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安的种子读后感范文(23篇)

安的种子读后感范文(23篇)

时间:2023-12-26 20:01:19 作者:BW笔侠

读后感是一种宣泄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内心的思绪和情绪。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这些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安的种子》读后感

《安的种子》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它却蕴涵了很深的哲理。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给三个徒弟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并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个徒弟各有主张。徒弟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徒弟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徒弟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于是在不同的想法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而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最终持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轻轻地绽放了。

每每合上这本书,都会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作为孩子的家长,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呢?但是真正成龙的又有几个呢?家长们常常会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块料。”难道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一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父母们饱含深情地望着刚刚呱呱坠的孩子时,不啻于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大家最终的想法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该怎么做呢?是违背自然规律地拔苗助长?还是水到渠成地自然生长?徒弟本、静、安正好代表了三个类型的父母:第一类是不顾孩子生长规律一味蛮干地家长,结果是他们只能有三分钟热度,干得快失败的也快。第二类是自作聪明的`家长,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与第一类家长相比更有智慧。他们对孩子呵护备至,并会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或学习条件,可最终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失败。因为家长们始终不明白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暴风骤雨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第三类是胸襟博大、淡定坦然的家长。他们不会为孩子成长中的小荣誉小挫折而患得患失。他们会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看着孩子慢慢成长。这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经过反思使我看到自己的狭隘,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位像徒弟安一样的母亲呢?现在我释然了,平和了更淡定了。比如我不再为女儿挑选大部头的书看了;不再为女儿不喜欢上兴趣班而烦恼了;也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喜欢的功课了……孩子需要顺其自然慢慢长大,任何的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现在我愿把这本书推荐给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分享,愿天下每位父母都能种出千年莲花。

种子力量读后感

绿,似乎也不平常。

——题记。

那是来自深深地上的一粒坚实的种子。它,破土而出,培育着分歧平常的绿色。它,是一株芽儿。

以看上去十分有力。它只有两片小小的叶,分袂向着两头,整个儿呈向上的姿势。那缕阳光照射在它身上,它叶子里富有的叶绿素不竭进行光合浸染,促使它奋网力向上发展。那片疏弃的土地里,它成了绿色的焦点!

在还没有那芽儿时,一颗种子被风儿无情地吹落在这里,落进了土地的一个裂痕里。逐渐地,它发展了,当它发现自己的转变时,它惊喜极了,原本它一向觉得自己是一棵小石子。现在,它变了,它年夜白,若是没有水的津润,它不成能完成一粒种子的使命。

于是,它拼命地向下扎根,越扎越深。当碰着嶙峋的石块时,它咬咬牙,继续向下寻找水源;当碰着长着尖牙的虫儿时,它义无反顾地扎根下去……根被割伤了,跟被咬痛了……它都忍了下来。终于,在若干个月后,跟寻找到了水。它成了生命的赢家。

根儿继续往下潜深,芽儿继续向上发展,它终于破土而出,高高的伸出头儿,望着那片属于它自己的蓝天,虽然其间有那么多的腥风血雨,体味过之后,它仍是欣慰地笑了,笑得那么辉煌。

可以说,它征服了那片土地!

从一粒种子到起头发芽,再起头发展,最后打破而出,这时代,是那么漫长,那么艰辛。更况且,它的起头也是一个缺陷。可是,它挺过来了。

这场生与死的战争,它就是赢家!

新生的力量,也是不成轻忽的。

种子力量读后感

那是来自深深地上的一粒坚实的种子。它,破土而出,造就着不同寻常的绿色。它,是一株芽儿。

那微小的芽儿,长在干裂的泥土之中,虽然它的叶十分的脆弱,只是小小的,泛着微微的青黄。可它却在如此荒漠的一片土地之上,从裂缝中,直直地挺着茎干,可以分明地看出嫩绿的的茎干中充满了甘甜的水,所以看上去十分有力。它只有两片小小的叶,分别向着两端,整个儿呈向上的姿势。那缕阳光照射在它身上,它叶子里富有的叶绿素不断进行光合作用,促使它奋网力向上生长。那片荒废的土地里,它成了绿色的焦点!

