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阅读之后,读后感是我们总结和记录自己思考的方式,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灵感。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身为中国人不仅应该学习优秀文化,还要传承传统美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诚信、孝顺等等。它们滋养着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微笑都能成为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诚信——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感一个人只要讲诚信,别人才会赞赏他,尊重他,亲近他,在有困难时才会帮助他,否则,人们将不会信任他。记得一个星期天,同学们来找我玩,我特别开心。同学们关心的问我:“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我想:如果我实话实说,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还没有完成作业,如果我说做完的话,大家一定会羡慕我这么积极的做完作业。为了给她们塑造一个好学生的形象,所以我故意装作轻松的说:“我早做完了,还做了几份试题呢!”“是么?”一个同学说。我结结巴巴的回答:“那……那当然了!”“你的脸为什么这样红呢?”我并没有回答同学的问题,然后转移话题:“你们玩吧,我先帮妈妈收拾下地板去了”。话没有说完,我就一股烟跑进了卧室。同学们见我有事,就各自道别走了,我偷偷的在阳台上看着她们离去的身影,自己也松了一口气“终于蒙过去了!”随后,我越来越觉得欺骗了同学们,我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同学们知道后的一定会瞧不起我的,会笑话我的。忽然,我的心里同时出现了两个精灵,他们一个说:“主人,你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不能撒谎,你快跟你的同学把事实的真相说清楚。”;可另一个又说:“主人,你不蒙骗他人的话,你的形象就彻底毁了。”犹豫再三,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个给我说的智者精灵,我决定把事实的真相给同学们说清楚。没想到,同学们听后,反而没有丝毫的嘲笑和生气,我也如释重负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面子,其实就是一个让人诚实的障碍,我们不应该太爱面子,应把自己最诚实的一面展现出来,真诚的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共同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我觉得:诚实是一种最宝贵的财富。
就拿我来说吧,我认为对长辈最大的孝顺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尽量让父母少操心,平时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个星期天的时候,我就等母亲吃完饭,抢着洗了所有的碗筷后,给母亲捶了捶背。我在母亲后面一下一下,十分认真地捶着,突然间,我发现母亲的后背有一些驼了,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平日里不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还要做好多家务活,于是我捶的更加认真了,并在心中暗暗许诺:我以后要更加孝敬母亲。当然不只是对自己的家人,对所有的长辈都应该如此。如在校,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首先我们能做的是: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与同学团结友爱,学习生活要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就要有正确的观念,从自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的小故事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却一直映在我的心上,是它让我知道了人要有恒心、有毅力。
这一篇小故事主要写了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十岁时住进寺庙读书。他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忘记吃饭,别人送来又觉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边读书一边煮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才睡觉。第二天,米粥凉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划开一个十字,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在去山洞读书时,采几种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盐,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着闹着对妈妈说养一盆花,妈妈对我说:“那你要自己给它浇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话,妈妈也给我买了一盆小花。开始几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给它浇水。过了几天,我开始放弃了,只是偶尔浇一浇。后来,我完全不管它了。
渐渐地,小花收起了笑脸,慢慢地垂下头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来,最终完全枯萎了。妈妈见状,教训了我一顿,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宝,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这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终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应该要向范仲淹学习。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读后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文档为doc格式。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近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不少人在闲谈时都说,去酒店或餐馆吃饭时,看到有些食客餐毕后留下一盘盘剩菜被倒掉,真让人心疼。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变优越了,享乐主义不良风气也在人们当中不同程度地滋生,讲吃讲穿、讲排场、比阔气、追求名牌,相互攀比、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平时大手大脚,不注意勤俭节约,把勤俭节约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甚至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此种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自从中央发起“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行动后,我们看到很多酒店或餐馆纷纷加入到“拒绝剩宴,厉行节约”的队伍中,我不禁为勤俭节约的传统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方式拍手叫好。时下,“打包”剩饭剩菜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至上千元的饭菜在没有动几口筷子后就被丢弃,心里就会有种负罪感。小的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就仅有的那点肉父母亲都舍不得吃,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哪里会舍得浪费?就在前不久,我跟着父亲参加一亲戚举办的婚宴,饭桌上可谓是满汉全席,但最后却没有吃掉多少,看到有人将剩菜剩饭打包,这真的不失为一种节俭、一种美德。的确,生活条件好了,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奢侈、无度浪费。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餐桌开始,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兜着走,塑造良好的餐桌文明风尚,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节俭就是勤劳和俭朴,指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用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自己动手制造劳动财富。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大都是具备勤俭节约这一美德。
明代清官海瑞死后,人们清点他的家产不过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段,旧衣数件。”他节俭的美德,是值得我们赞叹的。而今,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民敬佩的领袖。由此可见,节俭对于我们修身养德是大有益处的。
节俭这一美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随之发展。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不正是体现了这个观念?他们以前的“三件宝”:草鞋、纸糊信封、针线包。现在已被学习包、贮存各种资料的u盘、帮助官兵消费的阳光卡的“新三宝”所代替。可见社会的进步,节俭这一美德也随之而发展。
