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汇总20篇)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汇总20篇)

时间:2023-12-27 01:22:16 作者:HT书生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汇总20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总结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模板和写作要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由于这个学期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依然是采用以”导学案”为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的教学反思主要就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运用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一个小小的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本学期由于我教高一高三两个年级,对我来说工作较重,最主要的是压力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倍加努力,向师傅汤老师、钱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讲,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一一年教下来,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职高,其地位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大都是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打好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二、广泛拓展。

(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二)坚持以网络辅助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三)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班。

三、确定目标。

(一)、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目标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可以确定为练好普通语,有些学生可以确定为写好文章,而有些可以确定为多读名著等等。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而定的,也是职高的特点。

(二)、对于考试成绩,我们对学生也有要求,根据其入学成绩,鼓励其每次考试都能有所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想,我应该把这节课记下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对于后续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结合单元的学习目标,我将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踪并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齐读、自读、默读),体会这篇文章的情趣美、语言美、画面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风光)面对这样一面荷塘,我国著名诗人杨万里感叹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的娇美。而周敦颐则发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叹,赞美了荷花的高洁的品质。同样一片风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风光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这一片荷塘又有怎样的景致。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诗句的导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结合作者的游踪,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学生概括文章观荷塘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五、重点分析观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画面,品味语言美及画面美。

六、总结全文。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课堂时间较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学生朗读不足,未能充分体会画面美。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观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课时中,把剩下来的时间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行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情趣美及画面美。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在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

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中学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

这一学年度我是从高三下到高一年级的。从高三到高一年段,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一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这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我接手开始。我总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学习的状态,提供了很多可以执行的学习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还是教材缺乏吸引力,还是这些学生早已厌倦了语文学习?我至今还不敢轻易下断言。因为高一(10)班的学生,有十几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我是比较满意的,我从这一学年度一开始就布置的那些积累知识、背古诗、读名著、练字、增加阅读量这些工作,他们基本上始终都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而且能够坚持。而高一(11)班的学生相对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学生分了好几个层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读语文,但并不愿意花时间,认为考试前突击很有效,平时能够偷懒的,尽可能偷懒;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学语文,因为他们认为语文不读照样可以学好,反正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都熬过来,尽管成绩不理想,不是照样过日子?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毅力不强,总是坚持没有几天就放松了,老师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这种学习习惯,长期养成的惰性很难改变,尽管老师鼓励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那根弦,这些学生事实上他们也很痛苦,而教师面对他们的反复,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经常提醒帮助他们,尽管知道非常累,尽管知道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还是坚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许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也许是对语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还没有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届高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极为被动。

也许下一学期我得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本节课是以《离骚》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视对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学习。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然而对于古文基础尚浅的高一对口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离骚》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对屈原有一些了解,比如知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与屈原的联系,但对屈原的作品却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要真正读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与《诗经》不同,《诗经》多为四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更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感觉不好读,都有点畏难.另外,因为《离骚》中多用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是生僻字的词语来描写、抒情,有些诗句读起来让人觉得不是很顺口,也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深刻内涵的把握。

第二,从内容上看,《离骚》多用象征手法,其中出现的“香草、美人”占了相当的比例,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而这些“香草、美人”对现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读懂并非易事。

第三,对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屈原最后的自投汨罗,从古至今的学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学生从中悟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高尚品质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计划用四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把理解、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从基础字、词、句入手,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探讨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给我们的启示。尽量让学生走出传统的思想误区,认为文言文就是最难学的,让他们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理解,降低难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其中第一,二课时主要是介绍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学重点是扫清字词障碍,特别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课时则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文言文资料,朗读诗歌、逐句理解诗歌内容。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全班齐读诗句,然后翻译;请同学朗读诗句,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人翻译;老师朗读诗句,同学交流。并且小组之间再进行比较,评出表现最好的组.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这种形式的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学习激情较高。

通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这次课堂上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在:。

(3)小组之间的配合能力明显加强;从这次课来看,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小组的力量加强了,并且组与组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很显然同学们对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课堂上好好表现,挣得奖励分。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4)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所加强;从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来看,总体来说有很大的进步,原本对口的学生很多人基础较差,在课堂上表现出比较胆怯,对自己不够自信,因此回答问题时也比较含蓄,而这次因为多鼓励他们,在整个氛围影响下,很多学生也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能用简洁经典的语言甚至是诗句来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诗句,一(19)班王盼同学还引用《弟子规》中的道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体上来看,同学们的学习的激情提上来了,基本上全班同学都能认真听讲,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不足之处是:。

(1)因为时间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关系,未能再介绍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辞》的作家、作品进行拓展学习。因此,学生对《楚辞》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2)教学的时间过长,由于课堂上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凑;。

(3)学生对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强对句式的讲解。

(4)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对于基础不一样的同学要进行分层教学;。

(5)班级的不同学习情况也不同,这次整个教学过程中,(10)班和(19)班的课堂反映也不一样,各有各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每堂课中要因材施教,根据两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以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做到自主性学习。多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地学习。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将不断的钻研文本和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的完善我的课堂教学。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由于工作繁忙,上完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完善。