在还没有那芽儿时,一颗种子被风儿无情地吹落在这里,落进了土地的一个裂缝里。逐渐地,它生长了,当它发现自己的变化时,它惊喜极了,原来它一直以为自己是一棵小石子。如今,它变了,它明白,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它不可能完成一粒种子的使命。

于是,它拼命地向下扎根,越扎越深。当碰到嶙峋的石块时,它咬咬牙,继续向下寻找水源;当碰到长着尖牙的虫儿时,它义无反顾地扎根下去……根被割伤了,跟被咬痛了……它都忍了下来。终于,在若干个月后,跟寻找到了水。它成了生命的赢家。

根儿继续往下潜深,芽儿继续向上生长,它终于破土而出,高高的伸出头儿,望着那片属于它自己的蓝天,虽然其间有那么多的腥风血雨,体味过之后,它还是欣慰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可以说,它征服了那片土地!

从一粒种子到开始发芽,再开始生长,最后突破而出,这期间,是那么漫长,那么艰辛。更何况,它的开始也是一个缺陷。但是,它挺过来了。

这场生与死的战争,它就是赢家!

新生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小种子》读后感

故事从秋天开始,风把种子吹了起来,开始了风中的飞行。

在飞行的过程中,好多种子死掉了:一颗种子被太阳烧掉了;一颗种子落在雪山上,冻得不能发芽;一颗种子掉进海洋淹死了;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又干又热,不能发芽;大风停息,一颗种子被鸟吃掉了;冬天到了,种子们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可是一颗种子被饥饿的老鼠吃了;终于春天来了,种子们发芽了。

可是一棵小苗被野草抢走了阳光和雨水死了;小种子还没发芽,这时才终于发芽了。孩子们出来玩,一棵小苗被踩断了;小种子长出了三片叶子,旁边的一棵小苗长了七片叶子了,还开了花,可是一只手伸过来折断了那枝花,一个男孩摘了花送给了女孩。

夏天到了,小种子长成的树苗不停地生长,长得“比人高了,他长得比大树高了,他长得比房子高了”,终于,他开了一朵巨人花,人们,蜜蜂,蝴蝶都来看花。

终于又到了秋天,花瓣从巨人花上掉了,风越吹越大,巨人花的果荚打开了,“好多小种子弹出来,乘着秋风飞向遥远的地方。”

绘本最后还有一篇上谊编辑部的导读文章《从一朵小花看世界》,介绍绘本的文、图以及孩子会有的感受,很值得父母们品读。

整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篇华丽的生命之歌,虽然刚开始讲的都是种子的悲剧故事,但并不让人觉得沉重,而是对幸存种子的幸运感恩,等风停歇,仍然有很多危险,甚至等发芽,一棵野草,一只脚丫,一只手都足以毁坏一棵小苗。

而幸运的小种子,终于渡过了所有的危险关头,渐渐长大,绽放出巨人般的花朵,在秋天弹出成熟的种子,开始新的一轮生命之旅。

和孩子读书的时候,在风中掉队的种子,似乎没有多少惋惜和惆怅,但等到发芽,那样的疼惜就会多一点,等到花开被摘,痛心就更多,孩子读到摘花的时候都要打一下那只手,而等到小苗长大,开花,似乎也随着花儿的绽放而满心喜悦,等到再次的秋风吹起,伴随的不是苍凉感而是完整的满足感,因为有那么多饱满的种子随风飘散。

孩子在读到一颗小种子在冬天被小老鼠吃掉的时候问我:“那颗种子不安静吗?”我告诉她每颗种子都很安静,只是那颗种子不幸被老鼠发现了。

每个人,每个生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多的是因为幸运,因为被特别的眷顾;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努力,还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只能接受。孩子后来在一次画画的时候,特意画了五棵小苗,但是划掉了其中四棵,告诉我五棵中只有一棵活下来了。

也许也正因为这样的幸运,生命才如此宝贵,更应该在生命中尽情地恣意生长和绽放,这样到了秋天,在肆虐的风中,飘散的才不是悲凉而是完满。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本绘本正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但是两者的意境还是有很大差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包含了太多对无常和人生短暂的叹息,而《小种子》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礼赞。

《种子课》读后感

每个人是一棵种子,发展周期不一样。

数学课中有些课就是种子课,特别重要,特别要重视!种子种好了,下面的发展就顺多了!

