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的撰写过程需要严谨和认真,包括对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把握。下面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本,为我们写好总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网络语言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的扩张必将引起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本文对网络语言对现代化汉语言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论述.
作者:张静作者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刊名:科技风英文刊名:technologywind年,卷(期):“”(3)分类号:h1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网络语言的应用基于网络环境发展开发,通过不同网络端口用户的参与,实现网络词汇的传导,进一步增加网络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使网络词汇内容更易于理解,为网络用户的网络交流创设有利的信息传输条件。例如在针对某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看法的过程中,选择传统语言词汇相对生硬,容易引起冲突或误会,而语言词汇的应用则可有效的化解矛盾,拉近评论者彼此间的距离。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传播存在一定的词汇歧义及误区,在网络语言定义方面环境适应性不足,因此网络语言可传播性较低。
现阶段自媒体网络发展有效的解决传统网络词汇传播性不足问题,使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加,成为现代汉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应用主要分为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网络语言应用是指利用社会资源及网络资源,对网络语言内容做深度解析,词汇内容深度更高,更符合汉语文学发展的应用需求,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义网络语言开发。
狭义网络语言应用则更大程度上用于网络社交,即利用网络文化交流方法,对部分流行的网络词语及网络热词加以运用,通过语义重叠及词汇重组实现提高词汇使用的可操控性及辨识度,例如传统词汇中乐呵、光秃、闹哄及轻飘等词汇,语言表述能力不足,而网络用于中的乐呵呵、光秃秃、闹哄哄、轻飘飘等,则可在有效理解作者表达词义内容的同时,提高语言辨识度。一般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网络热词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旧词新义的词语。网络新词经过网民的广泛使用已不再局限于网络平台,而是深入到公众的实际生产生活。
(一)社会网络环境发展背景。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交流机会也随之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对汉语词汇的使用愈发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衍生出符合相关人物事件的多种网络新词汇。该类词汇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思维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对新鲜事物的不断尝试,使网络信息的传导由符号、数字信息及数据参数向文化信息转变。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促使网络新词传播速度不断加快,高强度的使用频次奠定了网络用词在社会环境中传播日益广泛的重要基础,使现代网络词汇传播更具有社会化及文化性特征。
(二)信息化网络普及应用特点。
网络信息化体系建设不仅是信息化集成板块,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自我评价的一种衍生品。现代信息化网络传播,更注重文化传导,而文化传导的基础恰好需要通过不同语言及语种的融合加以实现,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体系建设的形成,汉语在网络信息传导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逐步凸显,成为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的实际构成。网络语言的应用更具良好的时效性及融入性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发展内容及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选择有关网络词汇,使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全面与通俗易懂。例如网络事件的产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通用词对某一事件的形容已难以充分进行有效的表述,此时便需通过对字体的拆解及谐音的运用来创造新用词,从而替代旧词汇。
例如传统意义上表达愤怒一词,“我操”通过网络词汇发展的演变,从“我靠”到“我倒”语义用词更为文明,且较为生动,便于理解,有利于提升网络用户文化素养,与传统的汉语用词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网络新词的产生通常认可度较高,同时传播速度较快,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因此对相关词汇的使用也更容易进行记录,通过网络的不断发酵与扩散,新词汇逐步被大众所接受,此时相关词汇的运用便愈发广泛,成为各地区网络交流的主要用语,为更好的传播网络语言发展及对汉语言内容的深度整合夯实基础。
(三)年轻群体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的实际共鸣。
年轻群体是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人群,相对于年轻受众群体而言,中老年群体对于网络新词的接受度较低,接收能力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对相关网络语言应用方面,网络词汇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年轻群体的社交发展方面则有明显的实际优势。对于年轻群体而言,网络语言信息应用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而是利用网络语言寻找网络归属感,使其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可找到与自身有文化共鸣的社会群体,所以网络语言应用是一种社会社交方式,对提高年轻一代信息网络交互及网络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自媒体对于网络语言的应用较为频繁,成为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导体,例如对新闻事件内容的阐述,多采用网络语言信息加以表述,部分网络新词需通过了解某些事件后方可理解,对于该类新词的选用主要针对年轻群体进行信息传导,使网络新词的运用更符合特定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通过网络新词的使用提高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吸引力,让其在年轻群体中更容易被接受。网络语言的选用必须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使其使用效益及适应性有所提升,保障新词选用不会使读者及阅读人群产生反感或异议,继而将网络语言应用编织成为一种信息化传播模板,以此为网络语言的合理选用创造良好的使用条件。
三、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原则。
(一)语言规范原则。
网络语言使用虽能够有效提升词语运用的简便性,但其规范性在实际使用中却难以保障,对正常的信息传导易产生一定的信息偏差,因此网络语言运用规范便尤为重要。语言的规范化要从用词语义规范及语句规范等方面入手,使用词更符合汉语发展及使用规范,提高网络用户对汉语言运用的广泛性,避免网络用户在网络语言使用方面出现歧义及语言使用不合理问题。由于现代网络语言覆盖面积较广,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不应停留在小众范围内,应以汉语语言应用发展的大环境为核心,通过不断对网络语言内容的优化提升网络语言使用的精确性及规范性,保障网络语言用词处理处于较为合理的实际范围内。语言规范原则实际上是对网络语言应用的一种标准化管理,使网络语言的传播更为健康积极,其基础内容的设计也更易于被网络用户所接受。汉语应用发展历史久远,其形成语言传导体系较为完善,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则相对较晚,相关的规范标准尚未形成,需要在我国现有的汉语词汇应用体系下,对网络语言的应用加以约束,利用汉语使用语句、语义及词汇内容的原则分析,对现阶段的网络语言用词做深度管理。
(二)语言辨识与应用原则。
语言辨识主要是指语句应用辨识度。网络语言的应用通常有特定的语义指向,语言辨识应用原则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网络语言的可理解能力,使网络语言的传播并不仅局限于年轻群体,一方面可以解决网络语言传播内容杂乱及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广泛使用提供良好契机。早期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主要以象形文字结构为主,其目的在于体现文字传播的广泛性,通过象形模拟实现对真实场景的还原,网络语言的辨识应用原则同样可结合象形文字发展特点,利用与汉语内容建立互通关系,使汉语象形概念应用更符合现代网络语言的使用需求,采用主动引导方法,潜移默化的改变网络语言传播形式,提升网络语言传播及汉语在网络环境发展应用方面的实际有效性。
(一)积极影响。
我国网络语言的传播基于汉语语言传承发展,其发展基础并非是单方面的文化运用,而是通过相互影响实现共同多语种融合发展,所以在网络语言对于汉语传播发展实际上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汉语在现阶段世界发展环境下更贴近自然,环境可用性及适应性得以增强,更易于现有网络环境发展的使用。传统的汉语运用更多的处于被动使用环境条件,而网络环境的构架则要求网络信息的交互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主动性,因此传统汉语应用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语义误区,网络语言的应用更为全面的将汉语语义进行阐述,使其语义的呈现更为直观,为汉语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推广发展创设有利的信息交互条件。1.网络语言发展弥补现代语言交际应用的不足传统汉语发展文化内涵丰富,但语气用词相对生硬,语句词汇不够柔软,在网络发展环境下高硬度的词汇运用及刻板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必然引起一定的矛盾冲突,而过于柔软的词汇修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又显得较为突兀,因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汉语网络运用的一种有效调和剂,在充分表达语言内容的同时,更为委婉的将语句信息做全面阐述,有效弥补传统汉语网络信息化发展模式下的基础性问题,使网络社交对于汉语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例如传统汉语言文学中“果酱”一词主要代表由某种水果经化学发酵后,而形成具备可食用特点的调味品。在网络中该词则代表“过奖”反馈他人夸耀信息的一种谦虚表现,从语言表达形式上可有效的弥足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不足。2.网络语言发展进一步丰富汉语文化内容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词汇内容单一,在语言传播方面其权威性较高,但网络实用性不足,未能充分的满足网络多元化发展需求。,而信息网络语言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运用加以完善,使其在网络平台应用方面更具有柔韧性,充分的解决语义表达不形象及语言表达内容不丰富问题。网络语言的运用环境适应性相比于传统的汉语应用模式优势更为突出,是现代网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语句的使用拟人化特征明显,画面感十足,所以对现代汉语发展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弥补,使传统汉语文化在网络环境发展传播下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二)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应用虽在现代汉语发展方面优势明显,但运用条件并不成熟,词汇内容充斥着诸多的不和谐及不稳定因素,且网络语言应用的时效性较高,对于网络设备使用频次相对较低的社会群体而言,网络语言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而基础传播途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化的研究分析,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加以控制及完善,并消除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不良影响,使现代汉语的传播发展具备更多元的民族魅力及特征。