不,我们要肩负起发扬这一美德的使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使节俭这一美德深入人心!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教会了我们许多炎黄子孙的品质:团结友爱、爱国爱民、孝敬父母……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孝敬父母》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听见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母。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将我们养育成人,为我们撑起一片天,而且从不求回报。而我们,却从未想过感恩。
在《孝敬父母》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惊,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这个故事,则让我永生难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饭。子路没钱买,就想着去找亲戚借一点米。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子路犹豫了。但是让父母吃上米饭的决心胜过了一切,子路拿着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几次跤,不知饿了几顿饭,但也只是匆匆赶路。他历经风雨,翻越群山,终于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啊!子路是多么孝顺啊!我脸上火辣辣的:现在的环境与子路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平时都是父母买菜、做饭哪儿有我操的心!连买东西都是父母陪着的,更别说帮父母买东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您辛苦了!”我给父母的温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给我的温暖却是永存心底的。
也许,感恩只需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它们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小音符,谱写着人间最动听的乐曲,让父母都可以沐浴着阳光雨露般的爱。
三字经说得好:“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古今往来,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榜样;风风雨雨,有多少父母为我们付出一切!
我们不知道人生漫漫长路上还会有什么挫折,我们也将会为父母撑起一片崭新的天。但因为我们捧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将不畏惧任何风雨!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文明。文明礼仪处处可见,这些利益就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但是,公共文明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所以,个人文明才是根本。鲁迅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举。”所以首先要完善个人修养,人的文明修养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垃圾,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让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述了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国国君勾践为了报仇,搬出王宫住进一间茅草屋,每天去添在地铺上方挂着的一只猪胆,在这样痛苦煎熬的日子里发愤图强,最终一举打败了吴国。
勾践不贪图享乐,不安于现状,把自己逼到捉襟见肘的“绝路”上体验生活以激发斗志,()而后发愤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并不完全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助推器”,有时候反而是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因为,安逸会使我们只求享乐而不思进取,不知不觉中原地踏步或落到后面。因此,我们不可以好逸恶劳、坐享其成,一定要像勾践一样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通过读《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美德”,这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说,就让人感到羡慕,我也不例外。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欣赏美德这两个字了。
我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里,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就像故事里所说的:“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我认为曾子这样做非常对,教育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对人不讲信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人。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诚实守信这四个字,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先队员吧!
其次,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家庭和和睦睦,尊敬长辈,生活得很愉快,奶奶在这个和谐的家里,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个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还不完。所以我们长大以后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多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快点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做一个人人喜爱,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吧!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孔子吧!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勤奋好学,我们小学的口号就是:乐于求知,勇于攀登,以及我校的: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我们今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读好书,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孔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这一篇小故事主要写了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十岁时住进寺庙读书。他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忘记吃饭,别人送来又觉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边读书一边煮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才睡觉。第二天,米粥凉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划开一个十字,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在去山洞读书时,采几种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盐,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着闹着对妈妈说养一盆花,妈妈对我说:“那你要自己给它浇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话,妈妈也给我买了一盆小花。开始几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给它浇水。过了几天,我开始放弃了,只是偶尔浇一浇。后来,我完全不管它了。
渐渐地,小花收起了笑脸,慢慢地垂下头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来,最终完全枯萎了。妈妈见状,教训了我一顿,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宝,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这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终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应该要向范仲淹学习。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通过读《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美德”,这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说,就让人感到羡慕,我也不例外。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欣赏美德这两个字了。
我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里,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就像故事里所说的:“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我认为曾子这样做非常对,教育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对人不讲信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人。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诚实守信这四个字,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先队员吧!