例如我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就是代数的种子,于是我参考了俞老师(种子课)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以两种颜色的纸包作材料。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这课的序是这样的:

一、认识一个数的状态——不确定的,有范围的。

二、接受一种数学规定——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在数学中可以用字母表示。

三、在同一事件中,通常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不同的数。

四、在同一事件中,表示不同的数的两个字母存在》、《、=三种关系。五、在同一事件中,明确两个数之间存在相差或倍比的关系时,在用一个字母表示数的前提下,另一个数可以用字母式表示。

六、体会用字母式表示与用字母表示的区别——字母式既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又可以表示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关系。

因此,同一个事件中两个数若有联系,尽量用字母式表示比较方便。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安的种子》读后感

陪伴四岁半的女儿阅读绘本《安的种子》,每读一回,都让我有所触动,犹如品茗一般回味无穷。这本书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读物,不如说受益更多的是成年人,很简单的故事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安的种子》讲述的是雪花纷飞的季节,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拿到珍贵的种子,本和静立刻开始了播种,本把种子种到了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找来最好的花盘,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细心呵护,用金罩子罩住,结果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种子枯死了,静因而垂头丧气。而安呢,他把种子装在一个小袋子里挂在胸前,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饭后悠闲地散步。春天来了,安把种子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有一天挑水时他看了嫩芽,终于在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在教育的路上,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像安一样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莲花种子才会盛开的美丽,绽放的惊艳。

其实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在人的一生中会收到无数颗“种子”,我们不知道哪一颗才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只有像安那样,充满爱心和热情,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一件事,无论事情大小轻重,都认真面对,我想千年莲花自然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随处绽放……(郭振娜)。

《种子课》读后感

20xx年的暑假,我认真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编著的《种子课》一书。这本书从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四个部分来阐述他的教学思想。读完这本书,自己对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梳理如下:

一、什么是种子课。书中这样介绍种子课,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例如《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的第一节课,而长度单位又是计量单位八种类型之一,所以它就是一节种子课。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课本会安排三个课时,即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等等。《厘米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单位是一种规定;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长度单位都会将这两种经验进行迁移。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二、如何上好种子课。俞老师认为上好种子课的前提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课是“种子课”。

(一)上好种子课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琢磨他们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小学生他们的“内因”、“内在图式”大多隐于经验之中,教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内因”、“内在图式”,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落在支撑点上,不至于浮在半空,如云无影。

(二)上好种子课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俞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很多样,方法也很多样,但不管怎么多样,知识的结构、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定式的,这个定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序”。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明确“序”,并将“序”立起来;至于“材”的选择,一定要简单、朴素,有利于呈现数学的本义,千万不要给材料附加太多的行头,从而将数学淹没在修饰之中。

(三)上好种子课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体验与探索知识。俞老师认为探索是过程的最终目标,经历是基础,体验则是学生由经历走向探索的泵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探索材料组织得有吸引力,同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对探索材料的关注中不知不觉地经历这个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及时带领学生进行过程整理。因为学生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另一方面是对经历过程所带来的情绪回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时候,教师应把握的是让自己走出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去指点就可以了。

一本好书需要你细细品味,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然后再去应用于你的教学。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我的课堂会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质量、教学过程更有魅力!

安的种子读后感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在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知识与学问,无一不是传授的。老师像太阳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照亮着前面的道路,为我们的人生创造辉煌。

书中的小林宗做校长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六岁的小豆豆因为淘气,一年级就退学了。她来到了巴学院,遇到了小林校长,在校长先生的教导与鼓励下,小豆豆逐渐成长起来,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作家。黑柳砌子。

小豆豆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好老师。我所在班里,也涌现了许多位温暖心灵的“园丁”。班主任徐**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徐老师挺严格的,但不过分,严厉的惩罚下往往隐藏了一个关爱孩子们的心。作文本上,都会出现徐老师大的分数和点评,评价一针见血,一下子就点明了用词、用句的错误所在,可见老师的用心良苦。因此,我每一次写作文都会比上一次进步。

有一次,徐老师在课堂评讲我的作文:《爸爸进厨房》。他打开摄影机给大家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大声读好几次,才开始点评作文。徐老师告诉我们,这篇作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细节准确到位,还用了一名言来评讲:细节出真功。听了徐老师的评讲,心里甜滋滋的,也发现了不少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下一次一定写的更好。

花儿在园丁的甘露下发芽,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面对这些温暖心灵的“园丁”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说:“谢谢您,老师!”

