、不挪用扶贫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刻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反对封建迷信欢迎光临,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居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各贫困村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确保年均纯收入达到20xx元。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

自然资源缺乏的贫困乡村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阶段实施搬迁扶贫,并坚持自愿搬迁原则,尊重搬迁户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

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个别走访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别深入到全县七乡两镇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地,就种植业、养殖业等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听取情况介绍9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乡村干部和群众116人,收集意见和建议35条。

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以二类贫困乡镇闵孝镇先行先试减贫摘帽工作为契机,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闵孝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976元,同比增长32.5%;贫困发生率较20xx年下降4.08个百分点,为8.1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幅度得以改善,农村发展后劲增强,闵孝镇减贫摘帽工作通过了省、地的验收。

困发生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918元,同比增长24.3%。

扎实开展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江口县20xx年整县推进减贫摘帽实施方案》的部署,七乡两镇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每个班子、每位班子成员及全体乡村干部的工作任务,建立了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责任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如民和乡建立了村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干部力量不足和调动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有效,就烤烟移栽面积已完成5300亩,中药材生产面积3000亩,茶叶基地新建1300亩等。县级编制完成了《江口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各乡镇根据县的总体规划,相应制定了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规划》符合地方实际,符合地方长远长足发展要求。乡镇在编报项目上力度前所未有,如双江镇已编制项目13个,其中已上报2个,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并以省扶贫挂帮江口为契机,抽专人3名成立了镇项目办,专门负责编报项目建设工作,着力项目争取工作不放松。

烤烟生产已突破2.2万亩,中药材、核桃、楠竹、油茶、绿茶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数,夏粮生产、蔬菜产业、精品瓜果、猪、羊、禽养殖,以及大鲵、七彩山鸡等生产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在粮食生产上,怒溪乡投入资金35万元,大力推广玉米肥球育苗、水稻旱育浅植,建水稻高产示范点2000亩;德旺乡抓优质米生产基地1000亩等。在茶叶生产上,坝盘乡仅都村发展茶叶生产户200余户,面积达3000亩,并建茶叶加工厂1个,官和乡建白茶基地1400亩,茶叶加工企业1个等。在油茶生产上,桃映乡已新植9912亩,全乡油茶面积已达1.59万亩,在楠竹生产上,太平乡已栽植2万亩,且乡村旅游已达130余户,床位1300余张,接待能力增强。桃映乡小屯村村支两委在本村大力发展了花卉产业,已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400亩,带动农户30余户,发展以紫薇树为主,预计可增收620万元。在烤烟生产上,闵孝镇仅双屯村就连片栽植了1800亩,且100%的地膜覆盖等等。每个乡镇都按照县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计划,正在一件一件的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在扶持发展养殖业、蔬菜业等方面的失利情况,也回顾过去,在大力发展无核蜜桔、青麻、桑蚕以及规模化养猪、养羊方面,亦可谓是下来了一番功夫的,但最终,不仅没有发展起来,也因反复地做类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老百姓的怨气、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带来乡镇工作的难度。通过了解、探讨、分析,这些产业没有发展成功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和一部分干部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外,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对路品种,介于行政干预而不得已为之。二是在抓产业的方式上,多为产前工作强硬,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薄弱。三是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四是产业发展的后续缺乏扶持政策的支持。一项产业,没有市场或没有打入市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长足发展。

到了生产的蛋鸡销售难的问题等。同时,全县已栽植楠竹、油茶、核桃数万亩,绝大部分栽植于新垦地、荒地,且三、五年都见不到经济效益。发展起来了,应该说是一项长效产业,可持续见效的产业,甚至可以带动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但栽后的管理十分堪忧,有的缺乏资金难以加强管护,有的只管栽不管管理,特别是核桃和楠竹。

建议: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既要抓好产前的各项工作,也要把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予以研究抓落实。制定产业的后续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使之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壮大财政财源。

研读、用好、用活政策上有差异。虽然,县委、政府已安排,且多次督促抓好项目的编制和向上争取工作,肯定的说是有成效的。也可以说,该项工作还有差距。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在编报项目上一定程度的存在局限性,有的部门因编制项目人员单薄而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班人熟知本地实情,熟知项目编制业务,熟知政策信息就会失去先机,失去加快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在切实抓好各项产业、十大工程的基础上,最终体现在实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统计上。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应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目前,各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强化统计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建议:

政府提早安排,总结和借鉴闵孝镇20xx年减贫摘帽的工作经验,强化各乡镇的减贫摘帽统计工作。

全县20xx年前在闵孝、太平等乡镇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将极大地推动农业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效率;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整治后,出现耕地质量问题,即大部分耕地的耕作层沙石偏多,如太平乡平南经整治的200亩土地;耕作层较浅,如闵孝镇峰坝村经整治的土地有的田块耕作层不足10厘米,同样砂石偏多。

从xx年起,政府要加大该项目实施中的监督力度,必须要承建方将原耕地的耕作层的泥土起放在一起,待土地整治平后,夯实泥底层,再回填原有的耕作层泥土,并耕作层深度应达28-30厘米以上。且在项目完工验收时,应邀请当地部分群众代表参加。20xx年底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土地质量问题,希望政府妥善处理。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乡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区乡镇,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我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势狭窄。特别是部分偏远村落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也是不全,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周边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xx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脱贫思想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一是宗族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以及产品自身限制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一)搬迁扶贫:圆了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二)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培养农村发展潜力。

为了能让贫困的村民掌握技术,有发家致富的本领,能够主动就业,我乡积极推进“雨露计划”工作。“雨露计划”使受训贫困劳动力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并给予贫困对象每年固定的培训补助,截止xx年底,我乡雨露计划受益对象26人,他们的就业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三)产业扶贫:“造血”兴产业斩断“穷根”

“一株蜜柚一年能结50多个果,1株每年为我赚500多元钱,我种了200多株,一年下来就能为我带来100000多元收入。”算着账,**村村民何检发说道。

何检发所在的**村**小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贫困队,一直以来,该组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道路,带给何检发新生活的是“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

挂点帮扶**村的**说,“以前的帮扶多是救济式的,给老百姓一笔钱,他们花了也就花了,但我觉得既然是扶贫,不该只是‘授人以鱼’,而是应该‘授人以渔’”。只有通过“造血”式扶贫带动整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才能斩断“穷根”,使整个贫困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在**村,和**一样已有10户村民连片种起了蜜柚,带动14户村民共同种植致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小组不仅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结合**村贫困户自发参与种植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蜜柚、脐橙种植,瞄准了帮扶对象——种植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二)分类定级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实施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我乡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3169名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村、组都明确包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xx——2017年,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18——2020年,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全面完成帮扶目标。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箢子口社区现有4个村民小组,农户1319户,总人口5147人,社区耕地面积1220亩,其中贫困人口46户152人,低保户29户51人;黄金楼村有8个村民小组,农户450户,总人口2042人,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其中贫困人口61户170人。低保户35户58人。

在大垸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箢子口村和黄金楼村党支部定期开展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利用这一活动的时机,有机结合村务工作,对村里的党员和干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党性修养教育,通过学习党章、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高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通过党建工作更好地抓扶贫。

(三)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结对帮扶工作,巩固提升,保障政策不落一户一人,并完成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走访工作。政策落实,上半年度政策落实到位,不落一人。

(四)防疫工作。

驻村工作队从2月9日就到岗,配合箢子口社区和黄金楼村做好防疫工作,卡口执勤,参加纠察队,劝说村民不出门,戴口罩,不聚众,不串门,发送口罩、消毒液和宣传单。

(五)防汛工作。

配合黄金楼村做好防汛工作,督办、上堤查险、巡逻执勤,并送去了物资用以保障后勤。

1、深悟领会精神。

透彻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湖北省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各级领导部门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