45分钟很快过去了,留下的是我不尽的反思。我要不离不弃,再接再厉,在教学一线上铸就成功的丰碑,圆自己一个美好的梦。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把教学目的设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上,上课过程中也是遵循这个设想进行教学的。我主要作好如下三点: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学生自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有表情地诵读,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虽然已经教了三遍了,但人觉得不尽人意。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对课文挖不到根上,对作者深藏在文字中丰富的情感领悟不到位,老觉得自己就在文字的表层转来转去,深入不进去。这就导致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就如同在茂密的丛林中找寻宝藏,而教师就是引路人,一旦方向走偏,便会一无所获。所以每次上完课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老觉的自己没做好。一味的自责也是于是无补的。导向的错误或者偏差源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虚心学习后,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也产生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说说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小狗包弟》这篇课文,重点不是在写一只小狗,而是通过对这只日本产的有着瑞典旧主人的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的叙述,来揭示文革的疯狂与残酷,以及文革给人心灵上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认知作用)作者正是想通过自我的反思,自我的解剖,唤醒人内心的善,引发人们对文革的思考,对自我的反思,启发人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错,哪怕是灵魂的污点。

文章第一段写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以血腥的场景再现了文革的疯狂与残酷;文章第七段到九段重在写文革气氛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人人自危,胆颤心惊,人们只顾活命,顾不得其他。文章第十段到结尾重在写文革给人身心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送走包弟后,作者便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文革时期,许多人在错误的舆论导引下或者在当时的形势下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文革过后无数的人都在承受着这种内心的痛苦的煎熬。只是有些人为了面子或其他方方面面的担忧,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感情表露出来,而作者巴金先生去勇敢的站出来,忍着内心的伤痛的把内心的伤疤一层一层的揭开,露出一颗千疮百孔的却充满人情的红彤彤的善良的心。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革的认识上和对作者忏悔意义的理解上。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巴金老人进行对对话。文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了,滚滚逝去的时间冲谈了历史的血迹,要让学生穿越历史再回到那个时代,感受当时人们的辛酸无奈真的太难了。并且我们又不能把脱离文本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历史课或政治课。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参与进来,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导引作用的。在学生缺少情感体验,缺少历史知识的情况,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文本的文字入手。仔细品读《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字字都包涵着作者的辛酸和悲苦,所以在执教时不妨从挖掘文字的深刻含义入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隐藏在文字表层下的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大概情节的前提下,对文本中的个别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领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参与过程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使得整体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透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课前,师傅陈老师和李老师都给我做了悉心的指导,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每一个细节该如何把握,时间方面应该如何安排,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在自己的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本应该是在探究诗歌意象环节之后紧接着进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进入了下一个鉴赏方法的环节。等到总结鉴赏方法的最后一个诗歌艺术特色时才想起来还没有讲这个,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讲解。导致整个课堂显得有些脱节,很混乱。究其原因,紧张在所难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准备不够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课前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次,我是真正体会到了“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课后,徐斌老师跟我讲,遗漏的环节索性就不要讲,直接总结鉴赏方法,让学生按照总结的三点去分析其他的诗歌,灵活处理课堂的突发情况,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徐老师的这个点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能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和自身的状况,正是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教学艺术之所在,在这一方面我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升。

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根据总结的鉴赏方法来鉴赏陶渊明的另外一首《归园田居(其三)》。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把这首诗读了一遍就下课了,没有达到训练方法应用的目标。因为前面诗歌分析用的时间太长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繁荣拖沓,浪费了时间。比如,“知人论世”的环节让学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检查预习情况,分析意象的时候也可以再紧凑简略一些,这样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外阅读鉴赏训练。

以上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诗歌鉴赏这类文章的教学法,我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如何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的掌握这类文章。师傅为我写的精彩的点评让我感动,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当专业的点评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公开课上完,收获是丰厚的,以后,我争取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虚心听取各位专家教师的意见,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昨天自己上了这一课,同时听了丁玲琴、叶红珠和陈梁飞三位老师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时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感触颇深。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不足:

1、就教学语言来审视自己,一是普通话太彩色了,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大忌,因此下阶段应该加强普通话的训练。二是教学语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听听那冷雨》这样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如果也能散文化、诗化,那就会相得益彰。

2、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待提高,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些文学尝试独立处理教材,独立解读文本,改变几十年离开教参就无法教学的恶习。

3、幻灯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这节课的语言鉴赏部分如果做了超链接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及时呈现内容,对学生回答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

从其他老师的上课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的方面。

1、教师教学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跟教学的内容想吻合。

2、问题的设计要清楚,外延要明确,如果含糊不清,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教学过程的展开就不顺畅。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是否在点子上将影响到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4、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漂亮,有时色彩过亮的画面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注意力。配乐也要考虑与课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的方案(热门20篇)
    在工作、学习、社交等各个领域,活动方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方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今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
  • 12-27 竞选文体部演讲稿(精选19篇)
    竞选是一个磨砺个人能力和展示领导潜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对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考验。接下来是一些竞选领域的权威专家的观点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
  • 12-27 清明祭英烈宣讲稿(实用17篇)
    演讲稿是一种用于表达观点和传达信息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思路。接下来是一些备受好评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 12-27 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范文(20篇)
    通过签署租赁合同,双方明确了各自的权益和义务,维护了双方的合法利益。想要学习如何撰写租赁合同?不妨看看以下的一些样本范文,或许能对您有所帮助。甲、乙双方就下列房
  • 12-27 icu护士长年终总结大全(17篇)
    在年终总结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 12-27 船舶专业开题报告(优秀23篇)
    通过撰写开题报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从而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研究工作。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开题报告模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 12-27 学生家庭贫困申请书格式(模板17篇)
    通过贫困申请书,我们可以向社会传递出我们希望改变困境的信念和努力。在写作贫困申请书之前,先阅读一些相关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20xx级数学与
  • 12-27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范文(20篇)
    小学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理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步骤,以便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激发教师们的创造力和教学热
  • 12-27 春季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3篇)
    学期计划的执行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自律性和执行力,才能确保计划顺利进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学期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个良好的启示。一、学情分析:班上学生
  • 12-27 机关涉密人员保密承诺书(热门19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我想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范文范本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