《种子课》读后感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数学教学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感悟,日常教学中一直困扰我的疑问也随着书中一些好的建议一扫而光。在本书中,俞老师结合了许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深度剖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作为羽翼尚未丰富的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做好这些是极其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衔接到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之余,一定要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下用心备课。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适时地竞争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当然这比平时的直接展示除法竖式的授课方式慢很多,但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若干年后学生不会记得他解决过哪道题,但他应该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俞老师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有什么好想的那数学还是数学吗?“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备课时的不求甚解可能会导致课堂进程的卡顿,所造成的损失更不是一两套练习题所能轻易弥补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节课!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

作为一位极其受欢迎的数学教师,俞老师的课不仅逻辑思维缜密,而且语言风趣,数学之根本其实是一种文化。可是多数时候我们把数学和严谨无误直接相关联,认为数学课上就应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喜欢的并不是数学呆板严谨的课堂,也没有哪间死气沉沉的教师能够真正让教育教学真实地发生。因此,努力让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师生的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幽默风趣的语言俘获孩子们的“芳心”,这样的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我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成为像俞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

《安的种子》读后感

《安的种子》这本书讲述的.是有三个小和尚,分别叫本,静、安。一天,老和尚给他们分别一颗千年莲花种子,让他们种。

本一拿到种子就去找工具了,本又把种子种到一个荒诞的地方,现在很冷,种子不久就枯萎了。静起先看了几本书,找了一个金盘子把种子种下了,经过静的精心照料下,种子就长出了几片小荷叶。但静又用一个金盖子把盘子盖了起来,种子觉得太黑,不久后就死了。安先把种子放进布袋里,带种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冬天。到了春天,安把种子拿出来,他先选了一个小池塘,周围都有小蝌蚪,草。安把种子种在池塘中央,安每天一要打水就去看种子,不久后,种子长成了一朵千年莲花。老和尚说了几句话,安,静、本都脸红了。

《安的种子》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不急不燥的解决问题。

《安的种子》读后感

这天,老和尚把三颗古老的千年莲花种子分给了本、静和安,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可是天气寒冷,本的种子怎么也种不出来;静想我一定能种出千年莲花,静看了很多关于种莲花的书籍后,自信的种下了种子,静用了最漂亮的花盆,最好的泥土,最好的药水去浇灌花朵,种子没几天就发芽了,静用金罩子把小芽罩住,小芽没有得到阳光的照耀也死了;安每天还过着正常的生活,到了春天,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在夏天的午后,古老的千年莲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你们知道为什么本和静种不出千年莲花吗?我觉得本急于求成,在冬天把种子种在了雪地里,种子很快就冻死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他过度的保护了小芽,没多久小芽也死了;安却不一样,他享受当下,富有等待的智慧,扫庙门,做斋饭,买东西,这些他都照常做,等到春天把种子种到了池塘的一角,让种子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生长,到了盛夏,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跟本和静一样,刻意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在新闻上经常会看到有些小孩子从小就被爸爸妈妈宠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会买什么,长大了以后爸妈还养着他,可是孩子不懂感恩,不满足他们的要求还会打父母,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呀!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像本和静,不能急躁,也不能刻意的保护。要向安,静静等待,享受当下,让孩子遵循自然规律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

每个人都是一颗千年莲花种子,只要放平心态自然生长都可以开美丽的千年莲花!我也是一颗千年莲花种子,在大自然中嬉戏,努力向上,努力学习就可以学。

安的种子读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的时候,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下去吧!”