2、政策落实。

积极了解两村所有贫困户动态情况,准确掌握贫困户各项信息,保障贫困政策落实享受情况完善到位,不漏一人一户一项,,积极配合镇扶贫办、民政、医疗等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

3、巩固提升户资料完善。

完善巩固提升户的各项档案资料,以及配合局机关帮扶责任人三四季度入户走访调查工作。

4、积极迎接各级检查。

完善各类文件资料,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指示,落实扶贫攻坚各项工作,为迎接上级领导部门检查验收打下夯实基础。

上半年度工作已基本完成,下半年争取再接再厉,做好全年度扶贫工作。

2020年8月2日。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移民搬迁层次,推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单位统一安排,我们采取调查,访问搬迁户,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查看资料等方法,对淳化县、旬邑县、礼泉县三县的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移民搬迁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根据《咸阳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xx—20xx年》和《咸阳市旱腰带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xx—20xx年)》的目标任务,从20xx—20xx年全市亟需搬迁贫困人口13万。全市各经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组织机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鸳鸯台相关优惠政策,把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件大事抓,20xx—20xx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60万,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010万,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250万,搬迁贫困人口30214人,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增收伐显著加快;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发生很大变化;搬迁户迁出地生态环境笪到恢复。移民新村成为贫困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做到了移民户搬出,住得稳,能致富。

一是移民搬迁户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搬迁户过去大多1住在沟边塬畔,以窑洞为主,阴暗、潮湿,水、电、路、校等问题难以解决,通过搬迁,移民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水、电、路实现三通,街道整齐,得到绿化,就医方便了,子女就学方便,大大改善了搬迁户的生活条件,基本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是搬迁户增收步伐大大加快。搬迁户搬出居住地后,生活方便,信息较为灵通,除了从事家淡一开发的主业外,不定期利用便利的交通和较丰富的信息,外出打工或开办商业服务业的小企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淳化县卜家乡卜家村移民搬迁42户,210人,在新村建立蔬菜大棚、户均1个大棚,人均1亩果园、户均1人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20xx年650元增加到了如今1800元,年均增加400元,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这些搬迁户通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已有一定积累彻底摆脱了过去一贫如洗的生活,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搬迁户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发展很大变化。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功能齐备,留有生活区、卫生区、生产区、养殖区和生活区基本实现了分离,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卫生、健康、文明的方向迈进。搬迁户搬迁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变化很大,以前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对生活失去信心,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现在他们个个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和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人村呈现出一种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四是移民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移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作,移民村的党员、干部从搬迁户庄基地的调整、新房的规划、建房等环节全过程参与,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这个弱势群体办好事,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念送到了搬迁户的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赢得人心,使党在群众的威信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真正形成党群,干群鱼水关系。

五是搬迁户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通过移民搬迁,对搬迁户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初步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还解决了搬迁户的口粮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礼泉县叱干镇朝阳移民新村对原3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13个群众通过这项每年人均增加收140元。自然村居民实行整村整组搬迁,对原来13个自然村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坚持扶贫搬迁标准,严格扶贫搬迁对象,真正做到搬穷不搬富。省上实行“1+5”的补助政策后,补助资金加大,能否坚持选准搬迁对象,对真正的贫困户和特困户实施搬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在坚持搬迁标准,选准搬迁对象尤为重要。各县根据搬迁对象的`“六条标准”和搬迁户“自觉、自愿”的原则,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评议、乡镇政府审查、县扶贫办审批的程序,根据各搬迁村参与式扶贫规划中的贫困户名单,层层把在,筛选搬迁户。同时,各县对初步确定的搬迁户还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三榜定案,直至群众无异议后,造册登记,建档立卡,经县乡审批审查后,最终确定年度搬迁户。对整村组搬迁中的非贫困户,只享受优惠政策,不享受国家移民搬迁补助资金,也不实行挂牌管理,也作为扶贫移民户对待,有效地避免了亲厚友现象的发生。移民搬迁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不断加强检查,及时纠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全市各级坚持标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做到了搬贫不搬富。

(二)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行五结合,做到资金捆绑,综合治理。在移民搬迁上,坚持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到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捆绑实施,整体推进上。首先,从规划入手,在典型引路、资金捆绑、产业开发、政策投入等方面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有移民搬迁任务的重点村,在重点村规划中都制定了相应的移民搬迁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重点村规划的整体要求,对移民新村做出详尽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其次,严把项目计划编报审批关,要求各县在编报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项目计划时,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全市先后出现了一批如彬县朱家湾桥村、旬邑县东村、淳化县卜家村等多个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结合的典型,带动促进了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和重点村建设层次的提高。全市90%的移民搬迁户都在重点村中,拓宽了移民新村的资金投入渠道,使资金捆绑落到实处,提高了重点村建设和搬迁工作的建设层次和水平。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开发迈上了新台阶,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重点村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淳化县官庄镇仙家村把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农网改造、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捆绑使用,共整合资金148.8万元,完成了36户151名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和学校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坚持“一个原则”,推行“五个结合”,确保移民新村新居规划科学合理。

同时,为了解决搬迁户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减轻搬迁户的经济负担,狠抓移民搬迁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及时为搬迁户减免建房宅基地占用费及有关审批费用,减免育林基金、森林防火费用及各种管理费、农田水利建设补偿费、防洪保安基金、子女上学借读费、免征农业税和各种统筹提留,搬迁户人均减免各项费用500元以上,大大地减轻了移民搬迁户的经济负担,调动了搬迁户的积极性,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机制,加大移民搬迁力度,提高建设层次。第一,在扶贫移民搬迁力度和区域上实施新拓展。把旱腰带地区5万特困人口的搬迁任务纳入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范围,从当年市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60%,集中用于旱腰带移民搬迁,使全市移民搬迁的任务显著增加,力度明显加大。第二,在搬迁安臵形基本功上寻求新办法。主要是在坚持整村搬迁为主的前提下,实施跨区域、远距离搬迁和向大村、集镇和县城搬迁。永寿、礼泉、乾县对确实无法生存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远距离、大跨度、集中搬迁安臵,建成了咀头、翠屏、朝阳和凉东4个移民新村,搬迁贫困人口涉及6个乡镇16个行政村。第三,在搬迁工程进度和整体水平上实现新提高。为了使全市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前几年移民开发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原县“1+6+2”的扶贫开发模式,淳化县责任到人、扛死肩扶贫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移民开发项目管理制度,改革项目检查验收方法,实行责任跟踪追究制度。

(五)加强领导、夯实责任。为了真正把移民搬迁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夯实各级责任,各扶贫工作重点县在1998年就已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扶仙、土地、农业、财政、城建、审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旱腰带各县也于20xx年成立了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各自的移民搬迁工作。各县扶贫办专门指定一名主任负责抓移民搬迁工作,移民搬迁重点乡镇也确定了一名主任负责抓移民搬迁工作,使移民搬迁真正落到实处。市上从20xx年开始将移民搬迁工作做为市委、市政府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行工作进度月报制。礼泉县委书记张宗平包抓礼泉县叱干镇朝阳移民点,旬邑县县长兰孟偃包抓旬邑县太村镇姚家店移民新村点,多次带领有关部门亲临现场协公,解决实际问题,从选址规划到开工建设,从水电路基础设施到产业开发都做了部署安排。各级领导对搬迁工作是逢会必讲,下村必问,经常深入各乡村和搬迁户家中,了解情况,检查政策落实和资金到位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问题和建议

几年来,全市移民搬迁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各县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的较多,省市搬迁指标有限,而县级财政又无力扶持,据《规划》全市每年至少需搬迁1.3万人,而现在省市搬迁人数在7000人左右,照此搬迁进度,到20xx年不能完成《规划》所提出的全市搬迁13万亟需搬迁的特困人口的目标任务。

二是有的移民搬迁新居规划设计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搬迁户的采光、通风等因素,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有的设计没有从实际出发,贪大求洋,加重了搬迁户的负担,有的新村选址不当,规划不合理,群众缺少足够生活空间,致使群众难以入住,造成搬迁户入住率低。