其次,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家庭和和睦睦,尊敬长辈,生活得很愉快,奶奶在这个和谐的家里,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个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还不完。所以我们长大以后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多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快点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做一个人人喜爱,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吧!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孔子吧!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勤奋好学,我们小学的口号就是:乐于求知,勇于攀登,以及我校的: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我们今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读好书,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在星期三的故事诵读课上,我津津有味地读着一篇《羲之墨池》。我非常佩服书法家王羲之,他每天都很早起床,漱洗完毕就开始练字,一练就是好久,他不知写坏了多少笔,洗笔的水像墨一样黑。
我看完这篇故事以后,深感惭愧,我做事情就经常半途而废。记得又一次,我看到电视里的小朋友们在漂亮的舞台下跳着优美的舞蹈,羡慕极了,也让妈给我提了一个舞蹈班,结果只学了一个学期,之后就觉得摆一字开太累了,就不想学了。
从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勤奋就不可能成功。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水池,隔岸便是成功。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起《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使我难以忘怀。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所以我们要是想要成为成功的人,就要学会先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记得肖复兴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这段时间以来,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德书》。
这本书让我逐渐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中书通过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诗篇,还有寓言、童话等引人入胜的丰富内容,让我充满好奇心,睁开了秩嫩的双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许多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故事。我觉的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的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普通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屋子;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知道,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唐朝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曾先后二百多次上书指谪唐太宗的过失,他提出欲“求国之安”必“戒奢以俭”的观点。__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只有几件汗衫和破袜子;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节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戒奢以俭”是“修身齐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诀,更是“治国平天下”必不可少的“法宝”。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只顾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笑着解释说: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用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
“勤俭自强”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喊着要学生们弘扬美德、勤俭节约;要让勤俭节约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
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美德》这本书是我喜欢的书之一。因为书里告诉了我们很多美德,而这些我都没有。所以,我从里面学到了很多,比如节约、尊老爱幼等等。但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好几双好鞋呢!当我知道真相后,心里非常后悔,想到妈妈起早贪黑,而自己却一点都不为她着想,更不要说孝顺了,与书里的那个人相比,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懂得尊敬老人,孝顺父母了。弟弟在我的带领下,也越来越懂事了。
当我看见穷孩子被人欺负,有一个青年挺身而出保护穷孩子,自己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时,我是多么崇敬那位青年人呀,我想对他说:“谢谢你,你是一位伟大的人!”
当我看见有人对待花草非常认真,把它们照顾得像自己的亲人,真诚的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时,我多么像对他说:“谢谢你,因你的真情付出,花草会开得更加灿烂。你是大自然的使者。”
当……。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没一一介绍。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信任别人的心灵。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有许多许多,现在就要靠我们来发扬光大。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沙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孙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为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励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事入眼又要从小事入手。从自己做起,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们所知道的古圣先贤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张良、诸葛亮、王羲之、蔡伦、玄奘法师、李白、杜甫、王维、孙思邈、苏东坡、欧阳修、韩愈、张载、周敦颐等等,你还数出了哪些人?人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榜样所引导,我们的榜样或者说我们的偶像是谁?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往对方的路上走,传统文化的成人之道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与道路。墨子慨叹白绢染色,孩子的心灵就像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就会显出什么来,孟母三迁,就是害怕给孟子找错了榜样。
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黄金时期。也许,我们不用像赵国强一样英勇与歹徒搏斗;也许,我们不用学刘子元不顾生命危险跳水救人;也许,我们也不用悉心照料十三位非亲非故的'老人但是,我们应记住这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努力去做美德少年,不要一心想着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从捡起身边的纸屑做起;从尊敬师长,不顶撞父母做起;从不说谎话,诚实守信做起让我们一起爱上朗朗上口的中华经典吧,因为它是从源头流出来的活水,你的心里装着它,就等于装着智慧的源头活水,就等于时时和他们对话。因为它会时时刻刻谆谆教导我们,如何做有德之人,如何做美德少年。美往往就在身边,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美德,让我们一起争做美德少年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