本和静立即就开始行动了:本拿了锄头,把种子种到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则找来最好的花盆,查阅关于莲花种植的书籍和资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了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结果枯死了。静垂头丧气。

而安他把种子装在小袋子里,一直挂在胸前,然后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课后悠闲地散步。春天到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他的种子,有一天挑水时看到了嫩芽,到了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粒种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巜一粒种子的信念》。文章主要讲了小女孩因为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只好留在村里当老师,可是不到一周就被孩子们轰了出去,母亲安慰她,不要放弃。于是,她继续打工。可每一次都失败了。母亲每次也安慰着她,最后她成了成功人士。开了许多所连锁店。的成功源于母亲的鼓励和自己的.天赋。她使我明白了每块土地都需要适它的种子。的道理。

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事。那年暑假,全家到了贵阳,妈妈给我报了兴趣班。妈妈给我先给报了游泳课。每天下午2:00上课,下午5:00放学,日复一日每天练,练了三周。可到现在连最简单的潜水还不会。妈妈安慰我,没事儿,你不会游泳,又不代表你做不好其他事儿。于是,妈妈又给我报了音乐课。可是我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让人起鸡皮疙瘩,后来,才学两天,老师都差点气吐了。老师亲自把我退学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虽然五音不全,但是仍然可以做其他事呀。妈妈便问我我想报哪个班,我思考了下,说我喜欢画画,于是妈妈给我报了美术班,我还得了班上小小绘画家的奖状,有了小画家的称号。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我喜欢画画,妈妈也很支持我画画。

这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适合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一无是处。

《安的种子》读后感

最初见到《安的种子》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

第一遍是我读,阳阳听,故事到一半,阳阳说:安真傻啊!怎么还不种他那颗种子,他想干什么?“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阳阳笑了:原来安是最聪明的,他的做法最正确。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再说莲花应该生长在水里。

第二遍是阳阳自己读,我听,读完后阳阳说: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等待。

朴素的画面,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可以让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们,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也得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静静地陪伴我们手心里的那颗珍贵的种子,陪他学习、陪他读书、陪他玩耍、陪他游戏、陪他哭、陪他笑……给他亲吻、给他拥抱,这似乎应该是成长的最自然的规律,或许那个被陪伴过、充分地淋漓尽致地玩过的孩子,时候到了,生命会得到最充分的绽放,会绽放出他人生的喜悦与丰饶。

我愿意为了这颗珍贵的种子的绽放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安静地等待。

《安的种子》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安的种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和尚,在寒冬的时候给本、静、安各一粒种子,本和静都没有把种子种活,只有安种出了千年莲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本没有把种子种出来的原因有:他把莲花种子种错了地方,种错了时间,而且他心太急,没有耐心等待;心态不好,太争强好胜,总想争第一,种一粒种子两三天不发芽就一气之下刨开土地,摔断锄头,不干了。

有时我也像本一样。一次,我在奥数课上做了一道奥数题,开始看着觉得很简单,三下五除二写完得意洋洋,交上去,没想到换来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第二次加了一两个步骤又交上去,换来的是更大的红叉。我气得满脸通红,扔掉本子不做了。结果等到老师讲题时,我才发现只要再加一步就正确。我恍然大悟,做事必须好好想,耐心做,不能一错就不干了,要坚持到底。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得到了一粒种子,一粒智慧的种子。

《安的种子》读后感

《安的种子》是一本国产图画书,作者王早早大概是想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故事。

老和尚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本是一个性子着急的小和尚,他想要第一个种出莲花,所以即便是在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季,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将种子埋进泥土里。漫长地等待,依旧不见种子发芽,于是本选择了放弃。静是一个患得患失的小和尚,他仔细地挑选花盆,认真地从书中学习种植方法,但是由于过度保护,小幼芽得不到光照和氧气,最后死在了金罩子里。只有安,他将种子装进了小布袋里。然后和往常一样上街买东西、扫雪、做饭、挑水、散步,直到春天到来,才将种子种在池塘的一角。在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莲花在池塘中静静地盛开了。

古老的莲花种子,是一件多么“珍贵”的礼物。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有的像本一样,想成为第一个种出莲花的人,以最快的速度达成目的;也有人像静一样,前期做了许多努力,却因为没有遵循自然法则,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只有安,虽然心中有所追求,但是懂得顺其自然,既不影响生活,也能享受等待。

希望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像安一样,享受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小事,在“等待”之后,也能看到盛开的千年莲花。