三是移民新村配套资金落实难,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大多从零开始,配套所需资金较大,由于省市没有纲性的资金捆绑政策,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协调落实难,只有扶贫部门内部资金捆绑可落实,但数量较少,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造成移民新村水、电、路、不通或等级低,难以跟移民新村匹配,影响了移民新村层次的提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是移民户续扶持力度不够,群众增收较慢。有的县只重视移民搬迁户建房,忽视了搬迁户的后续扶持,缺乏产业扶持的有效措施,致使搬迁户增收缓慢,搬迁户发展缺乏后劲,有可能使搬迁户搬迁形成新的贫困,背离我们搬迁政策的初衷。

以上问题,是工作中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过硬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建议省市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增加移民搬迁指标确保按时完成《规划》所提出的移民搬迁任务。

二是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同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设计出符合咸阳搬迁户实际的建房模式,供搬迁户选择。

三是出台资金捆绑纲性政策,使移民搬迁村配套资金落到实处。

四是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力度,落实小额贷款,支持搬迁户进行产业开发,使搬迁户得到后续扶持,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真正做到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乡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区乡镇,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我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自然条件恶劣。xx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势狭窄。特别是部分偏远村落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也是不全,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周边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xx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

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脱贫思想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

一是宗族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

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以及产品自身限制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一)搬迁扶贫:圆了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二)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培养农村发展潜力。

为了能让贫困的村民掌握技术,有发家致富的本领,能够主动就业,我乡积极推进“雨露计划”工作。“雨露计划”使受训贫困劳动力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并给予贫困对象每年固定的培训补助,截止xx年底,我乡雨露计划受益对象26人,他们的.就业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三)产业扶贫:“造血”兴产业斩断“穷根”

“一株蜜柚一年能结50多个果,1株每年为我赚500多元钱,我种了200多株,一年下来就能为我带来100000多元收入。”算着账,xx村村民何检发说道。

何检发所在的xx村xx小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贫困队,一直以来,该组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道路,带给何检发新生活的是“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

挂点帮扶xx村的xx说,“以前的帮扶多是救济式的,给老百姓一笔钱,他们花了也就花了,但我觉得既然是扶贫,不该只是‘授人以鱼’,而是应该‘授人以渔’”。只有通过“造血”式扶贫带动整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才能斩断“穷根”,使整个贫困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在xx村,和xx一样已有10户村民连片种起了蜜柚,带动14户村民共同种植致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xx小组不仅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结合xx村贫困户自发参与种植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蜜柚、脐橙种植,瞄准了帮扶对象——种植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二)分类定级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

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

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

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实施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我乡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3169名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

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村、组都明确包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

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xx——20xx年,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xx——20xx年,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全面完成帮扶目标。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扶贫工作。

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xx年6月,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19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和静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移民搬迁工程、托里县扶贫项目管理、裕民县扶贫资金管理、吉木乃县喷灌项目、福海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布尔津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

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到2019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19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19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市)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胡萝卜、皮芽孜、卡马古、大蒜等),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9年至2019年,塔城地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塔城地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伊犁州2019年组织10000名贫困户劳动力走出乡村务工,其中2019名纳入县、市劳务输出计划,走出伊犁到外地务工。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塔城地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农业税5年,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救济。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杂费和课本费合并收取,初中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60元,小学学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160元,浮动范围不超过20%。通过实施扶贫优惠政策,2019-2019年共减免贫困户农牧业三税451万元,减免课本费、学杂费190万元,减免义务工93039天,减免集体提留124万元,免征异地搬迁定居贫困户农牧业税181。4万元,同时减免其他各种费用150万元。博州对特殊困难户,县(市)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学学杂费减免。对贫困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免征5年农牧业税,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5年农业税。对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补助。通过制定和落实扶贫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为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托里县、吉木乃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托里县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电视台、自治区额河建管局三家单位帮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托里县帮扶各类物资达340万元。吉木乃县先后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等四家单位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04.6万元,建成喷灌农田1万亩,石油希望小学1所,蜂蜜加工厂1座。由于大单位、大企业的带动,社会各阶层扶贫帮困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县有46个县直单位130多大户参与到扶贫帮困队伍中来。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贫困户异地搬迁工程。他们对于环境恶劣、居住偏远、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坚决实施搬迁。采取“一户一策”、“几户一策”、插花安置、置换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种方式。察布查尔县则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成片集中开垦4万亩土地,成立扶贫农场,对异地搬迁户统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异地搬迁和生产生活问题。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伊犁州从每年的扶贫贷款额度中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如牛犊、羊羔等)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阿勒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吉木乃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具体做法为:成立县扶贫总社、乡(镇)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

合同。

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阿勒泰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病、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2019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州2019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关键在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从我州发展的现状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仍然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扶贫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落实。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从2019年起,对全州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情况开始进行分批验收,条件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强难点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要把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三是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实施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三要在扶贫贷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扶贫贴息贷款都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就近组织农民工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五是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三项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三项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二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杜绝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的科学性。三要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潜能。四要严格实行报帐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监督工作,聘请自治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作为自治州扶贫办的督察特派员,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重点村的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六要实行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六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二要加强99个州直、驻州帮扶单位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扶贫工作驻村调研报告

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工作,迅速进入角色,在市委组织部下派办及市直三队的坚强领导下,有镇委镇府和村“两委”的大力协助,有人民银行行党委的坚强后盾,借助上批工作组打下的良好基础,首先开展了民情百分之百活动,在充分了解了镇情、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村民、村两委意见,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本着“统筹兼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促进新xx村经济发展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帮扶工作计划。具体情况介绍汇报如下:

一、调研情况(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东营区龙居镇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与滨州市管庄接壤,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良好。目前,全村共有446户,常住人口1512人,区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棉田1850亩,桑园300亩。人均土地1.8亩,主要种植棉花桑园。人均收入3000元。该村近年建文化大院一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现代教育设备,小康书屋,人口学校。新修村内道路1500米,现村内已户户通自来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全村现有党员55名,老龄化较为严重,50岁以上党员36名,现在村中特困户6户,现在村中外出打工的主要为18-22岁的年轻人,共60多人,主要从事纺织工作,村两委班子有5人组成,幼儿入托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近年来,村两委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进,村里的整体情况有了很大改善,该村治安情况较好,近几年,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村民小农意识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市农村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土地资源较少,种植棉花的收入上不去,这种情况下,使得部分村民的收入没有保障,经济情况较差。村里没有集体企业,没有经济来源,属于空壳村,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帮扶工作计划及措施。

人民银行帮扶工作组进驻xx村以后,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强班子、找路子、办实事、帮民富”的总体思路,在上一批包村组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和实施帮扶工作计划。

(一)、区域统筹;人民银行驻xx村帮扶工作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帮扶村筹建肉鸡养殖小区,已有养殖户21入住,建一个综合性的养鸡大棚大约需要资金20万元左右,一般的养殖户建完大棚基本上没有周转资金,资金缺口达450万。为解决周转资金困难,工作组及时向行党委汇报,行党委极为重视,主管及分管领导多次来帮扶村调研,要求当地金融机构给于帮扶村以最大限度信贷支持,尽快解决影响养殖户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只要周转资金解决了,效益上去了,就可以影响周边的养殖户借鉴经验,起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从而达到区域帮扶。

(二)、强基固本;工作组进驻xx村后,多次与村“两委”座谈,了解村两委班子的现状,以及就如何在群众中提高威信,以及班子的凝聚力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提高村委班子在群众的威信,“六一”期间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走村串户了解特困户孩子上学问题,发放一千余元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使他们度过了一个温馨、愉快的儿童节。为迎接建党90周年,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与50多名新、老党员一起召开茶话会,共聚一堂,回想过去、畅谈未来。就如何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各自发表了意见,会后给特困老党员发放余元慰问品。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