1.网络语言发展使用规范性不高,破坏汉语言文化发展规则网络语言的传播应用较为注重对语义内容的控制,在语言的选择精确的方面相对较低,部分语句用词并不规范,在打破传统语言应用束缚的同时,也带来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及语言分析能力有限问题,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美国”一词的用,网络语言将其表述为“米国”,用词内容较为含糊不清,语义内容的阐述与理解多局限于网络环境条件,现实条件下“米国”的概念更多与粮食内容有关,因而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文化并未遵循汉语文化应用规则,而是更多的参考网络语言应用条件,对于年轻一代的汉语教育及汉语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理解误区。
2.网络语言发展区域狭义,内容可理解性及可控性较低网络语言的发展其本质在于加强沟通交流能力,解决语言交流障碍,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对字母、符号及新兴词汇的应用较为广泛,文字内容呈现更为直白,且隐含的含义较多,并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字面意思,所以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通常局限于某一网络信息圈,而无法得到全面性的延展运用。汉语由于囊括的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包容性较高,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便捷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同时也产生语义内容不可控及语言信息含义复杂问题,对于未来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结语。
网络语言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运用可有效提高公众对汉语内容的认知,并为汉语文化广泛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但由于网络语言主要基于网络发展环境开发,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问题,因此对文字应用严谨性要求较高,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出网络语言的运用优势,同时要根据汉语使用标准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加以限制,从而保障网络语言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肖慧.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王玉娥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网络语言利弊作文精选
曾经,我是一只连oicq为何物都一无所知的菜鸟,然而,在朋友的帮助和往来的巨大包容力下,我也成了一只在网络中自由穿梭的鱼儿。在网上,我阅读消息,欣赏电影,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谈天说地,写下自己每天的快乐与悲伤网络是翅膀,让有梦的我自由飞翔。
在网络那巨大的感染与诱惑下,我的语言也一点点被渗透,常常在文中有画笑脸的冲动,常常会傻笑呵呵,常常会谈如果我有那么可惜我没有之类的无厘头话语。原先我以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但在我的周围,许多人的语言也变得与我有相同的特点,大家说着相同话,笑出相同的声音,写出相同的语句令人悲哀,没个人都失去了自己说话的特色,于是,个性的语言在一点点沦落,而大众通俗甚至有写庸俗的语言倒是后来居上。或许,在人人高喊着追求个性的今天,上去的恰恰是我们真实的个性。
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语言之一。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数千年风雨的冲刷下,她越发光彩夺目,她那优美令人遐想的外形,她那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文法,又有几种语言能与之媲美呢?再看中华民族用汉字演绎的一幕又一幕伟大的历史剧,尤不能不叫人为之惊叹。
先秦有字字玑珠的诸子散文,形象生动的历史散文,汉朝有华丽非凡气势惊人的赋,唐朝有震古烁今的唐诗,宋时有时而哀婉时而豪放不羁的宋词再看五四时期,更是百花齐放,白话文小说则是独领风骚。然而,今天的我们将以什么流传千载呢?网络语言吗?或许它也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有一本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就够了,如若使之成为主流,那就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汉语的、语言的悲哀!
朋友们,不要丢弃我们有着灿烂历史的汉语,不要舍弃如此丰富睿智的文化,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园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使语言准确、规范,且富有美感,充满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
一、幼儿教育中语言技巧运用的重要性。
幼儿在成长初期,自己的动作和行为有时不为自己所控制,因此,要想很好地引导和教育好这一阶段的幼儿,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技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教师巧用问候语稳定幼儿情绪,更快地融入孩子的世界。要想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和教育,老师需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掌握一定的交流和沟通技巧,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施展教育,循循善诱。刚入园的幼儿,情绪波动大,容易大哭大闹,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逐渐影响幼儿的情绪,从而使幼儿顺利入园,效果很好。
比如、清晨小班教师由原来的简单问候,转换为“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宝贝你的小手真香呀”等等这类的话会让幼儿渐渐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消除幼儿入园的焦虑,使幼儿逐渐的喜欢上幼儿园。
2.恰当的语言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使用合适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例如:在组织科学活动《有趣的物品》时将幼儿熟悉的物品全部放到一个筐子里,用一块布蒙好。
然后,教师将手伸人筐中,摸到一件物品后,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说:“哎呀,我摸到了一样东西,它圆溜溜的、小小的,很光滑,摸上去凉凉的。你们猜猜,这是什么?”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活动情境。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还要利用女性特有的魅力让孩子喜欢你,教师经常性的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被理解和接纳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幼儿会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
二、幼儿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
1.教师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在幼儿园中,教师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幼儿园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要从幼儿入园的那天起就坚持与幼儿说普通话,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认真、耐心地引导幼儿说准确、说规范的普通话,并要求家长在家也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另外,教师的语言还必须简洁,让幼儿容易理解。
2.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儿童化”,能够“以声传情”.生动有趣的语言比较贴近幼儿心理,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语言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身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将故事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利用其自身的各个感觉器官,采用形象、夸张和对比度强烈的演出形式让幼儿能够理解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
3.合理运用好体态语言。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直处于教师催促的紧张学习氛围中学习,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比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要低很多,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能够放松学生精神压力和焦虑的心情,例如,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手势、眉毛、眼睛等肢体和器官向学生表达出一种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能够找到依靠,也更愿意向幼儿教师倾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幼儿的学习就会置身于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之下,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得到提升。
幼儿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教师无疑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其自身的一句话、一个习惯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完全是被幼儿所记忆和模仿。这就对幼儿园的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管是在上课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和规范,避免学生学习到不良的用语,从而显着影响到学生健康的成长。在教学不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正确的、恰当的教师语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幼儿内心世界健康的'发展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其活动的行为和交际的人群都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幼儿在幼儿园一整天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除了中午午休的一段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都中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中,其中以幼儿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最为频繁,因此教师就成为幼儿学习语言接触最多的个体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从教师的话语中理解和学习到在幼儿园活动的整体规则,从而能够更好地执行教师所发出的指令,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是生活。从幼儿只会说几句简单的词语,到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再到想同学和教师提问,从不懂校园规则,到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从一开始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按照教师既定教学规定进行活动,到自己主动去组织和协调各种活动,这些过程教师的语言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很多小孩子到家之后,都会和本班的小同学玩扮家家酒,经常是一个扮演老师,一个扮演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学者教师的语气和言语,从孩子们们所扮演的角色中,经常能够看到教师的影子,这并不是教师刻意教授的,而是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学习而获得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教师的日常的话语中,孩子能够学习到很多新的词语和句子,学会怎样去理解生活,学会怎样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教师的所有语言不见得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只有教师的日常语言对幼儿学习新知识,形成良好的语言习,这种语言才能说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有意无意的向幼儿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从而更好发挥教师语言的榜样和示范带动作用,消除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让孩子在我们健康的语言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0(1):98.