《安的种子》读后感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题记。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和全部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一条通道。”那什么样的“爱”才称得上“高尚纯洁”呢?我觉得,“适合”即是“高尚纯洁”。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座快乐的城堡,每座城堡都需要知识的铸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无疑就是帮助每个孩子用“知识”把他们自己的城堡建设的独一无二。但所有的孩子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有层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每个孩子量身选择、传授。

绘本中,安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当然,安的莲花开得也是那样美丽,那样惊艳。其实,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可是我拿什么送给你,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各位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因为时间总是那样白驹过隙,我们都希望在你那灿烂的时光,给你童年的幸福,让我们的爱与智慧和你同行,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教师不再是成批生产的“工程师”而是个性凸显的“裁缝”。教师是工程师,幼儿是没有生命力的钢铁,幼儿在教师的拿捏下成为一模一样的零件。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成了“裁缝”,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倾注毕生所学,为幼儿在童年做一件终身受益的“衣服”。

其次,各位家长也要有点“虎妈”“狼爸”的精神,让孩子从小明白“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虽然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但并不意味着“物以稀为贵”,因此适当地放手,适当的摔打,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是是一笔获益匪浅的财富。

或许,我们的孩子是铁树,不开则以,一开惊人;或许,我们的孩子是梅花,只有在适宜的季节才会凌寒独自开;或许,我们的孩子是大器晚成,大智若愚……探索那教育的真谛,静静等待那一朵朵花开吧!时间就在我们用心走过的每一天内,时间就在我们执着守望的童年里。要相信,为了孩子们微笑的花朵盛开的刹那,我们为之去付出,去努力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安的种子读后感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题记。

陪伴四岁半的女儿阅读绘本《安的种子》,每读一回,都让我有所触动,犹如品茗一般回味无穷。这本书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读物,不如说受益更多的是成年人,很简单的故事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安的种子》讲述的是雪花纷飞的季节,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拿到珍贵的种子,本和静立刻开始了播种,本把种子种到了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找来最好的花盘,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细心呵护,用金罩子罩住,结果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种子枯死了,静因而垂头丧气。而安呢,他把种子装在一个小袋子里挂在胸前,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饭后悠闲地散步。春天来了,安把种子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有一天挑水时他看了嫩芽,终于在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在教育的路上,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像安一样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莲花种子才会盛开的美丽,绽放的惊艳。

其实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在人的一生中会收到无数颗“种子”,我们不知道哪一颗才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只有像安那样,充满爱心和热情,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一件事,无论事情大小轻重,都认真面对,我想千年莲花自然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随处绽放……(郭振娜)。

《安的种子》读后感

小时候,我妈妈常对我说:人比人,比死人,管好个人就好。到自己工作快8年了,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感受颇多。会接触很多孩子,身边的亲人和同事也面临孩子教育问题,家庭亲自关系等。若问我的建议,家长们先看看《安的种子》这本绘本吧,端正你们自己的观念和态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终身的老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有一个小小的更正,随时随地,鼓励一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而不是挑剔的眼光,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很重要,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

《安的种子》是一本颇有禅意的绘本,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呢?”我们是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还是揠苗助长呢?平凡的琐事带给我们浮躁的心情,找个角落里静静地读一下《安的种子》,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迎接千年莲花的盛开。我很喜欢《安的种子》绘本,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去看看,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粒种子》读后感

我们常常会在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植物的影子,比如石缝里、房顶上。植物没有脚,也没有交通工具,它们怎么到这些地方的呢?今年暑假,我看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种子旅行的奥秘了。

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它像一把小伞,风一吹,它就飘向远方。树木是体型较大的植物,他们的种子拥有真正的翅膀。在种子往下飘落的时候,风会把它们抓住,吹向遥远的地方。

秋天,松鼠把橡树的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一些食物在冬天吃光了,一些被遗忘。这样,那些被遗忘的种子就长出了新的树木。

有些种子会坐出租车。这个出租车可不是我们常作的出租车,它们是动物。只要有动物在它们身边跑过,它们就用钩子钩住动物的皮毛,开始了新的旅行。

种子的旅行真有趣。

《安的种子》读后感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拿自己妈妈和别人妈妈做比较。

所以,妈妈们,我们也不要对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你看你……”

这句话最伤害孩子的心,每个人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无论妈妈爱大吼大叫还是温柔体贴,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