(三)、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总抓手,以建设小康文明村作为具体的实施内容,以清理“三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作为具体操作路径,改变村容村貌。重点治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柴草乱堆、粪土乱放、禽畜乱跑等不文明现象,以贫困弱势群体作为帮扶的重点,广泛开展扶贫献爱心活动。加强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杜绝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加强村内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大院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向农民群众传授各种致富知识,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发展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努力,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的作用,争取年内对养殖小区的水库清淤、改建工作立项。解决养殖户用水难问题。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寻找致富门路,增强农民发家致富的能力,争取让xx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明显的进步。

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纵深开展,不断做好贴近群众,体察民意,全面提升工作实效和为民服务水平。我局自20xx年驻马良镇鹫峰村和扁洞河村开展挂点扶贫工作以来,党员干部多次深入到马良镇扁洞河村、鹫峰村开展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两个村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蹲点村基本情况介绍。

扁洞河村共有125户,445人,其中男性273名,女性172名,劳动力223名,党员1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8名,年轻党员9名。拥有耕地面积801亩,林地面积7882亩。鹫峰村147户,488人,其中男性254名,女性234名,劳动力254名,党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13名,年轻党员13名。拥有耕地面积1192亩,林地面积7230亩。这两个村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都是地处高山,自然条件差,人口偏少,村集体经济没有主要项目支撑,农民主要收入一是打工,二是种地,三是种植部分烟叶、蔬菜,四是培植袋栽香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这两个村没有主导产业,单靠传统种地和散户养殖,只能保证农民有饭吃,自给自足,没有什么积蓄。村级集体经济更没有积累,导致整村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缓慢。虽然党的惠民政策多年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农民和农村经济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比差距太大,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发展生产的项目单一等,这些都是障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制约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

(一)产业无支柱。两个村情况基本相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产业布局、人平收入状况也相似。就拿鹫峰村来说,该村去年总收入为8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6万元,养殖业收入343万元,打工收入99万元。鹫峰村目前最大的产业是烟叶,今年烟叶种植面积110亩,人均不到0.2亩,另外还种植药材、蔬菜,都是小规模,今年又有几家发展养蜂,由于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支撑,其次是打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7417元,全村贫困户35户,110人,属比较典型的边远贫困村。发展不平衡是扁洞河村的一个显著特点,沿河居住的少数有文化的农民有的抓住了机遇,或打工、或创业,出现了几个几十万或百万家产的农户,但是困难群众还是占绝大多数。

(二)历史基础差。根据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全县平均水平而言还相对落后。一是行路难。鹫峰村主线公路南至老林垭、北至两峪乡王家坡村贯穿5个组的13公里村级公路坡度大、路窄,20xx年开始动工硬化,历时3年才硬化5公里,而且还是弹石路,因修路外欠债务20多万元。目前还有10多公里村级公路没有硬化,晴天可以走,雨天直发愁。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5个组还有10多户人家不通路。扁洞河村沿公路居住的人家很少,即使在河边居住的人家也是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有点路子的人家在河边想办法、找路子搞点地盘搬下来的,90%以上的农民都在山上居住,有砂石路走的只能占一半,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二是吃水难。鹫峰村目前依靠烟水配套工程,全村70%村民家庭牵搭了简陋的自来水,还有30%的农户靠挑水吃,有的甚至背水吃。已经通水的农户无过滤网,没有检测检疫手段,卫生条件差,没有质量保障。三是通讯难。鹫峰村且不说开通互联网,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共125部,信号不稳定,信息闭塞。收看电视主要是自购地微设施,去年大部分才安装了村村通,目前还有10户人家没有电视机,有电视的也不能正常收看。纵观两个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扶持,具备一些发展的条件,但是非常薄弱,离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还相差甚远,离发展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住医学保堪忧。一是居住环境差。截止20xx年12月底,鹫峰村149户人家,有135户居住房屋还是传统的土坯房,10户住砖混结构一层的平房,只有2户住的是两层楼的砖混结构房,其中土坯房中有50户属危房,整体住房条件差,从住房条件上也反映了该村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医疗条件差。20xx年以前,该村有2个家庭村医,居住边远,村民就医十分困难,20xx年我们物价局扶持该村在村委会旁新建村卫生室,才使鹫峰村有了一个比较正规的村级卫生室,村级卫生室只能治疗简单的伤风感冒和轻微的外伤,其他稍微严重一点的病需要到乡镇以上医疗机构治疗。目前该村患有大病的有4人,主要是糖尿病、子宫癌、风湿偏瘫。另有残疾人6名,精神病2人,20xx年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85%,医疗条件差加上经济条件差,使得有些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因病致贫的状况还十分严重。该村老支书王正凯患肺癌已有几年,不仅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而且还举债数万元,整个家庭举步维艰,导致家庭因病反贫。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全村总人口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5人,初中文化程度65人,小学文化程度270人,大多数村民初中或小学毕业后都不再上学,部分家庭还没有科技明白人。目前该村在校生共44人,其中学前班5人,小学9人,初中10人,高中19人,大专1人。该村青壮年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适龄儿童受教育程度高于先辈。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全村虽有各类从业人员255人,但大多是在本地务工或务农,外出务工仅有90人,且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四是保障能力差。由于部分人家居住环境恶劣,不少人家举家外迁,导致两个村有空挂户口现象。受经济和地域条件所限,生活水平整体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女孩年满16周岁办理了身份证的就外出打工,在外面成家立业的是普遍现象,因此,高山男青年找不到媳妇的现象越来越多,鹫峰村30岁以上未结婚的村民还有21人。两个村60岁及以上村民占村总人口的16%,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劳动力少是两个村人口结构的基本状况。

四、解决的办法及建议。

1、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养力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交给他们一门技术,多种方法靠科技致富。

2、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鹫峰村和扁洞河村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上,解决老百姓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有了坚强的基础设施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

3、利用优势促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培植后劲。鹫峰村可以在林业部门指导下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利用本村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开垦林地,种植树木,培植成材林,建设绿色宝库,造福子孙后代。扁洞河村可以依靠科技部门的指导,考虑药材种植创收致富,也可以利用适宜竹子生长环境的优势发展竹业。

教育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我县是典型丘陵地貌,大部分学校为山区学校,典型特点是“点多、面广、人少、路远”,即教学点多,学校辐射面广,学生人数少,交通不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所,其中乡镇初中25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乡镇中心小学25所、村级小学(教学点)216所(个);全县在校学生****人,其中乡镇在校学生**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比例98.16%;现有农村幼儿园**所(公办5小附设学前班145个,在园幼儿***人,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1.4%。近年来,我县从着力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和做好扶贫济困助学工作入手,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扶贫工作。

1.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以来,我县先后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教育园区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和全国营养餐工程、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等5个试点县,争取到项目资金7个多亿,先后改扩建学校校舍5.1万平方米,装备学校图书7.3万册,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学器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等9.25万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有48所学校被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改建增设村小附属学前班89个;建设教师周转宿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2.着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招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选派了近百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援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援助农村学校开展兼职授课和教学交流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传、帮、带,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师能素养。

3.全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一免一补”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以及贫困准大学生补助等工作,仅20xx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万元,受惠学生**多学生,解决了众多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

4.努力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行政、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来,先后接受社会各界义工组织、爱心人士捐资建校助学金930多万元,其中助学金260多万元,惠及学生近3000人次。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1.部分村级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匮乏。基础设施薄弱。20xx年,全县农村小学有b、c级危房13万多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砖木结构瓦房,建设标准低,属于c级危房;配套设施差,生活用房、运动场地等紧缺。如,江口优新小学和河坑小学教室、教工宿舍等均为80年代建造的砖瓦房,现仍在使用。教学设施匮乏。对比省定标准,全县边远乡镇尤其是贫困村的学校教学设施缺口很大,其余5所学校教学仪器配备不完善,课堂教学基本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者租房陪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边远村群众的教育开支,教育成本的增加在一些贫困山村则直接造成了一些孩子的辍学。