网络语言利弊作文精选
我发现,近两年网络语言越来越多的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人都把说网络语言看作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班里的同学几句话中就会蹦出一个网络词语,就连爸爸妈妈说话也时而会带上一个,让我觉得和他们之间的代沟立马就小了很多。
在恰当时候使用网络语言可以调节气氛,比如和朋友聊天时谈的话题不开心,冷了场,说上一句:“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一下就能缓解尴尬的场面。
在写日记作文时,用上几个网络词语,也让人觉得生动有趣了许多。电视上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也常常把网络词语挂在嘴边,令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网络语言虽然充满活力,但我觉得比较肤浅和概括,比如现在流行的“蓝瘦香菇”其实是“难受想哭”,我们原本可以用很多词语来表示这个意思,比如: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如鲠在喉、欲哭无泪、泣不成声等,有太多的词语可以形容不同程度的伤心。
还有的网络语言会造成发音的误导,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比如网络语言把“长知识”说成“涨姿势”,把“我知道”说成“我造”,把“开心”说成“开森”,把“不要”说成“表”,如果我们说习惯了,就会造成发音不准,低年级的小朋友还会形成拼音错误。
所以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张口闭口都是。我们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诗经、唐诗、宋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上至屈原、李白、杜甫,下至朱自清、汪国真、席慕蓉,他们的语言文字有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如果我们遗失了这些千古名句名篇,不会说规范的汉语,渐渐的只能用“我晕”“我也是醉了”来抒发感情,造成文化上的退步和落后,那将是多么可怕啊!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了网络语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深层原因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提出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建设成本的降低,网络覆盖与应用有了飞跃式发展。由此衍生出很多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平台,使得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1月和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普及率达到97.5%,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并且逐渐习惯于以网络语言作为个人言论和与人交流的语言载体,由此衍生出网络言论、网聊、网恋等一系列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自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是非取舍的重要因素[2,3]。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状况。
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广东省某高校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随机的抽样调查,了解到,96%的受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比较了解,明白一定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仅有4%的学生对网络语言完全不了解,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可以发现,99%的受调查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语言,而且有41%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受到大学生网民的钟爱,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地发展传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引导力,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一)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表现在三个方面[4]。一方面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二是创建一种轻松、游戏、自由的氛围。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展现了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他们缓解现实的压力,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其三,摆脱传统语的限制,重意而不讲求形式。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等反常搭配的情况,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强制教育阶段,各种制度束缚着他们的欲望。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正好显现出年轻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
(二)获得自主支配的话语权。
大学时代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心理过渡期。在父母长辈那里,他们缺少话语权,在朋友中间,他们要包装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现实中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予他们摆脱一切现实压抑的空间,网络语言实现他们在自己的语域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切,实现自己内心的释放。此外,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网络就成为他们诉说、宣泄的最好交流场所。
(三)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
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一是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可见青少年网民之间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的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
(四)制造并传递游戏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网民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期望逃避老师、家长和社会上的传统说教和传统规范的约束和压力。大学生网民热衷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以此作为吸引同学、炫耀个性的展示,使得网络语言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调查显示,79.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仅仅是为了好玩,觉得网络语言方式无需顾及日常生活的规则,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
(一)积极影响。
1.尽情宣泄自我情感。
网络语言本身幽默诙谐、风趣生动。深受大学生朋友的青睐。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最本质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是特定的,交往圈子也是特定的。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是汉语的丰富和发展。
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他们想像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发挥,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沟通交流效果。
3.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5]。网络语言长期使用的话,对于这些青少年在形象性方面的感受能增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方面也会相对灵活,这对他们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二)消极影响。
1.网络语言文化的欠约束性,导致网络中存在的不健康语言内容会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较大危害。网民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就产生了一些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语言。网络社会人们的互动是在匿名环境且非明确的网络虚拟关系中进行的,这种匿名性特点使我们很难对网络上精神污染的制造者进行有效地制裁。网络中传播暴力、淫秽、反动的语言,而且可以经常肆无忌惮地公然挑战法律而逍遥法外。
2.网络语言泛滥危及青少年语言基础。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规范和随意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混乱性。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例如:“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不要忘了伊妹儿我!”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害怕”说成“怕怕”等等。像这些语序变异、随意倒装的句式和奇特的词汇,完全违背了现代汉语的传统规则。青少年正处于打基础的最好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影响孩子们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不少老师表示,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太大,如不加以约束,容易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产生错误示范,这将对沟通造成障碍。而家长则认为,过多地使用“火星文”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汉语的传统规范表达可能被颠覆和破坏,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一定的危害。
3.网络语言所传承的由网络文化构造的个体理想化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现实的社会结构诸要素所结成的稳定体系,调整着人们的相互关系,维系着社会的整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客观和真实存在的。而虚拟社会没有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更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稳定的体系,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虚幻的。它的存在随时会因各种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会给网络社会成员造成精神打击和精神压力,情绪受到压抑。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往往难以对网络成员进行正确的角色判断,当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不解、愤怒和茫然等情绪,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这种情绪114带到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来,则会使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四、建议及对策。
网络语言建设需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规范来加以约束,可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建立完善的防范监控措施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但是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硬约束”来进行强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执行者,对待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现象,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宽容理解、顺势引导的原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加强大学生网络语言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
1.理性面对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存在及其对大学生规范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现实,对于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尤其是思政工作者要正视网络语言及其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现实,理性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工作者不但应该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做一些研究。广大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才能在复杂的“网语”中,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的利弊,吸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管和引导,督促他们在书面语中使用传统词汇和语法。避免大学生过多地使用错别字、数字、符号、字母杂糅的网络语言。