妈妈们需要做的是,和孩子约定一个鼓励的动作,可以是摸摸孩子的头,可以是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个拍手,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只要孩子有一个小小的更正,随时随地,鼓励一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而不是挑剔的眼光,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很重要。

有缘看到《安的种子》的人们――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

这个标题写的非常的棒,回想起来,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谁谁家的孩子考试比你好”,“谁谁家的已经钢琴10级了”,“谁谁家的这次考入了北大”,然后末了再加一句“你怎么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话,我们可能料不到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希望父母能从小种下一棵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就好。虽然需要你的精心浇灌,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没有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一样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必定也有他独到的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

《安的种子》读后感

年初我在西城青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女儿还借图书时,偶然从书架上找到一本国产绘本名叫《安的种子》。本想借来凑凑数,随便看看,谁知读后却欲罢不能。每读一回,都让我感触一回,犹如品茗一般回味无穷。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已很少会被触动了,随之而来的多是世故、固执和自以为是。而恰在此时《安的种子》悄然走近我的视野,宛如一股清风吹进我的心灵,让从前执迷的自我发生了一场心灵深处的反思与变革。

《安的种子》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它却蕴涵了很深的哲理。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给三个徒弟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并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个徒弟各有主张。徒弟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徒弟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徒弟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于是在不同的想法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而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最终持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轻轻地绽放了。

每每合上这本书,都会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作为孩子的家长,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呢?但是真正成龙的又有几个呢?家长们常常会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块料。”难道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一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父母们饱含深情地望着刚刚呱呱坠的孩子时,不啻于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大家最终的想法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该怎么做呢?是违背自然规律地拔苗助长?还是水到渠成地自然生长?徒弟本、静、安正好代表了三个类型的父母:第一类是不顾孩子生长规律一味蛮干地家长,结果是他们只能有三分钟热度,干得快失败的也快。第二类是自作聪明的家长,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与第一类家长相比更有智慧。他们对孩子呵护备至,并会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或学习条件,可最终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失败。因为家长们始终不明白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暴风骤雨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第三类是胸襟博大、淡定坦然的家长。他们不会为孩子成长中的小荣誉小挫折而患得患失。他们会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看着孩子慢慢成长。这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经过反思使我看到自己的狭隘,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位像徒弟安一样的母亲呢?现在我释然了,平和了更淡定了。比如我不再为女儿挑选大部头的书看了;不再为女儿不喜欢上兴趣班而烦恼了;也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喜欢的功课了……孩子需要顺其自然慢慢长大,任何的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现在我愿把这本书推荐给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分享,愿天下每位父母都能种出千年莲花。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学英模学先进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在工作中,我的心得体会是要善于沟通和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生写的真实心得体会,其中有很多有趣和感人的故事。第一段:引言(150字)。近
  • 12-26 百货商场双十二活动方案(热门16篇)
    活动方案应该具备创新性和独特性,通过与众不同的设计吸引参与者的兴趣和关注。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活动方案。
  • 12-26 旅游景点策划书(模板23篇)
    策划书是一种详细规划和安排活动或项目的书面材料,它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概括。如果您正在苦恼于如何写一份完美的策划书,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策划书范文,或许能找到
  • 12-26 全面从严治团自查报告范文(17篇)
    通过撰写自查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方式,进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成功的自查报告,它们可以激励和启发你写作的灵感。
  • 12-26 造价工作自我评价工作总结(模板17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节点,是我们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记录。在月工作总结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妨借鉴一下其中的写
  • 12-26 消防安全活动的讲话稿(优质16篇)
    讲话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向听众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书面材料,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讲话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 12-26 管理人员的通知范文(23篇)
    通知可以通过传真、邮件、短信、公告等方式发布,选择适合的形式很重要。附上几篇经典通知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10月11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共江
  • 12-26 上半年乡镇基层组织工作总结大全(14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升工作效率。看看下面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写作
  • 12-26 祈福活动致辞范文(19篇)
    通过致辞,演讲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和情感,借此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7.以下是一些庄重严谨的官方致辞,它们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敬畏的威严。
  • 12-26 婚礼新郎感谢致辞大气(通用19篇)
    通过致辞,可以传递一种亲切和友善的氛围,增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中外名人的经典致辞,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