3.扶贫助学政策针对不够强、缺乏精准。现有“一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普惠性”,缺乏精准性,有“撒胡椒面”的现象,而且标准不高,如贫困寄宿生补助,受助率达30%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属贫困学生或者说非属特别贫困学生;同时,因为受助面偏大,导致人均受助资金偏少,小学为500元/学期/生,初中为620元/学期/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少数贫困生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爱心助学重物质资助、轻情感激励。当前不少学生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有自卑感、孤寂内向,存在腻学厌学心理,但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慈善机构以及爱心人士层面,对留守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注重给予物质资助,而忽略了情感交流、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注。从调研情况看,一部分接受过捐助的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上进心不够强,而且少数学生还有被可怜、被施舍的感觉,有些甚至有依赖、等待等消极心理。

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抓好,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根本之策。针对我县教育扶贫的实际,特别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县教育精准扶贫要紧紧围绕“有标准化校舍读书,有专业化教师教书,让贫困生都读得起书,让学生阳光快乐更好读书”的思路,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不断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让贫困村孩子有标准的校舍读书。

1.推进村级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其基本办学条件,使其与全县其他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让山区孩子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减轻贫困家庭子女乘车、寄宿等经济负担。加强贫困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的配备,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小规模村级小学(含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力度,对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发公用经费,切实保障村级小学的正常运转。

2.规划建设移民搬迁安臵点新学校。主动与乡镇、村对接协调,争取将学校(幼儿园)建设纳入乡镇、村精准扶贫整体规划,在整体搬迁的移民村和集中安臵区规划建设中预留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然后结合移民搬迁和集中安臵区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布点、规划和建设移民集中安臵点的标准化学校(幼儿园),确保移民家庭子女就近接受优质教规划建设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学前班)。充分利用现有村级学校(教学点)的富余校舍资源及其他资源改建公办幼儿园或附设学前班,建立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力争每一个贫困村、移民安臵区都建有一所普惠性、低收费的幼儿园(学前班),让孩子能就近入园。

4.加快贫困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为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教学点)配臵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远程教育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边远山区学校,全面解决偏远山区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贫困村学校。每所城区学校都要结对帮扶若干个贫困村学校,一定五年,一包到底,一并考核,在教学设备、仪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全面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学校有专业的教师教书。

1.定向培养贫困村学校教师。改革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在科学测算偏远乡村教师需求及空编基础上,每年选拔一批农村贫困家庭出生的优秀初中应届毕业生,到师范学校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生源地村级学校任教,既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脱贫,又为边远山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优秀师资队伍,提高边远山区教育教学质量。

3.提高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待遇。严格执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补贴政策,并根据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程度等因素合理分档,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确保受助教师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协调人社部门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外,按比例增加中、高职岗位用于偏远山区村小学和教学点。落实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分配向农村学校(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的政策。

4.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结合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实际,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形式建设农村周转宿舍,切实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的住宿问题。

2.整合各类资助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对全县教育、民政、妇联、社团和爱心人士等各种资助渠道的资助项目、资金进行合理整合,设立“县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帮扶,避免出现助学中的重复与遗漏现象;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开展多形式“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活动,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落实临时救助帮扶资金,对因病、因灾、因残等特殊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临时救助,帮助这些家庭孩子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3.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和入学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现有济困助学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力度。对符合入园年龄的在园贫困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并酌情减免保教费;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一次性给予政府资助金,并一次性给予贫困大学新生入学省内路费补助;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积极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好国家、省、市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助学金的政策措施,给予中职助学补助;同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上给予倾斜,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家庭孩子通过勤工助学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学业完成。为贫困学生家庭提供校内公益岗位。全县教育系统开发出勤杂工、水电工、保安门卫、绿化保洁等各类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专项提供给符合条件又愿意从业的贫困学生家庭成员就业,实行托底帮扶,让贫困生家庭成员有活干,增加其经济收入。定向采购贫困家庭学生营养餐食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为4元/生/天;坚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使用安全、人员管理安全、食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营养餐所需食材优先定点采购农村贫困家庭生产的食用农产品,促进贫困户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促进其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双赢”。

(四)开展多元化的心理辅导,培育孩子好读书的`健康心理。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在开展扶贫助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心理上的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化的心理疏导,让所有贫困生生活学习有保障,情感心理无障碍。

1.科学宣传贫困生资助活动。学校和社会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尽力避免把资助贫困生的过程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而应充分征得受助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在尽量保护贫困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建立帮扶贫困生回访交流机制。资助者和学校教师要对受助贫困生进行常态化地回访、跟踪和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持续人文关怀,从而自觉地把社会的关心关爱化为学习成才、回报社会、传递大爱的动力。同时,要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扎实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以建好用好“学校心理咨询室”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养一批强有力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扎实推进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和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积极引导他们乐观豁达,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挫折;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探讨交流活动。教育扶贫既任重道远,又大有作为,我们要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的精髓要义,瞄准重点,定向施策,精准制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打通孩子通过学习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广阔通道,为同步过上小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黔西南又是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20__年5月15日至21日,中直党校20__年春季班第四支部在冯源副校长、组织员朱磊老师的带领下,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调研组成员来自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中联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工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光明日报等11个单位,共14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高层访谈、数据采集、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入户调查、体验生活等方式方法,先后到兴义市、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义龙实验区等地,重点围绕“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研究”课题开展调研。

一、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1.贫困人口数量。

根据20__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共43.2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5%,低于全省贫困发生率0.29个百分点。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晴隆县的贫困人口最多(2.63万户7.94万人),贫困发生率最高(25.65%)。望谟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居第2位(1.92万户6.64万人),贫困发生率居第2位(21.21%)。普安县的贫困人口最少(1.17万户3.53万人),兴义市贫困发生率最低(7.36%)。

2.基本收入情况。

贵州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元,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43.23万人。根据20__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9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元。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兴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9083元),望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5914元),其次是册亨县(6079元)、晴隆县(6277元)。

3.基本福利情况。

全州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大病保险参保人数为284.55万人,占总人数的81.8%。20__年,人均基本医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410元。每户贫困户享受3年0利率0担保5万元贷款。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是2593元。村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为70元/月。80岁以上老人实行每人每月补贴50至200元不等。

二、党建助推扶贫攻坚基本举措。

1.党委挂帅,统领攻坚。

围绕“扶贫攻坚”第一要务,黔西南州委突出党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州委书记及几大家主要领导挂帅,构建“1+3+3”党建助推扶贫的发展体系。具体是以大党建为统领,实施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为战略行动,以大统战、大法治、大安全为保障,调动各方、协力攻坚。州党委牵头,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将全州9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战区”,州党委政府联合下发《战区一号令》,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22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已有19万登记同意搬迁。预计至20__年可完成2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扶贫和政策托底脱贫21.23万人,较全国进度提前2年完成脱贫任务。

2.五共四化,齐心攻坚。

全州1210个村社组建了1210个“5人小组尖刀队”:包村县干部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乡镇班子成员、村常务干部、知识青年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推行与民“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流程工作法,建立“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份化、村务社会化”的“四化”工作机制,把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愿望变成党委政府“最初一公里”的决策,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达成共识的“主动幸福”。望谟县蔗香镇从寨老和老上访户上找突破口,引导群众自愿成立24人组成的服务队,将发展规划与群众充分沟通,让群众知道收获与风险,调动群众自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共同监管项目,从共识到共建,充分讨论半年后,仅用3个月便打造出移民风景区。村民感慨道:“来到这里,感觉就像出了国一样!”踏踏实实和老百姓过日子,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四位一体,奋力攻坚。