2.慎重使用网络语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完全禁止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使用网络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本着“必要性、明确性、品位性”的原则使用网语言[6]:规范语言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时,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替代;规范语言能够表达得很好的,尽量使用规范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意义要明确,不出现歧义;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选择其中高品位、健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另外,还要依法使用网络语言,在规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3.将网络和网络语言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运用网络的相互性和开放性让教育方式多样化,接受学生被改变的角色,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主体价值,是当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批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建立正是合理运用网络使先进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导向的典型表现。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网站建设成为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构筑了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这些网站上积极、时尚的网络语言也是学生们传诵的经典。这种教育形式一改以往枯燥的说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借助虚拟空间、时髦的“网语”巧妙的隐藏了起来,使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亲和力,而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既顾及到了理论思想的学习,又结合到了他们自身上网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出了平等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并将其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实施符合教育主体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时代要求。
总之,网络语言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同语言承载文化一样,反映了青少年的文化构成。青少年文化发展的内容将成为十几年后的社会主流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力。好的文化力可以推动国家民族文化,不好的文化力可以制约并阻碍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所以重视青少年文化是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是重视民族文化。
网络语言利弊作文精选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由此,网络语言也以迅猛之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最近网上的流行语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网友们以“神马都是浮云”彰显豁达;咆哮“各种伤不起”喧诉无奈;号称“鸭梨山大”表明负担重压力大……各种新奇的,另有所指的网络语言犹如光速传播,迅速为人所知,甚至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内听见都不足为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查过资料: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较快捷地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这么一看,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个性以及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同时使用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较频繁的我们。在校内学习语文课程,到了网上便大肆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常常导致的就是在语文作文中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络用语。老师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会大吃一惊,觉得这样显示了较低的语文素养。我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过《语义学纲要》,里面的一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许正阐明了网络语言实质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并不具完全的语言特征。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给我们的弊大于了利。
我看“网络语言”,有弊也不乏利,但那些不符主流、病态、猎奇、对真正语言文化造成不利影响的文字终将会“自然淘汰”,而那些已被社会所承认的新词语,新形式,也会根据“约定俗成”的选择给与肯定,最后利弊必中和,同时为语言文学造就进步的台阶!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愈加成熟也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另类成长,在网络语言得到众多网民的推崇下,汉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革新,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弊病,对此我们应肯定其多元性,并就汉语语境下规范网络语言提出自己的对策。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网络语言的产生、传播时间不长,对于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方面,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它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视觉符号。它一般有两个层次,即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另一方面,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即指以汉语为传输载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用语的交际符号。
2.1鲜明形象。
网络语言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即是形象,直接而鲜明。如流行广泛的笑脸“:-)”符号,睹物便如见人,既让人感觉生动无比,也将对方愉悦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美女”、“妹妹”等表达女性的称谓已经被“美眉”所替代,传递则是一个眉毛如黛的美女形象,比传统称谓更加立体形象,同时还表达了中国古代对对女性眉毛的赞美。而今“美眉”一词的使用率极高,与本身的生动形似是分不开的。
2.2简洁高效。
网络聊天的输入方式主要是键盘鼠标等,不如传统交流直接快速,这本是其的缺陷,但在网民对传输速度和书写效率的追逐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变得简洁高效,成为了相对于汉语的优点。这主要源于符号、图片和数字等简单的字码被开发利用起来,成为助推器。比如:88表示“拜拜”,用u表示you,5表示“我”,0表示“你”,2表示“爱”。“520”这三个简单至极的数字就成了汉语中“我爱你”复杂语句的最好表达,让人在方便之中更觉一番惊奇。从这一点上说,网络语言也许没有汉语的丰富繁杂,但其简洁高效性却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快节奏中具有重要意义。
2.3个性另类。
网络使用者大多数是年轻人,接收新事物较快,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甚至会有些另类和不羁。在网民中,“我”成了“偶”,“喜欢”成了“稀饭”,“这样子”成了“酱紫”,“不要”成了“表”。另外拆字也是张扬个性的手段,像“强”变成了“弓虽”,“顶”变成了“丁页”。在这个层面上,网民追求的不是便捷迅速,而是网络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自由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带来了特色效果的同时,对汉语的负面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3.1错别字盛行,影响书写。
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例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这种样子在打字时既不经济,更容易造成混乱。不过,这样的用法在网上已经普遍流行了。有网络作者称:“遣词造句要极尽巧妙之能事,抛弃学语文时的规范”,计算机已经向语文规范挑战了“(《bbs成名要诀》老剑)。因此,许多网民除了大量使用错别字外,还在网上使用夹杂英文、汉字、汉语拼音和数字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应当说,网民在网上使用这样一些中英文语码,追求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力,这本无可厚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度使用这种中英文夹杂的语码,势必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一定的破坏。
3.2语序与词性的突变,含义混乱。
网络语言除了网络语言错别字和语码混用之外,还有因语序变化或变异而造成的词语词性的转类现象。在网络中,名词作谓语、带宾语很常见,例如:今天,你百度了吗?别忘了伊妹儿给我,等等。此外,在网络语言中,随处可以发现非正常语序的表达和任意省略与倒装等句法变异现象,如“是时候吃饭了”,“你走先”等等。这种现象与规范的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并且有广为流传的趋势。网络语言的客观情形,需要语言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规范。
4汉语语境下规范网络语言的对策。
网络语言是一门新兴发展的语言,其自身的新奇性与创造性为汉语的丰富和深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用,但随之产生的负面效应却大大破坏了传统汉语的纯洁性与规范性。在汉语语境下,网络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并且可行的规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4.1将网络语言限定在特定范围内。
网络语言的传输介质是网络,这也就决定了其平台的非延展性。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同样说明了它应用范围的局限性。比如离开网络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聊天时用网络语言不仅不易表达清楚,甚至会产生交流障碍。而书面交往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的奇怪表达,相信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因为获取信息才是追求的第一要义。举例说明,一个资深网民与一个不会上网的人交流,他们只能用规范传统的语言,这就证明了汉语比起网络语言的广泛接受性。
4.2加强立法工作,提倡文明用语。
由于网上交流身份隐蔽,环境封闭,导致交流者可以肆无忌惮的谈论,对语言的文明和道德规范也是一中冲击,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约束广大网民的语言行为。一方面要加强网上安全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强化网民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同时,从立法上入手,使广大网民作网络世界的守法公民,禁止在网上人身攻击、恶意中伤以及色情的言语。必须严格执法,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惩不贷。
4.3深化道德意识培养,提高网民自我修养。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规范网络语言从网民思想上入手,是根源之举。网络的不可预测性使人的网络行为易出现道德真空,因此不可忽视网民的道德意识培养。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是判断社会道德水准的尺度,所以,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国民道德水准。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则指日可待,从而避免网络语言的糟粕对汉语毁坏。
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汉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革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弊端,我们应当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对汉语的影响,同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既要用宽容的心态接受其对汉语的发展创新,又要适当加以正确引导,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语境下和谐发展,并对汉语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王未.语言学新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j].语文建设,(8):14~15.