应用大数据手段,建设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坚持“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干部激励机制、干部召回制度”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日建台账、每周督促、每月调度、季度约谈、半年会诊、年度考核、综合评分”机制,成立正处级新单位黔西南州民意调查中心。民调中心由乡村能人、贫困群众代表、民营企业家等体制外为主人员组成,聘请54325人参加民意调查队伍。民调中心不同于统计局,而是1个跨部门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报告直通州委书记、州长,与组织部用人机制相衔接。在组织部召回调岗的干部名单中,部分就来自民意调查中心,减分召回干部,加分激励干部。抓住干部就抓住了关键。州直部门小杨,最近心情不顺,单位反映他不干事、作风懒散。民调中心报组织部后,小杨被作为第1批干部召回,全年绩效工资1.2万元扣掉了7成以上,即将被转岗到下级单位。害得丢面子还丢票子。小杨后悔道:“过去纪律观念不强,上班自由散漫,现在动真格了,不认真干只能垫底。”召回制度建立不到半年,全州共有近20__人被召回。优良的作风,在全州凝聚起“齐心奋进、扶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4.调动各方,确保攻坚。

在党委领导下,整合集中党建办、小康办、创建办、扶贫办、移民局及各个部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脱贫攻坚包村党支部以“一对一”方式结对攻坚机制,汇聚妇联“娘子军”、共青团“创业军”、非公企业“志愿者”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回乡驻村帮扶等力量,发挥全社会共帮共扶的作用。教育部门对贫困村开展“雨露计划”工程,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两助一免(补)”、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政策,计划到20__年教育脱贫2.23万人,到20__年教育脱贫6.7万人。黔西南州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农发行贵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创建“党建引领银政合作共谋发展”实验区。通过推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开展智力支边、争取宁波对口帮扶、建立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团等方式,20__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6.4万人、水库移民搬迁1.1万人,实现65.95万贫困人口脱贫,75个贫困村退出,70个乡镇、5个县“减贫摘帽”。

三、扶贫攻坚热点问题研究。

20__年1至4月的民意调查热点统计结果显示,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有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就业困难、异地扶贫搬迁后生活不习惯、原宅基地房子的拆迁问题、支农惠农资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用水用电难、乡镇村干部作风散漫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是各县基层群众反映最多且每月持续排第一的热点问题。该问题具体表现在:

1.部分乡镇村将少数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安龙县笃山镇某某户在镇街上有两层平方,家里有轿车,家庭比较富裕。贞丰县北盘江镇某某户开小卖部,孩子跑大货车,还有小轿车。

2.部分乡镇村存在未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某某户自身残疾,老伴无劳力,有两个小孩读书,还要赡养二老。义龙实验区新桥镇高普陇村某某户,由于精神方面问题至今未嫁,与父母同住,家庭生活困难。

3.部分乡镇村未召开群众大会。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存在部分村社未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共商。其中,望谟县最严重,有6个乡镇34个村社存在这类问题。晴隆县相对较少,但也有2个乡镇3个村社存在此类情况。

4.部分乡镇村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有10个以上村社存在此类问题。其中,贞丰县最严重,有14个乡镇的70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安龙县相对较少,但也有5个乡镇16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

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看似仅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举足轻重,是一切扶贫攻坚前提和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弱化扶贫政策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影响到20__年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完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折射出基层工作复杂的矛盾,如富人戴贫困帽与贫困户被脱贫的矛盾,贫困科学划线与贫困指标受限的矛盾,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不够用与另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用不完的矛盾,从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矛盾,贫困人口识别在理论上计算复杂但执行上简单粗暴的矛盾,扶贫攻坚要求统计精准与村民外出打工导致统计困难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国家扶持资金有限与异地扶贫搬迁资金不足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与扶贫攻坚工作监管乏力的矛盾,等等。

打蛇打七寸。在这些矛盾中,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是党建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而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导致“富人戴贫困帽、贫困户被脱贫”的现象发生,导致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导致贫困人口识别执行上简单粗暴的问题,导致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导致基层群众反映驻村干部到村扶贫,但从未见其人等等现象发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解决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不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将导致“大党建”统领停留于口号、“五共”流程工作法留于纸面、“四位一体”只是形式,个别村社成为无人管的边缘地带,直接影响到党建助推扶贫的最终成效。

四、党建助推扶贫几点建议。

同志曾说过,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抓党建就是抓干部,特别是关键的干部。没有关键的人,就做不好关键的事。在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成败。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如何将“大党建统领”贯彻到村社支部,如何将“五共”流程工作法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到最基层,充分发挥村社“5人小组”的尖刀作用,特别是选好用好村支书,是克服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之间矛盾的关键,这关系到党建助推扶贫攻坚的工作大局。

1.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在扶贫攻坚中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最基层党组织延伸,向最基层党员拓展,特别是在处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利益时候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结合扶贫攻坚的业务工作,把党规党纪放在首位,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将教育活动拓展至村社“5人小组”、村支部和村社党员中,着力解决基层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基层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在扶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以“五大理念”为引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基本遵循。“创新、协调、开发、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和“五共”流程工作法,将村社支部书记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5万多名民调员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攻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共识的“主动幸福”,“包办式”、“恩赐式”扶贫困境,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3.以“贵州精神”为动力,在扶贫攻坚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积极宣讲和推广朱昌国等一批黔西南本土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基层一把手的表率和督促作用,用共同信念凝聚共同意志,用贵州精神激发贵州力量,彰显黔西南人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在贵州精神的鼓舞下,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大力弘扬率先垂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永不退缩的奋斗精神,为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提供内在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村是丁家营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2019年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19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xx村是丁家营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殷河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殷河路、打通丁白路(丁家营--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户贫困家庭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收入推进"四双"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在xx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病、养老等让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率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共谋发展的全民研讨会是找准制约发展症结的全民会诊会更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全民誓师会。

镇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如何,如何实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对村6个村屯进行调研。

2016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75户、905人;有、、3个贫困村;由县法院、县国税局、县环保局、县信访局、县银监局5个部门包保我镇215户709人。按照脱贫计划,2016年已完成脱贫105户、324人,完成任务的36%。

2017年7月下旬开始,按照全县扶贫工作会议和省扶贫办38号文件文件精神,我镇对重新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通过精准识别,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277人(其中:档内63户,145人;档外51户,132人)。新识别贫困户中因病致贫70户,因学致贫3户,因残致贫37户,其它原因致贫4户。

(一)扶贫产业项目情况。

我镇目前共有3个扶贫产业项目:一是投资138万元,在村建设600平方苹果果窖项目,2016年共存储苹果14万斤,收益2万元;二是投资100万元,在村建设5栋果蔬大棚项目,现出租4栋,组织贫困人员种植蔬菜一栋,目前收益2.4万元;三是投资150万元,在村建设1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自2017年6月27日开始并网发电。

(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6年建设情况:

村已投资80万元,绿化主街3000延长米、建设水渠70延长米、修建围墙900延长米;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直河700延长米。

村138万元,建设600平方苹果储果窖1座;投资12万元建设700平方米文化广场。

村已投资50万元,修建水泥路2.2公里;投资7万元修建人畜安全饮水水窖2座。

2017年建设情况:

村投资94万元,其中修建边沟2880延长米,安装路灯72盏;投资38万元,修筑水泥路1.2公里;投资2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两座。

村投资56万元,其中修筑边沟1300延长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1盏;投资60万元,新建300平方米村部和3000平方米文化大院,正在施工中。

村投资29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74盏;投资10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座。

(三)采取的主要帮扶措施:

一是认真开展助春耕扶贫活动。以农民自有土地为基础,拓宽农民土地多种经营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助春耕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是认真推动养殖业扶贫活动。以我镇丰富的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开展养牛、羊、猪、鸡、蜂为主的家庭式养殖业,加快贫困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三是认真组织镇域劳务就业扶贫活动。以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岭生态旅游项目为引领,以我镇丰富的林下参、西洋参、寒富苹果、大榛子等产业项目为带动,认真组织贫困户开展镇域劳务就业活动。同时,各村在环境卫生整治和其它用工上,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有力推进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四是认真组织域外劳务就业扶贫活动。2017年初,我镇同集团建立了外出劳务合作,同北京、等地劳务公司洽谈,输出贫困人口劳务就业25人,人均增收1.5万元。

五是认真推进项目扶贫活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协调包保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光伏发电、寒富苹果果窖、果蔬大棚建设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后劲,为加快贫困农民早日脱贫奠定基础。

六是全力推进贫困村村停耕还林1300亩种植大榛子、寒富苹果特色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稳定产业项目,为后续农民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七是加快推进特色沟域经济发展,借鉴安吉旅游模式,按照县委提出的全面推进柳安向全域旅游要求,认真做好“向”字这篇文章,突出果香、药香特色,以云岭旅游业为引领,以我镇丰富的寒富苹果、大榛子、林下参、细辛、葡萄等特色产业为带动,全面打造采摘园、农家乐园等特色产业园,形成一沟一品、一沟一特的建设格局,以特色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八是认真做好民政扶贫活动。积极向上争取民政救助资金,落实民政帮扶政策,加快推进民政帮扶工作力度,发挥民政兜底作用,全力做好扶贫工作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一是投入产业项目资金不足,带动贫困户致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是部分贫困户等靠思想严重,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通过带动增强自主创富的能力。

三是虽然我镇特色产业发展较好,但多数贫困户还是靠种植玉米为主,去玉米瓶颈和发展特色产业问题急需破解。

四是政策帮扶还不够完善,健康扶贫还有薄弱环节,兜底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争取信访、环保、银监、中国银行等包保单位的支持,筹措资金140万元,新建15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

(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将全镇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各类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实现贫困户加入经济组织全覆盖。

(三)依托优势产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苹果、大榛子、中小药材等产业项目,实现有长远增收项目。

(四)利用镇苹果、人参、大榛子、中药材等产业用工量大及毗邻的新宾县雇工难的优势,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但自己没有其它产业的贫困人口发展劳务经济,力争贫困人口中的劳动力年人均劳务增收8000元。

(五)通过提高信贷、技术等帮扶质量,引导有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牛、猪、羊、鸡、鹅等养殖业,稳定提高收入。

(六)对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低保兜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全面彻底排查的基础上,精准纳入低保救助范畴,通过“两线合一”政策支持,确保2019年实现脱贫。

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1+1”好支部共建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月日,派出调研组,深入村,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深入调研,综合采取当面座谈交流的方式,与村党支部、村“两委”和村民进行广泛交流,确保全面掌握真实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村共有贫困户户人,其中因病致贫户人,因残致贫户人,因年老体弱,缺乏技术和劳动力致贫的户人。经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入均能达到3800元以上,属于享受政策脱贫。

村的贫困户,均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落实了扶贫政策,其中危房改造户,扶贫特惠保险户(一户因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未参保);与联合开展金融扶贫务工的户(每户20xx元/年);享受五保金的户,低保金的户,享受20xx年县乡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户,享受养老保险的户,享受老兵补贴的户,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户,享受贫困学生资助金的户,无学龄期儿童辍学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从村贫困户整体状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普遍较少。有户没有耕地,户人均耕地不足3分,只有户人均耕地在1亩以上,种植收入和粮食补贴在收入中占比较低。这是因为村位于城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村西村北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大部分被征用买断,无法产生持续性收益。

2、自我造血能力普遍较弱。户贫困户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健康劳动力只有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这些家庭的自我造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大,需要政府兜底。

3、家庭开支较大。贫困户的收入虽然都在贫困线以上,但是因为疾病、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用于医疗方面的开支占比极大且会持续增长,对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政策非常依赖。

三、建议及下步工作打算。

1、对贫困户中的健康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身价值,增加收入。

2、组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缩短毕业和就业之间的空窗期。

3、部分贫困户因子女成年、毕业等原因,即将被取消低保。通过走访座谈,感觉他们对国家的低保政策还是理解支持的,但是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比较大,一旦被取消低保,相应的大病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也要相应地取消或降低,建议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保留部分医疗救助政策。

4、户贫困户中,有户独自生活且年龄超过60岁,有户两口共同生活的年龄都在70岁左右。对于这种独居老人,建议共建支部、帮扶单位、村“两委”都要定期进行走访,帮助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多陪伴,多给老人心理上的慰藉。

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中央、湖北省、襄阳市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整体部署,枣阳市立足“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总体思路,针对我市建档立卡的77个贫困村,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等,积极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各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努力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责任,抓好党建制度落实。我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和“用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以一班人活一盘棋”的党建工作理念,通过党建知识过关考试、建立四级党建责任区、落实“两述三评一考”制度等方式,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并将各乡镇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纳入基层党建年度考核和履职尽责考核中,以此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意识。同时,在换届和干部调配过程中,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选拔一批优秀的本乡本土“老乡镇”和乡镇专业技术干部进班子。

(二)集中摸排,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我市对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情况进行集中摸排和选配,出台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对既贫困又软弱涣散的“一村一策”重点整顿,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给予调换,并从县级及以上机关单位选派了77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今年6月18日至20日,我市对77个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知识培训,让他们找准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带领群众“拔穷根”“破穷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为了切实负起工作责任,各乡镇与“第一书记”签订驻村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使其“肩上有任务,心中有责任”,确保工作效能高,出典型。截至目前,有23名“第一书记”因工作实绩突出而被提拔使用。

(三)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做示范。我市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为主体,通过领办、创办、协办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引导广大党员争做致富带富帮扶先锋。全面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规模小的专业大户和缺技术、缺信息的农户做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引导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成员和农村发展能手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传授致富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和资源,为后备干部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带头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鼓励支持领办专业合作社,提升“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用。

(四)加大投入,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我市坚决把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政策落到实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基层阵地、加强基层党建上。通过出台《农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工作方案》,将村主职干部的待遇提高到了乡镇副科级干部的标准,副职干部报酬也纳入市财政保障,确保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要求。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也在向基层倾斜,市财政每年为第一书记安排不低于1万元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帮扶经费2600万元,村级组织年均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77个贫困村均建有办公活动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转变干部思想认识,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源泉。在基层干部队伍中,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具有“重计生、综治,轻党建、扶贫”情况,干部队伍精力和干部个人精力没有倾斜到党建扶贫工作中来。“轻党建扶贫”思想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转变过来,有碍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碍于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要转变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党建扶贫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是要使党建扶贫宣传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基层形成“大扶贫”氛围。

2、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基础。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开展的好坏,最终实践还是在村级组织,但是在村级组织中,存在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发展信心不足及村干部年纪大、水平不够用问题,制约了党建扶贫工作的开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帮他们找回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愿望;二是要切实抓好“示范带头”工作,把一些想干、能干的农户打造成“示范户”,“示范户”赚钱了,大家的顾虑也就打消了,也会跟着干;三是要通过提高村干部待遇,留住有能力、有水平的外出务工青年在家乡挑起村干部的重任,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根本途径。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

到20__年实现全面脱贫,是枣阳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以从严从实的态度,全力抓好扶贫开发与党建“双推进”工作,为全市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一)扶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在找准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短板后,为补齐短板消灭贫穷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有效手段,是全民拍手叫好的大好事。

(二)基层群众反映精准扶贫政策好但在识别过程中,没有明确界限,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测算上没有框定标准,导致在人均纯收入的核算上主观性多于客观性,虽然也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但由村社干部凭主观论断可能性很大。比如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未通过核实工资条等方式进行准确核算。很多一般农户与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并没有多大差距,甚至会出现一般农户比建卡贫困户更加贫穷的情况。导致一般农户觉得被不公平对待,从而导致基层矛盾凸显。