[5]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3):18~22.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有重要作用。当代网民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团体,他们创造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时新词汇或语句,尤其受到青少年团体的欢迎,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娱乐中都在悄悄地改变他们的说话方式。小学语文教学是影响学生语文习惯成型的重要阶段,面对当今网络用语肆虐的语言环境,我们的选择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习惯,还是任凭网络用语影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并且提出可行的对策,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网络语言不可一概而论,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缺乏管理的网络语言也是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元素。网络环境使得人们之间可以无需面对面而且可以匿名发表言论,这就使得网络低俗语言横行,这些语言被带入小学校第一园之后,缺乏自制力的小学生就会沉溺其中,自发地将网络语言运用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这时期的小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且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轻者将网络语言应用到造句或者作文中,这种在语言运用中的.网络用语,表明网络语言已经存在于小学生的潜意识中;另一方面,重者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沉迷网络语言,引起青少年的犯罪。
生活是学生的第二大课堂。各类事物不断兴起,语言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像是成语和古汉语那般晦涩难懂,而是集创新和幽默于一体,为青少年所推崇,类似于刚刚兴起的类似于“喜大普奔”的新式成语也已经在对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央视新闻出现过,语言学家已经表明,所谓成语就是大家约定成俗的词语因而叫做成语,所以随着“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网络用语的逐渐普及,将来进入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也不是不可能的。网络用语的出现对汉语言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生命,同时也是对汉语言的冲击,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我们如果不主动出击,只是一味的避让,肯定会对语言文化带来低俗的影响,使小学生沉浸在另类“幽默”的网络语言中无法自拔。相信看过当红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剧场版的观众都有感触,就是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这无形当中就是对小学生语言习惯的影响,如果不加以规范,后果可想而知。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社会各界应当作为网络语言环境下的清醒者,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不盲从,要秉持文明和扬弃的原则进行使用。首先,网络语言对小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引导,必将会影响学生对母语的掌握和学习程度,无论是社会各界媒体还是各商家,都要积极主动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规范网络文化;其次,语言的进步体现社会的进步,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必定是某种程度上的优秀语言文化,要敦促小学生文明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不健康文化之所以存在是迎合了部分低级趣味的人,要鼓励和教育小学生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语言网络,那么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就会不攻自破。
(二)营造绿色网络语言环境。
网络环境十分复杂,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直存在很多垃圾语言毒害青少年的心灵。要不断完善网络语言环境,同时老师再辅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语言也能正常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发展,小学生也能学会分辨,从而实现双赢。其一,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推广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抵抗不健康语言。其二,将网络文化校园化,可以通过举办以自觉远离网络暴力第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通过各类设计以及手抄报形式,或者开展主题班会,倡导大家自觉杜绝网络垃圾的侵害;其三,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寻找网络上新出现的生僻字和生僻词,对其规范性进行解析。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这其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规范性,而且在开展这项活动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和辨别,为小学生建立一盒健康干净的网络语言环境。
三、结语。
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营造绿色网络文化,将新兴的网络语言进行净化,让学生在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灿群,雷婷。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07)。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0-12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家长专业知识不足,忽略了孩子早期口语训练,造成孩子发音不标准、不连贯等说话问题,使孩子胆怯害羞、缺少自信。通过发音纠正、气息练习、绕口令实践等训练,使孩子能清晰准确的发音,流利的讲话,大胆的交流。自信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孩子清晰地表达自我,宣泄情绪,同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孩子强大的自信心。
2.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
语言表达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语言表达包含了听、说、读等能力训练,特别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训练。朗读和朗诵是全面协调运用嘴、眼、脑、思维的最佳方法。这些都是提高文化成绩的重要因素。
3.开发孩子的领导能力。
孩子在团体中的领导力等都是通过语言传播实现的,表达能力差的孩子,由于与别的孩子交流少,很难融入到群体中去,通过语言训练,孩子能表现出组织开会、介绍活动计划、安排任务等能力,充分得到同伴的认可,从而表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
4.懂礼貌,知礼仪。
语言学习的本身,就是艺术环境的熏陶。肢体和声音语言的不断深化、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接触、各类知识的广泛吸收,使得学员们气质提升、懂得礼仪、举止优雅、内涵丰富!
5.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于每个孩子的交流和自我表现都很重要,很多孩子能写一篇好文章,却不能完整讲述一段话,主要是缺少语言的逻辑性,通过语言类训练,能够让孩子控制紧张情绪,快速集中精力思考,运用基本语言交流的技巧和方法,讲起话来有模有样,有层次有重点,演说家、辩论师就这样诞生了。
6.让孩子多才多艺。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很多主持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他们都具备各种艺术的综合素质。因为播音主持的学习,不仅是语言表达本身,还包括表演、舞蹈、话剧、小品、相声等相关艺术课程的训练,使得学员们都多才多艺,具备艺术综合素质!
浅析网络应用于教学利弊与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模式发展势头越来越孩劲,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称不断地研发和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各种网络教学营运商也应运而生,教育者也积极探索适合网络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人们更加重视这种街的教学手段。
21世纪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传播媒体,网络以它的高速、便捷、互动等优势超越其它媒体,我们从日常生活到公共事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它,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在这个新的背景下,人们思维及学习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变化,也促使教育事业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思考如何使网络成为教书育人、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已经成为教育事业新的课题,将网络技术植入教育,存在很多契机也伴随很多问题,在这里我浅谈一下网络对教育的利弊影响及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辅助全日制高等教育。
1.1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职能发生变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来自于老师和课本,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者,教师承担绝大部分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信息媒体转变了教师的职能,网络参与教学后,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增多,但对知识的筛选,对网络的正确使用等仍需要老师作出正确引导,于是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在网络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导航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1.2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快捷的信息传递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迟缓,无法满足学生吸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想提问时,只有等待教师有足够的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密度可想而知。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网络引人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网络的“一对一交互式”特点,因此无论从传授知识还是获取知识来看都更为高效。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趣味性更强。
2采用完全网络教育模式的弊端。
然而,完全网络教育模式适合于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以及那些采用自由学习手段来学习的群体,在全日制高等院校中因采取网络辅助教学的模式,采用完全网络教育会存在大量的`弊端,现时代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高等教育是青年一代投身国家事业前的一轮专业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的使命是创造一批全面发展,具有精专业,高素质的人才,接受教育的群体不仅需要学习一套专业的课程,受到良好的教育管理,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期。试想大部分时间对着电脑,学生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得不到现实世界观的影响,素质如何得到全面发展。
计算机创造的教学环境有限,无论是视频,课件,学生们感受的是一成不变的机器教学,没有现实的课堂来的生动,印象深刻,而且现实的课堂中老师随机应变,同学集聚一堂,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一堂课中都可以变换多次,这样的教学环境无疑现在来说还是占首要的位置。
3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是很好的教学策略。
集合网络的优势与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全日制高等院校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基本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然而,在这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的风云骤变,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怎样更有效的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更好的帮助教育改革,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把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节奏的大趋势。
目前大部分高校联人高速网络,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机房,学生个人电脑占有率也很高,能上网的条件充足,网络辅助教学更多的需要教育者思考怎样充分利用网络去教学、探索如何建设网络教育的问题。
3.1发挥校园网的优势。
校园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校园网不仅仅是向外界展示学校的一个窗口,更多地应该是资源共享、教学、管理于一体的互动平台。
3.2网络辅助教学的资源储备。
网络辅助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将课件、笔记作为资源共享,使学习不受时空的局限,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尽可能的使纸质图文数字化,制作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更多地开放数据库等,用以不断增加网络学习的信息量,才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点,否则网络资源的匾乏,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一煤体,网络教学也只是空壳。
3.3网络辅助教学的方法、模式。
教学添加了网络成份,可以适当丢掉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如可利用网络软件来展示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算过程;利用网络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光靠同学的回答或老师的补充,头脑风暴法改成网络风暴法等,定期开展一些教学视频或课件的评比,教师利用本专业的特点构建有专业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借鉴国外高校网络的经验,创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方案或课程设置。同时,网络相对自由的学习模式造成的负面效果不容忽视,因此网络辅助教学有待于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扬长避短。寻找一条高效完善的网络教学方法和模式,我认为是网络教育的重点所在。
3.4网络教学的师资培养。
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除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如图文处理、网络知识)的培训有助于更好的建设网络教学环境。此外,网络辅助教学我认为是大势所趋,为让老师对网络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对教师开展相关教学的普及很有必要。
如何解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使巨大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上;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应用网上繁复而多样的信息,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然而,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相信网络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会越来越大。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论文
论文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可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新的探析。
1·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新理论。他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进行诠释。随着模因理论的发展,他冲破了文化领域,走进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在我国,何自然教授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的出现,[1]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因此,模因论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2·模因论。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他靠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模因这个术语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使用。[2]他指通过人类文化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思想。richarddawkins为他取了一个同基因(gene)相似的名字。他认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的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这个词缩短为meme。何自然教授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最后决定译为“模因”。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他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3]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成为模因。模因也是自私的,也要极力传播自己,淘汰别的模因。
glenngrant认为模因是一种传染性的信息模式,他靠寄生复制来影响人类的大脑,改变人类的行为,使他们去传播这种模式。richarddawkins认为调子、思想、时尚词语、时装、造锅以及建造拱廊的方法等都是模因。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模因也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模因库中进行繁殖。n·ry认为应该把模因看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当你把一个有繁殖能力的模因植入我的大脑中,你就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模因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模因的工具。就像是大脑中的病毒,当他们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时,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固有的性质和相同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何自然教授了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认为模因研究主要形成了几个流派:[4](1)信息观。这一流派以lynch和dennett为代表,把模因看作是一种信息图式,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体本身。(2)思想传染观。这一流派以gatherer为代表,反对将模因看成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模因论在出现初期下的模因定义,即: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3)文化进化论。代表这一流派的gabora认为模因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将文化看成是可以进化的一个系统。(4)模因符号观。模因符号观的代表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deacon,他把模因当作是一种符号,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符号载体。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是因为模因这个概念有助于解决以往符号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难题。如果把语言符号看成是模因,那么模因不但具有了能被复制的物质外形,而且也具备了通过物质外形的复制而使信息得以传播的功能。
模因论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等等。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功能:他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习得、使用、变异等问题的认知,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媒介。一种语言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模仿。当一个词或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去,但没有第二个人来模仿,这个词或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人们倾向于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模仿他。
流行歌曲歌名、畅销书书名、电影电视剧片名、新闻报道标题和广告短语、校园语言、网络语言等因让人感到新奇刺激、爽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所以被人们广泛模仿。如“网虫”用来指沉迷于网络的人,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在“网虫”的基础上,继续模仿出一批与“x虫”同型的词语。比如:“棚虫”指乐于或专职从事录音棚中配音的人;“会虫”指擅长组织、策划会展的人;“房虫”则指热衷于从事房产购销的人。“x虫”的传播和流行依靠人们相互模仿,没有模仿,语言无法获得更广阔的使用空间,无法形成语言模因。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而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被模仿并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具有自我复制性。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而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地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选择性地接触、理解、记忆与之一致的信息。如果新模因与宿主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相适应,就有可能被接受。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他们就不能被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这个阶段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保留下来。
(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话语、文本、图片和行为。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他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或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他进一步指出,这四个阶段连续往复形成完整的复制圈。同时,每个阶段都存在模因的选择问题。这意味着有些模因会消失。模因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不同的模因变体会在有限的记忆空间争夺地盘,最适合的模因变体会赢得胜利进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语言要成为模因必须经过广泛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模因的传播主要受制于时代气息。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热播,“pk”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pk”有二个渊源:一个源于英文playerkill的缩写,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另一个渊源是“penaltykick“的缩写,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在“超级女声”淘汰赛中,“pk”指两个选手之间由大众评委投票决定淘汰一个的环节,把气氛搞得异常紧张。随着超级女声比赛的火爆开展,“pk”迅速传播开来。现在“pk”这个字母组合被当成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来使用,表达决一雌雄、比个高低,末位淘汰等多种意思。“终极pk”、“模特pk大赛”到“pk出局”等各种用法和说法充斥媒体、网络,他的传播一时成了最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之一。
4·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二十世界末互联网的诞生,促使人类生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短短几年间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已完全被主流化,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同时对前三者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在不断改进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术语;(2)网络文化现象相关术语;(3)计算机辅助交际(cmc)使用的特殊用语。[5]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用于网络交际的特殊用语。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多亏了语言模因。
网络语言中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些网络语言要胜过其他的网络语言,从而得以广泛传播。怎样的语言模因才能成为成功的网络语言?dawkins认为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1)保真度;(2)多产性;(3)长久性。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有效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而又被长期保存于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在网络语言中,网民通常用“青蛙”指代长相不佳的男网民。用“555”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等等。这些源于文化生活的模因被人们熟知,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缺有意义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中被激活,人们将他们同特定的网络符号相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特定的网络语言,从而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复制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增强其长久性。同时,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他针对视觉或者同时针对视觉与听觉,其介质是网络,具有即时的全球性和互动性特点,能在同一时间复制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多产性的复制因子。而网民在交流和交际中为了达到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经常重复、增减、变换信息,利用谐音、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创造出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以实现信息的成功传播。例如:前缀cyber表“网络的”,通过模仿衍生出了诸如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ybershop(网上商店),cybercrime(网上犯罪),cyberfiction(网络小说)等新模因。cyber这一简单模因通过诸多模因复合体被广泛复制传播,提高了多产性,同时由于cyber具有继续衍生新词的能力,它的长久性和保真度也提高了。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4]在成功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模因中,表现最突出的应属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传播和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
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他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4]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基因型模因有以下几种:。
(1)谐音:包括方言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以及输入文字时敲的别字。如“偶”就是“我”,这同粤语的发音有关,“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0451392”意为“你是我一生最爱”;“2c”为英语的“isee”;“尴尬”变为“监介”。
(2)借称: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美眉”指美女。
(3)英汉、数字混用:如“小case”意为“小事一桩”;“f2f”为“facetoface”。
(4)缩略语:如fm(followme);btw(bytheway)。
(5)符号:“?—?”(茫然);“:—d”(张嘴大笑)。
以上这些网络语言虽然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但意义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形式的传播主要有词根、词缀、派生词以及旧词赋新意。如“网”作为常用词被广泛运用,出现了诸如“网吧”、“网管”、“网友”、“网龄”、“网速”、“网瘾”、“网站”、“网址”等网络词语,可以说是天下尽在一“网”中。“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
5·结束语。
本文在模因论原理的基础上,探析了网络语言成为成功模因的合理性及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被模因传染的网络词语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网络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6)·。
[5]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2003,(105)·。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思维的产生,尽管是最初级的简单思维形式和内容。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人们对猎物的反应、对环境的反应、对人们之间的神态的交流、呼声、手势、面目表情(喜怒哀乐)等,都在向他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初级思维的具体表现——初级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还未有文字及词的产生。所以,在还未有词句的语言产生之前,由初级思维内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动作、神态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级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知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特别是以词为刺激信号的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仅表现为感知觉的反应,也是初级思维的表现。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对知识欲求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的认识水平,人们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对事物概念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都促进着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并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初步地发展。