(三)基层群众还反映,在贫困户精准识别过程中只计算家庭收入,对部分家庭的大笔非生活保障性的支出未进行剔除。比如一5口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为5000元,即一家人一年除开正常的生活开支有25000元收入,但其中一人因患病要花去2.5万甚至更多的钱,这种严重影响一家人的经济状况的情况在识别过程中未考虑。这就导致扶贫政策未覆盖类似家庭,从而该部分群众不满。

(四)政策覆盖面过广,让那些家庭有壮劳力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的人进入了贫困户序列,让一句流传坊间的笑谈“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帮你”几乎成为现实,这不仅让扶贫工作扶错了对象,也让一般农户觉得很委屈,更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导向。

(五)不同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相差甚远,引起贫困户之间的相互嫉妒和对帮扶部门的不解。

(一)基层扶贫工作人员长期在电脑上制作报表,多次调整、核实系统数据,制作各类展板、宣传资料等,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办公室做“资料扶贫”“数据扶贫”,很少有时间实地走访贫困户,不能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当前面临的困难出谋划策导致贫困户帮扶方案被锁死在扶贫信息系统里,不能随贫困户家庭情况改变而更新从而导致贫困户不能按照帮扶方案实现脱贫。

(二)扶贫资金量不断增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贫困户以政府为自身发展生产的主体。比如我乡扶贫办就曾为了帮助一户因懒惰致贫的贫困户购买2头生猪仔,并为他购买喂猪用的玉米。又比如部分乡村社干部到户动员贫困户发展生产时,不乏听到“喊我喂猪,跟我买到家来的话,我还是可以喂。”再比如村干部也反映在制定某些项目实施方案前必须召集贫困户开会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部分贫困户则抱怨到“只晓得喊开会,又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意指人民币)”更有甚者言“我们去开会签字,村干部倒是把钱整起去了”。

以上例子足以见得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的大量增加,群众对帮扶的期望值不断上升,部分原本就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等、靠、要”观念更加深化,主动作为、自主脱贫意识弱化,出现“赖贫”现象,基层工作难度大。

(三)基层专职扶贫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力量不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加之扶贫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空前的关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专职人员的缺乏、工作力量薄弱,导致工作人员心有余力不足,工作质量无法尽如人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要求固化,贫困户脱贫难。“五个一批”的第一批便是“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均要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产业才能通过验收从而获得国家的扶贫资金扶持。然而笔者所在乡,贫困人口1408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763人,占贫困人口的54.27%。这种情况在纯农业乡镇非常普遍。然而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只剩老弱病残,要按照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致“脱贫”越来越难。

(二)、插花贫困户脱贫和巩固扶贫成果压力大。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和动态管理后,最终锁定贫困户404户,贫困人口1408人(其中未上户的特殊群体贫困人口12人),贫困村分别为:农群村38户,130人;上洛村65户,242人;黄柏村47户,191人。贫困村贫困人口563人,约占全乡贫困人口40%,上级资金和项目大量向贫困村倾斜,而占全乡贫困人口60%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得到的支持力度明显没那么大。如何破解“脱贫容易,巩固难”这一难题带来压力。

(三)、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加大,为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增加了难度,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产业培育难度大,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压力大。产业的选取和培育有其客观规律和成长规律,同时产业的培育有时间要求,如何做到产业选取长短结合难度大。

(五)、金融扶贫差异化突显,总体覆盖面较窄。受限额贷款、信誉不足等原因,金融的杠杆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贷款资金不足和有余问题同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六)、整个扶贫攻坚工作缺乏从上而下地统筹,存在各干各,各管各的情况。部门与部门之间没能及时协调,甚至同一部门之间在安排任务时也存在缺乏统筹的情况,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无所适从。政策制定与基层操作之间上下衔接不精准。政策制定以基层上报的数据为依据,而基层上报的数据中部分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已脱贫人口中无安全住房人数统计中,基层工作员据实统计,但这当中不乏因懒惰、因嫌补助少无论乡、村、社干部如何做思想工作就是不愿意实施危房改造的。但住建部门危房改造任务的分配是依照基层所报的数据,这样就直接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七)、扶贫项目先在拟摘帽贫困村实施,扶贫资金未能兼顾暂不摘帽的贫困村,引起群众不满。未实施项目的贫困村,脱贫计划写在纸上、订在墙上,群众反映强烈。在基层走访中经常被问诸如“我们这计划栽板栗,说了那么久怎么还不干哦?”“同样是贫困村,为啥xx村已经搞得那么好了,我们这里动都不动哦?”的问题,这着实让基层工作人员有苦难言。增收、脱贫本应是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工程,虽没有打算摘帽,却也该激发这些贫困村的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动力,促使他们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实现逐步脱贫。而不是为了保证贫困发生率而没有实施项目前的贫困村贫困户不能脱贫。

(八)、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有盲区。扶贫政策宣传未持续开展,部分外出归来人员对情况不明,政策不清,造成对扶贫攻坚部分工作群众不理解,进一步激化为群众矛盾和上访事件。

四、几点建议。

(一)增加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增强扶贫工作力量。既要保证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确保贫困户的实地走访、到户帮扶工作卓有成效。让扶贫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走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二)细化、简化扶贫政策,并通过地方电视台、乡村广播、报纸、知识读本的方式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让老百姓理解扶贫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一些帮扶政策是如何实施的,提高老百姓对扶贫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三)将扶贫工作系统所有成员进行网格链接,不能让任何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脱离网格。从上到下至少有一个人对所有扶贫工作,扶贫政策有清晰地认识、对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动态、准确地掌握,防止在政策施行过程中本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要求只动了“发”,而其他都没有动。

(四)将脱贫措施变活,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脱贫渠道。对属于“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的贫困人口,如果外出务工不愿回乡发展产业的,凭外出务工有关证明材料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并由就业部门对这部分人建立台账,实行跟踪服务,实时了解他们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并提供相应培训。

(五)分年度重点扶持拟摘帽贫困村的同时,为其他贫困村安排小额产业帮扶资金,以奖励的方式分等次给贫困户以项目发展扶持资金,调动非拟摘帽贫困村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实现脱贫,消除他们“被遗忘”的疑惑。

(六)建立健全项目进度、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制度,增加扶贫工作的透明度。既要让项目、资金使用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更要让老百姓掌握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让举国瞩目的扶贫工作能充分沐浴阳光,在让老百姓增收脱贫的同时,打消老百姓对资金被占用、挪用的顾虑,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

农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扶贫工作。

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19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19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xx村是丁家营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2019年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19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xx村是丁家营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殷河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殷河路、打通丁白路(丁家营--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户贫困家庭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收入推进"四双"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在xx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病、养老等让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汇总24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合理安排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借鉴。
  • 12-26 艺术开学典礼演讲稿(优秀21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为新生安排的第一堂课,旨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这个专题中,我们为您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开学典礼的实践案例,希望能够帮助您提高开展校园活动的能
  • 12-26 新学期的感受初一(专业15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表达、内容结构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水平的作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2-26 高二政治教学计划月(通用19篇)
    教学计划不仅是指导教师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动力。下面是一些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希望能给您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 12-26 八年级政治考试反思与总结大全(13篇)
    考试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学习中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考试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本学期我整体表现还不错,
  • 12-26 水泥公司生产部工作总结(热门21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对自己过去一个月工作情况的一次自我审视和总结,从中可以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在写月工作总结之前,先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或许会有些灵感。
  • 12-26 抽样调查报告(专业15篇)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调查报告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了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体。以下是一些有关不同领域的调查报告范本,以供参考和学习。为了全面掌握全省中
  • 12-26 素描课教案的教学过程(实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们可以通过借鉴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特点和亮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
  • 12-26 销售支持的述职报告(实用17篇)
    述职报告的撰写可以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撰写的精彩述职报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开
  • 12-26 小学数学线上教研工作总结(专业16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如果你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而犯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优秀范文,或许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