2、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是通过动作作为媒介的,利用动作,人们可以操纵一些外界事物,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相互传递信息。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更多地使用身体动作,包括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动作本身也是语言的一种——体语。人们通过动作,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他人进行沟通时,增加了表达的色采,也使对方理解起来更加明确。
3、思维的内容和方式是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
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只靠动作是远远不够的。而思维的内容如果不表达出来,他人是很难知道的。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交流是最方便和有效的方式。没有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就没有实际意义。正常人会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聋哑人会用哑语手势进行交流,盲人使用盲文和语言进行交流。另外,人们交流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两种语系互不相同时,人们的交流是很困难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人类首先具备发音的生理系统和组织、整合能力的大脑中枢系统;随后是口语的运用,文字符号的创造,词句的产生,语法结构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从侧面看到人类掌握语言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与思维的关系。
1、前言语活动的发音阶段。
音,这些断续的、经常出现的发音代表着婴儿的某些机体状态、感觉状态、情绪状态,反映着婴儿的感受。这些发音是言语发展的前提和组织者,“伊呀学语”是在婴儿与成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呼应中发生的,婴儿以发出语声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为上发生联系。
这个阶段的发音除了生理因素外,也与婴儿的语音分辨有关。有研究表明:出生4天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不同长度的语言音节,能区分母语和非母语;2月龄的婴儿能够区分音素;4月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语言刺激的偏好;6月龄婴儿开始学会保留母语而放弃非母语的语音。发音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对语言的正确感知是婴儿发展正常的口语理解与表达的重要基础。
2、言语的早期发展——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人类的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婴儿语言。
的具体发展。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总是以第二信号系统的某种语言的词作为其刺激物的,(或是声音、或是符号、或是体语、或是文字等),只有通过语言活动“说出”的词,才会有效地激活第二信号系统进行思维活动。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时刻需要通过他人的语言来理解对方的思想,推测对方的意图等,理解和推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作用。
第一批词汇的产生是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发音阶段的语音是自发式的,无具体意义的表达,而一旦词汇产生,婴儿的言语发展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进程。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词的过程中,先是从单词开始的,然后发展掌握到复合词和句子。
词汇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也不断扩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汇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比如幼儿刚开始掌握的词中较多的是“人称类”、“动物类”以及“日常生活品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关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方面的词。这个阶段,幼儿对词义逐渐得到确切和加深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克服了词忆扩张和词义缩小,能够正确理解并使用词。如“猫”与“狗”的区别、“老虎”与“豹”的区别等,基本上能用比较准确的词分别进行表述。
3、词语组合成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阶段。
15个月时,婴儿一般能说出20个以上的词语,2岁婴儿已学会使用100个甚至几百个。
词,经常出现两个字的组合,所以这个阶段也有称为双字句阶段。双字句是婴儿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能说出词是婴儿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到1.5岁时,语言发展较早的婴儿能说出少量的简单句子。这个阶段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题和主题的作用组织的,基本上符合主谓宾语的基本语法结构,这表明幼儿已掌握了某些语法和某些语义。
幼儿使用词语组合,一方面是模仿成人的语句,一方面是自觉的行为,是与成人进行沟通的直接有效的方式。这表明,幼儿基本上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所能说出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为他们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口语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人类语言包括口语语言、书面文字语言等形式,口语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具有。
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但不能没有口语形式的语言存在。
婴儿晚期和幼儿早期的语言是以口语为主的,并借以与成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研究。
表明:幼儿在3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语,但这以表现在语言的基础方面,即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中。这个阶段,幼儿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逐步出现复合句,不但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且学着使用连接词、介词等。幼儿到4-6岁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应用词汇,各种词类和句型,亦即掌握了语言的基础部分。但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水平基本上属于情境性语言,并与活动直接联系着。
在幼儿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管是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趋完善。幼儿具有独特的获得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的规则,并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1)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2)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的句子;(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发展;(4)从简单句到语句修饰和精确化的发展;(5)言自语发展到能连贯地说话;(6)书面文字语言的萌芽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人类语言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是与之相适应地发展的。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儿童的思维内容,只能用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可能用成年人的语言表述。因此,语言的发展推动着思维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思维影响语言表达。
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表达出来的内容是由思维内容和形式的决定的。想不到的事情自然不会说出来,对同一事情的表达也会有不同的形式,他人的理解也会多种多样。人们创造新词汇也是思维对语言的作用的表现。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新现象都要求用新的词汇来表述。另外,由于人的经历、文化层次、所处环境、使用的语种等的不同,其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自然影响着人们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2、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人类的思维发展,经过了直接行为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几个主要的阶段,而语言的发展正是这几个阶段的直接反映。词意表达、词语的形成、语法构造等,都在不同程度受思维形式发展的制约。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婴儿时就已会使用逻辑思维的形式,同样逻辑思维的内容也不可能使用婴儿时的未成语句的单词或体语来表现。任何人的思维程度或思维形式,制约着他(她)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失去内涵的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思维和语言的正常发展,促进着人类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
网络语言粗鄙化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做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时,痛斥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李敬一认为,如今网络语言泛滥,从不规范的潜词造句,到不知所云的“火星文”,充斥网上,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5月20日《楚天都市报》)。
宕子我之所以认为网络语言糟蹋不了咱的祖宗和传统,首先是因为网络语言流行的范围有限。网络语言虽然有向网络之外扩散的趋势,如一些80后、90后的写手在写作中大量使用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但其主要传播渠道仍然只是在网络上,而且使用人群主要也主要只是部分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如果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就会发生交流障碍,因此,就算那些追赶时髦,标新立异,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少年,在这种场合中一般也不会使用它——在大部分时间,他们所使用的还是正常的汉语和汉字。何况,就算将网络语言视为一种“语言污染”,可任何语言体系都象水体一样,对污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当水体遭到污染时,在一定限度内,都能凭借“自然净化”的作用,恢复到污染以前的状态。而且,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进行交流——如行话、黑话、暗语之类,就属于这种语言。这类语言具有与网络语言类似的特征,也经常侵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本交流与口语交流实践,似乎也并未见得已经糟蹋了我们的祖宗和传统,由此看来,网络语言同样不会。
此外,作为描述和建构世界的工具,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催生出新的语言。在此意义上,语言是时代的镜子,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语言的变迁中,存在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那些适应时代需要的,表现力强的词汇往往会沉淀下来,成为民族语言传统中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表现力比较弱的词汇则会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或通过改变其意义及用法而生存下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种可能被李敬一教授视为“糟蹋了祖宗和传统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的新的词汇和用法的不断冲击,为每一种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字体系的表现力。
不可否认,在当前,整个中国正处于文化大滑坡的.时代,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确实也同时被糟蹋了,但传统文化被糟蹋的原因绝对不是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同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病态的果实。与器物的传承不一样,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创造性过程,即通过对传统文本的重新解读,使传统文化在每一代人的头脑里获得再生,以应对现时代新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最需要的能力即是创造能力与思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危机”往往也就是该民族创造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萎缩、衰退——甚至缺失——的危机。
法国作家与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在《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一书里说:“思想乃万事之本:工业,兵法,以及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运用思想。它是它们进步的原因,通过对这种进步的分析,它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如果专横权力试图束缚它,道德观念就不会再健康,实用知识就不会再精确,科学发展就不会再活跃,兵法就不会再进步,工业就不会再有新的发现而繁荣。人类生活最高尚的部分如果受到攻击,很快就会感觉到这种毒害作用逐渐向最遥远的地方蔓延。你以为你只是剥夺了它某些多余的自由,或者删除了某些无用的虚饰,实际上你那有毒的武器正好戳到了它的心脏。”
网络利弊高中
网络的弊端是长期以来大家有目共睹的。它不仅会毒害青少年的思想,还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猝死。
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箭,在看到它的弊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有利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网络,而是你对于网络的态度。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合理的利用网络。那些因为网络而迷失自我的人主要都是没有合理的利用好网络。当然,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自己,把握好网络而造成的。因此,网络本身没有绝对的利和弊,一切都看你到底是想要从它那得到精华还是糟粕,想要得到丰富的知识,愉悦的身心的人,肯定是会利用网络的人,看到的也自然是它的利。而想要迷醉在网络作为的诱惑里的人,则终将被网络所利用,得到的自然全是弊了。
网络语言粗鄙化
“xx丝”一词最近再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推手是有“小钢炮”之称的导演冯小刚。日前他在多个场合连续发声,对这个网络热词的流行进行炮轰,称热衷于使用这个词汇的人群是“脑残”,“不以为耻反而为荣”,一番言论顿时引发热议,声援者和反对者纷纷站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语言学专家申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争议背后,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的粗鄙化。
称自己“xx丝”是自贱?
事件的起因,是几天前冯小刚的一位老外朋友问他:“xx丝”是什么东西?在听了冯小刚的解释之后,老外更加困惑了,因为他发现这个“恶心的词”在中国被大规模使用和传播,并且“听上去像是在赞扬”。冯小刚随后就此事一连发了两条微博表达自己的态度:“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xx丝那是自贱。”
不久之后,冯小刚在公开场合再次谈到“xx丝”问题,强调这个词“不好听”,还以作家莫言为例,说莫言以前写小说时,写到这个字眼都以大叉来代替,如今却堂而皇之成为全社会的流行热词。
冯小刚的这番言论引起公众的巨大反响。至记者发稿时,网友对这两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分别超过了10万条和14万条。许多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冯小刚的“炮轰”是对“xx丝”以及“xx丝文化”的隔膜和曲解;而导演何平、作家方方等人则对冯小刚表示认同,称这个词是脏词,不该登上大雅之堂。
“重口味”被网络消解?
“粗鄙化的确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申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作为文化语言学领域的专家,申小龙注意到,除了“xx丝”之外,还有一些词意极端的“重口味”词语在网络上颇为流行,比如“二逼”和“变态”。
但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是,当这些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时,原先字面上的不雅意味已经被淡化和修改了。“当网友普遍接受和使用这些词语时,其实并没有联想到其本意。”申小龙这样说。“xx丝”指的是草根、小人物,可以称呼他人,也可以自我解嘲;“二逼”一词则源于“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这一“青年三分法”的流行,有“傻”或者“少根筋”的意思。
很明显,冯小刚此次炮轰“xx丝”之所以引起不同观点的对撞,关键就在于双方对于这个词汇的不同理解。冯小刚一方关注的是它的字面意义,而广大网友强调的则是这个词语被网络赋予的新含义。
粗鄙化是社会世俗化产物?
从语言学的角度,申小龙对于包括“xx丝”在内的流行热词持宽容态度,认为公众首先应该接受网络对于日常用语的这种淡化和修改;因为词语的含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语言的使用和流行都离不开具体的表达功能。
然而,人们有理由担心:当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日常表达时,其粗鄙化倾向会不会对现代语言造成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申小龙一方面相信网络的自我净化能力,同时他表示,语言不管是日常用语还是网络流行语,其实都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而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粗鄙化是全世界语言面临的共同问题。
网络语言的利弊辩论赛作文
今天我们举行了一场网络用语的利与弊的辩论会,在本场辩论中,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认为:网络语言过于粗鄙,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侵害,是一种污蔑。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酒不会犯错,但人会。车不会犯错,但人会。”如果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去使用网络语言,那它会是脏话连篇吗?所以,如何去使用网络语言取决于人,人的使用不当永远不是网络语言的错误。对方辩友还认为:如果没有枪,枪就不会伤人。难道走路会跌倒,人人就要脚不触地吗?而且,正因为枪会伤人,我们才要管制它。网络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伤害别人,语意模糊种种恶果。所以,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我方辩友提到了网络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特点,为什么你们总是视而不见?另外,网络语言追求简洁,标榜个性的特点,不是暗合了当今社会的特点吗?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款又肥又大不合身的旧款衣物和一款又轻又小很合身的新款衣物,你会像现在这么执着的选择旧的吗?如果你的网友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那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你还在规规矩矩的使用书面语言,那你就会因不合群而遭到排斥。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的平台呀!他们也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呀!他们对网络语言的强烈需求也就证明了网络语言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对方辩友认为网络语言会使代沟产生那是对我方观点的曲解,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网民应运而生的语言,我们并没有说要让所有人使用网络语言,那些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使用它就足矣。难道我们的家长说的地地道道的青岛话就不会产生代沟吗?凡事都不能停滞不前,为数不少的网络语言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这难道不是汉语的发展与进步吗?也许,网络语言会带动书面语言大步前进,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存在缺点与不足,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噎废食只是下下策。今天我们这番唇枪舌战,只不过为了发现问题。令辩友们欣喜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但应令我们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会抛弃一个还不会走路的襁褓中的婴儿,因为他终究会走,终究会跑。我们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创造一个支点,想办法撬起一个地球,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每一位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它飞奔的那一天。
网络语言粗鄙化
语言文字的使用是有规范的,我们国家有通用语言文字法,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理应自觉遵守。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语如果仅仅是在网上的小圈子里流传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些严肃的传播机构也在竞相使用网络粗俗用语,以此作为“接地气”的体现。试想,如果书本中、报章中满眼都是网络流行语,其实也是另一种贫乏和无趣,况且一些词的确不雅,不适合在特定场合使用。与网络语言信手拈来的情况相反,一些学生对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写出的文字不仅缺少规范,也令人费解。如果任由粗俗语言发展传播,对整个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伤害。(吴金彪:《生活清新了语言才能不粗俗》,齐鲁晚报)。
有的词语最开始可能是无伤大雅的自嘲,但流行开来之后,可能导致一些群体的自我贬低与矮化,固化社会上的歧视。粗鄙词语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还容易导致认知混乱,强化玩世不恭的心态。当然,粗俗的网络用语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这些词不应该得到公共场合的承认,出现在媒体和公开的讲话或交流中。这涉及基本的公共场合的礼仪和对人的尊重,而绝不是假道学的苛刻要求。不能因为人有自由,就意味着他们在公共场域可以使用随意粗俗的语言,因为积极自由要考虑到他人的消极自由,不能侵犯他人免于受到语言污染的自由。(刘波:《扭转语言粗俗化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
支持观点:网络语言体现民意诉求,不能无端限制。
既然是一种语言,它对普通老百姓和大众来说是可选择的,至于能否被选择源于民众的需求与需要。媒体、出版物等对词汇的选择不一定会引发民众的日常使用。流行词汇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合理的社会需求与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民智大开的一种象征。同时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语言,它也是对过往历史的印证,当问你过去的、发生了什么时,那些流行词汇与语言就成了当年的经典与标签。不仅如此,它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再往前推30年,我们有吗?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早就有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语言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民意。(张立群:《“语言狂欢”宜疏不宜堵》,蒲公英评论网)。
语言的更新发展是不可改变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肯定会加入到传统语言的河流里来。对于网络语言的创制、运用与变异流行,不能彻底格式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可能越来越被公众和社会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正视满屏“x丝”、“x格”现象,同时认识到这仅仅是暂时性的,是公众情绪的折射;另一方面要科学对待网络语言,不能无端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否则,既背离了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背离了语言的发展规律。(朱四倍:《对网络粗鄙语言要正视,但也要有耐心》,蒲公英评论网)。
反思:语言粗鄙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内心发生了某种变化?
每个人其实都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者,现今粗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并非毫无缘由,某些词语的产生也与当下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正像有些网友所说,使用网络语言只是觉得它有趣,“玩玩”。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跟在网络语言屁股后面跑。(吴金彪:《生活清新了语言才能不粗俗》,齐鲁晚报)。
我们还应看到,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其实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生活的相互渗透,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网络语言的泛滥,实际上是反映出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一定的精神贫困。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都浩:《网络语言污染,该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太原晚报)。
结语网络语言确实赋予人们更大的表达自由,但我们也要警惕语言粗鄙化背后趣味与审美的衰退。只有保持理性精神、秉持文明意识,才能使语言的演进与文明的进步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